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

1、咨询或检查求助者是否有躯体疾病

2、对有躯体疾病的求助者,确定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3、考虑生理年龄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4、考虑性别因素对心理行为问题形成的影响

5、考虑遗传,家族病史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社会性因素:

1、确定相关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及所处的生存环境

2、分析所获得的资料,确定求助者的临床表现与社会生活事件的关系

3、确定社会文化(如道德、风俗、习惯等)与心理障碍发生的关系

4、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心理因素:

1、从个人心理发育资料入手,查看其认知能力和成长中有无错误观念产生

2、查看求助者对现实问题有无误解或错误评价

3、分析求助者内在世界中有无新旧观念冲突或对人对事的持久偏见事例

4、寻找求助者的记忆中有无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

5、分析求助者的思维倾向和习惯,有无反逻辑性思维和不良的归因倾向

6、分析经验系统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7、分析有无深层主关因素——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8、分析是否有心理发育停滞

贝克的认知曲解的几种类型

1、非黑即白的绝对性思考;

2、任意推断;

3、选择性概括;

4、过度引申;

5、过度夸大或过分缩小

6、个人化;

7、选择性消极注视;

8、情绪推理;

9、应该倾向;

10乱贴标签。

贝克歪曲认知的七种逻辑错误

1、主观推断

2、选择性概括

3、过度概括

4、夸大或缩小

5、个性化

6、贴标签和错贴标签

7、极端思维

阳性强化法的适应症:

1、认知偏差、

2、负性情绪、

3、情感障碍。

阳性强化法的操作步骤:

1、明确治疗靶目标、

2、监控靶行为、

3、设计新行为结果、

4、实施强化。

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

1、以奖励为手段建立某种行为,以惩罚为手段消除某种行为。

2、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淡化异常行为。

合理情绪疗法的适应症:

1、认知偏差、

2、焦虑抑郁

3、行为不良。

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来源:

1、艾理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认知疗法。

2、认知取向治疗方法,也强调认知、情绪和行为整合。

3、合理情绪疗法接受了许多社会学习理论观点和技术,也经常使用一些行为治疗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原理:

(1)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问题。

(2)核心是ABC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评价造成。①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②B代表信念(beliefs)),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③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consequences)。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程序:

(1)心理诊断阶段:咨询师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ABC之间关系。

(2)领悟阶段:咨询师需要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①使求助者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引发心理问题是自己认知评价,求助者应对自己情绪行为反应负责。③只有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求助者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3)修通阶段: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非理性观念,代之以合理信念,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咨询师可用黄金规则反驳求助者对别人和周围环境绝对化要求。(最具特色最常用)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三步骤:a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情境之中。b帮助求助者改变不适当情绪体验,并体验到适度情绪反应。c停止想象,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积极转变,应及时给予强化。③家庭作业包括:RET自助表(Self-Help Form)和合理自我分析报告RS(Rational Self-Analysis)。(4)再教育阶段: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①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观念得以强化;②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后仍能应付生活中遇到问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合理情绪疗法的治疗目标:包含两层含义——(1)不完美目标:针对求助者症状改变,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各种症状。(具体目标)(2)完美目标:着眼更长远更深刻变化,使求助者拥有比较现实理想宽容生活哲学。(终极目标)

具体达到目标:自我关怀,自我指导,自我接纳,接受不确定性,变通性,敢于尝试,参与,宽容。

系统脱敏法

1、适应症:恐惧症、焦虑症。

2、原理:源于对动物的实验性神经症的研究。创始人:沃尔普。由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发展而来的,是应用最广和实证研究最多的行为治疗方法。

3、操作步骤(07、5):系统脱敏疗法的治疗过程有三个阶段:学习放松技巧;建构焦虑等级;系统脱敏

4、系统脱敏发的注意事项有:(08、5)

⑴如果引发求助者焦虑或恐惧的情境不止一种,可以针对不同情境建立几个不同的焦虑登记表,然后对每个焦虑等级表实施脱敏训练。

⑵系统脱敏时求助者想象的次数多少,依个体不同和情境不同而不同。

⑶在系统脱敏过程中,当一开始焦虑分数超过50,仅靠重复放松就很难降低了。此时表明焦虑等级设计得不够合理,应当将焦虑等级划分得细一些,使每个等级之间跨度不要太大。

⑷如果求助者不能用想象和放松的方法降低焦虑水平,可考虑改用其他方法。

冲击疗法

1、适应症:恐惧、抑郁、强迫

2、原理(07、5):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暴露疗法之一,其原理是消退性抑制。冲击疗法中,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者恐惧反应,并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不给以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后迫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的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乃至消除。

3、步骤:①筛选确定治疗对象;②签订治疗协议;③治疗准备工作;④实施冲击治疗。

4、注意事项:①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②经求助者同意,签订协议,方可采用此法③在冲击疗法实施过程中,求助者因无法忍受而提出中止治疗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咨询师若有求必应则会一事无成。④治疗中若出现以下情况时,也应停止治疗:通气过度综合症;晕厥或休克

厌恶疗法

1、适应症:强迫症、窥阴癖、露阴癖、戒烟戒酒。

2、理论来源:经典条件反射。

3、治疗原理:①当患者出现不良行为时,给予一个不快的刺激,产生对不良行为的厌恶体验。②反复实施,不良行为与厌恶体验之间建立条件联系。③此后再次出现这种不良行为时,不再给予不快刺激便会产生厌恶体验,从而达到消除不良行为目的。

4、步骤:确定靶症状;选用厌恶刺激;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

5、注意事项:①不具备使用条件的咨询机构或个人,不可采用此疗法。②签订知情同意书。

③靶症状要单一而具体。④厌恶体验与不良行为应该是同步的。

模仿法

原理:班杜拉社会学系理论及行为主义理论

定义: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步骤: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设计示范行为;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具体方式:生活示范;象征性的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

