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

当前“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

当前“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
当前“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当代“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摘要

一、“三农”问题概述

(一)“三农”问题背景和现状

(二)“三农”问题阐述

(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二、当代“三农“问题存在问题

(一)收入缓慢与负担过重形成的问题

(二)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产生的问题

(三)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挑战

三、当代“三农”问题解决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

(二)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加快城市化进程四、结语

参考文献

当代“三农“存在问题和对策

【摘要】:“三农”问题是传统社会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也是必然现象。“三农”问题也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民负担过重形成的矛盾问题、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矛盾问题和当前国际竞争的严峻形势, 是当前“三农”问题面临的主要难题。当前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对策有: 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 切实增加农民实惠; 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逐步撤消乡级政府, 减轻农民负担;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加快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三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三农”问题概述

(一)“三农”问题背景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地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然而,中国农业产品开始同外国农业大国竞争,从而开始出现农民“手里有粮买不出”的现象。随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大部分农民认为种田没有足够的收入,从而出现农民进入城市务工的现象,所导致的后果是农村务农的积极性下降,农业的经历投入和设备投入减少,引发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农村的人稀少。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三农问题成为当今社会显著的问题。

在现在高速腾飞的社会中,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会导致农村的市场化和商品化,而通货紧缩的出现则会强化农村的小农经济,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三农”问题被提了出来。这种的情况会影响城市里居民消费,包括对农业产品或副产品的消费要求和水平。因为城市居民收入中恩格尔系数在逐年的降低,与此同时,他的生活质量在不停上升,所以农产品价格上浮的价格也不会很大,在这样消费低迷的大环境下,蔬菜水果等农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不会很好,这样就会降低了农民和农业的收入。以为这一块收入在农村家里面占绝大多数的一块,就会很自然地降低了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我国的“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辉煌和巨大的成果。最近几年,中央更是强化

了对“三农”的改革和扶持力度,提出了一系列很针对的的支持“三农”扶持措施,展现了国家对进行“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尽管在政策的领导下,近年来全国上下的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多年期盼、十分难得的良好态势,形势令人振奋,但是当代的“三农”工作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将讨论当代“三农”问题所存在的问题及相关的对策。

(二)“三农”问题阐述

1.农业问题

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当前农业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很多,表现在各个方面,但是,归根结底可以归纳为农产品生产数量和农产品质量问题。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居民收入和支出的不断增加、我国新工业化和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依然存在很大的需求和市场。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因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工业的污染的存在,我国的耕地面积愈发的接近万亩良田的警戒红线;同时存在的缺水的问题和污染的问题也在加剧;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很低,农民种田并有进行产业化的创新项目,农用的机械设备也很破旧,农民没有接收良好的教育,在上述条件的影响下,我们国家的农产品产出在趋势上提仪表现出压力。这个问题直接涉及到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设计到工业原料的供给问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农产品的质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产品本身的生物学特性指标,二是食物质量安全指标。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国内消费者和农产品出口市场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2.农村问题

农村区域存在问题很多,可以归纳概括为两个当面: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村公共服务包括水利、道路、电力运输和有线电视线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公共品特征,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个共同点,即仅仅通过市场机制,是不能很好地解决的,因此需要政府的投入,提供相应服务。目前城乡的之前的差距,突出在文化,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农村的环境方面有很多各个方面的问题。

3.农民问题

农民问题,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可以集中概括为两个方面:农民的平均年收入水平和农民的社会地位。农民的年收入水平是“三农”最主要的一个方面,整个社会都很关注这个“三农”问题。农民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的生活的质量和水平都是由农民的收入水平所控制的。我们国家的农民每年所取得的工资还是相当少,城乡有很大差距,东西部的差距大,每年的增长极为缓慢。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尽管如此,同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农民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城乡的身份不同,总根源上说是由于所在地和户口种类的不同,导致城乡在各个方面的优惠不同,从而在就业机会,就业福利,子女入学,养老保障登方方面面受到的政策优惠也不一样,随着进城务工的人数的不断增加和提高,舆论的覆盖度不停地加大,人们心中人人平等的观点也不断强化,所享受的权利不平等所导致的

社会矛盾和问题变得日益突出。

(三)“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毛泽东也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邓小平多次提到农业问题的重要性。他说“农业是根本,不要忘记。”又说“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邓小平同时当时说,如果农业方面的问题不能够解决,我们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是不会提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品就永远提高不了。这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和命脉。

我国的大部分区域都是农村,农村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政治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未来主要就看农村的发展情况与否,都是制约自己发展的其实就是那一块自己的短板,我国有着自己的国情,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在农村,我们仍存在很多矛盾。农村的各方面建设经济、文化,教育、卫生还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还是很不完善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一次也可以看出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还是相当任重而道远的。

我们党的基本路线都是联系群众,中国的农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主力军,使党政权来源的基础,顺应农民的要求,党的执政地位得到了巩固,党的基本路线得到了贯彻,我党在新世纪的战役才

