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教育学》自测题

《小学教育学》自测题

《小学教育学》自测题
《小学教育学》自测题

小学教育学资料

绪论

一、填空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简言之其研究对象就是教育。

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中国的《学记》;最早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是首创班级授课制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

3、把伦理学和心理学引入教育学而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他的“三中心”教育模式,即:教师、书本和课堂,对近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比较深远的影响。

4、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发表了《学校与社会》等著作,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模式。

5、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但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影响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流”,成为现成的思想体系,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发展。

6、教育学产生于教育经验,所以教育经验是教育学的“源”

7、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应算中国的《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当推古罗马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16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进行科学分类时,首次把教育学列为”独立”学科

8、17世纪,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写成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9、19世纪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发表了著名的《普通教育学》,成为后世传统教育的根基。

10、20世纪,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与传统相对的教育理论,成为新教育理论的代表。

11、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指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

12、我国自清末从日本引起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基本上属于“传统教育”的范畴。

13、马列主义教育原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理论基础。

14、我国第一个用马列主义观点来阐述教育理论原理的人是杨贤江,著作是《新教育大纲》,被称为无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

15、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16、教育发展过程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17、学习教育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的原则。

二、选择题

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C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学记》

2、首创班级授课制是A

A、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C、昆体良

3、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B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C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4、教育学发展过程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源”是指A,“流”是指B。

A、教育实践

B、教育理论

5、我国当代教育学发展的总趋势是C

A、现代教育

B、传统教育

C、多样化

6、建国后对我国教育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的《教育学》作者是B

A、克鲁普斯卡娅

B、凯洛夫 C 、加里林D、杨贤江

A、赞可夫

B、皮亚杰

C、杜威

D、赫尔巴特

四、问答

1、什么是教育学?师范生为什么要学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学了教育学能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能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能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2、学习教育学必须注意哪几个方面?

学习教育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是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3、有人认为不学教育学照样能教好学生,你认为对吗?请你谈谈理由。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今在教师和学生中仍然有某些影响。因为,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掌握教育的技能和技巧,是教师和师范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曾然,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师德是灵魂;但要具备全面的完整的师德修养,掌握较渊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教育理论的学习来说,不仅可以提高做好教育工作的自觉性,而且能增强识别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是非的鉴别力。特别在今天,各种教育思想纷至沓来,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就可能坠入云里雾中,不知所从。为此,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好教育学这们课程。

第一章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2、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二、填空

1、在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的起源主要有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三种不同的主张。

2、社会发展从古至今经历里五种生产关系,因而也就有五种不同的教育,它们分别是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除此而外,还可以用生产力标准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相应的,也可以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发展阶段。

3、教育的功能有社会发展功能和人的发展功能两个大方面,前者主要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后者主要是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其中,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创新性;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应该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地位,以“三个面向”为重点,抓住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环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开拓思想、实践能力和崇高理想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5、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于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教育,二是决定于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启蒙作用;小学教育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它自身独具的基本特征,它是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6、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一是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二是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三是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三、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⑴)

⑴生产劳动⑵模仿⑶语言⑷动物本能

2、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的观点,是(⑵)的基本主张。

⑴心理起源说⑵劳动起源说⑶生物起源说

3、(⑶)已经出现学校和教师

⑴封建社会⑵资本主义社会⑶奴隶社会

4、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两个阶段,其划分依据是以(⑵)为标准的。

5、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指的是(⑴)

⑴生产性⑵科学性⑶全民性

6、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于(⑶)颁布的。

⑴1986年⑵1999年⑶2006年

7、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指的是(⑵)

⑴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创新性⑵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五、问答

1、历史上有哪几种教育起源观?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上有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此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⑵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曾然,模仿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不单是模仿,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

⑶劳动起源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等。

2、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怎样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即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3、试阐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现代教育是资本主义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如下:

⑴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①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②从个体发展来说,使劳动者把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⑵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及平等性上。①教育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②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③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教育管理。

⑶科学性。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①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②拥有现代科技手段,教育信息网络化。③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互相结合。

⑷创新性。①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特别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在世界各国掀起高潮。②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教育不断逼近理想目标。③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

(5)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6)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4、略述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小学教育属于普通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

5、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梅森在《自然科学史》中提到一份古埃及手稿草纸书,其中写道:“要用心学习书写,这会使你摆脱一切艰苦劳动,成为一位有名望的官员。”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学在官府)。

(3)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

中国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西欧教会学校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作为主要内容,而在世俗封建主的学校中以“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作为主要内容。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体系。

六、实例分析

一小学生到了五年级,学习成绩仍很差,望子成龙的家长得知升学无望后,便动员孩子退学做生意,孩子十分乐意。孩子的老师得知此事后,心想:孩子极其家长都不愿学了,何必留他呢?留下反倒影响升学率。于是,同意孩子退学,请问他们的做法对吗?

他们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带有法律规定性和强制性,适龄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无权自愿放弃;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其接受义务教育,而不能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尤其是教师,怕孩子影响升学率而同意其退学,更是错误的。因为小学是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和强制性,故应从“应试教育”向提高公民素质教育转轨。

第二章学校

一、概念解释

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纵向的学校级别和横向的学校类型构成。

学校文化: 是指有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二、填空

1、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利用一定教育教学设施和选定的教育内容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2、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学制。现代学制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介于二者之间的分支学制。

3、中国教育史上第一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我国第一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奏定学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1922年,中华民国借鉴西方国家学制基础上制定的一个较为成熟的现代学校系统,是“壬戌学制”,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现在仍被广泛采用。

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在于设置目的不同,调节手段不同,与政府关系不同,产出不同。

5、学校文化从其形式来看,可以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类,前者包括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其次是指人或人际关系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后者是指学校物质环境学校中的一种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6、学校管理中有两种沟通形式: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

7、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思想品德管理、教学工作管理、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工作管理。

三、选择

1、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⑵)

①中国②欧洲

2、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称为(⑶)

①壬子癸丑学制②壬寅学制③癸卯学制

3、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⑴)

①学校制度文化②学校精神文化③学校物质文化

4、同级机构间的交流、协商属于(⑴)

①正式沟通②非正式沟通

5、聘任教师职务应有一定的任期,每一任期为(⑶)

①一年②半年③三年

五、问答

1、一所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怎样理解学校的公益性?

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学校公益性具体表现为: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②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③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2、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3、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4、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5、为什么说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

可从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来说明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①如果儿童的社会交往是在不健康的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则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儿童身心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同什么人来往,参加何种群体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时这种交往由于彼此年龄相仿,又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感情纽带较牢固,一般不易摆脱,对其成长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小学生的社会交往,既不应一概否定,又不能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而应当有意识地指导儿童正确择友和发展朋友交往。②由于社会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一个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因此,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发展,就应当在大力宣传先进道德的同时优化社会环境,消除一切没落道德的残余,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③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能改变、净化、和鼓舞人的灵魂,也能损害、压抑和毒化人的灵魂,对成长中的小学生尤其如此。因此,在发挥社

教育保持一致性,整个社会都要负起教育的责任,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呢?①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并不单纯是提要求、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应注意与成绩不良学生家长的联系。②学校应主动了解、研究社会,把与社会教育的互相配合和支持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问题,并有专人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学校可邀请校外教育组织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学校研究教育工作的重要会议。校外的社会教育组织也应有专人与学校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向学校汇报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第三章学生

一、名词解释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在遗传决定论这一思想中,有代表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和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6、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7、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感受和鼓励学生的创造。

8、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三、选择题

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体现的是(⑵)观点。

①教育万能论②遗传决定论③中国古代儿童发展观

2、“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⑶)观点。

①二因素论②遗传决定论③环境决定论

3、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⑶)的结论。

①洛克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4、“教育即增长”、“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⑷)的理论。

①柏拉图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5、(⑷)是儿童发展的源泉。

①儿童的集体活动②主题班会活动③主题队会活动④儿童主体的活动

6、(①)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①皮亚杰②杜威

五、简答题

1、历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儿童发展观?谈谈你的看法。

⑴遗传决定论。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⑵环境决定论。包括“教育万能”和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所提出的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

