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2)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2)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2)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2)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第14课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1)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2)《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婆娑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1.白杨礼赞 公开课获奖教案

1.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大毡子(zhan1)开垦(ken3)外壳(qiao4)主宰(zai3)坦荡如砥(di3) 潜滋暗长(qian2) 无边无垠(yin2)诸如(zhu1)倦怠(dai4)婆娑(suo1)恹恹欲睡(yan1)丫枝(ya1)晕圈(yun4)虬枝(qiu2)参天(can1)初融(rong2)秀颀(qi2) 2.解释下列词语。 (1)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 (3)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 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4)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 (5)倔强:(性情)刚强不屈。 (6)纵横决荡:纵横驰聘,冲杀突击。 (7)捕木:常绿乔木,木质坚实,是贵重的木材。 (8)秀颀:美而高。颀,高。 3.(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及中心。 (2)思考课文预习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10月东渡日本与党失去联系,1930年回上海后和鲁迅一起参加左联、反击国民党文围剿。抗战期间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主编(文艺阵地)杂志。1940年到延安鲁艺讲学,后又到重庆、香港等地,坚持和平,反对内战,反独裁。1948年到达大连,后到北京参加政协会议并筹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艺联合会副主席。作协主席。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长,全国人大代表,历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届、五届副主席。1981年3月31比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灿烂明星。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固镇三中集体备课专用稿纸 时间地点初二办公室召集人戴传斌 课题白杨礼赞课时 第1 课时 (总第 3 课时) 科任教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 2、梳理线索,分析结构;掌握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3、能指认并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赏析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学习北方抗日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重难点重点: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梳理线索,分析结构. 难点:理解象征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歌曲小白杨导入 二、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10分钟左右) 1、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本文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 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3、你知道本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吗?据此 你能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吗? 4、仔细阅读课文,分析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 在哪几个方面?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通过提问、板演、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问题。 1、解决自学提纲中的问题。 ?(1、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 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 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 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 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 主席等职务。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代表 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 铺子》等) 2、2、整体感知,本文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请你找 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礼赞(崇敬与赞美) 讨论补充记 录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1《白杨礼赞》优质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设计思路 《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象征意义。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结束时再给一给图片仍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2.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3.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显示课题、作者,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5.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后老师订正。 3.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

白杨礼赞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14 白杨礼赞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关于矛盾的文学常识,朗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语句的特点及其作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法讲述法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白杨树的不平凡,学习抗日军民团结、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培养名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的关键句,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句的特点和作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 秀颀:美而高。颀,高。 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 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2、学生跟随录音轻声朗读全文,思考白杨树的“不平凡”具体体现咋哪些方面?,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 生长环境、外观形态、精神气质三个方面不平凡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3、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14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

2017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导学案(教师案) 主备: ____ 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家长签名________ 日期_______ 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 ?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探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北方白杨树是及其常见的一种树,房前,屋后,河畔,都有它的身影这节课我们要跟随作家矛盾的脚步,看看白杨树是一种什么英姿。 一.课前预习: 了解作者及作品: 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矛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本文以 白杨树为线索。 2.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虬()枝 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3?听课文朗读,感知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大意。 4、茅盾笔下的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 用“白杨树是_________________ 的树”的句式表达。 白杨树是倔强挺立的树。 白杨树是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的树。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树。 白杨树是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树。 5.作者对白杨树表达了什么感情?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对白杨树的观察从远到近,感情由浅入深 6.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7.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阅读第2、3两段,完成下列问题 8.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特点:“黄绿错综”;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 9?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牛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②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作业设计:1 ?背诵课文第7节2?完成导学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目标导向式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完整版)

