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述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

试述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

试述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
试述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

201203考试批次

《美学》大作业

学生姓名罗慧春学习中心江西会昌

学号100316436310002考号0019269

专业工商管理年级层次1003 专升本

2012年3月

试述审美欣赏中的再创造

内容摘要:艺术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用于

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在艺术欣赏活动中,艺术作品是审美的载体,

而人类对于艺术的理解和把握主要依靠于对艺术的想象和审美再创造。如果没有艺术家创造的作品,欣赏者就失去了再创造的对象和可能;而没有欣赏者的补充、丰富和审美再创造,艺术形象也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艺术形象的种种特征也无法充分地显现。

关键词: 艺术作品、想象、审美再创造

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艺术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特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物质载体,是艺术家在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体验的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和升华。艺术形象主要是由艺术家创造的,没有艺术的分行,欣赏者就没有再创造的对象和可能。但是如若没有欣赏者的补充、丰富和再创造,艺术形象也是残缺的、不完整的,艺术形象的种种特征也就不能充分显现出来。音乐作为一种人类的精神产品,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①。任何音乐作品都要经过听众的欣赏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艺术作品。在人的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者是从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几个不同的心理层面逐次展开,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同时,也客观地存在着受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的形式和内容制约。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欣赏者创造活动的制约性

1 、艺术品是欣赏者想象活动的刺激物和基础。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进行的,只有客观上提供了艺术对象,成为欣赏者想象活动的刺激和根据,想象活动才可能产生与进行。

2 、艺术品的特点决定着欣赏者活动的特点。艺术品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是真实性、思想性和形象性的统一体。不同的艺术类型决定着欣赏欣赏活动的知觉感知和欣赏形式。如音乐欣赏活动,心理学的研究认为“, 知觉是人类的认识过程之一,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和整体的反映。??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探讨知觉过程,认为是一个主动的反映过程,即个体调整感受器朝向刺激方向,以从外界环境中获得信息,从外界环境刺激中抽取特征,结合个体经验,对事物的特征进行综合和辨别。人对某一事物的精确知觉是上述三个过程的多次反复的结果。??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的特点。”②这一特点规定欣赏活动必须凭借形象的感觉和情感的思维来进行,这不同于纯逻辑的思辨。

3 、艺术种类和体裁对思维想象的限制性。一般地说任何艺术品都是造型性和表现性相结合的,但造型性和表现性在各种艺术中是不平衡的。有的偏重于造型,如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等视觉艺术;有的则偏重于表现,如音乐等听觉艺术;有的则介于二者之间,如文学、戏曲、电影等综合艺术。一般就造型性强的艺术,具体而又逼真,对欣赏者的想象活动约束也就大些。综合艺术因为综合视听艺术各种因素,给人的想象领域就大得多,欣赏者可以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听觉艺术的造型性最弱,它利用声音来表达情感,因而有极大的不明确性,

不稳定性。正像托尔斯泰所说,音乐的摹仿感情比诗更充分,在这点上甚至比诗更优越,担它却没有构成诗的属性的那种显性。正由于这样,一曲一调,在欣赏者的听觉中,除了对悲哀、喜悦、忧愁、恐怖、愤怒、嘲笑等情感有共同的感受之外,每个人在联想中所再造的意象,都可

能是千差万别的。入西方学者所说,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4 、艺术品是艺术家根据一定主题思想的要求,对生活现象进行提炼、选择、概括和

集中的结果。他抓取了那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和方面,而抛弃了非本质的东西;他概括了与主题思想有关的人物和事件,而斩断了与作品

无关的生活现象;他选择和虚构了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矛盾冲突及其过程,而摒除了在此之外的矛盾和斗争。他把这一切因素,按生活生活和艺术规律,也按他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现实图画,显示出特定的思想倾向。那么欣赏者的欣赏必须在艺术家所提供的范围内来进行。他只能在艺术和描写的人物、事件和生活场景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活动。而且一般是在艺术家所强调的那些方面,最能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因此他也必然是按艺术家组织的形象序例,按照事件和情感运动的过程进行,最后引导到艺术家所指引的方向,

和艺术家的目的相一致或相接近。这就证明了艺术品对欣赏者的客观制约性,艺术品是矛盾主导方面。欣赏中的想象活动一方面决定于艺术品,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欣赏者。

二、欣赏者创造活动的能动性

1 、想象活动随欣赏者世界观,审美理想和生活经验而有所区别。世界观和审美理想是想象活动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世界观和审美理想不同,必然影响想象活动使其具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欣赏者,其想象也必有不同的特点。鲁迅先生说得好,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若没有类似的体验,客观存在也就失去了效力。譬如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海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入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寞的摩登女郎;或者别的什么模样,我不能断定。但去和三、四十年代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比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心目中的林黛玉。人人都能欣赏“武松打虎”,打虎的人毕竟不多。欣赏者根据自己与其相似的经验,设身处地去加以体验、加以联想,因而也说明能进行再创造的活动。甚至欣赏者看的作品多了,作品中所描写的也会变成他经验的一部分,又可用来去体验和想象别的作品。

