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

贾平凹作品风格初探

当代作家中,贾平凹作品语言独特,蕴含极大的本土性和民族性特色,北大陈晓明教授称其写作为“中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奇观”。《秦腔》和《废都》代表了贾平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学探索――一个回归农村、农民,一个描写城市、知识分子。

其中《秦腔》以细腻的笔触将零散的细节紧密连接,近乎写意的语言将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一再现,全篇无处不在的方言土语更是当代文学作品语言的一次成功革新。《废都》受明清世情小说语言风格影响的痕迹很重,采用大量文言,进行有意识的语言颠覆,这其中蕴含了他惯常使用的商洛方言土语,使得古典和现代汉语语言较好地结合,形成极为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本文将这两部作品结合、对比,以求更全面地凸显贾平凹的语言风格。

一、神秘荒诞主义的渗透

神秘荒诞主义对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影响极大,在他的多部作品中我们皆可以看到神秘荒诞主义的影子,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作者的个人喜好,或纯粹为了自己的写作服务。一位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深受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和熏陶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里的东西,或许连作者本身都是无意识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①“乡音”尚且难改,更何况是文化,那是一种深深沉积在骨子里的东西。

贾平凹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一直长到十九岁,可以说在农村度过了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算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农村盛行的神秘荒诞主义的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他整个文化背景中。就连贾平凹也曾经提到:“我一直是病包儿,却从来没进过医院,不是喝姜汤捂汗,就是拔火罐或用磁片割破眉心放血,久久不能治愈的病那都是…撞了鬼?,就请神作法。”②这种我们看来有些封建迷信的文化恰恰是农村传统文化中最不可或缺也无法

回避的一部分,所谓的“鬼神”也一再在他的作品中出现,成为他写作语言中独特而又极度现实的一道风景线。

曾经试图要把“农民皮剥了”的贾平凹后来承认说:“做起城里人了,我才发现,我的本性依旧是农民,如乌鸡一样,那是乌在了骨头里的。”③正因为如此,在贾平凹用语言构架的世界中我们才看到了如此真实的、原生态的农村,如此现实的社会,以及那些似乎有些遥远陌生,却给许多自农村离去的人带去亲切及熟悉的乡土习俗与传统――婚嫁、寿辰、丧葬、算命、通灵……

(1)今早卜卦,看看他们怎样?新生死于水。秦安能活到六十七。天义埋不到墓里。三踅死于绳。夏风不再回清风街了……夏天智住的房子又回到了白家。君亭将来在地上爬,俊奇他娘也要埋在七里沟,俊奇当村主任。清风街十二年后有狼。――《秦腔》一开始从未给人算准过的算命人――中星的爹,在临终前留下的神秘的杂记本,当引生发现这个本子并看到内容时,我们并未给予太多关注,想来又是中星爹的一次“失败”。然而,当我们看到故事的结局一一被印证时,我们开始相信中星爹的这次预言终于“成功”了。于是一股神秘而荒诞的感觉如漫天尘土扑面而下,许多人的结局未曾写下,我们却从中窥探到了答案。某种程度上,这与《红楼梦》“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叙事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秦腔》以引生作为叙述者,显然是想让这个…疯子?扮演一个复杂的角色――他既知道一切,又什么也不知道;他既可以随意说话,也可以说了白说;他善于记住,也善于遗忘,他无道德、无是非,但也并非全然混沌一片。”④当我们看到一个“疯子”竟然充当主角,有些错愕、怀疑,可是当我们看到这个“疯子”对整个清风街竟如神一般了如指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分开看并不合理的东西变得再合理不过。

在他的笔下,一股股神秘气息夹杂其中,就连他笔下的动物也都

变得有了思想、通了灵一般。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们反而更能遗世独立、清醒透彻地看待这个世界与周遭的人群,这也为小说营造了一种虚实结合的情境。《废都》里的寓言,那个几乎可以被称为哲学大师的老牛,庄之蝶能够通灵的岳母,每到夜晚便响起的哀戚又蹊跷的埙声,不明身份的吹埙人……

(2)牛坚信的是当这个世界在混沌的时候,地球上生存的都是野兽,人也是野兽的一种……人与所有的动物是平等的……可悲的,正是人建造了城市,而城市却将他们的种族退化,心胸自私,度量窄小……它发现了这个城市在下陷,是城市每日大量汲取地下水的缘故,或是人和建筑越来越多,压迫了地壳的运动,但人却一点也不知道……――《废都》

这是《废都》中牛的一段自白,语言直白却鞭辟入里,仿佛在我们眼前的并不是一头牛,而是一位真正的哲学家。其中有着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鞭挞与独到的见解,然而作者并没有让人说这样一段话,而是把这任务安排给了一头牛,实在显得荒诞,却又睿智之极。

这或许就是贾平凹语言的独特魅力,那些神秘的、荒诞的、不合理的种种充斥于作品中,然而当我们试图走入他的语言世界,走进他用语言为我们构建的原生态氛围中时,一切都变得合理、自然而亲切,这便是他语言风格中卓异且可贵的一面。

