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

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

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荒漠化的概念

荒漠化的自然

和人为因素

播放我国“西北地区荒漠景观”视频感受情境

创设情境

直观感受

讲解荒漠化的概念,

强调理解概念的关键词语

帮助学生

理解概念

演示实验:

1、把两杯沙子分别倒在两块塑料垫上。

2、把两块塑料垫放在水平桌面上,打开电风扇,

让“风”吹拂“地面”(两块塑料垫)。

3、把另外两杯沙子再倒在两块塑料垫上,

然后把塑料垫放在木板上。

4、把木板垫起一定的坡度(30°为宜)。

5、用两大杯清水分别均匀地倒在两块塑料垫上。

观察思考:

1、哪种塑料垫上的沙子容易被吹走?

2、哪种塑料垫上容易“水土流失”?

3、沙质土壤上植被生长情况怎样?

植被的生长情况对土壤蒸发有什么影响?

4、土壤强烈蒸发的后果是什么?

5、(展示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和

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哪种气候类型

影响的地区土壤干燥程度最高,

哪个地区土地沙漠化情况最突出?

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

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对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影响

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

气候、自然景观

教师用结构示意图总结干旱的自然特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联系必修1,结合演示实验说明西北地区沙漠化过程是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生物、地貌各因素统一变化的过程。

回顾旧知

解答新知

指导学生分析图2.1~2.3

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思考题

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

识和能力

安排学生活动,并提出要求

根据自己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激发学生

创新思维

师生互动:分析荒漠化发生的自然条件;分析加快荒漠化进程的人为因素(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对比总结荒漠化不同的人为因素、典型地区及主要危害

结合图2.5加深记忆

图文结合

印象深刻

新课小结

回顾重难点内容

课外思维拓展

分4小组,组内合作完成:1、石质荒漠化、沙漠化、荒漠化及次生盐渍化的区别;

2、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地区和成因。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和范围

2.地貌特点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 ②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④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

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

主要危害

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

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挂图,同时用MP3播放《出塞曲》

新课教学: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学生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课前收集的历史资料及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原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和荒漠化的发展趋势,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2、演讲“满城尽是黄沙”,(说明荒漠化的危害和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

总结:

读图思考:读课本图2.12“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①从总趋势看,该地区河流多呈什么流向?②为什么该地区河流多呈平行状分布且流程短小?

(①由四周流向中心。②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四周的高原山地,地形限制了河流的发育。)

读图思考:读课本图2.13,思考(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展示“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干湿状况分布图”。

回顾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及主要荒漠化分布地区。由荒漠化的因-→果-→对策-→措施-→我国的治理措施,由一般规律到具体国家具体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荒漠化防治的对策。

(1)荒漠化防治的三个内容: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两个原则:

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

(3)荒漠化防治的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受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一个有效措施:恢复而自然植被。

讨论:干旱区绿洲与荒漠的演替是双向的,但绿洲变荒漠非常容易,而荒漠变绿洲却非常艰难。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点拨:这是由当地干旱的环境决定的。水分条件消失容易而形成难。)

2.治理措施。

回忆:荒漠化的三大人为因素,推理得出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3.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和经验。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各族人民在与土

地退化和不利自然因素的斗争中已创造出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其中,沙坡头是治理荒漠化的典例。

读图指导:读课本图2.15“沙坡头草方格沙障”,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冬春季节这里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

思考: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起畅通无阻。)

新课小结:引导学生完成本节内容之间的联系图,以达到总结巩固的目的。

课外拓展:调查自己家乡的土地、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状况,分析是否合理?可能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请你为家乡的土地、水资源、能源资源的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三个内容: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退化;

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防治的两个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荒漠化防治的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受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一个有效措施:恢复而自然植被。

4.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治水;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治风、治沙;(3)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治土地利用(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治能源利用;(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治根本。

5.我国治理措施和经验

⑴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⑵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坡头草方格沙障

