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CPPEChina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曹令周永凯

(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市100029)

综述

据统计,世界上约20%以上的火灾事故都是由于纺织品燃烧而引起或扩大的,尤其是住宅失火,因纺织品着火或者蔓延而酿成的火灾事故比例更大。因此,纺织品的阻燃功能对消除火灾隐患,延缓火势蔓延,从而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极为重要。

纺织品的阻燃研究首先起步于工业发达国家。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纺织品阻燃标准及测

试方法;有些国家还将纺织品阻燃

性能标准结合相关的法律强制执

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旅游、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各国工业

部门和研究部门竞相进行纺织品阻

燃整理技术的研究,以满足阻燃纺

织品不断扩大的需求,并且在国际

市场上形成激烈的竞争,从而推动

了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

1燃烧及阻燃机理

所谓“阻燃”,并不是阻燃整理

后的纺织品在接触火源时不会燃

烧,而是使织物在火中能尽可能降

低其可燃性,减缓蔓延的速度,不形

成大面积燃烧,而离开火焰后,能很

快自熄,不再燃烧或阴燃。

阻燃剂与燃烧有着密切的关

系。

最新的观点认为燃烧应有四要

CPPEChina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

综述

素——

—燃料、热源、氧气、链反应。而通常织物燃烧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热分解、热引燃、热点燃,对不同燃烧阶段的四要素采用相应的阻燃剂加以抵制,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阻燃机理及中断阻燃机理。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可以把阻燃机理大致分成以下几种。

(1)吸热反应:也就是除热。具有高热容量的阻燃剂,在高温下发生相变、脱水或脱卤化氢等吸热分解反应,降低纤维表面和火焰区的温度,减慢热裂解反应的速度,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

(2)形成自由基:阻燃剂吸热变成气体,该气体在火焰区大量捕捉高能量的羟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降低它们的浓度,从而抑制或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在气相发挥阻燃作用。

(3)熔化理论:在热和能量的作用下,阻燃剂转变成熔融状态,在织物表面形成不能渗透的覆盖层,成为凝聚相和火焰之间的一个屏障,可阻挡热传导和热辐射,减少反馈给纤维材料的热量,从而抑制热裂解和燃烧反应。

(4)微粒表面效应:若在可燃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惰性微粒,它不仅能吸收燃烧热,降低火焰温度,而且能在微粒的表面上将气相燃烧反应中大量的高能量氢自由基,转变成低能量的氢过氧自由基,从而抑制气相燃烧。

(5)生成不燃性气体:阻燃剂吸热分解放出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氨等不燃性气体,使纤维材料裂解处的可燃性气体浓度被稀释到燃烧极限以下;或使火焰中心

处部分区域的氧气不足,阻止燃烧

继续。此外,这种不燃性气体还有

散热降温作用。

(6)凝聚相阻燃:通过阻燃剂

的作用,在凝聚相反应区,改变纤维

大分子链的热裂解反应过程,促使

发生脱水、缩合、环化、交联等反应,

直至炭化,以增加炭化残渣,减少可

燃性气体的产生,使阻燃剂在凝聚

相发挥阻燃作用。

由于纤维的分子结构和阻燃剂

种类的不同,阻燃作用是十分复杂

的,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几方面。为

了获得最佳阻燃效果,应使上面所

述的机理尽可能共同起作用,如利

用协同效应等。

2常用阻燃剂的分类

阻燃剂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

也有多种。按所含阻燃元素分类,

分为含卤阻燃剂、含磷阻燃剂、含氮

阻燃剂等;按阻燃剂的使用方法和

聚合物中的存在形态,分为添加型

和反应型;按阻燃织物耐久程度分

为非耐久性阻燃整理剂、半耐久性

阻燃整理剂、耐久性阻燃整理剂三

种;按化合物类型又可分为无机阻

燃剂和有机阻燃剂。下面主要介绍

按后两种方法分类的阻燃剂。

1.1按织物的耐久程度分类

(1)非耐久性阻燃整理剂:又

称为暂时性阻燃整理剂,大部分为

水溶性(或乳液)无机盐。处理时先

将阻燃剂溶于水,织物经浸渍烘干

即可使用;也有二浴浸轧的,第二浴

用氨水或纯碱,使氧化物沉积在织

物上。这种方法工艺简单,价格便

宜,但织物的手感较差,洗涤后阻燃

效果大幅度下降。多用在一次性防

护服上。

(2)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剂:用

这种工艺处理的阻燃纺织品能耐

1~10次温和洗涤,但不耐高温皂

洗。该法有尿素磷酸法(通常称

Banflam法)、磷酸尿酯法、磷酸铵一

羟甲基氰铵—甲醋混合溶液法。

(3)耐久性阻燃整理剂:采用

化学法在纤维内部表面进行聚合

或缩合反应,形成不溶于水的聚合

物,一般要求耐洗程度30次以上。

该法主要有汽巴(CP)法和Proban

法。CP法由瑞士汽巴公司创造,该

法加工工艺容易实施,阻燃效果显

著;缺点是织物强力损失较大,对服

饰性能影响较大。Proban法由英国

奥布赖一威尔逊有限公司创造,该

法整理的织物,阻燃效果好,特别是

处理后织物的手感与强力保持是任

何其他整理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但

此法危险性较大,环境污染严重,因

而推广受到限制。

2.2按阻燃剂的化合物类型分类

(1)无机阻燃剂:无机阻燃剂

主要作用是吸热,主要品种有氢氧

化铝、氢氧化镁、红磷、氧化锑、氧化

钼、钼酸氨、硼酸锌、氧化锌、氧化

锆、氢氧化锆等,其中以氢氧化铝、

氢氧化镁、红磷、氧化锑应用最为广

泛,尤其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镁不仅

可以起到阻燃作用,而且可以起到

填充作用。它们具有热稳定好、高

效、抑烟、阻滴、填充安全、对环境基

本无污染且价格便宜等特点,在无

卤阻燃材料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

是无机阻燃剂耐洗性差,这是因为

CPPEChina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

综述

无机阻燃剂具有较强的极性与亲水性,同非极性的织物兼容性差。同时为了达到规定的阻燃要求,无机阻燃剂添加量较大,这对材料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对传统的无机阻燃剂进行超细化与纳米化研究,近年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另外,为降低同一阻燃效果的阻燃剂用量,将阻燃剂复配,研究阻燃剂的协同效应,也是近年来阻燃剂的研究方向。

(2)有机阻燃剂:有机阻燃剂分为磷系和卤系两个系列。前者在室温下多为液态,发烟量大,有毒性,要求被阻燃结构中含有大量H、O元素才能脱水形成碳化层,因而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卤系阻燃剂主要包括氯和溴两大类。但氯系阻燃剂的效果比溴系阻燃剂要差的多,这是由于不易产生游离氯基的缘故。另外由于溴化物热分解后腐蚀性和毒性相对较小,因而较少量使用即可达到与氯化物相同的阻燃效果。因此溴系阻燃剂使用要普遍得多。但是,从总的使用情况来看,卤系阻燃剂由于其分解产物中含有卤酸,烟雾大,对人体有害等缺点,正逐步被其他无机阻燃剂所代替。

3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技术及其应用

3.1纺织品阻燃整理生产工艺

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可以通过三种方法获得。一种是对纺织品进行阻燃后处理,使其达到阻燃目的,但其阻燃性会随时间和洗涤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或消失。对于棉、麻、毛等天然纤维,只能采用后整理的方法,即通过吸附沉积、化学键

合、非极性范德华力结合及粘合等

作用。另一种方法是直接生产阻燃

纤维,由这种纤维制成的纺织品具

有永久阻燃性。涤纶、维纶等合成

纤维大多采用这种方法。第三种方

法是根据生产中的实际需要,把这

两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生产阻燃

纺织品。阻燃织物除了考虑其阻燃

性外,还要考虑到阻燃制品的毒性

和熔融性,以尽量减少对人体和环

境的损害。

(1)阻燃纤维生产工艺

阻燃纤维的制造主要有涂层

法、共混法、共聚法和接枝改性法以

及皮芯复合纺丝法。

涂层法是纤维在制成或生产过

程中使用阻燃剂对其进行物理吸附

或化学性结合,使阻燃剂附着于纤

维上而达到阻燃目的的方法。但物

理吸附易引起吸湿、毒性等问题,化

学吸附则会引起织物强力下降,手

感变硬等缺陷。而且这种阻燃方法

的处理范围有限,有赖于后整理工

厂的技能,处理效果不稳定,耐久性

差。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天然纤维织

物及其与合成纤维混纺织物的阻燃

加工,也可用于纯聚酯、聚丙烯腈等

织物的处理,但应用并不普遍。

共混法即是在纺丝切片制造过

程中添加阻燃剂或是将阻燃剂加入

到纺丝熔体而制得阻燃纤维的方

法。以制造阻燃丙纶纤维为例,加入

阻燃剂的方法有两种:①全造粒法:

将聚丙烯、阻燃剂、稳定剂进行共

混,然后挤出造粒。用这种料粒进行

纺丝,就可制得具有阻燃性能的聚

丙烯纤维。②母粒法:将阻燃剂、载

体、稳定剂等进行共混造粒,这种料

粒即母粒。纺丝时,将母粒按一定比

例加入聚丙烯切片中混合均匀,然

后纺丝制得具有阻燃性的聚丙烯纤

维。这种方法采用较普遍,降低了纺

丝温度,改善了丙纶的可纺性,对丝

的强力、伸长等品质影响很小。

共聚法即是在高分子聚合物的

聚合过程中加入阻燃剂作为单体之

一参与共聚而制得分子链中含有阻

燃化学单元纺丝切片的方法。用这

种方法改性的聚合物,其阻燃性耐

久。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加聚型(聚

丙烯腈)和缩聚型(聚酯、聚酰胺)。

接枝改性法是用放射热、高能

的电子束或化学引发剂使纤维与

阻燃单体接枝共聚,使其获得有效

而持久的阻燃改性方法。接枝阻燃

改性纤维的阻燃性与接枝单体中的

阻燃元素及接枝共聚的部位有关。

皮芯复合纺丝的阻燃改性方法

应用不太普遍,主要是因为需要复

杂的纺丝设备。近年来用复合纺丝

法制备阻燃聚酯纤维,多采用皮-

芯型结构,即以共聚型或添加型阻

燃聚酯为芯、普通聚酯为皮层复合

纺制而成。这样既可以防止卤素阻

燃剂过早分解卤化氢离开火焰而影

响阻燃效果,又可防止某些含磷阻

燃剂不耐高温的缺点,还可使纤维

保持原有的外观、白度和染色性。

(2)阻燃纺织品生产工艺

织物进行阻燃整理的加工工艺

主要有以下几种。

a.浸轧焙烘法

该方法是阻燃整理方法中应用

最多的一种,工艺流程为:浸轧—预

烘—焙烘—后处理。

CPPEChina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

它的浸轧液为阻燃剂溶液,适用于纤维素纤维织物的阻燃整理。

b.浸渍烘燥法

工艺流程为:浸渍—干燥—后处理。

它是将织物放在阻燃液中浸渍一定时间,取出烘干即可,有时阻燃整理可与染色工艺同时进行。

c.涂布法

它是将阻燃剂混入树酯内进行加工。根据机械设备的不同分刮刀涂布法、浇铸涂布法和压延涂布法。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

刮刀涂布法:将混有阻燃剂的浆料用刮刀直接涂布在织物上。阻燃剂大多先做成溶液或乳液后应用。

浇铸涂布法:是将高聚物浇铸膜加压附着在织物上。适用于阻燃剂含量高的大型帷幕和土木工程用品。

压延涂布法:将高聚物在压延机上制成薄膜,再与织物贴合,一般采用聚氯乙烯树酯、聚偏氯乙烯树酯及这类树酯的共聚物与阻燃剂混合。工程帐幕的阻燃整理主要采用这种方法。

d.喷雾法

凡不能用普通设备加工的厚幕布、大型地毯等商品,都可在最后一道工序做手工喷雾法的阻燃整理。对于膨松性表面有花纹、簇绒、绒头起毛的织物,如果用浸轧法会使表面绒毛花纹受到损伤,故一般都采用连续喷雾法。

e.有机溶剂法

用有机物将阻燃剂溶解,然后进行阻燃整理。它能使整理时间缩短,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溶剂的

毒性和燃烧性。

3.2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

3.2.1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在各种纺织材料中,棉是具有

燃烧危险性的一种,它的含氧指数

只有18,不仅燃烧速度快,而且具有

很大的助燃性。加上棉织物又是纺

织品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因此棉

织物的阻燃整理研究进行得比较

早,目前发展得也比较成熟。传统棉

织物的阻燃性主要是通过织物浸轧

阻燃剂,使阻燃剂均匀地渗透到纤

维内部,并且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

而牢牢地附着在纤维上。阻燃织物

的阻燃剂遇到高温或高热以后,能

快速产生阻滞燃烧过程中OH基团

所反应的气体,以降低释放出的热

能,致使燃烧不能继续发展,从而使

织物产生阻燃的积极作用。其工艺

简单,成本较低,并能获得良好的、

耐久的阻燃效果。近年来,随着阻燃

整理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及

为了满足市场对于阻燃棉织物越来

越高的要求,对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也逐渐探索出了各种新型的阻燃整

理技术,如:纳米阻燃技术、催化阻

燃技术、绿色阻燃技术、微胶囊阻燃

技术、复配阻燃技术等。

3.2.2羊毛织物的阻燃整理

羊毛是物理、化学结构均较为

复杂的天然蛋白质纤维。其手感柔

软、质地坚牢,有良好的弹性和保暖

性,光泽自然、柔和。在建筑、服用、

家纺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这就对

其后整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羊毛

极限氧指数约为25左右,闪点为

570~600℃,最高燃烧温度为

680℃,为天然难燃纤维。其燃烧时

不会熔化或滴落,所产生的泡沫灰

烬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羊毛回潮率

较高为15%,相对湿度为60%,含氮

15%~16%,含硫3%~4%,还含有6%

~7%的氢。高的含氮量决定了其本

身具有较好的阻燃特性,若再对其

进行阻燃整理,则可开发出更高性

能的产品。羊毛纤维的阻燃整理最

初是利用无机硼酸、磷酸及其盐。

这种整理方法为非耐久性整理,不

耐水洗,仅用于剧院的帷幕等;后来

利用改性的四羟甲基氯化磷

(THPC)及其衍生物、氨基磺酸盐

对羊毛进行阻燃整理,可达半永久

水平;此后又发展到利用钛、锆的氟

络合物、羧酸络合物处理羊毛,此法

可达永久水平。近年来为了满足更

高要求,又开发出羊毛与其他耐燃

纤维混纺的耐高温织物。

3.2.3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

涤纶是各种合成纤维中发展最

快、产量最高、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

合成纤维,其纤维纺织品大量用于

衣料、窗帘、幕布、床上用品、室内装

饰及各种特殊材料。涤纶的极限氧

指数在21左右,随着涤纶纤维织物

的广泛应用,其火灾的潜在危险也

日益突出。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进行阻燃涤纶的研究工作,大体可

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利用含溴

共聚单体与聚酯单体进行三元共

聚;第二阶段是80年代中期,辽阳

石化研究院利用美国大湖公司提

供的十溴联苯醚为主的阻燃剂,生

产共混型阻燃切片。但这两种方法

都由于种种原因没能继续工业化生

综述

产;第三阶段是8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纺织高等院校开始介入阻燃涤纶研究,对该项工作的进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这一研究领域,从产品到理论都有较大的进展。按生产过程和阻燃剂的引入方式,涤纶的阻燃改性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五种:(1)在酯交换或缩聚阶段加入反应型阻燃剂进行共缩聚;(2)在熔融纺丝前向熔体中加入添加型阻燃剂;(3)以普通聚酯与含有阻燃成分的聚酯进行复合纺丝;(4)反应型阻燃剂在涤纶或织物上进行接枝共聚;(5)涤纶织物进行阻燃后处理。用于生产阻燃涤纶织物的有机阻燃剂多为卤系和磷系阻燃剂,目前卤系阻燃剂的使用占大多数。随着人们对火灾和阻燃材料研究的深入以及环保意识的增强,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具有低烟、低毒的磷系阻燃剂受到普遍重视。虽然磷系阻燃剂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物质,但是阻燃剂的各种中间体及生产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毒性,人们也将逐渐重视硅系阻燃剂及其他无机阻燃剂的研究与应用。无机阻燃剂具有无烟、无毒、无腐蚀性、安全和廉价等优点,如硼酸、云母、陶瓷和碳黑等无机物也可用于涤纶的阻燃改性。

3.2.4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涤棉织物是当今用途非常广泛的织物之一,较多的用于防护服和室内装饰,需要较高的阻燃性能。涤棉混纺织物的燃烧性并不等于涤棉各纤维组分燃烧性的相加。涤棉织物在燃烧过程中,熔融的涤纶组分覆盖在热解的棉纤维(碳状)表面。而热解棉的碳状态架构阻止了

