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它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数量最大、受众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在传递信息、舆论导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向是新闻报道的主角。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现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都十分重视消息传递信息的独特作用。新闻界对“新闻”的解释,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而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这充分说明了消息地位的举足轻重。

正是因为消息的重要性,所以说,掌握消息写作基本技能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要想写好消息,首先就要写好消息导语。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消息导语的写作。

要写好消息的导语,那么什么是消息的导语呢?有很多种,准确

消息的开头就叫导语,它是消息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条消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5月2日参考消息)

正因为导语的定义,那么导语写得怎样,直接关系到整篇消息的成败和宣传效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导语的产生及演变

那么作为消息的导语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

据一些材料记载,消息的导语最早产生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它是随着五个W的产生而形成的。

五个w,又叫新闻五要素。就是说写一条新闻必须交待清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也有的再加一个新闻要素H(即how),共称为新闻六要素。交待清五个W,一直被称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例: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从一艘澳大利亚轮船上发回了一条消息,其第一段就是五个w俱全的导语:

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摩亚群岛。结果有6艘战舰和10艘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碎,要么被摔到海滩上搁浅。与此同时,美国、德国的142名海军官兵全部葬身海底。

在这个导语里,五个W的分解是:

何时――3月16、17日;

何地――萨摩亚群岛;

何人――美国和德国的战舰、船只和官兵;

何事――风暴横扫萨摩亚群岛,人船遭损失

何故――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

导语包括了新闻五要素的全部内容,这种导语写作方式一直沿袭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称其为“第一代导语”。

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认识到了五要素俱全的“第一代导语”存在严重缺点。(重点不突出,导语冗长沉重,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被淹没了)现代消息写作打破了新闻五要素俱全的写作方式,代之而起的在导语中只交待最重要、最新鲜的部分要素,称之为“第二代导语”。第二代导语是目前世界新闻界普遍采用的新闻导语写作形式。

例:刚刚过去的1993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达239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条导语仅27个字,交待了3个新闻要素;即时间――刚刚过去的1993年,地点――黑龙江省;事件――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缺少人物和原因。

如果此条导语这样改:

黑龙江省由于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1993年粮食产量达239亿公斤,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是新闻五要素俱全的导语,字数比原导语几乎多了一半。可是,主要事实――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没有第一条导语那么突出,而且时间要素也没有第一条导语中说的“刚刚过去的1993年”那样富有新鲜感。

但是不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导语,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因为导语对于消息的重要性,所以导语一开头就要写到消息的要害处,也就是最重要的地方。这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新闻为什么要采取“倒金字塔”式的原因

之所以采用倒金字塔有其历史的原因,早期的新闻也不是采用“倒金字塔”写法的。记者那时是按时间顺序写消息的,在报道事件时,把最新的发展、最重要的情况写在消息的最后。但是,在美国内战时期,电报是新发明,性能还不太可靠。消息是通过电报传回报社的,在发生故障或者电线被割裂时,记者的消息就被打断了。结果是,写在最后的最新消息往往传不到报社,于是,记者为寻求出路,开始把最新、最重要的情况写在消息的最前面。当然,现在采用“倒金字塔”方式写新闻并不仅仅因为上述理由,它有更充分的理由。这些理由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对受众来讲倒金字塔式导语适应读者或收听收看的心理,

它能吸引受众将新闻了解完全。

从心理学讲,受众通过媒体接受新闻时,一般处于无意注意的心态。对一条消息能否关注下去,往往取决于导语。如果导语使他感兴趣,就能引起他的注意。

下面是一条关于自行车产品质量的消息导语:

江西南昌市最近流传着一件“鱼飞箭折”的新闻,在经济界引起了震动。

听众听了这个开头,自然引起欲知心理,要搞清“鱼飞箭折”是什么意思。消息下边接着说了鱼和箭分别是两个自行车的品牌,前者由于质量好畅销,后者由于质量不好而滞销,最后好的公司把不好的公司给并了。

这段沿着听众的心理轨迹,一环扣一环,将导语概括的新闻事实叙述清楚。

如果此条消息去掉导语,改成:

飞鱼自行车工艺公司生产的飞鱼牌自行车质量好,畅销全国和国际市场。南昌自行车厂生产的箭牌自行车质量差滞销,最后飞鱼将箭牌合并了。

显然这样改比原稿要逊色得多,不会引起听众的兴趣。

城区有条“龙须沟”(吴浩)

城区有条长百米,宽近3米的臭水沟,沟里还漂浮着大量垃圾和死牲畜-----这条位于我县城区中港路红绿灯处的“龙须沟”脏得令人揪心。

2、对记者写消息来讲,导语在一篇消息中起一锤定音的前奏

作用。记者一动笔写导语,首先必须考虑所写消息的主旨、

主题和写作重点是什么。“你如果不会思考就不会写作。”写

作是清晰思维的具体体现。这就是说,在你动笔写导语之前,

你必须筛选头脑里或笔记本中的全部材料,选出最重要和读

者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就是你写导语用的材料。

导语写好了,自然为下边展开铺好路子。也就是说,后面写

什么,不写什么,哪些重点写,哪些一笔带过,材料的安排,

以及语言格调等,均能做到胸中有数,应刃而解,不至于把

采访来的事实不分主次地都塞进消息里。

新官桥新特色(高明虎)

新农村建设只有创新的才能有新发展,官桥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自身特色,积极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形式,打造了自己的官桥模式。今天,请看前进中的官桥村系列报道之三:新官桥新特色这条新闻我们后面就主要围绕创新做文章

再如:一次特殊的课外活动(杨阳)

6月3日,县建华幼儿园组织大班的部分小朋友来到十字茶叶总公司,开展了一次以茶为主题的课外活动,一起去看看

3、导语的第三个作用是能让编辑对消息的内容一目了然,为

编辑选稿和编辑稿件节省了时间。

4、相对于报纸还有一个作用对生活节奏相当快的当代读者

来说,如果没有时间,只要略看前一两段就可以知道消息的

内容了。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了解了消息导语的重要性和构成要素,那么

如何写作导语,写好导语呢?下面我们来讲讲,

导语的不同形式

从原则上讲,每条消息都应回答5个“W”并且应当尽可能地在导语中就有所交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把所有的5个“W”和一个“H”全部“塞在导语中。而是要先给“W”和“H”排排队,看看应该突出哪一个“W”。要使导语更精练更短,在现代导语的写作中就应该突出一个“W”。但是突出哪一个“W”需要记者、编辑花费很多脑筋。这也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代导语的写法根据五个“W”和一个“H”的要求,新闻就有了不同形式的导语。

(一)人物导语名字出新闻,但必须是名人的名字,从总统到歌星,从银行

家到毒枭,只要是名噪一时的人物都可以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但是,即使是人所共知的俄罗斯总统和美国总统,在其名字前都要加上“某国总统”。

