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吴晗论明史读书笔记

吴晗论明史读书笔记

吴晗论明史读书笔记
吴晗论明史读书笔记

吴晗论明史读书笔记

【篇一:吴晗与明史】

一本书,一个电视剧出来,大家都在联想,它到底写的是什么。这

是很不好的事情。

吴晗这个人

吴晗这个人很复杂,一言难尽。60年代初我在复旦见过他,他来复旦作报告,讲什么已经忘掉了。当时复旦历史系主任谭其骧先生请

了很多有名的历史学者来讲学,完全的干部腔和完全的学者气质我

们都见过,而吴晗兼有学者和官僚两

种气质。他讲学术,也讲官话、套话。

吴晗最早是研究明史的。1934年他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胡惟庸党

案考》,朱元璋杀功臣,首先解决的是左丞相胡惟庸,说他结党,

擅权,把他杀掉了,株连者达到3万多人。朱元璋后为了掩盖真相,销毁了档案,情况搞不清了,吴晗在文章里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了。

这是他的成名作。如果这样做下去,前途未可限量。

他热衷政治,喜欢从政,当然是左倾。真正的文人从政,历史上成

功的例子很少。钱谦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先投降了清朝,后

来又后悔了,开始搞反清的运动。明朝遗老遗少和清朝都看不起他,认为他是贰臣。吴晗也写文章骂过钱谦益,骂得很厉害。

吴晗任北京市副市长期间,主管文教。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要求保

留北京城墙,但是最高当局为了改善北京交通,视城墙为封建余孽,坚决要拆。这个观点现在看起来很可笑。到了1990年代,从上到下

都认为城墙拆错了,但是已经没有办法弥补了。林徽因为了此事当

面骂过吴晗,说拆了城墙今后要后悔,被她说中了。吴晗身为明史

专家,不是不知道城墙的价值,但是作为公务人员,他的想法只能

是公务员的想法。

解放后吴晗基本不做明史研究了,编撰了《中国历史知识丛书》这

样普及性质的历史读物。1965年,毛泽东说,尽管海瑞骂了皇帝,

但是他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我们应当提倡海瑞这样一片忠诚而

又刚直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吴晗就写了京戏《海瑞罢官》,这

是他第一次写京戏,他的本意是要配合政治。没想到,这出戏后来

被人与彭德怀罢官的事情联系起来了。此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吴晗的《海瑞罢官》在北京演之前,周信芳在上海演了一个《海瑞

上疏》,把棺材抬到了舞台上,表现海瑞敢言的风范,很写实。后

来也被批判得很厉害。

何兆武在《上学记》中对吴晗和冯友兰的评价不高。有些人远望很好,却不可近观;吴晗尤其只能远望。

影射史学与史学危机

80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史学危机。因为历史学在“文革”中被搞烂了。那时候流行搞“影射史学”。领导叫你写什么就写什么,叫你怎么写

就怎么写。历史学的声誉很低。

中国影射史学向来发达,有传统的,解放之后最严重。40年代吴晗

写过一本书叫《朱元璋传》,把朱元璋写成一个大独裁者,大搞特

务政治,杀人如麻,疑神疑鬼。这是在影射蒋介石。黄仁宇说过,

他不用通过写历史的方式发表政治看法。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不

能顺畅地发表自己的政治看法,就通过写历史的方式发表。吴晗写《朱元璋传》就属于影射史学。吴晗在这本书里还写到“红军”。元

末农民起义军戴红帽子,称红巾军,也略称红军。图书检查官看出

来这个问题,吴晗说,称“红军”是有历史依据的。事实上也的确有

历史依据,当然吴晗这样写,要故意引起别人的联想。

1965年,吴晗再版了《朱元璋传》。他修改了旧作,将朱元璋写成

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一个好皇帝。朱元璋滥杀功臣,吴晗最清楚,胡惟庸党案是他的成名作,他自然知道。但在

再版的《朱元璋传》里,此事只是略带一笔,就不再多提了。

正统史学对影射史学不屑一顾,因为影射史学并不是本于历史。一

本书,一个电视剧出来,大家都在联想,它到底写的是什么。这是

很不好的事情。史学和政论应该分开。解放后的明史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明史研究的高峰,现在要找能够与那个时代的

