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湖南传统民居

浅谈湖南传统民居

浅谈湖南传统民居
浅谈湖南传统民居

浅谈湖南传统民居

—以湘西和湘南民居为例

摘要: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体现了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有机结合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湖南地区因为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使其传统民居在建筑类型及其面貌上有着许多鲜明的差异,本文以湖南传统民居中湘西和湘南民居为主要探讨对象,浅述湖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及景观特点。文章以湖南传统民居的自然社会人文背景为出发点,对湖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地域文化及景观特点进行综合探讨,通过依次分析湖南省的地理环境及人文环境,湖南传统民居建筑及景观的地域文化及特点,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及湘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为当前中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从建筑及景观特点等角度提供依据。

关键词:传统民居;民居环境;景观;建筑

Discussion on Hunan traditional dwellings

—A Case study in xiangxi and southern dwellings

Abstract: traditional houses as the basis for China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embodie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unan area because of its vast territory, large population and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houses have many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type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features, this paper takes Xiangxi and southern Hunan folk traditional houses in Hunan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 the construction of Hunan's traditional dwellings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Hunan natural and social cultural background as a starting point,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regional culture and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e in Hunan, Hunan province by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humanities environment, regional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n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features of the Xiangxi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the landscape traditional house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current China traditional houses provide the basis from the architectural and landscape layout.

Key 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ce; dwelling environmen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第一章:研究区域概况

1.1.湖南省地理环境分析:

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全省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第10位。其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省内大于海拔2000米高点的分布与地势总特点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湖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其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大省,其矿产、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1.2.湖南省人文环境分析:

湖南地域广阔,人口和少数民族众多,其中湘东是湖南开发最早的地方,人口较多,经济文化也相对发达,主要包括长沙湘潭娄底衡阳株洲邵阳益阳部分地区;湘南则主要包括永州、郴州地区以及邵阳、益阳部分地区,此处主要是汉族及少数瑶族和苗族的聚集地;湘西则地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交界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湘北地区主要是长江中游洞庭湖平原,物产丰富,。不论是湘西、湘南、湘北还是湘东,湖南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湖湘先人的智慧,即使到今天仍然散发出经久不息的魅力。传统民居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很大,民居形式也各不相同,根据部分资料显示根据其地形地貌的特点其民居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湖南东部和中部地区称为湘东民居,湖南西部地区称为湘西民居,湖南南部地区称为湘南民居,湖南北部地区称为湘北民居。,南,其传统民居相对较多,保存的也相对完整,,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的地方文化特色,因此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西其传统建筑主要以楼阁,书院亭台古建居多同样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第二章:研究区域的地域景观特点

2.1湖南民居的景观特点:

在民居的建设选址及环境布局上,湖湘的先人们在讲究均衡对称(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共同特点)的同时更注重效法自然,以地理环境的形势来决定取舍和设计。这使得湖南传统民居景观一直展现着以背山面水(或依山傍水),左右两边围护为理想格局的模式。现今仍然保存下来的湖南各地不少古村落古民居,便是这种选择的结果。例如:怀化会同县的高椅村便是这种环境模式的典型范例,高椅古村位于会同城东48公里,村落所在地三面环山,前面临水,地形上宛如一把太师椅,故以“高椅”名之。从村后的公路上鸟瞰,高山合围的“太师椅”中,分布着一片白墙灰瓦、山墙高翘、鳞次栉比、井然有序的古民居建筑群落,椅子的前方是一条青碧如练的巫溪,从村前蜿蜒而过,人工建筑与山水的交融达到极致,整个村子的环境令人不禁有“世外桃源”之感。

2.2湖南地域文化对景观特点的影响:

湖南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区域内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多不相同,湖湘的先人们富于创造性,因而传统民居的景观形式亦有许多不同之处,使其在呈现出统一性的同时也呈现出多样性。湖南多山,盛产木材,其民居以木结构最为普遍。一般木结构民居通常为瓦顶,有的还用重檐,大户人家和公共性建筑物往往还采用砖木结合的结构,即房屋四围的风雨墙采用砖砌,其内部仍为木结构。乡村民居不论砌砖或木板墙,房屋常采用悬山式的作法。湖南现存传统民居一般结构严谨,呈现出稳定与封闭的特点。湖南多山多水,交通不易,影响到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因此使其在景观布局及形式上不但呈现出稳定性,且同时呈现出某种封闭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自然分工的生产方式

对我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的重大影响。(3)湖南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的布局、材料、及结构特点:从民居建筑环境的布局来说这里根据地理位置不同分为几种情况,湘北由于地处洞庭湖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故布局上比较讲究中轴线对称,而且,大户人家的院落往往向主院的纵深发展,讲究几进几进,而湘中、湘南、湘东、湘西等地由于地处高山丘陵,在建筑的布局上对于中轴线的对称就不那么严格,往往随地势而变化,大户人家的院落则往往以向主院的两翼展开延伸的相对较多,虽然仍讲究对称均衡,但程度上显然不那么严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实用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建筑材料的使用来说,湖南传统民居建筑大都以木材为主,同时也表现出地域的差异,湘东、湘中、湘西、湘南等地的山区,湖南传统