2 、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在欣赏中的作用。审美能力和经验都直接影响着欣赏者的想象活动。如没有审美能力和审美经验,就不可能有对艺术的欣赏活动。审美经验丰富的人总是最易于把握艺术规律,得到最大的欣赏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非音乐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我国古代的《乐记》中也有相似的论述。审美能力的高低和审美经验悬殊很大的人,同时欣赏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他们想象内容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3 、想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随着欣赏者心境不同而转移。艺术欣赏者的心境在欣赏中的作用可归纳为两点: 第一,欣赏者的心境可能抑制欣赏活动的产生。特定的心理状态可使欣赏者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对艺术品毫无感受,因而就无所谓想象。焦虑不堪的穷人甚至对最美好景色也没有感觉。第二,欣赏者总是从特定的心境去看事物的,因而艺术形象也必然蒙上一层欣赏者心境的外衣。英国的浪漫主义者赫士列特说,在激动或恐怖的心境中,感官觉察了事物- - 想象就会歪曲或夸

大这些事物,使之成为最能助长恐怖的形状。我们的眼睛被其他的官能所愚弄。的确人们处于欢乐的心境时,他的一切对象都好像露出笑容。欢快的乐曲好象更快乐了,忧伤的曲调也好象罩了一层微笑的薄纱;而当人们处于悲哀心境时,则一切对象都似乎是含泪欲滴。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花不会“溅泪”,鸟也未必”惊心”。这只是杜甫以悲痛的心境观察万物的结果。总之,艺术欣赏中想象活动过程,

由艺术家和欣赏者共同来努力、共同完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想象活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向前迈进。欣赏之中寓于着创造,欣赏者于欣赏对象,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而是进行着能动的、积极的再创造。当然这也必须在有真实动人的艺术形象作品的前提下,才可能激发欣赏者的热情,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作为欣赏者说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才能给作品的形象以补充和丰富,使之能奇迹般出现静中生动、小中见大、以假当真、无中生有、由物及人、思接古今、沟通中外等现象。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艺术神境。

参考文献:

《音乐审美教育》廖家骅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3 年版

《音乐美学》王次火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年版

《情感艺术的美学历程》邢维凯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年版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94 页

②《教育大辞典》第五卷,56 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年版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创新教育是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改革,创新为本。江泽民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教育是时代创新的支点和基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和核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紧扣语文的学科特点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人说“语文教学永远是一种充满创新活力的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致与自信,以美启真,促进学生思维的科学性,能够密切师生关系,从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富有生气的教学环境,在构建学生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欲望 创造意识是人的创造欲望和动力的来源,缺乏创造意识,一切审美创造都无从谈起。在语文审美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训练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使学生在语文审美活动中认识到美大部分都是人的智慧创造的。如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莎士比亚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强烈的创造欲望的激发,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比如在一次“抒写情亲”的作文训练中,我先有感情地朗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毯》,学生听后无不动容,在此氛围下顺势启发:文章何以如此感人?一阵讨论后,达成共识:至情文章

泪写成,只有写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心。接下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父母之爱。学生的心灵被深深触动,纷纷动笔,写出了不少“令眼眶发湿”的文章。 二、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创造美得技法 只具备创造美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使学生的这种审美意识深入一层,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创造出美来的,进而使之学到创造美的艺术技法。一些诗人善于用诗歌来表达他内在的激情和思想,凡是他感受到的,马上就能把它变成一首诗;这正如音乐家把他的感情变成乐曲,设计师把他的设计变成蓝图一样。这种迅速把现实转变成美的能力是离不开技巧的。李白使人们很清楚地感受到庐山瀑布之高,感知到黄河从很远的地方流过来,写出了“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惊人之语,运用的是夸张手法;白居易的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读来为什么感到特别和谐,仿佛使人听到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就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叠字并且平仄相间使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经常这样引导学生深入认识作者是怎样创造美、表现美得,并且辅以适当的仿写,不仅能够启迪学生创造美得智慧,而且能够使他们逐步掌握创造美、表现美得写作技巧。古人所谓作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其实这里所谓的“偷”指的就是模仿、借鉴、化用古人的创作技法。 三、指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实践活动

审美与艺术欣赏讲解学习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 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 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 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 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 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 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 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

