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劳动经济学

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历年真题讲解汇总

第一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中,( )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

精确的知识的方法。(2008年5 月三级真题)

A.观察研究方法B.实证研究方法C.对比研究方法D.规范研究方法

【答案】B

【解析】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

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2.规范研究方法重点解决客观经济现象( )的问题。

A.是什么B.怎么样C.应该是什么D.本质

【答案】c

【解析】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具有消极意义:

3.劳动力供给弹性是( )变动对_[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2007年5月三级真题)

A.劳动力供给增加量c.劳动力需求增加量

B.劳动力供给量D.劳动力需求量

【答案】B

【解析】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T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4.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是( )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A.劳动力需求B.劳动力供给c.劳动力需求量D.劳动力供给量

【答案】c

【解析】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

5.对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Es>1 B.Es<1 C.Es>0D.Es<0

【答案】A

【解析】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劳动力供给弹性可分为若干类:当Es=1时,单位供给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当Es>1时,供给富有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当Es<1 时,供

给缺乏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6.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 )。(2008年5月二级真题)

A.调节资源的配置

C.解决生产什么的问题

B.决定就业量与工资

D.解决如何生产的问题

【答案】B

【解析】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7.实际工资计算公式是( )。(2007 年5月二级真题)

A.货币工资/价格C.货币工资×价格B.货币工资/价格指数D.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答案】B

【解析】实际工资是指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工资的实际购买能力,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8.( )实际上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2004年6月三级真题)

A.等级工资B.岗位工资c.绩效工资D.计件工资

【答案】D

【解析】计时工资是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计件工资是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计件工资实际上是计时工资的一种转化形式。

9.一般而言,正常的收入差距范围的基尼系数水平是( )。(2004 年6月三级真题) A.0.1~0.3 B.0.2~0.3 C.0.2~0.4 D.0.2~0.5

【答案】c

【解析】从世界各国情况来看,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数在0.4 以上,则表示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的基尼系数在0.2~0.4之间。

10.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

A.0 B.0.5 C.1D.0或1

【答案】c

11.当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接近()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

A.0 B.0.5 C.1 D.0 或1

【答案】A

【解析】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种尺度,亦即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当基尼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反之,当基尼系数接近1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不平等。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

12.( )包括国家通过立法规定的工时制度、延长工作时间(加班加点)的条件及最高限

额、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的实现。

A.最长劳动时间标准c.最低社会保障

【答案】A

B.基本劳动时间标准D.最低工资标准

13.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是( )。(2007 年11月三级真题)

A.国民收入B.基尼系数C.人均GDP D.需求弹性

【答案】B

【解析】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

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具

有方法简单(用一个介于0~l 之间的数值即可表示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强的

特点。

14.( )是政府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

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2007年11 月二级真题)

A.财政政策B.收入政策c.金融政策D。货币政策

【答案】D

【解析】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手段,通过调节利率来调节总需求水平,

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是

调节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是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是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费和

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趋于均衡。

15.在劳动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不同的资源个体因其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不会出

现( )的状况。(2004年11月三级真题)

A.隐蔽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潜在性失业D.公开性失业

【答案】B

【解析】技术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

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

16.周期性失业属于( )失业。(2003年6月三级真题)。

A.选择性B.结构性C.摩擦性D.总量性

【答案】D

【解析】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产生的失业。因为经济周期不能科学预测,持续期限、影响深度与广度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它是一种最严重、最常见而又最难对付的失业类型。周期性失业属于总量性失业,即处于供过于求状态的失业。17.实际上,不论是出于工资水平的考虑,还是出于岗位技能等级考虑的选择性失业,都有( )的色彩。(2004年6月三级真题)

A.自愿性失业B.周期性失业C.摩擦性失业D.结构性失业

【答案】c

【解析】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18.总量性失业是指( )。

A.劳动力需求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供给量

B.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社会对它的需求量

C.劳动力供给数量等于社会对它的需求量

D.劳动力供给结构小于对它的结构需求量

【答案】B

【解析】总量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性失业”。需求不足性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接受市场现行工资率,有就业要求的人不能满足其就业需要而引起的失业。总量性失业的直接表现是大量求职人员找不到工作,一些已就业的人员被辞退;其间接表现则是就业人员过剩、人浮于事、开工不足、在职失业等。