⑶ 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知道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全球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现象,理解其产生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GE的计算方法,学会基本的地理测量方法; (2)应用GE提供的卫星地图,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的方法,学会思考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整体性联系;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学生学会对信息进行综合与分析,并能利用实证的方法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4)能使用GE来看地球任一地区地形坡面图的方法; (5)能利用GE的历史图层,跨时空来了解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意识到并关注中国沙尘扩展的问题,加强对国家归属感和认识中国的热忱;(3)意识到环境的转变及其对人文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4)对世界其它地方的民众所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表达同情; (5)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明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为更美好环境做出适当的行动。 教学重点: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综合分析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环境: (1)网络教室,至少15—20台能够上网的电脑; (2)教室内的电脑装有GE6.0软件; (3)教室内有投影仪,教师的电脑装有能够控制学生的电脑的软件; (4)教室内的电脑配置大约 3—4 人一台,电脑与电脑之间留的间隔大一些,便于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楼兰古城: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位于现今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及其邻近地区,与汉唐文化密切相关。鼎盛时期人丁兴旺、车马喧闹,然而在公元 4 世纪,楼兰文化戛然而止。古时的楼兰曾经是沙漠中的绿洲,树木参天,水草丰盛,居民以渔牧为生,是屯田的场所,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为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如今看到的景象——一片荒漠。 [讲授新课] 什么是荒漠化?顾名思义:“化”在中文中是一种使动用法,“荒漠化”可理解成“使……变成荒漠”,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其表现有下面几种: 1.石质荒漠化: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被破坏,而形成岩石裸露的地表,在水、风的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下,使该地水土流失、沙化的现象。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 2008年 2009年

地理《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本章主要是研究区域发展、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 继续发展 ↓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2.荒漠化(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 生盐渍化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渍)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类型范围: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西北地区优秀教案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能力。 2.掌握本区降水少对植被、河湖、农田、城镇的特点和分布的影响,以及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的重要性。 3.继续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以及分析区域地理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区域地理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综合分析法。 二.教学重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牧业生产的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填图法,综合归纳分析法 四.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复习了中国总论部分的政区,中国地形,气候等相关知识,也复习了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所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缺乏在区域中综合分析的能力。五.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西北地区 位置: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 范围:新、内蒙古、宁、甘肃西北部 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全年降水少,夏季高温, 冬季寒冷) 地表多沙漠、戈壁 植被:从东向西:草原、草原荒漠、 荒漠 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征:干旱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和内流湖 农业: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 原、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 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新、 内蒙古 煤 矿产资源石油 优势自然资源天然气(西气东输:原因、意义) 稀土 草场资源广布 光照条件好 人口,城镇分布特点:多呈带状和点状分布;沿河分布;分布在山麓水源地 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原因,治理措施) 铁路:包兰,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

图 3 图例 现代 约 0.6 万年前 约1.1万年前 N 2012届区域地理练习题---西北地区 图5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夏季流量小 B.补给以降水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径流年际变化小 读图4,完成3~5题。 3.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A .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 .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 .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 .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4.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A .河流水量更大 B .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 .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 .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5.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森林破坏 B .土地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地面沉降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 具有重要作用。图3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 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 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 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 B.③④ C .①② D.②④ 7.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 .围湖造田 B .绿洲萎缩 C .湖区汇水面积减少 D.气候变干 (2011年广东高考41题)8。(28分)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题。 材料一: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图11) 材料二:石羊河流域某采样点垂直剖面图(图12)。 (1)石羊河的总体流向为 。从内、外流河类型看,该河为 河,判断理由是 。(6分) (2)图12所示地层,埋藏越深,距今年代越 ;深度1.6米处是 沉积, 由此可推断该地的干湿状况,距今5000年前后比现在 ,理由是 。(10分) (3)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现有的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基础知识上,会对西北地区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会很深刻。西北地区是进入中国地理分区以来的第二个区域,对于区域分析的方法也不是很熟练,从课堂的推进来说,要层层递进,不能只讲知识点,要把原因解释清楚,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中国分区地理的相关知识点。 二、课标、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本部分内容课标提出要能够运用地图指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比较他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能够描述和确认该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能够运用各类图表,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能够说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以及该地区发展农牧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能够在地图上说出该地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说出主要的矿产资源分布地。能够运用正确的环境观,对区域内出现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四、教学重点 西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形成的原因;水热组合变化的规律性;西北地区的河流的水文特征;西北地区的特色农业。 五、教学难点