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论民乐现代演绎的审美内涵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f2035058.html, 论民乐现代演绎的审美内涵 作者:杨淙惠 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9期 [摘要]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族乐器和层出不穷的器乐作品以其多彩特质,成为展现中华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针对当下民乐合奏呈现出音色交响化、表演形式化等多方位的发展趋势,孰是孰非,见仁见智。本文通过对传统民乐种类及特质的概述、姿态繁多的民乐新奏道路、传统民乐和新民乐、新民乐何以在新世纪绽放新花四个方面的探讨,来解读民乐新奏并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乐新奏发展之路。 [关键词]传统民乐;新民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75-03 [收稿日期]2018-04-19 [作者简介]杨淙惠(1993—),女,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研究生。(成都 610100)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华夏文明中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不仅维系着各个民族的深厚情感和恒久血脉,更是反映了中国历史每一个篇章的时代缩影与真实写照。无论是西周时期的“八音”分类法,还是近现代吹、拉、弹、打四类分法,无不沾染着悠远绵长的历史气息,挥动着各种优美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尽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族乐器层出不穷,器乐作品数不胜数,演奏形式多种多样,究其原因,无外乎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文化多元化所致。当代出现的“民乐新奏”就是上述结合的产物。 一、传统模式下的民乐形态 中国民族器乐不仅有各种乐器的独奏,还有许多种合奏形式。无论是演奏场合,或是各种表现形式,都体现了独特的社会功能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一)传统民乐的演奏形式 “丝竹乐”合奏形式有其表现优美、细腻、富于抒情的音乐情绪之长;“吹打乐”善于表现雄壮、热烈或欢快的音乐情绪;“弦索乐”以纯弦乐器组合则具有轻盈、柔美或活泼、流动的特色;“锣鼓乐”以锣鼓等打击乐器为主,不仅体现特色各异的节奏,且具有热烈红火、动人心魄的气氛。如“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曲”“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山西八大套”“弦索十三套”……既有其独特的乐器种类,又有突出地方特色的表现力,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器乐演奏形式。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浅谈文学审美鉴赏 导读:本文浅谈文学审美鉴赏,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课程标准》在第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道:“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的和谐发展。”在“7----9”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说道:“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这充分说明,中学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学生文学审美鉴赏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三者有机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 所谓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审美过程。由于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具有美悦作用,所以通过文学鉴赏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加深对大千世界的形象认识,而且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同时,还可以极大的提高审美能力。构成了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艺术鉴赏,它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征 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以美启真”,求知与求美和谐统一。 语文教学的知识传授不应当脱离生动形象的各种文体、形象、画面,不能抽象为几个干巴巴的“知识点”、“概念群”。语文教学中的文学审美鉴赏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比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件美的事物出现在你眼前时,我们突然感到眼前一亮,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赞叹:“啊,真美!”这种“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的美的感受,就是美感直觉性的生动具体的体现。语文教材主要是借助语言文字来构成人、事、景、物,反映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语言交际进行的。因此,在文学鉴赏审美教学中首先重视语言的教学和教学的语言。 一方面,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借助语言文字,直接感受课文的美。 鲁彦的《听潮》脍炙人口,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作品展现了海潮涨落的风采,讴歌了大海的美,表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情怀。且看下面一段文字: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这是海边落潮景致的绝唱。审美主体感知眼前海水涨落时的文字后,能够立即从声音、色彩和形态各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摘要】小学的美术教学中,除了需要注重对学生绘画技术进行教学以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观形成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审美观的形成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当中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对美的认知提高可以使其在美术学习中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更有助于学生进行绘画创作;而创造性的思维则能够对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产生促进的效果,使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绘画创作更是如鱼得水。那么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当前的现状基础上,去探索培养小学生审美观和创造力的方法,对小学生的美术能力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观培养;创造性思维 小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小学教育的新课改中对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对学生基础绘画能力进行教学的同时,需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观以及创造力,为了贯彻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内容以及形式中进行摸索,

使当前的美术教学效果能够达到要求。本文将从当前环境下小学美术教学的培养现状入手,为教师提供一些审美素养提升进而创造力培养的针对性策略,希望可以使小学的美术教学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质量。 一、小?W美术教学中的培养现状 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思想所影响,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将教学大纲的内容传授完成,并且在对学生的绘画能力的教学中,只是让其照瓢画葫,并不注重学生的观察过程。并且,教师对学生进行色彩以及形状的辨识教学中,也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延伸思考,使学生在绘画中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一切事物的分析都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向学生进行美丑的分析,使学生的审美素养也不能过得到培养。这些都是在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大多数的现状,对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1]。 二、小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审美观的培养 (一)什么是美 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且通过阅读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书籍。并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著作让学生进行诵读,使学生可以在每天对传统文化书籍的阅读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仁义礼智信忠孝”传统美德的教育。在传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审美与艺术鉴赏总复习题 第一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美育?美育包括哪两个方面? 2、柏拉图美育思想有哪些特点? 3、知、情、意与智育、美育、德育有什么关系? 4、谈谈席勒在美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历史评价。 5、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美育特点的理解。 6、孔子的美育思想有何特点? 7、朱光潜先生认为美育的功用包括哪三个方面? 8、如何理解美育的功用? 9、美育实施的三个主要方面是什么? 10、景观美学与景观设计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11、美育强化素质教育的作用有哪几个方面? 12、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塑造怎样的人? 13、谈谈作为素质教育的美育与政治教育之差异。 14、为什么要“以美育代宗教”? 第二章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2、关于美学研究对象有哪几种倾向性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3、美学有哪些基本范畴? 4、如何理解崇高与悲剧的关系? 5、美感有哪些特征? 6、审美趣味包括哪些方法? 7、美感包含哪几方面的心理因素? 8、如何理解知觉和表象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想象和联想的关系?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1、关于艺术主要有哪些分类方式? 2、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分别是什么? 3、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4、中西方对艺术的本质有什么不同认识? 5、艺术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如何理解艺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7、形式美的法则主要有哪些? 8、如何理解艺术与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9、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理解艺术鉴赏的审美本质?

