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导抗扰度试验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传导抗扰度试验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 Page 1-----------------------

传导抗扰度试验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Analysis on the Failure of Immunity to Conducted Disturbances Induced by

Measure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Radio—frequency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朱文立

摘要

根据传导抗扰度测试的特点,讨论了测试失败的原因,介绍如何进行问题定位,并有针对性地从被测电

缆、接口滤波、内部电路等三个方面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传导抗扰度;分析;对策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munity to conducted disturbances induced by radio-frequency measurement,the rea-

80118 for the failure of test are discussed and how to find irrational location is introduced,in addition,solu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ly from three aspects:cable under test,interface filtering and internal circuit.

Keywords

immunity to conducted disturbances;analysis;countermeasure

1 引言 耦网络注入(试验布置见该标准中图2 b):常用于电源线

通常,对EUT的传导抗扰度测试按GBfr 17626.6— 抗扰度试验,当信号线数日较少时也常采用;②钳(电流

2008(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进行。该标准是关 钳和电磁耦合钳)注入(试验布置见该标准中图6):特

于设备对来自9 kHz.80 MHz频率范围内射频电磁骚 别适用于多芯电缆试验;③直接注入(试验布置见该标

扰的传导抗扰度要求。实际试验频率范围为150 kHz一 准中图5 b):适用于同轴电缆的干扰注入。

80 MHz。当EUT尺寸较小时。上限频率可扩展到230 MHz 耦合/去耦网络注入时,干扰信号通过电阻或电容直

(此时辐射抗扰度测试频率下限相应调整为230 MHz o 接注入到被测电缆上;电流钳注入时,干扰信号通过电流

试验一般在屏蔽室中进行,测试仪器布置如图1所示。 钳感性耦合注入到被测电缆上;电磁钳注入时,干扰信号

通过电磁钳感性和容性耦合注入到被测电缆上;直接注
Gl Tl SI

入时,干扰信号通过电阻注入到被测电缆的屏蔽层上。对

于屏蔽电缆和间轴电缆,干扰只注入到屏蔽层;对于非屏

蔽电缆,干扰注入到电缆中每一根芯线上。从而,根
据不

Cl:RF信号源 Tl:可变衰减器 SI:射频开关 同的测试方法,RFI可经过多种路径进入EUT并对内部

P^:宽带功率放大器LPF/HPF:低通滤波器和/或高通滤波器1"2:固定衰减器(6曲】
电路形成十扰,如图2所示。
图1传导

抗扰度测试布置
在规定的测试频段内不同频率骚扰信号的路径如

在传导抗扰度(cs)测试中,有时会出现测试失败的

情况。找出测试失败的原冈是使EUT测试合格的关键,

由此测试失败原因的判定和问题定位就尤为重要。

2 传导抗扰度试验失败原因分析

当传导抗扰度测试火败时,我们町以按照射频干扰

(RFI)进入设备的途径和位置,找出导致传导抗扰度测试

失败的敏感点。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2.1射频干扰(RFI)传输途径

GBfI"17626中规定测试干扰注入方法有:①耦合,去

万方数据 80

----------------------- Page 2-----------------------

下:在RFI频率低端(150 kHz一10 MHz),RFl主要通过 敏感,非常容易受到干扰,这种町能性比较大;二是确认

电缆直接进入EUT内部。在RFI频率中端(10。50 MHz), 内部电路抗干扰能力不够,接口电缆处理不当。对于前

沿被测电缆直接传递进入EUT内部是RFI的主要干扰 者,需进一步对EUT内部敏感电路进行定位,找到问题

形式;被测电缆与EUT其他部分感性和容性耦合效率 电路部分,按照本文3.3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

