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标准样品标准值GSS

土壤标准样品标准值GSS

土壤标准样品标准值GSS
土壤标准样品标准值GSS

土壤标准样品标准值

G S S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续)

Sm 5.2±0.3 18±2 3.3±0.2 4.4±0.4 4.0±0.4 3.8±0.4 10.3±0.4 5.9±0.4

Sn 6.1±0.7 3.0±0.3 2.5±0.3 5.7±0.9 18±3 72±7 3.6±0.7 2.8±0.5

Sr 155±7 187±9 380±16 77±6 42±4 39±4 26±4 236±13 Ta 1.4±0.2 0.78±0.19 0.76±0.15 3.1±0.3 1.8±0.3 5.3±0.6 3.9±0.6 1.05±0.25

Tb 0.75±0.06 0.97±0.26 0.49±0.06 0.94±0.09 0.7±0.1 0.6l±0.08 1.3±0.2 0.89±0.08 Te 0.058±0.020 (0.033) 0.039±0.013 0.16±0.06 (5) 0.4±0.l (0.047) 0.045±0.010 Th 11.6±0.7 16.6±0.8 6.0±0.5 27±2 23±2 23±2 9.1±0.7 11.8±0.7

Ti 4830±160 2710±80 2240±80 10800±310 6290±210 4390±120 20200±500 3800±120

Tl 1.0±0.2 0.62±0.20 0.48±0.05 0.94±0.25 1.6±0.3 2.4±0.5 0.21±0.06 0.58±0.06

Tm 0.42±0.06 0.42±0.11 0.28±0.05 0.70±0.10 0.41±0.04 0.40±0.06 0.42±0.05 0.46±0.07

U 3.3±0.4 1.4±0.3 1.3±0.3 6.7±0.8 6.5±0.7 6.7±0.7 2.2±0.4 2.7±0.4

V 86±4 62±4 36±3 247±14 166±9 130±7 245±2l 81±5 W 3.1±0.3 1.08±0.22 0.96±0.12 6.2±0.5 34±2 90±7 1.2±0.2 1.7±0.2

Y 25±3 22±2 15±2 39±6 21±3 19±2 27±4 26±2 Yb

2.7±0.3 2.0±0.2 1.7±0.2 4.8±0.6 2.8±0.4 2.7±0.4 2.4±0.4 2.8±0.2

Zn 680±25 42±3 31±3 210±13 494±25 97±6 142±11 68±4 Zr 245±12 219±15 246±14 500±42 272±16 220±14 318±37 229±12

SiO 2 62.60±

0.14

73.35±0.18 74.72±0.19 50.95±0.14 52.57±0.16 56.93±0.18 32.69±0.18 58.61±0.13 Al 2O 3 14.18±

0.14

10.31±0.10 12.24±0.09 23.45±0.19 21.58±0.15 21.23±0.16 29.26±0.34 11.92±0.15 TFe 2O 3

5.19±0

.09 3.52±0.07

2.00±0.05

10.30±0.11 12.62±0.18 8.09±0.13

18.76±0.33 4.48±0.05

FeO (1.27) 0.57±0.07

0.50±0.06

(0.41) (0.22) (0.57) (1.05)

1.22±0.05

MgO 1.81±0

.08

1.04±0.04

0.58±0.04

0.49±0.05

0.61±0.06 0.34±0.05 0.26±0.03

2.38±0.07

CaO 1.72±0

.06

2.36±0.05

1.27±0.05

0.26±0.04

(0.10) 0.22±0.03 0.16±0

.02

8.27±0.12

Na 2O 1.66±0

.04

1.62±0.04

2.7l±0.06

0.11±0.02

0.12±0.02 0.19±0.02 0.08±0.02

1.72±0.04

K 2O 2.59±0

.04 2.54±0.05 3.04±0.05 1.03±0.06

1.50±0.04 1.70±0.06 0.20±0.02

2.42±0.04 H 2O +

(5.0) (2.9) (1.9) (10.1) (8.8) (8.9) (13.7) (3.3) CO 2 1.12±0

(0.97) (0.13)

(0.12)

(0.10) (0.084) (0.11)

5.97±0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续)

