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8--2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要求】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

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重、难点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自学过程】

自主探究基础知识(抓关键词)小组合作探究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1)

(2)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

(2) 1.想一想: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辩一辩:凡是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对吗?为什么?

3.想一想:新事物的发展会一帆风顺吗?为什么?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

(1)含义:

①量变:

②质变:

(2)辩证关系: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1)

(2) 4.议一议: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所以,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这种看法对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5.查一查:什么是“激变论”?什么是“庸俗进化论”?

【知识测评】

一、最佳选择题:

1.新事物是指

A.后来才出现的、又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事物

B.发展速度比较快、力量又比较强大的事物

C.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式比较新颖的事物

D.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2.下列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是①我国50年代末出现的“大跃进”②克隆技术和纳米技术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④计算机算命⑤包装美观的假冒伪劣商品⑥计算机网络技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②③④⑤⑥

3.“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跃退,那是不辨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列宁的这段话说明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世界历史是不断循环往复的

D.新事物也可能违背客观规律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

拟的优越性,它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5.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它表明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B.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

C.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6.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幅对联表明的哲理是①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④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在各种体育大赛、知识竞赛中,有的人虽然已经具备了“捧金”、“夺银”的实力,但在实现飞跃的关键时刻,却瞻前顾后,缺乏信心,结果痛失良机。这启示我们

A.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B.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C.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不断往复,无限循环

8.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有一种观点,它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否认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这种观点属于

A.激变论

B.庸俗进化论

C.唯物辩证法

D.科学的发展观

二、综合探究

9.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每天上午九点就去伦敦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查找资料,研究文件,一坐就是一整天。由于精力集中,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用脚来回蹭地,日久天长,竞把脚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人们称之为“马克思的足迹”。马克思孜孜不倦40年才成就了这部鸿篇巨著。

试分析“马克思的足迹”中所蕴涵的哲学道理及对青年人成才的启示。

参考答案

小组合作探究

1.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新旧事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原因略。

2.这种说法是错误的。(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2)判定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3)有的人常常以事物出现的时间先后来判定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这是不科学的。因为尽管新事物是后来出现的,但却不等于说,凡是后来出现的事物都是新事物。

3.略。

4.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应具体分析。(1)“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哲学上把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2)但认为“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则不准确了。因为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由好变坏,另一种由坏变好。因此不能绝对地说,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就是新事物的产生。(3)“只有质变才有实际意义”这种观点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因此说,量变、质变对事物的发展都同样有意义。

5.“激变论”亦译“灾变论”。是关于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变的学说。由法国动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居维叶首先提出。“庸俗进化论”亦称庸俗发展论。是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庸俗化的形而上学发展观。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代表是英国的斯宾塞。它们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上的观点,见教材底66页“专家点评”。

一、最佳选择题:

1.D

2.C

3.B

4.A

5.D

6.C

7.B

8.A

二、综合探究

9.(1)“马克思的足迹”表明了一切事物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会实现事物质的飞跃,所以,要重视量的积累。马克思经历40年的潜心刻苦研究,搜集、分析大量材料,才写出名著《资本论》,就说明了这一点。

(3)青少年一代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变成效国之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必须向马克思学习,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各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同时要坚持抵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害的坏思想、坏行为,做到防微杜渐,健康成长。

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课稿

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评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教学过程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领导和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生情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本节课框题设两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从教学内容来讲本课属于方法论部分,紧紧承接上一节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世界观的内容从方法论的角度具体分析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及其要求。 二、说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在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和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2)理解: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关系方法论要求、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3)运用: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2、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对待生活 中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树立自信,增强前途光明的坚定信念。 (2)在理解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注重量的积累,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理念和行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教学难点是准确地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四、说学情 高二学生的生活面、知识面不断扩大,对新事物、新知识充满好奇心,并且由于其辩证思维能力的加速,高二学生具备了探讨更深层次哲学问题的心理基础。对感性材料分析能力

