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规定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规定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规定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规定

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

规定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范和加强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参照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是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区域。在区县、街道、乡镇、开发区等特定的区域内,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机制创新、制度建设和政策突破,探索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模式,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辐射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条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负责协调指导和组织推进实验区的发展与建设,研究制定促进实验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编制和实施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批准实验区的建立、撤销,开展实验区的组织管理等工作;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为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条申报单位作为实验区建设主体,负责推进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

第五条实验区所在区县政府、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是所辖区域实验区的管理主体,负责协调解决实验区发展、建设和运行中的重大问题,为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

第六条实验区所在区县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应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并成立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实验区所在区县、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内的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实验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

第二章申报与认定

第七条实验区申报范围:北京市行政区划内的区县、街道、乡镇、开发区等同级人民政府、政府派出机关、开发区管理机构为申报单位。

第八条申报实验区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领导重视,组织完善。实验区工作已被列入所在区县党委、政府、政府派出机关、开发区管理机构的议事日程,成立了由主要领导负责的协调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

(二)基础扎实,成效显着。公众参与意识较强,具有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和科技支撑条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和经验;

(三)目标明确,特色突出。具有开展实验区工作的内在需求和持续的发展动力,建设规划科学可行,建设目标和实验主题明确,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的区域代表性及示范意义。

第九条街道、乡镇、市级开发区等申报实验区的,由其向所在区县政府提出申请,经区县政府审查并签署意见后,向市科委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区县、国家级开发区等申报实验区的,由所在区县政府、开发区管理机构直接向市科委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材料。申报材料包括:

(一)区县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推荐函;

(二)《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申报书》;

(三)《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

(四)关于成立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相关文件。

第十条市科委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程序认定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认定程序如下:

(一)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

(二)组织专家组实地考察和评审答辩,由专家组提出书面考察报告和评审意见;

(三)审核并认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十一条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经认定后予以授牌,统一命名为“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三章组织与管理

第十二条实验区建设期一般为三年。实验区所在区县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要按照已确定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积极稳妥做好实验区各项工作。

第十三条《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相关内容如需调整,应由所在区县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审核同意并报送市科委备案。

第十四条实验区应于每年十二月底以前将当年实验区工作情况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书面报送市科委。

第十五条实验区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进展,应及时向市科委报告并提交书面材料。

第十六条市科委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委托相关机构协助开展实验区日常工作。

第四章扶持政策

第十七条市科委设立专项资金,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重点支持实验区以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为核心,加快提升区域主导产业,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深入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第十八条市科委通过科技计划项目等方式支持实验区加强能力建设,并鼓励、支持其承担国家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以及申报国家级实验区。市科委优先支持实验区承接本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推进新技术新产品在实验区的示范应用。

第十九条支持实验区开展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试点政策优先在符合条件的实验区推广落实。

第五章检查与验收

第二十条市科委根据实验区的建设发展情况,适时组织阶段性检查。

第二十一条实验区开展工作满三年、完成一个建设周期以后,应由实验区所在地区县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机构向市科委提出验收申请,申请验收应提交以下材料:(一)验收申请书;

(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的实施情况和总结报告;

(三)建设期间实验区科技成果转化、主导产业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科技惠及民生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情况;

(四)实验区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

(五)下一建设周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

第二十二条市科委组织专家组对提出验收申请的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并提出验收意见。

第二十三条验收结果分为验收合格与验收不合格两种。经考核,全面完成规划建设任务,通过验收评审后即认定验收合格。经考核,工作组织不力,未完成规划建设任务,为验收不合格,将取消其“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称号,并在三年内不允许再次申报实验区。

第二十四条对验收合格,且提交下一建设周期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论证的,优先认定为“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入下一个建设周期。

第二十五条实验区如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市科委将中止其建设资格,并取消其“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称号:

(一)在阶段性检查中发现实验区建设存在重大问题,经整改后仍没有解决的;

(二)连续两年不提供总结;

(三)不接受市科委的管理;

(四)申报单位自行要求取消其“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称号;

