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界定标准

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界定标准

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界定标准
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界定标准

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界定标准

一、闲散青少年

是指6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6-15岁的自然人只要“不在学”,即没有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16-25岁的自然人必须同时满足“不在学”和“无职业”两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2.“不在学”或“不在学”、“无职业”的状态一般要持续半年以上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3.因为自身健康、家庭变故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无法上学、无法工作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4.有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且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时间里为实现目标而导致“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比如,在家自学准备考研的大学毕业生;为找到工作而在家自学或接受某些非正规培训的青少年。

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是指一年以内有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14条、34条规定之情形的6-25岁自然人。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曾经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但截止到排查

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2.曾经在公安部门有案底记录,但截止到排查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3.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青少年,自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之日起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三、流浪乞讨青少年

是指接受过民政部门的救助机构救助的、离家在外、无固定职业、居无定所且流浪乞讨状态持续半年以上的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自然人。

四、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

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正在监狱服刑或正在被劳动教养的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自然人。

五、农村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的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自然人。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是指持续半年以上。

2.“农村家乡”是指户籍地或常住地。

3.“在外打工”是指在户籍地或常住地所在县以外工作。

六、受艾滋病影响儿童

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感染了艾滋病或因艾滋病死亡、与家中长期患病的成年人共同生活、携带艾滋病病毒或感染艾滋病的的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自然人。

社会工作青少年社区矫正某案例

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蔡某,男,1989年4月7日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现在厦门市交通职业中专就读。2004年10月22日下午,蔡某与王某、施某、谢某四人在本市秀德大厦附近,殴打在校生陈某并抢走一部诺基亚6820型手机(价值人民币2377元)及在校生黄某的人民币10元。2004年10月31日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思明区人民法院审判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同时,共同退赔被害人黄某人民币十元,退赔被害人陈某人民币二千三百七十七元。 二、特点分析 1. 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 2. 团伙化。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 3. 低龄化。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案中,共有6名被告,均未满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16周岁。( 4. 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如不注意隔离他们与不良习气接触,不注意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和控制,他们也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熏染而重新犯罪,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本案中,蔡某的其中两名同案犯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了抢劫。( 三、原因分析( 在对于本案蔡某的犯罪原因的分析中,除了自身因素以外,有三个环境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而蔡某恰恰缺乏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家庭的贫困。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激烈竞争和贫富差距。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好奇和攀比的心理容易产生对物质生活的极端追求和滩涂享受。蔡某家庭贫困,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是残疾人,家里每月的收入仅来自三百多元的低保金,所以蔡某对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加之父母平时缺少对其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正确引导,导致其最终在好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并将近一半的赃款与同案犯挥霍消费。

关于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情况汇报

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试点 工作进展情况汇报 XX区是XX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金融中心,下设10个街道办事处、96个社区居委会,现有人口99.4万人,其中常住人口70.2万人,流动人口29.2万人。辖区常住青少年人口数约29.2万(包括6至14周岁4.1万、14至28周岁25.1万),占全区常住人口总数的41.6%,超过全市常住青少年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XX区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共约400人,其中有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人数约160人(含涉案未成年人111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共68人,社会闲散(待业)青少年173人(含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因故未能升学和就业的青少年15人;大中专院校毕业,暂处于待业状态的青少年158人),无农村留守儿童和流浪乞讨未成年人。 作为全省首批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试点区,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试点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出了“爱心课堂”、“小法官夏令营”、“阳光小队”、“警校互动平台”等多个全国、全省预青工作品牌。其中区法院“小法官夏令营”活动被中央综治办、团中央和中国法学会评为“全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法治保障制度创新优秀事例”。区检察院获得“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XX省十佳青少年维权岗”;区法院获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先进集体”。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上下联动,组织架构科学化 为切实做好重点青少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我区建立四级工作网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区级层面,成立了区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以下简称“专项组”),组长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综治委副主任担任,副组长由团区委书记和区委政法委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区宣传、政法、人大内司、教育、民政、司法、财政、建设、公检法和群团部门负责人。部门层面,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成立了相关领域专项工作机构。如区检察院设立有独立编制的“未成年犯罪检查科”,区法院成立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专门合议庭,区人社局成立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组,团区委牵头成立了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领导小组等等。街道层面,10个街道全面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吸收综治、司法、民政、派出所、共青团、妇联骨干参与,协调开展辖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社区层面,组建了由社区干部、社区民警、社区网格员、居民小组长以及各类志愿者等组成的专门工作队伍,负责摸排辖区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动态情况,做好跟踪服务。 二、深入摸排,信息管理精细化 根据省市明确的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对象,深入开展信息摸排,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设立分类管理台账,实现对重点青少年群体信息精细管理和动态监测。条块协作。专项组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能分工,认真做好各类重点青少年群体信