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角度出发,描述西北地区特定的位置、地形、气候条件下发育成相应的土壤和植被,以及相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在自然资源的分布条件下,形成了相应的工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投影仪展示两组图片,一组反映“打磨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组反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师:一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不尽西北的开阔与广袤,一首“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不尽我们对西北的赞美。西北究竟是一个怎样神奇的地方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名称《荒漠化的防治》 科目地理年级高二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 学习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西北地区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关键,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过程,了解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2. 通过创设宽松开发的探究氛围,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效而科学的案例分析方法。 3. 尝试从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知识与技能 1.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荒漠化的表现,学会用几个关键词描述荒漠化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科学术语表达地理现象、过程或地理问题的能力。 2. 读图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理解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3. 理解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分析西北地区干旱气候形成的原因,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荒漠化的成因。 教学资源(1)学生已有知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修2环境问题 (2)已有能力:能分析简单案例,阅读资料,搜集、整理信息得出结论。 (3)、课本P18 活动,P19 阅读,P21活动,整理为案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拓展 (4)、网上搜集过度放牧、过渡樵采、过渡开垦图片资料, 教学活动1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演示:荒芜的草场黄沙裸露,羊儿啃着孤零零的枯草,大风吹动着流沙将道路淹没,流动沙丘正步步向村庄逼近。 师:1. 判断画面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 2. 该环境问题在我国哪个地区最为突出?(西北地区) 生:学生回答略。 活动:我给同学们出示五个提示,答案三个字。 题目:提示一土地退化提示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提示三气候因素提示四人类活动提示五沙漠化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关于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与反思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的基础知识,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有所了解,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的地理基础比较薄弱,容易混淆部分概念,学习难度适中。 设计思想: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设置地理情境,让学生观察、体验、探究、理解地理事象,紧扣新课标要求并重视实施过程,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法、讲解法、合作式学习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4)了解不同历史时期荒漠化发生的地区及其不断变化的原因。 (5)了解我国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 (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的总体思路、具体措施的论证,提高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2)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治理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方法: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MP3等; 实验器材:一块木板、两个塑料垫其中一个垫子上有塑料小草、四杯沙子、两大杯清水、小电风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高二地理必修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隶属于地理必修三,是对必修一和必修二所学内容的应用。 2、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区域地理的学习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在区域中解决地理问题,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具备的,但是在具体分析区域的过程中,区域研究的方法比较陌生,需要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荒漠化的含义,注意区分荒漠化的三种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会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不同人为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四、教学重难点 1、区域定位分析方法的运用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一般方法总结与运用。 五、计划学时: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方法:多媒体、设问法、换位思考法 七、教具: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地理③必修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合作探究】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教师总结】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教师总结】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西北地区省优质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西北地区 课程标准: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运用实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1、通过读“西北地区位置”图,认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 2、通过读“西北地区主要城市和交通线”图,分析西北地区城镇分布特点; 3、通过读“西北地区主要农牧业分布”图,探究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学重难点:分析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感知西北 教师:在祖国辽阔的疆域上,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地方。这里有皑皑雪山矗立天宇,这里有茫茫草原延伸远方,这里有大漠戈壁演绎的英雄梦,这里有丝绸之路见证的国富强,这里有肥美牛羊驰天地,这里有甜润瓜果飘清香。这就是我们的大西北,一片充满魔力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走进西北地区。 教师:要想效率高,心中有目标,请同学们大声、快速朗读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 读图描述西北地区位置、范围及自然特征。 学会分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变化规律及城镇分布特点。 举例说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结合学习目标,通过自学,认识西北。 二、认识西北 展示自主学习任务: 教师:请同学们学习课本P14—15内容,完成下列问题。时间6分钟。完成任务的可以举手示意。现在开始。 1、描述西北地区位置、范围。 2、读图6-3-1,找出西北地区主要地形区。 3、试着分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4、找出西北地区主要河流,说出当地河流特点。 5、完成P14学习行动2,说出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变化规律。 6、完成P15学习行动3,说出西北地区城镇分布特点 1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温江中学高二地理组李海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影响;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案例,分析图表、文字等相关资料的方法;熟练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荒漠化的概念 2、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教学难点 1、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分析方法,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学生提前查阅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课前滚动播放景观图片,沙漠化、 石漠化、红漠化。提问学生:对图 片有什么印象? 感受情境 自由回答 以有震撼力的图 片让学生明确荒 漠化的危害性, 学生受到视觉上 的冲击,引起学 习兴趣。 新课教学荒漠化的 概念 图片中的村庄被荒漠包围,大家担 心有一天会被沙漠吞蚀。这种过去 能生长植物,可以让人安居乐业的 地方却变成了荒漠,很遗憾,那就 出现荒漠化了。什么是荒漠化呢? 概念的关键词是哪一个?要求同学 们在书上找到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和学生一起 就学生回答的情 况进行探讨交流 学生在书上勾出 概念 学生自主探讨, 激发主动学习热 情 学生能将概念落 实到书,能对概 念准确地理解 老师强调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 化”。什么是土地退化,通俗地说原 来可以长植物,现在不能了。包括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加深对概念的理 解 以通俗的语言让 学生理解离我们 生活较远的、枯 燥的概念。 以图片展示三种表现形式:土地沙 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碱化, 所涉及的地区,我们以后都会有学 习。可知荒漠化不等于沙漠化。 学生通过图片有 直观的认识,初 步了解这些荒漠 化问题最严重的 地区 通过对概念的辨 析,克服学生的 思维定势,加深 对地理概念的理 解承转 荒漠化已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约有1/4的陆 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 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所以,本节课我们以西北地区为案例,学习荒漠化的防治。 西北地区 的位置、 范围 干旱为主 的自然特 征 出示西北地区地形图 承转提问:界线大兴安岭、古长城 大致和哪一条等降水量线吻合?贺 兰山、祁连山呢?从中国降水分布 规律来看,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 400mm,贺兰山以西小于200mm, 塔里木盆地内更是年降水量小于 50mm,那里的人常常会几年不见下 雨。可见整个西北越往西降水越少, 学生读图,回答 西北地区与其它 地区的分界线。 包含的地形区、 省区:内蒙、宁 夏、甘肃、新疆 与老师一起回忆 中国地形、等降 水量线分布、干 湿地区等旧知, 从而获取新知 系统分析前,回 忆旧知,作必要 的基础知识铺垫 既让学生获取新 知,同时也复习 了旧知识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1