Re

ng/g

(0.08)(0.10)(0.14)(0.15) S241±22270±24217±23154±15(160)173±21176±22261±26

Sb(DA)0.85±

0.13

0.68±

0.09

0.61±

0.06

1.05±

0.07

0.86±

0.06

0.73±

0.08

1.9±

0.2

1.7±

0.2

Sb(T)(1.1)(0.94)(0.82)(1.17)(0.99)(0.81)(1.9)(1.9)

Sc 12.1±

1.2

10.2±

0.3

10.0±

0.3

12.6±

0.4

10.5±

0.3

11.7±

0.3

14.8±

0.5

14.0±

0.5

Se 0.15±

0.03

0.21±

0.02

0.20±

0.02

0.16±

0.02

0.16±

0.02

0.16±

0.02

0.31±

0.02

0.51±

0.05

Sm 6.2±

0.5

6.0±

0.2

5.5±

0.2

5.6±

0.4

5.6±

0.3

6.4±

0.3

7.8±

0.3

10.4±

0.5

Sn 3.4±

0.5

3.4±

0.4

3.1±

0.4

2.8±

0.4

3.3±

0.4

3.1±

0.3

4.5±

0.5

12.4±

0.8

Sr172±9226±5182±5240±5195±4152±5115±468±4

Ta 1.1±

0.2

1.3±

0.2

1.05±

0.14

0.85±

0.07

1.02±

0.09

1.08±

0.09

1.52±

0.15

2.8±

0.2

Tb 0.86±

0.14

0.84±

0.05

0.76±

0.05

0.84±

0.06

0.80±

0.03

0.87±

0.06

1.08±

0.07

1.3±

0.1

Te(0.035)(0.17)

Th 12.8±

1.6

11.3±

0.4

10.8±

0.6

10±1

11.0±

0.5

12.7±

0.5

14.5±

0.8

28±2

Ti %0.424±

0.023

0.427±

0.006

0.392±

0.006

0.392±

0.007

0.382±

0.011

0.406±

0.013

0.527±

0.020

0.578±

0.026

Tl 0.6±

0.1

0.58±

0.05

0.62±

0.02

0.51±

0.04

0.52±

0.05

0.63±

0.03

0.67±

0.04

1.12±

0.08

Tm 0.44±

0.08

0.42±

0.03

0.38±

0.03

0.44±

0.05

0.40±

0.03

0.41±

0.03

0.53±

0.04

0.57±

0.05

U 2.1±

0.4

2.25±

0.12

2.2±

0.1

2.4±

0.2

2.19±

0.12

2.45±

0.12

3.0±

0.2

5.9±

0.3

V90±1274±374±286±474±286±2119±3105±4

W 1.9±

0.1

1.66±

0.10

1.65±

0.12

1.64±

0.10

1.6±

0.1

1.5±

0.1

2.8±

0.2

5.8±

0.2

Y 26±226.5±

0.9

23.6±

0.7

26.4±

0.9

24.5±

0.7

25±133±238±3

Yb 2.6±

0.4

2.81±

0.14

2.54±

0.13

2.9±

0.2

2.6±

0.2

2.53±

0.12

3.5±

0.2

3.8±

0.2

Zn61±560±465±578±565±396±394±4100±8 Zr233±7350±12270±9195±7257±9227±8272±8275±11 %

SiO

261.69±

0.33

65.50±

0.12

69.42±

0.28

60.01±

0.27

64.88±

0.29

64.51±

0.36

63.63±

0.20

63.81±

0.16

Al

2O

3

13.28±

0.12

13.80±

0.11

13.14±

0.06

13.27±

0.11

11.76±

0.10

14.43±

0.13

15.27±

0.10

17.85±

0.12

TFe

2O

3

4.8±

0.1

4.17±

0.03

4.21±

0.06

4.71±

0.04

4.11±

0.04

5.32±

0.06

6.44±

0.07

5.44±

0.05

FeO(1.4)(1.1)(0.9) 1.39± 1.25±(0.8) 1.06±(0.8)