儿童的年龄界定

儿童的年龄界定 “儿童”一词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指的是“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并认为每一位儿童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又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儿童阶段,粗放一点可分为学龄前(0岁-6岁)、小学(6岁-12岁)和中学(12岁-18岁)三个年龄段;细分可分为:婴儿(0岁-1岁)、幼童(1岁-3岁)、小童(4岁-6岁),中童(7岁-12岁)、大童(13岁-18岁);从性别上分为男孩和女孩。 儿童,《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年纪比“少年”小)。其中“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是0-18岁,中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是0-18岁,医学界以0~14岁的儿童为儿科的研究对象,中国的儿童组织少先队的队员年龄在14岁以下,而共青团员的入团年龄为14岁以上。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儿科学》里把儿童年龄分为七个时期:一,胎儿期(从卵子和精子结合到出生,约280天);二,新生儿期(从脐带结扎至出生后足28天);三,婴儿期(出生后28天到满一周岁,又称乳儿期);四,幼儿期(1周岁到满3周岁);五,学龄前起(3周岁后到入小学前6~7岁);六,学龄期(6~7岁至女12岁,男13岁)七,少年期(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20岁)。 慎用:指在用药时要小心谨慎,即在使用药品时要注意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通常需要慎用的都是指小儿、老人、孕妇以及心、肝、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因为这些人生理上有某些特点或由于病理上的原因,体内的药物代谢,即解毒、排毒的能力减退。所以,对某些药物就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故不要轻易使用,但慎用并不等于不能使用。一般地说,家庭遇到慎用药品时,应咨询医生后使用为好。 忌用:就有避免使用的意思,通俗地说,就是最好不用。此类药品对某些患者服后可能会带来明显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但也有个体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如非那根,怀孕三个月以内的妇女属忌用,一旦服用有引起胎儿畸形的可能;雷米封对肝细胞有损伤作用,肝功能不好的病人应忌用。有的是忌用药品,可是病情又急需怎么办?应以与该药有类似作用、但不良反应较小的药品代替;非使用该药不可,也可以联合使用其他能对抗其副作用的药品,会安全些。 禁用:就是没有任何可选择的余地,属杜绝、禁止使用。此类不该使用的药物,一旦误用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中毒。如阿斯匹林,胃溃疡病人属禁用,一旦被错误使用,就有造成胃出血的可能。

关于在全县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和服务管理工作机制的通知(1)-(1354)

· 岐山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文件 岐山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 岐预青办发 [2012]30 号 ★ 关于在全县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和服务管理工作机制的通知 各镇团委、综治维稳中心: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排查摸底和服务管 理工作,充分发挥团组织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职能,更好地服务 青少年,按照市综治委预防办、市综治办《关于在全市建立重点 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和服务管理工作机制的通知》宝市预青办发[2012]6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 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综治办决定,在全县建立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和服务管理工作机制。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目标任务 摸清全县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底数,掌握动态变化情况,为陕 西省重点青少年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的普及推广做好准备工作。同时根据排查摸底的情况,确定重点服务管理工作对象。对年度排 查登记的重点服务管理对象进行帮教帮扶,建立帮教帮扶工作制 1

度,定期开展帮教工作,对重点服务管理对象帮教帮扶能达到 90%以上。 二、摸排范围 全县 6 周岁以上(含)25 周岁以下(含)的五类重点青少 年群体。 1、闲散青少年。本辖区内 6—25 周岁不在学、无职业的闲 散青少年。 2、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本辖区内6— 25 周岁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3、流浪乞讨青少年。本辖区内6— 25 周岁以流浪乞讨为生 的流动青少年。 4、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本辖区内6— 18 周岁父母一 方(或双方)服刑在教的未成年人。 5、农村留守儿童。本辖区内父母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 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的6— 14 周岁儿童。 三、实施步骤 1、成立工作机构。 5 月初成立县、镇、村(社区)三级重 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和服务管理工作机构。县一级工作机构由 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团县委)负责成立。 镇一级工作机构由本镇综治维稳中心主任牵头建立“6+x”工作队伍。成员包括团干 1 名、综治专干(或综治协管员) 1 名、民 警 1 名、司法助理员 1 名、学校教师 1 名、计生专干 1 名和村、社区社会公益志愿者若干名。村(社区)一级工作机构由村(社 区)党支部书记牵头,根据实际情况组成排查摸底和服务管理工作机构。县级工作 机构负责组织和指导全县镇、村(社区)干部 2

