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自测试题(一)

单选题:

1、对意识是一个连续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从无意识到意识再到注意

B. 从意识到无意识再到注意

C. 从注意到意识再到无意识

D. 从无意识到注意再到意识

2、下列不属于注意的种类的是( D )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有意后注意

D. 有意前注意

3、记忆包括三个基本的过程是( A )。

A. 编码、存储、提取

B. 编码、存储、遗忘

C. 编码、提取、遗忘

D. 存储、编码、遗忘

4、遗忘的规律是( A )。 A. 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匀速 D. 没有规律

5、下列不属于思维种类的是( B )。

A. 直观动作思维

B. 逻辑形象思维

C. 形象思维

D. 逻辑思维

6、动机的产生( C )。

A. 只受外因的影响

B. 只受内因的影响

C. 受内外两种因素影响

D. 不受内外因的影响

7、以下是根据动机产生的根源不同来进行分类的动机是( C )

A. 交往动机

B. 成就动机

C. 内在动机

D. 权力动机

8、情绪的构成不包括( D )。

A. 主观体验

B. 生理唤醒

C. 外在行为

D. 主观行为

9、一般情况下,怎样的焦虑水平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A )。

A. 中等水平的焦虑

B. 过高水平的焦虑

C. 过低水平的焦虑

D. 无焦虑

10、能力除了完成某项活动的成就水平之外,还需要(C)。

A. 已经学会的知识

B. 已经学会的技能

C. 在某方面具有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

D. 已有的才能

11、我们平时所说的智力就是(A)。

A. 一般能力

B. 特殊能力

C. 模仿能力

D. 创造能力

12、下列属于特殊能力的是(D)。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抽象概括力

D. 色彩识别力

13、下列()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A. 气质

B. 性格

C. 认知风格

D. 逻辑思维

14、下列不属于认知风格的是(C)。

A. 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B. 冲动和沉思

C. 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

D. 同时性和继时性

15、下列不属于自我调控系统的是(A)

A. 认知风格

B. 自我控制

C. 自我体验

D. 自我认识

16、下列哪项属于经典性条件反射( A )。

A. 望梅止渴

B. 学说话

C. 学走路

D. 学穿衣

17、( C )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A. 知觉

B. 记忆

C. 感觉

D. 回忆

18、( A )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A. 知觉

B. 想象

C. 回忆

D. 感觉

19、人类通过( B )认识了事物的个别属性,通过()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A. 知觉感觉

B. 感觉知觉

C. 感觉感觉

D. 知觉知觉

20、( A )以()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A. 知觉感觉

B. 感觉知觉

C. 感觉感觉

D. 知觉知觉

21、以下对睡眠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 个体的睡眠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B. 睡眠的第二个阶段是浅睡期。

C. 并不是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五个阶段,未经历五个阶段并不能说明个体身体或心理功能的失调。

D. 睡眠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每晚会重复几次。

22、以下对催眠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D )。

A. 催眠睡眠而实际上并不是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B. 在催眠状态下,个体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C. 催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医学、犯罪侦破和运动等方面。

D. 催眠的效果通常都非常好,目前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

23、( C )是指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

A. 催眠

B. 睡眠

C. 白日梦

D. 记忆

24、( B )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有意前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25、( C )是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

A. 回忆

B. 记忆

C. 思维

D. 想象

26、( D )是当人们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时的思维。 A. 形象思维 B. 逻辑思维 C. 演绎思维 D. 直观动作思维

27、( C )是指激发、维持、调节并引导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推动力量。

A. 需要

B. 归因

C. 动机

D. 调节

28、( B )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因。

A. 权力动机

B. 成就动机

C. 社会性动机

D. 生理性动机

29、( D )是一种由于感觉面临危险而引起的令人不快的情绪。

A. 焦虑

B. 恐怖

C. 强迫

D. 恐惧

30、以下有关气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 人的气质差异是后天最终形成的。

B. 人的气质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所制约。

C. 孩子刚一出生时,并不能表现出明显的气质差异。

D. 气质有好坏之分。

多选题: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

A.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体的认识。

B.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C.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D.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2、问题的解决不仅受到策略、知识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ABCD)。 A. 无关信息的干扰 B. 无谓的限制 C. 思维定势 D. 功能固着

3、情绪的功能包括(ABCD)。

A. 适应功能

B. 动机功能

C. 组织功能

D. 社会功能

4、人格特点是(ABCD)。

A. 独特性

B. 稳定性

C. 统合性

D. 功能性

5、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哪些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ABCD)。

A. 强度

B. 速度

C. 灵活性

D. 指向性

6、下列属于学习含义的要点的是(ABCD)。

A. 在特定情境下产生

B. 经练习或反复经验

C. 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

D. 变化比较持久

7、以下成语属于观察学习的是(CD)

A. 画饼充饥

B. 望梅止渴

C. 耳濡目染

D. 见贤思齐

8、意识可以分为(ABCD)。

A. 控制的意识状态

B.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C. 白日梦状态

D. 睡眠状态

9、一般而言,个体在下述几方面的倾向越强,越容易被催眠(AC)。

A. 经常做情节生动的白日梦。

B. 想象力贫乏。

C. 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中的场景。

D. 依赖性弱,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

10、注意分为(ABD)

A. 无意注意

B. 有意注意

C. 有意前注意

D. 有意后注意

1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不同可以将思维分为(BCD)

A. 直观图像思维

B. 直观动作思维

C. 形象思维

D. 逻辑思维

12、常见的思维形式有(ACD)。 A. 概念形成 B. 演绎 C. 问题解决 D. 推理

13、以下是对动机的不同分类,正确的是(AD)

A.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B. 学习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C. 他人动机和自我动机

D.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4、学校教育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ABCD)。