涤纶纤维的热收缩,因而不会自动

滴落脱离燃烧的热源。实际上,纤

维状的碳状焦碳不仅支托了熔融

的涤纶,还会把熔融的涤纶体芯吸

到燃烧的热源中,增加了着火区中

燃料的供应,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

“支架”效应。正是这种“支架”作用,

使涤棉混纺织物的燃烧性远比人们

预想的要强烈得多。尽管国内外对

涤棉混纺织物的燃烧性和阻燃整理

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为止尚

未研制出理想的涤棉织物耐久阻

燃整理剂。

从涤棉织物的燃烧原理来看,

要使其达到阻燃效果,至少要做

到两点:一是阻燃剂要能破坏支

架效应,消除涤和棉组分裂解后

产生的诱导效应;二是两种组分

各自采用两种不同组分的阻燃

剂,这两种阻燃剂互不干扰,有协

同效应。至少这两种阻燃剂不会

产生热迁移作用。

目前主要是采用浸轧焙烘的

后整理方法使涤棉织物获得阻燃

性能。

3.2.5其他合成纤维的阻燃整理

国内对阻燃锦纶的研究起始于

70年代,开发与发展也比较缓慢。

这主要是因为锦纶大分子中酰胺

较活跃,易与阻燃剂在熔融状态下

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在高温下许多

添加剂所产生的卤化氢又能使锦纶

大分子降解,使熔体粘度下降,致使

许多用于制造阻燃纤维的阻燃剂都

不能使用。目前,国内用于生产阻

燃锦纶比较好的阻燃剂是山西化

纤所生产的NF-8702型锦纶阻燃

剂。阻燃锦纶的生产以共混为主,

采用的阻燃剂主要是含增效剂的

卤化物体系和有机磷系。

阻燃聚丙烯腈的生产方法以共

聚法为主。共聚的阻燃单体多选用

氯乙烯或偏二氯乙烯,其含量一般

在32%~36%范围内。若超过40%,会

使聚合物光热稳定性下降和纺丝性

能恶化。聚合方法有溶液聚合和水

相聚合两种。水相聚合因适宜大规

模的生产而较多被采用。我国对阻

燃腈纶进行研制的单位很多,所生

产的阻燃剂腈纶极限氧指数在27

以上但均未达到大规模生产。

4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我国己成功地研制了多种阻燃

材料,为我国纺织品的阻燃技术开

创了新的途径。但就品种、数量及

阻燃性能而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还很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法

制的健全,阻燃纺织品的推广应用

必将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阻燃纺织

品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开

发潜力巨大。今后阻燃技术的发展

大致有以下几个趋势。

(1)加强阻燃理论研究,阻燃

理论研究是整个阻燃技术的基础,

燃烧及阻燃理论的研究为寻找新

型阻燃剂、确定阻燃方法、提高阻燃

水平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具有

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开发新型低毒、无烟、无污

染的阻燃剂,使阻燃剂向无卤化和

超细化发展,以减少火灾事故对人

的生命及自然环境的危害。

(3)开发具有协同作用的阻燃

(下转第50页)

(上接第28页)

剂,如磷、氮、溴等在分子或分子间的结合,提高阻燃效果,减少对原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的干扰。

(4)加强阻燃纺织品的功能化研究,阻燃纺织品除了具有阻燃功能外,我们还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赋予其不同的功能,如防水、拒油、抗菌、抗静电等多种功能。

(5)要重视阻燃剂引起的环境问题,经阻燃整理的纺织品的废弃必须考虑对环境不造成负面影响,如回收利用,燃烧热能的利用及废物处理等。

参考文献

1吴红玲,张茂林,蒋少军.阻燃织物的开发及应用[J].现代纺织技术.

2002,(2):37~39

2刑凤兰,徐群,贾丽华等.印染助

剂[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516~528

3徐晓楠,韩海云.我国纺织品阻

燃现状及发展趋势[J].消防技术与

产品信息.2002,(2):33

4刘立华.环保型无机阻燃剂的应

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化工科技市

场.2005,(7):8~10

5宗小燕,贺江平.纺织品的阻燃

综述[J].染整技术.2006,(10):16

6于学成.谈织物的阻燃整理[J].

丹东师专学报.2003,(13):140~141

7赵海梅,张凤涛,陆海明.浅谈棉

织物阻燃整理方法[J].山东纺织科

技.2006,(1):40~43

8关晋平,陈国强.羊毛织物阻燃

整理技术[J].毛纺科技.2004,(2):

18~19

9夏延致.涤纶专用阻燃剂的发展

及其技术应用[J].纺织信息周刊.

2004,(46):97

10张榕等.涤纶阻燃技术研究进

展[J].合成纤维.2006,(8):9~11

11杨志毅,张英,王健敏.涤棉混

纺织物的阻燃整理[J].广西工学院

学报.2003,(13):12~15

12戴珊珊,赵敏,周翔.涤棉混纺

织物的阻燃整理[J].印染.2006,

(11):1~4

13缪敏镇.涤棉织物耐久性阻燃

整理工艺[J].印染.2003,(2):18~20

表2戴面具人员不同活动条件下的呼吸阻力

项目

静止行军急行军匍匐前进呼吸量

L/min

31

39

45

呼吸频率

次/分

16

25

26

33

吸气深度

L/次

0.5

1.24

1.5

1.36

吸气速度

L/min

30

80

110

135

吸气阻力

Pa

196

981

1471

1961

致回心血量增加,右心过度充盈,而左心排出量相对减少,肺内压升高;同时使肺循环压力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可导致心脏功能代偿不全。呼吸浅表,有效换气量减少,又会加重有害空间的影响。

4.2有害空间的影响

有害空间指面罩与面部皮肤之间的空隙。有害空间加上正常人的生理死腔,共达300~400ml。呼气时部分呼出气残留在此空间内,使二氧化碳浓度(4%)增高,会造成机

体二氧化碳蓄积引起酸中毒,出现

神志不清、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头

痛、呕吐等严重症状,当二氧化碳浓

度高达9%时,可对中枢产生麻痹作

用,呼吸逐渐减弱。

为减少面具对人体的不良影

响,面具的选配要合适、佩戴要正

确。同时还要加强训练,养成缓慢深

长的呼吸习惯,吸气慢可以减少吸

气阻力,吸气深可以增加每次吸入

的新鲜空气量。

4.3面罩对头面部的影响

戴面具后,由于面罩与头面部

皮肤的密合或是贴合过紧时,可引

起头面部的压迫感与疼痛,尤以额

部、下颌和耳廓等突出部位更甚。

面罩对视力和视野的影响较大,各

型防毒面具可缩小视野10%~40%

左右。面罩内的水蒸气冷凝在眼窗

镜片上,会使镜片透明度下降。这

种影响可用保明膏或保明片加以防

止。面罩可使听力和传话效果降低,

嗅觉迟钝。天气炎热时感到不适,

气温低时水蒸气可在呼吸活门处结

冰而影响面罩的气密性,还可引起

局部冻伤。在平时训练和战时使用

面具时,还应加强卫生监督和检查,

特别是有呼吸、循环系统严重疾患

时,应限制使用面具。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 10页)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doc 10页)

浅析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孙文华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消防支队,濮阳457001) 提要:阻燃理论的研究是整个阻燃技术的基础,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已开始重视。一方面要研究各类纤维、织物的燃烧理论,还要研究阻燃剂在纤维上的阻燃机理。随着测试技术手段的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已成为可能。燃烧及阻燃理论研究可为寻找新型阻燃剂、确定阻燃方法、提高阻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阻燃机理阻燃整理技术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不断增加。我国这十几年来,平均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为3—4万起,死亡人数2—3千人,火灾损失折款2—3亿人民币。1985年,哈尔滨天鹅饭店大火死亡十人,受伤七人,直接经济损失24.9万元;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死伤300多人,都是因纺织品燃烧引起的。 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我国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起步于70年代;80年代至今,上海、吉林、山东、广东、天津、四川、北京、江苏等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院校及工厂相继对阻燃纤维进行了小试研究,涤纶和丙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但总体说来,阻燃纤维产品仍处在研究和试阶段。

一、织物阻燃剂 目前所用的阻燃剂大多是磷、卤素的有机物或有机物加无机物,个别的用高分子物,如环状芳香族磷酸酯、羟乙基四溴双酚A(涤纶);氯化聚两烯、六溴环癸烷、乙二酸(五溴苯)酯、磷酸三溴苯酯-氯化石蜡、六氯环戊二烯的二聚物等(丙纶);含增效剂的卤化物体系、有机磷化物(锦纶);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五氧化二锑等(腈纶)及苯氧基磷腈、噻嗡磷酸酯(粘胶)等。 1、阻燃机理: 阻燃剂与燃烧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新的观点认为燃烧应有四要素――燃料、热源、氧、链反应。而通常织物燃烧又分为三个阶段,即热分解、热引燃(自燃)、热点燃(燃烧传播),对不同的燃烧阶段的四要素彩相应的阻燃剂加以抵制,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阻燃机理及中断相阻燃机理。 对于不同的阻燃机理就产生出不同类型的阻燃剂。而不论何种阻燃剂它的阻燃机理总要设法使织物纤维制品经阻燃处理之后,可能提高其氧指数才是目的。换言之,就是使织物燃烧的临界条件不易达到而实现阻燃的效果。其中,氧指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显然,氧指数越高,阻燃效果越好。通常,氧指数不应小于28,天津消防科研所已经研制出氧指数达到90的阻燃剂。 2、阻燃剂的分类:

我国阻燃纺织品技术的发展

我国阻燃纺织品技术的发展 2014年07月17日来源:网上轻纺城 一、阻燃技术概述 阻燃技术的发展是伴随着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发展而发展的。 高分子材料按来源分为天然、半合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1907年贝克兰和他的助手发明了酚醛树脂,标志着人类应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开始。由于优异的性能和生产应用中的低投资,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短短几十年间得到了高速发展,电子电器产品、高层建筑、飞机汽车和交通运输、装修装饰等行业大量使用了天然或者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使高分子材料成为与金属、陶瓷并列的三类最重要材料之一。 由于高分子材料具有分子量大、碳含量高的特点,使得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强的易燃性、可燃性和燃烧毒性,这也成为导致火灾发生时损失扩大的重要原因,从而推动了阻燃技术的发展。 阻燃剂的技术自从1908年G.A.En-gelard等用天然橡胶与氯气反应制得了阻燃氯化橡胶,开创了以化学方法阻燃高聚物的先河以来,特别是近40年高分子工业迅速发展的需求,阻燃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开发出许多高效的、新型的阻燃剂。 阻燃剂是用以提高材料抗燃性,即阻止材料被引燃及抑制火焰传播的助剂。按阻燃剂与被阻燃基材的关系,阻燃剂可分为添加型及反应型两大类。按阻燃元素种类,阻燃剂常分为卤系、有机磷系、卤磷系、氮系、磷镁系、无机磷-氮系、锑系、铝-镁、无机磷系、硼系、铝系等。 阻燃剂通过燃烧过程中的吸热作用、覆盖作用、抑制链反应及分解不燃气体产生窒息作用等原理,使易燃的高分子材料不燃、难燃、自熄,或其火焰传播速度减缓、热释放及烟释放速率降低,从而有效改善高分子材料应用中的火灾安全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分子材料的推广应用,阻燃技术的研究也不断得到推进深入,其适用范围已经涵盖了木材、织物等天然高分子材料、纤维、塑料、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及沥青等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二、前景展望

阻燃纺织品的阻燃测试标准和方法

纺织品燃烧性能技术法规、标准和测试方法 1 概述 所有的天然纤维素或再生纤维素纤维织物以及部分经整理或未经整理的其他天然或合成纤维织物都是可燃的,这些织物在接触明火源时,容易引起燃烧,由于其易燃性以及火焰的蔓延性等因素,致使一些可燃织物在制成服装供消费者使用时,会危及到消费者的安全。鉴于以上原因,为保障财产和人身安全,避免或减少火灾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各国针对织物及其制品的易燃性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相关检测方法。欧美、日本等国很早就对一系列纺织产品的燃烧性能进行了立法,包括服装用织物、睡衣、儿童睡衣、地毯、床垫、窗帘等,要求须经燃烧试验合格才能生产和使用;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还立法规定凡在高层建筑、航空、海运、医院疗养院、群众集会场所及易燃工作区等使用的纺织品必须经耐燃测试合格。 本文主要介绍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及中国相应的技术法规、标准和主要测试方法。 2 纺织品燃烧性能技术法规与标准 2.1 美国 美国早在1953年就通过了《易燃织物法案》(FFA),在1954年和1967年又进行了修订,并由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强制执行(表1)。 表1

2.2 的加拿大 加拿大关于纺织阻燃性能的规定包含在危险品法规和条例当中,由加拿大卫生部负责派检查员强制执行(表2)。 表2

2.3 中国(表3)表3

3 主要测试方法 3.1 概述 阻燃性能测试方法有多种,各国几乎都有自己的国家标准,不同种类织物有不同的测试

方法,有些织物也可以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来评价其阻燃性能。传统上,按照织物试样放置的不同可分为垂直法、45°倾斜法、水平法。本文介绍最常用的几种测试方法:垂直法、45°倾斜法、水平法和限氧指数法。 3.2 垂直法 3.2.1 原理 该种测试方法规定试样垂直放置(试样的长度方向与水平线垂直),燃烧源在试样的下方引燃试样,测量试样的最小点燃时间、续燃时间、阻燃时间、火焰蔓延速度、碳化长度(损毁长度)、碳化面积(损毁面积)等与阻燃性能有关的指标,并据此来评定样品的阻燃性能级别或是否合格。 3.2.2 主要测试标准(表4) 表4 3.3 45°倾斜法 3.3.1 原理 该种测试方法规定试样45°倾斜放置(试样的长度方向与水平线成45°角),燃烧源在试样下方的上表面或下表面引燃试样(有的方法规定为上表面,有的方法则规定为下表面),测量试样向上燃烧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或测量试样燃烧后的续燃和阻燃时间、火焰蔓延速度、碳化长度(损毁长度)、碳化面积(损毁面积)或测量试样燃烧至试样下端一定距离处需要接触

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发展

阻燃高分子材料的发展 摘要: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material, the flame retardant materials research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ll kinds of novel flame retardant 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polymer flame retardant agent is one 's class. As a result of polymer flame retardant has the advantages of convenient use, good flame retardant effect, low smoke, low toxicity, solubility, good dispersion, with engineering plastics blends easily with itself, the high heat resistance, chemical resistance properties, therefore has the flame retardant effect. And the composite effect. Only on the base of plast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rocessing properties of impact is very small, for some of the basic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lastics and processing performance can be improved. Because of low molecular polymer flame retardant and flame retardant has many advantages, so that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more and more people. 在高性能材料发展迅猛的今天,关于阻燃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类新型的阻燃剂应运而生,高分子阻燃剂就是其中的一太类。 由于高分子阻燃剂使用方便,阻燃效果好,低烟低毒,相溶性,分散性好,同工程塑料共混容易,加之本身耐热温度高,耐化学药品性能好,因此既具有阻燃的作用.又有共混复合的效果。不仅对基体塑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影响很小,对于一些基本塑料的物理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还能有所改善。由于高分子阻燃剂与低分子阻燃剂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以致于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的人越来越多。 正文: 一、高分子材料的燃烧、阻燃机理以及制备 高分子材料在空气中受热时,会分解生成挥发性可燃物,当可燃物浓度和体系温度足够高时,即可燃烧。所以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可分为热氧降解和燃烧两个过程,涉及传热、高分子材料在凝聚相的热氧降解、分解产物在固相及气相中的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氧化反应场及气相中的链式燃烧反应等一系列环节。当高分子材料受热的热源热量能够使高分子材料分解,且分解产生的可燃物达到一定浓度,同时体系被加热到点燃温度后,燃烧才能发生。而己被点燃的高分子材料在点燃源稳定后能否继续燃烧则取决于燃烧过程的热量平衡。当供给燃烧产生的热量等于或大于燃烧过程各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时,高分子材料燃烧才能继续,否则将中止或熄灭。从高分子材料的燃烧机理可看出,阻燃作用的本质是通过减缓或阻止其中一个或几个要素实现的。其中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材料热稳定性、捕捉游离基、形成非可燃性保护膜、吸收热量、形成重质气体隔离层、稀释氧气和可燃性气体。目前常采用的阻燃剂行为主要是通过冷却、稀释、形成隔离膜的物理途径和终止自由基的化学途径来实现。一般阻燃机理分为气相阻燃机理、凝聚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作者:

-----------------------日期:

浅析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孙文华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消防支队,濮阳457001) 提要:阻燃理论的研究是整个阻燃技术的基础,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已开始重视。一方面要研究各类纤维、织物的燃烧理论,还要研究阻燃剂在纤维上的阻燃机理。随着测试技术手段的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已成为可能。燃烧及阻燃理论研究可为寻找新型阻燃剂、确定阻燃方法、提高阻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阻燃机理阻燃整理技术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不断增加。我国这十几年来,平均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为3—4万起,死亡人数2—3千人,火灾损失折款2—3亿人民币。1985年,哈尔滨天鹅饭店大火死亡十人,受伤七人,直接经济损失24.9万元;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死伤300多人,都是因纺织品燃烧引起的。 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我国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起步于70年代;80年代至今,上海、吉林、山东、广东、天津、四川、北京、江苏等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院校及工厂相继对阻燃纤维进行了小试研究,涤纶和丙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但总体说来,阻燃纤维产品仍处在研究和试阶段。 一、织物阻燃剂

