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向韩非子学管理

向韩非子学管理

向韩非子学管理
向韩非子学管理

向韩非子学管理

前面的话:

最近在准备一个领导学的课程,收集了一些资料。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领导是科学更多是艺术,更多是对人的影响,讲来讲去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于是动了“国学”的主意。拿古人说事似乎成为目前的流行的方式,有说《论语》的于教授,品三国的易教授,背古文的郝老师,都很到位,本人希望从管理的角度来读《韩非子》,取森林中的一木,与各位分享。

韩非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共十余万字。韩非的思想是基于“性本恶。”而非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性本善”。所以并不为广为流传。比如连“说难”这样的文章竟然没进入“古文观止”编者们的眼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千百年来主流社会推崇的是儒家思想。事实上,古代的帝王,以及许多成大器者都在看《韩非子》,三国时期诸葛亮反复教后主刘禅学帝王之学,就是以《韩非子》为教本,真是有点“谁用谁知道”的意思。

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韩非子》中的文章片断和小故事。可以当作是读书笔记,点评也是大多是一家之言。结构方面还没有想清楚,我个人也不是很严谨,写到哪里算那里吧。文章必先秦,诗词必唐宋,解读出来把文章搞的支离破碎,罪过罪过啊。

一、领导者不能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

原文:《韩非子、二柄》第三段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群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此其故何也?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田常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大蔽矣。

大意翻译(参考韩非子/赵沛选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下同)有改动要选用人才时,领导者常常会为两个问题烦恼。如果任用有能力的人,担心那些有才能的人会威胁到领导者的地位;可是,如果良莠不齐一同任用,工作又不能顺利地进展。

如果领导者积极表示要任用有才干的人,部下就会表现出超过实力的样子,以迎合领导者。这么一来,部下的实力无法正确,而不能正确掌握部下的实力,如何能辨别他是否有才能呢?

越王勾践喜欢勇者,于是,国内不断出现可以轻言抛却性命的人。“楚王好细腰,宫中多瘦死。”楚灵王喜欢细腰美女,一时之间,国内为减肥而饿死的女人不绝于后。齐恒公好女色,嫉妒心又强,结果坚刁自行去势(也就是欲练神功,必先自宫,够狠啊!),终于得后宫的管理职位。恒公喜好山珍海味,知此情的厨师易牙,将自己的长男熏烤献给恒公。燕王子哙闻贤者之名便加以重用,了解了这个状况的重臣子之,便假装自己为贤士,扬言国家让给他他也不接受,子哙信以为真,便把国家让给子之。不料,国家一让出,子之不但欣然接受,还夺走了整个国家。

所以韩非子说,清楚了解领导者讨厌什么时,部下就会将这些缺点掩饰起来,而领导者若表明自己喜欢什么,部下也会为了迎合、假装自己有如此能力,换句话说,领导者的好恶感情若表现出来,部下便会加以利用,以获得机会。

如前所述,子之知子哙喜欢贤士而谋取夺其领导地位,坚刁与易牙知桓公好色,好吃山珍海味而夺其实权。结果,子哙在叛乱中被杀,而齐桓公死后,连蛆虫都爬满整个房间,尸体却未被掩埋。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这是因为领导者让部下看到了自己的真意。部下未必真心爱戴领导者,可能是为自己的利益才工作的。如果领导者未掩饰自己心中的真意,只要表

露出一点点,部下便会乘机要挟领导者的地位,下属成为子之或田常是非常容易了。

有句话说:“领导者不表现好恶,部下便露出真面目,部下露出真面目,领导者便不致于被蒙蔽。”

读书体会:韩非的文章是在讲为君之道,现在的职场做领导虽没有丢性命的危险,但尔虞我诈的情况还是有的。我们都在唱“让世界充满爱”,韩非却在提醒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阴暗了一些但确实是事实。在职场上由下看上者,看得很清楚,由上看下者就不是如此了。这种说法很多人都知道,但作为领导者又有多少在注意这个问题呢。现实的状况是领导的话变成了企业文化,更有甚者变成了《某某语录》让大家跟着学,上下和谐景象,领导看着很舒服,其实这样会让领导者不清楚下属的真实状况;如果看不清楚,又继续维持这种状态,就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加以控制。正确掌握部下的真实状态,是维护领导者地位安全的关键。要如何遵守此一目的呢?就是绝对不能表露出好恶的感情,这是《韩非子》的主张。“喜怒不形于色”一词,表示不显露出喜怒哀乐的表情与态度,经常维持稳定的情绪,这是称赞领导者的态度。《韩非子》的主张与这句话的意义颇为相近。不轻易表达自己的好恶,不是故做神秘,应该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

领导者不必事必躬亲,应该把握中枢

魏昭王欲与官事,谓孟尝君曰:“寡人欲与官事。”君曰:“王欲与官事,则何不试习读法?”昭王读法十余简而睡卧矣。王曰:“寡人不能读此法。”

夫不躬亲其势柄,而欲为人臣所宜为者也,睡不亦宜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五》

大意:魏昭王想自己去仲裁(参与官府的事情),于是唤来宰相孟尝君,昭王对孟尝君说:“我想自己处理裁决之事。”孟尝君说“那么,王就要先学习法律”于是,魏王开始学习法律,但学没多久,读了十余简,就开始想打瞌睡了。“我没有办法学习法律。” 魏昭王说。韩非子说:作为国君不亲自操控他的权柄,却想参与臣下该做的事情,睡着了也是正常的了。读书体会:领导者应掌握权力的中枢,但所谓的中枢,就是赏罚的权限,掌握好后,只要默然地以威势折服人,这才是领导者应有的态度;换句话说,《韩非子》否定以身作则,事必躬亲的领导方式,因为这样会事倍功半,尽管自己的身心俱疲,也没什么效果。诸葛亮是怎么死的,就事无巨细,全部揽上身,结果确实如他说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除了赏罚的权限外,还有哪些事情是中枢呢?除了他以前提到的对下属的二柄“刑和德”以外韩非子又举例说:

子产相郑,简公谓子产曰:“饮酒不乐也。俎豆不大,钟鼓竽瑟不鸣,寡人之事不一,国家不定,百姓不治,耕战不辑睦,亦子之罪。子有职,寡人亦有职,各守其职。”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桃枣之荫于街者莫援也,锥刀遗道三日可反。三年不变,民无饥也。(来源同上)大意:郑简公对他的宰相子产说:饮酒而不设乐,先祖得不到庄重的祭祀,朝堂上听不到钟鼓的声音,这些都是寡人的责任;国家得不到安宁,百姓不治理,耕战之士得不到和睦,这是你的责任,你有你的责任,我有我的

责任,咱们各守其职吧,于是。。。。治安好,人民安居乐业。。。读书体会:自己体会不到喝酒有音乐,朝堂上有钟鼓对安定团结的作用,估计是形成一个好的氛围其他的时情就交给宰相去做。现在企业的领导者要做的也就是给企业营造一个“干净”的氛围,公开,公平,公正,提供一个企业的道德标准呢,奖励好的,处罚违背企业道德的,或许真就能实现“无为而治”呢。

向韩非学管理三:把重要的权利都授权给一个人是危险的

齐桓公将立管仲,令群臣曰:“寡人将立管仲为仲父。善者入门而左,不善者入门而右。”东郭牙中门而立。公曰:“寡人立管仲为仲父,令曰:‘善者左,不善者右。’今子何为中门而立?”牙曰:“以管仲之智,为能谋天下乎?”公曰:“能。”“以断,为敢行大事乎?”公曰:“敢。”牙曰:“君知能谋天下,断敢行大事,君因专属之国柄焉。以管仲之能,乘公之势以治齐国,得无危乎?”公曰:“善。”乃令隰朋治内、管仲治外以相参。<外储说左下>

大意:齐桓公想让管仲担任国政处理的最高负责人,于是召集从臣问:我想让管仲处理理国政,赞成的人到门的左边,不赞成的人到门的右边。此时,重臣东郭牙站在门中间。桓公问:我说,赞成的人站到门的左边,反对的人站到门的右边,你站在中间是为什么呢?

