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深加工或成养猪业的救命稻草

深加工或成养猪业的救命稻草

深加工或成养猪业的救命稻草
深加工或成养猪业的救命稻草

深加工或成养猪业的救命稻草

猪贱伤农,肉贵伤民,这几乎是一个“二难推理”。在涨与跌之间,生猪养殖业好像是一部各种利益互相博弈的交响乐。博弈的结果是不管谁受伤,都不会有赢家。如何走出“大起大落”轮回怪圈,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可贵的建议。在业内人士看来,只有进行猪肉深加工,优化猪肉产品的市场供应结构,才能避免这种无序的暴涨暴跌。只有优化产品结构,兼顾各方利益,才能双赢。

调控供求关系摆脱价格怪圈

“生猪生产具有周期性,如果这次未能有效防止价格的过度下跌,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猪肉将再次疯涨。”福建省泉州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秘书长黎连恒说,价格下跌之后,养殖户开始少养母猪,仔猪存栏少,于是5个半月后的育肥猪出栏数量将减少,到时候由于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生猪价格将再次上涨。

东方艾格农业分析师王晓悦表示,如果价格再度下滑,农民开始杀猪,那明年产量减少后又将大幅涨价,陷入价格怪圈。稳定生猪市场价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调控猪肉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当务之急是找出最有效的调控手段。

发展食品深加工提取高科技产品

“夏天鲜猪肉不好卖,但如果做成美味的猪肉丁、猪肉松、猪肉干等休闲食品以及午餐肉、梅菜扣肉、香菇肉酱等肉食罐头,可能销路就不成问题了。”食品界资深人士张秋艺说,完全可以通过猪肉深加工,开发低温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和速冻方便肉制品,扩大腌腊制品、酱卤制品等中式肉制品生产,以此来扭转猪肉供应的结构性过剩。

除了从食品深加工方面着手之外,土猪肉还有高科技的一面。猪血、猪肝等可以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凝血酶、血红素,猪小肠可以用来制备肝素钠。相关人士甚至预测,目前生猪出栏量的增长速度,并不能满足原料药扩产带来的缺口。

调整产品结构可提高需求量

“生猪出栏量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就有可能引起后期猪价六七个百分点的波动。”在广东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吴秋豪看来,生猪的供需变化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被消费者所认知的猪肉价格波动事实上都是被放大了的。

“从现有的数据看,历年来产能的波动通常也只控制在6%以内。这6%的增量对于白条肉、热鲜肉消费市场,可能就会被理解成供过于求,并传导到价格终端,成为价格失守的依据。而在深加工领域,企业短期增加6%的原材料库存,进而增加6%的产量,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黎连恒告诉笔者,只要建立和延长猪肉产业链条,在猪肉产量出现结构性过剩时,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将这增长的6%猪肉进行深加工,就完全可以解决白条肉、热鲜肉相对过剩对生猪价格的不利影响。

国内外养猪业的现状和研究进

国外养猪业的现状和研究进展 近几十年以来,全球猪肉产量与消费水平一直在稳步提高。市场对猪肉的需求为美国以及其它的猪肉生产者开展国际业务创造了机会。各个对猪肉的需求取决于市场规模、其它肉类的供应与价格、人均收入,以及货币与经济波动情况。在那些以出口为主,并且经济情况变化很大的里,猪肉生产的利润会更低,并且不稳定。目前由于美元贬值,再加上巴西因口蹄疫的缘故无法向亚洲的主要市场出口猪肉,美国的猪肉出口水平得到了提高。美国养猪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动物福利、粮食提炼乙醇对饲料价格的影响、人工短缺、环境/政治问题以及食品安全/可追溯程序。尽管各个,既包括传统的也包括新兴的猪肉生产国,- 对出口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但随着全球经济成长,猪肉需求提高,亚洲各国表现尤为突出。这些都会给美国的猪肉生产与出口带来更多的机会。 1997至2005年间,世界猪肉消费量提高了27%,2005年的猪肉消费量超过9300万吨。在世界围,猪肉是首选肉类,猪肉消费的提高为美国以及其它的猪肉生产者带来了拓展国际业务的机会。美国2005年的猪肉出口额是22.8亿美元,在美国平均每屠宰一头猪,就创造22.01美元的出口额。 猪肉产量最高的 中国的猪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排在第一位,之后是欧盟25国、美国、巴西和加拿大(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06)。2000至2005年间,世界猪肉产量提高了15.1%。在上述产量前12名的当中,这五年里猪肉产量增长百分率最大的依次为巴西(39.3%)、越南(27.8%)、中国(23.2%)、俄罗斯(17.0%)和加拿大(16.8%)。在这五年期间,美国猪肉产量增加了9.3%,欧盟25国的猪肉产量仅增加了2.3%(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06)。 因为世界围贸易自由化的带动,猪肉国际贸易量显著增加。各国养猪业的国际竞争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国际贸易可以显著提高出口国养猪生产的利润(Young, 2005)。要想在出口市场拥有竞争力,必须做到:生产成本低(但仅靠这一点并不能保证拥有竞争优势)生产效率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可靠的供应世界生猪贸易 2004年生猪出口量最大的是加拿大,850万头,而美国2004年的进口量最大,头数差不多相当于加拿大出口的头数。猪肉和生猪算在一起,加拿大的养猪业70%的产品都是出口到美国。 猪肉和生猪的这种国际贸易模式反应了北美养猪业不同的竞争优势(Young,2005)。加拿大的猪群繁殖效率比美国高,而美国在生长猪肥育方面则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再加上美元相对坚挺,购买生猪的价格更加合算。 荷兰和丹麦的生猪出口规模都比较大,许多生猪出口到德国或东欧进行肥育、屠宰。中国则是香港活猪市场的主要供应国。 猪肉进口量最大的 环太平洋、俄罗斯和墨西哥是主要的猪肉进口国。其中,日本是最大的猪肉进口国。2005年,日本进口猪肉133.9万吨,突破历史记录。其中超过120万吨为普通猪肉(冰鲜与深冻),9万吨为熟制或深加工猪肉。从美国、智利、加拿大、墨西哥、爱尔兰和澳大利亚的进口量增加,从丹麦的进口量减少。之所以这样,部分原因是由于2004年牛肉的供应紧缺(美国农业部外国农业局,2006)。 日本的进口标准以及对标签的要求最为严格。日本新的食品进口标准可能要求美国进行更多

