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比较研究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比较研究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比较研究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比较研究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比较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大公司相继引入指标,一些国际著名的投资

银行和大型投资基金也幵始将指标作为评价上市公司和建立投资组合的

工具1确定公司具备创造能力的年限2测算预测期内各期的3计算公司总

价值

2、新股发行定价估值方法整体评价新股发行定价的参考依据

通过新股发行定价估值方法确定的公司价值结果不能代替公司发行新股的市场定价,因为发行新股定价的最终目标是要反映投资者对公司股票价值的判断。

由于股票市场本身就是具有情绪化特征,一段时间内可能对某类公司比较青睐,给予较高的定价,一段时间可能又青睐另类公司,投资热情十分不确定。

因此公司发行新股的估值结果只能作为新股定价的参考,最终新股发

行定价还必须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予以确定。

、新股发行定价策略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1、不同新股发行定价方

式比较

1各主要证券市场不同新股发行定价方式使用情况

如果说新股发行定价估值结果仅供新股发行定价的参考依据,那么主承销根据新股发行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新股发行定价方式将显得比较

重要。

不同发行定价方式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定价前是否已经获得并充分利用投

资者对新股的需求信息;二是在出现超额认购时,承销商是否拥有配发股份的灵活性。

根据这两个标准,各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中类型。

这些方式目前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商经常使用,在实践中,各国证券监管机构根据本

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通常规定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式,在所选取的样本公司

中90 年代以前固定价格允许配售方式所占比重最大,达到43,累计投标方式次之,

占37,竞价方式占11,固定价格

但承销商无股份分配权的占9。

但是进入90 年代后,伴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趋势,跨国招股已经成为大型公司发行新股时的主要方式。

同时迅猛发展的新兴资本市场,为了与国际市场通用规则接轨,许多原来采用固定

价格方式的国家地区逐渐引入累计投标方式,如香港年后实行的混合招股机制。

1995 因此累计投标方式已经成为目前新股发行定价中使用最多的方式。

表二市场化发行定价方式的基本分类项目定价前是否已获取投资者对新股的需求信

息是否承销商是否拥有配发股份的灵活性是累计投标方式固定价格允许配售否竞价方式

固定价格公开认购

表三20世纪60年代末--90 年代初主要国家地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使用情况项目选样期间样本数量固定价格允许配售累计投标固定价格公开

发售竞价美国

75—8424662971 香港80—9080100 中国台湾68—90168100 新加坡

73—8766100澳大利亚76—89266100 比利时84—902829

764 智利82—9019100 芬兰84—8991793 德国78—92172100 意大利

85—9175955 日本79—88449100

89—91403100 荷兰82—91267327 葡萄牙86—881013466 西班牙

85—9039502525 瑞典70—912349622

>瑞士83—8942955 泰国88—8932100 英国80—8823743

资料来源根据,,,,,,7,1994和,搇,,2,1998 汇总得到的。

2 各主要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的主要特点分析

、美国、英国新股发行定价模式累计投标方式为主

累计投标方式之所以在美、英使用较为频繁,这与美、英的投资者结构中机构投资者主要比重是分不开的。

1997 年,美国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总值的80~85,英国

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占上市股票总值的795。

200名机构投资者在国际股票市场中的份额则更大,在美、英两国前最大的机构

投资者拥有的国际股票数量已经分别超过该国国际股票总量的96 和99 ,说明了两国机构投资者的高度集中情况。

美国证券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有养老基金、人寿保险基金、财产保险基金、

共同基金、信托基金、对冲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投资银行、大学基金会、慈善基金会,一些大公司&、也设有专门负责证券投资的部

门。

这些机构投资者大都是以证券市场作为主要业务活动领域,运作相对规范,对证券市场熟悉。

这些机构投资者经常参与新股发行,对不同特点发行公司的投资价值判断比较准确。

由于机构投资者素质比较高,以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报价作为定价的主要依据相对可靠。

当然美国市场在新股发行定价中券商针对采用代销方式承销的小盘股时也采用了固定价格发行方式,从美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看这不是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的主流方式。

表四当前主要国家地区证券市场新股发行方式的具体使用情况和主要特点

项目主要使用国家地区

定价基本过程主要特点或评价累计投标方式?>国际上最常用,尤其是

美、英等机构投资者比例较高的国家更为普遍美式1、准备阶段估值等2、

注册阶段3、等待及促销前期促销、路演和投标建档4、注册生效及定价、

股份配发1、降低了发行人和投资者之间、承销商和投资者之间、机构投

资者和散户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2、缩短发行定价与上市间的时

间间隔,减少承销风险固定价格方式新兴市场国家地区中比较常用,如台

湾、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1995 年之前、澳大利亚、泰国等;或发行

量较小的股票,如美国采用代销方式承销的小盘股港式95 年之前在估值

结果范围内确定一个固定发行价格,并根据该价格进行公开募集。

在批准发行与上市之间,有一段由投资者进行认购的发行期1、比较

简单2、销售成本低,对承销商要求不高,比较使用于发行规模不大的招

股活动。

3、但发行价格是否准确对承销商的依赖性太强。

累计投标与固定价格公开认购的混合方式在新兴市场走向成熟或证券市场开放的同时使用,比较适合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且本地散户投

资者比例又较高的特点,例如当前的香港市场港式94 年11 月《关于招股

机制的联合政策声明》后1、混合机制的股份分配方式2、定价过程3、回

拨机制4、超额配售权和后市支持5、发行过程既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

对最终发行定价的影响,又能够保护散户投资者的利益竞价方式国际上也是比较常用的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目前主要应用于日本、欧洲大陆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95年3月后增加竞价发行方式台湾95年3月后增加这

种方式1、竞价参与人的资格要求与身份限制2、单个投资者得标数量限

制3 、投标保证金4、决标方式5、公开申购部分价格决定机制1 、可以有效发挥价格发行功能,缩小发行价格与上市价格间得差距选择理想股东结构方面的功能不及累计投标方式

2、在为发行人

、香港新股发行定价模式混合招股机制

新股发行定价方式在一般证券市场上并不是一尘不变的,特别是新兴证券市场在面临对外开放或逐渐走向成熟时,都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

