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理解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学习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借辽阔景象表达的伟大胸怀、坚定的信心,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毛泽东的伟大功绩,体会诗词大气磅礴的创作特点源于献身国家、民族的伟大的人格与胸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屏显任青诗歌《诗人___》,朗读。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

常于马背上思考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

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的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思考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算数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站成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任青吟咏的这位诗人是谁?——毛泽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欣赏毛泽东写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去领略诗人伟大的胸怀和惊艳、旷世的才华。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1954~1959)。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肩负起抗日救国的伟大使命。1936年1月下旬,红军在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准备渡黄河东征。2月初,毛泽东所在的部队到达陕北清涧县黄河边的一个小山村袁家沟。在这里,毛泽东亲自视察地形,眺望祖国的壮丽河山,展望革命的灿烂前景,激情满怀,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

1936年2月陕北高原的一场大雪,在伟人的眼中是什么样子呢?诗人借咏雪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

(1)读准加色字字音:

沁园春:qìn 惟余莽莽:wéi 逊:xùn 数风流人物:shǔ

读准节奏。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指名朗读。点评。

(3)欣赏朗读。

(4)放声朗读。

2.对照注释,读懂词的字面意思,感知词的大意。

注释:

北国:东晋称十六国等为北国,南北朝时代南方的各朝代称在北方与之对抗的各朝代为北国。宋称辽、金为北国。毛泽东诗中的“北国”使人在不觉中产生出一种我国疆土广大的民族自豪感。

惟:只。

余:剩下。

莽莽:无边无际。

大河:指黄河。

顿失滔滔:(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描写黄河水结冰的景象。

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蜡象:白色的象。

天公:指天,即命运。

须:等到;需要。

红装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这里指红日为大地披上了红装。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这里指皑皑白雪覆盖着大地。

分外:格外。

竞折腰:竞,争相。折腰,倾倒,躬着腰侍候。这里是说争着为江山奔走操劳。

秦皇: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

汉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略输文采:文采本指辞藻、才华。“略输文采”,是说秦皇汉武,武功甚盛,对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逊色。

唐宗: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一代天骄:指可以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泛指非常著名,有才能的人物。天骄,“天之骄子”的省略语。意思是上天所骄纵宠爱的人,成吉思汗即是。汉时匈奴自称。后来也泛称强盛的少数名族或其首领。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为“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蒙古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只识弯弓射大雕:雕,一种属于鹰类的大型猛禽,善飞难射,古代因用“射雕手”比喻高强的射手。“只识弯弓射大雕”,是说只以武功见长。

俱:都。

数风流人物: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数,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

翻译:北方的风光,千里冰封冻,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着和老天爷比一下谁更高。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格外娇艳美好。

江山是如此的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治功劳;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学才华。称雄一世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都已经过去了,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3.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4.你从毛主席的诗词中体会到了哪些美?

预设:大气磅礴的意境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美;深邃隽永的哲理美。

三、品味词句,精读思考。

1、词的上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点拨:把我们带入壮阔雄奇、玉砌银妆的冰天雪地的世界,意境广阔博大。

2、上阙分为几层?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点拨。三层。概括写北方雪景(1-3)(实景);具体写北方雪景(4-10)(实景);想像雪过天晴之景(11-13)(虚景)。由概括到具体,由实到虚。

冰天雪地、广袤无垠、寒威之烈及红妆素裹。(壮美、娇美)

3、“望”字领起哪几句?望见了哪些景观?“望”字可否换成“看”字?

点拨:“望”字——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景观: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这些景观也正是我们伟大祖国的形象。“长城内外”,这是从南到北,“大河上下”,这是自西向东,地域如此广袤,正与前面“千里”“万里”两句相照应。意境的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失”二字,则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联想到未冰封时大河滚滚滔滔的雄壮气势。

作者当时是站在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原上看到的这些景象,作者的视野非常开阔。即便是作者视野开阔,但这些景象已经远远不是作者视野所能达到的范围,说明这个“望”字带有很大的想象成分,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

不能换成“看”。因为是登高远眺,山高人为峰,同时也显示了作者高大的形象。

4、作者为什么选取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

点拨: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伟大的结晶,是伟大祖国凛然不可侵犯的象征,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它们是伟大祖国的象征。讴歌、赞美它们,就是讴歌、赞美祖国。

5、上阙的写景,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点拨:静景:千里冰封;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动景: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下而上,一静一动,“千里”“万里”,互文修辞,意境开阔,气魄宏伟。