的板壁屋较为普遍;在一些林区,一些贫苦百姓家的房屋屋顶甚至不用传统的小青瓦,而以杉树皮覆顶,大户人家的院落,亦有不以青砖彻外墙者,此外,湘南、湘中等地多石山,石材的使用明显多于其他地区,不但用于基础,也用来作建筑的构件,湘西凤凰、花垣的苗族还用片石来垒筑房屋。从建筑的结构来说,几乎中国南方具有的结构类型湖南都有,其有几种类型则颇具湖南特色。例如在湘东、湘西、湘中、湘南等地都有这种类型的民居:干栏屋,湖南多雨,地面潮湿,干栏屋一般分为两层,下层供蓄养家畜,便人通行,而人居于上层,以避潮湿。至于现在闻名于世的凤凰吊脚屋,其实也是从这种干栏屋变化而来,当然它不仅仅只限于凤凰,整个湘西乃至于湘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而凤凰则最为著名。值得一提的还有湘西洪江的窨子屋,也同样具有鲜明的湖南特色。

三.湖南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建筑景观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崇尚自然;聚族而居,奉祖为吉;营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布局特点也表现为三个方面:体态自由、秩序明确;遵循自然、巧于取舍;开合有度、公私分明。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

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民便在“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造了吊脚楼的建筑类型。

四.湖南湘南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南位于湖南南部地区,主要包括永州、郴州地区以及邵阳益阳部分地区,此处主要是汉族及少数瑶族和苗族的聚集地,其传统民居相对较多,保存的也相对完整。湘南的民居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位魅力清秀的少女,一直保存着它的神秘面纱。在,其整个建筑除了在建筑形式本身上独具特色,同时在装饰方面也有许多令人欣赏之处,湘南在传统民居装饰上采用了一些木雕、石雕、凌雕等相互结合的形式,这就摆脱了其他地方传统名居建筑的单一性同时也增添了些许新意和特色。在湘南随处可见古井、宝塔、石板路等特色建筑;其中青砖、黑瓦、古民居,则是湘南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群。

湘南境内山峦起伏,水网密布,地形多变,因此建成的传统民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传统民居因地制宜,建筑根据需要随地形灵活布置,在设计上以家庭为单位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根据地形地貌,重视建筑平面的布局和空间组合的整体性和序列性,通过渐进的层次变化,空间的灵活组合与分割以及空间的因借,结合天井,庭院和绿化,以达到创造出舒适的空间环境的目的。湘南传统民居布局基本上是以三合或四合天井院为基本单位,以长方形的小天井院落巧妙地与基本单元平面有机组合,灵活布置厨房等用房,及采光通风,有形成了变化的空间和丰富的造型。同时许多地方还采用了虚实对比的方法,使其显得既丰富有无比协调。现存的湘南民居多为明清代流传下来,最老的建筑距今已有约1000

多年历史,民居发展到明清时已日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由于湘南多山地少平地,所以部分住房建为楼房,以增加使用面积,用材尺寸减少,装饰附加增多,砖木石雕处理较为普遍,门窗棂格的图案纹饰花样翻新,在艺术上表现出华丽的风格。后来由于社会形势及社会背景的变化引起了建筑形式的改变,此后,在结构上砖木混合结构及其他手法的广泛使用,直接影响到民居的建筑外形,同时由于湘南民居接近广东沿海地区,建筑形式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瓶式栏杆,山花,拱券,柱头等西洋装饰逐渐出现在当地的民居之中。形成了有别与湖南其他地区的传统民居特色。

五.总结

传统民居作为我国建筑大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建筑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精神与文化特性。而湖南的传统民居独具特色,作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在前进,文化在发展,同样,我们极具地域特色的民居景观及建筑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们需求的扩大而不断变化发展。这种变化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论长短、不论曲折或顺畅,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应清醒头脑,去粗取精,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引导新民居得以进化性的发展。

一片极具地域特色的景观建筑亦即该地的文化标志,她能传承历史,能体现现实,也能影射将来。也只有这样的景观建筑才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同时,也只有坚持这样的设计方法,我们方能杜绝“千城一面”、“全球共容”的景观建筑界现状,方能再绘我们原本丰富多姿、个性共存的景观风貌。使传统民居景观及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在得到新的升华的同时也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多雨的氣候。 1.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代的更替變遷而逐漸減小直到為零”的規律。具體來說,明代建造的徽州古民居的石板鋪的“池狀天井”深度較深,有的甚至可成魚池,有的得在天井水池居中架石板為橋以便於行走;而隨著時間變幻,池狀天井逐漸變淺,直到最後池深為零,天井石板幾乎與門屋地坪一樣高了。

传统民居类型

附件1 编号: 传统民居建筑类型调查登记表 一、填表说明及附件要求 (一)调查人应详实地填写本表所有内容,确保内容的客观真实性;空白处不足时,可翻页或加页说明。 (二)现存的民居类型,以及已经消失、但还保留着建造工艺的民居类型均可填写此表。 (三)建筑类型应按当地约定俗成的名称填写,例如:北京四合院、石库门、镜面屋、棋盘院、海草房、五凤楼、手巾寮、四点金、围龙屋、杠头屋、竹筒屋、一颗印、庄廓、阿以旺、疍家船居、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黎族船屋、摩梭人木楞房、哈尼族蘑菇房、布依族石板房、藏族碉房、蒙古包、彝族土掌房等等。 (四)本表格提交时需随表提交以下附件: 1.与该类型建筑相关的工法资料,包括图纸、图样、书籍、论文、碑文等。 2.典型院落及建筑的平面示意图。 3.表现该类型建筑外观、功能布局、结构、材料、装饰细部、精神信仰等建筑特征的照片,照片数量不少于20张。 — 1 —

