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哥伦布的四次航行

哥伦布的四次航行

哥伦布的四次航行
哥伦布的四次航行

(六)历史问题注释

第一次航行(1492~1493)。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携带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3艘船、船员90人,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启航,经加那利群岛西驶,历尽艰险,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巴哈马群岛中的瓜纳阿尼岛(即今华特林岛。当时哥伦布把这个岛定名为圣萨瓦尔多,即基督教“救世主”之意)。接着发现古巴的东北海岸。继转东航,又发现海地岛,并称之为“埃斯帕尼奥拉”意为“小西班牙”。他在海地岛寻找黄金,筑纳维达德堡,派人驻守,旋即返航。1493年4月15日返抵帕洛斯。

第二次航行(1493~1496)。1493年9月25日他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怀着在新发现地区殖民和寻找黄金的目的,率领约1500人分乘17艘船只,满载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从加的斯出发,第二次前往美洲。11月3日发现多米尼加岛,接着又发现瓜德罗普岛和波多黎各等岛,然后驶抵海地岛。因纳维达德堡已为当地印第安人夷平,于是另筑伊莎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印第安人被课以黄金重税,或被驱使到金矿从事奴隶劳动,有的被捕捉运回欧洲贩卖。1496年,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其弟弟留在海地岛,另建圣多明各城作为西班牙新的殖民据点。

第三次航行(1498~1500)。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率领由6艘船只和200人组成的船队,分两组从圣卢卡尔启锚,3只船直驶海地岛,另3只船由哥伦布本人率领,经佛得角群岛向西航行,于8月1日发现特立尼达岛。8月5日在委内瑞拉帕里亚半岛登陆,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陆。8月31日返回圣多明各。海地岛西班牙人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他实行委托监护制进行安抚,仍不能稳定局势。1500年9月,哥伦布连同他的两个弟弟被强行押回西班牙。哥伦布后虽获释,却失去统辖其所发现土地的权力。

第四次航行(1502~1504)。1502年5月9日,哥伦布率领4艘船只和约150人从加的斯出发,企图在古巴和帕里亚半岛之间的海面上尽快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1502年6月15日,发现马提尼克岛,然后沿海地岛南海岸西行,过牙买加向中美洲进发,再沿洪都拉斯南驶,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最后抵巴拿马的达连湾。因无西行航道,只得于1503年6月折回牙买加岛,经圣多明各于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圣卢卡尔。他请求西班牙国王给予他应得的财富和统治新大陆权力,未能如愿。1506年5月20日,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巴利亚多利德。直到去世时哥伦布还以为他发现的陆地是印度。

哥伦布处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商业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制度瓦解的转变时期,他

对美洲的发现顺应了欧洲资产阶级掠夺新财富、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要求。美洲的发现和殖民,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扩大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崩溃。同时,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在拉丁美洲建立起殖民奴役制度,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对哥伦布首航线路的评价】

费尔逊·扬在《哥伦布及他发现的新世界》一书中写道:邓拉温勋爵这个曾对哥伦布首航时所采用的航海术作过一番研究的英国快艇主人宣称,假如有艘现代帆船想从帕洛斯航行到巴哈马群岛,然后返回来,它“不可能找到一条比哥伦布出航和返航所采用的更佳的航线”。乔治·纳恩在他所著的《哥伦布的地理概念》一书中指出,在研究了哥伦布的首次西航后,断言哥伦布了解所有有关海风和海流的一切基本知识,“他了解得如此详尽,以至在整个航行中,他连一个简单的错招都没走过”。(转引自(美)塞·埃·莫里森著《哥伦布传》)【哥伦布首航时的风】