⑶辐合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决定因素两种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2、儿童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综合考察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人们普遍认为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⑴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为基础的;⑵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⑶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⑷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几个问题:儿童发展不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的就可以概括得了的;儿童的发展是其心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3、试述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⑴顺序性。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⑵不平衡性。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⑶阶段性。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⑷个体差异性。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点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⑸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

4、怎样正确理解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他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表现于教育活动目的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因为它考虑并顺应了儿童发展规律,所以,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性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等相比较,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更具有决定性。所以说,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由于在不同情况下,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不同,具体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为此,要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⑴要尊重儿童的选择;⑵要尊重儿童的感受。⑶要鼓励学生的创造。

六、实例分析

1、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某课题深钻教材,引经据典,上课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偶尔只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使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事与愿违。请问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哪几种?试用儿童主体活动理论分析。

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

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2、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第四章教师

一、解释概念

教育机智: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资格: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以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二、填空

1、教育是与人类共始共终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师的社会作用是:①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②通过教育者传播文化知识以培养人③通过传播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3、学校是进行人类文化的代际交接和传承的场所,教师则是进行人类文化的是代际交接和传承的执行者。

4、培养人与传授文化知识比较是教师职业的更为本质的社会职能。

5、所说的培养人,是指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

6、人的素质包括国民基础素质、各种专业、职业。

7、国民的基础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和心理素质、劳动与生活技能素质等。

8、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创新将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将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9、教师劳动的特点是:①复杂性②创造性③示范性④长期性。

10、教师素质包括:①政治思想素质②文化素质③教育素质、④职业道德素质。

11、掌握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

12、教育素质包括①教育理论知识②教育实践能力③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④教育科研能力。

13、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包括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

14、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的“教师中心论”,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主张“教育要把儿童当做太阳”的“儿童中心论”。这两种学说长期争论,对西方师生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大影响。

16、学生对教师尊敬信赖,教师对学生关心热爱,是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重要特征。

17、爱生是尊师的基础,尊师是爱生的结果。教师是教育者,他在建立尊师爱生新型师生关系中起主导作用。

18、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学校良好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五、简答

1、怎样理解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具有复杂性,它是由教育对象的复杂性、教育任务的复杂性和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复杂性决定的;

②具有创造性,为使知识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对知识的加工、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更新知识的融进和对教育对象经常变化的适应,都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育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需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③具有示范性;它是由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主体化极其教育结果的一致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特点和青少年心理特征决定的;

④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培养人才的周期长,特别是劳动效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检验体现的。

2、试简述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从宏观上讲包括文化素质、教育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从微观上讲,文化素质包括两个方面: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和其它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素质包括: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及教育科研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包括: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3、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学校良好师生关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②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③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六、实例分析

一位小学自然课老师给学生讲“磁铁”之前演示了一个“魔术”,一盆水中浮着一只“鸭子”(标本)。老师手中拿着一块馒头嬉逗“鸭子”。而标本鸭子果然盯着馒头转。学生很惊奇。老师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很高兴地回答:“想”。于是教师从“鸭子”的嘴里取出一块磁铁,又从馒头内拿出一根铁钉,开始讲“磁铁”。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听讲、思考、探索,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对此,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

答:这一实例体现了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理论,也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点。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尽力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特点,对讲授的知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加工,演示有趣的“魔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的发挥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教师主导作用与创造性劳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章教育目的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1、2008年新修订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4、教育目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教育目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

6、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

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方面。

8、小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

9、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

10、小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水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

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

12、小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一。

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做到审美化。

14、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认为,应当根据人的本性和个人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并非主张真正的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

15、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生产力极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16、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三、选择题

1、( C )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育制度

B、教育规律

C、教育目的

D、教育系统

2、( C )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 A )

A、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

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C、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

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 D )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

A、思想功能

B、道德功能

C、个体功能 D文化功能

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高境界是( C )

A、个体生存功能

B、个体发展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

6、智力是人的( D )

A、自然能力

B、习得的认知能力

C、自然能力

D、自然能力和习得的认知能力

7、( C )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A、教育目的

B、教育方针

C、教育目标

8、教育无目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 B )的观点。

A、涂尔干

B、杜威

C、卢梭

D、布鲁纳

9、( A )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A、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B、毛泽东教育思想

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

D、邓小平的“中特

1、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教育目的含义:

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功能

2、调控功能

3、激励功能

4、评价功能

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

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自己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一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一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

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人才的哪些素质?

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力;⑶开放思维;⑷崇高理想。

第六章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教学: 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3、教学方法: 是指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二、填空题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统一体;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在教育活动中,教学处于核心地位,起决定性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

4、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5、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班、课、时;其中,“班”即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制固定的班级。在“课”的类型上,可以分为两类:单一课和综合课。其中,单一课可以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按照顺序依次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6、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7、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等。其中,讲授法是最古老的,也是目前用的最广泛的一种,它又可以分为讲授、讲解、讲读三种方式。

8、一般说来,教学工作的实施,由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组成。其中,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它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三项工作。教师在备课时要制定三种计划,它包括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教案)。教案又叫_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主要部分是教学进程。上课是教学工作的_中心环节。作业布置与批改是上课的延续。课外辅导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学过程的最后步

9、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研究教科书、阅读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科书参考资料。

三、选择题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起( B )

A、主导作用

B、主体作用

C、辅助作用

D、决定作用

2、“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体现了( C )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直观性

C、因材施教

D、巩固性

3、最早对班级授课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的教育专著是( B )

A、洛克《教育漫话》

B、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C、《学记》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4、教学是学校教育的( B )途径

A、本质

B、基本

C、一般

D、中心

5、“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 C )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6、“不凌节而施”体现了( D )

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7、目前,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B )

A、分层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班教学

8、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 A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

9、教师指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技能做各种练习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是( C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参观法

10、一节好课的最重要的标准是( B )

A、教学方法多样

B、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C、时间分配合理 D教学过程设计好

11、教师教案的详略主要是( D )的详略

A、教学目的

B、教学方法

C、教学原则

D、教学进程

12、备课工作最深入、落实的工作是( C )

A、设计教法

B、了解学生

C、钻研教材

D、写好教案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教学活动的本质是特殊认识活动?

⑴教学认识是学生的认识;⑵教学认识是间接的认识;⑶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⑷教学认识是教育性认识。

2、教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教学原则是指导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主要有:目标原则,教育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掌握知识结构、少儿精原则,实践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及时反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哪些形式?

分层教学(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小班教学。

4、教师运用讲授法应注意什么?

⑴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⑵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⑶讲究语言艺术;⑷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5、课时教学计划(教案)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日期和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

6、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第七章课程

一、填空:

1、课程的基本范畴包括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等各个方面内容。

2、研究课程目标可以从垂直和水平两个维度入手。

3、从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上看,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

4、课程的内容包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目的、课程的评价以及课程的实施_等。

5、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学科课、活动课、综合课。

6、课程的基本结构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7、活动课程的结构上至少应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三部分。

8、课程设计的理论,经常会全面地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各个范畴。

9、根据可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程设计大致分为宏观课程设计、中观课程设计、微观课程设计三个层次。

10、一般认为,课程设计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五种

11、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12、历史上三种不同的课程观分别是课程是知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其中课程是经验更加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3、课程论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和编制两个方面,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_哲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

14、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

15、课程的基本结构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科书三个部分。

16、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即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17、杜威是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付诸于实践的教育家。

二、名词解释:

课程: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地组织安排的。

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教学大纲:也称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四、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番号填在括号里)

1、从目前而言,( B )的观点更符合我国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A、课程的知识

B、课程的经验

C、课程是活动

2、我国课程的现代化是从引进西方课程开始的,( C )以知识为主导的思想理论对我国的课程实践影响最大。

A、形式教育派

B、科学主义学派

C、实质教育派

3、从培养兴趣出发论证分科课程的合理性的代表人是( A )。

A、赫尔巴特

B、斯宾塞

C、泰勒

4、将学生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极其体验纳入课程内容之中,并且作为课程的必要条件是(B)观点。

A、知识本位

B、经验本位和经验法

C、结构本位

5、( B )是人们进行课程设计最常用的模式。

6、在众多的课程模式中,( C )是最为著名的模式。

A、发现模式

B、杜威模式

C、泰勒模式

D、接受模式

7、我国的教学大纲最根本的任务是( D )

A、教学时间、顺序的安排

B、规划课程的不同内容、教学方法

C、明确教学的目标、方向

D、说明课程所包括的知识体系

8、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 C )。

A、课程的内容

B、教师教的方法

C、学生学的学习方式

D、教学目标

9、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以( A )课程为主。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以上都不是

10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于( A )正式成立 A、1986 B、1987 C、1989 D、1990

1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 C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教科书

12、关于课程内容的不同主张,最集中地决定于对( C )的认识。

A、课程目标

B、课程计划

C、课程本质

D、课程结构

13、适用于一定阶段具体课程的目标属于(B )目标。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14、影响相当深远,最为传统的课程观是( A )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六、简答题

1、历史上有哪几种重要的课程观?