明史学者比如吴晗、郑天挺、孟森并驾齐驱的人,很难。那时候不

独明史,整个历史研究都是高峰。解放以后许多年里,明史学界只

搞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农民起义,为了贯彻“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这一学说,我这一代人都在研究农民起义;第二个是资本主义萌芽,也是大家都在搞。现在回头看看,农民起义的研究基本是一堆废纸,能够留下来的成果基本为零,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也有问题,研究

的方法,出发点和归属都有问题,最大的成就是为后来的研究收集

了一些资料。

当时的研究模式是理论先行,从马恩列斯毛的著作中寻找线索。毛

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里有一句话:“中国封建社会内的

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

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学者们的工作

就要证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所有的讨论都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如

果研究中发现历史情况和结论相违背,就只把有利于结论的东西公

布出来。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先有结论。不论自然科学还

是人文社会科学,结论最后出来的,才叫科学。

现在大家都清楚了。主流史学界已经否定了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有资

本主义萌芽。大家都看到了,资本主义不仅是一个雇佣劳动的问题,还有议会民主、三权分立等等基本原则,一个老板雇了十几个工人,家里有两台织机,那不是资本主义。

解放后中国历史学研究有“五朵金花”:封建社会与奴隶社会的分期,汉民族的形成,农民起义,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土地制度。这五朵

金花都已经凋谢了。明史研究也不例外。

【篇二:读书笔记】

上学记[点击查看大图] ? ? ? ? ? ? 作者:何兆武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年1月 isbn:710802510 页数:287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版次:1 市场参考价:¥19.8商品编号:1525937满

29免运费上学记当当每天两场惊爆当当低至3折¥14.9元元(当当价)*查看送货信息*上学记博库书城到8月31日全场免送费¥15.6

元元(博库价)*查看送货信息*上学记99书城满59免运费¥17.8元

元(99书城银卡价)*查看送货信息*京高校免运费上学记蔚蓝市区满

48元免全国满88元¥17.8元元(蔚蓝1星会员价)*查看送货信息*

生的回忆是真实的,特别是它所体现出的精神是真实的。——谢泳,

《黄河》杂志副主编,《逝去的年代》《储安平与观察》作者《上学记》最让我感动的有两点,一个是人,一个是事。他在书中写到的人

栩栩如生,每个人都很有特色。当然,这包括他自己对一些老师的评价

或体会,这可能会引起其他人的不同意见,但这无关紧要。关键在于他

从作为西南联大学生的眼光来看老师的视角,这一点非常好。从他写

的这些人物里面,我们可以看出何先生的追求,也体现了他的道德情操

和品格。写事情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西南联大的章节。在当时极

度艰难的环境下,那一代学人后来还取得了那么丰硕的成果?这一点

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这件事如何成为可能,如

何发生? ——张立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两种上学记/陈彦读何

兆武《上学记》时,有两处印象很深,都是关于何炳棣的:一是历史系图书馆借书事,“他对学生总是盛气凌人。我们去借书,总是说:‘这个书不能借。‘那’ 个书不能借’ ”;一是留洋出国事,“那时候的学生不像现在

