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景观的审美

自然景观的审美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1)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学习过程: 导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让我们共同来发现美,欣赏美。 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哪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板书) (十分钟完成讲学稿的自主学习部分) 学生展示: 一、自然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来吾讲四“美”) A.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学生总结特征及举例) (1)概念: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2)地貌的形态美: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图3.1华山之险图3.2峨眉之秀) 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险、秀体现在哪里: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B.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自然景观四季的色彩美表现:春翡、夏翠、秋金、冬银 (图3.3北京香山秋色)图片展现了秋天丰富的色彩。这种植物因季节而呈现的色彩,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一般美学含义(2)

古典诗歌中的常见意象的一般美学含义(2) 教学园地 06-24 0948 簪缨 (冠):官位、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汗青:史册须眉:男子;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轩辕:祖国;三尺:法律;寸管:笔; 青鸟:信使;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古诗中的青山意象 青山: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而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与凡人消失净尽,是非成败头皆为空幻;夕阳无数次映红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终有一丝抹不去的苍凉。 梅花:一是象征志土、贞土;二是象征隐者、高土;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梅花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审美意象。它以其曲折多姿的形态,经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复咏唱,诗人借助这客观之象,融进自身的主观之意,赋予梅花各种美好的品格。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融合为一体,梅花的艺术形象既有理性也有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现在就以宋诗为中心,说说梅花的意象 流水。刘勰曾说过:“登山情则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一)友情。《赠汪伦》也是写朋友之间的送别之情,与前一首诗人送别友人不同的是,这首诗写的是朋友送别诗人。结尾两句是这样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先是夸张桃花潭水深达千尺,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教学说课

精心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1 (2 2 (1 (2) 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提示: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 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 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 典型的秀美形象。) 3.色彩美——极其丰富且富于变化 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不同地区、不同地理事物色彩不同。同一地区自然景观的色彩随着一日之内的时间变化,一年之内的季节变化,以及阴晴雨雪等的天气变化也变化万千。 塑艺术美等。 1.古典园林美:由山、水、花木、建筑(桥、亭、廊)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 补充:我国古典园林造园理念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合为一体。 2.古建筑美: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民居等。 古建筑美的形式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饰等方面。 3.自然景观中的人造景物(如民俗风情美、书画、雕塑艺术美等)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学案(人教版选修3) 【学习目标】 1.知道旅游景观的两大类审美形态,并理解两者的区别。2.掌握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理解其含义。3.了解古典园林、古建筑等的美学特征。4.了解自然景观中人文景观的作用。5.初步形成正确、科学的审美观。 基础梳理 知识点一自然美 1.概念: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①________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②______________。2.表现形式 (1)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③________________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色彩美:颜色不同的④________、土壤、⑤________、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 (3)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⑥________。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⑦____________。 (4)朦胧美:⑧________、雨、云、雾,以及晨曦、⑨________都使自然景观呈现出朦胧美。知识点二人工美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的⑩________________和精神文明的事物所呈现出的⑪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 类别组成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山、水、花木、⑫____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品⑬____________浓缩到有限的空间内 古建筑城池、⑭____、陵墓、⑮____、楼阁、桥、塔、民居等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 ⑯________、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⑰________等方面 人造景物亭台楼阁、⑱____、寺庙等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 ⑲__________,构成绚丽多姿的风景美 名人轶事 民间传说给风景区增添了⑳________,丰富了________ 1.旅游景观的自然美是如何形成的? 2.举例说明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 3.旅游景观的人工美是如何形成的? 一、旅游景观中自然美的表现及形成 美感特征美感形成举例

泰山自然景观结合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浅析

泰山自然景观结合人文景观的审美特征浅析 【摘要】通过对泰山景区进行了亲身的参观以及大量的阅读与泰山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自身的感受以及文献资料的记载,我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经过研究分析,我认为泰山的伟大在于其雄伟的自然景观与其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泰山以“朝天”为中心的整体构思,表达了中国美学思想中“和”这个美学范畴,了解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之间的这种和谐,对我们进一步解读泰山这部“历史巨著”意义深远。同时对于我以后研究其它的旅游景点,领略其中的美更是一种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泰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审美特征;完美结合;和谐【正文】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同时泰山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天下雄”,泰山自然景观的最重要的审美特征就是雄壮。泰山的美首先表现在其雄壮的自然景观上。而构成自然景观的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就是其形态美。形态是自然景观空间呈现形式的外