能取得彻底的胜利,现在的社会主义实业需要农民的支持,没有农业的发展,也就没有新中国现在的辉煌,搞好农业的也是为了12亿中国人的未来

综上所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确是目前中国改革和发展所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和重大问题。在诸多的工作中,要从政治的高度、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三农”问题。

二、当代“三农“问题存在问题

(一)收入缓慢与负担过重形成的问题

农民收入最近几年的增长趋势出现回落甚至出现降低的趋势,从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这个趋势变的更为明显,在西部一些地区的农民的每年收入甚至没有往年多。这个虽然有天气和自然灾害的原因,但是这不是主要的因素。据我们统计部门所获得的统计,1980~1985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提高了19.2%;1986~1988年均我国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增幅就下降为 6.1%; 1989~1992 年只有2.7%;1992~1997 年因我国出台政策,调高了农产品的购入价格,导致农民收入又有所提高; 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1%,而1998年开始农民的年均收入就直线下降,越来越低。1997~2000年,农民纯收入分别同比去年增长5.6,5.1,3.9,3.1个百分点,但收入的增幅却分别同比下降3.9,1.6,0.8,1.7个百分点,这1997到2000年农民的纯收入总共的下降幅度为8个百分点,尽管在2001年农民当年的进账相比于去年有提高,达到5.3% ,2002年为6.1%。但这些人年中农民收入增长一年都没有超过7%。综上所述,其实所谓的农业税作为我国的收

入的一部分,是国家征收的农民的,不管是在前些年还是在现在,都只是农民收入问题的冰山一角。农民收入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农业税的征收,所以说不征收农业税只能稍微缓解一下“三农”问题。

因此, 农民心中的经济压力依然是相当的大,虽然党和国家决定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事实上“三农”问题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而且农民收入的增长快慢, 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民所承担的负担的轻重。这种收入过低与负担过重形成的矛盾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二)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产生的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是“三农”问题最根本的体制问题。周批改指出, 从20世纪中期我们开始存在的城乡的体制区别,其实是对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区别对待,它突兀地把中国划分了两种类别,从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的考虑,这个体制不利于农村部分地区的经历的发展,农村部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提高,还对农民进城务工设置了层层的阻碍。二元体制从文化上分割城乡, 阻碍了农民现代化观念的培育。二元结构的矛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 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虽通过党和国家很多的改革的举措, 现在的城乡分化的问题得到了渐渐的缓解, 单从现在的情况看,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更深一些的加强改革。现在的中国依然是城乡不同的制度、不同的格局和不同的政策优惠。现在的这一种情况所产生的一个后果就是农民被迫被钉在了自己家所剩余的一亩三分地上,农村有很多的人出现没有事儿做的情况。

由于乡镇企业容量有限, 约一半的的农村人口选择了进城。但由

于长期被限制在农业, 除了种田, 农村的剩余妇女和儿童几乎没有工商业劳动技巧, 加之城市铁桶一般的户籍管理制度, 上亿的“打工仔”根在农村、身在城市, 成为没有公民权利的“公民”。正如陆学艺指出的“:八亿农民搞饭吃, 饭还不够吃”, 使短缺经济更加短缺, 越短缺就越加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体制, 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如此, 这种积重难返的局面还大大延缓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据有关研究资料, 中国城市化水平比同等工业化国家低11~13个百分点。换算下来, 等于农村土地多承载了十分之一多人口, 也就是城市减少承担了十分之一的人口。在经济重心早已转移到城市并正在步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情况下, 我国仍有70%的人口滞留乡村, 这在世界工业化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样导致,我国中国的人口在农村,并且不利于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的推进。还会致使城市的发展无工可用的情况,这是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体现的一个问题,很多问题都由这个问题引出。

(三)农业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挑战

在我国家加入WTO之后,农业面临着前所谓的挑战,首先,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农业管理机制,农业政策,法规等,和国际的农业市场格格不入,非常不利于我们的农产品的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增加;其次我国小型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或者家庭农业作坊发展滞后,使我们国家经营农业的农户缺少核心的竞争力,无法同西方的商业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极高的农场式经济相抗衡。我国的一些主要总作物的销售价格比国际上的价格要高,致使我们的产品失

去竞争力。而加入WTO也会导致农民销售的利润降低,农民种地将几乎无利可图,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农产品生产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重为82%,农产品的自然盈利空间被极度压缩,直接导致了农民务农的兴趣下降,农业副业化的趋势增强。

三、当代“三农”问题解决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 使各个国家都将农业处于政府的保护之中, 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 更需要我们政府的扶持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农产品价格方面的支持、补贴政策、财政信用贷款政策、农业保险制度等, 使农民从政府的优惠中获得利益。由于我国农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集体和农民, 在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体制下, 集体都缺少必需的积累, 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农民, 农民纯收入抵充负担后, 毫无效益可言, 这个主体的投资能力微乎其微。所以, 重视农业,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出, 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投资体制, 使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量。国家对农业的投入首要的是大力改善农村和农业的基础设施, 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基础和外部环境; 其二, 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其三, 加大科技投入, 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使农民从增加投资中体会到实惠。

(二)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农民负担和农民增加入收呈负相关关系, 减轻农民负担将直接