“舞”和“驰”,意蕴丰富。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引发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对群山在冰雪中延伸无尽,高原在冰雪中起伏向前的情态作了生动的描写,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为什么要做化静为动的处理呢?有三个原因:(1)视觉因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屏显:1936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1月到11月,东北抗日联军11个军相继成立。

8月11日,日本政府确定《对中国实施的策略》和《第二次处理华北纲要》。日本、中国驻屯军以北平为目标开始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8月25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月,日军参谋部制订《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日伪军开始进犯绥远,国民党将领傅作义率部抵抗。

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历经千辛万苦,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三支红军会合时虽不足3万人,但他们是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宝贵精华。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三支主力红军在接近抗日前线的陕北会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从此,开始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1月5日,绥远抗战爆发。

12月12日,西安事变。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6、“须晴日”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点拨:这三句想象雪后天晴的美丽景色。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景色十分秀丽。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显得格外艳丽多姿!

7、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怎样抒发的?

点拨:喜悦、自豪、赞美、热爱。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小结:上阙: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先写眼前实景(先概括描写,后具体描写),视野开阔,气势宏大。后三句借助想像写虚景。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立体地展现了北国壮阔的雪景。在写景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小组合作探究。

抓住词句,我们对上阙写景抒情进行了品析。词的下阙,侧重于议论抒情。小组合作,圈点批注。

可能发现的问题:

1、上下阙间是怎样过渡的?

2、引出对哪些英雄人物评述?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

讨论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五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有雄才大略,赫赫战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

帝王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统一中国

汉武帝——抗击匈奴

唐太宗——贞观之治

宋太祖——平息五代动乱

元太祖——建立蒙古帝国,而威震欧亚

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

3、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词作了总评价,是哪个词?这个词含有哪些意味?

讨论明确:“惜”,有惋惜、遗憾之意,“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英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过巨大影响。

“惜”字又委婉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他们短于文治,缺少文学才华。

“惜”字还包含后来居上的伟大气魄,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

注意:“略输、稍逊、只识”的分寸感。“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由“差那么一点”“有一点欠缺”到“有些逊色”,再到嘲讽,语意逐渐加强。

5、作者在下阙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与描写赞美祖国河山有什么关系?

讨论明确:评古是为了论今,委婉地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了与“今朝”对比,更好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壮美、娇美的江山,产生了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古代英雄,守护、建设江山。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无论怎样的风云际会,但山河永固,不断发展壮大。长江后浪推前浪,今人定比古人强。体现了革命者的高度自信和意气风发。

作者大笔挥洒,疾书北国雪景,然而并未停留在此,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茫茫冰雪世界,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后银装素裹的瑰丽景象。江山如此多娇,不仅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有强盗觊觎。祖国壮丽山河岂容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儿女捍卫民族尊严、主宰自己命运、抵抗外辱内患的豪情力透纸背!下阕引出叹服于自然美景的英雄人物,评价封建帝王功绩卓著的英雄在历史上留下种种遗憾,因为他们的一己江山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相形之下,唯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能使祖国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

6、谁是当代的英雄,能肩负起守卫、建设江山的重任?

讨论明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数”是“数得着、称得上”的意思。就是说,称得上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的,还要看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可见,评古是为了颂今。

新的风流人物,是指代表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这是诗人的

自信和自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雄壮宣言,是全词主旨所在,是点睛之笔。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历史,这是毛泽东的历史观,是真理。

小结:以评论和抒情为主,从评说封建帝王的不足转到歌颂真正的英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五、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大气磅礴的意境美;超凡脱俗的人格美;深邃隽永的哲理美。

请以“从课文的句子_____,我发现词人毛泽东善于______”的格式说话。

请以“从课文句子______,我感受到伟人毛泽东______”的格式说话。

六、课文总结

1.结构

2.写法

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上阙写景,句句洋溢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阙议论,句句表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语言形象、精确、优美(动词、形容词、副词;比喻、借代、对偶等修辞)

七、拓展

《沁园春》

柳亚子

次韵和润之咏雪之作不尽依原题意也

廿载重逢,一阕新词,意共云飘。叹青梅酒滞,余怀惘惘;黄河流浊,举世滔滔。

邻笛山阳,伯仁由我,拔剑难平块垒高。伤心甚,哭无双国士,绝代妖娆。

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这首咏雪词赠他。迅即发表于《新华日报》。短时间内,重庆十几家报刊纷纷转载,顿时轰动重庆乃至全国。毛泽东的文韬武略亦因此为全国人民所获悉,从而备受推崇。蒋介石看后非常不爽,说:“我看毛泽东野心勃勃,想当帝王称王称霸,想复古,想倒退。你(陈布雷)要赶快组织一批人,写文章批判他。”于是,反动文人纷纷加入论战抹黑,结果,反倒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首词,了解了共产党,并受到这首词的鼓舞,为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吹响了胜利的号角。

八、作业

你心目中的“风流人物”应具备哪些素质?