东郭牙说:你认为管仲有经营天下的智谋吗?“是的。”你认为管仲有解决大事的决断吗?“是的”。容我向你报告,管仲既然有能经营天下的知谋,处理大事的决断力,而你又愿意将处理国政的实权交给他。那么,像管仲这样有能力的人物,借你的权势来治理国家,你想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呢?你自己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呢?“有道理。”桓公说。于是,桓公让管仲管理国政,让阴朋处理朝廷内政,二人共同分担国事。

读书体会:对于领导者而言,所谓部下,本质上应是不能掉以轻心的。《韩非子》主张,越是能干的部下,越是不能松懈对他的警戒心。同时《韩非子》认为,领导者绝不能期待部下的忠诚,那么,要期待些什么呢?只有自己而已。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人是值得信任的。这点与西方管理思想很接近,中国的民营老板是相信你,才会用你,而西方的管理是我不一定相信你,但我有制度和方法让你做好自己的事情,典型的就是所谓的三权分立,桓公让管仲和阴朋分担内外的政治,是一种与分割统治相通的方法。事实上在我们的咨询实践中,不少客户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未必相信下属,但如果信任一个人,便将所有的事情(有时未必是这个人所擅长的事情)都交给他才放心,殊不知接受任务的人一方面因此而自傲,另一方面也会因为事情太多而敷衍。时间长了,这个他信任的人被用的废掉了.正确的做法是分权管理,各负其责。

向韩非学管理四、别让猛犬与鼠辈嚣张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罋而往酤,而狗迓而龁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肋,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对曰:“最患社鼠矣。”公曰:“何患社鼠哉?”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途之,鼠穿其间,掘穴托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则为势重而收利于民,入则比周而蔽恶于君。内间主之情以告外,外内为重,诸臣百吏以为富。吏不诛则乱法,诛之则君不安,据而有之,此亦国之社鼠也。”故人臣执柄而擅禁,明为己者必利,而不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三>大意:宋国有家酒馆,童叟无欺,待客态度诚恳亲切,盛酒的器具擦得很亮,酒也很美味,海报PO P也写得很醒目。可是,他们的酒却卖不出去,都变酸了。店老板百思不得其解,去请教他们所认识的一位老人杨倩,老人问道:“你是不是养了猛犬?” “是啊,但是为什么?"老人回答:“因为客人会害怕。有人让孩子带着钱和酒壶去打酒,但猛犬见了张口就咬,酒当然卖不出去,放久了就发酸啦!”

国家也有这样的猛犬。有才能的人带着策略去见君王,但周围的重臣却如猛犬般齿牙裂嘴,君主就会因眼被蒙蔽而失去地位,或是未能重用有才干的人,都是这个理由造成的。

桓公问管仲:“治理国家最忧虑的是什么?”管仲回答说:“忧虑那些社鼠。”桓公说:“您说的是什么意思?”管仲说:“那土地庙里,立下一个木牌,画上土地神,老鼠就寄身在媾,用火熏它怕烧了木牌,用水灌它怕冲坏了神像,这就是不能弄死老鼠的原因,因为有土地神的缘故。一个国家也有社鼠,就是君王身边的一伙人。在宫内蒙蔽君王,在宫外对百姓卖弄权势。臣下若手握权力,会胆大妄为地说:“顺我者生,逆我者亡。”

这就是猛犬。若有社鼠般的心腹、猛犬般的重臣,领导者的威令便无法实行。

读书体会:这故事也是叙述心腹及奉承者之害,有句话叫“心腹之人往往会成为心腹之患”,至于如何操纵控制心腹等人,需看领导者的器宇。古代帝王身边有的两种心腹“外戚”和“太监”;平庸的领导者不但不能加以驾驭,反而会被其控制,外戚专权,阉党乱国的例子实在太多。。。。韩非说的太清楚了,用不着我在这里狗尾续貂了。

向韩非学管理五:上所喜好,下则仿效

原文: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五》

大意: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为令他欢欣,全国人都穿紫色的衣服,结果,紫色布匹的价值,竞比白绢高出了五倍。这使齐桓公开始担心,于是唤来宰相管仲问:“我喜欢穿紫色的衣服,但现在布匹价钱那么贵,而且全国人都争相购卖紫色布匹,我该怎么办?”

“那你就别再穿紫色的衣服,同时告诉左右的人说:‘我讨厌紫色衣服的味道’。”

“那好吧”齐桓公同意了管仲的建议。

于是,当左右的人穿紫色衣服前来伺候时,桓公便对他们说:“退后一点吧!我讨厌紫色衣服的味道。”,这么一来,当天朝廷中不再看到紫色衣服的踪影,第二天,城内都不再有紫色衣服出现,到了第三天后,全国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左传》中有‘上之所为,民之所归’一词,意思是,在下的人会模仿在上位的人。《论语》中也说:‘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

读书体会:上之所为,民之所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层次,企业的文化也好,风气也好,往往跟企业的领导者有很大关系。但企业的文化寄托在一个人的身上确实不现实,因为企业家不一定是道德上的完人,如果领导者出了问题,是否对整个企业的诚实信用产生疑问?凭借公司治理和道德准则上的表现,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最佳企业公民”称号的万科,前段时间却由于“王石老婆买股票”的事情,令人感叹“王石也是人啊”。所以说的远一点,企业在某个时期需要借助个人的品牌,但时间长了可能就要淡化了,要有企业故事,要有"群像"不是个人的标准像。第二层次,现在的人也没那么听话了,在强调个性的现在,榜样的力量已经不是无穷的了。现在的领导一天不知道要强调多少要求,但有几个下属象古代齐国人的执行力那么强啊?!没办法,必须要靠制度,规范,考核,奖惩去推动了,这样反而好,领导不端着圣人的架子,

好好做好份内事情,做自己的“人”,别人也难得(懒得?)管你的闲事了。

向韩非学管理六:画鬼容易,画马难。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难。”“孰易者?”

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说储上>

齐王的食客中,有一人懂得绘画。一天,齐王问这个人:“最难画的是什么?”,“狗和马”,“那最容易画的呢?”,“是鬼。因为狗和马每个人都知道,而且每天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画得像才行。可是,鬼的型态并不一定,而且也没有人看过实际上的样子,怎么画都可以,所以最容易画。”

读书体会:前段时间自己的客户主要是中小零售商,谈单的时候,我们除了谈理念,更多的是具体的方法、标准、流程什么的。客户觉得很有用,但这些东西都以前做过啊,就是没有你们这么系统。但是,当谈到咨询价格的时候,有的客户也会说,不应该这么贵吧,你们就是告诉了我们自己有什么还要收这么多钱?哎,做点虚的,画鬼?不是我的风格啊。客户说的没有错,这些流程和标准,企业自己到了一定阶段后去总结,肯定也能写出来的了。但企业的内部人有没有时间?有没有意愿?(水至清则无鱼嘛,写出来了我就该走了),写出的东西是现实的描述还是基于现实的提高?咨询顾问的作用大抵在此,他画的是马,但他是经过训练的,首先画

出来的不是鹿(企业高管画出来的可能是鹿,但是可能被说成马);他画出的马比现在的马要求高,是努力的方向,这才是企业愿意看到的。

向韩非学管理七、共居与共谋

颜涿聚曰"昔周成王近优侏儒以逞其意,而与君子断事,是能成其欲于天下。今季孙养孔子之徒,所朝服而与坐者以十数,而与优侏儒断事,是以遇贼。故曰:不在所与居,在所与谋也。”<韩非.外储说左下说三,>

颜涿聚说:周成王曾和戏子侏儒一起玩耍,非常尽兴,但要解决重大问题时,必找有德之人商谈,所以仍能将天下治理得很好。可是,季孙虽拥有十数个孔子弟子组成的顾问团,要解决重大问题时,却去找戏子和侏儒商量,他之所以不得善终,就是因为这理由。谚语有道:共居的对象是谁都没有关系,但共谋的对象却很重要。这是很有道理的。

