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 论文

土地资源学 论文

土地资源学 论文
土地资源学 论文

LUCC研究的现状、进展和趋势

《土地资源学》论文专业:12级土地资源管理1班学号:12101042 姓名:刘刚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与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受自然、人文因素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LUCC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LUCC研究在动态信息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制图、驱动力探讨与模型建立、LUCC环境效应及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针对当前国内LUCC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今后LUCC研究应加强RS信息与其他来源信息的结合、完善LUCC模型功能以及构建综合的LUCC理论体系。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中国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涉及到自然与人文领域的诸多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I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计划,正是试图通过对人类驱动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全球变化-环境反馈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深入理解人为活动对土地覆被的影响,从而更多从人类维度预测LUCC,进而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并寻求积极的人为干预。作为LUCC研究计划最早发起者之一,中国学者及时呼应并跟踪国际LUCC研究,开展了许多相关工作,以深化对土地、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在整体把握人类驱动力与土地利用之间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预测水平,从而引导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将介绍中国LUCC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情况。

一、LUCC研究进展情况

1. LUCC动态信息的获取:

揭示LUCC变化的过程与机制需要一定精度与深度的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数据,否则,难以鉴别促其发生的驱动力,也不可能深入研究LUCC及其影响,而LUCC研究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正是数据问题,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具有多光谱与多时相特征的遥感(RS)是中国当前获取LUCC信息的最有效和最可靠工具。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意识到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比例尺、成像机理、分类方法自身固有的及其他与解译人员绘图技巧、工作经验、地学知识掌握程度等有关的误差,使得对常用资源卫星影像(中、小比例尺)判读结果不尽如人意,如解译土地利用变化范围和土地覆被类型区所得界限在应用于大比例尺图件的绘制时常常仅具示意性;另外,RS无法正确反映因权属划拨所引起的用地类型改变(该地块物理波谱未变)。基于此,人们发展了面向工程目标并借助3S(RS、GPS、GIS)集成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首先遵循“同物同谱”原理,解译不同时期资源卫星影像或与以前土地利用图等进行比较;在发现变化区域后运用后处理差分GPS技术实地获取该区域空间位置,与此同时人为记录当地土地利用/覆被状况以备属性数据处理之需;然后利用GIS进行空间数据组织、管理、分析与可视化。因而,该集成系统面向多源数据(RS数据、GPS数据、GIS数据)、多结构数据(矢量、栅格、GPS点数据、GIS多边形弧段数据)、

多坐标系统数据(北京54系统、WGS-84系统),而且监测结果明显优于当前常规方法,体现了“系统总体最优”原则。

2.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LUCC制图:

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是LUCC研究基础,也是随着RS技术发展而出现的针对土地分类的新概念[3];而LUCC制图是以图件形式反映LUCC研究成果,同时是LUCC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划分应遵循相似的社会、环境条件以及产生相似LUCC模式的相似人类驱动力,国内目前开展的相关研究大多是基于光谱信息统计模式算法,如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这些分类方法除要求较多反映土地利用/覆被的指标(主要是自然环境方面)和研究区基础图件等本底数据外,研究者还应掌握遥感地学规律,否则,不仅难以把握分类标准,也不能真实反映特殊地学分布现象。为提高RS影像分类准确率,国内有些学者丰富了特征信息来源,他们以传统遥感影像分类结果作为初始值,再利用辅助地理数据和知识库进行不精确推理,最后确定像素所属类别。但该方法以像素单元为单位,过多着眼于局部而忽略了附近整片图斑的纹理情况,而且不能排除图斑外像素的影响。所以,该方法并不很适于高分辨率、纹理粗糙的影像。为进一步提高高分辨率影像分类精度,程昌秀等从RS影像和GIS 矢量数据一体化角度出发,将二者配准叠置,利用矢量数据的图斑边界信息提取边界内相元灰阶信息;基于灰阶信息,统计出图斑灰度特征;压缩灰阶信息并统计灰度关于方向、相邻间隔、变化幅度的综合信息以反映图斑纹理特征;基于图斑矢量边界坐标,统计出图斑形态特征;最后,根据灰度特征、纹理特征和形态特征,提出相应决策树和判决规则,识别图斑类别。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率较其他的高。