目前所用的阻燃剂大多是磷、卤素的有机物或有机物加无机物,个别的用高分子物,如环状芳香族磷酸酯、羟乙基四溴双酚A(涤纶);氯化聚两烯、六溴环癸烷、乙二酸(五溴苯)酯、磷酸三溴苯酯-氯化石蜡、六氯环戊二烯的二聚物等(丙纶);含增效剂的卤化物体系、有机磷化物(锦纶);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五氧化二锑等(腈纶)及苯氧基磷腈、噻嗡磷酸酯(粘胶)等。 1、阻燃机理: 阻燃剂与燃烧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新的观点认为燃烧应有四要素――燃料、热源、氧、链反应。而通常织物燃烧又分为三个阶段,即热分解、热引燃(自燃)、热点燃(燃烧传播),对不同的燃烧阶段的四要素彩相应的阻燃剂加以抵制,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阻燃机理及中断相阻燃机理。 对于不同的阻燃机理就产生出不同类型的阻燃剂。而不论何种阻燃剂它的阻燃机理总要设法使织物纤维制品经阻燃处理之后,可能提高其氧指数才是目的。换言之,就是使织物燃烧的临界条件不易达到而实现阻燃的效果。其中,氧指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显然,氧指数越高,阻燃效果越好。通常,氧指数不应小于28,天津消防科研所已经研制出氧指数达到90的阻燃剂。 2、阻燃剂的分类: 针对不同的阻燃机理,就产生了不同的阻燃剂。如无机阻燃剂主

各国纺织面料的阻燃标准汇总

各国纺织面料的阻燃标准汇总 美国面料阻燃标准: 1. CA-117在美国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一次性防火标准,并不要求经过水后测试,适用多数出口美国的纺织品。 2. CS-191是美国通用的防护服防火标准,强调长期防火性能和穿着舒适性。加工工艺通常是两步合成法或多步合成法,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利润附加值。 3. NFPA-701、703是美国消防协会公布的一项防火标准,适用于公共场所的窗帘等不要求耐水的悬挂织物。测试中同时要求吸附干量、手感等理化指标。 4. TB-603全称BHFTI CTB-603 2005年01月01日起在全美实施。主要用于床垫、床褥等床具用品。测试方法为:完整的一张床垫(床褥)用大室燃烧法测试放热数值。 5. NFPA261.94适用于家具覆盖强物,包括沙发等。 6. FAR25-83飞机内装饰织物所要求的防火标准。 英国面料阻燃标准: 1. BS7177(BS5807)适用于英国公共场所的家具及床垫等织物。特别要求防火性能,测试方式严格。火种分为0~7级八个火源,分别对应于低度、中度、高度和极高度危险四个防火等级。 2. BS7175适用于酒店宾馆、娱乐场所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永久性防火标准。测试要求通过Schedule 4 Part 1及Schedule 5 Part 1两种或更多的测试火种。

3. BS7176适用于家具覆盖织物,要求防火和耐水洗,测试时要求织物和填充物同时达Schedule 4 Part 1、Schedule 5 Part 1和烟密度、毒性等测试指标。是比BS7175(BS5852)更为严格的一项衬垫座椅防火标准。 4. BS5452适用于英国公共场所及所有进口家具中的床单及枕头类纺织品,要求经过50次水洗或干洗后仍然能够有效防火。 5.BS5438系列:英国BS5722儿童睡衣;英国BS5815.3床上用品;英国BS6249.1B窗帘。 德国面料阻燃标准: 1. DIN-4102(DIN66084)装饰织物防火标准; 2. DIN23320及DIN54336-80(DIN66083)防护服防火标准; 日本面料阻燃标准: 1. JISL1008-69飞机装饰织物防火标准; 2. JISL1091防护服标准; 3. JIS1201=FMVSS302汽车装饰织物防火标准; 法国面料阻燃标准: 1. NFG07-184防护服面料; 2. NFG92-501-505装饰织物防火标准;

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浅析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孙文华 (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消防支队,濮阳457001) 提要:阻燃理论的研究是整个阻燃技术的基础,目前国内研究人员已开始重视。一方面要研究各类纤维、织物的燃烧理论,还要研究阻燃剂在纤维上的阻燃机理。随着测试技术手段的发展,这方面的工作已成为可能。燃烧及阻燃理论研究可为寻找新型阻燃剂、确定阻燃方法、提高阻燃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阻燃机理阻燃整理技术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不断增加。我国这十几年来,平均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为3—4万起,死亡人数2—3千人,火灾损失折款2—3亿人民币。1985年,哈尔滨天鹅饭店大火死亡十人,受伤七人,直接经济损失24.9万元;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死伤300多人,都是因纺织品燃烧引起的。 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我国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起步于70年代;80年代至今,上海、吉林、山东、广东、天津、四川、北京、江苏等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院校及工厂相继对阻燃纤维进行了小试研究,涤纶和丙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但总体说来,阻燃纤维产品仍处在研究和试阶段。 一、织物阻燃剂

目前所用的阻燃剂大多是磷、卤素的有机物或有机物加无机物,个别的用高分子物,如环状芳香族磷酸酯、羟乙基四溴双酚A(涤纶);氯化聚两烯、六溴环癸烷、乙二酸(五溴苯)酯、磷酸三溴苯酯-氯化石蜡、六氯环戊二烯的二聚物等(丙纶);含增效剂的卤化物体系、有机磷化物(锦纶);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五氧化二锑等(腈纶)及苯氧基磷腈、噻嗡磷酸酯(粘胶)等。 1、阻燃机理: 阻燃剂与燃烧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新的观点认为燃烧应有四要素――燃料、热源、氧、链反应。而通常织物燃烧又分为三个阶段,即热分解、热引燃(自燃)、热点燃(燃烧传播),对不同的燃烧阶段的四要素彩相应的阻燃剂加以抵制,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阻燃机理及中断相阻燃机理。 对于不同的阻燃机理就产生出不同类型的阻燃剂。而不论何种阻燃剂它的阻燃机理总要设法使织物纤维制品经阻燃处理之后,可能提高其氧指数才是目的。换言之,就是使织物燃烧的临界条件不易达到而实现阻燃的效果。其中,氧指数是一个重要的参数,显然,氧指数越高,阻燃效果越好。通常,氧指数不应小于28,天津消防科研所已经研制出氧指数达到90的阻燃剂。 2、阻燃剂的分类: 针对不同的阻燃机理,就产生了不同的阻燃剂。如无机阻燃剂主要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综述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综述 火灾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美国雅宝公司 Harry Patient 先生说,全球每年约有 16、5万人因火灾而丧生。火灾事故调查表明:50%左右的火灾由纺织品及室内装饰品引起[1]。在所有的纺织品中,棉织物因具有优异的吸湿透气性、良好的染色性和生态相关性而被广泛使用。但是棉纤维属于易燃纤维,而且燃烧速度快,具有很大的助燃性由棉织物引发的火灾已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如何提高棉织物的阻燃能力,减少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研究纺织阻燃技术,就成了当前的重要课题[2]。棉织物的燃烧实质是纤维素的燃烧,所谓的燃烧通常是指物质氧化产生热量并引起发光的现象,它是一个封闭的链式循环过程。纤维素纤维是一种天然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受热时不熔融,遇火后燃烧较快,热烈解部分产物又会再次燃烧,进一步促进燃烧过程[3]。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纺织品阻燃技术的研究,其中以棉织物作为起步,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多种阻燃技术,棉织物阻燃整理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4]。通过研读大量关于棉织物阻燃的文献,本文对棉织物阻燃技术的概况与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总结。首先对阻燃剂的种类与发展进行简要总结,并重点介绍了新型的微胶囊阻燃剂与膨胀阻燃剂,然后对阻燃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并详细介绍了自阻燃纤维接结法、层层自组装阻燃涂层法、电子束

辐照接枝法三种较新的阻燃方法。2、阻燃剂阻燃剂是一种用来改善材料抗燃性的物质,它是可以阻止材料被引燃及抑制火焰传播的化学助剂。阻燃剂种类繁多,主要是以硼、氮、磷、锑、硫、氟、氯、溴等元素为基础的化合物。目前常用的阻燃剂有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氮系阻燃剂、硼系阻燃剂、硅系阻燃剂以及新型阻燃剂等等[5]。卤系阻燃剂是最早应用的阻燃剂类型,由于其价格低廉、添加量少以及与合成材料的相容性和稳定性好,能保持阻燃剂制品原有的物化性能等特点,使其一度成为最受欢迎的阻燃剂。但是卤系阻燃剂发烟量大,且释放出的卤化氢气体具有强腐烛性,添加在合成材料中的卤系阻燃剂在热裂解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物质,潜藏着二次危害[6]。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卤系阻燃剂的使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各类阻燃剂的无卤化正成为阻燃剂开发应用的主要趋势。无卤阻燃剂中目前最受欢迎的是有机磷系阻燃剂,它在抑制火焰从与减缓火焰蔓延的作用比卤系大,效果更明显,并且比无机磷系阻燃剂对织物的颜色损害较小,环境危害更小。新开发出来的无机阻燃剂,如硅系阻燃剂、硼系阻燃剂,都是有效的阻燃剂,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制备过程中不产生甲醛等有害物质,转化率高,属于环境友好型,越来越赢得人们的青睐[6]。2、1 微胶囊阻燃剂微胶囊技术是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成膜物质将微量固体或液体物质包覆成为细小颗粒的技术。将阻燃阻燃剂经微胶囊化后,作为芯材的阻燃剂完全与外界隔绝,避免了与人体直接接触只有在遇明火、壁材破裂时