2010年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趋势与猪肉消费展望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趋势与猪肉消费展望 1949年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虽然经历多次波动,但是发展迅速,总体上增长较快,生猪出栏量由1952年的6545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60960万头,2008年猪肉产量达到4615万t,占肉类产量的比例达60%以上。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猪肉生产国,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左右。建国以来,我国猪肉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人均占有量迅速提高,20世纪60年代人均占有量为5.22kg,进入21世纪已达36kg以上。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导致的猪肉需求增加,生猪养殖技术的进步,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发展以及龙头企业主导的养猪业兼并与整合。 生猪产业发展趋势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猪养殖业会发生三大明显变化: 猪业兼并重组进程加速按照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民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生猪养殖和猪肉产品加工业将会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质量优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主要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出现。虽然近期我国养猪业不会像美国那样由排名第一的企业(Smithfield Foods Inc.)控制全国猪肉加工所需猪肉的52%,但是双汇、雨润、金锣等龙头企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启动并加速国内养

猪业和猪肉制品加工业的兼并重组进程,并在猪肉生产加工中占据绝对重要的份额。 政府监管能力增强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和猪肉消费市场的频繁大幅度波动,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学者们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生猪行业的监管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如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生猪良种补贴等,来促进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2009年上半年我国猪肉价格出现连续数月的下跌走势,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2009年6月13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启动了国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稳定了生猪生产,保护了养殖户利益,促进了生猪及猪肉市场稳定发展。此外,我国政府部门在生猪养殖的疫病预防救济方面也积累了成功经验,对于疫情预警、防治、救济反应非常迅速而且成效显著。政府对养猪业和猪肉市场的监管机制逐渐成熟,猪业秩序将趋向稳定。 猪肉产品信息追溯技术的推广应用范围扩大猪肉消费者对猪肉产品和企业的信任左右着猪肉市场的稳定与猪肉企业的发展状况。过去频繁发生的猪肉质量事件、生猪疫病问题影响了消费者对猪肉产品和部分企业的信任,加剧了猪肉消费的波动乃至动荡。近年来,猪肉产品信息

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养猪设备的工艺水平目前已经从中级阶段向高端发展。目前,从中国养猪业的总体来看,大多数养猪场对设备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猪场设备等同于猪栏,而忽略了自动喂料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粪污处理系统设备的重要性。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养猪业者交往的频繁,一些观念超前的企业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工厂化养猪生产设备并应用到养猪生产中,养猪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因为受国外的影响而大大加速了。 从传统养殖到结合科技,再到脱离传统养殖彻底走向科技化,机械化,可以说,养猪设备的发展是促进畜牧机械积极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一、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养殖设备和现代化设备比较 1、猪舍建筑及规划与设备选型密切相关 传统规划的600头母猪场与现代600头母猪场的建筑与规划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猪场猪舍栋数多,猪场占地多,建筑面积大,土建与设备投资大,劳动强度大。现代猪场猪舍栋数少,节约土地,建筑面积小,土建与设备投资少,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在传统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一般水平,每头母猪建场需要投资2万元,而采用现代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每头母猪投资1.5万元。与传统设计规划比较节约投资25%。猪舍结构方面,我国传统猪舍多采用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猪舍建筑,除分娩母猪舍和仔猪培育舍外,猪舍内部环境调控措施较少,基本依靠自然通风方式。猪舍保温隔热性能差。所以传统养猪场规划和房屋结构决定了很少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不利于猪的生长,浪费劳动力,造成生产效率下降。 而现代化猪舍全面科学的考虑了通风和保温要求,及减少劳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现代化的猪舍与配套的先进的气候调控,自动喂料及高效猪栏一起构成了符合猪生长繁殖的现代化工艺设施。 猪栏是工厂化养猪场的必备设备,用它饲养不同类型、不同日龄的猪群,形成猪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猪的饲养密度、饲养环境、饲养管理条件,都与猪栏的形式、结构、材料、排列组合方式有密切关系。伴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对猪生物学特点的进一步了解,猪栏也在工艺方面不断提高。 (1)分娩栏 分娩区是猪场的核心区域,整个猪场的运行效益很大程度取决于分娩区的生产状况。良好的分娩栏工艺设计,对提高分娩阶段的饲养效果极为重要,是养猪生产成功的关键。 传统分娩母猪采用高床饲养。母猪和仔猪都生活在漏缝地板上,与低温潮湿的地面脱离。粪便通过漏缝地板很快落入粪沟,使仔猪减少了与粪尿接触的机会,保持了床面的清洁、卫

