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资料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术语,但是对于土地的科学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土地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尽管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但对土地的认识比较接近。

2.土壤

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

3.国土

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4.景观

景观是基本的自然地理单位,它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可以明显观察得到的一组限区形成的特定的有规律的地域,是由地貌、植被、气候、土壤等多种自然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各个组成部分有着共同的发展史。从自然综合体的角度看,景观与土地的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二者最大区别在于: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的影响。

5.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需要说明的是,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对人类绝对无用的土地,即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

6.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一、简述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术语,但是对于土地的科学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土地有多种不同的表述。尽管人们目前对土地概念的表述不尽一致,但对土地的认识比较接近,

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需要说明的是,自然界几乎不存在对人类绝对无用的土地,即几乎不存在不是资源的土地,因此,土地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日常中两个概念经常混用。

二、土地的资源特性有那些?

1.整体性

土地是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人类不可能改变一种资源或资源生态系统中的某种成分,而同时能使周围的环境保持完全不变。

2.生产性

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这是土地的本质特征之一。土地生产力按其性质可分为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生产力。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即土地资源本身的性质;后者是施加人工影响而产生的,即人类生产的技术水平。

3.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面积是有限的,目前世界人口正在急剧增加,各种土地利用对有限的土地面积竞争异常激烈,对土地资源产生极大压力。

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

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每一块土地的绝对位置(经纬度)的固定性,包括地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空间。

(2)各块土地之间的相对位置(距离)的固定性。

(3)每一块土地所处的环境及其物质构成,一般来讲,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基本上也是固定的。

5.时间变化性

土地不仅具有地域性的空间差异,而且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例如土地随时间而产生的季节性变化,即动植物的生长、繁育和死亡;土壤的冻结与融化,河水的季节性泛滥等。

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

土地是一个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具有可更新性。生长在土地上的生物,不断地生长和死亡,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及其它化学物质,不断地被植物消耗和补充,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在一定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

7.多用途性

它既是农业生产资料,又是人类活动空间;既可作为农用,又可作为城建、交通、国防、旅游等非农业利用。

三、土地的资产特性有那些?

1.供给的稀缺性

所谓地产供给的稀缺性,主要是指在某一地区、某种用途的地产供不应求,形成了稀缺的经济资源,造成供求上不同程度的矛盾。

2.位置的固定性

地产具有位置的固定性,这就决定了地产是不动产,它不能随着土地产权的流动而改变其实体的空间位置。这也是与机器、设备等企业财产所不同的特征之一。

3.个体的异质性

由于形成地产的区位、地理、土壤、地质等不同,从而体现为地产的质量差异、用途差异、经济价值差异。

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

土地由于土地经营者对土地的投资、土地用途的改变和土地需求量的增加,土地不仅不会折旧,反而还可以反复使用和永续利用,并随着人类劳动的连续投入而不断发挥它的性能。

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

土地具有下述特殊性:

(1)土地具有非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二重性。

(2)土地的价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作为自然物的土地价格,另一方面是作为开发的土地价值的价格。

6.流通的特殊性

土地资产可以像其它商品一样进行流通,但在市场上流通的不是土地资产商品的实体本身,而是土地资产产权的代表物——证书。土地资产的最重要内容不是它的实体,而是占有和利用它的权利或是产权关系。

四、简述土地的生态特性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地是决定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构成的主要因素,是能量输入与输出、物质交换转移得以实现的基础,又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储存器、和能量调节者。从生态学角度看,土地具有以下重要功能:

1.支撑功能对生物体来说,土地的最显而易见的功能之一,就是支撑。

2.养育功能土地的本质属性是有生产能力,它可以生产出人类需要的植物和动物产品。

3.净化功能进入土地的污染物质在土体中可通过扩散、分解等作用逐步降低污染物浓度,减少毒性。

五、简述土地的工程特性

土地的工程特性主要由地基承载力、地下水、地形、水文等要素综合作用形成。其优劣直接决定作为建筑地段的适宜性及限制性。同时,土地工程特性也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投资费用。

六、简述土地广泛的社会性

土地既是生产资料,又是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以及各部门内部,都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管理。社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社会的诸方面,如政治、经济等等。

七、简述土地的权属特性

土地权属主要指土地的所有权及使用权,简称地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土地使用权指的是按法律规定,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八、什么是土地资源学?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九、请叙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研究目的:土地资源学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这是一个从认识土地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定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配置计划和土地资源开发的完整过程。

研究内容:土地资源构成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影响;区域土地资源数量性质的调查;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质量性质的评价;区域土地资源概况及土地资源的开发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等。

十、土地资源学的研究主要特点包括?

