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单元检测题

第二单元检测题

第二单元检测题
第二单元检测题

第二单元检测题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______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

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摘编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材料三:

我们的读书,是要借了书本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存疑。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

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就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动手,肯写肯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才干了。我们读书就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是给我们使用的一种东西了。宋朝的陆象山说“‘六经’皆我注脚”,就是这个意思。

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都不发达,就是经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的,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等样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至于应用的范围却何等样小,是根据我们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东西,今天不要了,就丢了。今天需要的东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丢了。若是为了应用的缘故,一意在应用上着力,把大范围忘了,等到时势一变,需要不同,我们岂不是剩了两只手呢!我们不能一味拿有用无用的标准来判定学问的好坏;就是某种像是没有用的学问,只要我们有研究的兴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为我们所用的。

其二,是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地方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

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是不能独立的缘故。

(摘编自顾颉刚《怎样读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

B.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

C.材料二提到读者对所读之书的错误的观念,和材料三提到的读者的成见,内容是一样的。

D.材料三提出了读书的一些方法,和材料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A项,材料一第二段,“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说不定要”也不等同于“就要”,选项把或然变成了必然。B项,材料二第一段,“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掌握”不能等同于“读懂”。C项,材料二提到的“错误观念”是“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而材料三中的“成见”是指“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内容不一样。

答案 D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光潜先生希望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

B.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

C.世界上的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不可心存成见;学问也不是孤立的,自己研究

的要极尽精微,其他的也应略知一二。

D.读书要善于思考、质疑,对于某种学问,有疑惑就查检,有问题就研究,天长日久,便足以驾驭运用这一门学问了。

解析B项,“是因为……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错,材料二说,“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同时选项还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主题难写好是针对荷马的书而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

答案 B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

B.“孙中山先生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

C.“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

D.“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青少年要抽时间挤时间去读书,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学会读书。D项谈的是如何选择有用的书来读。

答案 D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案材料围绕怎样读书的话题,有针对性地讲了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每一段都论述一个有关怎样读书的问题,由浅入深,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逻辑严密。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在论述做学问要多赏识时,以显微镜和望远镜作比,生动阐明了做学问时精与博的关系。

5.概括三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作用分别是什么,并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

答案材料一:读书能让人寻出某种人生趣味,提升抵抗引诱的能力。

材料二:读书能提升阅读技巧,增进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了解。

材料三读书可以求知,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

我的看法: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谈吐的质量和深度,提升整体修养;读书可以保持大脑的活跃;读书可以使人内心更加充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剧情简介】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留学期间,父王被自己的弟弟克劳狄斯杀害。凶手掩盖真相,窃居王位,迎娶王嫂。哈姆莱特通过父亲的鬼魂得以了解事情真相。

王后及波洛涅斯【注】上。

波洛涅斯他就要来了。请您把他着实教训一顿,对他说他这种狂妄的态度,实在叫人忍无可忍,倘没有您娘娘替他居中回护,王上早已经对他大发雷霆了。我就悄悄地躲在这儿。请您对他讲得着力一点。

哈姆莱特(在内)母亲,母亲,母亲!

王后都在我身上,你放心吧。下去吧,我听见他来了。(波洛涅斯匿帏后)

哈姆莱特上。

哈姆莱特母亲,您叫我有什么事?

王后哈姆莱特,你已经大大得罪了你的父亲啦。

哈姆莱特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

王后来,来,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回答我。

哈姆莱特去,去,不要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问我。

王后啊,怎么,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现在又是什么事?

王后你忘记我了吗?

哈姆莱特不,凭着十字架起誓,我没有忘记你,你是王后,你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你又是我的母亲——但愿你不是!

王后哎哟,那么我要去叫那些会说话的人来跟你谈谈了。

哈姆莱特来,来,坐下来,不要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看你自己的灵魂。

王后你要干吗呀?你不是要杀我吗?救命!救命呀!

波洛涅斯(在后)喂!救命!救命!救命!

哈姆莱特(拔剑)怎么!是哪一个鼠贼?准是不要命了,我来结果你。(以剑刺穿帏幕)

波洛涅斯(在后)啊!我死了!

