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7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7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7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

若用Y t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 t-l表示(t-1)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式中,G t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若用y 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产量,y t-1表示(t-1)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式中. g t为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2.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

国家间在人均收入方面,进而在生活水平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经济增长率在国家间有显著的差异。

增长率并不一定长期保持稳定。

一国在世界人均收入分布中的相对位置并非不变,各国均可以从穷国变为富国,反之亦然。

3.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

一种是增长核算,它试图把产量增长的不同决定因素的贡献程度数量化;另一种是增长理论,它把增长过程中生产要素供给、技术进步、储蓄和投资的互动关系模型化。

二、增长核算

增长核算方法把产出的增长分为两个不同的来源: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进步。当生产要素只包括资本和劳动时,则增长核算方法把产出的增长分解为资本增加、劳动增加和技术进步三个来源。

1.增长核算方程

设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N

Y ①

AF

(K

)

,

式中,Y、N和K顺次为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代表经济的技术状况,又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根据①可得:

②式中,MP N和MP 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

方程②可以整理为:

在竞争性的市场上,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是,将要素需求量固定在使要素的边际产量等于要素实际价格的水平上,因此,表达MP N×N和MP K×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收益,

从而表达式就是劳动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劳动份额,并记其为α。同理,

表达式就是资本收益在产出中所占的份额,简称资本份额,并记其为β。方程③可写为:

④即:

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有方程式④可得:

⑤式表示,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

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由于这一原因,表达式有时被称为索洛余量。

2.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因素归结为六个:(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3)资源配置情况;(4)规模经济;(5)知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其中,知识进展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相对)。这里知识进展含义广泛,包括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的进步和由于采用新的知识而产生的关于结构和设备更为有效的设计,还包括从国内外有组织的研究、个别研究人员和发明家,或者简单的观察和经验中得来的知识。丹尼森认为,技术知识和管理知识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不能只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

3.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1)鼓励技术进步。

(2)鼓励资本形成。

(3)增加劳动供给。

三、新古典增长理论

1.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定

(1)社会储蓄函数为S=sY,式中,s是作为参数的储蓄率。

(2)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

(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2.基本方程

在上述假定条件下,索洛推导出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

-

?

=

k)

k

n

sy

式中k为人均资本,s为储蓄率,y为人均产量(y=f(k)),n为劳动力的增长率,δ为资本的折旧率。从而sy为社会的人均储蓄;(n+δ)k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

?为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生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k

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即意味着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存量上升)。因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3.稳态分析

(1)稳态的含义

稳态指的是一种长期均衡状态。在稳态时,人均资本达到均衡值并维持在均衡水平不变;在忽略了技术变化的条件下,人均产量也达到稳定状态,即k 和y 达到一个持久性的水平。

②稳态的条件

稳态的条件为:

)0()(=?+=k k n sy 即δ

稳态增长率为:

n K

K N N Y Y =?=?=? 因此,稳态中(人均资本不变,即0=?k ),总产量(或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和总的资本存量的增长率均等于劳动力的增长率,n 即为稳态增长率(稳态中的产出增长率),且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等式中无s )。

4.储蓄率增加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国为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5.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1)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

(2)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即要达到稳态,需维持较高的稳态增长率,否则无法保证稳态。)

6.资本黄金分割律。

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此前提下,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了黄金分割率,其基本内容是: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目标是使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经济中的人均资本量(资本-劳动比率)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用方程表示为:

n k f =')(*

7.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稳态的条件为:k g n y s ~

)(~++=δ 稳态时,有效劳动平均的资本的k ~

的增长率为0,有效劳动平均的产量y ~

的增长率为0,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为g ,总产出的增长率为n+g 。

四、内生增长模型

1.基本模型 δδ-=?=???

??-=?=sA K K Y Y K sY K AK Y 其中,A 是一个常量,它衡量一单位资本所生产的产出量。这个模型不存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额外一单位资本均生产A 单位的额外产出。上式表明只要sA>δ,即使没有外生

技术进步的假设,经济的收入也一直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关键在于把只是看作一种资本,这样就能保证资本边际收益不变。

上述被称为AK模型的内生增长模型提供了一条内生化稳态增长率的途径,即如果可以被累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报酬,那么稳态增长率将被这些要素的积累率所影响。储蓄率s

越高,产出增长率也将越高。进一步地,这一模型暗示,那些能永久提高投资率的政府政策会使经济增长率不断地提高。

2.两部门模型

假定经济有两个部门,分别称为制造业企业和研究性大学。企业生产物品与劳务,这些物品与劳务用于消费和物质资本投资。大学生产被称为知识的生产要素,然后这两个部门免费利用知识。

该模型的数学方程为:

Y=F[K,(1-u)EN] 企业的生产函数

△E=g(u)E 大学的生产函数

△K=sY-δK 资本积累方程

这个模型也可以在不假设生产函数中有外生变动的情况下引起长期增长。在这里,长期增

长是内生地产生的,因为大学的知识创造不会停止。

对任何一个既定的u值,这种内生增长模型也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发挥作用。

五、经济周期

1.经济周期的含义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

图21—1对经济周期作了一般描述。

图21—1 经济周期

粗线表示潜在GDP的稳定增长趋势,细线代表实际GDP变化情况。A点对应着经济萧条,它是经济周期的底部。B点表明经济进入了复苏阶段。随着复苏进程的发展,产出到达趋势路径的上方,即图中的C点,称此时的经济处于经济繁荣。然后经济进入衰退期,此时产出增长速度慢于产出增长趋势,甚至产出可能为负增长。E点代表经济萧条,然后经济又开始复苏,另一个周期重新开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周期研究

(1)经济周期的分类:

①格拉周期

②基钦周期

③康德拉耶夫周期

④库兹列茨周期

(2)经济周期理论

①纯货币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是一种纯货币现象。经济中周期性的波动完全是由于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大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

②投资过度理论。一种用生产资料的投资过多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

③创新理论。该理论是由熊彼特提出的用技术创新来解释经济周期的理论,属于外生经济周期理论。

④消费不足理论。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的出现以及生产过剩的原因,并没有形成为解释经济周期整个过程的理论。

⑤心理周期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决定作用。

⑥太阳黑子理论。这种理论用太阳黑子来解释经济周期。这种理论认为,太阳黑子的活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而农业生产的状况又会影响工业及整个经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决定了经济的周期性。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1)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将经济周期归因于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该理论认为货币是影响总需求最基本的因素。

(2)乘数一加速数模型。其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该模型说明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如何导致总需求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波动。

(3)政治周期理论。代表人物是诺德豪斯。该理论将经济波动归因为政治家为重新当选而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操纵。

(4)建立在信息障碍条件下的货币周期模型。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该理论的观点是,对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使人们提供的劳动或者过多或者过少,从而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

(5)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代表人物是普雷斯科特。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由于总供给冲击所造成的,某一部门的创新或技术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会在经济中传播,进而引起经济的波动。

4.对经济周期理论的总结

将西方学者关于经济周期根源的论述划分为两类,即外因论和内因论。外因论是在经济体系之外的某些要素的波动中寻找经济周期的根源,如战争、革命、选择;石油价格、发现金矿、移民;科学突破和技术创新;甚至太阳黑子和天气,等等。

与外因论不同,内因论则在经济体系内部寻找经济周期的机制和原因。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次扩张都孕育着新的衰退和收缩,任何一次收缩也都包含着可能的复苏和扩张.