当美国总统或其他国家的总统被用作消息来源时,他的名字十有九次被用在消息的开头,因为他的名字具有权威性,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例如:【华盛顿电】美国总统克林顿今天宣布,美国将对海地动武,以解决那里的政权危机。

但是,在人物导语中,如果不是名人,那么导语中可以不出现名字。例如:一个过门才6个月的19岁的新娘今天承认,她想毒死其丈夫,因为丈夫批评她做的菜不好吃。

而这个新娘的名字可以留到后面去交待。

(二)事情导语

在讲完人物导语之后,事情导语就比较容易了解了。实际上只要把What(什么事)放到什么人的位置考虑就行了。例如:

【新华社赫尔辛基9月28日电】一艘载有867人的爱沙尼亚客轮28日凌晨因遇风暴在芬兰附近的波罗的海水域沉没。到目前为止,只有90人获救,其他人下落不明。

上面是一条纯事情导语,新闻要素很齐全。

(三)时间导语

一般而言,时间很难成为一则新闻中的最重要因素,但是时间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表示一则新闻的及时性。特别是一些特殊的有意义的日子。例如:今天是建党85周年……

(四)地点导语

同时间导语一样,地点导语是很少用的。通常地点只是作为导语中一种要素而存在,除非这一地点有特殊意义。

(五)原因导语

为什么(Why)有时是新闻中最有意思的角度,可能是读者最想了解的问题。例如:

由于股票和地产问题,日本首相细川今天宣布辞职。

(六)方式导语

从怎么样(How)的角度写经常能提供一条有兴趣的导语。如:

一条带有奇怪的牙齿痕迹的铅笔,使一位30岁的看门人今天被捕。他承认上星期撬了一所中学的校长办公室行窃。

从新闻六要素的角度来看,导语可以分为上面六种不同形式,从导语的写法来讲又可以分为叙述式导语、描述式导语

等,下面介绍

几种常见导语的写作特点

1、叙述式导语

叙述导语,就是用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这种导语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陈述性的,即直接叙述新闻中主要的具体事实。比如<一超级市场屋顶塌陷,死亡10人伤90多人

>消息的导语:

法国尼斯一家繁华超级市场的水泥屋顶昨天发生塌陷,造成10人死亡,至少90人受伤。

这种导语直截了当,重点突出,多用于事件性消息和内容单一的非事件性消息。

再一种是概括性的,即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把许多事

实做综合性的概述,让受众对所报道的内容先有个大概了解。比如,中央电台播出的我国纺织机械厂搞横向联合的新闻导语:

我国纺织机生产的大企业――中国纺织机械厂,对跟自己联合的企业,在经济利益上发扬谦让风格,在产品质量上一丝不苟。几年来,同他们联合的6家工厂经济效益显著,技术水平提高,横向联合越来越紧密。

这种导语多用于综合性消息,因其所报的内容涉及面广,事实多而复杂,只有用概括手法,才能用较少的文字交待清新闻的概貌,提示主题。

叙述式导语,是当前最常用的写法,这种导语既有简练、明快的优点,又有干巴、死板的不足。

2、描述式导语描述式导语,就是在导语写作中适当

运用白描的修辞手法,使导语生动、形象,增加现场感。这种导语多用于事件性新闻,比较常见的有2种:[第一种]是对新闻事实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作简要描述,再引出报道的内容。比如,<首都200万军民今天义务植树>的导语:

今天是个好天气,春光明媚,日丽风和,成千上万的首都居民走出家门,参加义务植树。在河边路旁、房前屋后,种上了一株株、一丛丛绿色的希望。

导语中“春光明媚,日丽风和”,这是对今天成千

上万的首都居民义务植树这一新闻事实所处的特定时

间、特定环境的描写。它烘托、深化了主题,说明这

个季节正是植树的好季节。再如:

07高考顺利开考

陈志林

6月7日上午九点,随着考开考铃声的响起,郎溪县2007年高考正式拉开序幕。晴好的天气,良好的考试环境,今年的高考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也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平有利因素。

[第二种]是运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人物的活动,作简洁有特色的描写,

以造成气氛,增添声色,引人入胜。比如。<杨飞飞

隔铁窗与儿子同台唱戏>的导语:

昨天下午,著名沪剧演员杨飞飞饱含热泪,和她儿子所在的上海监狱新岸艺术团一起,在邮电俱乐部

举行的上海法制文艺会演闭幕式上演出了<金桥>选

段,使观众为之动情泪下。

这条导语在叙述事实过程中插上适当描写:“杨飞飞饱含热泪”、“使观众为之动情泪下”,不仅增强了形

象感、真实感,而且使消息充满人情味,有利于烘托

主题。

描写式导语,无论用哪种描写形式,都要有利于表

达、烘托主题,否则会成为画蛇添足。而且要非常简练,往往只用一两笔加以勾勒。更要避免滥用华丽辞藻,要保持导语简洁明快的特征。

3、引语式导语

引语式导语,就是引用某人、某些人或某文中的一两名能提示主题或表达主要事实的原话作导语。这种导语,观点鲜明,主题突出。如<人民代表张银莲敢说真话>的导语:

山西安泽县唐镇村农民、养猪专业户张银莲,从当选为省人大代表那天起,就说:“我当代表,要为人民说真话。要不,我宁可不当”她这么说,也这么干。

这条消息所写的是人民代表张银莲敢说真话和邪恶与卑微作斗争的事实,导语中的引语正是深刻地提示了这一主题。

引语式导语,最常见的是引用领导人或权威人士、知名人士的一两句最重要的话。要注意交待清他们的职称、姓名,这样才能显示出所引话的分量和价值。

所引的话一定要精选,要选择最能反映事物特征或者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一两句话,不可选得太多,多了一是重点不突出,二是导语冗长。

4、提问式导语

提问式导语,是把消息中已经解决了的主要问题,先

简明、扼要地用疑问句式提出来,然后用事实作简要回答,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和深思。比如,中央台播出的关于维护社会治安的消息导语:

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和干部,对于维护社会治安,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哈尔滨市出现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事例。在这两个事例中,一个人是贪生怕死,;一个人是见义勇为,忠于职守。群众对前者表示谴责,对后者表示赞扬。

这条导语,问题提得鲜明,回答得具体、确切,从而揭示了主题。现在的“八荣八耻”宣传有时也用这中写法。

提问式导语,要注意抓住受众普遍关心的和与群众生活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受众未知而想知道的问题、对一些现象存在疑问的问题。

一些受众急于要知道的信息,不要用提问式导语。比如,报道1981年长江上游出现的建国以来的最大洪峰已顺利通过葛洲坝的消息,导语就不能这样写:我国最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是否经得起建国以来最大洪峰的考验?今天凌晨,长江上游出现的建国以来的最大洪峰,顺利通过葛洲坝。