在表现,主要有景观的线条、大小、高低、造型等要素构成。形态是自然景观基本的美学元素,也是自然景观形式美的最基本、最单纯、最直接、最外显的审美语言符号。自然景观的形态美是景观的审美主体在第一时间的第一审美知觉。一山天下雄,正是对泰山雄伟的外在形态的最直接的概括。泰山海拔1545米,为我国东部最高山脉,坐北朝南,山体通体打开,一眼望遍全山,如同一尊巨佛横卧在华北平原上。一座主峰玉皇顶直插云霄,其余山脉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四面散开,实在是壮观之至,雄壮之美尽显于此。雄壮美是巨大力量的展示,具有惊心动魄的气势,能够引发自然景观的审美主体由衷的赞叹与敬仰。雄壮的泰山,古往今来让无数的参观者产生发自内心的仰慕与敬畏。伟大的诗人东游至此,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由衷感慨。 然而“泰山天下雄”,一方面在于其“盘横竖百里”之大,拔起于华北大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之上的高峻,更在于人文精神意义上的崇高与至尊。旅游景观的人文主义精神主要通过其悠久的人文景观所包含的厚重的文化底蕴来展现,而这种展现就是旅游景观的人文景观美。 人文景观美泛指劳动创造的一切美好事物,它区别于自然景观美,又以自然景观美为素材、背景、陪衬、对象,往往是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有机结合。人文景观美蕴含着人类文明的一切成就,是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是真、善、美得有机统一。从审美学角度分析,

旅游景观美学

前言: “旅游美学”是以旅游审美活动为其特定研究对象的一门泛学科。“旅游景观美学”作为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以自然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人文景观美及其欣赏方法为研究对象,从中总结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作为主要从事开发旅游资源、塑造旅游景观的从业人员,掌握一些基础的旅游景观美学理论知识,学习一些旅游审美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修养,陶冶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旅游美学”观,将对更好地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工作大有裨益。 我们尝试着收集一些有代表性的旅游景观的案例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够起到一点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作用,对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有所启发和帮助。 “旅游景观美学”专题之一 巴厘岛度假村特色建筑及景观设计 1、“巴厘岛”特色的形成 巴厘岛是印度尼西亚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它邻近赤道南端,无暴风侵扰,气温常年保持在日均27℃左右。岛上的地形变化极大,因而形成多样的风景特色:美丽的梯田、苍翠的山林、平静的湖泊、壮丽的火山、宽阔的海岸及悬崖等。巴厘岛的优美环境和独一无二的文化象磁铁一样吸引着海外的艺术家、建筑师和旅游者纷至沓来,从自己已知的文化中提取素材并与本岛或亚洲的风格相结合,建造自己的住宅。尽管他们设计的建筑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乐于接受巴厘岛的传统材料和手工艺术,并热衷于使用当地的茅草屋顶。 1977年,政府当局规定:岛上所有新的城市建筑必须具有“巴厘岛特征”。在本岛建筑师和重视地域特征的西方建筑师的共同努力下,一种现代的“巴厘岛”风格的建筑出现了:他们巧妙地运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材料,如茅草、原木、竹子、陶瓷、石头、玻璃和钢等,使传统建筑被一种更具想象力的空间代替。 2、“巴厘岛”风格的建筑设计 建筑师们对建造具有巴厘岛特色的建筑进行了多方位的尝试,重新诠释了热带生活艺术的建筑特征,主要表现为:

高中地理第3章旅游景观的欣赏第1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学案

第一节旅游景观得审美特征 1.理解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内涵。 2.掌握自然美与人工美得表现形式。(重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自然美 阅读教材P32~P34第一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大自然中得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得条件下,呈现出得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主要表现内涵 形象美自然景观得总体形态与空间形式得美,旅游景观最显著得特征 色彩美颜色不同得岩石、土壤、水体、植物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得色彩图案 动态美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动感,以及风吹林动、流水飘烟等 朦胧美烟、雨、云、雾,以及晨曦、暮霭,使自然景观呈现出得美有朦胧感 正误判断: (1)地貌就是构成自然景观美得基础。( )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就是银河落九天,描绘旅游景观得形象美。( ) 【提示】(1)√ (2)×古诗描绘了瀑布得动态美。 教材整理2人工美 阅读教材P34剩余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概念:能够吸引人们旅游活动、反映古今人类创造得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得事物所呈现出得审美状态。 2.表现形式 类别组成审美内涵 古典园林山、水、花木、建筑四种基本要 素组合而成得综合艺术品 把大自然得美景浓缩到有限得空间内

古建筑 城池、宫殿、陵墓、寺院、 楼阁、 桥、塔、民居等 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序列组合、空间 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装 饰等方面 人造景物亭台楼阁、桥梁、寺庙等 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得整体,构 成绚丽多姿得风景美 正误判断: (1)古典园林主要由山、水、楼阁、桥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 (2)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工美破坏了自然景观得自然美。( ) (3)峨眉山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且两者有机结合,体现了与谐美。( ) 【提示】(1)×古典园林主要由山、水、花木、建筑四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2)×在自然景观中,增加一些人造景物,使之与自然景物形成一个统一得整体,构成绚丽多姿得风景美。 (3)√作为我国得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中有许多庙宇等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体现了与谐美。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您得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旅游景观得自然美 [合作探讨] 自然美就是指大自然中得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得条件下,呈现出得审美状态。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就是自然景观美得主要表现,就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得审美特征。 探讨1: 旅游景观得自然美就是如何形成得?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风格与演唱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112887692.html,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风格与演唱特点 作者:周婧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47期 摘要: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受到重视,如何传承与创新古典诗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能够让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能够让诗词以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走进人们的心扉。 关键词:古典诗词审美风格《月满西楼》 引言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艺术歌曲中比较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主要是基于诗词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形式,将歌曲与词句结合起来,缘起于西方,逐渐打造成中国独具特色的古典诗词产品,能够进一步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诗词作品。下面就主要以《月满西楼》为切入点,从背景、歌词、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更多人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进行美学修养的提升。 [1] 一、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界定 艺术最早是诞生于欧美浪漫主义时期,主要是不同于其他声乐类的音乐体裁,艺术歌曲的歌词大部分是源于诗歌,在其他各个方面也有体现,艺术歌曲成为与歌剧、音乐宗教等并列的艺术体裁。 而中国艺术歌曲主要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我国产生了大批杰出的创作者,大部分是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素材的,将西方与中国诗词相结合,具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有利于将诗词与歌曲有機结合其起来,充分体现歌曲艺术的魅力,促进后世人更加有效理解相关诗词的含义,促进古典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送,这样就有利于古典艺术的进一步发展。[2] 二、《月满西楼》相关背景 《月满西楼》主要出自于《一剪梅》,这首词与音乐完美融合,节奏律动都十分吸引观者,节奏错落有致,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李清照是词作者,是南宋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基于《月满西楼》的背景来进行创作有利于提高歌曲的深度和广度。 这首歌主要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不舍离别的词作,抒发了自己的别样愁情以及思念之情,首先在开始的两句总领全篇,下半句写户外之景,对季节起了比较点染的作用,全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旅游景观美学特征与欣赏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面积1200km2 ,其中风景区面积154km2 . 以奇松、怪石、云海、温 泉“四绝”闻名于世,是世界级旅游胜地. 境内自然景观优美,景观类型丰富多彩. 人文景观荟萃,黄山文化绚 丽多姿. 景区特色明显,景点集中,吸引力大;旅游设施初具规模,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客源丰富,旅游前景广 阔,近年来每年接待游客约72 万人次. 正确理解和欣赏黄山的旅游景观,不仅对旅游者有重要意义,而且对 宣传黄山,使黄山走向国际旅游市场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分析黄山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 的基础上,论述黄山旅游景观的欣赏方法,以便使旅游者更能领略黄山的风貌. 1 旅游景观美学特征 1. 1 宏观美与微观美相得益彰 黄山旅游景观宏观美包括山峰峻秀美,云海、雾凇、雪景奇特美,森林