(美)塞·埃·莫里森在《哥伦布传》中写道:从加那利群岛往西航行,离开信风带就进入了无风和不定风的“回归无风带”。而且在哥伦布航行了几天后,10月所刮的东北信风北界刮到了他的航线的南边,大约沿着北纬26度延伸,所以他只在这段航程的最后几天才又进入信风地带。……他有着“了不得的好运气”,在刮飓风的季节里如他所做的他是沿着回归线无风带的边缘航行的。他所经过的没有一个暴风雨的日子,也没有日子绝对平静无风,而只是风向不定而已。你可以说他运气好透了,但是幸运总是赐福于勇敢者。

【哥伦布发现磁偏角】

(美)塞·埃·莫里森在《哥伦布传》中写道:9月13日哥伦布报道,夜晚开始时,磁针朝北极星的方向偏移,而早晨,它偏到了北极星的东北方向。还有,在17日这天,领航员为了“定北向”,发现磁针“向西北偏了整整一个罗经点,水手们惊恐、苦恼,然而又说不出原因来”。……哥伦布终于认识到他观察到了罗盘有偏西现象,而指出这种现象的,哥伦布无疑是第一人。(其实中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已经就指出了磁偏角现象。)【哥伦布到达美洲】

(美)塞·埃·莫里森在《哥伦布传》中写道:10月11日(星期四)信风整天仍旧猛烈地刮着,海浪比这次航行中的任何时候都要大,舰队在日出至日落之间航行了78海里,平均航速为6.7节。陆地的迹象如此之多,出现如此频繁,以致“每个人都松了一口气并且变得高兴起来了”。“尼尼亚”号捞到一根带有一朵小花的嫩树枝,花的样子像卡斯蒂利亚的篱笆上长着的一种野玫瑰。“平塔”号收集到的更多:一根藤茎、一根枯树枝、一块木板、

一株陆地上才可见到的植物,而且“还有一根经过加工的小木棍,似乎是铁器加的工”,无疑,它是印第安人用石凿凿成的。这些东西必定是从小安第列斯群岛或者甚至是从南美洲漂来的;但是它们的出现终止了船员的抱怨,使舰队的每个船员有了思想准备——首次横渡大西洋即将结束了。

【帆船航行的特点和哥伦遇到的海流】

帆船的一大优点是能随意利用风力,操纵帆索使风帆吃风,让风力推动船只前进。与大划船相比,装同样多的货物,帆船上所需人员很少,大概只需前者的十分之一。但是“风吹它想要吹的地方”,尽管一位海员(与传道者不同)能根据飘动的旗帜、根据浪峰的角位、根据面颊上的感觉毫不费力地“讲出风从什么地方刮来”,但他决不能顶风航行。……对于一个航海的水手来说,风向异常重要,它决定着这个水手能否按预定方向“走完他的航程”。在风向不如人意,也就是说,在他不得不逆风行船时,为了达到目的地,他就或多或少地要采用之字形的航行方法。

