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摘要

为了实现跨世纪我国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难点,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呢?我认为,要着眼于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关键字教育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改革教育投入

一、在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方面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1.把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加强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加强,人才资源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应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首先,应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教育投入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还在于有些部门和地区的领导同志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着“见物不见人”、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新的世纪,应当在这个问题上迈出大的步伐,进一步调整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当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一些最根本、最基础、不能立竿见影,然而是使国家的基础得到巩固,使子孙后代长远受益的事情,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注意。在这方面,更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和行为。应当通过立法和各种政策措施,建立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机制。

其次,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把社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教育发展优势,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教育投入,除政府为保证国防建设、基础学科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艰苦行业、贫困地区和国家重点单位人才需求的必要投入外,应建立和加强教育经费成本由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在这方面,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根据不同类型教育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改革的力度。

为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投入教育的积极性,还应制订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允许把对教育的捐资列入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在遗产继承法及有关税收等法规中制定有利于向教育捐赠的条款,等等。

2.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有利于在教育工作中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有利于增加教育整体投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机制。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目前尚处于初期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在认真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改变各类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都由政府举办的格局。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自筹资金,依法兴办各类学校,特别是兴办高中阶段的教育和高中后各种层次的职业学校。在我国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应从我国的国情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对部分学校,进行公办民助、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的试验和探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开辟社会参和和支持教育的渠道。

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我国高等学校某些比较薄弱和紧缺人才的学科,还应积极探索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

3.建立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增强教育自身发展的能力。

我国正在接受学历教育的人口近3亿人,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更是遍及千家万户,广大受教育者对学习的各种需求是为教育服务产业的巨大市场。建议研究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建立教育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扩大教育资金来源的重大措施。除学校通过科技开发、技术推广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建立某些高科技产业外,建议面向广大受教育者的需求,积极开发教育教学软件和各种教育用品,出版教育教学读物,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教育咨询服务,发展和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服务,这不仅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以产业支持教育,扩大对教育的供给。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

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增加教育投入,还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由于原有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行政体制下存在的种种弊端,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甚至严重的浪费现象。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之间,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院所之间,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中央和地方举办的各种干部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分散办学、重复设置的状况,造成学校规模效益低、经费使用效益差、生师比低、教师和教职工比低等和我国国情很不相称的现象。最近几年来,虽然通过“共建、联合、合作、合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

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刚刚开始,还需要下更大的决心和力气,加大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转换机制,深化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学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并努力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新的机制,促进人员的合理使用和分流,充分调动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我国公共教育经费仅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2%左右,却承担着世界23%受学历教育人口的任务,我们必须有效地利用稀缺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努力使21世纪我国的教育成为世界上高效益的教育。

三、改革和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教育要实现新世纪的历史性任务和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要靠改革和创新来实现。

1.教育体制的转变和创新。

21世纪我国教育体制不仅要完成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任务,而且要建立起能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和规律的、生机勃勃的教育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当前正处于攻坚阶段。教育体制改革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投资体制改革等,需要加大改革的步伐。在两种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还需要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结合总结这几年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探讨和研究。例如,如何正确处理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全面发挥教育的各种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责任、职能和行为,市场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关于教育的产业属性,特别是非义务教育的管理和体制如何运用和借鉴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深入研究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如何建立和发挥各种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等;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在认真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宏观管理的同时,加强和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如何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充分发挥地方特别是省级政府在发展和管理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方面的作用等。在教育和社会的结合方面,高等学校如何加强产(社会)、学、研的结合和进一步发挥学校的社会职能,特别是在发展继续教育和建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还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的改革,如财政经费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倡导和鼓励学校、教师、教育科学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探索。

2.改变单一的以学校教育、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为主和各类教育之间缺乏沟通和衔接的教育体系。

这是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第一,从目前受学历教育的状况来看,根据1998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5万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有704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48.9%),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有117 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各类高等学校。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有将近一千万普通学校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年龄是15岁左右),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学习。仅从这一个侧面就可看出,只靠单一的学历教育、正规教育,是很难适应广大受教育者的需求的。

第二,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之间,缺乏必要和合理的衔接和沟通。这种结构体系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在一生中有多次选择和接受教育的机会。目前的“择校”大战和追求升入大学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教育结构体系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反映。

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短暂而有限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使人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和学习,需要从幼儿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需要建立和发展终身教育,努力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机会,把成才之路铺到每个社会成员的脚下,为他们打开通向知识经济的大门。

