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资格证考试 新改版后的教材 综合素质 必考点梗概

教师资格证考试 新改版后的教材 综合素质 必考点梗概

教师资格证考试 新改版后的教材 综合素质 必考点梗概
教师资格证考试 新改版后的教材 综合素质 必考点梗概

中学素质教育的途径: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中学学校管理。素质教育活动是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实现的;中学各种课外、校外教育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的载体;中学班主任工作。素质教育活动靠班主任有组织的进行。)

素质教育的方法:1、中学教师成为素质教育者2、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4、正确运用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1、素质教育之“素质”,是指人的全面素质,而不是人的某一个方面的素质。(应试教育充其量只有多方面教育中的某一“育”,而素质教育是“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的教育)2、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是两种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的教育。(应试教育把价值定位在考试成功上,素质教育把教育的价值定位在培养出符合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人才上)3、应试教育同素质教育有完全不同的教育方针前提。(素质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党的教育方针)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一般“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所作的完整认识:1、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主体性必须得到尊重2、学生是有着身心诸方面需要的“完整”的人,教育必须全面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3、学生是有着发展潜力的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开发出学生的发展潜力4、学生作为“人,也是指学生全体,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5、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与有差异、有个性的发展是统一的。

以人为本的含义。中学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作为一种学生观的“以人为本”:1、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2、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3、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中学教育中以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1、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2、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为本3、中学教育必须以全体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

在教育活动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正规的专业教育2、非正规的专业教育3、校本专业发展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1、专业知识学习2、教育反思3、教育研究

中学教师职业责任:1、促进中学生人生发展的责任2、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

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权利的规定:《教育法》的规定:1、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2、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法》的规定:1、教师享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2、教师享有“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3、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的权利”4、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5、教师拥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6、教师享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农村教师工资经费保障制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特殊教育教师享有特殊岗位补助津贴。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

教育法律法规对教师义务的规定:《教育法》的规定:1、教师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2、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3、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承担着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人物4、“教师应当取得国家规定的教师资格”。《教育法》的规定: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

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

学业务水平。《义务教育法》: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的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的精神:《规定》的精神特别体现在“总则”和“职责与任务”中,可归纳为两个方面:1、中小学班主任在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全面健康成长方面,承担着特殊的任务,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是学校中重要的具有专门性的工作岗位。2、中小学班主任在班级中承担着特别的教育职责和组织管理任务。在教师的职业素养中,职业道德素养处在核心的地位。《规范》的主要精神就是六个方面: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的行为规范要求:1、班主任的道德规范(1)对班主任自身的规范要求(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2)对待学生及他人的规范要求(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3、对班主任工作的规范要求(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与组织管理能力)2、班主任的工作规范(1)深入地做好班上每一个学生的工作(2)关心爱护全体学生(3)开展班级德育工作

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关系与《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对职业行为的规定:1、教师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原则要求是:爱国守法。具体的职业行为要求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2、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原则要求时:爱岗敬业。具体的职业行为要求是: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3、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原则要求是:关爱学生。具体: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4、教师与劳动的关系,原则是:教书育人。具体: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5、教师与自己的关系,原则是:为人师表。具体: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6、教师与自己发展的关系,原则要求是:终身学习。具体: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爱2、尊重3、负责4、公平公正5、保护6、杜绝伤害。正确处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1、尊重2、协作

正确处理教师与同事的关系:1、尊重2、理解3、协作

正确处理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1、尊重2、支持

中学教师需要具备信息素养:1、运用信息检索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2、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3、对经过分析处理后的信息加以运用的能力。

中学教师利用工具书进行信息检索。中学教师可利用的工具书类型:百科全书、字典、词典、年鉴、手册、名录、图谱、类书、政书。

中学教师运用网络检索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网络检索工具的种类:搜索引擎,网上虚拟图书馆。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按专题检索信息,按关键词检索信息,按地区检索信息

中国教师可利用的网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超星图书馆。

网络信息交流特点:1、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藩篱被打破2、主动与被动、单向和多向交流的统一3、时空界限不复存在。

网络信息交流方式:E-mail 、BBS、即时通讯(如MSN QQ ICQ )、Blog(网络日志)、微博(MicroBlog)

教师是一种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

职业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

“各行各业”,就是指的职业。现代职业有很多种,但是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大一样。因此就有了那些特别从事要求的“专门性”的职业。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

首先,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在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得到确认。1966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教学应当被认为是一种专业:它是一种公共服务的形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只是和技能,并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来获得和发展这些知识和技能。