我国养猪业现状及发展趋势专题(精)教学教材

我国养猪业现状及及今后发展趋势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为“六畜之首”,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自80年以来,我国养猪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猪肉产量占世界一半。虽然,我国是公认的生猪大国,但不是生猪强国,和美国等先进技术的养猪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疫病、药残、环境污染等因素制约着我国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但随着文化、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中国养猪业必然向着集中化、集约化、专业化和工厂化的现代养猪生产体系发展。国外养猪业发展特点: 一、养猪业趋向工业化:养猪场数量逐年减少,养猪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如美国从80年到86年间猪场总数从67.04万个减少到34.7万个(减少48%,每场平均猪数从96头增加到147头。在追求生产效率和规模经济效益的同时,养猪的现代化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而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养猪生产。 二、猪品种和类型的转变:脂肪型猪种趋向消亡,而肉用型和瘦肉型猪种在不断增加扩大,这也是国外养猪生产水平高的表现。 三、饲料工业发达:为适应和促进集约化养猪生产的发展,各国都在研制开发能符合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标准和全价配合饲料,并从原粮的选择、加工配合、营养的需求、饲料的运输等各方面入手,来调制和提高饲料的营养水平,提高饲料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四、高效益的饲养管理新技术:种猪的繁育体系、杂交优势的利用、猪的人工授精、肥猪的全进全出饲养、仔猪的早期隔离断乳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等新的技术理论都被迅速推广运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养猪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诸多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养猪业。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展望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 摘要: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猪业;现状;战略与政策 猪为六畜之首,粮猪安天下。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养猪业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生猪产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畜产品需求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占居重要位置。 我国是传统的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我国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占日常肉类消费的60%以上。但是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市场价格波动,成本持续上涨,疾病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一、生猪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但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才真正走出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正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发展。 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生猪存栏和出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存栏和出栏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但是饲养规模区域存在显著差异:河南、辽宁等平原农业区年出栏49头猪的分散养殖农户数量快速下降,出栏大于50头的小规模养殖农户快速增,而福建和四川受土地规模限制,50头以下的生猪饲养户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东北玉米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等四大地区。在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猪养殖业正逐步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的势头,越是规模化饲养的地区其产业化发展速度也越快,农民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我国养猪业概况及国外养猪业发展趋势 刘海良( 100001 全国畜牧兽医总站) 一、全国养猪生产情况及在国际上所处地位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畜牧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养猪业也保持了稳定的增长,2000年生猪年末存栏44681.5万头,肉猪年出栏52673.3万头,猪肉产量达到了4031.4万吨,分别比1999年增长3.6%、3.8%和3.6%,猪肉在全国肉类总产量中的比重占到65.8%。我国生猪存栏数超过了世界总存栏量的一半,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基本占到世界总量的50%。猪肉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28个百分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1999年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4.77%,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29.01%;头均胴体重为78kg,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存栏猪平均产肉量达到98kg,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0kg。人均占有肉类46.85kg,其中猪肉31.46kg,分别高于37.79kg和14.79kg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猪的存栏数和出栏数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78亿头和3.4835亿头;猪肉产量和人均占有猪肉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9.8万吨和22.46kg(图1-1)。由此看出,猪肉不但是我国肉类生产的主体,是城乡居民肉食消费的主体,而且在世界猪肉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1-1 我国 的猪 肉产 量与 人均 占有 量 (FAO) 二、我国生猪产销区域明显 、、、、、、、、广西及河北是我国十大生猪主产省,2000年生猪出栏3.39亿头,猪肉产量2576.8万吨,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64.4%和63.9%。生猪年出栏在5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和湖南省;年出栏在3000万头以上的有河北、河南和山东省。、吉林及黑龙江三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1988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4.3%,当年出栏生猪3453.4万头,比1991年的1862.0万头增加1591.4万头,年递增率达9.2%,比同期全国62%的年递增率高3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强劲,形成了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猪肉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研究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研究Profile of China pig industry and development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会长 President, China National Swine Industry Association 正大集团农牧企业中国区副董事长 Vice Chairman of Chia Tai Group Agro-industry Business China Area 姚民仆 Yao Minpu

