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农业

世界农业

世界农业
世界农业

课程目的意义

●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

●了解世界农业现状及区域分布特点

●了解当今世界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了解各洲农业和典型国家农业发展特点

●了解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和趋势

第一章、世界农业绪论

第一节、农业概念与特点

一、农业的概念与范畴

Agriculture中,Agri指的是土地的意思,Culture意为耕耘和栽培。

农业: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土地经营种植和饲养业以获得人类衣、食、住、行所需各种物品的生产事业。

农业的定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指农业生产业,即农、林、牧、渔,真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农业,也叫“狭义农业”。

第二层含义

指农业生产加上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形成第二产业,又叫农业产业,也称“中义农业”。

第三层含义

指大农业,范围覆盖到农用工业和商业、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行政管理、农业金融、农村建设等方面,可称“广义农业”。

二、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4.农业是工业和其它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5.农业是我国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一

第二节、世界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解决人们吃穿问题的农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农业生产出现的迟早不同,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但是,纵观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大都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原始农业阶段

1.主要特点

时间:开始于新石器时代。

●特点:磨制石器工具为主,刀耕火种、熟荒、撂荒,基本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

●地点:首先是在南纬10°到北纬50°之间的一些地方,开始了从采集、狩猎经济向

原始农业的过渡。

●生产的构成:这时的农业一般是兼有种植业和养畜业的混合农业。

●成就: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今天常见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大多在4000年以前已基本

完成驯化过程。

●问题:只取不给,土地营养平衡完全靠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掠夺经营,水土流失,

土壤退化。

●后果:转移农业,背井离乡。

● 2.成就

●在距今10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中,已有石制和骨制的斧、铲、

刀、镰、耒耜等生产用具,并发现了碳化的粟、黍、稷、稻等农作物堆积层,表明已有农耕文化的存在。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代甲骨文中,就有粟、黍、稷、禾、麦、菽、稻等作物名称。

3.代表地区:

●西亚地区在今伊拉克、巴勒斯坦境内,距今八九千年前人类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

在约旦河口的耶利哥和伊拉克的耶莫等地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镰、石臼等经过磨制的石器; 还发掘出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中间型粒系小麦和栽培六棱大麦的遗物。同时出土的还有豌豆和扁豆等。养羊业在当时也已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

●埃及埃及的原始农业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沿岸土地得到灌

溉,沉积下来的淤泥含有较多肥分,又有利于作物生长。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王国时期,已经有了牛拉的木犁、碎土的木耙和金属制作的镰刀;牛和毛驴已用作役畜;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亚麻,还种植橄榄、葡萄以及多种蔬菜。后来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又有所改进,形成发达的古埃及文明。

●中国黄河流域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如河南有石斧、锄、石镰以及石制

杵臼等出土。这些农具磨制精细,配套完整。还发现有粮食和猪、羊等家畜骨骼以及纺轮等物。西安半坡遗址除出土有石器、陶器、骨角器等农业和渔猎生产工具外,还有加工、贮藏食物的器具以及保存较为完整的粟和菜子。

印度已发现公元前2350年至前1750年之间的哈拉帕文化时期大小遗址100多处:主要种植的作物有大麦、小麦和豌豆等,并开始了世界上最早的亚洲棉花栽培,水稻栽培也已遍及许多地方;家畜有牛、羊、猪、鸡等,晚期遗址中还发现了马骨;除了木石农具以外,青铜制的锄和镰已有应用。

二、传统农业阶段

●这一时期农业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积累经验的方式来传承应用并有所发展的,

又常称之为传统农业。

时间:约为4000年前;

特点:以人力、畜力为主要动力,输入低;

犂、耙、耱、耧车、石转磨、翻车、扬车等新式农具纷纷出现,铁犂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以人粪尿、动物粪便、绿肥等有机肥为土地提供营养;

精耕细作,连种制逐步取代了休闲制,采用间作、轮作、套作等方式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注意到了保持地力常新;

注意天时地利来进行农业生产,注重顺应自然规律。

问题:对自然依附状态不能得到改善;

难以较大规模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男耕女织,固定农业;

主要地区和国家

希腊约在公元前3500~前3000年,希腊克里特岛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文化,开始使用铜和青铜农具。到公元前1130年。多里亚人开始使用铁器。最早的铁制农具是镰刀,接着其他铁制农具也迅速发展起来。

罗马它继希腊之后在意大利中部崛起,并不断扩张其版图。奴隶制大庄园适应地中海沿岸冬季多雨夏季干燥的气候条件,实行二圃制的经营方式,从春到秋的休闲期中实行3~5次

休闲耕,在秋雨来到之后播种冬麦。冬季为了便于排水,田间多作畦掘沟。

中国从春秋战国实行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阶段后,基本上结束了撂荒制,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土地的精耕细作为主,走上了土地连种制的道路。这一时期除扩大耕地面积以外,更重要的是开始实行深耕易耨、多粪肥田措施,而各地先后兴修大型水利工程,以及约在西汉末年开始出现的龙骨水车(翻车),又为精耕细作提供了灌溉条件。

三、现代农业阶段

现代农业是有工业技术装备、以实验科学为指导、主要从事商品生产的农业。

时间:始于19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大幅度增加;

特点:

化学化:化肥、农药、激素

机械电气化: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抽水机,电力生产、生活

良种化:遗传育种、杂交、筛选

水利设施化:水库、水井、灌渠、温室、覆盖

产业化:大规模、投资、经营、盈利

问题:机械化耕作,不合理的种植导致土壤流失;

化肥农药用量上升,引起严重环境污染;

单一种植使生态失衡,引发大规模病虫害;

人工创造的高产品种广泛取代了各地农畜品种的多样性,使后者的基因快速灭绝;

经济发达,生态不合理。

第二章、农业生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

第一节、农业生物起源简介

一、作物概念

作物是指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广义上指农作物(field crop)、园艺作物(Horticultural crops)和林木(forest);

狭义仅指农作物。

关于起源中心的研究

●对作物起源问题研究较早的是瑞士植物学家德·康多尔。

●在20世纪的20-30年代,前苏联植物学家瓦维洛夫等,对他们在世界六大洲60多

个国家采集到的30多万份作物品种材料进行了详细比较研究,于1935年出版了《育种的植物地理基础》一书,认为全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有八大中心。

二、作物的起源中心

1.中国起源中心

中国起源地的特点是栽培植物的数量极大,包括了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作物的代表。

在栽培植物种和属的巨大潜势上,中国超过所有其它起源地,有136种。

其中主要农作物有黍、稷、粟、稗、大麦、荞麦、高粱、大豆、小豆、山药、苎麻、大麻、苘麻、紫云英等。

大体上黄河流域以黍、稷、粟、麻、麦、豆等旱作物为主,长江流域以水稻为主。它们都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

粟在我国古代叫禾, 又叫谷子、小米。世界公认中国人最早将野生粟变成栽培粟。在古代,粟是我国的主粮,“粟”这个字是谷物、粮食的代表,就像英文“Corn”一词可代表所有谷物、粮食一样。

黍、稷

黍、稷均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作物,生育期短,喜温暖,不耐霜,抗旱力极强,因此特别适合在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种植。

黍与稷为同种, 区别在于成熟后的子实性质的不同, 粘性或糯性的为黍, 非粘性或粳性的为稷。

麦是五谷之一, 在周朝古籍著作中曾有提述。关于麦的古代文字在商朝废墟甲骨文中出现。在商朝甲骨文中亦发现古字“乘” , “来”。乘曾屡次解释为代表小麦, 而麦应用于大麦。另一个发现于周朝古籍原文中的文字“牟” , 亦可能应用于大麦。

我国是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稻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早的一种重要粮食作物。可以说魏晋南北朝以前是栗文化,但是经济中心南移。水稻取代其他农作物成为老大。民间也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大豆

大豆原产于我国北方,是从野生大豆驯化而来的,山东省滕州就出土过4000年前的野大豆粒。

我国不仅是世界茶叶的起源地, 而且也是人类栽制饮用茶叶最早的国家。目前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茶种和生产技术, 都是通过不同渠道从我国直接和间接传入的。

花生(小粒种)原产于我国,古代文献中称作“千岁子”。还有油菜的白菜型、芥菜型的野生种类在我国西南山区广有存在,说明油菜的某些栽培种也可能起源于中国。

2.印度起源中心

主要农作物有稻、甘蔗、绿豆、亚洲棉、黄麻、芋、芝麻和许多热带果树。植物种类117种。

2a. 印度─马来西亚起源中心这一中心是作为印度发源地的补充,这里具有丰富的热带野生植物区系,固有植物55种。

3.中亚起源中心

中亚起源中心包括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克什米尔、阿富汗、塔吉克、乌兹别克及天山西部,这个地区固有植物44种,是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园锥小麦以及豌豆、蚕豆、亚麻的起源地。

4.近东(西亚)起源中心

近东起源中心包括小亚细亚中心部分,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原。本区栽培小麦的种极为丰富,是10个小麦种的发源地,固有植物83种。