其次,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专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从师资培养制度产生到现代,教师职前专业训练方式经历了变化发展的过程。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训练经历了从师范院校培养到大学专门教师教育机构培养的变化。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教师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充当教师的。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由专业的机构为教师职业制定标准,以教师专业标准来对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是许多国家采取的做法。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教师的专业性,是因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能够有效地教,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懂得“所教”,二是懂得“怎样教”。如果认为只要懂得“所教”就可以当教师,那么上过学的人,无不可以当教师。这样教师就没有什么专业性可言。“教”,不是教者简单地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说出来,而是在教的过程中教者从自己“知”,到自己教育对象“知”。教的“专业性”体现在“使人知”上,教师的专业不可替代性也体现在这一点上。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的含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奴隶社会早期。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目的性和专业性的特点。2、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发展性和不成属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体性的特点。3、教育内容(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等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加工的对象。对学习者而言,即是学习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规范等)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性,形态的多样性的特点。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教育与社会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影响的。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1)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结构,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2)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在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1)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社会政治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3、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1)社会文化教育的制约(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2)教育对文化促进作用(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传播-交流,选择-提升,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4、教育与人口的关系(1)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2)教育对人口问题的影响(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质量)

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人的发展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或者说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是教育的第二个基本规律。1、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2、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4、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5、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作用。(1)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2)社会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复杂性,对人的发展虽起着重大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主观能动性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既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义务教育的特点:1、强制性,又称义务性。2、免费性,又叫公益性3、普及性,又叫统一性。

西方的教育目的论:1、社会本位论。从社会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率来衡量。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优点: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强调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指定;国家要承担国民教育的主要责任。这对保证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缺点:它否认了教育目的的受人的发展规律制约的特点。因此,这个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科学性,也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压抑。2、个人本位。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罗杰斯等。优点:第一,它确立了儿童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尊重儿童的发展需要,促使其个性的发展,否定了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抑和灌输等弊端。第二,提出了培养“自由的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健全人格”的理论体系,倡导民主的教育观,对现代学校教育有积极意义。缺点:首先,以“人性”代替对社会的理论分析,忽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这是不现实和行不通的。其次,过于强调人性中的天生倾向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忽视了个人主观努力和社会影响的作用。

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一句。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二,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第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是儿童、社会、学科三大方面。

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第一,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第二,经济政治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特别是在政治、思想类课程的内容上,由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第四,社会经济政治对课程开发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上。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第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种类、内容、结构。第二,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第三,学科的特征和性质决定对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开发要体现学科的性质。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第一,学生的发展需要制约课程开发的方向。第二,课程的门类、程度、编排形式等设计与开发,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程度和水平,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4、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制定起着理论的指导作用,它是影响课程自身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课程的类型及其特征。根据课程的性质,可以分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和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根据课程管理主体,可以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根据课程形态,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根据学生修习的要求,可以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是: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规律是指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一、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指导作用)。1、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2、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四、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4、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1、备教材(钻研课程标准,钻研教科书,研究相关的教学材料)2、备学生3、备目标4、备检测。二、上课。1、导入2、课中(一堂课的教学效果最终如何取决于课中是否实施合适的教学策略。第一,先行组织策略。第二,问题教学策略。第三,发散、集中教学策略。第四,反思教学策略。第五,练习策略。)3、结束(第一,系统归纳。第二,比较异同。第三,巧做铺垫。第四,巩固练习。第五,曲终奏雅。)三、布置、检查课外作业。四、课外辅导(课外辅导是班级授课制的必要补充)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按时检查、认真批改、仔细评定、及时反馈、重点辅导)。

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一、直观性原则。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二、启发性原则。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三、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1、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四、巩固性原则。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六、因材施教的原则。1、充分了解学生。2、尊重学生的差异。3、面向每一个学生。

中学教学的方法:一、讲授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二、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有两种具体形式:传授知识的谈话和巩固知识的谈话。三、演示法。四、练习法。五、自学指导法。六、课堂讨论法。七、实验法。八、实习法。

知觉的特点:1、知觉的选择性(对象和背景)。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根据以往经验主动理解)。4、知觉的恒常性(判断物体大小,不会单纯随

视网膜上成像的大小而发生变化)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2、个体因素(需要、兴趣、过去经验、人格特征)3、活动目的与组织。

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最初发生得很快,以后遗忘的速度会逐渐下降。如在学习的20分钟后,保持的百分比就只剩下58.2%,一天后,为33.7%,而31天后,为21.1%。因此,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1、衰退说。记忆痕迹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以致消退。2、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压抑说。兴趣和动机的压抑等的影响4、提取失败。找不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如何提高记忆效果:一、信息的编码阶段:1、记忆材料的特点2、记忆材料的位置。3、记忆材料的组织加工与学习程度。4、个体状态。二、信息的储存阶段:1、采用有效的记忆术(关键词法,韵律法,地点法)2、复习(必要手段)三、信息的提取阶段。提取时的线索与编码时的线索越相似,提取的效果越好。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2、前运算阶段(2-7岁)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2、问题表征的方式。3、思维定势。4、功能固着。5、动机与情绪状态。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学习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人的学习行为取决于这种行为与刺激是否因为强化而建立了稳固的联系。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生来具有七种基本需求。四种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三种成长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只有低一层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高一层级的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由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提出,由阿特金森加以发展。他认为成就活动总是伴随着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因而成就行为体现了趋向(希望成功)与避免(害怕失败)这两种倾向的冲突。成就动机的强度由力求成功与避免失败两方面共同决定。成就动机等于力求成功减去避免失败。而二者又都分别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