已经较高,成为不可忽略的干扰因素。在RFI频率的高 施,提高其抗扰度;对于后者,需对每根电缆的屏蔽和接

端(50~230 MHz),沿被测电缆直接传递进入EUT内部依 口的滤波性能进行检查,针对性能薄弱环节,采取相应

然是RFI主要干扰形式之一;被测电缆与EUT其他部分 措施。

之间的感性和容性耦合也成为产生干扰的主要洲素;同 (2)若部分电缆测试出现测试不合格,或不同电缆

时,RFI通过空间辐射传递的效率已经较高.特别是在 发生不合格频段或现象不同,则基本可以判断|’廿】题出在

80一230 MHz,RFI通过空间辐射传递已成为干扰的另一 被测电缆及相应接口上。此时,应根据不合格的频率段、

主要闪素。 各被测接口电缆和接口滤波实际情况,按照前述的分析

2.2测试失败原因的判断和问题定位 方法。找到问题源头,采取相应措施。有
些cs敏感问题,

Cs测试失败原因分析基本流程:首先观察各电缆 未必通过处理电缆就能解决,此时可能还需找到并处理

和相应接口处是否采取了必要的防干扰措施,若有,应 内部敏感电路。

先改进内部电路。只有当该方法无法完全解决问题时, (3)若仅个别

信号线存在测试不合格,应首先确定

再针对电缆及接口本身进行改进;若没有,先对被测电 敏感是否发生在电缆传输信号的T.作频段,同时也应确

缆采取必要的屏蔽和滤波措施,效果不明显时,再从内 认标准是否对这样的频段采取了相应放宽措施及放宽的

部电路上找原因。需注意的是,CS测试时RFI频率较 幅度和频率范围如何,以免发生误判;若不是,此时应检

低,对接口电缆进行共模滤波时,需在接口处加装必要 查被测电缆及对应接口的性能,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的共模滤波器,仅靠在电缆上加磁夹或磁环可能起不到