这样提问很不适应受众心理,因为人们急于要知道的是洪峰能否顺利通过葛洲坝的信息。因此,第一句话

应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告诉大家洪峰已顺利通过

葛洲坝。如果先来一句没有什么价值的明知故问,实

在多余。

导语写作形式种种,无论采用哪种表达形式,都要遵循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古人云:“文有大法,无定法”。就是说作文章有一个大的基本要求,但没有更具体的框框。导语写作亦如此,首先它有大法,写作时要遵循其大法。

1、重点突出,揭示要旨

一篇消息所反映的事实总是有主有次,导语要求用简练的文字,反映出消息的核心与精华,要把消息中最有意义、最实质的东西告诉受众,一条消息的导语必须突出重点,揭示要旨,缺少这两点就不成其为导语,从导语的定义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此我认为这是导语的第一个要求,或者说是导语的基本原则。

下面我们分析两条报道王军霞、谢军评为世界十佳运动员的导语:由新体育杂志社、中央电视台体育部、北京华滋食品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华滋露杯1993年世界十佳评选活动”揭晓发奖大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这条导语没有抓住消息的核心事实和实质的东西――王军霞、谢军评为世界十佳运动员。

本报讯王军霞、谢军评为“华滋露杯”1993年世界十佳运动员。

这样的导语重点突出,而且简练。由谁举办的、何时揭晓、在什么地方举行的发奖大会,均不是主要事实,也不是大家关心的事实,应放在主体部分交待。

再如:5月4日杨子晚报原文是。。。。应改为:昨天,“为实现祖国统一”展在我市梅园新村纪念馆开展。周恩来总理蜡像首次在纪念馆亮相。第二段再写别的

2、开门见山、简洁明了

导语的表达要用最少的字数,表达清最主要事实,使受众一接触新闻便了解要旨。语言不能拖泥带水、繁杂冗长,要干净利落。在导语简练方面,西方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比如,关于我国在日本“北京猿人展览”的报道:

新华社的导语:

中国科学院和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读卖新闻社昨天在北京签署了关于在日本举办<北京猿人展览>的议定书。(第二段才说这个展览将在何时、何地举办)

一西方外电的导语:

新华社说中国同意夏天在日本展览北京猿人。(第二段写签署议定书)

这两条导语,显然后者比前者简洁明了,开门见山。

消防官兵勇摘马蜂窝还居民安宁

记者:杨阳

(口播)7月23日下午,县消防大队接到十字镇一户居民打来的求救电话,称其自家院内的树上有一个巨大的马蜂窝,成群的毒马蜂到处乱飞,严重威胁到了附近居民的安全。县消防大队官兵迅速赶到现场,摘除了马蜂窝,来看报道:

3、最近写起,时态新鲜

从新闻的定义看,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可贵之处就是新,所以每条新闻最好一开始从时间上就给人一个新鲜感。但从我们的新闻工作实践中看,有不少新闻所报道的核心事实并非是新近发生的事实,那么怎样使那些旧闻,甚至是历史的事实,作为新闻报道呢?就目前来讲,比较常用的有两种手法:

一是“由近往远”写,就是从新闻事实中找到最近点突出在导语里。找到离写稿时最近的事态,把它写在导语里,给受众以新鲜感。

原来的导语:

州长昨天作出每月节约2.5万美元工资开支的决定,州公路局因此裁员10名。

新鲜化的导语:

今天,10名公路局的职员卷起铺盖离职了。他们是州长为了每月节约2.5万美元的工资开支这一决定的牺牲者。

二是找到并突出新闻根据。新闻根据又称“新闻由头”,是新闻事实的出处。是这一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依据。1979年11月22日新华社发的<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消息:

在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24.2万多人,重伤16。4万多人。这两个数字是唐山、天津、北京地区在那次地震中死伤人数的累计。这是今年11月17日至22日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后介绍唐山地震)

这条消息拟报事实是3年前的事实,已是旧闻,甚至说已成历史。它之所以成为新闻,就是有新闻根据:“这是今年11月17日至22日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但是新闻根据处理的不突出。如果是地震学会成立大会闭幕的那天宣布的,则可以变成今日新闻。导语可这样写:

今天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在1976年。。。。。。(后介绍唐山地震)

这样能给人新鲜感。再如:我县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资金即将发放(方治)

6月22日,记者在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发放工作会议上了解到,我县将于6月30日前对符合政策的水库移民兑现后期扶持资金。

4、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新闻导语要吸引受众,不仅在时间上应给人以新鲜感,写作形式和文字表达上也要尽力给人以新鲜感。例:

重庆市自来水公司不久前“花钱买批评”的行动在山城市民中被传为佳话。

这条导语从时间上讲,并不新,用的是“不久前”这一旧的时间概念。但这条导语,仍是大家公认的好导语。它既简明扼要,又新鲜生动,饶有趣味,吸引着受众将新闻关注下去,搞清“花钱买批评”的奥秘。

再例<湖北省自动化所为高炉配上电脑>的导语:

武钢二号高炉报告喜讯:湖北省自动化研究所的一项科技成果,使它的“饮食”更加科学,从而有效防治了暴饮暴食的“慢性病”。

在这条导语中,记者采用“饮食”“暴饮暴食的”“慢性病”拟人手法,把给高炉供料控制系统配置了一副“电脑”的科技成果,写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富于趣味性。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关于导语的写作:

1导语是一条消息最重要的部分。2在可能的情况下,导语应该包括新闻所需要的要素。3如果要素全部放在导语会使其导语冗长或不易懂,那么导语除了突出应该突出的要素外,再包括几个次要重要的要素,其他要素可包括在第二或第三段中。

导语虽然是一条消息中最重要的部分,但它毕竟不是消息的全部。

概括地讲,一条消息由两部分组成:导语和主体。导语应该包括最重要和最有吸引力的事实,而主体部分则是进一步展开、阐述和解释导语。导语中的任何陈述都应得到主体段落中事实的支持。