目标理论:学生的成就目标可以分为两种:掌握目标与表现目标。掌握目标是任务卷入的,目标定位在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上。而表现目标是自我卷入的,目标定位在好名次和好成绩上,只有赢了才算成功。研究发现,掌握目标比表现目标更能促进成就动机、信念与技能的发展。

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大多数解释都有三个特征:内部的(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的(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影响成功期待);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学生对成功或失败的解释有:能力(内部、稳定、不可控)、努力(内部、不稳定、可控)、任务难度(外部、稳定不可控)、运气(外部、不稳定、不可控)、他人(教师、同学)、身体状况、心境、疲劳、疾病、个性等。

自我效能感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就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体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班杜拉认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技法:一、增强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创设问题情景。2、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3、解释所学内容的重要性。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三、学习者信念(归因方式影响到学生对未来成功的预期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四、教师的反馈。

1、反馈要经常、具体、及时。

2、提供多种反馈形式。五、目标导向与环境创设(教师应尽量促使学生形成掌握目标,而不是表现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创设一种何作星的课堂结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所谓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训练说认为,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因为内容

经常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在反对形式训练说的基础上提出。共同要素说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具有共同的要素。(大学生估算面积的实验)

概括化理论:贾德提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个体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的理解。概括化的原则、原则才是迁移发生的关键。水中打靶的实验,根据贾德的概括化理论,教学的重点是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和概括,抽象与概念的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

关系转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迁移是由于对要素之间的整体关系以及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关系的顿悟理解。苛勒的小鸡啄米的实验。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迁移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一、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1、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1、精选教材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3、科学安排教学过程。三、教授学习方法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个体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主要包括复述策略(及时复习、整体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理解性学习、多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化、画线)精细加工策略1、记忆术(谐音、歌谣;关键词法;地点法)2、深度加工(做笔记;利用已有知识;生成性学习)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或表格、写概要)。

元认知策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的认识和调节,有助于个体有效安排学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寻求资源策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主要有经典性条件作用、尝试错误说、操作性条件作用、社会学系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而是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组织新信息,并将她们与原有的知识以某种有意义的方式联系起来。主要观点有完形顿悟说、符号学习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关注人的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强调社会文化应促进人的潜能的发挥和普遍的自我实现。

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有探究学习、支架式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中学生认知发展理论:认知也称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认识、理解事物或现象,保存信息并利用有关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中学生认知结构特征: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感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最基本的方式,是整个认知过程的开端,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现象的开始)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中学生记忆的主要特征: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承认;对直观现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抽象记忆的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4、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中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部分就是对字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5、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中学生情绪的特点:中学生的情绪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1、情绪的自主性2、情绪活动的丰富性3、情绪体验的跌宕性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复杂与简单共存;强与弱共存,波动和稳定共存,微妙的隐蔽性)

情绪调节:是人们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包括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表

情动作调节、认知调节和人际关系调节等。

情绪健康的三个标志:情绪的目的性明确,表达方式恰当;情绪反应适时、适度;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情绪调节的方法:1、敏锐察觉情绪(第一,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第二,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期经验;第三,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2、平和接纳情绪。3、正确调整情绪(宣泄、转移)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人格系统分为五个方面:第一、知-情-意系统。第二、心理状态系统。第三、人格动力系统。第四、心理特征系统。第五、自我调控系统。

人格的影响因素:1、遗传与生理对人格的影响。2、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3、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4、自我因素。

中学生性心理特点:1、性意识出现。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抑郁症、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学校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一、行为改变技术(强化法、系统脱敏法)二、认知疗法(建立求助的动机;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观念的竞争;)三、来访者中心疗法。四、团体辅导的方法。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5-8岁)3、可逆性阶段(8-10岁)4、公正阶段(10-12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1、前习俗道德水平(10岁以下)(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和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道德水平(10-20岁)(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一下)(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论理取向阶段)

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一、外部因素。1、家庭(家庭的气氛、家长的人格修养、家长的教养方式)2、学校教育(校风和班风、教师的楷模作用、学校的德育课程和各科教学)3、社会因素(社会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念、社会风气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电视节目、各种广告、网络等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社会名流和权威人士的传闻轶事、宣传报道及其言行中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4、同伴群体。二、内部因素。1、认知失调(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2、态度定式3、道德认知。

德育基本规律:一、德语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与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德育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二、知行统一原则。三、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德育的基本途径:一、教学。二、社会实践活动。三、课外活动。四、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五、班主任工作。

