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明和文明史研究述评

文明和文明史研究述评

文明和文明史研究述评

近现代意义上的文明概念和文明理论形成于18世纪中叶后的西方。但是,任何文明概念和文明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对实际存在的文明形态的理论抽象,都是在文明的传统上发展起来的。无论是作为一种历史存在的文明形态,还是与具体的文明形态相应地文明理论,都在其具体的人群共同体脱离野蛮状态时就开始产生并逐步形成的。

1、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作为自文明形成时起全球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的研究可以分为古典时代、近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

(1)古典时期的文明理论奠基

在中国,“文明”一词至少已通行2000多年。《易传》有:(1)“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2)“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3)“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4)“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5)“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6)“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显而易见,中国古典的文明观已经奠立,其突出特点是从天人关系上来观察和探讨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规律,而且古代的中国正是在此基础上确立了自己文明的内在精神和基本结构。法国启蒙思想家、文明史研究的开创者伏尔泰甚至认为:“世界的历史始于中国。”理性主义历史方法和理论的巅峰黑格尔认为:“历史必须从中华帝国说起。”

(2)近现代关于文明问题的争论

1840年后,受到西方近代文明的强力冲击,古代中国文明的基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以《东方杂志》和《新青年》为两大主阵地,围绕“古今中西”之争,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有关文明问题的第一次大争论。《东方杂志》1913年5月发表《现代文明之弱点》,1917年发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1918年4月发表《迷乱现代人之心》,既指陈我国近代文明的弊病和东西方文明的缺欠,又指责介绍和传播新文化新思想是破坏“己国固有之文明”。对此,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曾在《新青年》给予严厉的批驳。这一次争论,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中国文明的走向问题在当时异常突出,各个阶级阶层的知识分子都试图通过对中西文明的比较分析探寻建设近代中国文明的道路;第二,由于历史与时代的原因,两刊的争论侧重于政治问题,学术上探讨较少。

(3)当代中国文明问题的争鸣与重构

20世纪80年代,伴随思想的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围绕如何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进中国现代化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地争鸣,形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有关文明问题的第二次大争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国大百科全书》(1987)给文明下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文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的标志。”但因为主要侧重于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角度来

探讨文明问题及比较中西文化,关于文明概念和文明理论的许多学术理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已不决定于军事实力,而决定于国家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在此背景下,不少国家的学者把注意力转向文明问题并进行各种文明的比较研究。特别是199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认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的存在、并把2001年定为“文明对话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课题组和世界文明比较中心,于1999、2002、2010年三次组织编写出版多卷本专著《世界文明大系》、《世界文明图库》和《世界文明通论》,此外还有辛向阳、王鸿春主编《文明的祈盼:影响人类的十大文明理论》、许启贤主编《世界文明论研究》等大批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论文。这些著作和论文深刻展现了我国学者自有的文明观和文明史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学者自己关于文明问题的理论框架,为我们从人类文明史的视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铺奠了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同时对作为历史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文明样式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深化。

2、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在西方最早使用“文明”一词的是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霍布斯认为,在国家产生以前,人们处于“自然状态”中,由于损人利己的本性使得人对人像狼一样表现为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文明社会就是从“自然状态”到国家状态的转变。马克思称其为“已经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

1756年,法国重农主义思想家维克多·雷克蒂·密拉波出版《人类的朋友》阐释了“文明概念”,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出版《风俗论》提出了文明理论。自此以后,“文明”一词很快在法国乃至欧洲流传开来,成为启蒙思想家和历史学家的常用词汇。卢梭、康德、黑格尔和法国历史学家基佐、社会学家孔德、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都提出了各自的文明理论。18世纪下半叶,地域文明理论、循环文明理论等各种类型的文明理论都已出现,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线性文明理论,19世纪初已达到顶峰。

正是在文明理论这一历史发展进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借鉴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文明论,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和文明理论。

此外,在19世纪,俄国的丹尼列夫斯基、日本的福泽谕吉、德国的尼采等都对文明问题进行过各自的研究。

进入20世纪,文明论更是灿若星河,有汤因比的文明论、布罗代尔的文明论、斯宾格勒的文明论、马尔库塞的文明论、罗素的文明论、韦伯的文明论、熊彼特的文明论、岸根卓郎的文明论、梅棹忠夫的文明论、李约瑟的文明论、亨廷顿的文明论等等。

于是,单在各国的百科全书中,就形成了众说纷纭的“文明”解释:

《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1961)称:“文明是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组织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迈尔百科辞典》(1971)认为,文明是人类继原始社会之后的

历史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产力有了提高,与之相联系,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和工业,以及社会和国家组织均有了发展,一般指物质文化”。

西班牙《世界大百科全书》(1978)称:“文明就是居住在一定地区之内并为大家公认的合法当局所统治的人群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组织”;“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近东经过若干世纪的部落社会以后出现了城邦,文明社会就明确地建立起来了。组成了正规的政治单位的人是文明人,而他们的有组织的生活和他们的社会模式称为‘文明’”。

《苏联大百科全书》(1978)认为文明是:(1)文化的同义词;(2)社会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水平和程度;(3)继野蛮时代之后的社会发展的程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百科辞典》(1979)年称:“从广义来说,指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风尚”;“从狭义来说,指社会在脱离了人类群居生活的原始自然状态之后,通过知识和技术形成和完善起来的物质和社会状态”;

《美国大百科全书》(1980)称,文明一词通常有三种明确的定义:一是指文明的状态;二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三是表示18世纪以后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

可见,国外文明理论大多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理论基础,以某种中心论为隐性逻辑,以“理性—非理性”和“文明—野蛮”二元结构为显性支撑,虽然在一定意义为文明理论的研究提供了维度和参照,但突出表现为对文明多样性的否定,因而总体上是不准确、不科学的。

综观国内外的文明理论研究,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将其置于唯物史观这一科学基础之上。但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自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经列宁推进、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人发展的唯物史观视阈中的文明理论,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与时俱进的。相对于实践而言,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解读和阐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启能、姜芃等著《文明理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2.姚介厚、王逢振、杨深著《国外文明理论研究》(上、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0年。

3.陈筠泉著《文明发展战略》,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4.马勇著《中华文明·中国文明通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5.左玉河著《中华文明·中国近代文明通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6.章国锋、钱满素著《当代文明》(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7.吴云贵、高洪等著《当代文明》(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8.辛向阳、王鸿春主编《文明的祈盼:影响人类的十大文明理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

社,1998年。

9.许启贤主编《世界文明论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11.董小燕著《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12.[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中、下),曹未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年。

13.[美]菲利普·巴格比著《文化:历史的投影——比较文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7年。

14.[德]埃利亚斯著《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第一、二卷),

北京:三联书店,1998、1999年。

15.[美]威尔·杜兰著《世界文明史》,幼师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

16. [法]布罗代尔著《文明史纲》,肖昶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美]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麦克纳尔·伯恩斯著《西方文明

史》,王觉非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18.[美]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赵轶峰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19.[美]西诺考尔、布朗著《中国文明史》,袁德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8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