A. 把握好教学难度。

B.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C. 让学生感到学习有效、努力有效。

D. 教师应多激励、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5、情绪的构成要素有(ABD)。A. 主观体验 B. 生理唤醒 C. 内在行为 D. 外在行为

16、情绪的功能包括(ABCD) A. 适应功能 B. 动机功能 C. 组织功能 D. 信号功能

17、焦虑的不同水平有(ABD)。

A. 焦虑不足

B. 适度焦虑

C. 严重焦虑

D. 过度焦虑

18、以下有关能力分类正确的是(AC)。

A.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B. 一般能力和创造能力

C.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D. 模仿能力和特殊能力

19、人格的基本特点有(ACD)。 A. 独特性 B. 多变性 C. 统合性 D. 功能性

20、以下属于认知风格的有(ABD)。

A.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B. 冲动与沉思

C. 思考与回忆

D. 同时性和继时性

21、成年期包括的年龄阶段有(ABD)。 A. 中年期 B. 老年期 C. 青年期 D. 成年初期

22、以下有关幼儿园儿童有意注意描述正确的是(ABD)。

A. 幼儿园小班的幼儿有意注意的水平很低,一般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

B. 中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一定发展,集中注意的时间可达10分钟左右。

C. 中班幼儿不仅能够根据成人的要求组织自己的注意,有时也能自己确定任务,自觉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使之服从任务。

D. 大班幼儿的有意注意有了一定的稳定性和自觉性,注意集中的时间可延长到15分钟左右。

23、幼儿的记忆在量与质两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征体现在(ABCD)。

A. 记得快忘得也快。

B. 记忆不精确。

C. 无意记忆效果较好。

D. 形象记忆占优势。

24、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ABCD)

A. 明确识记的目的性和增强识记积极性。

B. 培养儿童在积极的思维过程中识记材料。

C. 让儿童学会运用各种识记方法或策略。

D. 培养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5、幼儿词汇的发展主要表现为(ABCD)。

A. 词汇数量不断增加。

B. 词汇内容不断丰富。

C. 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D. 积极词汇不断增加。

判断题:

1、感觉是人脑对事物的整体属性的认识。

2、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个体的认识。

3、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又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4、个体的经验在知觉过程中不起作用。

5、意识是一个人对于内部和外部刺激的高级觉知。

6、白日梦的产生是很自动化的,不需要很费劲。

7、学会真正其自行车的记忆属于程序性记忆。

8、对遗忘的解释一般有两种:消退和干扰。

9、思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10、归纳推理在本质上就是概念的形成,而演绎推理则是属于问题解决的范围。

11、同样一个人,在不同事情上的动机也不相同。

12、成就动机是指支配和控制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内部驱动力量。

13、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4、一般情况下,中等水平的焦虑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5、抑郁不同于抑郁症,抑郁是开始显示一些抑郁表现,但并没有达到临床诊断的标准。

16、心理学从能力和个性两个方面研究人的心理特性。

对错

17、只有那些能够广泛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为能力。

18、能力与知识和技能无关。

19、模仿和创造之间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20、模仿只是按照现成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创造力则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基础理论——自测试题(二)

单选题:

1、青春期是个体的中学阶段,个体在这个阶段经历着生理发育的第(D)次高峰。

A. 五

B. 四

C. 三

D. 二

2、(D)是个体真正成熟的阶段,此时身心各方面发展都已经基本完成。

A. 儿童期

B. 少年期

C. 青春期

D. 成年期

3、以下对青春期描述不正确的是(C)。

A.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危机的时期。

B. 个体在青春期经历着生理发育的第二次高峰。

C. 青春期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发展平稳。

D. 青春期个体的心理发展速度相对平稳,由此造成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各种身心发展的矛盾出现。

4、以下对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D)。

A. 先天遗传影响与后天环境影响并存。

B. 主动发展与被动适应并存。

C. 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

D. 个体主观性和环境客观性相互影响并存。

5、艾里克森提出(C)。

A. “人生六个阶段”

B. “人生七个阶段”

C. “人生八个阶段”

D. “人生九个阶段”

6、艾里克森认为,人类发展的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B)。

A. 约从4岁到5岁。

B.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C.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D. 艾里克森认为个体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经济上的成就,都与此阶段的主动性发展有关。

7、人类个体的记忆发生时间为(C)。

A. 妊娠早期

B. 妊娠中期

C. 妊娠末期

D. 新生儿早期

8、以下对新生儿记忆的描述正确的是(B)。

A. 记忆主要是进行“再认”。

B. 稳定条件反射的形成。

C. 记得快忘得也快。

D. 无意记忆效果较好。

9、在出生后5-6周,婴儿表现出对人的特别的兴趣和微笑,即(B)。

A. 自主性微笑。

B. 社会性微笑。

C. 无意识微笑。

D. 潜意识微笑。

10、(C)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A. 同伴交往

B. 母子交往

C. 依恋

D. 微笑

11、婴儿的早期同伴交往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①“简单交往”时期②“以客体为中心”时期③“互补性交往”时期(B)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12、在(B)时期,婴儿已经能对同伴的行为做出反应,经常企图控制同伴的行为。

A. “以客体为中心”时期

B. “简单交往”时期

C. “互补性交往”时期

D. “共通性交往”时期

13、在(C)时期,婴儿与同伴之间出现很多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之间的模仿已经很普遍,而且还能开展一些需要相互合作的游戏。

A. “以客体为中心”时期

B. “简单交往”时期

C. “互补性交往”时期

D. “共通性交往”时期

14、婴儿自我的意识的发展主要集中在(B)方面。

A. 自我意识

B. 自我认识

C. 自我记忆

D. 自我评价

15、下面不是个体自我概念的功能的一项是(D)。

A.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B.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

C.决定个体的期望。

D.决定个体的自我评价。

16、皮亚杰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他律道德阶段②自律道德阶段③前道德判断阶段(D)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③①②

17、在他律道德阶段,儿童认为(C)。

A. 规则是相对的、可以随时更改的。

B. 不理解规则可以不经过集体协商来制定或改变。

C.在评定是非时,总是抱极端态度,认为或者好的、或者是坏的。

D.判断行为完全看动机而不看结果。

18、儿童针对特殊目的和指向特殊人的真正的侵犯行为出现在(D)岁左右,到5岁以后儿童的侵犯行为逐渐减少。 A、1 B、2 C、3 D、4

19、以下对侵犯行为描述错误的是(D)。

A.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

B. 侵犯行为包括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和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C. 儿童的侵犯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D. 女孩一般有更多的言语侵犯。

20、亲社会行为在(B)逐渐增加,6-12岁增长显著。 A. 婴儿期B. 幼儿期C. 少年期D. 学龄前期

21、以下对儿童性别判断正确的是(D)。

A. 2岁左右的儿童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B. 大多数2.5~3岁的儿童不能正确地说出自己的性别。

C. 5-7岁的儿童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D. 理解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是在学龄期间。

22、以下不是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的是(C)。

A. 在教学的影响下,有意注意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B. 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生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

C. 在整个小学期内,教学的抽象性,是引起儿童注意的重要条件。

D. 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23、(B)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的发展相适应。

