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种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及控制策略_小世界模型

一种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及控制策略_小世界模型

《一种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及控制策略_小世界模型》

摘要:摘要:本文采用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对流言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我国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

这一案例进行了模拟分析,归纳了病毒流言小世界网络具有的一些特点,关键词:流言传播流言控制复杂网络小世界网络

引言现代传播学认为: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正规

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从数学角度看,小世界网络是一种图的类型,在这种图中大部

分的节点不与彼此邻接,但大部分节点可以从任一其他点经少数几步就可到达

摘要:本文采用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对流言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我国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这一案例进行了模拟分析,归纳了病毒流言小世界网络具有的一些特点。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对流言的控制策略提出了一些见解。关键词:流言传播流言控制

复杂网络小世界网络引言现代传播学认为: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社会学者认为:流言是一种集体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陈述或观念,是不断重复的沟通方式。可见,人际传播是流言蔓延的主要途径。因此,对流言控制的研究,必须从人际关系网络着手进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研究一些大规模网络系统的统计性质。但是由于实验数据的缺乏以及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不足,人们将规模巨大的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看成是完全随机的,用随机网络来描述它们。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网络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变得可行。人们研究发现,现实中不同种类的复杂系统表现出很多共同的宏观性质,许多真实复杂的网络用小世界网络模型来描述显得更为恰当。小世界网络模型从数学角度看,小世界网络是一种图的类型,在这种图中大部分的节点

不与彼此邻接,但大部分节点可以从任一其他点经少数几步就可到达。若将一个小世界网络中的点代表一个人,而连接线代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则这小世界网络可以反映陌生人通过彼此共同的朋友而取得联系的小世界现象(如图1〈b〉)。过去,传播学研究者们总是习惯把

人际关系网络看成一个规则网络(如图1〈a〉)或随机网络(如图1〈c〉),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一方面,按照规则网络的特点,每一个人若只认识空间上和自己邻近的人,那么从广州产生的一条流言传递到北京将是一个“漫长的马拉松”;另一方面,按照随机网络的特点,人与人的联系是完全随机的,那么流言在其产生地广州蔓延的程度将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相同。事实上,当有关某个事件的流言(如SARS疫区流言)在广州产生时,该流言在广州的泛滥程度总是最严重的,并且会在短时间里迅速穿越省界并蔓延到全国其他地区。如何解释这种现

象呢?研究者们对规则网络实施“重连”或“添加远程连线”时发现,小世界网络模型恰恰能很好地说明这些问题。例如,当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在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中首先蔓延

时,与流言制造者和传播者同在一个城市的同事、朋友、邻居等,总是很容易被“感染”,因此,该城市很快成为流言泛滥的重灾区;另外,流言“感染者”中的某些人,通过电话、网络、短信等各种远程连线方式,使流言摆脱空间的束缚,直接传递给其他地区的亲人或朋友,从而使流言在其他地区蔓延。显然,小世界网络模型对社会人际关系网络的拓扑刻画比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模型都要深刻和符合实际。人类社会之所以是一个小世界,正是因为某些远程联系存在。这一现状在大量真实的网络系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可作为流言传

播过程中的基本模型,研究表明:每个人只需要很少的中间人(平均6个)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任何人建立起联系。这就是通常人们熟知的社会网络、朋友网络的“六度分离(six?摇degrees?

摇of?摇separation)”原理。传播过程模拟分析2009年4月下旬,我国发生了甲

型H1N1疫情,党中央、国务院从我们国家的国情出发,科学研判疫情,制定防控策略,不

断调整防控策略,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时,疫苗的接种工作正在抓紧进行。然而,社会上却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疫情暴发

是因为接种疫苗引起的传言,给整个防控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为研究此次流言事件,作者进行了相应的社会统计学调查,并获得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如表1~表3)。表1:采访对象第一次听到疫苗流言的情况(%) 采访对象第一次听到疫苗流言的情况代表了

人间接触模式,数据如表1。我们选取具有互动特点的方式(面对面告知、电话、手机短信)相

关数据估计流言传播的人际联系数量,这代表着流言传播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占72.1%。采用人际网络关系研究通用的计算方法得到380个样本节点间无向连线约为517个。在采用小世界网络模型进行模拟分析的过程中,考虑到人际交往的互动性,我们假设流言传播网络为一个无向网络图。表2和表3给出了流言传播网络中各节点的出度(记作Degree?摇Out)和入度(记作Degree?摇In)基本数据。换句话说,作为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中的节点的人,其传出流言的次数看做该节点的出度值、接受流言的次数看做该节点的入度值。表2:有几个亲朋好友将疫苗流言以各种方式告知您(%) 表3:您将疫苗流言以各种方式告知给几个亲朋熟人(%) 为研究方便起见,我们在对称意义下,取出、入度值平均值为无向网络的平均度值。即:Degree?摇Mean=(1/2)×(Degree?摇Out+Degree?摇In) 其中:

Degree?摇Out=(1/4)∑ni1×wi1 Degree?摇In=(1/4)∑ni2×wi2 计算过程中,ni1、ni2分别取相应区间中的位数,采用加权平均计算方式可以计算得到相应的平均值Degree?摇Out=6.8,Degree?摇In=5.85。基于上述平均意义计算方法,我们得到在流言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每个人与外界平均联系为Degree?摇Mean=6.33,这表明流言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极其迅速,平均每人传递流言6次左右,流言就会迅速传遍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符合无尺度网络的特点和小世界传播特性的。这一结果决不是巧合,而是具有一定必然性的结果,它由小世

界网络模型的拓扑结构所决定。研究发现,疫苗流言的小世界网络具有如下特点:特点1:多数节点拥有少量与其他节点的联系(2~4条连线,占到65%以上),代表接受和传播次数很

