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科学下册《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六年级科学下册《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六年级科学下册《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六年级科学下册《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准备:挂图、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

问: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二、新授:

1、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

2、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3、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4、问题:A.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B.在

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5、学生看录像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7、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8、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发出叫声的录像。

问题:A.黑长尾猴在发现不同敌害时的叫声相同吗?

B.听到同伴的叫声,其它黑长尾猴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9、黑长尾猴为什么要结群生活呢?

10、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11、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

三、探究蚂蚁的通讯

A、提示:1蚂蚁喜欢吃什么?2.怎样饲养蚂蚁?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4016464678.html,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动物?

B、小结

请获得实验成功的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音乐声中让学生一起朗诵屏幕上的一段文字:“仁慈地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光辉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

田”

界”。

板书设计:16、来自大自然的信息

xx 善待生命进化低于人类的动物,

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责任,人性的xx

将通过人类自身照亮同样有喜怒哀乐的动物世界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很多信息。

最新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部教案

第一单元: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2.培养同学们的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展现春天的图片、儿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春天在哪里 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参与观察活动,激起对春天的兴趣,为本单元的学习作好准备。 2.引导初步了解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和基本方法。 一、提出问题 1.引入:春天是怎样的?你们能在我们校园里找到春天的影子吗?…… 2.师:关于春天,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填写在“问题银行”里。 3.师: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方式来讲述春天的故事呢?(提示:诗歌、绘画、童话剧、调查报告等。) 二、表达与交流 (一)故事与绘画 1.出示图片。这是美丽的春天图,图上有什么?(太阳、云、树、草地) 看着这张图可以讲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先讲图上有的东西,然后再讲图上没有的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边看图边思考。(提示:想象屋子里、树下或草地上有一些什么动物,正在干什么?) 2.请一同学们讲述,可以和老师说的不同,但要有次序地说清楚。评价同学们的讲述,启发同学们大胆地展开想象。 (二)童话剧