A. 社会性知觉

B. 社会性认知

C. 社会性理解

D. 社会性选择

24、以下说法中不属于初中生记忆发展特点的是(A)。

A. 不存在具体形象记忆

B. 有意记忆进一步发展

C. 意义识记的能力更加发展

D. 对词的抽象实际能力有新的发展

25、下列不属于反抗心理原因的是(D)。

A. 自我意识的高涨

B. 兴奋性过强

C. 独立意识

D. 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26、(C)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生活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A. 个性化 B. 团体化 C. 社会化 D. 从众

27、(D)中最典型的理论是社会学习论与社会交换论。

A. 认知学派

B. 精神分析学派

C.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

D. 行为主义学派

28、社会认知不包括(D )。A. 对自己的认知 B. 对他人的认知 C. 对群体的认知 D. 对世界的认知

29、在社会认知中,对他人或事物外部特征的知觉被称之为(B)。A. 认知

B. 印象

C. 归因

D. 判断

30、一位男生一直对同桌女生没有好感,但自从一次生病,那位女同学无微不至地照顾了他后,他对同桌的印象一下子改变了。这一现象被称为(B)。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 投射效应

多选题:

1、心理健康团体训练以活动为基础,强调(AB): A. 主动参与 B. 体验 C. 说教 D. 被动接受

2、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有(ABCD):

A. 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

B.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C. 进行心理健康团体训练

D. 进行心理健康个体辅导

3、心理健康辅导是(ABC): A. 一门科学 B. 一门技术 C. 一门艺术 D. 一门管理

4、辅导员的高尚职业道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BCD):

A. 热爱辅导事业,有助人为乐的高尚品格

B. 保护和尊重辅导对象的利益和人格

C. 在辅导关系中不寻求个人需要的满足

D. 以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指导辅导对象

5、以下哪些有悖于辅导员道德要求的有(BCD):

A. 辅导员对辅导对象一视同仁。

B. 辅导员对于辅导对象的切身利益缺乏关心。

C. 辅导员违背辅导对象的意愿,做出强迫性的安排。

D. 辅导员有意无意的泄漏辅导对象隐私以满足个人的利益。

6、不当教育方法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杀手,主要表现有(ABCD):

A.批评不当,惩罚过严

B.不顾实际,负担过重

C.过分关心或漠视学生

D.评价随意、武断,以偏盖全

7、学生出了问题,适度的批评、惩罚是必要的,但如果方式、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还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通常教师批评学生的不当做法有以下几种:(ABCD)

A. 时机不当

B. 不顾场合

C. 不问缘由

D. 适当体罚

8、解决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恢复心理健康不能(BC):

A. 引导辅导对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B. 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

C. 在辅导过程中通过对他人的贬低、诽谤来达到发泄自己怨气的目的。

D. 在帮助辅导对象解决心理问题的时候,以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来加以引导。

9、心理健康辅导员本身,应当是心理健康的人,表现在(ABCD):

A. 人格与心态是积极健康的。

B. 善解人意,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C. 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D. 头脑敏锐、感情真挚,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0、一个好的心理健康辅导员,应该(ABCD):

A. 感情必须是深沉、真挚的。

B. 与辅导对象的谈话,应当是坦率的、认真的和真诚的。

C.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D. 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流畅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处理各种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

11、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

A. 高尚的职业道德

B. 健康的心理素质

C. 精湛的业务能力

D. 适当的自护意识

12、心理健康辅导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表现(ABCD):

A. 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B. 良好的记忆力

C. 流畅的言语表达能力

D. 处理各种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

13、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门专业,它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心理健康辅导员必须潜心钻研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掌握心理健康辅导的方法和技术,努力做到(ABCD):

A. 掌握心理健康辅导的专业理论

B. 发展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C. 积极参加心理健康辅导的实践活动

D. 锻炼心理辅导技能

14、在工作中,辅导员接收的经常是负面的信息,如果这些负面信息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ABCD)

A. 辅导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

B. 能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或减少负面信息对于自身的不良影响。

C. 如有必要,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

D. 可以通过与人聊天、体育锻炼、文娱活动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生活,保证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辅导对象。

15、以下对封闭性问题的解释(ABCD)。

A. 封闭性问题的特征是以“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行不行”,
“要不要”等词语发问,让辅导对象对有关问题作“是”,“否”的简短回答。

B. 辅导员使用这种封闭性的提问,可以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真相,适当中止叙述。

C. 封闭式问题一般仅在必要时使用,过多使用封闭式提问,会使辅导对象处于被动的地位。

D. 采用封闭性提问要适度,并和开放性提问结合起来。

16、倾听是全身心投入,专注地听,以下对倾听理解正确的是(ABCD):

A. 在倾听时,通常使用“什么”“怎样”“为什么”等开放性提问,让辅导对象对有关问题、事件做出较为详尽的反应。

B. 辅导员把辅导对象的情感反应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反馈给辅导对象。如“你对此感到伤心”、“这事你现在想起来还很气愤”等等。

C. 总结是会谈中辅导员倾听活动的结晶,把辅导对象所表述出来的信息的主要内容清理成串,分门别类。

D. 说明是倾听的关键一环,最好是引用辅导对象谈话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

17、辅导员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来积极影响辅导对象并促其成熟,。影响的技术有(ABCD):

A. 指导

B. 解释

C. 忠告和提供信息

D. 自我暴露

18、在与辅导对象会谈时,指导方式是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

A. 给予特殊的建议和指导,如对考试焦虑的辅导对象建议修改作息制度。

B. 自由联想式指导。

C. 角色性指导,采用角色扮演、角色替代、角色颠倒等方法,指导辅导对象获得不同以往的新经验。

D. 训练性指导,如指导辅导对象进行放松训练、系统脱敏训练、决断训练等。

19、辅导员在运用解释时要注意(ABCD):

A. 要注意了解情况,准确地把握问题。

B. 要注意解释不能强加于人,最好在辅导对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时进行解释。

C. 解释不能过多,防止辅导对象否认辅导员的参照体系,而使辅导关系恶化。

D. 根据辅导对象特点因人而异,确定解释的理论和依据。

20、在会谈时,辅导双方还会通过非言语的方式进行交流,包括(ABCD):

A. 目光注视

B. 身体语言

C. 距离和角度

D. 沉默

21、沉默是指在会谈过程中,辅导对象停顿数十秒或数分钟不讲话的情况。沉默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ABCD): A. 对辅导员不信任,表示抗拒或拒绝等。 B. 为了整理思路,进行适当回忆。

C. 等待辅导员讲话。

D. 因为厌倦而不愿再说。

22、心理学家卡瓦那曾将沉默划分为(ABC):

A. 创造性沉默

B. 自发性沉默

C. 冲突性沉默

D. 无意义沉默

23、出现沉默时,辅导员应迅速判断和分析沉默产生的原因,这是灵活应付沉默的前提。(ABCD)