目录Content 一、中国养猪业现状 Profile of current China pig industry 二、中国养猪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Mai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facing China pig industry 三、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Prospect of China pig industry

p 中国养猪业现状------基本情况 Profile of Current China Pig Industry ?In 2008,pig inventory is 463million heads,slaughtered 609million heads,5.17%and 7.88%respectively higher than previous year. 2000-2008全国生猪出栏与存栏情况单位:百万头610565612604 573 557541533519416 420 418 414 421 433 419 440 463 100 2003004005006007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 出栏存栏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趋势与猪肉消费展望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趋势与 猪肉消费展望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我国生猪产业发展趋势与猪肉消费展望 1949年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虽然经历多次波动,但是发展迅速,总体上增长较快,生猪出栏量由1952年的6545万头增加到2008年的60960万头,2008年猪肉产量达到4615万t,占肉类产量的比例达60%以上。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猪肉生产国,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左右。建国以来,我国猪肉增长速度快于人口增长速度,人均占有量迅速提高,20世纪60年代人均占有量为,进入21世纪已达36kg以上。中国养猪业的发展得益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导致的猪肉需求增加,生猪养殖技术的进步,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模式的发展以及龙头企业主导的养猪业兼并与整合。 生猪产业发展趋势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生猪养殖业会发生三大明显变化: 猪业兼并重组进程加速按照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民消费需求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生猪养殖和猪肉产品加工业将会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大、质量优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主要在兼并重组过程中出现。虽然近期我国养猪业不会像美国那样由排名第一的企业(SmithfieldFoodsInc.)控制全国猪肉加工所需猪肉的52%,但是双汇、雨润、金锣等龙头企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启动并加速国

内养猪业和猪肉制品加工业的兼并重组进程,并在猪肉生产加工中占据绝对重要的份额。 政府监管能力增强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和猪肉消费市场的频繁大幅度波动,引起了我国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在学者们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国家政府有关部门对生猪行业的监管能力显着增强。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扶持生猪生产稳定市场供应的通知》,提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如能繁母猪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支持、生猪良种补贴等,来促进生猪生产的快速发展。2009年上半年我国猪肉价格出现连续数月的下跌走势,为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2009年6月13日,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启动了国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稳定了生猪生产,保护了养殖户利益,促进了生猪及猪肉市场稳定发展。此外,我国政府部门在生猪养殖的疫病预防救济方面也积累了成功经验,对于疫情预警、防治、救济反应非常迅速而且成效显着。政府对养猪业和猪肉市场的监管机制逐渐成熟,猪业秩序将趋向稳定。猪肉产品信息追溯技术的推广应用范围扩大猪肉消费者对猪肉产品和企业的信任左右着猪肉市场的稳定与猪肉企业的发展状况。过去频繁发生的猪肉质量事件、生猪疫病问题影响了消费者对猪肉产品和部分企业的信任,加剧了猪肉消费的波动乃至动荡。近年来,猪肉产品信

养猪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养猪设备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养猪设备的工艺水平目前已经从中级阶段向高端发展。目前,从中国养猪业的总体来看,大多数养猪场对设备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猪场设备等同于猪栏,而忽略了自动喂料系统和环境控制系统、粪污处理系统设备的重要性。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养猪业者交往的频繁,一些观念超前的企业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工厂化养猪生产设备并应用到养猪生产中,养猪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因为受国外的影响而大大加速了。 从传统养殖到结合科技,再到脱离传统养殖彻底走向科技化,机械化,可以说,养猪设备的发展是促进畜牧机械积极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一、养猪设备的发展现状 (一)传统养殖设备和现代化设备比较 1、猪舍建筑及规划与设备选型密切相关 传统规划的600头母猪场与现代600头母猪场的建筑与规划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猪场猪舍栋数多,猪场占地多,建筑面积大,土建与设备投资大,劳动强度大。现代猪场猪舍栋数少,节约土地,建筑面积小,土建与设备投资少,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在传统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一般水平,每头母猪建场需要投资2万元,而采用现代规划设计的情况下,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每头母猪投资1.5万元。与传统设计规划比较节约投资25%。猪舍结构方面,我国传统猪舍多采用开放式和半开放式猪舍建筑,除分娩母猪舍和仔猪培育舍外,猪舍内部环境调控措施较少,基本依靠自然通风方式。猪舍保温隔热性能差。所以传

统养猪场规划和房屋结构决定了很少使用现代化的设备,不利于猪的生长,浪费劳动力,造成生产效率下降。 而现代化猪舍全面科学的考虑了通风和保温要求,及减少劳动量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现代化的猪舍与配套的先进的气候调控,自动喂料及高效猪栏一起构成了符合猪生长繁殖的现代化工艺设施。 猪栏是工厂化养猪场的必备设备,用它饲养不同类型、不同日龄的猪群,形成猪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猪的饲养密度、饲养环境、饲养管理条件,都与猪栏的形式、结构、材料、排列组合方式有密切关系。伴随着集约化养猪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对猪生物学特点的进一步了解,猪栏也在工艺方面不断提高。 (1)分娩栏 分娩区是猪场的核心区域,整个猪场的运行效益很大程度取决于分娩区的生产状况。良好的分娩栏工艺设计,对提高分娩阶段的饲养效果极为重要,是养猪生产成功的关键。 传统分娩母猪采用高床饲养。母猪和仔猪都生活在漏缝地板上,与低温潮湿的地面脱离。粪便通过漏缝地板很快落入粪沟,使仔猪减少了与粪尿接触的机会,保持了床面的清洁、卫生和干燥。但母猪上床比较困难。钢管隔栏不能做到仔猪隔离,增加了仔猪相互感染的机会。保温箱为封闭的装置,大多设置在限位架一角,远离母猪躺卧位置,尤其距母猪乳房部位较远,不利于仔猪出生后寻找保温箱和从保温箱出来后迅速到乳房跟前。