少的个体;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人们通常仅仅与自己邻近的同事朋友保持频繁联系,类似于图1(a)中人与人的邻近联系关系,通常被称作“局部联系”。仅有少数个体与外地朋友、熟人保持频繁联系,类似于图1(c)中人与人的长距离联系关系,通常被称作“远程联系”。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的特点就是丰富的“局部联系”加上小量的“远程联系”构成的平均路径很短的网络,即图1(b)。特点2:少数节点拥有大量与外界的联系(20条及20条以上连线,仅占到5%左右),代表在流言传播过程中极其活跃的个体,因为一般接受流言最多的人常常也是传播流

言最多的人。人们一旦接受流言并对其信以为真,就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并且通过自身的人际关系将流言传播给亲人、朋友、同事等,使流言传播不断扩散并发生质变。这样的个体现实中确实只有少数,这与实际结果十分吻合(对比表2、3)。特点3:尽管如此,由于存在

“远程联系”(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使得整个网络的整体“平均距离”(除去孤立节点意义下的广义网络直径)大大缩短,可见流言在两个人间传播仅需要经过很少的步骤,因而整体上流

言呈现出“迅速蔓延、扩散”的趋势。研究表明,小世界网络模型中出现的孤立节点并不影响流言的迅速蔓延,尽管此时不能计算通常意义下的网络平均路径长度。特点4:模拟网络中存在一些孤立的节点或仅有很少的(一条)连线。它们代表那些没有,或者很少接触流言、传播流言的社会个体;虽然极其特殊,但仍存在。这也符合社会现实情况,表明社会中的确存在不受流言影响的个体,或者只接受、不传播流言的个体,如那些了解事情真相、不人云亦云的人。这一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信息在不同的人之间的扩散是有差异的,其原因通常与个体受教育程度、信息资源掌握情况、新闻媒体传播效果存在差异有关。流言控制策略“控制”一词,具有限制、管理、制衡等意义。流言控制,既包括对流言信息的必

要管制,也包括通过信息公开与议程设置,建立有效的组织传播秩序。虚拟环境的应对困惑、松散把关的引导难题、网络屏蔽的技术壁垒,构成了流言控制的现实压力。流言在其传播过程中,部分内容会发生钝化,从而自然脱落;部分内容则被再次放大,发生多次质变,最终呈现出更加玄妙、荒唐的信息形态。一次次的扭曲传播,信息内容终将走形到荒谬得令人难以接受的面目,从而实现自我埋藏并走向消亡。流言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流言的消亡也有其自身规律,但我们不能期待“流言止于智者”的消亡方式,把流言的控制强加为公众的义务是不合理的。只有利用流言传播的规律,适时地控制流言传播,才是明智的选择。一是建立以政

务公开为核心的信息传输网络。信息公开,渠道畅通,流言就失去了传播基础;反之,则会顺势蔓延。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一系列文件,为流言传播控制制定了基本的政策依据,发言

人制度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正是依托包括政务信息公开在内的手段,多起危机得以化解。因此,信息公开与信息对称,是流言控制的基本方略。但是面对网络流言,政府有时缺乏应对的主动性。或消极放任,在舆论震荡面前反应迟缓;或遮蔽真相,片面认识社会稳定的目标;或纠错乏力,未能有效约束部门瞒报。如在前面提及的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中,当年9月

份就已在不少网站和论坛里传得沸沸扬扬,甚至个别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而卫生部新闻发言人直到10月10日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才对此进行了澄清。因而,为了建立有效的信

息传播网络,必须坚持政府在危机控制中的主导地位,加大信息透明度与控制的规范性。政府要通过公开渠道,以准确的信息抵制虚假,以清晰的信息替代传闻。另一方面,信息公开不等于自由放任。应当认识流言的突发性、层次性与信息的不确定性,把握流言传播速度与危机事件的关系,分类分级,区别对待。要加强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和控制的科学性,以务实的态度对待流言中的片面、偏激成分,有效制止流言。二是打造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危机信息平台。在现代传播条件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以及门户网站和传统媒体网站,可以形成组合信息渠道,从而为媒介融合创造条件。但是在对危机信息以及发布制度整合方面,中央媒体与地方媒体、主流媒体与都市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还存在着信息差异以及制度壁垒,使得媒体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需要适当调控。为此,首先应确立新闻媒体对流言的控制,要以公众利益为报道取向。其次,要提高主流媒体控制流言的自觉性与能动性,避免对重要的危机信息缺席。最后,应当加强媒体合作与资源共享,控制流言散播。三

是确立以公众责任为前提的危机传播伦理。流言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应激心态的反应形式,同时也可能成为谣言的“转发器”。人们往往将流言控制认同于政府或媒体干预,实际并非其全部含义。因而应当建立这样一种理念:公众也是传播控制的基础,人们对流言发表不同意见,也是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为了提升公众应对流言的主动性,一要重视“意见领袖”在流言控制中的作用,鼓励人们的意见交流和对不当流言的正常批评,自觉充当流言的监督者。二要加强思想道德规范,逐步提升公民的道德素养、责任意识与理性判断能力。三要净化传播环境,避免流言泛滥给社会带来的伤害。总之,流言控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表现为政府、媒体、公众的信息互动。以政务公开为核心,可以提供权威信源;以媒介融合为条件,有利于危机信息沟通;以传播伦理为基础,可以减少流言效应。小结流言是可怕的,特别是

非常时期的公众在应对流言危机考验时往往不堪一击。因此,研究流言的传播网络模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引入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流言的传播现象,并采用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这一案例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启示。最后,对

流言的控制策略提出了一些见解。参考文献: 1.徐晖明、严三九:《广州非典型肺

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新闻大学》,2003(4),第43~49页。 2.徐锦江:《流言导

读》,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3.杜骏飞:《流言的流变:SARS舆情的传播学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3(5),第116~124页。