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

土地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综合性。土地资源是研究组成土地资源各要素的总体迭加,它既不研究各要素的个别关系,也不研究个别要素彼此间的关系,否则,就会变成了另外学科的研究范畴。

2.关联性与复杂性

由于土地资源学研究涉及的土地资源问题中不确定性、任意性、随机性以及不可控性的因素太多,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十分复杂。

3.现实性和预测性

土地资源学是适应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形势产生的,土地资源学研究也是针对当前所遇到的社会问题而进行的。这就是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现实性特点。同时,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而土地资源的特性也是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土地资源研究要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4.区域性和全局性

土地资源存在着很大的空间变异性,各地土地资源有不同特点,存在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因此,在研究土地资源时必须对区域内土地资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掌握各地土地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生产名、优、特产品。

十一、简述我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

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受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和长期封建制度的限制,在古代只是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朴素认识,缺乏理论上的系统总结。

我国解放后的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第二个时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地区性的土壤地理与土地资源调查,重点是宜农荒地资源与橡胶宜林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这个时期的特点是:

第三个时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是土地资源学的雏形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第四个时期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这是中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和提高时期。

1、光照资源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太阳直接辐射;另一部分是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

为总辐射。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2、光照强度(照度)

光照强度是指正常人眼对可见光(0.4 -0.7μm)的平均感觉,其单位为勒克斯。它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密切关系,作物的生长要求有一定的光照强度和光照质量。日照时数随地理位置、季节、天空状况和大气混浊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3、光照长度(日长)

日照长度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没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简称日长。日长随季节与纬度不同而变化。

4、光照质量

光照质量系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等部分的比例,这种比例随纬度、海拔高度、地区大气干燥度以及季节变化而有所变异。

5、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

6、山地与丘陵

山地与丘陵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m者为山地,其次是山地地形轮廓线明显,但丘陵则地形轮廓线圆混。

7、平原

平原是指地壳运动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其成因及其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扇形地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一般它们多为主要的农业区和城镇用地区。

8、残积母质

残积母质是指岩石、矿物风化后残留原地的碎屑。

9、坡积母质

坡积母质是指山坡上部的风化物在重力和水力作用下,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甚至山麓的堆积物。

10、洪积母质

洪积母质是指山洪将山上的各种岩石、矿物风化物搬运到山前的坡麓、山口和平原边缘处沉积而成的沉积物。

11、冲积母质

冲积母质是指河流长距离搬运的沉积物。

12、湖积母质

湖积母质是指湖泊静水沉积物。

13、风积母质

风积母质是指风将其它成因的堆积物搬运沉积而成的沉积物。

14、海积母质

海积母质是指海迁的沉积物,由于海岸上升露出水面而成。

15、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通常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合比例。

16、土壤养分

土壤中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除氮、磷、钾等俗称为土壤肥力三要素外,还有有机质及植物所需的其他元素,统称之为土壤养分。

17、土壤石灰质

土壤中的石灰质、可溶性盐类,它们虽然不一定都是土壤的植物营养元素,但却是土壤酸碱度的决定因素,是重要的土壤肥力环境条件。

18、土壤厚度

土壤厚度是指土壤向农作物提供水、肥、气、热有较大影响的有效土层,

19、河流

是地面流水不断汇集的结果

20、湖泊

湖泊是土地上较封闭的天然水域,是经常充满水的陆上洼地,也是湖盆与运动水体及水中物质互为作用的综合体。

21、冰川

冰川是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

22、沼泽

沼泽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其上主要生长着湿生植物或沼泽植物,土层严重潜育化或有泥炭的形成与积累。

23、包气带水

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上存在着地下水面。地下水面以上,称为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下,称为饱水带。

24、潜水

是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潜水水位、水量、水质常常因气候的改变而改变。潜水广泛分布于第四纪疏松沉积物中,对土壤性质有明显的影响。

25、承压水

是指充满于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具承压性是它的主要特征。

26、土壤孔性

土壤的孔隙状况,它是指土壤孔隙的多少、大小、比例及有关性质。

27、土壤结构体

指土粒(砂粒、粉粒、粘粒)的排列状况以及复合团聚成大小、形状和性质不同的土块、土团和土片。

28、土壤耕性

指土壤耕层构造在耕作时所表现出的力学性状。土壤耕性好坏可以从三方面来衡量。一是耕作的难易程度;二是耕作质量的好坏;三是适耕期的长短。

29、土壤厚度

指土壤向农作物提供水、肥、气、热有较大影响的有效土层,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前者指作物(果树)根系能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在实际土体中指作物能利用的土壤母质层以上(在有障碍土层时,指障碍土层以上)的土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是农作物根系活动层。

30、耕层

土壤表层经过耕作熟化了的土层,是土壤中最松软肥沃的部分,对农业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

一、气候组成要素包括哪几方面?

