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期末)

文学理论(期末)

文学理论(期末)
文学理论(期末)

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语言组织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杜创性。

大团圆结局

戏曲、曲艺等文艺作品的术语。多指作品中的故事经过悲欢离合后重新圆满团聚。期待视野

指的是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读者在阅读之前或过程中,对文本阅读有既定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称为期待视野。

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行为。

一、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和电子传播。

二、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三、文学作品可以分为的层次: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四、20世纪西方文化的两条线索: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

五、王国维文学意境分为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六、文学起源的观点: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七、根据艺术形式划分,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剧。

八、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九、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举例说明文学创作的过程以及作用。

答案:

文学创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生,构思,物化。

发生阶段有分为材料准备,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三个环节。以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为例。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包含了如农学,医学,植物学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如此繁杂的知识体系,无疑是经过作者长期的积累。有感于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压迫,促使曹雪芹产生了创作一本能揭露封建制度黑暗的作品。通过对贾府的兴衰;在大观园里,在怡红院中等等一系列的故事的构思,并且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有机的组合,最终把故事由“心”到“手”。使得《红楼梦》得以流传。

举例说明文学作品的体裁。

1、诗

文学体裁的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放映生活和抒发感情。

如人们所熟知的,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将夜深难以入睡,对夜空中皎洁月色的描写,以及自身强烈的思乡之情高度凝聚于20个字里面,月色皎洁与思乡相联系,表达出深深的思乡情结。

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如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通过对葛朗台的发家到死去的故事,对葛朗台的吝啬,嗜钱如命,自私无情的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

3、剧本

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放映矛盾冲突的文学载体。高度浓缩的放映现实生活,一人物的台词推进戏剧的动作。

如郭沫若的五幕历史剧《屈原》,只是写到屈原从清早到夜半的一段时间里的所思、所行、所遇。却在此短短一段时间里面,将屈原的一生的生活命运的放映出来了。

4、散文与报告文学

散文:一种题材较为广泛,结构自由灵活的,抒写真实生活,真实感受的文学体裁。

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追忆了长妈妈对“我”的真切的关爱,抒发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以及歌颂长妈妈的朴实与善良。

报告文学:文学体裁的一种,从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中生成并独立出来的一种新闻与文学结合的散文体裁,也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评论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

如夏衍的《包身工》,通过对包身工制度下,包身工悲惨生活的真切描写和刻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以及包工头们对包身工的残酷迫害。

举例说明文学作品有哪些类型?

答案:文学作品的类型有: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

1、现实型文学: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各种现实,如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放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父孙三代的恩怨情仇。

2、理想型文学: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如英国作家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在书中,主观创造出了一个物资丰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没有剥削与压迫的世外桃源式的理想社会。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在牛汉的《华南虎》中,将“十年动乱”的特定时空,人们的苦难与血性富裕给了华南虎,华南虎的抗争,象征着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不屈的灵魂和挣脱禁锢,向往自由的顽强斗争精神。

叙事与抒情作品的异同

叙事性作品着重表现的是客观的事件,而抒情性作品所要着重刻画的是主观的感受,领悟和认识,是对内在思想情感的表现;抒情性作品偏于用话语的声音和画面来象征性地表现感情,叙事性作品则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但叙事与抒情作品仍有相同之处。其在于,叙事作品通过写外部事件来把握社会现实本身,与现实社会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抒情作品作为主观表现得作品,表达的是作者的内向感受。但人活在当下,难免还是得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因而,在作品中就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可见,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其实都是无法摆脱社会属性的文学产物。

(举例: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天狗》)

《天狗》: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抒发了诗人对叛逆精神和狂放个性形象的歌颂,是要求破换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再现。艺术表现上,采用第一人称的手法,直抒胸臆,排比、反覆、夸张,全诗先得激情澎湃,震撼人心。

《狂人日记》:通过一个“狂人”在日记中所写下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揭露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丑恶。“吃人”一声呐喊,实为震撼人心。