解读硬新闻写作十大要点

实例解读硬新闻写作十大要点 硬、软导语之争 西方新闻学中的硬新闻(hard news)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消息。 在文体上,硬新闻的典型标志是倒金字塔方式,一般采用概括式导语,又称硬导语,它要求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然而,这种写作方式自上个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一些记者认为“倒金字塔”风格使所有的故事看起来千篇一律;而按顺序描写的软导语比较自然,其文学化的风格亦有助于报纸同电视竞争。反对派指责说,软导语太冗长,太文学化,不能突出新闻事实,而单纯、直率的概括式导语更适合硬新闻。编辑们说,他们既不希望记者以概括式导语开始每一条新闻,也不希望软导语的延缓部分长得令人痛苦——有时翻过页去还未见主要事实。 当硬、软导语的争论发展到19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预言:“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材料了。” 一个世纪以来,硬新闻导语写作风格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直到目前为止,概括式导语仍在报纸上占据统领地位。1990年代末期的西方主流新闻教科书依然讨论着传统的硬导语写作规则,它们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本文展示的硬新闻导语写作的10大要旨乃英语新闻中普遍认同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有的已在中国报界风行,有的则无法与中文语境兼容,将它们拿出来做系统的讨论,是希望对当前的媒体报道改革有所启发和推动。 细查10大要义 1.导语要尽量以主句开头 主流英语新闻教科书大都认为,硬新闻导语要以最快速度道出最重要的事实,以主句开头可一语中的,而以从句开头的句子会造成事实延宕。请看下面一例: A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从句开头) B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政府今天开始实施严厉的移民法。(主句开头) B句以主句开头,主要事实“非法移民面临强行驱逐”先声夺人,辅之以事实发生的条件从句“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观照原文 英语能更清楚地彰显这一点: Illegal immigrants face mendatorydeportation under tongh immigrationlaws that come into force today. 不过,在中国人看来,B句似乎比较拗口,而A句似乎更适合中文的表述习惯。在中文语境里,下面这种句法结构更为普遍: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说,截至4月21日,全世界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型肺炎疫情…… 这条消息以条件句(状语)开头,主句紧随其后。许多中文的消息导语都是这种情况。看来,第1条要义虽有指导性,但与中文语境中不一定兼容,要视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为了突出事实,硬新闻导语开头要避免以直接引语开头,因为这样往往会延缓报道,比如下面一例: “如果我在街上遇到霍克先生,我将不会与他握手”,在总理今天宣布提高销售税后,一位杂货铺老板说。 修改后的导语: 在总理今天宣布提高销售税后,一位杂货铺老板表示,假如在街上遇到霍克总理,她不会与他握手。 2.导语要尽量以主动语态和直陈旬开头

新闻导语写作技法20条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1、一语破的法 新闻是“抢”出来的,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9年4月20日午夜时分,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开始了震惊世界的渡江战斗。4月22日2时,新华社在播发如此重要的新闻时,导语仅用了一句话: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 “30万人渡过长江”,这就是当时人们最急于想要知道的新闻,其他的尽管按下后说。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更是干脆利落: 日本投降了! 5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篇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悬念”,又称“扣子”或“关子”,常用于文学作品和戏剧表演。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自然富有魅力。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 全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 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么?你就得往下读。 美联社1981年6月13日播了该社驻伦敦记者的一条电讯稿,它的导语给人的“悬念”更玄: 据警察和目击者说,今天正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数百万臣民观看下骑马巡行伦敦中部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失业青年突然跑上前去,朝着女王连打六响空炮弹。 失业青年向女王开枪,这“关子”卖得够大的,不由得你不弄个明白才罢休。 3、欲擒故纵法

消息导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消息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是新闻中消息所特有的,处于文章开头部分,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1、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尽快地告知新闻事实。吸引读者,使读者继续往下读。导语一般是文章全篇的重点,对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出的重要信息,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2、消息的导语要炼字炼句,力求简短,尽量避免冗长拖拉。还要避免简单重复标题。 3、历史上著名的一句话导语: 1、欧洲大战于昨天拂晓爆发! 2、日本投降了! 3、肯尼迪总统今天遭枪击身亡。 二、硬新闻(Hard News):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包括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改变,时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银根松紧,疾病流行,天气变化,重大灾难事故等等。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事件。 硬新闻必须回答,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如:1、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今天宣布,由于他关于德国军事行动和商业利益的言论遭到广泛批评,他辞去总统职务,此决定立即生效。 2、苹果市值周三超越微软,跃居全球科技业之冠。 三、软新闻: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形式上通俗,注重趣味性。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无时间的紧迫性。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它主要出现在大众化通俗报纸。人们一般在硬新闻获得满足后才需要软新闻。软新闻导语中并不需要完全具备所有要素,可以只有其中两个或三个要素。 如:一位穿着炭灰色套装的老年妇女抬头扫视戴高乐机场的信息显示屏幕,奇怪为什么TW A800号航班被取消了。 这是空难发生后两天的软性新闻的导语,可以和硬新闻的导语做一个比较。 四、概括式导语: 1、新华社北京12月11日0时电:今天,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新闻导语的类型和写作要点 新闻导语分类的方法有多种。为了方便初学者,我们大体上可以按照表现手法上的区别,把导语简单分为三大类型。 1.叙述型导语 与新闻报道要可观地叙述事实这个基本特征相适应,大多数新闻导语采用叙述叙述型导语。 叙述型导语包括直叙式、概括式、对比式等多种表现形式。 (1)叙述型导语,要求开门见山,把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例如—— 新华社北京11月14日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选出新一届中央军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通过关于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等决议后,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又如—— 新华社香港9月17日电昨天,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设茶会,与数百位长期默默耕耘,为香港回归和繁荣做出贡献的基层人士共度中秋佳节。 这种导语适合于快速报道新闻,适合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但是要写好它,并不容易。这类导语弄不好,易陷于平淡,缺乏吸引力。要避免这个弊病,首先必须鉴别一下,你所要报道的内容中,哪一个新闻事实最有新闻价值,对读者最有吸引力,就在导语中突出这个新闻事实。一般而言,这样的导语必须具有较大的新闻信息量,而且所涉及的人或事必须有较为显著的特点。 (2)概括式导语,又叫综合性导语。它的特点是对整篇报道的内容进行浓缩和概括,为读者提供整篇消息的梗概。这类导语通常适合那些内容较为复杂、过程曲折的消息。 例如,浙江省仙居县百货公司有一大批女带鞋积压在仓库里,曾经委托几个供销社“移动代销”,并削价出售,结果仍未销出去。 后来又两个商贩买去60双下乡摆地摊,仅20分钟就被争购一空,第二天又去带了900双,不到一个钟头全部卖光。《浙江日报》在报道这件事时,用了一个概括式导语: 本报讯积压在仙居县百货公司两年半的两千双女带鞋,和农民见面后,竟变成了畅销货。 这条导语从纷繁的内容中,概括出积压商品与农民见面后成畅销货这个主要新闻事实,突然了全文精华,对读者有一定吸引力。 概括式导语对于所报道的内容应该取其精、提其要,使人一目了然。概括时的抽象程度不能过高,以免给人空洞的感觉。如果抽象程度较高,那就应该补充一点实实在在的内容。例如,《羊城晚报》有这样一天消息的导语:

消息写作教程四:消息导语写作技巧

消息写作教程四:消息导语写作技巧 “好花摆在显眼处。”消息的“显眼处”是导语,最新鲜、最重要、最能吸引读者的“好花”自然要放在导语里。 导语的英文单词是l e a d,意为消息的开头部分。此外,Le a d 一词在英文中还有“领导”(可理解为重要信息)以及“线索、提示”之意。 由是观之,导语的作用、定位可理解为:对最重要信息及主题的“提示”;引发阅读兴趣的“线索”。如: 本报讯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了一个割肉但不能流血的故事,这个故事正在今天的中国山西上演。 这是一则有关山西煤层气开发报道的导语。导语依靠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煤炭开发与煤层气开发之间的矛盾鲜活、淋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提示”最重要的信息,引发读者的“赏花”欲望。 4.2.1 导语的分类 新闻学上依据不同的标准,对导语作出了多种具体的分类。这里仅从方便通讯员写作实践的角度,重点讲解两类导语分类。 一、以涵盖的新闻要素区分导语种类。 1. 第一代导语(六要素导语)。

第一代导语中,新闻的六要素即“5W”和“1H”样样俱全,基本交代了新闻事件的全貌。如: 本报讯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是贵州省(W H E RE)科教兴农、人才强农的一项战略举措(W H Y)。最近该省提出,从今年到2010年(WH E N),贵州省(WH O)将初步建立农民科学素质教育组织和培训体系(W H A T),使全省1/3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至少要受到一次科普教育和培训,到2020年,受到二次以上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达到95%以上。贵州省将围绕农 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对农民加强产业化经营、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H O W)。(摘自2008年07月15日《经济日报》,作者: 张剑鸣) 点评:六要素导语能比较具体、完整地表达新闻事实,可以独立形成消息。但容易因内容过多,导致重点不突出,埋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信息。对通讯员而言,不推荐使用六要素导语。 2. 第二代导语(部分要素导语)。 第二代导语为部分要素导语,其特点是突出六要素中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以提示主题及最重要、最有价值、最能吸引读者的信息,以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5W”和“1H”中的任一或多个要素,都可以成为第二代导语突出强调的内容。如:

新闻导语写作的“四个必须”解读

新闻导语写作的“四个必须” 新闻导语,就是在一条消息的开头,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或者反映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思想及意义,以便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他们进一步读完全篇。新闻导语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也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又一重要特征。笔者认为新闻导语写作必须做到“四个必须”。一、导语里的事实必须是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是有重要性的等次之分的,不能把一般化的过程、措施和泛泛而谈的经验体会写进导语里,以免把最重要的、实质性的内容掩盖了。事实的实质性内容往往最有特色、最受读者关注,也最有吸引力。只有最重要的,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最新鲜的,才是最有吸引力的。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新华社写了许多闻名中外的新闻,在新闻导语写作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这条著名消息的导语是:“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灭亡,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新鲜的事实,不但全国人民关注,世界各国也关注。这一事实的重要程度是战役前后的其他任何事件不可比拟的,最振奋人心,最有意义。因此,将它写在最前面的导语里,是最吸引读者的。不能要求将新闻的六要素全写进导语里,但可以根据每条新闻的特点,从六要素中选取一二个最重要最能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人新闻志语之中,其余的要素则分散到新闻的正文部分去交代。请看这样一条新闻导 语:“用假的案件数字来表明‘治安形势明显好转’的地方,不但不能得到表扬奖励,反而要被追究责任!广东省委副书记陈绍基严厉警告那些在案件数字上做文章的基层公安部门。”(2000年9月12日《羊城晚报》这条导语很别致,很富吸引力,但它只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而将通常放在导语中的“时间”要素放到了第二段才交待,何也?事实的重要性之故也。不成功的导语则让人不知所云,如坠五里烟雾。请看这样的长新闻导语:“最近,泉州市文管会在开元寺殿前左边宋代方形石塔下发现一座五代石经幢,这座石经幢建于南唐保大4年(公元946年3月18日,经幢用坚细太湖石刻制,雕工精致,主体是八角形,直径四十六厘米,高一米二十八厘米,各边长为二十厘米,顶盖及基座都雕刻形态优美的飞天和其他图案,石刻文字基本完整,字迹清晰可辨,是泉州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文字保存又最完整的一座石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导语是新闻体裁所特有的部分,它处于文章的开头部位,是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或亮点。作为记者,写好导语相当于写好消息。可见,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通常情况下,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有的短消息不分段,这时导语就是开头的第一句话。还有的导语是由两个自然段组成,称为复合导语。它们或是虚实结合,第一段虚写,为读者制造悬念,第二段实写,解开疑团,说明事实的真相。或是两个自然段共同组成事实的内容,缺一不可。这样才使导语的意思完整,做到明白无误。 既然导语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导语的写作技巧自然就成为写好导语的关键,对导语的写作技巧进行探讨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突出最新的时间 新闻姓“新”,新闻的“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现在时效上,就是要将发生在最“近”的新闻事实,以最快的速度报道出去。 新闻要“新”,作为开头的导语首先要新,也就是导语要突出最新的时间点,只有导语具有新意,才能引起读者了解新闻全貌、读完全文的兴趣。最新的时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点,即导语中的“何时”要素,应是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二是最新,即导语所选择的那—个时间点,应尽可能是距离报道最近的时间点。 在此,笔者将如何突出最新的时间点总结为以下两点: 1.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它的生命力往往与“昨天”或“今天”这个时间点密不可分,在导语里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例如: [美联社法国兰斯1945年5月7日电]德国于今天法国时间上午2时41分(即美国星期日东部时间下午8时41分)向西方盟国和苏联无条件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 德国无条件投降宣告了欧洲战场的结束,对于这一重大事件,美联社在导语中不仅突出了“今天”这个时间点,甚至具体到了法国时间和美国时间的几时几分。 2.对于非事件性新闻,所反映的事件发展过程没有明显的时间界限,事件的本质并不是集中地表现在某个时间点上。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事件发展过程中,找出离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点写进导语。例如:[美联社罗马1997年9月27日电]意大利文化部长昨天警告说,公元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的庞贝古城可能面临着“再次死亡”,除非开辟更多的空间供游客参观,以缓解过分拥挤的现象。(《意大利古迹极其需