历史上有三种重要的课程观;①课程是知识;②课程是经验;③课程是活动。

2、课程计划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①课程计划对学校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作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顺序、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②它在课程结构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纵向结构中最宏观的安排,又是展现课程的横向结构。

3、试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决定课程有四个方面的关系: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②知识与能力的关系;③分科与综合的关系;④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关系。

4、从人文与科学这一基本关系上谈谈我国课程改革应注意的问题。

①课程改革应有自己的特点,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倡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②当前课程改革应进行两个方面的“基本建设”,在课程中同时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方面的任务,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于教育和课程提出的要求,是课程必须完成的使命。

5、课程实施应注意哪几个问题?

①认真落实课程计划,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②面向全体学生,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打好基础;③保证不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科学主义课程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七、问答题

1、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什么弊端?如何改革?

⑴存在弊端:①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课程模式,只是课程结构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形态。它的作用和功能是有限和有条件的。1992年国家颁发了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在中小学开设活动课,这

教科书。②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局限。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是学科课程的统一天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以接受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将大纲和教科书罗列的概念原理等知识呈现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自主探索学习受到限制,这是当前学生学习方式上存在的最大弊端。⑵如何改革:①建立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具体结构;②保证不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联系教育实际,谈谈怎样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①知识和能力之间始终存在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没有任何知识能够完全凭借“灌输”而为学生所掌握,知识都是个体通过一定能力的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因此,一定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反之,也不存在完全不依赖与任何知识的能力,无知就无从谈起能力的发展。因此,一定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②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二者在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③教学中应处理好这一关系,使课程能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结合起来。为达到此任务,必须建立不同的学习方式,课程应给予学生各种积极开放的机会,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八、实例分析()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对教材的发行和选用搞地方保护主义,用行政干预甚至不正当的手段强行推销,不进行严格的编、审分开,自编自审现象严重。①请联系实际谈谈这些做法的危害性?②解决这些问题你觉得应采取哪些方法?

⑴危害性:①只顾经济利益,必定会严重降低教材的质量。②把教材等同于一般商品,有利就干,无利就不干,编写、审查、出版、发行抱成一团,会偏离国家中小学教材编定的初衷,离开了统一性的基础。

③国家教育经费极为紧缺,中小学教材建设、改革和发展急需财力支持,真正进行教材编写的机构在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下就会没有收益。⑵措施:①加强统一性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多样化。②对教材编写者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与认定。③对中小学教材实行专卖,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教育部门与教材研究、编写、审查部门与出版、印刷、发行部门之间进行合理的利益分割。④加强教材改革的机制、队伍建设,沿法制化轨道前进。

其他

1、班主任的作用是什么?

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托,按照学校的教育要求和班级教育目标,全面负责和主持一个教学班各项具体工作的教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培育者、教育者管理者。

2、简述班主任如何组织和建立班集体?

(1)确立目标:(2)建立班委会(3)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4)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3 、对教师角色的重新认识。

教师是一种专门化的职业,它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指导、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职业的专门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中国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培训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正在从发展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提高质量将成为新世纪教师队伍建设的主旋律。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无论是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无论是教育机构还是教师个人,都需要以—种新的姿态迎接这—转变。

4、为什么说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

答: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在知识、信息更新的速度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不仅希望学生掌握知识,更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简单地说,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

5、实现综合性教学的关键和相关要求是什么?

答:综合性的关键是教师综合知识的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相关要求有三点:一是教师综合意识和综合知识的自我更新;二是培养教师的大学改进课程结构,跨越学科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培养适应综合性教学的新师资;三是改进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结构,突破单科进修的固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提供机会。

6、什么是课程意识,教师为何要确立课程意识?

答:所谓课程意识,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地教给学生。而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样教”自然也就不同。当今的优秀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的内容,而要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将课程与教学联系起来。

7、当今对信息技术存在着哪些误解?

第一种误解是,认为信息技术与我们已经熟知的电化设备样,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对以电脑为核心、以网络为纽带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功能和对教育可能产生的革命性影响估计个足,对已有的功能也只是采取消极的等待态度。

第二种误解,即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必须懂得信息技术的原理,所以有极大的畏难情绪,有种非我辈所属的自卑心理:其实,运用信息技术未必懂得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与人交朋友,它追求的最大目标是比电视机操作还简单

8、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答:我们知道,教育最基本的职能就是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未能很好地履行这一职能,“影响”了青少年的发展,这种“影响”来自于教育体制、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多方面,但首先是因为教育观念的滞后。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在于它是引导我国教育在向21世纪迈进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教育理想,它期望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达到一种新教育境界。

9、你怎样理解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境界?

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首先,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其次,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再次,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最后,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主义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这样的一种理想:第一,它涵盖了教育的所有方面。第二,它倡导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列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第三.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在教育中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第四.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每个学生育有个性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我们说的素质教育是—种境界,是指素质教育是一种整体风貌,是一种完整人格的养成,而不是无数单个元素的相加。

10你是怎样理解学校文化的。

答:学校文化首先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它包括对教育意义和功能的理解,对人才、质量标准的看法,对师生关系、教学关系的观念等。其次是要把办学思想和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共同追求。第三是建立相应的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学校文化与教师文化相互相成的,所谓教师文化首先是教师的发展,其次,教师队伍建设要形成教师讨论的气氛。

11、谈谈你对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的理解

答: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办学理念明确,办学理念能具体化,办学理念能够被教师所认同并变成自己的行动目标,学校就一定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是人文荟萃的之所,是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是顺理成章的事。特色需要细心的观察,长期的探索,多方面的互动,用心的栽培。

心理学教程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认识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感觉:人脑在客观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之下,对其个别属性的反映

.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3)注意的功能(选择,整合,维持,调节)

,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范围<(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记忆: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反映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组成.相当于认知心理学的编码,存储,提取.

表象:人脑中已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记忆表象的特点①直观形象性;②形象概括性;③模糊片断性;④个别差异性.

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回忆或再认,或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不均匀,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感性: ;持久性: ;: 准确性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目的才会有动力,才会有责任感和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研究表明,意义记忆的材料保时间长,利用提取快,受干扰少.(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精加工的材料组织得好,提取的线索多,利用也更容易.(4)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利用组织化就记得牢,有系统.(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研究表明有语义编码又有形象编码的材料易记忆.(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

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合理分配时间,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类型1)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析思维,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1,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2,思维的基本形式(1)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2)判断(3)推理

科学概念的掌握(1)合理利用日常概念(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3)注意"变式"的使用(4)词和感性材料的结合(5)正确给概念下定义(6)在实际应用中掌握概念(7)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阶段(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问题情景与问题表达方式:空间排列,空间集合,多余信息,心理概念的排列.(2)联想与原型启发(3)定势与功能固着: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固着是指只看到其通常的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的功能.(4)个体的经验水平:(5)个体的情绪与动机:倒U曲线图(6)个性因素(能力,性格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1)广阔性和深刻性(2)独立性和批判性(3)逻辑性和严谨性(4)灵活性和敏捷性(5)创造性2,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3)加

强言语的训练(4)发挥定势的作用 (5)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技能:指人在活动中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稳定而复杂的,并由若干动作组成的,确保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1) 练习与技能进步的关系:技能水平随练习而提高,练习过程中的高源现象,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技能形成中的个别差异.(2)有效练习的条件:目的和动机,练习的方法与知识,循序渐进,质与量的关系,时间安排,方式多样化,及时反馈.