背诵

2.教师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

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其诗词中大都涉及历史与战争。学者王克煜通过深入研究分析认为,《沁园春雪》可谓写得最为出色的一首。它既不像有些诗篇直抒胸臆,也不是一般地运用中国诗歌传统的比兴手法,而是“比”“赋”得体,善于将“赋”的陈述方式融于“比”之中,从而形成了比较雄浑的词风与宽阔深厚的境界。历来诗词咏雪的很多。“雪”是富有诗意的自然景物,不少诗人对“雪”都成功地做了新的发掘。毛泽东这首词因“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而起兴,想象浪漫,文采华美,气魄宏大。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三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十月七日,毛写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轰动一时。

(五)写法探究

本词旨在表达对人民的赞颂,那为什么还要大书雪景,评点帝王呢?

作者大笔挥洒,疾书北国雪景,然而并未停留在此,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独特的想象:茫茫冰雪世界,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后银装素裹的瑰丽景象。江山如此多娇,不仅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也有强盗觊觎。祖国壮丽山河岂容日寇铁蹄践踏!中华儿女捍卫民族尊严、主宰自己命运、抵抗外辱内患的豪情力透纸背!下阕引出叹服于自然美景的英雄人物,评价封建帝王功绩卓著的英雄在历史上留下种种遗憾,因为他们的一己江山的阶级局限和时代局限。相形之下,唯有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才能使祖国走上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因此,写景写古代帝王的不足是为后面抒情议论打基础。

【设计意图】在挖掘时代背景之后,来探究写法和主旨,可以更加准确把握作家情感和作品内涵。避免人云亦云贴上歌颂无产阶级大众的泛标签。

(六)布置作业

1.根据本课的学习收获,课外选读《毛泽东诗词选》《地球上的红飘带》或《中国抗日战争史》。

2.任选一个方面,试比较《沁园春长沙》与《沁园春雪》的异同。(从诗词内容、语言、写作手法、情感主旨等方面自由选择。)

3.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主题,举办一个毛泽东诗词朗诵会。

【设计意图】以课堂教学激发阅读兴趣,功夫在课堂之外;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并学会运用。

参考书目:

《凤凰大视野》电视解说稿

《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中国抗日战争史》

《毛泽东诗词选》

调动历史课上的知识及课外积累,说说关于写作的

中医诊断学教(学)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时间: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制作演示文稿》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模块:初中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初中一年级 3、所用教材版本: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 4、学时数:45分钟(计算机室授课)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建立和保存PowerPoint演示文稿。(2)掌握添加幻灯片、在幻灯片插入图片、文本框、声音、艺术字等对象的方法等基本操作。 能力目标:(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对信息搜集、选择、整合信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小组学习、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家乡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幻灯片中各种媒介体对象的插入和编辑操作。 3、教学难点:插入各种对象的操作,及改变对象大小、格式的操作。 4、内容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第四节,本节课讲解了制作幻灯片的过程,文字不多,却尽显PowerPoint使用的精髓。 5、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于PowerPoint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感兴趣,这也为我们顺利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提供了一个前提。 6、设计思路:在“任务驱动”策略下,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与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探索;动眼观察、欣赏、评析;动口讨论、询问;动脑思考、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