-2018高中历史哥伦布航海文本

XX航海 哥伦布(Colombo, Cristoforo 约1451~ 1518),意大利航海家。生于 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 次出海远航(1492~ 1493,1493~ 1496,1498~ 1500,1502~ 1518)。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 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西班牙王室出于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并且企望联合“对基督教徒曾表示过极大好感”的元朝大汗(他们还不知道元朝已经灭亡)来夹攻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哥伦布的计划得到了王室支持。王室于1492年4月17日与哥伦布签订协议,封哥伦布为他发现土地上的海军上将、总督和首席行政长官;在这些领土上出产或交换所得的一切金银、珠宝、香料等的十分之一归哥伦布,十分之九上交西班牙王室。 这一年的8 月3 日,星期五的清晨,由哥伦布指挥的三艘卡拉维尔船于巴罗士港顺风启航,国王交给哥伦布一封递交中国“元朝”大汗的信函。 三艘船的大小各不相同,都装有大炮和六个月的粮食以及准备与未开化地区土著们做交易的用品。哥伦布任船长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第二艘为“平特号”,重90 吨,速度快,船体只为旗舰的一半,船长是马丁?宾森。第三艘是“宁雅号”,重60 吨,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不仅是有经验的水手,而且是这次航海探险的投资者,探险能否成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当时召募水手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探险队员中有不少是哥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还有相当一部分船员则是以这次航海为条件而受到特赦的犯人。这样整个船队才凑成了88人。 9月6日,哥伦布的船队驶过加纳利群岛,进入了当时海图没有记载的大西洋海域。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叙述,断定沿北纬二十九度线航行就会到达离中国海岸约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节选)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1492年,10月21日,星期日。10点钟,我们到达了这个岛的一个海角,船队的其他船只也抛锚停下了。匆匆吃了一顿饭之后,我上了岸,发现除了一栋空无一人的房子之外,这里没有人烟的迹象。我们相信房子的主人由于我们的到来深感恐惧,弃家而逃,因为房子里面生活用具样样俱全。我下令不许动房子里的任何东西,然后带着我的船长们和一些船员去视察岛屿全境。 这座岛屿比其他的岛屿更加美丽富饶。到处是高大茂盛的树林,还有四周绿树环绕,浓荫覆盖的大湖,景色优美迷人。整个世界就像四月的安塔露西亚一样青翠欲滴。鸟儿歌声动听,让人不忍离去,成群的鹨鹉连天空都能遮没。这里的鸟类和我们国家的鸟类看起来极其不同,还有上千种不同的树木,树上长满果实,香味使人垂涎欲滴。让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我不知道这些树的名字,但我确认它们都很有价值,所以我保存了这些树的标本。在湖周围视察时,我们发现了一条蛇,它逃到了水里,我们一直跟着它,因为水不深,最后用长矛把它捉住了。这条蛇有七指长,我估计这一带还有很多这样的蛇。我还发现了芦荟树,并决定明天带十昆多(当时的一种计量单位——译者注)上船,因为有人告诉我这种树很值钱。 在寻找饮用水的过程中,我们在距离停船处半里格(旧时长度单位,1里格约合4.8公里——译者注)的地方见到了一座当地人的村庄,那里的居民一发现我们就弃家逃走,还把值钱的东西都带到了山里。我命令我们的人不许拿走他们留下的任何东西,连一根针也不行。不久我们就看到几个当地人向我们走过来,其中有一个接近了我们,我们给了他一些鹰铃和玻璃珠,他很高兴。作为交换,我们向他要一些水。当我回到船上时,那些当地人已经带着装满水的葫芦来到了岸边,而且表现得很高兴。我下令再给他们一些玻璃珠,他们答应第二天再来。我希望能在这个地方将船上的水桶装满水,如果天气许可,就马上离开,绕岛航行,直到我找到这里的国王。因为我听说他拥有很多黄金,所以想试试看能否得到一些。之后我打算向另外一个很大的岛屿迸发,根据船上的印第安人提供的信息,我相信这个岛就是西潘哥岛。那些印第安人称这个岛为寇芭岛,说那里有很多大船和海员。还有一个岛屿他们称为波西亚岛,据说这个岛也很大。 对于在我们航线上的其他岛屿,我也会在经过的时候进行探查,并且根据是否发现了大量的黄金或香料来决定我的行动。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决心向大陆航行,访问那个城市,把陛下的信呈给大汗,并且带着他的答复回来。 173.哥伦布航海的目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学会运用历史、辨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2.