二、诙谐幽默

诙谐幽默是贾平凹语言风格中的另一可贵之处,在其作品语言中可随处捕捉。把一些人生道理、社会现实通过作品呈现,却剔除了生硬与晦涩,换之以幽默戏谑,诙谐中夹杂着讽刺。但是这种讽刺却并非尖锐的、猛烈的、仇视的,而是温和的、深沉的、宽容的。“必须饶恕一切,乃能承认一切;必须超越一切,乃能洒脱一切。”⑤贾平凹的语言就是有着如此的魔力,朴拙、憨厚、幽默、淡然。

(3)一只蜂落在我耳朵上,嗡嗡地唱,哑巴看见了就来赶蜂,

但那蜂不等他的手拍过来却掉下去死了。我说:“天义叔,这蜂乐死了!”夏天义说:“鬼话,蜂咋乐死的?”我说:“蜂一看见我光着膀子,心想这下可以叮了,一乐就乐死了!”――《秦腔》(4)工农商学兵,都刮吃喝风,东西南北中,无处不吃公。口中没有味,开个现场会,要想解解馋,组织检查团。要想换口味,去开各种会,要想喝好酒,基层走一走。――《废都》

上例中,引生和夏天义的对话十分幽默,让人忍俊不禁,仔细一品,这又带着一丝嘲讽,这蜜蜂恐怕是太过贪心才会乐极生悲吧,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哲理呢?《废都》中乞丐老头念了十几首戏谑歌谣,实在让人哭笑不得,初看会心一笑,再看不免陷入沉思,这是在幽默中蕴含莫大的嘲讽。但在这些幽默戏谑的语言中,我们的确发现了智慧。“好的幽默不只是让你笑,在嬉笑之余,它还能引发你的思考,让你夜不成寐。因为那幽默里大有深度,有概括,有典型,有真知灼见。”⑥

三、符号化语言

谈到贾平凹的语言风格,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他的符号化语言。这些符号不能用文字和语言描述,但我们却从中看到了千言万语。

例如《废都》里曾引起巨大争议的“口口口”,小说中近30处运用它,也正是它的存在使得许多写不出的文字在沉默中直接描绘在读者的眼前。还有贯穿整部《秦腔》的秦腔曲谱,如《钻烟洞》、《纺线曲》等,共计25处。伴着秦腔曲谱的出现,作者心中对于农村、对于故乡的种种难解的情感也随之浮现,那是作者借由小说中的人物、借着这些曲谱在向故乡诉说他难以言喻的衷情。

两部作品里都运用了符号化语言,也得益于此,语言上更加委婉,意境却更加悠远丰富。从这个层面上看,如果说《废都》是一种看的艺术的话,那么《秦腔》无疑是一种听的艺术,这种“视听结合”的符

号化语言的大量运用,恰恰成为贾平凹小说语言风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谢有顺称赞贾平凹说:“你的独特之处,在于你有一个非常强的中国外壳,比如语言,从古白话小说中获得滋养,建立起了自己的个性,不是欧化的,不是翻译化的,是来自底层的、土气的语言,它有根,是很有表现力的语言。”⑦

贾平凹骨子里是十分传统、有着深深的民族情结的,陈传席在《悔晚斋臆语》说:“语以半文半白者佳。”⑧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在试图做一种文学语言上的革新与突破,那就是试图建立一种全新的语言叙述方式――文白相间,在现代文本中巧妙地融入古文语言与风格。

《废都》应该算是他进行语言革新的第一次极端冒险的尝试,这部小说很明显地承袭了明清话本小说的特色。如:

(5)一时消息传开,每日欣赏者不绝,莫不叹为观止。两个朋友自然得意,尤其一个更是珍惜,供养案头,亲自浇水施肥,殷勤务弄。不料某日醉酒,夜半醒来忽觉该去浇灌,竟误把厨房炉子上的热水壶提去,结果花被浇死。――《废都》

看到这,我们似乎从中找到些《红楼梦》与《金瓶梅》的影子,这种话本式的语言在整部小说里层出不穷,文白交杂,颇有些明清世情小说的味道。贾平凹开始文学语言的复古之旅,开始尝试用典雅的文言白话构筑全篇,试图用古人的语言从读者中获取共鸣,然而这一次迎接他的是至今仍未平息的争议。

从《废都》到《秦腔》,这是贾平凹写作史上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一段,他再次重拾往日作品里惯用的方言土语,也再次走进了让他充满矛盾情感却再熟悉不过的农村,写活了《秦腔》。