起源于这一地区的农作物有硬粒小麦、普通小麦、园锥小麦、波斯小麦、二棱大麦、黑麦、黑麦、燕麦、紫花苜蓿等。

5.地中海起源中心

本区是许多蔬菜的发源地,也是许多作物的次生起源地。

原产这一地区的农作物有二粒小麦、波兰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地中海燕麦、大粒豌豆、蚕豆和甜菜等,固有植物84种。

6.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

小麦的变种数目居世界首位。固有植物88种。主要农作物有高粱、豌豆、亚麻、芝麻、蓖麻、小麦有硬粒、园锥、二粒、波斯小麦、大麦等。

7.中美起源中心

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起源中心起源于这一中心的农作物有玉米、甘薯、陆地棉等。8.南美起源中心

基本上具有高山特有的物种,有很多近缘野生的马铃薯新种。

8a. 智利起源中心本区是马铃薯的起源地。

8b. 巴西─巴拉圭起源中心花生、烟草、海岛棉、橡胶、木薯、可可及一些热带果树等起源于此。

起源中心指导意义:在起源中心收集原始材料,达到预定的育种目标。如美国以我国的抗性和优质大豆为原始材料,育成高抗优质大豆品种;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从我国收集的原始材料为亲本,育成一系列矮秆水稻品种。

三、作物的进化

1.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位显著增大。

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进。

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

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

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

四、作物的传播

自然传播

方式:借助水流、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动物的取食和粘附

特点:传播的距离和数量都极其有限。

人类活动:民族迁移、贸易、战争、传教、探险、旅游、外交活动等,这些都是作物传播的重要方式。

五、作物的分类

(一)、植物学分类

(二)、根据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1、粮食作物(food crops)

(1)禾谷类作物(cereal crops)

属禾本科,主要作物有稻、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粟、黍(稷)、薏苡等。一般将稻谷、小麦以外的禾谷类作物称为粗粮。

(2)豆类作物(legume crops)

属豆科,主要作物有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饭豆、豇豆等。除大豆以外的几种作物又称杂豆类作物。大豆也作为油料作物。

(3)薯类作物(tuberous crops)

主要有甘薯、马铃薯、木薯、山药(薯蓣)、豆薯(沙葛、凉薯)、芋、菊芋、蕉芋、魔芋等。植物学上的科属不一。

2、经济作物(或称工业原料作物)

(1)纤维作物(fibre crops)

主要有棉花,以及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大麻、苘麻、蕉麻、剑麻等麻类作物。

(2)油料作物(oil crops)

主要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中国五大油料作物);另外还有甘蓝、红花、苏子、油茶、油橄榄、油棕、油椰等食用油料作物;

和蓖麻、油桐等工业用油料作物。

此外,大豆也可列为油料作物。

(3)糖料作物(sugar crops)

主要有甘蔗、甜菜等。

(4)嗜好类作物(stimulant crops)

主要有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

3、饲料及绿肥作物(forage and green manure crops)

豆科牧草绿肥作物如紫花苜蓿、黄花苜蓿、苕子、紫云英、草木樨、三叶草、田菁等;

禾本科牧草如多花黑麦草、多年生黑麦草、高羊茅、苏丹草等;

菊科牧草如菊苣、苦荬菜等,

水生绿肥如水葫芦、红萍、绿萍等。

4、药用作物(medicinal crops)

主要有三七、天麻、人参、黄连、贝母、枸杞、白术、白芍、甘草、半夏、红花、百合、何首乌、五味子、茯苓、灵芝等。

广义的作物,还有园艺作物(如蔬菜、瓜类、果树、花卉、草坪等)、特用作物(如桑、橡胶)、香料作物(如薄荷、留兰香)、编织原料作物(如芦苇、席草、蔺草)和林木等。(三)、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能开花,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

长日作物:凡适宜在日长变长时开花的作物称长日作物。

短日作物:凡适宜在日长变短时开花的作物称短日作物。

中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

3.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

C3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三个碳原子的磷酸甘油酸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

C4作物:光合作用最先形成的中间产物是带四个碳原子的草酰乙酸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低。

景天科作物:同化CO2的方式特殊,晚上气孔开放,CO2进入植物体内,白天气孔关闭,液泡内的苹果酸被运至叶绿体内,氧化脱羧放出CO2 。其植物有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

五、作物生产与分布

小麦栽培遍及各大洲,但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有俄罗斯、美国、中国、印度、加拿大、法国、土耳其等。

小麦在我国南北均有种植,但其分布主要集中在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北方冬麦区、黄淮冬麦区。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南亚雨水多、温度高的热带和亚热带一些国家和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印度,其次是中国等国。

我国水稻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以南的亚热带湿润地区。

玉米主要分布在北美洲、东亚、南美洲和欧洲。其中美国栽培面积最大。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

我国玉米主要分布在由东北到西南的斜形地带上

甘薯喜温,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但主要产区在亚洲和非洲,尤其以亚洲的种植面积最大。我国是世界甘薯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其次是越南、印度尼西亚。

我国甘薯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长江流域及东南沿海各省。

油菜喜凉,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主产国有中国、印度、加拿大和法国。我国油菜的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第一位。

油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

大豆栽培面积较大的国家有美国、巴西、中国、阿根廷、意大利等。其中以美国栽培面积、总产最高。

我国大豆主要分布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其中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生产基地。

第二节、农业动物的起源、分类

一.家畜驯化的发展简史

家畜: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野生动物驯化而来、依赖于人类而生存繁衍、群体规模足够大、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家养动物称为家畜。

家畜的驯化:动物的驯养与驯化

●旧石器时代:驯化狗

●新石器时代:驯化绵羊、山羊、猪、牛、马

二、农业动物的起源

三、家畜的分类

常见的家畜在动物界分类

●猪: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

●黄牛: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牛属

●水牛:哺乳纲、偶蹄目、牛科、水牛属

●绵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绵羊属

●山羊:哺乳纲、偶蹄目、牛科、山羊属

●鸡:鸟纲、鸡形目、稚科、原鸡属

●鸭:鸟纲、雁形目、鸭科、鸭属

●鹅:鸟纲、雁形目、鸭科、雁属

●家畜品种的主要分类方法

-1。按品种的改良程度

原始品种

-古老的地方品种:土著品种、土种,未经严格的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品种,具很强的适应能力、抗病力。

地方良种

ω由原始品种经过系统培育而成,具某些优良生产特性。

ω举例:太湖猪、秦川牛、北京鸭、湖羊

培育品种

-有明确的育种目标,在育种理论与技术指导下,经过较系统的人工选择过程而育成的畜禽品种。

-2。按品种的体型外貌特征

按体型大小:大型、中型、小型

●按角的有无

-牛羊:-有角品种、-无角品种

●按尾的大小

-大尾品种:大尾寒羊;-小尾品种:小尾寒羊

-脂尾品种:乌珠穆沁羊

●根据毛色或羽色

-白毛猪/黑毛猪、黑白花牛、红羽鸡/白羽鸡

●根据蛋壳颜色:-褐壳蛋鸡、白壳蛋鸡

●根据骆驼的峰数:-单峰驼、双峰驼

-3。按品种的主要用途

●现代培育品种多为定向培育

●多用此种分类方法

专用品种

兼用品种

分为专用品种和兼用品种

猪:根据胴体瘦肉率高低分为脂肪型、腌肉型和瘦肉型。

鸡:有蛋用型、肉用型、兼用型、药用型和观赏型等品种。

牛:有乳用型、肉用型、乳肉兼用型、役用型等。

绵羊:有毛用型(细毛、半细毛、粗毛、长毛、短毛等)、肉用型、羔皮型、裘皮型及侧重点不同的各种兼用型品种。

山羊:分为绒用、肉用、乳用、毛皮用及兼用等品种。

马:分为挽用、乘骑用、驮用、竞技用、肉用、乳用和兼用等品种。

兔:有毛用、肉用、裘皮用、兼用等品种。

鸽:分为肉鸽、信鸽等品种。

四、家畜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

1.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高健康水平

2.畜牧业水平与国民经济发达程度一致

3.促进“三农”的发展

4.带动食品加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5.促进外贸事业的发展

第三章、世界农业资源与农业生产概况

第一节、主要农业资源

一、土地资源

1.土地的面积。

在地球51000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大陆和岛屿面积地球总面积的29.2%,无冰雪的陆地面积仅为13300万平方公里。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人口平均计算的耕地面积差别悬殊。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

3.世界各地可耕地的生产潜力差异大。

肥力较高的软土只占可耕地面积的1/6,而肥力较低的热带氧化土则占1/3以上,其余的1/3强,包括相当多的肥力低至中的土壤。

因此,就其农业生产潜力而言,世界可耕地的质量总的来看是不高的。

4.未来趋势

世界人口的增长与对土地资源的供求:由于人口分布不均匀,人口稠密地区确已存在着地少人多的问题。20世纪以来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非农业用地的不断增加,原有耕地反被蚕食,使得全人类面临土地不足的问题已经为期不远。