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能力目标 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经验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 5.围绕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并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6.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中华文明衰弱的原因。 (二)知识目标 7.知道郑和下西洋到达的主要地方,最远到达哪里;知道哥伦布航海到达的主要地方。 8.了解西方航海的背景和目的和郑和下西洋的一些相关内容。 二、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多媒体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大家肯定就会知道我们今天的课题是和航海密切相关的。说道航海我们都知道西方有个哥伦布,他航海发现了新大陆;而我们中国也有个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故事我们也是人人皆知。但是我们很可能都没有把他们两个联系起来,今天我们就把他们两个人放在一起,看看在航海的背后有没有我们所忽略的东西。 展示课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新课教学: 【大家出主意】 但是首先要请大家来帮老师来拿个主意。 事例:内尔森是16世纪英国伦敦的一个手工作坊主,拥有两台毛纺机,从事毛纺织业。当时规模更大的手工工场已大量出现,内尔森也想扩大场地,购买更多的机器开办一所手工工场。但扩大规模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内尔森自己的积累又远远不够。他怎样筹措资金? 学生:有两种选择: 1、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属于高利贷,还款期限短,利息高,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遇上经济不景气的年份,可能会破产。 2、海外淘金(海外拓殖,加入掠夺队伍) 西方在开辟新航路之后,利用技术上的优势(近代的枪炮),公开用武力掠夺落后地区国家和人民。通过图片举例(殖民者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利用当地人的无知,用最廉价的玻璃制品骗取黄金、白银和宝石;西班牙人绑架印加国王,掠走大量的黄金。甚至是直接野蛮的劫掠。)提问:内尔森会选择哪一种方法呢? 学生齐答:第二种。【内尔森的选择】 他加入了一支拓殖队,来到了美洲,仅用两年的时间,就靠掠夺和贩卖赚取了上万英镑的财富。回国后,用这笔巨款开办了一家大型的手工工场,并成立了一家公司。他就是英国著名SBK公司的创始人。 (思考):从内尔森的事例中分析新航路开辟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的作用? 学生: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西方的海外扩张和殖民掠夺。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大量的黄金、白银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没有这些,西方资本主义不可能发展这么快。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教案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教案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课程标准3—3列举文化传播的一些途径,了解历史上不同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4—2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贡献。4—3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6—4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围绕要探究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2、能够运用历史、辨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5、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6、学会运用历史规律和经验去联系、分析社会现状。●教学重难点1、通过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2、通过中华民族盛衰的对比,弘扬民族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出谋划策(通过具体的情境设置,导入到新航路开辟对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和作用的讨