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减负可以保证增收。虽然已取消农业税, 但相关的农村制度改革仍迫在眉睫。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项非常紧急的任务, 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相关改革的重大举措, 是保护农民利益,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措施。为此, 首先要对县、乡财政制度进行改革, 对我国现行财税体制中的分税制、财政包干责任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范围。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与经济发展同步的税收征管机制,逐步实现依法治税。其次, 根据各地不同情况, 按照规范、合理、简化、统一的原则确定税费种类及税费征收标准。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考虑公平, 也要考虑效率; 既要减轻农民负担, 又要确保基层组织运转和各项事业发展所必要的、最低的支出需要。除此之外, 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还应和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在当前的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方面, 最主要的是改革乡镇的运行体制,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多服务群众,推进政府机制的改革,改变农村的教育教学的体制和方式,完善农村小学和中学等基础教育地点的基础设施和安全设施的安置,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支出和经费。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加快城市化进程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法, 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 以减少农民数量, 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农民收入。当前, 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成, 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要素流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为打开城乡壁垒提供了体制性保障。随着农产品

供求关系的根本性变化, 农产品商品率的不断提高, 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供了商品保障。农村的人向城市的同意不可能瞬间到位,所以一定会要经历一些调整过程的时间。他们从农村到城市,是来城市务工的,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把自己放到城市中,而是觉得自己是局外人,他们从一开始在农村到现在在城市中生活,最后真正进入这个城市,我们不可以因为一些突发的情况和一些压力就停止这个变化,对于所发生的这些事儿,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措施来稳定社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减轻阵痛,帮助他们更好的在城市中生活下去。对此, 党和国家出台各种相关的政策,来尽量少的限制乡镇的居民来到城市务工,减少他们的手续和麻烦,这种对策在短期间虽然可以放缓众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步伐,但是对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化解和解决问题没有关键的进展。歧视,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在城乡经济的差距过大的原因。

因此,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制定城镇化战略, 发挥优势,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使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从而带动周围区域经济的发展, 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三农“问题进行了阐述,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区域仍然存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农民问题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当代的“三农”仍然存在下面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民负担过重形成的矛盾问题,在国民经济普遍快速增长的今天,农村收入却呈下降趋势。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矛盾问题,二元结构的矛盾成为农村经济发展, 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当代“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下列对策。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投入, 切实增加农民实惠。继续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 逐步撤消乡级政府, 减轻农民负担。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 以减少农民数量, 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1]叶昌红.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的飞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1).

[2]董洪霞.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j).商场现代化,2006,474(1).

[3]温家宝: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重中之重(j).农化新世纪,2004,5.

[4]马凯称解决三农问题是今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j).农机市场,2005,1.

[5]李昌平,贺雪峰.在中国历史大变局中看新农村建设[n].中国证券报,2006,2.

[6]申端锋,刘国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评述[n].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7]白宇阳.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j).农业科技,2005,4.

[8]程春建.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杭州农业科技,2007,1..

[9]张建刚,杨艳.发展县域经矫加快社会蚕义新农材建设[n].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6,4.

[10]李泽民.论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z).维普资讯,2008,1.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

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存在问题及对策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中国农村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备受各级政府的关注,最近几年中央更加大了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2008年l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2009年2月1日,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对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2010年1月31日,又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千意见》后,专门把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为标题,凸显出对农村金融的关注。这是自200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中央下发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以来,连续七年的“一号文件”都事关我国“三农”问题。这集中体现了中央领导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思想和基本国策。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考验中,我国既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果,又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经验。但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还会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也会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难度增大。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的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全球性挑战压力很大。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农业基础仍不稳固,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支农作用。近年来,随着各国有商业银行的深化改革和发展需要,其分支机构及信贷业务不断的向地(市)以上地区收缩和集中,而广大基层和农村地区及中小企业却因贷款需求分散、单笔数额小、抵押担保难、成本高等原因,难以获得它们的信贷支持,然而这些地区对信贷的需求非常大,是一个巨大的金融市场。 在我国经济企稳回升阶段,又将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还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快速增长。在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如何尽快创新符合当前形势的农户小额贷款模式、开发出符合农村金融市场需要的产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更好地服务“三农”,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农户小额贷款虽然是近几年摸索出的比较切合实际的信贷模式,农民对贷款需求状况到底怎样,农户贷款需求满足情况又是如何,能否实现农户小额贷款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农村信用社的工作实际,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问题作以探索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及国际组织都在试图为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服务。但始终没有探索出既能为穷人提供有效的信贷金融服务,又能解决信贷机构自身生存发展的有效途径。70至80年代,一些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小额信贷项目服务的机构,在吸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探索和不懈努力,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全球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小额信贷机构是孟加拉“穷人的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博士创设的格莱米银行(GrameenBank简称GB)。穆罕默德·尤努斯是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系教授,他于1976年发起并于1983年成功创设GB,于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一直以来,GB是在探索低收入人群能够进入适宜的金融信贷服务的尝试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巨大成果吸引了众多政策制定者及经济学家的注意,其小额信贷长期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分别参照GB模式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形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孔祥智[1] 认为,“三农”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农业、农村、农民的范畴,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安全性问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