这样都想着要出国, 个别的也有,比如何炳棣,从小就一心一意想着怎

么出国,现在也成名了。在何兆” 武看来,何炳棣不仅为人严苛,而且非常功利。但是,在《吴宓日记》中,何炳棣却被许为有望青年,“其见解

颇超俗” 。而何炳棣也不负吴宓期许,在学术研究中颇有斩获,且在

《读史阅世六十年》中回顾一生读书治学经验。我不懂历史,不敢评

价这两位由清华而联大出身的历史学家在其专业领域的成绩。我感

兴趣的是由不同评价中体现出来的性情态度与价值选择,而这些差异

是怎样丰富了西南联大的精神传统。从何兆武对何炳棣颇有恶感的

评价,可以看到,何兆武是个很随性的人,这一点与何炳棣颇为不同,从

何兆武青年时代的读书经历可以验证。西南联大时期,由于自由的学分制度,学生改专业非常方便。于是,何兆武由化学而历史,由历史而

哲学, 再由哲学而西洋文学,何兆武几度调整读书方向。再而后,由于

母病、由于战争, 何兆武并未完成他的研究生论文。在不断调整读书

方向中,虽然有朋友的启发影响,但是也与何兆武在青年时代的主要关

切有关。由于战争的爆发,何兆武“希望探索历史深处的幽微” ,以理

解战争时代人的命运。但是,何兆武自述,他对意义的寻求远胜于对

历史细节的关注。哲学的兴味一直吸引何兆武,而他最好的朋友王浩

正是未来的哲学家。后来由于生病,也由于受到王浩的影响,认识到自己在哲学学习方面没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哲学非自己所长,而作为哲学的近邻,文学这样一种意义方式很能满足何兆武对于意义的渴求。于是,研究生时代,病中的何兆武读起英国浪漫派,以求得精神上的会通,他对西洋文学的兴趣并不在研究。至于何炳棣,从《读史阅世六

十年》中的自述来看,他是一个理性而极具克制力的人。在刚进清华的时候,短短两三个月内,何炳棣就作了不少自我分析检讨的工作,质

问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所在。一旦认定历史专业,且在历史学习中获得

极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该领域就成为何炳棣终身努力耕耘的田地。

而在历史学习中, 何炳棣对于自己的阅读有非常好的规划,在老师指导下,大学时代的何炳棣即已形成一种研究性阅读的态势。在选修陈寅

恪“隋唐史”课程时,何炳棣开始着手“唐代皇位继承”这种看上去非常

没有意义趣味的课程题目。与何兆武随性的、寻求精神会通的阅读

不同,何炳棣是以一种学术训练的方式展开他的阅读的。但

【篇三:明史之10大必读】

明史之10大必读秘笈

俺上学时读的是明史专业,工作后又干上编辑这一行,不时有朋友

问我:“我想了解明朝的历史,有什么书可以读?”当时就零散推荐

了几本,在这里,集中推荐一批有关明朝历史的图书。

按难易程度,分列三等。主要书目有10种,在我看来,这些都是

代表性的,较好的,基本可以满足各类豆友的需求。菜鸟级为通俗

好读的作品,大虾级为引人深思之作,当然不排除也有通俗好读的

神品,大仙级为基本史料,可能一般读者不会去碰,但要了解明史,可继续深入的作品。

辅助书目列一些也比较重要或比较时兴的书,但在我看来,不是代

表性的作品。

在某种意义上说,你了解了明朝,你就理解了中国。

一,菜鸟级:

1,《朱元璋传》人民出版社

吴晗著,这是明史研究开创性人物吴晗的代表作。人民社本还是繁

体字,大家看起来可能吃力一些,好像百花文艺社有简体字本。

明朝是朱元璋一手建立,他制定的一些政策和方针对明朝后来的历

史影响非常大。甚至可以说,他治国的一些理念至今都有影响。了

解明朝,此书不可不看。

(吴晗还有《明史简述》,比较薄的一册,是演讲稿成书,很容易读,对明朝的大致轮廓和特色介绍得比较通俗,值得一观。)

2,《细说明朝》上海人民出版社

台湾史学家黎东方著,上海人民社本。民国时期,黎东方在大后方

讲三国,据说是万人空巷,跟现在易中天品三国,有得一比。

黎著特色是一节一节讲明代人物和事件,很细,不时也有新的发现,带有演讲的口语色彩。值得收藏。(上海人民社以黎著为基础,推

出了整套中国史“细说系列”,都不错。)

3,《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华书局

中国社科院明史研究室年轻学者许文继和陈时龙合著。此书以《正

说清朝十二帝》的姊妹篇推出,细致描绘了明朝十六个皇帝的一生,对他们的性情、事功都有所发明。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宣宗的

隐忧,英宗的仁慈,景帝的功绩,武宗的多情,万历的有为……这

些都与我们往常的印象有所不同。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开讲之前,注意到正说历史系列,曾写过一篇书评。我联系他,他表示,《正说明朝十六帝》比《正说清朝十二帝》

要写得好。我想原因不难解释,因为这本书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而《十二帝》是从讲稿综合编辑而成。

欲了解明朝各个特性不同的皇帝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正说明朝

十六帝》不可不读。

4,《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当年明月著。今年3月天涯网站贴出这个系列时,我就读了一些,