针对耕地不断减少的情况,1991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中国的“土地日”。确定“土地日”的目的,是告诉人们中国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资源不足的国情,以唤起全民的土地意识。

2009年的宣传主题是“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

(二)、农业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1.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3.林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4.草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5.其它土地:指上述地类以外的其它类型的土地

二、世界水资源

(一)、水资源概况

1.总量多,可利用少

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亿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13.45亿立方公里)。淡水只占2.5%,其中绝大部分为极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适宜人类享用的仅为0.01%。

2.世界的水资源分布不均。

欧洲因地理环境优越、水资源较为丰富以外,其他各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严重缺水

地区,最为明显的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内陆国家,几乎个个国家存在严重缺水的问题。

世界淡水资源的65%集中在10个国家里,而占人口40%的80个国家却严重缺水。按水资源总量大小排队依次是: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中国、孟加拉国、印度。

●中国的水资源分布很不均衡。在长江以北地区(那里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5),人

均水资源只有700立方米,而在长江以南地区,人均水资源多达3400立方米。(二)、水资源不足原因

1.需求量迅速提高:直到20世纪初,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仍只占总用水量的12%左右。

世界用水量逐年增长,1900~1975年间,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即每20年左右增长一倍。

2.总量下降: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不会增加;只会因人为的污染等因素而使其质量变差,可利用数量减少。

3.水资源不足形势

●目前地下水过度开采现象在中国、印度、墨西哥、泰国、美国西部、北非和中东等

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地方普遍存在。地下水不能持续利用而引起人们最担心的一些问题,依靠这种水源的城市或农业迟早会遇到无水可抽的局面。

水资源质量的划分:

一类指未受任何污染的源头水。

二类指重要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及珍贵的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

三类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及一般鱼类保护区、游泳区。

四类指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五类指一般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的水域。

(三)节水措施

1.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以色列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以及废水回收利用方面摸索出的一套成功办法使农业产量增长12倍,农业用水量却只增加了3倍。以色列的城市废水利用达到90%,美国的洛杉矶也是利用处理过的城市废水浇灌绿地。目前而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60%,城市废水利用几乎没有。

2.合理管理调配水资源

以色列北水南调为了解决南部地区开发中的缺水问题,以色列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从1953年开始,历时11年,投资1.47亿美元,修建国家输水工程,实施“北水南调”。

通过北水南调系统输配的水量,使以色列一半以上的耕地得到了灌溉。国家输水工程被称为以色列的生命线。以色列政府专门成立了国有的麦克洛公司负责北水南调工程的管理和维护。

3.提高农业用水效率通过滴灌、喷灌等提高农业水分利用效率。

4.提高公众节水意识

●1977年召开的“联合国水事会议”,向全世界发出严正警告: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

的社会危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人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水危机很可能会比粮食机或石油危机更早到来。

三、劳力资源

(一)、劳力数量

1985年世界人口48.37亿,其中农业人口占48.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分别占这些国家人口总数的10.5%和60.7%。1985年世界总劳动力21.63亿,其中农业劳动力占49.0%。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快,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比重下降幅度小,速度慢。 2004年世界总人口为63.74亿人。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1%。世界劳力为31.256亿人,其中农业劳力占总劳力43%。发达国家总人口为12.87亿人(占世界1/5)。其中农村人口占27%;农业劳力占其总劳力的6%。

发展中国家总人口为50.86亿人。其中农村人口占57%;农业占其总劳力的53%。

中国大陆农村人口占61%;农业占总劳力的65%。这说明中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劳力转移慢。

(二)、劳力质量

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对生产起重大的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源的素质主要来源于教育。

二百年前世界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以上;而今天美国农业人口只占全人口1%到2%。以这么少的农业人口,而农业产品还可以出口,表示农民生产力已达以一挡百的效率。每个农业工人的农业增加值 2003年(以2000年美元不变值计算)世界平均为695美元,发达国家为5680美元,发展中国家为558美元,中国为349美元。

第二节、世界农业生产概况

第一节粮食油料作物概况

一、谷物生产概况

2007/08年度世界谷物利用量将达21.20亿吨,比上年度增加2.6%。出现这一较大增幅是因为食用和饲料用量提高且工业用量也大幅增长。

●预测谷物食用消费总量将达10亿吨,比2006/07年度增加约1%。增长主要集中在

发展中国家且主要是由人口增长推动的。但发展中国家人均小麦、稻米消费量将下降。

●预测2007/08年度世界饲料利用总量将至7.54亿吨,增长近2% 。这一增长的大部

分是由于畜牧生产逐步恢复,预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有增长。

●谷物的工业用量也在增长。主要涉及淀粉和甜味剂的生产,还有近年来迅猛发展的

生物燃料行业正成为一个主要的需求来源。估计目前用于生物燃料生产的谷物至少为1亿吨。

世界各国主要农产品产量(2006年)

世界各国主要农作物收获面积(2006年)

●2006年全球各地区粮食年内净出口量为正值的粮食净出口地区依次为北美洲(11196

万吨)、中南美洲(3505万吨)、原苏联12国(1512万吨)和大洋洲(1123万吨)。

●2006年全球各地区粮食年内净出口量为负值的粮食净进口地区依次为亚洲(不包括

中国)(8521万吨)、中国(2486万吨)、北部非洲(2473万吨)、撒哈拉以南非洲(1975万吨)和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1137万吨)。

粮食自给率

●1990-2006年间,大洋洲和北美洲的粮食自给率在128%以上,是全球最高的地区;

●中南美洲和原苏联12国的粮食自给率快速提高到了115%以上;

●中国和欧洲(不包括原苏联12国)由粮食基本自给地区转变为粮食净进口地区,当

前粮食自给率在95%左右;

●亚洲(不包括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是稳定的粮食净进口地区,

自给率低于88%;

●北部非洲的粮食自给率变化不大,仍然是全球粮食自给率最低的地区,自给率仅有

52%;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粮食自给率低且下降严重,已由起初的82%下降为当前的75%。谷物出口价格

●世界银行:在过去3年里,全球小麦价格上涨幅度高达181%,食品价格总体上涨

83%,2008和2009年,粮价将继续居高不下。

1、小麦各洲生产概况

从各大洲的分布看,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面积约占世界小麦面积的45%,其次是欧洲,占25%,北美洲占15%,非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各占5%左右,各洲小麦产量分布情况与面积比重大体一致。世界小麦产量最大国家是中国,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2、小麦主要进口国和出口国

小麦的消费是全球性的,全世界约有40%的人以小麦为主食。供给呈下降趋势,需求呈刚性增长。亚洲和欧洲既是生产大洲,也是消费大洲,亚洲需要大量进口;北美(含中美)洲和大洋洲虽然产量不是很高,但洲内消费比例较低,大部分用于出口;非洲产量最低,但消费量相对较高,需要大量进口;南美洲生产和消费总量基本持平。

全球小麦出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法国4个国家,4个国家常年出口约占世界小麦贸易量(1.1亿~1.2亿t)的70%。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也是传统的小麦出口国,法国还是欧洲最大的小麦出口国。另外,这4个国家小麦出口量均超过其国内生产总量的50%,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比例接近80%,属于

典型的小麦贸易出口国。

小麦进口国主要集中在亚洲和非洲,南美和部分欧洲国家也有一些进口。仅亚洲进口小麦的国家就达20多个,年均进口量超过100万t的国家就有12个。根据进口数量划分,意大利、巴西、日本和埃及小麦进口量都在600万t左右,韩国进口量近几年保持在400万左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进口量也在300万t左右,是世界主要的小麦进口国。“小麦之父”李振声

李振声一辈子与小麦结缘,一粒麦种让他声名大振。“农民种了几千年的小麦,但小麦还是这么体弱多病,但是野草没人管,却生长得很好。”对草有研究的李振声想,能不能通过小麦与天然牧草的杂交来培育一种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呢?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突破,他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

二、世界稻米生产情况

1.概况世界谷物产量在过去50年增长了3.5倍,从40年代末的1.6亿吨增长到现在的大约5.7亿吨,增长主要来源于单产的提高。

世界稻谷生产和消费的主要地区是亚洲,占世界总产量的91%,其次是南美洲(3.2%)非洲(2.9%),北美洲(1.4%),中美洲、欧洲和大洋洲合计仅占2.5%。按经济发达程度分,发展中国家占95%,而发达国家的总和还不到5%。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分别占世界稻谷总产的35%和21%。

2.稻米贸易

●9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稻米贸易量占稻米产量的比例一般不超过4%,比小麦贸易

量(占生产的20%左右)和粗粮的贸易量(占产量的10%~12%左右)要少得多。

●然而,随着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稻米的贸易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世界