教育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全社会的伟大事业。21世纪,我们要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依靠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按照终身教育原则,努力构建和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并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学习化的社会,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人人学习之邦。

3.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加强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在教学领域中的使用。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和学习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因此,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还必须下极大的功夫。要爱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帮助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品质和探究、发现、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在教学领域中的使用。劳动者和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比物质生产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物质生产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是比物质生产更为艰巨的任务,在21世纪我国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4.逐步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巨大需求,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只靠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手段是难以实现的。在教育手段中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的转变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现代远程教育由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现代性、多样性和容量大、范围广等特点。和其他教育形式相比,可以更好地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并能使受教

育者在学习上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更大范围地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之间的合作办学,是符合中国国情发展教育最具潜力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远距离教育有很大成绩,但和世界飞速发展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水平相比,无论在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开发上,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大力改进和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是大有希望的。这也将是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在教育发展和改革中要全面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我国人口基数大,教育基础薄弱,教育普及任务十分繁重。建国以来,我国普及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到本世纪末在全国85%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迎接21世纪挑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教育普及程度和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同样,这也是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也就没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面对世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快培养一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的、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高新技术带头人、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各个领域拔尖的专业人才。还要努力争取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这对于缩短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至关重要,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中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在教育的发展中把提高的任务放在重要的位置。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是普及和提高两者的统一,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全面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同时,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也要从实际出发,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也要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

2.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关系。

质和量是事物的两个基本规定性,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规定性。发展教育事业,必须正确处理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旧中国教育的基础十分落后,建国近50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侧重教育普及,扩大教育的规模数量。现在我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到2000年,我国还有10%的人口地区只能普及五~六年教育,5%人口地区只能普及三~四年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增长很快,建国以来(1949—1995)年平均增长率达到8. 7%。从总体上看,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初中毕业生有一半左右不能升入高中阶段的各类学校,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只有9.2%。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21 世纪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特别是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数量要有更大的发展,努力满足社会成员对不同层次和类型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需求,同时要大力开辟人才通向基层、通向生产第一线、通向广大农村的路子。

下个世纪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发展数量的同时,应当把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把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题。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发展虽取得很大成绩,但在教育的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我国教育发展和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突出表现在教育质量上,已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是跨世纪教育发展更为重要也是更为艰巨的任务。教育部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时提出在我国启动和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跨世纪园丁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措施,把建设高质量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是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愿望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调动他们在新形势下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的智慧和积极性。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不仅应当热爱每一个学生,而且对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的伟大事业,应当像许多可敬的教师那样,充满着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或者激情。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加意识到我们肩负的任务是多么地艰巨和紧迫,也才不断地会有新的创造。我们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丰富和发展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工作中投入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还要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结合起来。

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每个人的一生。即使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双休日制度和各种节假日以及寒暑假等原因,学生每年在学校以外的时间几乎占全年时间的一半左右。家长、新闻传媒、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出版物、音乐、电影、电视、戏剧表演、电子网络上的信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言行,等等,都对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新的世纪,要大力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联系,加强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育人的合力。

3.创新和继承、借鉴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复兴,本质上说是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而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

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这不仅是就高层次创新人才而言,而且还包括数以亿计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教育必须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当然,创新应当和学习继承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只有在认真学习掌握前人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帮助学生学会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撷取最基本的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基础。要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热情、意识和能力。要在教育活动中,提倡和鼓励独立思考、讨论问题、敢于争辩和求真务实的风气,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提供良好的环境。

体制的创新还要和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群众的创造和经验结合起来;要学习研究国外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进行比较。但更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21世纪我们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在认真学习、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走出我们自己的路子。

“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加强和世界各国教育的交流和合作,这已经成为教育的现代化和面向未来的重要标志。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了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许多先进经验,同时,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也有着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创造,在许多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21世纪,中国的教育应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这应是中国教育发展实现世纪跨越的一个重要特点。