19.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2007 年5月三级真题)

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答案】A

【解析】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20.( )是造成非正常失业的主要原因。(2008年5月三级真题)

A.劳动生产率提高c.市场经济的动态性B.气候的变化D.总需求不足

【答案】D

【解析】总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业(亦可理解为非自愿失业)的主要原因。

21.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称为( )。

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答案】c

【解析】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造成劳动力在供求

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在全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推行积极

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缓解结构性失业最有效的对策。

22.总供给等于( )之和。

A.消费+储蓄B.投资+储蓄c.投资+收入D.消费+收入

【答案】A

【解析】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

收入的总和=消费+储蓄。

二、多项选择题

1.资源的稀缺性的属性包括( )。(2008年5月三级真题)

A.暂时的稀缺性B.绝对的属性C.相对的稀缺性D.永久的属性

E.消费劳动资源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答案】BCE

【解析】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①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②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③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2.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 )。

A.能从事劳动的人C.在一定年龄之内E.一定范围内的人口B.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

D.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

【答案】BcD

【解析】现代劳动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3.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007 年5月三级真题)

A.就业人口总量

C.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B.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D.劳动年龄组外部年龄构成

E.劳动年龄人口占失业人口比重

【答案】Bc

【解析】人口年龄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通过劳动年龄组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②通过劳动年龄组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影响劳动力供给内部构成的变化。

4.( ),与其它市场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A.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是劳动力c.劳动力具有交换价值

B_劳动力市场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D.劳动力具有流动性

E.劳动力的无形性

【答案】AB

【解析】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是劳动力,这与其他市场配置的资源、交换的商品相比,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的重大区别是劳动经济学产生的基础。

5.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有( )。(2007年5月二级真题)’

A.充分就业c.体现工资差异

B.同质劳动力获同样工资D.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E.增大工资总额

【答案】ABD

【解析】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①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②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在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条件下,经济社会中任意一种职业、行业,任何一个地区劳动力获得的工资,都不会与其他职业、行业、地区存在差别;③充分就业,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竞争在均衡工资决定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

6.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有( )。(2007年11月三级真题)

A.工会B.最低社会保障C.劳动力需求量D.最低劳动标准

E.劳动力供给量

【答案】ABD

【解析】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包括:①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等;②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人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③工会,是劳动关系双方矛盾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由劳工及受雇者自发组成的,借团体交涉的力量,以维持及改善劳动条件与生活状况,保障劳劳工自身权益的社会性团体。

7.福利所具有的特征包括( )。

A.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B.法定性

c.企业自定性D.灵活性

E.公平性

【答案】ABCD

【解析】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其特征在于:①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②法定性,一些延期支付的福利形式具有法定性,如退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的支付,由一定的法律、法规或其他制度安排决定,从而具有法定性;③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8.影响货币工资的因素有( )。

A.货币工资率B.工作时间长度c.劳动力数量D.价格指数

E.工资制度

【答案】ABE

【解析】货币T资是指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它受到三个主要因素的影响: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长度和相关的工资制度安排。

9.现代经济学中对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主要有( )。

A.洛伦茨曲线C.库兹涅茨比率B.基尼系数

D.人口众数组分布频率

E.帕累托定律

【答案】ABcDE

【解析】在现代经济学中,对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有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库兹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它具有方法简单(用一个数

值即可表示社会,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强的特点。

10.下列失业类型中,主要是由于个人方面原因造成的是()。

A.摩擦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C.技术性失业D.季节性失业

【答案】Ac

【解析】劳动者进人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问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换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这两种失业主要是由个人原因造成的失业。

11.对失业造成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

B.失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C.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

D.失业直接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E.失业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答案】ACD

【解析】失业给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家庭的和社会的负

面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难;②失业是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典型形式;③失业直接

影响劳动者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12.下列对摩擦性失业表述正确的是( )。(2008 年5月二级真题)

A.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B.是一种正常性失业

c.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D.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

E.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答案】ABCDE

【解析】摩擦性失业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经常的动态性变化,表明劳动力经常处于流动过程之中。

因而,摩擦性失业是一种岗位变换之间的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

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其基本特征是失业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在数量上是平衡的。它是动态性市场经济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资源的需要。

13.均衡国民收入等于( )。(2007 年5月三级真题)