LUCC制图,刘纪远认为,随着RS与GIS技术的发展与多源数据、多时相数据、多尺度数据的融合,中国LUCC制图更为系统、客观和快速准确。近年来,不断有全国尺度和地方与区域尺度的 LUCC图问世便验证了这一点。颇值一提的是,叶庆华等学者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理综合体理论、地理信息系统中时空复合体模型为依据,提出了研究LUCC的、记录时空复合信息的基本单元—“图谱单元”,以及研究LUCC图谱的概念模型。在此模型帮助下,张天宇等人深入研究了黄河三角洲LUCC时空复合变化,并取得很好效果。由于中国当前并未完全弄清LUCC机理,所以从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表象出发,通过对其外部特征各种尺度的图形表达,可以研究LUCC及其环境因素之间规律性的空间关系,从而为LUCC 驱动力诊断与机理模型构建提供依据。

3.LUCC驱动力研究与模型建立:

LUCC驱动力研究鉴于LUCC研究的关键是要弄清驱动力及其驱动机制,我国学者广泛应用多种系统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从各个角度开展了LUCC驱动力研究。例如,史培军等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与人文驱动力;摆万奇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将主要驱动力与土地利用类型置于统一系统中以考察长期动态趋势,并定量诊断出各驱动因子贡献大小。在中国开展的广泛区域性个例研究中,所选地区均具典型性,或者是人文和自然驱动力活跃的“热点地区”,如苏、锡、常等地区,或者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协调欠佳的生态脆弱区,如河西走廊等地区。这些研究通过代表性地区的选取呼应了国际LUCC研究计划,而且随着经验证据的积累、系统案例比较研究的发展而有助于土地覆被变化模型的建立和模拟效果的改善。在区域LUCC主要驱动力比较方

面,目前较为一致的意见是:自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原、山地等自然条件复杂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而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及政策等是影响人类扰动强烈、开发历史悠久而较少受自然条件约束地区的主要因素。

LUCC模型建立,中国目前所建立的LUCC模型大多是区域规模的土地利用行为模型,与区域内市场、经济与人口增长、农业现代化过程、技术进步、城市化进程等相联系,以认识各种自然人文过程影响土地利用/覆被格局的机理,从而为区域未来发展提供决策支持。这些已建立的模型大致可分为系统诊断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变化综合评价模型3种。其中,系统诊断模型多为基于经验的统计模型,如陈佑启等利用多尺度统计方法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等;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区划所与荷兰瓦赫宁根农业大学开展合作,在GIS 空间分析功能辅助下建立的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模型可以认为是国内土地利用变化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的突出成就;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研究工作大致从土地资源数量变化、土地需求量预测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等方面展开,这方面的研究有:摆万奇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深圳市1950 ~ 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模拟,基于细胞自动机原理,黎夏等建立了适于模拟复杂、具自组织结构系统的约束性单元自动演化CA模型并对可持续城市发展形态进行了模拟。

4.LUCC环境效应与可持续发展:

LUCC环境效应,土地利用通过改变地表土地覆被状态而影响周围环境,因而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源”。国内学者对LUCC环境效应的研究既包括全球性系统变化,也包括区域性累积变化。如在对全球变化影响方面,李克让等通过研究认为LUCC对气候影响的生物物理反馈主要因为改变了地表光学特性、粗糙度和水文循环而影响了地面与大气间辐射、热量动量和水分交换,而生物地球化学反馈则因为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的变化影响了地面与大气间交换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并导致气候变化;而LUCC区域环境效应的研究集中在LUCC水文效应、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与环境质量等方面,如李昌峰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量、质和空间分布的影响并探讨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趋势,丘君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土地利用管理强度变化、生境破碎化与土地利用调整等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曹慧研究了太湖丘陵地区高强度开发背景条件下土壤肥力质量的空间变异特点并认为应重视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类似新问题。诸多研究均表明:土地质量退化、空气污染、水质恶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总是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联系在一起,而土地利用合理往往会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向适应人类需求的良性方向发展。

LUCC与可持续发展由于土地资源的短缺和退化、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土地利用与其他资源利用的密切联系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蚕食,LUCC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的焦点所在。因而,中国科学院与国土资源部相继将LUCC研究列为重点项目,其可持续性研究的目标正是系统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机理、过程及其未来趋势,尤其是研判我国加入WTO后LUCC的驱动机制和未来情景,从而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持续增长,在国家和地方国土规划编制、土地用途管制实施、土地可持续管理标准建立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这方面开展了很多研究工作,如陈百明阐述了中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分区方案的制定,史培军等人认为要建立符合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空间格局的“生态-生产范式”、探求“小面积搞生产、大面积搞生态”的高效安全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建设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宏观格局,王建国通过对经济发达地区低山丘