景观葱郁美等方面. 景区整体美也 体现宏观美特征,全区共分六个景区. 温泉景区山水相映,楼台亭阁错落有致,尤以水景引人入胜;玉屏景区 山峰雄奇,巧石玲珑,云海壮观,奇松多姿;北海景区风光绚丽,犹如盆景大观园;云谷景区茂林修竹,环境幽 静;松谷庵景区松林葱郁,古木参天,环境清幽,以水景著称;钓桥庵景区峰、石、潭、洞俱全,名寺(钓桥庵,翠 微寺) 典雅. 黄山旅游景观微观美表现在景点及组成要素上. 景点和组成要素一般具有拟人拟物的特点,形象逼真, 耐人寻味. 它们有各种组合,主要包括峰峰组合,山石组合,石石组合,石松组合,云松组合等,它们构成黄山主要自然奇观. 主要有钵盂天障(钵盂、紫石两峰间) 、冰雷报春(水帘洞) 、彩泼莲花(莲花峰) 、烟云万状、风壁涛声(天都峰东南面) 、云海万千(清凉台) 、黄岳宝光(天都峰) 、松趣万象(始信峰) 、黄海松涛,蒸蒸日上(狮子峰头) 、排云霞海(桃云亭) 、蟾宫玉树(莲花峰顶) 、石笋擎天(石笋石工) 、巧石天成,峰挂百练(雨后黄山) 、白龙腾飞(白龙桥、五龙潭、九龙潭) 、通天之路(天都峰南侧) 、西海幻境、月夜观潮(玉屏楼前) 、丹青秋色等(黄山 宏观常态美具有博大、粗犷、线条清晰,概貌全景的特点. 微观奇特美具有精湛、细腻、线条模糊,突出重点的特色. 宏观常规美映衬微观奇特美,微观奇特美使宏观美锦上添花,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 2 清晰美与模糊美相互协调 黄山晴天,尤其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季节,登高远眺,一览众山小,远处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3.1《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word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选修3[人教版] 第三章旅游景观的欣赏 第一节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3.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难点: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对比法、案例分析法等 教学过程: 旅游景观是旅游资源单体的组合,是适合旅游者欣赏的对象。或是山、或是水、或是建筑、或是它们之间的组合,构成了旅游景观审美的各种形态。旅游景观审美的形态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自然美和人工美。 一、自然美 1.概念和类型 (1)概念: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2)类型: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朦胧美等是自然景观美的主要表现,是广大旅游者所欣赏的审美特征。 2.形象美——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1)概念: 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 (2)地貌的形态美: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不同的地貌形态,展示出的形象美感有所不同。我国人民在数千年山水审美的历史中,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有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说。 (3)其他形态美:茫茫大漠、浩渺烟波之旷,如渊深壑、迷离秘洞之奥,原始丛林、广袤荒原之野,也成为自然景观形象美的重要方面。 两幅照片是名山“险”与“秀”的对比,从图中照片可以看出: 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宋词的美学特质

宋词的美学特质 词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伸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以浑成之一境为学人必赴之程境,更有进而浑成者,要非蜡而至,此关系力学者。神致由性灵出,即体格之美,积发而清晖芬气而不掩者也。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三座并峙的高峰。宋词,就其规模和影响来说,虽不及唐诗,但其价值却不在唐诗之下。说“不及”,也正如余平伯先生所言;“按其本质来讲,并不曾得到它应有的发展。”我们认为,在文学领域的更新浪潮重,人们所作的种种努力,都是希求用一种最佳的审视角度,来寻觅一种最美的文学样式,以反映他们的精神状态。众所周知,唐代是诗国,但是到了宋代,人们并没有积极地弘扬唐代遗凤,而是更多地选用了词这种文学样式来表达他们地情感,使词在本朝代蔚然大观,成为一代代表文学,能与唐诗相提并论,这肯定有宋代文人特定的审美观念的原因。不仅如此,这里面也肯定有某种历史的契机,历史的需要和某种历史的必然性因素在内,因此,也就不乏其美的价值存在。这就要求我们传统的观念,透过现像看本质,比较全面的看待宋词。 现就宋词的美学特质谈几点看法。 一、词的雅俗之美 词应时代的需要,跻身于文学的“大雅之堂”,首先反映文人活跃的思想心态为特色,优于诗而显示它独有的美学特质。 宋词雅俗之辨, 很大程度上导源于对柳永俗词的鄙薄。柳永由于长期混迹于青楼妓 馆, 与乐工伶女为伍, 以“淫艳猥亵不可闻之语”, 配合歌妓声吻, 用长调慢词的形式, 细腻地描摹男女之间花前月下的种种隐情, 展露风流才子的潇洒和青楼歌妓的娇媚。非但如此, 其词“ 从俗, 天下咏之, 遂传禁中。但柳永的词为何会有这般轰动的效应呢? 原因就在于柳词的通俗、好听。柳永作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他很清楚,他的词通过