消息写作的格式及范文

(1)标题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2)导语导语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消息的最基本内容。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4)结尾是对消息内容的小结。有些消息可无结尾。 新闻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出来的,不同时期格式也不一样。 一种是源于美国新闻界的“倒金字塔”式,这种格式由于迎合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现在中国的很多都市报所使用的都是这种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在导语中写一个新闻事件中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新闻价值通俗来讲就是新闻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众的部分),比如一场球赛刚刚结束,观众/读者/听众们最想知道的是结果,或者是某个球员的发挥情况,就先从这里写起。 其次,在报道主体中按照事件各个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递减写下来,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同时注意,一个段落只写一个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为这种格式不是符合事件发展的基本时间顺序,所以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重要程度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因而需要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宏观的对于受众的认识。 另一种是一个中外结合体——新华体。我们国家的新闻报道一般是遵循时间顺序,但是这种“讲故事”的写法已经不适合受众的阅读习惯(一般人没有时间听你讲长篇大论),所以“新华体”在吸收中外新闻报道之长的情况下诞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标题)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导语中简明地体现出来。 其次,在第二段进一步具体阐述导语中的这个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众在接受时形成心理落差。因而,第二段实际上是一个过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把“故事”讲下来。 以上是比较常见的消息报道的格式。 标题对于新闻报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现了一个标题就是一条报道的情况。因而,标题要提炼新闻事件的“精华”,把最吸引人的地方体现出来,同时要简洁。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标题前加上引题,在其后加上副题。如果要写作比较长篇的调查性报道、深度报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叙述明晰的需要,适当加一些小的标题,以概括一个部分的内容,便于受众阅读(针对印刷媒体而言)。 补充一点,最近很流行一种叫做“华尔街日报体”(DEE)的格式,这个格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在文首特写新闻事件中的一个“镜头”,一般是以一个人的言行为主,从而引出整个的新闻报道,比如央行关于房贷要加息的消息,新闻报道就可以从一个普通市民的住房贷款行为写起,比较能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除上述之外,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文首要加电头,像“本报讯”;文中要尽量使用直接引语,尽量少地进行记者的观点表达;行文要流畅,不要艰涩等等。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 消息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具体写作方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 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

如何写作新闻消息

如何写作新闻消息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 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 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时间:2011-9-1 来源:铁路工程报浏览:237 要彰显新闻价值 既然第二、三代导语都强调突出处理“部分要素”,那么我们自然会问,究竟哪此要素是需要在导语中加以突出呢? 同一新闻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断哪个最为关键和重要,并无固定和绝对的标准,有时和记者所在的新闻机构的性质、观点、倾向有关,有时随整篇报道的侧重点和角度的不同而转移。所以,同一个新闻事件在不同的记者看来,需要强调和突出的重点也是不同的。比如,同是一起盗窃案,有的记者会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职守;有的记者会突出“WHO”——窃贼竟是公安人员;也有的记者可能会突出“WHEN”——“两打”专项斗争中的一个大白天。 导语写作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满概念和口号,也不能有太多人名、头衔、单位名称,否则会挤掉或冲淡重要新鲜的新闻事实。 讲究语言技巧 在决定了导语中必须包括什么内容之后,如何在一个句子中尽可能着重地表述它,这就是关于导语语言的问题题。“导语不但是个句子,更是个强调性的句子。”这意味着必须把导语构思成对想要表达的主题具有最强的冲击力和最大的吸引力。在导语写作中,最有强调性的技巧应该包括三种: 词序 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的旨趣相同,如果把关键信息一直保留到导语末尾,那就可能失去读者,所以把一条新闻的六要素中最重要的那个因素置于最前就很重要。这里我们比较两组导语的写作: [例1]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其中还有一名曾经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 [例2] 20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XXXX和数千名外国游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欢度中秋节。 我们发现,例2一下子就点出了“WHO”这个因素,引起人们对宇航员的注意,而在这里人物的特殊性正是整个消息最具新闻价值的地方。 巧用动词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的本质就决定了新闻语言多用动词和动词短语。在任何句子中,动词都是让句子富有生命力的关键。通过挑选生动的、有表现力的动词,使

新闻写作技巧汇总分析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 消息导语的几种写作方法 1、叙述式导语的写作:就是直截了当地用客观事实说 话,通过摘要或概括的方法,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新闻中最重 要、最新鲜的事实,给人一个总的印象,以促其阅读全文。 2、描写式导语的写作:记者根据目击的情况,对新闻 中所报道的主要事实,或者事实的某个有意义的侧面,作简 练而有特色的描写,向读者提供一个形象,给人以生动具体 的印象,这就是描写式导语的一般特点。一般用在开头部分,以吸引读者,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3、议论式导语的写作:往往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通 过极有节制、极有分寸的评论,引出新闻事实。一般分为三 种形式:评论式、引语式、设问句。 具体写作方法: 1.一语破的法 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 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 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 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 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 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 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 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 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 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 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导语的写作 消息,它是报纸广播电视中数量最大、受众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种新闻体裁。消息在传递信息、舆论导向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向是新闻报道的主角。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现在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都十分重视消息传递信息的独特作用。新闻界对“新闻”的解释,从广义上来说,一般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中常用的各种新闻报道体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而狭义的新闻,就是指消息,这充分说明了消息地位的举足轻重。 正是因为消息的重要性,所以说,掌握消息写作基本技能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要想写好消息,首先就要写好消息导语。下面我们就来讲讲消息导语的写作。 要写好消息的导语,那么什么是消息的导语呢?有很多种,准确 消息的开头就叫导语,它是消息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条消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5月2日参考消息) 正因为导语的定义,那么导语写得怎样,直接关系到整篇消息的成败和宣传效果。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

导语的产生及演变 那么作为消息的导语是怎样产生和演变的呢? 据一些材料记载,消息的导语最早产生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它是随着五个W的产生而形成的。 五个w,又叫新闻五要素。就是说写一条新闻必须交待清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也有的再加一个新闻要素H(即how),共称为新闻六要素。交待清五个W,一直被称为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 例: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从一艘澳大利亚轮船上发回了一条消息,其第一段就是五个w俱全的导语: 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摩亚群岛。结果有6艘战舰和10艘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碎,要么被摔到海滩上搁浅。与此同时,美国、德国的142名海军官兵全部葬身海底。 在这个导语里,五个W的分解是: 何时――3月16、17日; 何地――萨摩亚群岛; 何人――美国和德国的战舰、船只和官兵; 何事――风暴横扫萨摩亚群岛,人船遭损失 何故――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 导语包括了新闻五要素的全部内容,这种导语写作方式一直沿袭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称其为“第一代导语”。

导语的写作

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作用 消息通常是由导语和主体(次重要的材料、更次重要的材料、背景等段落)组成的。 导语是新闻术语,实际上就是消息的开头,在英文里称lead。像作家一样,记者、编辑可以选择任何一种方式开始写作,即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写作导语,但是应该记住,我们是在写新闻而不是写小说或散文。 导语应该有以下作用: 1、读者一看导语就知道这条消息写的是什么。 2、读者看了你的导语愿意继续读完这条消息。 3、有适当气氛的导语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 新闻记者、《疑难问题辞典》的作者安布诺斯·拜厄斯这样描述过导语的重要性:“任何一个新闻记者,只要他曾经为写作导语绞尽脑汁,就会深知写作导语为什么如此费劲,因为导语对他和读者来说都很重要。导语的写作使得他的精力高度集中,迫使他作出决断:这条消息里什么东西最重要;应该强调什么;而且导语如何写会直接影响到这条消息的其余部分。”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导语是新闻报道,尤其是消息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失去读者,往往取决于稿件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导语又是展示记者、编辑才华的橱窗。如果一个记者或编辑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那么很难说他有水平。有人这样说,导语是一条消息的生命,此言十分有理。导语常常使