王后哎哟!你干了什么事啦?

哈姆莱特我也不知道;那不是国王吗?

王后啊,多么鲁莽残酷的行为!

哈姆莱特残酷的行为!好妈妈。简直就跟杀了一个国王再去嫁给他的兄弟一样坏。

王后杀了一个国王!

哈姆莱特嗯,母亲,我正是这样说。(揭帏见波洛涅斯)你这倒运的、粗心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会!我还以为是一个在你上面的人哩。也是你命不该活;现在你可知道爱管闲事的危险了。别尽扭着你的手。静一静,坐下来,让我扭你的心;你的心倘不是铁石打成的,万恶的习惯倘不曾把它硬化得透不进一点感情,

那么我的话一定可以把它刺痛。

王后我干了些什么错事,你竟敢这样肆无忌惮地向我摇唇弄舌?

哈姆莱特你的行为可以使贞节蒙污,使美德得到了伪善的名称;从纯洁的恋情的额上取下娇艳的蔷薇,替它盖上一个烙印;使婚姻的盟约变成赌徒的誓言一样虚伪;啊!这样一种行为,简直使盟约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神圣的婚礼变成一串谵妄的狂言;苍天的脸上也为它带上羞色,大地因为痛心这样的行为,也罩上满面的愁容,好像世界末日就要到来一般。

王后唉!究竟是什么极恶重罪,你把它说得这样惊人呢?

哈姆莱特瞧这一幅图画,再瞧这一幅;这是两个兄弟的肖像。你看这一个的相貌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鬈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他降落在高吻穹苍的山巅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态;这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这是你从前的丈夫。现在你再看这一个:这是你现在的丈夫,像一株霉烂的禾穗,损害了他的健硕的兄弟。你有眼睛吗?你甘心离开这一座大好的高山,靠着这荒野生活吗?嘿!你有眼睛吗?你不能说那是爱情,因为在你的年纪,热情已经冷淡下来,变驯服了,肯听从理智的判断;什么理智愿意从这么高的地方,降落到这么低的所在呢?知觉你当然是有的,否则你就不会有行动;可是你那知觉也一定已经麻木了;因为就是疯人也不会犯那样的错误,无论怎样丧心病狂,总不会连这样悬殊的差异都分辨不出来。那么是什么魔鬼蒙住了你的眼睛,把你这样欺骗呢?有眼睛而没有触觉、有触觉而没有视觉、有耳朵而没有眼或手、只有嗅觉而别的什么都没有,甚至只剩下一种官觉还出了毛病,也不会糊涂到你这步田地。羞啊!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

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当无法阻遏的情欲大举进攻的时候,用不着喊什么羞耻了,因为霜雪都会自动燃烧,理智都会做情欲的奴隶呢。

王后啊,哈姆莱特!不要说下去了!你使我的眼睛看进了我自己灵魂的深处,看见我灵魂里那些洗拭不去的黑色的污点。

(节选自《哈姆莱特》第三幕第四场) 【注】波洛涅斯:新任国王的御前大臣。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偷听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

B.“母亲,您已经大大得罪了我的父亲啦。”哈姆莱特的这句对白的意思是“母亲,你嫁给了杀害了我父亲的现任国王,对不起我的父亲”。

C.哈姆莱特唯恐自己语言的刺激力不强,对自己的母亲充满了嘲讽,是因为他痛恨母亲,对母亲迅速改嫁心存不满。

D.王后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灵魂上一个永远洗拭不去的污点,她进行了内心的自我折磨与谴责。

解析C项“痛恨母亲”错误,原文中“那么我的话一定可以把它刺痛”说明哈姆莱特是故意要刺痛母亲、惊醒母亲的。

答案 C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波洛涅斯匿帏后”这一舞台说明交代人物动作行为,表现了波洛涅斯的狡诈性格,为下文被杀埋下伏笔。