当前银行信贷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2)

当前信贷工作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支农支小定力不足。从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比较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近年来,省联社反复强调必须坚持支农支小的战略定位,做精做实三农和小微市场。但有的成员行社我行我素、置若罔闻,沉醉于当地市场份额第一的地位而沾沾自喜、头脑发热,盲目与其他金融机构争夺大项目、大客户,弃乡进城、抓大放小,导致传统业务市场份额逐步被蚕食,竞争优势渐渐丧失,发展的根基不断被侵蚀。去年,全省有26家成员行社涉农贷款和15家成员行社小微企业贷款未达到“两个不低于”目标,虽然从账面数据来看,整体实现了“两个不低于”,但有的成员行社支农支小玩“数字游戏”,做“表面文章”,工作“水分”很多,通过调整科目来“实现”涉农贷款增长,涉农贷款远低于账面水平,少数成员行社真实涉农贷款甚至未达到账面的一半。今年前两个月,部分成员行社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持续乏力,至2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增幅低于各项贷款增幅个百分点。 (二)管理基础依然薄弱。贷款“三查”是信贷最主要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管理不规范、制度不落实、责任不明确以及客户经理素质不高,不少成员行社贷款“三查”基本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新增贷款的质量。根据省联社近年来组织的大额贷款专项审计情况来看,被抽查单位“三查”执行不到位的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主要表现在:一是贷前调查走过场。对客户基本情况、人品人格、信用记录、经营情况调查不详细,对客户的第一还款来源及还款意愿分析不到位,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二是贷款审查不严格,对贷款调查报告内容真实性缺乏审查,对贷款的合法性、合规性和完整性没有认真核实,对贷款的可行性未深入审查分析。三是贷后管理不尽职。对贷款用途、资金流向监督不力,贷后检查缺失,缺乏贷后预警信息风险处理机制。由于贷款“三查”不到位,近年来新增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2012—2014年三年间,全省农村信用社新增不良贷款率达到%,高于全部贷款不良率个百分点。此外,全省农村信用社在征信、统计等信贷基础工作方面,仍较为薄弱,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发展质量仍然不高。受严峻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营管理不到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不断加大。去年,剔除核销和置换因素,全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实际增加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三农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一)三农问题的概念 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的变数,因为其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关系着很多农民的生存。三农事业在发展中遇到了问题,将会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三农”问题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总称,三者之间有密切联系,有质的区别。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市经济发达,农村面貌落后,城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体现为农民依赖土地,种地收入少;学习运用农业科技成果,农业增产却不增收;农业科技推广的不全面,产业化程度与国外农业相比较低;与国际农业竞争没有优势,缺少优质高效品种等。 “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农民生活方式单一,大多时间花在种地上;收入方式少,种地或者出苦力;转移的劳动力的权利没有保障,剩余的劳动力得不到合理的安置等。 (二)三农问题的成因 (1)基本国情的影响。人地比例关系的多少,对于农业发展、农村发达、农民贫富有着直接关系。首先,影响着我国的农业就业容量,人多地少使得农业内部的就业容量比例缩小,靠农业增加收入的

机会就相对于减少。其次,影响着农业的经营方式和农业的产业化结构,较少的土地是不可能有效的经营大规模的农业,不可能有效的提高土地生产率。最后,对于农民而言,耕地不足使他们的收入减少,影响到他们的生存。虽然如今,农民外出务工,但是人均耕地的不足,相对于市民而言这是不公平的,并且在效率方面得不到保障。 (2)体制的制约。为了工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让城市大力发展工业,引进先进技术,组织大规模生产,财政、金融、社保等政策偏向城市,使城市处于发展的优势地位。同时国家让农村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将农民的生活与土地紧密联系。许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农村,对农村的财政支持部分只能完成很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农民从根本上就没有参与现代化的机会,使得农村其它产业得不到发展,生产方式没有转变,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城市遭到各种制度的威胁,生存权、发展权等处于不平等地位。国家主导的二元经济结构政策,直接割裂了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使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有了不同结果,城市与乡村极不对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城市的工业化、现代化,农村的非城镇化,工业化向城市倾斜。 (3)财政支持比重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投入对于农村而言是多于以前的,但是相对于城市而言,投入也在增加,而城市的发展迅速为自身获得了更多的财政支持,所以尽管对农村的支持的绝对量不断增加,但是比重却是下降的。 (4)农民自身的问题:我国农民人数很庞大,勤劳质朴,但是生活贫困文化素质很低,缺少现代化素质,容易满足小农经济。这些