感觉写得很灵动,有气势。后来又闹起了纠纷,直到出书,整个过

程俨然水到渠成,不能不叹服草根历史的崛起之迅速。对于菜鸟级

来说,这是一本最好读的明史。不过,由于作者的知识背景以及网

络写作的风格,这本书有些轻飘,还当辅以其他厚重些的读物,才

可以修炼晋级:)

(记得以前我读过一本《骇版战国》,风格类似当年明月,很好读,当然也很飘,生不逢时,没在网络引起更大反响,所以只发了1万册。《明朝那些事儿》虽然火,但距离pk易中天,还是很远。)

(另有《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和《帝国政界往事?明王朝纪事》两书亦可参读。前书是毛佩琦著,在趣味性上要比当年明月差一些。后书为《帝国政界往事》宋朝卷作者李亚平所著。但这本书作为宋

朝卷的后续,明显在结构和文气上远逊于宋朝卷。不可思议的是,

依然有很多文化名人推崇这本明朝卷。我的感觉是,这本书没有脱

离吴晗《朱元璋传》早期版本《明太祖》的认知水平,借骂朱元璋

骂专制而已,不足以

尽显朱元璋之本来面目。)

二,大虾级

5,《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三联书店

黄仁宇著。这本书81年在美国、82年在中国问世,自此数十年风

行不衰,得益于它发人深思的史观和别具一格的叙述。作者经历跨

时代、跨国家的冲突动荡,阅世经验丰富,对明史研究虽然半路出家,但自成体系,书人两得,造就这一难得的神品。如果要推荐读

明史的惟一一本书,我就推荐这一本。

推荐这本书的人太多了,他们的身份各色各样,有作家,艺术家,

企业家,心理学家……我觉得,每一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味道。而且,我想,这本书对了解自秦始皇以后的整个中国历史都有非常大

的益处。多说一句,这本书对中国历史写作来说,是确立了一个榜样。往后的吴思,李亚平,易中天,等等诸人,无一不坦言受到此

书的影响。

6,《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三联书店

黄仁宇著,剖析明代财政制度与税收特色的专著。读起来要费点神,但读进去了,绝对收获非凡。这本书是黄仁宇大历史观的奠基石,

从税收角度解释中国王朝统治的特色。

7,《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云南人民出版社

吴思著。本书不是纯粹讲明史,其中大多篇章是借明史剖析中国传

统社会。这本书里以利益为衡量,提出“潜规则”现象。吴思声称黄

仁宇讲历史是水只烧到了99度,没到沸点,而潜规则是更进一步,

烧开了。其实,黄仁宇是从文化角度来处理明代社会特质的,比如

提出明代弊端在于以道德代替法律。吴思只不过更实用一步,进行

利益考量,所以要算命价,更提出血酬概念,不好过誉。相比而言,黄仁宇的研究更值得深思,提出了弊端所在,但又不忘给人以借鉴(在《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里,黄仁宇完整解说自己的史

观及其参考价值)。

当然,《潜规则》这本书还是值得推荐。

8,《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北师大教授顾诚著。这本大书我在上大学时读到,自此进一步培养

了对明史的兴趣。此书不同于一般东引西列的著作,而是在构建明

亡清起这一大变局的双方较量过程中,不时根据考证,提出坚实的

看法,比如对郑成功抗清真实目的的解读,使人认识到郑成功被誉

为抗清英雄完全是一个误会。前一段时间,电视台在播赵文卓演的《郑成功》,郑成功复台,“可爱”的清朝皇帝下令沿海清兵,不要

如往常一样攻击郑部,因为郑成功这次是替大清收复台湾去的。这

让我不禁哑然失笑:政治又一次强奸了艺术!

我知道,对南明史感兴趣的朋友应该不少,故此郑重推荐这本厚实

严谨的《南明史》。

三,大仙级

9,《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将明朝历史分成一些首尾完整的事件进行记叙,便于简明了解历史。 10,《明史》中华书局

张廷玉等修。《明史》是二十四史中前四史之后较好的一种。价值

自不待言,但要研读,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明史》记载不全可信。很多问题都需要参照其他资料进行解读,明史学者在这方面也有很

多研究。具体书目就不在这介绍了。呵呵。

(中华书局另出有《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收录《水东日记》《万历野获编》《草木子》《今言》等明人笔记,属野史性质,也有史料参考价值。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读。)

西丰 2006-12-2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