A.消费与储蓄

E.消费与投资

【答案】ABDE

B.总需求C.投资与储蓄 D.总供给

【解析】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即:均衡国民收入=总供

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14.失业类型分为( )。(2007 年11 月三级真题)

A.摩擦性失业B.技术性失业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E.阶段性失业

【答案】ABCD

【解析】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在形成失业现象的直接原因方面,将具有共同性质和特点的失业现象进行归类,主要有以下失业类型:①摩擦性失业;②技术性失业;③结构性失业;④季节性失业。

15.财政政策的手段包括( )。(2008 年5月三级真题)

A.调节利率c.增减政府税收

B.增减预算支出水平D.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E.公开市场业务

【答案】BC

【解析】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财政预算来调节总需求水平,以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的一种宏观经济管理对策。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通过增减政府税收和预算支出水平来调节经济。ADE 三项属于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

16.劳动者工资差距的内容包括( )。

A.产业部门差异B.地区差异C.职业差异D.教育程度差异

E.年龄性别差异

【答案】ABCDE

【解析】劳动者工资差异有产业部门差异,地区差异,教育程度差异,职业差异和年龄性别差异等五种表现形式。

17.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措施有( )。

A.扩大政府购买C.增加政府转移支付B.减少政府购买

D.增加税收

E.降低税率

【答案】AcE

【解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宏观经济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等。

18.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 )。

A.平均劳动时间B.失业率c.就业人数D.失业人数

E.失业持续期

【答案】BE

【解析】常用的反映失业程度的指标有两个:失业率和失业持续期。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失业持续期是指失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问,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其计算公式为:平均失业持续期=?

19.政府支出包括( )。

A.赠与B.政府购买c.税收D.转移支付

E.政府呆坏账

【答案】BD

【解析】政府支出包括各级政府支出的总和,主要分为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两类。政府

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以及支付给政府雇员和事业

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酬等。转移支付是政府发挥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要手段,是政府

在社会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以及某些补贴等方面的支出。

20.我国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包括( )。

A.职业介绍B.就业政策C.就业训练D.失业保险

E.劳动就业服务

【答案】ACDE

【解析】就业政策不是我国就业服务体系的内容,属于国家政策内容。

21.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包括( )。

A.有利于经济的稳定

B.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C.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D.有利于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E.有利于物价的稳定

【答案】ABCD

【解析】收入政策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①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②有

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③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劳动保障协理员基础知识.doc

劳动保障协理员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职业道德 1、概念: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职业道德概念、职业道德原则、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守则、职业道德评价、职业道德修养等。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职业性2)内容、形式的多样性3)较强的适用性4)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职业道德的作用 1)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品质的劳动者,促进事业发展 2)调整职业关系,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3)有助于个人的提高和发展,在职业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4)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5、职业道德修养的概念 修养是一?个合成词,“修”原意是指学习、锻炼、陶冶和提高,“养”原意是指培养、养育和熏陶。修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经过长期锻炼或改造,所达到的一?定结果和水平。 职业道德修养是指从业人员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 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道德品质以及应达到的职业道德境界。 6、严格执行国家、地方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1)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执行政策,注重落实,是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7、热爱本职,钻研业务,保持勤奋、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 1)(“乐业”)是热爱本职的基础2)(“勤业”)就是要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 3)(“精业”)就是要做到钻研业务,就是创新 8、以人为本,乐于奉献,做到文明礼貌,优质服务 1)以人为本的内涵2)乐于奉献,积极为辖区居民和用工单位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3)举止文明,礼貌待人 9、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工作上互相支持配合 1)顾全大局的内涵和意义2)团结协作是劳动保障事业成功的保证 10、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1)遵纪守法的含义2)廉洁奉公的含义 3)劳动保障协理员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基本要求 (1)“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严以律己,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良好习惯 (2)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守则,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遵纪守法、廉洁奉公 (3)严禁以权谋私,利用职权“吃、拿、卡、要”,利用岗位之便搞等价交换、互相利用, 甚至权钱交易,拉关系、走后门等。接受群众监督,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维护法律尊严,洁身 自好,坚决抵制一?切不正之风 第二章劳动就业 11、就业的概念 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依法从事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 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 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 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 就业人口 +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 劳动年龄人口 -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 复习 第一章.doc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pl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3、在市场经济屮,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木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1.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H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索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力市场的功能是通过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来决定价格的机制,实现、调节资源的配置;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一经济社会的基木课题。 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要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㈠实证研究方法 重点: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提示经济现实内在的构成因素及因素间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木质及其运行规律。 特点:①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白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 主要步骤:确定研究对彖,设定假定条件,提出理论假说,验证四个步骤。 ㈡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特点:①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彖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互惠交换障碍: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脱离不开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彖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㈠劳动力与劳动力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Z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与失业者。P5 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它反映的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稈度的指标,它木身不是影响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的因索。P5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X100% 总人口 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XIOO% 该年龄(性别)人口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稈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T资弹性,简称为劳动力供给弹性。供给无弹性Es=O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供给有无限弹性E S-8工资率给定,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单位供给弹性Es=l在这种情况下,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供给富有弹性Es>l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百分比 供给缺乏弹性Es