中国养猪业发展现状

中国养猪业发展现状 中国养猪业经过九十年代两次明显的涨落,让更多人的更为理性、更为成熟,更加明白盲 目和冲动,使企业受到的打击更大。 在市场逐渐趋于好转时,更多人又开始犹豫了,是投资、技改,还是再观望一下。吃一堑,长一智,人之本能,为避免养猪业再出现大的波折,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必要与同行进行有关养猪业发展的探讨和交流。 一、中国养猪业的现状 1.存栏数下降。经过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风暴的洗礼,一部分管理不善的猪场倒闭,农村散养户因养猪不赚钱而宰杀了一批母猪,使目前母猪群体减少,商品猪存栏减少。同期比较,较1998年下降10%左右。全国规模猪场的存栏量占整个存栏量不到1%。 2.原料价格同样主导着养猪业。高价格的原料限制了一部分人养猪。猪粮比价是说明盈 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成本控制得越好,技术水平越高,抗风险能力就会越强。近期国家对进口原料的宏观调控,将有助于大家渡过难关。 3.投资心理更趋成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事前均进行了大量 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可行性报告,在选择是生产种猪还是商品猪,是供内需还是 出口,是深加工还是卖活体均比较慎重。在投入技术改造、开发和完善销售体系方面也做 了大量的工作。 4.生产安全、健康、无污染食品成了大家的共识。通过这种办法有利于提高出口竞争优势,激活国内市场,改变供需平衡关系,使养猪生产者和猪肉消费者均获利。前者是经济效益,后者是社会效益(放心肉)。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是强制执行, 可见这是大势所趋,相信在不长时间内会有收益。 5.产、供、销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将使卖猪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很多省市都有经营较好的 肉联加工厂、火腿肠加工厂(公司)与农户联合,这样一方面农户销售收入得到了保障,另 一方面,技术方面也有大公司的支持,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增强了。 6.西部大开发将拉动西部各省市的消费。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次契机在资金、种猪、技术、管理等方面支持西部。西部经济的发展将改善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以猪肉为主的消费形式还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所以养猪业是 大有可为的。 7.行业协会的规范将有利于养猪业的发展。在一些省市成立了养猪协会和种猪测定中心,对维护良好的种猪市场秩序起到指导作用,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同时行业协会和种猪测定中心还担起了技术推广、种猪推广、经验交流等任务。

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分析

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分析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养猪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根据农业部《全国生猪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未来10年我国猪肉消费仍然占肉类消费的60%;养猪业从过去10年年增长%,未来10年将下降到1%-2%;饲料产量从过去10年年增长%,未来10年将下降到%。养猪业的发展向产业互联网、适度规模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等方面发展。 (一)养猪生产区域布局加快,重心向北方和粮食主产区转移 养猪业总体进入低速发展阶段,环境刚性约束,生产区域布局从东部向北方和粮食主产区转移。中国东西部地区土地辽阔、饲料资源丰富,是生猪养殖重点发展的区域。重点是发挥成本优势,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种养结合养殖基地;要做大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实现产加销对接;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保障种源供给;针对区域内气候特点,探索生猪养殖的科学模式。中国中部和西南部是生猪养殖的主产区,重点是持续稳步发展,成为稳定国内猪肉供给的核心区域。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生猪产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在于环境压力较大、养殖发展空间受限,重点是稳定养殖规模,提升现代化装备水平和生产效率,加强生猪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生猪生产,部分满足本地区消费需求,确保区域内猪肉自给率稳定。 (二)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未来养猪业的主体 尽管规模化养殖是养猪业发展的方向,但中国人口众多,生猪消费量巨大。建设大型养猪企业投资大,对环境的污染治理成本高,防疫难度大,对人多地少的中国来说难以全面推广。真正要解决中国的猪肉供应问题,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猪场是较好的模式。适度规模的家庭猪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的经营单元,一般出栏500-3000头,整个收入以养猪为主。其优势是经营灵活,有土地,生产成本低,污染治理和猪病防治较容易;同时,专业从事生猪的饲养,防疫、设备、种猪更新交由大中型的专业公司。这种适度的规模经营将能够有效克服养猪业生产的瓶颈,提升产品的安全性,提高经营效益,实现规模化养殖与效益并行。针对中国的实际,北方人均土地面积大,可以建设环保比较好、硬件设施较好的家庭猪场;南方人多地少,可以依靠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发展养殖大户,通过社会化组织去协调解决。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养猪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预计未来我国养猪产业,大型和超大型养猪企业占30%,中小型的家庭农场和养猪大户占70%。中国家庭猪场通过硬件、人才、设备的改进,整合社会化资源,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推动中国养猪业由养猪大国转变为养猪强国。 (三)农牧结合的生态养猪模式 生态养猪模式是未来方发展方向。生态养猪的要求:一是要按照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的原则,坚持科学布局畜禽养殖,该减的减到位,该禁的坚决禁,不超量不超限,努力实现畜禽养殖与环境容量相匹配。二是要推进清洁养殖,加快完善粪污处理利用设施,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和精准饲料配方技术,最大限度减