纺织品阻燃整理

目录: 摘要: (2) 1.前言 (3) 2.阻燃纺织品的发展概况 (4) 3.纺织纤维的热裂解及阻燃机理 (4) 3.1燃烧过程 (4) 3.2纺织品的阻燃机理 (5) 4.阻燃整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及阻燃整理工艺 (8) 4.1阻燃整理效果的影响因素 (8) 4.2棉织物的阻燃整理 (8) 4.3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 (9) 4.4 涤/棉混纺织物的阻燃整理 (9) 4.5 阻燃工艺 (10) 5.纺织品阻燃效果的测试方法 (10) 5.1极限氧指数的测定 (10) 5.2纺织品阻燃性能测定--垂直燃烧试验 (11) 6.阻燃整理剂的分子结构特征 (11) 7.主要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2) 参考文献: (13)

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技术 摘要: 随着纺织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需求量的日益增多,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床上用品和室内装饰用纺织品,其所引起的火灾比例占火灾总数的一半以上,这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损失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减少因纺织品着火而引起的火灾的发生,需要对纺织品进行一定的阻燃整理。现在已经有很多纺织品阻燃整理的新技术。本论文中系统介绍了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技术,包括该功能整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作用原理、影响该功能整理技术应用效果的主要工艺参数、应用效果主要采用的标准及测试的参数、采用整理剂的分子结构特征及制备方法及该功能整理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关键词:纺织品;纺织品阻燃整理;阻燃;阻燃整理;功能整理;工艺参数;应用效果测试参数;制备方法。

1.前言 随着纺织品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需求量的日益增多,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也不断增加。据统计,由纺织品引起的火灾约占火灾总数的一半以上,特别是建筑住宅火灾,纺织品着火蔓延引起火灾所占的比例更大,床上用品和室内装饰用纺织品为起火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对纺织品提出了阻燃要求,并制定了各类纺织品的阻燃标准和法规,从纺织品的种类和使用场所来限制使用非阻燃纺织品。如美国的DOCFF3-17[1]即是针对儿童睡衣制定的阻燃商业标准。阻燃纺织品的研究和生产,对减少火灾次数和损失,确保人民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中系统介绍了纺织品的阻燃整理技术,包括该功能整理技术的发展现状、作用原理、影响该功能整理技术应用效果的主要工艺参数、应用效果主要采用的标准及测试的参数、采用整理剂的分子结构特征及该功能整理技术主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2]。

高分子材料阻燃性能的研究

高分子材料因其性能优异、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但是大多数高分子材料属于易燃、可燃材料,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大,热值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不易熄灭,有时还产生浓烟和有毒气体,对人们生命安全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如何提高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已经成为当前消防工作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及阻燃机理 高分子材料在空气中受热时,会分解生成挥发性可燃物,当可燃物浓度和体系温度足够高时,即可燃烧。所以高分子材料的燃烧可分为热氧降解和燃烧两个过程,涉及传热、高分子材料在凝聚相的热氧降解、分解产物在固相及气相中的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氧化反应场及气相中的链式燃烧反应等一系列环节。当高分子材料受热的热源热量能够使高分子材料分解,且分解产生的可燃物达到一定浓度,同时体系被加热到点燃温度后,燃烧才能发生。而己被点燃的高分子材料在点燃源稳定后能否继续燃烧则取决于燃烧过程的热量平衡。当供给燃烧产生的热量等于或大于燃烧过程各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时,高分子材料燃烧才能继续,否则将中止或熄灭。从高分子材料的燃烧机理可看出,阻燃作用的本质是通过减缓或阻止其中一个或几个要素实现的。其中包括六个方面:提高材料热稳定性、捕捉游离基、形成非可燃性保护膜、吸收热量、形成重质气体隔离层、稀释氧气和可燃性气体。目前常采用的阻燃剂行为主要是通过冷却、稀释、形成隔离膜的物理途径和终止自由基的化学途径来实现。一般阻燃机理分为气相阻燃机理、凝聚相阻燃机理和中断热交换阻燃机理。燃烧和阻燃都是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很多影响和制约因素,将一种阻燃体系的阻燃机理严格划分为某一种是很难的,一种阻燃体系往往是几种阻燃机理同时起作用。 二、高分子材料阻燃剂的分类 阻燃剂是用于提高材料抗燃性,即阻止材料被引燃及抑制火焰传播的助剂。按阻燃剂与被阻燃基材的关系,阻燃剂可分为添加型及反应型两大类。前者与基材的其他组分不发生化学反映,只是以物理方式分散于基材中,多用于热塑性高分子材料。后者或者为高分子材料的单体,或者作为辅助试剂而参与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反应,最后成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单元,多用于热固性高分子材料。按阻燃元素种类,阻燃剂常分为卤系、有机磷系及卤-磷系、氮系、磷-氮系、锑系、铝-镁系、无机磷系、硼系、钼系等。 (一)卤系阻燃剂 卤系阻燃剂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有机阻燃剂之一,添加量少、阻燃效果显著。含氯的阻燃剂主要有氯化石蜡、氯化聚乙烯等;含溴阻燃剂因阻燃效果较好,应用极为广泛,逐渐取代氯系阻燃剂。卤系阻燃剂阻燃机理比较清楚,但其阻燃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放出大量的有毒气体(如HCl,HBr等),卤化氢气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形成氢卤酸,具有很强的腐蚀作用,并产生大量的烟雾,这些烟雾、有毒气体和腐蚀性气体给灭火、逃离和恢复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朱平隋淑英安平林王炳 中国纺织大学孙铠 摘要 近年来,世界各国因纺织品引起的火灾不断增加。我国这十几年来,平均每年发生的火灾次数为3—4万起,死亡人数2—3千人,火灾损失折款2—3亿人民币。1985年,哈尔滨天鹅饭店大火死亡十人,受伤七人,直接经济损失24.9万元;1994年,克拉玛依大火,死伤300多人,都是因纺织品燃烧引起的。 我国纺织品阻燃整理技术发展概况; 我国纺织品阻燃技术始于50年代,以研究棉织物暂时性阻燃整理起步,但发展缓慢。60年代才出现耐久性纯棉阻燃纺织品。70年代开发了PyrovatexCP型阻燃剂,并开始了对合成纤维及混纺织物阻燃技术研究阶段。80年代,我国阻燃织物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许多单位开发了棉、涤及混纺织物的阻燃剂及整理技术和阻燃合成纤维。 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我国阻燃纤维的研究开发起步于70年代;80年代至今,上海、吉林、山东、广东、天津、四川、北京、江苏等省市的一些科研单位、院校及工厂相继对阻燃纤维进行了小试研究,涤纶和丙纶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但总体说来,阻燃纤维产品仍处在研究和试阶段。所用的阻燃剂大多是磷、卤素的有机物或有机物加无机物,个别的用高分子物,如环状芳香族磷酸酯、羟乙基四溴双酚A(涤纶);氯化聚两烯、六溴环癸烷、乙二酸(五溴苯 )酯、磷酸三溴苯酯-氯化石蜡、六氯环戊二烯的二聚物等(丙纶);含增效剂的卤化物体系、有机磷化物(锦纶);氯乙烯、偏二氯乙烯、溴乙烯、五氧化二锑等(腈纶)及苯氧基磷腈、噻嗡磷酸酯(粘胶)等。 通过小试或中试鉴定的单位有:A.阻燃涤纶:吉林纺织设计院,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原山东纺织工学院)、上海化纤公司、天津化纤研究所、江苏纺研所等。B.阻燃丙纶:南京化工设计研究院、北京化纤研究所、江苏纺研所、天津合成材料研究所、山东化纤所、山海关化纤厂、广州化纤所等。C.阻燃锦纶:成都科大、四川维纶厂等。D.阻燃腈纶:上海合纤所、上海金山石化、山西煤化所、山东工业大学等。E.阻燃粘胶:上海纺研院、丹东化纤厂、南京化纤厂、上海第三化纤厂、福建南平化纤厂等。 1.绵织物的阻燃整理; 棉织物的阻燃整理发展很快,目前国内比较成熟,阻燃剂基本可以自给,可以工业化生产。 纯棉耐久性阻燃整理大体有下列三种方法: A.Proban/氨熏工艺,Proban法是英国Wilson公司首先用于工业化生产,传统的Proban法是阻燃剂THPC(四羟甲基氯化眆)浸轧后焙烘工艺,改良的方法是Proban/氨熏工艺,工艺流程为:浸轧阻燃整理→烘干→氨熏→氧化→水洗→烘干。国内计有北京光华、江阴印染厂、鞍山棉纺印染厂等引进国外的助剂和设备进行生产。这是目前公认的阻燃效果好、织物降强小、手感影响少的工艺。但由于设备问题限制了其推广。 B.PyrovatexCP整理工艺。国内已有上海农药厂、常州化工研究所、天津合材所、华东理工大学、青岛纺织服装学院等单位生产该助剂。产品的阻燃性能较好,耐久性好,可耐家庭洗涤50次甚至200次以上,手感良好,但强力降低稍大。国内使用该类阻燃剂的厂家二、三十家。 纯棉暂时性、半耐久性阻燃整理——电热毯、墙布、沙发布等织物的阻燃耐洗次数要求不是很高,这类产品做暂时性或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即可。即能耐1—15次温和洗涤,但不耐皂洗。主要有硼砂-硼酸工艺、磷酸氢二铵工艺、磷酰胺工艺、双氰胺工艺等。上述工艺应用在纯棉织物上工业化生产的不多。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SFR-203属半耐久性阻燃整理剂。 2.毛织物的阻燃整理; 羊毛具有较高的回潮率和含氨量,故有较好的天然阻燃性,但若要求更高的标准,则需进行阻燃整理。最早的羊毛阻燃整理是采用硼砂、硼酸溶液浸渍法,产品用于飞机上的装饰用布。这种方法阻燃效果良好,但不耐水洗。60年代后采用THPC处理,耐洗性较好,