说明: 元素符号前带#含量单位为10-9,带*数据含量单位为10-2,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资料讲解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8.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 8.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内梅罗污染指数(PN)= {[(PI均2)+ (PI最大2]/2}1/2 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可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8-1。 表8-1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内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等级 ⅠPN≤0.7清洁(安全) Ⅱ 0.7<PN≤1.0尚清洁(警戒限) Ⅲ 1.0<PN≤2.0轻度污染 Ⅳ 2.0<PN≤3.0中度污染 Ⅳ PN>3.0 重污染 8.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8.4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其表达式: 式中CPI为综合污染指数,X、Y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样品制备、分析方法、结果表征、资料统计和质量评价等技术内容。 准备工作 主要准备工具,器材,用具等。 布点采样 样品由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使组成总体的个体有同样的机会被选入样品,即组成样品的个体应当是随机地取自总体。另一方面,在一组需要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样品应当有同样的个体组成,否则样本大的个体所组成的样品,其代表性会大于样本少的个体组成的样品。所以“随机”和“等量”是决定样品具有同等代表性的重要条件。 1. 布点方法 1) 简单随机 将监测单元分成网格,每个网格编上号码,决定采样点样品数后,随机抽取规定的样品数的样品,其样本号码对应的网格号,即为采样点。随机数的获得可以利用掷骰子、抽签、查随机数表的方法。关于随机数骰子的使用方法可见GB10111《利用随机数骰子进行随机抽样的办法》。简单随机布点是一种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布点方法。 2) 分块随机 根据收集的资料,如果监测区域内的土壤有明显的几种类型,则可将区域分成几块,每块内污染物较均匀,块间的差异较明显。将每块作为一个监测单元,在每个监测单元内再随机布点。在正确分块的前提下,分块布点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布点好,如果分块不正确,分块布点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3) 系统随机将监测区域分成面积相等的几部分(网格划分),每网格内布设一采样 点,这种布点称为系统随机布点。如果区域内土壤污染物含量变化较大,系统随机布点比简单随机布点所采样品的代表性要好。 2. 基础样品数量 1)由均方差和绝对偏差计算样品数

土壤检测标准

土壤检测标准 NY/T 1121-2006 土壤检测系列标准: NY/T 1121、1-2006 土壤检测第1部分:土壤样品得采集、处理与贮存NY/T 1121、2-2006 土壤检测第2部分:土壤pH得测定 NY/T 1121、3-2006 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得测定 NY/T 1121、4-2006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得测定 NY/T 1121、5-2006 土壤检测第5部分:石灰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得测定NY/T 1121、6-2006 土壤检测第6部分:土壤有机质得测定 NY/T1121、7-2006土壤检测第7部分:酸性土壤有效磷得测定 NY/T1121、8-2006土壤检测第8部分:土壤有效硼得测定 NY/T1121、9-2006土壤检测第9部分:土壤有效钼得测定 NY/T 1121、10-2006 土壤检测第10部分:土壤总汞得测定 NY/T 1121、11-2006 土壤检测第11部分:土壤总砷得测定 NY/T 1121、12-2006 土壤检测第12部分:土壤总铬得测定 NY/T 1121、13-2006 土壤检测第13部分:土壤交换性钙与镁得测定 NY/T 1121、14-2006 土壤检测第14部分:土壤有效硫得测定 NY/T 1121、15-2006 土壤检测第15部分:土壤有效硅得测定 NY/T 1121、16-2006 土壤检测第16部分: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得测定 NY/T 1121、17-2006 土壤检测第17部分:土壤氯离子含量得测定 NY/T 1121、18-2006 土壤检测第18部分:土壤硫酸根离子含量得测定 NY/T 1119-2006 土壤监测规程 NY/T 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 NY/T 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 NY/T 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 NY/T 87-1988 土壤全钾测定法 NY/T 86-1988 土壤碳酸盐测定法 NY/T 1104-2006 土壤中全硒得测定 NY/T 296-1995 土壤全量钙、镁、钠得测定 NY/T 295-1995 中性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交换性盐基得测定 NY/T 889-2004 土壤速效钾与缓效钾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oils GB 15618-199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 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达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 2.1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旨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防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 3.1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

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3.2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3.3 各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标准的级别规定如下: 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4 标准值 本标准规定的三级标准值,见表1。表1 土壤环境质理标准值mg/kg

