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含解析新人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

1、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统购和统销;1954年9月又对棉花实行统购,对棉布实行统购和统销。这一政策的实行( )

A.表明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

B.有利于保障工业化战略实施

C.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促进了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

2、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受到个体经济的极大限制。据东北、华北等地的调查显示,农村中已出现中农化的趋势……东北局报告说东北农村有1%的农户已成为新富农。华北局报告说,据河北、山西、察哈尔三省典型调查,新富农占总农户的2%。

这一现象表明( )

A.土地改革未改变我国的土地所有制

B.农业中的土地集中现象已是非常严重

C.迫切实行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

D.土改使农村中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

3、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

这一精神的贯彻( )

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

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

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

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后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工业部)成立;1956年,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简称二机部);1963年,从二机部中又分离出三机部(航空工业)、五机部(兵器工业)。

这表明( )

A.工业优先战略方针确立

B.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C.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强化

D.科技革命引领工业发展

5、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比例统计表。

该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建设时期我国政府( )

★沿海与内地的比重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少数单位的部分投资不按地区划分。

A.力图扭转工业布局不均衡的局面

B.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C.投资向经济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

D.实行沿海带动内地的战略

6、“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7、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

这一政策( )

A.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8、《吉林省驻京办事处简志》在阐述1955年吉林省驻京办事处设置的动因时指出:当时,在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等方面,有许多事情不仅需要向国务院和有关部门汇报,而且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据此可知,吉林驻京办设立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吉林的管理

B.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C.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D.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9、近代某纲领规定:“农民之缺乏土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实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

下列说法与该纲领一致的是( )

A.更关注工农利益

B.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

C.主张推翻封建帝制

D.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10、1956年底,我国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见下表

由此可见,三大改造使( )

A.生产资料完全实现公有制

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11、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曾在天津、北京开设了两个证券市场,还在几个大城市开办公私合营的投资公司,准备发行债券。

这些举措主要是基于当时( )

A.经济成分复杂的客观现实

B.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社会主义改造的加速实施

D.尽快完成资本积累的需求

12、《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

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二战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法国经济和社会状况,戴高乐政府选择了一条与西德自由经济政策不同的道路。他试图通过国有化、结构改革以及经济计划,使国家有效地干预国民经济活动恢复生产,稳定社会。1946年法国宪法宣布“所有一切已经具有和将要具有为全民服务或事实上具有和将要具有垄断性质的财富和企业必须全部成为全社会的财产。”此后,法国国有经济继续向其他行业和领域渗透,创建了大量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和公私合营企业等。在西方国家中,法国的宏观调控范围更广,程度更深,指导更有力。从1947年到20 世纪90年代中期,法国政府先后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当时,法国重点发展的汽车、航空、通讯、原子能等产业,都是国有企业唱主角,它们的规模和实力,在国际上都居领先地位。法国的国有企亚大多组建成集团,中央政府只管理总公司,分公司由各集团自行运营,以提高管理效率。

——摘编自唐逸如《法国二战后国有化浪潮解密》材料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凡属有关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纵国计民生的事业,均应由国家统一经营。”1951年,国家开始实行棉纱统购;1953年10月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计划供应;以后统购统销扩大到粮、棉、食油、糖烟、茶、生猪、桐油、木材等农副产品。……实际上是通过工农产品间的价格“剪刀差”为工业生产汲取了大量的农业剩余。

——摘编自王橙宇《60年中国经济曲折发展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法国经济“国有化浪潮”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新中国的统购统销政策,并指出中法两国经济建设的不同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材料一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并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时, 工业领域的所有制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所以,五年计划期间,所有制改造的重点在农业领域。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特别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增加。为克服分散的个体经济的落后性,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到1957年参加现有初级形式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将占全国农户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和保证全部经济计划的实现将是很重要的,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目的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农业合作计划的启示,并简述实施农业合作计划的意义。

答案

1.B

解析:1953-1957年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根据材料中央政府在1953-1954年逐步实现了对粮食、食用油、棉布的统购统销,此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这种体制对于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B项正确。1953-1954年仍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尚不发达, 难以达到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的情况,A项错误;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1949-1952年,与题目所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C

3.D

解析:本题考查1950年陈云的经济思想。由材料中“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可推知这一精神将军事放在首位,这对经济的恢复发展是不利的,故A项错误;材料现点认为国家经济建设重心是适应战争需要,并不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 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排除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在和平年代有计划地展开,而材料中中国的建设方案明显是为适应战争需求而采取的措施,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中我国的经济建设方案重心是适应战争需求,其他经济建设不得不围绕这一点展开,这推动了与战争有关的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故D项正确。

4.C

5.A

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一五”计划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其中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陆续在东北建立了一系列重工业基地,从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显然与建国初期的工业建设史实不符。