读书体会:这个故事有三个层次的理解:一、在公开场合需要堂堂正正的威仪,在私下的场合可以松懈,态度上当然是有所不同的,(因为领导也是人嘛,领导未必是道德上的标杆,要玩点出格不违法的事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未划清分界,必然会产生破绽;二、领导者的身边,当然会存在各种人,但游戏的对象和商谈的对象,必须严格划分清楚。

第三个层次是与贤人在一起,讨论什么话题。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说的是汉文帝(就是文景之治的那个文帝),半夜召见贾谊(写“过秦论”的那位),贾谊以为是问什么兴邦安国之事,那知道领导问的是鬼神之事。现在有些民营企业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候,也用高知识分子,秘书也是要

个硕士,前台要个本科,但是还处在养着和装点门面的阶段,商量关键问题还是听老臣子的,当然钱是人家出的,想怎么做是领导的事情,但季孙的结局值得吸取。

向韩非学管理八:诚信的力量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韩非子,外说储上,说六》

大意:晋文公准备去攻打原市,准备了十天的军粮。他向军中将士承诺,作战期间只有十天。其后,大军包围原市超过十天,但却仍未攻占下来。文公便按照约定,打算命令军队全面撤队。此时,潜入城内的情报员回来报告。“大约再过三天他们就会投降了。”谋士们也三番两次进言:“敌人已经很虚弱,应该继续包围。”但晋文公说:“我答应作战期间只有十天,如果不撤军,那我就言而无信,即便攻下原市却换得不守信用的恶名,那又有何用?我不想这么做。”于是,按预定计划撤退。听到这事的原市人都说:“他既是如此重承诺的人,可以安心地跟随他。”于是甘愿降服。邻国卫国人知道后也说“他即是如此重承诺的人,可以安心地跟随他。“也都愿意降服。孔子听到这事,作了如下的记录:“攻打原市连卫国也降服,那是因为他重信诺啊。”

读书体会:人无信不立,关于诚信的故事太多了,我想如果要我以“诚信”为题写一篇文章高考文章,可以举的例子从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我想我的文章一定是洋洋洒洒,结末的结论一定是我们中华民族不乏诚信的因子,让我们呼唤诚信。。。。。。

去过不少企业,外企也好民企也好,诚信integrity、与敬业、务实、创新、、、、等都是作为企业精神来宣传,大大的几个字写在公司的宣传栏里,在公司高管那里脱口而出。诚信,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诚信少,长期能做到的更少。反面的例子太多,写到这里反而无言了。

向韩非学管理九:有的放矢

夫新砥砺杀矢,彀弩而射,虽冥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莫能复其处,不可谓善射,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逢蒙不能必全者,有常仪的也。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常仪的,则羿、逢蒙以五寸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而中秋毫为拙。《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二》

大意:用刚刚磨制好的杀矢,张满弓箭来射,即使是闭上眼睛胡乱发射,也未必不能射中细发秋毫的目标,然而让他重复地射同一目标,则不能做到了,这不能说是善于射箭,因为他并没有固定目标;设置一个五寸见方的靶子,将它放在十步之外的地方,非后羿、逢蒙不能百发百中,这是因为有了固定的目标;有一定的标准就很难,没有一定的标准就很容易。所以,有了固定的目标,那么,像后羿、逢蒙能够射中五寸的靶子就可以称得上

巧;没有固定的目标,那么,胡乱发射即使射中秋毫那么小的目标也只能称之为拙。

读书体会:刚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去参加军训,射击比赛的时候有个女生,特别的神,5枪打了48环,这个成绩很多当兵的都比不上。当时,我们班长说,叫她和当兵的真比上几轮,这个女孩子肯定不是对手。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游击队摸个炮楼杀个汉奸可以,但要靠他打赢战争不行,还得靠正规军一个会战一个会战的打,一个团一个团的吃掉。这也是专业与业余的区别。国内中小零售企业在与大型外资连锁企业竞争时候,一时一地的战胜对手比较容易,长期战斗就会越来越困难。这也是专业与业余的区别。

企业的发展也是这样,前几年机会比较多的时候,很多人莫名其妙的成功了(当然,成功一定有原因),用很短的时间建立了一企业,但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要射一个个固定的目标:拿下某个市场,维持好顾客关系,提高某个具体产品的销量,降低某方面的损耗等等,靠一招鲜,靠老板的灵光一闪是不行的了。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去练基本功:由乱砍乱杀变为拜师学艺,由无招到有招,到招招致命。一次做对是好,多次做对是很好,变成规则让别人跟着做对是非常好。

向韩非学管理十:自圆之木,自直之箭。

自直之箭、自圆之木,百世无有一,然而世皆乘车射禽者何也?隐栝之道用也。虽有不恃隐栝而有自直之箭、自圆之木,良工弗贵也,何者?乘者非一人,射者非一发也。不恃赏罚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则?国

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故有术之君,不随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韩非子·显学》

大意是:(制作箭杆的木料必须是很直的),但自然之中天生就是笔直的木料,不是没有,恐怕百年难遇;同样,天生就是圆形可以用作车轮的木材也是可遇不求的。但世上有那么多的箭和车轮是如何而来呢?答案是工匠用“隐栝”这样的器具将木料取直或做成圆形的。虽然世上也有不需要隐栝本身就很自己笔直的箭矢和自圆的木料,但优秀的工匠并并不看重它。为什么?因为乘车的不只一个,射箭的也不是只用一支箭就可以了。同样,不用赏罚就可以自己为善的百姓,英明的君主也不会看重,为什么呢?因为国家的法令不能放纵任何人,而且君主治理国家不只是为了一个人(自善之人),所以有法术的君主不会因为少数偶然出现的善人而推行德政教化,却施行必然能治理国家的方法(用法律来治理).

读书体会:这段话让我想到企业和人才之间的关系。现在的状况是不少企业面临的人才荒,纷纷喊无人可用;同时,农民工甚至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面临就业困难。无疑,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我们的可用之才从何而来?从社会,从学校。而社会和学校有“自直之箭”——精英吗?有,但少之又少,即算是有,企业恐怕也用不起太多精英。那怎么办?企业也只能同古时候的工匠一样,用“隐栝”将各种各样的人变成可用之材。企业的“隐栝”是什么?是企业的文化、制度、规范。现在很多企业一样有《员工手册》,〈操作手册〉它们告诉新的员工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怎么做是有效的,怎么做是无用的,员工的晋升途径是怎么样的。同时,一定还有用于“洗脑”的企业文化,还有的是一些故事:老板创业的艰辛,

优秀员工的成长历程,公司的感人故事等等通过这一硬性的制度和看似温柔的“文化”起到了“隐栝”的作用。

80后甚至是90后的员工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追求个性的他们与企业规章、制度一碰撞,包装的再好,也同样的感到不舒服甚至觉得是对他们在人性上的一种束缚。几天前刚在北京的培训中我问过80后的年轻人,你们愿意选择在企业文化很强大的企业工作吗?回答是,看情况啊,如果企业能给我很多东西,比如是知名企业,工资高福利好,我会愿意,也会愿意被改变。如果没有这些,谈什么企业文化?昨天在乔家学院听万科的人力资源总经理的讲座,谈到万科培养人才也是希望能找到认同企业文化的人,如果不认同只有让让这样的人离开,因为价值观不同,沟通的成本会增加(据说三倍以上)。百花齐放在企业里是没有市场的。

这个矛盾似乎是永远无法解决,价值观的层面是属于精神的层面,现今的中国缺乏宗教精神,期望企业充当道德模范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在在企业需要大量人才的今天,期望自善之人,(从企业角度讲,就是碰到和企业价值观一致的人)或让优秀的企业文化影响人是不够的,还必须靠更加严格的制度要求,造出企业需要的“箭”和“轮”;企业必须清晰自己的目标,也只有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

一间令人尊重的公司能影响许多人,企业会在员工身上打下企业的烙印。职业经理人显赫的履历,或许就是被优秀公司改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个皆大欢喜的过程,有的感到痛苦,有的甚至选择离开。职业人若能换个角度转变心态,将合理的,能接受的约束当做是训练,将不合理甚至苛刻的当作是磨练,可能就会发现中间有一种对立的统一。另一个角