(2) 智力技能的培养要求(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心理模拟法就是建立与人的心理功能相平衡的物质系统.(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3)能力: 人完成某种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它直接影响人活动的效率.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①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②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①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②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3,能力的分类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能力的发展变化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类型的差异(2)能力水平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的团体差异(1)性别差异(2)职业差异(3)种族差异.

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2)需要的种类①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是指激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是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量.

学习需要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2)由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反作用于学习动机(3)掌握评分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3) 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1)从直接发生途径考虑,应尽量使学生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2)从间接转化途径考虑,应通过各种活动,满足学生的其他各种需要和要求

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2)作业越难,最佳动机水平越低;作业越容易,最佳动机水平越高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1)理论基础:强化理论(2)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3)奖励比惩罚

更能激发学习动机4,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1)成就结构理论:合作,竞争,个别化(2)学习竞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5,正确引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成败归因理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2)归因方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6,提供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 (1)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从事某项工作所具有的能力的主观评价和确信.(2)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与认知的关系(1)情绪与认知的联系①认知是产生情绪的前提和基础;②情绪对认知有动力作用

情绪与认知的区别①认知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情绪则反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需求关系;②认知活动随意性强,情绪活动随意性弱;③情绪比认知活动有更强和鲜明的机体表现.

情绪的自我调节与控制.(1)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2)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3)设法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4)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5)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宽以待人(6)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另一个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特点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性格:人对现实的态

影响性格形成的速度并赋予某种色彩,性格能改变气质.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出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 人格的形成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儿童早期经验5,自然环境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性格: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此相应的行为方式.(一)心理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完全安好的心态.心理健康;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的标准①自我意识正确;②人际关系协调;③性别角色分化;④社会适应良好;⑤情绪积极稳定;⑥人格结构完整.心理健康的促进(1)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生理与心理统一,个体与群体协调,理论与实践结合,防治与发展并重.

(2)促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借助语言等媒介,与来访者进行信息交流并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与区别①联系: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

②区别:工作目标和范围不同;工作方法与手段不同;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同;工作人员的专业方向不同;工作效果的评估标准不

心理咨询的原则,步骤与形式1)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①理解支持原则;②保密性原则;③耐心倾听和细致询问原则;④疏导抚慰和启发教育原则;⑤促进成长的非指导性原则;⑥咨询,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咨询的基本步骤①建立关系:热情接待,讲明性质与原则,建立初步信任关系;②了解问题:掌握求助者的意图和所存在的心理问题;③分析诊断;认识求助者的问题类型,性质和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帮助方法;④帮助指导:与求助者共商对策,以求解决问题并促进发展;⑤结束咨询:讨论下一步的安排,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追踪了解.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①直接咨询与间接咨询;②个别咨询与小组咨询;③面谈咨询,信函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1,性别角色(1)青少年的性别意识的发展①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与了解;②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

③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④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2)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的教育

①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②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适度;③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

2,自我意识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的教育①全面认识自我;②积极接纳自我;③努力改善自我.

3,人际关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的教育①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②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主动交往,移情理解;③人际关系的维护:避免争论,勇于认错,学会批评

.4,考试焦虑(1)考试焦虑的危害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形成焦虑性人格.(2)考试焦虑的成因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3)考试焦虑的矫正自信训练,系统脱敏,放松训练

教育学-心理学综合知识

1、教师讲课语言生动、形象、简洁、准确、富有吸引力,声音抑扬顿挫,并伴有适当的表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易引起学生(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兴趣

D、共鸣

2、在下列教师行为中,属于心理健康表现的有( B )

A、交往中,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B、冷静地处理课堂环境中的偶发事件

C、将生活中的不愉快情绪带入课堂,迁怒于学生

D、偏爱甚至袒护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3、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核心是( C )

A、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B、关注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

C、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D、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为了保证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国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这三级课程是( D )

A、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

B、理论课、实验课和活动课

C、显形课、隐形课与实践课

D、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8、现代学生观的基本观点是( D )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③学生是自由的人④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个别教师不允许班上学习差的学生参加考试、随意占用学生的上课时间、指派学生参加一些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商业庆典活动等。这些行为主要侵害的是学生的( C )

A、健康权

B、名誉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10、下列哪种情况下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承担责任( D )

A、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的

B、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之学校的

C、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学校、教师已经告戒、纠正,但学生不听劝阻,拒不改正的

D、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11.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 ( C )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培养环境意识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12。指出哪一组是符合体验性目标陈述方式的: ( C

A.说出、表演、展示

B.设计、制作、创作

C.感受、参加、养成

D.解释、完成、背诵

13、课程变革可以在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 D )等三个层面上展开。

A.教材的更新

B.教师的发展

C.学生的选择

D.课程制度的变迁

14.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D )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技能和情感

D.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5.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 )

A.斯腾豪斯

B.斯腾伯格

C.杜威

D.赫尔巴特

16.多元智力理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其提出者为( A )

A.加德纳

B.推孟

C.韦克斯勒

D.加涅

17.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的,一般程序为:定向——示范——参与性练习——自主性练习——迁移的教学模式为( B )

A.讲解——接受式

B.示范——模仿式

C.探究发现式

D.情境——陶冶式

18.在“对话?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 C )

生物统计学考试复习题库

生物统计学各章题目 一 填空 1.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样本统计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3.生物统计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的一门学科。 4.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大部分。 5.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记录统计学)、(近代描述统计学)和(现代推断统计学)3个阶段。 6.生物学研究中,一般将样本容量(n ≥30)称为大样本。 7.试验误差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判断 1.对于有限总体不必用统计推断方法。(×) 2.资料的精确性高,其准确性也一定高。(×) 3.在试验设计中,随机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 4.统计学上的试验误差,通常指随机误差。(∨) 二 填空 1.资料按生物的性状特征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变量和(质量性状资料)变量。 2. 直方图适合于表示(连续变量)资料的次数分布。 3.变量的分布具有两个明显基本特征,即(集中性)和(离散性)。 4.反映变量集中性的特征数是(平均数),反映变量离散性的特征数是(变异数)。 5.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s=( )。 判断题 1. 计数资料也称连续性变量资料,计量资料也称非连续性变量资料。(×) 122 --∑∑n n x x )(