1.在教室里开辟表演区,让提前布置的同学戴上头饰,表演《小公鸡找春天》。 2.播放歌曲“春雨沙沙”,讨论下春雨的情景。组织同学们演唱并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 3.观察图片说出种子的发芽过程,并做动作表现春雨中的事物。 三、布置作业 初步思考寻找春天的计划。 第二课时寻找春天 目标 1. 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和基本方法。 2. 认识春季的一些特点,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一、讲述目标 本课制定“寻找春天”的计划,确定展现春天特色的表达方式,并开始实施。 二、制订计划 1. 选择研究春天的合适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比如:春天有哪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春天的气温怎样变化?春天的种子怎样发芽?等等。 调查、实验、种植、观测等,都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儿歌、绘画、观察日记、研究报告等都可以利用。 有部分小组的主题可能不适合探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为可行的活动。 2.填写书面计划 ①结合教材上的表格,教师指导学生绘制计划表。 ②填写具体的行动步骤。 3. 分工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 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 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 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 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五年级下册科学(大象版)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是研究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形式。 2、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要写出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并总结出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内容要忠于事实、表达要简明、清楚、通顺、完整。 4、表达与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写儿歌、摄影、开故事会、辩论、写调查报告、绘画、录像、话剧、科学小论文等。 5、春季的夜空中主要有大熊座、小熊座、狮子座、牧夫座和室女座等星座。 1、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每年的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2、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气象的描述。 3、我国号称“三大火炉”的城市分别是南京、武汉、重庆。 4、我国夏天最热的地方是在新疆的吐鲁番。温度高达48.7℃。《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在那里。 5、我国最寒冷的地区是最北端的漠河,最低温度达零下51.5℃ 6、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东岸的火烧寮,年降雨量最少的地区在新疆若羌,一年只有5毫米。 7、我国有雾日最多的地方是四川峨眉山。同时,那里也是日照时间最少的地区。 8、沿海地区,白天的风是从海上吹向陆地,是海风。晚上,风是由陆地吹向海洋,是陆风。除了海陆风,其他的自然风,也都是由于地区温度的差别引起的。 9、归根结底,是太阳的热能使地球上的空气流动而形成了风。 10、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云。 11、雾是地面上的云,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凝结而成。 12、云占天空的比例小于1/4,天气是晴,大于3/4天气是阴。 13、“雨量”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雨量可用雨量器测定。 14、生物对天气的变化有不同的反应,一些事物和现象可以用来预报天气,如青蛙欢唱、鱼儿冒头、蚂蚁搬家、燕子低飞、瓷砖“出汗”、食盐变潮、乌云密布等。 15、天气预报查询电话是 12121或96121。 16、气象资料的搜集工具主要有气象卫星、气象飞机、气象雷达、探空气球、气象观测站等。天气预报的发布途径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电话(12121、96121)、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以及官方网站等。 1、电池都有正、负两极,一般用+、-符号表示,电流是有方向的,从电池里流出电流方向是一直不变的,总是从正极流向负极。而发电机里流出的电流方向是在不停地改变。 2、磁铁有南、北两个极,分别用字母S、N表示,磁铁同极之间互相排斥,异极之间互相吸引。 3、中间插有铁芯的线圈叫做电磁铁。电磁铁也有两个极,并且两级磁力最强。中间最弱。 4、电磁铁与磁铁比较起来各有特性:电磁铁和磁铁一样都具有磁性,都能吸引其铁质物体;但是电磁铁需要通电后才具有磁性;电磁铁和磁铁也都有南北极,但电磁铁的南北极会改变,而普通磁铁的南北极是固定的。 5、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的缠绕方向、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有关。 6、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匝数、电池数量有关;线圈匝数越多磁力越大,电池数量越多磁力越大;反之,磁力越小 7、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而且磁性大小和磁极方向都可以控制。因此,电磁铁有广泛的应用,如:电磁起重机、电铃、电磁继电器、磁悬浮列车等。 8、电磁铁可以利用电产生磁性,从而使铁质物体或磁铁产生运动,这是利用电能的一种重要方式。 9、电动玩具里都有一个小电机,它通过导线和电池一起组成一个电路。有的电动玩具能发光、发声,这是因为这些玩具里安装了灯泡、喇叭,它们可以把电能转化成光和声音等。 10、电动机由外部的磁铁和内部的绕着线圈的铁芯、换向器、电刷组成。 11、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的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12、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13、能量的表现形式有声、光、电、风、热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之间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如电炉可以把电能转化成热能,绿色植物可以把太阳能转化成食物中的能量。14、发电就是通过发电机,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15、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2培养同学们的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展现春天的图片、儿歌、。 教学过程: 第一时:春天在哪里 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参与观察活动,激起对春天的兴趣,为本单元的学习作好准备。 2引导初步了解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和基本方法。 一、提出问题 1引入:春天是怎样的?你们能在我们校园里找到春天的影子吗?…… 2师:关于春天,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填写在“问题银行”里。 3师: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方式讲述春天的故事呢?(提示:诗歌、绘画、童话剧、调查报告等。) 二、表达与交流

(一)故事与绘画 1出示图片。这是美丽的春天图,图上有什么?(太阳、云、树、草地) 看着这张图可以讲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先讲图上有的东西,然后再讲图上没有的和自己想象出的东西。边看图边思考。(提示:想象屋子里、树下或草地上有一些什么动物,正在干什么?) 2请一同学们讲述,可以和老师说的不同,但要有次序地说清楚。评价同学们的讲述,启发同学们大胆地展开想象。 (二)童话剧 1在教室里开辟表演区,让提前布置的同学戴上头饰,表演《小公鸡找春天》。 2播放歌曲“春雨沙沙”,讨论下春雨的情景。组织同学们演唱并用声音和动作表现。 3观察图片说出种子的发芽过程,并做动作表现春雨中的事物。三、布置作业 初步思考寻找春天的计划。 第二时寻找春天 目标 1 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和基本方法。 2 认识春季的一些特点,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一、讲述目标