通过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我将课本的范例和技能分开。在范例的选择上:我考虑到课本上的范例学生可能不是太感兴趣,我大胆的突破教材,与我们家乡的旅游联系起来,选取制作以“秀美桃江”为主题的多媒体作品为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的选择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改变过去我们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模式,变“传递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变“复制式教学”为“创造式教学”、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情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附:教学资源:学案、课件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导读:本文《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马艳玲●盘龙区云波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高级教师,昆明市学科带头人。从教以来,敏而好学,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自然、朴实、干练、刚柔相济的教学风格深得学生的喜爱。曾获云南省首届小学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竞赛一等奖、美文诵读单项特等奖。始终践行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教育格言: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 《归园田居(其三)》教学设计 此教学设计代表罗蓉名师工作室多次送课并获得好评 教材分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把这首诗和作者的其他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陶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在雕琢诗风弥漫文坛的魏晋时代显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钟嵘《诗品》仅把陶诗列为"中品".陶诗朴质的风貌实际上开启了隋唐诗风的先河。这首诗朴素如随口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形成陶诗的艺术特点。 学情分析 每个孩子都是一名充满诗性的诗人,他们与古诗的对话,也正是建立在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细细研读这首古诗,生字不多,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识字能力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其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烦琐分析。重点在于对陶渊明思想的初步认识。为孩子升入初中后,进一步学习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 了解陶渊明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描绘的田园生活情态,感悟诗人保持自己清高节操、不与污浊社会同流合污的志向。 3. 初步感受陶诗的艺术风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内涵和诗人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试卷2-1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某人恶寒(或恶风)发熟,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当诊断为 (分数:2.00) A.里证 B.表证√ C.寒证 D.热证 解析:解析:表证是指六淫等外邪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其临床表现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2.某人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燥不安,或神昏谵语,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属于 (分数:2.00) A.实热证√ B.虚热证 C.虚寒证 D.实寒证 解析:解析:实热证的临床表现有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 3.某人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症,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当诊断为 (分数:2.00) A.表热里寒证 B.表寒里热证 C.上热下寒证√ D.上寒下热证 解析:解析:上热下寒证是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如既见胸中烦热,口臭,牙龈肿痛等上热证,同时又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泄之下寒证此。此为上焦有热而中焦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4.“虚”的含义主要指 (分数:2.00) A.虚邪中人 B.邪气不盛 C.正气亏虚√ D.气血亏虚 解析:解析: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临床一般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5.“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是下列哪本书 (分数:2.00) A.《黄帝内经》 B.《伤寒正脉》 C.《伤寒质难》√ D.《景岳全书》 解析:解析:近人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正是提出八纲名称。他说:“所谓八纲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也。”这是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中医诊断学教案2

题目:气血辨证(一):气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各气病证候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2学时。 1.气虚类证候1学时 2.气滞类证候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虚证、气陷证、气逆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难点:气脱证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由气血亏虚或运行障碍所表现的病证为气血病证,其中,由于气之不足或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致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异常所致的病证为气病,如气虚证、气滞证、气陷证、气逆证。 新课讲述: 一、气病辨证 简要介绍气病概念。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 (2)与脏腑气虚证的关系。 (3)气虚证可致的兼证。 2.气陷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气陷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陷证一般与中气下陷有关。 3.气不固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 注意:

(1)气不固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不固证多与肺、脾、肾气虚有关。 4.气脱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 注意: (1)气脱证与气虚证、气不固证、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脱证为五脏功能俱衰,属危重证。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虚证类证候,现介绍气滞类证候。 新课讲述 (二)气滞类证 1.气滞证 重点介绍气滞证的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气滞证多见于肝、胃、肠,与情志、寒凝、病邪阻滞、气虚有关,故其部位及增减诱因不同。 (2)兼证:气滞日久,可化火,致瘀、生痰、生湿或气逆、气闭等。 2.气逆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气逆证多见于肝、胃、肺三脏,病因各异。 (2)气逆证虽多与气滞证有关,但亦有因虚而致者。 3.气闭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注意:本证多由精神刺激或邪气突然闭阻引起,症状具有突发,势急之神昏,或绞痛或二便闭塞的特点。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各种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重点是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这些都是一般性证候。通过学习,可为脏腑辨证打下基础。 思考题: 1.何谓气虚证、气陷证?各证临床表现如何? 2.试述气虚证、气陷证,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3.何谓气逆证?常见哪些脏腑?临床表现如何? 4.何谓气滞证?其辨证特点是什么?