度讲,企业也要适当调节“隐栝”,与普世价值基本一致,考虑人性因数,去要求一些行为而不是他们的思想,或许能够得到一些箭甚至是枪,保证企业所需人才,得到一个基本的平衡。最后,发展才是硬道理。一个没有前途的企业是得不到人才的。和谐社会是需要持续发展来支撑的。

注:“隐栝(kuo)”古时候用来矫揉弯曲竹木等使之平直或成形的器具

向韩非学管理十一:不懂好人心

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杀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

大意是;韩昭王有一次喝醉酒以后和衣睡着了,掌管国君帽子的侍卫怕他着凉,就给他盖上一件衣服。国君睡醒后很高兴,问左右说:“谁给我盖的衣服啊?”左右回答说:“是典冠给您盖的”国君于是连典衣官和典冠官一同处罚。处罚典衣官,是因为他失职;而处罚典冠官,是认为他越权。君主并不是不厌恶受凉,只是认为越权和失职这事比着凉更厉害。

读书笔记:说实话,韩昭侯是过了点,以后谁还敢帮您呢。但事实上,我接触过的很多民营的企业家在期望下属各司其职的情况下,更期望下属:是自己分内的事情拼命干,别人的事情抢着干,老板的家事当自己的家事干,最好三个人的事情一个人干。而且领导一个眼神,下属就立刻把信送到嘉西亚那里,并保证没把给玛丽亚的情信错送过去。

企业小,很多事情不能分的那么清楚,但长期的分不清下属会变成一杂家,一个永远的执行者----他天天忙着干不是自己的事情,哪还有心思想把自己的工作提升优化,哪里得闲考虑下属的培训?时间长了,这样的助理下属要不成为一“全”/权臣,或许有朝一日心腹之人成为心腹之患(这样的例子,前面讲了很多),要不被上级用成了残废(太监)离开了这个企业他干不了别的了。

93年刚入零售行业的时候,公司当时的一条规定,我们笑称怕死规定:如果面临打劫,保持镇定,照他说的去做,切勿做无畏的抵抗,在保证自己安全情况下,记住对方形象,确认对方离开后报警。为什么现在我记得还这么清楚,是有点想不通,是因为当时还有不少国有银行职员为保卫国家财产与歹徒搏斗牺牲的事迹在大力宣传,估计现在也不鼓励了,以人为本嘛。其实当时对我们的解释除了生命比钱重要外,更重要的是,抓抢劫犯不是你的责任甚至不是公司的责任,做好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就够了。

企业向规范话过渡的时候,要做的事情首先就是岗位(职责),接下来是制度、流程、标准。清楚的岗位职责是第一步,干自己份内的事情。韩昭侯是过了点,撞到枪口上的典冠官也似乎有点冤枉,但矫枉必过正,这点韩昭侯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向韩非学管理十二:小忠和大忠

原文:奚谓小忠?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穀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阳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

甘之,弗能绝于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不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不谷无复战矣。”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故竖穀阳之进酒,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大意:所谓“小忠”是什么呢?以前,楚共王在鄢陵和亚历公交战时,楚军被败,共王本身眼部受伤,陷入苦战。此时,楚将军子反在战中感觉口渴想找水喝,他的随从谷阳便献上酒杯。“不行!这是酒。”谷阳说“不,不是酒。”既然这么说,子反便接下喝了。他本就不讨厌酒,又因口渴,所以喝了一杯又一杯,终于醉了。此时,战事暂休,共王为了准备下一场的作战,想找子反前来商讨作战计划,但子反回答胸痛不能前来。所以,共王亲自驾车到子反处,一进入帐内,就闻到一股酒味。

共王转身回去,对左右说:“今日这这场战斗,是场连我都负了伤的苦战,而将军是我唯一可信赖的人,将军怎可喝醉?像这样,大概是全未顾虑到国家的命运,军队的问题吧?我看这场战争不必打了!”

于是,共王下令大军撤退。回国后,共王以犯大罪之名将子反处以斩刑。其实,子反的仆人谷阳向子反献酒,并不是存心想陷害他,只是想尽忠义,但反而害子反被杀。所以有这么一说:“拘泥于小忠会失大忠。”

读书笔记;仆人献酒的行为并无恶意,反而是一种善意,所以领导才更难处理。而这种善意也是领导和下属之间长期互动的结果,所以发生这样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政法系1103班 郭佳宝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生活在战国末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各国都进行过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都已经初具规模。韩非的老师是儒学大师荀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这是制约个人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阻力。韩非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屡次向韩王上书,要求改革,但意见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奋写作,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后来秦王嬴政读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了得到韩非就发兵攻韩,于是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这样韩非到了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把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就在狱中被毒死了。

韩非认为,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已经过时了,统治者要从人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新的治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当中,法家学说逐渐成熟起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商鞅重“法”,主张用法作为富国强兵的工具;申不害重“术”,推崇循名责实,以各种秘密的手段驾驭群臣,达到统治的目的;而慎到重“势”,主张君尊臣卑,上下有别,令行禁止。韩非将这三人的学说融合在一起,又参考了儒、道的主张,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 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 二是“循名责实”(《定法》),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叁五之道”(《八经》),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说七种策略(《内储说·七术》)。这七种策略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浅谈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基于《韩非子》的分析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治国要崇尚法治 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鲜明提出治国要崇尚“法治” 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鲜明地提出治国要崇尚法律,以法治国。他的这一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1)最高明的治国原则在于依靠法术而不依靠个人:“治法之至明者,任数不任人”。(《制分》P763)[1]可见,韩非子强调治国要崇尚“法治”而反对“人治”;(2)治国要崇尚法度而不依靠贤人:“上法而不上贤”(《忠孝》P741)[2];(3)要把法治作为统治民众的根本:“治民无常,以法为本”(P759《心度》)[3];(4)君主就应该依靠严守法治原则来建立功业:“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P516外储说右下)[4];(5)要以法律作为处理政事的唯一准则:“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无二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P612问辩)[5];(6)按法令办事,是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据法直言,循绳墨,诛杀奸人,所以为上治也”(P649诡使)[6] 2.详细分析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 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子还详细分析了治国要崇尚“法治”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点:(1)对于治国而言,法治对多数人有效,而德治只对少数人有效:“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显学》P735)(2)法律是统治天下百姓的根本:“法者,王之本也”(P758)(3)依法办事能使国家强大,反之会使它衰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P41《有度》)“治强生于法,若孪生于阿”(P504外储说右下)(4)实行“法治”能有效地管理大臣:“彼明法,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P175《饰邪》) (二)、“法治”之立法 1.原则: (1)遵循自然顺天道 韩非子提出,立法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不逆天道”、“因自然”(P313《大体》)这就是说,立法要顺应天道,遵循自然的法则。“因道全法,君子乐而止大奸”(P314《大体》)这就是说,立法遵循自然的法则就能除暴安良。 (1)因时制宜应时势 韩非子认为,立法也要因时制宜:“论世之事,因为之备”。(P698《五蠹》)这就是说,治国要研究当代的实际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P700《五蠹》)这就是说,政事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措施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政事。“古今易俗,新故异备”。(P704《五蠹》)这就是说,古今的社会情况不同,因此新旧时代的政治措施也不一样。“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P759《心度》)这就是说,法律能随着时代而变化,国家就会治理好;治国措施能适应社会情况,就会有功效。 (2)权衡利弊讲实效 韩非子强调,立法也要权衡利弊讲实效:“法有立而有难,权其难而事成,则立之;事成而有害,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P673《八说》)这就是说,法制的设立若有困难,估计它虽有困难但事情能办成,那么就设立它;事情的成功弱爆含有害的一面,估计它虽有害处但功绩很大,那么就去做。“变与不变,圣人不听,正治而已。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 [1] P763 [2] P741 [3] P759 [4] P516 [5] [6]