《秦腔》中我们甚至找不出一个主要情节,它似乎是一堆农村闲

人杂事的集合,以对话取代了小说的故事性,这些对话则全部是方言土语,这些方言土语中原本就遗留许多古文言。如“耳视”一词,早在宋代司马光的《迂书》中就有记载:“衣冠所以为容观也,称体斯美矣。世人舍其所称,闻人所尚而慕之,岂非以耳视者乎!”⑨意为以耳代目,文中“耳视”作为陕西方言,又添加了新义,接近于普通话的“理睬”。若直接用其代替,则既没了趣味,又不够传神,失了鲜活的生命力。正如胡适先生的观点一样,方言土语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表现一个人的神情语气,也只有在方言土语中一个人物才会被赋予鲜活的生命⑩。

整部作品真正将文言、白话、口语融为一体,展现了真实农村“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正是这种简单质朴的描写直接促使我们在品味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时,有种近乎欣赏中国写意画的感觉,洒脱而意境深远,无论是在语言还是在文化上,都真正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结论

贾平凹从古典文学汲取养分,又将方言土语恰到好处地融入,无论是神秘荒诞主义的渗透,戏谑间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符号化语言的运用,还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处处都彰显贾平凹语言风格的多样化与鲜活性。

注释:

①贺知章.回乡偶书.

②贾平凹.秦腔?后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478.

③同上.

④谢有顺.废都?代序三?贾平凹小说的叙事伦理.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54.

⑤牟宗三.生命的学问?水浒世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⑥刘子刚.世界名人幽默博览.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

⑦王尧,林建法.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⑧陈传席.悔晚斋臆语.北京:中华书局,2007.

⑨张光祖.言行龟鉴?卷二?德行门.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⑩胡适.《海上花列传》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废都?代序二?穿过本土,越过“废都”――贾平凹创作的历史语义学[A].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12).

[2]贾平凹.关于语言[J].当代作家评论,2002,(6).

[3]孟万春.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商洛方言及其写作意义[J].作家杂志,2011.

[4]汪政,晓华.语言是第一的――贾平凹文学语言研究札记[J].当代作家评论,2006,(3).

贾平凹散文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 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① 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贾平凹早期作品赏析

论贾平凹作品的“色、香、味” ——浅析贾平凹的文学特质 摘要:贾平凹是一个有争议的中国当代作家,几乎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都会引起不同的声音。他的精神探索“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 他的语言极具魅惑,“妙想迂得”;他特立独行又醉卧传统。他是中 国文坛不可多得的“鬼才”。 关键字:精神映象、语言、特质、“鬼才”、争议 古老神秘的商洛山地几千年来孕育出了贾平凹这样一位闻名海内外的文坛奇才。众所周知,他到目前为止的丰厚而独特的文学成就,早已引起了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意味深长的是,他从步入文坛伊始就一直引人注目并不断有新热点出现。可以这么说,贾平凹已具备了思接千载,精鹜八级的能力;形成了文学艺术民族化、个人化的本质意象。以下是本人对贾平凹文学特质的浅显解析。 一、贾平凹的精神映象 此时说他的精神映象并不是单单剖析他的精神内涵、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而是要通过他的作品中的创作意象和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大体勾勒出他不同于常人的精神世界以至于支撑他的创作精神体系。 (一)创作意象 1、意象的追寻与发展 贾平凹文学创作上的意象探索,是从对社会政治意识模式的挣脱开始的。同时,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抗争中,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则是

他艺术创作上创新的第一步。为其赢得全国性声誉的是短篇小说《满月儿》,后又出版的几部长篇小说,均未超越社会政治的窠臼,但可以看出,他的确在做着苦苦挣扎,企图最大限度上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和气质特征。他把突破口选在了爱情上,尽可能使自己和人物不要成为“捏弄成的泥胎,不是斧子砍成的木偶”,而使他们成为“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活人”。【1】特别是政治生活中,渗透着一定程度个人化的生活精神与情感。特别是依靠商州山地的特殊生活气息,冲淡了政治生活的浓烈度。初步窥探了后来被贾平凹极大发展的灵性、灵气和个人特有的气质。 在写作上,他由被动向主动挖掘,“不再去简单的肯定什么,而具有了批评的眼光;不再将目光投向生活的表面,而将感触伸向了生活的底层;不再专注于人的外在和思想观念与社会生活,而深入到人的内在心理与情感世界。”【2】因此,1980年代初期,他作品中欢乐的笑声少了,而增添了一种沉郁,但却受到到评论界不公允的批评,正因为坚持独立的个性使这种格调在《妊娠》、《废都》、《高老庄》等作品中均有延续。到80年代,他从中国文学艺术传统中得到启示,并试图在中西比较中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文学创作的路子。他将西方文学艺术中的象征特定含义引入,将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向作为一种整体艺术结构的表现方式,从局部象征走向整体象征发展而来。 长篇小说《废都》的问世,对于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把他抛向了大红大紫的巅峰。他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独有的一个混沌的意象世界。从《废都》到《白夜》、《土门》、《高老庄》显示着贾平凹精神裂变与重构的心迹。他将意象的象征意义指向,渗透在具体的、实在的现