本制定“寻找春天”的计划,确定展现春天特色的表达方式,并开始实施。 二、制订计划 1 选择研究春天的合适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比如:春天有哪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春天的气温怎样变化?春天的种子怎样发芽?等等。 调查、实验、种植、观测等,都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儿歌、绘画、观察日记、研究报告等都可以利用。 有部分小组的主题可能不适合探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为可行的活动。 2填写书面计划 ①结合教材上的表格,教师指导学生绘制计划表。 ②填写具体的行动步骤。 3 分工 ①确定小组成员的职责。 ②准备材料。 ③日程安适。 三、实施计划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实践研究。分别进行调查、编写儿歌、彩排舞蹈、绘画、实验等活动。 比如,指导学生采集、制作花的标本。 (1)讲述:春天的花是很美丽的,如果我们把这些花采集起,夹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一春天的故事 1春天在哪里(2 页) 知识瞭望 1、沙尘暴是怎么样发生的? 2、风筝靠什么力量飞上天? 3、春季的夜空有哪些主要星座? 一、填空题 1、春天,有时还会有。 2、测量春季的气温,可以画,看看有什么。 3 、撰写、等是研究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的 。 4、春天青蛙、蛇就要结束,开始。 二、选择题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气温比较寒冷 B、春天气温较炎热 C、春天气温比较适中 2、春天的雨和风,说法正确的是()。 A、雨量较小,风也小 B、雨量大,风较小 C、雨量大,风也大 D、雨量小,风较大

3、(),向日葵开始结果。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4、下面不符合春天实际情况的是()。 A、燕子飞回来了 B、野花开了 C、草发芽了 D、小麦成熟了 5、下面哪个词不是形容春天的()。 A、万紫千红 B、硕果累累 C、白雪皑皑 D、烈日炎炎 6、立春是哪一天()。 A、6.22 B、3.21 C、9.23 D、12.22 三、判断题 1、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是四季分明。() 2、动物都是春天结束冬眠,出来活动。() 3、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时,只要清楚地写出全过程就可以了。() 4、春天万物复苏,万紫千红,树儿也长出了果实。() 5、立春标志着正式进入了春天。() 四、简答题 1.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2.我们常用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有哪些?

2探访春天(2 页) 知识瞭望 1、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是研究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形式。 2、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要写出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并总结出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内容要忠于事实、表达要简明、清楚、通顺、完整。一、填空题 1、春天的风,;春天的树木,;冬眠的小动物到春天,。春天的小草,。春天的雨,、。 2、植树造林可以预防的发生。 3、春天大雁从方飞回。 二、选择题 1、春天()。 A、果实累累 B、百花盛开 C、烈日当空 D、大雁南飞 2、()容易发生沙尘暴。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3、()不是春天的景象。 A、莺歌燕舞 B、桃花盛开 C、种瓜种豆 D、瓢泼大雨 4、沙尘暴一般在()经常发生。 A、沙漠地区 B、我国南方 C、森林地区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大象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春天的故事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表达与交流的主要形式和方法。 2.培养同学们的想象力以及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展现春天的图片、儿歌、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春天在哪里 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参与观察活动,激起对春天的兴趣,为本单元的学习作好准备。 2.引导初步了解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和基本方法。 一、提出问题 1.引入:春天是怎样的?你们能在我们校园里找到春天的影子吗?…… 2.师:关于春天,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填写在“问题银行”里。 3.师: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方式来讲述春天的故事呢?(提示:诗歌、绘画、童话剧、调查报告等。) 二、表达与交流

(一)故事与绘画 1.出示图片。这是美丽的春天图,图上有什么?(太阳、云、树、草地) 看着这张图可以讲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先讲图上有的东西,然后再讲图上没有的和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边看图边思考。(提示:想象屋子里、树下或草地上有一些什么动物,正在干什么?) 2.请一同学们讲述,可以和老师说的不同,但要有次序地说清楚。评价同学们的讲述,启发同学们大胆地展开想象。 (二)童话剧 1.在教室里开辟表演区,让提前布置的同学戴上头饰,表演《小公鸡找春天》。 2.播放歌曲“春雨沙沙”,讨论下春雨的情景。组织同学们演唱并用声音和动作来表现。 3.观察图片说出种子的发芽过程,并做动作表现春雨中的事物。 三、布置作业 初步思考寻找春天的计划。 第二课时寻找春天 目标

1. 体验表达与交流的常用方式和基本方法。 2. 认识春季的一些特点,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一、讲述目标 本课制定“寻找春天”的计划,确定展现春天特色的表达方式,并开始实施。 二、制订计划 1. 选择研究春天的合适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比如:春天有哪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春天的气温怎样变化?春天的种子怎样发芽?等等。调查、实验、种植、观测等,都是比较实用的方法。儿歌、绘画、观察日记、研究报告等都可以利用。 有部分小组的主题可能不适合探究,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为可行的活动。 2.填写书面计划 ①结合教材上的表格,教师指导学生绘制计划表。 ②填写具体的行动步骤。 3. 分工 ①确定小组成员的职责。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33343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