(五)市科委认为应该中止和取消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三十日后施行。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我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与探索 人类起源于自然,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自人类出现以后,生物与环境、人与自然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生物是在与环境的对立统一中存在的,而存在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环境问题是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的产物,根本上反映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 一、人类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探索历程 从全球视野看,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问题,主要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宝贵的觉醒、奋起的飞跃”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沉痛的代价。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传统工业化在创造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大范围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排放各种污染物,人类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八大公害。 (二)第二阶段:宝贵的觉醒。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促使人类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在环境觉醒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著名的3本书。第一本书是《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卡逊是一位美国海洋生物学

家。这本书揭露了为追求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因而也有人把它叫做《没有鸟鸣的春天》。其代表性语言是,“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第二本书是《增长的极限》,是1972年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会聚在罗马提出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的代表性观点是,“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第三本书是《只有一个地球》,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委托经济学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学家勒内·杜博斯撰写的。这本书的主要观点是,“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 (三)第三阶段:奋起的飞跃。经历了沉痛的代价和宝贵的觉醒之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入,对发展不断进行深刻反思。以四次世界性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期间发生了4次历史性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世界各国开始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确立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共同看法和原则。环境宣言原文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话:“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会议开幕日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环境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执行情况总结1997年,我区开始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在2003年区第九次党代会上,又一致通过了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宏伟目标。五年来,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实验区建设“重效率、重效益、重效果”的特点,在全面实施完成《重庆市北碚区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 (1996──2000)》的基础上,按照《重庆市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年)》(简称“二五”规划),确定的6大指标体系,36个指标,6个方面发展重点,5项主要任务,50个示范项目等目标任务,开展了全面卓有成效的工作,荣获“全国山水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区”、“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等33项国家级奖项。 一、落实“二五”规划的基本情况 (一)落实规划各项工作目标 《重庆市北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实施规划(2001——2005年)》启动实施以来,我区坚持以规划为纲,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政府督办、部门分工、责任明确、考核到位”的工作原则,充分调动各部门及社会的积极性,把规划实施同部门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同局部工作结合起来,把日常指导同严格检查考核结合起来,将实验区的工作分解,纳入区委、区政府目标管理考核。对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目标,坚持实行“一票否决”的制度。 实验区建设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的指导思想,制定了《重庆市北碚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并由实验区办公室邀请区“四大家”领导及人大、政协代表对在建项目进行视察;同时按照“自力更生、