贾平凹作品特点

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妊娠》《美穴地》《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州河》《黑氏》《怀念狼》《秦腔》《高兴》《情劫》中短篇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早晨的歌》《山地笔记》《野火集》《腊月·正月》《小月前本》《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贾平凹卷》《天狗》《故里》《商州散记》《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散文集:《月迹》《爱的踪迹》《心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坐佛》《朋友》其他: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诗集:《空白》,《平凹文论集》相关评论:《学活着》《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获奖情况:《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废都》1997年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秦腔》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一、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二、贾平凹散文最大的成就,是儿童文学散文,他的其他散文,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儿童文学散文的影响。在儿童文学散文的创作中,贾平凹取得了如下一些特色: 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3、雅淡自然,讲究气韵。4、语言简朴,多用口语平凹散文的语言,主要是口语。贾平凹的成人散文,除了儿童文学散文的特色外,还有一些特色。一是取材自由,关注日常生活。他的散文题材,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和禁区,什么都可以写,这跟他的专业作家身份和名士风度的追求有关。关注日常生活,随意作文,伸手拈来便是题材,在“雅淡”的旗帜下面,一切平常事物,无奇、无趣、无味、无深刻的思想,都可以作出解释,罗致进散文里。二是文体自由,近似杂记。 三、贾平凹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从抒写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可以归成五类:第一类是情绪小品,以抒写某种特定的情绪为主,如《大洼地一夜》就是代表;第二类是场景小品,以写各类场景为主,如《静虚村记》、《黄土高原》等;第三类是人物小品,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摸鱼捉鳖的人》、《在米脂》等;第四类是随笔,综论人生,针砭世情,如《人病》、《牌玩》等;最后一类是风物小品,描摹风俗,记述玩物,如《陕西小吃小识录》、《玩物铭》等。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那份坦诚、不摆架子、不高调等性格,亦是他赢得读者的方法之一。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他不单只在乎自我领略,亦愿把这审美路径向读者介绍及实践。贾平凹在他最新的长篇小说《高老庄》后记里,夫子自道地说:我是失却了一部分我最初的读者,他们的离去令我难过而又高兴。”这是实话,也是明摆着的事实;老贾又说,“我得改造我的读者,征服他们而吸引他们。”这也许仍将是事实,然对于我而言,我却更愿相信:强弩之末的贾平凹已无法通过征服来吸引我了,虽然我仍将是他的读者。但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在看一位曾被认为是最具有天赋、最有特色的大作家如何一步步地走火入魔——这也许是一桩如同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般的残忍快事。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