土壤标准样品标准值GSS1-16-17-22

土壤标准样品标准值GSS1-16-17-22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成分GBW07401 (GSS-1) GBW07402 (GSS-2) GBW07403 (GSS-3) GBW07404 (GSS-4) GBW07405 (GSS-5) GBW07406 (GSS-6) GBW07407 (GSS-7) GBW07408 (GSS-8) μg/g Ag0.35±0.050.054±0.0070.091±0.0070.070±0.011 4.4±0.40.20±0.020.057±0.0110.060±0.009 As34±413.7±1.2 4.4±0.658±6412±16220±14 4.8±1.312.7±1.1 Au(0.00055)(0.0017)(0.0055)0.260±0.007(0.009)(0.0008)(0.0014) B50±336±323±397±953±657±5(10)54±4 Ba590±32930±521210±65213± 20 296±26118±14180±27480±23 Be 2.5±0.3 1.8±0.2 1.4±0.2 1.85±0.34 2.0±0.4 4.4±0.7 2.8±0.6 1.9±0.2 Bi 1.2±0.10.38±0.040.17±0.03 1.04±0.1341±449±50.20±0.040.30±0.04 Br 2.9±0.6 4.5±0.7 4.3±0.8 4.0±0.7(1.5)8.0±0.7 5.1±0.5 2.5±0.5 Cd 4.3±0.40.071±0.0140.060±0.0090.35±0.060.45±0.060.13±0.030.08±0.020.13±0.02 Ce70±4402±1639±4136±1191±1066±698±1166±7 C170±962±1057±11(39)(76)95±7100±668±12 Co14.2±1.08.7±0.9 5.5±0.722±212±27.6±1.197±612.7±1.1 Cr62±447±432±4370±16118±775±6410±2368±6 Cs9.0±0.7 4.9±0.5 3.2±0.421.4±1.015±110.8±0.6 2.7±0.87.5±0.7 Cu2l±216.3±0.911.4±1.140±3144±6390±1497±624.3±1.2 Dy 4.6±0.3 4.4±0.3 2.6±0.2 6.6±0.6 3.7±0.5 3.3±0.3 6.6±0.6 4.8±0.4 Er 2.6±0.2 2.1±0.4 1.5±0.3 4.5±0.7 2.4±0.3 2.2±0.3 2.7±0.5 2.8±0.2 Eu 1.0±0.1 3.0±0.20.72±0.040.85±0.070.82±0.040.66±0.04 3.4±0.2 1.2±0.1 F506±322240±112246±26540±25603±28906±45321±29577±24 Ga19.3±1.112±113.7±0.931±332±430±339±514.8±1.1 Gd 4.6±0.37.8±0.6 2.9±0.4 4.7±0.5 3.5±0.3 3.4±0.39.6±0.9 5.4±0.5 Ge 1.34±0.20 1.2±0.2 1.16±0.13 1.9±0.3 2.6±0.4 3.2±0.4 1.6±0.3 1.27±0.20 Hf 6.8±0.8 5.8±0.9 6.8±0.814±28.1±1.77.5±0.87.7±0.57.0±0.8 Hg0.032±0.0040.015±0.0030.060±0.0040.59±0.050.29±0.030.072±0.0070.061±0.0060.017±0.003 Ho0.87±0.070.93±0.120.53±0.06 1.46±0.120.77±0.080.69±0.05 1.1±0.20.97±0.08 I 1.8±0.3 1.8±0.2 1.3±0.29.4±1.1 3.8±0.519.4±0.919±2 1.7±0.2 In0.08±0.020.09±0.030.031±0.0100.12±0.03 4.1±0.60.84±0.180.10±0.030.044±0.013 La34±2164±1121±253±436±430±246±536±3 Li35±122±118.4±0.855±256±236±119.5±0.935±2 Lu0.41±0.040.32±0.050.29±0.020.75±0.060.42±0.050.42±0.050.35±0.060.43±0.04 Mn1760±63510±16304±141420±751360±711450±821780±113650±23 Mo 1.4±0.10.98±0.110.31±0.06 2.6±0.3 4.6±0.418±2 2.9±0.3 1.16±0.10 N1870±67630±59640±501000±62610±31740±59660±62370±54 Nb16.6±1.427±29.3±1.538±323±327±264±715±2 Nd28±2210±1418.4±1.727±224±22l±245±232±2 Ni20.4±1.819.4±1.312±264±540±453±4276±1531.5±1.8 P735±28446±25320±18695±28390±34303±301150±39775±25 Pb98±620±326±358±5552±29314±1314±321±2 Pr7.5±0.557±6 4.8±0.48.4±1.77.0±1.2 5.8±0.611±18.3±0.8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的布点采样、分析方法、质控措施、数理统计、成果表达与资料整编等技术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土壤环境监测。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 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8170—1987 数值修约规 则 GB /T14550—1993 土壤质量 六六六和滴滴涕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T17134,—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 /T17135—1997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 GB /T17136—1997 土壤质量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T17137—1997 土壤质量 总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T17138—1997 土壤质量 铜、锌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T17139—1997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T17140—1997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KI —MIBK 萃取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 /T17141—1997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NY /T52—1987 土壤水分测定法(原GB7172—1987) NY /T53—1987 土壤全氮测定法(半微量开氏法)(原GB7173—1987) NY /T85—1988 土壤有机质测定法(原GB9834— 1988) NY /T88—1988 土壤全磷测定法(原GB9837—1988) NY /T148—1990 土壤有效硼测定方法(原GB12298—1990) NY /T149,一1990 石灰性土壤有效磷测定 方法 (原GB12297一1990)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 .1农田土壤 用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纤维和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及农区森林、花卉、药材、草料等 作物的农业用地土壤。 3 .2区域土壤背景点 在调查区域内或附近, 相对未受污染,而母质、土壤类型及农作历史与调查区域土壤相似的±壤样点。 3 ,3 农田土壤监测点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累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或怀疑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壤样点。 3 .4 农田土壤剖面样品 按土壤发生学的主要特征,担整个剖面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在各层中部位多点取样,等量混均后的A 、B 、C 层或A 、C 等层的土壤样品。 3 .5农田土壤混合样 在耕作层采样点的周围采集若干点的耕层土壤、经均匀混合后的土壤样品,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要在 5~20个。 4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采样技术 4 .1采样前现场调查与资料收集 4 .1.1区域自然环境特征:水文、气象、地形地貌、植被、自然灾害等。 4 .1.2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状况:农作物种类、布局、面积、产量、耕作制度等。 4.1.3区域土壤地力状况: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层次特点、质地、pH 、Eh 、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壤肥力等。 4 .1.4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灌水污染 状况、大气污染状况、农业固体废弃物投入、农业化学物质投入情况、自然污染源情况等。 4.1.5土壤生态环境状况:水土流失现状、土壤侵蚀类型、分布面积、侵蚀模数、沼泽化、潜育化、盐渍化、酸化等。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深夜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尖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溶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各类土壤环境质量的级别规定如下: Ⅰ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一级标准; Ⅱ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二级标准; Ⅲ类土壤环境质量执行三级标准。 4. 标准值