园林景观的审美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景观的审美特点 园林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造园者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的相对隔阂,依据自然规律,利用各种物质要素,经过艺术处理而创造出来的空间艺术品。它是一种立体的空间艺术,游园者可以自由自在地游览、观赏园内的景物,而且有很大的选择性。为了使游人更好地观赏园内的景色,造园艺术家在设计园林时还要注意巧妙地组织安排景观因素,如景观线、景物点、特写景、借景、引景等,以使游人有步骤有目的地游览、观赏,使游人做到步移景变,越看越想看,越游越起兴,从而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中国古代园林更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大自然形象的高度概括,既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又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园林的游览方法讲究“游”(漫步游览)和“停”(驻足观赏)的结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园林中的游览线路有两条。一条是登山越水的路或径;另一条是进廊游览。在游览过程中,要注意“游”与“停”得当,该“游”的时候就要顺着路、径、廊漫步游览,该“停”的时候就得停下来细细观赏,才能真正领略到园林风光的佳趣妙味。 那么既然是景观审美,那么自然从景和观赏方法说起,下面就分别从这两方面阐述: 一、中国古代园林的组成要素 1、叠山 在造园艺术中,山为骨架,水为灵魂,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的是起到一个登高望远、扩大空间的作用。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是南方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有危崖、峭壁、峡谷、溪涧、曲磴、飞梁、山洞石室,几乎把世间山水的灵气都融合进去了。连园林专家都惊叹:“造园者未见此山,正如学诗者不知李杜。” 2、理水 古代园林的理水之法,理论上有掩、隔、破三种。如杭州西湖就是分割十分得体的典范 3、植物 植物既是一种造景的材料,也是观赏的主题。私家园林中更有以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等来象征文雅清高和向往桃源隐居之乐的意境。 4、动物 动物最为观赏和娱乐的对象。魏晋南北朝园林中的众多鸟兽,使之成为园林山水景观的天然点缀。园中动物可以观赏娱乐,可以隐喻长寿,也可以借以扩大和深化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

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三3.1【教学设计】《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并能举例说明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 2.知道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能举例说明园林、建筑等主要审美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能够分析出某地旅游景观的审美特征及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自然美与人工美和谐统一的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 自然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和人工美的主要表现类型。 【教学难点】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析自然美形成的地理原因 多媒体课件 【讲授新课】 一、自然美 提问:让学生读课本P32第一自然段明确:什么是自然美? 师生答疑:自然美是指大自然中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审美状态。 (1)形象美 设问导学:让学生读课本“形象美”这一部分明确:①什么是形象美?②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是什么?③我国人民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哪几类?形成了哪些习惯说法?