B.哈姆莱特斥责母亲时,忍不住将父亲与叔父进行了对比,并且引入了希腊神话的典故,表明了自己憎爱分明的态度。

C.本文人物对白个性化,有充满妙趣和才智的双关语,尽管没有心理独白,但是人物个性跃然纸上。

D.本文在语言上充分展现了莎翁语言大师的风采,人物语言极富个性化,戏剧语

言质朴自然。

解析 D 项,本文的戏剧语言是绚丽多彩和质朴自然的巧妙结合,既有浓郁的诗意又有如话般的流畅的特点。

答案 D

8.节选部分包含了哪些戏剧冲突?请加以概述。(4分)

答案 ①由哈姆莱特对其母亲背叛父王嫁给现任国王的不满引发的母子之间的冲突。②由哈姆莱特的指责引发的王后内心的矛盾冲突。③以哈姆莱特为代表的正义力量与以新任国王为代表的邪恶势力的冲突。④哈姆莱特面对母亲时爱与恨的矛盾心态。

9.有人认为在“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看你自己的灵魂”的后面加一条“哈姆莱特持镜放于王后面前”的舞台说明会更有利于表现剧情。你的看法如何?请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简述理由。(6分)

答案 (提示)第一种观点:同意这种安排。只要能围绕舞台说明增加戏剧语言的动作性、强化矛盾冲突及“镜子”这一道具的双关意义等方面来阐述,理由合理即可。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这种安排。只要能围绕增加这一舞台说明会影响剧情发展的紧凑性、束缚读者想象以及哈姆莱特语言本身就是一面镜子(没必要设置这一道具)等方面来阐述,理由合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马伶传

[明]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

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注】——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侯方域曰:异哉,马伶之自得师也。夫其以李伶为绝技,无所干求,乃走事昆山,见昆山犹之见分宜也。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呜呼!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须问耶?

【注】《鸣凤》,即《鸣凤记》,明代戏曲家王世贞作品,讲的是明朝忠臣夏言、杨继盛等人与奸相严嵩及其党羽不屈斗争的故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解析原文标点为: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答案 B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伶是封建时代对歌舞或戏曲演员的称谓,又叫伶人、伶官、优伶。马伶就是一个姓马的伶人。

B.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C.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D.商、羽是中国古代五音中的商声和羽声,此处泛指曲调,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

解析A项,做官的伶人才称伶官。

答案 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兴化部、华林部同演《鸣凤记》,当演到一半时,双方的演唱不分伯仲,但当演到两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时,华林部的李伶则更胜兴化部的马伶。

B.三年之后,马伶代表兴化部与华林部一起再演《鸣凤记》,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台演出后,李伶甘拜下风,兴化部的名声于是盖过华林部。

C.马伶好胜、自强,为了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屈身做严相国的奴仆,只为观察

其言行举止、体会其思想感情。

D.文章虽是人物传记,但并未历叙其生平,而是集中笔墨叙述两次马伶会演,刻画人物形象,简繁得当,颇有章法。

解析C项,应是他屈身做昆山顾秉谦的奴仆。

答案 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4分)

(2)耻其技之不若,而去数千里,为卒三年,倘三年犹不得,即犹不归耳。(4分) 答案(1)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

(2)(马伶)以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为耻,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

14.文章在结构上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马伶精神的?(3分)

答案欲扬先抑。先写马伶技不如人,再写他的超凡演技,前者正是为了突出后者。

【参考译文】

马伶是金陵戏班子里的演员。金陵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百官还都在这里,而又处在太平盛世,人们容易寻欢作乐。那些男男女女探访桃叶渡,游览雨花台,脚踩脚多得数不清。戏班因技艺高超而出名的,岂止有几十个,而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叫兴化部,一个叫华林部。

一天,新安的商人会合这两个戏班子,办了一个大堂会,广泛邀请了金陵城里的贵客文人和那些艳丽的妇人、娴静文雅的才女,这些人全都会集在一起。兴化部被安排在场子的东面,华林部被安排在场子的西面。两边的场中都演出《鸣凤记》——(这场戏演出的)就是人们称为椒山先生的故事。等演到一半时,双方