论) 二、事例:内尔森是16世纪英国伦敦的一个手工作坊主,拥有两台毛纺机,从事毛纺织业。当时规模更大的手工工场已大量出现,内尔森也想扩大场地,购买更多的机器开办一所手工工场。但扩大规模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内尔森自己的积累又远远不够。他怎样筹措资金? 有两种选择: 、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属于高利贷,还款期限短,利息高,存在巨大的风险。如果遇上经济不景气的年份,可能会破产。 2、海外淘金(海外拓殖,加入掠夺队伍) 西方在开辟新航路之后,利用技术上的优势(近代的枪炮),公开用武力掠夺落后地区国家和人民。通过图片举例(殖民者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利用当地人的无知,用最廉价的玻璃制品骗取黄金、白银和宝石;西班牙人绑架印加国王,掠走大量的黄金。甚至是直接野蛮的劫掠。) 3、内尔森的选择:他加入了一支拓殖队,来到了美洲,仅用两年的时间,就靠掠夺和贩卖赚取了上万英镑的财富。回国后,用这笔巨款开办了一家大型的手工工场,并成立了一家公司。他就是英国著名SBk公司的创始人。 4、思考:从内尔森的例子中分析新航路开辟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起到的作用?西方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西方的

哥伦布的四次航行

(六)历史问题注释 第一次航行(1492~1493)。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携带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3艘船、船员90人,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启航,经加那利群岛西驶,历尽艰险,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巴哈马群岛中的瓜纳阿尼岛(即今华特林岛。当时哥伦布把这个岛定名为圣萨瓦尔多,即基督教“救世主”之意)。接着发现古巴的东北海岸。继转东航,又发现海地岛,并称之为“埃斯帕尼奥拉”意为“小西班牙”。他在海地岛寻找黄金,筑纳维达德堡,派人驻守,旋即返航。1493年4月15日返抵帕洛斯。 第二次航行(1493~1496)。1493年9月25日他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怀着在新发现地区殖民和寻找黄金的目的,率领约1500人分乘17艘船只,满载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从加的斯出发,第二次前往美洲。11月3日发现多米尼加岛,接着又发现瓜德罗普岛和波多黎各等岛,然后驶抵海地岛。因纳维达德堡已为当地印第安人夷平,于是另筑伊莎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印第安人被课以黄金重税,或被驱使到金矿从事奴隶劳动,有的被捕捉运回欧洲贩卖。1496年,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其弟弟留在海地岛,另建圣多明各城作为西班牙新的殖民据点。 第三次航行(1498~1500)。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率领由6艘船只和200人组成的船队,分两组从圣卢卡尔启锚,3只船直驶海地岛,另3只船由哥伦布本人率领,经佛得角群岛向西航行,于8月1日发现特立尼达岛。8月5日在委内瑞拉帕里亚半岛登陆,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陆。8月31日返回圣多明各。海地岛西班牙人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他实行委托监护制进行安抚,仍不能稳定局势。1500年9月,哥伦布连同他的两个弟弟被强行押回西班牙。哥伦布后虽获释,却失去统辖其所发现土地的权力。 第四次航行(1502~1504)。1502年5月9日,哥伦布率领4艘船只和约150人从加的斯出发,企图在古巴和帕里亚半岛之间的海面上尽快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1502年6月15日,发现马提尼克岛,然后沿海地岛南海岸西行,过牙买加向中美洲进发,再沿洪都拉斯南驶,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最后抵巴拿马的达连湾。因无西行航道,只得于1503年6月折回牙买加岛,经圣多明各于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圣卢卡尔。他请求西班牙国王给予他应得的财富和统治新大陆权力,未能如愿。1506年5月20日,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巴利亚多利德。直到去世时哥伦布还以为他发现的陆地是印度。 哥伦布处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商业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制度瓦解的转变时期,他

科学与哥伦布航海(上)

科学与哥伦布航海(上) 位著名学者提出令人瞩目的证明:哥伦布新大陆的 发现,很可能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当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于1492 年开始他横跨大西洋的历史性航程的时候,现代科学还没有产生。在哥伦布时代,人们相信地球有6000 岁,太阳绕着地球转,铅不知怎么就会经过像已知的炼金术那样的神秘过程被变成黄金。关于天体的特征、疾病的起因,关于人体怎样进化的,或者说它是怎样做功的他们全都一无所知。还在15 世纪初,尽管科学知识还处于蒙昧状态,但欧亚大陆两端的两个不同的国家就已从事着大规模的探险计划,那个时代的探险,其难度就像我们今天的登月。 个国家是中国,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 有8000 万人口。在技术上,它是最先进的国家,并且有着最错综复杂的社会。早在1492 年以前很长时间,发明了磁罗盘、火药和印刷术。相比这下,欧洲还很弱小, 很贫穷,尚未开化。 15 世纪初,中国派遣船队交叉往返于印度洋,并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和远东其他地方建立起统治地位,中国人的影响西达红海和中东的穆斯林权力中心。然而,当时的中国人失去了探险的兴趣,并且停止了探险。