生态城市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ty(生态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Ecological city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胡锦涛主席又随之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民本政府”在努力将“中国号”巨轮驶向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生态城市、生态农村、清洁生产……这些名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中。符合可持续发展,潜在经济效益巨大的生态城市,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然。过去,环境问题被迫让位于经济,人们看见了臭名昭著的“锈带“,污浊的莱茵河,当日本的水洖病爆发世界开始反思:我们和我们生活的城市:未来在何方,蓝天绿水可否与高楼华社相映成趣? 生态城市,只是我们能给自己和下一代的唯一交代。所谓生态城市,并不只是青山绿水的单纯幻想,发展仍是其根本要义。在发展中与环境和谐共处,让生活处处赏心悦目,让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生态城市理念对自然与资源的尊重是使一个城市获得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正因此,其具有无可比拟的经济效益。生态城市是真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 二:生态城市与经济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logicalcity and economic)生态城市的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 协调特点使其远远超出狭义的乌托邦,更具有现实意义和鲜活的生命力。在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房的生态城市,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对个人存在与价值的肯定与尊重,还可以享受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引导的城市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化高层次生活。生态城市绝不是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割裂,相反,是以对环境和资源的更长远保护更充分推进城市经济取得更高经济效益。对于生态城市的经济效益,笔者有以下看法: (1)生态城市对房地产的助推作用。(Ecological city play a role in promoting for ics Real Estate) 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深圳地王”拍卖案就很好说明了这点。深圳地王”华侨城南部填海区定于12月6日进行首场土地使用权拍卖,首次推出的3幅土地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中心现已开始接受竞买申请。“此举标志着深圳湾填海区开发正式启动,市政府将其视为深圳城市建设迈向国际水准的里程碑”(南方都市报)。笔者了解到,目前傍沙河高尔夫球场的绿地去看上去仍然十分荒凉,但为何拔得“地王”头筹?是政府的远景规划给了其生命了,但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具有的全市最大规模的、具有全新生活模式的居住社区和湖景旅游区条件。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即使没有社会力量的倡导,它也是现行社会经济模式的宠儿。生态城市给了社会经济更美好的远景,社会经济也给了生态城市存在最强硬理由。房地产业向来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风向标。而生态城市理念将引导房地产走上个科学,更可持续发的道路,一条告别摩天大楼的路,一个让城市更人性化的理念。1998年开始的填海工程在深圳湾畔、华侨城南侧造就了这片占地2.9平方公里的土地;1999年建成通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 理论简述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管理理论简述 0.引言 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下面结合选题的研究对象——河北省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第四工程公司,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作一归纳性论述。 1.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出现、概念和类型 1.1.1 企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理由 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1987年Barbier等人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文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注意。同年,布伦特兰夫人(Ms Gro Harlem Brundtland )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此时的研究重点是人类社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适应并满足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及人口、环境、生态和资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其后,这一理论不断地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研究途径。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人们对可持续的关注越来越密切,而且从环境领域渗透到各个领域中。 而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诞生是比较晚但发展相对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面对着变化迅速的环境很难适应,而且随着众多企业失败现象的出现,如何使企业保持目前,而且使企业在未期中依然取得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引起企业的重视。 1.1.2有关概念界定 企业发展是指企业面对未来未知环境的适应,使企业得以进一步运行,实现企业目标。。 可持续发展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期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现在的发展,满足现在利益。同时可持续发展也包括面对不可预期的环境震荡,而持续保持发展趋势的一种发展观。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和自然环境在内的综合的社会发展观。下面是小编整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的范文,欢迎阅读! 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计划篇一 一、活动目的: 通过各种环境教育活动,让学生不断获得环境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境责任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同时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人,将社会所需要的环境道德、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将他们培养成为新世纪的绿色公民。 二、参加活动的对象: 1、ISC课题组 2、大学生志愿者 3、南门小学美术教师、四五年级班主任、学生 三、活动的开展 (一)、准备阶段

邀请ISC项目组人员对我校课题组的有关教师进行培训,了解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知识、国内国外开展该项活动的有关信息、方法;招收小学生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配对班级,跟班主任交流了解情况。 (二)、实施阶段 活动一:环境意识提升项目 活动简介:在学校老师和校外辅导员(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帮助下,由四、五年级小学生记录自己家庭及邻居家庭的用电、用气、用油量,并通过计算转化为温室气体排放量,定期向社区公布。每个学期结束时,项目组将根据家庭用电量的降幅,评选出优胜家庭,并给予物质奖励,奖品为节能环保的产品。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教师、学生也给予一定的奖励。每学期的总结、评比、颁奖活动可以与村民联欢会相结合,庆祝所取得的成绩,并使其再接再厉,将节能、环保长期坚持下去。 过程: 1、由班主任(或者志愿者)上一节班会课,让学生认识温室效应与温室气体,知道面对温室效应,我们能做些什么。 2、鼓励所有学生报名参加这次活动,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1)每周记录家庭的用电、用气、用油情况,并转换为温室气体排放量;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

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 近年来,私营企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快,经济实力也逐步增强,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内容提要:私营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的热点之一。论文以着名的民营企业苏宁集团的成功,阐述只要正确运用政策、抓住机遇、科学管理,私营企业一定会有光明前景,同时也必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论文旨在阐明在新时代里,人们要敢于直面挑战,突破旧观念,私营企业也会大有作为。 关键词:私营企业持续发展 引论 闻名全国的苏宁电器连锁集团始创于1990年,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奋力拼搏,苏宁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规模80多亿、上缴税收过3亿元、员工万余名、连锁企业遍及全国24个省市地区的大型零售连锁企业集团。先后获得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之一、全国民营企业10强、全国连锁企业10强、中国商业企业名牌企业、江苏省着名服务商标等殊荣。 更可喜的是自1995年起,是苏宁率先在中国家电流通领域尝试连锁经营的模式。在江苏省内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成都、合肥、杭州、西安、深圳等地以直营和特许形式建立了数百家连锁店。自2000年苏宁确立了以综合电器升级,连锁扩张提速为战略的二次创业阶段。2003年在南京山西路开设18000平方米的专业自