纵观贾平凹三十多年的小说创作,基本上都围绕一个总的思想原则:那就就是融传统于现代,这其实正就是文化寻根的基本精神。有人总结,从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文化追寻上瞧,大体经历了文化与谐——文化错位——文化崩溃——文化建构几个大的段落,并且其间相互交叉、渗透。按照这样一个思路,贾平凹早期的创作,比如《商州初录》、《天狗》等表现了美好人情的文化与谐,而《古堡》、《浮躁》等则表现了文化错位的危机,到《废都》、《白夜》则达到了文化崩溃的边沿,到《高老庄》则逐渐出现文化建构的希望,而《秦腔》则应该就是文化追寻的集大成之作,既表现了文化错位、文化崩溃的危机,又给人以必须文化重建的警示。 一、“见山就是山,见水就是水”——对现实生活的实录 以《浮躁》为界,贾平凹早期的作品无论怎么虚构,都基本上沿着现实生活的轨迹,或者说就是本着对现实生活实录的精神去虚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基本上就是反映改革意识的小说,比较写实。中篇《天狗》表现了民间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约束,也展示了商州民间美好的人性人情。小说结构严谨,人物心理刻画得细腻传神,文笔典雅凝练,曾受到台湾作家三毛的高度评价,堪称贾平凹中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中篇《古堡》主要反映了民间普遍的嫉妒心理,村里人不能瞧到别人碗里的粥比自己的稠,而就是希望别人碗里的粥与自己的一样稀。于就是,一幕因嫉妒引发的悲剧上演。小说中略显突兀的就是,作者借道士之口大段引用了古奥的《道德经》及《史记·商鞅列传》,使通俗的小说蒙上了一层明显的传统文化气息,这大概源于作者强烈的文人趣味。 《浮躁》就是贾平凹80年代具有恢弘气势与总结意味的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金狗就是一个新式农民,她正直善良、勇于开拓、头脑灵活,有参军经历,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文学才华。她身上有一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正直勇敢气质。她嫉恶如仇,为了搬倒官僚腐败势力,不顾个人得失与安危,与小水、石华、雷大空等人联合演绎了一场民告官的“当代传奇”。金狗经历的遭遇与生活的环境,几乎就是80年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金狗身上闪烁的理想主义光芒或许只有80年代的小说中才常见,到九十年代以后,类似的“当代英雄”就大大减少了。而雷大空的形象则为后来很多小说塑造类似形象(如《高老庄》中的蔡老黑、《四十一炮》中的兰老大、《兄弟》中的李光头等)开了先河。《浮躁》集当代社会的风云变化、商州民间的丰富文化及金狗与小水、英英、石华等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文学作品的特点 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他们的脉搏和着山山水水的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他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的心灵的投射。 二、具有哲理意味,平淡中透漏着大道理极富情致和个性。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这些作品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表作有《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等。例如《丑石》,贾平凹在写“丑石”时,可看出他对于丑石是有感情的,他在用他的感情来述说哲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看起来像一篇叙事散文,但实则是一篇哲理散文。我们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这样的哲理寓意不是从长篇的大道理中说教出来的,而是简单地从一个小小的生活故事中传达给人们的,这样的“哲理散文”看起不恶心、不作呕,很舒服。平平谈谈才是真。看多了那种“大鱼大肉”的散文,来点“清淡小菜”很让人胃口大增。 三、语言平实、朴素、大气,善用白描手法。贾平凹是个注重语言的作家,他的语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言”。贾平凹早期创作即十分重视语言的运用,他认为好的语言的标准一是充分地表现情绪,二是和谐地搭配虚词,三是多用新鲜准确的动词。如《闲人》中,“闲人是一个不拘生活小节、性格开朗豪爽、爱打抱不平的人,他够哥们儿义气,傲慢、还有点玩世不恭”。对闲人日常生活,结识朋友的描写,就仿佛有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立在面前一样。就“‘喂,哥们儿!’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就这样一位人物被贾平凹描绘得让人又喜又恨。他没有用什么过分的辞藻来堆砌,他就用一种平实的笔调来叙述,不刻意美化,也不蓄意丑化。《静虚村记》中对农村生活的抒写也是极其平实的,没有矫揉造作的笔触,那样恬静的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说明,无须加上不真实的花边。贾平凹靠白描传神,构筑起一个朴素恢弘、沉稳深邃的艺术世界。如他的《延安街市记》对街市上买卖场面的描写“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秤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浅议贾平凹写作特点 ——倚阳牧歌 内容提要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当代作家。贾平凹,著作颇丰,特别是发表《浮躁》、《废都》、《白夜》等作品后,引起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语言、艺术方面分析了贾平凹作品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生成原因,认为在思想方面有其复杂性,既有浓厚的农民意识又对自然顶礼膜拜,同时充满神秘主义色彩;在内容方面有其丰富性,他的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拓宽了散文领域,小说内容也涉猎广泛;在语言方面有其地域性,他的许多散文小说都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土语,独特的商州语言环境其使作品极具个性魅力;在艺术方面有其唯美性,创作理念上他倡导一种大自在的文章观,认为散文应该是美文,充分用中国传统美的方法来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 总之,贾平凹作为当代著名作家有其独到的思想、独特的视角、独行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精神大餐,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一页。当然,他的作品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作品缺乏一种强烈的震撼力,缺乏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我们期待读到他更多、更美的作品。 关键词:思想内容语言艺术复杂性

丰富性地域性唯美性 一、思想上的复杂性 贾平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各方面的综合,他的思想当中有儒家的、有佛家的、也有道家的;有城市的文化,也有乡村的文化;有西方的文化,也有中国的文化;有传统的文化,也有当代的文化。具有典型意义的,首先是浓厚的农民意识。贾平凹有句话几乎是挂在嘴上的,那就是“我是农民”。这句话的内涵揭明了作家本人的出身,同时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其心理、性格等等的想象,而其外延则延伸到作家的诸多生活和创作当中。即使从题材上看,占据贾平凹作品很大比重的也恰恰是叙述农村的,这一点在《商州初录》之前如果说尚不自觉的话,那么这以后的一系列创作基本上奠定了贾平凹农村风俗画家的地位。这主要是因为,贾平凹从小生活在农村,拥有丰厚的农村经验,熟悉农民的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构成了自己的农村想象。其次是对自然的膜拜。在贾平凹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对大自然、特别是对以商洛地区为中心的北方高原景观的描绘是相当重要也异常饱满的部分。他的许多小说作品都开端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就是说,打开贾平凹的作品,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大部分是山川风物而不是人,这样的结构从《商州》(1983)、《腊月·正月》(1984)之后就几乎成为一个定式。自然景物的描绘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展开的环境与背景,有时它们就是作品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叙事的目的之一,像“商州”系列一类的作品,如果去掉其中的自然部分是无法想像的。贾平凹在自然景观描写中,相当注重人与对象的相互参化,注重他笔下的景物中人化的因素和这些景观对人的影响,注重思考人与自然的和谐

贾平凹作品特点

贾平凹作品特点 语言特点 一、朴素中见真情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于是作家又写出了《我不是个好儿子》:“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第三,作家的真情还表现在自我真情的袒露。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在无需掩饰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里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披露他对人世的超脱;既抒发他对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烦恼。无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所说:“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可见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个重情之人,对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内涵的人,会引为终身知己。当得知三毛死讯后,贾平凹悲痛着笔,写出了《哭三毛》《再哭三毛》:“这些天来,我一直处于恍惚之中,总觉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现在,我的笔无法把我的心情写出,我把笔放下来,又关了门,不让任何人进来,让我静静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我独坐,对着的是您和我了,虽然您在冥中,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在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这一切多好啊,那么,三毛,就让我们在往后的长长久久的岁月里一直这么交流吧。三毛!”多么令人感动啊!真情的袒露无遮无挡,淋漓尽致。