记者和编辑思考了一次又一次,写了一遍又一遍,直到自己基本满意为止。有时,甚至一位老练的记者也要为导语改写三四次,才心满意足地认为自己已尽力而为了。 一条好的导语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导语。记者不能满足于一条基本可用的导语,否则写成的消息很可能被要求重写。 当然,不可能每条导语都是记者或编辑的杰作,但是导语都应该写得简单易读,一目了然。 二、导语的特点 霍华德·海恩曾参与编写美联社写作手册。他列举了一条优秀导语的九个特点,即提供消息、简短、明晰、简单、直截了当、生动、客观和富于色彩。除了上述九个特点之外,海恩后来又加了另一个特点:格调高尚。 在上述特点中,简短、明晰和色彩尤其重要。 现在让我们首先来研究一下简短的要求。导语的长度没有一定的规定,但通常是以越短的形式表现出来越好。记者或编辑很难根据一定的公式去写作和编写稿件,但是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导语不要超过3行的劝告是有用的。在导语中,过多的形容词和其他修饰词都是毫无用处的,最重要的是要把消息传达给读者。不过,过于简单的导语也可能把读者弄糊涂。请看两个过于简单的例子: 金边9月3日电柬埔寨又燃起了战火。 莫斯科3月2日电莫斯科听到了枪声。

新闻导语及其写作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紧接在消息头的后面,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 提炼和构思导语,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新闻正文通常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而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通常,记者在采访之前、采访中间和采访之后,头脑中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所采新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恰当地来表现它。而这种思索一旦成型并付诸文字,最先落实的部分往往就是新闻的开头——导语。导语完成了,新闻标题的拟定和新闻正文的写作也就比较顺畅了。 网络新闻编辑阅看的新闻,往往已经有了现成的导语。但是,这并不能代替编辑本人的思考、选取和提炼过程。编辑首先需要领会和把握新闻的内容,把看到的导语与自己心中拟写的导语加以比较。提炼和构思导语,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编辑在阅读来稿时,同时就在审视和思考新闻的要点和表达的逻辑和用词。编辑如果发现某一稿件在内容和表达等方面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准,那么这一报道就可以通过了,可以进入刊发播出的程序。假如编辑发现稿件特别是导语不理想,而补充材料又基本凑手,那么他们就需要自己动手修改。 导语的修改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导语虽然位居新闻报道开篇之首,但是它的形成往往是总揽全篇材料和内容之后概括和提炼的结果。编辑的这种概括提炼的功夫和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只有在敏锐的挑选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支持下,才能写好导语,才能写好新闻报道。导语的类型 新闻导语的写作在本质上强调直入主题,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导语都只能是千篇一律的“开门见山”模式。所以,导语也有一些变化。在传统的纸介传媒上,新闻消息导语的写作可以有下列类型: 直述式 这种导语是直接把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简单直接地概括叙述出来,是最典型的“开门见山”式。 渲染式 这种导语先进行概括性陈述营造背景,然后再进入对最新动态事实的报道。与渲染式导语类似的还有点题式、故事式、比兴式等等。它们大都是以不同的方式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开头,然后把最新鲜的、最重要的新闻内容和盘托出。这类做法的得失利钝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来判断的。这种导语的分寸感比较难掌握,编辑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导语和消息来慢慢体会。 设问式 这种导语形式是首先提出问题或者摆出困惑,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以激起他们继续阅读下文的欲望。下面的例子是以设问句为导语的开头:“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巴黎市中心的凯旋门门洞飞过吗?巴黎的英雄们正在做着他们的试验。”在这则实例中,读

干货收藏!信息导语写作技巧(附案例分析)

分析一下这些较好的导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有一种动感。有的是运用了最活跃的动词,有的是有活动的场面,有的表现了人物的动作,甚至有的表达了动作的声音。因而这些导语一改平铺直叙概括写来的老套写法,化静为动,给人以身临其境和新鲜的感觉。 不少经济新闻要反映党的方针、政策,要指导实际工作,其内容有一些是比较枯燥的。特别是在一些社会新闻、文体新闻具有较大读者面时,经济新闻更面临着吸引读者的竞争。要想让经济新闻增强可读性,我们就应该选择最佳角度,讲究写作技巧,使更多的经济新闻,首先是让经济新闻的寸金之地——导语“动”起来。 怎样才能“动”起来了呢?我们就分析《北京日报》的部分经济新闻的导语,来作些归纳探讨。 一、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动词在语言中,是最生动、最活跃的因素。在现代新闻写作中,动词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了。西方的一些新闻学著作曾要求新闻每句话中至少应有一个活跃的动词,而这个动词,应该是句子中最重要的字。相对来说,形容词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就不那么重要了。对于形容词,新闻报道中应尽量少用,因为用多了会给人一种堆砌、夸张的感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北京日报》上的一条消息的导语。 见报稿 本报讯(通讯员王玉琪、记者刘连枢)绕过篱笆,走过猪圈,农民王士田来到百叶箱前,查看一番,又抬头瞧瞧风向标,然后翻开本,做下了5年多来第5590次记录:1984年5月5日早晨,晴,温度16.6℃,温度12,风向西南,风力2级,多青雾。(1984年5月6日《农民王士田办起家庭气象站》) 点评:在这条导语中,记者没用任何形容词,而一连用了八个动词,连续描写了八个动作。这样写的效果肯定会胜过“王士田对气象工作认真负责,不辞辛苦,预报准确”之类堆砌形容词的写法。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

浅谈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部郭伟东 导语,是新闻写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部分。“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美国新闻学者赫伯特.黑德这样说。一个好的导语,意味着一篇新闻报道已成功了一半。 在日常改稿、编稿的过程中,我发现,编辑的工作大部分用在了修改导语上。因为新闻事实已经清楚,最多也就是改改错别字,调整句式、段落,使之顺畅贯通而已。但在导语上,编辑上往往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总想用更新鲜的方式,更简洁的语言来一下子就抓住读者,吸引读者。下面,我结合日常工作简单谈一下新闻导语的写作。 一、导语的作用 1、披露新闻的实质内容 导语高度概括着新闻事件的面貌,集中表现着新闻的核心内容,快速传递事件的最新动态,它反映着最具有新闻价值的要素。一般来说,导语中已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新闻事实的五个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所以说导语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披露了新闻的实质内容。 2、吸引读者 忖语就像是一篇文章的导读部分,读者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看下去,导语对他们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关键。有的新闻学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读者拿过一张报纸,往往是处于“无意注意”的状态,