明显效果。下面详细介绍如何根据测量结果和被测样品 3 电子产品通过传导抗扰度试验的对策

的特点进行问题定位。 为有效解决CS测试出现的敏感性问题,主要从外

2.2.1 EUT带有单一接口电缆 部连接电缆的处理、接口滤波、内部电路的抗扰性等几个

(1)CS测试时不合格在整个测试频段均存在,应首 方面着手。

先检杳被测电缆是否已采取必要的屏蔽和滤波措施,若 3.1对被测电缆的处理

没有,则增加相应措施;若存在此类措施,可以判断其措 cs测试时,电缆是RFI传输主体,对电缆进行改进,

施不力,建议改进或更换。 将电缆内共地信号传输改为双线平衡双绞线传输;为电

(2)当测试不合格仅出现在测试频率范围的低端 缆内公用返回线的多根信号线各配备一根返回线且信号

时,首先检查接口处的滤波,部分滤波器所使用的扼流罔 线与返同线构成双绞线对。这样,可有效减少RFI进入

电感最或接地电容的容量有限,对低频共模十扰抑制能 EUT内部,提高EUT抗十扰能力。

力不足,此时,应改进滤波器.提高其对低频干扰的共模 3.1.1对电源电缆和低频控制或数字信号传输电缆的

抑制能力;其次,也应检查所施加的干扰是否已接近被测 处理

端口正常信号的工作频率。若是,应确认标准是否对该频 若该类电缆测试不合格,
加装滤波器可有效解决问

段有相应放宽措施,以免发生误判。 题。若原来有滤波器,可通过改造或更换来解决。电源线

(3)当测试不合格仅出现在测试频率范围的高端时。 滤波器的要求见本文3.2.1节,信号线滤波器的要求见本

首先应检查被测电缆

在高频段的屏蔽和滤波器的滤波特 文3.2.2节。

性是否良好,可通过更换性能良好的电缆和滤波器来判 若EUT内部有微弱信号处理和放大电路,对通过接

断,若确认电缆和滤波在高频段性能不足,应有针对性地 口引入的干扰可能非常敏感,被测电缆换成屏蔽电缆可

加以改进;其次。若EUT为非屏蔽外壳,可将EUT放在 能是必须的。此时应注意屏蔽电缆的接地问题,否则效果

屏蔽箱体中用以检查是否存在被测电缆与内部电路之间 可能适得其反。同时必须牢记:非间轴的屏蔽电缆屏蔽层

的辐射和耦合,若存在,可通过对EUT局部或全部进行 不可以当作信号回线使用。

屏蔽来解决。 3.1.2对中低频敏感信号传输电缆的处理

2.2.2 EUT带有多种接口电缆 若此类电缆测试不合格,可对金属机箱或内部加装

(1)若每根电缆都在基本相同的频段存在同样的 有金属参考接地板的非金属机箱。应将非屏蔽电缆改为

敏感性问题,则有两种口『能性:一是内部某部分电路太 屏蔽电缆;若为屏蔽电缆,应提高其屏蔽效能;电缆屏蔽

万方数据
8l

----------------------- Page 3-----------------------

层需与金属机箱或接地平板良好连接。对其他类型机 3.3.1 EUT内部瓦连电缆的处理

箱,可将电缆内信号传输改为双线平衡式或同轴电缆传 进出PCB的较长连接线应在PCB接El处滤波;高频

输。若EUT及其接口不通过地线传输信号且不接地,使 信号传输应采用同轴电缆;敏感小信号传输应使用屏蔽

用屏蔽电缆,电缆屏蔽层在EUT端悬空并在辅助设备 电缆;对非屏蔽的数字/控制传输电缆应使输I叶l线和返回

端接地。 线两两双绞;对扁平电缆尽量在每根信号线旁边配一根

无论使用哪种传输电缆或传输方式,信号电缆进入 地线并两两双绞,条件不允许时,至少应为每两根信号线

机箱后应在过壁处加装共模抑制滤波器。 配一根地线;电缆走线尽餐紧贴金属外壳或接地
平板且

3.1.3对高频信号传输电缆的处理 远离金属外壳上的缝隙、开口;电缆在满足连接情况下尽

若此类电缆测试不合格.可将非同轴电缆改为同轴 可能短且尽量不要相互捆扎在一起。

电缆;若原为同轴电缆,应提高其屏蔽性能;电缆屏蔽层 3.

3.2 EUT内部电路的处理

在穿过金属机箱时与机箱360。环接.穿过机箱后依然用 对模拟电路进行PCB布线时,在敏感信号线旁应有

同轴电缆连接到内部PCB上。电缆进人机箱后可在机箱 地线保护并尽量缩短线长度以减小敏感信号回路的环路

内靠近入口处加装共模滤波器。 面积。对敏感信号采用平衡方式传输。对一般小信号放大

3.2接口滤波 器应尽可能增大放大器的线性动态范围,减少非线性失

对Cs测试,滤波器可以在电缆接口处建立一个屏 真;对PCB引出的模拟信号传输端口建议进行数字化或

障,将十扰隔离在接I=l外而让有用信号无阻碍传输,从而 变压器隔离。对直流放大器,建议采用斩波稳零放大器。

可有效防止干扰通过被测电缆进入EUT内部。 应设计和选用自身抗干扰能力强的电子线路(包括集成

3.2.1电源线接口的滤波 电路)作为设备的单元电路。

对金属机箱。在电缆进入机箱接口处安装电源滤波 对数字电路的lc,所有未使用的输入端I=l应与地

器。滤波器采取过擘安装方式与金属外壳形成一个整体, 或电源连接,不可悬空;对输入信号,电平触发比边沿

并通过外壳隔离滤波器输入和输出。不是所有的电源滤 触发抗干扰能力强得多;对智能芯片,在软件中加入

波器都能满足cs测试要求:部分抑制频率范围町能只 抗干扰指令并采用看门狗电路是必要的;与外部连接

到30 MHz;部分只是单方向的干扰抑制能力比较强。因 的接口,带选通功能的接口芯片比不带选通功能的具

此,若电源电缆cs测试不合格,可能需要对原有电源滤 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尽量使用大规模IC,这样可以

波器进行改造。扩展其抑制十扰频率范围,并提高对外部 获得较小的信号传输环路面积,提高了其抗扰性;对

共模干扰抑制能力。 PCB引出的数字信号建议采用光耦隔离、变压器隔离

对非金属机箱,若机箱内可加装参考接地金属板,则 或直接用光纤传输。

滤波器要求与金属机箱相同,电源滤波器安装在该接地 PCB输入输出接口(I/O)上使用独立的“地”,该“地”