注意事项:①学龄期是模仿能力最强的年龄段,一般来说,模仿法更加适用于年轻的求助者。

②要强调示范者的作用。示范者的感染力越强,模仿者的动机越强,示范者与模仿者的共同处越多,模仿的信心越足,成绩越好。③对正确模仿行为的强化,应当适时和恰当。

生物反馈法(08、5)

⑴生物反馈法是通过现代电子仪器,将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不能意识到的体内生理功能予以描记,并转换位数据、图形或声、光等反馈信号,让求助者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了解并学习调节自己体内不随意的内脏机能及其他躯体机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⑵生物反馈仪的基本原理如下:

生物反馈治疗是在古老的养生之术(如气功、瑜伽)基础上的重大突破,是心理治疗技术与现代科技合璧的结晶。

3、注意事项:(1)、辨别生物反馈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①各种睡眠障碍;②各类伴紧张、焦虑、恐惧的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③某些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经前期紧张症、紧张性头疼、书写痉挛等了;④儿童多动症、慢性精神分裂症(伴社会功能受损)禁忌症:①各类急性期精神病求助者;②有自伤、自杀观念、冲动、毁物、兴奋不合作的求助者;③训练过程中出现头晕、头疼、恶心、血压升高、失眠、幻觉、妄想等症状的求助者。(2)、并不是每一个接受反馈治疗的求助者都能从治疗中得到好处。生物反馈仪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认知行为疗法(06、11)

1、原理(06、11):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和情绪的变化;不适应行为和不良情绪应从认知中找原因;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会使心理问题变得越发严重;认知行为疗法,是在认知和行为及情绪之问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

(2)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以下特点:①求助者和咨询师是合作关系;②假设心理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认知过程发生机能障碍的结果;③强调改变认知,从而产生情感与行为方面的改变;④通常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和结构性的目标问题的短期和教育性的治疗。所有认知行为疗法都建立在一种结构性的心理教育模型之上,强调家庭作业的作用,赋予求助者更多的责任,让他们在治疗之中和治疗之外都承担一种主动的角色,同时都注意吸收各种认知和行为策略来达到改变的目的。

2、贝克认知疗法(强调认知过程及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观念)

(1)适应症:抑郁症、认知偏差、情绪障碍。

(2)治疗原理:①负性生活事件会造成负性认知,导致抑郁焦虑和和行为障碍。

②协助求助者克服认知盲点、模糊知觉、自我欺骗、不确判断。

③改变求助者认知中对现实的直接扭曲或不合逻辑的思考方式。

④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不能正确使用共同感受处理日常问题;不能对自动化思维某些错误观念加以内省;过分按规则行事是认知歪曲、产生不良情绪和不适行为的原因。情绪困难的人存在的逻辑错误是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方向歪曲。

(3)贝克提出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识别自动性思维(提问、自我演示和模仿);识别认知性错误;真实性验证(核心);去中心化;忧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开始-高峰-消退)。

3、雷米的认知治疗理论:雷米的理论与贝克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但贝克理论所关心的是错误的认知过程以及在这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观念,雷米理论则主要强调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状态,即这

些观念是以什么样的顺序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的。提出中心——边缘模型:中心问题是自我概念,错误观念以集群方式出现,重要性不尽相同,有中心和边缘之分。目标是揭示并改变那些中心的、深层的错误观念,而治疗的手段则应从边缘、表层的错误观念入手,初步靠近中心,挖掘深层并最终予以纠正。

贝克和雷米认知疗法的步骤1.建立咨询关系;2.确立咨询目标;3.确定问题(提问、自我审查);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建议、演示(投射)和模仿;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语义分析技术(包括灾变祛除,重新归因和认知重建)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自主作业,阅读疗法)

4、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CBM)关注的是求助者的自我言语表达的改变。梅肯鲍姆认为一个人的自我陈述在很大程度上与别人的陈述一样能够影响个体的行为。CBM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求助者必须注意自己是如何想的、感受的和行动的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影响,这是行为改变的一个先决条件。要发生改变,求助者就需要打破行为的刻板定势,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自己的行为。

具体操作:1.矫正认知定势,有效应对压力:想象引发焦虑情境;评价焦虑水平;觉察压力情境引发焦虑的认知;重评自我陈述检查这些想法;注意重评后的压力水平。2.压力接种训练(SIT)概念阶段(自我观察);技能获得和复述(新的内部对话);应用和完成阶段(新技能)。

六十三、求助者中心疗法

1、工作程序:(1)确定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咨询目标:求助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求助者的自我变的较为协调;求助者更加信任自己;求助者变得更适应了;求助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称为一个变化的过程。求助者中心疗法的目的就是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2)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的主要咨询技术:促进设身处地理解的技术(关注,用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非言语交流设身处地的理解,沉默作为交流设身处地理解的一种方式);坦诚交流的技术(并不固定角色、自发性、无防御反映、一致性、自我的交流)表达无条件关注的技术(尊重)(3)把握咨询过程七阶段的特点和规律(佩特森提出)

2、原理:求助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上。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是完全可以信赖的,他们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无需咨询师进行直接干预;如果他们处在一种特别的咨询关系中,能够通过自我引导而成长。①、求助者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人是可以信任的②自我理论:经验:现象场,人的主观世界;自我概念,价值的条件化③心里失调的实质及治疗:心里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里失调产生的原因);心里治疗的实质(求助者中心疗法的实质是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或者是说达到个体人格的重建)

3、注意事项:①求助者中心疗法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哲学思想,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体系,他的名称几经变化从非指导性的,求助者中心的,经验的,一直到以人为中心的;

②求助者中心疗法人为咨询治疗导向的首要责任在于求助者,求助者面临着决定他们自己的机会;③局限:一些正在培训的初学者倾向于接受没有挑战性的求助者,他们限制了自己的咨询风格,只把精力放在了反应和倾听上;④掌握求助者中心疗法所强调的基本原理应当成为当代心咨询师素质培养的基础内容。