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土壤环境监测实习报告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土壤环境监测方案 1 江苏省农科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简介 1.1 基地概况 作为中国农业科技华东创新中心重要平台的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位于溧水县白马镇,南连宁杭高速公路,北临白马湖水库,总面积1218亩,为丘陵地貌,土质为白浆土。原有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满足粮、油、棉、菜、果、花等不同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院本部到基地交通便捷,全程高速公路,行长70公里。基地生态条件优越,周边无污染源,作为基地试验地主要灌溉水源的白马湖水库水质,达二类饮用水标准。基地所在区域为北亚热带气候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2 基地功能定位及规划设计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拟建成软硬件条件达国内一流水平,同时具备科技创新、示范培训、产业带动、旅游观光等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平台。基地田间试验、实验办公、会议食宿等设施配套齐全:试验地全部格田成方,整理推平,水田、旱地齐全,露地、大棚兼备,沟、渠、路、网标准配套,灌、排系统相互独立,水田自流灌溉,旱地喷滴灌溉。试验地分为东冲粮经作物试验区、东丘园艺试验展示区、中冲油料作物试验区、中丘设施蔬菜园艺试验展示区、西冲粮经作物试验区、西丘果园休旅采摘区等6个大区,为农科院提供了一个多功能的作物试验展示平台。 溧水植物科学基地于2006年11月18日正式开工,经科学设计、公开招标、精心施工,到2008年底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总投资1.13亿元,其中土地费用4600万元,建设费用6700万元。到目前为止,已建成高标准试验地1000亩,其中水田约450亩,旱地约550亩。共挖运土方80万方,修筑机耕路11.2千米、灌渠4250米、排沟9000米、护坡3万平方米、涵闸400多座,并建成了大门及主干道、配电房、蓄水塘、泵站、泄洪沟桥、设施大棚、喷灌设施、围栏、绿化带、草坪等一系列附属工程。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共建成实验培训区、东挂藏区、西挂藏区3个建筑群,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培训区房屋建筑面积6200m2,包括实验楼、培训楼和职工餐厅等3个单体;东、西两个挂藏区房屋建筑面积6700m2,包括挂藏室、农机房、农资房、工人宿舍等,水泥晒场9500m2。 2 污染源分析 基地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肥力一般,但经过改造之后,完全能够