1、光照资源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太阳直接辐射;另一部分是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影响土地资源利用的光照指标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主要包括;光照强度(照度)、光照长度(日长)、光照质量。

2、热量资源

热量的地带性与其地理带的划分,在我国的土地资源评级中,首先考虑的就是热量的地带规律。我国根据各气候带的具体气候指标和农业利用特征划分了三个区域;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青藏高寒区域。

3、降水资源

1)降水量;的空间变化400mm等雨量线北从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

榆林、兰州、玉树、那曲至日喀则附近。800mm等雨量线基本上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界线。

2)降水时间;由于受太平洋季风和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年际和年内变化都比较大。总的看,4~9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量的80%以上,北方一些地区冬春几乎无降水。

4、风

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季风是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转换。

二、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包括哪几方面?

1、山地与丘陵

山地与丘陵两者的区别,首先在于相对高度的大小,一般相对高差大于500m者为山地,其次是山地地形轮廓线明显,但丘陵则地形轮廓线圆混。

2、平原

平原是指地壳运动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其成因及其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以进一步划分出扇形地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一般它们多为主要的农业区和城镇用地区。

3、岩石的类型

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岩浆岩类;其中表现其风化过程及风化后的产物性状差异比较明显者为花岗岩类与玄武岩类。

2)沉积岩类;沉积岩类一般矿物组成比较单一,结构致密,成岩条件与地面环境条件比较一致。对土地资源影响较大者,有砂岩类,石灰岩类,紫色砂页岩几类。

3)变质岩类;它是岩浆岩类或沉积岩类经过内力地质作用变化而来,对土地资源影响较广的有石英岩和片麻岩。

4、母质的类型

母质是指岩石、矿物经各种风化作用使之成为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质颗粒。它是影响土地的物质基础。根据其产生的特点,可将母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残积母质;残积母质是指岩石、矿物风化后残留原地的碎屑。

2)坡积母质;坡积母质是指山坡上部的风化物在重力和水力作用下,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甚至山麓的堆积物。

3)洪积母质;洪积母质是指山洪将山上的各种岩石、矿物风化物搬运到山前的坡麓、山口和平原边缘处沉积而成的沉积物。

4)冲积母质;冲积母质是指河流长距离搬运的沉积物。

5)湖积母质;湖积母质是指湖泊静水沉积物。

6)风积母质;风积母质是指风将其它成因的堆积物搬运沉积而成的沉积物。

7)海积母质;海积母质是指海迁的沉积物,由于海岸上升露出水面而成。

三、土地资源的水文要素包括哪几方面?

1、地表水

土地资源的水文条件,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两方面。它既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因素,又与土地资源利用及开发紧密相关。水通过正常条件的三相转换循环,成为天气云雨变化的根源,同时还是地球物质和能量迁移与转化的重要媒介。水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的外营力,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形成与发展。

2、地下水

地下水可包括上层潜水与深层承压水两个方面。

四、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包括哪几方面?

1、植被类型

植被是地球表面的植物覆盖,植被类型的分布是受水、热、土等因素直接控制的,它们从群落和分布与气候类型及土壤类型有近似的联系,各地区的植被都有其严格组成及其结构群体,

2、植被生态要素

地球表面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生物部分主要包括初级生产者,即全部绿色植物或某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因此,植被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要素。它在水分的物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起着重要的生物小循环作用。

3、植被生态系统生产力

植被是土地资源生产力的代表。这些有机物质,一方面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食物和生产资料,另一方面,每年有相当数量的有机物质归还到陆地表面的土壤中,对土壤肥力保持与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植被要素的稳定性

植被是土地构成要素中不稳定的、易变的要素。如森林的砍伐、草原垦殖,以及非农、建设的替代……;同时植被又是土地资源区域构成的稳定因素,尤其在区域土地利用中,必须考虑有一个稳定的植被组成,才能促进土地资源的稳定、健康与持续利用。

五、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包括哪几方面?