【范文】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课稿

高一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评 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疑问导入(2—3分钟)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人教版高二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练习题

人教版高二政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练习题 知识点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红军长征之初,队伍还十分弱小,而病榻上的鲁迅却坚信,这些九死一生的红色种子,就是“民族的脊梁”。长征是播种机,它散播了许多革命的种子,在沿途11个省发芽、开花、结果。这表明 A.新事物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B.规律具有客观性 C.联系具有普遍性 D.发展具有普遍性 [答案]A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因为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 ①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②汲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③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客观规律的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答案]A 3.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表明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C.新事物能够战胜旧事物 D.没有力量能够阻止改革的步伐 [答案]B 4.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蕴含的辩证法哲理相同的是 A.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B.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答案]C 5.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答案:(1)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2)方法论意义: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知识点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6.过量二氧化碳排放导致的气候变化,目前已经极大地威胁到地球上人类的生存。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地球一小时”的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从而让民众了解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并让大家意识到小小改变就可能改变地球的未来。这说明 A.时机是质变的必要条件 B.整体统率着部分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部分决定着整体 [答案]C 7.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有 ①守株待兔②好事多磨③防微杜渐④微不足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D 8.不同地区和人们的收入差距必须控制在社会心理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就容易引发诸多社会矛盾。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D.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答案]D 9.“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 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 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高二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

高二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法指导】 理解: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作是一 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 地位,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用创造精神看 待我国社会,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 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导学检测】 1、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 , 但绝 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 化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①事物的产生和②事物的灭亡。 2、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是变 化发展的, 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 事物就是过程。因此, 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 察它的现状, 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 预测它的未来。 3、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 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 还是即将灭 亡的。根据对事物所处③和地位的准确判断, 来确定我们对

事物的态度。 4、要坚持④,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常考考点: 要有创新精神, 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学会创造性 思维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就必须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 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站在事物①的立场上, 与 时俱进, 积极培养② 精神 ,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一切 静止的观点, 思想僵化、安于政底的观念, 都是错误的。 【考点达标】常考考点: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句话在哲学上启示我们() A.思想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B.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成为依据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事实为依据 D.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 2、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在《杨柳枝词》里写道:"塞北梅花 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 柳枝》。"这首古诗体现的哲理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不能抱残守缺,要有 创新精神 D.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习题精选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习题精选 一、稳扎稳打基础题 1.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阶段,是因为() A.事物的发展都分为阶段性 B.事物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地位、作用是不同的 C.这样做符合邓小平理论的要求 D.要正确认识事物 2.之所以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是因为() A.用发展观看问题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B.用发展观看问题才能达到辩证地看问题的目的 C.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发展观 D.客观事物本身就是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3.现代科技瞬息万变,认为一种名牌产品可以优势长存、一劳永逸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并不存在相对静止状态 4.“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一个开拓者。”从哲学上看,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在于() A.鼓励人们看问题从整体着眼 B.要求人们不去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 C.鼓励人们要具有创新精神 D.鼓励人们提高活动的预见性和自觉性 5.坚持发展的观点就要() ①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过程②弄清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④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和凝固不变的观点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的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决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7.之所以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 C.新事物在力量上强于旧事物 D.整体总是大于部分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杨柳枝词》组诗八首,其首篇中有一句:“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诗人刘禹锡有《杨柳枝词》组诗九首,其首篇中有一句:“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据此回答8—10题。 8.这两句诗蕴含着的深刻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抛弃旧事物 C.事物发展、运动与变化相统一 D.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原因,运动是事物变化的形式 9.“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并且不断地呈现新的内容。”这说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的 C.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0.“必须放弃任何‘只顾今天’的哲学”,这是说() A.看重今天是错误的 B.事物的未来重于现在 C.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D.运动是绝对的 11.有的人总喜欢将我们年轻的社会主义祖国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简单的比较,最后得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结论。这样看问题的错误之处在于() A.混淆了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习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一组题为“可持续发展”四幅漫画,分别道出了被定为“某开发区”的经历,狩猎中心、木材超市、根雕蕊苑和沙漠公署我。这组温画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A.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 C.违背客观规律就必须遭到惩罚 D.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任何组织,任何事业,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生生不已,保持旺盛的活力。”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新陈代谢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动力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③旧事物总要被新事物所代替④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3.邓小平同志说:“不要拒绝变化,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一观点反映了如下哲学道理() A.事物的变化就是进步 B.事物只有在运动变化中才能实现发展 C.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于人的推动 D.只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4.资本主义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我们所以说资本主义是旧事物,这是因为() A.又产生了比它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 B.它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 C.它已经暴露出许多缺陷 D.它自身具有无法解决的矛盾 5.恩格斯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一论述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相同