大米出口量已从1991年的1300多万吨(占产量的3.6%),增加到1998年的2000万吨左右(占产量的5.2%)。

●泰国、越南、印度等是主要粮食出口国。泰国是第一大大米出口国,越南是世界第

二大大米出口国。

主要稻米生产国或出口国

1、泰国泰国的大米出口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一。近年来,泰国政府转变了过去以维持国内粮食低价的政策,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产品出口及推动农业部门持续发展作为粮食政策的主要方针。

2、越南越南稻米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配额和价格控制两个方面。

3中国在大米方面,主要的政策有两个方面:一是2000年政府放弃了对早籼稻进行保护价收购的政策;二是政府为了鼓励大米优质化,实行了优质优价政策,拉大了不同质量级别的稻谷的收购价。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氏”、“米神”等。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4、美国美国农产品的1/4需要出口到国际市场。美国农业政策目标的核心是农业支持与保护,避免和抑制由于农产品的全面过剩而可能导致的农业危机,保障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玉米概况

1.生产分布概况

玉米是重要的饲料和工业原料(1000种产品),玉米生产在世界范围越来越重要。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作物之一,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其次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全世界每年种植玉米1.3-1.4亿公顷,总产量6亿吨左右,约占全球谷物总产量的33%。

全球最大的玉米生产国是美国,其次有中国、欧盟、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这六大生产国的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近80%。全球最大的玉米消费国是美国,其次是中国、欧盟和巴西。04/05年度美国的玉米消费量为2.1896亿吨,中国为1.316亿吨。

2、玉米贸易

玉米贸易量在世界上仅次于小麦居第二位,占世界谷物贸易总量的33%。美国、中国、阿根廷、巴西和南非是全球主要的玉米出口国,美国玉米出口量近年基本上维持在4900万吨左右,占全球玉米总出口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中国的玉米出口量波动较大,02/03年度出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524万吨。阿根廷的出口量近年在1000万吨上下,南非略高于100万吨,巴西的出口从2000年才开始,最高达到600万吨以上。

玉米的主要进口地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墨西哥、东南亚和欧盟国家。其中日本每年进口1600万吨左右的玉米,主要来自美国,韩国进口800-900万吨,中国玉米占居主导地位。

中国紧凑型玉米之父李登海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氏,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一个就是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李登海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研究,连续30年在海南搞加代育种,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我国夏玉米高产记录,2005年创亩产1402.86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记录并保持至今。他开创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先河,有52个品种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获得44项植物新品种权和10项专利,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

四、世界植物油料油脂的生产贸易概况

1.大豆大豆主要生产国是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及印度5国,它们的生产量占世界

总生产量的98%。以往大豆以北美的美国为中心,但现在南美的巴西、阿根廷两国的生产量合计与美国持平,形成了美国与巴西、阿根廷的两极结构。

中国大豆生产概况产量从2004年的1740万吨历史最高水平逐年降低到2006年的1500万吨左右,2007年产量则继续下降。中国2007年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大豆进口依存度则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而中国的大豆压榨量从2000年的1977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3400万吨之际,内资所占全国比重由2000年的91.0%急剧下降至

52.0%。更严重的问题是,虽然2007年内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产能为4920万吨,占全国的

63.9%,但其当年开工率已低至36%,且全行业开工率由2000年超过90%降低至2007年的

44.2%。

作为大豆原产国已具有长达5000多年种植历史的中国,在1996年首次成为大豆净进口国后的十年时间内,大豆产业迅速全面“沦陷”外资之手。原因主要有:

国外农场主大面积种植大豆且实行单品种的收、种、卖,而国内个体农民多为混种混收,故国外大豆的产量、质量均要高于中国国产大豆的竞争力不如进口大豆的关键还在于流通环节。铁路运输、银行信贷等国家政策的不顺畅,国产大豆在压榨前已与进口大豆不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2.植物油的生产

目前,植物油的生产量约1亿吨。生产量最多的是大豆油,其次是棕榈油。大豆油与棕榈油分别为3000万吨。

大豆作为重要植物油料在国际流通的同时,大豆油和大豆粕作为加工品的流通也具有广泛性。

在大豆贸易中,它们通称为“大豆三品”。大豆油输出量最多的国家是阿根廷,其次是巴西,而美国输出量仅为第三位。阿根廷大豆油出量占生产量的95%以上,巴西是45%,而美国仅只是12%左右。

棕榈油是从果肉中制取的油,棕榈代表性的产地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棕榈油收获量远远高于大豆,是名符其实的“油王。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油生产国是马来西亚。棕榈油是世界上输出量最多的油脂。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棕榈油输出大国。马来西亚棕榈油出口量占生产量的90%以上,印度尼西亚为70%。

3.马铃薯

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的第四大栽培作物。欧洲栽培面积最大,占世界的53%,总产量为世界总产量的52%;其次为亚洲,占世界栽培面积的31%;总产占世界总产量的28%。欧、亚两洲面积、产量占82%。世界上10个马铃薯主产国有8个在欧洲。

前苏联马铃薯栽培面积占世界第一位,中国占第二位,其次为波兰、印度、美国、法国、罗马尼亚等国,前四大生产国占到世界马铃薯产量的50% 。

4.甘薯

全世界种植甘薯的国家有111个,其中有101个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主要分布在亚洲,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全世界总栽培面积约900多万公顷,总产量1.37亿吨,平均单产为15吨/公顷(即每667平方米产1000公斤)。

栽培面积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其次为拉丁美洲,欧洲面积极少。

中国是世界甘薯生产最多的国家。种植面积约600多公顷,总产量1.17亿吨,平均单产为19吨/公顷(即每667平方米产1267公斤)。

五、当前世界粮食危机发生的深层原因

第一,一些国家大力推广生物燃料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开始利用粮食生产乙醇燃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称:“虽然生物燃料仍然只占全球液态燃料供应的1.5%,它们却占了2006—2007年主要粮食作物消费增量的近一半,主要原因是美国用玉米生产乙醇。”据统计,目前全球12%、美国20%的玉米,巴西50%的甘蔗用于乙醇制造;全球20%、欧盟65%的菜籽油,全球20%的豆油、东南亚30%的棕榈油用于生物柴油制造。

第二,西方金融投机商投机、炒作

粮食成为继黄金、石油之后投机者进行炒作的又一个题材。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三种农作物的产值达到926亿美元,而其产值的一半被农产品期货买家所持有。

第三,农业跨国公司的垄断加剧了世界粮食危机。

目前,全世界最重要的十几家跨国企业同大约40家中型企业一起共同掌控着全球食物链。其中由嘉吉公司、阿彻一丹尼尔斯一米德兰公司、路易·德雷菲斯公司和安德烈公司等几个跨国农业公司组成的粮食卡特尔,实际上拥有对几乎整个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绝对控制权。

第四,由于世界粮食生产分布严重不均衡,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发达国家把粮食变成了谋取自身利益的“武器”。世界粮食生产的分布是严重不均衡的。日本《东洋经济》2008年2月23日载文指出:“有限的12个生产和出口粮食的国家,生产量和出口量占到世界的70%,构成了垄断市场。”联合国粮农组织近几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粮食充裕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加拿大、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其粮食总产量、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比较高,

其中仅美国的粮食出口曾经一度占了全球的三分之一。

第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农业政策上的差别

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往往采取片面重视工业、轻视农业,重视出口、轻视自给的做法。发展中国家如此做法,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很大责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迫使承受国际债务的发展中国家以牺牲粮食自给为代价,投资用以出口创汇的农作物。而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美国和欧盟等一直坚持高额农业补贴政策。美国2002—2007年每年对农业的补贴高达数百亿美元,欧洲也不例外。发达国家的高额农业补贴,加剧了国际粮食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环境,严重冲击了它们的粮食和农产品生产。

另外还有其它气候灾害、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等因素。

世界粮食日(World Food Day,缩写为WFD),是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围绕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举行纪念活动的日子。

世界粮食纪念日,是在1979年11月举行的第20届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次世界粮食日纪念日。此后每年的这个日子都要为世界粮食日开展各种纪念活动。

第二节、畜牧水产生产概况

世界水产养殖以亚洲一些国家最为发达,主要有中国、日本、印度和东南亚诸国。

东南亚地区以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水产养殖最为发达。主要养殖当地的热带和亚热带鱼类.