六、乘数-加速数模型

1.加速原理

在宏观经济学中,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

若以K代表资本存量,y代表产量水平,v代表资本一产量比率,即一定时期每生产单位货币产量所要求的资本存量的货币额,则有:

K=vY

注意到K是存量而y是流量,所以一般情况下,v>1。

引入时期的概念,则(t一1)时期的K和y的关系可表示为:

如果产量从Y t-1变动到Y t, 则资本存量也将从K t-1变动到K t,即:

于是资本存量的增加量是K t-K t-1.为了增加资本存量,需要投资支出净增

加。记I t 是时期t 的投资净额,即净投资,则有:

进而有:

①式表明,t 时期的净投资额决定于产量从(t -1)到t 的变动量乘以资本——产量比。如果Y t >Y t -1,则在时期t 有正的净投资。净投资取决于产量水平的变动,变动的幅度大小取决于v 的数值。资本一产量比v 在这里通常被称为加速数。

由于总投资由净投资与重置投资(或更新投资)构成,如果将重置投资视为

折旧,则在①式两边同时加上折旧,便有:

②式说明,如果加速数为大于1的常数,资本存量所需要的增加必须超过产量的增加。应当指出,加速原理发生作用是以资本存量得到了充分利用,且生产技术不变,从而资本——产量比固定不变为前提的。

2.乘数一加速数模型

(1)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

由萨缪尔森所提出的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t t t t G I C Y ++=

产品市场的均衡公式 ,1-=t t Y C β 10<<β

简单的消费函数 )(10--+=t t t C C V I I ,0>V 加速原理

式中,V 为加速数K/Y (即资本-产量比率,一定时期每生产单位货币产量所需求的资本存量的货币额。注意,K 代表一定时期的资本存量,Y 代表一定时期的平均产量水平),β为边际消费倾向△C/△Y ,Y t 为现期收入,Y t -1为前期收入,G t 为现期政府购买,I t 为现期投资,I 0为自发投资(指由出口、技术、政府政策等外生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

()1--t t C C V 为引致投资(指由收入或消费的变动所引起的投资)

。 由乘数——加速数模型德基本方程合并可以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描述方程(为一阶差分方程):

1101)(G C C V I Y Y t t t t +-++=--β

(2)基本思想

乘数——加速数模型描述了乘数和加速数交互作用导致经济周期变化的过程。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

(3)乘数——加速数模型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当出现一个投资变动率的增加时,在乘数作用下,会引起收入更大的变动。当闲置设备全部利用后,不仅投资引起收入更大的增长,而且,在加速数作用下收入的增长会导致投资将更快成长。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可利用资源一旦接近全部利用完,经济上升的变动率将下降。在加速数的作用下,投资将会更快下降。在乘数的作用下投资的减少使收入更快地减少。当有闲置设备出现,加速系数将不再起作用。由于总投资不可能为零,投资的减少就有

一个下限。一旦有了恢复重置投资的能力,和有了净投资的机遇,在乘数的作用下,经济开始复苏。

七、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因此,该理论有代表性的论文都把技术冲击作为波动源。实际周期理论强调的是,技术的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

习题详解

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规定为产量的增加,这里,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可具体表述为:(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2)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3)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这一能力的不断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以及体制和意识的相应调整。这一定义强调生产的可能性,而不是实际的生产。

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若用Y t表示t时期的总产量,Y t-1表示(t-1)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11

--

-=

t t

t

t Y Y

Y

G,式中,G t为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若用y t表示t时期的人均产量,y t-1表示(t-1)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

11

--

-=

t t

t

t y y

y

g,式中,g t为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

经济发展是与经济增长既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概念。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又不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污染的治理,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整个社会经济生活质量的变化等。

(1)经济发展所指的“发展”是从经济生活内部自行发生的,而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变化。如果情况是,在经济领域本身中没有这样的变化发生,而所谓的经济发展现象在实际上只不过是建立在这一事实之上,即数据在变化而经济则继续不断地使自己适应于这种数据,那么我们应当说,并没有经济发展。这样说的意思是:经济发展不是可以从经济方面来加以解释的现象;而经济在其本身中没有发展,是被周围世界中的变化在拖着走。

(2)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的问题。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

(3)经济增长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如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如何由不发达向发达过渡的问题。经济发展涵盖的范围比经济增长要广,不仅包括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涉及社会制度的改良等一系列的问题。

虽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但经济增长一般是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即它不仅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因此,经济增长理论专门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问题,而经济发展理论则专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因而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

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的问题。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问题的理论。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

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进步:生产要素由劳动和资本存量两部分组成。其中劳动的增加不只是量的增加还包括质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年龄等)。技术进步包括发明和应用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技术进步是通过使生产要素的使用更有效率而促进经济增长的。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式中,Y t、L t和K 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 t代表t 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

式中,G Y为产出的增长率;G 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和G 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的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涵义?

答: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k=sy-(n+δ)k

其中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δ)k项。(n+δ)k项可以这样来理解: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k。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总计为(n+δ)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人均储蓄超过(n +δ)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即△k >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上式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在这些国家中,劳动力人均资本量较高,因此人均产量也较高。相反,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在这些国家,面对人口增长,为保持资本一劳动比率不变,需要把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这种资本广化的要求使得资本深化变得更为困难,从而使得人均资本量减少。

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答: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因此储蓄率上升,会导致人均资本的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资本的增函数,因而储蓄率上升会增加人均产量,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储蓄率下降的结果则反之。

另一方面,稳态意味着:

所以,储蓄率的变动不能影响到稳态的增长率,从这点上说,储蓄率的变动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在图21-2中,经济最初位于C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们想增加储蓄。这使储蓄曲线上移至S′f(k)的位置。这时新的稳态为C′,比较C点和C′点,可知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这里得到的结论是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因为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图21-2 储蓄率增加的影响

5.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答: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假定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但当把n作为参数时,就可以说明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如图21-3所示。

图21-3 人口增加的影响

图中,经济最初位于A点的稳态均衡。现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从n增加到n′,则图21-3

中的(n +δ)k 线便移动到(n ′+δ)k 线,这时,新的稳态均衡为A ′点。比较A ′点与A 点可知,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从原来的k 减少到k ′),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这是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西方学者进一步指出,作为人口增长率上升产生的人均产量下降正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两个有着相同储蓄率的国家仅仅由于其中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

对人口增长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这是因为A ′点和A 点都是稳态均衡点,稳态意味着:

所以,当人口增长率上升,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也上升。另一方面,由于A 点和A ′点都是稳态均衡点,故人口增加对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增长率都不产生影响。

6.推导某一时期总产量、人均产量和人口这三者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答:由于Y y N

=,两边同时取对数得:㏑y =㏑Y -㏑N 两边同时对t 求导:

///dy dt dY dt dN dt y Y N

=- 有y Y N g g g =-

其中y g 为人均产量的增长率,Y g 为总产量的增长率,N g 为人口增长率。

上式说明,人均产量增长率可以表示为总产量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差。

7.说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答:(1)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新的经济周期理论模型。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的实际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实际冲击指对经济的实际方面发生的扰动,比如影响生产函数的冲击、影响劳动力规模的冲击、影响政府购买实际数量的冲击等。但实际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随时间发生的变化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冲击,通常称为供给冲击。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之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在种种实际冲击中,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最持久,因此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之源。

第二,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 对潜在GDP 的背离,而是潜在GDP 本身的变动。

第三,即使在短期,货币也是中性的。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实际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变化。

(2)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

第一,反向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反向的经济冲击会降低劳动的边际产品,相应地,在任何实际工资水平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从而导致均衡时,实际工资水平和就业量下降。由于反向技术供给降低了等量资本和劳动的产出数量,以及均衡就业数量的下降,产出的均衡水平将低于技术冲击发生前的产出水平。当产出的一般均衡水平(充分就业产出)发生变化时,由于快速的价格调整可以使实际产出等于充分就业产出,因此经济衰退时实际产出下降,繁荣

时实际产出增加,并且始终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第二,技术冲击是经济衰退的原因。尽管经济中存在许多类型的冲击,但实际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衰退源泉。经济波动可以由较大的、对整个经济都产生影响的技术冲击形成,也可以由一系列较小的技术冲击的累积效果产生。因此,尽管识别特别的、较大的技术冲击比较困难,经济周期仍可以是技术冲击的结果。

第三,对技术冲击的测量。索洛剩余是衡量技术进步最常用的测度标准,索洛剩余测量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K L A Y K L s s A Y K L ????=--。其中,A A ?为索洛剩余,Y Y ?为总产出增长率,K K ?、L L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K s 、L s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在总产出中的份额。

8.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

y =f (k )=2k -0.5k 2

人均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为0.03,求:

(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 值。

(2)与黄金律相对应的人均资本量。

答:(1)经济均衡增长时,s f (k )= nk ,

将s =0.3,n =3%代入,

有:0.3(2k -0.5k 2)=0.03k

化简得:20k -5k 2=k ,

解得:k =3.8

(2)按黄金分割律要求,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f ′(k )=n

于是有2-k =0.03,解得k =1.97

即为与黄金率相对应的稳态的人均资本量。

9.设一个经济的人均生产函数为y k =。如果储蓄率为28%,人口增长率为1%,技术进步速度为2%,折旧率为4%,那么,该经济的稳态产出为多少?如果储蓄率下降到10%。而人口增长率上升到4%,这时该经济的稳态产出为多少?