4.主要建造流程的操作过程照片,如打地基、砌筑墙体、铺设屋顶、上梁仪式等等,数量不少于10张。 工法资料提供纸质文件或电子文件均可。照片需注明拍摄对象或内容,图片大小不小于5M,分辨率不低于200dpi。 二、电子文件命名与整理规则 (一)每个民居类型的表格与相关的文件整理入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为“县(市)级行政区划代码+序号(两位数)”,此名称同时作为该“民居类型代码”。如某县级行政区划代码为520101,共上报三种民居类型,其代码依次为520101-01、520101-02、520101-03。文件夹包含传统民居类型调查表和四个子文件夹,具体说明见下文。 (二)传统民居类型调查表在网上申报,并以word格式提交,以该民居类型代码命名,如520101-01、520101-02等。该表需同时提交加盖公章的纸质文件。 (三)随表格提交的文稿、图纸、图样、碑文、书籍等工法资料命名与整理规则如下:与该类建筑相关的工法资料每种整理成一个电子文件,命名为“民居类型代码+GF+序号(两位数)”,如某传统民居类型的代码为520101-01,则关于该类型的工法资料依次命名为520101-01-GF01、520101-01-GF02等。相关资料整理成一个文件夹,文件夹命名为“民居类型代码+GF”,如520101-01-GF。 — 2 —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 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

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

传统民居特色分析论文

中国传统民居 ——对江南水乡民居建筑赏析和思考 内容摘要: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与自然保持和谐,不论是陕北的窑洞民居、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水乡民居还是湘西的吊脚楼等,其建筑运用的材料、造型、装饰都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协调。江南水乡民居则是其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赏析江南水乡民居可以更好的把握中国传统民居的特点和人文情怀,同时也可以提升现代水乡建筑的意境和内涵。 关键词:江南水乡民居历史结构水性回归 一、江南水乡民居的文化历史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千年得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一切民居、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瓷都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约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孱孱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二、江南民居的布局及建筑结构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为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与现代人居环境的关系 熊瑶杨云峰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05 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北京100083) 摘要:首先总结中国传统民居的哲学思想和生态精神的基础, 然后以北京为例, 针对目前都市居住环境的现状, 期望从中国传统居住环境街、院的关系以及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等精华之处, 为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探索和尝试性提出人居环境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国传统民居; 城市肌理; 生态哲理; 哲学观念; 人居环境 住宅是一个城市的最小单位, 这样的一个个居住单位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传统空间肌理的城市中, 不仅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中需严格保全现有的空间结构, 在大量的旧城改造中, 也应研究传统城市肌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拓扑关系在现代城市功能背景之下的转化和再应用, 从而使城市肌理在发展中得到本质的延续。 1 中国传统民居分析 “中国民居的生态哲理是受传统的哲学思想的支配, 而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却又是哲学观念和生态观念的有机联系和统一,”两者既相互制约,又彼此紧密联系。因此, 对中国传统民居生态精神的探索, 追根寻源还必须从中国传统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和研究( 图1 ) 。中国北方传统民居——四合院,其形式以及所反映出来的生态精神等, 都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产物。中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就是这种认识的概括和总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基本观念。“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是指天地人均有其内在的法则, 但最终均要服从于运动不息的自然规律。“于是,中国传统民居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从村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陈设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均充满了生态精神。”其中,北方民居四合院是深具这种典型特征的实例。中国的“家庭”概念曾经一度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北京大到故宫广场,小到民居四合院,大小不一但形成俨然一体的合院体系,再加上大街、胡同, 形成严谨的城市肌理。院落是居住的生活中心,中国民居将内院看作是人与天地, 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最佳场所。发展到后来,四合院不再是一个家族的领地,它变成了多家合住的形势, 因此四合院便成了具有一定现代概念的小型社区。下面,试就北京为例,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及思考, 以期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2 中国当代都市居住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 北京市的住宅建设规模和总量一直位于全国大城市的前列。特别是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和中国加入WTO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北京正在成为世界建筑,尤其是住宅建设的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规划师、建筑师们如‘赶集’一般,生怕错过一点机会。”然而在这样一个疯狂猛建的过程中, 鱼龙混杂的现象层出不穷。首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新建筑的安置,特别是小区住宅的建设, 严重破坏了传统的城市环境肌理。其次,目前市场上将“欧陆风”作为住宅卖点大为宣传,已然成为时尚,打出巴比伦空中花园、威尼斯水上乐园、希腊柱式、罗马穹顶、文艺复兴等主题和住宅建筑作法, 似乎非欧陆式不足以显示小区的品牌高尚, 这显然是进入了误区。再次,人们普遍反映,住在单元集合住宅内的居民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 湖南传统建筑有哪些呢?湖南省位于我国中部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以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全省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面积居全国第10位。其地势属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省内大于海拔2000米高点的分布与地势总特点基本一致,集中分布在东、南、西三面的山地之中。湖南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其自然条件非常优越,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同时也是生态旅游大省,其矿产、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 湖南传统建筑——湖南湘西传统民居的建筑景观特点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区,乃古蛮夷之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等结合了山区的建筑材质、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创造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如堂屋、火塘、门扇、窗棂、柱头、天花板等,统称湘西民居或民居文化,在我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主要建筑景观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天人感应,崇尚自然;聚族而居,奉祖为吉;营地制宜,就地取材。其布局特点也表现为三个方面:体态自由、秩序明确;遵循自然、巧于取舍;开合有度、公私分明。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朴素