2. 条形图和多边形图均适合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次数分布。(×) 3. 离均差平方和为最小。(∨) 4. 资料中出现最多的那个观测值或最多一组的中点值,称为众数。(∨) 5. 变异系数是样本变量的绝对变异量。(×) 单项选择 1. 下列变量中属于非连续性变量的是( C ). A. 身高 B.体重 C.血型 D.血压 2. 对某鱼塘不同年龄鱼的尾数进行统计分析,可做成( A )图来表示. A. 条形 B.直方 C.多边形 D.折线 3. 关于平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B.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等. C. 正态分布的中位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D.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均相等。 4. 如果对各观测值加上一个常数a ,其标准差( D )。 A. 扩大√a 倍 B.扩大a 倍 C.扩大a 2倍 D.不变 5. 比较大学生和幼儿园孩子身高的变异度,应采用的指标是( C )。 A. 标准差 B.方差 C.变异系数 D.平均数 三 填空 1.如果事件A 和事件B 为独立事件,则事件A 与事件B 同时发生的概率P (AB )= P (A )?P (B )。 2.二项分布的形状是由( n )和( p )两个参数决定的。 3.正态分布曲线上,( μ )确定曲线在x 轴上的中心位置,( σ )确定曲线的展开程度。 4.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 =( )。 5.t 分布曲线与正态分布曲线相比,顶部偏( 低 ),尾部偏( 高 )。 n /σx σ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重庆西南大学 2012 至 2013 学年度第 2 期 生物统计学 试题(A ) 试题使用对象: 2011 级 专业(本科) 命题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答题方式采用: 闭卷 说明:1、答题请使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圆珠笔在答题纸上书写工整. 2、考生应在答题纸上答题,在此卷上答题作废.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2、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3、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4、30位学生中有男生16位、女生14位,可推断该班男女生比例符合1∶1 (已知84.321,05.0=χ)。 ( ) 5、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推断处理的总体。( ) 6、率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前,应该对资料数据作反正弦转换。( ) 7、比较前,应该先作F 测验。 ( ) 8、验中,测验统计假设H 00:μμ≥ ,对H A :μμ<0 时,显著水平为5%,则测验的αu 值为1.96( ) 9、行回归系数假设测验后,若接受H o :β=0,则表明X 、Y 两变数无相关关系。 ( ) 10、株高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30150±=±s y (厘米),果穗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s y ±1030±=(厘米),可认为该玉米的株高性状比果穗性状变异大。 (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分别从总体方差为4和1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4的样本,样本平均数分别为3和2,在95%置信度下总体平均数差数的置信区间为( )。 A 、[-9.32,11.32] B 、[-4.16,6.16]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第四套) (一) -06-26 18:20:57 来源:信阳考试网作者:编辑组信阳考试网【大中小】浏览:802次评论:0条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 共20分) 1.1632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 A.培根 B.斯宾塞 C.夸美纽斯 D.赫尔巴特 2.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A.《论语》 B.《学记》 C.理想国》 D.《雄辩术原理》 3.中国学校课程的雏形”六艺”是指 A.”诗、书、礼、乐、射、数” B.”诗、书、礼、乐、御、数” C.”礼、乐、射、御、书、数” D.”礼、乐、射、御、诗、画”

4.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等口号的现代教育派的代表是 A.卢梭 B.洛克 C.杜威 D.赫尔巴特 5.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特点是都否认了 A.教育的社会性 B.教育的平等性 C.教育的阶级性 D.教育的生产性 6.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A.教师、学生、教材 B.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 7.人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 A.社会生产 B.人口数量 C.科学技术 D.自然环境

8.”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原则是中提出的。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9.马克思主义认为, 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A.从事智力劳动 B.从事体力劳动 C.接受教育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0.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11.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 这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生物统计学》考试自测题

《生物统计学》考试自测题 (课程代码ZH34004,闭卷,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每空1分,20%) 1、数据变异度的度量方法主要有 , , 3种。 2、根据遗传学原理,豌豆的红花纯合基因型和白花纯合基因型杂交后,在F2代白花植株出现的概率为。若一次试验中观测2株F2植株,则至少有一株为白花的概率为 ;若希望有99%的把握获得1株及1株以上的白花植株,则F2需至少种植 株。 3、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 、 及 。 4、微生物生长统计中,第1小时增长1x ,第2小时增长2x ,第3小时增长3x ,则增长率的几何平均数为 。 5、在参数区间估计中,保证参数在某一区间内的概率1α-称为 。 6、某水稻品种单株产量服从正态分布,其总体方差为36,若以n=9抽样,要在α=水平上检验:100,:100μμ=≠o A H H ,若要接受o H ,样本平均值所在区间为 。 7、数据资料常用 、 和 三种数据转换方式,以满足方差分析要求的前提条件。 8、写出下面假设检验的零假设。 ①配对数据t-检验: ; ②一元线性回归的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 ③单因素方差分析随机模型的F 检验: 。 9、对50粒大豆种子的脂肪含量(X)和蛋白质含量(Y)进行回归分析,得到Y 依X 的回归方程为:350.7=-Y X ,X 依Y 的回归方程为:4132/35=-X Y ,则相关系数(r)为 ,=x ,=y 。 10、在某保护区内进行野生动物考察,捕获25只锦鸡,标记放回,第二次共捕获60只,其中有5只有标记。这种抽样符合 分布,估计该地锦鸡种群大小为 只。

二、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代 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题2分,20%) 1、方差分析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包括可加性、方差齐性,以及( ) A 、无偏性 B 、无互作 C 、正态性 D 、重演性 2、频数分布曲线中,代表众数所在位置的编号是( ) A 、1 B 、2 C 、3 D 、2或3 3、对一批大麦种子做发芽试验,抽样1000粒,得发芽种子870粒,若规定发芽率达90%为合格,这批种子与规定的差异是否显著( ) A 、不显著 B 、显著 C 、极显著 D 、不好确定 4、当样本容量增加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趋于( ) A 、正态分布 B 、2χ分布 C 、F 分布 D 、u 分布 5、在正态总体N(10, 10)中以样本容量10进行抽样,其样本平均数服从( )分布 A 、N(10, 1) B 、N(0, 10) C 、N(0, 1) D 、N(10, 10) 6、已知标准正态分布的累积函数()0.8u φ=,则(||)P U u <=( ) A 、 B 、0.3 C 、 D 、 7、下列描述中不正确的说法是( ) A 、离散型数据频数分析时其组界通常为连续的区间 B 、多重比较LSD 法比Duncan 法更容易犯I 型错误 C 、总体平均数不受抽样误差的影响 D 、二项分布的概率均可用正态分布小区间的概率求取 8、配对数据与成组数据相比,其特点不包括( ) A 、加强了试验控制 B 、t 检验的自由度大 C 、不受总体方差是否相等的限制 D 、可减小误差 9、对13个样点的水稻茎杆产量(X ,克)和籽粒产量(Y ,克)进行测定,散点图如下。现有A 、B 、C 、D 四人对该资料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正确的是( ): A 、X Y 0548.15091.0? --=(r =) B 、X Y 0548.15091.0?+-= (r = ) C 、X Y 0548.15091.0? -= (r = D 、X Y 0548.15091.0? += (r = 0.00.51.01.52.000.51 1.52 2.53 3.5 4 茎秆产量 稻谷产量(g )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重庆西南大学 2012 至 2013 学年度第 2 期 生物统计学 试题(A ) 试题使用对象: 2011 级 专 业(本科) 命题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答题方式采用: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2、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3、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4、30位学生中有男生16位、女生14位,可推断该班男女生比例符合1∶1(已 知84.321,05.0=χ)。 ( ) 5、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推断处理的总体。( ) 6、率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前,应该对资料数据作反正弦转换。( ) 7、比较前,应该先作F 测验。 ( ) 8、验中,测验统计假设H 00:μμ≥ ,对H A :μμ<0 时,显著水平为5%,则测验的αu 值为1.96( ) 9、行回归系数假设测验后,若接受H o :β=0,则表明X 、Y 两变数无相关关系。( ) 10、株高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30150±=±s y (厘米),果穗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s y ±1030±=(厘米),可认为该玉米的株高性状比果穗性状变异大。 (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分别从总体方差为4和1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4的样本,样本平均数分别为3和2,在95%置信度下总体平均数差数的置信区间为( )。

A 、[-9.32,11.32] B 、[-4.16,6.16] C 、[-1.58,3.58] D 、都不是 2、态分布不具有下列哪种特征( )。 A 、左右对称 B 、单峰分布 C 、中间高、两头低 D 、概率处处相等 3、一个单因素6个水平、3次重复的完全随机设计进行方差分析,若按最小显著差数法进行多重比较,比较所用的标准误及计算最小显著差数时查表的自由度分别为( )。 A 、 2MSe/6 , 3 B 、 MSe/6 , 3 C 、 2MSe/3 , 12 D 、 MSe/3 , 12 4、已知),N(~x 2σμ,则x 在区间]96.1,[σμ+-∞的概率为( )。 A 、0.025 B 、0.975 C 、0.95 D 、0.05 5、 方差分析时,进行数据转换的目的是( )。 A. 误差方差同质 B. 处理效应与环境效应线性可加 C. 误差方差具有正态性 D. A 、B 、C 都对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 1、方差分析有哪些步骤? 2、统计假设是?统计假设分类及含义? 3、卡方检验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4、显著性检验的基本步骤? 5、平均数有哪些?各用于什么情况? 四、计算题;(共4题、50分) 1、进行大豆等位酶Aph 的电泳分析,193份野生大豆、223份栽培大豆等位基因型的次数列于下表。试分析大豆Aph 等位酶的等位基因型频率是否因物种而不同。( 99 .52 05.0,2=χ, 81 .7205.0,3=χ)(10分)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Aph 等位酶的等位基因型次数分布 物 种 等位基因型 1 2 3 野生大豆 29 68 96