答:稳态条件为:sf (k )=(n +g +δ)k

代入数值得:0.28k =(0.01+0.02+0.04)k

解得:k =16,从而,y =4,即经济的稳态产出水平为4。

如果s =0.1,n =0.04,则根据sf (k )=(n +g +δ)k ,得:k =l ,y =1。

可见储蓄率的下降和人口增长率的上升使得经济中的总产出下降至1。

10.已知资本增长率g k =2%,劳动增长率g l =0.8%,产出增长率g y =3.1%,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a =0.25,在这些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多少?

解:由题意,资本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为a =0.25

则,劳动的国民收入份额为:b =1-a =0.75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供给的增加取得的增长率为:

a ·g k +bg t =0.25×2%+0.75×0.8%=1.1%

而实际的产出增长率为:g y =3.1%

二者差额为:3.1%-1.1%=2%

实际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和劳动取得增长率两者的差额即为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取得的增长率,即因技术进步,提高了要素生产率而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因此,在本题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

11.设一个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

Y t =A t f (n t , k t )

其中,Y t ,n t 和k t 分别为t 时期的总产量、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A t 为t 时期的技术状况。试推导经济增长的分解式,并加以解释。

解:增长率分解式为k L A y G aG G β++=G

推导过程如下:

已知总量生产函数为),(t t t t K L f A Y = ①

对①式求时间t 的全导数,可得:

dt

dK K f A dt dL L f A K L f dt dA dt dY t t t t t t t t t t ???+???+=),( 在上式两端除以Y t ,并且定义参数t t t t Y L L Y a //???=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参数t t t t Y K K Y //???=β为资本的产出弹性,则有:

t

t t t t t t t K dt dK L dt dL a A dt dA Y dt dY ////β++= ② ②式就是增长率的分解式。它的左端为产出的增长率,右端第一项为技术进步增长率,第二、三项为参数与资本、劳动投入量的增长率的乘积。

方程②式在实际应用时,由于原始资料中Y 、L 、K 均是离散的数据,所以,在时间间隔△t 较小时,可以用差分方程来近似代替②式:

t

t t t t t t t K t K L t L a A t A Y t Y ??+??+??=??////β ③ 为了使方程的形式更加简练,可记为:

t

t K t t L t t A t t Y K t K G L t L G A t A G Y t Y G ??=??=??=??=/,/,/,/ 则③化为④式:

K L A Y G G G G βα++= ④

④即增长率的分解式。

上式的意义是,产出的增长率是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由于L K Y G G G 、、的数据可以从历史资料的分析中得到,因此,在用适当的方法估计参数α和

β之后,便可以把技术进步增长率A G 作为“余值”计算出来,即有: )(K L Y A G G G G βα+-=

此外,从分解式④可以看到,当参数和都小于1时,要想提高产出增长率,技术水平的提高最为有效,这也是为教育投资的政策提供了理论说明。

12.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总量生产函数为

Y =F (K ,L )=1233K L

(1)求稳态时的人均资本量和人均产量;

(2)用这一模型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富裕,而他们那么贫穷”:

(3)求出与黄金律相对应的储蓄率。

答:(1)由所给的总量生产函数,求得人均生产函数为:

y =k 31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条件为:

sf (k )=nk

即 1

3sk nk =

解得人均资本量为:

3

2()s k n *

= (1) 将其代入人均生产函数,求得稳态的人均产量为:

11

3

2()()s y k n **== (2) (2)解释国家间的生活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均收入,从(1)式、(2)式可知,当一个国家的储蓄率高,人口增长率低时,该国的稳态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就相对较高;反之,则正好相反。因此,根据这里的模型,可以用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差异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富裕,而他们如此贫穷”这个问题。例如当今社会,非洲一些国家储蓄率跟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相当低,而他们的人口增长率很多时候反而比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要高,这就造成了这些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更加贫穷。同时此模型也告诉我们,一国要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国家更加富裕,必须要尽量增加储蓄率和减少人口增长。

(3)黄金律所要求的资本存量应满足

f ′(k )=n 即:,在稳态时,

所以有:

所以即为所求。 13.设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框架下,生产函数为:

Y =F (K ,L)=(KL )1/2

(1)求人均生产函数y =f (k );

(2)若不存在技术进步,求稳态下人均资本量、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量。

解:(1)人均生产函数212121)(k L K L KL L Y y =??

? ??==== (2)设人口增长率为n, ,储蓄率为s,折旧率为δ,人均消费水平为c ,则,

稳态经济下()sy n k δ=+,即k n sk

)(21δ+=

于是: 2

??? ??+=δn s k

δ

+=n s y 2

)()1(δ+-=-=n s s sy y c 1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已知生产函数为y =2k -0.5k 2,y 为人均产出,k 为人均资本,储蓄率s =0.1。人口增长率n =0.05,资本折旧率δ=0.05。试求:

(1)稳态时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2)稳态时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

解:(1)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条件为:

k n sy )(δ+=

代入数值得:k k k )05.005.0()5.02(1.02+=-

解得:2=k

把2=k 代入生产函数,得y =2×2-0.5×22=2

即稳态时人均资本2=k ,人均产量y =2。

(2)稳态时的人均储蓄为2.021.0=?=sy 。

稳态时的人均消费为8.129.0)1(=?=-=-=y s sy y c 。

提高题

一、概念题

1.经济周期(中南财大2001研;北京化工大学2005研;华东理工2005研;北交大2006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

答: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

2.经济增长(中南财大2003研;北航2005研;东北财经2006研)

答: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的长期增加,即按不变价格水平所测定的充分就业产量的增加。通常以国民生产总值GNP (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测度,GNP 的增长描述了一国整体生产能力的扩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表示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理论的问题。其发展主要经历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三个阶段。

3. 索洛剩余(厦门大学2006研)

答:索洛剩余又称索洛残差、索洛余量,是指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索洛剩余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在发达国家制度比较稳定,除去资本和劳动贡献后确实主要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在发展中国家,很大一部分正在经历了制度变革和经济自由化的过程,显然制度进步会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这样计算出来的“索洛剩余”不但包括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包括了经济制度的改变(改革使市场经济建立,降低交易费用)对经济的贡献。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K L A Y K L s s A Y K L ????=--。其中,A A ?为索洛剩余,Y Y ?为总产出增长率,K K ?、L L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K s 、L s 分别为资本和在总产出中的份额。

4.内生增长理论(中山大学1999,2002研)

答: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种,它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内生增长理论用规模收益递增和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依赖于储蓄率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其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化。

根据其依赖的基本假定条件的差异可以将内生增长理论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使稳定增长率内生化的两条基本途径就是:①将技术进步率内生化;②如果可以被积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报酬,那么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稳态增长率被要素的积累所影响。

二、简答题

1. 根据现代国民收入理论,假如其他条件不变,储蓄的变化将对国民收入产生什么影响?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假如其他条件不变,储蓄率的变化将对国民收入增长率产生什么影响?这两个结论有矛盾吗?如何解释这个“矛盾”?(北师大2006研)

答:(1)根据现代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储蓄增加,则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将减少,居民用于消费的支出将减少,从而一国经济的总需求将减少,一国经济将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一国经济中的总产出也将减少。因此,储蓄的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的减少。

(2)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一国经济的增长率为:Y s G Y v ?==,其中G 表示一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Y/Y ?),s 表示储蓄率(S/Y ),v 表示边际资本产量比率(K/Y ??)。从哈罗德-多马模型可见,储蓄率水平的提高,将提高一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储蓄率的降低将降低一国国民收入的增长率。

(3)(1)和(2)中的两个结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1)和(2)中两个理论分析储蓄对国民收入影响的时间长短不同:现代国民收入理论主要是从短期来考虑一国储蓄水平对一国国民收入的影响。在短期内,储蓄的增加将会造成可支配收入的减少,消费水平的降低,总需求的不足,一国国民收入的下降。但是在长期内,一国的较高的储蓄水平,会增

加一国经济中的资本存量,从而提高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主要是从较长的时期内考虑了储蓄对一国资本存量的影响以及对一国国民收入的长期影响。因此,从不同的时间范围来理解以上两个结论,两者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2.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

(1)怎样衡量各种投入对增长的贡献?