4.教育自身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发展、改革的关系。

教育的对象是儿童、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教育工作关系千家万户,子孙后代,关系祖国的前途命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同时,教育具有周期性长的特点,教育改革要更具有前瞻性。因此,教育是最需要科学的领域。国家对教育改革的重大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教育改革必须和教育科学研究相结合。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强烈呼唤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教育理论和教育重大实际问题的深入研究,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科学工作者的艰巨任务。教育的使用研究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教育宏观研究,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更直接的关系。我国是世界上教育对象最多的国家,又是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只有切实加强宏观教育研究,才有可能充分发挥科学决策的巨大威力,避免决策上的失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较少的教育资源,取得较大的教育效益。我们还要特别重视微观的研究,也就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研究,这是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以及信息技术、脑科学、心理科学的发展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必将带来教学和学习的革命,促进人的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开发。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为教育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必将促进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教育问题、对策措施、中国教育 【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经济的日益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亟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 过去几十年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教育投资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都上升得很快。60年代和70年代,亚洲国家用于教育的支出增加了3倍,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了两倍多。事实上,60年代和70年代教育费用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政府在其他任何经济部门财政支出的增加幅度。到9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预算中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了政府日常支出总额的15%~27%。1995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到4.4%,与发达国家同年5.5%的比率相比,仅相差1.1 个百分点。然而,尽管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比例高、增长快,但到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人均的公共教育费用却只有229美元,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数为468美元,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倍多。这表明,发展中国家虽然对教育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基本状况。 (二)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 从学生入学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入学人数和入学率有了大幅度提高。1960年~1990年间,亚非拉的注册在校生人数(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从1.63亿人增加到4.4亿人,平均每年增加5%,其中,中等和高等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7%和14.5%。但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尚未完成学业就中途退学,即发展中国家的辍学率高。辍学率高产生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离开学校流入失业者队伍中,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国家的失业状况,特别是在非洲,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三)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包括扫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等内容。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这一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教育进行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教育十分落后的国家中,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要比中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而中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又比大学教育投资收益率高。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 然而,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偏好正好相反。有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每个学生平均支付的年教育费用的比例作了比较,研究发现,在美国、英国和新西兰这3个发达国家中,每年支付给每个受中等教育和受初等教育的学生教育费用之比是 6.6:1,受高等教育学生和受初等教育学生的教育费用比例为17. 6:1;而在马来西亚、印度、韩国、加纳、乌干达、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7个发展中国家中,上述两类学生教育费用之比分别为11.9 :1和87.9:1。换

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策略

你比你想象的更强大① 【摘要】试图通过实际的经济数据及具体个例来证明发展中国家是能够在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同时探究发展中国家的追赶策略 【关键词】经济发展理论VISTA五国比较优势 就像不成熟的少年,犯了错往往会嘟哝几句外部环境的恶劣以及归因于各式各样的原因;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常常抱怨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对其经济发展的桎梏。而又不像不成熟的少年,尽管常常抱怨和犯错,终究能长大成人,渐懂人生之真谛;这些发展中国家忙于内斗和抱怨,一边享受和依赖着“帝国主义”的援助和恩惠,一边蒙着眼睛,掌控着国家这辆大车的方向盘,还叫嚷着“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②”。呵,这越说似乎越像斯德哥尔摩综合征③了。 所谓旧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无非就是弱者对强者的控诉及抱怨,什么霸权主义啊、强权政治、掠夺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凡此种种,这总让我想起托克维尔所说的“弱者总是试图将强者扯到和他们一样低的位置上。” 旧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真是发展中国家取得发展的主要障碍吗?发展中国家真的如同菲利普·凯里④一样在不利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中茫茫然,永远试图而不能突破自身发展的枷锁吗?弱国永远只是强国的陪衬和附属吗? 想必不是。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繁华都市的衰亡与弱小城邦的崛起,雄辩地说明了一个结论:好景从来不久长。”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伟大的成就往往都是由卑贱无名的弱者所创造,让我也“受雇于伟大的记忆⑤”一次,在此记录一下恒河沙数般弱者突破旧的政治经济秩序的逆袭:第一次统一中国的并非是强大的齐楚,而是默默无闻厉兵秣马偏居一隅的秦国;征服整个地中海的罗马人,原来也是不受重视的蛮族。让我们把历史的望远镜拉得更近一些:18世纪到19世纪初,工业革命兴起在英国,而不是当时最富贵繁华的法兰西;时间往后一个世纪,达到帝国兴盛顶点的英国却不得不将深入进行工业革命的领袖地位转让于过去一直处于沉睡之中的德国与遥远的美洲前殖民地——美国。让历史的长河再驰骋一会吧,叫嚷着“日本可以说不”⑥的日本携“亚洲四小龙”突出重围,首次证明了新兴国家的活力;紧接着,中国出现了,人们否定上述问题的信息也越加越足了。 从宏观方面:VISTA五国⑦ 中国的成功有目共睹,已经证明了发展中国家是能够突破旧的经济政治秩序,取得经济的发展的跳跃。BRIC四国情况类似,这里我将选取VISTA五国,在世界经济政治秩序大致情况不改变的前提下,观察这几个比较典型的发展中的发展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来得出相关结论。 两点说明: 1.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不能很好的量化,我只选取几个关键的时点来考量大概的经济政 治秩序的变化:70年代石油危机;89年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1991年美国发动海湾 ①引自于刘瑜:《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②《诗经》:《蒹葭》 ③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 ④菲利普·凯里:威廉·毛姆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主人公。一直努力挣脱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这两条禁锢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求人生的真谛。 ⑤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七二年十二月晚》 ⑥盛田昭夫:《日本可以说不》 ⑦VISTA五国:及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是继金砖四国后,最有潜力的下一代新兴国家。