中国养猪业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养猪业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的养猪业历史悠久,具有许多地方特色的猪种资源。同时,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9年我国生猪存栏4.291亿头,屠宰5.094亿头,猪肉产量3985万吨,分别占全世界的47.01%、44.74%和45.07%,均居世界各国之首。中国养殖业的发展,在世界养猪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养猪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猪种的资源开发利用、猪的遗传育种与繁殖、猪的营养与饲料、养猪生产工艺、猪生长的环境控制、猪病的防治、猪场的经营管理、猪肉制品的加工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中国养猪业经过九十年代两次明显的涨落,让更多人的更为理性、更为成熟, 更加明白盲目和冲动使企业受到的打击更大。 在市场逐渐趋于好转时,更多人又开始犹豫了,是投资、技改,还是再观望一 下。吃一堑,长一智,人之本能,为避免养猪业再出现大的波折,维持良好的发展 势头,有必要与同行进行有关养猪业发展的探讨和交流。 一、中国养猪业的现状 1.存栏数下降。经过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风暴的洗礼,一部分管理不善的 猪场倒闭,农村散养户因养猪不赚钱而宰杀了一批母猪,使目前母猪群体减少,商 品猪存栏减少。同期比较,较1998年下降10%左右。全国规模猪场的存栏量占整个 存栏量不到1%。 2.原料价格同样主导着养猪业。高价格的原料限制了一部分人养猪。猪粮比 价是说明盈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成本控制得越好,技术水平越高,抗风险能力就 会越强。近期国家对进口原料的宏观调控,将有助于大家渡过难关。 3.投资心理更趋成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事前均 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可行性报告,在选择是生产种猪还是商品 猪,是供内需还是出口,是深加工还是卖活体均比较慎重。在投入技术改造、开发 和完善销售体系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4.生产安全、健康、无污染食品成了大家的共识。通过这种办法有利于提高 出口竞争优势,激活国内市场,改变供需平衡关系,使养猪生产者和猪肉消费者均 获利。前者是经济效益,后者是社会效益(放心肉)。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 工作,有的是强制执行,可见这是大势所趋,相信在不长时间内会有收益。 5.产、供、销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将使卖猪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很多省市都有 经营较好的肉联加工厂、火腿肠加工厂(公司)与农户联合,这样一方面农户销售收 入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技术方面也有大公司的支持,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增 强了。 6.西部大开发将拉动西部各省市的消费。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 次契机在资金、种猪、技术、管理等方面支持西部。西部经济的发展将改善人们的 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以猪肉为主的消费形式还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其市场潜力 是巨大的,所以养猪业是大有可为的。 7.行业协会的规范将有利于养猪业的发展。在一些省市成立了养猪协会和种 猪测定中心,对维护良好的种猪市场秩序起到指导作用,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技 术交流和合作,同时行业协会和种猪测定中心还担起了技术推广、种猪推广、经验 交流等任务。

谈论我国养猪业生产发展战略

谈论我国养猪业生产发展战略 近20年来,我国养猪生产在改革中前进,在发展中壮大,科技含量逐步增加,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猪存栏数稳居世界第一,猪肉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养猪和猪肉生产大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进入新世纪,面对我国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养猪生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养猪生产的发展前景 养猪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在加速粮食转化、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种植业和相关产业发展、振兴农村经济等方面,都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猪肉是养猪生产的终端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当前人们食物构成中蛋白不足,尤其是动物蛋白质短缺,使食物中的营养比例失衡,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为促进我国人民食物结构由温饱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转化,积极推动养猪生产的持续发展,以满足人们对高质猪肉的需求。 《关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个问题》中提到:生猪生产的发展要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提高效益。要加快生猪的品种改良,优化品种结构,增加“三元杂交”和配套系瘦肉型猪的生产比重。到2005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下降到66%(比1999年减少2%)。 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肉食和主要肉食来源,这种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期内有太大改变,养猪在我国畜牧业中确居特殊地位。猪的综合利用有待于深入开发,猪产品国际市场尚须进一步开拓,养猪生产发展产景广阔,确实是万年青的产业。 2、养猪生产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我国养猪业走过20年的辉煌历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应抓住机遇乘胜前进。 2.1 科技水平和生产水平我国养猪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使养猪业的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受到一定影响,使直接投入生产要素的作用减弱。使直接投入生产要素的作用减弱。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养猪增产和增长中的贡献率为60%~80%,科技成果推广率约为70%,新技术的应用率约为90%,我国距此尚远。我国猪的单产和群体生产水平低,母猪年生产力低,肥猪饲养期长,饲料转化率低,产品发率低,病死率高,成本高,效益低。发达国家母猪年均产仔2.5窝,在我国大范围内进行科学统计,年产仔2窝已属不易;我国猪的出栏率为120%左右,较先进国家低70多个百分点;我国存栏猪平均产肉量95kg左右,较先进国家低80kg。