演示文稿教案

演示文稿的制作 单元备课 一、主要内容:选用了广泛应用于产品展示、演示教学的PowerPoint软件,教 学内容围绕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这个主题展开,介绍了演示文稿的规划、素材搜集、幻灯片制作和作品的调试与发布等内容。教材共分四节,各节内容的安排体现了制作演示文稿的几大步骤,具有顺序性。本章的最后安排的栏目——综合实践,是对本章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老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选择教学。 二、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演示文稿制作的一般过程与方法,培养 学生有效地搜集信息、整理与处理信息、呈现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如果课时比较充足,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些比较大的主题,反之,则不建议进行分组教学,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小的主题独立完成,如四季九寨、自我介绍等。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能熟练地进行文件(文件夹)的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等Windows 的基本操作,初步具备分类存储与管理资料的能力。 2.对于已上过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而言,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可以依照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并把重点放在演示文稿的整体规划与设计以及交互设计上面。 3.对于演示文稿制作这部分内容是零起点的学生来说,要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本章内容,会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结合补缺内容和学案进行相应的指导。 4.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因为在初中一年都已经学习了文字编辑、图片处理等内容,这些知识都可以迁移到本章来。 5.鼓励能力强的学生另选主题。 四、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演示文稿的规划与制作。在幻灯片中插入媒体素材 和格式设置的操作技术则是技能的重点,由于本章知识和技能的结合较为密切,因此通过学习操作技能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由于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接触过文字处理,而且作为Office的组件,PowerPoint和Word在界面和操作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强调学科共通和知识迁移也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五、课时分配: 第1部分规划与筹备演示文稿2课时 第2部分制作演示文稿3课时 第3部分修饰演示文稿2课时 第4部分交互、动态设计及作品发布2课时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 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 —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 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 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 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四、解题,把握思路。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2、提问:请问诗人1 、从何而归?2 、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模拟试卷3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问诊)模拟试卷3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 (分数:2.00) A.姓名 B.性别 C.年龄 D.主诉√ 解析:解析:问诊中一般情况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工作单位,现住址等。 2.下列哪项不属于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 (分数:2.00) A.生活经历 B.精神情志 C.饮食嗜好 D.素体健康状况√ 解析:解析:问诊中个人生活史的内容有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小儿出生前后情况。 3.下午3~5时热势较高者属 (分数:2.00) A.阴虚潮热 B.骨蒸劳热 C.日晡潮热√ D.阳明潮热 解析:解析:日晡潮热为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为骨蒸潮热。 4.厥阴头痛的特点是 (分数:2.00) A.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 B.后头痛连项 C.两侧太阳穴附近痛 D.巅顶头痛√ 解析:解析: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厥阴经;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疼痛连及眉棱骨,病在阳明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痛连项痛,病在太阳经;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 5.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 (分数:2.00) A.胃阴不足 B.脾胃湿热 C.胃火亢盛 D.胃强脾弱√ 解析:解析: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泄者属胃强脾弱。 6.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可见于 (分数:2.00) A.阴虚证 B.湿热证 C.痰饮内停

D.瘀血阻滞√ 解析:解析: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淤血的表现。因淤血内阻,津失输布,故口干,体内津液不亏乏,故但欲漱口不欲咽。 7.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无臭味,多属 (分数:2.00) A.脾虚湿注√ B.冲任亏虚 C.肝经郁热 D.湿热下注 解析:解析:妇女带下色白,清稀如涕,淋漓不绝而无臭味,多因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8.肝郁气滞胸胁疼痛的特点是 (分数:2.00) A.隐痛 B.绞痛 C.胀痛√ D.灼痛 解析:解析:胀痛之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是气滞作痛的特点。如胸、胁、脘、腹胀痛,多是气滞为患。 9.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不减者,多因 (分数:2.00) A.肝胆火盛√ B.阴虚火旺 C.肝肾阴虚 D.肾精亏损 解析:解析:突发耳鸣,声大如潮声,按之不减者,多属实证。可因肝胆火扰,肝阳上亢,或痰火雍结,气血瘀阻,风邪上袭,或药物损伤耳窍所致。 10.消谷善饥是因 (分数:2.00) A.脾胃虚弱 B.肝胆湿热 C.胃阴不足 D.胃火炽盛√ 解析:解析:消谷善饥指病人食欲过于旺盛,进食量多,但食后不久即感饥饿的症状。多因胃火炽盛,腐熟太过所致。 11.尿后余溺是由下述何项所致 (分数:2.00) A.肾阳不足√ B.肾阴亏损 C.瘀血内阻 D.肾气不足 解析:解析:尿后余溺不尽指小便之后仍有余溺点滴不净的症状,多因病久体弱,肾阳亏虚,肾气不固,湿热邪气留住与尿路所致。 12.崩漏的表现是 (分数:2.00) A.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 B.非经期出血不止√ C.经行点滴即止 D.经期经常错后 解析:解析:崩漏指非正常行经期间引道出血的症状。若来势迅猛,出血量多者,谓之崩(中),势缓而量少,淋漓不断者,谓之漏(下),合称崩漏。

中医诊断学教案习题库教学大纲

《中医诊断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本科专业使用)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诊断学教研室 编写人 员:郑进杨梅何丹