贾 平 凹 的 散 文 艺 术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 内容摘要 读贾平凹的散文,如在明净的水溪旁徜徉,如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如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如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让人油然而生这些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 贾平凹的散文,精致携永,小巧玲珑,他喜欢写从平凡中发现真理的带有这里色彩的散文,且构思精妙,安排妥帖,行文自然,以“新”、“奇”、“深”见长。他的游记也写得优美生动,风趣别致,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阻击认识祖国山川城乡之美。能敏锐地抓住他所到之处的主要特征,给予神完气足的充分表现,给读者留下各不混淆的鲜明印象成为他有机体散文最大的特色。贾平凹的散文也常常追求诗的意境,悠远深邃,婉转动人,不是生活的如实记录,而是着意倾吐作者某种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优美情思,在总体构思上着意为倾吐情思创造条件,在具体描写中有不流于客观的、冷静的叙述,致力于诗意氛围的渲染、铺陈、笔调是抒情而空灵的。 贾平凹的散文,“他已经有了成绩,有了公认的生产成果。”他不仅吸取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乳汁,也学习了我国现代许多散文前辈的许多经验,他是在努力创造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新散文。当然他的散文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要注意生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博大,防止流于纤弱,要防止重复别人,也要防止重复自己。

序幕决不是高潮,起步更不是重点,在散文家贾平凹的面前,路是宽阔的,又是漫长的。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 你曾否在明净的山溪旁徜徉,你曾否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你曾否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你曾否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你是不是有过这些生活的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如果读一读贾平凹的散文,便不难领会此中的韵味。 诚然,贾平凹的散文没有那种横空排浪的汪洋场面,也没有那种喧噪大呼的豪壮情怀,但他们精致携永,犹如淡雅的水墨画,也同样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辉映着时代的阳光,给我们以美,使我们感受到心旷神怡的生趣。贾平凹曾经说过:“只是感受来了,情绪有了声响,幻想有了色彩,旋转着向一点探深而去了。”我觉得,这是深入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中的一把金钥匙。 一、深刻的思想 他有不少散文,真可谓小巧玲珑,但决不是指可供摩挲的小摆设,轻盈的躯体中照样蕴藏着严肃的思考,包含着对人生况味的咀嚼。举个例子:一块“丑的不能再丑的丑石”,可说是一件很显眼甚至招人讨厌的物事,造墙铺台阶没有,刻花、捶布也不行,一般人都嫌他碍眼挡路,可是天文学家却从它的丑中发现了令人惊异的美,这块丑石原来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陨石!你看,作者多么善于从别人不经心的地方捕捉美,又多么善于从这种美的发现中揭示容易为人忽略的生活底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

贾平凹作品的艺术特色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贾平凹就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她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 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与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就是心灵的奇迹与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就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就是小的,但精神就是大的。……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与经验),支撑起了她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与气势。好的散文就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她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就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 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她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与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与意趣,她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与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就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就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① 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