举例分析中西古典小说爱情的叙事模式和原因。

1、中国人比较含蓄,在情感上表现得就更为内敛。总是在眉目之间,通过信物的传递中完成爱的初步建立。所以中国的爱情小说也就特别注重对人物眼神、神态、动作的描绘。

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直率冲动。“我爱你”是他们表白爱意最直接的方式。所以西方小说在表现爱情时就多用语言描写,常常是男主人公大段大段的告白或者以书信方式的独白,诉说对心上人的思恋与赞美之情。

2、中西方爱情小说的差异还表现在结构与内容上。中国的爱情小说尤其是古典爱情小说往往忽略男女主人公相恋的整个过程,总是一笔带过,而把笔墨集中在他们爱情所受的阻力以及他们由此而做的抗争上。由此中国的爱情小说往往承载了一定的社会思想意义、是外观型的。

而西方古典爱情小说则侧重于男女主人公相识,相恋的过程。故而,在小说中,男主人公表达爱意,追求女主人公往往占据了故事的重要地位。对思想和语言表现得真切而细腻。西方古典爱情小说所写的,往往就是一份爱情的重量,是内向型的。

分析秦观《鹊桥仙》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十足。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汇编

文学理论 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 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 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 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 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 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 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 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一切文学作品都有源泉,这就是生活,即“世界”,生活要经过作家的艺术加工改造,才能创造出具有意义的文本,即“作品”。 3、简要回答理论的内涵,谈谈你对理论的看法 理论是跨学科的——是一种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学科的作用的话语。 理论是分析和话语——它试图找出我们称为性,或者语言,或文字,或意义,或主体中包含了些什么。 .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是对被认定为自然的观念的批评。 理论具有反射性,是关于思维的思维,我们用它向文学和其他话语实践中创造意义的范畴提出质疑。 4、思考对文学艺术双重性质的理解: 如何说明艺术中“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文学理论教程A__B试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教程》a试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文本:.文学文本又称本文,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它是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和形象系统,也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2.陌生化: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3.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阅读之先或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在心理上形成的一个既成的心理结构图式。 4.原型:原型即原始意象,它是容格对艺术客体的解释,是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具有普遍一致性的先验形式,这种形式是人类远古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它是悠远的历史起点。5.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 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 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__ 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_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1.②④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2.①②③⑤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3.①②④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4.①②③⑤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5.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5.①②③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往届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文学理论》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一、概念题(共 30 分每题 5 分) 1、文学决不是单个人的精神过程,而是一种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们中间的复杂的社会活动。(1分)它包含着美国批评家艾布拉姆斯所谓四要素——作品、世界、作者和读者,因而应当有一种通盘的和全面的思索,不能仅仅看到一个而忽略其它。(3分)不妨说,文学是一种以作品为中心的包含世界、作者和读者等多重环节的社会活动。(1分) 2、在读者阅读时,文学媒介往往先于语言而发挥作用。我们把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必须首先接触媒介的状况,称作媒介优先。(5分) 3、陌生化是指俄国形式主义对于语言的阻拒性、反常性的强调,(2分)它意在打破人们在经验中形成的惯常化、自动化反应,使人重新关注周围的世界,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2分)它是文学性艺术性的真正源泉。(1分) 4、二分法是指中国古代和希腊分别出现的一种以有无韵律为标准的文类划分方法。(5分) 5、意象,在人文学科中通常有四类:(1分)一是心理意象,即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感性形象;二是内心意象,即人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构想的意向性设计图像;三是泛化意象,是文艺作品中一切艺术形象的泛称,可简称“形象”;四是观念意象,即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4分) 6、艺术构思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基础上,在创作动机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完整的意象系列的思维过程。(4分)它是文学创造过程最实际、最紧张、也最重要的阶段。(1分) 二、简答题(共 40 分每题10分) 1.文学概念的三种含义:广义文学、狭义文学、折中义文学。(1分)广义的文学是作为文化的载体,文学作为文化的基本含义是:(1)理解文学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开阔的文化视野;(2)文学发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历史结果;(3)文学现象归根到底是某一文化形态的体现。(3分)狭义的文学是作为审美的对象;文学作为审美的基本含义是:(1)文辞华美,“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2)对激情的体验和调动;(3)文学作为一种诗意的表达。(3分)折中义的文学是作为惯例的规范;惯例的三方面要求是:首先,呈现形象的世界;其次,传达完整的意义;再次,蕴含特殊的意味。(3分) 2.意境是指抒情形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5分)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意境的产生同庄禅精神的影响以及色空观念的催化有很大关系。(5分)3.共鸣是指人们在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所产生的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通、类似或交流融汇的思想感情活动,(4分)其要点有二:一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感应与交流,二是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时的共识;(2分)产生共鸣的原因有: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优秀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读者人生体验与作品情境的一致,基本人性的相通以及主体心理的同构。