4.汪小帆:《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编校:董方晓

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性质研究

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性质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连通的时代。如 果把所有人、所有物理设备、所有数字设备联结起来形成一个大 网络,这就是一个复杂网络,它已经不再是一棵简单的树形网络,而是拥有了各种各样的连接方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结构。 在这个复杂网络中,人们更容易形成自己的小世界。 什么是小世界性质 小世界性质是指,在一个复杂网络中,大多数节点可以在很短 的时间内通过不多的步骤到达任意其他节点。这个现象是由于网 络中普遍存在着两种链接:一种是“短链接”,即较短距离内的连接;另一种是“长链接”,即较长距离的连接。在一个小世界网络中,大多数节点都是通过较短的链接连接的,只有少数节点通过 较长的链接才能达到其他节点。 小世界网络的构建 小世界网络的构建通常采用“随机重连”算法。具体方法是:在 一个有N个节点的圆环模型上,每个节点与相邻的m个节点相连。

随机地选择一个节点,断开它与其相邻的链接,然后随机地选取一个节点与其相连。在这个过程中,短链接能够被保留下来,而一部分长链接会被替换成短链接。通过这样的重连过程,原本的环形结构被打乱,形成了一个小世界网络。 小世界性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小世界性质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社交网络中的朋友关系就是一个小世界网络。在社交网络中,大多数人认识的人都是通过较少的步骤得到的,而每个人所认识的朋友圈也通常分布在全球范围内。类似地,物理网络中的交通路径、电力系统、道路网络等也可以被视为小世界网络。在这些系统中,信息传输的速度都非常快,但是网络之间的连接却比较稀疏。 小世界网络的拓扑结构 小世界网络的拓扑结构由短链接和长链接构成,其中大量短链接形成了网络中的大部分路径,而只有少量的长链接连接了远离的节点。

小世界网络

4.2 小世界网络 4.2.1 小世界网络简介 1998年, Watts和Strogatz 提出了小世界网络这一概念,并建立了WS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大多数的真实网络都具有小世界特性(较小的最短路径)和聚类特性(较大的聚类系数)。传统的规则最近邻耦合网络具有高聚类的特性,但并不具有小世界特性;而随机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但却没有高聚类特性。因此这两种传统的网络模型都不能很好的来表示实际的真实网络。Watts和Strogatz建立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就介于这两种网络之间,同时具有小世界特性和聚类特性,可以很好的来表示真实网络。 4.2.2 小世界模型构造算法 1、从规则图开始:考虑一个含有N个点的最近邻耦合网络,它们围成一个环,其中每个节点都与它左右相邻的各K/2节点相连,K是偶数。 2、随机化重连:以概率p随机地从新连接网络中的每个边,即将边的一个端点保持不变,而另一个端点取为网络中随机选择的一个节点。其中规定,任意两个不同的节点之间至多只能有一条边,并且每一个节点都不能有边与自身相连。 在上述模型中,p=0对应于完全规则网络,p=1则对应于完全随机网络,通过调节p的值就可以控制从完全规则网络到完全随机网络的过渡。 相应程序代码(使用Matlab实现) ws_net.m (位于“代码”文件夹内) function ws_net() disp('小世界网络模型') N=input('请输入网络节点数'); K=input('请输入与节点左右相邻的K/2的节点数'); p=input('请输入随机重连的概率'); angl e=0:2*pi/N:2*pi-2*pi/N; x=100*cos(angl e); y=100*sin(angl e); pl ot(x,y,'r.','Markersize',30); hol d on; %生成最近邻耦合网络; A=zeros(N); disp(A); for i=1:N if i+K<=N for j=i+1:i+K A(i,j)=1; end else for j=i+1:N A(i,j)=1; end for j=1:((i+K)-N) A(i,j)=1; end

一种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及控制策略_小世界模型

《一种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及控制策略_小世界模型》 摘要:摘要:本文采用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对流言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我国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 这一案例进行了模拟分析,归纳了病毒流言小世界网络具有的一些特点,关键词:流言传播流言控制复杂网络小世界网络 引言现代传播学认为: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正规 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从数学角度看,小世界网络是一种图的类型,在这种图中大部 分的节点不与彼此邻接,但大部分节点可以从任一其他点经少数几步就可到达 摘要:本文采用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对流言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我国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这一案例进行了模拟分析,归纳了病毒流言小世界网络具有的一些特点。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对流言的控制策略提出了一些见解。关键词:流言传播流言控制 复杂网络小世界网络引言现代传播学认为: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不确定性较高、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社会学者认为:流言是一种集体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的陈述或观念,是不断重复的沟通方式。可见,人际传播是流言蔓延的主要途径。因此,对流言控制的研究,必须从人际关系网络着手进行。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研究一些大规模网络系统的统计性质。但是由于实验数据的缺乏以及对数据处理能力的不足,人们将规模巨大的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看成是完全随机的,用随机网络来描述它们。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大规模网络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变得可行。人们研究发现,现实中不同种类的复杂系统表现出很多共同的宏观性质,许多真实复杂的网络用小世界网络模型来描述显得更为恰当。小世界网络模型从数学角度看,小世界网络是一种图的类型,在这种图中大部分的节点 不与彼此邻接,但大部分节点可以从任一其他点经少数几步就可到达。若将一个小世界网络中的点代表一个人,而连接线代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则这小世界网络可以反映陌生人通过彼此共同的朋友而取得联系的小世界现象(如图1〈b〉)。过去,传播学研究者们总是习惯把 人际关系网络看成一个规则网络(如图1〈a〉)或随机网络(如图1〈c〉),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一方面,按照规则网络的特点,每一个人若只认识空间上和自己邻近的人,那么从广州产生的一条流言传递到北京将是一个“漫长的马拉松”;另一方面,按照随机网络的特点,人与人的联系是完全随机的,那么流言在其产生地广州蔓延的程度将与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相同。事实上,当有关某个事件的流言(如SARS疫区流言)在广州产生时,该流言在广州的泛滥程度总是最严重的,并且会在短时间里迅速穿越省界并蔓延到全国其他地区。如何解释这种现 象呢?研究者们对规则网络实施“重连”或“添加远程连线”时发现,小世界网络模型恰恰能很好地说明这些问题。例如,当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在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中首先蔓延