A. 当辅导员看到辅导对象陷入长久的沉默之中时,可以适时的问“能告诉我你在想什么吗”

B. 如果辅导对象由于思考而沉默时,辅导员最好以微笑、目光、微微点头表示自己的关注、理解和鼓励,以等待对方打破沉默。

C. 如果辅导对象由于思考而沉默且沉默时间过久,辅导员可用关切的询问提示对方。

D. 如果沉默是由于害怕、愤怒或愧疚引起的,辅导员就要对辅导对象的这些负面情感进行及时处理。

24、青少年心理健康个体辅导的适用对象(CD)。

A. 存在心理障碍的个体。

B. 存在精神疾病的个体。

C. 心理健康条件下有一时性困惑的个体。

D. 心理健康条件下有一般性心理健康问题的个体。

25、青少年心理健康个体辅导应该遵循的原则是(ABCD):

A. 信赖性原则

B. 保密性原则

C. 启发性原则

D. 坚持性原则和协调性原则

判断题:

1、心理相容是爱情成功的心理背景。

2、共同的价值观是爱情成功的心理基础。

3、理性情绪法是辅导员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青少年的非理性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促进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

4、青少年心理健康团体训练的操作法涉及游戏、演讲、绘画、唱歌、测验法、实践活动、作业法等方法。

5、讨论是指团体成员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就一个共同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各自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6、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不好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好的行为则不是。

7、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一些情况下,只要在认知上得到提高就能解决问题,塑造良好行为。

8、聚焦的最大功效就是可以抓住关键问题和问题的关键重点突破,因而可以提高讨论的效率。

9、联结是将团体成员共同的感受和意见加以衔接,产生关联,或把团体成员未觉察到的一些有联系的片断资料予以串联,增加彼此的认同感,使探索和互动更有意义。

10、阻止是指为了确保所有的意见都有公平的表达机会,辅导员要公正、客观,不偏袒任何一方。

11、积极词汇指或者不理解、或者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12、人们常夸大自己在某种活动或工作中作用的倾向,称为自我中心偏差。

13、自我认知也称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及社会角色等的认知。

14、自尊是自我认知中重要的自我判断与评价的部分,即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15、赞美只在他人看来是可信和真诚的时候才起作用,而表示赞同,也必须是由衷的。

16、事实上恫吓这种自我表现策略可以达到长期的目的,对长期良好关系的建立有好处。

17、即便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预见,也起着使我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个体能够适应社会。

18、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相对稳定,像气候条件则很容易变化。

19、影响归因的因素有社会视角和自我价值保护两个方面。

20、归因与心理健康无关。

个体辅导——自测试题(三)

单选题:

1、(B)指对自己有着不良的观念、不适宜的评价以及赋予过低的自我价值。

A. 自信

B. 自卑

C. 自傲

D. 自责

2、小兰在生活中常常表现有以下行为:

①在学习和工作中,常常表现不佳,避免接受挑战,由于害怕失败而放弃工作。

②在与人交往中,往往对批评过于敏感、过分希望取悦他人。

③在进行休闲活动时,常常避免参加一些会让人品头论足的活动,还会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奖赏,不配参加一些放松和享受。小兰表现为哪一类心理健康问题?(D ) A. 自信 B. 自傲 C. 自责 D. 自卑

3、以下哪些经历并不能导致自卑的形成?(C)

A. 惯常的惩罚、忽视或虐待。

B. 来自社会对其有偏见的家庭或社会组织,比如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低。

C. 属于家庭中的同类分子。

D. 持续的紧张或苦难。

4、(A)指一个人的独立决策、主宰自己情绪和不依赖外界的帮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努力成就自己目标的能力。 A. 自主 B. 自卑 C. 自信 D. 自责

5、(B)指的是青少年自己发起一个想法并制定目标的过程,是个体不需要寻求他人同意就可以自己做决定的主观感觉。 A. 情绪自主 B. 认知自主 C. 行动自主 D. 活动自主

6、以下不是场依存型人的特点是(C )。

A. 具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和较少的独立性。

B. 认知改组技能低,通常不易从习惯的问题解决方式中摆脱出来。

C. 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社会敏感性差。

D. 社会技能高,善于社交。

7、缺乏主张在自主性差的青少年身上可能表现为(B):

A. 青少年在没人要求的情况下,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B. 逃避需要自己提出主张的问题。

C.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分配时间和精力。

D. 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常常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8、(C)是指盲目地将自身的特征或所有物与他人进行比较,并力求超过他人的心理。

A. 盲目追求

B. 违规

C. 攀比

D. 自卑

9、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常常受环境因素的干扰,以下不属于环境因素干扰的一项是(D)。

A. 相互攀比。

B. 盲目追星。

C. 加入不良团伙,表现出违规行为。

D. 有自己的处事原则。

10、对于自主性差的青少年,辅导员基本的辅导态度应避免下列哪一项(B)?

《经济学基础》各讲习题及参考答案(简)

《西方经济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经济学基础》第一讲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2、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主体是()。 A、居民户; B、厂商; C、劳动者; D、政府;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9、()奠定了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基础。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10、()为首的经济济学家把个量分析为主的微观经济学和以总量分析为主的宏观经济学拼和在一起形成了主流经济学派。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凯恩斯; D、萨缪尔森; 二、判断题 1、自由取用物品是零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物品。() 2、经济物品是零点价格时供给小于需求的物品。()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一个完整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应包括__C___。 A. 计算机及外部设备 B. 主机箱、键盘、显示器和打印机 C. 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D. 系统软件和系统硬件 2. 十六进制1000转换成十进制数是_A____。 A. 4096 B. 1024 C. 2048 D. 8192 3. ENTER键是__B___。 A. 输入键 B. 回车换行键 C. 空格键 D.换档键 4. 3.5英寸的软盘,写保护窗口上有一个滑块,将滑块推向一侧,使其写保护窗口暴露出来,此时__B___。 A. 只能写盘,不能读盘 B. 只能读盘,不能写盘 C. 既可写盘,又可读盘 D. 不能写盘,也不能读盘 5. 3.5英寸盘的右下角有一塑料滑片,当移动它盖住缺口时___B__。 A. 不能读出原有信息,不能写入新的信息 B. 既能读出原有信息,也能写入新的信息 C. 不能读出原有信息,可以写入新的信息 D. 可以读出原有信息,不能写入新的信息 6. DRAM存储器的中文含义是___B__。 A. 静态随机存储器 B. 动态随机存储器 C. 静态只读存储器 D. 动态只读存储器 7. 在微机中,Bit的中文含义是__A___。 A. 二进制位 B. 字 C. 字节 D. 双字 8. 汉字国标码(GB2312-80) 规定的汉字编码,每个汉字用___B__。 A. 一个字节表示 B. 二个字节表示 C. 三个字节表示 D. 四个字节表示 9. 微机系统的开机顺序是__D___。 A. 先开主机再开外设 B. 先开显示器再开打印机 C. 先开主机再打开显示器 D. 先开外部设备再开主机 10. 使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称之为__A___。 A. 源程序 B. 编辑程序 C. 编译程序 D. 连接程序 11. 微机病毒系指__D___。 A. 生物病毒感染 B. 细菌感染 C. 被损坏的程序 D. 特制的具有损坏性的小程序 12. 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存储器的总称是__C___。 A. CPU B. ALU C. 主机 D. MPU 13. 在微机中外存储器通常使用软盘作为存储介质,软磁盘中存储的信息,在断电后 __A___。 A. 不会丢失 B. 完全丢失 C. 少量丢失 D. 大部分丢失 14. 某单位的财务管理软件属于__D___。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高考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命题特点和复习策略 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 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