常用的德育方法:一、说服教育法。二、榜样示范法。三、指导实践法。四、情感陶冶法。

五、品德评价法。

班集体的发展过程: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背景情况。重要因素。2、教学目标,这是关于课堂教学与管理的总方向的决定因素。3、课堂规模。4、凝聚力。5、课堂规范。6、教师领导。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1、教师的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移情、教学能力、焦虑、对学生的期望或偏爱等)2、学生的因素。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1、正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气氛,这是前提和基础。2、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生,教学不仅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双方的情感与理智的动态交往过程。3、抓典型、树榜样、立威信。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和处置:1、忽略小而且转瞬即逝的问题行为。2、非言语警示或停顿。

3、适时表扬正确行为。

4、言语提醒、反复提醒。

5、直接提问。

6、执行结果,注意慎用

批评与惩罚。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 导语:报考教师资格证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下文,看看报考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需要具备的条件吧!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学优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 “两学”学历要求 申请教师资格种类 应当具备的学历条件 幼儿园教师

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小学教师资格 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初中教师资格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 高等师范本科学校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资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文章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条件出自https://www.doczj.com/doc/42153341.html,/article/wk-78500001166889.html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成人教育教师资格 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在校生(大二、大三、学优)凭学生证或相关证明均可报名参加考试。 国家统考学历要求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初级中学、初等职业学校文化、专业课教师资格,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报考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同时还应具备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资格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在校生仅限毕业年级生报考,报考时应提供学校出具的在籍学习证明。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按照不同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传授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习能力和道德人格,使学生的特长和潜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广泛,要求较高,鉴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公民的素质差异较大,因此,《(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具体测试办法和标准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身体条件”应为教育教学能力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承担教育教学任务的”硬件”,因为教师(特别是小学和幼儿

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教育的含义 1.1.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孙子. 尽心上》 1.1. 2.概念: 广: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1.2.教育的基本要素 a)教育者(主导) b)受教育者(主体) c)教育影响(桥梁、中介) 1.3.教育的属性 1.3.1.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1.3. 2.社会属性 a)永恒性 b)历史性 c)相对独立性 历史继承性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4.教育功能 1.4.1.作用对象 a)个体发展功能(本体) b)社会发展功能(派生) 1.4. 2.性质 a)正向功能

b)负向功能 1.4.3.呈现形式 a)显性功能 b)隐性功能 1.5.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5.1.起源 a)神话说--教育是神创造的(最古老的) b)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本能生利 息) c)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孟禄--(心理仿梦露) d)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 一--米丁斯基、凯洛夫--米凯爱劳动 1.5. 2.发展 1.5. 2.1.原始社会 a)无阶级性、公平性 b)教育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 c)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1.5. 2.2.古代社会 1.5. 2.2.1.奴隶社会 ●中国 夏、商、西周:庠、序、校( 国学、乡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私学兴起--自由 ●外国 古埃及: 文士学校--文字、书写、执政能力--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体育 雅典--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

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精华整理 1.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2.简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2)环境,环境是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条件,但不决定人的发展。(3)教育,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主导和促进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因此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应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一锅煮”。(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因此教育要长善救失,扬长避短。(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因此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基本理念 (1)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2)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5.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征表现为:客体永久、延迟模仿、主动反应、问题解决。 (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表现为:出现符号、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不可逆。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主要特征表现为:守恒、去中心、思维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主要特征表现为:抽象、推理、假设、反思。 6.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发展任务和存在的心理社会危机,具体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

申请教师资格证条件及程序

申请教师资格证条件及程序 (一)学历条件: 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和小学教师资格者,必须具备中等专业、职业学校师范教育类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其他中专毕业学历在资格认定中视为不合格学历;申请认定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者,应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申请认定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资格者,应具备大学本科学历;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者,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及其以上学历,并应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初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对确有特殊技艺者,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 (二)教育教学能力要求: (1)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按照国家语委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二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 (3)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初中及以上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人员须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并达到考试合格以上水平; (4)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三)教师资格申请: (1)申请人向户籍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小学及幼儿园在县区,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在市级)提出申请。 (2)申请者在规定时间内提供以下材料。 (a)由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

(b)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c)学历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d)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e)普通话水平测试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f)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合格证和复印件; (g)思想品德鉴定或者证明材料; (h)2寸照片两张(同申请表同底版)。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每年5月8日至6月8日,10月8日至11月8日各受理一次教师资格认定申请。受理申请期限终止后30个法定工作日内,做出是否认定结论,并通知申请人。 (四)教师资格认定机构 中小学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主管部门认定。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资格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由委托的学校认定。 而对于应届师范教育类毕业生,可以在其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由就读学校统一办理认定教师资格申请,在申请认定教师资格时需要提供下列材料: (1)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2)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证书(原件和复印件,或学校出具的学业成绩单);(3)《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 (4)由本人填写的《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一式两份; (5)由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证明;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之《综合素质》作文-范文