人类社会网络与信息传播的模型与分析

人类社会网络与信息传播的模型与分析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人类社会网络在现代社 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网络不仅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极大的 作用,同时也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探讨人类社会网 络的模型以及信息传播的分析。 一、人类社会网络的模型 人类社会网络是指由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联系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在社会网络中,个体通过朋友、家庭、同事等各种关系连接在一起, 形成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网络系统。 1.1 小世界网络模型 小世界网络模型是指社会网络中个体之间通过少量的中介节点连接,形成了具有短平均路径和高聚类系数的网络结构。这种模型的特点使 得信息在网络中迅速传播,同时,人们容易与其他个体建立联系,形 成更紧密的社区。 1.2 无标度网络模型 无标度网络模型是指社会网络中存在少数节点连接了更多的其他节点,呈现出幂律分布的度分布特征。这些特定的节点被称为“关键节点”,其丢失或产生故障会对整个网络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无标度 网络模型的存在使得信息在网络中具有高度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二、信息传播的分析

社会网络对信息传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和速度在社会网络的支持下发生着根本性变化。 2.1 信息传播路径的研究 信息传播路径是指信息在社会网络中传递的具体路径。研究表明,社会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路径往往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信息可通过独立路径、多路径、环状路径等方式进行传递,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扩散速度和范围。 2.2 影响信息传播的因素 社会网络中存在着一系列的因素影响信息传播的效果,其中包括个体的特征、信息的特性以及网络的结构等。 在个体特征方面,个体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兴趣爱好、社交能力等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同时,个体在网络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会影响其传播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特性方面,信息的情感性、新颖性、价值性等特征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一些具有争议性和公共关注度较高的信息更容易在社会网络中迅速传播。 在网络结构方面,网络的密度、平均路径长度、节点的度分布等因素也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例如,小世界网络中具有短平均路径的特性有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 三、信息传播的模型与策略

小世界网络综述

关于小世界网络的文献综述 一,小世界在P2P网络方面的研究 Small-World模型 (也称 W-S 模型 )是由 W atts和 Strogatz于 1998年在对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从本质上说 , W-S模型网络是具有一定随机性的一维规则网络。W -S模型中定义了两个特征值:(1)特征路径的平均长度 L:它是指能使网络中各个节点相连的最少边长度的平均数 ,即小世界网络的平均距离 ;(2)聚类系数 C:表示近邻节点联系紧密程度的参数。 Scale-F ree网络 ,又称无标度网络。这类网络中,大多数节点的连接度都不大 ,只有少数节点的连接度很高 ,可以将这些少数节点看成中心节点。这样的节点一般连接不同的区域, 是重要节点 (或称关键节点 ), 起着簇头的作用。它们使网络通信范围更广, 可用资源更丰富 , 查询和搜索效率更高。Barabási和 A lbert (BA)等人研究发现节点的连接具有偏好依附的特性。因此 ,网络规模随着新节点的加入而增大,但新加入的节点偏向于连接到已存在的具有较大连接度的节点上去。 简要介绍了Small-World模型和Scale-Free模型, 详细介绍了小世界现象在P2P网络中资源搜索以及网络安全方面可能的3个应用点,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小世界现象”的高效的资源搜索策略———关键节点资源搜索法。该搜索法将中央索引模型和泛洪请求模型相结合, 一方面增强了可伸缩性和容错性, 另一方面避免了消息泛滥, 使得搜索效率明显增强。 二、小世界网络概念方面的研究 Watts和Strogatz开创性的提出了小世界网络并给出了WS小世界网络模型。小世界网络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比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比较大的聚类系数。所谓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是指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最短路径的平均值。聚类系数被用来描述网络的局部特征,它表示网络中两个节点通过各自相邻节点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以及衡量网络中是否存在相对稳定的子系统。规则网络具有大的特征路径长度和高聚类系数,随机网络则有短的特征路径长度和比较小的聚类系数[1]。 Guare于1967年在《今日心理学》杂志上提出了“六度分离”(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理论,即“小世界现象”。该理论认为,在社交网络中存在短路径,即人们只要知道自己认识的人,就能很快地把信息传递到任何远方目标[2]。 .Stanleymilgram的邮件试验,后来的“培根试验”,以及1998年《纽约时代周刊》的关于莱温斯基的讽刺性游戏,都表现出:似乎在庞大的网络中各要素之间的间隔实际很“近”,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小世界效应[3]。研究发现,世界上任意两个人可以平均通过6个人联系在一起,人们称此现象为“六度分离” [2]。 三、小世界网络模型方面的研究 通过研究 Internet 自治层的拓扑结构, 以及在 Internet 小世界现象内的偏好连接、节点和链接的随机或优先消亡、节点间非线性优先连接、新节点所带来的外部链接及网络内新增的内部链接等诸多因素, 提出了基于小世界现象的 Internet 拓朴模型。通过仿真实验与统计数据的对比表明, ITMSW 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 Internet 自治层无标度、小世界现象等诸多特性。 W-S模型定义了两个特征值:a.特征路径的平均长度L。它是指能使网络中各个结点相连的最少边长度的平均数,也就是上面说的小世界网络平均距离。b.集团化系数C。网络结点倾向于结成各种小的集团,它描述网络局部聚类特征。 稍后,Newman和WattS对上述的WS模型作了少许改动,提出了另一个相