以香港市场为例,历史上香港有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80 年代初这四所合并为目前的香港联合交易所。

证券市场的真正发展也是始于80 年代初期,到90 年代中期香港证券

市场基本上还属于新兴证券市场,同时由于投资者结构中散户投资者比重较大,1980 年到1994 年间香港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基本上都采用固定价格公开发售方式,但随着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香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际资本流动性较强,根据本地投资者结构中散户投资者份额依然较大的特点,同时为满足国际资本强大的投资要求,1994 年

11 月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发表了《关于招股机制的联合政策声明》,从此香港的大

型新股发行基本上采用累计投标和公开认购混合的招股机制。

从香港实行混合招股机制发行方式以来的实践情况看,基本上实现了监管机构的预期目的,而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

的完善,如公开认购比例部分最低的规定、回拨机制的引入、公开认购中、组的划分等,这种机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小投资者利益,也达到了充分发挥机构投资者对发行定价的主导作用。

表五香港证券市场混合招股机制发行方式

项目香港认购部分国际配售部分股份总数分配比例10—15 如果香港认购部分超额认购倍率达一定比率,例如15 倍,将由承销商根据情况启动回拨机制,从而充分满足本土公开认购的需求85?>90 如果香港认购部分不足分配股份,承销商可以根据情况回拨给国际配售部分的投资者股份认购对象公众、机构及专业投资者国际含香港投资机构及专业投资者股份分配方式超额认购时抽签分配,97 年5 月证监会与联交所公告,为了散户投资者能够公平认购,将公开认购股份以公平基准平分为、两组组为认购额不高于500 万港币;组为认购额超过500 万港币与累计投标方式一致,

由承销尚决定,不必按比例分配、台湾新股发行定价模式固定价格公开申购、竞价发行及累计投标方式

95 年之前台湾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只有固定价格公开申购一种方式,这一点与香港市场有雷同之处,从投资者结构看,这段时期台湾证券市场发展也较为迅猛,89 年到96 年之间股指波动幅度较大,投资者开始逐渐成熟,原有的固定价格公开发售新股发行方式开始受到市场状况、投资者需求等各方面的压力,但台湾证券市场上散户投资者的比重一直比较高,台湾证监会1995 年3 月核定修改了《台北市证券商业同业公会证券商承销或再行销售优价证券处理办法》,在原有的固定价格公开申购以外,又增加了竞价发行方式。

规定新股首次公开发行采用竞价发行方式的,由承销商事先确定发行股数,但不确定发行价格。

原则上50 股份用于竞价拍卖,50 用于公开申购,公营事业不限制拍卖比例。

同时对于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可以采用累计投标方式。

因此,台湾证券市场上目前主要有固定价格公开申购、竞价及累计投标的新股发行方式。

综观目前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以累计投标新股发行方式为主,但不同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程不尽相同,新股发行方式在各个国家地区不同证券市场在不同时期有些不同。

从市场角度分析,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的使用和演变方向主要依据这一证券市场的投资需求状况而定。

2、新股发行抑价问题一般抑价程度越低说明市场成熟度越高

新股发行抑价是指新股发行定价存在低估现象,一般证券市场上都客观存在这一现象,说明新股发行价格和新股上市价格本身还是有所不同。

从统计的数据看,欧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新股发行抑价程度低于新兴市场的新股发行抑价程度,这表明成熟市场的新股发行定价更接近市场价格。

但是无论是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存在显著的新股发行抑价问题,

统计的32 个国家地区样本区间内上市首日平均收益率高达2786。

在影响新股发行抑价问题的诸多因素之中,新股发行定价方式其实非常重要。

例如马来西亚、泰国、葡萄牙、中国台湾、瑞士、西班牙、瑞典及新加坡市场在70年代初到90 年代初新股发行定价一般采取固定价格发行定价方式,其间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均超过30,其中马来西亚市场更是高

达8030 。

与次相反,荷兰、英国、美国等证券市场因为普遍采用累计投标或竞

价发行定价方式,同期新股上市首日收益率一般低于16。

表六主要国家地区新股发行抑价的比较项目时间段发行样本数量

上市首日平均收益率法国83—92197420 以色列93—9428450 加拿大71—92258540 奥地利64—9667650 荷兰82—9172720 丹麦89

—9732770 芬兰84—9285960 比利时84—90281010 德国78—921701090 澳大利亚76—892661190 英国59—9021331200

中国近10年股市发展报告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股票市场逐步得到完善。2012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提出:资本市场要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本文尝试对2002年—2011年中国股票市场发展情况做一个基本分析,探讨中国股市近十年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股市;成果;问题

中国近10年股市发展报告 一、中国股票市场近10年取得的成绩 (一)发行规模逐步扩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公司成功上市,股票市场融资的功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表1,反映了我国自1992年至2011年股票市场发行规模。 从表1可以看出:2002年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只有1224家,到了2011年共有2342家,10年的时间我国上市公司增长了1118家,平均每年增长112家,每年上市的公司数量居于世界前列。其中境内上市外资股近10年无显著变化,H股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02年内地在香港上市公司只有75家,到2011年已经有171家,增长了2、3倍。 (二)证券化率逐步提高 证券化率,指的是一国各类证券总市值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股市总市值与GDP总量的比值),实际计算中证券总市值通常用股票总市值来代表。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因此它是衡量一国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一国或地区的证券化率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该国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越重要。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晚,发展滞后,证券化率在全球处于较低水平,按照1997年末市场市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计算,为23.4%,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说明中国证券市场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如表2中的数据反映我国2002年-2011年年底证券化率情况。

新股发行制度(精选多篇)

新股发行制度(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 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包括审核制度、定价机制和发行方式三个方面,目前现行制度分别为保荐制度、询价制度以及网下询价配售和网上申购相结合的制度。我国现行ipo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立了一个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询价机制,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向机构投资者倾斜的发行模式,并且是以资金量的大小为配售新股的最主要原则。 2014年8月23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启动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不断改革对我国新股的顺利发行及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询价制度下机构投资者非理性定价,违背了市场化定价原则。 从我国ipo询价制度来看,发行人及其承销商征求部分机构投资者的定价信息后综合决定发行价格,前提认为他们掌握发行信息和发行经验,可以保证定价的合理性。但是一些机构投资者为了获取网下申购新股的机会,根据自身利益给出非理性定价,同时制度本身又缺