B.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变成别的社会制度 C.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的 二.辨析题 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就是发展。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C 6.①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体现了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②并不是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倒退的、向下的,由旧到新、由新到旧,由坏到好、由好到坏,由落后到进步、由进步到落后等,都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和进步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才是发展。所以,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题中观点肯定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正确的,但误以为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又是不科学的。

高中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高中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高中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李艳梅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学情 由于该班是理科班学生政治基础较差,学习政治知识的态度不够端正。故在整个教学中以强化基础知识为重点,同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识记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及要求: 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能力目标 以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前进性、曲折性,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促进新事物成长壮大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要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新旧事物的标准; 准确地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讲授法、学案导学法。其中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看作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一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在《孙权劝学》故事里,吕蒙讲:“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同学们,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分别了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和事。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师:那么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呢?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的插图:昨天、今天、明天。这幅插图说明了什么道理? 生甲:这幅插图告诉我们,今天由昨天发展而来,必将向明天发展而去。 生乙:由于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我们观察一个事物不但要了解它的过去,观察它的现状,还要预测它的未来。 师:是的,我们只有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才能使我们的思想符合不断变化着的客观实际,适应形势的发展。如果我们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或明天都是荒唐可笑的。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板书) 师:那么我们如何用发展的观点考察分析一个同学的表现呢? 生:我们考察分析一个同学的表现,应该把他的成长看做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他原有的基础,又要考察他现实的表现和水平。具体地说,一个后进同学,如果已经转变,正在进步向上,即使现在还存在一些缺点,也应该肯定和鼓励。相反,一个原来先进的同学,如果由于骄傲自满或其他原因正走下坡路,即使错误属于小过错,也必须严肃教育。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认识一个人是如此,认识其他事物都应如此。由于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事物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又是不同的,因而,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任何事物时,还必须注意什么问题?请同学们讨论后回答。 生: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对昨天,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待衡量事物的过去,更不能苛求前人;对今天,必须立足于现实,既注意其与过去的历史继承,又要充分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的趋势;对明天,要有预见性,就是科学地预测事物发展的未来方向。 师:总之,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就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就要学会通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记住过去,立足现实,面向未来。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板书) 师:整个世界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破除思想僵化、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努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板书) 师:对于每个中学生来说,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生:在学习中,既要学好各门学科,打好基础,又要注意涉猎新的知识,既要认真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又要创造出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将来参加工作以后,我们还要加强学习新知识,大胆革新,勇于创造。 师: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就要有创新精神,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和壮大。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新事物只有在改革的进程中,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我们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请批评指教!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一下教材、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课程标准》 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 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本课是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中的发展观点的方法论。 2、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 发展的形式;运用相关原理,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 )能力目标 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 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3 )觉悟目标 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培养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 。 (2 )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二、说教法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应秉着教学直观性原则,始终掌握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如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 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 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第一课中,学生学习了发展的普遍性和发展的实质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学生身心特点:经过一年半政治课本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很强,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哲学问题。但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自行归纳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 难问题,利用团队合作和多种信息资源整合解决问题。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案12(人教版必修4)1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认识和明确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能力方面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 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 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框的重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点要求。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使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难点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回顾提问: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反面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下面看故事体会 导入新课: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吴主孙权常常劝他学习。 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儿瞧不起他。有一次,在与吕蒙的辩论中,甘拜下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吕蒙由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怎样才能避免尴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归纳) 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道理。 讲授新课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求学生翻书浏览,了解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生齐声朗诵三句话)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通俗的说,就是要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 (提问) ——老师的做法是建立在学生过去成绩基础上的,正确地运用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的。你理解老师的行为了吗? (提问)评析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解“去脉”) ——错误;在处理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 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道路。 小结: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理解事物的“来 龙去脉”,对于我们建设祖国、理解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默 写本要点)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老师领读) 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根据对事物所处阶段和地位的准确