(完整版)小世界网络简介及及MATLAB建模

小世界网络MATLAB建模 1.简介 小世界网络存在于数学、物理学和社会学中,是一种数学图的模型。在这种图中大部份的结点不与彼此邻接,但大部份结点可以通过任一其它节点经少数几步就可以产生联系。若将一个小世界网络中的点代表一个人,而联机代表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认识的,则这小世界网络可以反映陌生人通过彼此共同认识的人而起来产生联系关系的小世界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你会发现,某些你觉得与你隔得很“遥远”的人,其实与你“很近”。小世界网络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数学描述。用数学中图论的语言来说,小世界网络就是一个由大量顶点构成的图,其中任意两点之间的平均路径长度比顶点数量小得多。除了社会人际网络以外,小世界网络的例子在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也有出现。许多经验中的图可以用小世界网络来作为模型。因特网、公路交通网、神经网络都呈现小世界网络的特征。小世界网络最早是由邓肯·瓦茨(Duncan Watts)和斯蒂文·斯特罗加茨(Steven Strogatz)在1998年引进的,将高聚合系数和低平均路径长度作为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网络模型,一般就称作瓦茨-斯特罗加茨模型(WS模型),这也是最典型的小世界网络的模型。 由于WS小世界模型构造算法中的随机化过程有可能破坏网络的连通性,纽曼(Newman)和瓦茨(Watts)提出了NW小世界网络模型,该模型是通过用“随机化加边”模式来取代WS小世界网络模型构造中的“随机化重连”。 在考虑网络特征的时候,使用两个特征来衡量网络:特征路径长度和聚合系数。 特征路径长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在网络中,任选两个节点,连同这两个节点的最少边数,定义为这两个节点的路径长度,网络中所有节点对的路径长度的平均值,定义为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这是网络的全局特征。 聚合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假设某个节点有k个边,则这k条边连接的节点之间最多可能存在的边的个数为k(k-1)/2,用实际存在的边数除以最多可能存在的边数得到的分数值,定义为这个节点的聚合系数。所有节点的聚合系数的均值定义为网络的聚合系数。聚合系数是网络的局部特征,反映了相邻两个人之间朋友圈子的重合度,即该节点的朋友之间也是朋友的程度。 我们可以发现规则网络具有很高的聚合系数,大世界(large world,意思是特征路径长度很大),其特征路径长度随着n(网络中节点的数量)线性增长,而随机网络聚合系数很小,小世界(small world,意思是特征路径长度小),其特征路径长度随着log(n)增长中说明,在从规则网络向随机网络转换的过程中,实际上特征路径长度和聚合系数都会下降,到变成随机网络的时候,减少到最少。但这并不是说大的聚合系数一定伴随着大的路径长度,而小的路径长度伴随着小的聚合系数,小世界网络就具有大的聚合系数,而特征路径长度很小。试验表明,少量的short cut的建立能够迅速减少特征路径长度,而聚合系数变化却不大,因为某一个short cut的建立,不仅影响到所连接的节点的特征路径长度,而且影响到他们邻居的路径长度,而对整个网络的聚合系数影响不大。这样,少量的short cut的建立就能使整个网络不知不觉地变成小世界网络。 实际的社会、生态、等网络都是小世界网络,在这样的系统里,信息传递速度快,并且少量改变几个连接,就可以剧烈地改变网络的性能,如对已存在的网络进行调整,如蜂窝电话网,改动很少几条线路,就可以显著提高性能。 2.小世界网络构成原则 WS小世界网络的构成原则为:从一个环状的规则网络开始,网络含有N个结点,每个结点向与它最近邻的K个结点连出K条边,并满足N>>K>>In(N)>>1。随后进行随机化重连,以概率p随机地重新连接网络中的每个边,即将边的一个端点保持不变,而另一个端点取为网络中随机选择的一个节点。其中规定,任意两个不同的节点之间至多只能有一条边,并且每一

小世界效应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许多真实网络都具有小世界效应,有的甚至具有所谓的超小世界效应,小世界网络模型正是模拟了真实网络的这一特点。1998年Watts和Strogatz提出了一种小世界网络模型(WS)的构造方法:对规则网络中每一个节点的所有连边,以一定的概率P断开一个端点,然后重新连接到其他任意一节点上,如图2.1。当重连概率P=0时,网络是一个规则网络;P=1时形成的网络为完全随机网络;当0

《“小世界”理论及启示》

《“小世界”理论及启示》 19世纪初,法国社会学家eiledurkheim和德国的ferdinandtonnies,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进行研究提出社会学网络概念。1929年匈牙利作家karinthy率先提出,世界上随意选择两个人都可以通过六个熟人而联系起来的著名“小世界理论”构想。社会网络研究在20世纪获得了大量关注,哈佛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stanleymilgram在1967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做过的一次实验,挑选300名志愿者通过给陌生人转发信件的方式测试人与特定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距离,实验结果证实平均六次转发,信件即可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sixdegreeofseperation)”现象。通过实验可推断出,任何一个人和另一陌生人间间隔的人不会大于六个。美国哥伦大学的watts等人在xx年利用互联网号召大约六万名左右的志愿者转发e-mail,证实六度分隔的理论在现实中是实际存在的。 “小世界”理论借助社会性软件发展校园人际网络。社会性软件(socialsoftware)日渐成为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工具,它的产生发展与“小世界”理论密切相关。特点就是在功能上能够反映和促进真实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交往活动的形成,使人的活动与软件的功能融为一体,它所构建的人与人之间的“弱链接”在人们的生活中正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显性知识的管理提供了非常友好的工具,如人人网、新浪微博(人人网前身是校内网,多为同校学生相互关注;微博多为社会各界人士相互关注),方便记录,易于整理,还有便于携带的作用,无论你身处何处,通过网络都能够进行记录、思考、整理。