的地方文化特色,这里的传统民居不拘一格,最能生动、直观地展现出湘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为了适应周围环境,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和生存空间的必然结果。同时由于深受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及道家哲学思想的影响,湘西传统民居在城镇的布局上不求方正规矩,而是依山就势、灵活变化,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其中尤以苗族土家族吊脚楼独领风骚。 “吊脚楼”是湘西民居最典型也是最独特的建筑型式,一般建于山坡或河岸边,主要因为这些地方平地不多,为了扩充屋场,扩大使用面积而为之,竟产生了一番意外的审美效果,山间、水边随处可见,它是苗族、土家族居所的代表建筑,这其中要以湘西凤凰古城吊脚楼最为典型,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充分利用水面以上空间,在河岸外悬挑建屋,下用大木构架支撑而形成吊脚,有些下面还有通到水畔的石踏步,极具地域特色。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大都为五柱六挂或五柱八挂的穿斗式木结构。上层宽大,下层依地形变化,占地并不一定呈规则形状。上层制作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考究,屋顶歇山起翘,有雕花栏杆及门窗。下层不作正式房间,由于湘西地区属山地地形,地表潮湿,且常有各种爬行毒物侵入居室,架空的底层既可通风防潮、避暑防寒,又可保证居室生活的安全。吊脚楼无论是在结构、装饰还是布局上,都能不同程度地适应土家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等。土家人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巧妙利用自然空间进行布局成独特的建筑风格。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土家先

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

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的思考 (芜湖市花津南路,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近年来,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为特色取胜的古村落旅游成为时尚的旅游形式,有关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古村落旅游资源有自己的特点,在对其加以保护的前提下,古村落旅游开发有内生性和外部介入性两种经营模式。本文研究了皖南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状况,从注重对古村落的保护,突出自身特色,挖掘文化内涵,实行品牌营销等方面对皖南古村落旅游深度开发提出对策。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徽州古村落;开发策略 引言 人们对古村落的关注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古村落旅游向世人展示了封存百年千年的古建筑艺术和当地的传统民居文化,既体现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现代性,又有利于村民们真正认识到古屋古宅的价值,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保护古村落,使得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古村落旅游顺应了物质丰富的都市人渴望回归自然、回归淳朴的精神需求。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多元化和人们文化心理需求的提高,近年来,古村落旅游成为热门时尚的旅游活动形式。我国许多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又拥有古朴幽静的乡村田园风光的历史古村落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皖南古村落是指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皖南古村落于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皖南古村落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1古村落旅游开发概述 1.1古村落的概念 古村落是那些至今已有 500-600年历史的村寨聚落。他们大多由一个庞大的家族组成。村寨里有家族创业始祖的传说,有家族兴盛式微的记载,有祖传的遗训族规。例如安徽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是皖南古村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安徽文化的载体。集中体现了工艺精湛的徽派民居特色,村落形态保存完好,风光秀美。村中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因此历史文化内涵深厚。 1.2古村落的特点及其价值 1.2.1古村落的特点 组团的家族性。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社会,“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中国古代村落,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族制为基础而形成的,因此许多村落从起源到布局,均表现出较强的宗族性。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的房屋排列,由周围46个小房子环绕着中心的大屋,就是这种宗族性的早期表现。宗族的核心表现是宗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意念场(或称心理场)作用,许多村镇的建筑均以宗祠为物质中心和心理中心展开布局,形成聚合状的村落组团空间,如皖南黟县西递村中心祠堂,就起到了心理中心的作用。许多村落中心均设有祠堂、戏台等公共活动场所,影响着周围民居的布局,安徽黟县的宏村、呈村等,均是以中心的宗祠月塘或戏台为核心展开布局的。 布局的整体性。中国古代村落虽然不如古代城市那样有着严格的规划标准,但多数村落