纺织品燃烧性能测试方法大全

纺织品燃烧性能测试方法大全 关键词:燃烧实验法;限氧指数法;表面燃烧实验法;发烟性试验法;闪点和自燃点测定及点着温度测定;阻燃整理热分析;锥形量热计;锥形量热计 1、燃烧实验法 燃烧实验法,主要用来测定试样的燃烧广度(炭化面积和损毁长度)、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一定尺寸的试样,在规定的燃烧箱里用规定的火源点燃12s,除去火源后测定试样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阴燃停止后,按规定的方法测出损毁长度。根据试样与火焰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垂直法、倾斜法和水平法。垂直法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测定方法。这类实验比45°方向、水平方向燃烧更为剧烈。垂直燃烧实验又分垂直损毁长度法,垂直向火焰蔓延性能测定法、垂直向试样易点燃性测定法和表面燃烧性能测定法。GB/T5456-1997规定了纺织品燃烧性能垂直方向试样火焰蔓延性能的测定,该法用规定的点火器所产生的规定点火火焰,按规定点火时间对垂直向纺织试样点火,测定火焰在试样上蔓延至标记线(规定距离)所用的时间(以秒计)。亦可同时观察、测定和记录试样的其他有关火焰蔓延的性能。GB8746-88规定了纺织织物燃烧性能垂直向试样易点燃性的测定,该法用规定点火器产生的规定火焰,对垂直向纺织试样点火,测量织物点燃所需要的时间。GB8745-88规定了纺织织物表面燃烧性能的测定,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接近项部处点燃支承于垂直板上的干燥试样的起毛表面,测定火焰在织物表面向下蔓延至标记线的时间。垂直法可用于测定服装织物、装饰织物、帐篷织物等的阻燃性能;倾斜法适用于飞机内装饰用布;水平法适用于地毯之类的铺垫织物。 2、限氧指数法 限氧指数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纺织品燃烧性能测试方法,它是指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在氧、氮混合气体中,材料刚好能保持燃烧状态所需最低氧浓度,用LOI表示,LOI为氧所占混合气体的体积百分数。GB/T5454-1997规定了纺织品燃烧性能试验氧指数法,将试样夹于试样夹上垂直于燃烧筒内,在向上流动的氧氮气流中,点燃试样上端,观察其燃烧特性,并与规定的极限值比较其续燃时间或损毁长度。通过在不同氧浓度中一系列试样的试验,可以测得维持燃烧时氧气百分含量表示的最低氧浓度值,受试试样中要有40%-60%超过规定的续燃和阴燃时间或损毁长度。

纺织品阻燃机理简述

纺织品阻燃机理简述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纺织工业的进步,纺织品种类不断增多,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延伸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但纺织品材料一般都易燃或可燃,容易引发火灾事故。因此研究纺织品的阻燃机理就变得必不可少了。 所谓“阻燃”,并非阻燃整理后的纺织品在接触火源时不会燃烧,而是使织物在火中尽可能降低其可燃性,减缓蔓延速度,不形成大面积燃烧,离开火焰后,能很快自熄,不再续燃或阴燃。 1.纤维材料的燃烧与阻燃原理: 合成纤维的燃烧是材料和高温热源接触,吸收热量后发生热解反应,热解反应生成易燃气体,易燃气体在氧存在的条件下,发生燃烧,燃烧产生的热量被纤维吸收后,又促进了纤维继续热解和进一步燃烧,形成一个循环。对此人们提出了阻燃的基本原理:减少(或者基本没有)热分解气体的生成,阻碍气相燃烧的基本反应,吸收燃烧区域的热量,稀释和隔离空气等。 2.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纤维用阻燃剂有:铝镁氢氧化物、含硼化合物、卤硼化合物、卤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等。不同阻燃剂的阻燃机理有很大的区别。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2.1覆盖机理 在可燃材料中加入阻燃剂后,阻燃剂在高温下可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层玻璃状或稳定泡沫覆盖层以隔热、隔绝空气,起到阻止热传递、减少可燃性气体释放和隔绝氧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目的。阻燃剂形成隔离膜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阻燃剂降解产物促进纤维表面脱水炭化,进而形成结构更趋稳定的交联状固体物质或炭化层,炭化层能阻止聚合物进一步热裂解,还能阻止其内部的热分解产物进入气相参与燃烧过程。含磷阻燃剂对含氧聚合物的阻燃作用即是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二是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分解成不挥发的玻璃状物质包覆在聚合物表面起隔离膜的作用,硼系和卤化磷类阻燃剂具有类似特征。 2.2不燃性气体窒息机理 阻燃剂受热分解出现不燃性气体,将纤维燃烧分解出来的可燃性气体浓度冲淡到能产生火焰浓度以下,同时稀释燃烧区内的氧浓度,阻止燃烧继续进行,又由于气体的生成和热对流带走了一部分热,从而达到阻燃作用。 2.3吸热机理 任何燃烧在短时间所放出的热量有限,如果能在短时间内吸收火源所放出的部分热量,火焰温度就会降低,辐射到燃烧表面和作用于自由基的热量就会减少,燃烧反应受到抑制。高温条件下,阻燃剂发生吸热脱水、相变、分解或其他吸热反应,降低纤维表面及燃烧区域的温度,降低可燃物表面温度,有效地抑制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阻止燃烧的蔓延,最终破坏维持聚合物燃烧的条件,达到阻燃目的。如铝、镁及硼等无机阻燃剂,充分发挥其结合水蒸气时大量吸热的特性,提高自身的阻燃能力。 2.4自由基控制机理 根据燃烧的链反应理论,维持燃烧的是自由基。阻燃剂在气相燃烧区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焰密度下降,最终使燃烧反应速度下降直至终止。如含卤阻燃剂的蒸发温度和聚合物分解温度相同或相近,当聚合物受热分解时,阻燃剂也同时挥发出来,此时含卤阻燃剂与热分解产物同时处于气相燃烧区,卤素便能够捕捉燃烧反应中的自由基,阻止火焰的传播,使燃烧区的火

16 CFR 1610 纺织品阻燃法规

16 CFR 1610服用纺织品阻燃法规简介 2010-11-18 近年来,纺织品的阻燃性作为一项重要的安全性指标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很多国家都对纺织品特别是服用纺织品的阻燃性能提出了要求,尤其是美国还制定了服用纺织品阻燃性法规–l6 CFR l610。该法规的主要内容包括:阻燃性的测试方法、燃烧性能的等级、为服用纺织品设定的技术要求、使用不合适纺织品的警告(燃烧级别为3级的纺织品不适宜作服用纺织品)等内容。CPSC(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作为美国政府的独立代理,负责该法规各方面的管理、实施、解释和必要的修订,并对生产商、进口商、发行商、零售商等所有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监督和处罚。我国出口美国的纺织品因阻燃性不合格而被处罚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本文对美国l6 CFR l610法规中的服用纺织品阻燃要求进行简要的介绍。 1 测试方法 1.1适用范围 通过对法规CFR 1610,CFR 1611,CFR 1615,CFR 1616不同的适用范围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本法规的适用范围是:涂层或未涂层材料、胶片和纤维、整理剂或涂层中含有硝基的面料除外,幅宽在2 in以上,用于制作服装的面料。 免除测试的产品:帽子、手套、鞋类、夹层; 免除测试的纤维和面料:克重大于2.6 oz/yd2的光面织物;以腈纶、改性腈纶、锦纶、涤纶、羊毛、烯烃类纤维纯纺或相互混纺而成的织物(以上纤维与其他纤维的混纺织物不是免除测试的产品)。 1.2测试原理 以织物的燃烧速率进行评判:纺织品按规定的方法与火焰接触一定的时间后,移去火焰,测定织物续燃和阴燃的时间以及织物的损毁长度。续燃和阴燃的时间越短,损毁长度越低,则织物的阻燃性能越好。 1.3实验步骤 1.3.1预实验:根据面料的不同种类选择不同的预实验方法。 光面织物:长度和宽度方向各测试一个样品,然后选择燃烧最快的方向取5个样品; 绒面织物:在逆绒的方向测试5个样品。 1.3.2样品准备 根据预实验测试的结果在燃烧最快的方向上测试5个样品,尺寸为:2 in.×6 in.,放入试样夹(如果是绒面织物需增加刷试样的过程,目的是使面料表面的绒毛立起),调湿后,水平放置在温度为105℃的烘箱中烘干30 min,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15 min~3 h.