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理论知识学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 A.家庭教育 B.职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会教育 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 ( ) A.墨翟 B、孔子 C、董仲舒 D.朱熹3.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 ( ) A.《大学》 B.《中庸》 C.《孟子》 D.《学记》 4.古代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对话而著称的大教育家是() A.德谟克利特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苏格拉底 5.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加德纳 C.布卢姆 D.布鲁纳 6.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 A面向全体学生 B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7.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 A使少数有特长的学生能得到尽快的发展 B使多数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达到合格标准 C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D使全体学生的素质达到较高水平 8.有利于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教师领导方式是( )。 A.权威型 B.放任型 C.民主型 D.专制型9.多元智能理论的创立者是() A冯恩洪 B孙晓云 C布鲁纳 D加德纳 10.教育部在()颁布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A 2000年 B 2001年 C 2002年 D 2003年 11.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 直觉行动思维 B 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12. 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 A. 整体性 B.独特性 C. 稳定性 D.社会性 13. 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14.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15.提倡发现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A、布鲁姆 B、布鲁纳 C、奥苏柏尔 D、加德纳 16.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 A.迁移 B.定势 C. 功能固定 D.原型启发17.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是(A ) A、线性B、正弦曲线C、倒U曲线D、因果 18.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19.自信与自卑、大方与羞怯、认真与马虎,指的是人的()。 A、气质 B、性格 C、态度 D、能力 20、学生在学习上希望获得好名次,其学习动机是()。 A.外部 B、成就C.交往D.任务 21、学生的阅读、计算、写作、观察一种()技能。 A、动作 B、智力 C、一般 D、特殊 22、生活中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知识的() A.感知B.理解C.迁移D.应用 23、教师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的()。 A、观察 B、训练 C、模仿 D、习惯培养 24、对学习材料适当重复能使信息得以记忆与保持,其学习策略是()。 A、练习 B、精加工 C、组织 D、复习 25.创造力的两个最本质的特征是()。 A、独创性和灵活性 B、流畅性和精密性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來看,个性差异是分层教学的研究依据;从教育学研究来看,因材施教其理论基础。尽管二者的理论说法不同,但不论是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分层教学,它们的论点实质是一样的。分层教学又名分层递进教学法、层次教学法等。总的来看,分层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种概念类别:第一种是指有选择性的教学方式。陈树逸提出“分层教学”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对学生所提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有差异;进而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提高与发展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分层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适合的教学方式,而应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努力探索更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第二种是将分层教学看做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关于“分层教学”,马双来认为教师应在心里将班级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充分兼顾到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同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应的教学广度和深度也应合理区别。即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升,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第三种是将分层教学看做每个学生得到各自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何明提出:“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

到最优发展的教学组织模式。”第四种是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家张大均提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学生各方面的特质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应该使不同的学生有课程选择的自由,主动获得发展。在当前班级人数相对较多的班级授课制国情下,面向差异的主要教学方法即分层教学。”尽管各方人士对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都有着自己见解,但是他们都意在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分层教学既含有教学思想,也体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展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有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师和学生是分层教学最直接的实践者,其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对分层教学有了理性的认识,分层教学才会实现良性和谐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家、心理学家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普遍认为个体存在差异性,对每个孩子的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尽管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年龄特征,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差异比较大,再加上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天赋、气质和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与班级授课制运用的统一教材,统一大纲这一现实矛盾,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劳凯声认为“因材施教是为了解决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而提出的”。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

经济学基础12章习题及答案.doc

《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绪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资源的稀缺性是指(D)。 A、资源的绝对有限性; B、资源的充足性; C、资源的稀少性; D、资源的相对有限性; 3、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 A )。 A、均衡价格理论; B、消费者行为理论; C、生产者行为理论; D、分配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A )。 A、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B、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宏观经济政策; 5、解决“应该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D)。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6、解决“是什么”问题的经济学是(C )。 A、理论经济学; B、应用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7、以个别居民与厂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A)。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8、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理论是(B)。 A、微观经济学; B、宏观经济学; C、实证经济学; D、规范经济学; 二、判断题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对) 6、只要有人类社会,就会存在稀缺性(对) 7、“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利用问题。(错) 9、实证经济学要解决“应该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X) 10、“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问题。( X)

《经济学基础》第二章均衡价格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粮食制品的均衡价格下降( B ) A、鸡蛋价格上升 B、良好的天气情况 C、牛奶价格上升 D、收入上升 2、下列因素中除哪一项以外都会使需求曲线移动( D) A、购买者(消费者)收入变化 B、消费者偏好变化 C、其他有关商品价格变化 D、商品价格变化 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汽车的价格上升,将导致( B) A、汽车需求量的增加 B、汽车供给量的增加 C、汽车需求的增加 D、汽车供给的减少 4、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的情况下( C ) A、均衡价格和均衡交易量都将下降 B、均衡价格将下降,均衡交易量的变化无法确定 C、均衡价格的变化无法确定,均衡交易量将减少 D、均衡价格将上升,均衡交易量将下降 5、粮食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当粮食产量因灾害而减少时( B) A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产量下降 B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增加,因粮食价格会更大幅度上升 C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减少,因粮食需求量会大幅度减少 D 粮食生产者的收入不变,因粮食价格上升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相同 6、政府把价格限制在均衡水平以下可能导致(C ) A、买者按低价买到了希望购买的商品数量 B、大量积压 C、黑市交易 D、A和C 7、如果价格下降10%能使消费者的购买量增加1%,则这种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 C) A、富有弹性 B、具有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弹性不能确定