(2)“转变增长方式”的含义是什么?

(3)怎样转变增长方式?(南京大学2006研)

答:(1)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

Y K L t

Y K L t

αβ

????

=()+()+,其中

Y

Y

?

为总产出

增长率,

K

K

?

为资本增长率,

L

L

?

为劳动增长率,

t

t

?

为技术进步率,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

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

因此,资本投入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α

K

K

?

来表示,劳动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β

L

L

?

表示,技术进步对增长的贡献可以用

t

t

?

来表示。

(2)根据新古典的经济增长核算公式,“转变增长方式”的含义是改变传统的倚重于资本和劳动的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为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能力,更好地促进经济节约、快速发展。由增长核算公式可见,资本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作用取决于其投入增长率乘以其产出弹性,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大,技术进步1%,能引起产出增长1%。因此,转变增长方式主要就是改变传统高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实现节约型的经济增长。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措施主要有:

①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②要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抓住以下重要环节:要转变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要全面理解发展的内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③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尤其要大力发展能耗低、需求大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先进制造业的比重,通过结构调整,构建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要努力提高科技水平,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增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形成转变增长方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加快改革引发粗放型增长的体制和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加快完善相应的法律和法规,把企业投资、生产行为和政府行为“逼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计算题

1. 假设生产函数形式为Y=0.5K1/3N2/3

求:(1)用储蓄率(s)和折旧率(δ)推导K/N和Y/N的稳态水平。

(2)用储蓄率(s)和折旧率(δ)推导稳态单位工人消费的表达式。

(3)假设折旧率δ=10%,试求出黄金规则水平下的储蓄率。

(4)假设在生产函数中加入技术进步的贡献,即Y=0.5K1/3(AN)2/3。假设储蓄率为20%,折旧率为5%,工人人数年增长率为2%,技术年增长率为3%,试求出单位有效工人产出、单

位有效工人产出增长率和产出增长率。(厦门大学2006研)

解:(1)生产函数可以写成密集形式为:

1323131313Y N 0.5K N N 0.5K N 0.5K N -===() ① 在经济达到稳态水平时,s Y N n g K N δ()=(++)() ②

其中n 为经济中劳动的增长率,g 为技术进步率。在此假设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为零,则由①、②两式可得稳态时,32K N s 2δ*()=(),12Y N s 2δ*

()=0.5()。 (2)稳态时单位工人的消费为总产出减去储蓄,即:

12c s Y N s s 2δ*

*=(1-)()=0.5(1-)() (3)在黄金规则下,

213Y N s K N ]s 2K N δδ-*??-()11=[()=()=()66

折旧率δ=10%时,黄金规则的储蓄率为:s =

13

。 (4)由Y=0.5K 1/3(AN )2/3可得, 1323131313Y AN 0.5K AN AN 0.5K AN 0.5K AN -()=()()=()=()

在经济达到稳态水平时,s Y AN n g K AN δ()=(++)() 因此,单位有效工人的资本为:32s K AN 2n g δ*()=[](++)

单位有效工人的产出为:12s Y AN 2n g δ*()=0.5[](++)

=0.5 稳态时,每单位有效工人的产出水平都达到了稳态值,不再改变,因此,每单位有效劳动的产出增长率为0。 总产出增长率为:Y K 2A N Y K 3A N

????1=+(+)3 K sY K K K

δ?-==0.15 所以总产出增长率为:Y Y

?=0.05 2. 有以下生产函数的索洛增长模型描述了一个经济:y=k

(1)解出y 作为s ,n ,g 和δ的函数时,达到稳定状态时的值。

(2)假设一个发达国家的储蓄率为28%,人口增长率为每年1%;一个不发达国家储蓄率为10%,人口增长率为每年4%。而在这两个国家中,g=0.02,δ=0.04。求出每个国家稳定状态的y 值。

(3)不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华中科技大学2006

研)

答:(1)根据索洛增长模型,当经济达到稳态时,满足条件:

k sy n g k 0δ =-(++)=

因为y=k ,所以可以解出s k n g δ

*2=()++,所以稳态人均收入为: s y n g δ

*=++ (2)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稳态收入为:1s y 4n g δ

*==++ 对于不发达国家而言,稳态收入为:2s y 1n g δ

*==++ (3)通过(2)的计算,对比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的差异,可知不发达国家较低的储蓄率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造成了其较低的稳态人均收入。因此,不发达国家可以采取鼓励储蓄的政策来提高储蓄率,从而提高其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同时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如计划生育政策)来降低人口的增长率,从而提高其人均收入水平。

3. 已知solow 模型的生产函数为a y k =,折旧率为d ,人口增长率为n ,求最优消费的储蓄率。(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7研)

解:

1*1*

**(1)S.T.sy=(n+d)k ()

...()()()max ()k

a a c y sy

n d F O C k a

n d k s n d k a y n d k

--=-?+?=+==+=-+a (稳态条件),y=k 生产函数a k

进一步得:c=k max

即,最大化稳态消费的最优储蓄率为a 。

解:当经济均衡增长时有:

()sy n d k =+ ①

经济均衡增长时,消费为:

()c y sy y n d k =-=-+ ②

把a

y k =代入(2)式得: ()c k n d k α=-+ ③

则最优消费时的人均资本为:

1

1()n d

k αα-+= ④

又由(1)得

1()()()n d k n d k s n d k y k

αα-++===+ ⑤ 把④代入⑤得

s α=

即最优消费得储蓄率为s α=。

四、论述题

1.评述库兹涅茨的倒U 字假说。(武大2003研;华中科技大学2004研)

答:(1)倒U 字假说,又称库兹涅茨曲线,其主要内容是:在经济为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随同经济发展而趋于不平等;其后,经历收入分配暂时无大变化的时期;到达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收入分配将趋于平等。如果用横轴表示经济发展的某些指标(通常为人均产值),纵横表示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指标,则这一假说揭示的关系呈倒U 字形。

库兹涅兹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长期趋势假设为:在前工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经济增长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是短暂的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阶段逐渐缩小。他认为5%是经验材料,95%是推测,其中还可能有如意算盘之嫌疑。

倒U 字假说背后的决定因素是人们普遍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库兹涅兹认为使分配不公平的力量包括:(1)储蓄集中于高收入者手里;(2)增长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动同步,而工业中的收入不平等高于传统农业中的不平等;(3)工业化中的集中性趋势也会造成很大的不平等;(4)政府对工业的援助导致城乡的不平等。同样减少不公平的力量有:(1)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如救济法、累进税、财产税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平等;(2)技术创新会导致产业或企业发展的兴衰变化,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会减低收入分配不平等;(3)人口变动,如人们会从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导致收入差别减小,这种劳动力流动具有“搅拌”作用,缓解收入不公;(4)对发展中国家,很多人设想所谓的“滴漏效应”,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分配的利益会自上而下地产生滴漏,导致收入分配的差距收缩。

减少不公平的力量有:国家通过立法等手段,如救济法、累进税、财产税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平等;技术创新会导致产业或企业发展的兴衰变化,原有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会减低收入分配不平等;人口变动,如人们会从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导致收入差别减小,这种劳动力流动具有“搅拌”作用,缓解收入不公;对发展中国家,很多人设想所谓的“滴漏效应”,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分配的利益会自上而下地产生滴漏,导致收入分配的差距收缩。

(2)库兹涅茨的倒U 字假说说明了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可能存在的一种联系,但这个假说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