2020年(发展战略)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发展战略)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深圳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二〇壹〇年十二月九日 目录 前言4 壹、总体战略5 (壹)指导思想5 (二)工作方针6 (三)总体目标7 二、发展任务10 (四)高等教育10 (五)职业教育13 (六)高中教育14 (七)义务教育16 (八)学前教育17 (九)特殊教育19 (十)终身教育19 三、争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21

(十壹)人才培养体制改革21 (十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23 (十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24 (十四)办学体制改革25 (十五)招生考试制度改革26 (十六)教育投资体制改革27 (十七)教育开放体制改革28 四、保障措施30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30 (十九)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31 (二十)加大教育投入33 (二十壹)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35 (二十二)增强教育科研创新服务能力36 (二十三)大力推进依法治教38 (二十四)切实保障校园安全38 (二十五)强化教育督导39 五、重点工程和改革试点40 (二十六)重点工程40 (二十七)改革试验43 实施45 前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千秋大业,教育为先。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工程。作为经济特区,深圳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不仅对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具有决定意义,对广东建设南方教育高地,对国家建设教育强国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年来,深圳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于较短时间内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了从传统教育到现代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教育实力日益增强,较好地解决了全国最大移民城市、最大规模非户籍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深圳教育于提高市民素质,支持深圳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推进全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积极探索和重要贡献。 站于新的历史起点,深圳正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再创经济特区科学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机遇期,肩负着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新的历史使命。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市,从根本上破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全面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均凸显了提高市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成就民生幸福,教育决定深圳未来。

形势与政策教育5篇

形势与政策教育5篇 篇一 20xx年xx月xx日《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通知》指出,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通知》提出要从六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一是定期编写形势与政策教育宣讲提纲,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源库。二是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管理。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的学习,计1个学分。三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强调建立高等学校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四是建设一支以精干的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五是建立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工作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六是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工作。 (摘自2004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篇二 从世界地图上看,一条贯穿欧亚大陆,向东延伸至海的经济带熠熠生辉。“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经济增长、实现区域一体化注入古老的东方智慧。 因为连接,世界正在变小。 在中国,资源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的矛盾由来已久,广阔的西部地区有着丰