12、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oils (GB15618-1995 1995-12-06实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 2.1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 ( 按一价离子 计 ) 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 3.1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 ( 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 ) 、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区域土壤背景、农田土壤环境、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评价、土壤污染事故等类型的监测。 根据该技术规范的要求可大致归纳出土壤环境监测所要具备的要点:采样准备——布点与样品数容量——样品采集——样品流转——样品制备——样品保存——土壤分析测定——分析记录与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采样准备 1.1组织准备 由具有野外调查经验且掌握土壤采样技术规程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采样组,采样前组织学习有关技术文件,了解监测技术规范。 1.2资料收集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的交通图、土壤图、地质图、大比例尺地形图等资料,供制作采样工作图和标注采样点位用。 收集包括监测区域土类、成土母质等土壤信息资料。 收集工程建设或生产过程对土壤造成影响的环境研究资料。 收集造成土壤污染事故的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除等资料。 收集土壤历史资料和相应的法律(法规)。 收集监测区域工农业生产及排污、污灌、化肥农药施用情况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气候资料(温度、降水量和蒸发量)、水文资料。 收集监测区域遥感与土壤利用及其演变过程方面的资料等。 1.3现场调查 现场踏勘,将调查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丰富采样工作图的内容。 1.4采样器具准备 1.1.1工具类:铁锹、铁铲、圆状取土钻、螺旋取土钻、竹片以及适合特殊采样要求的工具等。 1.1.2器材类:GPS、罗盘、照相机、胶卷、卷尺、铝盒、样品袋、样品箱等。 1.1.3文具类:样品标签、采样记录表、铅笔、资料夹等。 1.1.4安全防护用品: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帽、药品箱等。 1.1.5采样用车辆 1.5监测项目与频次 监测项目分常规项目、特定项目和选测项目;监测频次与其相应。 常规项目:原则上为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所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特定项目: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未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但根据当地环境污染状况,确认在土壤中积累较多、对环境危害较大、影响范围广、毒性较强的污染物,或者污染 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物质,具体项目由各地自行确定。 选测项目:一般包括新纳入的在土壤中积累较少的污染物、由于环境污染导致土壤性状发生改变的土壤性状指标以及生态环境指标等,由各地自行选择测定。 2布点与样品数容量 2.1“随机”和“等量”原则 样品是由总体中随机采集的一些个体所组成,个体之间存在变异,因此样品与总体之间,既存在同质的“亲缘”关系,样品可作为总体的代表,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异质性的,差异愈小,样品的代表性愈好;反之亦然。为了达到采集的监测样品具有好的代表性,必须避

《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设计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 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 4、土壤背景值调查 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 1、自然环境 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 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 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 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 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 布设原则 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覆盖不同土壤类型: 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 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 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 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oils (GB15618-19951995-12-06实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 2.1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 3.1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3.2 标准分级

5.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思路及有关情况的说明

附件5 关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思路及 有关情况的说明 一、工作背景和主要过程 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在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和管理中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也存在一系列不适应我国现阶段土壤环境保护形势的问题。环境保护部及原国家环保总局从2006年起组织开展《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修订工作和新时期国家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技术支持由原标准编制单位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承担,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等单位协助开展。 由于我国土壤环境介质复杂多样,而且土壤污染本身具有类型多、区域差异大、治理修复难度大等特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工作难度大、挑战性强。启动修订至今,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底数不清、对土壤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土壤环境管理思路不明等制约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国内土壤环境标准和基准研究仍然薄弱,本标准在借鉴国外同类标准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尤其是国外相关标准中污染物含量限值难以参考;同时,《环境保护法》等上位法律、法规中关于环保标准的规定比较原则,缺少专门适用土壤环保标准体系建设的法律制度,修订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大。