师生答疑:①形象美是指名山大川等自然景观的总体形态和空间形式的美,是旅游景观最显著的特征。②地貌是自然景观的构景基础。③我国人民将自然景观的形象美分为雄、奇、险、秀、幽等特征,并形成了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的说法。 展示图片资料:华山之险与峨眉之秀 师:两幅照片怎么看出名山“险”与“秀”? 学生回答 师:从视觉上“险”的构成成分是:高大、陡崖、窄路、光滑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等。构成“秀”则是:深谷、茂盛的植被、生有苔藓的岩石、潺潺的溪流等。 探究活动: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华山的“险”和峨眉山的“秀”。 点拨:华山之所以雄伟和险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山为一断块山,断层呈东西向延伸,约在距今七八千万年前,断层北侧下降,形成渭河平原,南侧上升形成华山。加上岩石中节理发育,长期受雨水的渗透和侵蚀,逐渐形成了如今华山的五峰和层峦叠嶂的雄伟景观。峨眉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上林木葱茏,色彩碧翠,山石很少裸露,山体线条柔美、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名山中典型的秀美形象 (2)色彩美 设问导学:让学生读课本“色彩美”这一部分明确:①什么是色彩美?②色彩美在一年四季有什么变化? 师生答疑:①自然景观中的色彩美是极富变化的。颜色不同的岩石、土壤、水体、植被等共同组成自然景观的色彩图案。②色彩美在一年四季有春翡、夏翠、秋金、冬银的变化。 展示图片资料:花、水、霞、叶 (3)动态美 设问导学:让学生读课本“动态美”这一部分明确:动态美有哪些? 师生答疑:飞瀑、流水使自然景观富有动感。此外风吹林动、流水飘烟、飞禽走兽等也使自然景观展示出动态美。 展示视频资料:庐山三叠泉瀑布 师:展示庐山三叠泉瀑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美,瀑布经过三级台阶,上下三折而落,一叠如云如絮,喷薄吞吐;二叠萦回作态,珠进玉碎;三叠双管齐下,直下龙潭,总落差达600米。 (4)朦胧美

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陈昌茂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景观”是与视觉美感意义相关的事物。旅游景观是与旅游美创生活动相联系的质料,是旅游美形成意向性结构的审美对象。由于一次旅游活动过程表现为五个节点愿游—行游---居游----憇游----忆游组成的逻辑结构,因此,旅游景观便作品性地形成五种类型:拟态环境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 关键词拟态环境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 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一种美及美感,它有自己特有的审美对象。艺术美的审美对象是艺术作品,自然美的审美对象是原真自然——旅游美的审美对象是什么呢?从理论上来说,与旅游审美态度形成意向性结构的事物构成旅游审美对象。所以,我们把旅游美创生中的质料界定为旅游审美对象。从实践上来看,旅游美创生中的质料表现为旅游景观。所以,我们把作为旅游审美对象的旅游景观界定为旅游美创生中的可感物像的总称,它是旅游美及美感发生的质料基础。 一、与旅游审美意识形成意向性结构的旅游景观 “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审美对象很像是一个受优待的形象,因为它总会从背景当中凸显出来”①,使自生得以体现。这种体现就是旅游审美意识意向性结构的形成。 1、拟态环境景观 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旅游拟态环境,就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旅游地形象,它并不是旅游地的的镜子式反映,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旅游地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的环境形象——传播媒介大多具有特定的倾向性,