它对隐性知识的支持融合于社会性软件的使用中,并且正在变革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范式。 (1)校园内部人际网络。在校园内部,学生可以在人人网申请帐号(id)并且建立各自的个人主页,当学生a记录自己的思想状态时,学生b就可以浏览他的记录,并且可以在上面发表评论,同样,c也可以浏览a的个人主页以及b的评论,同时可以链接到b的个人主页,这样c又可以看到b的个人主页以及在上面发表评论的人的个人主页,以此类推,就可以看到d、e、f等等更多学生的思想状态记录。于是,他们相互之间就通过人人网达成了一定的联系,相互之间可以实现交流,从而逐渐形成校园内部的知识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当学生想要了解一些其他同学信息但是却又不知道从何处获得时,一个随意的点击就大大地增加了获得相关信息的可能性。在此,人人网上的id就相当于“小世界”网络模型中的结点,而发表评论的那些id上的链接相也就类似于网络模型的边(即联系)。当学生通过人人网在网络中找到了自己所需信息的情报源,那么他就可以直接跟该id 用户联系,表明需求,并最终获得该同学的帮助,为自己的工作或生活节省步骤、减少麻烦。 (2)校园外部人际网络。一方面,除了要实现校园内部知识共享,学校还要同外部要不断发生交易,人际关系网络是目前商业运作的重要方式。学生拥有的社会网络越大,所掌握的人力资源越多,个人所积累的社会资本越高,就能越多越快地获得情报,为自己的毕业实习或工作做决策服务,从而使得办事渠道和办事效率都得到了极大

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现象及网络控制

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现象及网络控制 在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网络已经成为 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此庞大而精密的网络背后, 隐藏着一种神秘的现象——小世界现象。 什么是小世界现象呢?在复杂网络中,大部分节点彼此并不直 接相连,如果我们通过网络中的某个节点一步一步地寻找与它距 离较远的其他节点,那么需要经过很多步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当我们通过某一个中间节点来寻找其他节点时,会发现距离往往 非常近,这就是小世界现象。 小世界现象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斯兰恩(Stanley Milgram)在 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实验中发现。他向美国人民邮寄了一些信封,要求收信人将信封转交给他们认为能够使信封尽快送到目 的地的人。通过这个实验,斯兰恩得出了结论:平均情况下,任 意两个美国人之间的距离为6个人。 小世界现象的出现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络中存 在着不同规模的团簇。团簇内部节点彼此之间密切相连,形成了 高密度的区域,而团簇之间的连接则相对较少。这样,我们就可 以通过从当前节点出发,寻找到它所在团簇的某个节点,进而通 过邻近的节点,花费较少的代价就能够到达网络中的其他区域。

小世界现象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多启示,尤其在社交网络和信 息传播方面。社交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已知的朋友或者关 注的人,了解到更多的信息和人脉。在信息传播方面,小世界现 象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方式,例如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传 递信息,可以更快地达到更多的人。 然而,小世界现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对于网络控制而言,小世界现象往往会导致出现所谓的“蝴蝶效应”,即微小的变 化可能会在网络中迅速扩散,引起重大的影响。这种现象有时会 出现在金融市场、社会安全等领域,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需要认识到小世界现象的复杂性,开展网络控制和安全 方面的研究。 如何应对小世界现象对网络控制的影响,是当前互联网发展的 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提高 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等手段,降低网络威胁的风险;另一方面, 我们也需要进一步研究网络控制的新方法和技术,包括基于机器 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网络安全预测和分析技术,以及分析网 络节点的关联性和影响力,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网络控制策略等。 总之,小世界现象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领域,深入研究它 的机理和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网络的运作原理、提高网络 安全和管理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小世界现象可能

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性质

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性质 复杂网络是指由大量节点和连接构成的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如社交网络、互联网、神经网络等。与传统的规则网络和随机网 络相比,复杂网络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小世界 性质。本文将探讨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性质及其对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 的影响。 一、小世界性质的定义 小世界性质是指复杂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较短,且 具有较高的聚类系数。平均最短路径长度指的是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 之间的最短路径的平均长度,聚类系数反映了节点邻居之间连接的密 集程度。 二、小世界模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性质,研究者提出了小世界模型。在小世界模型中,网络由一个规则网络和一个随机网络组成,规则网 络保持节点的长程连通性,而随机网络引入了一定的短程连结。通过 适当的调整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的比例,可以使得网络既兼具规则性 又具备小世界性。 三、小世界性质的重要作用 复杂网络的小世界性质对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1. 网络结构:小世界性质使得复杂网络具有更高的鲁棒性和快速传 播性。在一个小世界网络中,当节点失败或被攻击时,大部分节点仍 然可以通过少数路径快速到达其他节点,网络整体的连通性不会受到 很大的影响。 2. 信息传播:小世界性质促进了信息在网络中的快速传播。由于节 点之间的平均最短路径较短,信息可以通过相对较少的步骤传播到网 络中的绝大部分节点。这对于信息传播、病毒传播以及谣言扩散等具 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小世界性质的形成机制 小世界性质的形成主要受到节点之间的长程连通和短程连结的影响。 1. 长程连通:规则网络的存在提供了节点之间的长程连通。每个节 点与其远离的节点都保持一定的联系,使得网络能够在不同节点之间 进行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 2. 短程连结:随机网络的引入增加了节点之间的短程连结。每个节 点都与一些随机选取的其他节点直接相连,这些短程连结使得节点之 间的距离变短,从而缩短了网络的平均最短路径长度。 五、小世界性质的应用领域 小世界性质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社交网络分析、 疾病传播建模、信息传播研究等。 1. 社交网络分析:通过研究社交网络的小世界性质,可以理解社交 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机制、节点的影响力以及社区的形成等重要问题。