也就是没有明确的意图去寻找特定的新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篇新闻的导语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就人过去时一步阅读下去,此时,“无意注意”就开始变为“有意注意”。可见,导语是否能吸引读者对于一篇新闻能否传播还是起着关键的作用的。 3、确定了新闻主体写作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 一个好的导语,实际上就已确定了新闻主体写作的逻辑顺序与结构关系。因为在导语的写作过程中,你会对全部的新闻事实进行思考、判断,从而确认你想最先告诉读者的内容,同时确定你讲述这些内容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对新闻事件要素的选择、结构及关系等都已经完成。可以说,写出了一个好的导语,你就已找到了整篇新闻的思路与方法。 二、导语的分类与写作 导语的分类与写作,各种新闻业务书籍中已讲得很细,光分类就大概能分出十多种,诸如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评论式等等,在日常编辑工作中,我感觉到,导语其实就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式导语,一类是间接式导语。 1、直接式导语 也可以叫概括式导语,或者更通俗一些,就是硬新闻导语。它从第一句话开始就集中交代新闻事件的主题,在第一个自然段就把构成新闻的何人、何事、何地、为何、结果这些最重要的内容告诉了读者。 直接式导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它不事渲染,不设悬念,完全用新闻事实的自身的力量,也就是事实中最为重要的

导语的写作方法 (500字)

导语 导语是消息的开头部分,紧接在消息电头的后面,一般以简要文字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具吸引力的事实。提炼和构思导语,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新闻正文通常由导语、主体和结尾组成,而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通常,记者在采访之前、采访中间和采访之后,头脑中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所采新闻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以及如何恰当地来表现它。而这种思索一旦成型并付诸文字,最先落实的部分往往就是新闻的开头——导语。导语完成了,新闻标题的拟定和新闻正文的写作也就比较顺畅了。 网络新闻编辑阅看的新闻,往往已经有了现成的导语。但是,这并不能代替编辑本人的思考、选取和提炼过程。编辑首先需要领会和把握新闻的内容,把看到的导语与自己心中拟写的导语加以比较。提炼和构思导语,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 编辑在阅读来稿时,同时就在审视和思考新闻的要点和表达的逻辑和用词。编辑如果发现某一稿件在内容和表达等方面都达到了比较好的水准,那么这一报道就可以通过了,可以进入刊发播出的程序。假如编辑发现稿件特别是导语不理想,而补充材料又基本凑手,那么他们就需要自己动手修改。 导语的修改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导语虽然位居新闻报道

开篇之首,但是它的形成往往是总揽全篇材料和内容之后概括和提炼的结果。编辑的这种概括提炼的功夫和能力,需要长期积累;只有在敏锐的挑选和捕捉新闻的能力支持下,才能写好导语,才能写好新闻报道。 导语的类型 新闻导语的写作在本质上强调直入主题,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导语都只能是千篇一律的“开门见山”模式。所以,导语也有一些变化。在传统的纸介传媒上,新闻消息导语的写作可以有下列类型: 直述式 这种导语是直接把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简单直接地概括叙述出来,是最典型的“开门见山”式。 渲染式 这种导语先进行概括性陈述营造背景,然后再进入对最新动态事实的报道。与渲染式导语类似的还有点题式、故事式、比兴式等等。它们大都是以不同的方式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地开头,然后把最新鲜的、最重要的新闻内容和盘托出。这类做法的得失利钝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来判断的。这种导语的分寸感比较难掌握,编辑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导语和消息来慢慢体会。 设问式 这种导语形式是首先提出问题或者摆出困惑,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以激起他们继续阅读下文的欲望。下面的例子是以设问句为导语的开头:“一架飞机能从宽仅14.62米的

新闻导语写作的“四个必须”

新闻导语写作的“四个必须” 新闻导语,就是在一条消息的开头,用最简明扼要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或者反映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思想及意义,以便读者迅速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他们进一步读完全篇。新闻导语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特有的概念,也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又一重要特征。笔者认为新闻导语写作必须做到“四个必须”。 一、导语里的事实必须是最重要、最新鲜的 新闻事实是有重要性的等次之分的,不能把一般化的过程、措施和泛泛而谈的经验体会写进导语里,以免把最重要的、实质性的内容掩盖了。事实的实质性内容往往最有特色、最受读者关注,也最有吸引力。只有最重要的,才是最有意义的;只有最新鲜的,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为新华社写了许多闻名中外的新闻,在新闻导语写作上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这条著名消息的导语是:“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灭亡,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新鲜的事实,不但全国人民关注,世界各国也关注。这一事实的重要程度是战役前后的其他任何事件不可比拟的,最振奋人心,最有意义。因此,将它写在最前面的导语里,是最吸引读者的。 不能要求将新闻的六要素全写进导语里,但可以根据每条新闻的特点,从六要素中选取一二个最重要最能激起人们阅读兴趣的要素,突出地写人新闻志语之中,其余的要素则分散到新闻的正文部分去交代。 请看这样一条新闻导语:“用假的案件数字来表明‘治安形势明显好转’的地方,不但不能得到表扬奖励,反而要被追究责任!广东省委副书记陈绍基严厉警告那些在案件数字上做文章的基层公安部门。”(2000年9月12日《羊城晚报》)这条导语很别致,很富吸引力,但它只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两个要素,而将通常放在导语中的“时间”要素放到了第二段才交待,何也?事实的重要性之故也。不成功的导语则让人不知所云,如坠五里烟雾。请看这样的长新闻导语:“最近,泉州市文管会在开元寺殿前左边宋代方形石塔下发现一座五代石经幢,这座石经幢建于南唐保大4年(公元946年)3月18日,经幢用坚细太湖石刻制,雕工精致,主体是八角形,直径四十六厘米,高一米二十八厘米,各边长为二十厘米,顶盖及基座都雕刻形态优美的飞天和其他图案,石刻文字基本完整,字迹清晰可辨,是泉州地区目前发现的年代较早,文字保存又最完整的一座石经幢。”这条新闻导语竟有163字,作者把不必要的背景、数字以及繁冗的描写不加选择地塞进导语里,不但使读者喘不过气来,理不清头绪,而且使最主要的事实掩盖在一般化的繁琐的事实之中,让读者不得要领,莫名其妙。 二、导语必须简明扼要、短小精悍 新闻导语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拖泥带水。导语给读者的印象一定要眉目清楚,一目了然,使读者“看得见”、“摸得着”。这就是说,导语必须简明而扼要,言简而意赅。只有这样,才能使导语写得具体、肯定、准确,才能使导语写得短小精炼、干净利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