环节要点导: 播送歌曲《小白杨》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此歌曲唱的仅仅是一颗 白杨树吗?我国现代著名作家矛盾也曾高声赞美过白杨树,他们在 手法上游异曲同工之妙。板书课题《白杨礼赞》 读+思: 把课文默读一遍,并思考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吗?请找出有 关语句。 读+议: 赏析: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用血写出新中国的历史和意 志? 思+议: 看来,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 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 评: 1、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又如“难道你只觉得它是 树?……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2、这四个句子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义隽永,发人深 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 的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他们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 由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 民。 第三个“难道”更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他 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他象征为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3、补充介绍时代背景。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 冰。汉族,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 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 奠基人之一。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 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 阶段,他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 战的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 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检: 无边无垠(yín)坦荡如砥(dǐ)恹恹(yānyān)欲 睡虬(qiú)枝婆(suō)秀(qí)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字词,理清结构层次。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立即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课前查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教会学生学会以研究、探讨、合作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1.分析5、7段内容,归纳学习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白杨的象征意义。 2.学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2.探究文中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课型、课时: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激趣:同学们都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谁来说一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是讲喜欢的原因) 伟大的文学家矛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赞美白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明确学习目标,检查预习情况。 ①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题为其中蕴含的感情,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及排比合反问的修辞手法。 ②走进作者 课件出示矛盾先生的简介。 ③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读课文,挑选出生字词,教师为其正音,解释。 三、品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何为礼赞? ②为什么白杨树不平凡? ③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 2.阅读课文,看一看文中多处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说一说他“不平凡”的含义。 3.互动交流 互动一(研读第一段): ①.白杨树的种种特征,可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②.“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文中反复出现这句华,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

白杨礼赞矛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 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 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 斗争精神。 (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详见“字词积累”)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 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

14《白杨礼赞》第一课时

14.《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理清结构层次,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通过诵读和课前查阅资料,体悟作者情感,把握文章内容。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理解学习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教学重点:找出线索,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白杨树形象和精神的不平凡中寄寓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检测预习、导入新课 1.字词正音 毡.子(zhān)开垦.(kěn)外壳.(qiào)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 无边无垠.(yín) 倦怠.(dài)婆娑.(suō)恹.恹欲睡(yān) 丫.枝(yā)晕.圈(yùn)虬.枝(qiú)参.天(cān)初融.(róng) 秀颀.(qí) 2.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乌镇人。中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文化活动家、社会活动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蚀》。和鲁迅、郭沫若一样,茅盾是中国文坛上的灿烂明星。代表作有《子夜》《林家铺子》《风景谈》《白杨礼赞》等。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作者是如何评价白杨树的?请你用文章中的语言来回答。 学生读完课文后回答,教师明确: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提示,这也是全文的抒情线索。 2.看一看文中出现了几次“不平凡”,为什么说它不平凡,又说“极普通”呢? 提示: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是很平凡。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它当然很平常,但以它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来说,它是不平凡的。 3.再读课文,思考文中如何体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提示: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白杨树的外形,白杨树的性格角度去考虑。 环境: (第2至4自然段)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衬托出白杨树的“不平凡”。 追问:课文第二部分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外形:(第5、6自然段)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追问:找出体现白杨树外形、色彩、风格的词。 外形:“笔直”,干;“绝无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枝;“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叶; 色彩:“银色”“淡青色”; 风格:“倔强”,“直”“不折不挠”“力争上游”。 追问:其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词是哪个?含义是什么? 最关键、最重要的词:“力争上游、倔强挺立”。含义:它表现了白杨树不仅外形美,内在的精神更美。 性格:(第7、8自然段) 两个“没有……”和“算不得好女子”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伟丈夫”笔锋一转,则是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了“伟丈夫”两词一对比更突出了白杨树与众树的不同。先抑后扬,赞美由树到人。 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句,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第一课时

十五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画线词语的意思。 大毡.子()主宰.()倦怠.()婆娑.()潜滋 ..暗长()旁逸.斜出()无边无垠.() 恹恹.()欲睡坦荡如砥.()秀颀.()虬.()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 2.二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语句。 (2)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或段落,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3)文中除了描写白杨树外还写了哪些事物?分别列举如下: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赏析白杨树的美 1.朗读文中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的语句,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2.读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段,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从外形与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3.探究:作者所见西北高原具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高原作者产生怎样的感受?写作者对高原的“所见”“所感”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的是()A.无边无垠yín 和hé风错综锤练 B.坦荡如砥倦怠dài 潜qiǎn滋暗长恹恹yān C.旁逸斜出晕yùn圈不折不挠婆娑shuō D.纵横决荡虬qiú枝挺拔秀颀qí 2.填空:《白杨礼赞》选自,体裁是,作者是,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字,浙江桐乡人。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本文以为线索。 3.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__(映、扑、闪)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和风吹送,________(翻、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 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__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5.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A.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 ....的设计,深受好评。 B.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当之无愧 ....地获得青奥会主办权。 C.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他心胸坦荡如砥,一心只为老百姓办事,深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6.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第5小节,参考第3小节和第7小节在以下提供的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的内外兼备的美。 【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 (二)课内阅读 ①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②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③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④黄与