鬼谷子人性化管理思想

鬼谷子人性化管理思想 各位相生尊长,三老豪杰,挚爱亲朋,兄弟姐妹们,在下小可翟杰有礼了。 刚刚两位教授对国学文化和大家做了这样一个传承和分享。国学文化讲的是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刚刚两位教授是大师级的人物是以静治动的。 我来到这样一个场合想以动来治静。所以我所讲的人物跟孙子没有办法相比,跟孔子没有办法相比,因为人们对鬼谷子了解很少,不是很多。在这之前我用一首开场诗来把鬼谷子的整个人生以及对我们国家历史上的伟大作用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云蒙山,云牵梦绕,缥缈美景。 鬼谷岭,凌峰幽谷,玄妙奸计。 珍藏了两千多年的鬼谷智慧,如今撩开神秘的面纱,脚步轻盈。一段叱咤风云的历史,一部纵横捭阖的(制订)。蕴含着一代隐士的雄才大略,凝结着鬼谷师徒智慧的结晶。豪原万倾的一草一木早以习惯了摆兵布阵的喊杀声声。鬼谷的一沟一壑见证了出将入相的旷世奇才精英。 鬼谷子的奇谋韬略被人尊为从政经商,为人处事的智慧宝典,被人喻为谋略权术,神机妙算的百变圣经。德国的辛格勒,日本的大桥野夫,美国的基辛格,中国的毛泽东,几乎鬼谷智慧旷世韬群。海叹纵横谋略举世惊! 走进云蒙山,似云似梦,犹如仙境。每一次脉搏的跳动都在净化心灵,探寻鬼谷洞,如鬼如神,鬼神皆惊!每一次生命的呼吸都倍感耳聪目明。 话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是兵智谋略发挥到极致的时代,各领风骚的诸子百家各显其能才有了今天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叫秦始皇,是他统一了中国。然而我们今天大家分享的就是在统一中国的大业当中有一位幕后的总策划师,他就是——鬼谷子。 鬼谷子是我国中国历史上实战派的国学管理大师。大家知道他的人性化的管理堪称一流,千古流芳。然而由于我们的主流文化对于其他诸子百家,使人们对他们了解得甚少。我今天和大家做一个大致的分享,让大家对鬼谷子的情况做一个大概的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这段时间所能给大家奉献的。

(完整版)韩非子生平简介及故事

韩非子生平简介 韩非子原名韩非,韩非身世显赫,是韩国的贵族,当时六国战乱纷飞,为了躲避霍乱,他们一家只好逃到了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作为贵族子弟的韩非从小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振兴家族,富强韩国,因此,小小年纪就单独一人周游列国,一路上努力的学习各家的思想。 因为韩非特殊的身世以及经历,使得韩非无法继承孔子这样大仁大义的儒家思想,相反的,与以儒家学说继承者自居的荀子的思想中“人性本恶”论不谋而合,所以,拜入荀子门下。 我们研究韩非子的思想,不难发现韩非子所有的理论都建立在“人是自私的,人与人之间充满利益”这一前提和基础上。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不用讲太多的仁义礼,建立一个国家的秩序要将“法,术,势”三者结合起来。 韩非的思想与秦王嬴政不谋而合,李斯告诉秦王,韩非子乃是自己昔日同窗,韩国贵公子。秦王为了得到韩非子这个人才,出兵攻打韩国,韩王无能无远见,为保残国,交出韩非。然而韩非没有纵横捭阖的口才,无法讨得秦王的开心。李斯害怕秦王终有一天看到韩非的才华而重用他,怕韩非威胁到自己的地位,毫不犹豫的设计陷害了韩非子,又用毒药害死了韩非子。纵观韩非子一生,只能用坎坷一词形容。 不过韩非子的依法治国,虽然不完善,但是却是有一定的依据,其中精华是可借鉴的。 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法家的代表人韩非子主张的思想就是“依法治国”,这也成为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独霸中原的一个关键点,自秦国开始,就已经实行了唯一的君王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如今的民主社会体系,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他认为推广仁义都是在空谈,他的“法治思想”反对着“儒家思想”,君主应该采用手段统一自己的权利,将所有的权利统一起来,治理国家应该制定法律,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也因为他的轻罪重罚思想,导致了后来因为滥用权利的暴政,秦始皇在政时非常的重视并且重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并且推广实施韩非子的政治政策,不幸的是,韩非子在收到重用后,也遭到了同门师兄弟李斯的嫉妒羡慕,李斯与韩非子出师同门,因此密谋毒死了韩非子。 但是也不得不说韩非子的“法治”也成就了现在我们的中国,法家思想成为了法律的起源点,它在一定程度上治理了国家政权,人口,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他也认为在追求利益的社会中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两千年的法治社会也和我们现在追求的法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刚建立起的法律下还不是很成熟,很难做到人人平等,虽然说法治的思想跟本是“公平公正”。 因此,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有利也有弊!法律成为了当时统治国家的一种重要工具,不过秦国虽然因统一六国而强大,也因为了他的暴政走向了改朝换代。 韩非子的著作 韩非子最大的成就就是《韩非子》,其中包括了著名的《韩非子·说难》、《韩非子·五蠹》、《韩非子·物权》等等。 他的著作多以寓言故事为主,其形象生动的表述了社会人生的道理,有些寓言故事非常的诙谐幽默,但却真实客观。 韩非子出生于战国末时期,他是当时势力最弱的韩国的贵族,从小口吃,但是天资却非常的聪慧,虽然不善于语言表达,但是他的著作可谓是一个大手笔,非常的有才华,再加上他的见解也十分的深刻;他目睹着自己的国家一步步走入灭亡,于是向韩王说了自己关于治国的意见,但是韩王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韩非子非常的失望,不过却斌没

韩非子理论和管理

韩非子理论和管理 韩非子为法家集大成者,他的理论影响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的方向。面对争利为主、吞并天下的战国时代,韩非子采取现实主义态度,认为国家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迅速强大并取得战争的胜利。于是在相对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推动下,韩非子提出了具有准军国主义色彩的富国强兵方案。 而后世对韩非子的评价也褒贬不一,而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是韩非子充分的分析了人功利的一面,以高度的冷静,犀利的目光来看待世界,同时,他影响的大一统王朝——秦朝;却三世而亡,也不得不会影响到那些希望让社会更稳定的人的批判。但,韩非子的理论却一致存在中国社会中几千年了,并没有消亡,而是在每个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自己重要的作用。 从韩非子的理论来看,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充实其中; 其一,现实主义。韩非子思考的首要问题是富国强兵,符合时代主题;他实现富国强兵的方案是军事性的,折射出他面对现实的焦虑与渴望改变现实的迫切愿望。《五蠹》、《显学》等篇的历史观不仅明确道出现实主义的倾向,其他一系列主张都无不渗透着现实主义。 其二,相对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现实主义派生的结果。

所谓“实用主义”,就是指“排斥先验、抽象和思辨的思维习惯,将知行范围仅仅限制在‘人伦之用’等形而下的社会具体层面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原则” 而这两点却影响深远。 从当时,以现实主义的方式,思考富国强兵,现在看来是非常有眼光的;从当时的国家,社会的组织管理来看,是较松散的,不利于国家的迅速富强,而历史与社会的环境,却是弱肉强食的时代,是不可能通过较松散的社会组织形式来完成富国强兵。而从现在社会的组织管理来看,全球经济,军事,政治发展极其迅速,国际竞争非常激烈,其全球的国家所面临的环境与战国时代非常相似。国家组织与内部组织的管理如果效率低下,是很难看到迅速达成目标结果的。很快就会在全球的国家中落后; 而相对实用主义,在现在社会的组织管理来看,就是将非常明确的要求告之人们,告诉他们:可以做什么,如何做,反对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等;将“人伦”中最底线,最基本的问题归结起来,形成高压线;同时,具体的告之其实践的原则,从而达到领导各组织中的人向什么方向做。 其实,从更实际的角度来看,从现在的组织管理角度,现实主义就是绩效管理,关键指标考核等内容,他规定了你的基本的工作目标与方向,直接引导你前进,同时这些指标,方向,是组织需要的,非常明确;而相对的实用主义,就是