陵土地利用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该类型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和优化利用的标准、问题与建议。

二、存在问题与展望

1.对其他来源信息重视不够:

为揭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被的数量与空间变化特征,我国已开展了国家、区域和县级 3种不同尺度的LUCC动态监测与研究工作。但目前LUCC信息的获取偏重3S技术,特别是RS。由于不可避免误差、错误等情况的存在,3S数据未必能真正全面显示LUCC过程,更不能仅据此分析驱动力。所以,应重视通过诸如国土勘测、地形图查询、实地访问、问卷调查等传统方法获得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应确保地理学家的参与,这样才能正确运用大多数适宜工作方法并且导致系统综合,否则,这种方法系统的综合会因为没有专家的参与而缺失。

2.模型功能欠完善:

目前国内已建立的众多模型,主要考虑了土地利用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及后者对环境变化的反馈,但由于数据数量和质量问题以及对动力机制的认识尚不明朗,所建模型大多功能不完善。为克服这一缺陷,我们一方面要借助3S技术集合区域内自然和人文等多方面信息(配以其他途径获取的数据),开展综合研究,并根据已有信息完备程度、信息处理目的和各类模型本身特点,挑选现已建立的模型;另一方面,要加强GIS与其他用户模型的集成,这不仅是当前GIS 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样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需要努力的方面。

3. 理论体系有待健全: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和预测依赖于土地利用的理论建设,所以,当前由于缺乏统一理论的指导,不同研究者出于各自目的对同一地区的研究结果互不相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的模型也不能应用于其他地区。虽然中国学者从未停止过对土地利用理论的探讨,如李秀彬在综述那些直接或间接涉及土地利用变化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解释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框架,可以认为这是对中国LUCC理论建设做出的有益探索和重大贡献。但是,植根于人地关系理论的LUCC 理论当前更多的是散见于地理学、农业经济学、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中,亟需系统归纳与总结,以形成综合的LUCC科学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骆剑承, 周成虎, 杨艳. 遥感地学智能图解模型支持下的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分类.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 (2): 179 ~ 183 4

2.程昌秀, 严泰来, 朱德海. GIS辅助下的图斑地类识别方法研究—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为

3.程昌秀, 严泰来, 朱德海, 张玮. GIS与RS集成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技术在地类识别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1, 6 (3): 50 ~ 54

4.高志强, 刘纪远, 庄大方. 基于RS和GIS的中国土地利用/覆盖的现状研究. 遥感学报, 1999, 3(2): 134 ~ 138 9

5.陈维明. 景观生态分类与制图浅议. 地球信息科学, 2002, (2): 61 ~ 65

6.叶庆华, 刘高焕, 陆洲, 龚争辉, Marco. 基于GIS的时空复合体—土地利用变化图谱模型研究方法. 地理科学进展, 2002, 21 (4): 349 ~ 357

7.史培军, 陈晋, 潘耀忠.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地理学报, 2000, 55 (2): 151 ~ 160

8.摆万奇. 深圳市土地利用动态趋势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 (2): 112 ~ 116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 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 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类型: 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它是地表各组成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 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4.土地资源类型: 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它是土地自然属性 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5.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 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6.土地分类: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 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7.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利用、改造土地资源的结果,能比较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土地利用的本 质特征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差异,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8.土地评价:是指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9.分等定级: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土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 别。 10.土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土地资源,在合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 两方面统计和核算,确定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及其平衡状况与投入产出效益的行为。 11.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实质上并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 租的资本化。 12.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13.土地利用区划:是在充分了解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演变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 域性差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及布局进行分区。 14.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 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 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 16.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解决某项用 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 17.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 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18.土地资源功能冲突: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多种利益主体,当各利益相关者为满足其各 种需求,通过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强度和数量、土地投入物品和劳动的种类和规模等进行调节,导致一些功能被压缩而另一些功能被充分挖掘,使得需求没能得到全面均衡的满足,严重时会对某些功能的持续发挥造成短期内无法恢复的伤害,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土地资源功能冲突” 19.土地资源功能协调: 对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进行统筹安排。 20.土地开发: 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以提高土地利用深度并满足对土 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21.土地退化: 土地利用条件变坏,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完全丧失。 22.土地整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23.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状态的重新组织。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复试问题