第一,理论基础方面。库兹涅茨的倒U 字假说是根据经验得出的一个规律,并没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事实上库兹涅茨本人也指出这一规律可能是:“5%是经验材料,95%是推测,其中还可能有如意算盘之嫌疑。”

第二,该假说只是指出可能存在一种关系,并没有说明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变化的过程和机制,后人从人口迁徙、产业结构转型、生产的社会关系、所有权、社会阶级、殖民地和政府作用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这种途径。

第三,发达国家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因为库兹涅茨的假说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而今天欠发达国家的增长起点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进入现代经济增长前夕

的境况有很大不同。就以资源和人口迁徙角度上看,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以世界范围的资源为其发展的动力,以世界范围内的地域为其人口迁徙的地方,如瑞典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是随着工业化过程转移到城市,而是绝大部分的人口迁徙到了美国,这些都是后发国家所不可能的。

(3)在库兹涅茨提出假说以后,很多经济学家沿着这一主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增长过程的说明,包括人口迁徙、产业结构转型、生产的社会关系、所有权、社会阶级、殖民地和政府作用等多个议题;(2)发达国家经验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因为库兹涅茨的假说是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他本人认为:“今天欠发达国家的增长起点在很多方面都与现在的发达国家在进入现代经济增长前夕的境况有很大不同”(1973),就以资源和人口迁徙角度上看,发达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以世界范围的资源为其发展的动力,以世界范围内的地域为其人口迁徙的地方,如瑞典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是随着工业化过程转移到城市,而是绝大部分的人口迁徙到了美国,这些都是后发国家所不可能的。(3)不公平变动的政治后果。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经济周期规律及理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的这篇综述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分析经济周期的成因、影响及应对经济衰退与萧条的措施与方法,以及一些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 经济周期原因理论 对于世界上各个国家来说,经济周期是逃避不开的。经济永远处在繁荣和衰退之间的循环之中,商界及民间对于未来生活总是从乐观的高峰跌落到失望的深渊,又在某种契机下雄心再起。 1.经济周期 1.1经济周期的定义 首先,我们通过下面表格给出的美国自1981年至2010年的实际GDP数据来简单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年12月GDP增幅大幅减小,到2002年6月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低水平,2002年经济开始复苏,2007年底经济增幅开始下降,2009年6月降至最低的-4.11%。这就反映出了经济增长具有周期性。每一周期大约10年左右。下面,我们就具体了解一下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分别是衰退、萧条、复苏和繁荣四个阶段。 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分为经济收缩阶段和经济扩张阶段。衰退和萧条属于

经济收缩阶段。复苏和繁荣属于经济扩张阶段。这两个大阶段有着不同的经济特征。 当经济出现衰退并且暴跌至谷底的时候,经济不可能再也恢复不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期复苏,而当经济出现繁荣的时候,这种景象也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因此,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研究清楚经济出现暴跌时应采取何种措施才能使经济重回正轨,而经济繁荣时期,如何才能使经济尽可能长的持续这种繁荣是十分重要的。 商品生产者必须对于经济周期的变化了如指掌。当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时候,也就是经济繁荣的时期,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资金周转灵便。这时商品的生产者加大人、物财力的投入,加快商品的生产,就会取得盈利。相反,则应减少原材料、劳动力的投入,缩小生产规模,加快库存清空,尽可能小的减少损失。 因此,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商品生产销售者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必须有着深刻的了解、把握,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1.2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 1.2.1经济周期收缩阶段的特征及影响 衰退是按照现行的价格计算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小于相应的总产量时,经济衰退就开始了,通常延续六个月到一年时间,以经济中许多部门广泛的紧缩为标志,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阶段。 经济衰退对当今世界日趋一体化的经济有着消极的影响。经济衰退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后,失业率陡增。2007年12月失业率仅为5%,2008年12月的失业率就升到7%,2009年1月,美国失业率为7.8%,2009年2月,失业率上升至8.3%,此后失业率一直高居8%关口上方。据国劳工部1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份美国非农业部门失业率为7.9%。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经济衰退阶段失业人口的增加影响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还会引起社会动荡。 经济衰退影响工业生产,造成外贸缩减。1929~1933年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中,世界上几个重要国家经济大幅缩减。美国工业下降46.2%,外贸缩减70%;德国工业下降40.6%,外贸缩减69.1%;英国工业下降28.4%,外贸缩减50%;日本工业下降8.4%,外贸缩减50%。这场危机使资本主义社会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经济衰退影响一国工业生产,由于工业生产的减少,使得对外贸易缩减,从而有影响另一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一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同时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衰退对股市、银行业也产生巨大的影响。1930年美国倒闭银行934家,1931年美国倒闭银行1440家,1932年美国倒闭银行1453家,1933年美国倒闭银行1783家,这足以

经济增长理论

第十章 经济增长理论 例题讲解: 例1 名词解释: (1)经济增长:为一国生产能力的增长,或者实际产量的增加。它以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额或增长率为指标来衡量。 (2)实际增长率:是指实际上所发生的增长率,即事后统计的增长率,它是根据储蓄率与实际资本—产量比而计算出来的,用G A 来表示: v s G A = (3)有保证的增长率:也称合意的增长率,是出自人们的意愿并愿意维持下去的增长率,用G W 表示:r W v s G = 其中v r 为意愿的资本—产量比。 (4)自然增长率:是自然资源、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最适宜的”增长率,以G N 来表示,显然G N =n 。 (5)不稳定原理:哈罗德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实际增长率G A 并不必然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G W ,二者的相等只能是偶然的事情。而一旦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出现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反而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这个结论被称为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例2 假设资本—产出率为3,一国的国民收入为1000亿美元,消费为700亿美元,而该年的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第二年的增长率应该为多少? 解:根据题意,%301000 70011=-=-=y c s ,4=v 据哈罗德增长模型基本公式, %103 %30===v s G 所以第二年的增长率应为10%。 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 A 、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B 、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C 、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D 、工资水平的提高。 2、经济增长在图形上表现为( ) A 、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的一点; B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 C 、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D 、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的一点。 3、可持续发展指的是( )的经济增长。 A 、没有过度的技术进步; B 、没有过度的人口增长; C 、没有过度的资本投资; D 、没有过度地使用自然资源。 4、资本深化是指( )。 A 、增加每单位资本的工人数; B 、增加人均资本量; C 、减少人均资本量; D 、将资本从低效部门重新配置到高效部门。 5、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刻画投资需求效应的是( )。 A 、乘数; B 、资本边际效率; C 、加速数; D 、以上都不对。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财务培训]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财务培训]第七章经济 周期理论

第七章经济周期理论 1825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以后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这样的危机,面对危机时期生产锐减、物价暴跌、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的状况,人们将这种危机称为“恐慌”或其他令人生畏的名称。同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冷静地分析这种现象。就在大多数经济学家仍把危机作为一种孤立的现象时,法国一位原来行医的学者C·朱格拉提出,危机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经济中周期性波动中的一个阶段。从那时以来,经济周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主题之一。 现代宏观经济理论把经济周期作为以国民收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短期周期性波动。经济周期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动态化。本章介绍经济学家对经济中周期性波动这种现象的解释。第一节经济周期的基本知识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什么是经济周期?经济学家给经济周期下了这样一个定义:“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收缩,接着是进一步扩张。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曾作了这样的描述:“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

是快速的。新的高涨可以表现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它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灾难性的萧条。简单说来,这就是所谓‘经济周期’。” 从萨缪尔森的这种描述中可以看出,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人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学家在解释这一定义时强调:第一,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的波动。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第二,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第三,虽然每次经济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之点,即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 经济周期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收缩阶段常常短于扩张阶段,其振幅可能是收敛性的、发散性的或稳定性的。如果更细一些,则把经济周期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性阶段。 可以用图来说明这四个阶段的特点。 图中纵轴Y代表国民收入,横轴t代表时间(年份),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N代表正常的经济活动水平。A为顶峰,A~B为衰退,B-C为萧条,C为谷底,C-D为复苏,D-E为繁荣,E为顶峰。从A-E即为一个周期。A-C,即衰退与萧条,就是收缩阶段,