关于三农问题的认识

关 于 三 农 问 题 的 认 识 08日语2班 董杰 2009年8月25

日 关于三农问题的认识 2000年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朱镕基总理写信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一句话可以说是说出了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的真是面貌。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我国如今13亿人口中就有9亿农民,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保证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和谐与稳定,才能使我国走向繁荣昌盛。 我是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对农村,农民,以及农业有一定的了解,通过这一暑假的走访询问,以及自己的亲身体会可以说是对三农问题有了更加深刻了解。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经过了30几年的发展,农村的面貌确实有很大的改观,然而与中国的城市相比中国的农村确实很破,中国9亿农民的收入与城市的人相比很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地扩大。我通过查资料得知“2008年中国大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700元,二者比例为3.33:1(2006年为3.28:1);而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69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397元,二者差距为1.74:1,20年时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了85%”。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们根本就不愿呆在农村,更不愿去种地,于是纷纷涌向城市,这就导致了农业的投入不断减少,以及城市的混

乱,所以说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我国的长久发展。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2008年东南亚许多国家爆发了粮食危机,许多的人们根本买不到大米,他们只能以土豆、红薯等勉强填饱肚子。试想如果我国的农业出现严重问题,这势必会引起人民群众的恐慌,影响到我国的发展,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很重要的。 在暑假期间我和我的父母到自家的农田里施化肥、拔草,冒着炎炎的烈日,看着那一片片的庄稼地,我从内心里就产生了一种恐惧,“面朝黄土背朝天”可以说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汗水不断地从额头流下滴在那干涸的土地上,玉米叶不断地从自己的脸上划过,留下一道道红色的痕迹,汗水从此流下有一种说不出的疼痛。坐在地头休息的时候我曾注意过那也在田里劳作的大叔大婶们,他们的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而他们仍旧低着头在那里一声不吭的干着,似乎是一个永远不停劳作的机器。夏天的天孩子的脸,雨水顷刻间从天而降,雨点打在了我的身上,也打在了那也农民的身上,此时我不知道从我脸上流下的是汗水还是雨水或泪水,而我却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真苦”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 还记得我小时候我们村的样子,到处都是很矮的小屋,村里的道路非常的难走,尤其是下了雨之后,原本就很难走的小路就变得更加的泥泞了,车辆根本就没法通行。在夏天下了大雨之后,很多人家的院子里就被水淹了,只能用盆子把水弄到大街上,有时大雨之后,就有人家的房子倒塌了,那时候的农村确实非常的穷。 在几年以前农民根本就不愿意去种地,因为每当庄稼收获,农民

林权抵押贷款面临问题及建议

林权抵押贷款 一、林权抵押贷款的重要意义 林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林业生产经营者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对进一步拓宽林业生产经营融资渠道,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加快我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省林业厅与省联社积极开展合作,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这既是省林业厅与省联社全面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创新金融服务,提高林业产业经营活力,加快林业发展、盘活林业资源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引导林业扶持政策与信贷资金的有效对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高林业生产力。因此,各级林业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支持林业发展的深远意义,按照有利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三农”贷款、促进农民增收的要求,正确处理好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三农”发展的关系,不断加强金融服务创新,持续增加林业信贷有效投入,切实把我省林权抵押贷款等相关工作做实、做好。 二、林权抵押贷款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抵押评估难

一是具备评估资质的人员少,专业评估机构少,林权评估缺乏统一、规范的标准。二是评估机构收费较高,借款申请人难以接受。根据现行有关规定,林业评估费用按评估标的额3%-6%的标准收取。 (二)抵押登记难 根据《甘肃省林权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虽然要求完善林权抵押贷款配套体系,但是各地区林业部门林权抵押登记和产权交易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三)市场流转难 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由于林权流转市场仍不完善,林木资产流转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对林权抵押变现时的贷款受偿率带来不确定性风险,影响林权抵押的实际担保效果,增加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林权抵押贷款的顾虑。 (四)贷款保险难 一是保险品种单一。目前,办理森林资产保险的保险公司很少,且保险范围单一,仅限于火灾,未包含病虫害等其他自然灾害。二是保险费用高。虽然各地已启动森林火灾保险,但保险公司通常要收取很高的保险费用(约1%),与农业政策性保险相比,费率偏高,客户往往难以接受,导致重庆农商行办理的林户贷款均未办理保险。 (五)贴息政策落实难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浅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摘要: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是个政治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可谓仁者见仁,但问题仍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三农兴亡,匹夫有责。笔者认为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制度着手,改革已经不适应农村、农业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实行规模化经营。 关键字:三农问题根本途径 一前言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这是时隔18年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也是建国55年来中央首次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文件。海外媒体评论说:一号文件闪耀人文关怀光芒,是多年来政策含金量最高,实招最多的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文件。《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凡响。 不管是中央高层的高度重视还是民间的强烈反映,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三农问题是个大问题,难问题。农业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其它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农村的繁荣稳定关系到现代化的大局,十三亿人九亿在农村。农民增收问题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其意义不必赘述。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落后、农民贫困、农村闭塞。具体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农村大量土地闲置、农业效益低、国家出现粮食安全问题。 二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及笔者分析其不足 (一)税费改革 现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在推行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大快人心,它的确大幅度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说2004年农业税总体上降低一个百分点,同时取消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但是它不能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因为城乡收入差距太大,1997—2001年城乡收入比分别是2.47:1,2.51:1,2.65:1,2.79:1,2.90:1。国家统计局课题组测算的基尼系数2000年已经达到了0.417,0.4为国际警戒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税费改革是减去农民的不合理税费负担,不合理税费负担毕竟不是全部负担,减去之后,农民还依靠什么增加收入呢?难道收入增长就此停止不前吗?减轻农民负担并不能绝对增加和持续的增加农民的收入。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税费改革针对的是农村的税制和腐败问题,所以税费改革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国家的投入 不管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对三农问题来说都是外部条件。国家的投入只有在农村充满活力时才可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只能额外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由于农民市场信息极不完全,农民盲目耕种,再加上农产品品质低,结构不合理,结果是“多收了三五斗”。所以国家的投入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进而提高农民收入。事实上,结构矛盾是个永恒的话题,农业结构应随着市场的消费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农产品市场结构包括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而我们的农民兄弟一般只看到了品种结构的变化(是由错误的信息和政府的误导引起的),而没有看到品质结构的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