六十四、求助者中心疗法咨询过程的各个阶段。(07、11)

第一阶段: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阶段,求助者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第二阶段: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第三阶段:求助者能够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第四阶段:求助者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在表达当前情感时还有顾虑。第五

阶段:求助者能够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第六阶段:求助者能够完全接受过去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第七阶段:求助者几乎可以不需要咨询师的帮助,就可以继续自由地表达自己。

六十五、认识领悟疗法

1、适应症:强迫症、恐惧症、某些性变态。

2、理论来源:①钟友彬在学习、研究、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基础上提出。

②幼年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体验对个性形成有重要影响,成为成年后心理疾病根源。

3、治疗原理:①采用当面交谈方式,让患者叙述症状产生、发展历史和具体内容,询问有关经历。②用生活经验使其认识到症状和病态行为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逻辑的特点。

③患者的认知和行为在健康成人看来是幼稚可笑的、没有意义的,因而不值得恐惧。④患者每次会谈后写体会,谈对咨询师解释看法、自己经历体验、自己想到的问题。⑤当患者领悟到目前症状的原因后,症状便可能消失。

六十六、远期疗效评估的主要步骤和内容(08、5)

⑴社会接纳程度评估①评估内容,求助者的社会接纳程度,也可以看做其本人的社会适应程度。②评估方法a.家属或四周人的观察b.咨询师本身的审查

⑵自我接纳程度评估①评估内容a.自述症状与问题的减轻或消除b.性格方面的成熟情况②评估方法:包括求助者的口头报告和量表评估。

⑶随访调查①追踪回访②常用回访方式:追踪卡、通讯、面谈和电话

最后、关于压力。

压力: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

内心冲突的形式: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双重趋避冲突。

压力源的种类:生物性压力(破坏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事件)、精神性压力(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件)、社会环境性压力(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压力的种类:一般单一性压力;叠加性压力(同时性和继时性);破坏性压力(“创伤后压力失调”,即PTSD):包括三阶段,惊吓期,恢复期和康复期。

塞利提出,适应压力三阶段:警觉阶段,搏斗阶段和衰竭阶段。

从压力到临床相得逻辑过程。

1.对压力的响应阶段。(生物、社会、精神三类事件)

2.中介系统的增益(使事件强度增加)或消解(事件相对强度降低)过程

认知系统:(1)认知、评估作用:结果两可;对客观事件严重性评估;当事人对自己能力评估(2)调节控制作用(行为的自我控制、认知的控制和环境的控制)

(3)人格的影响作用:外控型(主导在外)&内控型(主导在内)

社会支持系统:具体地支持当事人,给当事人精神支持

生物调节(免疫)系统: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最主要)

3.临床相阶段

及时型症状:响应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处理,迅速表现出临床症状

滞后型症状:压力在中介系统中进行处理时,认知评估模糊,作为潜在观念积存;后来类似事件出现,被激活并赋予新的意义,使获得新意义的模糊观念明朗化,再次发生作用。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05621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发布时间: 2007-10-30 10:16:51 被阅览数: 1282 次来源:苏州自学考试网 文字〖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05621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2006-12-05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4)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考生基本掌握有关心理现象发生与变化的生理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 本课程是《基础心理学课程》等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可使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基础知识、原理和研究方法,加深对脑与心理关系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的理解,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心理及心理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意义 2、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3、相邻学科 4、研究历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 概念 (2) 研究对象与性质 (3) 刺激法、电记录法和PET技术 (4) 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5) 近代的主要研究 2、领会: (1) 研究的意义 (2) 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 (3) 冯特的贡献和现代进展 3、应用: 谈谈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2、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 警觉网络中NA, DA, 5-TH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 (2) 顶叶、中脑上丘和丘脑枕核在注意定向中的作用 (3) 丘脑闸门控制理论 2、领会: (1)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 (2)形状识别的选择性神经模型 第三章感觉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2、颜色视觉的现代观点 3、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4、视皮层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5、声音频率与强度分析 (二)考核要求 l 、识记: (1) 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主要功能 (2) 颜色视觉过程的三阶段 (3) 视皮层神经元的简单细胞,复杂细胞、方位柱、颜色柱、优势眼柱和超柱 2、领会: (1) 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正如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样,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等。 一.生理因素。 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生理因素包括遗传和疾病。 (一)遗传。遗传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这个问题还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如果没有充分的生理条件,人的心理活动就要受到影响。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病、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大些。 (二)疾病。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机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 二.家庭因素。 (一)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的人员组成。由于家庭规模和组成家庭的成员不尽相同,家庭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多数研究发现,家庭结构完整且气氛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而破裂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明显有不利的影响,容易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同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也较高。 (二)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发育、人格的形成、归因方式及心理防御能力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父母在教育中表现出态度不一致、压力过大、歧视、打骂或者冷漠等特点时,儿童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感情的总和,包括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实物环境是指家庭中实物的摆设;语言环境是指家庭中人与人的语言是否文明礼貌,是否体现民主平等;人际环境是指尊老爱幼、各尽其责等;心理环境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及情感交流的状态。 三、学校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思考题 1.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吸烟与吸毒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3.家庭的主要功能如何? 4.什么叫心身疾病? 有何特点? 5.举例说明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社会因素主要指人类生存的外部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工作、婚姻、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及身体器官功能状态方面发生变化的个性特征及心理过程。 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及个人的社会生存状态,更多地是一些客观因素,心理因素则着重于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映的特征,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 二者的联系在于:社会因素是心理因素的外部来源,其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心理素质的折射,构成心理因素的具体内容。心理因素则是社会因素在个体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而不是躯体感受来起作用的。所以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起作用的,故一般通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2.吸烟的主要危害 吸烟增加人群患多种癌的危险性,特别是肺癌。在长期吸烟的人中,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发病率也很高。十几个国家的调查说明,咳嗽、咳痰等症状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等均与吸烟有关。其他调查表明,吸烟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较不吸烟者增加1-2倍。吸烟还可通过污染环境造成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而危害不吸烟人群。家庭有人吸烟,子女气管炎患病率比不吸烟家庭高2-3倍。孕妇吸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吸毒的主要危害: 对健康的危害:吸毒行为不仅危害吸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吸毒一次过量必然引起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而衰竭或过度抑制而麻痹,导致死亡。长期使用则可能引起大脑器质性病变,形成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人格障碍、遗忘综合