从2002年起我国水产品出口额超过泰国、挪威,我国水产品出口已连续六年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水产品贸易总额的十分之一。

中国的猪肉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50%,排在第一位,之后是欧盟25国、美国、巴西和加拿大。2000至2005年间,世界猪肉产量提高了15.1%。猪肉产量增长百分率最大的国家依次为巴西、越南、中国、俄罗斯和加拿大。

猪肉进口量最大的国家

环太平洋国家、俄罗斯和墨西哥是主要的猪肉进口国。其中,日本是最大的猪肉进口国。

猪肉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欧盟和加拿大的猪肉出口量比美国要高。然而,由于美国的竞争,欧盟对日本的出口量有所下降,而欧盟对俄罗斯的出口则获得了提高。

美国、欧盟、巴西、中国是世界上4个最大的牛肉生产和消费国,巴西、澳大利亚和美国是世界上3个最大的牛肉出口国,惟独中国不是;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是世界最大的牛肉进口地。

第四章、世界农业的主要类型

第一节、农业区位

1.区位

——即各种人类生产活动所分布的区域和场所。

农业区位

--即人类农业生产活动所分布的区域和场所。

2.农业类型

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受自然、技术、社会经济条

件影响而形成的在农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上相似的区域性农业生产体系。

●同一农业类型具有类似的生产条件、结构特点、经营制度、土地利用方式、

发展方向与途径。

研究农业类型的意义

●简化研究工作程序,按类研究

●便于判断归纳,同类归纳

●提高分析指导效率,按类分析指导

●便于对各地区农业生产及其演变规律做出科学分析和概括,判明其结构合理

性和存在的问题,寻求优化组合的方向和途径,以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第二节、世界农业类型

一、迁移农业类型

●这是人类最初的经济活动形式,以采集野生果实、捕鱼、狩猎、原始游牧等活动满

足生活需要。

●至今仍存,主要分布于土地广阔、居民极少、文化十分落后地区。

●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

l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分布在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到格陵兰的北极圈内外。分别居住在格陵兰、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主要从事陆地或海上狩猎,辅以捕鱼和驯鹿。

2.热带雨林、赤道及其附近低纬度地区。

●如今在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的低地与丘陵地区还能见到。

●面积辽阔、热量丰富,雨水充沛,植被繁茂,动植物种类繁多。

●农业开发利用程度极低,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放牧、种植状态。

●过分湿热的环境一直被视为瘴疠之地,长期以来地广人稀,只有文化极端原

始的土著居民散居在广大热带雨林内生息。

●共同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族是社会的基础结构,

●“头人”具有绝对权威,管理着该部族集团的生产和生活,

●散居在密林深处,处于完全或半完全封闭状态。

●依赖大自然的赋予,构建原始的生活: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完全或基本上是

自给性经济;

●拥有广阔的活动范围,与相邻的部族集团分散而居。

二、传统的游牧、半游牧种植业类型

●游牧、半游牧是古老的农业经营类型,也是迄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农业类型。

●这种地区雨水稀少,年降水量只有50~400毫米。降水条件限制了作物栽培的可能

性,而地广人稀,却有利于粗放游牧业经营。它以粗放的牧场放牧业为共同特征,完全或基本依靠天然草场,长年的、有些是季节的逐草而牧。游牧、半游牧往往也经营种植业,旨在取得部分食粮,以满足生活需要。

三、亚洲水稻种植业

●分布:绝大部分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还有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拉丁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巴西、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采用旱地直播技术)。

A.经营模式:农经营;

B.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水平:

D.水利工程量:大;

E.科技水平:低;

F.商品率:低

四、地中海型农业

分布:南欧、西亚、北非

农业区位条件: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此,形成多种多样的作物类型。

冬季:大麦等谷物和蔬菜

夏季:抗旱耐热的经济作物(油橄榄、无花果、葡萄和柑橘);特殊的气候条件导致多种多样的作物类型:以小麦为主的冬季谷类作物和蔬菜,

●抗旱耐热的各种经济树木,如油橄榄树、无花果、软木树、葡萄、巴旦杏和

其他坚果树木,它们的根部能够深深扎人地下,吸收埋藏较深的地下水。

●还有各种灌溉作物,如柑橘类作物、蔬菜、花卉、水稻、棉花和烟草。平原

地区发展精耕细作的灌溉农业,山区则经营着粗放的畜牧业和果树栽培业,形成了本类型特有的生产部门。

五、西欧北美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是一种在同一农场中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

分布:欧洲、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

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牲畜主要为牛、猪、羊等。

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混合农业。

农业区位优势:地势低平,温带海洋性气候,草场众多,形成牲畜饲养和谷物生产有机结合的混合农业

生产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商品化程度高,市场适应性强。

问题及解决措施: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等。

六、种植园类型

种植园农业是热带地区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的密集型商品农业。

分布: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

我国海南岛的国营橡胶农场,生产形式虽然与种植园相似,但性质、规模、管理方式都与种植园有很大差别。种植园农业往往从事的是大规模生产。

种植类型:热带地区有许多特殊的植物资源,如咖啡、可可、茶;香蕉、菠萝、芒果;油棕、剑麻、烟草、棉花和黄麻,它们在世界的经济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园内拥有一套完整的生产、生活设施,不少种植园不仅有农业和运输机械,不有园

内的道路系统、农产品加工厂、农机具维修厂、供电供水以及教育、卫生设施。

●种植园经济是中世纪以后殖民主义对外扩张的产物,殖民者强行掠夺殖民地的肥美

土地,强制当地劳动者从事廉价劳动,按宗主国经济要求,在沿海有利区位,建立规模不等的各种种植园。

种植园的一般特点是:

●只进行单一作物生产,如咖啡、可可、茶、糖、橡胶、棉花等;

●建立产品的处理、加工、分级、包装、发送系统,

●种植园提供基本的设备和设施如公路、铁路、排水系统等;

●还有包括使用这些设备的技术工人,

●并提供住房、社会设施、医生、教师等。

问题及解决措施:生产、销售多受发达国家市场和资本控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七、乳畜业

乳畜业是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周围。特点:其生产对象为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奶粉、黄油等)

影响因素:市场和饲料供应。因此以生产牛奶为主的乳畜业农场多分布于大城市附近,而以生产加工乳制品的乳畜业农场可以分布在离城市较远的地方。乳畜业农场即种植优质牧草,也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农业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且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基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本文从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入手,对中国农业集聚格局的具体机制进行了分析。 标签: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机制 前言:现阶段我国农业地理整体空间集聚程度逐渐扩大,专业化与多样化程度逐渐增强,呈现跨区域增长的态势。虽然大宗农产品区域专业化程度较低,不过经济作物区域专业化程度却很高。对我国农业地理集聚与专业化发展的格局演化进行分析,有利于寻找出具有生产潜力的具体区位,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 一、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 (一)农业重心发生转移 近30年来我国农业中心主要处于我国偏东南方向,农业分布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1]。然而近年来农业重心逐渐由东南向西南方向移动,由于近年来麻类以及谷物等农作物的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我国农业重心向西南方向整体迁移。从农业中心迁移速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农业重心向西移动速度较为缓慢,向南移动速度相对较快,且农业重心迁移大多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前。 (二)农业地理分布相似性减弱 由于农作物市场对于农业生产要求越来越高,相邻省区农业地理集聚现象存在着不稳定的现象,近年来农业地理集聚总体上呈现着递减趋势。由于我国现阶段处于农业结构调整时期,在我国整体农业地理集聚程度增大的背景下,各个行政区划内为了追求农业生产的利润,发展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农业,导致农业地理分布相似性减弱。 (三)具体农作物的发生地理迁移 随着我国自然气候逐渐发生着改变,同时各区域市场对于农作物的需求发生着改变,因此具体农作物的地理集聚格局逐渐发生着迁移。例如蔬菜、茶叶向西迁移,而棉类种植持续性向西北迁移,烟叶种植持续向西南迁移等。虽然我国农业从整体看地理集聚情况并不明显,但对农作物进行细分后可以发现具体农作物呈现地理连片迁移状态。 (四)龙头企业集聚格局

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试行)

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试行) 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 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 (审判)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申报,加强世界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和《实施指南》(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指南》),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组织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的审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涉及风景名胜区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申报项目的审查。负责世界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和涉及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监督。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世界自然负责。1 遗产申报项目的初审,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涉及风景名胜区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申报项目的初审;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涉及风

景名胜区的世界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监督。第四条世界自然遗产、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以下简称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和监督,应当遵循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等。通过捐赠、技术支持、志愿者等方式参与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研究。 第二章宣言 第六条申报世界遗产应当以保护和继承人类共有的珍贵遗产资源为宗旨,坚持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原则,量力而行,厉行节约,促进有序发展。 第七条申报世界遗产项目,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符合《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指南》关于世界遗产的突出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相关标准、条件和要求; (二)申报项目保护管理计划的编制; (3)按程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世界遗产保护名录》; 2 (四)依法划定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等受保护场所;(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其中,第(3)款所述的纳入程序应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国家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初步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实施指南》的相关要求执行。

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与趋势

世界农业结课论文 题目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与趋势 姓名与学号郝伟明1302001032 指导教师 年级专业小班园林专升本13-1班 所在学院和系林学院 2014年12 月4 日