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的比较探究

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中“天井”的比较探究 发表时间:2018-12-29T09:42:30.86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7期作者:刘硕 [导读] 二者形成一种新型“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紧张,院落改造为狭长的天井,这便是天井的由来。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济南市 250353 摘要:天井式民居是我国建筑文化的骄傲,它的精神是我们现代建筑应该追求的。本文从居住空间着手,以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民居为研究基础,对二者居住空间中的“天井”形态进行深入比较探究,通过不同地域、文化、功能等差异,探讨民居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发,深刻体会中西方古人的环境观与智慧。 关键词:徽州民居;古罗马民居;天井 一、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中“天井”的发展概况 追溯徽州民居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历史上该地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因素。徽州民居根据当地降雨量大和用地紧张的具体条件,既保留了“楼居式”的特征又加以调整,融合北方的院落式建筑和丘陵地带湿热气候的楼居式干栏木楼建筑,二者形成一种新型“天井式”民居。由于用地紧张,院落改造为狭长的天井,这便是天井的由来。 关于古罗马民居建筑,只能透过《建筑十书》以及庞贝、赫库兰尼姆遗址来了解建筑形式与生活状况,早期融合古希腊的古罗马民居充分尊重古希腊文化,建筑多为单层,外部开窗较小,且早期的房子只有一套房间。结合伊特鲁里亚文化同样创造出了有心中庭空间住宅。可以看出,这种有心空间的开口逐渐向内缩小,形成“天井”,这与古罗马长期对外战争所形成的自我保护心理相符。 二、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天井”设计异同 1、文化背景 我们从徽州民居“天井”这个“元素”可以了解到徽州人的“家”,是离不开“天”的,这就是为什么家家户户都有天井,从而使“天人合一”走进了千家万户。徽州民居以天井为一个最小的建筑单元,聚合成一个大的家族,反映了徽州人讲究聚族而居。徽州人利用地形地势,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指导,因地制宜,建造了独具艺术特色的民居风格。加上儒家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渗入,以“天井”为中心的规划布局则充分反映了古人思想与伦理纲常,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尊卑、长幼的封建制度,是制度与文化思想高度结合的完整统一,是徽州地区的文化与空间形态代表。 与东方不同的是,西方人的宇宙观以及哲学思维认为人是与自然对立的。古罗马人在扩展领土的时候将城设在中间,也是一种围合的心态。在西方居住空间演变到古罗马时期时,住宅中往往多出了围合空间供人娱乐休息这种“天井”空间形态反映了古罗马人在处理家庭人员及居住理念中的包容心理,即以“家”为中心的血缘纽带、以“天井”为中心的氛围聚集。 2、空间组合形式 天井的存在,使徽州民居具有很强的生长能力,体现着建筑的有机性。徽州民居可以多方向地、灵活地生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建筑沿轴向前后生长,即一进——二进——三进,每长一进只需设置一个横向天井;建筑垂直向上生长,即一层——二层——三层,限于结构材料最高到三层。叠加的楼层与地层只需在平面坐标上以天井贯通。建筑像这样生长、加接,可以改变入口方向,同时也适应变化着的需要,由此,徽州民居具备了有机生长的特点。 古罗马民居的天井平面形态在外观的形状看同江南民居大致相当,但就前期的基本形态来看,都是以“回”字型为基本型,逐渐发展、壮大。“回”字型是早期希腊式的民居形态。自古罗马征服希腊并开疆拓土后,古罗马人口增长,对外贸易繁荣,国内商业发展迅速,由此带来的居住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所以又发展出了“日”型平面与“不规则几何”型平面等多种方式。 3、形态功能作用 天井显示了建筑物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的功能要求。在采光方面,徽州地区人口密集,建筑对私密性要求极高,对外开窗十分有限,所以一方天井成为了整个建筑唯一的采光口。来自天井的天然光线把人们的视线从琐碎的家庭杂物中引向外部庭院的景物,增加了绿化在天井中的美感。在通风方面,“天井”结构也很好的解决了当地夏季炎热、阴雨潮湿的气候问题。“天井”空间则像烟筒一样将风向上吸引,使得在烈烈夏日中保持着宜人的气候微环境。在排水方面,天井作为重要的取水,存水,排水的设施,与地面水槽、街道排水通道相互连接,利用屋顶坡面、地域的走势,根据坡向形成落差,最终将多余的水流排出,极具生态价值。 古罗马住宅关于“天井”的采光与通风关系与江南民居的效果是一致的。古罗马地处地中海沿岸,夏季多雨、潮湿,从建筑顶部可以看到,古罗马的天井收口较小,这样能更有力的将室内的潮气吸出室外,随时保持室内的空间环境。古罗马天井空间同样具有排水与遮阳的效果,与徽州一样,古罗马天井内的水池就是为收集雨水而建造的,在考古发掘中,并没有发现专门取水的水井,可见,水源的大多来源源自与此,通过坡屋顶的水管设施汇流,最终落入水池中,这一点同江南民居的排水方法是一致的。 三、徽州传统民居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天井”形态对现代环境设计的启迪与思考 无论徽州还是古罗马,天井形态在古代社会是一种“原生态”的建筑活动。在空间造型方面,天井空间对内具有天然的心理屏障,对外也是一个良好的抵御外侵的建造手法,同时通过借景等手段使得建筑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在当今建筑高层与超高层越来越多、技术进步、材料提升的今天,这是理应更多考虑的问题。在空间能耗方面,天井的设计是一种绿色设计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观,这种“绿色”的天井空间,健康舒适、节约能耗、保护生态,所以应当像古人那样,在设计的开始,就将保护环境视为设计的初始思路。建筑节能在未来人口越来越多的社会背景下注定是设计的出路,这一点,天井空间为当代设计师提供了优秀的空间参考和形态支持。在空间循环方面,一方天井,不需要中央空调或换气扇等机械手段,使空间一直处于活跃的状态,居住的人也会因空间的循环往复而变的不再沉闷,舒缓着人的心境,这也是体现天井空间生态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在使用的那一刻起,就会开始出现矛盾,它要面对居住者的变化发展。 这就要求建筑具备一定的有机生长能力,以及时地采用改建扩建、重新分割等手段,使建筑延续生命。这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是有很大启迪的,如果充分认识建筑的有机生长能力可以应对其使用功能的变化,就可以避免过多没有必要的拆迁,能使建筑充分发挥价值,避免人力物力及大量自然资源的浪费。传统徽州民居和古罗马民居一般都能保存百年甚至数百年。这些民居能够经历这么长时期的使用,而不

中国民居鉴赏论文——乌镇建筑形式运用

目录 前言----------------------------------------------------1 一、乌镇古建筑概貌--------------------------------------1 1.1乌镇概况--------------------------------------------1 1.2乌镇街道和建筑--------------------------------------2 二、乌镇街道的空间艺术---------------------------------3 2.1巷街----------------------------------------------4 2.2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5 2.3街道空间艺术----------------------------------------6 三、乌镇街道空间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启示--------------------6 3.1“因势利导”“、因地制宜”---------------------------6 3.2继承古镇街道空间艺术的设计手法---“回归街道”-------7 3.3和谐的建筑景观设计理念------------------------------8 四、从公共空间到半公共空间------------------------------9 4.1公共活动空间----------------------------------------9 4.2半公共空间----------------------------------------10 4.3披檐,临水敞廊--------------------------------------11 五、案列分析----尊重传统的和谐“乌镇剧院”--------------11