农村信用社调研文章:农信社贷款投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调研文章:农信社贷款投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调研报 告 当前,农村信用社作为担任主要支农的金融机构,在促进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办社宗旨确定了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点多面广、工作量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是目前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客观问题。为了生存和发展,农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的同时,必须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追求和实现利润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步骤是抓好贷款投放工作。笔者经过调查,对当前农信社贷款投放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单归纳和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信贷服务由“小三农”向“大三农”转变与信用社贷款投放实力不相适应 当前,城乡正呈现一体化的趋势,信贷支农由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从单独支持第一产业向支持农村城镇化建设、支持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及农村消费转变,由支持传统的“三农”积极向支持县域经济的“大三农”转变。贷款需求量明显增加,而作为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居民储蓄存款,对公存款占很少的比例,信用社支农资金明显不足。 建议: 1、人民银行继续加大支农再贷款的额度; 2、各级政府要引导涉农部门到信用社开户,将涉农资金存到信用社; 3、各级政府继续加大农信社不良贷款清收的组织领导,以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贷款,督促清收行政事业单位和公务员贷款。 二、扩大内需资金需求旺盛与农村信用社优质项目争取少不相适应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各种优质项目较多,但是农村信用社由于传统上只发放小额农贷,没有从事大型项目贷款业务,营销手段明显落后。 建议:

1、政府搭建沟通平台,通过召开政府对接会形式,向农信社推介优质项目; 2、省联社应发挥行业优势,将全省的大型项目吸纳推介到县市联社,做大项目贷款。 三、客户贷款需求与抵押担保制度不相适应 农村客户对象的多样性以及资金需求的多元性,客观上要求我们在防范风险上要采取抵押担保,但抵押担保难一直是制约信贷投放的难点。一是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成立晚,资金实力不雄厚,担保金额难扩大;二是农户政策性担保公司还没有成立,农户贷款担保难问题一直十分突出;三是抵押担保费用高,手续繁琐,增加了融资成本;四是农村土地流转抵押没有法律依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一时难以推广。 建议: 1、加大担保公司成立及资本金的补充力度,增加财政注资,提高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 2、政府协调贷款抵押登记部门减免费用,努力降低贷款成本; 3、政府引导、信用社、农户参与,推动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建立,积极开展与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的信用合作; 4、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 5、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降低支农贷款风险,构建“信贷+保险”的支农模式。 四、农村信用社经营商业化功能与支农的社会责任不相适应 农村信用社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但农村信用社承担支农责任,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支农贷款风险大。 建议: 1、减免农信社支农贷款利息收入营业税。 2、对支农资金利息支出进行补偿; 3、对支农资金损失进行专项补偿。

形势与政策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关于“三农”问题成因及对策的思考 班级:材科1102班姓名:余芳学号:0121101010232 摘要:表现为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的存在,有它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复杂性,这已成为了牵动全社会上下的一个无法绕开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增长缓慢。因此,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其关键在以消灭小农经济,建立现代农业为目标,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关键词:“三农”问题;小农经济;现代农业 通常所讲的三农问题,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统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引起了从学术界到决策层的重视,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三农问题成因的分析歧见纷呈,故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也就不尽一致。那么,举国关注的“三农”问题,其成因究竟是什么?症结又在哪里?怎样才能解决?本文认为,有必要继续深化对“三农”问题成因的认识,从而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提供思路,要从机械的照搬他国成功经验转到紧密依托本国国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我国“三农”问题的起因在于殖民入侵、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回顾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史就会发现,“三农”问题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至1840年的鸦片战争。殖民入侵打开了关闭已久的国门,冲击着古老的农业文明。由于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顽强抵抗,它的解体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但从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就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之中,虽然是被动的,甚至是不情愿的。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以及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式工业的兴起,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欧美等国家扩大了对中国棉纺织品的输入,首先引起了在五口通商地区农民自给自足生活方式变化。例如著名的棉产地长江三角洲,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大以来,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班级:09级思政二班 姓名:王莉 学号:12009244315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摘要: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过低,农民就业问题严重,以及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缓慢上。因此,我们应该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而造福于人民。本文从“三农”问题的含义、现状及对策出发,探讨解决其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三农问题出路措施政策