乏对询价效果的评价机制,无法判断其定价是否合理,不利于实现价格的充分发现。2ipo抑价程度较高,严重干扰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ipo制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ipo抑价,它是指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较低,而在股票首日上市交易时价格较高,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的一种现象。ipo定价不合理会导致发行市场不能对信息进行辨别,从而无法对企业进行选择,发行企业也不能通过发行价格来反映公司价值和体现企业发展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发行市场应有的职能与作用。 (二)发行方式不完善,没有完全体现公平原则 过度向机构投资者倾斜,各融资主体参与机会不均。首先,机构投资者既可以参与网下配售,又可以进行网上申购,而中小投资者只能在网上申购新股。其次,网上实行按资金申购,机构投资者凭借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占据股票发行总额的半壁江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投资者资金分散, 中签率很小,这明显对中小投资者非常不公平。最后,机构投资者由于可以申购到很多份额,就会得到新股发行中绝大部分无风险收益,而中小投资者却很少能从中获利,体现出机制设计中对机构投资者的偏袒,不利于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内幕消息和其所占份额操纵价格。在现行ipo 机制下,由于机构投资者垄断新股发行的很大部分份额,进而有着在

股票发行定价的基本原理

股票发行定价的基本原理 (l)股票的价值 股票的价值就是它的资本价值,也就是股票的含金量,或者说,是股票的资本含量。但是,这只是股票的静态价值,由于股票是一种生息资本所有权的代表,因而它还有动态价值。这个动态价值就是股票的资本化价值和收益化价值。 所谓资本化价值,就是股票的资本所获得的利润再转化为资本价值;而收益化价值,就是股票能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流量。这两者可能只存在于一种,也可能两种形式并存。 然而,确定股票动态价值是一个操作难题。从理论上看,其动态化价值具有无穷大,因为股票的生命存续期在理论上是永恒的;但在实践中,却又是不可行的。因为任何企业,都有其衰亡的过程。 因此,确定股票价值的基本原则,是以某一段未来时期为限,也就是说,以股票的价值的完全再生为原则。 (2)供求关系的影响 供求关系如何影响股票呢?这实际上取决于金融市场各金融品种的收益与风险的比较。从整个市场来看,一方面,市场利率较高,需求较小,因而相应价格较低;另一方面,股票供给本身也影响价格,如在一定时期内股票供给过多,价格就会下降,供给量少,价格就会上升。 2.影响股票发行价格的主要因素 (1)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就是发行人内部经营管理对发行价格制定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发行价格随发行人的实质经营状况而定。这些因素包括公司现在的盈利水平及未来的盈利前景、财务状况、生产技术水平、成本控制、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利润水平。在正常状况下,发行价格是盈利水平的线性函数,承销商在确定发行价格时,应以利润为核心,并从主营业务入手对利润进行分析和预测。主营业务的利润及其增长率,是反映企业的实际盈利状况及其对投资者提供报酬水平的基础,利润水平与投资意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而发行价格则与投资意愿有着负相关的关系。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润水平越高,发行价格越高,而此时投资者也有较强的投资购买欲望。当然,未来的利润增

2004-09-01-发行定价阅读材料-中国新股发行定价的四个阶段历程

中国新股发行定价的四个阶段历程 2004年09月01日 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出台,中国的新股发行步入了全新旅程。回首来路,新股发行定价曾经历过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固定价格 证券市场建立以前,我国公司股票大部分按照面值发行,定价没有制度可循。证券市场建立初期,即90年代初期,公司在股票发行的数量、发行价格和市盈率方面完全没有决定权,基本上由证监会确定,大部分采用固定价格方式定价。从1994年开始,我国进行发行价格改革,曾在一段时间内实行竞价发行,当时由于股票市场规模太小,股票供给与需求极不平衡,股票发行定价往往较高,只有四家公司试点,以后没有再使用。 第二阶段:相对固定市盈率定价 证券法实施以前(1996—1999年),新股发行定价使用的是相对固定市盈率的定价方法,新股的发行价格根据企业的每股税后利润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市盈率水平来确定,在此期间,由于股票发行方式和发行价格均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发行市盈率与二级市场的平均市盈率脱节,造成股票发行价格和二级市场交易价格之间的巨大差异,新股上市当天有50~250%的涨幅,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由于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利差,使新股风险加大,新股一进入二级市场市盈率就较高,持股风险加大。 第三阶段:累积投标定价 1999年7月1日生效的《证券法》规定,股票发行价格由发行人和承销商协商后确定,表明我国在证券市场的价格机制上,向市场化迈进了一大步。此后的《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对新股发行定价的市场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要求发行人和承销商在协商定价时,机构投资者也要参与定价。当然这种定价也要通过证监会的审核。从《通知》中可以看出,新股发行定价可以超出发行价格区间,但是超出量的界限并没有明确。在市场运行中,创新出累计投标的新股发行定价方式。2001年证监会发布《新股发行上网竞价方式指导意见》,明确了累计投标定价方式。 第四阶段:控制市盈率定价 2001年下半年,股市大幅下挫,几乎所有按市场定价发行的新股都跌破了上市首日的收盘价,使投资者承担了高价发行的巨大风险。管理层也注意到市