营旗舰店堪称亚洲电器单体店之首,这意味着苏宁电器从空调专营到综合家电经营,再到信息家电拓展的第三次腾飞。在经营品类上,苏宁在做大做强传统家电的同时,大力培育信息家电;在连锁网络建设上,苏宁坚持以时间换空间、数量决定质量,快速建设苏宁在全国的连锁网络。如此种种,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也见证了苏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苏宁集团从当初的“小个体”铸就成今日的辉煌,它成功地昭示了我国私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的开放,法律的完善是苏宁形成的根本 苏宁的诞生,绝非偶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中产生了两个重大的变化:一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二是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替代单一公有制经济,二者密不可分的。私营企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我国政治、社会、人文等已产生长远的影响。更据资料显示,浙江、贵州、重庆等省、市的工商联合会会长由私营企业主担任。在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大上,至少有7位私营企业主党员的代表。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们进一步的强调要毫不动摇的发展私有制经济,而且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共同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据此,我们不难看出私营企业在我国正稳步地、持续发展,同时,关注私营企业的未来发展理应成为我国经济生活的热点和重点,我国私

可持续发展管理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8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管理 可持续发展管理 2010年,中国移动进一步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发展有机结合,提出了中国移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战略,并通过自上而下的管理推动,引导各级公司培育“责任文化”,重视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2010年,中国移动上市公司连续第三年入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仍是中国内地唯一一家入选该指数的公司,可持续发展绩效保持国际一流水平。 完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为了全面衡量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可持续发展的 价值实现,中国移动自2009年开始进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搭建工 作。2010年,结合上一年省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试评估结果,指导31 省公司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能力提升计划,并跟踪评估提升效果。 2010年,在深入研究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最佳实践基础上,中 国移动首次提出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了中国移动可持续发展 理论模型,进一步完善并正式确立了中国移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依据科学性、客观性与可操作性并重的原则,进一步改进了可 持续发展指标的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制定了《中国移动各省(区、 市)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办法》,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与 提升的长效机制。目前已完成了对31省公司的2010年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估。 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及提升工作将逐年开展,以此在全集团建立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指引,推动公司可持续发展价值实现。 推广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 中国移动自2009年起在省公司开展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体系建 设工作,比照相关国际标准要求和最佳实践,结合公司运营实际,制 定企业社会责任风险清单,全面梳理公司运作流程,识别和评估企业 社会责任风险,针对重大风险制定控制计划,并逐年检查落实,以此 来不断提升企业社会责任表现。2010 年,中国移动全面总结2009年企 业社会责任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经验,启动了第二批省公司企业社会责 任风险管理推广工作,积极构建“集团-省公司”两级企业社会责任 风险管理体系。截至2010年底,完成了20个省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风 险管理体系建设。 深化内部“责任文化”培育 为了提升公司整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各 级员工的日常行为,2010年,公司进行了“中国移动人的责任”专题 文化传播活动,通过对“责任文化”的倡导让责任实践在企业内部落 地生根。 “中国移动人的责任”活动内容及落实情况