(4分)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 一.术语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 1、艺术形象 2、文学材料 3、文学本体说 4、创作动机 5、艺术构思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简述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理论。 2、简要说明文学的文化含义。 3、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4、探索艺术起源问题的实证途径有哪些? 5、弗莱是如何理解文学发展的? 6、通俗文艺的价值在哪里? 7、说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在哪里? 三、扼要指出下列引语中艺术道理(每题3分,共9分) 1、文学是“无用之用” 2、文学是“诗的思想” 3.丰富的生活阻碍了艺术表现。 四.阐述分析下列材料所蕴涵的文学原理(8分)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光、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五、论述题(共21分)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为什么更应是话语的艺术?举例说明。(12分) 2、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11分)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C卷)参考答案 一、 1、艺术形象: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存在方式 2、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3、兰塞姆创造了一个术语:文学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4、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或意图。作用:具体的文学创造过程能否完成的关键 5、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像、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二、 1、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2、文学的文化含义。中国魏晋前。词源学:文——文章(写作和文采)。学——博学(学术)。文学=文献=文化=文=一切应知之学问. 西方18世纪前。古希腊无文学概念。o只有文学的特定形态,如史诗、颂诗、演讲术、悲剧等。自由艺术:艺术、技艺、哲学等。广义的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是语言性符号。等同于文化。韦勒克:文学研究史=文明研究史。 3、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4、研究艺术起源有三种实证途径:从史前考古学角度分析史前艺术遗迹。从现代残存的原始部族的艺术进行分析。从儿童艺术心理学方面进行分析。 5、文学的发展的内在动因与自然界四季“循环”一样。春天对应为喜剧。夏天对应为传奇。秋天对应为悲剧。冬天对应于缺乏正面目标的讽刺文学 6、通俗文艺的精神价值:在可读性中,让读者获得平易性的精神愉悦,进而产生超越生活的艺术快感。 7、人性在文学活动中的体现(即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活动使人能自由地表达对对象的感觉。文学活动使人能进行自由的精神创造。文学活动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 三: 1、功利与无功利结合。 2、情感与认识的结合。 3、想象力作用。 四:文学物化。作家将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语言、文字,使其成为物质性文本的过程。从心理到物质的过程:“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五、 1、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一、塑造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形象间接性原因:语言符号是“人为符号”,非“自然符号”。形象间接性局限:无艺术形象感情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 一.理想型文学 1.概念: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2.特征:表现性--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思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理想型文学艺术地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乐土。 虚幻性--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手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的夸张,追求的就是一种情感的真实。 二.诗 1.概念: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2.特征: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它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如《长恨歌》用了120句,840字,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有限的词句中,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勾勒出生活的场景。 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跳跃到另一端,或由过去跳跃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藩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节维系着。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式,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关联式的,平行式的等等。采用何种跳跃结构,由诗人所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 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诗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韵母相同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地反复出现,韵律包括头韵。腹韵和尾韵。诗的押韵,一方面可以加强诗的节奏感,达到和谐整齐的感官审美效果,一方面主要是为了促进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创造。 三.剧本 1.概念: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按场次分,可以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它的基本特征是,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2.特点: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应具有高度浓缩性,为了使舞台这块小天地尽量多的容纳社会生活反复广阔的内容,剧作家必须把生活写得高度浓缩、凝练,用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简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将生活内容概括地、浓缩地再现在舞台上。剧本再现生活的浓缩性要求清洁结构单纯集中,只有使剧情高度集中概括,才能充分发挥戏剧的表现功能,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丰富的内容。如《茶馆》只有三幕,却表现了五十年的社会变迁,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没有集中的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已成为一条公认的定理。跟小说相比,剧本更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剧本要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是由戏剧艺术的时空特征决定的。戏剧是直接面向观众的艺术,如果没有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舞台上必然出现冷场,不能唤起观众的审美注意力。因此,集中