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总结

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总结 篇一: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工作总结 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工作总结 为充分发挥共青团党联系青少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20XX年以来,在县委的大力支持下,团县委积极发挥协调作用,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强对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服务工作,实现青少年教育、帮助和管理工作的新进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指导思想,加强思想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市、县党代会节点,大力推进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工作的开展,加强对留守儿童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服务、维权,不断完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组织机构建设,强化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有效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明确责任目标,强化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我县五类重点群体青少年服务工作的领导,建立和形成多方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于20XX年10月前对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成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充实和完善。各部门成员,明确专人负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同时,由团县委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协调各成员单位按照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开展活动,各部门明确职责任务,充分发挥职能,密切配合,切实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丰富活动载体,狠抓工作落实 1、加强法制宣传,树立守法意识。团县委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先后深入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青少年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普法知识竞赛等活动,坚持教育与防范并重,全面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普法学习,先后开展普法讲座20余场。与司法部门联合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确保法制教育的广泛宣传,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建立“三位一体”机制,构建预防网络。今年10月份,团县委聘请青法协会专家深入第一中学举行教师法制专题培训,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法制观念,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增强了广大教师监督保护在校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时帮助、引导学生远离犯罪,特别是关注问题学生,定期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并给予教育帮助。同时,对家长开展配套法律培训,努力提高家长的法制意识和教育方法,充分利用了家庭这个青少年成长教育的重要课堂,耳濡目染宣传守法意识,以及对学生的法律行为起到有效监督作用,努力打造“三位一体”的法律教育、监督和引导的长效机制。 3、推动希望工程,加强爱心援助。结合各重要节日,组织青年志愿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一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了解到社区内像小玲家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即祖父母抚养孙子女)越来越多,请针对这类儿童的需求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隔代教养是由于社会的整体变迁而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妇女劳动率提升及夫妻双职工等原因,造成儿童无人照顾,加之又缺乏政策的支持,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情况。生活在隔代教养家庭的儿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爱与关怀的需要。隔代家庭教养的产生往往由于年轻父母需要在工作中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关爱、抚育、管教和照顾时间大大减少。然而,对儿童期的孩子而言,建立对父母安全的依恋可以发展儿童的许多亲社会行为,促进其心理、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 (2)交友和游戏的需求。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更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竞争的成长环境。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都产生积极影响。 (3)课业辅导的需要。由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基本是与老人生活在二起,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不具备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也无处获得帮助。因此课业辅导也是一部分此类家庭中儿童所迫切需要的。 2.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隔代教养家庭儿童的需要,现设计如下社区服务方案 (1)方案名称:儿童群益 (2)方案目标: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拓宽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3)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 ②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儿童交友、游戏活动; ③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④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⑤方案评估: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家庭成员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儿童对于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 案例二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 答题要点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1)接案阶段。社会工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要运用同情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事情。社会工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2)预估阶段。在现有资料的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

关于重点青少年群体相关情况的说明

关于重点青少年群体相关情况的说明 本次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将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纳入范围,具体为:周岁以上(含)周岁以下(含)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受救助的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在统计相关数据时,按照周岁至周岁、周岁(含)至周岁、周岁(含)以上至周岁三个年龄阶段来划分。各项目计算时间截止为年月日。 现就以上重点青少年群体有关情况作补充说明: (一)闲散青少年。 在我国,所谓闲散青少年是指周岁至岁之间不在学、无职业的人。据年中央综治委预防办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合作进行的“预防闲散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调查研究”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在未成年人罪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所占的比例为,明显高于非闲散未成年人所占的比例()。调查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结束学业和不良行为的积淀是未成年人闲散于社会的重要因素。其中,初中阶段结束学业包括初中阶段辍学、初中毕业未升学,这部分人没有工作技能、未达到就业的年龄,在教育、就业等方面都面临着问题,从而成为闲散青少年的重要源头。在不良行为方面,未成年人所具有的多种不良行为习惯与他们处于闲散的生活状态是互为因果关系。周岁是