3.7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考试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考试 一、填空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 1.《劳动法》于1995 年1 月1 日施行,《劳动合同法》于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4. 《就业促进法》中规定:国家鼓励各类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 5. 《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一种 6.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 倍的工资。 7. 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有关部门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 倍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8. 就业援助是国家采取措施,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9. 《就业促进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10. 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协商确定。 11. 用人单位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在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1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13.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也不得低于集体

合同中约定的劳动报酬水平。 14. 劳动保障监察遵循公正、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 15.《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规定:劳动保障监察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勤政廉洁,保守秘密。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项的代码填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15 分。) 1.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6 个月 B. 1 年 C.3 年 D.10 年 2. 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小时的用工形式。 A. 36 B. 24 C.8 D. 28 3. 国家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A.国家财产 B.消费者利益 C.生命财产安全 D.国家重大工程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试题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试题 一、辨析题错打“Χ”,对打“√” 1、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主要是对 失业者进行生活救助而不会增加就业岗位,这种政策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且会对失业者重新就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2、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和终止以及在劳动过程中主 体权利义务是以行政方式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则以劳动合同等法律形式实现。() 3、如果劳动力不投入使用,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进入劳动过程,便不会产 生劳动关系。() 4、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5、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双方可以通过向政府各级信访部门反映,以求达 到问题的解决。() 6、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是 劳资双方不断调整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 ) 7、个人劳动合同的劳动标准可以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不同。( ) 8、工资指导线是指劳动部门根据企业工资情况统计所编制的特定地区、特定行 业和特定职位的工资标准。( ) 9、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而没有工作的人员就是失业人员.( ) 10、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愿意提供劳动力的数 量.( ) 11、均衡工资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工资率.( ) 12、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因收入增加,而 更多地选择闲暇,用闲暇替代劳动,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 13、一个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是指这一地区众多用人单位需要劳动力的总和 ( ) 14、自然失业率是即使在长期中它本身也不能消除的失业量。() 15、如果失业率下降,我们就可以肯定,更多的工人有了工作。() 16、最低工资对于熟练工人市场的影响大于非熟练工人市场。() 17、工会的存在会提高会员(局内人)的工资,并降低局外人的工资。() 18、如果工资总是在竞争的均衡时,就绝对没有失业。() 19、由于“丧失信心的工人”的存在,官方失业率会高估真实失业率。() 20、失业保障的存在会降低失业率,因为失业津贴的领取者不属于劳动力。()

基础知识(劳动经济学一)

关于基础知识的重点说明: 基础知识一共占10分左右,单选、多选平均各5题,每部分平均2道题 在综合评审部分很可能用到基础知识。如“管理沟通”。 各章重点:概念,基本原理,流程框架,建立知识逻辑框架 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至少11门课程。体系逻辑如图所示: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劳动力市场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和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力资源三个属性:相对稀缺性、普遍性和绝对性、支付手段和支付能力的稀缺性。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

化。 二、效用最大化 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 三、劳动力市场 最简单的劳动力市场模型是收入循环模型,由居民户(供给方)和企业(需求者)两类主体构成,包括生产要素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个市场。 就业量和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 1、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目的是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规律和内在逻辑; 2、结论有客观性,可进行检验。 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其构成要素、相互关系、影响因素,搜集资料。 2、设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设 4、验证。 (二)规范研究方法: 1、研究现象本身“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2、目的是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三)比较 1、差别: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 2、联系:规范法离不开实证的客观分析,实证离不开规范价值判断的指导。 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供给 劳动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率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年龄(性别)劳参率=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100% 劳动力供给: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决策主体(家庭和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