6个理论学派的特点与依据

对比分析6个理论学派的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 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为了揭开人格的奥秘,各学派的心理学家不约而同从自己的理论角度对人格进行了研究,致使对人格理论的研究在整个心理学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人格特征理论学派、认知学派以及生物学取向学派在人格理论研究上的不同形成依据与不同特点,以便在综合的视角上审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 由于精神分析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所以多研究问题人格,比如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论的研究中主张人性是暴力的、自我中心的和冲动的。由于精神分析的理论根基是无意识,所以其人格理论侧重研究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容,比如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三部人格结构更多的是分析无意识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又比如荣格总结人格结构是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层面构成的。由于精神分析在很多理论上的不可证伪性,致使其很多的研究包括人格理论的研究不是采用有控制的实验室实验方法,而是运用临床观察法。此外,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的研究特点还表现在偏重儿童的早期经验,强调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本能决定论,在人格的发展上忽视了人的一生是个连续发展的历程。 精神分析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致使整个社会精神沮丧,神经病和精神病发病率增高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和莱布尼茨等学者对无意识领域的研究对精神分析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精神病的治疗实践直接促成了精神分析学派的形成。另外,影响精神分析的哲学主要有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以及享乐主义哲学。 二、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特点及其形成依据 由于行为主义只注重研究人的外在可观察到的行为而忽视对人意识的研究,所以多研究学习人格,所谓学习人格是指人格是各种习得性行为的结果,其人格与行为密切相关。比如华生把人格看作是一切动作的总和或者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比如斯金纳认为人格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由于行为主义强调情境的特殊性,比较重视外部环境的刺激,所以其不太热衷于探讨人格的结构。比如斯金纳认为自我、特质和需求都是不必要的概念,只要用操作性的方法就可以预测和控制可被接受的行为。比如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格的主要结构是由习惯或刺激——反应联结物构成的。由于行为主义理论建构的客观主义,所以其人格理论的研究多采用对行为的观察和实验的研究方法。比如华生提出研究一个人的人格的五种方法,1、研究一个人受教育的情况,2、研究一个人的成就,3、运用各种心理测验,4、研究一个人的业余爱好,5、研究一个人在生活情景中的情绪表现。此外,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特点还表现为片面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格的动力研究上是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20世纪初,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已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迫切要求充分利用人的全部潜力来提高生产效率。行为主义心理学否定意识,认为心理学应该探索行为规律,从而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这些主张符合垄断资本的利益,得到了他们的支持。这是行为主义形成的社会背景。机能主义出现的强调适应否认意识的倾向和巴普洛夫研究的条件反射都对行为主义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影响行为主义的主要哲学有机械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 三、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及其形成依据 与弗洛伊德的问题人格相对立的是人本主义更多的是研究健康人格的问题。比如马斯洛认为人有积极向上的潜能和能力,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结构,其研究关注的对象全部是正常的、最健康、最优秀的人。比如,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力求使自己得到最大发展

教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一】 一、了解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1、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萌芽、独立形态、多元化、现代化 2、教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 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①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②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无阶级性。③教育具有原始性。 ⑵古代社会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⑶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⑷现代教育的特点:生产性、公共性、科学性、未来性、革命性、国际性、终身性。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专著;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现代教育学之父”;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1930年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 1、影响个体发展的基本因素: 主要是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学校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⑴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上的要求: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⑵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⑶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教学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效果。 ⑷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自觉。 ⑸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教育学部分考试要点二】 五、了解学制的历史沿革,掌握现代学制的类型。 1、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 2、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旧中国:

教育经济学概述

教育经济学概述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和经济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投资的有效利用及其经济收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介于经济学、教育学、数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编辑本段] 教育经济学沿革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早在古代,中国和外国的一些学者就对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作过一些论述。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教育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太明显,也不可能对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出量的计算。 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从而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教育经济效益问题的日益重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斯密、德国历史学派先驱者李斯特等人,对教育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了不少论述。例如,斯密提出:“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兼取利润。” 但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则是20世纪60年代的事。美国舒尔茨、英国维泽、美国贝克尔等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这一论点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教育经济学著作的理论出发点。 当前,西方教育经济学所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估算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如何估算个人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间存在着的关系,教育同劳动力市场变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预测未来的劳动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以便尽可能提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等等。 教育经济学以教育在经济增长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效果作为研究对象。教育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在阐述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的原理和规律的同时,并根据设定的前提,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检验有关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和预测这一关系的变动趋势。 70年代末以来,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目前得出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一方面,经济增长本身要求教育部门输送大批有一定技术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是同一国的国力相适应的,经济越发达越有可能提供较多的教育费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一国可能用于发展教育的经费多少,归根结底要受本国财力所制约。只有在经济持续增长,财政收入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才能使教育经费的绝对额,以及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年增大。 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即单靠发展生产力,是不可能建成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社会的。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事业,它既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又促进精神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社会评价标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还是劳动者自身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理论基石是公共选择理论。他不是一个独立的理论,而是许多理论的集合,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他是布莱克斯堡弗吉尼亚大学公共选择中心的教授,从1955年开始研究政治决策问题,20世纪60年代明确提出了公共选择的理论,与他人建立和公共选择协会,推动这一理论的发展与传播。布坎南在1972年出版了《公共选择理论:经济学在政治方面的应用》,比较完整的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基础有三个: 个人主义、经济理性、政治交易。 第一,个人主义,是指该理论应从个体的角度去寻找人的社会行为原因,个体行为的集合构成了集体行为。 第二,经济理性认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一般人所有的这种特性,政府官员在公务行为中也表现出来。 第三,政治交易是指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是在解决利益冲突时的谈判和妥协的过程,具有交易的性质。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主题是选民行为、政治官僚,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失败。 政府失败:指政府不能很好的满足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要,提供公共物品时存在巨大浪费。 政府失败的原因:

第一,由于政治家迎合短见,只代表少数人利益, 第二,信息不完全等原因造成的决策失误; 第三,由于对公共事务的垄断而缺乏竞争压力,以及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而导致的政府机构工作效率低下。 第四,政府官僚机构存在自我权力扩张的冲动,试图成为无所不为的政府,造成代替市场干预经济; 第五,政府权力寻租导致腐败。 基于这些弊端,公共选择理论主张改变政府职能,还权于市场,将对经济和大部分社会事务的管理建立在公共选择的基础之上。公共选择是一种社会机制,它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分配,八个人的选择转化为集体的选择。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教案资料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和特点