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的高发年龄,夜不归宿、逃学、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的发生率为。另外,统计数据显示,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年龄段为周岁至周岁,此年龄段的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占整个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 目前,闲散青少年群体的管理又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首先,闲散青少年数量呈增长趋势。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转型、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并且由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创业难度增加,闲散青少年的数量呈增长的趋势。其次,闲散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率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闲散青少年占很高的比例。另外,这一群体的吸毒问题也较为严重。再次,闲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存在问题。社会公众对闲散青少年缺少关爱,造成闲散青少年挫折感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差,这进一步激化了闲散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发生。最后,在闲散青少年的管理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社区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经费投入不足,相关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在违法犯罪原因方面,闲散未成年人处于失管、失学、失业的生活状态,是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原因;不健康的娱乐场所、不良的同伴关系等是闲散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诱因。 (二)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重点青少年年度工作计划

重点青少年年度工作计划 为维护广大青少年合法权益、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进一步抓好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切实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制定20xx 年工作计划如下: 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以基层社区为切入点和立足点,以关爱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为重点,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为载体,健全完善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管理数据库,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提高社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水平,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处于失业、失学、失管状态的闲散青少年; 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 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 流浪未成年人。 建立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动态信息库 我社区组织辖区学校及综治队、派出所、团委等部门,认真细致摸清辖区内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以及流浪未成年人、刑释解教青少年等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基本情况,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完善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工

作台账。 完善社区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关爱帮扶机制 1、推进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工作。发挥社区家长学校、留守学生之家、心理咨询室等活动阵地的功能,组织社区民警、心理咨询教师等,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为矫正、心理疏导等教育工作,增强帮教实效。 2、开展社区闲散青少年就学就业服务行动。开展对闲散青少年的公益性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就学服务、小额贷款支持等工作,进一步拓展就学就业渠道,努力改变其失学、失业、失管”的闲散状态。全方位为闲散青少年寻求就业岗位,提供就业信息,根据岗位需求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团组织要广泛开展青年技能培训,大力实施青年就业创业小额贴息贷款项目,帮助有一技之长而无资金基础的青年提供小额贷款,鼓励闲散青年创业致富。 3、加大对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关爱力度。对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情况台帐,掌握其生活、心理动向。为服刑在教人员 子女赠送普法读本,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 4、加强社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关爱帮助工作。我社区利用社区活动室、学校活动阵地建立完善“留守学生之家”,力争做到对留守学生和农民工子女的全覆盖。加大关爱力度,通过开展学业辅导、心理辅导、亲情陪伴、爱心捐

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青少年个案工作案例

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青少年个案工作案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特殊时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未来。为你了青少年个案工作报告,希望可以帮到您。 洋洋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都在私企工作,平时工作较忙,还经常加班,所以洋洋在放学后经常是一个人在家。因为没有人看管,洋洋回到家中,通常都是先看电视,或是玩网络游戏,直到很晚才开始写作业,总是玩够了才肯睡觉。洋洋的老师向家长反映,近期洋洋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还经常在课堂上睡觉。洋洋的父母得知这些情况后很着急,他们也知道总是让洋洋一个人待在家中,会使他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从而影响学习,而且也存在着安全隐患。他们很不放心,但又没有其他的办法。 【问题】 假设你所在的社区有很多与洋洋有相同问题的孩子,请为他们设计一份服务方案。 【问题解析】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社区中的很多孩子因为父母工作较忙,还经常需要加班,在放学后存在着无人看管的问题,他们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并且一个人在家,存在着安全隐患。 2.个案服务方案 (1)方案目标 1)协助家长指导及照看孩子。 2)培养孩子们有效管理自己的时间,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功课及学业,增强他们对学 习的兴趣。 3)指导孩子们正确的交友方式,鼓励他们参与健康的娱乐活动。 4)培养孩子们积极的人生观及良好的品格。 (2)方案实施策略