(发展战略)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发展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取得独立后,在发展民族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缩小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一些国家实现了经济“起飞”,甚至创造了“奇迹”。但是,无论是“进口替代”发展战略,还是“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大都是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道路。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内容,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 土壤严重退化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全球69%的农田遭到侵蚀或退化,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四分之三的土壤退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盐碱化、酸化以及物理和生物性变劣)的现象还在扩展。在北非和中东的干旱地区,以及南亚、东亚和拉美的部分地区,土壤风蚀尤为严重。赤道以北非洲的全部土地的11.5%受到水的侵蚀,22.4%受到风的侵蚀;中东全部土地的17.1%受到水的侵蚀,35.5%受到风的侵蚀。土地退化很大程度是因使用不当和种植结构不合理所致。全球有4000万公顷的灌溉面积由于排灌不当,不是水涝就是盐碱化,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在亚洲和非洲由于无控制地抽取地下水,蓄水层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使一些牧场和耕地荒芜。 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农田变成沙漠,荒漠化问题在亚非拉越来越严重。据统计,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大国的崛起(二)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稿光辉历程 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确立给中国教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6年4月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金贵乡潘昶小学的孩子们在新建校园里快乐地学习与生活。(本报资料图片) 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性事件,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重大的战略机遇,中国政府冷静观察、从容应对,坚定不移地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攸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抉择,这是国家意志与人民意愿的集中体现。 (一)世界风云变幻与教育的重大使命 在中国的改革史上,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个重大事件,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推进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城市发表了“南方谈话”,他洞察全球政治风云变化和经济发展,对“苏东剧变”作了深刻剖析,阐述了剧变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趋势,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走向。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对中国的发展方向作出的重大抉择---中国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人们的思想再一次出现困惑时,邓小平的《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全国引发起自由市场经济改革的新浪潮”。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目标的历史新阶段。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征程。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尝试。 知识经济对中国优先发展教育有重大启示。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悄然兴起,发达国家开始从后工业化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亟须跨越式完成现代化的发展中大国,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在研究思考知识经济对中国社会和跨世纪教育发展的影响。世界正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折时代,发达国家相继从后工业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代替物质资源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lvinToffler)指出:知识正在成为一切有形资源的“最终替代”,知识的极端重要性,已经或正在改变工业组织、公司结构、商业竞争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创造财富的途径,甚至战争的方式。他在《创造一个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中提出:“我们正快速迈向一个迥然不同的权力结构,这一权力结构造成的将不是一个分成两种文明的世界,而是一个为三种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及其拓荒之作 ——《教育·社会·未来:郝克明教育文集》读后 【摘要】大力开展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之需。郝克明先生是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倡导者与开拓者。分析郝克明先生之《教育·社会·未来》文集可一见了然,能从整体上把握其教育战略研究对我国教育决策、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实践推进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可以于细微处洞察其开辟与领航的教育战略研究所体现出的战略思维、多重跨越,实事求是、以实证为取向,立足国内、放眼国际以及注重时效、服务决策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与学理路径。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教育战略决策郝克明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China’s Educ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Review 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 [Abstract]It is a great requestof the times to reinforce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Professor Hao Keming is the initiator and pioneerof china’s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Through deep analyzing of “education, society and the future: A Collection of Education Essays by Hao Keming”,we can get a holistic sense ab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for our country’s educationdecision-making , the related principle’s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practice advancing. We can also make out the basic features and academic routes of her research, such as strategic thinking, multiplecrossovers,seekingtruth from facts, empirical orient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time critical and decision supportingservices. [Keyword]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research, strategic decision in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和挑战 在当今世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利用好当前世界格局来发展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围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其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说是积极影响和消极冲击同在、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步骤、速度和深度,采取有利的战略决策和方针政策,完善其应对策略。 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它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加深。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表现,分析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探讨与之应对策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机遇: 第一,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吸引外资的条件和机会。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无疑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金短缺问题。 第二,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外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使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迅速。 第三,经济全球化带动了世界围经济与技术开发区以及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等多种形式自由经济区的发展。 第四,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围的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步伐加大。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个契机,遵循立足现实与着眼未来的有机统一,主动协调好世界围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产业升级的关系。既要继续引进发达国家技术比较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国就业,扩大出口,完成工业化进程;又要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会,加大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要在某些关键环节上占据优势地位,抢占未来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速国现代化进程。 第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其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有些跨国公司的发展甚为迅速,已从贸易活动深入到国际生产领域和高科技领域,并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提出了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教育体制改革研究 一、导言 (一)研究的目的、思路、特色 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将有利于在未来发展中进一步明确方向,系统规划,使得教育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服务。 研究思路是通过分析环境的变化和新时期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按照发展战略的科学逻辑,以及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制定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提出相应的战略措施,并对若干关键性体制保障措施进行专门研究。 研究特色是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观进行了两个层次的归纳,分为价值观、系统观层次,按照“资源”-“活动”-“产出”-“效果”-“未来影响”等逻辑关系区分计划工作与未来预期,从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本提高以实现科教兴国的高度,构建基于未来效果的教育战略目标。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基本逻辑 1.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逻辑 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变化对教育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仅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也影响着教育功能的变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推动教育发展重要动力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呈现出教育组织发展性需求一技术诱致性需求一人的全面发展性需求。教育系统在不同教育发展阶段