经济增长理论一

CH 11 经济增长理论(一) 一、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一)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假设条件 ① 假定储蓄S 与国民收入Y 呈一种简单的比例函数:S=sY ,这里s 为平均和边际储蓄倾向。 ② 假定劳动力以不变的外生比率n 增长,且L L n ? = ③ 假定没有技术进步,并对资本存量K 不进行折旧。 上述假定对哈罗德模式并不是必要,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简单化。 ④ 在哈罗德模式中,假定生产函数具有固定系数的性质,生产一单位的产出Y 需要劳动L 和资本K 惟一给定,即: ?? ? ???=u L v K Y ,min (二)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 一个经济社会的资本存量K 和总产出Y 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即: K=V Y 从而 ?Y= V ?K 其中,V 被称为资本-产出比。 定义经济的储蓄率为s ?K =I=S= sY= ?Y/V 则 G=?Y/Y=s/V

即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基本公式。它表明,当经济处于均衡时,国民收入增长率等于该社会的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 (三)哈罗德-多马模型的含义 1.哈罗德—多马模型从凯恩斯的S=I这一公式出发,认为要使经济均衡增长,一个国家每一时刻的储蓄应当全部转化为投资。 2.由于储蓄比例和资本生产率共同决定经济增长率,因而即可以在资本生产率既定的条件下,用改变储蓄比例或投资比例的办法来改变经济增长率,也可以在储蓄比例不变的前提下,用改变资本生产率的办法来使经济增长率发生变动。 3.哈罗德—多马模型的经济增长模型认为,凯恩斯用短期分析法,从有效需求不足出发,只注意投资在增加总需求方面的作用,未注意到投资在总供给方面的作用。由于投资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所以投资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可以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具有生产能力效应,可以增加总供给。 (四)均衡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 1.均衡增长率。均衡增长率(warranted rate of growth) ,也称为合意的(满意的、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相 等的增长率。其公式为Gw=s d /v r 。其中,Gw表示均衡增长率;s d 表示 意愿的(desired)储蓄率,即人们当前意愿储蓄的金额占其收入的比例;v r 表示意愿的资本-产量比率,即理性的企业家认为理想的资本-产量率。 哈罗德指出,假设s d 和v r 既定,则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实现 每一年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均相等或平衡的均衡增长,必须有足够的有效需求,保证由需求带动的国民收入(产量)增长率Gw所引致的投资I(=Gw·v r )恰好能够完全吸纳既定的储蓄。

经济周期理论

CH 10 经济周期理论 一、对经济周期理论的回顾 1.太阳黑子理论:杰文斯(英)

2.雨量说:亨利·穆尔(美国) 3.政治周期说:卡莱斯基(波)政治力量的对比、竞选周期等 4.创新理论:熊彼特(奥)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 熊彼特以“创新理论”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解释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趋于灭亡的结局,形成了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创新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至高无上的作用。 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和分析,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新组合。资本主义就是这种“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方法”,即所谓“不断地从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一种创造性的破坏过程”。 以“创新理论”为基础,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运动的理论。 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纯模式”或“二阶段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的分析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 1939年美籍奥国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在《经济周期》一书中提出。熊彼特认为分析经济周期可分为“二阶段模式”(或“纯模式”)分析和“四阶段模式”分析两个步骤,前者是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纯理论分析,后者是以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为基础。 在“纯模式”分析中,熊彼特假定:在“创新”之前经济处于静态均衡,企业的支出等于收入,没有利息和利润。但是,由于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重组,企业家为获得超额利润(新产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价值差额)而努力创新,当创新浪潮出现时,社会上对银行信用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扩大,从而引起经济高涨。当创新扩展时,竞争使商品价格趋于下跌,盈利机会减少,银行信用收缩,于是经济从繁荣转入衰退。如此循环往复。 在“四阶段模式”分析中,熊彼特认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存在着“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创新浪潮不止一次,“第一次浪潮”中“创新”引起对生产资料需求和银行信贷的扩张,同时引起新工厂的建立和新设备的增产。这时一般又会伴随着对消费品需求的增长,在物价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社会出现许多投资机会,出现了投机。此即,第二次浪潮”。“第二次浪潮”中许多投资机会与本部门的“创新”无关,信用扩张只是为一般企业和投机活动提供资金。因此,“第二次浪潮”中就已包含了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并且它不可能有自动调整走向新均衡的能力,当经济中出现收缩而引起“衰退”时,不能直接导致新的均衡阶段——“萧条”,这个阶段不仅投资活动趋于消失,而且还会引起破坏。“萧条”发生后,第二次浪潮的反应逐渐消除,进入恢复调整阶段——“复苏”。从“复苏”进入“繁荣”又需有一次“创新”浪潮。熊彼特认为,由于创新并不是平稳进行的,同时各种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而经济周期的长短也是不一样的。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王峰杰 【摘要】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认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宏观经济能够自动沿着充分就业轨迹增长。由于均衡增长率正好等于劳动增长率,在经济均衡增长时,人均产量将保持不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储蓄率与降低人口增长率等,增加人均产量。 【关键词】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广化资本深化人均产量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假设: 第一,撇开政府与国际部门,为两部门经济。 第二,仅仅使用劳动与投入两种要素生产产品,且不存在技术进步,则总量生产函数为:Q=F(L,K)(1) 其中,Q表示总产量,L表示劳动,K表示资本。 第三,各种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即随着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它们的边际产量(MP L、MP K)递减。 第四,规模报酬不变,即: (2) 令k表示资本—劳动比率,即k=KL,可得: Q=L?f(k),或QL=f(k)(3)

这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与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中的生产函数不同,该生产函数中的资本—劳动比率(k)可以变动,因为人均产量(QL)就是人均资本量(k)的函数。 第五,每一时期的劳动(用L表示)按固定比率n增长,即: (4) L t=L 0e nt 第六,不存在资本折旧,则投资(用I表示)会增加资本存量,即: (5) 第七,储蓄函数采取长期的形式,即S=s(Y)。其中,S表示储蓄,s表示储蓄率,即s=SY,Y表示实际产量或实际收入,等同于Q。 第八,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在两部门经济中,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就是投资等于储蓄,即: I=S(6) 从上述假定条件,可以推导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 (9)式就是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基本方程。该方程表示,从长期来看,储蓄必然等于投资。一个社会由人均储蓄sf(k)转化而来的新资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nk)是为新增加的每个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量,称为“资本广化”;另一部分(dkdt)则用来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即为每个人配备更多的资本品,称为“资本深化”。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在两部门经济中,社会总产品扣除消费(C)以后,剩下的便是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投资所增加的资本存量,分成两部分,用于两种用途:一部分为新增加的劳动力提供社会平均水平的资本,另一部分用于增加人均资本拥有量。 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是人均储蓄量等于“资本广化量”,“资本深化量”等于零,即: sf(k)=nk(10)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 凯恩斯的经济周期理论是就业通论在经济周期方面的应用,他认为经济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产生的投资波动。 在经济繁荣的后期,由于人们乐观的预期,资本品不断增多,成本利率也有所提高,但易被忽略。当市场幻想破灭时,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流动偏好急剧增强,从而利使率上升,最终使投资的下降更为严重。他主张用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来解释危机,并以此作为从扩张进入紧缩的转折点。 经济周期的第一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一个因素:由于使用,消耗和废弃,出现资本膨胀短缺,使资本边际效率提高;经济周期的第二个时间因素,即决定萧条的持久期的第二个因素:在于剩余存货的存储成本,须降价处理剩余存货,压缩产量,直至剩余存货被完全吸收,这相当于负投资。 在衰退期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衰退初期阶段,存货投资可能增加,并抵消负投资;下一阶段,两者短期内都可能出现负投资;通过最低点,存货可能仍是负投资,部分抵消再投资;最后,复苏时,两者对投资同时起促进作用。 一段时间后,资本,剩余存货和流动资本的减少,导致它们的稀缺性明显恢复,因而资本边际效率提高。萧条期间,出于交易动机使货币数量减少,利率下降,从而导致成本下降,促进投资增加。由于收入下降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就业乘数大,产量,就业和收入增长快。此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危机又突然发生,这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战后的恢复阶段(二战结束—20世纪5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最严重的是日本和欧洲各国,战后,首要任务是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生活;美国本土不但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且生产力极大增长,战后,将经济转向和平时期的轨道。 战后世界经济虽困难重重,但迅速得到恢复,至1950年,全部恢复战前水平。其原因:1这些国家劳动力素质较高;2美国的扶植政策,实施“马歇尔计划”;3西欧各国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普遍开始国家干预经济。 2高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1973年) 世界经济经过短暂的恢复阶段后,进入长达20多年的高速发展期。世界主要资本国家的经济增长飞速,产业结构也进行深刻调整,农业明显下降,工业保持不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生产力极大提高。 3“滞胀”阶段(1973年——20世纪80年代初) 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下降,失业增加”与“物价上涨”同时并存的局面。出现该局面的原因:一是战后国家普遍实施凯恩斯主义,增加政府支出,扩大货币供给量,导致政府赤字扩大,物价上涨;二是中东战争,油价提高,大大提高发达国家生产成本,带动其他商品涨价。 4低通胀,低增长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这一阶段,西方国家的高通货膨胀得到控制,膨胀率逐步下降,但经济增长率仍然保持较低速度,因为发达国家普遍采取压缩政府财政支出,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降低所得税等政策。 5“新经济”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美国经济从开始持续,稳定,较快地复苏和增长,长达十年之久,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经济增长周期。政府财政赤字减少,美国GDP增长非常强劲。并被专家认为进入“新经济”时代。但同时期欧洲和日本并没那么好,长期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2020年整理宏观经济学第七章习题及答案.doc