1)与社区学校进行沟通,充分利用社区学校资源,为有需要的孩子建立课余托管 服务场所。 2)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3)组织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组织游戏,满足社区内小学生康乐活动的需求。 4)将具有相同兴趣的孩子组织起来,开展小组工作。 5)聘请社交技巧、自我照顾能力、公民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开展相关的讲座、别辅导、发展性程序、家长咨询等服务项目。 (3)方案执行整合社会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4)方案评估家庭成员对服务的满意度、方案执行情况及其效果评估等。 一、案例背景

犯罪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犯罪在中国大陆尚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中及现 实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 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 罪的统称。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 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 八周岁的为成年人。故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至未满十 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人中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但中国的少年 司法制度主要是办理已满十四周岁至不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 括立案、侦查、强制措施、检控、审理、判处刑罚、矫正与康复等。 (资料来源: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来源:人民网

一、词义(辞典及百科全书的定义) 《教育大辞书》将「青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生理学上常将青年期界定为于青春期(puberty)与成熟之间的时期;具体言之,当个体出现第一性征zheng及第二性征时,即为青年期的起点。唯个人出现性征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早在九、十 岁即开始,有的则延至十四、十五岁才出现。此外,男女生出现性征的时间亦有差别。青年期的个体在躯体、情绪和认知发展方面皆有很大的变化(王文科,2000)。 《张氏心理学辞典》将「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由青春期开始到身心渐臻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女性约自12岁到21岁之间,男性约自13岁到22 岁之间。准此,儿童期后到成年期之间的一段大约十年期间称为青年期。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将「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 指发展的一个时期,青春发动期的开始标示着它的开始,生理上或心理上达到成熟则 标示了它的结束。应该指出的是,此一名词并不似表面看来那么精确,因为无论是青 春发动期的开始还是成熟的达到,实际上都不可能加以定义或予以详细的界定(Reber, 1995)。 《社会学辞典》将「青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生命历程(life course)中 介乎童年和成年之间的阶段,其标志是性征出现,但还未达到完全的成年地位或还未 完全脱离出生或生长的家庭(family of origin or orientation)。在简单社会里,从童 年向成年的过渡往往用举行通过仪式来表示,或者用男青年的(较少有女青年的)年 龄组来表示。然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一再强调大众传播媒体所宣扬的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这就使得青春期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在这些社会里,与较传统的社 会相比,青年人必须选择自己的生涯(career)和性伴侣以及他们的一般生活方式(

青少年社工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工案例分析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 一、基本情况 站员姓名:小斌 性别:男性 出生年月:1998年9月19日 文化程度:职校肄业,目前无业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小斌上初中时父母离异,因父亲在外地工作,小斌交由母亲扶养。母亲忙于工作,由外祖母照顾他的日常生活。外祖母十分宠爱外孙子,父母与小斌平时交流较少。 2、生活经历 小斌一直在父母及家人的宠爱下长大,上小学时成绩一般,但能按时完成作业,也跟得上学校的学习进度。上初中后,父母离异,缺少对他的管教,小斌开始与学校内的一些不良青少年来往,耽误了学习,影响了学习成绩。2010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某职校,2011年年底由于屡次违反校纪校规,被学校劝退。2012年1月因涉嫌聚众斗殴罪被鞍山市公安分局取保候审。 3、学校评价 小斌的班主任对他的评价是:学习成绩不好,对学习不感兴趣,但酷爱运动,体育很好。为人很讲哥们义气,平时待人讲究仗义,易冲动。 4、社区评价

小斌所在居委的干部反映李斌很少在社区活动,没有与社区居民发生过正面冲突。经社工、居委干部、当地民警与李斌及其母亲接触,发现李斌对自己的行为已有悔改之意,其母也意识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故居委、民警、父母、社工四方一致同意组成帮教小组,对其实行诉前考察教育。 三、个案分析与预估 1、个人因素 案主年少单纯,18岁的他意志薄弱,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交往无选择,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 2、家庭因素 父亲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外祖母对其过分溺爱,家庭对案主缺乏正确地、及时的引导,平时与案主的沟通较少。 3、朋辈群体 由于上初中时案主被人欺负过,所以为了得到保护,加入了不良朋辈团伙。2012年1月,因帮朋友出头而参与了聚众斗殴。 社工认为,在不当行为背后常常存在多种目的。人是能够自主的社会性动物,生命的主要力量就是追求优越或自我肯定。人一生中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归属感和自我肯定。在寻找的过程中,人会选择并运用自己觉得可以得到重视的信念、感觉及行为,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不当行为的李斌之所以常觉得灰心、沮丧,是因为他不相信自己可以用良好的行为得到“归属”,但又希望获得父母及社会的关注和接纳,为了争取自己在