摘要:在步入21世纪的今天,农业也与时俱进的走起了科技兴农的路线,传统农业正在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变。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企业成为农业应用性研究的主体,农业知识产权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各国政府更加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并努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上述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向与特点,对于明确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方向,改善农业科技创新环境,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现状趋势 一、世界农业的发展现状 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耕地面积在这些地区之间差别悬殊。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已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农业生产技术的新进步表现在:个别作业环节的机械化已发展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形成机械化、自动化的综合系列;化肥、农药的施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且更趋高效化,生长剂、塑料薄膜等化工产品的应用也更加广泛;除传统育种技术外,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也开始在农业中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控制生物遗传特性的能力,为获得更加高产、优质和抗逆的生物品种提供了可能。所有这些,加上核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等的应用,已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产量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提高。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如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农业国。除了如中国等已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以外,许多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后,对原来的土地制度等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但它们不仅仍受资本主义世界的剥削,而且尚未摆脱国内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多数国家尚处于传统农业阶段,有的还保存着原始的游牧农业和刀耕火种式农业。饲料、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主要依靠自给。农产品除一部分特产品供出口外,也以自给消费为主,商品率很低。殖民地时期遗留下来的单一作物经营的局面长期未能彻底改变,农业人口庞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量水平都很低。 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就是将工业要素投入农业来替代传统要素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以机械作业替代畜力和手工作业;以化肥等工业投入要素替代农家肥等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 第41号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6年11月14日文化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长孙家正 二○○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履行对《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责任和义务,传承人类文明,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 第三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国家文物局主管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协调、解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管理制度,落实工作措施,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所需的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捐赠等方式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专门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募集、使用和管理,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开展相关工作。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咨询工作制度由国家文物局制定并公布。 第七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 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八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承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任务的机构,应当取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资格证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应当明确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标准和重点,分类确定保护措施,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 尚未编制保护规划,或者保护规划内容不符合本办法要求的世界文化遗产,应当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1年内编制、修改保护规划。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报国家文物局审定。经国家文物局审定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公布并组织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要求,应当纳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 第九条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应当根据其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依法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县级文物主管部门予以登记并公布。 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不可移动文物,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

世界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

世界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 21世纪的农业技术竞争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激烈。从土地和陆地资源不断减少的角度看,生产力的增值将由最重要的农业增长资源和满足食品及农产品不断增长需求的最佳方法构成。由于食物链的全球化和新型化,农产者和国家必须不断地创新以回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和保持竞争力。同时,气候变化又逐渐加剧了这种形势的发展。所有地区,尤其是雨季异常的农产区和非洲撒哈拉沙漠脆弱体系,更需要具有可持续能力的技术以提高生产力的稳定性和生产机制的灵活性。这些变化显示技术开发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保护水资源和能源、减少风险、改善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等。 针对贫困国家重要的生产体系,生物技术和信息科学对提高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挽救干旱、医治疾病具有一定的潜力。仅以解决方法为例,抗虫棉转基因之益处:一是防止了产量的降低;二是提高了农产者的收入;三是真正减少了上百万生产者使用杀虫剂的现象。但就农业贸易而言,生物技术之益处目前仅体现在活跃的、大的跨国私营公司中,尚未充分考虑贫困国家的需求。技术创新的机制环境同样发生了快速变化,即:由复杂的机制和各种各样的创新源构成。新农业为创新者打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之间建立了联系,而市场才是未来生产力增长的关键。 所有这些变化都集中在无限的创新体系中。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由科学(提供方)引发出的创新越来越少,而由市场(需求方)激发出的创新越来越多。由需求所致的新举措对使用者和农民的能力受到冲击,即:为消费者和非农业利益而制定的优先领域研究计划及确定《从农场到餐桌》食物链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根据以下三个前景论述科技创新: 1)生物领域及其管理的最新影响和时代挑战; 2)对于开发新技术的研发投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本身的鸿沟在不断加深; 3)划时代的机构重组为创新提供投资机会,对回应共同行动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的需求更加有效。 主要结论:农业研发投资以生机勃勃的方式改变了正在发展的大部分世界农业,技术创新之迅速、增长之成倍和贫困之减少。但在研发投资仍然严重不足和有关推广体系不适宜的情况下,国际、国内市场的失败现象时有发生,在非洲农业国家更加突出。目前,主要应提高公共和私人对研发投资的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私营机构、农产者、公共机构之间的合作,评估使用者的研发需求,提高市场的反应能力和竞争力,确保贫困国家受益。由于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减少和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加大投资和体制创新在未来仍十分重要。 一、改变基因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并非遍地开花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创新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创新。20世纪50至60年代,农业转基因技术通常反应出强烈的区域性,如种植和牲畜繁殖技术,只有极少地区可以从北部向南部热带转移技术。从60年代起,在热带和亚热带环境下,有关种子和纯种动物杂交的研究为贫困人口带来了巨大效益和产生令人欣慰的影响。生物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有望产生更大的影响。 1.缓慢魔术:推广杂交品种 60年代以来,应小生产者的需求,开发适宜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改良品种的科学植物选种(被称之为“绿色革命”)成为发展中的巨大成就之一。发展中国家公共选种计划在过去40年间生产出8000种作物改良品种,其中水稻、半矮株麦子品种是第一代创新,以及来自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的玉米改良品种。对于小生产者,特别是有些作物如玉米,私营企业成为改良杂交品种种子的重要供应方。

世界各国人口排行榜

世界各国人口排行榜 人口超级大国 1中国1369202232 2印度1166079217 人口大国 3美国307,212,123 4印度尼西亚240,271,522 5巴西198,739,269 6巴基斯坦176,242,949 7孟加拉国156,050,883 8尼日利亚149,229,090 9俄罗斯140,041,247 10日本127,078,679 11墨西哥111,211,789 3级: 12菲律宾97,976,603 13越南86,967,524 14埃塞俄比亚85,237,338 15埃及83,082,869 16德国82,329,758 17土耳其76,805,524

18刚果68,692,542 19伊朗66,429,284 20泰国65,905,410 21法国64,420,073 22英国61,113,205 23意大利58,126,212 人口中等国 24南非49,052,489 25韩国,南48,508,972 26缅甸48,137,741 27乌克兰45,700,395 28哥伦比亚45,644,023 29苏丹41,087,825 30坦桑尼亚41,048,532 31阿根廷40,913,584 32西班牙40,525,002 33肯尼亚39,002,772 34波兰38,482,919 5级: 35摩洛哥34,859,364 36阿尔及利亚34,178,188 37阿富汗33,609,937

38加拿大33,487,208 39乌干达32,369,558 40秘鲁29,546,963 41伊拉克28,945,657 42沙特阿拉伯28,686,633 43尼泊尔28,563,377 44乌兹别克斯坦27,606,007 45委内瑞拉26,814,843 46马来西亚25,715,819 人口小国 47加纳23,832,495 48也门23,822,783 49中国台湾22,974,347 50朝鲜,北22,665,345 51罗马尼亚22,215,421 52莫桑比克21,669,278 53斯里兰卡21,324,791 54澳大利亚21,262,641 55马达加斯加20,653,556 56科特迪瓦20,617,068 57叙利亚20,178,485 58喀麦隆18,879,301

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试行)

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申报,加强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保护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实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涉及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涉及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组织审核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组织审核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涉及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申报项目;负责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涉及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的保护监督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

胜区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的初审,会同有关部门负责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涉及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申报项目的初审;负责本行政区域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涉及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的保护监督工作。 第四条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涉及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以下统称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监督等工作应当遵循生态文明的理念,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等以捐赠、技术支持、志愿者等方式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和研究。 第二章申报 第六条申报世界遗产应当以保护和传承人类共同的珍稀遗产资源为宗旨,坚持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原则,量力而行、厉行节约、有序推进。 第七条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应当满足下列基本条件: (一)满足《世界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关于世界遗产突出价值、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有关标准、条件和要求;

世界各国面积人口一览表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人口、首都(或首府)一览表 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除汉族外,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6.6%,分布在我国总面积 50—60% 的土地上。 国家或地区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千人) 首都或首府 亚 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 约9600000 1239292 北京 蒙古国 156**** **** 乌兰巴托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122762 22000 平壤 大韩民国 99237 44850 首尔 日本国 377800 125940 东京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236800 4605 万象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329556 75900 河内 柬埔寨王国 181035 10400 金边 缅甸联邦 676581 44740 彬马纳 泰王国 513115 60400 曼谷 马来西亚 329758 21169 吉隆坡 新加坡共和国 641 3100 新加坡 文莱达鲁萨兰国 5765 296 斯里巴加湾市 菲律宾共和国 299700 70267 马尼拉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1904443 199000 雅加达 东帝汶 14874 748 帝力 尼泊尔王国 147181 18491 加德满都 不丹王国 46000 700 廷布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143998 120000 达卡 印度共和国 2974700 938000 新德里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65610 17890 科伦坡 马尔代夫共和国 298 238 马累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796095 128010 伊斯兰堡 阿富汗伊斯兰国 652300 17690 喀布尔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1645000 66727 德黑兰 科威特国 17818 2090 科威特城 沙特阿拉伯王国 2240000 17400 利雅得 巴林国 706.5 586 麦纳麦 卡塔尔国 11437 641 多哈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83600 2377 阿布扎比 阿曼苏丹国 312000 2018 马斯喀特 也门共和国 531869 15800 萨那 伊拉克共和国 438217 20370 巴格达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185180 16000 大马士革