中国股市发展分析(完整版)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以上证综指走势为例) 分上中下三篇发至经济观察木泉投资原创文章 上证综指于1991年7月15日首次发布,其样本股是全部上市股票,因此其对中国股票市场有非常好的代表性。下面以上证综指自发布以来的收盘价为载体,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进行分析。 (1)1990-1992年10月:初步实验,股市第一次起落 邓小平南方讲话,提出坚持改革开主、发展市场经济(含股票市场)的观点,国内开始进行股票市场试点开放,国内掀起一轮投资热,股票价格的逐渐上涨也使得上证综指从90多点涨至400多点。 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交易价格限制全部取消,在这一利好消息刺激下,大盘从616.99点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这也是上证指数首次突破千点大关。此后仅仅3天时间,各只股票价格都呈现一飞冲天的走势,平均涨幅为570%。其中,5只新股更狂升2500%至3000%。最终上证指数暴涨至1300多点。 但由于这一年有30多只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长了3.88倍,对投资者的心理冲击和资金面压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深圳“810事件”也加速了上证综指的下跌。“1992股票认购证”第四次摇号。当时预发认购表500万张,每人凭身份证可购表1张,时称有“百万人争购”,不到半天的时间,抽签表全部售完,人们难以置信。秩序就在人们的质疑中开始混乱,并发生冲突。这天傍晚,数千名没有买到抽签表的股民在深南中路打出反腐败和要求公正的标语,并形成对深圳市政府和人民银行围攻的局面,酿成“8·10事件”。上海股市受深圳“8·10”风波影响,上证指数从8月10日的964点暴跌到8月12日的781点,跌幅达19%。暴跌五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398点,几乎打回原形。 (2)1992年10月-1994年6月:股市第二次起落 从1992年底到1993年初,我国新兴的投资基金开始得到政府支持,上市投

新股定价机制研究

新股定价机制研究 摘要: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带来的“三高”现象,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及新股破发,不仅损害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更违背了市场价值规律,破坏了股票的内在价格秩序。本文通过对新股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现阶段我国新股频频破发主要是新股定价机制不合理造成的,并针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新股破发新股定价方法影响因素。 1 选题背景。 新股发行历年都是证券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1963 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首次提出新股发行抑价问题。随后,大量学者对IPO 抑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表明,在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证券市场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IPO 抑价现象。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新股发行定价的高抑价现象始终异常突出,新股首日涨幅最高曾达到800%,且鲜有首日跌破发行价的情况,成为证券市场一大奇观。2010 年以来,新股破发屡屡发生。特别创业板的“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和新股破发大规模来袭,打破了“新股不败”的神话———投资者在一级市场打新就能获得超额收益。新股定价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IPO 定价过高,减少了股票在二级市场的获利空间,特别是在新股频频破发情况下,投资者出于对高发行价格下高破发风险的认识会持谨慎投资态度。从而可能会造成认购量不足,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造成认购量严重不足,致使发行失败。此外,如果IPO 价格太高造成一上市就破发的情况,这将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如果投资者选择退出的话,又会引发股价进一步下跌,不利于公司树立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从而对公司未来的再融资活动和持续发展形成不利影响。反之,如果IPO 定价水平偏低,很显然会损失发行人的利益,公司的价值没有被市场充分认可,发行人融资规模将受到影响。新股发行的高抑价或首日破发究竟源于何因?归根到底,是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机制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研究新股定价机制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2 新股定价的测度。 2.1 新股的定价方法。 在全球市场中新股定价的主要方式包括固定价格机制、拍卖机制、累计订单投标机制及以上各种组合形成的混合方式。 2.1.1 在固定价格发行方法中,投资者事先知道证券发行的固定价格。投资者在招股说明书指定的时间内,填写申购表并签名,然后把它们提交给承销商。投资者提交了申购表后,必须把与股票需求数量相对应的资金存入承销商账户。在申购托收期结束之后,股票就会在投资者之间按比例地进行分配。

中国股市现状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现状浅析 摘要:中国股票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道路。中国股票市场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股票市场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或欲望,而“幸福和快乐是满足人欲望最好的药剂”(孟德斯鸠)。娱乐的特性是符合现代经济活动的目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多地关注我们自身的幸福与快乐。 近几年来,全球金融动荡,中国采取各种金融政策见效甚微。中国各种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股票市场绵延不断的下跌,是否反映了“经济向下“的状况,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大家要分清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两回事。 对于中国股市的持续下跌不妨分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来看。从过去十年的跨度来看,中国股市有着估值回归的内在需求,这是近年来A股不断走低的重要原因。股市的不振更多是信心缺失所致,而不是经济下降所致。根据市场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最为担心的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仍有可能恶化扩散,国内经济受转型和周期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行压力较大,这些基本面因素是导致市场走弱的主要原因。 众所周知,全球金融市场充满着泡沫,大家进入了一个泡沫化生存的时代。因此,尽管最近以来中国股市,甚至全球股市出现了全面性下跌,但是这种下跌只是市场价格的波动,并非是出现全球股市周期性的变化。对于国内股市大幅下跌,既有国际周边市场的影响,更重要的应该是是国内股市本身出了问题。 中国股市现象既与生活常识相背离,也脱离基本的经济原理,因此,其股市泡沫的吹大是无疑的。既然股市的泡沫已经吹得很大,因此,中国股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价格上进行调整也就十分正常了。股市的指数上下波动是很正常的事情,股票的市场价值总是围绕其内涵价值上下波动。因此,国内股市下跌了,特别是泡沫很大的股市下跌,对市场不是不好,而是股市未来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股市是实体经济的睛雨表来看,尽管国内存在两大资产价格巨大的泡沫,但是国内经济向好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韩国的MV风靡我国,从表象上看,也许大家只是把它作为