韩非子管理思想

韩非子管理思想 班级:10会专五 姓名:韩觉锐 学号:100322522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此前各位法家思想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等人的思想,而且也广泛吸取了儒(荀子)、道(老子)、墨(墨子)等学派的精神成果。兼容并蓄,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表达,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 思想的独到价值。 一、韩非子的管理思想概述 和所有的法家思想家一样,韩非子也是旗帜鲜明地把富国强兵作为国家管理的直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韩非子提出了 如下管理原则和手段: 首先,构建权责明晰的层级关系。韩非子认为,君主的责任就是选好官员,并以赏罚加以督察,而不是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即“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皆出《韩非子》)因此,韩非子明确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认为“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这才是当好君主的策略。在此基础上,政府的管理应当进一步做到“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有智慧的最高管理者,只要掌控住包括权力枢纽在内的原则性的东西,则自然会使下级各部门围绕基本原则与要求开展工作。上级把握原则,下级处理

事务,一切都由此而井然有序。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超五帝,侔三王”的伟业。 第二,依靠法治。法治的思想是包括韩非子在内的所有法家的核心思想。按照韩非子的理解,法是管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即“法者,王之本也。”国君如果能够依赖法术治国,则国家富强,反之,国君如果放弃法治,则国家的管理必定会陷于混乱:“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不仅普通君主如此,即便古来圣王,其在管理上取得的成功,归根到底也是因为依靠法治。因此,中常之主,只要遵守法制管理国家,就可以维护国家的安定:“释法术而心治,尧不能正一国……使中主守法术,则万不失矣。” 第三,执法必须强势。执法是推行法治的关键,因此,必须强力而彻底。一方面,必须毫不留情、坚决果断地打击那些违背法令、胡作非为的豪强和权贵,即“法不阿贵,绳不屈挠…刑过不避大臣”;另一方面,官员在执法时要有强直的品格,即“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 第四,厚赏重罚。韩非子认为,君主推行法治,所依赖的基本手段或工具就是赏罚,他称之为“二柄”。因此,“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厚赏有意外之喜,因此能真正有效地起到劝善的作用;而严刑重罚就好像是让人面对一块烧红的金子一样,即便充满欲念,但也不敢伸手去拿。在

MOOC管理学精要答案

管理学课程简介(一) 1 管理学研究的四大职能不包括()。 A、计划 B、组织 C、控制 D、反馈 正确答案:D 2 德鲁克的管理学思想是以()为导向的。 A、目标 B、过程 C、控制 D、综合 正确答案:A 3 应用型管理学的内容有管理学历史、管理学流派、管理学前沿。()正确答案:× 管理学课程简介(二) 1 管理学所要培养的四个能力不包括()。 A、科研能力 B、应用能力 C、阅读能力 D、沟通能力

正确答案:C 2 问题导向的课堂中以()为主体。 A、教师 B、教材 C、教具 D、学生 正确答案:D 3 下面哪一项不是导向性课程的课程要求()。 A、个人意见 B、课前预习 C、课堂参与 D、多项沟通 正确答案:A 4 问题导向的课堂讨论重点在于逻辑分析。() 正确答案:√ 5 普华永道变革整合小组编著的《管理悖论》是管理学的入门教材。()正确答案:× 管理学课程简介(三) 1 ()是我们组织的基本的社会单元。 A、政府 B、家庭 C、学校

D、军队 正确答案:B 2 下面不属于读书报告内容的是()。 A、著作基本信息 B、作者主要观点 C、问题描述 D、个人心得 正确答案:C 3 政府、企业、慈善机构和学校都是组织。()正确答案:√ 4 成员目标是共同目标的实现基础。() 正确答案:× 组织及其机理(一) 1 创建组织的根本目的是()。 A、达成共同目标 B、单纯盈利 C、对抗其他组织 D、行使行政职能 正确答案:A 2 组织低效、混乱的表现不包括()。 A、资源浪费 B、内部消耗

C、精诚合作 D、争权夺利 正确答案:C 3 研究归纳推理的逻辑被称为归纳逻辑。() 正确答案:√ 4 组织的形成完全依赖于外部环境。() 正确答案:× 组织及其机理(二) 1 影响公司创业的关键因素不包括()。 A、销售渠道 B、共同目标 C、创业团队 D、组织规范 正确答案:A 2 最先开创组织管理理论研究的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是()。 A、法约尔 B、巴纳德 C、泰罗 D、德鲁克 正确答案:B 3一个组织形成的外围促成因素不包括()。 A、领导人

韩非的思想

浅析韩非的“法、术、势”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大变革的局面。各个诸侯国为在斗争中取得霸权地位而林立纷争,各国国君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政治思想学说武装自己,努力使自己的国家国富兵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封建经济的极大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文化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思想混乱的局面,各种不同的政治团体产生并得到发展。这些不同的政治思想团体与当时的政治权势是相对立的,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集团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阐发各自的哲学与政治思想,各成一家之言,这样,便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 可以说,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成熟的标志。在此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进程中,各种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受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影响。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的一支,它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主导文化形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所在。法家思想萌芽于春秋时期,发展和形成于战国时期。在其发展和流变的过程中,发家思想因为曾经指导了秦国的极端的政治实践而风靡一时。 韩非是发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基础上,将法家的治国思想融会成了以“法、术、势”为基本核心的系统思想体系。他的治国思想体系是建立在深刻的哲学基础上的,论证了其治国理念的现实可能性。相对于儒家思想的突出强调相关政治价值、政治理想的理想主义而言,法家思想则更倾向于关注如何在现实政治实践中将政治正义贯彻落实。因此,韩非的政治思想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风格。 “法、术、势”是韩非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部分。韩非的法律思想体系实际上是“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因此,在他的思想中大多带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功利色彩的权术阐释。 首先,韩非的“法”是建立在荀子的“性恶论”的基础之上,减少了对人性善的期望而继承了荀子的“以法制之”的思想主张,强调统治者应该以一种主动的姿态,以“法”“术”“势”相结合的“王者之道”来控制被统治者。他认为:“民之故及计,皆就安利而辟危穷”,“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韩非并不主张“性”,只是主张利用人性的弱点建立法律制度以治天下。所以,他说:“凡治天下者,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禁令则可立,而治道具矣。”韩非对人性的剖析直接从经验出发,对社会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人性现象进行客观的描述和概括。因此,他的理论容易得到注重实践者的赞同。韩非论证了对各种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制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由此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他在法律的理论中最为强调的就是“法”的地位。他提出“以法为本”、“以法为教”。他认为,建立法制是统治者最应该注重的,主张“立法于君”,强调法权的集中。此外,韩非还坚持法律的平等性,反对儒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法制观,提出了“刑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政法系1103班 郭佳宝

韩非子的管理思想 韩非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生活在战国末期,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各国都进行过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都已经初具规模。韩非的老师是儒学大师荀子。韩非口吃,不善于言谈,在游说之风盛行的时代这是制约个人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阻力。韩非忧国忧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民族危机感,屡次向韩王上书,要求改革,但意见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发奋写作,写出了《孤愤》、《说难》、《五蠹》、《内外储》、《说林》等几十万字的文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后来秦王嬴政读到了韩非的文章,非常赞赏,为了得到韩非就发兵攻韩,于是韩王就派韩非出使秦国,这样韩非到了秦国。在秦国韩非不但向秦王讲解自己的学说,还劝秦国攻打赵国保存韩国。这一观点为李斯、姚贾等人陷害韩非提供了口实,使得很敬重韩非的秦王也产生了疑心,于是把韩非投入狱中,不久韩非就在狱中被毒死了。 韩非认为,儒家推崇的仁义道德已经过时了,统治者要从人自私的本性出发寻求新的治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争权夺利的斗争当中,法家学说逐渐成熟起来。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三位:商鞅重“法”,主张用法作为富国强兵的工具;申不害重“术”,推崇循名责实,以各种秘密的手段驾驭群臣,达到统治的目的;而慎到重“势”,主张君尊臣卑,上下有别,令行禁止。韩非将这三人的学说融合在一起,又参考了儒、道的主张,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术、势”的理论: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 二是“循名责实”(《定法》),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叁五之道”(《八经》),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说七种策略(《内储说·七术》)。这七种策略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来树立威信;(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5)疑诏诡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