胥筱云鲁法庭韩洪亮 2005年5月12日 前言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科学。它是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是中医学各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通过《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望、闻、问、切诸诊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方法;掌握八纲辨证、病性辨证(辨阴阳虚损证候、辨气血证候、辨津液证候)、脏腑辨证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了解病性辨证(辨六淫证候、辨情志证候)及其他辨证方法概要(六经辨证概要、卫气营血辨证概要、三焦辨证概要、经络辨证概要);了解诊断综合运用(诊断思路与方法、病历书写与要求)内容;初步训练诊法、辨证和病案书写的基本能力,从而为学习中药、方剂及中医临床各科奠定相关的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要贯彻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的方针,课堂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完整性、实用性,选进性,突出重点。要充分运用图表、模型、幻灯片、声像片、计算机软件、多媒体等各类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开展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和巩固教学效果。实践教学中,应注意病情资料采集、辨证思维、病案书写等内容的技能训练和诊法、辨证的综合运用。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 (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3)中医诊断基本原则。 2.熟悉 (1)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了解 (1)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动态。 (3)中医诊断学网络课程的学习方法。 (4)中医诊断学的重要专著。 【重点难点】 重点: 1.中医诊断学基本内容。 2.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与基本原则。 难点: 1.症、证、病、辨证的含义。

演示文稿仔细做教学设计

4. 演示文稿仔细做 活动目标: 1、了解演示文稿的基本结构。 2、掌握图文混排幻灯片的具体操作。 3、熟悉添加幻灯片的操作方法。 4、体验用计算机制作演示文稿的基本过程。 教学重点:掌握图文混排幻灯片的具体操作。 教学准备:古诗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PPT,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演示文稿的相关操作。 二、新授 1、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演示文稿,一个完整的演示文稿一般包括标题页、目录页、展示页、封底页。 2、标题页顾名思义,主要是用来点明演示文稿的主题,一般也会加入制作者的姓名等信息。 3、目录页一般是用来展示演示文稿的内容结构,帮助观众概要地了解演示内容; 4、展示页通常有多张,是演示文的主体,用来展示关于主题的观点和想法;

5、封底页,位于演示文稿的最后,通常用来表达作者的谢意或提供联系信息。 6、这节课,我们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来学习标题页和展示页的制作。 7、首先我们来制作标题页:古诗词赏析六(2)班欣欣 同学们根据我们前面学过的内容,新建一个演示文稿,当我们打开这个PPT后,出现的第一张幻灯片就是标题页。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我们在这里输入:古诗词赏析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我们在这里输入班级姓名 为了使标题页更美观,我们要为这张幻灯片添加背景 单击右键:背景添加适合它的背景 我们还可以为这张幻灯片插入一些剪贴画来进一步美化它 好,同学们来制作这张标题幻灯片 8、唐代伟大的诗人王维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古诗,是什么? 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这首古诗 今天我们来制作关于这首古诗的演示文稿。 点右键新建一张幻灯片 9、新建好第二张幻灯片后,我们来做展示页。展示页是演示文稿的正文内容,是演示文稿的主体部分。在这张幻灯片上,我们录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设置好格式。 10、第二张展示页,我们来制作作者简介。我们插入一张幻灯片 上边,我们输入:赏析

教师资格证水肿教学设计

教师资格证水肿教学设 计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附件: 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 所授课程:中医内科学 授课题目:第六章第一节水肿p234~241授课学时:3 所属院、部:临床一系中内教研室任教教师:杨薇薇 教具:多媒体、黑板板书、图片展示、提供临床病例 基本教材:张伯礼薛博瑜.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9月第二版 一、教学安排:3个学时: 1、概说、病因病机、诊查要点共43分钟。 2、辨证论治60分钟(辩证要点、治疗原则15分钟,分证论治45分钟)。 3、预后转归、护理调摄、研究进展、结语等共17分钟。 二、教学内容分析(依据教学大纲) 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能力)、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知识目标: (1)、掌握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及各证候的主症、治法及方药。 (2)、熟悉水肿的诊断、辨证要点、治疗原则。 (3)、了解水肿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断、转归预后和临证备要。 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水肿的概念、病因、病机,使学生能利用中医知识来分析解释临床疾病。 (2)、通过水肿的治疗原则的讲述,复习相关文献,从整体的角度联系肺、脾、肾等多个脏器分析对体内液体代谢的影响,使学生获得从点、线到面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课上引导、启发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各种形式的互动,培养学生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情感):