第六章 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四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类别; 2.了解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类别; 3.理解行为和心里问题的干预 【本章重点】 1. 心理因素与健康的联系 2. 健康行为的观点与理论 【本章难点】 行为和心理问题的干预 【基本概念】 人格;认知因素;个体干预;社会工程 第一节心理因素与健康 概述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有害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是躯体疾病和精神病患的致病因素;相反,良好的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起重要的作用。 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个体心理特征(个性) 、心理活动过程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人格与健康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作用举足轻重 二、认知因素与健康 认知是指人们的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思维和相像等。 1 知识和观点 2 健康意识和健康信念 3 个人控制信念 三、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 个体心理特征或称个性,一旦形成,则很难或很少改变。 个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

据说性格内向的人都这样:1、自己走路会很快;2、习惯晚睡;3、隐藏心事;4、喜欢有口袋的衣服;5、习惯抱臂;6、习惯冷战;7、喜欢窗户,喜欢角落、习惯蜷缩;8、喜欢写字和阅读;9、不爱说话或很爱说话。10、总爱琢磨别人的话;11、有点迷迷瞪瞪;12、感情细腻敏感。 大部分符合,看来是了。。。 (-)气质(temperament) 气质,通常所说的脾气,个人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 古希腊著名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这四种气质类型属极端形式,实际生活中人大多接近或类似某种气质。 希波克拉底四种气质类型的气质特征: (二)性格(character) 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有关性格与健康的关系研究较多的有A型性格和C型性格。 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①性格的态度特征:包括对社会、集体、他人、自己以及学习、工作、劳动的态度。 ②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对行为的自我调节、控制等。 B型性格表现为: 1,从来不曾有时间上的紧迫感以及其他类似的不适感 2,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 3,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时光,而不是不惜一切代价表现自己的最佳水平4,充分放松而不感到愧疚 第二节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 一、行为和健康行为 行为概念 行为分类 情绪、生活事件 情绪(emotion)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 三个特征: 1.情绪不是固有的,是由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

全国2008年10月自学考试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历年真题

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05621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由于垂体生长素分泌过多,导致极端肥大症的年龄是在( C )4-47 A、儿童期 B、青春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2、大脑视皮层中与颜色知觉有关的脑区是( D )5-54 A、V1 B、V2 C、V3 D、V4 3、受到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复作用,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射性行为反应逐渐减弱,这是一种( C ) 8-85 A、敏感化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习惯化学习 D、操作条件反射学习 4、根据功能,可以将神经元分为三大类,其中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C )3-29 A、感觉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C、双极神经元 D、中间神经元 5、内环境是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以下选项不属于其主要作用的是( D )1-4 A、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 B、接受细胞排出的代谢产物 C、为细胞活动提供条件 D、促进细胞繁殖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糖皮质激素的主要作用的是( C )4-41 A、促使血糖增高 B、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C、调节水盐代谢 D、影响脂肪代谢 7、巴普洛夫认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以下说法不属于这三个基本特 征的是( D )11-126 A、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 B、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平衡性 C、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灵活性 D、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稳定性 8、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刺激具有( B )7-78 A、隐蔽性 B、新异性 C、预期性 D、连续性 9、异相睡眠是睡眠过程中周期性出现额一种激活状态,此时测量其脑电波会呈现出( D )6-68 A、同步化慢波 B、去同步化慢波 C、同步化快波 D、去同步化快波 10、人体感受器官中向大脑传递信息量最多的是( A )5-53 A、视觉器官 B、听觉器官 C、嗅觉器官 D、味觉器官 11、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使( D )2-13 A、心率加快,把血液转入大脑和肌肉 B、心率加快,把血液转入消化道 C、心率降低,把血液转入大脑和肌肉 D、心率降低,把血液转入消化道 12、发现动物脑中存在所谓“快乐中枢”的实验是( D )10-114 A、水迷津 B、跳台-电击回避 C、睡眠剥夺 D、自我刺激 13、随意注意发生时,大脑中兴奋水平选择性下降的神经部位是( A )7-81 A、初级感觉皮层 B、丘脑网状核 C、中脑网状结构 D、额叶-丘脑系统 14、“狼来了”的故事反映的是( D )8-85 A、敏感化学习 B、条件反射学习 C、操作条件反射学习 D、习惯化学习 15、驾驶等技能性动作自动化的过程是( C )8-88 A、陈述性记忆过程 B、非陈述性记忆过程 C、陈述性记忆转变为非陈述性记忆过程 D、非陈述性记忆转变为陈述性记忆过程 16、导致命名性失语症的脑区损伤位于大脑( A )9-106 A、左半球颞顶叶 B、右半球颞顶叶 C、左半球额叶 D、右半球额叶 17、一位失语症病人能正常说话,也能听懂别人的话,也能听懂别人的话,但是不能复述别人的话,这位病人所患的是( C )9-106 A、感觉性失语症 B、运动性失语症 C、传导性失语症 D、命名性失语症

社会因素与健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班级: 姓名: 学号:

社会因素与健康 现代社会中,人类健康不仅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环境、人口与文明程度。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持久性、积累性和交互性作用的特点,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以及防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等,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关系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一、社会经济与健康 (一)经济发展与健康 经济是满足社会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也同样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两者具有双向互动作用。 1.经济发展对人群健康的促进作用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促进健康水平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必须以人群健康为条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对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经济发展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以及社会医疗保障、促进人类健康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的污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国家和地区违反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非 绿色GDP的增长,势必诱发工业的后发劣势。这是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伴随问题,但本质上是人类生产劳动失控的结果。 2)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要健康问题已不再是来自营养不良等疾病,而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 式,如酗酒、吸毒、性瘾乱、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引 起的疾病。 3)心理健康问题的突显: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紧张程度逐渐增加,心理 健康问题也越加明显,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 4)社会负性事件的增多:伴随经济的发展,交通事故增多。同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加大,使暴力、犯罪事件 增多。 5)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流动对居民健康造成的影响程度及性质取决于社会因素、自然条件和人口特点。人口流动可促进 经济发展,但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卫生问题。 3.健康水平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编(高纲号0754)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考生基本掌握有关心理现象发生与变化的生理学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与掌握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打基础。 本课程是《基础心理学课程》等之后的后继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可使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心理现象生理机制的基础知识、原理和研究方法,加深对脑与心理关系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的理解,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释心理及心理疾病发生的生物学基础。 二、考试目标(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考核知识点 1、研究的对象、性质和意义 2、研究的方法与技术 3、相邻学科 4、研究历史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概念 (2)研究对象与性质 (3)刺激法、电记录法和PET技术 (4)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 (5)近代的主要研究 2、领会: (1)研究的意义

(2)各种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 (3)冯特的贡献和现代进展 3、应用: 谈谈生理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关系。第二章注意的神经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2、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二)考核要求 1、识记: (1)警觉网络中NA,DA,5-TH和胆碱能系统的作用 (2)顶叶、中脑上丘和丘脑枕核在注意定向中的作用 (3)丘脑闸门控制理论 2、领会: (1)额叶在执行网络中的作用 (2)形状识别的选择性神经模型 第三章感觉过程 (一)考核知识点 1、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2、颜色视觉的现代观点 3、外侧膝状体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4、视皮层对视觉信息的平行处理 5、声音频率与强度分析 (二)考核要求 l、识记: (1)视网膜中各种细胞的主要功能 (2)颜色视觉过程的三阶段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一、填空题(每空一分,共24分) 1.人口素质具体包括--------------、----------------、--------------。 2.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通过一系列----及-----系统的变化影响机体健康。3.情绪变化主要是通过-----------影响机体的-----------与----------,进而导致体内各个系统与脏器的变化。 4.促进健康行为可以通过五个方面来衡量即----、----、----、----、----。5.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三方面。 6.社会心理因素即日常生活事件划分为三类-------、----------、----------。7.人类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即------、-------、-------、------、------。二、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9分) 1.social support 2.心身疾病 3.健康相关行为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有() A.吸烟、饮酒、饮食、运动 B.行为方式、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C.病从口入、不良嗜好、品德败坏、屡教不改 D.行为和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生物学因素、卫生保健服务 E.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卫生保健服务设施差、服务低 2.家庭对家庭成员健康的影响,在于() A.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B 影响疾病的治疗、转归 C.家庭成员健康信念相互影响 D.家庭成员的行为、生活方式直接影响健康 E.以上各条均影响家庭成员健康 3.以下对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与疾病关系正确的是(): A.社会交往越少的人,疾病发生率越高。但这种关系受该疾病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