11、艺术鉴赏过程中的对主体修养的要求有哪些? 12、如何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第四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两幅作品谈谈中西绘画的区别。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绘画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绘画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幅西方古典油画为例,分析西方古典油画的艺术特征。 5、以一幅西方现代油画为例,分析西方现代油画的艺术特征。 6、以你熟悉的古代人物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7、以你熟悉的古代山水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8、以你熟悉的古代花鸟画为例,谈谈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特征及艺术价值。 9、以你熟悉的一幅现代中国画为例,谈谈中国画创新的艺术价值。 第五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的艺术语言。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雕塑的艺术特征。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雕塑艺术的欣赏方法。 4、以一件雕刻作品为例,说明中国人的审美与哲学观念的联系。 5、试举例分析中国雕刻的传神风格。 6、试举例说明中国雕塑是怎样利用自然环境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 7、试举例分析古希腊雕塑的惟美倾向。 8、罗丹雕塑艺术的特征是什么?举例分析。 9、为什么说马约尔开辟了现代雕塑的新路?试以《“地中海”女坐像》加以说明。 10、举例谈谈亨利·摩尔的雕塑风格。 11、试分析一件西方现代雕塑作品。 12、举例简析西方现代雕塑与传统雕塑的区别。 13、根据你的体会,怎样才能品味出雕塑艺术之美?举例说明。 第六章思考与练习 1、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的艺术特征。 2、以你熟悉的作品说说建筑的艺术语言。 3、以你熟悉的作品谈谈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4、分析一件西方古典建筑作品的艺术风格。 5、以故宫为例分析中国建筑的风格特征。 6、分析一件现代建筑作品的风格特征。 第七章思考与练习 第一节 1、什么是工艺美术? 2、工艺美术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3、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有效发挥孩子的创造才能方法想帮助孩子最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独特的天赋和才能?有没有一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益?下面这些方法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它们不仅能极大地开启孩子的创造力,而且是帮助孩子建立起灵活有效的个性化学习体系的实用方案。No.1 欢迎来到“为什么”时代孩子的小脑袋里总是藏满了问题,当他们皱着眉头,一脸急切地来问“为什么”时,我们自然的反应就是尽力给他们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量,但是如果孩子总在被动地接受这些彼此孤立的知识,思维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如果换一种对答方式:“为什么?”“你认为呢?”“你怎么想到的?”“那样又会怎么样呢?”能帮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另外,孩子在思考这些问题时需要回想以前的经验进行推理,这能帮助他们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尝试一下: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忍住告诉孩子答案的冲动,在孩子的“为什么”之后,随即把问题反问回来:“这真是个好主意,你觉得呢?”你会发现,这种启发式的反问使孩子的小脑瓜开始运转起来,他完全被他自己提出的问题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跟你讨论,甚至在讨论结束后兴致仍然高涨。这种鼓励思考的对答一般在孩子2~3岁时即可进行。你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理解水平来调整提问的深度,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No.2 张开想象的双翼这个训练通常也会被称作“异想天开”。童年是充满幻想的时期。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就开始形成。No.3 新眼光看平常事 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说:“是。”如果接着再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创造性地问题解决之道。让孩子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孩子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他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新情景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下面的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进一步了解和尽可能发挥这种能力。No.4 质疑:真