浅析中国诗词的美学特质

浅析中国诗词的美学特质 在中国文化土壤深入持久地孕育给养下,中国诗词成了曾经影响东方文化的参天大树,并由此生成其特有的美学特质。以新文化运动前后为标尺,旧体诗词是这株大树的主干,新诗是其衍生而出的枝干(即使那些从外国文化中脱胎而入的新诗),其内在精髓只有水乳交融,才能攀缘而上枝繁叶茂。本文就中国诗词的美学特质刍议一二,质诸同好。 一、诗词的“虚白” “虚”,虚涵;“白”,空白。庄子曰:“虚室生白。”“白”入“虚”中,“白”则生动起来,故而“虚白”二字,充满灵动,内涵丰富。清初笪重光在《画筌》中论:“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绘画、书法、篆刻,历来讲究“空白”之妙用。书法篆刻以“计白当黑”、“分朱布白”为章法,笔墨未及之空白处与笔墨所及之实黑处有机统一于一体;中国画的用心所在,并不仅在于画中实景,还在于画中空白;而中国诗词之“虚白”,不完全等同于上述艺术样式之“空白”,它更突出“虚涵”之意,强调空白中的包容与内涵。因诗词这一语言艺术的独特性,它又能言微大义寄旨深远,突破笔墨与纸张之所限,在情景交融的意象中,立体的多维的构造“虚白”,诗词意境因之阔大。“虚白”,因此成为中国诗词重要的美学特质之一。 “虚白”的理论根基 “虚白”论,源于老庄。老子云:“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有了天地间的“虚白”,才有了万物的流动;庄子又曰:“唯道集虚”,“虚白”集于“道”中,而“道”是有限和无限、混沌和差别的统一。因而,天地万物皆是“有”和“无”、“虚”与“实”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象罔”说,依《系辞传》之解释:“象也者,像也。”“象”是具体的切近的显露于外的物象,是真实世界的反映,而“罔”则是虚幻。艺术创作,只有虚实结合,才能反映更真实的世界。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刘勰对“隐”与“秀”作了明确界定:“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又说:“隐者,不可明见也。”隐藏于“虚白”中之情是含蓄的;隐含的看不见的在“虚白”处流动荡漾的情感,才是诗词表达的重点,而情的蕴涵又是丰富复杂和多义的。由此可见,诗词的审美意象具有多重性,诗词作品在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含蓄的情感时,常留有“虚白”,含有未直接说出来的多种情意。正如刘禹锡所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司空图称此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是上述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是实景外的虚景,是虚实结合的产物,中国诗词的意境说由此而出。可见,在中国诗词的意象结构中,若没有“虚白”就难以生发意境。 “虚白”的创作表现 与丰富的审美理论相对应,千百年来,诗词作者以亲身实践,营造着诗内诗外无尽的“虚白”,诗词的审美空间被无限拓展,诗也因之蕴含无穷的韵味。 (1)实景描写中的“虚白”:因为诗词意象是情景交融之产物,意与景融,辞与意会。景为实,意为虚,诗人先要描写实景,勾勒画面。即使在这样的画面中,作者也常常留有“虚白”,于此寄托自己含而不宣的情怀。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画面何其空廖,然于其中流露的是作者孤傲自赏的隐衷;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这些手法即使在新诗中亦可常见。以被称为“新诗第一首”的沈尹默《月夜》为例:“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着\却没有靠着。”短短四句话,在夜晚空寂的画面中,作者的人格精神却隐约可见。古今诗人们正是这样,着意渲染着画面的“虚白”,扩大了诗词的内涵和寄寓。 (2)情感表达中的“虚白”:继画面描绘之后,诗词还要表达无限的、含而不张的作者情感,历来诗词作者都注重在此表达中留有“虚白”,使诗词具有多样的审美感受。金圣叹说:“不会用笔者,一笔只作一笔用,会用笔者,一笔作百十来笔用。”表情达意的含蓄委婉以及诗词作为语言艺术本身所具有的间接性、丰富性、无限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作品意象如同叶

浅谈旅游审美自然美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美学专题 题目:浅谈旅游美学和自然美 系(院)旅游外语学院 专业班级 12旅管(3)班 学号 1225050328 学生姓名周烨雯 2013年 6 月 20 日

目录 引言 (1) 一、审美的含义,意义和特点 (2) (一)审美的含义 (3) (二)旅游审美的现实意义 (3) (三) 旅游审美的特点 (4) 1、旅游审美主体审美观的差异性 2、旅游审美客体的复杂性 3、旅游审美过程的直接性和短暂性 二、自然美的含义和具体类型 (4) (一)自然美的含义 (5) (二)自然美的具体类型 (5) 1、形态美 2、色彩美 3、声音美 4、嗅觉美 5、动态美 6、结构美 7、质感美 8、综合美 三、旅游审美与自然美的结合 (6) (一)做好观赏前的准备 (6) (二)把握好观赏时机 (7) (三)选择好观赏位置 (7) (四)安排好观赏节奏 (8) (五)留意特殊的观赏姿态 (9)