板上;否则,滤波器应选择无需接地的共模扼流罔并安装 与PCB上的其他部分“地”仅通过一点连接,是专门为接

在电源线进入机箱处。若电

源线中包括保护接地线,必要 口滤波和屏蔽层提供的“干净”地;在I/O区域将“干净”

时该线也要滤波,以防止干扰通过该线传输。 地与机壳以非常低的阻抗连接起来;将所有I/O电缆集

3.2.2信号和控制线接口的滤波 中在PCB设定的I/O区域;i/O接口驱动电路要靠近I/O

对信号和控制线接口可使用共模扼流罔滤波。若 连接器;对所有I/O接13进行共模滤波;PCB上的I/O滤

EUT为金属机箱,可在共模扼流圈的两端安装高频滤波 波器应安装在驱动电路和I/O连接器之问并尽量靠近

电容以构成1T形滤波器,该滤波电容的大小应以不影响 I/O连接器。

信号的正常传输为限。若接口处原来有滤波器,可通过改 3.3.3其他处理措施

进性能来提高其共模抑制特性。 对EUT内部电路的结构布局包括对总体布局的检

3.2.3同轴线接口的滤波 验、电缆布线和分配、孔缝的位置检验和印制板布局方

同轴电缆进入机箱后可在机箱内人口处加装共模扼 位的检验等。应使机箱l:的缝隙或孔洞尽量远离敏感电

流圈(通过同轴电缆在磁环上并绕lO~15圈获得),若单 路;不要有任何金属物体直接穿过金属屏蔽机箱;输出

个扼流圈对共模干扰衰减不够,可加装多个扼流圈以拓 与输入端121妥善分隔,敏感电路和带十扰信号电路尽可

展其抑制频率范围,并提高共模衰减值。 能远离。

3.3提高EUT内部电路的抗扰性 接地是抑制噪声和防止干扰的重要措施之一。设计

仅通过以上措施nf能无法完全解决CS问题,此时 中应周密设计地线系统,并结合使用滤波和屏蔽等措施

需要提高EUT内部电路抗扰性。 来有效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下转第85页)

万方数据 82

----------------------- Page 4-----------------------

此外,还讨论了关于在设备中增加对电池温度 2.2中国提交了增加“国家的注”的意见单

进行探测的电路,以及限压/限流、机械防护等方面
我困有许多地区(包括城市)处在海拔2 000m以上,

的要求。 根据不同的海拔高度选择不同的倍增系数会使标准的实

1.6报告格式TRF文件讨论 施变得比较复杂。因此,中国对海拔2 000m以上的倍增

代表们对TRF文件的总

体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 系数的选择有特殊要求,要求在标准中增加注:“中国对

方面:一是表格项目内容太多,填写比较费时间;二 海拔2 000m以上使用的设备有特殊要求”。

是表格内容难以理解。希望能给出范例或者进一步 该“注”同时也提交给了HBSDT-E作组。

的解释;三是表格中一些内容重复。会议进行了相应 2.3其他技术问题的讨论

的处理。 (1)设计用于高温环境下的设备热表面标记问题;

1.7资料性介绍 (2)一次电路中的VDR试验问题;

(1)替代绝缘技术 (3)成品绕组组件的例行试验问题;

某公司的代表介绍了该公司使用磁性或容性信号耦 (4)跌落试验问题;

合技术,替代光电耦合器中传统的LED,光电二极管的绝 (5)热循环试验『口J题。

缘技术。

(2)防火技术 3 IEC/TC 108全体会议

EFRA建议在TCl08相关标准中引入意外引燃试验 3.1战略方针声明

有助于安全的改善,但是未获得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 会议对战略方针声明(Strategic Policy Statement,