第七单元经济周期理论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 1.经济周期的含义、阶段与种类; 2.经济周期的原因; 3.卡尔多经济周期模型; 4.乘数-加速数模型 一、单项选择 1.经济周期中的两个主要阶段是()。 a.繁荣和萧条; b.繁荣和衰退; c.萧条和复苏; d.繁荣和复苏。 2.下列对经济周期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复苏,繁荣,衰退,萧条; b.复苏,繁荣,萧条,衰退; c.复苏,萧条,衰退,繁荣; d.复苏,衰退,萧条,繁荣。 3.由于经济衰退而形成的失业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自然失业。 4.下列哪种说法表达了加速原理()。 a.消费支出随着投资支出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 b.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c.国民收入随着投资支出的变化而变化; d.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一轮一轮地减少。 5.下列哪种说法没有表达加速原理()。 a.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将导致投资支出的变化; b.消费支出的变化会引起投资支出更大的变化; c.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一轮一轮地减少; d.投资支出随着国民收入增量的变化而变化。 6.加速原理发生作用的条件是()。 a.投资的增加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b.消费品的生产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品,因而消费支出的增加会导致投 资支出的增加; c.投资的增加会导致消费支出的持续增加; d.投资支出的减少会造成消费支出地减少。 7.经验统计资料表明,在经济周期里,波动最大的一般是()。 a.资本品的生产; b.农产品的生产; c.日用消费品的生产; d.a和c。8.所谓资本形成是指()。 a.净投资; b.总投资; c.更新投资; d.存货的 投资。 9.假定某经济连续两年的国民收入都是1200亿美元,在资本-产量比率等于2的条件下,净投资等于()。 a.1200亿美元; b.2400亿美元; c.2000亿美元; d.0。 10.已知某经济某一年的国民收入是1000亿美元,净投资为零;第二年国民收入增至1200亿美元。在资本产量比率等于2的条件下,第二年的净投资()。 a.增加了200亿美元; b.增加了400亿美元; c.仍然为0; d.增加了100亿美元。 11.国民收入会从谷低走向高峰,根据汉森(Hanson)和萨谬尔森(Samuelson)的解释,是因为()。 a.乘数的作用; b.加速数的作用; c.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 d.都不正确。 12.当国民收入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下趋于减少时,它的下降将受到下述因素的限制()。 a.总投资为零; b.失业增加; c.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d.都不正确。 13.根据加速原理,净投资会在哪种情况下发生()。 a.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达到最高水平; b.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正在下降; c.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正在增加; d.国民收入和消费支出保持不变。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理论详解

名词解释: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编辑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经济周期一般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过去把它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表现在图形上叫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更为形象,也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名称。 中文名经济周期外文名Business cycle别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特点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图形表现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目录1研究意义2阶段定义?两阶段法 ?四阶段法 3成因?外因论?内因论 ?综合论 4类型?短周期 ?中周期 ?长周期?建筑周期 ?综合周期 5争论6相关影响1研究意义编辑 经济周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关心经济形势,也就是“经济大气候”的变化。一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好坏,既受其内部条件的影响,又受其外部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一个企业,无力决定它的外部环境,但可以通过内部条件的改善,来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自己的小环境,以增强自身活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因此,作为企业家对经济周期波动必须了解、把握,并能制订相应的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否则将在波动中丧失生机。 2阶段定义编辑经济周期阶段定义按照阶段数量划分可分为两阶段法和四 阶段法。 两阶段法 经济

经济周期波动以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张和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到10年。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周期发生在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的时候。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企业生存法则。 四阶段法 将经济周期分为四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经济周期A-B为衰退, B-C为萧条,,C-D为复苏,D-E为繁荣 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经济衰退(Recession),指经济出现停滞或负增长的时期。不同的国家对衰退有不同的定义,但美国以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为衰退的定义被人们广泛使用。而在宏观经济学上通常定义为“在一年中,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连续两个或两个以上季度出现下跌”。但是这个定义并未被全世界各国广泛接受。比如,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就将经济衰退定义成更为模糊的“大多数经济领域内的经济活动连续几个月出现下滑”。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经济衰退的普遍特征:消费者需求、投资急剧下降;对劳动的需求、产出下降、企业利润急剧下滑、股票价格和利率一般也会下降。 经济萧条指规模广且持续时间长的衰退,其明显特征是需求严重不足,生产相对严重过剩,销售量下降,价格低落,企业盈利水平极低,生产萎缩,出现大量破产倒闭,失业率增大。 3成因编辑外因论 外因论认为,周期源于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 1、太阳黑子理论

《新古典增长和新经济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新增长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就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般社会再生产动态过程的共性实质。它代表的是一国潜在的GDP 或国民产出的增加。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中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无庸置疑,没有谁不希望经济增长,但是,用什么方法实现经济增长,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强调投资的重要性,还有一些人则提倡提高劳工素质。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经济增长中各种决定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从而提出了种种经济增长理论。诞生于20世纪早期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近年来新的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新古典增长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于是,新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将对这两种经济增长理论进行简要的比较。

◎新古典主义增长理论 新古典增长理论(neoclassical growth theory)是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是由于技术变革引起人均资本增加的储蓄和投资水平的观点。如果技术进步停止,增长就结束。 一、代表人物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MIT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M. Solow)以及英国的经济学家斯旺(Swan)。早在1956年,他们就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经济增长模型。但是剑桥大学的弗兰克·拉姆(Frank Ramsey)在上世纪20年代就第一次提出了这种理论后来,英国经济学家米德又进一步发展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并对其作了系统的研究。美国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在他们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也提出了与索洛基本相同的观点。 二、假定条件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重点