发展历程与可持续发展

形成 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最初以采集和渔猎等简单劳动为谋生手段。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点既不固定,也不集中。为了利于迁徙,人类或栖身于可随时抛弃的天然洞穴,或栖身于地上陋室、树上窠巢,这些极简单的居处散布在一起,就组成了最原始的居民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在相对固定的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农耕与饲养,而且形成了从事不同专门劳动的人群:农民、牧人、猎人和渔夫。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乡村人居环境。 这种真正的人居环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中期,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庄遗址。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手工业、商业与农牧业的分离。手工匠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于是,距今大约5500年前,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尼罗河下游的底比斯、孟菲斯,两河流域的伊立、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莫哼卓达罗,黄河流域的亳、殷、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镇。 发展 作为人类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环境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仍将持续进行下去。就人居环境体系的层次结构而言,这个过程表现为:散居、村、镇、城市、城市带和城市群等。 人口规模的变化显示了人居环境规模演化的基本特征。这个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缓慢发展,不要求人口的大规模聚集,各种人居环境的规模基本上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城镇化时期,城镇规模急剧扩大,而乡村规模相对稳定(某些地区甚至有所缩小),形成人口从乡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向心移动模式。另外,随之兴起的第三产业以生产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和生活服务功能等从多方面支持了城镇化,并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门路,赋予城镇新的吸引力。上世纪60年代以后,人居环境规模的演化进入第三个阶段。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的进程正处于上升时期,城镇人口,尤其是大城市人口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1952年我国有大城市19个,1985年增加到52个,增加了1.74倍,大城市人口从3231万人增长到6941万人,增长了114.8%。在发达国家,这一阶段却出现了新趋向。由于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用地紧张的矛盾不断加剧,城镇化的速度已大大减缓,甚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指南 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确立的任务,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管理办法》的要求,制定《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指南。 一、示范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规划是推动示范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制定规划,明确示范区的特点及定位,用前瞻性的思路和创新性的手段,指导实验与示范,最终实现引领、促进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标。 规划必须体现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或共性问题,突出示范意义。 规划可从示范区申报年度的下一年起,每5年为一期限。规划制定后须经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按评审意见进行修改形成最终文本,并经所在行政区划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使之具有法律效力。规划的工作应纳入当地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统筹安排,通过多部门合作,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二、示范区规划的内容 1、概况和区情分析 全面阐述示范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资源环境状况和经济社会基础情况;在总结和归纳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对本地开展示范

区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从区域层面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出发,综合分析制约所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典型重点问题和瓶颈问题。 2、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提出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应本着以人为本、求真务实、自主创新,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区域特色,体现对周边地区或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及带动作用。 3、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规划应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和谐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为建设主题,结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和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期内示范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并量化为具体的任务指标(见附件)。根据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目标,确定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工作任务。 (1)社会发展 主要包括公共安全、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城镇建设、公共设施、公共信息等,围绕推进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瓶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工作重点。体现通过科技引导城镇合理规划和管理,着重研究和探索城镇统筹协调发展的模式,在缓解社会突出矛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推动事业全面进步和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提供示范。 (2)资源环境

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唐山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流通和国内外交往的中心,在社会建设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源型城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起着重大作用。然而,资源型城市不管是处于资源枯竭期,还是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因此资源型城市只有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城市更好的存在与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就是城市转型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也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难题。 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这些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长期集中于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财政上由国家统收统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主体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许多因资源而建的城市,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生产难以为继,负担日益加重,财政日益陷入困境。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事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问题。 资源型城市以开采利用矿产资源为重要特征。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存在着由兴起到鼎盛再到衰竭的客观规律,资源型城市当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存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成功的例子如日本将九州煤炭工业区成功改造为高新技术产业区;美国休斯敦由石油开采城变成石油研发城带动相关的机械、水泥、钢铁、电力、粮食及交通运输业发展,又进而借国家布点宇航中心之机,带动为其服务的电子、仪表、精密仪器产业的发展;英国西密德兰、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等资源型城市类似的转型也已经进行了30多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失败的例子如前苏联的巴库等。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经验主要是:重视相关的立法及规划;政府实施灵活多样的财政税收支持;鼓励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注重就业转岗方面的培训;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利用高新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步伐等。而对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尚无足够实践经验,同

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项目管理办法(2020)

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项目管理办法(2020) 第一条为了规范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项目的管理,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根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深科技创新规〔2019〕1号)和《深圳市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深科技创新规〔2019〕2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在市科技研发资金中设立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项目(以下简称“可持续专项”),支持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健康深圳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领域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应用与示范等科技创新活动。 第三条可持续专项遵循统筹布局、协同推进、公平公开、竞争择优和产学研用的原则组织实施。 第四条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可持续专项,负责会同相关职能部门推荐专家,形成可持续专项专家库(以下简称“专家库”);征求相关职能部门年度重点行业科技需求;组织专家库专家编制可持续专项课题(以下简称“专项课题”);开展编制与发布申请指南、受理申请、专家评审或专项审计、考察核查、审批公示、签订合同书、拨付资金、中期监管、项目验收、绩效评价等工作。 第五条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委托,专家库专家对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战略规划、可持续专项布局、项目设置提出咨询意见,编制专项课题,根据所属专业领域组成专家评选小组对可持续专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 第六条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履行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主体责任,接受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依法接受财务、审计等监督。 第二章指南论证与发布 第七条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部署,瞄准重点目标,聚焦重大需求,结合相关职能部门年度重点行业科技需求,公开向社会征集专项课题建议。 第八条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可持续专项专家对征集的专项课题建议进行论证,编制专项课题,并对其编制的专项课题进行审核,确定发布年度专项课题。 主持或参与专项课题建议论证、专项课题编制的专家库成员不得申报相应批次的专项课题项目。 专项课题应当围绕可持续专项总体任务、重点方向、技术路线进行编制,明确若干个项目、研发任务技术领域、研发内容、考核指标、实施期限、资助上限等。 第九条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发布专项课题年度申报指南,载明申请条件、申报材料、申报时限、专项课题及资助上限、以及每个项目资助金额等内容。