《白杨礼赞》(共两课时)学案练习及答案

1.《白杨礼赞》(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 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折.磨(zh?)折.本(zh?)折.腾(zhē) B.参.天(cān)参.差(chēn)参.考(cān) C.纵横(h?ng)横行(h?ng)蛮横.(hang) D.倔强(jiàng)强壮(qián)强迫(qiǎng) 2.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地壳.()恹恹.() 晕.圈()婆suō()qiú()枝秀qí() 3.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4.文学常识填空。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原名,字,现代作家。他著有长篇小《》,短篇小说《》《》《》《》等。本文体裁是,选自。“礼赞”含有之意。 5. 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奔腾),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结果),是麦田。() (3)我那时是(惊奇、惊讶)地叫了一声的。() 二、综合园地 6.写出下面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7. 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绝不是平凡的树。() (3)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8.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白杨树在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材料二:白杨树生长在西北高原,耐严寒,零下40度的条件下无冻害,深根性。抗风、抗病虫害能力强。寿命达90年以上。它可作庭荫树、行道树,丛植于草坪,还可作固沙,保土、护岩固堤及荒沙造林树种。 ①请运用白杨树的相关材料对出下联。 上联:观翠竹仰慕谦逊品节。

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案 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三、课时安排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教时 一、教学重点 理清全文脉络;重点讲读第三段。 二、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导学案及答案

二 白杨礼赞(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 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自主预学 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 画线词语的意思。 大毡子( ) 主宰( ) 倦怠( ) 婆娑( ) 潜滋暗长( ) 旁逸斜出( ) 无边无垠( ) 恹恹( )欲睡 坦荡如砥( ) 秀颀( ) 虬( )枝 纵横决荡 妙手偶得 2.二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语句。 (2)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或段落,概括白杨树的特 点: (3)文中除了描写白杨树外还写了哪些事物?分别列举如下: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习”内容。 (二)赏析白杨树的美 1.朗读文中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的语句,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 树的礼赞之情。 2.读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段,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高声赞美白 杨树? (从外形与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概括白杨树的特点) 3.探究:作者所见西北高原具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高原作者

产生怎样的感受?写作者对高原的“所见”“所感”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 四、课堂练习 (一)同步反馈 1.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的是( ) A.无边无垠yín 和hé风错综锤练 B.坦荡如砥倦怠dài 潜qiǎn滋暗长恹恹yān C.旁逸斜出晕yùn圈不折不挠婆娑shuō D.纵横决荡虬qiú枝挺拔秀颀qí 2.填空:《白杨礼赞》选自,体裁是,作者是,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字,浙江桐乡人。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短篇小说的代表有《________》和《________》本文以为线索。 3.选出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A.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B.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 C.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D.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4.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________(映、扑、闪)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和风吹送,________(翻、掀、涌)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 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3)这时你________(冒、翻、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5.下列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深受好评。 B.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当之无愧地获得青奥会主办权。 C.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他心胸坦荡如砥,一心只为老百姓办事,深得群众的拥护与爱戴。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南安市毓元中学林金朗 【教材分析】 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赞美白杨树”。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全文的思路都很清晰易懂,至于政治背景,学生明了即可,无需多讲,学习本文主要进行散文欣赏,着重赏析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意识。已初步养成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初三学生已阅读了《荔枝蜜》,对托物言志的写法有所了解。据调查,学生对文中白杨树的形象、气质较感兴趣,对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进一步探究、运用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2、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 象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二、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茅盾是笔名,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是文学创作的一种手法。它往往是通过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较复杂而意义又比较深刻,但一时不易讲清楚,或者由于某种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说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采用象征的手法时,要求象征的事物与被象征的事物之间有着某种相似的特点,能引起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树的质朴、严肃、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形象,正与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农民本质相似,所以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正是对他们的礼赞,以此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白杨礼赞》教案 第一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2.引导学生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通过状物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仿写状物散文。 教材分析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的顽强意志与斗争精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重点难点 1.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 2.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 3.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 课前准备 1.准确规范视频或录音,制作PPT。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朗读课文至少2遍,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掌握“读读写写”中字词的音形义。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字词整理。 虬枝(qiú)倦怠(dài) 楠木(nán)秀颀(qí) 婆娑(suō)坦荡如砥(dǐ) 潜滋暗长(qián)无边无垠(yín) 2.成语积累。 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生长。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3.读顺课文。 课堂导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 二、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