的演唱都符合节拍,讲究音律,曲调的高低快慢,变化很多,都称得上很好。当演到两位相国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时,西面戏台扮相国严嵩的演员是李伶,东面戏台则是马伶。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演出继续进行不多久,东面的戏台已不能再演下去了。询问其中的缘故,原来马伶因自己的演技比不上李伶而感到耻辱,已经卸妆逃走了。马伶是金陵城里善于演唱的演员。他走了以后,兴化部又不肯立即替换他,竟然就停止演出,从此在金陵只有华林部独自著名。

马伶走后将近三年又回来了,告知他昔日演戏的所有伙伴,并向那新安商人请求说:“希望今天能为我开一次宴会,再招来上次那些宾客,我愿意与华林部一起再演一次《鸣凤记》,敬献一日的欢乐。”演出开始后不久,又演到争论是否收复河套的情景,马伶再次扮相国严嵩登场演出,李伶忽然失声惊叫,匍匐上前,对着马伶自称弟子。在这一天,兴化部的名声于是大大地超过了华林部。

当天晚上,华林部的人来拜访马伶,说:“您虽是当今十分优秀的演员,可本来是不可能超过李伶的。李伶扮演严相国已好到了极点,您又是从哪儿学来的演技而超过李伶了呢?”马伶说:“的确是这样,现在天下的演员不可能超过李伶,而李伶当时又不肯把演技传授给我。我听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严相国一类的人。我跑到京城,请求在他门下做了三年差役,每天在朝房里侍奉他,观察他的行为举止,细听他的讲话,时间长了就掌握了他的特点,这就是我求师的方法。”华林部的人一起向马伶罗列而拜,然后离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他的祖先是西域人,当时还称他为马回回。

侯方域说:真是不寻常啊,马伶这种自己求师的经历。他认为李伶的演出已

是绝技,无处能学到超过他的技艺,竟然跑去侍奉顾秉谦,见到顾秉谦就犹如见到了严嵩一样。让严嵩本人来教演严嵩的人,怎么能不精妙呢?唉!(马伶)以自己的技艺不如人家为耻,就远走几千里,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还不能学到要学的东西,就仍然不回来。他的意志如此坚定,技艺的精湛又何须再问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双调】沉醉东风

关汉卿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注】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阁:搁,这里指勉强噙住眼泪。

15.下列对这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首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情感基调。

B.第二句“月缺花飞”是借眼前之景来抒发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因为在离人眼中:月圆也缺,花好也残。

C.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阁着”两字写出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

D.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恰如其分地把握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

解析B项,“月缺花飞”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心理感受。

答案 B

16.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6分) 解析后几句着重写临别赠言的场面:她刚刚对离人说了声保重将息,便心如刀割,再也说不下去了。毕竟,她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意让所爱的人在离

别的时刻增加痛苦,于是,她显得很爽朗,很自然,用一句美好的祝愿代替千言万语。而写她强颜欢笑,很能深一步揭示她内心的痛苦。

答案送行女子是一个多情而善良的形象。短短的嘱咐几番被哽咽之声打断。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对方,又借此淡释别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关汉卿《滚绣球》一段中作者借窦娥之口直斥“天地”(统治者)的句子是:地也,____________________!天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

(3)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写梅花即使遭遇摧折也坚持自己操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不分好歹何为地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是一个戏剧大国,戏剧资料________,剧目繁多,这在世界戏剧史上十分罕见。旧时演员动辄能演数十上百出戏,且往往没有文字剧本,不经排练,表演时直接“台上见”。民间戏班的剧目数量相当可观,观众任意点戏,艺人立马演出。传统戏剧的编演能力出神入化,其奥妙在于我国戏剧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无形剧本——口头剧本。宋元时期,说唱技艺繁荣,直接催生了口头剧本的形成。元代是我国戏剧史上首次大量产生书面剧本的时代,以剧本、剧作家为中心的戏剧体制开始形成。实际上,不只是元代伶人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是他