阻燃纺织品的性能测试方法

阻燃纺织品的性能测试方法 评定阻燃后织物的可燃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如织物吸湿率、重量等,但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考虑:一是点火性,即着火点的高低,表示织物起火的难易;另一是燃烧性能,即在特定条件下,沿着样品燃烧的速率。纵观各国阻燃测试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又存在着内在联系。从被测试样所处的环境来看,氧指数法有其独特之处,而从被测试样所处的位置看又大体上可分为垂直向、45°方向和水平方向三大类。当然还有一些专用于某些材料的方法如铺地织物试验方法等。本文结合国内外附燃测试方法和标准简要介绍纺织品阻燃性能的一些测试知识。 1 纺织品阻燃性能测试方法 1·1 燃烧实验法 燃烧实验法,主要用来测定试样的燃烧广度(炭化面积和损毁长度)、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一定尺寸的试样,在规定的燃烧箱里用规定的火源点燃12s,除去火源后测定试样的续燃时间和阴燃时间。阴燃停止后,按规定的方法测出损毁长度。根据试样与火焰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垂直法、倾斜法和水平法。垂直法是目前最为普遍的测定方法。这类实验比45°方向、水平方向燃烧更为剧烈。垂直燃烧实验又分垂直损毁长度法,垂直向火焰蔓延性能测定法、垂直向试样易点燃性测定法和表面燃烧性能测定法。GB/T5456-1997规定了纺织品燃烧性能垂直方向试样火焰蔓延性能的测定,该法用规定的点火器所产生的规定点火火焰,按规定点火时间对垂直向纺织试样点火,测定火焰在试样上蔓延至标记线(规定距离)所用的时间(以秒计)。亦可同时观察、测定和记录试样的其他有关火焰蔓延的性能[1]。GB8746-88规定了纺织织物燃烧性能垂直向试样易点燃性的测定,该法用规定点火器产生的规定火焰,对垂直向纺织试样点火,测量织物点燃所需要的时间[2]。GB8745-88规定了纺织织物表面燃烧性能的测定,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接近项部处点燃支承于垂直板上的干燥试样的起毛表面,测定火焰在织物表面向下蔓延至标记线的时间[3]。垂直法可用于测定服装织物、装饰织物、帐篷织物等的阻燃性能;倾斜法适用于飞机内装饰用布;水平法适用于地毯之类的铺垫织物。 1·2 限氧指数法

阻燃高分子配方设计

一、综述 阻燃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高分子材料阻燃改性材料的相关研究,根据其阻燃剂的类型不同,如:卤系、有机磷系、硅系、氮系、以及基于氮磷化合物的膨胀型等分别进行阐述。最后,对新型高分子阻燃剂改性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出了新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阻燃;阻燃方法;研究性能 1.前言 高分子材料性能优异,具有许多其他材料不具备的特性: 如质轻、加工性能好、高流动性易于成型、绝缘性、耐磨性等。但大多数高分子材料是碳氢有机结构,属于易燃、可燃材料,在燃烧时热释放速率大、热值高、火焰传播速度快,不易熄灭;某些材料燃烧时还产生浓烟及有毒气体,对人类生命安全与环境保护构成潜在的威胁。近年来,全球阻燃材料行业产值逐年增长,同时,各国相继提升有关材料阻燃的法规,对高分子材料的阻燃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2.阻燃剂的类别 2.1卤系阻燃剂 卤系阻燃剂阻燃效率高、价格适中、品种多、适用范围广,目前占据高分子阻燃剂的主导地位。[1]卤素阻燃剂的主要通过自由基捕捉效应实现阻燃,而且常与氧化锑协同使用。卤系阻燃剂有: 氯化石蜡、四氯双酚A、全氯戊环癸烷、氯化聚乙烯、多溴二苯醚、溴代双酚A、溴代高聚物等。崔永岩等[2]研究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BS)中,四溴双酚A(2,3-二溴丙基)醚(TAPB)/Sb2O3和十溴联苯醚(DBDPO/SbO2)两组阻燃体系的阻燃效果,结果表明,溴/锑阻燃剂对ABS具有良好的阻燃作用,与TAPB相比,DBDPO的阻燃效果更好,但对ABS而言,其冲击强度表现出更负面的影响,若含溴锑阻燃剂与具有消烟作用的(NH4)2SO4配合使用,发现当填充20份(NH4)2SO4后,除了发烟量明显下降,体系的氧指数由23.8%提高到26.7%,垂直燃烧性能到FV-0级。麦堪成等[3]对PP阻燃的改性研究发现,DBDPO/Sb2O3/PP体系中添加丙烯酸(AA),发现AA 能改善Sb2O3与基体PP间的相容性,进而提高其拉伸强度。徐晓楠等[4]对溴化聚苯乙烯(BPS) 协同Sb2O3阻燃改性PA6的研究发现,25%BPS和8%Sb2O3的复配体系使得PA6阻燃性能达到UL94V-0级,LOI超过27%。 2.2有机硅系阻燃剂

纺织品的易燃性与纺织品阻燃途径

纺织品的易燃性与纺织品阻燃途径 G.P.Nair 等著 刘丽雅 译彭治汉 校  1 THPC 乳浊型阻燃剂 1.1 概述 在COLOU RA GE 杂志上已发表的文献描述了可赋予棉织物永久阻燃性能的四羟甲基氯化膦(THPC )体系与化合物的浸轧或浸渍液,这些溶液是水溶液形式的。本文介绍THPC 组成的乳浊液,详见W. A.Reeves 等人的美国专利2810701。表1列出这种浸轧体系的通常组成。 表1 THPC 乳浊液状阻燃剂组成 标号 组 分 1 由THPC 、羟甲基蜜胺树脂和尿素形成的不溶性含磷热固性树脂固体(次氮—羟甲基—磷树脂)。 2粉末状的不溶性含磷热固性树脂3与水不混溶的惰性有机液4 乳化剂 THPC 用作乳浊液体系与通常的溶液体系不同。乳浊液体系优于传统的溶液体系,它对织物有更高的树脂接枝率与含磷量,因此使织物具有 更好的永久阻燃性能。 1.2 乳浊液配方1. 2.1 示例1 这种配方由单体次氮—羟甲基—磷树脂造型反应体和悬浮的不溶性次氮—羟甲基树脂构成。 通过搅拌混合表2中标号1所给出的试剂来制得乳浊液,这种水包油型乳液可稳定1h 以上。 在这种制备方法中,树脂造型反应体a 、b 和c 首先溶于三乙醇胺和水中,然后将上述液体与加有乳化剂f 的有机溶剂e 混合。 用表2中靠着序号2的反应物a 、b 和c 在110℃下加热约1h 制得这种不溶性含磷热固性 树脂。然后将合成的粘性产物铺成0.5in 厚的一层,145℃下加热1h 干燥。在球磨机中将不溶性树脂磨至300目,再充分洗至中性。 最终应用配方为:10份粉粒状不溶性树脂悬浮于水包油的乳液中,使得乳液分散相含有34份树脂造型反应体以及大约11份乳液悬浮体。1.2.2 示例2 示例2配方和配料与示例1相同,使用表2所给出的组分。在本示例中,最终应用配方为:174 结论 织物用交联剂和催化剂预处理后用活性染料 和酸性染料油墨印花结果表明:棉织物可获得满意的得色量、色牢度和抗皱、耐久压烫性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活性染料的得色量高于酸性染料的得色量。整个加工过程近似于常规喷墨印花(预处理、印花、汽蒸、烘干、水洗),附加的工序就是烘干后的焙烘。焙烘是一个热处理过程,在印染车间很容易做到。织物预处理采用常规的轧烘过程,这和常规的喷墨印花预处理工艺完全一样,不同的仅仅是一些化学品用交联剂和催化剂取代而已。 除了提高织物抗皱和耐久压烫性能,这项技术还能使酸性染料油墨染棉和其他纤维素织物成为可能。用不同化学结构的整套油墨对织物印花能够节约时间和降低成本。同时,该技术也提供了一种使用一套油墨解决纤维素/聚酰胺和纤维素/蛋白质纤维混纺印花的便利方法。 资料来源:AA TCC Rev.,2003,(3),29~31 —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