(发展战略)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交流材料最全版

(发展战略)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交流材料

山西省科技厅交流材料 以转型跨越发展为契机 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山西转型综改实验区工作的重要实践。在国家科技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山西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以探索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为主线,依据每个实验区各具特色的资源禀赋、历史传承、经济模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增强了实验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实验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十壹五”期间我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取得较快发展,新建设国家级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区3个,目前,国家级、省级实验区分别达到5个和11个。 特色实验区介绍 长治市以全市作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科技部门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可持续发展成为全市发展的壹个基本战略。成立以来,共组织申报4个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已落实3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308万元。这些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落实和实施,成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重要抓手,在全市形成了依靠科技支撑,推动转型跨越和可持续发展的生动格局。真正发挥了科技创新在实验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撬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不断向前发展。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20.2亿元,同比增长13.7%;财政总收入完成198亿元,增长11.3%;规模之上工业增加值完

成572.87亿元,增长1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61.1亿元,增长2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22.7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0元,增长11.7%,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二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01%,均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市区二级之上天数达到356天,在国家环保部重点监测的城市中排名由81位上升到17位,连续7年成为全省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连续3年名列华北第壹,全市有5个县荣获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形成了山西省首个环保模范城市群。近年来,长治市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全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初步探索出了壹条中部资源型后发地区跨越式发展中循环经济建设及生态环境优化实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右玉县作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52%,先后被评为山西省首批绿化达标县、山西省生态建设红旗县、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单位、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授予山西省林业建设突出贡献奖、山西省林业生态县、中国魅力小城、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旅游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造林绿化的艰苦创业实践中,创造了“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近年来,右玉县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运用右玉精神这壹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加快转型跨越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 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规划;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 ,愈来愈多的城市开始重视生态规划的编制工作. 城市生态规划工作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 ,尤其是我国加入 WTO 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 ,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 30 %左右 ,处于初始阶段 ,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 ,前景广阔. 但是 ,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 ,存在着不少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 ,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 ,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 因此 ,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 ,避免重蹈“先污染 ,后治理”的覆辙 ,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城市生态规划将为此提供科学依据. 1、城市生态系统 1、1什么事城市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 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

国发〔2013〕45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3-2020年)的通知 国发〔2013〕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11月12日

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包括地级市、地区等地级行政区和县级市、县等县级行政区)。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编制,是指导全国各类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 规划范围包括262个资源型城市,其中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等)126个,县级市62个,县(包括自治县、林区等)58个,市辖区(开发区、管理区)16个。 规划期为2013—2020年。 一、规划背景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多、分布广,历史贡献巨大、现实地位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累计生产原煤529亿吨、原油55亿吨、铁矿石58亿吨、木材20亿立方

米,“一五”时期156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3个布局在资源型城市,占总投资额的近50%,为建立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2001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突破口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现生机与活力。 但是,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由于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依然严重,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不强。尚有近7000万平方米棚户区需要改造,约14万公顷沉陷区需要治理,失业矿工人数达60多万,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较强,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现代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处于起步阶段。人才、资金等要素集聚能力弱,创新水平低,进一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支撑保障能力严重不足。 资源富集地区新矛盾显现,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不断出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滞后。资源开发、征地拆迁等引发的利

(发展战略)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新修改)