呈现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不同的任务和矛盾。根据“十一五”及未来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教育事业的功能不仅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的基本素质,并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2.教育发展战略制定的逻辑过程 教育发展战略是教育在未来一个时期面对环境的变化,以发展的效果和未来影响为导引,根据一定理念而进行的发展规划设计,其流程是:分析社会和公众的需要与评价一分析系统存在问题一明确未来的目标和结果一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一确定战略措施一制定实施方案。 战略逻辑按照“资源”-“活动”-“产出”-“效果”-“对未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即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从效果出发考虑教育的资源配置、良好的教育服务活动、最佳的产出,设计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体系,最后构成“目标-指标-措施”系统。 二、教育发展的环境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政治民主化加速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教兴国战略使得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和重 要 教育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教育的发展指标成为小康社 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经济的日益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中 国家政府亟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 过去几十年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教育投资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都上升得很快。60年代和70年代,亚洲国家用于教育的支出增加了3倍,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了两倍多。事实上,60年代和70年代教育费用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政府在其他任何经济部门财政支出的增加幅度。到9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预算中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了政府日常支出总额的15%~27%。1995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到4.4%,与发达国家同年5.5%的比率相比,仅相差1.1 个百分点。然而,尽管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比例高、增长快,但到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人均的公共教育费用却只有229美元,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数为468美元,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倍多。这表明,发展中国家虽然对教育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基本状况。 (二)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 从学生入学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入学人数和入学率有了大幅度提高。1960年~1990年间,亚非拉的注册在校生人数(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从1.63亿人增加到4.4亿人,平均每年增加5%,其中,中等和高等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2.7%和14.5%。但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尚未完成学业就中途退学,即发展中国家的辍学率高。辍学率高产生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离开学校流入失业者队伍中,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国家的失业状况,特别是在非洲,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三)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包括扫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等内容。根据发展中国家的现实,这一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同时,对发展中国家教育进行的成本收益分析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教育十分落后的国家中,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要比中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而中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又比大学教育投资收益率高。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 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 然而,我们看到,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偏好正好相反。有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每个学生平均支付的年教育费用的比例作了比较,研究发现,在美国、英国和新西兰这3个发达国家中,每年支付给每个受中等教育和受初等教育的学生教育费用之比是6.6:1,受高等教育学生和受初等教育学生的教育费用比例为17. 6:1;而在马来西亚、印度、韩国、加纳、乌干达、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等7个发展中国家中,上述两类学生教育费用之比分别为11.9 :1和87.9:1。换言之,在发展中国家,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教育费用可以使88个适龄儿童接受一年的初等教育。另一方面,从各个教育层次的内部看,也应该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构问题,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四)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是,70%的儿童生活在农村,由于中小学辍学率高,大概有80%的入学者会在农村度过一生。根据这一特点,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学教育应该与农村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但是,中小学的教育实际上却很少向学生传授农村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它们的目的

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问题

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但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为了避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重要选择,并深刻认识到,人类需要一个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人类发展观的重大转折,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艰巨任务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存在的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或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或认识得很不深刻,采取的措施还不很得力。因此,在今后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时,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突出的重要,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迫切和艰巨的任务。 1.水资源面临危机 保护水资源已刻不容缓。80年代末全世界年淡水用量为万亿立方米。据专家测算,到20世纪末,全球年淡水用量将增至7万亿立方米,年人均可供水量将由90年代中期的3000立方米降至2280立方米。根据关于一个国家如果平均每人每年供水不足1000立方米即为缺水国家的标准,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20多亿人口)正面临淡水资源不足,其中26个国家(11个在非洲、9个在中东、6个在其他地区)的3亿多人生活在缺水状态中,到2010年还将增加8个国家。据世界银行预测,在今后30年,中东、北非地区的水源供应量将比60年代下降80%。 更为严重的是,水源污染日趋严重。现在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17亿人没有充足的卫生设备。估计,在发展中国家,95%的城市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即排入江河湖泊;80%的疾病是由饮用了不净水而引发的,水中的病菌和污染每年造成250万人死亡。 缺水问题还将严重制约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制约其农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水,现在全世界每年用水的80%用于水利灌溉。 随着人口的增加,开发利用海洋的强度加大,进入海洋中的污染物质会越来越多,海洋成为人们藏污纳垢的无底洞。当前,农药等有机物和无机元素,以及汞、铅等对人体健康极为有害的重金属均被大量排入海洋。世界每年向海洋倾倒的废弃物达几十亿吨。排入海洋中的油类达数百万吨,其中通过河流排入约500万吨,船舶排入约50万至100万吨,海上油田排入约100万吨。 大量的污染物毫无节制地排向诲洋,使沿海河口、海湾以及沿海大中城市毗邻的近岸海域污染加剧,海洋环境质量逐年下降,近海污染范围扩大。海洋的污染造成海洋环境灾害不断发生,海洋资源与生态破坏严重,海洋生物物种减少,一些世界上著名的渔场基本上不再形成鱼汛,对海洋的持续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大部分发展家都有或长或短的海岸线,也面临着海洋污染。例如赤潮五、六十年代只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沿岸水域,现在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海洋环境灾害;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2.人口压力巨大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口作为基础。1994年在开罗举行的联合国第三次人口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口号是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待续发展,把人口、发展、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摘要 为了实现跨世纪我国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难点,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呢?我认为,要着眼于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关键字教育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改革教育投入 一、在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方面上一个新的大台阶 1.把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加强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加强,人才资源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应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首先,应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教育投入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还在于有些部门和地区的领导同志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着“见物不见人”、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新的世纪,应当在这个问题上迈出大的步伐,进一步调整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当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一些最根本、最基础、不能立竿见影,然而是使国家的基础得到巩固,使子孙后代长远受益的事情,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注意。在这方面,更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和行为。应当通过立法和各种政策措施,建立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机制。 其次,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把社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教育发展优势,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教育投入,除政府为保证国防建设、基础学科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艰苦行业、贫困地区和国家重点单位人才需求的必要投入外,应建立和加强教育经费成本由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在这方面,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根据不同类型教育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改革的力度。 为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投入教育的积极性,还应制订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允许把对教育的捐资列入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在遗产继承法及有关税收等法规中制定有利于向教育捐赠的条款,等等。