森林的美学内涵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6):781-786 Journal of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 森林的美学内涵 吴枝培1,王长金2 (1.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 2.浙江林学院人文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森林作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利用森林的同时也对森林产生了崇敬心理,并以之作为审美对象。从文化传承、生态意境、社会意义、文学及美学意象等视角,就森林自然美所蕴涵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森林既是人们欣赏自然美的主要对象,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要素,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证。参21 关键词:森林;森林美;内涵;意象;自然景观;森林文化;人居环境;比德 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692(2008)06-0781-06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 WU Zhi-pei1,WANG Chang-jin2 (1.Chinese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2.School of Humanity, Zhejiang Forestry College,Lin’an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As a very crucial element in hum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the fores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human’s existence.People start to show their respect to the forest during the process of exploitation and regard it as an aesthetic object.The paper attempts to discus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forest and its relevant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al significance,literature and aesthetic imagery,evidence of social development.[Ch,21ref.] Key words:forest;beauty of forest;connotation;imagery;natural landscape;forest civilization;environment of man’s residence;comparing the nature of one ratural object to a person’s moral 随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态文化和森林美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文化以人类自身的生存过程和生态环境为对象,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生态效应。森林美学隶属生态文化,是关于森林美的学说。森林是以林木为主,包括与其相互作用的林地、其他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因素的有机总体。这些森林自然物的形象和属性,是构成森林自然美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森林美的形象性及其思想的、社会的人文内涵和美感反映,有过精辟的表述,是中国丰富的森林文化中的瑰宝。 1森林与生活,森林美的文化传承 中国是古老的农耕民族,对森林的认识和利用是先民生活的重要内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提到的植物有100多种,仅在篇名中标出的木本科就有桃(《桃夭》《园有桃》)、棠(《甘棠》)、梅(《摽有梅》)、檀(《伐檀》)、刺榆(《山有枢》)、椒(《椒聊》)、赤棠(《唐风·杕杜》《小雅·杕杜》《有杕之杜》)、白榆(《东门之枌》)、杨(《东门之杨》)、棣(《常棣》)、桑(《隰桑》《桑柔》)、白桵(《域朴》)等等。 最能从植物生长及时序更替中体现先民生活规律的是《诗经·七月》。该诗讲的是农事与劳作生活, 收稿日期:2008-01-24;修回日期:2008-06-15 基金项目:浙江省林业厅重点资助项目(200703) 作者简介:吴枝培,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等研究。通信作者:王长金,教授,从事传统文化等研究。E-mail:zl-wcj@https://www.doczj.com/doc/3f2035058.html,

在美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最新文档

在美工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美工活动是幼儿园进行审美创造教育的良好途径,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启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它的内容丰富多彩, 包括折纸、剪纸、染纸、泥工、布贴、自制玩具等。从幼儿园到 中小学,手工课都在美术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现在的手工课多 以学习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作品来表现幼儿的意愿及学习锻炼手的动作协调灵巧为宗旨。但在实际授课中,一些教师忽视幼儿对手工作品造型上的认识和审美感受,传授的只是某种物品的制作方法,而不是向幼儿展示不同材料或同一材料在制作上不同表现的可能性,这就很容易造成手工课沦为“劳作”课。那么,如何在美工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激发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 教育心理学认为,幼儿活泼好动,具有特殊的学习和发展的敏感性,对周围的一切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敢于幻想、敢于探索。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手工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满足幼儿好动、好奇、探索的需要,调动幼儿学习手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借助情境,启发创新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有很强的创造 力,教师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运用环境的影响启发与解放儿 童的创造力。 ”为了发挥儿童这一能力, 陶行知认为教育者要生 活到儿童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然后进 究的兴趣。 说:“有一天,大大小小、色彩斑斓的鱼儿一起做游戏,它们有 的在水草中游来游去, 有的在吐泡泡, 有的两两面对面在跳舞。 ” 故事一下就吸引了幼儿,接着,教师可问:“小朋友们,这些美 丽的鱼儿都是用报纸做的,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试?”这时, 幼儿的兴趣就上来了。教师追问:“你准备制作什么样的鱼 儿?”这样,幼儿的话匣子打开了,提出了很多方案,他们的创 新意识得到了萌发,在制作过程中也兴致高昂。 2. 展示成果,促进创新热情 教育家邱学华认为, 幼儿在尝试中体验成功, 在成功中感受 自己的能力, 在能力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处在这样的学习经历 中的幼儿就会逐渐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创造的自觉性。 制作小挂饰活动后,我问:“谁能制作更实用、更美丽的挂饰? 下次进行评比。 ”这样就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发挥了他们创 新的积极性,他们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制作了不同质地、形 步解放儿童的这一能力。因此, 在手工活动中,教师要创设各种 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引导幼儿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索研 如在制作报纸鱼的活动中, 活动一开始教师边展示报纸鱼边 如在