7.C

8.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地方的工农业生产和市场供应需要向中央汇报,也需要通过与其它省市之间协作和市场采购求得解决,并不是由市场进行调节,而是由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计划调节,这符合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因此该机构的设立目的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故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吉林驻京办是设立在北京的机构,并非是中央为加强对地方的政治管理在地方上设置的;B选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在1952年底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实行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体制,因此该机构并非为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设立。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9.A

10.B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可知,经过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占85.6%,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7.3%,两项相加达到了92.9%,而个体经济所占比重只有7.1%,这说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故选B项。材料信息表明,此时私营经济占有一定比重,“完全实现公有制”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情况,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锘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起步的标志,故D项错误。

11.A

12.C

解析:证券交易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手段且是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底,与材料中“1952年7月和8月”的表述不符,故B项错误;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中华人民共和国受苏联“斯大林模式”影响,开始逐步强

化对经济的计划控制,故C项正确;我党的“左”倾错误蔓延于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间上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故D项错误。

13.1.特征:国有经济向更多行业和领域渗透;制定和实施经济发展计划;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益。背景:法国面临迅速恢复经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的迫切要求;二战后各国普遍采用凯恩斯主义指导经济建设;吸取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教训;笫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有效性。

2.评价:增强了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生产发展缓慢。

不同:法国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国企为主导,使政府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者,促使国家强盛;中国是实行国家对经济和市场的全面的直接管理,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14.1.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问题: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举措: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15.1.目的:为工业化服务。(对农业进行所有制改造)

主要特点:由中央强制推行;规模和速度大跃进;将农民全面纳入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

2.启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的政策;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

意义:减少了进行农业改造的阻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工业化建设积累了资金和提供了市场;同时开创了新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和途径。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为工业化服务。第二小问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在中央的推动下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 得出由中央强制推行;根据材料一“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农业的国家”得出规模和速度大跃进;根据材料一“农业集体化运动用强

制的手段和‘阶级斗争’的方式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 使苏联建构起完整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出将农民全面纳入集体的计划体制之下;根据材料一“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得出注重积累,牺牲农民利益。(2)第一小问启示,根据材料二“我们要发展工业,但绝不能够减轻农业发展的意义”得出工业、农业协调发展;根据材料二“提高农业生产,必须积极地和有步骤地在自愿互利原则的基础上把贫农和中农联合起来,发展农业合作化”得出积极推进与自愿结合;根据材料二“农业机械化五年内只能在局部范围内试办”得出实施有计划的发展经济的政策;根据材料二“对于限制和逐步地消灭富农经济有决定意义”得出限制和逐步消灭富农经济;根据材料二“这个农业合作计划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是很重要的”得出以确保农业发展为目标。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作答。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

第二讲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保护鸦片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1842年1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同上 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热河。 美俄两国趁火打劫,俄国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太平天国);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本课要旨: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 结果; 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过程: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朝鲜平壤清军陆战失利。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高中历史 中国近代史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 第一节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概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形态) A.半殖民地:政治:形式上保留中国的主权政府,实际上由外国势力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经济:中国社会经济独立地位丧失而成为西方的附庸。 (主权部分丧失但没有完全丧失) B.半封建:政治:封建势力维持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思想制度在形成中;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存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产生、发展; 文化:封建思想观念延续,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传入。 (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二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必修一P24)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⑴背景:①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猛,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清朝日趋衰弱腐败,内部危机严重。 ⑵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⑶《南京条约》(1842年8月) 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 赔款2100万银元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开创了列强对 中国勒索赔款的先例。 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势力的侵入。 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⑷《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①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等特权。 ②影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领土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形成了“利益均沾”惯例,便利了 列强对中国的共同侵略。 ⑸影响 A.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 B. 经济:中国成为西方列强倾销商品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诞生)。C.思想:萌发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想。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把这一思想付出实践)。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②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绝。 ⑵结果: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焚烧圆明园。英法美俄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⑶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⑷影响:①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对外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以 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具体原因: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转移矛盾。 ⑵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 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与17国建交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4 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 1958 八大二次会议 三面红旗(大、人、总) 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 1964 原子弹&中近程导弹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 文革时期 1966 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 国民经济受到影响 取消高考 1970 东方红一号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6-1978 两年徘徊 1977 2月两个“凡是” 恢复高考 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 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2 “十六字方针” 修宪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 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 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 《义务教育法》 1987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新中国经济