重点青少年群体释义

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释义 1.有不良行为青少年群体。主要指违反社会规范或者不能良好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行为的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青少年。具体包括有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户籍青少年和常住青少年。 其中,针对未成年人,根据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14条、15条的规定,不良行为包括: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吸烟、酗酒;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第34条规定,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具体包括: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多次偷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吸食、注射毒品;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2.闲散青少年群体。主要指不在学、无职业的处于失学、失业(6个月以上)、失管生活状态下的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青少年。具体包括6周岁以上(含)16周岁

以下不在学的未成年人和1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尤其注意要包括常住人口。 3.流浪乞讨未成年人群体。主要指应接受机构部门救助的18周岁以下(不含)流浪乞讨人员。具体包括外地籍流入本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以及能掌握的本地籍到外地流浪乞讨未成年人。 4.服刑强戒人员未成年子女群体。主要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正在监狱服刑在押、在社区服刑(社区矫正)、被强制戒毒或者被判处死刑的6周岁(含)以上18周岁以下(不含)未成年人。 5.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主要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户籍地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6周岁以上(含)18周岁以下(不含)未成年人;流动儿童主要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6周岁以上(含)18周岁以下(不含)未成年人。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年龄”的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年龄”的称谓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 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例: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例: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例: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例: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 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 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 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 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 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 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 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 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 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 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例: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例: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街道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情况分析报告

天宫殿街道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情况分析报告根据《关于推进重点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的通知》有关文件精神要求,我街道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实施,确保工作实效,全力开展好辖区青少年群体排查摸底专项行动工作。经过排查摸底,现已了解和掌握辖区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整体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总体情况及特点 辖区户籍人口22470人,6—25周岁青少年5462人,占比24%。其中男青少年2808人,女青少年2654人,男女人数相差不大;6—14周岁青少年2845人,占青少年的52%,其中男1474人,女1371人;14—18周岁合计1187人,占青少年的21%,其中男625人,女562人;18—25周岁合计1430人,占青少年的27%,其中男709人,女721人。从数据得知,我辖区6—25周岁青少年数约为户籍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6—14周岁青少年所占比例重。 二、分类说明及原因 1、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 ○1不在学闲散青年。随着近些年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相关优惠政策的实施,我街道辖区无不在学青少年。 ○2无职业闲散青年。11月,我街道天宫殿、天龙路、星湖路社区均通过“充分就业社区”验收,继续保持“充分就业社区”称号。东湖南路社区正式成立不到一年,其中包括一个农转城小区。该小区主要存在就业问题的人群集中在“4050”人员。经统计,无职业闲散

青少年合计27人,其中男5人,女22人,均为18—25周岁青年人群。 2、不良行为青少年。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准的滑坡失范、各类社会丑恶现象的泛滥和污染、互联网负面影响等外在因素都严重干扰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进程, 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危害。加之,青少年思想尚未成熟、社会阅历浅、免疫力不强,极易受社会上各类精神垃圾的污染和毒害。因此,街道、学校、社区、家庭都对青少年的成长高度重视,加强保护力度。据统计,2011年1月以来,我街道辖区暂无不良行为或严重行为青少年记录。 3、受救助流浪乞讨青少年。自重庆火车北站、重庆长途客运中心、龙头寺公交枢纽站在我辖区落成通车后,人群流动量日益剧增。截至10月31日,2011年我街道共救助非本辖区户籍流浪乞讨青少年7名,均为女性。其中6—14周岁青少年5人,14—18周岁2人。 4、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我街道在2006年土地征用工作上表现突出,并率先成为当时高新园辖区范围内没有农村的街道。故,我街道无农村留守未成年。然而,没有了土地,人们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小部分未成年人的父母外出打工肩负家庭责任,将孩子留在家中与祖父母同住,便出现了新一类留守未成年人群。这种现象主要集中表现在我街道农转城小区,约7人,其中男3人,女4人,均为6—14周岁青少年。 5、刑释解教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未成年非监禁犯。从辖区派出所、社区居委会了解到,截至10月31日,本年度无