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从心理学角度來看,个性差异是分层教学的研究依据;从教育学研究来看,因材施教其理论基础。尽管二者的理论说法不同,但不论是从教育学还是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分层教学,它们的论点实质是一样的。分层教学又名分层递进教学法、层次教学法等。总的来看,分层教学大致有以下几种概念类别:第一种是指有选择性的教学方式。陈树逸提出“分层教学”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对学生所提的学习要求也相应有差异;进而采取有差异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提高与发展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在分层教学中,教师 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适合的教学方式,而应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努力探索更合适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适合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第二种是将分层教学看做施教的一种教学手段。关于“分层教学”,马双来认为教师应在心里将班级学生分为优、中、差三个不同层次。充分兼顾到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来进行同一教学内容的讲授。相应的教学广度和深度也应合理区别。即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区别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智力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提升,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全面发展。第三种是将分层教学看做每个学生得到各自发展的一种组织形式。何明提出:“分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

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的教学组织模式。”第四种是将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家张大均提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学生各方面的特质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应该使不同的学生有课程选择的自由,主动获得发展。在当前班级人数相对较多的班级授课制国情下,面向差异的主要教学方法即分层教学。”尽管各方人士对分层教学的教学理念都有着自己见解,但是他们都意在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有区别的教学,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分层教学既含有教学思想,也体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更是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展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有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师和学生是分层教学最直接的实践者,其中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教师和学生都对分层教学有了理性的认识,分层教学才会实现良性和谐的发展。 (二)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1.因材施教原则 教育家、心理学家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普遍认为个体存在差异性,对每个孩子的教育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尽管班级授课制下的学生具有基本相同的年龄特征,但是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差异比较大,再加上遗传、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天赋、气质和性格、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性与班级授课制运用的统一教材,统一大纲这一

传质过程

长沙学院教案(课时备课) 授课日期2007年10月10日第15次课 2 学时

第四章传质过程 §1传质分离过程概述 传质过程 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分的混合体系中,由于存在浓度差,某一或某些组分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的传递过程,称为传质过程。 传质过程可以在一相中进行,也可以在两相间进行,两相间的传质是分离过程的基础。 1-1分离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1.作用:分离设备费用和分离操作费用占总生产费的比例很大。 2.分类: ①机械分离:过滤、沉降 ②传质分离: 两相间: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两相中的溶解度或挥发性等物理性质的差异,使某一或某些组分在相间转移(如吸收、精馏、萃取)。 一相中:热扩散、膜分离。 1-2化工生产中常见的传质操作 1.蒸馏:分离液体混合物,利用各组分挥发性的差异 2.吸收与解吸:分离气体混合物,利用气体溶解度的差异 3.液-液萃取:分离液体混合物,利用各组分溶解度的差异 4.吸附:分离气体或液体混合物,利用各组分在固体上吸附程度的差异5.干燥:固、气分离 6.膜分离:分离气体或液体混合物 7.热扩散:由于温度梯度而引起的物质扩散。

§2 传 质 过 程 机 理 传质过程: ①扩散物质从一相主体向界面传递 ②扩散物质在界面上从一相进入另一相 ③扩散物质从界面向另一相传递 2-1单相中的传质 一.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1.分子扩散 在一相内有浓度差异存在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而造成的物质传递现象。 分子扩散速率(通量)A,0N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截面积而扩散的物质量。 2.费克(Fick )定律(只适用于双组分混合物) =-A A,0AB dc N D dl (因A dc dl 为负值,加“-”使A,0N 为正) A,0N ——组分A 的分子扩散速率,)/(2s m kmol ?; A dc dl ——组分A 在扩散方向的浓度梯度,4/m kmol ; AB D ——组分A 在组分B 中的分子扩散系数,s m /2。 AB D 的值由试验测定,可通过手册查取,见教材P183表5-2,5-3。 对理想气体混合物,由于RT p c A A =,故有=-AB A A,0D dp N RT dl 。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 简答: 1、劳动力商品价值 105 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 121 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

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 137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61 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40 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

动画理论基础

动画理论基础 动画基础理论 动画基础理论理论资料---运动规律 关于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概念 [wiki]动画[/wiki]片中的活动形象,不象其它影片那样,用胶片直接拍摄客观物体的运动,而是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用动画片的表现手[wiki]法[/wiki](主要是夸张、强调动作过中的某些方面),一张张地画出来,一格格地拍出来,然后连续放映,使之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因此,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既要以客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为基础,但又有它自已的特点,而不是简单的模拟。 研究动画片表现物体的运动规律,首先要弄清时间、空间、张数、速度的概念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掌握规律,处理好动画片中动作的节奏 一、时间 所谓“时间”,是指影片中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在完成某一动作时所需的时间长度,这一动作所占胶片的长度(片格的多少)。这一动作所需的时间长,其所占片格的数量就多;动作所需的时间短,

其所占的片格数量就少。 由于动画片中的动作节奏比较快,镜头比较短(一部放映十分钟的动画片大约分切为100-200个镜头),因此在计算一个镜头或一个动作的时间(长度)时,要求更精确一些,除了以秒(呎)为单位外,往外还要以“格”为单位(1秒=24格,1呎=16格)。 动画片计算时间使用的工具是秒表。在想好动作后,自己一面做动作,一面用秒表测时间;也可以一个人做动作,另一个人测时间。对于有些无法做出的动作,如孙悟空在空中翻筋斗,雄鹰在高空翱翔或是大雪纷飞乌云翻滚等,往往用手势做些比拟动作,同时用秒表测时间,或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脑子默算的办法确定这类动作所需的时间。对于有些自己不太熟悉的动作,也可以采取拍摄动作参考片的办法,把动作记录下来,然后计算这一动作在胶片上所占的长度(呎数、格数),确定所需的时间。 我们在实践中[wiki]发现[/wiki],完成同样的动作,动画片所占胶片的长度比故事片、记录片要略短一些。例如,用胶片拍摄真人以正常速度走路,如果每步是14格,那么动画片往往只要拍12格,就可以造成真人每步用14格的速度走路的效果;如果动画片也用14格,在银幕上就会感到比真人每步用14格走路的速度要略慢一点。这是由于动画的单线平涂的造型比较简单的缘故。因此,当我们在确定动画片中某一动作所需的时间时,常常要把我们用秒表根据真人表演测得的时间或记录片上所摄的长度,稍稍打一点折扣,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传质过程基础 习题