小学教育学试卷试题及标准答案.doc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2010-08-07 20:57:18|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1、在 17 世纪,埘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捕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 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答案: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并从理沦上二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 理论基础。 2、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答案: C.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教育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做到循序渐进。 3、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答案: A. 马克思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 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答案: C.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A. 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 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 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 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 他在教学中主张教师中心,课程中心和课堂中心。 6、在 1951 年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 A. 赫尔巴特 B. 瓦根舍因 C. 怀特海 D. 克伯屈 答案: B. 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了范例教学。

生物统计学期末考试题

生物统计学期末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生物统计学期末考试题 2.样本:从总体中抽出的若干个体所构成的集合称为样本 3.方差:用样本容量n来除离均差平方和,得到的平方和,称为方差 4.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就是标准差 5.标准误:即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是描述均数抽样分布的离散程度及衡量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尺度, 反映的是样本均数之间的变异。 6.变异系数:将样本标准差除以样本平均数,得出的百分比就是变异系数 7.抽样:通常按相等的时间间隔对信号抽取样值的过程。 8.总体参数:所谓总体参数是指总体中对某变量的概括性描述。 9.样本统计量:样本统计量的概念很宽泛(譬如样本均值、样本中位数、样本方差等等),到现在 为止,不是所有的样本统计量和总体分布的关系都能被确认,只是常见的一些统计量和总体分布之间 的关系已经被证明了。 10.正态分布:若随机变量X服从一个数学期望为μ、标准方差为σ2的高斯分布, 正态分布又名 高斯分布 11.假设测验:又称显著性检验,就是根据总体的理论分布和小概率原理,对未知或不完全知道的总 体提出两种彼此对立的假设,然后由样本的实际结果,经过一定的计算,做出在一定概率意义上应该 接受的那种假设的推断。 12.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或“F检验”,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 13.小概率原理:一个事件如果发生的概率很小的话,那么它在一次试验中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但 在多次重复试验中几乎是必然发生的,数学上称之小概率原理。 15.决定系数:决定系数定义为相关系数r的平方 16.随机误差:在实际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其绝对值和符号无法预计的测量误差。 17.系统误差:它是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个被测尺寸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时,误差值的大小和 符号(正值或负值)保持不变;或者在条件变化时,按一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二. 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在正态分布N(μ ;σ)中,如果σ相等而μ不等,则曲线平移, ( ) 2. 如果两个玉米品种的植株高度的平均数相同,我们可以认为这两个玉米品种是来自同一总体() 3. 当我们说两个处理平均数有显著差异时,则我们有99%的把握肯定它们来自不同总体. 4小概率原理是指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可以认为不可能发生() 5 激素处理水稻种子具有增产效应,现在在5个试验区内种植经过高、中、低三种剂量的激素处理的水稻种此试验称为三处理五重复试验() 6.系统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用来计算试验精度。() 7.精确度就是指观察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异。() 8. 实验设计的三个基本原则是重复、随机、局部控制。() 9. 正交试验设计就是从全部组合的处理中随机选取部分组合进行试验。() 10.如果回归方程Y=3+1.5X的R2=0.64,则表明Y的总变异80%是X造成。() 三. 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 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与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有什么不同? 2. 什么是小概率原理?在统计推断中有何 作用? 3. 什么是多重比较中的FISHER氏保护测验?4. 样本的方差计算中,为什么要离均差平方和 除以n-1而不是除以n? 5. 如果两个变量X和Y的相关系数小于0.5,是否它们就没有显著相关性? 6. 单尾测验与双尾测验有何异同?

生物统计学期末复习题

统计选择题 1,由于(1,研究对象本身的性质)造成我们所遇到的各种统计数据的不齐性。 2,研究某一品种小麦株高,因为该品种小麦是个极大的群体,其数量甚至于是个天文数字,该体属于(4,无限总体) 3,从总体中(2,随机抽出)一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4,用随机抽样方法从总体中获得一个样本的过程称为(3,抽样) 5,身高,体重,年龄这一类数据属于(3,连续型数据;1,度量数据) 6,每10个中男性人数,每亩麦田中杂草株数,喷洒农药后每100只害虫中死虫数等,这一类数据属于(1,离散型数据;2,计数数据) 7,把频数按其组值的顺序排列起来,称为(3,频数分布) 8,以组值作为一个边,相应的频数为另一个边,做成的连续矩形图称为(2,直方图)9,绘制(4,多边形图)的方法是在坐标平面内点上各点(中值,频数),以线段连接各点,最高和最低非零频数点与相邻零频数点相连。 10,累积频数图是根据(3,累积频数表)直接绘出的。 11,样本数据总和除以样本含量,称为(算数平均数 12,已知样本平方和为360,样本含量为10,以下4种结果中(2,6.0)是正确的标准差。 13,概率的古典定义是(2,基本事件数与事件总数之比) 14,下面第(2,概率是事物所固有的特性) 15,对于事件A和B,P(A∪B)等于(2,P(AB)) 16,对于事件A和事件B,P(A|B)等于(P(AB)/P(B)) 17,对于任意事件A和B,P(AB)等于(P(B)P(B|A)) 18,下述(3随机试验中所输入的变量)项称为随机变量 19,关于连续型随机变量,有以下4种提法,其中(1,可取某一区间内的任何数值)20,总体平均数可以用以下4种符号中的一种表示,它是(2,μ) 21,样本标准差可以用以下4种符号中的一种表示,它是(1,s) 22,在养鱼场中,A鱼塘的面积占10%,A鱼塘中鱼的发病率为1%,问从养鱼场中任意捕捞一条鱼,它既是A鱼塘,又是生病的鱼的概率是(4,0.003) 23,以下4点是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特征的,其中(2,f(x)=lim △x→0P(x

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小学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代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B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 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 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并对后世的文化教育及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人是B A.汉武帝 B.董仲舒 C.郑玄 D.朱熹 3.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多元化 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全民化 4.墨子的教育思想中,除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外,主要的思想是A

A.“兼爱、非攻” B.“弃仁绝义” C.“道法自然” D.“化性起伪” 5.一个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普遍实施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的义务形式称为B A.普及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普及基础教育 D.普及国民教育 6.国家对在小学中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称为A A.小学教育目的 B.小学教育目标 C.小学教育原则 D.小学教育内容 7.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D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8.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弗洛伊德 B.华生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D A.差异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0.小学生的思维C A.正处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并行发展阶段 B.正处于抽象思维向具体思维过渡阶段 C.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 D.完全属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11.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A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12.个别教师私拆、毁弃学生的信件、日记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B

生物统计学期末考试试题A

漳州师范学院 生物系_____________专业_____级本科_______班 《生物统计学》课程期末考试卷(A)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试时间:2011-12-29 一、名词解释(6×2) 1统计数: 2小概率原理: 3无偏估计: 4准确性: 5纳伪错误: 6方差: 二、判断题:请在下列正确的题目后面打“√”,错误的打“×”。(12×1) 1 t分布曲线的平均数与中位数相等(√) 2众数是总体中出现最多个体的次数。(×) 3 正态分布曲线形状与样本容量n无关(√) 4 假设检验显著水平越高,检验效果越好(×) 5 样本频率假设检验如果需要连续性矫正时,矫正系数=0. 5(×) 6 样本标准差是总体标准差的无偏估计(×) 7计算相关系数的两个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8 试验因素的任一水平就是一个处理(×) 9 在同一显著水平下,双尾检验的临界正态离差大于单位检验(√) 10 LSD检验方法实质上就是t检验(×) 11对多个样本平均数仍可采用t测验进行两两独立比较。(×)