艺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艺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艺术课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以其崭新的面貌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它丰富的内容、新颖的编排都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它在内容上更加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创造能力的培养。新的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课程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创造美和鉴赏美的实践,通过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学科的综合与联系,使学生的艺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获得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此,作为一名艺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通过艺术教育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好奇中欣赏美 一堂成功的艺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在教学《奔腾的骏马》一课时,我出示徐悲鸿的《群马奔腾》和西汉的《马踏飞燕》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舒缓、优美、奔放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舞蹈,亲身体验草原上歌声飞扬和骏马奔腾的欢快情景,并给学生提出探究性思考题:二胡和马头琴是两种怎样的乐器哪些民族惯用?再组织学生编排《草原》舞蹈,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能创造出和谐、完美的艺术造型。这样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崇山峻岭入画来》一课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学生的心灵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把新知识编成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第七章创造力及其培养 【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创造力概念、创造过程和结构;了解创造研究的历史进程、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学会对创造力进行测量,创造力的培养。 2、技能与能力:通过创造性思维测验,进一步认识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并能够初步开展创造性思维的测验研究。 【重点难点】 1、创造过程、结构以及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 1、创造性思维测验 【教学时数】理论讲授:3学时 实验与实践:1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创造力概述 一、创造与创造力 (一)创造 第一,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第二,创造必须提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 第三,创造是创造者聪明才智高度发挥的结果。 (二)创造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有知识,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二、创造过程与创造力结构 (一)创造过程 创造过程的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二)创造力的结构 1.创造力的静态结构 2.创造力的动态结构 三、创造力研究的历史进程 1.第一阶段(1870-1907年) 1869年,英国生理学家高尔顿发表的《遗传的天才》一书,为国际上最早的关于创造力研究的系统的科学文献。 2.第二阶段(1908-1930年) 许多心理学家对创造力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和研究 3.第三阶段(1931-1949年 心理学家们开始从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来探索创造力的形成。 4.第四阶段(1950-1970年) 这一阶段是创造发明研究取得真正的实质性突破和迅速发展阶段。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美国心理学年会发表了题为“创造性”的著名演讲,引起了心理学界、教育界的极大轰动。 5.第五阶段(1971年至今) 这一阶段在量和质方面都有大进展。 第二节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生理基础 二、年龄和性别 三、知识和智力 (一)知识 知识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的观点:一种是张力观,认为知识和创造力的关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摘要]: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艺术作品以丑为美审美内涵 一、中西方丑学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倾向于理想主义,自觉不自觉地排斥丑怪之美,忽视丑的积极意义;道家倾向于理性主义,认同丑的合理性,以一种超乎美丑对比之上的理性冷峻地看待现世中的美与丑。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以其哲学家的独到视角辨证地审视现世的美丑,以寓言的形式塑造出一个个经典的丑陋形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丑学理论。庄子是中国美学史上最先确立丑意识、丑范畴的思想家。闻一多说“庄子是开辟以来最古怪最伟大的一个情种;若讲庄子是诗人,还不仅是泛泛的一个诗人”,并称赞他的作品是“一首绝妙的诗”。正是这种诗人性格与哲学家素质的完美结合使庄子领悟了美与丑的辩证统一。对丑怪之美的肯定正是庄子美学的独特之处。 在西方,现代派艺术家敏锐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丑恶的真实存在,为了唤醒沉迷于虚幻的现实世界之“美”的人们去认清这个世界的本真面目,他们创作出许多令人作呕的丑怪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一套艺术家的丑学理论。在西方现代派的作品中,丑的形态最多样,丑的精神最彻底,丑的风格最极端,所表现的丑学思想也最深刻。[1]西方现代派不但使西方丑学得以确立,而且使西方感性学由以美为第一范畴转化为以丑为核心范畴。“丑学”这一概念积淀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可谓西方感性心理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二、艺术作品中“以丑为美”的审美内涵 (一)社会现实中的丑是艺术家们挖掘灵感的源泉 虽然现实丑是能够被艺术美所接纳,但这不能排除二者之间的细小冲突,美是与真善相联系,体现人的本质才是离人而展现的形式,那美的特征也之一就是与真善相联系,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是艺术家劳动创造性的产物,那么艺术美也就是有美的特征,也就是有真善的内 [1]刘东.西方的丑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215.

审美与创造力的培养教学论文

小学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小学美术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对儿童少年来说主要是进行美的启蒙教育,通过艺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的教育下,使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得到健康发展。 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加强美术审美教育就必须改革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正是《大纲》的突出特点。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美术教师普遍地把美术课作为图画课,图画课的任务往往偏重于传授绘画技法,造成学生学美术而不知道什么是美的后果。而《大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儿童的审美教育打下初步基础,它必须渗透在整个美术教育活动之中。在贯彻《大纲》精神中,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这些年来在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审美启蒙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