劳动经济学重点课后题

第一章导言 名词解释 劳动力——在早期的概念中,劳动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工”,即“工人”或产业工人,马克思理论把劳动力看作可变资本,知识经济时代脑力与体力劳动者的差别已不表现在劳动的本质特征上。“员工”这一范畴被企业以及各类组织广泛使用 劳动市场——劳动力供求的市场 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简答题 1、谈谈你对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第一,在效用最大化假设下,劳动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机理。第二,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第三,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 名词解释 派生需求——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工资率的上升导致企业调整的两个效应,即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他们均会导致劳动力使用量的减少。其中替代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用工成本增加,企业如果仍然维持原有的产量不变,则会采用增加资本,减少劳动的生产方法,用资本代替劳动致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下降。 规模效应——是由于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产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的劳动数量下降。企业因工资率上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的减少是这两种效应的变化之和。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动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影响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的因素。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大小。第二,最终产品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第三,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第四,劳动要素在生产成本的比重。 互补性生产要素——(你涨我也涨)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导致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性生产要素。 替代性上产要素——(你增长我下降)当生产要素A的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简答题(派生需求省略) 1.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回答:技术、时间长短、企业目标、经济社会制度、政府的劳动力 市场政策。 2.试着运用生产要素的互补性和替代性分析女性参与劳动市场对于男性劳动者工资率的影响? 可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男女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工作。那么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就是独立的生产要素,故女性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参与不会对男性的工资率造成影响。第二,如果男女在同一工作中,其中男性处于管理者地位,女性劳动者受到男性劳动者的管理和指挥,此时双方为互补性生产要素,此时女性劳动力的市场参与会增加对于男性劳动力的需求,会提高男性劳动力的工资率。 第三,一般来说,男性与女性劳动力双方互为替代性生产要素,所以女性劳动力的市场参与将降低男性劳动力的工资率。 3.派生需求定理: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述情况将使得某类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第二、对利用该类劳动要素所生产的