浅谈旅游审美与自然美 引言 人类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愉悦感,旅游的愉悦感与美学上所谓的审美感是大致相同的,因此,著名学者叶朗先生说:“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又涉及审美的一切形态,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为了更好地理解旅游与审美的关系,在此先对审美的内涵作简要阐述。 一、审美的含义,意义和特点 (一)、审美的含义 审美是指人(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审美客体)的观照、感悟、享受和再造,是主体的审美需要和客体的审美属性之间构成的一种关系。 在审美关系构成体系中,必须包括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动机和审美场。首先,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基本要素。审美客体即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审美主体即具有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的人。两者缺一不可,但两者的关系并非同等重要,其中审美主体起着主导作用。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而言不是对象。”这就是说,对于无审美素质的人,即使是具有审美特征的客观事物,也不能与其形成审美关系,发生审美现象。其次,审美动机是构成审美关系的现实条件,只有当审美主体产生了一定的审美需求,对审美客体产生审美注意,并形成一定的审美态度时,才能形成现实的审美关系。再次,要构成良好的现实审美关系,还需要有审美场,即良好的审美环境和审美氛围,这一要素对审美活动的顺利进行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审美属意识范畴,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步伐和审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自己的特征。中华民族在自身特定的文化系统中,孕育了耐人寻味的儒家、道家与禅宗审美风范。按照现今的理解,儒家主要倡导“中和为美”,道家崇尚“自然为美”,而禅宗则追求“空灵之美”,这在宏观上便构成了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三部曲”,另外,我们认为中国美学的总体精神,主要融贯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之中,所有这些或多或少地积淀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之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乃至整个旅游的全过程。 (二)、旅游审美的现实意义 旅游是一种社会文化娱乐活动,人们的旅游的动机多种多样,有的向往异地闻名遐迩的高山大川或者阳光灿烂的海滨,有的向往他乡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或者异彩纷呈的风情习俗,但不管·人们的旅游动机如何,在一切旅游活动中都无不包含着对美的追求。人们通过旅游活动,在变换地域、开阔视野、观察接触和认识环境中寻求娱乐和消遣,增知益智、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获得美的享受,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旅游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部分,是游览、观赏性的审美活动,其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美学思想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美学思想 横峰县莲荷中学汪瑜 诗歌这一文学艺术是在给人类的享受中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活动来捕捉和把握艺术形象,使人受到情绪感染和思想教育,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感悟、振奋与升华。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与欣赏是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共同审美心理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授课教师积极、主动、深刻地把握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恰到好处地指导、暗示、晓喻、渲染、调动学生审美心理功能,以达到美育目的。 现说古典诗词中的美学思想作如下尝试性的探索: 一、语言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现实的直接载体。文学作品则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作为物质材料描写生活构成的诗歌从而能唤起人们的形象感。语言美不仅可以为诗词的内容服务,且又有相当独立的审美价值,能给予人类美的享受。古典诗句运用了凝练、典雅、和谐和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它极其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它通过读者的思维表象来展示生活的形象和画面引起美感。“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诗人运用了富有色彩的动态感的形象化语言让初春时节白鹅戏水的活泼情态跃然于纸上。“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木?”质朴典雅的语言艺术表达了一种淳朴真挚的思乡之情。让人沉缅在一种美的思念之中。 语言美同时还表现在它形式美的另一方面,这就是语言的自然

声韵,这些语言文字诗人通过按一定的韵律,对仗形式排列组合,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符合听觉器官的感受规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黑云翻墨来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些节奏明快、生动活泼而又富于韵律的语言读来令人产生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 二、意境美 意境是情与形的结合,是生活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相揉合相渗透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和境界。这艺术叫作情景交融。情景交融一直是我国古典诗词美学思想的民族特色之一。“作诗必情与景会,景与情合,始可言诗矣”(见都穆《南濠诗话》),“景无情不发,情不景不发”。这些诗论都共同体现了抒情与景的对立统一,两者彼此依存互相渗透才能构成诗词艺术独特的审美感染力,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的“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与“客舟长夜乡愁缠绵”相因相生,诗人触景而生情,情景交融,表达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中“孤帆”、“远影”、“碧空”、“江流”(景),依依惜别(情),而诗人又将情不显刀痕融入景中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情与景得以和谐统一,从而表达诗人真挚友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萏少一人”。诗中情与景浑然一体,情感淳朴真挚读来意味隽永,体现了古典诗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