高二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三)

高二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政治编辑部陆国苑编撰 【教学目标】(四号宋体,加粗) 1、认知目标(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1)理解: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 过程,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还 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3)运用: 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 史地位,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2、能力目标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去 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进步、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暂时挫折等。 【教学重点】(四号宋体,加粗)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教学难点】(四号宋体,加粗)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求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和地位。

【课时安排】(四号宋体,加粗)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四号宋体,加粗) 导入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复习提问 (l)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今天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知识准备,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对待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发展的观点。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讲授新课(全部五号宋体,标题加粗)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板书) 教师提问:在《孙权劝学》故事里,吕蒙讲:"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分别了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和事。这句话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高品质版

高中政治《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首先,我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说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说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 (一) 情景设置,疑问导入(2—3分钟)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上面的这个材料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昨日的织布机为后期计算机的发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 导语设计的依据:通过既形象又生动的情景设疑,既达到导入新课,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为下文打下了基础。与课本内容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认识冲突,激活思维。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0分钟)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板书) (1)以故事引入,知识迁移: 教师: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而后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

高中政治必修四《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就整本教材来说,“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是《哲学常识》第二课第二节的内容,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唯物辨证法第二个总特征发展观点的方法论。掌握他,才能系统掌握发展的观点。 就本章内容来说,对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的。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识记目标: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认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改革思想。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教学难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第一,学生缺少历史对比,很难体会各方面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第二,学生能不能把创新思想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难度极大。

四、说教法 讨论归纳法:构建主义教育观强调:教学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教育家奥苏伯尔说过,“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是教学的最高原则。”根据目前学生在在如何用发展观点看问题上的困惑,主要采用讨论归纳法。把教学内容变成一个个或一组组问题,不断创设最佳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启智,在互动中升华. 五、说学法 采用探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创设情景指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是让学生体验到面临实际问题。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六、说教学过程 (一) 情景设置,疑问导入(2—3分钟) 教师:你知道织布机和计算机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超乎你的想象。摆在写字台上的台式机,塞在口袋里的掌上电脑,挂在腰上的移动电话,乃至你家中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是1804年诞生的一台织布机的后代。 上面的这个材料能够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说明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昨日的织布机为后期计算机的发明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该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导语设计的依据:通过既形象又生动的情景设疑,既达到导入新课,又促进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为下文打下了基础。与课本内容的差异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激发认识冲突,激活思维。 (二) 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0分钟)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板书) (1)以故事引入,知识迁移: 教师:古时,荆人欲夜袭宋国,先派人在白天测量了雍水的水位,而后在夜间徒步过河。结果却溺死千余人,夜袭计划失败。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 原来夜间雍水暴涨,荆人仍按照白天的结果行动,所以败。荆人处事方法有何问题?应该怎么办呢?