一、激发兴趣,益智启美 智育是美育的基础,然而美育对智育的积极作用更为明显。根据生理学家的实验证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功能各不相同,左脑偏重于语言、逻辑,右脑偏重于形象、情感、空间感。有专家指出,如果不通过造型艺术等手段对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进行训练,那就等于放弃大脑思维的一半。由此可知,美育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智力、思维能力的开发。 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要的一点应该使孩子们对所接受的新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极大的热情和好奇。因为兴趣和好奇对儿童来说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实践证明,孩子们对所参与的事物,如果没有积极的感情参与认识活动,不可能表现出兴趣的特点来。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着,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没有好奇的心理活动就不会产生兴趣。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参与。教师善于诱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形成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一环。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企图将知识硬塞给儿童,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儿童兴趣、刺激儿童的材料,然后让儿童自己去解决问题。”如《中国画写意蔬果》一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和认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绘画——中国画,这节课的成败就在于教师采用什么方法讲述和介绍能使这一传统艺术在孩子们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迹。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教师可以把新知识编成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讲给他们听。如,我在向学生介绍中国画的特点之一落墨不可更改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相传以前,有位才学出众的宫廷画家,有一次得到了皇帝亲手赏赐的一幅绫子,并命他在绫子上作画。画家由于高兴贪饮了几杯酒,不料他在作画时手打颤把一滴墨抖落在绫子上。画家吓出了一身冷汗,因为沾污皇帝赏赐之物弄不好是会掉脑袋的。后来,画家急中生智,巧把墨点儿改画成一只苍蝇,这幅画后来得到了皇帝的夸奖。老师讲得绘声绘色,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由于小故事感染力强,使孩子们对中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急切想动

《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

《艺术美与审美鉴赏》全文 校级选修课《美学与鉴赏》学习辅导 主讲教师:孙景曾 第八章艺术美与审美鉴赏(详文) 艺术是人类智慧、精神、情感最伟大的产物。艺术的 使命是创造美。艺术使人类得以超乎寻常地拥有试图领悟、驾驭和创造这个世界的最佳手段,她甚至胜于并且早于科学、宗教、法律对这个世界的作用能力,就是因为艺术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和美的世界。说到底,艺术是人类文化力的最独特的方面。 我们可以徜徉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的领域里,不断认识审美的规律,那里有无数可资审美鉴赏的精采景致。然而,艺术的领域更为精采迷人。艺术美在艺术家手中把人类的现实情愫和理想境界通过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文学、戏剧、影视、工艺、书法等作品加以多姿多彩的展示,构成了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的美的长廊。因此我们说,艺术美正是我们进行审美鉴赏的最佳去处和最有效的途径。 第一节艺术美的本质与特征

一、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是艺术家从事艺术活动所创造的美。艺术的主要特征是情感性、表现性、再现性和创造性,她的最大特征是审美性。 (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的源泉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美学史中,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自然的“摹仿”,达·芬奇提出艺术作品“好象是第二自然”,歌德认为艺术“高于自然”,别林斯基更是鲜明地提出“美是生活”的论断;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阐明了艺术与生活的 关系,指出美是从人区别于动物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艺术美所反映的是带有社会性的、历史存在的人的有意识的生产活动的本质。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升华。艺术美以现实美为基础,是艺术家根据审美要求精心创造的产物,它必然要追求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内涵。 如《黄河大合唱》,它通过写黄河情、黄河怨、 黄河怒吼,道出了黄河的壮美和黄河所代表的民族精神,作品的美远远超出了黄河的自然美范畴,人们从作品的内涵中看到一个民族在呐喊,能够产生强烈的激情和共鸣,于是在充分的情感升华、精神满足中实现了作品艺术美的更高境界。(二)艺术美与艺术家的关系

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审美内涵

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中的审美内涵 我国传统美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悠久的历史渊源,集文化、艺术、审美等功能于一体,是我国美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页。我国传统美术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富有鲜明的美学个性,而传统美术的各种价格功能,都通过其各种各样的美术造型来体现,本文将简单地介绍各种传统美术的造型特征,来分析美术造型的审美内涵。 标签:传统美术;美术造型;审美内涵 传统美术包含多种美术形式,传统绘画、民间美术、传统工艺美术等都属于我国传统美术的范畴,传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造型艺术的多样化。与此同时,以中国传统儒道美学、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审美理念,使传统美术的各种造型赋予了独特的意义与精神内涵。 1.传统美术造型的基本特性 (1)传统美术造型的和谐性。我国传统美术造型以我国传统美术思想为基础,传统美学思想的精粹主要包括: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善之美、和合之美等和谐思想。引用到美术造型创作中,必然具备和谐特性。美学思想注重人与物、用与美、文与质、形与神、心与手、材与艺等因素相互间的关系,主张“和”与“宜”。对“和”“宜”之理想境界的追求,使中国传统美术造型之间呈现出高度的和谐性;美术造型外观的物质形态与内涵的精神意蕴和谐统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和谐统一,感性的关系与理性的规范的和谐统一,材质工技与意匠营构的和谐统一。 (2)传统美术造型极具象征特性。我国传统美学思想,提倡在造型上的伦理与感化效果,强调其造型要满足审美情感需求,并且要求其中的关联要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受制于传统的主管意识,因此,中国传统美术在造型方面往往都有着其特定的寓意。借助美术造型中的尺寸、色彩、纹饰、体量等各种造型形体来喻示某种观念或者精神,这种象征特性,使中国传统美术造型更显得刚健质朴,并充满活力。 (3)传统美术造型富有灵动性。我国的传统美术深受道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庄子·外物》云:“茎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茎;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种境界不仅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思想依据,同时也影响到文学、诗歌、书法等各个领域,追求“天人合一”,传统美术在造型方面,常常见到S形构图或者是造型范式,使得传统美术造型富有生命韵律,造型特征在规范中极具灵活与灵动特性。 2.传统美术造型的审美意蕴 (1)传统美术造型的完美体现。传统美术造型种类多种多样,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其完美表现,从美术题材的选择、造型内涵的表达等各个方面