【参考例文】 是责任,更是一种良心 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名字叫范美忠的都江堰普通教师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那些不顾及自己生命来保住学生的性命的老师相比,范美忠最大的关注点则在于在面对危险时他暴露了人的本性,或者说不叫人的本性,而是人性中最弱的一点。范美忠并不把自己的行为定位为道德的缺陷,反而将自己的行为说成是提供给社会作为分析道德与人性的案例“范跑跑”也许并不是个别现象,却被很多人当作是个例来研究。人性与责任在危难时该如何抉择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来抉择?不禁让人想到在地震中报道的另一条新闻:在地震中有这样一对夫妻,在地震发生时丈夫只大喊了一声“地震了”便独自跑到楼下,等他安全时才想到妻子,转而去救自己的妻子。在这个小事情上,我们看到了丈夫第一次的举动体现了人性,而当他返回的那一刻,他已将责任看重于生命,原来责任可以如此高贵。正如很多人所说的那样:解放军的职责就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稳;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解放军不能因为随时而来的余震而畏缩不前,医生也不能因为大灾过后必有大疫而不履行救死扶伤的责任;而作为一个老师,当一群学生把你当成是一个信赖者,当一群家长把你当成是孩子的保护者时,你却独自逃脱。每个人都有最人性的一面,就像一个即将饿死的乞丐不会因为另一个也饥饿的人放弃自己获得的食物一样,可贵的是他可以在维系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分一半或者几分之一去救助另一个生命,前者是人性,而后者是责任,一份对社会、对同伴的责任。在大家还在讨论教师职责时,一条由陕西省汊中市勉县教育局6月2日出台的一条新规定引起了更多人的参与讨论:今年高考期间,碰上余震发生时,在场的3名监考老师要负责考场内考生的疏散工作,不能先于学生撤

教师资格证考试必考知识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道德 1、如何理解道德内涵? 1)、由一定社会的关系决定; 2)、以善恶为评价标准; 3)、依靠人们的行为习惯、社会舆论、及内心信念来发挥调节作用;(多选) 4)、调节个人与人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3、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调节功能。 4、职业道德的特征:稳定性、具体性、适用性。 5、教师职业规范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判断) 6、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本人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判断) 7、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鲜明的继承性(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强烈的责任性,独特的示范性(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严格的标准性。 8、我国在1997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范教师应: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 9、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0、朱熹强调要把修身、接物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准绳。 11、明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要求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来启发人的良知。 1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衡量和判断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道德标准。(判断) 13、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判断) 14、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作用、统帅作用、裁决作用。 15、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四个方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知识。 16、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7、依法执教的必要性:是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化教育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然要求。 18、教师如何依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分析) 1)教师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针,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关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法制教育。 3)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教师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19、廉洁是教师立身立教的根本。(判断) 20、廉洁从教的具体表现:安贫乐道,无私奉献;坚持操守,为师清廉。 21、教师的欢乐来自于: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师生间美好的情谊;学生长大成才。 22、廉洁从教的道德要求:公正从教,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坚守大义,发扬奉献精神;廉洁自律,自觉抵制各种非正当利益的诱惑。 23、教师礼仪的特点:率先性、示范性、整体性、影响的深远性。 24、在人与人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的内容包括:举止文明、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自尊与尊重他人、诚实守信。

非师范生报考教师资格证学历要求及报考流程

非师范生报考教师资格证学历要求及报考流程 报考热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常见问题(师范和非师范)教师资格证考试报考相关信息(统考) 学历要求 我们国家规定:幼师: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或高等教育学历。 小学教师: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初中教师: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高中教师: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中职教师: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中职实习指导教师: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对于确有特殊技艺,并获得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关颁布的相当于技师以上等级证书者,其学历要求可适当放宽。 高校教师: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学历。 非师范生报考 一、准备材料: 1.二表: ①教师资格认定申请 ②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 2.六证: ①身份证原件和影印件, ②学历证书原件和影印件, ③户籍证明,

④体检合格证明, ⑤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原件和影印件, ⑥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成绩证明。 说明: ①“二表”均由申请人到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通常设在当地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领取; ②《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由申请人工作单位或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填写并加盖公章; ③体检合格证明由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出具; ④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须经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共同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机构的测试后获得。 二、提出申请: 1.申请人向户籍或工作单位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提出申请,提交上述材料; 2.申请各类教师资格对应的认定机构分别为: ①申请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者,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②申请高级中学、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者,向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 ③申请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者,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材料;部分经国家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受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文委托,可以认定本校拟聘人员的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该类高校拟聘人员可直接向本校提出认定申请。 三、初步审查: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无误后,将通知申请人面试、试讲的具体时间。 四、基本素质、能力考察:

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两天必过):教育心理学

重点记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 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容的载体、教学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P6)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P9-12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 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教师资格证心得