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摘要世界农业的发展不仅将遇到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也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世界耕地资源的数量正在减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受到严重退化的威胁;世界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及全球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关键字世界农业发展状况资源状况生态环境 世界农业的发展受到国际市场与农产品贸易的深刻影响,虽然国际农产品的贸易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促进世界农业的发展,但土地、水、环境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变得更加严峻,同时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使粮食供大于求。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高速增长的趋势将依然延续,农业的人口压力进一步增加,尽管世界粮食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国际主要农业研究机构近期对21世纪全球的农业发展及食物供求趋势做出预测,至少在2025年以前,几乎各种预测方案都认为食物将是求大于供。巨大的需求将给资源、环境和世界农业带来更大的压力。一、农产品生产发展趋势 人口高速增长惯性依然延续,农业的人口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方案预测,人口增长率将持续降低,其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将在2020年基本降为零,并开始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于2050年下降到0.55%。预计2015年世界人口将超过70亿,2050年将超过90亿。其中80%生活在欠发达地区,非洲人口将由1995年的7.2亿增加到2050年的20.5亿,亚洲人口将由1995年的34.4亿增加到2050年的54.4亿。欧洲的人口总数将由1995年的7.28亿降低到2050年的6.38亿。联合国FAO估计,世界人口在今后30-50年将依然保持较高速度,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突破100亿。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预计2025年要生产比现在多50%以上的食品才能满足需要,对农产品增长的压力不是降低而是比20世纪任何时候更大了。 发展中国家有20%的人口(8.4亿)得不到足够的粮食,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国际广泛关注。1996年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各国承诺最迟在2015年将现有的营养不良的人数减少一半。但2000年人口增长到60.57亿,谷物产量20.6亿t,人均谷物340kg,比1995年人均谷物334kg仅增长6kg,年均增长0.28%。世界农业面临着既要解决目前约10亿贫困或营养不良人口的“温饱安全”以及未来全球100亿人的“食物安全”,又要减缓基于保护土壤、水、生物资源等问题的多重压力。为此1996年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明确地提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及食物安全的有效途径,就是推行一次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新的绿色革命”。 二、世界农业资源状况与趋势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以及人类需求的增加,农业资源紧缺的现状已日趋严重。 (一)世界耕地资源数量正在减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受到严重退化的威胁世界上现有耕地13.7亿hm2,但每年损失500万-700万hm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而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南亚、近东和北非,耕地稀缺问题已十分严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的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过去的45年中,由于农业活动、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而造成中度和极度退化的土地达12亿hm2,约占地球上有植被地表面积的11%。据UNEP统计,世界旱地面积32.7亿hm2,受沙漠化影响的就有20亿hm2,占61%之多。世界每年有600万hm2土地变成沙漠,另有2 100万hm2土地丧失经济价值。沙漠化威胁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8亿多人口。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壤侵蚀问题,每年流失土壤达250亿l,高出世界上土壤再造速度数倍。全世界每年由于水土流失损失土地600万-700万hm2,受土壤侵蚀影响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复习总结

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知识总结

二、我国与世界农业地域类型比较 1、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是世界上生产商品粮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类型,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这些旱作物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主要分布区集中于耕地资源丰富且又地广人稀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其中最发达的是美国。中国与之相似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 中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比较特点: 相似之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有水源灌溉;地广人稀,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不同之处:美国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家庭经营及美国高度发达的工业、先进的科技、农工商社会一体化是其特殊区位条件;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谷物农场一般是

国营的,大面积可耕荒地是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区位优势。 可借鉴之处:①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②发展先进的科技和一流的科技服务体系;③加大农业一体化经营,延长生产链,提高经济效益。 2、大牧场放牧业 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这种农业往往分布于陆地的中部,由于远离海洋,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表植被稀疏,主要是草原植被,不适合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加之地广人稀,因而形成了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在世界上主要分布在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所不同的是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上,以牧牛为主;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以养羊为主。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牧牛业因其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世界大牧场经营的杰出代表。中国有四大牧区,其中与阿根廷有相似自然条件的是内蒙古牧区。 中国内蒙古牧区畜牧业与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的比较特点: 区位比较:我国内蒙古牧区有着和阿根廷相似的自然条件,如草类茂盛,有优良的天然牧场,地广人稀等。 现状比较:阿根廷通过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使潘帕斯草原形成大牧场放牧业。其畜牧产品加工现代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经济效益高;我国牧区普遍存在“靠天养畜”和“超载放牧”的现象,草场退化沙化、牧区生态环境恶化,其畜产品的商品率低、经济效益差。 可借鉴之处:①建设人工草场,以减轻天然草场压力;②加强牧区交通运输建设和畜产品的加工工业,扩大市场范围和增强市场的竞争力;③加大科技投入,集约经营。 3、混合农业 混合农业生产有多种方式。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是在同一农场中将种植业和畜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这种混合农业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农业的主要种植物有小麦、玉米等;饲养牲畜有猪、牛、羊等。世界混合农业发展最为典型的是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混合农业。中国与之相似的有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立体农业(混合农业)。表5-4:澳大利亚农事活动安排 (1)问题:灌溉水源不足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2)产生的原因:①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降雨稀少。②墨累一达令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雨季时河水暴涨,干季时大支流常有断流现象,墨累河虽未断流,但枯水期河水很浅,上游个别地段在最干旱年份也会干涸。③地下水虽丰富但矿化度高,不适于农业灌溉。 (3)解决的措施:东水西调。与墨累河仅一山之隔的雪河水量很丰富,每当夏季水位上涨,河水便顺坡奔流人海。为了改变墨累河的缺水状况,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雪河水利计划,把雪河的水通过水库、抽水站、输水管等设施调到了墨累一达令盆地,有效地解决了盆地发展农业生产水源不足的问题。雪河水利计划是国外跨流域引水的大型工程之一。

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doc 5页)

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doc 5页)

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一、东北区(黑、吉、辽) 1、自然条件分析 (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 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 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 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 (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 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甜菜

黄土高原谷子种植较多,山东丘陵和低山甘薯种植较多。 (2)棉花是本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冀、鲁、豫三省是我国最大的产棉区和商品棉基 地,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也是重要的产棉 区。本区植棉的有利条件:夏季气温高, 对棉花生长有利;秋季晴天多,对棉花的 后期生长和收摘也有利;再加上粉沙性的 土壤适宜棉花根系的生长发育。 三、长江中下游区(湘、鄂、赣、皖、苏、浙、沪) 1、自然条件分析: (1)淮河以北是暖温带,其余都属亚热带,夏季气温很高,江汉、洞庭湖、鄱阳湖等平 原,周围山岭环抱,不易散热,都以炎热 著称。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 淮河以北是半湿润区,其余都是湿润地 区。春末夏初,梅雨适时适量,对水稻生 长更为有利,如果梅雨过短或过长,就会 出现旱灾和涝灾。进入7月,梅雨结束, 在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天气晴燥,形成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生态农业的定义 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各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例如,美国农业部的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德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以下条件:①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 ②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③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④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⑤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⑥控制牧场载畜量;⑦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⑧不使用抗生素;⑨不使用转基因技术。另外,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还规定其成员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95 %以上的附加料是生态的,才能被称作生态产品。尽管各国对生态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国外概况:生态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在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公顷和90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由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1986~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多公顷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公顷,日本占0.5公顷,以色列和中国各约0.4万公顷。据有关方面估计,现在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其中,欧盟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100亿美元。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食品消费市场之一。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报道, 1997年欧洲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值为52.55亿美元,1999年约为63亿美元,2000年为95.5亿美元。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7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值约为18亿美元,1999年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值的1.2%,有关专家预计,2008年德国生态食品占食品市场的比重将达到25%。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美国在过去10年中生态食品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1995年生态食品的销售值达28亿美元,1999年达到60亿美元,2000年达到75亿美元。生态食品的种类几乎包括所有传统食品种类,生态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香料市场已有一定规模,生态奶制品尚属新兴市场。1997年日本生态农产品销售额为1500亿日元,2000年达到3500亿日元,其产品为加工品、冷冻蔬菜、茶、咖啡类、调料、大米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95年欧盟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者不到农业生产者总数的1.0%,1997年达到1.3%。1998年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总数达到10万个,这一数字显示,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数量增长率连年保持在25%以上。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食品生产出现了3种区别于以往在自然形态下生产的重要特征,这就是:1.在农业上采用工厂化生产。采用工业化生产意在通过工业的连续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农业生产过程是种生物学过程。采用工业连续生产工艺要符合不同的生产过程的生物学规律。举例来说,牛羊等草食动物是反刍动物,人类需通过在草地放牧,或在牧草缺乏时,或在某一生长阶段补充干草、精料等饲料来生产动物蛋白食品,而不可以采用违反反刍动物生长规律的方法,即用反刍动物蛋白(肉骨粉等)作为饲料再提供给反刍动物来生产动物蛋白。采用这方法虽然效益提高了,但是,食物生产的安全性受到了破坏。疯牛病是一种病毒,是牛吃了被绵羊痒病病原因子污染的牛羊等反刍动物蛋白做的肉骨粉所致。虽然第一批反刍动物肉骨粉怎样被感染疯牛病病原因子还不得而知,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趋于这样的看法,即这种蛋白毒是因为同类吃同类产生的变异而产生的,并逐步积累使其扩大。欧洲的农民在实行肉类工厂化生产时,用牛羊肉骨粉来代替植物蛋白作饲料,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使疯牛病病毒潜伏越来越多,遂酿成了今日的疯牛病灾难。