尧子:同志们,每天坚持进步一丢丢 专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 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 ) 1.经济恢复:1949——1952底 措施:(1)土地改革:1950-1952 ——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调动了…,解放了…,促进了…,巩固了… (2)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及帝国在华企业 ——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巩固了人民政权 (3)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过渡时期:1953——1956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 一五计划:1953-1957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①重工业基础差②借鉴苏联的经验; ③应对严峻国际形式的需要 评价: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 (3) 三大改造:1953——1956年 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对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①农业组建农业生产合作社②手工业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评价: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②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命题:1.就经济建设发展阶段角度命题;2.就概念内涵角度考察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例1:“我们现在在经济战线上已经取得的一批胜利,……表现了财政经济情况的开始好转,但这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获得财政经济情况的根本好转,需要三个条件,即:(一)土地改革的完成;(二)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三)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要争取这三个条件,需要相当的时间,大约需要三年时间。”该文件发表的时间是 A.1952年底 B.1950年 C.1953年 D.1956年 例2: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例3:1953年毛泽东点明总路线的要旨在于解决所有制的问题。在当时解决的所有制问题是为了() A.尽快恢复国民经济 B.配合国家实现工业化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二、探索与失误时期(1956—1976) 1、中国八大:1956 ——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根据主要矛盾,正确制定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 ——建设时期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3、大跃进、人民公社:1958 ——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 1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 高中历史专题中国近代化(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 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资本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840——1949年)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1、表现: (1)经济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 近代工业。(2)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3)思想文 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了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2、原因:外部西方侵略的刺激和内部先进人士的抗争、探索。3、水平:近代化的领域主要在经济方面,是物质层面的近代化。,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 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 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

元到多元的转变。4、主角:地主阶级洋务派5、结局:没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之路。(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表现: (1)经济现代化: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期: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 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2)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从清政府来看,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3)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资产阶级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把从西方学到 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习和革命宣 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 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5页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 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 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4)文化领域现代化: 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文学革命等。2、水平:由物质层面上升到政治制度和

(整理)高中历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考试内容】 (1)新思潮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 (2)洋务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5)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 (7)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8)毛泽东思想:毛泽东在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著及其主张;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重点回顾:

二、合作探究 1、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关系的表述,只有一组是准确的,请加以判断,并结合两派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活动来论证你的判断。 从背景来看经历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从方向来看体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历程 从任务来看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 从层次来看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从态度来看追求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从内容来看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从作用来看前后各种思想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特点 3、近代各个阶层向西方学习,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三、本课小结:略 四、学以致用 1、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编纂《海国图志》,《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郡(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皇帝)之局,而人心翕然。”魏源最向往的是那一国的制度?他这一段文字在当时有何影响? A.美国:引起当时人们的激烈讨论,遂有清末的变法 B.英国:人们颇有同感,认为应该“师夷长技以制夷” C.美国:少有人理解,也少有人谈及,几乎没有影响 D.英国:当时人们对此理论多不理解,只重船坚炮利 2、“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最进步的思想。”(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常胜军”首脑戈登语)这里的“最进步的思想”的正确的理解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改革封建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巩固清朝统治D.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3、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B.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5、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这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提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号召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6、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丰富、发展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由零星传人到广泛传播的转变②由学术的介绍到作为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③由直接运用、实践到丰富、发展的转变④由运用中的教条主义到实事求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转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菲强于人也。

{人教版}2019年高一历史暑期练习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附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年高一历史暑期练习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 1、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2、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 A.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 3、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4、“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B.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 5、下图深色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里。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 B.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 C.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 D.农村经济“大跃进”的需要 6、“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 A.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 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7、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为了巩固我们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主要是因为新中国( )

2020届高中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练18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Word版含答案

课后限时集训(十八)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 展和曲折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C[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但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故B项错误;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党的这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反映了() A.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B.农、轻、重协调发展的思想 C.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D.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长期性 D[“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体现了党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长期性,而非经济建设的急躁冒进,故A项错误,D项正确;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主义改造,故C项错误。] 3.(2018·泉州质检)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 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 项错误。] 4.“一五”计划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主持制定的。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标志着() A.我国工业终于摆脱了落后的面貌 B.全面且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C.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D[“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摆脱工业落后的面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故排除A项;全面且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故排除B项;C项是在1956年,且与题意不符,排除。] 5.(2019·湖北八校联考)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神农”传说 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3、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耕作方式的演进和生产工具的革新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三、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四、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整理

1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1.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主持编写《四洲志》《华事夷言 》等书 籍。 2.右图是魏源编撰的著作,图中文字属于小篆(书法字体), 该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不仅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

24. 康有为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变法理论(托古改制)。出版《孔子改制考》.在维新变法期间,他全力策划新政,期望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挽救民族危亡. 5.梁启超:发表《变法通义》,要求“伸民权”,设议院。 6.严复于1898年翻译了《天演论》。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其进化论思想成为维新派批判封建顽固派守旧不变、激发人们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 7.谭嗣同:属于激进派,他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礼教进行了大胆地批判,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 8.维新思想直接指导和动员了维新变法。维新思想是爱国的;维新思想是进步的;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 9、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批判康有为的保皇立宪主张,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同年,邹容发表《革命军》。