成功不是一两天的付出之木土姑娘教师资格证备考心得 一.考前准备 我是大四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资格证培训班的,但是想要当老师的殷切愿望,却是从小就根植在心底的。所以这就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你的目的。可能有的人是羡慕教师的两个固定假期,或是教师的神圣感,但无论如何,你都要明确一个目标,只有有了目标之后,你才能有动力坚持下去,毕竟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在大三期间,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并开始尝试做相关的习题,这也为我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是英语专业,所以在实习期间,我就选择了在高中实习的教师岗位,在实习的半个月期间,我试讲过很多次,这也无形之中提高了我实战的经验。所以,在考前阶段,我做足了准备,但是对于一些临时决定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同学们,我的唯一建议就是找到目标,并为之努力。 二.考试流程 1.笔试部分 我们今年(2015)是第一次国考,所以科目由两科增加到三科,分别是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我报的是初中英语)。整整三本书,十分厚重。我们学校组织的培训班进行了一周的突击,但是只有两科,而且更多的是教你记忆的快速方法,而不是注重细节,但是这些记忆方法在以后的备考过程中也十分适用。培训班结束后,开始了自学的阶段。我准备了三个月,做了一套真题,两套模拟和无数的网络真题,可能是我在大学期间养成了这种大量做题的习惯,但是这个方法未必适合所有人。有的人看了一周的,也有过的。所以选择什么方法还是要看个人习惯的。在突击的后半段,我无意中走进了石头老师的课堂,认识了很多战友,我们一起提问题,听网课,互相帮助,众人拾柴火焰高嘛。所以在考试之前我是信心满满的。当然了对于每科考试我也有相应的心得。综合素质是相对三科里面我个人认为最好突击的一科,因为其中含有作文,而且分数占据很大的比重。综合素质中还有较多关于法律法规,百科知识等很多选择题,就是长时间积累可以掌握的习题。教育知识与能力,在我看来,十分难搞定,因为知识系统庞大,知识点繁多,人物难记忆,大题很繁琐。但是在培训期间我学会了很多记忆的方法,比如首字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等等,这些不单单适用于教师资格证的考试,同样适用于所有科目。以至于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些德育方法,德育原则什么的,哈哈。其中的简答题其实也有规律可循,首先表明态度,其次说关键点,比如涉及什么知识和如何解决,最后总结概括。最后一科学科知识与能力,我报考的是初中英语,选择题的范围涉及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所有知识,

教师资格证取得的条件

资格考试介绍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 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市教委认定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和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各区、县教委(教育局)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和初级中学教师资格。 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应具备什么条件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其指思想是依法治教、依法管理,促进教师管理走上法制化、开放式、多元化、社会性教师培养与选择轨道,严格把握教师入口关,拓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途径,提高教师总体水平和能力,逐步形成与国际发达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相衔接的管理办法。 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应具备什么条件

(1)思想品德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 (2)学历条件 申请教师资格与应当具备的学历条件对应表 申请教师资格种类应当具备的学历条件 幼儿园教师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小学教师资格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初中教师资格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高等师范本科学校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实习指导教师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成人教育教师资格高等、中等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教师资格证核心考点必背

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观 a)面向全体学生 b)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c)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e)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f)促进学生生动、活波、主动地发展 g)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a)学生是有独立意义的个体,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要客观 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的权责 和需求。 b)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序性: 循序渐进;阶段性;不均衡性:把握关键期;互补性:扬长 避短;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c)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看到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因材施教。 3.教师观 a)角色的转变 1)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3)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4)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b)行为的转变 师生关系:尊重和赞赏 教学:帮助和引导 自我: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合作 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生学习 一、教育与人口: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质量、结构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 教育对人口的再生产作用 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 生产力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通过教育制度可以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进行选拔,延续原有社会政治关系或加速改变旧有的社会政治关系 四、教育与文化: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功能)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师资格证经验分享