世界遗产的经济属性及其管理模式解析

世界遗产的经济属性及其管理模式解析 内容摘要:近年来,中国各大景区申报世界遗产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一方面经营者们高喊着“对世界遗产地实行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另一方面研究者们已发现过度商业化开发给世界遗产带来的严重破坏。如何在这种发展与破坏之间、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成为值得重点研究的一大课题。本文尝试从经常学的角度分析世界遗产的经济属性,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以谁为管理主体,构建怎样的管理模式?并提出相应对策性建议,以期在我国的世界遗产管理过程中,使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中的原则切实得到实施和体现,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所谓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普遍突出价值、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含文化景观)、自然与文化遗产混合体三种类型。为了让这些天地造化和文明遗存在受到威胁之前就得到很好的保护,1972年11月16日,76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中叶加入《保护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公约》,闻名世界的长城、故宫、泰山在1987年就先后进入首批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04年底,中国已跻身为仅次于西班牙(37处)和意大利(36处)的第三大世界遗产国。 为什么各地对申报世界遗产如此积极?作为全人类的世界遗产,除了可得到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以外,利益驱动应该是一地参与的动力主因, 一旦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势必会提高知名度,吸引众多的游人。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理查德所言,以丽江为例,其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当地自199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以来的旅游业的发展;山西平遥古城、江苏周庄等世界遗产地的客流量剧增,都证明旅游业可以给居住在世界遗产地及附近的社区的人民带来无可比拟的经济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随着人流的增加,生活垃圾的产生,旅游业也会给遗产地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破坏,甚至使世界遗产地消失。 尽管从理论角度分析,通过合理的规划、科学的管理,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并非截然矛盾。然而事实却是:一方面经营者们高喊着“对世界遗产地实行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另一方面研究者们已发现过度商业化开发给世界遗产带来的严重破坏;一方面游客们在谴责企业和地方政府对世界遗产地的过度开发,另一方面游客们却仍然一批批地涌向世界遗产地。表面上看,这是开发和保护的矛盾,实质上往往反映出国家、部门、地方和公众等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实现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和谐发展”似乎仅仅是一种理想。 如何在这种发展与破坏之间、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就成为值得我们重点研究的一大课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世界遗产究竟属于何种物品?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以谁为管理主体?在世界遗产管理过程中,如何使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中的原则切实得到实施和体现?这些都是在世界遗产管理工作

世界各国人口数汇总

世界各国人口数 10亿以上 中国 10亿以下,1亿以上 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俄罗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尼日利亚 1亿以下,5000万以上 墨西哥、德国、越南、菲律宾、伊朗、土耳其、埃及、泰国、英国、意大利、法国、埃塞俄比亚、乌克兰 5000万以下,1000万以上 韩国、缅甸、南非、扎伊尔、西班牙、波兰、哥伦比亚、阿根廷、苏丹、摩洛哥、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加拿大、秘鲁、朝鲜、乌兹别克斯坦、罗马尼亚、尼泊尔、阿富汗、委内瑞拉、伊拉克、乌干达、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澳大利亚、莫桑比克、马来西亚、加纳、哈萨克斯坦、荷兰、叙利亚、科特迪瓦、也门、智利、马达加斯加、喀麦隆、津巴布韦、南斯拉夫、危地马拉、古巴、厄瓜多尔、希腊、葡萄牙、柬埔寨、白俄罗斯、捷克、布基纳法素、匈牙利、比利时、安哥拉 1000万以下,500万以上 马拉维、赞比亚、马里、尼日尔、塞内加尔、突尼斯、瑞典、保加利亚、卢旺达、奥地利、多米尼加、玻利维亚、阿塞拜疆、索马里、瑞士、几内亚、海地、布隆迪、塔吉克斯坦、萨尔瓦多、格鲁吉亚、乍得、贝宁、洪都拉斯、斯洛伐克、巴拉圭、利比亚、丹麦、以色列、芬兰 500万以下,100万以上 老挝、吉尔吉斯、塞拉利昂、克罗地亚、摩尔多瓦、多哥、挪威、巴布亚新几内亚、尼加拉瓜、约旦、土库曼斯坦、立陶宛、黎巴嫩、厄立特里亚、亚美厄亚、爱尔兰、哥斯达黎加、阿尔巴尼亚、新西兰、乌拉圭、中非、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利比里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加坡、拉脱维亚、巴拿马、牙买加、刚果、蒙古、毛里塔尼亚、马其顿、斯洛文尼亚、莱索托、科威特、不丹、纳米比亚、爱沙尼亚、博茨瓦纳、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加蓬、毛里求斯、几内亚比绍 100万以下,50万以上 冈比亚、斯威士兰、斐济、塞浦路斯、圭亚那、巴林、科摩罗、卡塔尔。 50万以下,10万以上 佛得角、苏里南、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卢森堡、所罗门辟岛、马耳他、文莱、冰岛、马尔代夫、巴哈马、巴巴多斯、伯里兹、阿曼、西萨摩亚、瓦努阿图、圣卢西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密克罗尼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汤加 10万以下,1万以上

世界农业

课程目的意义 ●了解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 ●了解世界农业现状及区域分布特点 ●了解当今世界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了解各洲农业和典型国家农业发展特点 ●了解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新动态和趋势 第一章、世界农业绪论 第一节、农业概念与特点 一、农业的概念与范畴 Agriculture中,Agri指的是土地的意思,Culture意为耕耘和栽培。 农业:直接或间接设法利用土地经营种植和饲养业以获得人类衣、食、住、行所需各种物品的生产事业。 农业的定义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指农业生产业,即农、林、牧、渔,真是人们习惯上理解的农业,也叫“狭义农业”。 第二层含义 指农业生产加上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形成第二产业,又叫农业产业,也称“中义农业”。 第三层含义 指大农业,范围覆盖到农用工业和商业、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行政管理、农业金融、农村建设等方面,可称“广义农业”。 二、农业的地位与作用 1.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2.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3.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4.农业是工业和其它部门劳动力的主要来源 5.农业是我国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一 第二节、世界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以解决人们吃穿问题的农业也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农业生产出现的迟早不同,发展的快慢不一样,但是,纵观世界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大都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原始农业阶段 1.主要特点 时间:开始于新石器时代。 ●特点:磨制石器工具为主,刀耕火种、熟荒、撂荒,基本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 ●地点:首先是在南纬10°到北纬50°之间的一些地方,开始了从采集、狩猎经济向 原始农业的过渡。 ●生产的构成:这时的农业一般是兼有种植业和养畜业的混合农业。 ●成就: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今天常见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大多在4000年以前已基本 完成驯化过程。 ●问题:只取不给,土地营养平衡完全靠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掠夺经营,水土流失, 土壤退化。

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

资料范本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中国农业地理分布的综合分析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中国农业地理的综合分析 一、东北区(黑、吉、辽) 1、自然条件分析 (1)长冬严寒但夏季温暖,日照时间较长,一年一熟;年降水量平均达400—600mm,属湿润半湿润区,灌溉水源充足。 (2)东北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遍布肥力较高的黑土,对农业机械化耕作极为有利。 (3)冻土广布,保证了土壤有较好的墒情。 (4)沼泽地面积很大,也已通过排干水分来开发利用,但在开发中也引起了气候变干,所以沼泽地开发不宜过量。 (5)本区纬度较高,热量资源不足,农作物在秋季降霜早或春季温度低时会受到低温冷害,农作物大幅减产。 2、农业特色 (1)以玉米、春小麦为主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在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2)以大豆、甜菜为主要经济作物,大豆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出口量占全国90%以上,黑龙江是我国最大的大豆产区。甜菜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以松嫩平原为最多。 (3)其它经济作物有亚麻、柞树(柞蚕)、苹果、烤烟等。 二、黄河中下游区(陕、晋、豫、鲁、京、津) 1、自然条件分析: (1)多数地方属于暖温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大部分地区雨季短,降水集中在七、八两月,春旱(春季和初夏干旱)威胁农业生产是个普遍问题。由于气候比较干燥,多数地方灌溉水源不足。 (2)华北平原、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的许多地方,盐碱危害很严重。 (3)黄土高原的黄土由较细的粉沙颗粒组成,便于耕作,黄土含有不少氮磷钾等养分,比较肥沃。但土质疏松,地表无植被保护,水土流失严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