们还执行了剧目的舞台创作。明清传奇史背后,亦潜藏着一部________的口头创作史。明清舞台本与口头文学________,戏词中随处可见格言、谚语、民歌、民谣等。________剧本中的文字符号,其口头性也非常明显。显而易见,一些传奇剧本可能直接录自演员的口头。以前,我们将文人的剧本创作史、戏曲文学史视为中国戏剧史的主流,大大低估了戏剧舞台表演、口头编创的历史地位。(),过于偏重文献、文学的戏剧观、戏剧史观无疑应该得到修正。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俯拾皆是深厚水乳交融考查

B.俯拾皆是深沉浑然一体考察

C.浩如烟海深厚水乳交融考察

D.浩如烟海深沉浑然一体考查

解析第一处,“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书籍等多得无法计算。语境中前文是“戏剧资料”,应用“浩如烟海”。第二处,“深厚”指(感情)浓厚或(基础)坚实;“深沉”指程度深、(声音)低沉或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语境中后文是“口头创作史”,应用“深厚”。第三处,“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浑然一体”指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也形容文章绘画,布置匀整,结构谨严。语境中讲的是明清舞台本与口头文学关系紧密不可分割,应用“浑然一体”。第四处“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来检查衡量(行为、活动);“考察”指实地观察调查或细致深刻地观察。语境中后文是“文字符号”,应用“考察”。

答案 C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执行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B.实际上,不只是元代伶人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推广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C.实际上,不只是元代伶人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实行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D.实际上,元代伶人不只是被动接受剧作家的文学剧本,而且他们还参与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解析通读画线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可知画线句子的主语是“元代伶人”,B、C 两项中“不只是元代伶人……而且……”这个复句中有两个主语,排除B、C两项。A项,“他们还执行了剧目的舞台创作”搭配不当,不能“执行……创作”,排除A项。故选D。

答案 D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口头剧本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现在看来,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丰富了戏剧史

B.现在看来,口头剧本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C.现在看来,口头剧本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更丰富了戏剧史

D.口头剧本不仅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现在看来,还丰富了戏剧史,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

解析“现在看来”照应前面的“以前”,应放在开头。“丰富了戏剧史”应紧接在“补充了中国戏剧史中无文字记录的部分”之后,指出“口头剧本”对“中国戏剧史”的作用。最后是“更是我国戏剧发展的主渠道”,指出“口头剧本”在中国戏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 B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剧本虽然也可以供人阅读,__①__,因而它以明显的舞台性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区别。剧本要求把生活中的矛盾斗争集中化,__②__。因而,人物、时间、场景,都要经过精心选择和安排,使之围绕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进入高潮直至矛盾解决的过程,而异常尖锐、紧张地集中在一起。__③__,所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解析第一处:根据“剧本虽然也可以供人阅读”“以明显的舞台性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区别”可填出;第二处:根据“剧本要求把生活中的矛盾斗争集中化”可填出;第三处:根据“‘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可填出。

答案①但主要是供舞台演出用②变为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③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的根本因素

22.以“京剧”开头,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个字。(5分)

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京剧的角色,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和旦行;男女都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闺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

答案(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源自生活,表演程式化,表现形式绚丽多姿。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赵州桥建于隋朝,巍然挺立,气势雄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港珠澳大桥已正式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

中国人心中有座“鹊桥”,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牛郎、织女相会,喜鹊群集银河,相衔成桥,以渡织女。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桥梁,也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桥梁。

从历史到现实,从传说到梦想,中国桥的内涵一直在发展变化。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在一次模拟联合国大会上发表演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题目中的材料列举了与中国有关的四座桥,它们分别是古代的赵州桥、刚开通的港珠澳大桥、传说中的“鹊桥”以及“一带一路”的象征桥,每座“桥”都有自己的内涵,都可成为立意方向。

赵州桥是“古代的桥”,工艺精湛,是国人的创举;历史悠久,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得力于小学课文,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干的赵州桥早已深入人心。围绕赵州桥,作文的立意方向有:历史遗产、智慧实干、传统等。

港珠澳大桥是“当下的桥”,勾连了香港、珠海、澳门三地,拉近了三地市民间的距离,更是展示了中国走向复兴路的信心和决心。赵州桥体现的是古代人的智慧才干,港珠澳大桥则彰显了当代人的创造和信心。围绕港珠澳大桥,作文的立意方向有:自主自强、圆梦、同心、复兴等。