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

中国的新股发行制度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包括审核制度、定价机制和发行方式三个方面,目前现行制度分别为保荐制度、询价制度以及网下询价配售和网上申购相结合的制度。我国现行IPO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立了一个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询价机制,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向机构投资者倾斜的发行模式,并且是以资金量的大小为配售新股的最主要原则。 2010年8月23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启动新股发行体制第二阶段改革。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不断改革对我国新股的顺利发行及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十分积极的贡献,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询价制度下机构投资者非理性定价,违背了市场化定价原则。 从我国IPO询价制度来看,发行人及其承销商征求部分机构投资者的定价信息后综合决定发行价格,前提认为他们掌握发行信息和发行经验,可以保证定价的合理性。但是一些机构投资者为了获取网下申购新股的机会,根据自身利益给出非理性定价,同时制度本身又缺乏对询价效果的评价机制,无法判断其定价是否合理,不利于实现价格的充分发现。2IPO抑价程度较高,严重干扰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IPO制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IPO抑价,它是指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较低,而在股票首日上市交易时价格较高,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的一种现象。IPO定价不合理会导致发行市场不能对信息进行辨别,从而无法对企业进行选择,发行企业也不能通过发行价格来反映公司价值和体现企业发展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发行市场应有的职能与作用。 (二)发行方式不完善,没有完全体现公平原则 过度向机构投资者倾斜,各融资主体参与机会不均。首先,机构投资者既可以参与网下配售,又可以进行网上申购,而中小投资者只能在网上申购新股。其次,网上实行按资金申购,机构投资者凭借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占据股票发行总额的半壁江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投资者资金分散,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比较研究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大公司相继引入指标,一些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和大型投资基金也开始将指标作为评价上市公司和建立投资组合的工具1确定公司具备创造能力的年限2测算预测期内各期的3计算公司总价值2、新股发行定价估值方法整体评价新股发行定价的参考依据通过新股发行定价估值方法确定的公司价值结果不能代替公司发行新股的市场定价,因为发行新股定价的最终目标是要反映投资者对公司股票价值的判断。由于股票市场本身就是具有情绪化特征,一段时间内可能对某类公司比较青睐,给予较高的定价,一段时间可能又青睐另类公司,投资热情十分不确定。因此公司发行新股的估值结果只能作为新股定价的参考,最终新股发行定价还必须结合市场的需求情况予以确定。二、新股发行定价策略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1、不同新股发行定价方式比较1各主要证券市场不同新股发行定价方式使用情况如果说新股发行定价估值结果仅供新股发行定价的参考依据,那么主承销根据新股发行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新股发行定价方式将显得比较重要。不同发行定价方式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定价前是否已经获得并充分利用投资者对新股的需求信息;二是在出现超额认购时,承销商是否拥有配发股份的灵活性。根据这两个标准,各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中类型。这些方式目前世界各国证券市场商经常使用,在实践中,各国证券监管机构根据本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通常规定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方式,在所选取的样本公司中90年代以前固定价格允许配售方式所占比重最

大,达到43,累计投标方式次之,占37,竞价方式占11,固定价格但承销商无股份分配权的占9。但是进入90年代后,伴随着证券市场国际化趋势,跨国招股已经成为大型公司发行新股时的主要方式。同时迅猛发展的新兴资本市场,为了与国际市场通用规则接轨,许多原来采用固定价格方式的国家地区逐渐引入累计投标方式,如香港1995年后实行的混合招股机制。因此累计投标方式已经成为目前新股发行定价中使用最多的方式。表二市场化发行定价方式的基本分类项目定价前是否已获取投资者对新股的需求信息是否承销商是否拥有配发股份的灵活性是累计投标方式固定价格允许配售否竞价方式固定价格公开认购表三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初主要国家地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使用情况项目选样期间样本数量固定价格允许配售累计投标固定价格公开发售竞价美国75—8424662971香港80—9080100中国台湾68—90168100新加坡73—8766100澳大利亚76—89266100比利时84—902829 764智利82—9019100芬兰84—8991793德国78—92172100意大利85—9175955日本79—88449100 89—91403100荷兰82—91267327葡萄牙86—881013466西班牙85—9039502525瑞典70—912349622 >瑞士83—8942955泰国88—8932100英国80—8823743 资料来源根据,,,,,,7,1994和,搇,,2,1998汇总得到的。2各主要证券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方式的主要特点分析、美国、英国新股发行定价模式累计投标方式为主累计投标方式之所以在美、英使用较为频繁,这与美、英的投资者结构中

股票价格的确定

股票发行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是股票发行计划中最基卒和最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发行人与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及股票上市后的表现。若发行价过低,将难以满足发行人的筹资需求,甚至会损害原有股东的利益;而发行价太高,又将增大投资者的风险,增大承销机构的发行风险和发行难度,抑制投资者的认购热情。并会影响股票上市后的市场表现。因此发行公司及承销商必须对公司的利润及其增长率、行业因素、二级市场的股价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然后确定合理的发行价格。 从各国股票发行市场的经验看,股票发行定价最常用的方式有累积订单方式、固定价格方式以及累积订单和固定价格相结合的方式。累积订单方式是美国证券市场经常采用的方式。其一般做法是,承销团先与发行人商定一个定价区间,再通过市场促销征集在备个价位上的需求量。在分析需求数量后。由上承销商与发行人确定最终发行价格。固定价格方式是英国、日本、香港等证券市场通常采用的方式。基本做法是承销商与发行人在公开发行前商定一个固定的价格、然后根据此价格进行公开发售。累积订单和固定价格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国际筹资,一般是在进行国际推荐的同时,在主要发行地进行公开募集,投资者的认购价格为推荐价格区间的上限,待国际推荐结束、最终价格确定之后,再将多余的认购款退还给投资者。 目前,我国的股票发行定价属于固定价格方式,即在发行前由主承销商和发行人根据市盈率法来确定新股发行价。新股发行价:每股税后利润X发行市盈率因此目前我国新股的发行价主要取决于每股税后利润和发行市盈率这两个因素: (1)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税后利润是衡量公司业绩和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 每股税后利润= 发行当年预测利润/发行当年加价平均股本数 = 发行当年预测利润/(发行前总股本数+ 本次公开发行股本数X(12 - 发行月份)/12) (2)发行市盈率。市盈率是股票市场价格与每股税后利润的比率,它也是确定发行价格的重要因素。发行公司在确定市盈率时,应考虑所属行业的发展前景、同行业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现以及近期二级市场的规模供求关系和总体走势等因素,以利于一、二级市场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平衡发展。目前,我国股票的发行市盈率一般在13至15倍之间。 总的来说,经营业绩好、行业前景佳、发展潜力大的公司,其每股税后利润多,发行市盈率高,发行价格也高、从而能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反之,则发行价格低,募集资金少 股票发行,一般就是公开向社会募集股本,发行股份,这种价格的高低受市场机制的影响极大,取决于公司的投资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如果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超过了票面金额,被称为溢价发行,至于高出票面金额多少,则由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这种决定股票发行价格的体制,就是发挥市场作用,由市场决定价格,但是受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督。 在股票发行价格中,溢价发行或者等价发行都是允许的,但是不允许以低于股票票面的价格发行,又称折价发行,因为这种发行价格会使公司实有资本少于公司应有的资本,致使公司资本中存在着虚数,不符合公司资本充实原则;另一方面,公司以低于票面金额的价格发行股票,实际上就意味着公司对债权人有负债行为,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溢价发行股票,就是以同样的股份可以筹集到比按票面金额计算的更多的资金,从而增加了公司的资本,因此,以超过票面金额发行股票所得溢价款列入公司资本公积金,表现为公司股东的权益,即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 影响股票发行价格的主要因素编辑本段回目录 本体因素 本体因素就是发行人内部经营管理对发行价格制定的影响因素。 一般而言,发行价格随发行人的实质经营状况而定。这些因素包括公司现在的盈利水平及未来的盈利前景、财务状况、生产技术水平、成本控制、员工素质、管理水平等,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利润水平。在正常状况下,发行价格是盈利水平的线性函数,承销商在确定发行价格时,应以利润为核心,并从主营业务入手对利润进行分析和预测。主营业务的利润及其增长率,是反映企业的实际盈利状况及其对投资者提供报酬水平的基础,利润水平与投资意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而发行价格则与投资意愿有着负相关的关系。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润水平越高,发行价格越高,而此时投资者也有较强的投资购买欲望。当然,未来的利润增长预期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买股票就是买未来。因此,为了制定合理的价格,必须对未来的盈利能力做出合理预期。在制定发行价格时,应从以下几个方