贾平凹作品的特点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陕西的作家,人数众多,但大多土气,俗语俚语方言,他们不但不避,反而以为是风格一种。多农村题材,多写实,想象力有限。他们的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经验。而很少有人能挣脱经验,建立一种“超验”精神。以实写实,看山是山。实在不算最高明的做法了。早期的贾平凹就是如此。纵观贾平凹的写作道路,我简单将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八十年代,以《商州》系列为代表的大散文,以《浮躁》为代表的小说。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贾平凹还是令人激动的。贾平凹初从乡村走向城市,并在城市中落地生根。他心里有很大的满足,有对城市的向往,热情。又有对乡村的怀念,留恋。这种情绪很微妙,就像小鸡对蛋壳的感情,怀念,但并不想回去。这一时期,他写故乡的山水人情,传奇鬼怪。作品是传统的写法,有好人,有坏人,有故事,有冲突。棱角分明,一目了然。像《地震》《玉女山的瀑布》《他和她的木耳》《歌恋》等等。作家隐藏在作品背后,但你仍然能体会到他心里的热情。坏有坏的憎恶,好有好的赞歌。不变的是一股子年轻人的冲劲与自信,用他心中的是非观念来衡量世界,整个世界都在作家的笔下有了评判。这一种气韵,你可以理解为年轻人的抱负,也可以理解为“谁不说家乡美”的深情,总之,是很活泼又稍显青涩的。到了《浮躁》,个人认为是贾平凹写商州最好的一部。这本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更加烙有个人痕迹。最重要的是,作者脱离早期笔法的稚嫩,已经开始抑制自己的激情,迫使自己冷静客观的对待生活和小说中的人物了。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站在故事外面写故事,才能更精彩。作家要履行了说书人的职责,这个故事才能生动。只是他那种深切的热爱与满腔的情感,在有的章节,还是压抑不住的散逸出来。而这一时期的散文,也如商州的山水,轻盈快活,具有很强烈的民俗感。《商州初录》等三部散文集,堪称美文。语言清秀雅致,情景别有风情,故事神秘新奇。就如一道大菜,色香味齐全,是难得的享受。这一时期,贾平凹用文字创造了一个纯真的美好的世界。 第二个阶段,是九十年代的《废都》。看过很多资料,表明那一时期贾平凹各个方面的低落。写废都之时,贾平凹已在城市生活了十多年。从最初的喜欢,扬眉吐气,到后来的厌倦,以致绝望。在废都一书中有很聚集的表现。在一个号称文化古都的西京城里,以庄之蝶为首的四大文化名人,过着看似高雅实为堕落的生活。庄之蝶收藏字画文物,贩卖盗版图书,引逗少女少妇,讲究饮食等等。这些习气,完全是一派旧文人的喜好。他内心也有痛苦挣扎,他想逃离,但必然在某一时刻回归,因为他依旧沉迷在这些富贵软玉中。这一切必然导致他越来越堕落,越来越空虚的生活。如果说之前的贾平凹一心一意的创造一个清净优美的世界,《废都》,就彻底将这个世界摧毁。他确实将自己的世界摧毁了,外面的世界却依然如旧。关于《废都》引发的后果,稍微去查阅,简直触目惊心。一部小说引发了那么多风波,而这些风波完全砸在贾平凹的身上,他别无选择,只能默默承受。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废都》是一部非常优秀非常成功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完全确立。古雅平易,精致市井,能将这些元素集于一身,他有这个本事。叙事方式上,很有金瓶梅红楼梦的影子。日常琐碎,生活情景,却可以写的趣味盎然。尤其是那头会思考的牛,简直是神来之笔。魔幻主义?神秘主义?我不知怎么判断。但那种悲天悯人的大情怀,却在一头牛的思维里,淋漓尽致的呈现给读者。不得不惊叹,称他“关中鬼才”,还是很有来由的。而这一时期,贾氏散文也呈现出不一样的神韵。花鸟虫鱼,山水神佛,怡情的,养性的,写人的,状物的。寥寥几笔,就是一副深刻的景象了。 后来,他又写了《怀念狼》《高老庄》。我看了就叹,就有隐隐的失望。气韵不如从前,那份满满的热情溜走了,只留下一个空架子。看上去喜气洋洋的,其实没什么内容。也不如《废都》好,那种庞杂博大没有了,小市民的小热闹也没有了。不知道这时的贾平凹是不是像他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总之,我看他不像他了,让人叹怀。到了《秦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政治化太浓的作品,长久不了。文学十七年,那一竿子作品,一批作家。现在看上去可笑无比。这诺大的一段文坛及其作家作品,也就只具有文学史的价值,而不具有文学价值了。于是,在讲那个时期的作品,只讲一个柳青,只讲一部《创业史》就足够。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柳青在他的时代,是一个至高点,但也仅此而已。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特点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著有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其他、诗集与关评论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空白》,《平凹文论集》《学着活》《造一座房子住梦》《平凹与三毛》 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贾平凹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5位, 引发广泛关注。 代表作

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 作品版本达300余种。著有长篇小说《商州》、《妊娠》、《逛山》、《油月亮》、《浮躁》、《废都》、《白夜》、《土门》、《病相报告》、《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等;中短篇小说集《山地笔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黒氏》、《美穴地》、《饺子馆》、《艺术家韩起祥》、《兵娃》《丑石》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走山东》、《商州三录》、《说话》、《坐佛》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太阳路》等。 作品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 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 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 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 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作品的地域特色

西北作家贾平凹,他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州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他的《黄土高原》、《秦腔》、《专三边》、《商州初录》、《商州又录》等散文,从文化的深度揭示了人们的生存世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表现了商州人生命力的质朴、坚韧、绵长。《黄土高原》一文,全景式地写出了陕北高啄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自然景貌。它从“绳一般地缠起来”的路,沙质的土,写到人们冬日吃饭的情景,婚丧红白喜事,乃至村头小店等,对它们都写得既概括、跳跃,又具体、内在。高原的粗犷、开阔,人民的勤劳、淳朴,种种特质皆如诗如画地展现了出来。 从《秦腔》中知道了,这八百里秦川,老孺皆能演唱的秦腔,有着与秦川广漠旷远的地理同构的旋律,内化着秦川公牛的力度,早已与秦川农民的生活融为一体。待黄昏降临,秦腔在这地平线上激扬起来,相撞开去时,我们会随着作者一道慨叹:“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通过写秦腔,自然写出了秦川人的懔悍粗犷、单纯而复杂的心境,它弥补了我们由于地域阻隔造成的人文地理和民俗学上的欠缺,拓宽了我们对本民族历史的感性认知视野。 在《走三边》即走定边、靖边、安边,作者抓住沿途奇特的所见所闻,以行踪为线,用纪实性写法,抒发了对陕北“三边”辽阔、富饶、美丽、粗犷的礼赞之情、倾爱之情。一幅幅独特的动态西北风景画,不仅活画出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域环境色调,而又着力渗透了作家自己的感情氛围,把景色、