湘南传统民居建筑组合类型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08302643.html, 湘南传统民居建筑组合类型研究 作者:李毅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 关键词:湘南;建筑组合;传统民居 一、湘南传统民居概述 湘南属于湖南省南部的地理位置,主要包括衡阳,永州,郴州地区。位于北纬25°~26°之间。湘南的丘陵及盆地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亚热带气候。湘南民居的人民多聚族而居。村落的地理位置大部分避风向阳,依山傍水,靠近肥沃的土地。靠山的村落一般会在西北角种上大树,作为“后龙山”,借助地形遮阳避风。由于湘南地区丘陵多平地少,因此民居建造十分紧密,阳光与寒风很难进入。各栋房屋以廊相通,房屋多呈片分布。 二、湘南传统民居建筑组合类型 1.民居的基本特点 湘南地区的民居无论大小,都是由正屋,横屋,院子所组成的,正屋处在主轴之上,是整个民居大院的核心位置。民居以堂屋为中心,两旁会设置房间,称为厢房。如图1和2,湖南省祁东县沙井湾古民居的平面图及俯视图。堂屋如果后面有“开间”,则称为退堂。人们习惯将退堂作为厨房的功能。退堂与堂屋会用木板或砖墙进行隔离,堂屋作为人神空间,不设置阁楼。但退堂上空设置放置杂物的阁楼。一栋横屋在纵轴线布置上允许若干“进”,每两进之间用厢房或者天井进行分隔。 横屋是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横屋呈排分布,在平面布局上与正屋垂直,常见的横屋一般有“三开间,五开间”,甚至更多开间。 2.平面基本类型分析 2.1开间式 开间式是最简单的形式。一厨房加一间卧室为一户,一般四户相连,开间式民居前有缓冲的地方,通常在厨房前面加一个走廊。 2.2二开间式 二开间式是由一开间发展而来的,多出的一间房间作为堂屋。堂屋的功能是作为起居或者迎送客人用的,堂屋如果满足不了家庭需要,比如要堆放大型农具时,可以单独建造堂屋,发展为三开间的平面形式。

试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一)

试论徽州“天井”建筑空间设计的思考(一) 论文摘要:徽州“天井”,是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相结合的产物,在建筑功能上起到集水、纳阳、通风、采光、消防和美化环境的作用,是适应自然,实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它在满足古徽州人实用需求的基础上,还满足其审美需求和社会需求,是中国伦理哲学的物化表现。天井的设计,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在地域性、绿化、以人为本、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等方面,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天井;空间设计;实用需求;审美需求;社会需求 “地球村”的概念出现以后,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现代设计所提倡的功能性设计,在逐渐抹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开始让人产生一种文化层面的忧虑,对功能性的设计产生了一种理性的思考,人们开始呼吁地域性文化在新经济条件下的充分表达。好的建筑设计应该是一对一的,从材料的选择,到功能的表达、感情的抒发、文化的建设,都应该体现对不同文化的尊重。 居住,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生活最重要的一件事。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当今城市,建筑几乎是千城一面,只能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生活的的空间,至于住得是否舒适,那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我们所处的社会,正是一个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期,长期的工业文明,唤起了人们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本性,人们越来越要求居住既满足功能需要,又能接近自然。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有自己的建筑文化,更需要有一个舒适而健康的生活空间。 徽州古民居,白墙青瓦灰门楼,在青山碧水的映衬之下,古拙素雅。天井,作为徽州建筑的标志性构件,是在当地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下产生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了安全,徽州古民居是封闭的,高墙、深院、重门、窄窗,只屋顶上空出一片,这就是四周被高墙所围的天井,与天通,与地连,根据房屋的大小和自身的心理需求而建造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空间,暗示了主人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是古徽州人的一个创造。日本建筑思潮研究所的专家认为,天井,“是一个带着一种难以动摇地把某种中国文化紧密封存的厚重的空间”。天井,可以用来采光、通风、防潮,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和安全性,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的实际需求;也可以让人足不出户,便可与大自然中的蓝天白云进行亲密接触,满足了人们的亲近自然的愿望;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空间布局,方正对称,形成了尊儒崇礼、长幼有序的和谐的社会伦理关系,满足了人们的社会需求。徽州天井,从实用性、审美性、社会性等方面,给我们今天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天井的实用性对现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启示 天井的设计,是南北方建筑形态的融合。徽州,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地少人多,气候潮湿,在这样的地方建房子,建筑的各个构件,都要适应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古徽州人把宽敞的北方“四合院”与与徽州本土的干阑式建筑融合,创造出了适合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狭长的“天井”院落,形成了徽州建筑特有的一种空间布局。天井,既封闭又通畅,结构简单、灵活,可以顺应山形水势,依山而建,使大自然与徽州古建筑融为一体,有效的解决了山区人稠地狭和气候潮湿问题。天井,是北方的四合院建筑,结合当地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在南方山区进行的创造性的应用,是南北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天井的设计,可用来采光、通风、防火、防潮、与外界沟通,满足古徽州人的的实用需求。徽州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外墙很少开窗,即使开窗,窗口也开得很小,不过是四五十公分的小窗,房子的采光、通风、防潮、与外界沟通,全靠这小小的天井。室外的阳光,经过天井进入室内,光线变得柔和而温馨;天井内的明塘、暗沟、小水池或大水缸等排水、蓄水系统,取用方便,调节了室内湿度和温度,改善生态环境,也解决了木结构建筑的防火问题,使住宅冬暖夏凉,更适于人居住。一块比天井稍大些的“布蓬”,无雨时,被通过一侧瓦檐处的木滑轮的绳索拉成卷筒状高挂着;有雨时,用布蓬盖住整个天井空间,挡风遮雨。天井里