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对策

发展中国家的困境与对策 1990年前,全球进入实施阶段的自由贸易区(FTA)仅27个,而到2009年1月,向WTO 通报的区域贸易安排达385项,其中197项已实施,且后者中约60%于2000年以后实施。1990年前后兴起的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其中,并探索创新,呈现出新特点新趋势。总结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一体化的经验及做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 实意义。 一、区域经济新浪潮的趋势。 与在第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中相比,当前,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 新特点新趋势: 1.从“南南型一体化”转向“南北型一体化”。由于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的示范和推动等,不少发展中国家转而实行开放政策,积极寻求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合作、参与南北型一体化。而在第一轮区域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只参与和组建发展中国家之 间的南南型一体化。 2.由单一的关税同盟形式转向自由贸易区、双边贸易协定和轴辐结构FTA等多种形式。 当前,发展中国家参与区域化的形式以自由贸易区居多,区域贸易协议RTA (RegionalTradeAgreemen,t RTA)的双边协定和轴辐结构协定也大量增加。而在第一轮区域化浪潮中,受当时欧共体的影响,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建立关税同盟,且最终基本都未建成。 ①3.由相对封闭的区域化转而奉行“开放的区域主义”(Open Regionalism)。②当前,发展中国家普遍实行开放政策,国内经济战略多以出口导向为主,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也在开放原则指导下不断吸纳新成员。而在第一轮区域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的开放一般局限于南南型一体化组织内部,国内经济发展战略多以内向型的进口替代战略为 主,形成封闭的小地区市场。 4.从主要追求贸易利益转向多重利益诉求。当前,发展中国家在追求贸易利益的基础上有多重诉求,包括对非经济收益的谋求,体现出明显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而在以往,发展中国家往往把实现进口替代、发展民族工业作为直接经济目标,将区域化视为谋求本国经济发 展、实行南南合作的重要途径。 5.一体化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当前,发展中国家突破了单纯货物贸易自由化和相邻国家间实行一体化的传统,合作领域向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乃至统一的竞争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环境标准、劳工标准等方面扩展和深化,并尝试跨地域、跨洲的贸易合作,地理因素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大为减弱。 6.一体化的绩效明显提高。当前,顺应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多采取出口导向型战略,区域化成效明显,往往既获得较大经济收益,也获得明显的非经济收益。而在第一轮区域化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对本国经济和产业的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一体化协议和政策的落实程度低,经济绩效不明显,不少一体化组织最后名存实亡或不得不改建重建。 二、发展中国家在区域经济新浪潮的困境。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中,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面临明显困境,对此,须充分认识并予以合理对策,方能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取得预期正效应、减少负效应。 1.起步晚、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参与和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仿效发达国家做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这势必导致其起步更晚。同时,由于自身经济效率低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发展差异大等原因,发达国家的区域化做法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但发展中国家又未能有所创新,因此,其参与区域化时问题较多、水平较低、成效不明显。 2.存在单方面支付的情况。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区域化框架中话语权有限,即便是发展