一、三农问题的含义 农业问题,主要是指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二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三是农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相适应。 农村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二是城镇化进程滞后,要看到,“三农”问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城乡经济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城镇化率低,且村镇极其分散,工业企业小而且少,缺乏产业群规模的大型企业的支撑,缺乏规模效益,与区域经济工业化的要求极不适应,农民的非农产业出路极其狭窄;三是乡村面貌落后:由于基层组织和乡级政府职能上的错位,乡村规划落后,或基本上没有规划,无法有力执行规划的问题十分普遍,导致乡村建设混乱。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二是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维护;三是农民的文化素质得不到较快提高。 二、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现状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三、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农业农村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为破解“三农”难题提供了新途径。今后,我国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始终不渝地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农村教育问题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入的根本原因。尤其像一些地区偏远的村落,教育无法很好的实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对于政府而言,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农村的教育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和投入。农村现状的改变更多地依赖于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只有农村的教育提高了,农民的素质提高了,“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二、制定更加积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乡产业转换和农民身分转换拓宽空间。要重新考虑我们的城市化政策,正确定位大中城市发展与小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政策的重心应当转向积极鼓励发展大中型城市。 第三、适时调整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以乡镇工业园区为载体提高农村土地使

大学生对中国三农问题的认识

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认识 自古以来,中国便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祖先靠着耕作,养活了我们一代代的人。或许是因为华夏文明历史上长期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的缘故,封建统治者对近代西方文明的发展掩耳不闻、闭目不视,致使中国与西方后发国家的差距逐渐加大。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号称“金锁铜关”的清朝国门被轻易攻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农村经济与农业生产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鸦片战争打开国门后,中国的农业受到了十分大的冲击,生产日益萎缩,农业发展停滞不前。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相对稳定,农业生产有明显增长。1936年前后,农业收成达近代史上最好水平。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村经济才能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业生产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到了今天,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当今中国社会中,有关农业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农村、农业、农民这三个问题,即“三农”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农村问题 农村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农村面貌比较落后,基础设施不齐全,经济不发达上。其中首要体现的就是农民的收入,在中国农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增长缓慢,农用材料价格却不断上升,很多的农民种不起地,负担很重。在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的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也是必然。在中国加入WTO后,农副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这使得农民的收入十分堪忧。 农业问题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低下我国人多地少, 农业生产规模小, 使得劳动生产率很低。采用机械化生产代替劳力, 在没有稳定就业出路的情况下, 仍要分享农业收入, 会使成本大大提高;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情况下, 农民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出现粗放管理, 造成粮食减产。1999~2003年5年时间里, 全国农产品产量一直没有提高迹象, 总体农业生产效率出现了持续低下的局面。 众多农产品过剩和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中央政府自1998年以来连续几年提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 积极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但是众多的农产品质量仍不过关, 缺乏国际竞争力, 只能面向国内消费者。我国9亿多农民为3亿多城镇人口生产农产品, 仅靠国内市场, 则产品的过剩很难扭转, 由此导致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5629

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为农业、农村和广大农户服务的办社宗旨,立足农村、以农为本,在改进支农服务方式、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创建信用户、村、镇活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工作,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这一做法简化了农民贷款手续,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帮助农民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效益,实现了“双赢”的目标,较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但农村信用社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约束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性质,与资金运营的基本原则有所冲突,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缺乏后劲。在动作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贷款的安全性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相冲突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还将继续存在下去,这一生产方式的基本特点

是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生产和生活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投入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当前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导致农村信用社往往会高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惧贷”现象,而农户由于对市场信息缺乏了解,缺少对市场前景的判断能力,往往会低估农业经营的风险,出现“盲贷”现象,二者的矛盾将使有限的小额信贷资金难以发挥效用。、 (二)信用担保方式和保障资金安全操作非常困难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贷前调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乡村党政组织的推荐、介 绍,对农户信用状况的评估也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认识而非理性分析的基础上。信誉低者偏好赖账,发展潜力小的农户对资金需求大,需求最急切,有些农户在签约前会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农村信用社在签订贷款合同之前,并不充分知道债务人类型,同时,农村信用社在给农户发放贷款后,由于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贷款额度小、笔数多、户头多、工作量大,使得监督农户不要从事那些可能会使贷款难以偿还的事情显得困难,进而影响信用社收益行为,导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此外,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短视”,有些地方对信用村的建立做表面文章。对农民资信的评定,把关不严,敷衍了事,结果使评出的信用等级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信用村农户贷款到期偿还率较低,甚至出现有些农村信用社对借款逾期多年的农户也发给“贷款证”的情况。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关于三农问题的思考 作者:马小平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4期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则是收入问题。应千方百计从增加农民收入入手来解决三农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和稳定,更关系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以往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农民增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农民增收的问题作出仔细的分析,从而找出一条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 1.农产品成本高、价格低、限制了农民增收 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相对过剩,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缩小后,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了限制。 2.农业经营结构不合理阻碍了农民增收 农民收入增长与收入构成密切相关,而收入构成又受制于生产经营结构。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产品低水平、结构性过剩,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不合理,我国以农户为主的生产结构高度雷同,产品品种在较大区域内大体一致,小生产或小农经营只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再将剩余部分转向市场,加之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致使价格不断下跌,农民收入增幅下降。 3.农民文化素质需进一步提稿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用于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大量涌现,要求农民加强对这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学习,并将其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去,而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对此则有些无所适从,很难选择到先进适用且市场需求空间较大的新品种和新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强弱与组织化程度的高低成正比。改革以来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仍以农户为单位,每一农户经营的土地非常有限,按每户三人计算,每户经营的土地在7亩左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把农民的收入提高到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在人均2.3亩土地上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根本做不到的。另外,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过于分散,在生产经营上仍处于“户自为战”的状态,农户经营行为协调性很差,组织化程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专业食品加工与安全 年级 2010级6班 姓名细雨 学号 7 24354656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摘要:“三农”问题的实质在于农民处于不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国家的“三农”政策的核心就是要通过金融、税收、社会保障等重要措施来逐步改善农民的不平等待遇。而“三农”政策在性质上属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由于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分为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前者具有可诉性,后者则无,因此对“三农”政策的事后规制和救济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 关键词:“三农”政策;农业宏观调控;行为农业宏观调控决策行为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