12假设测验结果或犯α错误或犯β错误。( × ) 三、选择题(18×2) 1、某学生某门课成绩为75分,则其中的变量为[ ] A. 某学生 B. 某门课成绩 C. 75分 D. 某学生的成绩 2、算术平均数的重要特性之一是离均差之和[ ] A 、最小 B 、最大 C 、等于零 D 、接近零 3、在回归直线y=a+bx 中,若b <0,则x 与y 之间的相关系数[ ] A. r=0 B. r=1 C. 0<r <1 D. -1<r <0 4、假定我国和美国的居民年龄的方差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抽方 法抽取本国人口的1%计算平均年龄,则平均年龄的标准误 [ ] A.两者相等 B.前者比后者大 C 前者比后者小 D.不能确定大小 5、1-α是[ ] A.置信限 B.置信区间 C.置信距 D 置信水平 6、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一个变数10的离均差是2,那么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 A 、12 B 、10 C 、8 D 、2 7、两个二项成数的差异显著性一般用[ ]测验。 A 、t B 、F C 、u D 、卡方测验 8、测验回归截距的显著性时,()/a t a s α=-遵循自由度为[ ] 的学生氏分布。 A 、n -1 B 、n -2 C 、n -m -1 D 、n 9、对一批大麦种子做发芽试验,抽样1000粒,得发芽种子870粒,若规定发芽率达90%为合格,测验这批种子是否合格的差异显著性为[ ]。 A 、不显著 B 、显著 C 、极显著 D 、不好确定 10设容量为16人的简单随机样本,平均完成工作需时13分钟。 已知总体标准差为3分钟。若想对完成工作所需时间总体构 造一个90%置信区间,则[ ] A 应用标准正态概率表查出u 值 B.应用t 分布表查出t 值 C.应用卡方分布表查出卡方值 D.应用F 分布表查出F 值

生物统计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考试轮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编号 考试课程:[120770] 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命题负责人曾汉元 适用对象: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科学专业2015级审查人签字 考核方式:上机考试试卷类型:A卷时量:150分钟总分:100分 注意:答案中要求保留必要的计算和推理过程,全部答案保存为一个Word文档,文件名 为学号最后两位数+姓名。考试结束后不要关机。提交答卷后,请到主机看一下是否提交成功。第1题12分,第3题5分,第10题13分,其余的题各10分。 1、下表为某大学96位男生的体重测定结果(单位:kg),请根据资料分别计算以下指标:(1)算术平均数;(2)几何平均数;(3)中位数;(4)众数;(5)极差;(6)方差;(7)标准差;(8)变异系数;(9)标准误。(10) 绘制各体重分布柱形图。 66 69 64 65 64 66 70 64 59 67 66 66 60 66 65 61 61 66 67 68 62 63 70 65 64 66 68 64 63 60 60 66 65 61 61 66 59 66 65 63 58 66 66 68 64 65 71 61 62 69 70 68 65 63 66 65 67 66 74 64 70 64 59 67 66 66 60 66 65 61 61 66 67 68 62 63 70 65 64 66 68 64 63 60 60 66 65 61 61 66 59 66 65 63 58 66 2、已知1000株水稻的株高服从正态分布N(97,3 2),求: (1)株高在94cm以上的概率? (2)株高在90~99cm之间的概率? (3)株高在多少cm之间的中间概率占全体的99%? 3.已知某批30个小麦样品的平均蛋白质含量为14.5%,σ=2.50%,试进行95%置信度下的蛋白质含量的区间估计和点估计。 4、有一大麦杂交组合,F2代的芒性状表型有钩芒、长芒和短芒三种,观察计得其株数依次分别为348、11 5、157,试检验其比率是否符合9:3:4的理论比率。 5、某医院用某种中药治疗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现将血红蛋白含量(g/L)变化的数据列在下面,假定资料满足各种假设测验所要求的前提条件,问:治疗前后之间的差别有无显著性意义? 患者编号 1 2 3 4 5 6 7 治疗前血红蛋白含量65 75 50 76 65 72 68 治疗后血红蛋白含量82 112 125 85 80 105 128

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

江苏省《小学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小学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反映在(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学生通过认识书本知识去认识客观世界,说明教学过程具有( )的特点。 A.引导性 B.间接性 C.简捷性 D.交往性 4.古代的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一般都是( )。 A.个别教学制 B.分组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设计教学法 5.学校作为为个体发展而有意识地安排的一种特殊环境,其要求、内容及各种活动能否引起并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取决于教师对这种环境的( )。 A.认识 B.设计 C.设想 D.安排 6.新课程改革要改变过去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 )三级管理相结合。 A.国家、地方、校长 B.国家、地方、教师 C.国家、校长、教师 D.国家、地方、学校

7.教育家( )曾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裴斯泰洛齐 8.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 )。 A.比较法 B.榜样法 C.自我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9.学生的学习特点受( )因素和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A.基础 B.智能 C.思维 D.能力 10.“学而时习之”反映的是( )的教学原则。 A.因材施教 B.巩固性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1.( )是“范例教学理论”的倡导者。 A.赞科夫 B.瓦?根舍因 C.布鲁纳 D.保罗?朗格朗 12.班级授课制的固定是指( )。 A.教师、学生、内容、时间和场所固定 B.教师、学生、教材、课时和场所固定 C.学生、位置、教材、课时和班级固定 D.教师、学生、内容、班级和时间固定 13.颜之推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人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看,这是强调(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榜样示范 D.实际锻炼 14.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群体性活动

生物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统计学考试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1. 分组时,组距和组数成反比。 ×2. 粮食总产量属于离散型数据。 ×3. 样本标准差的数学期望是总体标准差。 ×4. F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是对称曲线。 √5. 在配对数据资料用t检验比较时,若对数n=13,则查t表的自由度为12。 二. 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6.x~N(1,9),x1,x2,…,x9是X的样本,则有() x N(0,1)B.11 - x ~N(0,1)C.91 - x ~N(0,1)D.以上答案均不正确 7. 假定我国和美国的居民年龄的方差相同。现在各自用重复抽样方法抽取本国人口的1%计 算平均年龄,则平均年龄的标准误() A.两者相等 B.前者比后者大 D.不能确定大小 8. 设容量为16人的简单随机样本,平均完成工作需时13分钟。已知总体标准差为3分钟。 若想对完成工作所需时间总体构造一个90%置信区间,则() u值 B.应用t分布表查出t值 C.应用卡方分布表查出卡方值 D.应用F分布表查出F值 9. 1-α是() A.置信限 B.置信区间 C.置信距 10. 如检验k (k=3)个样本方差s i2 (i=1,2,3)是否来源于方差相等的总体,这种检验在统计上称为 ( )。 B. t检验 C. F检验 D. u检验 三. 填空题(每题3分,共15分) 11. 12. 13. 已知F分布的上侧临界值F0.05(1,60)=4.00,则左尾概率为0.05,自由度为(60,1) 的F 14. 15.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N (8,4),P(x < 4.71)(填数字) 四.综合分析题(共60分)