第三课西北地区 丝路明珠 一、教学设计 1.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本,一方面通过开放的、多维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质疑能力,综合联系能力,自评互判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达到快乐学习与科学探究的和谐统一。 2.在教学中坚持创设情景等直观性原则来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教材从干旱的自然环境入手,着重介绍以吐鲁番等地的绿洲农业,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独特的灌溉系统——坎儿井,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使得绿洲地区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宝贵的水源和食物,使学生理解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和谐共存的。 三、学习目标 1.了解新课程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的特点和影响,深刻领会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更应保护资源,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了解丝绸之路,认识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疆人民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难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停电公告”图片。 师:电力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谁能再讲讲还有哪些资源的缺乏也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生:停水 生:汽油涨价 师:我们是“水乡”,为什么会缺水? 生:是环境污染造成,我们桐乡有许多印染厂乱排放污水。 生:下雨少,今年天很热。 生:许多人浪费水。 ……

师:有没有比桐乡更缺水的地方,你认为我们干旱面积分布最广的是在哪个省区? 生:有,新疆。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新疆是如何的干旱的? 生: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生:有传说中的“火焰山”。 …… (展示绿洲图片1 2 3 4) 师:请同学们猜猜这张图片是什么地方拍摄的? 生:内蒙古。 生:森林。 ……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思考,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但老师对这张图片感到很困惑,沙漠中为什么含有绿洲呢? 生:雪山上的雪水融化后,可以灌溉形成绿洲。 生:沙漠中有地下水,可以灌溉。 生:有坎儿井。…… 师:是绿洲与水资源有关,水是生命的源泉,它解决好水的问题,合理利用水资源。 (展示坎儿井直观图片1 2 3 4) 师:我们有看图、看材料时应该学会质疑,现在我们用5分钟时间分组提问,看谁问得多、问得好。 生:新疆人民为什么要开凿“坎儿井”? 生:“坎儿井”给新疆带来什么影响? 生:“坎儿井”是什么样子的? …… 师:同学们的问题问得很好,要全面掌握一件事件需要我们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去把握,现在我们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提一个问题,看看你们能不能问倒老师好吗? 生:好 师:第一组谁来问? 生:坎儿井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师:1.2.3.4好像由……,老师要回答了? 生:不算,不算,我来说,竖井、暗渠、明渠。 师:噢,还有补充吗? 生:池塘,出水口。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1)

中国地理总复习 西北地区 2014年9月 邹城市第一中学 张思敏 西北地区 【考试说明解读】 高考山东卷地理考试说明中规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是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部分的地理课程内容是高考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地球与地图部分是高中地理必要的基础知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明确西北地区的空间位置、区域特征和工农业发展,并通过宁夏沙坡头土地荒漠化治理,探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分析】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这导致了西北地区的干旱;区内高原面积广大,又受到高大山脉和青藏高原的阻挡,这种地形使夏季风很难到达,从而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干旱”就成为西北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 围绕着“干旱”,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呈现出整体性的特点。 自然特征: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昼夜温差大。 ②水文:河流稀少而短小,以内流河为主。 ③地貌:沙漠广布,以风蚀、风积地貌为主。 ④植被:覆盖率低,东西差异显著。 ⑤土壤:发育差,多沙质沉积物。 在干旱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当地的人文环境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本节课以农业为例分析西北地区的人文环境。