三级基础知识练习题

基础知识100单选练习 1.巴甫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 (A)经典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工具性条件反射(D)无条件反射2.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的()。 (A)额叶(B)颞叶(C)枕叶(D)顶叶 3.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无关对象上去的现象叫()。 (A)注意转移(B)注意分散(C)注意分配(D)注意转换 4.对弱光敏感的视觉神经细胞是()。 (A)锥体细胞(B)双极细胞(C)杆体细胞(D)水平细胞 5.脑神经有() A 5 B 12 C 8 D 31 6.保护暗适应的方法是带( ) 色眼镜。 A 红 B 蓝 C 绿 D 黄 7.思想开小差是注意( ) A 转移 B 分散 C 动摇 D 起伏 8.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叫( ) (A) 运动知觉(B) 时间知觉(C) 似动知觉(D) 方位知觉 9.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 (A)知觉(B)感觉(C)直觉(D)错觉 10.动机产生的内在条件是( )。 (A)感觉 (B)需要(C)气质 (D)性格 11.神经系统是由( )构成的 (A) 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围神经系统(B) 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大脑 (C) 脊髓和大脑(D) 脑干、间脑和大脑 12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 脑最早形成和完善的部位是( )。 (A)小脑(B)脊髓(C)丘脑(D)脑干 13.多血质的人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1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 )。 (A)常数关系(B)对数关系(C)正比关系(D)反比关系 15.全色盲的人似乎也能辨认颜色 他们依据的线索是( )。 (A)色调(B)明度(C)波长(D)饱和度 16.下丘脑是( )。 (A)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B)皮层下调节呼吸与心跳的中枢 (C)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中枢(D)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17、威尔尼克中枢所指的是( )中枢。 (A)视觉性言语(B)言语运动(C)书写性言语(D)言语听觉 18.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 (A)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B)直观性、间接性、恒常性、概括性 (C)直观性、整体性、可操作性、间接性(D)逼真性、可操作性、选择性、理解性 19.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 )。 (A)系列位置效应(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记忆顺序效应 20.人大脑皮质中威尔尼克区严重受损可能会出现( )。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知识要点 名词解释: 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 劳动关系紧密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2、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一句劳动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劳动 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是由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等附随法律关系构成的法律关系体系。 3、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劳动法律关系而依据 有关劳动行政法规而形成的权力(或权利)义务关系。 4、劳动服务法律关系:劳动服务主体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在劳动服务过程中依据相 关的劳动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5、法的三要素:概念、规则、原则 6、法律规则的结构要素:假定条件、行为模式、法律后果 7、劳动法的地位:它是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8、劳务派遣合同:劳务派遣单位(用人单位)和派遣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后,将派遣劳动 者派遣至劳务派遣接受单位(工作单位)。 9、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 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4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积不超过24小时的特殊形式的劳动合同。 10、集体谈判:劳动者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雇主组织或者其代表为签 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的行为。 11、集体合同:团体协议或团体合同。是个别或多数雇主或雇主团体与代表工人的团体 或者由工人依照国家法令选举并授权的代表缔结的关于规定工作条件及雇佣条件的书面契约。 12、劳动安全卫生设施“三同时”制度:我国境内的一切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 安全卫生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一种劳动保护制度。 13、劳动争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所生之争议及用人单位或用人单位团体与工会之 间围绕权利、义务以及相关利益所生的争议。 14、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及其他劳动法主体,违反劳动法规定所 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辨析说明: 15、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区别: A、民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调整的原则不同 B、行政法:调整对象不同;调整主体不同;法律关系的产生根据不同 C、经济法:调整对象不同;目的不同 16、劳动合同制度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主体不同:自然人/ 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内容不同:提供劳动的过程/ 必须有劳动成果 地位不同:合同签订前是平等的,签订后具有一定的隶属性,是管理与被管 理的关系/ 地位始终是平等的 费用计算不同:按劳分配/ 遵循商品定价规则,即成本加合理的利润 适用法律不同:适用劳动法/ 不适用劳动法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主要内容有: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理论;劳动力管理理论;劳动组织理论;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理论;劳动计划理论及劳动经济史等。 三、知识点 (一)基本知识点 1.基本概念:无差异曲线、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劳动力供给(需求)弹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非自愿失业; 2.工资原则和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的主要因素; 3.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区别; 4.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均衡理论及歧视的类型分析; 5.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理论; 6.掌握劳动关系的概念和类型。 (二)重要知识点 1.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在个人劳动力供给、家庭劳动力供给、市场劳动力供给决策中的影响程度; 2.人力资本的含义、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及主要形式; 3.劳动力需求变动与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区别、最佳劳动力选择的条件、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4.劳动力市场静态均衡与动态均衡的形成过程、劳动力市场非均衡现象; 5.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和必要条件、劳动力流动机制和规律; 6.区别就业、自然失业、充分就业、隐性失业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四、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1.掌握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能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一些社会热点劳动经济问题。 3能运用规范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劳动力市场运行机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分配、就业与失业、劳动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二)能力要求 要求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数学分析能力、逻辑计算能力;有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三)素质要求

三级基础知识历年试题集锦

《基础知识》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2012年5月 26、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追求的目标是()。 A.利润最大化 B.差额最小化 C.效用最大化 D.差额最大化 【答案】A(基础知识P2) 【解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7、()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A.总需求 B.国民净收入 C.总供给 D.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C(基础知识P18) 【解析】所谓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86、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的完善和推广。 A.收入保障制度 B.绩效考核制度

C.薪酬管理制度 D.社会保险制度 E.企业养老保险计划 【答案】AE(基础知识P6) 【解析】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保障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完善和推广。 87、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主要包括()。 A.劳动力供给量 B.最低社会保障 C.劳动力需求量 D.最低劳动标准 E.工会权利义务 【答案】BDE(基础知识P24) 【解析】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权利义务等三个制度结构,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 2012年11月 26、()模型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A.收支循环 B.支出循环 C.供需循环 D.收入循环 【答案】D(基础知识P2)

3.7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考试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考试 一、填空题(每小题 1 分,共15 分) 1.《劳动法》于1995 年1 月1 日施行,《劳动合同法》于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4. 《就业促进法》中规定:国家鼓励各类企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兴办产业或者拓展经营,增加就业岗位。 5. 《劳动合同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一种 6.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 倍的工资。 7. 用人单位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有关部门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以上1 倍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8. 就业援助是国家采取措施,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9. 《就业促进法》规定,劳动者依法享有享有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10. 订立劳动合同双方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协商确定。 11. 用人单位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在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12.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13.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也不得低于集体 合同中约定的劳动报酬水平。