股票基本面分析(新股篇)

股票基本面分析(新股篇) 新股定价重在三方面因素 怎样把握换手率带来的机会 新股中签率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进行新股申购? 新股定价重在三方面因素 众所周知,证券市场应具备三大功能:即融资功能、投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但今天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想和大家分析证券市场功能,而是想和大家一起交流如何在高效市场中捕捉投资机会,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实施搬走了困扰中国证券市场长期发展的绊脚石的话,那么证券市场融资及再融资功能的恢复势必将进一步提升整体市场的投资价值,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的发行上市无疑宣告了中国证券市场已进入真正的大蓝筹时代,从保利地产到北辰实业,新股已逐渐成为了新增资金的新宠,无论是新近成立的开放式基金新军还是其它的新增资金,都在积极谋求新的机会,而那些具备中线投资价值或丰富的炒作题材的新股势必将吸引到更多的资金参与其中,从而具备较多的投资机会。为了更好地帮助投资者正确认识新股的投资价值,我们将从新股定价、新股上市操作及如何鉴别新股投资价值等方面和大家进行交流,希望对大家的操作有所帮助。 今天我们先谈一下如何进行“新股定价”,简单的来讲,新股定价其实就是依据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包括财务指标、经营管理能力、行业地位),同时参照行业平均市盈率标准,加上一定的风险溢价所进行的市场定位。所以在新股定价中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基本面分析、横向行业对比和风险溢价,而在这其中,尤以上市公司基本面最为重要。那么投资者又如何鉴别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的优劣呢?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时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是我们最应该仔细研读的。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一般都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风险因素、公司过往历史、股东结构、财务状况、募集资金投向、管理层分析、行业竞争状况、公司竞争优势和地位等。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分析,特别是风险因素、财务状况、公司竞争优势和地位、募集资金投向等更应重点研读。一般而言,招股说明书中所列举的风险因素包括的内容相对较多,但多数不会对公司的经营发展造成直接和重大的影响,但有些风险却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生产经营,甚至会引发公司的业绩剧烈波动,投资者须注意以下几种风险:

创业板新股发行定价的基本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得到,创业板新股发行定价的基本方法有如下八种: 1、市盈率法。 这种方法按照"新股发行价格=每股收益* 预计市盈率"确定发行价格。因为较好量化,通常被作为新股发行定价的首选方法之一。 市盈率的大小,决定于企业的收益增长率、红利支付率和风险程度等因素,可以用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市盈率的平均值或中间值,也可以通过建立市盈率回归模型计算得出。 市盈率法认为股票价格与每股收益正相关,且每股收益与市盈率成为股价的两个确定因素。该法优点在于简单易行,缺点在于不容易找到在业务组合、发展阶段、风险程度和增长潜力方面与拟上市企业相似的同行业可比公司。一般而言,市盈率法适用于比较成熟的行业和企业,对创业板市场来说,市盈率法只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大、发展稳定、有盈利记录的企业。 2、净资产倍率法。 采用"新股发行价格=每股净资产值 *溢价倍率"公式定价。该法认为股价由每股净资产与溢价倍率两个因素决定。溢价倍率可以用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股票的均值或中间值,或应用回归模型得出。 该法较为简单易行。缺点在于其估价原理与现实有一定出入,实际上,股票价格与每股净资产的正相关关系要远远小于与每股收益的正相关关系。 3、贴现现金流模型法(现金流量法)。

这种模型是现代财务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相结合的产物,一般通过"新股发行价格=∑未来现金流折现"来确定新股发行的价格,企业的价值等于未来若干年内各年预计自由现金流和终期值的现值。估值结果的质量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是财务预测的可靠性,第二是贴现率选取的合理性,第三是终期值在估值结果中的比重。 贴现现金流模型建立在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企业当前的亏损与否、股利的派发数量、账面净资产规模等因素,对其估值结果均不产生重大影响,具有最广泛的适用性,对于一些刚刚起步、尚没有形成稳定收入来源的创业企业,也比较适用。尤其是,创业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处于初级阶段,在证券市场上可比的上市公司并不多,可比公司法的运用容易受到限制,而选用现金流量折现法估值,能够突破该限制。这种方法从投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真正价值,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一般来说,该法最适用于产品、业务明确、处于成长阶段、现金流量比较容易预计的企业。 该法的缺点在于,估值需要利用大量的数据,计算过程复杂,估值结果依赖于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选取。由于指标选取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与主观性,将对估价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4、EBIT(EBITDA)倍数法。

案例二询价制下新股发行定价(精)