高二政治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

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每小题2分,共56分) 1、2020年11月29日,第八次东盟与中日韩三国领导人会议(10+1)在老挝万象举行,会议发表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这表明随着国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与东盟的贸易无论是在贸易形式,还是在贸易规模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也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政治、文化联系,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B、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在联系之中变化和发展 C、事物是不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2、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党的十六大代表中,我们可喜地看到有许多民营企业家,也被选为党代表。把民营企业家吸收进党内来,体现了() ①我们的党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④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3、2020年12月1日第17个“世界艾滋病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佑安医院,看望正在这里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慰问医务人员和志愿者。胡锦涛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这表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③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④把握了事物的原因,也就把握了事物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一位干部总结出一套“雁阵法则”:大雁飞在天上,要有一只领头雁。领头雁不能飞得太快,不能脱离雁阵,否则就起不到领头雁的作用。领头雁飞得太慢,混在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狂澜.()哽.()咽诧.()异污秽.() 2.选词填空。 走冲流泄 (1)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过去的。 (2)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万里。 3.依次填入下面括号中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的。()开头几个字我就弄糊涂了…… A.因为所以可是B.因为所以而且 C.如果那么可是D.如果那么而且 4.下面的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 B.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C.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5.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3)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 (4)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6.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黄河颂》是以诗的形式写的“黄河颂”,《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则是以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

B.德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 C.《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D.《木兰诗》对从军缘由、恋别、辞官、还乡写得详细,而对军旅生活则写得很简略。7.下面的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⑴那时候,黯淡的灯光和母亲的叹息使我朦胧地感到不安。 ⑵坐车到了南站,站在那熟悉又陌生的门前,不禁勾起了童年的回忆。 ⑶1960年我回到北京。 ⑷现在,我又站在这个地方,真是百感交集。 ⑸一到北京,首先想到的是重访故居。 A.⑴⑵⑶⑷⑸B.⑶⑸⑵⑴⑷C.⑷⑴⑵⑶⑸D.⑴⑷⑵⑸⑶ 8.《木兰诗》中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 (一) (朗诵词)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歌词)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哲学与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爱因斯坦曾经说:“哲学要与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 的混乱的东西。”这表明 A.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B.哲学是研究整个世界的,具体科学研究某一特殊领域,二者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没有哲学观点的具体科学和没有具体科学材料的哲学都不是科学 D.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哲学也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2、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C.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3、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出现,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存在与否感到难以预料,心中无 底时,往往就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从哲学上说,是认为 A.世界不是由神创造的,而是由人创造的B.存在决定思维 C.思维是世界的本原,思维决定存在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不同 4、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研究市场,不懂行情,胸无良策,拍脑袋决策,造成工 作上的严重失误。上述材料中的“拍脑袋决策”属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唯心主义观点D.否认人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错误观点 5、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深处困境时消极等 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以上材料说明 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 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6.恩格斯说:“一切观点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这说明 A.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B.哲学观点都是正确的 C.哲学的智慧是人们主观产生的 D.学习哲学使人聪明 7、人类最早的哲学家都曾探究“天”的道理,研究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后来又进而转向关注人类自身,德国哲学家康德也说过,世界上最使人惊奇和敬畏的两样东西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这说明 A.哲学就是关于自然界的科学B.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哲学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学说D.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哲学与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 哪种说法的哲学思想一致 B.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C.存有就是被感知 D.天不变、道亦不变 2.世界万物形态各异,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性是 A.看得见、摸得着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多样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 B.发展 C.运动 D.规律 4.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月亮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有很多关于月亮的名言佳句,如“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而动物只能在月光下从事它们的本能活动。这说明 A.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 B.意识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它和动物的心理有本质区别 C.人能反映事物,而动物则不能 D.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 5.36年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点,改变了人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对政府的政务由“不知”到“求知”,这反映的哲学道理是①物质决定意识②实践是理解的来源和动力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 6.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意识决定存有的变化 B.意识反作用于存 有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存有决定意识 7. 唯物主义的发展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都认为 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物质与运动不可分 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8.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自居易的这—理解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动作用 D.从主观出发 9.古希腊哲学家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0. 某地几年前耗资上百万元修建的喷灌工程因为脱离当地实际,几乎成了摆设,当地群众称之为“废品工程”。这说明 A.意识对物质的发展都具有防碍作用 B.农民不懂得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C.主观背离客观做法最终是要失败的 D只有准确意识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1. 2013年6月,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出台了《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第六阶段工作方案》,据《方案》通报,因为轨道交通、城市路网尚未建成,而机动车数量和出行量持续上涨,北京仍面临严峻拥堵压力,今年底前,北京将扩大错时上下班范围,研究调整北京各级党政机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检测卷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检测卷