中国养猪业现状及前景发展趋势

中国养猪业现状及前景发展趋势 我国是养猪大国,我国的养猪业也经历了众多改革,中国养猪业经过九十年代两次明显的涨落,让更多人的更为理性、更为成熟,更加明白盲目和冲动使企业受到的打击更大。在市场逐渐趋于好转时,更多人又开始犹豫了,是投资、技改,还是再观望一下。吃一堑,长一智,人之本能,为避免养猪业再出现大的波折,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必要与同行进行有关养猪业发展的探讨和交流。 一、中国养猪业的现状 1、存栏数下降。经过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风暴的洗礼,一部分管理不善的猪场倒闭,农村散养户因养猪不赚钱而宰杀了一批母猪,使目前母猪群体减少,商品猪存栏减少。同期比较,较1998年下降10%左右。全国规模猪场的存栏量占整个存栏量不到1%。 2、原料价格同样主导着养猪业。高价格的原料限制了一部分人养猪。猪粮比价是说明盈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成本控制得越好,技术水平越高,抗风险能力就会越强。近期国家对进口原料的宏观调控,将有助于大家渡过难关。 3、投资心理更趋成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限度地减少风险,事前均进行了大量的调查,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可行性报告,在选择是生产种猪还是商品猪,是供内需还是出口,是深加工还是卖活体均比较慎重。在投入技术改造、开发和完善销售体系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4、生产安全、健康、无污染食品成了大家的共识。通过这种办法有利于提高出口竞争优势,激活国内市场,改变供需平衡关系,使养猪生产者和猪肉消费者均获利。前者是经济效益,后者是社会效益(放心肉)。国家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是强制执行,可见这是大势所趋,相信在不长时间内会有收益。 5、产、供、销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将使卖猪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很多省市都有经营较好的肉联加工厂、火腿肠加工厂(公司)与农户联合,这样一方面农户销售收入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技术方面也有大公司的支持,相对来说,抗风险能力增强了。 6、西部大开发将拉动西部各省市的消费。养殖业发达的地区可以充分利用这次契机在资金、种猪、技术、管理等方面支持西部。西部经济的发展将改善人们的消费习惯和饮食结构,以猪肉为主的消费形式还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其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所以养猪业是大有可为的。 7、行业协会的规范将有利于养猪业的发展。在一些省市成立了养猪协会和种猪测定中心,对维护良好的种猪市场秩序起到指导作用,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同时行业协会和种猪测定中心还担起了技术推广、种猪推广、经验交流等任务。 二、中国养猪业面临的危机 1、政府倡导养猪(生态)小区,但是很多地方政府搞形象工程、贴金工程,而且各养猪(生态)小区由于技术水平、饲料质量、防疫情况、种猪质量不一致,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养猪业中的疾病控制和环境控制难度愈来愈大,生态破坏愈来愈严重。 2、大规模猪场抗风险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内地规模猪场,由于对市场开拓不够,产品质量不高,其经济效益受到影响。同时规模猪场面临

我国养猪发展模式的定位与选择

我国养猪发展模式的定位与选择 2014 年一波又一波可以预见的或始料未及的震荡中一直低迷。屡屡跌破心理底线的猪价、频频失效的“猪周期”和“猪肉收储” 、食品安全修订法案颁布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或“互联网+”等概念和新技术在行业的试水,屯极而思变,莫不引起业者对中国猪业发展模式的思考和无限遐想。 1 产业发展历程 猪的历史要追溯到4000万年前,有迹象证明家猪可能来自欧洲和亚洲。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使猪只变得温顺,更易圈饲。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汉代养猪在食用目的之上增加了积肥的功能,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唐宋时期,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元代在扩大猪饲料来源方面,有很多创造。明代中期,养猪业曾经遭受严重摧残。正德14年(1519),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养,旬日之间,远近尽杀,有的则减价贱售或被埋弃。清朝小农经济使得养猪生产达到了农牧循环的持续发展时期,养猪为改善生活和蓄粪肥田。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批示“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厂,如果能做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肥料的来源就解决了”,鼓励养猪。人民公社期间,大力发展生产队猪场,但因无法解决饲料问题和规模饲养技术不配套而失败。改革开放以后,养猪生产成为农民积蓄零钱和利用闲散资源的有效方式,作为家庭副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广三保等率先建立了万头猪场,开启了规模养猪的序幕。至2005年,是规模养猪形成期,散户饲养规模扩大,大型猪场涌现。2005—2010年,是规模养猪发展期,专业户大量涌现,经历了2007 年的价格风波,其实质是淘汰散户,进入专业化养猪通道。2010年至今后一段时间,是规模养猪的技术提升期,经历了2014年生猪价格洗礼,淘汰低效养殖,进入效益提升通道。可见养猪业自古就在“单一追求肉品价值”到“猪、肥、农业三者的农牧循环”中,不断建立-打破-再平衡,只是起点不同、方式不同罢了。 2 发展模式定位 我国养猪业具体以什么模式为主,需要深入剖析产业定位。经历了