期末作业考核-文学理论研究-含答案-吐血整理完成

期末作业考核 《文学理论研究》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 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答:形象的萌发(常与作家创作冲动的发生相伴随)、形象的孕育(即作家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形象的形成(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三个步骤。 2. 简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答:首先,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的、巨大和深刻的:第一,特定的政治局面会影响到文学的审美价值和审美风格;第二,政治斗争的形式会影响到文学的方向和性质;第三,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所制定和推行的方针政策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3. 散文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写真纪实,袒露个性;(2)、题材广泛,以传达感受为中心;(3)、笔法章法灵活,语言富有美感。 4. 简述阅读先见的成因。 答:(1)、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观念决定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要求和政治态度,表现在阅读活动中,会使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思想政治观点出发而对文学作品做出不同的期待和解读;(2)、个人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学习钻研等等的影响也会形成个人化的阅读先见;(3)、社会的文化观念和民族的审美文化沉淀也是阅读先见得以产生的原因之一。

5. 谈谈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答:(1)、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2)、因为社会历史由本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从文学的本质即文学的审美性上说,因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文学的审美属性决定了它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揭示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人类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正因为如此,在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中都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3)、但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见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来,人物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 二、论述题(第1、2小题各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 1. 论述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是什么?适当举例说明。 答:a形象性。就是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自觉调动发挥语言的唤起表象的功能,展开具体的刻画描写,状物摹形,绘声绘色,来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形象性的文学语言,重在通过刻画描写以展现事物、现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神韵,力求具体、恰当、鲜明、生动,积极营造如在眼前、镜像逼真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湛的潭水反衬,使友情似乎也形象化了。 b含蓄性。不仅在于表达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义的深厚丰富。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应该充分拓展、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语言的内在张力,在表层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例如唐代刘知几讲:“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c情感性。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蕴含在语言所构成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例如,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出这样写道:“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

华农-文学理论试题汇总(大题)