不努力一把,你真的不知道自己会有多优秀 考教师资格证是偶然也是必要,大学的时候家中一直希望我能考一个,从而进编制,但当时年少气盛,不知天高地厚,觉得自己对教师这行不感兴趣,总想着闯一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毕业快三年也沉浮了三年,混迹于培训机构,拿着最少的工资,做着最累的工作。晚自习晚到令人发指的10点多,嗓子上课上到差点肺炎,保底课时像座大山,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你试过那种被家长指着鼻子问,你大学毕业了没有,毕业证书复印件给我看,那种时刻不相信你,质疑你,指责你盛气凌人的样子。考教师证是为了考编制,考编制是为了有一天自己能有足够的底气与拒绝的权利,不因为自己仅仅是个培训机构的老师而被看轻。 其实准备的时间真的不多,屈指算下来15天,真正全身心复习只有最后六天。初中英语总共三科,科目一是综合素质,选择,两道有套路的大题,一篇语文阅读理解以及作文。这科并不难,只是时间特别紧凑,考试的时候作文写到交卷前5分钟。选择的范围很广,人文地理,历史政治,数理化,中华文化常识,音乐美术,总之没有你考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所以大量刷题很重要,这里推荐一个APP,一起考教师很好用。两道答题一题是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任选或混杂,一题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套路多多,背的也少,基本送分题。阅读理解就要看初高中的阅读功底了。作文注意不要偏题,尽量往教师职业上靠。科目二是最容易挂的一门,涉及诸多教育学,心理学,诸多专有名词,选择占分值1/3, 简答四题,背到全靠运气,材料题有可能会很偏,今年考了水下打靶,特别偏的考点。做真题很重要,尤其是历年,虽然说不会太有重叠,但今年考了一个和往年重复的社会实践包括什么,所以真题很重要,一起考教师里有很多简答题总结,非常实用,集中起来背很过瘾。科目三考察很多内容,阅读理解词汇量也很大,考试基本没准备,75飘过,教案设计很重要,40分,理解了套路的东西基本能拿到。如果没有看书,简答题基本靠编,所以就算完全陌生的题目,也要编。 面试准备了好久,结构化+试讲。结构化套路很重要,各种题型都背背,不可能所有题目都准备到,所以要多背一些可以重复使用的内容。试讲的流畅度和熟练度很重要,把各种课型的模版准备好,不用背教案,理解的基础上换成自己的话,做好板书和教姿教态。 1

初中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要求

初中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如下: 一、身份条件: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户籍或人事档案关系满足报考地要求 二、品德条件: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三、身体条件:身心健康,符合陕西省申请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考试当年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四、学历条件: 1.报考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国民教育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2.报考中等学校(含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下同)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3.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国民教育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且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这四类人不能报考教师资格证: 1.学历不达标:学历是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敲门砖,毕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老师自己的学历都不达标,那岂不是误人子弟吗?可能在十几年前,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有一些老师的学历、素质比较低,或者是一些代课老师,连高中都没上过,这也让很多人误认为老师的准入门槛很低。 但是这还是十几年以前的场景,现在当老师就需要考教师资格证,而考教师资格证对学历是有要求的。 我国《教师法》规定: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并应当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中级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当然不同地区对学历的要求稍有差异,想知道具体的消息应该关注本省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通知。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作文20篇范文

缤纷成就和谐 三个学生走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有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 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世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 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芸,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呼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 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用同一个标准命令世间万物达成量的一致;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抑或说是指挥家,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绎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 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 子曰“有教无类”。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尊重不同的学生,尊重不同的看法,尊重不同的选择,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对各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保护;对各个学生的学习陋习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学生;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学生……正是每个学生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2018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点及重点知识点梳理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2、学生观——“以人为本” (一)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三)尊重热爱学生。 (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 3、教育观即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2.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他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较高的整体功能 3.坚持统一目标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4.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使全面发展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 4、教师观

中职类教师资格证考试经验

中职类教师资格证考试经验 笔试: 首先我经历过省考,所以对于国考的教师资格笔试部分,还是可以比较一二的,相对来讲国考较省考来讲,考察内容更全面一点,也就是不仅仅要考省考的教育学、心理学部分,还增加了一个综合素质,考过公务员考试的应该会了解一些,很相似。至于省考国考哪个更容易过,我认为对于一般中小学的考生来讲,国考应该更难一些,因为加了一项专业知识部分,要知道中小学的专业知识部分还是很有难度的。但对于我们中职类的考生,我个人认为,国考相对简单一点。但是对于笔试的准备,我个人认为还是要认真踏实,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让大部分的知识点能在脑海中清晰地回顾一遍才可以,不能糊里糊涂地盲目准备,尤其忌走马观花,看似一直在看书,自己也感觉自己一直在看书,但是书一合上,不能将书上的知识在脑海中清晰地呈现出来,那么很抱歉,在笔试的过程中,你的简答题肯定不会过高,因为这类的考试做题思路,步骤大家都懂,只看你的脑海中是否有货。 笔试简单说一点,有感兴趣的,可以发邮件给我(282509431@https://www.doczj.com/doc/42153341.html,) 面试: 对于面试,要说的多一点,我很庆幸我的笔试顺利通过。之后我像其他的考生一样带着激动、紧张的心情提前准备面试,其实中职类的很好准备的,因为中职类有相应的指定教材,在江苏省教育考试网上可以找到。提醒一点,原则上来讲,需要用指定的教材(这一点我打电话咨询过考试院,他们的要求是必须能用指定教材,除非你的专业未指定教材),但是我在考试的时候看到好几个考生用的都是非指定教材,是否通过不得而知。不过有一点,考官手里是没有教材的,也不会去看你的教材。所以…….. 专业概述准备: 根据选择教材开始准备工作,首先准备专业概述。专业概述,在网上也没有找到对他的定义,由于国考刚刚试行,因此大家对这个的界定也没有那么严格,专业概述,我个人凭经验认为就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介绍自己的专业,让考官知道你是干嘛的。但此处切忌将专业概述讲成说课的形式,因为有同考的考生在此处栽了跟头。专业概述内容量要起码一页A4纸,因为要讲3分钟左右,不易过