案例二询价制下新股发行定价——以中国银行为例 2005年始,我国新股发行采用询价制度定价,以当年发行的中国银行为例,说明在询价制度下,新股是如何定价的。 一、基本情况 2006年6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在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不超过100亿股A股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200亿元。本次公开发行后,中国银行总股本不超2573.45656亿股,A股占总股本不超过3.886%。 发行方式采用向A股战略投资者定向配售、网下向询价对象询价配售与网上资金申购定价发行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向战略投资者配售20%,战略投资者持股锁定期为18个月;网下配售32%,股票锁定期50%为3个月,50%为6个月;其余48%为 资金申购网上定价发行。 二、初步询价阶段 2006年6月12日至16日,发行保荐人(主承销商)对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共计96家询价对象进行了初步询价。询价对象给出的价格区间上限价格统计如下表:表2 询价对象给出的价格区间上限价格统计单位:家 基金公司 财务 公司 证券 公司 信托 公司 保险 公司 QFII 合计 3 .05 元 以 3 2 3 1 1 1 11

14 4 2 5 4 2 31 3 .05 ~ 3.10 元 8 5 3 2 0 1 19 3 .11 ~ 3.15 元 9 3 1 0 2 0 15 3 .16 ~ 3.20 元 5 2 1 2 0 1 11 3 .21 ~ 3.30 元 1 3 0 0 0 3 7 3 .31

及 以 上 合 计 40 19 10 10 7 8 94 发行人和保荐人(主承销商)根据初步询价情况并综合考虑发行人基本面、所处行业、可比公司估值水平及市场情况,同时参考发行人H股发行价格及H 股上市后的交易情况,确定本次网下向配售对象累计投标询价的询价区间为3.05~3.15元/股。 三、最终询价 中国银行首次公开发行A股网下申购工作于2006年6月20日结束。在规定时间内,保荐人(主承销商)根据收到的有效申购表对累计投标询价情况统计如下: 表3 有效申购表对累计投标询价情况统计 价格(元/股该价格申购数量 (万股该价格及以上累计申 购数量(万股 该价格及以上累计申购数 对应申购倍数(倍 3.05 2200 3,720,090 17.903 3.08 1500 3,717,890 17.892

关于新股发行定价相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新股发行定价相关问题的通知 中国证监会https://www.doczj.com/doc/3f6918709.html, 时间:2012-05-30 来源: 各发行人、保荐机构: 为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精神,加强对新股发行定价过程的监管,强化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促使市场参与各方切实履职尽责,合理定价,理性参与,现将新股发行定价的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股说明书(申报稿)预先披露后,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可向特定询价对象以非公开方式进行初步沟通,征询价格意向,预估发行价格区间(价格区间上限、下限之差应在合理范围内),也可通过其他合理方式预估发行价格区间。 初步沟通不得采用公开或变相公开方式进行,不得向询价对象提供预先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等公开信息以外的发行人其他信息。 二、发行人预估发行价格区间的,应在发审委会议公告前向发行监管部门提交关于发行价格预估情况的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应包括初步沟通的具体情况、发行价格的确定方式,发行价格区间及其对应的市盈率(或其他估值指标,下同),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比较分析情况,预估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市盈率的理由及相关风险因素分析。发行人主承销商应同时提交对预估价格的专项意见并在初步询价时披露。 三、发行人应按照中国证监会有关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制定的行业分类标准确定自身行业归属,并分析说明行业归属的依据,相关内容在初步询价公告中披露。所属行业存在多级分类的,按最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细分行业确定行业归属。在进行行业市盈率比较分析时,

应选取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的发行人所属行业最近一个月平均滚动市盈率进行比较。无相应行业市盈率数据的,参考所属市场板块同期二级市场平均市盈率进行比较。 四、发行市盈率按发行人经审计的最近会计年度净利润计算,或者按最近一期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基准日前12个月的净利润计算(均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孰低的净利润)。按后者计算的,需由申报会计师出具审阅意见,审阅意见与发行市盈率信息同时披露;审阅报告须报监管部门备案。 预估的发行市盈率高于行业市盈率的,发行人需在正式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补充说明相关风险因素,并在初步询价公告中提醒投资者关注可能存在的估值及投资风险。 五、根据预估的发行价格,如预计募集资金超过募集资金投资项目需要,发行人需在招股说明书中补充说明超募资金用途及其对公司的影响;如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存在资金缺口,发行人需分析资金缺口对项目正常实施的影响,合理确定资金缺口的解决办法,并在招股说明书中补充披露。 六、招股说明书正式披露后,根据询价结果拟定的发行价格(或发行价格区间上限,下同)市盈率高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25%的,发行人应召开董事会对发行定价进行确认,并讨论分析定价的风险性因素及其相关影响。 七、发行人董事会讨论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一)董事会是否同意拟定的发行价格,以及董事会最终确定的发行价格。 (二)分析最终发行定价是否考虑了发行人已公开披露的所有风险因素。 (三)分析预计募集资金的使用对公司主业的贡献和对业绩的影响,尤其是公司绝对和相对业绩指标波动的风险。

创业板的发行定价机制

创业板的推出,一方面可以让优秀的中小企业募集到急需的发展资金,另一方面,也为广大投资提供了分享优秀企业成长的机会,如何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无疑是对中介机构的考验。接下来国信证券的戴总将重点谈一谈《创业板的发行定价机制》,有请国信证券投资银行事业部上海业务部总经理戴丽君女士,大家欢迎!戴丽君:创业板市场是一个独立于主板全新的高度市场化的市场,将为具有高新技术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渠道。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器,其核心部分就是股票发行机制。股票的发行机制主要包括定价与发行方式,它决定了社会资源是否有效配置,对市场投资者的构成、股票的上市后价格与流动性以及上市公司的治理将带来重大影响。创业板新股发行作为市场建设的第一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业板一级与二级市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对创业板股票发行机制的定位 从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创业板股票发行定价与发行方式应该采用市场化机制。股票发行市场化机制即是券商和发行人在符合公司法和证券法等法规的前提下,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协商确定合理公开的程序、合适的发行方式以及较为公平的价格,向投资者发行股票的过程,其中核心即是发行方式和发行价格的确定。 创业板市场股票发行采用市场化机制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根据我国创业板的功能定位和制度设计理念,创业板市场将建成与国际证券市场接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市场,其发行与定价方式应与其市场制度设计理念一致,采用市场化机制。同时,通过创业板的设立与发展,有利于建立起符合国