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劳动经济学复习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题1.5分,总共15分) 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 A、市场性要素 B、组织性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工会、政府 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 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 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4、劳动力理论认为,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有效途径是()。 A、市场化 B、工业化 C、城市化 D、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5、()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经济发展要素。 A、劳动资本 B、物质资本 C、人力资本 D、货币资本 6、关于劳动报酬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劳动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总和 B、它等于工资与福利之和 C、它就是劳动者的收入 D、工人的带薪休假工资、退休金是劳动报酬中的福利部分 7、“滞胀”是指通货膨胀与()共有的局面。 A、就业停滞 B、出口停滞 C、经济停滞 D、资本引停滞 8、在我国目前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大量国企下岗人员,他们大多数人属于普通劳动力。然而与此同时,新兴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很大。劳动力的过量需求和过量供给同时存在。这种现象称为()。 A、磨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技术性失业 D、周期性失业 9、就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为了提高就业水平,应该发展就业弹性()的产业。 A、较高 B、较低 C、为零 D、为1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 .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讲课提纲) 一、劳动法的概念和原则 (一)劳动法的概念 对于劳动法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法是 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综合性的劳动法,即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调整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和范围: 根据我国《劳动法》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含的,在调整劳动关系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劳动法的核心和灵魂。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由若干劳动法律制度组成,而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又由众多的劳动法律规范构成,全部劳动

法律规范是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具体化。 (一)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 (二)劳动条件的基准化 (三)劳动者保障的社会化 (四)劳动执法的规范化 三、劳动法的主要特征 (一)劳动者保护与劳动管理统一的法律 劳动法首先是劳动者保护法。劳动法在总体上是向保护劳动者倾斜的。 (二)劳动关系协调与劳动标准相结合的法律 劳动法与劳动关系的协调,在许多方面是以劳动标准为基 (三)实体法和程序法兼有的法律 劳动法是实体内容和程序内容兼有的法律,主要是以实体法为主,兼有程序法的内容。 四、劳动法律关系 (一)劳动者 两个条件:1.达到法定年龄且具有劳动行为能力;2.成为用人单位管理下的从事劳动并以此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二)用人单位 (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五、权利与义务 (一)劳动者的权利 2

劳动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价值判断) 3.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4.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支付能力的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的将比力量定义为 (资源的稀缺性) 6.马克思认为(书本24页) 7.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最大使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工资率等于边际替 代率) 8.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劳动参与率) 9.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由以从左下向右上的倾斜) 10.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劳动者或家庭或个人) 11.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同一平面上不相交) 12.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最低劳动供给价格因家庭而异) 13.在工资率维持较高水平并且收入在较高水平时,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给会减少,原因是(收入效 应大于替代效应) 14.下列最能准确体现“劳动力供给”含义是(王五来到人才市场应聘,要求最低工资不低于1万元每年) 15.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 16.等成本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与资本要素的价格) 17.如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始终为固定不变啧劳动力需求(无弹性) 18.工资弹性大于1,说明(富有弹性) 19.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关于劳动力需求正确的说法是(劳动力需求随工资率提高而减少) 20.企业经营中的长期的含义是(所有生产要素都是可变) 21.如果两类劳动力存在总互补关系,则这两类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为负值) 22.反映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的指标是(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弹性) 23.下列哪种情况劳动力资源实现最优分配是(当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的时候) 24.均衡状态指的是(经济运行中各种对立和变动的力量处于相对稳定的均衡状态) 25.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通过竞争达到均衡时,将导致(充分就业) 26.劳动力流动或为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之一的原因在于劳动力流动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 件 27.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 28.在劳动力市场上,有助于实现劳动力资源最优分配的做法是(高生产率的行业吸纳更多的劳动者) 29.下列属于企业雇用成本中直接成本是(招聘员工的广告费用) 30.人力资本投资报酬率是指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预期成本的现值时的折现率) 31.下列因素中影响净现值的是(投资的期限) 32.在下列企业提供的培训中,属于一般培训是(普通话培训) 33.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产生的原因是(劳动需要特定的知识技能) 34.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35.延期支付方式(失业保险) 36.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37.影响实际工资的两个因素(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 38.其他条件不变,劳动力供给增加时,均衡工资率会(下降) 39.非技术性职业的工资低于技术性职业的工资,这种(补偿性差别)