审美教育创造力培养论文

审美教育创造力培养论文 审美教育是按照现有审美标准、理论打造个性形象的一种情感教育方式,它以某个时代或阶级的审美标准为教育理念,以培养个性形象为途径,以丰富和滋养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审美教育可使人具有美感的情调、道德、素质以及梦想,具有鉴赏与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使受教育者能从审美教育过程中获得自我性格的完善和内在潜能的释放,获得自由与美好的情感和创造力的培养。 知、情、意是人的心理品质的三个主要方面,只有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人。德育主要体现人在精神方面,与意志等相关;智育主要培养和完善人的认知与辨识能力,增长知识与智力;美育则直接与人的内在情感相联系。因此,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①蔡元培认为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品德与情操。鲁迅也曾提出审美教育的起始点是培养个性形象,丰富和滋养情感,培养审美观念,陶冶品德、情操,传播文化知识以及辅助道德文化建设。美的创造力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者需要通过建设、保存和研究三个层次实施审美教育。此种以培养个性形象、丰富和滋养情感为核心的审美教育思想,在国内的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尽管蔡元培和鲁迅皆指出审美教育能赋予人活泼、积极、健康向上的创造享受,也可以培养被教育者在创造方面的爱好、兴趣与志向,但这里所说的“创造”仅仅是一种精神上和人格上的指向,

而不是一种能力判定。从中国近现代的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看,审美教育被遮蔽了其对创造力的培养有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是审美教育自身的历史溯源,二是西方审美教育思想与模式的冲击和影响。然而,就审美教育自身的历史溯源而言,其在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模式中历来都以伦理道德教育为本位,强调“文以载道”和“政教统一”。西方的审美教育思想则不然,理性逻辑主义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审美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具有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有力途径,而创造力是审美教育的灵魂。 我国目前的审美教育以偏重于写实性的绘画教学为主导。近年来,各个教育机构努力地倡导审美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把审美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创造力有机结合起来。但是,我国对于如何实现审美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仍处在教育的初步探索阶段,在思维创新的方法与教学上还未形成主要教育模式。审美教育的写实性绘画教学方法强调忠于客观和现实,即客观和现实表现出何种模样,写实性绘画教学就表现此种模样,表现技术上强调程式化的特定方法和步骤,循规蹈矩地进行描摹。在此种审美教育的教学模式下,从石膏几何体到静物再现、石膏头像描写,再到人物表现,最后到人体刻画,反复描绘此类对象,直到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为止。写实性绘画教学是众多美术教育机构基础教学的主要环节。然而,审美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与创造力,培养一专多能和社会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因此,传统审美教育的写实性绘画教学法只能作为美术基础教学的一

创造力培养十大建议

■创造力培养十大建议 练习儿童式提问: 就是练习像孩子那样提问。相比而言,儿童对什么都好奇,提问不惧权威、不受束缚。成人往往顾忌太多,自我限制。一天夜里,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儿子到外边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明月问:“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是月亮。”但儿子还是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开始觉得儿子很愚蠢,一点都不受教。但父亲回到家中仔细一想,又觉得儿子并没说错,因为月亮确实有照明的功能。而在中文当中,“明”字就是日、月相加。由此说来,月亮确实是一盏灯! 练习儿童式想象: 就是要有想象力。孩子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创造力的巅峰状态,即兴奋点——完全投入所产生的乐趣与创造的顶点。孔子周游列国时,在燕国见到一位名叫项橐的小儿,项橐问孔子:“听说孔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问孔子:“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难开花。”项橐听后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闻后感慨地说:“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在人们的眼中,儿童远比成人想象力丰富、联想力强。 练习儿童式判断: 就是要多运用直觉思维来看待周围的事物,这样的思维没有标准化,没有定势,往往容易出新。孙权送给曹操一头巨象,当曹操手下的人没法称出大象的重量时,7岁的曹冲提议:先把这头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待它站稳后,在船舷齐水的地方画上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去。之后,再把一筐一筐的石头抬到船上,一直到船舷吃水的地方与刚才画的那条线平齐为止。这样,只要称出那一筐一筐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练习儿童式感受: 就是要学习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不断发现,不断尝试。儿童具备专注与自身所做,浑然忘我的能力,而这对大人来讲,太难了,而且,在儿童的世界里,最基本的线索是自己尝试,不断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创新的良好土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