15 世纪末,葡萄牙也从事了探险活动。它是个很小的国 家,人口只有中国的1%,技术上落后得多尽管如此,葡 萄牙却以其果敢给全世界上了永远难忘的一课。葡萄牙的船 只一艘接一艘驶入非洲海岸,没有像中国那样,它没有失去 兴趣。正是葡萄牙,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海外帝国。中国没有 到达葡萄牙,而葡萄牙却到达了中国、印度、日本和印度尼西亚。 为什么小小的葡萄牙取得了成功,而强大的中国反倒失 败了?首先,中国人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力、成就和香料、丝 绸、财富。世界其余地区没有中国人想要的或需要的任何东 西了,所以,中国人觉得没有必要派出船队去那些毫无用处 的不毛之地进行探险。 另一方面,自从11 世纪和12 世纪十字军东征起,当欧 洲的骑士们到巴勒斯坦冒险,从穆斯林手中夺取这块圣地的时候,欧洲人就一直意识到他们落后于东方文明多远。他们疯狂地想要得到只能从东方得到白糖、香料、绫罗绸缎、黄金、象牙。因此,葡萄牙人和其他欧洲人不可能停止探险。 而且,具有自卑意识的欧洲人以惊人的毅力努力改变这种现状。当磁罗盘、火药和印刷术知识从东方传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发展了这些技术,使之远远超过沾沾自喜的中国人所认为的它可能达到的程度。落后的欧洲人终于利用自己的好奇心和能力有效地工作,并最终导致现代科学的发展。

最新-2018高中历史 哥伦布航海文本

xx航海 哥伦布(Colombo,Cristoforo 约1451~1518),意大利航海家。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利亚多利德。一生从事航海活动。先后移居葡萄牙和西班牙。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在西班牙国王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1492~1493,1493~1496,1498~1500,1502~1518)。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特立尼达等岛。在帕里亚湾南岸首次登上美洲大陆。考察了中美洲洪都拉斯到达连湾2000多千米的海岸线;认识了巴拿马地峡;发现和利用了大西洋低纬度吹东风,较高纬度吹西风的风向变化。证明了大地球形说的正确性。促进了旧大陆与新大陆的联系。他误认为到达的新大陆是印度,并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 西班牙王室出于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并且企望联合“对基督教徒曾表示过极大好感”的元朝大汗(他们还不知道元朝已经灭亡)来夹攻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哥伦布的计划得到了王室支持。王室于1492年4月17日与哥伦布签订协议,封哥伦布为他发现土地上的海军上将、总督和首席行政长官;在这些领土上出产或交换所得的一切金银、珠宝、香料等的十分之一归哥伦布,十分之九上交西班牙王室。 这一年的8月3日,星期五的清晨,由哥伦布指挥的三艘卡拉维尔船于巴罗士港顺风启航,国王交给哥伦布一封递交中国“元朝”大汗的信函。 三艘船的大小各不相同,都装有大炮和六个月的粮食以及准备与未开化地区土著们做交易的用品。哥伦布任船长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第二艘为“平特号”,重90吨,速度快,船体只为旗舰的一半,船长是马丁?宾森。第三艘是“宁雅号”,重60吨,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不仅是有经验的水手,而且是这次航海探险的投资者,探险能否成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当时召募水手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探险队员中有不少是哥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还有相当一部分船员则是以这次航海为条件而受到特赦的犯人。这样整个船队才凑成了88人。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光明中学林文婷 一、教学对象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是为八年级一班的课堂教学而设计的。比较的两个内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前面几节课的教学中都已经分别详细涉及到,学生已有初步的了解,对知识也有一定的掌握。这节课主要是在“学生都已经学习过的两个内容”的前提下,把有相同之处、但是是分开学习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学生应该是非常容易理解并获得提高的。通过比较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以前分散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概括;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在讨论和思考的过程中,拓宽知识的广度,拓深知识的深度,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包括的两个内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都是前几节课已经学过的。 这一节课包括: 1.两个船队航海的时间、航线、规模、目的。(学生容易掌握且必须掌握。) 2.两个船队航海的结果与影响。(内容较深,但学生必须掌握。) 3.通过对两个船队的比较,分析“应该是谁最先发现美洲大陆”。(让学生从已有知识点出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 4.学以致用:当我们面对中国再次崛起的机遇时,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这一部分是对整节课所学内容的升华。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发散思维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方面,学生都是比较欠缺的。)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已有材料进行分析、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让学生能够运用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3.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4.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5.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6.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目的、结果、影响方面的比较。 教学难点:做什么事情都要抓住机遇,并且善于把自己的优势转化成发展的机会。 五、教学思路 教学方法:对比法、讲授法、讨论法、展示法、角色扮演法。 六、教学策略 1.安排同学扮演郑和与哥伦布,扮演者用回忆当时壮举的形式,边按视频播放边解说相关内容,让其他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2.这节课我找了大量的对比图片,从多个方面对比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的不同,学生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并且印象深刻。 3.安排了较多的单独思考和集体讨论环节,注重组织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 七、教学流程图 (一)提出问题