《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曾进 摘要:建设现代企业,必须对企业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而对企业的管理不仅要依据现代管理学原理,也应吸取中国传统管理伦理思想的精华。因此,当代企业管理可以借鉴《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中的一些原则和办法。同时,还应剔除《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中的负面因素。 关键词:《韩非子》;管理伦理思想;现代企业;管理 《韩非子》从多个方面对国家、社会、官、吏和民的管理进行了详细论述。《韩非子》认为,管理者只需要按照他所设计的权威管理体系进行管理运作,便可以取得高效管理的成果。《韩非子》的这种权威管理理念和运作体系在今天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方面,《韩非子》重视领导者的权威,推崇法律制度。二是消极方面,《韩非子》忽视思想道德约束,认为领导者的权威与法律可以解决一切的问题。因此,在处理企业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需要摒弃《韩非子》管理思想中的消极部分,做到两个结合,即遵章守纪和道德约束相结合、权威管理和民主决策相结合、制度建设和伦理建设结合。 1、遵章守纪和道德约束相结合 企业首先应当制定出适合其发展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并要不断完善。只有这样,企业管理才能实现伦理价值目标。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应当重视思想道德,这是因为他们思想道德的好坏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因此把遵章守纪和道德约束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企业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并获得长远发展。 第一,遵章守纪。《韩非子》提倡“法治”代替“人治”;它主张以法治国,运用法律和制度去约束和管理人;并强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臣子、百姓都必须要遵纪守法,如有违反,无论是谁都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这种“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可以对所有的人都起到一定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这对当代市场经济条件的现代企业管理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内部的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按章办事,接受制度和纪律的约束,使规章制度和纪律对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都起到激励与约束的作用。企业内部所有成员如果都做到遵章守纪,就能促进企业的发展。然而纪律与规章制度对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行为是强制性的约束,它们是机械与固定的,而人是感情动物,纪律与规章制度不可能对所有的事都能顾及,也不能对所有的事都规范化。因而,企业要正确处理与其内部员工的关系,还需要对其进行道德约束。 第二,道德约束。《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反对“贤人政治”,夸大了法的地位和作用,否定道德、智慧等等非“强制性”手段在治国中的作用,《韩非子》将商鞅“以刑去刑”的思想推向到了极端,将“法治”变成了“刑治”。

韩非子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王颖:《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08-12-05 12:39:37| 分类:本科论文|字号大中小订阅 王颖 【内容提要】战国末年韩非提出了以法来维护封建社会统治的法治思想,其思想中的“法”、“术”、“势”相结合是突出的特色,于此之外韩非法治思想还具有很多不同于其它学派的特点,同时韩非子思想源远流长对现代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值得我们不断探索法治本源推荐法治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韩非子法治法术势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思想意义和政治意义,到了战国末年,法家思想占了优势,法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则应首推韩非,他的言论突出代表了法家的进步思想。韩非是战国时期最后的一位哲学和政治思想家,他综合了前期的法家思想,在当时的乱世中,融汇并发展了道家、荀况以及商鞅、管仲等人的思想,缔造出一套独树一帜的法家理论,建立了“法”、“术”、“势”想结合的法治理论。论述韩非子的法治思想,首先要辨明的就是“法”、“势”、“术”三者的内容及关系。 在韩非子看来,“法”是君主的制民工具,是为了君主造威严之势,“法者,宪令着于官府,刑法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1]906是说,法是官方公布的法令,有赏有罚,让老百姓遵守。对于“法”,正如“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1]1058所说,法一经制定,就不容易改变,法不能含糊其辞,要让老百姓容易理解,便于记忆,这就是要防止朝令夕改。韩非子将“法”摆在第一位,认为建立法制是统治者最应注重的。他主张“立法

于君”,强调立法权的集中。但他同时又指出应当“因天命、持大体”、[1]512 “守自然之道”、[1]508 “因道全法” [1]513,在立法权的行使过程中,要遵循和顺应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天命”和“道”,使“法”得以健全和完善,尽量令所制订的法追求“公利”而不“逆人心”。韩非子主张实行以法为准绳的信赏必罚原则,以法稳定君位,确立国家秩序,最后使国富兵强,完成统一天下的霸业。所谓“术”,就是君主根据臣下的才能授以官职,依其言论衡量其功绩,紧握生杀大权,考核群臣的才能,在韩非子看来,“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1]906 “法”、“术”在维护君主的“势”方面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术”有利于君主更好地统治臣民,如何施术?用人授职乃是国家存亡的关键,衡量臣下应该以实际功绩和所提的建议为依据,考核其建议和功绩是否相符,言行是否一致,并根据考核的结果进行奖罚。韩非子主张“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1]868君主要牢牢把握住术,将术藏在心中不让他人知晓,暗中控制臣下,将臣下的功绩归为己有。 “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1]105韩非子对于势的定义:“势者,胜众之资也。”[1]996即把“势”看成统治者相对于被统治者所拥有的优势或特权,他尖锐地指出:“桀为天子,能制天下,非贤也,势重也;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四,位卑也。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沈,非千钧轻而锱铢重也,有势之与无势也” [1]508。君王能够“制贤”、“王天下”的首要原因并不在于其能力高强、品德出众,而是由于拥有“势”而位尊权重。韩非子再三告诫统治者:必须牢牢掌握“势”,绝不可须臾松懈。若一旦“失势”,“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1]111。灾难和混乱由是而生,所以说,当君主要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这就是从外部驾驭人臣的力量,君主掌握权威,则依靠势来改邪禁暴,稳定国家。 “法”、“术”、“势”三者相结合,有机地促进了君主地位的确立,以及国家的稳定,“法”与“术”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法”的实施是以“势”为基础的,君主对官吏说明法律,让其依其法律治理老百姓,而君主则依靠术来管理官吏。而“术”和“势”的关系也可以认为是以“术”巩固“势”,君主只有通过加强对“术”的管理,挑选贤臣才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因此可看出韩

关于管理中的人性初探

关于管理中人性的初探 摘要:人性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管理方式根据人性进行改变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员工的主体意识。人性化管理的出现,代表着企业管理文化发展的新方面,它正在悄悄地揭开人类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新纪元。 关键词:管理;人性;人性化管理 Initially Search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uman Nature Abstract:The human nature i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 which the human intrinsic has, the mode of administration to carry on the change according to the human nature to be possible to enhance the staff to enterprise's loyalty, strengthens staff's main body consciousness. The user-friendly management's appearance, is representing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culture development new aspect, it was opening the humanity business management thought and the management culture epoch quietly. Keywords: management; human nature; humanistic management 管理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管理方式的改变。而人性就是人内在拥有的本质特性,既有积极方面的特质(积极人性),也有消极方面的特质(消极人性)。积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快乐、忠诚、主动、独立思考、勇敢、行善和需要帮助等七个方面。消极方面的特质主要包括郁闷、叛逆、惰性、借口、软弱、猜疑和封闭等七个方面。人性管理哲学思想就是要研究上述人性的不同特质,并能恰如其分地启发人性的积极方面的特质,消除人性的消极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员工快乐地工作,让员工对企业百般地忠诚,让员工在接任务后能独立思考,让员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让员工培养乐于助人和行善习惯,让员工相互帮助。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消除员工的郁闷心情,消除惰性,放弃叛逆心态,打消员工找借口的任何机会,帮助员工从软弱中坚强起来,消除员工的任何猜疑,激发员工的热情使其走出封闭的怪圈。 人性管理的基本涵义是对人性特质的再培育、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人性的积极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极作用,就是应用人性哲学思想教育员工学会做人,做一个积极的人。 1 传统管理思想中的人性认识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任何管理总是以人为核心开展的,管理思想都要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和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现代的管理必须在对传统理论进行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定位管理中的人,以此作为重构管理价值观的基础。 1.1性善性恶的假说 中国古代的人性假设大体是从性善到性恶两极,包括一些中间状态。虽然前提不同,但最终都