《用发展的观点问题》教学反思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就全书逻辑体系而言,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二单元“我们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下启“如何认识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进行价值选择和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方法论的指导。本框总共有两目,第一目《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介绍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引导学生要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与困难。第二目《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讲的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介绍它们的辩证关系以及方法论要求,启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这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四个必修模块之一,更是由于该模块的独特的学科特点,使其在中学生心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贯穿于未来的全部人生和事业。本人在组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活动中,做了这样的尝试,并对本课题进行反思,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感悟哲学 《生活与哲学》教材指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为此,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本人时常把正在发生或学生熟知的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例引人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抽象的哲学观点有了真实切身的感受,甚至使学生每每乐在其中,感叹“生活处处有哲学”的魅力。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你会骑自行车?”“你是什么时候学会的?”“你是骑自行车上学吗?”“你是怎样来学校的?”……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学习,老师则适时地启发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初步感受“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的道理,品味哲学的魅力。 2.以事说理,情理交融 从学生已有的学识中选择典型事例,印证所学道理。例如,在学习“事物发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反思 《生活与哲学》在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它是四个必修模块之一,更是由于该模块的独特的学科特点,使其在中学生心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一影响甚至贯穿于未来的全部人生和事业。因此,学生们对这一模块的学习充满期待,老师们对这一模块的教学也大都情有独钟。本人在组织“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学活动中,做了这样的尝试,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引领学生感悟哲学 《生活与哲学》教材指出,“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为此,在哲学的学习过程中,本人时常把正在发生或学生熟知的身边或亲身经历的事例引人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抽象的哲学观点有了真实切身的感受,甚至使学生每每乐在其中,感叹“生活处处有哲学”的魅力。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你会骑自行车?”“你是什么时候学会的?”“你是骑自行车上学吗?”“你是怎样来学校的?”…… 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学习,老师则适时地启发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初步感受“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的道理,品味哲学的魅力。 2.以事说理,情理交融 从学生已有的学识中选择典型事例,印证所学道理。例如,在学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内容时,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民主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丑剧;旧中国的反动势力针对共产党革命力量实施的“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白色 恐怖;鲁迅小说《药》中的老百姓围观革命义士被反动势力屠杀以及华老栓等着用沾人血馒头医治自己孩子的病的情节;电影《小兵张嘎》中老百姓宁可舍弃自己的骨肉也要掩护八路军小战士的场景;等等。 这个环节要注意的是:所列事例大多是学生熟知的,因此基本上点到为止,不必详细介绍。主要意图是通过社会生活中大量事例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接受抽象的哲学观点。 3.补充论证,科学求是 帮助学生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于学习和生活,是本框题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 但是,本人认为现行教材关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的部分内容,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实践中存在的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复杂性、多样性。因此在设计这一部分教学活动时,将学生引人两个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其内在的道理,以及给人们的启示。 其一,《克雷洛夫寓言》“杰米扬的汤”(故事略)。 其二,“勿以恶小而为之”。 学生探究讨论归纳:情境一主要说明,要使事物的性质保持其稳定性,就必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做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认识和明确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认识和理解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能力方面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 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 用创新精神看待我国社会,坚持与时俱进,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框的重点是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三点要求。这是学习第二节内容的落脚点,也是学生能不能和会不会使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基本前提。 (2)难点 “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回顾提问:唯物辩证法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变化发展的反面是什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下面看故事体会 导入新课: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吴主孙权常常劝他学习。 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 点儿瞧不起他。有一次,在与吕蒙的辩论中,甘拜下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吕蒙由没文化到有学问说明了什么?鲁肃怎样才能避免尴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 (教师归纳) 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人和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道理。讲授新课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求学生翻书浏览,了解如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学生齐声朗诵三句话)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可以说,事物就是过程。因此,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通俗的说,就是要明确事物的“来龙去脉”。 ( (提问) 老师表扬乙进步了,鼓励他继续努力;老师批评甲退步了,帮助他分析问题。 ——老师的做法是建立在学生过去成绩基础上的,正确地运用了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的。你理解老师的行为了吗? (提问)评析漫画“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理解“去脉”) ——错误;在处理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 要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的道路。 小结: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理解事物的“来 龙去脉”,对于我们建设祖国、理解生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默 写本要点) 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老师领读) 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