生物统计学期末复习题库及答案

第一章 填空 1.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2.样本统计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3.生物统计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的一门学科。 4.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分析)两大部分。 5.生物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记录统计学)、(近代描述统计学)和(现代推断统计学)3个阶段。 6.生物学研究中,一般将样本容量(n ≥30)称为大样本。 7.试验误差可以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判断 1.对于有限总体不必用统计推断方法。(×) 2.资料的精确性高,其准确性也一定高。(×) 3.在试验设计中,随机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完全消除。(∨) 4.统计学上的试验误差,通常指随机误差。(∨) 第二章 填空 1.资料按生物的性状特征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变量和(质量性状资料)变量。 2. 直方图适合于表示(连续变量)资料的次数分布。 3.变量的分布具有两个明显基本特征,即(集中性)和(离散性)。 4.反映变量集中性的特征数是(平均数),反映变量离散性的特征数是(变异数)。 5.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s=( )。 判断题 1. 计数资料也称连续性变量资料,计量资料也称非连续性变量资料。(×) 2. 条形图和多边形图均适合于表示计数资料的次数分布。(×) 3. 离均差平方和为最小。(∨) 4. 资料中出现最多的那个观测值或最多一组的中点值,称为众数。(∨) 5. 变异系数是样本变量的绝对变异量。(×) 单项选择 1. 下列变量中属于非连续性变量的是( C ). A. 身高 B.体重 C.血型 D.血压 2. 对某鱼塘不同年龄鱼的尾数进行统计分析,可做成( A )图来表示. A. 条形 B.直方 C.多边形 D.折线 3. 关于平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B.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等. C. 正态分布的中位数和几何平均数相等. D. 正态分布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几何平均数均相等。 4. 如果对各观测值加上一个常数a ,其标准差( D )。 A. 扩大√a 倍 B.扩大a 倍 C.扩大a 2倍 D.不变 5. 比较大学生和幼儿园孩子身高的变异度,应采用的指标是( C )。 A. 标准差 B.方差 C.变异系数 D.平均数 第三章 12 2--∑∑n n x x )(

《生物统计学-2019》复习题

《生物统计学》复习题 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有两大类:(因果关系),(平行关系) 2.在统计学中,常见平均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3.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1 ) (2 --= ∑n X X S ) 4.小概率事件原理是指(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人为的认为不会发生) 5.在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时,一个变量X 确定,Y 是随着X 变化而变化,两变量呈因果关系,则X 称为(自变量),Y 称为(因变量) ADCAA BABCB DADBB ADBCB 1、下列数值属于参数的是: A 、总体平均数 B 、自变量 C 、依变量 D 、样本平均数 2、 下面一组数据中属于计量资料的是 A 、产品合格数 B 、抽样的样品数 C 、病人的治愈数 D 、产品的合格率 3、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一个变数10的离均差是2,那么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A 、12 B 、10 C 、8 D 、2 4、变异系数是衡量样本资料 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A 、变异 B 、同一 C 、集中 D 、分布 5、方差分析适合于, 数据资料的均数假设检验。 A 、两组以上 B 、两组 C 、一组 D 、任何 6、在t 检验时,如果t = t 0、01 ,此差异是: A 、显著水平 B 、极显著水平 C 、无显著差异 D 、没法判断 7、 生物统计中t 检验常用来检验 A 、两均数差异比较 B 、两个数差异比较 C 、两总体差异比较 D 、多组数据差异比较 8、平均数是反映数据资料 性的代表值。 A 、变异性 B 、集中性 C 、差异性 D 、独立性 9、在假设检验中,是以 为前提。 A 、 肯定假设 B 、备择假设 C 、 无效假设 D 、有效假设 10、抽取样本的基本首要原则是 A 、统一性原则 B 、随机性原则 C 、完全性原则 D 、重复性原则 11、统计学研究的事件属于 事件。 A 、不可能事件 B 、必然事件 C 、小概率事件 D 、随机事件 12、下列属于大样本的是 A 、40 B 、30 C 、20 D 、10 13、一组数据有9个样本,其样本标准差是0.96,该组数据的标本标准误(差)是 A 、0.11 B 、8.64 C 、2.88 D 、0.32 14、在假设检验中,计算的统计量与事件发生的概率之间存在的关系是 。 A 、正比关系 B 、反比关系 C 、加减关系 D 、没有关系 15、在方差分析中,已知总自由度是15,组间自由度是3,组内自由度是 A 、18 B 、12 C 、10 D 、5 16、已知数据资料有10对数据,并呈线性回归关系,它的总自由度、回归自由度和残差自由度分别是 A 、9、1和8 B 、1、8和9 C 、8、1和9 D 、 9、8和1 18、下列那种措施是减少统计误差的主要方法。 A 、提高准确度 B 、提高精确度 C 、减少样本容量 D 、增加样本容量 19、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常用的方法是

小学教育《教学设计》试题及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开卷)教学设计试题一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30分)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行为目标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2.瑞奇总结归纳教学设计模式的6个要素分别是什么? 三、单选题(每题3分,共30分) 1.( )是对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方式所做出的决策,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A.传递策略B.组织策略 C.管理策略D.微观策略 2.对每一类的学习,要识别出导向学习的有效条件,其公式是:要得到X 的学习结果,就要提供或安排Y的条件。这是( )。 A.设计学习活动的行为主义原则 B.设计学习活动的信息加工观点 C.设计学习活动的建构主义观点 D.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认知观点 3.( )指教育评价的第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学者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4.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者尚未表现出足够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之下,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强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而这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这位学者是( )。 A.奥苏伯尔B.加涅 C.梅里尔D.皮亚杰 5.依据教材中的观点,教学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比较明确的( )特点。 A.组织性、高效性、先进性B.目的性、可控性、适应性 C.目的性、高效性、可控性D.可控性、灵活性、适应性’ 6.在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框架中,行为领域包括( )5个层次的目标。 A.获取、同化、适应、施行、达成B.获取、同化、理论、施行、模式 C.获取、同化、方法、施行、达成D.获取、同化、方法、模式、综合 7.任何行为都是由特定环境(或情境)决定的,都是在“刺激一反应”的条件反射中形成的。这是( )的观点。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B.社会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理论D.情境认知理论 8.( )涉及设计教学活动的决策,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呈现类型、程序及其结构,学生练习的类型、教学反馈的特点等的组织决策。

生物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变量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连续变量和非连续变量。 样本统计数是总体参数的估计量。 生物统计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的一门学科。 生物统计学的基本内容包括试验设计、统计分析两大部分。 统计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古典记录统计学、近代描述统计学、现代推断统计学3 个阶段。 生物学研究中,一般将样本容量n >30称为大样本。 试验误差可以分为随机误差、系统误差两类。 资料按生物的性状特征可分为数量性状资料变量和质量性状资料变量。 直方图适合于表示连续变量资料的次数分布。 变量的分布具有两个明显基本特征,即集中性和离散性。 反映变量集中性的特征数是平均数,反映变量离散性的特征数是变异数。 林星s= 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s= 如果事件A和事件B为独立事件,则事件A与事件B同时发生地概率P (AB) = P(A)*P(B)。 二项分布的形状是由n和p两个参数决定的。 正态分布曲线上,卩确定曲线在x轴上的中心位置,c确定曲线的展开程度。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等于c Wi。 t分布曲线和正态分布曲线相比,顶部偏低,尾部偏高。

统计推断主要包括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两个方面。

参数估计包括点估计和区间估计假设检验首先要对总体提出假设,一般应作两个假设,一个是无效假设,一个是备择假设。 对一个大样本的平均数来说,一般将接受区和否定区的两个临界值写作卩-U a^x_ 卩+U a c x 在频率的假设检验中,当np或nq v30时,需进行连续性矫正。 2检验主要有3种用途:一个样本方差的同质性检验、适应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 2检验中,在自由度df = (1)时,需要进行连续性矫正,其矫正的2 = ( p85 )。 2分布是连续型资料的分布,其取值区间为[0.+ %)。 猪的毛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检验两个纯合亲本的F2代性状分离比是否符合 孟德尔第一遗传规律应采用适应性检验法。 独立性检验的形式有多种,常利用列联表进行检验。 根据对处理效应的不同假定,方差分析中的数学模型可以分为固定模型、随机模型和混合模型混合模型3类。 在进行两因素或多因素试验时,通常应该设置重复,以正确估计试验误差,研究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在方差分析中,对缺失数据进行弥补时,应使补上来数据后,误差平方和最小。方差分析必须满足正态性、可加性、方差同质性3个基本假定。 如果样本资料不符合方差分析的基本假定,则需要对其进行数据转换,常用的数据转换方法有平方根转换、对数转换、正反弦转换等。 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是[-1,1]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