韩非子法治思想

韩非子法治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刍议 杨璞玉 滕海滨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韩非子法治吸收了老子的道本论,继承了荀子性恶论思想,总结和发展了先秦法家思想,其法治思想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着进步性和局限性两方面的历史影响,本文从韩非法治思想的内容、来源入手分析其历史影响,以期为今天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方法。 关键词:韩非子法治理论来源历史影响 韩非子的法治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汉朝以来,虽然儒家思想开始占据社会政治的主导地位,但经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却呈现出了更为明显的儒法合流趋势,因此,法家思想并没有退出社会政治舞台,而是依托着儒家,通过儒法互补,在历史的长河中体现着其应有的思想理论价值,于今乃于历史发展的未来,都有着可资借鉴的启悟方面。当然,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也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具有珍重历史同创造未来相统一的品质,让有进步意义的优秀思想传承下去,以成为我们社会不断探求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方法。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理论来源 (一)韩非子“法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身处战国末期,诸国争雄,战乱不断的时代背景下,所以其思想的落脚点就是要富国强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以法治国,这也是韩非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1],突出表现了法治对于富国强兵的重要性。其法治思想基本内容就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抱法”:法令乃衡量民众行为的客观尺度,它必须公开、详实、稳定,尤其强调要公开。韩非子认为“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要使“境内卑贱莫不闻知”,制定法令必须要“书约而弟子辩,法省而民讼简,是以圣人之书必著论,明主之法必详尽事”[2],并且法令要“法莫如一而固”。即法令必须要简省明确、内容详实、言以服人、稳定如一,这样民众守法就不会有争辩,儒生就不会钻空子,君主就可以用法令治理国家。 第二,“行术”:实行“刑赏二柄”,遵循“法不阿贵”的原则。韩非子说:“无威严之势,赏罚之法,虽舜不能以为治”[3]。他认为没有权势和赏罚规则,即使是圣人也无从治理国家,并且赏罚要遵循“赏不加于无功,而诛必行于有罪”[4]。君主利用好赏罚工具,就能使臣民忠实于他,这样就可以达到“制”民、“御”民的目的。在推行刑赏二柄时,不能有等级差别,即要“法不阿贵”。《韩非子·有度篇》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诚有功则虽疏贱必赏,诚有过则虽近爱必诛。”[5]在韩非子看来,惩罚不能偏袒权贵,行赏不能遗漏百姓,君臣百姓之间要不避亲疏,不分贵贱,一断于法。 收稿日期:2010-12-29 作者简介:杨璞玉(1989-),女,汉族,宁夏吴忠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外国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东方哲学;滕海滨(1969-),男,汉族,山东烟台人,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的相关研究。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古代传统思想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对世界,特别是对东方的文化产生过巨大影响。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及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于先秦至汉代这一时期。古代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嗲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还有一些古代经典著作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成功的管理思想和经验。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一批像孔子、管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孙子、韩非子、李斯、诸葛亮、李世民、王安石、康熙等等一大批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他们也称得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管理学家。在他们之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最具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治国、治生和治身。治国主要是处理整个社会、国家管理关系的活动,即“治国之道”。它是治理整个国家、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是对行政、军事、生产、市场等方面管理的学问;治生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它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管理学问;治身主要是研究谋略、用人、选才、激励、修身、公关、博弈、奖惩等方面的学问。 一、“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本的思想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兼爱”是墨子管理思想的核心所在。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有“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墨子的“兼爱”思想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它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来改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既能‘自爱’又能‘爱人’,从而每个人的利益都能得到满足。现代管理学上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领导平等对待员工,把员工当成企业运行的主体,尊重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及其创造的价值,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创造更大的价值。人本管理的管理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思想实质相吻合,是“兼爱”思想的延伸 二、“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意思是端正自己与他人,成就物业为自我。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人为”与“为人”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对任何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有从“人

东方管理思想重点总结汇总

东方管理本质特征: 以人为本:管理重心是主体人及其首创精神以德为先:以德治企,以德治国。侧重伦理规范行为人为为人: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行为,再图为他人谋福祉 东方管理理论体系:治身论、治家论、治商论、治国论、治和论——修身、齐家、治商、治国、平天下。 第一章:东方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东方管理学 (OM)是研究古今中外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及其运行规律的现代科学,它是一门融合东西方管理思想精华的新学科。OM研究范围:黄河、长江、恒河、印度河以及尼罗河流域的一切人类管理活动的精华。 东方管理汲取中国管理文化中道、儒、法、释、兵、墨以及回教和西方管理、华商管理等派别主干思想,开创性地提出: “三学”:中国管理学、西方管理学和华商管理学; “三为”: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 “四治”:治国、治商、治家和治身; “五行”:人道、人心、人缘、人谋、人才; “三和”:和贵、和合、和谐。 东方管理学的理论价值: (一)包容性:中华传统管理文化能够包容和吸收其他管理文化中优秀先进的成分。 (二)人本性:东方管理则强调人是管理的根本,是主体,追求的是人的全面自由地发展。 (三)系统性:整体观念是东方管理系统论的核心。天地、万物、人类社会、意识形态便是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 (四)创新性东方管理强调融合,及会泽百家。而每一次的融合,不仅丰富了东方管理的理论体系,而且还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整合组织资源。 (五)柔和性:东方管理讲究“仁治”,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六)服务性:管理者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自身修养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人”,即服务。 以亲、地、文、商、神等五缘为基础、家族式经营、网络化经营为特征的经营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东方管理将管理的要素概括为: “道、变、人、威、实、和、器、法、信、筹、谋、术、效、勤、圆等十五个方面。 道,治国之道。“治大国如烹小鲜”般易如反掌,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变,随机应变。老子曰:“天不变,道亦不变。” 人,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以资为本”等等。 威,运用权威。不以官职压人,而重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实,实事求是。孔子认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和,以和为贵。古训:“和气生财”、“人无笑脸莫开店”。 器,重器利器。孔子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机器兴邦说”等思想。

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的政治思想

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政治思想之比较(转载) (2012-09-16 07:40:02) 转载▼ 标签: 杂谈 2003年11月周志武、高剑平 马基雅维利(公元1465年~1527年)与韩非(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都是世界政治思想史上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尽管他们生活的时代各异,地域不同,但他们都生活在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马基雅维利生活在意大利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内忧外患、朝代更迭的时代。当时的意大利半岛上,有那不勒斯王国、米兰侯国、威尼斯、佛罗伦萨共和国和罗马教皇国,它们经常受法国和西班牙等国的侵扰。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意大利的许多城市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场和商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实现国家统一,发展资本主义是当时意大利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反映。 韩非子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群雄割剧,诸侯混战,相互吞并,这种斗争关系到每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当时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在许多诸侯国出现,客观上要求结束奴隶主贵族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并发展封建主义,韩非子的政治思想也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反映。 同样是大变革的时代,同样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和韩非子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探讨了时代的切身问题,提出了系统完整的政治理论,各自成为当时世界上伟大的政治设计师。韩非子死在秦国,他的思想也留在了秦国,在很大程度上被付诸实践,并最终导致秦统一中国。而马基雅维利一方面使政治与道德分离,证明政治的本质是权力;另一方面他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他的这一理论有着持久的生命力。本文拟从人性论,国家观、政策论、道德观四个方面去比较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及特色。 一、性恶说:政治理论基础 从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来说,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的第一个显著相同点在于:两者都持“性恶说”。 在西方政治学说史上,从柏拉图到中世纪许多政治学家都坚持性善论,认为理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马基雅维利则反其道而行之,他毫无顾忌地主张性恶说。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私的欲望。从古至今,所有的人都是无一例外地受利欲驱使,毫无社会道德可言。人可以忍辱而事杀父之仇人,却不能做到不切齿于侵夺他财产的人。他说:“一般而言,人都是忘恩负义、诈伪轻俘、怯懦、贪婪的。当你成功时,他一切都属于你,他们的血肉,他们的财产,他们的生命,他们的子孙,一切都贡献给你,但是,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他们就倒戈相向,落井下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