因此,本标准的修订过程必须融入了解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和土壤污染特征、厘清我国土壤环境管理思路和污染防控对策、完善土壤环境管理政策法规标准体系、明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作用定位的过程,同时也是广泛凝聚共识、集中各方智慧的过程。2006年启动该工作后,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20多次专题工作会、研讨会,反复研究、梳理土壤环保标准体系结构、作用定位、主要内容,陆续安排了一系列土壤环保标准制修订项目;标准编制单位广泛调研了国内外相关法规标准、管理文件、科研报告、调查数据,承担了中荷土壤环境标准国际合作项目、土壤环境标准制定方法学研究等环保公益科研项目,并于2008年编制《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全面支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等工作。 针对国内急需开展的污染地块(场地)土壤环境管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土壤污染风险管理理念和评估技术方法, (HJ 环境保护部于2014年2月19日发布《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和《污染场地术语》(HJ 682-2014)系列标准,部分缓解了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存在的问题,为实施《环境保护法》第32条“国家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的保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调查、监测、评估和修复制度”提供了配套支撑标准。

土壤标准样品标准值GSS

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 成分GBW07401 (GSS-1) GBW07402 (GSS-2) GBW07403 (GSS-3) GBW07404 (GSS-4) GBW07405 (GSS-5) GBW07406 (GSS-6) GBW07407 (GSS-7) GBW07408 (GSS-8) μg/g Ag 0.35±0.05 0.054±0.00 0.091±0.00 0.070±0.01 4.4 ±0.4 0.20±0.02 0.057±0.01 0.060±0.00 7 7 1 1 9 As 34±413.7±1.2 4.4 ±0.6 58±6412±16 220±14 4.8 ±1.3 12.7±1.1 Au (0.00055) (0.0017) (0.0055) 0.260±0.00 7 (0.009) (0.0008) (0.0014) B 50±336±323±397±953±657±5(10) 54±4 Ba 590±32 930±52 1210±65 213±296±26 118±14 180±27 480±23 20 Be 2.5 ±0.3 1.8 ±0.2 1.4 ±0.2 1.85±0.34 2.0 ±0.4 4.4 ±0.7 2.8 ±0.6 1.9 ±0.2 Bi 1.2 ±0.1 0.38±0.04 0.17±0.03 1.04±0.13 41±449±50.20±0.04 0.30±0.04 Br 2.9 ±0.6 4.5 ±0.7 4.3 ±0.8 4.0 ±0.7 (1.5) 8.0 ±0.7 5.1 ±0.5 2.5 ±0.5 Cd 4.3 ±0.4 0.071±0.01 0.060±0.00 0.35±0.06 0.45±0.06 0.13±0.03 0.08±0.02 0.13±0.02 Ce 70±44 402±16 9 39±4136±11 91±10 66±698±11 66±7 C1 70±962±10 57±11 (39) (76) 95±7100±668±12 Co 14.2±1.0 8.7 ±0.9 5.5 ±0.7 22±212±27.6±1.1 97±612.7±1.1 Cr 62±447±432±4370±16 118±775±6410±23 68±6 Cs 9.0 ±0.7 4.9 ±0.5 3.2 ±0.4 21.4±1.0 15±110.8±0.6 2.7 ±0.8 7.5 ±0.7 Cu 2l ±216.3±0.9 11.4±1.1 40±3144±6390±14 97±624.3±1.2 Dy 4.6 ±0.3 4.4 ±0.3 2.6 ±0.2 6.6 ±0.6 3.7 ±0.5 3.3 ±0.3 6.6 ±0.6 4.8 ±0.4 Er 2.6 ±0.2 2.1 ±0.4 1.5 ±0.3 4.5 ±0.7 2.4 ±0.3 2.2 ±0.3 2.7 ±0.5 2.8 ±0.2 Eu 1.0 ±0.1 3.0 ±0.2 0.72±0.04 0.85±0.07 0.82±0.04 0.66±0.04 3.4 ±0.2 1.2 ±0.1 F 506±32 2240±112 246±26 540±25 603±28 906±45 321±29 577±24 Ga 19.3±1.1 12±113.7±0.9 31±332±430±339±514.8±1.1 Gd 4.6 ±0.3 7.8 ±0.6 2.9 ±0.4 4.7 ±0.5 3.5 ±0.3 3.4 ±0.3 9.6 ±0.9 5.4 ±0.5 Ge 1.34±0.20 1.2 ±0.2 1.16±0.13 1.9 ±0.3 2.6 ±0.4 3.2 ±0.4 1.6 ±0.3 1.27±0.20 Hf 6.8 ±0.8 5.8 ±0.9 6.8 ±0.8 14±28.1 ±1.7 7.5 ±0.8 7.7 ±0.5 7.0 ±0.8 Hg 0.032±0.00 0.015±0.00 0.060±0.00 0.59±0.05 0.29±0.03 0.072±0.00 0.061 ±0.00 0.017±0.00 4 3 4 7 6 3 Ho 0.87±0.07 0.93±0.12 0.53±0.06 1.46±0.12 0.77±0.08 0.69±0.05 1.1 ±0.2 0.97±0.08 I 1.8 ±0.3 1.8 ±0.2 1.3 ±0.2 9.4 ±1.1 3.8 ±0.5 19.4±0.9 19±2 1.7 ±0.2 In 0.08±0.02 0.09±0.03 0.031±0.01 0.12±0.03 4.1 ±0.6 0.84±0.18 0.10±0.03 0.044±0.01 La 34±2164±11 0 21±253±436±430±246±5 3 36±3 Li 35±122±118.4±0.8 55±256±236±119.5±0.9 35±2 Lu 0.41±0.04 0.32±0.05 0.29±0.02 0.75±0.06 0.42±0.05 0.42±0.05 0.35±0.06 0.43±0.04 Mn 1760±63 510±16 304±14 1420±75 1360±71 1450±82 1780±113 650±23 Mo 1.4 ±0.1 0.98±0.11 0.31±0.06 2.6 ±0.3 4.6 ±0.4 18±2 2.9 ±0.3 1.16±0.10 N 1870±67 630±59 640±50 1000±62 610±31 740±59 660±62 370±54 Nb 16.6±1.4 27±29.3 ±1.5 38±323±327±264±715±2