郑和下西洋 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第六单元综合探究六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课标解读】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3-1描述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和路线图,评析新航路的原因和意义。 【教材简析】:本课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航海的规模、动机、影响组成。教材安排本综合探究课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在知识面上进一步扩充,而是重在考察学生收集资料、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5.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收集资料,整理、归纳信息。 3、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2、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规模、目的、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感悟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以史为鉴,理解当前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及辩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教学策略】: 教:材料分析法、直观教学法、故事辅助法、问题探究法等 学:阅读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呈现图片,设疑导入,呈现郑和宝船和哥伦布船的图片,直观感受两者差距,但前者被视为“弊政”,后者却开辟了人类走向整体世界的新时代,为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对比航海的规模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书本第53页表格 (2)观察郑和航海路线图和新航路开辟图,制作一份郑和与哥伦布航行路线的对比表。(二)分析航海的动机 观点1: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当时选郑和做使者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因为途径的许多国家信奉伊斯兰教,而郑和出身回族家庭,船队由郑和率领,可以减少隔阂,表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符合加强海外联系的需要。 观点2:“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导学稿

综合探究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主备 : 审核: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情况,掌握其异同点。 2、能力目标:学会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掌握史论结合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二、【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比较,理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兴起和中华文明衰落的原因 2、难点:郑和下西洋的成就及对历史的巨大影响 三、【课前预习导学】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相同点(比较一) 史料一: 人物史料1 结论(条件相同) 郑和课本P45末节郑和下西洋船队由宝船等百余艘, 有航海技术人员、翻译,配备航海图、罗盘针。 两者都具备了远航的条件: 人才: 技术: 知识: 哥伦布 课本P19资料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史料二: 人物史料2 结论(作用相同) 郑和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两者都加强了世界各地间的 。 哥伦布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四、【课堂导学】 学习方法:史论结合史――历史事实;论――历史观点、历史教训、历史影响 例:秦始皇焚书坑儒(史实)秦始皇是个暴君(史论) 秦始皇统一中国(史实)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功劳巨大(史论) 今天我们要对比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海的历史史实,从中得出一些历史结论、历史观点。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的不同点(比较二) 史料三: 人物史料3 结论(时间不同) 郑和时间: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远航早 。 哥伦布时间:1492-1502年 史料四: 人物史料4 结论(不同) 郑和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 哥伦布寻找东方的黄金、香料哥伦布: 史料五: 授课时间课时

哥伦布航海与郑和航海的十四个不同

哥伦布航海与郑和航海的十四个不同 哥伦布航海与郑和航海的十四个不同 15世纪是世界历史上远洋航行探险取得重大突破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是从欧亚大陆两端——远东和远西——几乎大致同时向海洋大进军,从而造成了16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其中最为伟大的是郑和七次下西洋和哥伦布四次西航到美洲。在当时他的航海绝对是空前的,以至于在后来的相当长时期内无人能超越其上。所以说,郑和的航海活动在当时达到了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增进了亚非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丰富了中国人民对海外的地理知识,促进了中国和世界的贸易发展。但这两位举世闻名的航海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远航的目的和性质,规模和影响各不相同。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历史意义毫无疑问是伟大之至的。这些都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在世界航海史上,有一位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和正和具有相当的可比性。哥伦布的航海活动要比郑和晚了87年,把这两位航海家做一番比较,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彼此的差距和共同点。比较是快乐的,但有时也是痛苦的。 1、两者航海目标不同:哥伦布的航行是西欧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发展对商品与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对东方的香料和金