社区工作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设计.doc

案例分析及方案设计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五: 某居民小区位于本市郊区外环线边缘,小区内有住户1840户,长住居民5300多人,基本上都是由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支农回城的人员、动迁人员和外地入住人员组成。小区人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无业和生活困难的居民多;二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多;三是外来人员多。小区接上级综合治理部门的通知,要求在小区各楼道内安装电子防盗门。然而有的居民认为,外来人员多的楼道,安装防盗门的实际意义和效果不大;有的居民觉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安装;还有人顾虑,防盗门质量不一定有保障,等等。面对不少居民都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情况,如何将该项工作顺利推进。社区干部前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问题:1.上述案例属于社区社会工作的哪个范畴? 2.试分析部分居民拒绝安装电子防盗门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3.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方法,帮助社区干部有效推进工作开展? 答题要点:1.本案例属干社区治安工作。 2.深层原因:(1)社区内生活困难人员多,难以支付安装费用;(2)社区居民结构复杂,难以统一思想;(3)对防盗门的产品功能及质量不信任等。 3.介入方法和策略:(1)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听取各居民住户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还可以召集小区内的党员、意见较多人员和部分骨干开座谈会;(2)运用社区居民领袖教育的方法。召开楼组长、楼代表会议,传达工作精神,统一他们的思想;(3)采取行动策略:对于防盗门质量问题,可以与生产安装企业进行沟通,在小区内现场展示和演示几种防盗门的样品;(4)加大宣传力度,对社区冷漠居民和反对居民进行个案工作,有针对性地提供心理安抚和调适。 案例六: 某个寒冬凌晨,某居民小区的一幢老式砖木结构居民住宅由于户外电气故障而遭受了火灾。大火烧毁了3户居民的全部家当,还殃及了另外19户居民,使他们的家庭财产蒙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当时正值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之际,火灾使受灾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怎样才能让这些居民安心过年呢,社区干部急在心头。 问题:1.试分析上述案例中受灾居民面临的困难有哪些方面。 2.为了帮助这些居民平稳过好年,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策略? 答题要点:1.面临的困难:(1)如何在家财尽毁的情况下,有安身之地,对抗严寒;(2)怎样在最短时间内,置办起生活必需品;(3)怎样从悲伤中重新走出来,用积极的心态迎接新年;(4)如何重建家园,等等。 2.采取的策略可以有:(1)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深入了解每家每户的不同问题和需求;(2)运用个案或小组社会工作,帮助受灾居民走出阴影,树立乐观心态;(3)动员社区居民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4)运用社区工作方法,发现、挖掘、调动、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帮助居民们重修房屋。 二、方案设计题 案例一: 每年初三学生都会面,临严重的中考压力,学校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度过这个阶段,准备开展一些活动。作为一名学校社工,请你针对初三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拟订一份活动服务方案。

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界定标准

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界定标准 一、闲散青少年 是指6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6-15岁的自然人只要“不在学”,即没有在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正规学校接受教育,就可以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16-25岁的自然人必须同时满足“不在学”和“无职业”两个条件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2.“不在学”或“不在学”、“无职业”的状态一般要持续半年以上才能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3.因为自身健康、家庭变故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原因而导致无法上学、无法工作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 4.有较为明确的努力方向,且在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时间里为实现目标而导致“不在学”、“无职业”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闲散青少年,比如,在家自学准备考研的大学毕业生;为找到工作而在家自学或接受某些非正规培训的青少年。 二、有不良行为青少年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是指一年以内有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14条、34条规定之情形的6-25岁自然人。具体操作中,应当把握以下几点: 1.曾经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但截止到排查

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过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2.曾经在公安部门有案底记录,但截止到排查摸底结束时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3.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青少年,自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之日起一年内没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不应被认定为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 三、流浪乞讨青少年 是指接受过民政部门的救助机构救助的、离家在外、无固定职业、居无定所且流浪乞讨状态持续半年以上的6周岁以上(含)25周岁以下(含)自然人。 四、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 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正在监狱服刑或正在被劳动教养的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自然人。 五、农村留守儿童 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的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自然人。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长期”是指持续半年以上。 2.“农村家乡”是指户籍地或常住地。 3.“在外打工”是指在户籍地或常住地所在县以外工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