网络科学从小世界到复杂网络结构研究

网络科学从小世界到复杂网络结构研究 网络科学是一门研究网络结构、网络动态和网络行为的学科,其研 究范围广泛,包括社会网络、生物网络、信息网络等等。从小世界到 复杂网络结构的研究是网络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将依 次介绍小世界网络和复杂网络结构的研究。 小世界网络是网络科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源自于加勒特·哈德曼和丹尼尔·沃茨于1998年提出的著名论文《小世界现象:从网络到现实世界的科学》。他们发现,在真实世界中的许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平 均距离较小,同时具有很高的局部聚集性。这一现象被称为“小世界现象”。 小世界网络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短平均路径长度。也就是说, 通过少数几步就可以抵达网络中的任意两个节点。这意味着网络中的 信息传播速度较快。二是高局部聚集性,即节点之间的连接倾向聚集 成社团结构。这样的局部聚集性在社交网络、神经网络等许多生物网 络中都具有显著的存在。 然而,小世界网络模型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不能完全反映真 实世界中的网络结构。为了更好地描述真实世界中的网络特性,学者 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复杂网络结构的概念。 复杂网络结构是指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模式和拓扑结构较为复杂、多样化的网络。复杂网络中的节点和连接不再呈现简单的规则性和规

律性,存在着更多的随机性和异质性。复杂网络可以更好地描述生物网络、社交网络、交通网络等真实世界中的网络系统。 复杂网络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典型类型:一是无标度网络。无标度网络是指网络中节点的度分布服从幂律分布,即少数节点有着极高的度数,而大多数节点的度数相对较小。这意味着网络中存在着少数强联系节点,这些节点在信息传播、脆弱性抵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二是小世界网络。小世界网络是复杂网络的一种特例,既具有短平均路径长度,又具有高局部聚集性。三是随机网络。随机网络是指网络中的节点之间的连接是随机建立的,节点的度分布符合泊松分布。随机网络在网络模型和算法分析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四是分层网络。分层网络是指网络中存在多个层次结构,并且不同层次的节点之间存在着不同类型的连接关系,多个层次结构之间相互影响。 在复杂网络结构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例如:巴拉巴西-阿尔伯特(Barabási-Albert)模型、随机网络模型、六度分离理论等等。这些模型和理论在解释和预测复杂网络的行为、脆弱性、信息传播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并且在实际应用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结来说,小世界网络和复杂网络结构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网络科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小世界网络模型揭示了网络中节点之间的短距离联系和高局部聚集性,为网络中的信息传播、脆弱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复杂网络结构的研究则更加贴近真实世界中的网络系统特征,为我们理解和应用复杂网络提供了更准确的模型和方法。

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提供了关于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的背景和概要信息。本节将介绍这两个概念的起源和基本定义,以及它们在网络科学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小世界效应是指在一个具有大量节点的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很短,通常只需要经过少数几个中间节点即可到达。这个现象最早由社会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在1967年的实验中发现,并在1998年由弗兰克和温图拉提出了更为系统的定义。小世界网络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广泛,例如社交网络、物流网络和互联网等,这种网络结构具有高效的信息传递和快速的交流特点。 无标度网络是另一个重要的网络拓扑结构,在这种网络中,节点的度数(即与其相连的边的数量)遵循幂律分布。这意味着有少量的节点具有非常高的度数,而大多数节点的度数相对较低。这种网络结构的重要性得到了巴拉巴西等学者的广泛研究和关注。无标度网络具有高度的鲁棒性和抗击毁性,在信息传播、疾病传播和网络攻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在网络科学领域被视为两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研究人员通过模型构建、实证分析和理论解释等多种方法,探索了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理解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设计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网络系统,并且对社会、经济和生物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将讨论它们的定义、原理、特征,探索它们的影响和应用,并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最后,我们将总结主要观点,评价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的意义和影响,并提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建议。通过这篇长文的阅读,读者将对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有一个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小世界效应、无标度网络、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的关系以及结论。 引言部分将对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网络进行简要介绍,并阐明本文的目的。 小世界效应部分将首先给出小世界效应的定义和原理,然后列举一些

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智能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智能计算方法以 及应用 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智能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计算方法在各个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其中,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智能计算方法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将介绍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技术,并探讨它们在智能计算领域中的应用。 小世界网络模型是由计算机科学家瓦茨和瓦茨(Watts和Strogatz)在1998年提出的一种网络模型。这种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网络现象,如社交网络、互联网和神经网络等。小世界网络模型的特点之一是具有高聚集度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这使得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更加高效。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研究人员发展了一系列的智能计算方法,如小世界优化算法、小世界神经网络等。 免疫克隆优化是一种模拟人类免疫系统中的克隆和选择机制来求解优化问题的算法。该算法通过不断迭代生成的抗体克隆,能够在搜索解空间中找到较优解,并通过选择和突变操作进一步优化解。免疫克隆优化算法在组合优化、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效果,并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全局搜索能力。 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智能计算方法在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首先,它在图像处理领域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例如,通过构建小世界神经网络,可以有效地解决图像分类和识别问题。其次,该方法在工业过程控制中也得到

了应用。研究人员通过利用小世界网络模型的特点,结合免疫克隆优化算法,提高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性能和鲁棒性。此外,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智能计算方法在交通管理、电力系统优化、社交网络分析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尽管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智能计算方法在许多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小世界网络模型的构建和参数选择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其次,免疫克隆优化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克隆和选择的策略,需要更好地设计和优化这些策略。此外,如何将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算法与其他智能计算方法结合,以进一步提升性能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 综上所述,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智能计算方法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们能够有效地解决各种优化问题,并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改进算法的性能和应用范围。相信随着智能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方法将在未来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综上所述,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智能计算方法在图像分类和识别、工业过程控制、交通管理、电力系统优化、社交网络分析等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在应用中仍存在构建和参数选择、克隆和选择策略的设计与优化等挑战和问题。因此,进一步的研究需要改进算法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同时探索与其他智能计算方法的结合,以进一步提升性能。随着智能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和免疫克隆优化的方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小世界模型平均路径长度