最新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资料

一、基本概念 1、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提示影响个人健康和寿命有四大因素:生物学基础占15%、环境因素占17%、保健设施占8%和生活方式占60%。 (一)生物学因素是指遗传和心理。遗传不是可改的因素,但心理因素可以修改,保持一个积极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影响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二)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有人类健康问题都与环境有关。污染、人口和贫困,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民健康的根本保证。 (三)卫生服务因素卫生服务的范围、内容与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健康问题。 (四)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包括危害健康行为与不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行为习惯的统称。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已成为当今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及死亡的主因。在我国前三名死因中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和心脏病,这些疾病是由生活习惯和不良卫生行为所引起的。 2、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3、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我国当前的健康教育是在过去卫生宣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的健康教育主要措施仍可称为卫生宣教。 区别:(1)比之过去的卫生宣教,健康教育明确了自己特定的工作目标——促使人们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从而防治疾病、增进健康,而不是仅仅作为一种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2)健康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而是既有调查研究又有干预的,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涉及多层次多方面对象和内容的系统活动; (3)健康教育在融合医学科学和行为科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传播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4、WHO定义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5、1986年在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明确指出,健康促进的五个活动领域: (1)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的含义已超出卫生保健的范畴,各个部门、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决策者都要把健康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建立和实行健康促进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们更容易做出更有利健康的抉择; (2)创造健康支持环境:健康促进必须为人们创造安全、满意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系统地评估快速变化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以保证社会和自然环境有利于健康的发展; (3)加强社区的行动:充分发动社区力量,积极有效地参与卫生保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挖掘社区资源,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健康信息和教育来帮助人们提高做出健康选择的技能,并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健康的概念及主要影响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所下的正式定义: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变化; 对一般感冒禾郢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体重适当,体态均匀,身体各部位比例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洁白,无缺损,无疼疼感,牙龈正常,无蛀牙; 头发光洁,无头屑; 肌肤有光泽,有弹性,走路轻松,有活力。 健康是指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疼,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 定义health 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日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关于健康有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在众多的定义中比有些权威性的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身体不舒适或不衰弱。有人指责它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式“的定义,或认为这不是健康的定义,而是社会的奋斗目标,或称它是从社会学角度来理解健康。实际上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健康均个模糊概念。没有病疼当然是健康的基本条件,但病疼的概念并不比健康更清晰,一个具有过敏体质的人,只要不接触过敏原,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他均健康的,但一接触过敏原,轻则出现皮疹或哮喘,重则休克甚至死亡。用与环境的适应程度来定义健康,把人同环境联系起来理解健康,是一个进步。但这一定义偏重于人体的功能,也有它的难题。如一个健康的教授不一定能适应码头工人的体力劳动,而这两种工作均社会上日常进行的。用生物学参数来定义健康,似乎是最精确和最方便的,因为只要翻开医学的教科书,就可以不可以找到人体各方面的正常值。但身高超过常人的运动员按照这个标准,就应划为不健康的范围。实际上这些正常值均从正常人中调查后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出来的,但其正常范围并未包括全部正常人,只取了中间的95%,也即超过上限的2.5%和低于下限的2.5%,正常人并未包括在内。所以不少临床学家都认为在这里“正常值”的名称是不太相符合合实际情况的,应该改为“标准值”或“变异范围”,以免引起误解。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定义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承认,但“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是一个不易掌握的标准。 中医对健康的描述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 带答案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分) 1.注意的特征之一是集中性,它的另一特征是(B)7.1P77 A忽略性B选择性C主观性D随意性 2.短时记忆的特点是(A)8.2P87 A容量有限,保持时间较短B容量无限,保持时间较短 C容量无限,保持时间较长D容量有限,保持时间较长 3.一类由内分泌腺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并且通过血液或组织液传递而发挥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被统称为(A)4.3 P44 A激素B神经递质C动作电位D神经调质 4.通过测量大脑不同区域活动的耗氧情况,不需要注射,无创伤,但能够在几秒钟内精确定位活动脑区的技术是(C)1.3 P9 A诱发电位记录B计算机轴断层扫描C核磁共振显影D正电子放射层扫描 5.在人们清醒时闭上眼,什么事也不想时的脑电波与睁眼时相比波幅稍高也稍慢,每秒8-13次,这种脑电波叫(A)6.1 P67 Aα波Bβ波Cγ波Dδ波 6.负责将半球内不同脑部连接起来的是(B)2.2P22 A连合纤维B联络纤维C胼胝体D放射纤维 7.乐音失认症患者,多为损伤了(B)5.2P64 A左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B右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 C两侧半球颞叶初级听皮层D两侧半球颞叶次级听皮层 8.大脑左半球弓状束损伤导致(C)9.3P106 A运动性失语症B感觉性失语症C传导性失语症D命名性失语症 9.与情绪相比,情感明显具有(D)10.1P109 A情境性B激动性C暂时性D稳定性 10.与效应器相连,执行把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送到肌肉的功能,使机体产生行动的神经元是(C)3.1P29 A外周神经元B感觉神经元C运动神经元D中间神经元 11.学会游泳是一种(B)8.2P88 A情绪记忆B程序性记忆C情景记忆D语义记忆 12.在静息状态下,通过两根分别插入神经细胞内外的连接放大器的记录电极可发现膜电位是(C)3.2P31 A内外相等B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D不能测量 13.如果胰岛功能亢进,一般会引起(B)4.3P48 A糖尿病B低血糖症C尿崩症D高血糖症 14.在个性心理各种特性中,受到个体先天生物学因素影响较大的一部分是( D )11.1 P123 A人格B情绪C身体D气质 15.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内液中浓度大于其在细胞外液中浓度的离子是(D) 3.2P31?? A、Na+钠 B、Ca2+钙 C、Cl-氯 D、K+ 钾 16.有机体内的激素水平和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表现为(D)4.2P45 A激素水平控制和调节着神经系统的活动 B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和控制着激素分泌 C激素分泌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无关 D激素水平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相互制约 17.非陈述性记忆的特点是(D)8.2P88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复习题与答案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试题 第一章绪论(6题) 1、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 A、健康是指人的生命活动正常 B、健康是指身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社会适应方面正常 C、健康是指身体的结构完好和功能正常,心理处于完好状态 D、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 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E、健康是宿主对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具有抵抗的状态 2、Dever将影响健康的因素分为四大类,下列哪一项不在这四大类之列: A、生物学因素 B、环境因素 C、生态因素 D、生活行为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 E、卫生服务因素 3、健康教育要提供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须的 A.医疗技术 B.诊断技术 C.救护技术 D.生化检测技术 E.知识、技术与服务 4. 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括 A.个人行为改变 B.集体行为改变 C.政府行为改变. D.个人及政府行为改变 E.某一特征人群的行为改变 5.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改变个体和群体的 A 知识 B 态度 C 行为 D 价值观 E信念 6.健康教育人员在某城区一育龄妇女及其丈夫的群体中讲授计划生育对个人、家庭、国家的意义,并给予避孕方法的指导,提供避孕工具,结果大部分妇女都自愿地实行避孕,也有少部分人不执行,有关方面按政策对不执行者进行一定的处罚,整个过程实际是 A.健康指导与行为改变过程 B.心理咨询与个别访谈过程 C.全科医疗与卫生服务过程 D.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过程 E.宣传教育与卫生保健过程 答案:1.D 2.C 3.E 4.D 5.C 6.D 第二章健康相关行为和心理(10题) 1、驾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 基本健康行为 B 预警行为 C 保健行为 D 避开环境危害行为 E戒除不良嗜好行为