1、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通常是指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合比例。

2、土壤养分

土壤中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除氮、磷、钾等俗称为土壤肥力三要素外,还有有机质及植物所需的其他元素,统称之为土壤养分。

3、土壤石灰质、可溶性盐及pH

土壤中的石灰质、可溶性盐类,它们虽然不一定都是土壤的植物营养元素,但却是土壤酸碱度的决定因素,是重要的土壤肥力环境条件。

土壤石灰质含量越多,pH越大,反之pH越小。pH对土壤营养元素的转化(释放、固定),对作物根系活动环境都有直接的意义。

4、土壤厚度

1)土壤厚度

是指土壤向农作物提供水、肥、气、热有较大影响的有效土层,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前者指作物(果树)根系能自由伸展的土层厚度,在实际土体中指作物能利用的土壤母质层以上(在有障碍土层时,指障碍土层以上)的土层厚度。有效土层厚度是农作物根系活动层。

2)耕层

是土壤表层经过耕作熟化了的土层,是土壤中最松软肥沃的部分,对农业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

5、土壤构造

自然土壤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即A、B、C层。这是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土体物质不断发生移动和淀积,引起土体内部物质的分异,逐渐形成了发生层次,不同发生层次组合便构成了土壤(剖面)构造。

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土层,是有机质积聚层。

B层位于A层的下层,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

C层为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

6、土壤的分布

通常把土壤与气候、生物带相应分布的规律叫做土壤的地带性分布。

7、河流

是地面流水不断汇集的结果。

8、湖泊

是土地上较封闭的天然水域,是经常充满水的陆上洼地,也是湖盆与运动水体及水中物

质互为作用的综合体。

9、冰川

冰川是由积雪变质成冰并能自行呈固体移动的水体。

10、沼泽

沼泽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地表经常过湿或有薄层积水,其上主要生长着湿生植物或沼泽植物,土层严重潜育化或有泥炭的形成与积累。依其发育阶段,泥炭沼泽可分为低位、中位和高位沼泽。

六、解释说明农业热量指标应用

1、≥0℃与≥10℃的温度及其积温指标

≥0℃的温度一般代表冬小麦、莜麦、马铃薯等耐寒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10℃的温度一般代表玉米、棉花等喜温作物生理活性的起始温度。

2.气温的变化规律

由于辐射平衡的日变化、年变化和随纬度的变化,使土地资源的地面气温性质产生了日变化、年变化和在空间上的变化。

一天中,正午太阳辐射最强,气温最高值在午后的14时左右,夜间地温和气温都逐渐下降,一日之内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年气温最高值在北半球陆地上出现的月份一般为七月,最低值在一月。

3.无霜期、生长期与多年极端低温

无霜期是每年的终霜期与初霜期之间的无霜期天数,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两者并不相等因此,某一地区的温度生长期的确切天数是难以准确计算的。多以无霜期作参考。

多年极端低温有杀伤性低温、抑制性低温等,二者与极端低温出现的频率、持续时间长短等有关,也与小气候条件有关。

七、解释降水、蒸发与温度的关系

降水、蒸发与温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地区气候类型的特点,也反映了该地区总的土地利用特征,它们基本可分为四个气候类型,即季风性、干旱荒漠型、海洋气候型与地中海气候型。

降水和蒸发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变化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季风等原因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水分性质和利用在空间上的差异。

蒸发量的变化一般与气温变化相一致。一日内,午后蒸发最大;日出前蒸发量最小。一年内,夏季蒸发量最大,冬季最小。同时还与纬度、气温、海陆位置以及降雨量有关。八、解释降水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对农业来说,降水是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的重要来源。要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必须根据不同作物对水分条件的要求,保持适时适量的水分供应。作物需水量通常是指作物田间耗水量,即生长期叶面蒸发(蒸腾)量和棵间地面蒸发量的总和(对水稻来说还包括渗漏量在内)。

降水对于工业的影响不如农业显著,但对某些露天作业的部门例如采矿、晒盐等工业作用明显。

九、解释风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在正常条件下,风对农业生产的意义,主要对于作物呼吸、土壤呼吸、对作物的光合作用(主要是CO2供给)等方面有一定影响;风对城市规划与建设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如防风、通风、工程的抗风设计;从控制空气污染的角度来看,对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卫生防护带的配置等有着重要的影响。简述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构造运动在整个地球演化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不断改造旧的、建设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地貌,控制着海陆分布、气候状况和生物的演化环境,进而影响到土地资源的利用。十、简述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海拔高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其他产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高度升高,自然环境恶化可能性大,人类活动减少。

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

我国几大山系的走向对气候影响较大。①东西走向山系,如秦岭、天山、阴山等,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