银的需求所刺激,是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量所推动。而郑和航行却是在另一种历史背景下进行的,郑和在成宣时期30 年间曾6次北征和7次下西洋,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经济繁荣与富足,但关键在于这些活动的动力是政治的而非经济的。郑和远航本质上看是为了强化和巩固明初中央集权统治,出使他国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南洋海道的畅通,“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与所到国家恢复和发展政治上的藩属关系,以重新确立海外册封制度,恢复洪武初年诸藩朝贡的盛况,旨在通好他国,怀柔远人,遂赏封建帝王“君主天下”、“御临万方”的虚荣心。下西洋郑和航海的壮举尽管规模空前,但在方式上仍然是秦皇汉武的封建王权顶峰的威力显示。 在中国历史上,如果说宋朝总体上属于一个外向开放型的朝代,那么明朝则是一个内向封闭型的朝代。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新政权,实行安内平党和海禁政策(包括严禁私商出泊),即关起门来巩固政权。他去世前,看到儿 辈互相争权,便把权力交给了忠厚老实的惠帝,找了个借口,把最强干的朱棣远远发落。惠帝当政,一切都按太祖朱元璋的既定方针办事。四年后,朱棣发难,取代了惠帝,登基当了成祖。明成祖朱棣一上台就改变了朱元璋的平内和闭门锁国的方针,转而实行富国强兵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其代表就是打开海禁,鼓励私商,责令郑和组织了庞大的下西洋活动。打开海禁和郑和航海大大刺激了当时的科学技术、经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哥伦布航海简介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梳理:哥伦布航海简介西班牙王室出于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并且企望联合对基督教徒曾表示过极大好感的元朝大汗(他们还不知道元朝已经灭亡)来夹攻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哥伦布的计划得到了王室支持。王室于1492年4月17日与哥伦布签订协议,封哥伦布为他发现土地上的海军上将、总督和首席行政长官;在这些领土上出产或交换所得的一切金银、珠宝、香料等的十分之一归哥伦布,十分之九上交西班牙王室。 这一年的8月3日,星期五的清晨,由哥伦布指挥的三艘卡拉维尔船于巴罗士港顺风启航,国王交给哥伦布一封递交中国元朝大汗的信函。 三艘船的大小各不相同,都装有大炮和六个月的粮食以及准备与未开化地区土著们做交易的用品。哥伦布任船长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第二艘为平特号,重90吨,速度快,船体只为旗舰的一半,船长是马丁?宾森。第三艘是宁雅号,重60吨,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不仅是有经验的水手,而且是这次航海探险的投资者,探险能否成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当时召募水手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探险队员中有不少是哥

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还有相当一部分船员则是以这次航海为条件而受到特赦的犯人。这样整个船队才凑成了88人。 9月6日,哥伦布的船队驶过加纳利群岛,进入了当时海图没有记载的大西洋海域。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叙述,断定沿北纬二十九度线航行就会到达离中国海岸约2400公里的日本。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这个错误竟使船队得以一直在贸易风带中连续航行。 在从未经历过的大洋上航行,而且一直看不到陆地,这使得船员们个个提心吊胆。似乎只有哥伦布胸有成竹,但他不对船员许任何诺言。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他记有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是自己看的,一丝不苟的记录实际航程;另一本是给船员们看的,所记航行距离比实行航程少许多。这样,在他到达预计目标之前,可以使船员们忍耐下去。 这时新的问题发生了,习惯于在欧洲的大西洋海岸使用罗盘的海员们,看到的罗盘指针是指着比北极略为偏东的方向。而这个船队离开加纳利群岛四天之后,发现指针指向北极偏西的方向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地磁场带来的磁偏角问题,所以都惊慌起来。罗盘失灵,只有靠北极星定航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