工作总结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3f14953173.html,)/工作总结范文/工作总结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问题调研报 告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问题调研报告 县农村信用社一直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支持三农、服务三农,加大信贷投入的主要抓手,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发展很快,至末余额已达到***万元,占各项贷款的63.74%。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尤其是信用风险。去年8月份,和县联社为有效规避小额农贷风险,决定降低农户小额贷款的信用额度,由原来的3万元调整到5000元。该政策出台后,对和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民反响较大,截止今年1季度末,县小额农户贷款余额为69715万元,比年初减少5634万元,占各项贷款的55.39%,比去年底降低8.35个百分点。为了解农户小额贷款存在的问题,促进小额农贷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近期我们实地调查了雍镇、善后、城南三家农村信用社,剖析其中原因,寻找解决对策。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工作不到位,少数农户对小额信用贷款“信用”二字缺乏足够认识 和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自90年代末农村信用社规范工作结束后在全县迅速推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之初,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信用社宣传工作没有到位,许多农户根本不了解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真正含义,部分农户甚至误认为,拿到了贷款证就是拿到了享有在信用社贷款的权利,对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知之甚少。 (二)基础工作不到位,等级评定欠真实 小额信用贷款有别于其他贷款的主要特点是无抵押担保等保护措施,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推广之初,一些业务量大、信贷员少的信用社存在畏难情绪,在信用等级评定过程中,存在工作不细、把关不严现象,少数信贷员在没有深入调查的情况下,仅与个别村干部商讨决定农户的信用等级,极少数责任心不强的信贷员甚至将“信用登记评定”“全权委托给行政村干部,致使“信用等级评定”不够真实,与客观实际严重不符。“信用等级评定”流于形式,为日后该类贷款的管理和清收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三)贷款用途难以把握,挪用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只需借款人提供身份证、贷款证即可办理,信贷员不需要进行贷前审查,因此信用社无法掌握和控制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性思考》

《三农问题研究-关于三农问题的几项政策 性思考》 “三农”问题,是上上下下十分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实行家庭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给农民以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阶段。第二个阶段,就是现在开始进入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主要是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中央连续两年发出一号文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三农”工作出现期盼已久的重大转机,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的喜人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三农”问题,既有农业外部的问题,也有农业内部的问题,积累多年,十分复杂,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彻底解决。从根本上来看,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道理很简单,只有农民数量减少了、市民数量增加了,农产品才有更大的消费空间,农民的生产成果才能顺利地转化为直接收益;只有工业的实力增强了,才能够反哺农业,惠及农村。目前,xx 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还不是很高,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我们要顺应发展大势,遵循经济规律,努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激活农业的内部活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尽可能多的增加农民收入。 最近,我到澧县、桃源等区县(市)的部分乡镇,与县乡村干部

座谈,到农户家走访,了解“三农”,问计“三农”,收获和启发很大。我感到,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问题。现阶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生产环节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关键是要开展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搞活流通,使农产品卖得好价钱。我市这些年在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过百万元的有100多家,流通型农民专业协会有300多家。但相对于我们这样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地区来说,显然是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带动力偏弱,还不能让农民从加工环节、流通环节获取更多、更稳定的收益。特别是现在许多地方的种养规模迅速扩大,到了急需引进加工龙头企业予以消化的阶段了。像桃源县枫树维回乡的牲猪,去年全乡养殖规模上百头的就增加了100多户,没有加工企业,效益就上不来。 二、土地流转问题。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省政府宣布从今年开始取消农业税,农民从承包的土地上将获取更多的收益,很多弃田务工的农民纷纷要求收回承包地,这就使过去处置土地过程中存在的流转不规范、抛荒地拍卖还债等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引发大量纠纷。另外,一些地方、一些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没有很好地理解和贯彻,也引发了不少的土地纠纷。据统计,xx年,全市发生农村土地纠纷7200多起,占农村各类纠纷的73%,今年仍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农村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