(1)、通过对图片的直观感,提高学生对水肿病的学习兴趣,能够理解中医 内科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 (2)、通过将水肿的病因病机与中医传统养生进行联系,体现中医天人合一 的临床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规律生活,正确调护重要性,进而对中医内科学产生兴趣,并引发学生深入探索的欲望和热情。 (3)、分析肺、脾、肾在水肿中的不同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 来看待问题,强化学生中医的整体观思想。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水肿之阴水、阳水的辨证。 (2)、水肿临床各证型主症、治法及方药。 难点: (1)、水肿的病因病机。 (2)、水肿的辨证要点。 (3)、水肿的治疗原则。 (4)、水肿的变证。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1、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专业本科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大多数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已具备中医基础和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中医医学基础,对与本章相关的水肿相关常识有所了解,但对水肿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需要在本章学习中予以细化。 3、该专业的学生上学期已开始学习了中医内科学,对中医内科学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结合现代医疗技术,可望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索热情。 4、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的思维模式,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实例,并与中医药相联系,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医药理论。 四、教学方法: 1、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其他辨证方法)-试卷1-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其他辨证方法)-试卷1-1 (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25,分数:50.00) 1.下列哪项是太阳蓄血证最主要的临床特征 【A】.少腹硬满,小便不利 【B】.其人如狂,少腹急结(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C】.脘腹痞满,惊悸不宁 【D】.其人发狂,脐腹满痛 本题思路:太阳蓄血证的临床表现是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 2.鉴别蓄水证与蓄血证,下述哪项最有意义 【A】.少腹硬满或不满

【B】.口渴引饮或不渴 【C】.小便自利或不利(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大便泄泻或秘结 本题思路:蓄水证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小腹满并见为辨证要点。蓄血证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等为辨证要点。 3.“胃家实”中的“胃家”,其病位是指 【A】.胃 【B】.脾与胃 【C】.胃与大肠(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大肠 本题思路: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阳明病的主要病机是“胃家实”。“胃家实”:胃家,包括胃与大肠实,指邪气亢盛。故阳明病的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4.下列哪项是阳明经证与阳明腑证的鉴别要点 【A】.发热的高低 【B】.有无神志变化 【C】.有无燥屎内结(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腹满的轻重 本题思路:阳明经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要点。阳明腑证以潮热汗出,腹满痛,便秘,脉沉实等为辨证要点。 5.下列何证的主症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 【A】.阳明病证 【B】.厥阴病证 【C】.太阴病证 【D】.少阳病证(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本题思路: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编辑演示文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编辑演示文稿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学习者分析 学生已在前两节学会基本操作,包括启动退出,创建及保存多张幻灯片组成的演示文稿,只不过暂时还停留在文字构成的幻灯片部分的与修改。学生作品已初见效果,学生的兴趣和熟练程度越来越高。 二、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 本节介绍各种视图及其相互间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分别进行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操作。可考虑用2个课时,重点放在对演示文稿中的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的操作为下一节修饰演示文稿打下基础。那一节。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演示文稿的包括添加、删除、移动、复制等。 难点: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 3、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PowerPoint中各种视图方式的选择及相互间的转换; (2)了解各种视图的有效应用场合; (3)学会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删除、移动、复制。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各种视图的切换方式,了解各种视图的主要优势,掌握各种视图的切换方法; (2)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演示文稿,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师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让学生更清楚各种视图的优势。本节采用讲、演、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教师直接演示各种视图切换下的不同形式,并就不同视图的优势作简单的介绍和演示,大纲视图更利于文字纲要的编写,对幻灯片的题目等显示一目了然,浏览视图适宜幻灯片之间切换方式的设置(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弱,则这点不讲),适宜观看所有幻灯片整体的风格等,放映视图播放幻灯片(以大纲、浏览和普通视图为主讲内容)。教学过程中的操作以PowerPointxx版本为例。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公开课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2、赏析意境,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教学方法:情感激趣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走进作者 说说你所了解的陶渊明及作品,教师相机补充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本本色彩斑斓、图文并茂的小人书曾让儿时的我们如痴如醉、爱不释手她们充实着我们寂寞的童年,滋养着我们懵懂的心灵,她们一路伴随着我们成长! 六一儿童节到了,某一少儿出版社,为了让孩子们从小能在诗人和画家聚会的星空下,快乐阅读,决定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少儿古典诗歌图书现在大部分工作已完成(多媒体出示《静夜思》《过故人