第一章传质过程基础 1. 质量比与质量分数、摩尔比与摩尔分数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 某组分的绝对速度、扩散速度和平均速度各表示什么意义? 3. 传质的速度与通量为何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有何联系? 4. 分子传质(扩散)与分子传热(导热)有何异同? 5. 在进行分子传质时,主体流动是如何形成的,主体流动对分子传质通量有何影响? 6. 气体中扩散系数、液体中扩散系数各与哪些因素有关? 7. 对流传质与对流传热有何异同? 8. 提出对流传质模型的意义是什么? 9. 停滞膜模型,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的要点是什么,各模型求得的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有何关系,其模型参数是什么? 10. 三传类比具有哪些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1. 对流传质系数有哪几种求解方法,其适用情况如何? 第二章气体吸收 1. 温度和压力对吸收过程的平衡关系有何影响? 2. 亨利定律为何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3. 摩尔比与摩尔分数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4. 分子传质(扩散)与分子传热(导热)有何异同? 5. 在进行分子传质时,总体流动是如何形成的,总体流动对分子传质通量有何影响? 6. 讨论传质的机理、吸收过程的机理的意义是什么? 7. 双膜模型,溶质渗透模型和表面更新模型的要点是什么,各模型求得的传质系数与扩散系数有何关系,其模型参数是什么? 8. 吸收速率方程为何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9. 传质单元高度和传质单元数有何物理意义? 第三章蒸馏 1. 压力对蒸馏过程的汽液平衡关系有何影响,如何确定精馏塔的操作压力? 2. 挥发度与相对挥发度有何不同,相对挥发度在精馏计算中有何重要意义? 3. 为什么说理论板是一种假定,理论板的引入在精馏计算中有何重要意义? 4. 在分离任务一定时,进料热状况对所需的理论板层数有何影响? 5. 进料量对理论板层数有无影响,为什么? 6. 全回流操作的特点是什么,有何实际意义? 7. 对不正常形状的汽液平衡曲线,是否必须通过曲线的切点来确定,为什么? 8. 精馏操作回流比通常为,试分析根据哪些因素确定倍数的大小?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末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注,比罗马的昆体良《论演 说家的教育》早300年。其主要思想有:“不陵节而试”,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3. 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 “班级授课制”。 4. 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做中学”,开启现代教育派。 5. 苏联赞可夫《教育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6. 美国的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 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分别被称为“活的教育 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8. 教育的概念:广义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为思想道德教育。 9. 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 10. 我国封建社会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

书、礼、易、春秋)。 11. 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但环境决定 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收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中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背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 生。 1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 “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 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 其中思维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 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 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主张以美育代替宗教。 18. 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 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19. 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 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20. 义务教育是指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 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种强制性教育。

经济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精心整理 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 《经济学基础》试卷(A卷) 1 3 D、宏观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 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B)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C、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D、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4、在家庭收入为年均8000元的情况下,能作为需求的是(C) A、购买每套价格为5000元的的冲锋枪一支 B、购买价格为5万元的小汽车一辆 C、购买价格为2500元左右的彩电一台 5 6 7 B、降低人们的收入水平 C、提高汽油的价格 D、提高汽车的价格 8、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但政府为了维持这个高于均衡价格的支持价格,就必须:(B)

A、实行农产品配给制 B、收购过剩的农产品 C、增加对农产品的税收 D、给农民补贴 9、比较下列四种商品中哪一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最大:(C) 10 益: 11 C、总效用和边际效用都在减少 D、总效用减少,边际效用增加 12、假设只有两种商品可供消费,如果你的预算一定,你怎样选择两种商品的数量来使得你的效用最大?(B) A、使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

B 、使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除以价格相等 C 、全部消费价格低的商品 D 、全部消费边际效用高的商品 13、当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而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时:(C ) A 、总产量会一直增加 1415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当前世界上基本经济制度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一 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2、在需求的价格弹性小于1的条件下,卖者适当提高价格能增加总收益。 3、经济学家根据与厂商数量的程度,把现实中的市场分为、、寡头市场和四种类型。

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及其特点初探

作者简介:江洪(1968-),女,籍贯武汉,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竞争情报与区域发展,发表论 文40多篇。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103178/G030701) 《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第6期 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及其特点初探 * 江 洪 1,2,3 ,刘志刚2,3 ,叶 茂2,3,於维樱2,3 ,魏 凤 2,3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430000; 2.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武汉430000; 3.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武汉430071) 摘 要:城市竞争力是学者和城市管理者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多是基于经济学理 论、社会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等基础发展起来的,因此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有许多不同理解角度 和认识方向。本文对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从竞争优势理论、城市区域规划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生态城市理论等四个方面初步研究了构建城市竞争力研究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了城市竞争力理论发展的一些特点:城市竞争力理论的目标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平衡性、创新性等。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理论基础;特点初探城市作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高度集聚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并创造 丰富的国民财富。同时,城市是开放生态系统,在与环境广泛的交流中,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生产、传输、转化、消耗,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资源和市场的争夺是必然的,城市之间会因为这种争夺中产生强烈的竞争。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城市面临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城市竞争力成为国内外理论界研究的热门话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 设” ,对我国城市政府管理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城市管理者要有独特的眼光、思路、知识与水平,而城市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实力和能力的体现,绝非是宽修马路,大建广场, 多做广告这么简单,必须兼顾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因此,研究城市竞争力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围绕城市竞争力话题,许多学者基于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和生态环境理论等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使得城市竞争力理论有了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本文重点梳理与城市竞争力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并试图寻找出城市竞争力研究理论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一、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进展 国外城市竞争力研究兴盛于上世纪80到90年 代。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美国的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波特(Michael E.Porte )教授,他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并且提出其理论适用于次级的经济体,即城市 或区域[1]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或区域经济体更适合于作为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单元。道格拉斯·韦伯斯特(Douglas Webster )构建了包括经济结 构、区域性禀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四个要素的城市竞争力模型 [2] ,并把这种模型运用到泰国等发展中 国家的城市竞争力研究上[3] 。世界经合组织(OECD )在2006年发布了关于《全球经济中的城市 竞争力报告》[4] ,2007年又出版了《城市竞争力:一 个立体发展的创业模式》报告[5] 。世界经济论坛 (WEF )在2011年出版的《世界竞争力报告:2011 -2012》,从机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高等教育和培训、健康和初级教育、商品市场效率、劳动 力市场效率、金融市场发展、技术准备、市场规模、商业成熟度、创新等十二个方面来测评世界各国的竞 争力[6] 。我国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而且随着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研究更加深入, 成果更加丰富。一方面是以建立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