【发展战略】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这些看似宏大的问题,都是跨文化教育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并正在被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吸收。跨文化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是20世纪后期世界教育民主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也是21世纪为了实现全民教育目标 而产生的国际教育热点问题之一。 跨文化教育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对于如何对待国内不同民族的文化,如何看待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跨文化教育思想具有启发意义。 第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对于如何理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文化积累与文化创新,跨文化教育思想极具重要意义。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生活在与他们过去不同的区域文化之中。如何引导他 们正确对待区域文化的差异,跨文化教育思想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四,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播,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来加强,因此,跨文化教育可以进一步促进我们思考学校教育如何关注不同文化、如何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问题,在课程和教学中消除我们习惯使用的、带有文化歧视和文化偏见的内容,以更 有利于各种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和共处。 因此,跨文化教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 跨文化教育作为教育发展趋势 跨文化教育的实践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世界各国一直在进行着不同方式、不同层次的文化交流和学习,例如国际旅游、访问、留 学、研究、移居等,都具有跨文化教育实践的性质。 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对跨文化教育的理论探讨始于20世纪60年代。战后,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了移民潮,具有不同文化的移民移居他国,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变迁,研究各种文化变化的原因、过程与结果,探究为什么有的文化被同化而消失,为什么有的文化能够融合不同文化的精髓而很好地适应新的发展,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有关跨文化教育 的理论。 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这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力提倡和努力推行分不开的。从20世纪80年代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关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作用。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内瓦召开了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并发布了《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的建议性文件。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发布了《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专题报告。该报告强调,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国际理解,并可以从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 化教育。 国际社会倡导的跨文化教育,其目的不仅在于促使各国儿童尊重自身文化背景,而且也倡导理解其他文化,增强彼此间的公正、团结与容忍,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的文化差异。跨文化教育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国际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促进世界和平,已被认为是创建多元化社会、尊重平等人权的有效工具之一。 目前,跨文化教育思想已超越了以往的移民教育、少数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双语教育等概念,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并成为一种教育发展趋势,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和运动 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教育发展趋势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形 式 多 异 的 教 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经济的日益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亟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 2.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 3.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 4.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 5.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 6.知识失业和教育的“过度”发展 塞内加尔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它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北与毛里塔尼亚以塞内加尔河为界,东邻马里,南接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500公里,全国有20多个民族,主要是沃洛夫族、颇尔族和谢列尔族。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80%的人通用沃洛夫语。人口约1190万人,在经过极度衰落后的复兴过程后,教育发展较快。2004年,小学入学率为79%。成年人识字率为49%。5%的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全国有高等院校10所,其中达喀尔大学创立于1957年(前身是“法属黑非洲研究院”),是黑非洲历史最悠久

的高等学府之一,设有5个系和一些附属学院及研究所。在国外的留学生和研究生约500人。2004年教育开支占预算总支出的35%。但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因素,潜在地制约着它的发展,师资严重缺乏、成分复杂比例失调等等。下面是塞内加尔现存的教育形式。 一、小学和中学教育 对于16岁以下的儿童教育是必要的。在2002年,总征兵率为80%,净征兵率为69%。总入学率和净入学率是在是在官方正式登记的小学在册人数的基础上得到的,因此并不是在学校中实际观察到的。在2000年,有41.2%处于5到14岁的儿童进入学校。而塞内加尔并不提供小学的出勤数据。截止到2001年,有80%的小孩在小学的教育已达到五年级。在商店里有大批的学徒,但是他们却拿不到工资。一位政府官员估计在达喀尔约有10万名学徒。截止2001年,32.5%的孩子在10—14岁间就已经开始了他们的职业生涯。与法国的合作协议有可能使学子获得与法国同等的学历文凭。在国家教育政策上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2008年要广泛建立起有着高质量的学校。在这方面,国家实施了学校基础建设的方案,并已投入了35%的教育预算。对于教育和培训方面国家为了更为有效的执行该政策(PDEF 1998-2008)提出了一下策略: 消除文盲

2021学年高中地理第4章第2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教案湘教版必修二.doc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区域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综合思维) 2.通过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分析,理解党和国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形成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 3.通过对某区域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区域认知) 4.能够调查、查阅、收集、分析某区域的相关背景资料。(地理实践力) 一、区域发展战略 1.含义: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 2.特点: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 3.制定原则: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 二、我国宏观发展格局 1.基本国情:人口数量多、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2.不同时期的区域发展战略 (1)改革开放之前:坚持区域均衡发展战略。 (2)改革开放以后: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 (3)新时期 ①继续推动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地区协调发展战略。 ②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③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1.长江经济带概况 (1)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 (2)面积: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 (3)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导向: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1.协同发展的必要性 总人口已超过1亿,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失衡、区域与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等突出问题。 2.协同发展的可行性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 3.定位:国家重大战略。 三地推行“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建立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 4.重点: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5.目标 (1)构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大城市病”的道路。 (2)使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创新增长引擎和生态修复示范区。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 )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 (4)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 (5)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关于京津冀整体功能定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世界城市群 B.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 C.北方地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 D.新型城镇化发展示范区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比较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