考研心理学: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胎儿发育(2)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考研心理学: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与 胎儿发育(2) 考研暑期复习已经开始了,专业课的复习也应该开始着手进行。 学过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是分不开的,任何心理状态都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反应,学习心理学也必须对相应的生物学基础有很好的了解,太奇考研老师总结相关的知识和例题希望对16考研人有所帮助。 胎儿的发展与先天素质 1.胎儿的发育 (1)胚种阶段(0~2周):胚种在子宫腔内漂浮1~2天,然后开始慢慢地把自己移植到子宫壁上,这一过程叫着床(移植)。移植后(合子形成后)13天左右,胚种中的胚胎原胚开始分为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①外胚层后来发展为表皮、指甲、牙齿、头发、感官及神经系统;②中胚层后来发展为真皮、肌肉、肌腱、循环系统和排泄系统;③内胚层后来发展为消化系统、肝、胰腺、唾液腺和呼吸系统。 (2)胚胎阶段(3~8周):①这是一个关键阶段,如果有害物质进入胎盘,会产生永久性的、不可逆转的损伤;②胚胎阶段的发展遵循从头到脚,由内及外的发展原则;③第4周末,胚胎的心脏开始泵血,心跳开始;④第8周末,胚胎开始变得有点"人样";⑤骨化意味着胚胎发展即将进入胎儿阶段,即骨细胞的出现是胚胎发展到胎儿的重要标志。 (3)胎儿阶段(9~38周):①胎儿阶段止于到出生之前。所有器官和机能变得更像人,所有系统开始具有整体功能;②第8周末至第9周初,生殖系统开始发展,到第12周,胎儿完全成了人形;③9到12周,胎儿活动开始出现个体差异;④到16周末,母亲能感受到腹中胎儿的活动;⑤17到20周,开始分睡眠、清醒,开始新陈代谢;⑥25到28周,胎儿大脑皮层有特殊功能;⑦发展到28周(7个月)是胎儿出生后能否存活的一个分界期;⑧29到32周,开始对外界声音敏感。 2.新生儿反射 条件反射是新生儿最早、最明显的有组织的行为模式,是新生儿心理发生的标志。对新生儿而言,反射可以分为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两类。 (1)生存反射:具有明显的生存适应价值,包括呼吸反射、眨眼反射、瞳孔反射、定向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 (2)原始反射:几乎没有什么用处,是进化的痕迹,包括巴宾斯基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莫罗反射(惊跳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强直性颈部反射。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性格是天生的",还有一句话是"三岁看老",不管这一观点是对还是错,都说明先天生理因素和婴儿时期受到的影响对人一生的心理发展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我们希望你能用"心"去感受考研心理学,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其中的内容,这无论是对考试结果还是我们学习考研心理学的用处,都是大有裨益的。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想要不在考研大军中变成分母,我们需要:早开始+好计划+正确的复习思路+好的辅导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2017考研开始准备复习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加油!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自考复习资料.doc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非重点) 识记: 一、传统医学的主耍观点 1、希腊传统医学:以希波克拉底为代农,主张粘神疾病和其他烈体疾病一样是由于fl然因素而引发的,创立了体液说C 2、波斯传统页学:也是体液说同时相信人体内各种内脏与粘神活动有关,其屮蝕重要是的是心脏,认为心脏是主管感悄、灵魂,捉供内热及牛活的元气。 3、印度传统医学:也是体液说,认为人体由笛种自然元素合成,包含空气、水、火、圭,这些元素相互作用而发生人体的笊体功能c 4、中国传统医学:建立在阴阳二元与五行学说基础上。重视五脏的功能,并且每一内脏均予以归位。 二、心理的牛理基础研究进展总是与研究方法有关 三、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通过対动物的脑部分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这种方法叫做实验性切除。作为神经科学屮使用的报久的方法。 电解法:对皮层卞区域插入金属电极,通以电流将神经元内的物质电解,导致神经元的死广随后观察脑损毁后的动物行为的变化等。 领会: 一、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机体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牛理学屮称之为|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备个细胞、益官和系统的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它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化学性质的改变。人体具备维持内坏境稳定的能力,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L耍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门身调节。 二、人脑研究的主耍方法与技术: 1、脑电活动记录技术:是用电极从头皮记录到的电位变化。 0. 5-2Hz=人睡眠及极度疲劳或麻醉状态、4-7IIz=人闲倦时出现、8-1:血=人放松或闭眼时会出现、147011沪当人警醒时会出现的频率较高、波幅较小的脑电波 脑电图I-般是在大脑皮层没有接受明显的刺激输入条件下记录到的脑电活动n发脑电图,记录到的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结果。 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伴变化,这时记录的脑电变化被称作诱发电位,有人将各种刺激统称为事件,于是刺激诱发电位就变成了“事件相关电位” 2、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是将X光照相和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脑的组织病变技术。 3、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神经活动要消耗-定的簡萄糖,并使局部血流增加。PET的主要原理是:给人体注射经过加速器处理后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 通过PET您品可以测量脑代谢时消耗的匍萄糖的数最,从而获得脑内的分布图。 4、核磁共振显影技术的基本原理:MRIc脑成像领域中绘令人兴奋的摄影术,也许是核磁共振显彩技术。不过不需耍注射。 1、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是有区别的,生理心理学的方法如电解法 2、正电了放射层描术PET与计算机轴断层描技术CAT等其他造彫术不同,它得到的是活性物质代谢率的机能动态图像 3、许多纽织、细胞口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牛一相应的反应,使其功能得到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反应是纽织、细胞木身的生理特性决定的,并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4、稳态:内环境的备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识记: 一、躯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功能 1、脑神经:与脑部相连的12对神经。和脊神经:与脊髄相连的31对神经,包括感觉纤维(将感觉信息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纤维(支配骨骼肌)。有的专司头而部的感觉运动功能,有的专司感觉传入运动指令付出功能,有的是感觉和运动混合的功能■: 2、感觉神经:与感受器相连,肌将外界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送至中枢;和运动神经:与效应器相连,将中枢向外传导的神经冲动传送至肌肉,从而表现出来。 二、脊诡:脊髄的组成结构及主耍功能 组成:灰质(大多数神经细胞的胞体常聚集成各或成层即神经核〉、口质(由具有一定功能的匕行和下行神经纤维束组成) 功能:传导功能(來白加干、四肢及大部分内脏的各种刺激需要经过伽才能传导到脑,反之,脳的活动也需耍通过脊储的传导才能传递给上述各部位)、反射功能(包括做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脊協内部完成反射的结构,包括感觉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传入脊渤后,脊箭中的中间神经元不将之传人大脑,直接就冋传给运幼神经元,而至反应器,完成反射活幼〉 三、脑的三个切而及关于方向的术语 脑的三个切而:冠状切而(中间自上而下)、矢状切而(顺着自上而下)、水平切而(与地而平行) 术涪:神经轴线的前端-前部(腹侧),后端-后部(背侧),神经轴以上称为上,以下我为下。从前部看神经轴左边为左侧,右边为右侧,靠近中间部分为中部C 领会:

第四章 行为因素与健康

第四章行为因素与健康 A1型题 1 .健康促进的概念为() A .包括健康教育及能促使行为与环境向有利于健康改变的相关组织、政策及经济干预的综合 B .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C .包括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两部分 D .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E .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与服务,并促使人们合理地利用这些服务 2 .健康促进的5 个主要活动领域为() A .控烟、控酒、控高血压、控艾滋病、控性病 B .领导重视、各部门协调、人人参与、初级卫生保健、中西医结合 C .制定公共政策、创造支持环境、加强社区行动、发展个人技能、调整服务方向 D .以农村为重点、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 E .以农村为重点、为人民健康服务、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 3 .健康促进的核心是() A .教育 B .行为改变 C .增权 D .环境改变 E .社会干预 4 .下列关于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式的说法中,哪项是错误的() A .生态学模式特别强调环境因素在行为中的重要作用 B .生态学模式强调人的行为发展受多水平因素的影响 C .生态学模式不仅强调社会环境,也强调物质环境对人们行为的影响作用 D .生态学模式认为个体因素对人的行为没有影响 E .生态学模式同PRECEDE-PROCEED 模式都是将健康促进基本理论在实践中应用的模式 5 .以下不属于促进健康的行为是() A .适量运动 B .饭前便后洗手 C .戒烟 D .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E .求神拜佛 6 .可指导和组织健康促进干预实施的理论是() A .健康信念模式 B .创新扩散理论 C .社会认知理论 D . “知一信一行”理论

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一、社会心理因素概述 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心身医学”,它是研究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科学。社会心理因素是社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能导致人的心理应激从而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致病机制目前认为是社会心理因素刺激主要通过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对机体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健康。 社会因素是影响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基本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工作及生活环境等等。社会因素作为应激源,引起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及行为的改变。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事件对人体产生应激,如果应激状态强烈而持久,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就会影响健康,甚至导致精神和躯体疾病。 二、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 (一)气质与健康 气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脾气,是个人在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也就是人的情感体验特点的综合。 通常把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气质:胆汁质型的气质特征是:智慧敏捷,缺乏准确性;热情,但急躁易冲动;刚强,但易粗暴。 多血质型的气质特征是:灵活,有朝气,善于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情绪体验不深。 粘液质型的气质特征是:稳重但不灵活;忍耐力强,沉着,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的特征是:易感,但内向;稳重,持久,但懦弱。沉默而孤独。这四种气质类型属于极端形式,实际生活中人大多接近或类似某种气质。) (二)性格与健康 性格是指人类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定型化即一贯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性格特征:① 性格的态度特征;② 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和气质都属个性的范畴,具体内容难以分清,且两者互相作用,影响于人的行为。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知识点纲要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与身的关系 一、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 希腊传统医学:以希波克拉底为代表,主张精神疾病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是由于自然因素而引发的,创立了体液说。 波斯传统医学:也是体液说同时相信人体内各种内脏与精神活动有关,其中最重要是的是心脏,认为心脏是主管感情、灵魂,提供内热及生活的元气。 印度传统医学:也是体液说,认为人体由各种自然元素合成,包含空气、水、火、圭,这些元素相互作用而发生人体的躯体功能。 中国传统医学: 建立在阴阳二元与五行学说基础上。重视五脏的功能,并且每一内脏均予以归位。 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机体内环境及内环境的稳态调节 (一)机体内环境: ★1)内环境——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中称之为内环境。 ★2)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人体内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身体健康有何意义?) 1)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机体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各个细胞、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官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简述人体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1)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其调节过程是反射。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一般比 较慢,作用也比较弥散和持久。 ★怎样理解“心理”和“生理”的统一? (一)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方面,大脑的发育及功能状态的维持等需要不断地有新鲜的氧和营养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大脑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各个系统也起到中枢调节的作用。 (二)正常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旦出现障碍,会对心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出现一系列认知、情感和意识活动方面的障碍。 (三)可见,脑本身就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统一体。 第二节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历史 1、1811年,贝尔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脑分为大脑、小脑,又将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 2、谢灵顿提出了内感受器、外感受器和本体感受器等术语。 3、巴甫洛夫认为动物有两种类型的反射活动:一种是非条件反射(本能行为);另一种是条件反射(学习行为),两者都属于第一信号系统。人类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即人的语言系统。他指出,人类的精神病发生于第二信号系统的障碍。 4、华生指出大鼠自身的运动觉是最主要的感觉暗号。 第三节主要研究方法 ★、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总是与研究方法有关 ★2、动物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1)实验性切除: 通过对动物的脑部分损毁,观察动物随后的行为,这种方法是神经科学中目前使用的最久的方法。(2)电解法:对皮层下区域插入金属电极,通以电流将神经元内的物质电解,导致神经元的死亡随后观察脑损毁后的动物行为的变化等。这种方法是传统生理心理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3、人脑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一)脑电活动记录技术(EEG) 1) 脑电图(EEG)——将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做自发脑电活动,它的记录叫脑电图。脑电图又叫自发脑电图。记录到的是大量神经元电活动的结果。 2) “事件相关电位”用ERP表示。当某种特定的刺激作用在人体感觉系统的某一部位时,会在脑区引起电伴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