中国传统民居论文之杭州民居

中国民居课程论文——杭州民居 前年九月,我利用空闲时间去杭州游玩了几天,杭州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杭州,除了西湖的美景,具有江南特色的传统建筑也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去欣赏。我到达杭州后,在等待观看钱塘潮时,参观了距离钱塘江边不远杭州城市规划展览馆,通过观看传统民居保护的介绍,我领略到了杭州民居的魅力,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我参观了清河坊、南宋御街和拱宸桥等民居建筑群,只是由于时间有限,没有来得及游览小河直街,希望下次造访杭州有机会去看一看。 清河坊小吃街是一个游人如织的步行街,街边由于商铺装修,民居的原样已经略有改变,但是仍然可以看出杭州民居建筑的特点。这里的民居具有洁白的墙壁和黑色瓦片的屋顶,凸出的屋檐方便排水,以适应杭州的梅雨天气,在洁白的墙壁上,青黑色的霉迹依稀可见,反应了这里湿润的气候,霉迹与同样是黑色的瓦片相映成趣,达到了一种意外的和谐。 图1清河坊小吃街(本人拍摄) 与清河坊小吃街相交的南宋御街风景区(中山路沿线)也别具特色。相比清河坊来说,南宋御街的游人相对要少一些,许多民居、名人故居也更好地保留了原来的特色,街上每隔一段距离会有仿古的牌坊,来还原民巷原本的面貌。

图2南宋御街牌坊(本人拍摄) 沿着南宋御街走到鼓楼附近,许多游人就准备打道回府了,然而在鼓楼以东,还可以参观胡雪岩故居,再沿着中山路往南走,还可以参观仍然有人居住的传统民居,十分具有生活感。 胡雪岩故居的墙体和屋檐的色彩搭配与民居相同,只是富家的宅邸有着更大院落,更高的围墙,从外面很难一窥究竟,相比普通街边可以随意探视的民居,显得更加威严、气派。 图3胡雪岩故居(本人拍摄) 鼓楼以南的街巷可以说是一个惊喜,我一度认为杭州市区的传统民居都像清河坊一样只具有游览功能,没想到还能够找到几个仍然有市民在居住的巷子。而

传统民居类型欣赏

民居宝典——《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传统民居体系集成 建筑文化传世宝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 传统民居是民族的写照,是民族的生存智慧、建造技艺、社会伦理和审美意识等文明成果最丰富、最集中的载体。我国传统民居因地理气候、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居类型和异彩纷呈的建筑形式,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基因,是世界上独特的建筑体系,是民间精粹、国之瑰宝,是难以再生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2013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了传统民居调查,历时9个月,经过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和1200余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倾情努力,完成了传统民居类型、代表建筑和传统建筑工匠的逐县调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次调查覆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成果包括1692种民居、3118栋代表建筑、1109名传统建筑工匠,经反复探讨、科学梳理,归纳出564种民居类型。此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也调查归纳出35种民居类型。全国共归纳599种民居类型,全部纳入这本《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 一连串惊人的数字证明:这是我国第一部涵盖了现存传统民居几乎全部类型的著作,必将成为对后人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筑史料和传世宝典。 【精彩内容赏析】 北方代表

晋中民居·窄院 代表建筑——祁县乔家堡村在中堂的内院 晋中窄院多为地方商贾返乡之后营建的民居,既是明清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亦是晋商财富积累的物化体现。该类民居体现出晋中地方习俗和强烈的氏族观念对居住空间的影响。目前,晋中窄院在祁县的谷恋村、乔家堡村以及孝义市的宋家庄村、贾家庄村、大孝堡村等村庄聚落中均有案例留存。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湘西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 一、依山就势的建筑理念 湘西土家族生活在风景优美的武陵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溪水如流,山多地少,属亚热带山区气候,常年雾气缭绕、湿度大。在这种自然环境中,土家人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建筑形式。这也确证了“巢居”是南方史前建筑的基本形态。 史书记载:“穴居多在高处,土层较厚,多在北方;巢居多在低处,地面湿润,多在南方。”巢居是干栏建筑的早期形态,多现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河姆渡等原始文明中。由于湘西气候湿热,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居住在这里的土家族先民们为了防湿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作栖居之巢。 二、空间组合 湘西地区除土家族以外还生活着苗、汉、侗等民族,其建筑形制与风格各有千秋。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形制风格和空间排列自有章法,其建筑形制在大西南干栏民居建筑中最为独特。经研究人员实地考察和有关资料记载,土家建筑该属“井院式干栏”。井院来自黄土地区的井院窑洞,干栏则是南方各族人民的共同居住形式。“井院式干栏”的形成,与土家族文化的发展有关,在此不作深究。土家住宅正屋一般为一明两暗三开间,以龛子(厢房)作为横屋,形成干栏与井院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从最简单的三开间吊一头的“一字屋”、“一正一横”的“钥匙头”,到较复杂的“三合水”、“四合水”。其正房中间为堂屋,后部设祖坛,位置与苗族民居无异。堂屋两边分别为火堂(长子结婚分家后形成两个火塘),其等同于原始人的火坑,有煮烤食物、御寒取暖和防卫照明之功能。由于家庭成员的增多,土家人一般在正屋一边或两边各建一厢房,于是分别形成“钥匙头”或“三合水”住宅,而“四合水”庭院则由间或廊四面围合而成。村寨“四合水”大门一般偏置一侧,面对大门为厢房,进天井后转折到达敞厅或敞廊,城镇的“四合水”恰好相反。 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土家吊脚楼大多置于悬崖峭壁之上,因基地窄小,往往向外悬挑来扩大空间,下面用木柱支撑,