小世界模型平均路径长度 小世界模型是网络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现实生活中许多网络系统的特征。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平均路径长度,它衡量了网络中两个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本文将围绕小世界模型平均路径长度展开讨论,介绍小世界现象、小世界网络的生成机制以及平均路径长度的计算方法。 一、小世界现象 小世界现象是指在许多实际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相对较小,远远小于节点总数。这意味着网络中的节点之间存在着短路径,人们可以通过少数的步骤就能够相互联系。小世界现象的典型代表是社交网络,比如Facebook、微信等。在这些社交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共同的朋友或者兴趣爱好迅速找到彼此。 二、小世界网络的生成机制 小世界网络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随机连接和局部重连两个过程。首先,随机连接阶段,网络中的节点随机地与其他节点建立连接,形成一个随机网络。然后,在局部重连阶段,节点会重新连接到与其距离较近的节点,以形成更为紧密的联系。通过这两个过程的迭代,网络中形成了许多短路径,从而呈现出小世界现象。 三、平均路径长度的计算方法 平均路径长度是衡量小世界网络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示

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平均距离。计算平均路径长度的方法是首先计算网络中每对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然后将这些最短路径长度进行平均。在大型网络中,计算所有节点对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使用一种近似的方法,例如随机选取一部分节点对进行计算,然后将结果进行平均。 四、小世界模型在实际中的应用 小世界模型不仅仅是对网络结构的一种描述,它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社交网络中,小世界模型可以用来解释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路径选择;在物理学领域,小世界模型可以用来研究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生物学领域,小世界模型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等。 总结: 小世界模型平均路径长度是衡量网络中节点之间距离的重要指标。小世界现象描述了许多实际网络中的特征,而小世界网络的生成机制包括随机连接和局部重连两个过程。计算平均路径长度的方法可以通过计算网络中每对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长度来实现。小世界模型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解释和研究各种网络系统。通过对小世界模型平均路径长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网络结构和信息传播的规律,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复杂网络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控制算法研究

复杂网络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控制算法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化的进步,复杂网络系统成为了当前 研究的热点之一。复杂网络系统具有节点众多、连接复杂、结构 多变等特点,研究它的动力学模型和控制算法对于实现网络系统 优化控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复杂网络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复杂网络系统中的节点和连接形成了网络结构。在网络结构的 基础上,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形成了节点之间的动力学过程。因此,研究复杂网络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就是对网络结构和节 点动力学过程的建模。 1. 随机网络模型 随机网络模型假设网络中每个节点的出度和入度分布分别相同,节点间的连通概率随机分布。随机网络模型不考虑节点之间的特 殊关系,相对于实际网络系统而言其准确度较低,但其简洁性和 可扩展性是研究者所倚重的。 2. 小世界网络模型 小世界网络模型假设网络中每个节点连接它的$K$个最近邻节 点和随机一个节点,这样既保证了网络的局部连通性,又保证了 全局连通性。小世界网络模型对于复杂网络结构和集群形成等问 题的分析有重要的帮助。

3. 度相关网络模型 度相关网络模型的结构不再是随机的,节点的入度和出度之间 存在相关性。在现实网络中,节点往往是按照一定规律连成具有 层次性,拓扑结构具有明显特征的网络,度相关网络模型更符合 实际网络的特点。 二、复杂网络系统的控制算法 复杂网络系统控制算法是为了控制复杂网络系统中的节点动力 学过程而提出的算法,其要点是通过对节点的控制来实现网络系 统的优化控制。 1. 自适应控制算法 自适应控制算法使用适应增长率法对网络节点的动力学过程进 行控制。该算法实时地调整网络系统状态,使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2. 基于优化算法的控制 基于优化算法的控制是一类基于数学规划理论的复杂网络系统 控制算法。该算法使用特定的优化问题来表述控制问题,然后通 过求解优化问题来得到最优的网络控制方案。 3. 反馈控制算法

数学中的网络科学

数学中的网络科学 网络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领域,结合了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它研究的是各种网络形式和网络结构的属 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数学中的网络科学中,人们利用图论、数论和算法等数学工具来研究网络的运行和演化规律,为我们解释和 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网络的数学模型 在网络科学中,网络通常用图来表示,图由节点和边组成。节点可 以代表一个实体(如人、物体、电子设备等),边则表示节点之间的 关系(如社交关系、物理连接、信息传递等)。通过用图来描述网络,我们可以利用图论中的各种算法和方法来研究网络的结构和特性。 网络中的节点度数是指与该节点相连的边的数量,而节点度数分布 则是指网络中各个节点度数的统计分布情况。研究发现,在许多实际 网络中,节点度数呈现出幂律分布的特点。这意味着大多数节点的度 数相对较小,而只有少数个别节点的度数非常大。这种特征被称为“无 标度性”,它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世界网络 在网络科学中,小世界网络是一种常见的网络结构模型。小世界网 络指的是具有较高聚集度和较短平均路径长度的网络。聚集度是指节 点的邻居之间相互连接的程度,而平均路径长度则是指网络中任意两 个节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平均长度。

小世界网络模型最早由数学家Watts和Strogatz于1998年提出,它 通过添加少量的随机边来将传统的规则网络转变成小世界网络。这种 网络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集聚性,能够形成群集,同时也具有较短的 平均路径长度,使得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更加高效。 三、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是网络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复杂网络是指具有 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网络,它包含了许多实际问题中的特征。复杂 网络中的节点和边之间的关系通常是非线性的,节点之间可能存在着 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 复杂网络的研究主要涉及到网络的分析和建模。在网络分析中,人 们通过研究网络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揭示网络的性质和功能。而在 网络建模中,人们致力于开发各种数学和计算机模型,以描述和模拟 网络的特性和行为。 四、应用领域 网络科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社会科学领域,网络科学 可以用来研究社交网络、组织结构、信息传播等问题;在生物学领域,网络科学可以用来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基因调控网络等问题;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网络科学可以用来研究互联网、社交媒体、搜索 引擎等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