24、 文学概论文字题整理 注意:第四页开始是各题详解,前三页是目录 本资料题目来源于学生自拟,答案系佚名本人整理。佚名以及众多的同学实在对某班某 些答案混乱的试题有所不满,因此依照课本重新总结答案。仅供参考。 因为老师说的题型里没有我出的那种材料分析题,因此我出的题目在下面不再列出。 题型:选择、填空、判断各10分,共30分 名词解释3道共15分,简答题共20分,800字以上论述文35分 一、解释类简答题/名词解释题 什么是文学? 什么是话语蕴藉? 什么是隐含的读者? 什么是话语? 什么是陌生化? 什么是文学消费? 什么是期待视野? 什么是文学批评? 什么是艺术真实? 什么是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还原与异变? 什么是再现论? 什么是文学意象? 什么是创作主体? 什么是文学话语? 什么是文艺学? 什么是文学活动? 什么是意识形态? 什么是文学创作动机? 什么是象征性? 什么是诗艺性? 什么是虚实相生? 什么是含蓄? 什么是互文性? 什么是直觉?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5、什么是模仿? 二、简答题 请阐述文本与世界的三种关系。 结合实例,简述文学活动的文化内涵。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请阐述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的关系。 文学理论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历史主义关于阅读“应该重视还是忽略读者”的争论的观点是什么? 怎样理解文学接受是一种价值诠释活动? 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的具体表现? 10、 巴特在1968年赫赫有名的论文中他宣告“作者的死亡”。如何理解这一说法? 11、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反批评传统》提出文学 四要素为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组成,分点论述四者之间的关系。 作家为什么创作? 文学的真、善、美如何体现? 文学创造为什么是一种特殊的生产? “潜在图示”是谁提出的并具体阐释其主要内容?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是什么? 艺术灵感和艺术直觉的区别是什么?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 中提出了文学四要素,分别是哪儿个?试简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19、 请用你学到的知识来从本质特征、表现特征、形象特征、思维特征、鉴赏特征五方 面分析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20、 请简述文学活动发生的相关学说 21、 请简述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22、 请简述文学创造主客体关系所具有的特征 三、分析阅读题(共20分) 材料一:结构上义之滥觞常被追溯至瑞士语言学家A 的著作B (英文名: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1916) A 区分了语言的两个(对立)面——它是如何被实践或被说的(他称 之为parole 或言语),以及作为一个整体的语言体系(他称之为langue 或语言)。A 用“共 时性” (synchronic )来指称语言的系统的维度,用C (diachronic )来指称语言的历史的 或时间的维度,它在时间中是如何随着它的被说或实践而存在变化。 ——Ryan 《文学作品的多重解读》 1、 请分别指出A 、B 、C 分别是什么(分别为1分、1分、2分,共5分) 2、 按照A 的论述,语言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哪两种成分?这两种成分如何区分?(4分) 材料二:"我的观点是,最有用的就是把'文学'视为人们在不同时间出于不同理山赋予 某些种类的作品的一个2、 3、 4、 5 、 6 12、 13、 14、 15 、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汇编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完整版)文学理论考试试题D卷(附参考答案)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D卷) 一、填空(共8分)。 1、叙事类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两种叙述视角:第三人称叙述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则称叙述。 2、《文学理论教程》共五编,第一编是导论,接下去的四编与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理论相对应,分别是________ 、、、。 3、根据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_______ 、________ 、三种类型;而中国流行的“四分法”则把文学作品分为________ 、________ 、、四种体裁。 二、术语解释(共20分) 1、创作个性 2、文学典型 3、文学传播 4、文学批评 5、期待视野 三、辨析题(共27分) 1、“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2、“一切景语皆情语” 3、“形散神不散” 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共30分) 1、举例说明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关系。 2、如何理解文学的地域风格? 3、举例说明文学言语的主要特点。 四、理论应用题(15分) 作为文学作品的读者,有时一行行一页页地读下去却心不在焉,有时认真地一字一句地读下去,对其中的内容了如指掌却没什么感觉,有时则会全身心沉浸到作品所描写的对象世界中获得极大的精神愉悦。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其原因何在?请你结合自己的文学阅读体会,用相关的文学接受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

文学理论考试试题(D卷)参考答案 一、1、文学活动论文学创造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消费与接受论 2、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诗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3、写实直接抒情暗示 4、无焦点式内在焦点式 二、1、创作个性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习惯方式,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根据,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它是指文学言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3、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毛贼载体,将文学作品或文学信息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通俗地说,它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出版、制作和发行活动。 4、文学批评指对作品、作家、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 5、在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即期待视野。 三、答题要点 1、(1)这说明文学接受中的差异性。(2)文学接受的效果受读者因素的制约很大,具有再创造的性质,正是读者的经历、审美趣味等不同导致阅读效果的不同。(3)差异性中也有共同性,一千个观众心目不同的哈姆莱特,毕竟都是哈姆莱特,而不是别的人物。 2、(1)这说明了文学意境理论中的“情景交融”现象,是王国维先生提出来的。(2)景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它有灵性,情趣盎然;而其中的情常常附丽于写景的话语上,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 3、(1)散文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命题,主要指的是散文创作既具有随意性特点,同是又要求主题集中。(2)这一理论的合理性。(3)这一理论的局限性。 四、答案要点 1、(1)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的对象;第二,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第三,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需要。(2)文学消费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具体表现在:第一,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第二,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1)文学风格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比如古代的屈、庄相通,诗、骚不同,现代的京派与海派风格之迥异即是明证。(2)地域风格首行缘于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对作家创作的影响,如南方的温和湿润与南方作家的敏感细腻,北方寒冷干燥与北方作家的开朗豪爽等。(3)地域风格与社会环境,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等同样密切。 3、(1)内指性。(2)心理蕴含性。(3)阻拒性。(4)。以上三个个方面分别举例,并略作解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