2020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2020教师资格证报名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公民。 2、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符合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体检标准。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按照体检要求及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加体格检查,体检结论为合格。 4、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申请参加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师范类毕业生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非师范 类毕业生应当具备大专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申请参加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师范类毕业生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非师范类 毕业生应当具备大专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申请参加初级中学、高级中学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考试,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 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2020年非师范教师资格证报考条件 近期收到很多小伙伴的私信,咨询非师范类专业能不能报考教师资格证关于这个问题,咱们还是详细地解释一下吧。 首先,关于教师资格证报名的基本条件及学历条件全国各地区都差不多,只要符合教师法规定的学历条件或者报名地区公布的学历条件都是可以报考的,

和自己的是否是师范生或者非师范生没有关系,如果非得说出点联系的话,无非就是师范生在部分地区的报考学历上要求低一些。 举几个栗子吧,比如报考上海地区的教师资格证就没有师范与非师范这一说法。 报考上海地区的幼儿园或者小学教师资格证,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 生都应该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 报考上海地区的初中或者高中教师资格证,师范生与非师范生都应该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再比如报考北京教师资格证,那就可以稍微区分一下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了。 报考北京幼儿教师资格证,师范类毕业生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非师范类毕业生应当具备大专毕业及其以上学历,这里的师范生的学历也就是中专水平,但是非师范生则至少需要大专水平,所以从某些层面上来说,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也就在某些地区的学历上稍微有些差异。 总而言之,无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无论是报考幼师、小学还是中 学,请先查看报考地区的考务通知,里面对报考条件的规定写得非常清楚。

2018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完整真题及答案

2018上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中学) 完整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 1、在全县校长经验交流会上,某校校长介绍完教育改革的情况后,强调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和增加课外活动,该校长认识(A) A、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 B、体现素质教育与学科的结合 C、符合提升学校实力的需要 D、符合凝练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2、刚开学,班主任言辞恳切地对学生讲:“迎接中考是一年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你们的人生发展,大家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课外活动上”,周老师的说法(C) A、合理有利于学生复习应考 B、合理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性 C、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D、不合理不利于学会主动发展 3、张老师在班上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开展“分享知识”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班上分享收货,并及时加以点评。张老师做法(B)A、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B、拓展了学生学习资源 C、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D、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4、某班主任制定的班干部竞选条件中规定,成绩在后10名的不能参选,理由是“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能管好别人”。这种做法( D) A、正确有利于学困生安心学习B、正确有利于刺激学困生上进 C、不正确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D、不正确未能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教育战略目标。下列关于教育战略目标的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C) A、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B、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C、到2020年,终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 D、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6、某中学违规向学生收取补课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责令该校退还所收费用的机关是( A) A、教育行政部门 B、工商管理部门 C、纪检部门 D、公安部门 7、中学教师黄某认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侵犯其权利而提出申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受理其申诉的机关是( B)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归纳

高等教育学重点 1、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问卷法、 测验法、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 等。 2、高等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 分析法、反思批判法、体悟总结法。 3、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是教育自身固有的、较稳定 的根本性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特殊属性。高等教 育既有属于上层建筑的属性,也有属于生产力的属性,还包括 既不是生产力也不是上层建筑的成份。高等教育是一种复杂的 社会现象。高等教育的本质需要参照教育本质的认识,但简单 地从一般教育本质的理解来推演是无法把握其本质属性的。从 根本上说,对高等教育本质属性理解分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 对历史发展中的高等教育认识的差异性及其现实表现的复杂 性、多样性。 4、高等教育有三大基本特征:性质任务上的高等专门性、教育对 象上的身心成熟性、劳动过程中的复杂精神性。三大特征说明,高等教育应当有着不同于初等、中等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 形式。而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特征,才能更好地 把我作为教育者的职责和要求。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包括四个要点:马克思主义 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分工与人的

片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实现人的 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6、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涵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是制定高等 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专才教育也叫专业教育,专才教育 是以培养适应某一专业领域需要的人才的教育,为人才走向社 会之前提供一种职业资格,因此也有人认为专才教育就是以职 业训练为目的的教育。总之,专才教育是与职业的准备密切相 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通才教育也叫通识教育,关于通识 教育的理解主要有三种:一是从性质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 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这种通识教育已发展人的理性为终极目的;二是从目的上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 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的教育;三是从内容上理解,认为通 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基本认识、技能 和态度的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①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 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②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 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③形式结构 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④地区结构 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8、高等学校职能体系及其相互关系:20世纪50年代之前,发展 科学与服务社会还只是个别或少数国家大学的职能,随着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