煤炭设计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许昌钧州煤炭咨询设计研究院杨宏图 随着国家对煤矿产业政策的调整,乡镇煤矿逐步被大集团兼并重组,因此同乡镇煤矿服务的有关机构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压力。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思想涵盖了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 一、加强管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主题 以加强目标成本预控;实现精细化管理为手段,全面加强管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贯彻落实紧缩支出的财务政策,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将成本管理的关口前移,建立起严格的目标成本预控管理体系。 认真落实“成本领先”意识,“管理精细”的理念,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成本精细化管理,积极营造“事事有落实,处处有标准,人人有指标”的良好氛围,各部认真进行目标成本管理,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目标”的管理体系,压

缩办公费、招待费支出,节约耗材,科学利用纸张,杜绝费用支出事前无计划、事中无控制、事后无约束的现象,确保成本的有效预控。 按照“一线同志爱仪器”,把设备仪器当做自己的脸经常去洗,当做自己的眼睛来保护,减少最大耗损,严格设备仪器查修维修制度,谁使用、谁负责,出现问题及时报告,及时维修,确保设备仪器正常使用,并减少维修费用的开支,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强化管理,节支降耗,加强耗材购销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性支出,降低非生产性支出,杜绝不合理支出,全面降低企业成本。 二、多种经营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后盾 我单位成立至今经历了由公司升级到院的进步,同时由原来的测绘丁级、设计丙级逐步提升到丙级和乙级,增加了评估、评价、矿山司法鉴定、生产能力核定、通风能力核定、煤矿的初步设计以及非煤矿山的测量和设计,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过去的辉煌已经过去,如何保持今后持续稳定的发展,就要进行二次创业,加快多种经营的发展。 1、要提高对多种经营重要性的认识,把多种经营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把多元化经营放在工作的重中之重的重要位置,在发展主业的同时重视发展多种经营,以原有的技术资源为基础带动多种经营,以多种经营促进原有的工作(设计测绘)实施煤炭的多种元素与多种经营

可持续发展承诺书

可持续发展承诺书 篇一:承诺书 畜禽养殖场防疫条件及粪便污水排放整治 承诺书 为妥善处理好畜牧生产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障公共环境卫生安全,促进我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确保畜禽养殖场防疫条件达标和粪便污水排放整治到位,特承诺如下: 一、坚持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原则,实行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环保化发展,减轻畜禽粪污面源污染。 二、按照《畜牧疫法》、《动物防疫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等规定选址,在规定区域内建立养殖场;场址布局设计、设施设备达到防疫条件要求,经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审核合格,并取

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三、按照《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规定修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做到与养殖生产、同步投入使用,粪污处理设施达到环保要求,经县环保局环评合格后,方可继续从事养殖。 四、采取雨污分流和干稀分离等减排措施,建沼气池、堆粪房、氧化塘等处理设施对污水、粪便集中处理,沼液通过管网用于农作物浇灌,决不再直接向河流、堰塘排放粪便污水。否则,由此产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一律由本场负责。 五、落实无害化处理制度,保证病死畜禽不出售、不随意扔弃,并对其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其垫料、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饲料等运到指定地点堆积发酵,进行无害化处理。 六、落实畜禽防疫制度,依法履行畜禽疫病强制免疫义务,自觉接受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高致病性

禽流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落实防疫消毒制度。严格执行种畜禽引种审批制度,不从疫区引进种畜禽,对新引进的种畜禽做好隔离观察。 七、因本场动物防疫条件、粪污治理达不到要求,或不按要求进行整改,造成环境污染,除不享受国家的有关补贴政策外,还必须无条件的关闭;并对拒绝防疫导致疫病发生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一律由本场负责。 八、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备案管理制度,完善各种记录,严格落实动物标识、免疫档案、养殖档案管理制度,建立疫病可追溯体系,对所有记录均保存两年以上。 九、主动接受、配合县畜牧中心、县环保局等监督检查、监测监管等工作。 十、以上承诺本养殖场在8月20日前,落实整改到位,否则,自愿取消一切补贴款项和各类优惠扶持政策。(本承诺书一式三份,畜牧中心、环保局和养殖场各持一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绿色环保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

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