大象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资料

大象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大象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要点第一单元春天的故事 1、撰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是研究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的重要形式。 2、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要写出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并总结出调查和研究的 成果。内容要忠于事实、表达要简明、清楚、通顺、完整。 4、表达与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写儿歌、摄影、开故事会、辩论、写调查报告、绘画、录像、话剧、科学小论文等。 5、春季的夜空中主要有大熊座、小熊座、狮子座、牧夫座和室女座等星座。 第二单元变幻的天气 1、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每年的 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2、我国古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关于气象的描述。 3、我国号称“三大火炉”的城市分别是南京、武汉、重庆。 4、我国夏天最热的地方是在新疆的吐鲁番。温度高达48.7℃。《西游记》中的火焰山就在那里。 5、我国最寒冷的地区是最北端的漠河,最低温度达零下51.5℃ 6、年降雨量最多的地区是台湾东岸的火烧寮,年降雨量最少的地区在新疆若羌,一年只有5毫米。 7、我国有雾日最多的地方是四川峨眉山。同时,那里也是日照时间最少的 地区。

8、沿海地区,白天的风是从海上吹向陆地,是海风。晚上,风是由陆地吹向 海洋,是陆风。除了海陆风,其他的自然风,也都是由于地区温度的差别引起的。 9、归根结底,是太阳的热能使地球上的空气流动而形成了风。 10、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集合在一起便形成了云。 11、雾是地面上的云,雾和云都是水蒸气凝结而成。 12、云占天空的比例小于1/4,天气是晴,大于3/4天气是阴。 13、“雨量”通常以毫米(mm)为单位。雨量可用雨量器测定。 14、生物对天气的变化有不同的反应,一些事物和现象可以用来预报天气,如 青蛙欢唱、鱼儿冒头、蚂蚁搬家、 燕子低飞、瓷砖“出汗”、食盐变潮、乌云密布等。 15、天气预报查询电话是 12121或96121 。 16、气象资料的搜集工具主要有气象卫星、气象飞机、气象雷达、探空气球、 气象观测站等。天气预报的发布途径主要有:报纸、广播、电视、电话(12121、96121)、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以及官方网站等。 第三单元玩具总动员 1、电池都有正、负两极,一般用+、-符号表示,电流是有方向的,从电 池里流出电流方向是一直不变的,总是从正极流向负极。而发电机里流出的电流方向是在不停地改变。 2、磁铁有南、北两个极,分别用字母S、N表示,磁铁同极之间互相排斥,异极之间互相吸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 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 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到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 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 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 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 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 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 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 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 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 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 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 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 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 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 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

完整版大象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一春天的故事 1春天在哪里(2页) 知识瞭望 1、沙尘暴是怎么样发生的? 2、风筝靠什么力量飞上天? 3、春季的夜空有哪些主要星座? 一、填空题 1、春天,有时还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春季的气温,可以画,看看有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撰写、等是研究活动中表达与交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天青蛙、蛇就要结束,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春天气温比较寒冷 B、春天气温较炎热 C、春天气温比较适中 2、春天的雨和风,说法正确的是()。 A、雨量较小,风也小 B、雨量大,风较小 C、雨量大,风也大 、雨量小,风较大D 3、(),向日葵开始结果。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4、下面不符合春天实际情况的是()。 A、燕子飞回来了 B、野花开了 C、草发芽了 D、小麦成熟了 5、下面哪个词不是形容春天的()。 A、万紫千红 B、硕果累累 C、白雪皑皑 D、烈日炎炎 6、立春是哪一天()。 A、6.22 B、3.21 C、9.23 D、12.22 三、判断题 1、地球上的所有地方都是四季分明。() 2、动物都是春天结束冬眠,出来活动。() 3、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时,只要清楚地写出全过程就可以了。()、春天万物复苏,万紫千红,树儿也长出了果实。()4)、立春标志着正式进入了春天。5(题四、简答 1.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我们常用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有哪些?2. 2 探访春天(2页) 知识瞭望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vm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1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 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 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 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

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 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 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1.①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②物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2.①物理变化:只改变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③白糖加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