中国养猪业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养猪业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养猪业的现状与展望我国的养猪业历史悠久,具有许多地方特色的猪种资源。同时,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9年我国生猪存栏4.291亿头,屠宰5.094亿头,猪肉产量3985万吨,分别占全世界的47.01,、44.74,和45.07,,均居世界各国之首。中国养殖业的发展,在世界养猪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养猪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在猪种的资源开发利用、猪的遗传育种与繁殖、猪的营养与饲料、养猪生产工艺、猪生长的环境控制、猪病的防治、猪场的经营管理、猪肉制品的加工等方面,均有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中国养猪业经过九十年代两次明显的涨落,让更多人的更为理性、更为成熟,更加明白盲目和冲动使企业受到的打击更大。 在市场逐渐趋于好转时,更多人又开始犹豫了,是投资、技改,还是再观望一下。吃一堑,长一智,人之本能,为避免养猪业再出现大的波折,维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必要与同行进行有关养猪业发展的探讨和交流。 一、中国养猪业的现状 1(存栏数下降。经过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风暴的洗礼,一部分管理不善的猪场倒闭,农村散养户因养猪不赚钱而宰杀了一批母猪,使目前母猪群体减少,商品猪存栏减少。同期比较,较1998年下降10,左右。全国规模猪场的存栏量占整个存栏量不到1,。 2(原料价格同样主导着养猪业。高价格的原料限制了一部分人养猪。猪粮比 价是说明盈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成本控制得越好,技术水平越高,抗风险能力就会越强。近期国家对进口原料的宏观调控,将有助于大家渡过难关。 3(投资心理更趋成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事前均

国内外养猪现状

1 国外养猪业现状 养猪业是畜牧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世界猪存栏数,1975年为6.84亿头,1995年达9亿头;2004年为9.50亿多头,其中中国4.80亿多头,占世界猪存栏数的一半。2006年世界猪肉总产量1.05亿吨,比1980年增长一倍。美国的养猪业高度发达,是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目前,美国已是全世界猪肉生产大国之一,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猪肉出口国。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养猪业逐年提高,2001年为例,生猪存栏为5980万头,生猪屠宰总量达到9950万头,猪肉年产869万吨,这些数字都占世界产量的10%左右。美国生猪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多美元,整个养猪行业为美国提高8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2010年,生猪存栏为6393万头,猪肉年产882万吨。预计2012年达到964万吨。 综合分析,国外养猪业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发展特点: 1.1种猪资源优势明显 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都属于世界著名的猪种,全球分布广泛。控制出口种猪是世界养猪强国的典型特征。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种猪出口国,有核心群母猪700-2000头。丹麦2006年-2007年共出口种猪7万头,而2010年-2011年增加到20万头。加拿大现有种猪场630个(原种猪场250个),登记的纯种猪有10万头,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分别占37%、15%、44%。 1.2规模化养殖 1970年美国共有养猪场87.1万个,平均出栏商品肉猪100头;1975年有64.7万个养猪场,平均养殖规模为87头;1994年养猪场减少为20.8万个,平均出栏商品肉猪为458头;2005年减少到6.94万个养猪场,平均养殖规模增加到871头。据统计,1992年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全美国的84.2%,其出栏的商品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2%,1000-2000头的养殖场占8.9%,出栏商品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0%,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6.9%,出栏的商品猪占全美国的58%。

重庆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重庆市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左应鸿1邹胜华1黄贵川2刘宗惠1 (1 重庆市养猪科学研究院重庆荣昌 402460) (2 重庆市农业局重庆 400015) 摘要:养猪业是重庆市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分析了重庆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养猪业产业化发展是重庆市养猪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研究了重庆养猪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关键词:养猪业产业化现状对策 Solution on the Actu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Zuo Y inghong Zou Shenghua Abstract The pig production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of Chongq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ctuality and the existent problems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is the important strategy and study the train of thought and measures of the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Key Pig prod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ctually, Solution 1. 前言 重庆是一个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典型二元结构直辖市,在农业生产结构中,粮猪型经济结构突出,尽管畜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稳定发展生猪,大力发展牛羊草食动物,积极发展小家畜家禽”方针,但在当前以至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生猪生产仍然是全市畜牧业中的最大支柱,仍然在农业总产值中占据较大比重,仍然是我市农村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面临市场相对饱和、外销不畅、效益下降等诸多矛盾和问题,潜伏着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挑战等诸多危机和隐忧。综合国内国际形势和因素来看,养猪业走产业化道路是重庆市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2. 产业化现状调查 重庆市生猪产业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是在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经营基础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从横纵向分析来看,有发展,但发展不快,有力度,但发展不均,有探索,但效果不佳。 2.1 专业经营发展迅速,但规模不够。 2000年,全市养猪专业大户发展到2814户,与1990年同比,增长56 %。但专业户规模较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见表1 表1 1998年重庆与全国生猪规模饲养情况对比表 地点 年出栏50-99头年出栏100-499头年出栏500-2999头年出栏3000-9999头年出栏1万-5万头年出栏5万头以上户场数 年出栏 万头 户场数 年出栏 万头 户场数 年出栏 万头 户场数 年出栏 万头 户场数 年出栏 万头 户场数 年出栏 万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