生物标准物质标准值GSB110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GBW10010―GBW10019 标准物质证书 生物成分分析标准物质 样品编号: 定值日期:2005年12月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廊坊

元素 GBW10010 (GSB-1 大米) GBW10011 (GSB-2 小麦) GBW10012 (GSB-3 玉米) GBW10013 (GSB-4 黄豆) GBW10014 (GSB-5 圆白菜) Al (10-2) ±±±±As (10-6) ±±±±± B (10-6) ±±±±Ba (10-6) ±±±±12±2 Be (10-9) ±±± Bi (10-9) ±(2) ± Br (10-6) ±±±Ca (10-2) ±±±±±Cd (10-9) 87±5 18±4 ±(11) 35±6 Ce (10-6) ±±±±± Cl (10-2) ±±±±±Co (10-6) ±± Cr (10-6) ±±±Cs (10-6) ±±±±Cu (10-6) ±±±±±Dy (10-9) ±±± Er (10-9) ±± Eu (10-9) ± Fe (10-6) ±±±139±4 98±10 Gd (10-9) ±±±Ge (10-9) (5) (2) (1) (4) Hf (10-6) Hg (10-9) ±()±Ho (10-9) ± I (10-6) ()± K (10-2) ±±±±± La (10-6) ±±±±± Li (10-6) ±±±±± Lu (10-9) Mg (10-2) ±±±±±Mn (10-6) 17±1 ±±28±1 ±Mo (10-6) ±±±±± N (10-2) ±±±±±Na (10-6) 25±8 17±5 (10) (15) ±(%) Nb (10-6) Nd (10-6) ±±±± Ni (10-6) ±±±±± P (10-2) ±±±±±Pb (10-6) ±±±±± Pr (10-9) ±±7±1 ±±Rb (10-6) ±±±±± S (10-2) ±±±±± Sb (10-6) Sc (10-9) (3) ±(7) Se (10-6) ±±±± Si (10-2) ±±±Sm (10-9) ±±±± Sr (10-6) ±±±±48±3 Tb (10-9) ()± Th (10-9) (4) (2) ±±9±3 Ti (10-6) (2) (2) ±(9) Tl (10-9) ()()()() Tm (10-9) ()() U (10-9) 20±3 V (10-6) ±± Y (10-6) ±±±±±Yb (10-9) ±±±Zn (10-6) 23±2 ±±38±2 26±2 灰分(%)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Environmental quality standard for soils (GB15618-1995 1995-12-06实施)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林生产,维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按土壤应用功能、保护目标和土壤主要性质,规定了土壤中污染物的最高允许浓度指标值及相应的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2 术语 2.1 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 2.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指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借静电引力而对溶液中的阳离子所吸附的数量,以每千克干土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按一价离子计)数表示。 3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和标准分级 3.1 土壤环境质量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3.2 标准分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