3 二 新文化运动 1、背景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4 2、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在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新文化运动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4、李大钊指出:①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和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②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5、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批判的对象。 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民族共和不相容。 6、鲁迅在1918年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7、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则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8、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d) (1)积极性: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全面进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初中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的第一、标志、最的归纳 1. 1840中国近代史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中英鸦片战 争 2. 中国近代中开端的依据: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3.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依据:中国人民肩负反侵略反封建双重 革命任务 4.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5.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制造“亚罗号”事件,法国制造“马 神甫”事件 6. 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在广州 设立的联军委员会 7.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由盛而衰的标志依次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京变乱、天京陷落 8. 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天朝田亩制度》 9. 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0.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11.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12.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3.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 14.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1895年威海战 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5. 无产阶级最早诞生的场所:外商企业 16.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威海战役 17. 《马关条约》反映帝国主义两个新侵略要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18. 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的掀起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转化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 动 20.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21. 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2. 戊戌变法唯一保留的成果是:京师大学堂 23.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洋务运动2含解析新人教

洋务运动(2) 1、1842—1846年,中国茶的出口增长了一倍,丝的出口增长近5倍。1846—1856年,茶的出口再增长55%,丝的出口又增3倍多。除传统的丝茶贸易之外,驼毛、羊皮、羊毛、牛皮、猪鬃、锡、豆类、原棉等新品种不断扩大输出,特别是锡和猪鬃,由于英国的需求增加,成为对外贸易的抢手货。 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B.中国逐步卷入世界市场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2、“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 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 B.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 C.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买办 D.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 3、“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晚清这副对联反映了( )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B.顽固派对维新派的批评 C.维新派对革命派的批评 D.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4、下图为邱炯的名为“为什么开不快”的漫画,形象地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活动及结局。 造成这一结局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内讧 B.清朝皇帝没有实权 C.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 D.没有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5、太平天国后期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等发起了洋务运动。 这种殊途同归的历史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 A.开启了全面的近代化历程 B.学习西方以摆脱危机的发展趋势 C.敌对双方具备了合作基础 D.变更社会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 6、后世的史学家们发现,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像和坤、李鸿章等,学者们查找资料,结合时代背景……往往认为他们并非定论中那么不堪,亦有‘不得不为之’的理由。 这说明( ) A.评价历史人物没有什么客观标准 B.越往后人们评价历史越接近客观事实 C.对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有定论 D.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具有多样性的特征 7、鸦片战争以后,地方督抚谈到欧美国家时“必以‘船坚炮利’论之”。但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洋厂矿”、“洋人公司”日渐成为他们的谈资。 由此可知( ) A.开明地主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 B.洋务运动的战略重心发生了转移

高中历史课时练习(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解析版

(10)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和曲折发展 1、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 )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 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 2、1951年底,中共中央在关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斗争的电报中指出:“贪污分子、浪费分子和官僚主义分子当然大多数不是反革命分子,他们的罪名是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但这个问题现在已极严重,必须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斗争一样的重要”。材料表明中共中央( ) A.践行中国共产党七大的相关决议 B.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C.用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腐败问题 D.认为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 3、1953年,中央为解决干部问题规定了统一调配、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至1957年,统一分配的范围从大专毕业生到中专、技校毕业生,到干部、复员退伍军人和工人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对原私背企业的职工也采取包下来的方针。由此形成的“铁饭碗”劳动体制( ) A.提高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C.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D.为工业化培养大量人才 4、“土改要分配土地,但不是单纯地分配土地,而是要根本改变农村社会结构,建立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的社会关系。”新中国的农村土地改革和社会改革( ) A.建立起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B.实现了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 C.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D.打破了农村宗族式社会管理体系 5、下图深色部分代表的是1953年和1957年上海市郊区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部分所占的比里。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体生产方式的建立 B.工业优先发展的挤压 C.农民消费观念的革新 D.农村经济“大跃进”的需要 6、“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据此可知,这一思想( ) A.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C.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 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高中历史 简述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历史背景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是在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会议,内容是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开国大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 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 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 ?开国大典: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史大事年表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鸦片战争 1841年5月广州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鸦片战争结束 19世纪40-50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签订 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颁布 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互相残杀 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进呈《资政新篇》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1861年北京政变 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 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 1883-1885年中法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定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黄花岗起义 1911年保路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清帝退位 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 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中国近现代史试题汇总含全答案)

10.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会议是( C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2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表现为( ABC ) 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有效 B.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C.维护封建土地制度 2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科学地预测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即( ABC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进攻阶段 E.战略决战阶段 35.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答: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7.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38.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存在的三种政治力量及其建国方案。 三种政治力量: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2)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