古代建筑天井雨水收集

古代建筑天井雨水收集 【篇一: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与院落关系之初探】 中國傳統民居中的天井與院落關係之初探 學生:9633725 王俊凱指導:楊裕富博士 前言 天井與院落皆為中國民居宅住的中樞,也是吐故納新的空間。但天 井與院落的不同之處,除了在尺度上較不受限,院落大多大於天井;而天井往往受室內空間的制約。根據《理氣圖說》井形如船槳,長 寛約四至五比一。歷代建築中,除了透過了「井」與「院」來表徵 了居住的生活模式,與規劃設計的秩序感或審美感,建築可透過「井」與「院」產生了不同的小氣候。院多存在於北民多雪少雨的 民居,形成「宅中有院,院中有園」。而天井則普遍存在南方溼熱 多雨的氣候。 1. 南方建築特色 南方民居的重要特點是以天井為特點的四合院平面佈局。民居朝向 以東或東南向為主,充分利用自然日照,並順應當地主導風向,以 利於形成室內自然通風。房屋進門多為天井,利用天井採光,光線 通過二次折射,少有眩光且具有柔和感;通過天井合理組織室內自 然通風、匯集雨水、夏季遮陽,室內設水池盆景綠化調節室內濕度,冬暖夏涼,可謂古代的天然空調。一般正屋面闊三間,中間堂屋面 臨天井敞開,是一家生活起居活動中心(圖1)。兩邊廂房,堂屋兩邊 的次間是臥室,臥室一般向外牆都不開窗,但均有開向天井一面的 花窗,既滿足防盗安全的需要,又能減少通過窗散失熱量,也符合 聚財的思想。 屋內的採光、通風、排水全依賴於天井,天井的設計,即“四水歸堂”的格局,有“肥水不外流”之意。民居平面形狀大都為矩形,柱與柱 間的尺寸接近現代模矩,開間不大,進深較大,使住宅的傳熱耗熱 值較,能耗較少。“四合院”建築通過其建築形式實現了建築與自然 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天然的生態節能思想。 圖1 徽州民居常見平面佈局 南方古民居天井上都開鑿有水池,在風水理論中,“天井”和“財祿” 息息相關,除了有蓄存積水的功用,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一種象徵 符號,表示把財氣完全蓄積在家中而不外洩。石板圖案雕成古錢形,寓意從漏下的雨水全是財氣之水,仍然留家中。天井上的石板有深、有淺,學者的研究,發現了徽州古民居天井上的石板有“深度隨著朝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江西传统民居的天井 摘要:江西民居遗存有着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类型,特别是在经过几百年的自然破坏和人为损毁,能保留下来还有如此众多的数量,在全国应是非常珍贵的。江西民居的建筑形式、构造特点和装饰风格都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天井式民居是此类型民居中最丰富,最完整的一种类型,并且可以追溯跟踪到其发展和消失的脉络,具有科研价值。 天井民居在我国江西传统民居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类型,而且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段中被群众广为接受,可以看出,天井民居有它非常优秀的特征,从各方面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需求。 关键字:江西天井民居 一、江西自然地理环境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南岭以北,位于北纬24。29 7 14”--30。4 7 41”,东经113。34’36”一118。28’58”之间。东南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向北开口,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全省山多地少,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与庄园”之说。江西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丰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7.6叫9.8度之间。最高气温39.1℃,最低气温仅一4℃。全年降雨量为868.3—1862.2毫米。全省气候特点为夏热、秋爽、冬阴、春寒。在这样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中生活,其主要矛盾要解决建筑的隔热和防潮问题,而且还要适应许多山地建筑中所遇到的微气候特殊情况。 江西的先辈在长期的自然斗争中寻找到一种适合自身特点的居住模式,这就是天井民居。这种民居,可能不需要依赖更多不可再生能源,就能获得比较适宜的人居环境。江西传统民居大概可以划分类三个类型:赣东北到赣中的天井式民居:赣中一部分地区的天井院民居;赣南的围楼民居。总量和分布都以天井式民居为主,而且天井院民居和围楼民居都带有天井民居的要素和特质。 二、何为天井? 1、天井的定义 “天井”一词最早见于《孙子行军篇》中:“凡地有绝涧天井、天陷、天隙,必然远之勿近也”。天井通天接地,使居住建筑中热环境不断新陈代谢。在我国传统民居中,天井在建筑的空间和平面中,都处于核心的部位,它由过厅壁、堂屋、厨房与外墙壁围合而成,其面积不大,宽度通常相当于正房中央开间,而长度只有厢房开间的尺寸。小天井的大小一般是4.0m×1.8m左右,富裕人家或者大家庭也有多进天井的。天井除了应用于民居,也应用于村落的公共建筑(如祠堂),设置的目的和作用与民居基本相同。天井联系起了建筑的内外空间,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上最好的诠释。(如图1所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