最新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试题答案

《劳动保障基础知识》试题答案(新版) 一、辨析题错打“Χ”,对打“√” 1、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主要是对 失业者进行生活救助而不会增加就业岗位,这种政策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而且会对失业者重新就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2、我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建立、变更和终止以及在劳动过程中主 体权利义务是以行政方式实现,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则以劳动合同等法律形式实现。(√) 3、如果劳动力不投入使用,不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不进入劳动过程,便不会产 生劳动关系。(√) 4、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Χ) 5、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双方可以通过向政府各级信访部门反映,以求达 到问题的解决。(Χ) 6、集体协商与集体谈判制度是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是 劳资双方不断调整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 ) 7、个人劳动合同的劳动标准可以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不同。(Χ) 8、工资指导线是指劳动部门根据企业工资情况统计所编制的特定地区、特定行 业和特定职位的工资标准。(√ ) 9、在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而没有工作的人员就是失业人员.( Χ) 10、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愿意提供劳动力的数 量.( Χ) 11、均衡工资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工资率.( √) 12、劳动力供给的替代效应是指,随着工资率的提高,劳动者因收入增加,而 更多地选择闲暇,用闲暇替代劳动,而减少劳动力的供给.( Χ) 13、一个地区的劳动力需求是指这一地区众多用人单位需要劳动力的总和 (√ ) 14、自然失业率是即使在长期中它本身也不能消除的失业量。(Χ) 15、如果失业率下降,我们就可以肯定,更多的工人有了工作。(Χ) 16、最低工资对于熟练工人市场的影响大于非熟练工人市场。(Χ) 17、工会的存在会提高会员(局内人)的工资,并降低局外人的工资。(√) 18、如果工资总是在竞争的均衡时,就绝对没有失业。(Χ) 19、由于“丧失信心的工人”的存在,官方失业率会高估真实失业率。(Χ) 20、失业保障的存在会降低失业率,因为失业津贴的领取者不属于劳动力。

《劳动经济学》自学指导

目录 一、课程简介 二、学习方法 三、本课程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学习重点及难点问题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劳动时间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第六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 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与工资差别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 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 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第十一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第十二章劳动关系 四、主要参考书目 一、课程简介 我们知道,在经济学中,将劳动分为狭义劳动和广义劳动。狭义劳动指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劳动,即劳动本身或活劳动;广义劳动包括凝结在产品中的过去劳动,或称物化劳动,广义劳动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称。劳动经济学只研究狭义劳动,因为它考察和揭示的是劳动本身或活劳动的经济规律。广义劳动中的物化劳动不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比如说:在关于劳动是价值源泉的研究中,由于这里的“劳动”不是仅指劳动本身,它可以引申为物化劳动。因而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不可能也不必在劳动经济学中加以详细阐述,这种有关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应归入基础理论经济学范畴。我们可以通过区分劳动的办法来澄清经济领域中的劳动问题,并把劳动本身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劳动本身具有其特别的属性,这种特别性决定了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如同资本,土地,物资等一样,对生产活动来说是一种投入,因此存在劳动投入的经济机理问题和经济效益问题。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和考察是劳动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投入的经济机理,主要是从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两方面入手来揭示劳动要素运行机制的基本原理。劳动的合理配置,即稀缺的劳动力资源如何有效地使用以获得最大的产出,是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问题。 2.劳动是劳动者谋取物资资料的手段,劳动供给者的收入,即工资,也是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工资水平是如何被确定的,工资与就业机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问题,都是劳动经济学所必须回答的。工资的重要性在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劳动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工资作为经济运行中收入的一部分,与通货膨胀,劳动者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全面考察有关工资理论问题是劳动经济学理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劳动是人们有目的的活动,劳动者又是社会人,因而劳动问题也成为社会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劳动者就业理论与失业理论的考察上。充分就业是所有社会形态的追求目标,充分就业不仅有利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稳定,而且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劳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必要条件。但是,由于劳动者本身的问题或市场的不完备因素的存在,失业现象是普通的和不可克服的,对劳动者失业的社会保障的研究对劳动经济理论具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