庄》《清明》等插图),还有几首古诗没有,其中就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你能仿照这种编排,帮助出版社完成这首诗的吗? 要完成这项工作,光有热情远远不够先来看一下已完成的古诗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注音,注释,译文,插图 三、浅吟低唱,完成注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重音和节奏 提示:用“∕”划分节奏,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 [屏幕出示]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互读互评:展开朗读竞赛,相互纠正,完成注音 四、七嘴八舌,疏通诗意 教师引导:要完成这首诗的翻译需要注意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 明确:尊重原文,借助课下注释,适当扩展 小组合作,选出最佳译文 五、斟词酌句,绘制美图 1、配乐诵读:边听边想象,我们的眼前会呈现出哪些画面?用一两句话描绘一下

考研307中医综合大纲

中医综合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中医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招生考试科目。其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中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中医药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中医综合考试范围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运用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对临床常见病证进行辨证论治,有较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运用能力。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 1.熟悉记忆:根据试题,要求考生联想所熟悉、记忆的有关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诊法辨证、常用药物和方剂的效用特点、配伍运用,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等知识,运用科学、明晰的中医学术语,准确地表述其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不同的药物、方剂和病证进行鉴别与判断。 3.综合运用:通过对所学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疾病进行正确的辨证诊断、立法、处方用药及调护。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中医基础理论30题 中医诊断学30题 中药学30题 方剂学30题 中医内科学35题

归园田居(其三) 优秀教案

诗四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游山西村》陆游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二、竞背课文,抽查背诵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诊断学(病因辨证)模拟试卷4 (总分:6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下列各项,不属于燥淫证的是 (分数:2.00) A.干咳少痰 B.咽喉疼痛 C.脉数有力√ D.大便干燥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考题具有一定难度。燥邪侵袭,易伤津液,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咽喉干燥疼痛,舌苔干燥,大便干燥,干咳少痰,脉象偏浮等,脉数有力是火热证的表现。 2.外感风邪所致中风表虚证,常见 (分数:2.00) A.无汗出 B.有汗出√ C.大汗出 D.冷汗出 解析: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风邪治病,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故汗出;无汗为寒淫证的表现。大汗出见于火热证,冷汗见于亡阳证。 3.患者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脉浮缓,其病因是 (分数:2.00) A.湿邪 B.热邪 C.风邪√ D.寒邪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属于比较简单题目。风邪的辨证要点为新起恶风,微热,汗出,脉浮缓等;湿邪致病起病较缓而缠绵,头痛如裹,脉濡缓或细;热邪辨证要点以新病突起,病势较剧,以发热,口渴,便秘,尿黄,舌红或绛,舌黄干,脉数有力等主要表现;寒邪致病表现为无汗;脉弦紧等为主。 4.火热致病的特点是 (分数:2.00) A.发病急剧 B.重浊粘腻 C.游走不定 D.伤津耗液√ 解析:解析:此题属于识记并理解类考题,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故风淫证具有发病迅速,变化快,游走不定的特点;湿为阴邪,阻滞气机,困遏清阳,故重浊黏腻;火热证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易伤津耗液。 5.暑淫证与火热证的共同点是 (分数:2.00) A.都有明显的季节性 B.脉数有力

中医脉诊教案

中医脉诊教案 词目:脉象 拼音:maì xìang 基本解释 [pulse condition;type of pulse] 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 详细解释 中医学名词。指脉搏的形象与动态,为中医辨证的依据之一。一般分为浮、沉、迟、数四大类。晋王叔和《脉经》细分为二十四脉,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增为二十七脉,明李中梓《诊家正眼》增为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脉动应指 (指头)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形态、充盈度、显现部位、通畅的情况、动势的和缓、波动的幅度等方面。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脏搏动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脉搏。心脏的搏动和血液在血管中的运行均由宗气所推动。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除了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肺朝百脉,即是循行于全身的血脉均汇于肺,且肺主气,通过肺气的敷布,血液才能布散全身;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肝藏血,肝主疏泄,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肾藏精,精化气,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而且精可化生血,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之一。故脉象的形成与五脏功能活动有关,而且五脏与六腑相表里,脉象的变化也可反映六腑的变化。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编辑本段相关记载 晋·王叔和《脉经》将脉象总结为二十四种;元·滑寿《诊家枢要》发展为三十种脉象;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定为二十七脉;明·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后世多沿用二十八脉。 编辑本段相关分类 浮脉 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 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 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