1、本科期间学习了哪些主要课程 基础理论;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质地貌学等 实验技能;地籍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遥感,GPS,GIS,不动产评估,土地分等定级等 其他还包括土地法学,土地开发与整理,土地规划学,土地行政学,土地制图技术,自然地理,地图学概论,专业英语等等 2、本科四年学到了什么?本专业的技术技能你掌握了哪一些 1.掌握土地资源,土地整理、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规划等实验操作。 3.Arcgis、Arcmap、ENVI等软件的基本操作; 4.国家有关土地方针、政策和法规;坚守18亿亩红线,三权分置,基本农田保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5.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变化; 3、给出具体的目标,你将如何利用所学技术实现它。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1、进行土地的整理和复垦。粗放经营和浪费耕地的现象严重,导致耕地利用效率偏低,由于无力或者不愿耕种而撂荒的土地,重新整理,重新利用,对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田地不能耕种的,要及时还垦使用。对于瘦薄耕地,要培育土壤,改良结构,积极探索科学耕种、种植和施肥方法,增强粮食出产的能力。 2、减少建设用地对农用地的占用。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严格规范建设用地审批程序,非农业建设严禁占用耕地,优先占用劣地 3、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维持土地生态平衡,探索科学耕作,种植和施肥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地力。 4、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经济。 5、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将基础设施改造推向社会化、市场化,帮助农民改善耕地生产环境,获得更多农业产出。 6、加大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民从纯粹的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主动从土地上走出去,在市场上寻找发展农业的机会。 7、发展循环农业。采取种果、养鸡、养鸭、养鱼一体化,鸡、鸭粪养鱼,鱼粪肥土,肥土种果,进行循环和立体种、养。对这些进行套种、循环种养和多季种植的农业生产。 4、想研究什么方向 新农业与土地利用:新农业是最近的热点,也是发展方向,农业是国家根本。尤其19大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两会期间也是焦点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围绕强化“钱、地、人”等要素,解决“地”的问题,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同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

标题: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 前言 2004年“中国园林藤头杯”青年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圆满谢幕了,代表着当今在校学生最高设计水准的比赛又告一段落。看着同龄人的作品,心中不免感慨万千。在为他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少年老成”的创造力和那些精妙杰伦的表现力震慑的同时,心中也开始有了隐隐的悲哀:我能行吗?为什么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不行?在全国农林院校中排第六名的山东农业大学,居然在有43所院校,23个设计单位参赛的“藤头杯”的194件作品中没有一件来自我们学校!真的想问,山东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怎么了? 从来时的惊喜,到现在的悲哀,使我不得不为我喜欢的专业做点什么。我来自湖北,我的武汉在东部产业结构升级与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沦陷”了;我来自林学院,我的园林专业在学校其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沦陷”了!像武汉市长李宪生,为武汉的崛起而四处奔走呼吁一样,我要为园林专业的崛起吆喝助威。或许,我并不能马上改变什么,但是,只要你听到这样一种不甘沉沦的声音,只要你知道我对园林的挚爱并默默为之奋斗就足够了。 1 园林专业现状及园林人才培养现状 1.1 园林专业现状 我们园林专业的这一代,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变革时代,祖国蓬勃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土地与社会变化,迫切需要以土地设计为己任的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论从政府领导到地产开发商,从大众百姓到社会媒体,认识正在不断深化,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前景无不令人瞩目。然而,当今中国社会对现代景观需求如此迫切广泛之际,作为园林设计的实践者,大家都准备好了吗?众所周知,园林设计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她囊括了技术,艺术,人文,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可如今,园林专业的理论研究与专业教育却是步履艰辛,培养的人才更是寥如星辰……因此,对于园林专业教育的落后现状,我们要有充分的危机意识之后,才能有改变的动力和支持改变的社会氛围,是吧! 前景是辉煌的,未来是无限的美好。可毕竟再好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以前是建筑,建材行业,现在是咱园林设计的了! 1.2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对于当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陆地区可是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于是大家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各占山头,各树门派,现在的景观园林正处于一个典型的诸侯混战时刻,谁稍强大谁就能多分一杯羹,谁就做大哥,接受别人的尊敬。当前园林专业大致面貌分为3类:一是城市规划与设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 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 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 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 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 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 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 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 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 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 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 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 制 。

( P2 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 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 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 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 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 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 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 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C 提高土地生产率 D 提高土地质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