(3)电气间隙的测试流程 SPS)的修订进行了讨论。

UL试验室给出了典型流程和简化流程的测试建议, 在成员表中,P成员增加了古巴联合成员(CUBA

缩短了测试时间,但在会上未取得各国专家的一致认同。 Associate Member—CU),减少了立陶宛联合成员

1.8其他事项 (LITHUANIA Associme Member—LT)。在联络组织中.新

(1)与IEC安全咨询委员会ACOS(Ad“sonrCom— 增IEC TC21作为联络成员。

mittee On Safety)就Guidel04((编制安全标准的导则和担 在工作组织中,根据各国家委员会的意见.在

负安全指导职能及安全专项职能的技术委员会的任务》、 PT 62075的基础上,成立新的环境T作组,负责TCl08

Guide 1 12《多媒体设备的安全导则》接触温度、电源分 技术委员会中环境相关标准。工作组在原有的召集人和

配、交流连接器等问题进行协调。 专家的基础上,继
续补充技术专家,并负责IEC 62075的

(2)会议初步确定了2009年会议的时间和地点: 进一步T作,原MT2—9关于能效的工作也合并到新的工

1月12日至15日,美国墨尔本;6月2日至5 13,暂定欧 作组中。

洲;10月13日至15日,以色列特拉维夫。 3.2关于

TS 62441

经过讨论,全会同意将髑62441(蜡烛引燃)继续作

2 MT2工作组会议 为Ts文件保留3年,同时,在标准中添加秘书处注,以作

2.1 IEC 60950—1增补1的修改意见讨论 为信息性提示。

各国家委员会共提出修改意见98条,会上逐一进行 下次全会将于2010年lO月在美国两雅图召开。

了处理。 编辑:王颖 E—mail:wangy@cesi.ae.cn

(上接第82页) 导骚扰抗扰度【S1一E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结语 【2】朱文立.射频辐射对电子产品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电子产

尽管cs测试目前还未纳人国家强制性标准和3c 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8.26(1):1-7.

认证管理,若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因此频繁出现故障,是无 【3】杨继深.电磁兼容技术之产品研发与认证【M】.北京:电子

法被用户接受的。因此,将产品cs性能纳入管理已经成 工业出版社.2004.

为大多数生产厂家的必然选择。 【4】钱振字.3c认证中的电磁兼容测试与对策【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5】王守三.电磁兼容的实用技术、技巧和工艺【M1.北京:机械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 工业出版社.2007.

17626.6—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 编辑:王颖 E—mail:wangy@cesi.ac.cn

万方数据 85

----------------------- Page 5-----------------------

传导抗扰度试验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 朱文立, Zhu Wenli

作者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

刊名:
安全与电磁兼容

英文刊名: SAFETY & EMC

年,卷(期): 2008(6)

参考文献(5条)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T 17626.6-200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

扰抗扰度 2008

2.朱文立 射频辐射对电
子产品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期刊论文]-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08(01)

3.杨继深 电磁兼容技术之产品研发与认证 2004

4.钱振字 3C认证中的电磁兼容测试与对策 2004

5.王守三 电磁兼容的实用技术、技巧和工艺 2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张娴.吴燎兰.牟萍.黄华 吉赫横电磁波传输室(GTEM cell)辐射发射测试研究[会议论文]-2004

2. 冯英强.王伟.马蔚宇 比对在电磁兼容发射试验项目

中的应用[会议论文]-2007

3. 杨凯生.蔡涛.张玉平.牛犇 产品研发过程电磁兼容传导发射预测试方法[期刊论文]-电子测量技术2004(5)

4. 潘少祠.Pan Shao-ci EMC静电放电测试与预防[期刊论文]-电子质量2009(4)

5. 吴钒.Wu Fan EMC测量天线特性简介[期刊论文]-安全与电磁兼容2007(3)

6. 任宏飞.任子晖 医用电气设备EMC设计[会议论文]-2007

7. 刘浩.邱扬.张昆.焦建君 100BASE-TX局域网非屏蔽双绞线的传导发射测试技术[期刊论文]-测试技术学报

2003,17(3)

8. 刘云艳.喀晶波 电子设备接地分析应用[期刊论文]-空间电子技术2006,3(2)

9. 肖潇.王燕.刘志成.XIAO Xiao.WANG Yan.LIU Zhi-cheng 医用电气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实验[期刊论文]-中国医疗

器械信息2006,12(3)

10. 徐加征.Xu Jiazheng NEBS认证——传导发射[期刊论文]-安全与电磁兼容2008(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06526526.html,/Periodical_aqydcjr200806015.asp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