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西斯蒙第认为,经济危机是进入资本主义经济后才出现的特有现象,其原因是生产脱离消费后导致的消费不足。具体而言,就是:一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生产摧毁了小生产,导致消费能力降低;二是资本家采取了薄利多销等措施,导致进一步降低工资,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总是导致今年的生产大于去年的生产,但工人的消费有限,最终是个人消费不足。杰文斯的“太阳黑子说”。杰文斯认为,任何一年收获的成功肯定依存于天气,特别是夏季和秋季各月的天气;如果天气在某种程度上依存于太阳周期,那就可以说,谷物的价格和收获将或多或少地依存于太阳时期,并经历周期性的波动,其时期等于太阳黑子出现的时期。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产生的历史现象。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机既不存在可能性,也不存在现实性。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济危机具有了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必然性,还“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3页。),而这“一系列关系”就寓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占有的私人资本主义形式的矛盾中”。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对价值增值的无休止追逐导致的资本积累规模螺旋式上升、生产能力无限扩张。第二,大工业生产方式与资本积累规律的共同作用。第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第四,固定资本的周转周期。第五,资本主义对抗性分配关系。第六,信用制度的发展。马克思对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其最终结论是“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8页。)米契尔的“自然发生论”。在经济周期内的经济过程里,米契尔强调的是成本和价格发展的不平衡。当经济活动开始扩张时,生产成本开始比价格更快地上升。这会降低利润率,使人们对未来利润的前景感到悲观,反过来这又会使投资削减,导致销售、产出和就业量减少。当衰退产生时,成本和价格一样减慢增长或者开始降低,但成本的减低不久就开始超过价格的降低,于是改善了利润的前景和刺激了投资。这反过来又有助于结束衰退和开始复苏。熊彼特的“创新周期说”。熊彼特认为,创

习题 第七章 经济增长与周期

第七章经济增长与周期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增长的标志是()。 A.城市化步伐的加快B.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C.工资水平的提高D.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2.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是各国人均产出增长率()。 A.较大差异B.较少差异C.基本相同D.不确定 3.下列各项中,()项属于生产要素供给的增长。 A.人才的合理自由流动B.规模经济 C.生产技术的提高D.教育事业的发展 4.我们通常用()来研究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A实际国民生产总值B.名义国民生产总值 C.人均实际消费额D.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5.根据哈罗德增长模型,若资本一产量比为5,储蓄率为35%,要使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增长率应为()。 A.7% B.30% C.35% D.5% 6.在哈罗德增长模型中,已知合意的储蓄率大于实际储蓄率,合意的资本一产量比等于实际的资本一产量比,那么有保证的增长率()。 A.小于实际增长率B.大于实际增长率 C.等于实际增长率D.不能确定 7.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有保证的增长率Gw大于实际增长率G,经济将()。 A.持续高涨B.长期萧条 C.均衡增长D.不能确定 8.根据哈罗德的分析,如果实际增长率大于有保证的增长率,那么厂商的反应是()。 A.厂商将增加投资B.厂商将减少投资 C.厂商将维持原有投资水平D.不能确定 9.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均衡点是指()。 A.实际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等于自然增长率 B.产量正好用来满足新增加的人口 C.人口的增长率为零 D.整个社会的积累正好用于装备新增加的人口 10.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在没有技术进步情况下,人均产出增长必将趋向于()。 A.人口增长率B.储蓄率C.折旧率D.零 11.根据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的定义,经济周期是指()。 A.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B.人均GDP值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C.GDP值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D.以上各项均对 12.当某一社会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 A.经济的生产能力超过它的消费需求 B.总需求逐渐增长,但没有超过总供给

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三个阶段

理论探讨  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 的三个阶段 □ 杜 辉 社会主义的经济周期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不可能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以来,一些中青年学者开始大胆闯入这一禁区。14年来,有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研究,从最初突破禁区到研究文献汗牛充栋,经济周期理论逐渐成熟,政府平抑周期的方略逐步完善。其中,有关探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5—1988年为理论突破阶段;1989—1991年为尖锐争论阶段;1992年以来,市场周期讨论阶段。 1985—1988年,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的大突破。这一阶段,以1988年4月和8月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技术经济研究所等单位发起和主办的两次全国中国经济周期研讨会为代表。这一时期,理论界的主要贡献为:(1)突破禁区。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一直讳莫如深。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刘国光等人曾提出过社会主义经济的波浪式发展的问题。但 是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课题才得 以展开。1984年和1985年我国经 济超高速增长后,开始出现经济滑 坡,有关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讨论 骤然“热”了起来,不少中青年学者 大胆闯入这一禁区。从当时发表的 文献来看,最早提出周期问题的是 乌家培和刘树成等人。1985年,他 们把“社会主义经济增长有没有周 期波动”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提出来。 紧接着,刘树成首先论证了中国的 经济周期。与此同时,杜辉又发表 论文,论证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增 长的长波运动和短波运动。很快, 宫著铭第一个运用经济计量方法, 为中国设立了一个供给模型,测算 了波动指数,较为系统地论证了中 国的经济波动。作者指出:“说计划 经济在克服经济波动方面比市场经 济(或混合经济)更为成功是缺乏根 据的”。(2)介绍和借鉴前苏东国家 和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外 很早就有人开始研究社会主义国家 的经济周期。尤其是东欧国家的一 些学者很注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周 期的特性。例如,波兰的卡宾斯基、 切林斯基研究的投资周期,捷克学 者锡克和匈牙利的科尔内探讨的短 缺失衡,南斯拉夫的霍尔瓦特分析 的南斯拉夫的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 的特种滞胀等都很有参考价值。 (3)周期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经 济周期是指经济增长上下波动的现 象有规律地重复。也有的学者认 为,经济周期应是各种经济成长因 素的综合反映,它应当指国民经济 整体景气运动。(4)计划经济周期 的特点。多数学者们承认,与市场 经济国家一样,社会主义国家计划 经济时期的经济周期波动同样是一 种重大比例失调。但有的学者认 为,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是 通过有意识调整实现的,不会发生 全面经济危机。还有的学者提出, 中国经济周期具有频率高、振幅剧 烈的特点。(5)计划经济周期的波 动机制。学者们从体制根源、物质 技术根源和外生变量三个方面探讨 波动机制。体制方面,主要是由于 “赶超战略”和“数量冲动”,导致 高积累、高投资———比例失调——— 92 9/1998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经济增长理论

第十八章经济增长理论 本章内容、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则将宏观经济学的讨论扩展到长期。在对长期经济问题的研究中,经济增长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章将试图通过对几个经济增长模型和相关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分析,说明两个关键性问题。其一是,长期中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或产出增长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其二是,现在的低收入国家将来会不会赶上甚至超过现在的高收入国家? 在本章中,读者和学生应该明白:(1)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别,(2)对经济增长状况的衡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索洛剩余方法”、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要点、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要点,(4)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5)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6)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最优经济增长的途径问题,(7)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凸性经济增长模型,(8)关于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9)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争论:经济增长极限论、经济增长怀疑论,(10)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类经济政策。 第一节 经济增长概论 经济增长应该是一个可以感觉得到的现象。从普通人的观点来看,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能不能提高?可以提高到什么状况和程度?如何提高?这种提高所需的时间有多长?而这些问题正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研究所要解决和给予回答的。 以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为例,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在相应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表现出了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与今天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相比,美国经济史学家斯坦利?莱伯格特曾经描绘了美国普通人的家庭在1783年时的生活水平状况: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壁炉,没有自来水,没有热水;厕所只是在外面盖的一间小木屋,屋内的地上有一个坑。直到19世纪,一个普通美国农民每周只能洗一次澡,房间里也没有电和天然气,晚上只能点一只蜡烛照明,当然也没有电冰箱、电烤炉和其它设备;除了一只硬板床外,卧室内没有任何家具;由于不存在社会的相关产业,家庭里必须自己动手解决一切生活必需品的供给。1 为什么在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多大变化,而在19世纪中期以后到今天,却出现了过去几乎无法想象的巨大变化呢?事实上,造成18-19世纪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与今天美国普通人生活水平巨大差距的原因,正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当然,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下面的表1给出了13个国家经过40多年时间的发展后人均GDP的状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于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影响。如果我们进一步将美国、日本、挪威和孟加拉国四个国家在1820年--1990年的一个半世纪多的人均GDP增长状况进行对比,更可以发现四个惊人的特点:第一,美国的长期增长记录是相当可观的,在19世纪与20世纪,平均人均收入增长了16倍多。第二,日本已从第二次大战之前的中度贫穷国家变成了一个生活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富裕国家。第三,挪威的人均收入在近25年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第四,孟加拉国在150年前就极为贫穷并且增长乏力,至今仍然如此。2 1参见《经济学》(下册)〔美〕阿瑟?奥沙利文和史蒂芬?M?谢菲林 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中文第一版,第514页。 2参见〔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合著《宏观经济学》第8版,王志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