西北地区的农业可用绿、白、红三种颜色来代表,各找一个微观区域进行分析。 绿——畜牧业,以天山牧场为例,分析冬牧场和夏牧场的分布及原因。 白——棉花种植,以新疆库尔勒为例,评价棉花种植的区位条件。 红——枸杞种植,以宁夏沙坡头枸杞种植为例,提取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并探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学生是在八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经过了三年时间的间隔,学生对其已经印象模糊,即使是基础内容也很难准确的进行描述了。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自主学习案》巩固基础知识,利用《课堂探究案》提升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及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明确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特征; 2.分析西北地区农业生产; 3.通过土地荒漠化治理,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 能力目标: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描述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教学方法】 导、议、讲、练相结合。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单元整体分析 【整体分析】从课程设计来看。本节主要以区域认知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为依据,探究怎样进行生态持续发展建设的思路。教材主要通过案例的方式,分别就荒漠化防治(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森林保护(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湿地保护(不同类型的湿地为例)及初中地理中所涉及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为例)等四种类型的区域生态建设进行分析,从知识整合的角度,在把人口、城市、工农业、交通等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再纳入这一领域,就基本上囊括了目前地球生态环境的主要类型,教材逻辑设计上,主要通过案例的分析,形成解决生态建设的基本方法体系:第一层次:学科技能(案例法、读图思考法等);第二层次:学科方法(用综合法与比较法分析自然人文特征、要素);第三层次:实践方法(问题解决法:第一步:区域特征与生态破坏关联分析;第二步:生态破坏的原因分析;第三步:危害分析;第四步:防治的措施)。用“看想法”思维模式对以案例为资料的问题分析,具有较大优势,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训练,形成方法体系。在生态建设中,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思想,不能因为生态保护的问题,对弱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一定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相协调,不能单纯为保护生态而不敢发展经济。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考查趋势】①内容探究:以区域图为载体,利用图中经纬网定位,结合图中降水量等信息,考查区域荒漠化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常结合示意图或统计材料,考查森林在不同区域环境下的生态效益或者考查森林对地下水及生物的影响。②形式探究:多以综合题形式考查,难度系数在左右,分值为8分左右。③热点探究:西北地区、南美热带雨林及关注我国“十三五规划”就我国的生态建设目标。 【逻辑结构】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精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教案 学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上课题目: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1(3(4(5312[[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讲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 [ } [ [板书 [ [ [就 [ [ [ [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

《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通州区小务中学 唐昊原

《西北地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中国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两个区域。因此在《西北地区》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有了学习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基础,对中国区域特征已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本节课开始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作为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本节乃至整章只是对区域地理的宏观介绍。本节教材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深居内陆的西北地区,描述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构成;第二部分:温带大陆气候和农牧业。讲述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农牧业活动。教材这样设计,使知识点比较鲜明,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便于比较归纳。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以前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基础上完成的。根据他们已初步掌握的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方法去学习另外两个区域。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根据本课的特色,最好让学生实际操作,以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一节课来,让学生联系课前收集一些两地的资料,从自学讨论中了解我国西北“干旱”的区域地理特征,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确定范围、概括位置特点、分析归纳该区的自然地理特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相关的分析思维力;了解主要的气候特征,分析并理解其对本区自然景观、植被、河湖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了解该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北地区各具特色的位置、范围、地形和气候特征等自然地理特征难点:西北地区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分组自学法、探究讨论法、指导读图法、启发引导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 通过分组自学,组内讨论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加强学生读图、用图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怎样从图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认识与分析一个地理区域特征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西北地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运用地图说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等区域概况。 ②认识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环境特征。 ③认识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 ④知道分析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从材料中收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规律,归纳地理特征。 ②初步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人地关系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西北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分布特色。教学难点:认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由于是网上授课,师生互动环节较少,以视频、图片等加强学习的效果。 授课过程: 【导入】一个法国朋友想看大草原,吃哈密瓜,还要晴天多,介绍哪里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晴天多。 【干旱的西北地区】 一、观看视频,了解西北地区的概况 二、读图:学习西北地区的概况:位置、范围、面积、人口、民族、地形等。

三、设计路线 (一)看大草原:学习西北地区的农牧业 (二)农业观光:学习西北地区的种植业 (三)矿区之旅:学习西北地区的矿产资源

四、小结 五、课堂小测 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形主要是() ①高原②盆地③平原④丘陵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同一个地理区域,可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我国的西北地区基本位于() ①季风气候区②非季风气候区③地势第一级阶梯④地势第二级阶梯 ⑤温带⑥寒带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A.①③⑤⑦ B.②④⑤⑦ C.②③⑥⑧ D.①④⑥⑧ 3、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是() A.林业 B.畜牧业 C.种植业 D.渔业 4、图中A处水草肥美,业发达,该处主要民 族为,传统民居为。 图中D为我国最长的内流河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