情感和人物都活灵活现地立在读者的脑际中。 贾平凹在写山写水写人物的散文中,无不充满着黄土的气息、秦腔的旋律、汉唐的雄风,在参与秦川尤其是商州山地文化的艺术改造和重建中,贯注着他特有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取向,这是因为贾平凹生于斯长于斯,充分了解这一方土地并得之于心、寓之于文的结果。如他的《老西安——历史的记忆》系列散文,从1999年《美文》第9期开始“闪亮登场”。在西安已经居住了27年的贾平凹,看来对西安的大街小巷、千门万户,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蕴涵和掩藏着的历史文化意蕴不仅了如指掌,而且成竹在胸。作者娓娓地述说了西安的人文历史及其变迁过程。

贾平凹论文 518

江西师范大学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jia pingwa’s works 姓名: 学号:0605010290 届别:2010届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冯昊 完成时间:2010年4月

目录 中文摘要 (1) 英文摘要 (2) 引言 (3) 一、贾平凹笔下女性的归类 (4) (一)美丽圣洁的女神 (4) (二)固守传统的女性 (4) (三)都市文明下的女性 (5) 二、贾平凹笔下女性的通性 (6) (一)美丽 (7) (二)痴情 (7) (三)坚忍 (8) (四)善良 (9) 三、贾平凹笔下女性的缺憾 (9) (一)对女性的理想化 (9) (二)解构女性悲剧 (10)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论贾平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贾平凹,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位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他创作了很多富有叛逆性和创造性的作品,在他构建的一个个乌托邦世界里,都离不开一个个的女性描写。一个个子虚乌有的女性都是复杂的,包括她们的形体和灵魂。 在贾平凹作品中,写的多是一些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性。她们美丽善良,孝顺温柔,坚忍……可以说她们汇聚了中国传统妇女的一切优秀品质。但她们往往没有好的结局,往往会受到感情的伤害。作者多从男性角度出发,以男性的视野来描写女性。这多表现了其男权主义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带有浓厚的男权意识。这使他笔下的女性缺乏个人人格,没有独立的精神品质。所以说这也是作者笔下女性形象的缺憾。 关键词:贾平凹,女性形象,感情,缺憾

On the female images i n jia pingwa’s works Abstract: Jia Ping-wa, China's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a literary people and literary genius. He created a lot of highly rebellious and creative works, built one by one in his utopia world, are inseparable from a description of a woman. Non-existent one by one female are complex, including their physical and soul. In the Jia Pingwa works, mostly written by some of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ese women. They are beautiful and kind, gentle and filial piety, perseverance ... ... can say that they brought together all the traditional qualities of women. But they are often not a good outcome is often hurt from their feelings.The writer from the male point of view, to describe the male-female perspective. This is more the performance of its masculinist aesthetics and value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male power. This makes his characters, the lack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there is no spirit of independence.So this is depicted by the image of women defect. Keywords:Jia ping-wa;female images; feelings ;regret

贾平凸作品风格

贾平凸作品特点 一、朴素中见真情 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于是作家又写出了《我不是个好儿子》:“母亲的伟大不仅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人生的车途上,母亲是加油站。”第三,作家的真情还表现在自我真情的袒露。贾平凹认为:“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在无需掩饰的散文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贾平凹,这里既表现他对生活的热情,也披露他对人世的超脱;既抒发他对美的追求向往,也吐露因美的失落而生的抑郁烦恼。无怪三毛在给贾平凹的信中所说:“看到您的散文部分,一时里有些惊吓。原先看您的小说,作者是躲在幕后的,散文是生活的部分,作者没有窗帘可挡,我轻轻地翻了数页。合上了书,有些想退的感觉。令人不舍一下子进入作者的家园。”可见在散文创作中,贾平凹真正做到了袒露自己,他自然也是个重情之人,对能理解他的人、理解他的作品内涵的人,会引为终身知己。当得知三毛死讯后,贾平凹悲痛着笔,写出了《哭三毛》《再哭三毛》:“这些天来,我一直处于恍惚之中,总觉得常常看到了您,又都形象模糊不清”,“现在,我的笔无法把我的心情写出,我把笔放下来,又关了门,不让任何人进来,让我静静地坐一坐,不,屋里不是我独坐,对着的是您和我了,虽然您在冥中,虽然一切无声,但我们在谈着话,我们在交流着文学,交流着灵魂。这一切多好啊,那么,三毛,就让我们在往后的长长久久的岁月里一直这么交流吧。三毛!”多么令人感动啊!真情的袒露无遮无挡,淋漓尽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