际标准的市场运作体系和证券监管体系,探索改善主板市场的运作积累经验,通过对主板市场产生示范效应和扩散效应,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质量和运作效率,推动我国证券市场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建设。 2、从股票发行体系的内在关系来看,股票发行体系主要包括股票发行管理体制(即发行人的选择、发行数量和发行时间的安排等)、股票发行方式和股票定价方法三个方面,三者是统一的整体,必须相互协调。在创业板市场,股票发行的管理体制将高度市场化,即发行人由保荐人选择推荐,发行数量由企业根据经营需要确定,没有额度限制等。因此,股票发行与定价方式应与市场化的发行管理体制相协调。 3、主板市场的十年历史进程中在股票发行与定价方式方面的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尤其是近几年新股发行和增发方式的市场化改革步伐大大加快。证券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中国的证券市场必须引进国际惯例,结合国内证券市场的特点,采用市场化发行机制,提高市场运作的效率。 4、市场化机制将对证券市场参与各方主体产生深刻的影响,促进市场的成熟。对发行人来说,由于定价放开,质量和前景好的企业得到市场的认同和追捧,发行价会大大提高,所筹集到的资金也会大增,有利于公司的发展,资金流入这样的企业也能得到有效利用。而对于质量欠佳的公司,则面临发不出去的风险。社会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得到更好的配置,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也会得到提高。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包括审核制度、定价机制和发行方式三个方面,目前现行制度分别为保荐制度、询价制度以及网下询价配售和网上申购相结合的制度。我国现行IPO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建立了一个面向机构投资者的询价机制,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向机构投资者倾斜的发行模式,并且是以资金量的大小为配售新股的最主要原则。新发行制度的实施为一些股票的顺利发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现行发行制度在市场运行中也逐步暴露出弊端。 一、我国新股发行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定价机制不完善,影响股票市场有效性与合理性 询价制度下投资者非理性定价,违背了市场化定价原则。从我国IPO询价制度来看,发行人及其承销商征求部分机构投资者的定价信息后综合决定发行价格,前提认为他们掌握发行信息和发行经验,可以保证定价的合理性。但是一些机构投资者为了获取网下申购新股的机会,根据自身利益给出非理性定价,同时制度本身又缺乏对询价效果的评价机制,无法判断其定价是否合理,不利于实现价格的充分发现。 IPO抑价程度较高,严重干扰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我国IPO制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IPO抑价,它是指新股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定价较低,而在股票首日上市交易时价格较高,投资者认购新股能够获得超额报酬的一种现象。IPO 定价不合理会导致发行市场不能对信息进行辨别,从而无法对企业进行选择,发行企业也不能通过发行价格来反映公司价值和体现企业发展战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发行市场应有的职能与作用。 (二)发行方式不完善,没有完全体现公平原则 过度向机构投资者倾斜,各融资主体参与机会不均。首先,机构投资者既可以参与网下配售,又可以进行网上申购,而中小投资者只能在网上申购新股。其次,网上实行按资金申购,机构投资者凭借其强大的资金优势占据股票发行总额的半壁江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投资者资金分散,中签率很小,这明显对中小投资者非常不公平。最后,机构投资者由于可以申购到很多份额,就会得到新股发行中绝大部分无风险收益,而中小投资者却很少能从中获利,体现出机制设计中对机构投资者的偏袒,不利于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内幕消息和其所占份额操纵价格。在现行IPO机制下,由于机构投资者垄断新股发行的很大部分份额,进而有着在二级市场上炒作新股的利益动机,从而将风险转嫁给二级市场,这将给二级市场带来巨大风险,致使中小投资者套牢,非常不利于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股票分析报告

股票投资分析报告 1、宏观经济分析 财政政策 2010年中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政府更加注重和保障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财力配置,集中财力办大事,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2010年中央财政用在和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安排8077亿元,增长8.8%。 其中,保障性住房支出增长14.8%。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8183.4亿元,增长12.8%。并根据社会事业发展的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重在制度和长效机制建设,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同时,大力压缩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 这些保障措施对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中国保险业尤其以中国人寿为首的企业取得的相当不错的业绩。 货币政策 市场关于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真实意图的分歧实际上很容易就可弥合:无论是控制银行流动性以收缩货币供应,还是为保持2010年全年信贷的均衡投放,又或者抑制资产市场泡沫,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防范可能出现的通胀并支持全年经济的平稳和均衡增长。而鉴于存款准备金率已处于高位,在2010年接下来的时间里,加息将成为必然的选择。 2010年刚刚过去两个月,央行即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之相伴随的,则是票据市场上的大开大合——继春节前累计向市场净投放资金约7000亿元后,央行再次开始大量回收流动性,于3月2日发行600亿元1年期央票,创下20周发行量新高。 货币当局在多种场合对通胀的强调也使得市场普遍预期加息时点会提前。而在更早之前的1月12日央行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上,市场已然在货币政策的解读上出现重大分歧。特别是在不少人认为货币政策收紧的信号已经很明显的情形下,货币当局依然 不过,在2010年接下来的时间里,加息将成为必然的选择。这是因为:第一,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处于高位,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不大;第二,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收缩流动性必将导致票据发行规模越来越大,这样反而会加大流动性的波动;第三,窗口指导纵然有效也不过是保证2010年预定的7.5万亿信贷不被超标。在蓄水池已经较满的情况下,2010年还将向其中大量注水,在“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下,这必然要求排水。而此时只有加息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才能从根本上奏效。 现在唯一缺的就是加息的恰当时机。2月18日,美联储突然宣布提高贴现率25个基点,并从2月19日开始生效。不仅如此,美联储还缩短了一级信用贷款的最长期限,让人们看到了美国退出宽松政策的迹象。然而,对中国加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中国自身的整个宏观经济状况。如果经济持续上升并出现诸多过热迹象、物价水平超预期上升,或者资产泡沫化程度加剧等,则中国先于美国退出而提前加息也并非不可能。不过,即便如此,“适度宽松”的政策基调也决定了市场流动性在2010年全年都将维持相对宽裕的状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