第二单元检测卷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喜怒哀惧是人类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喜是积极情绪,而其他是消极情绪B.这些情绪变化主要受外部条件影响 C.通过情绪调节,可以将哀转变为喜D.意志坚强的人不会有情绪形式变化 2.冰心说:“对我来说,保持健康的方法,是在微笑中写作。我写了一辈子,心情总是乐观的。”这启示我们() A.拥有积极的情绪就一定能健康长寿 B.只有作家才能保持积极的情绪 C.积极情绪或良好情绪对人的健康和发展有利

D.人不要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有害 有位同学说:“每次考试,总怕考不好,辜负了家长、老师的期望,结果连会做的题 也不会做了,所以总考不好。”另一位同学 则说:“我每次都轻松上阵,因为我坚信只 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回答3、4题。3.以上两位同学的经历说明() ①不同情绪对人的能力的发挥会产生不同 影响②人只要处于正面的情绪状态,就能 超常发挥③负面的情绪状态会酿成悲剧 ④人应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A.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③4.老师送给第一位同学一句话:“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静和愉快。”这句话想告诉 他() A.情绪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B.应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 C.调节情绪有正确的方法D.情绪调

乙:“我的头发一天比一天少!” A.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B.负面情绪是无法调适的 C.要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D.过度忧虑会使人掉头发 7.全职妈妈可能因为带孩子而非常焦虑,但如 果把每个孩子看作是上天送给父母的礼物, 而父母正是在和孩子的“斗智斗勇”中看 到自己人格上的不足,得到第二次成长的机 会。意识到这点,就不会再为孩子的顽劣而 焦虑了。这种调节情绪的方法是() A.改变认知评价B.转移注意C.合理宣泄D.放松训练 8.临近考试,很多同学会感觉焦虑、紧张,对 这种情绪我们应该学会主动调节。你认为以 下调节方法可取的是()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综合检测试卷习题(含答案) (311)

初中化学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综合检测试卷习题 (含答案) 下列变化或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玻璃破碎B.燃放烟花 C.铁杵成针D.凿壁偷光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玻璃破碎的过程中只是大小发生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燃放烟花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铁杵成针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凿壁偷光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37.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氧气验满B.收集二氧化碳 C.点燃酒精灯D.过滤

【解析】 【详解】 A、氧气的验满在瓶口进行,此选项错误; B、收集二氧化碳用向上排空气法,此选项正确; C、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此选项错误;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此选项错误。故选B。 38.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以下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属于缓慢氧化 C.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发光、放热现象 D.它跟其他物质的反应都有火焰产生 【答案】A 【详解】 A、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选项正确; B、有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很慢,甚至不容易被察觉,这种氧化叫做缓慢氧化;氧气跟其他物质的反应不一定都属于缓慢氧化,如铁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剧烈,选项错误; C、氧气跟其他物质的反应不一定都有发光、放热现象,如缓慢氧化,选项错误; D、与其他物质的反应不一定有火焰产生,如缓慢氧化不剧烈,不发光,选项错误。

【点睛】 对缓慢氧化,氧化反应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是解题关键。 39.下列成语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是() 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铁杵磨成针D.蜡炬成灰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花香四溢是分子运动的结果,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铁杵成针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 错; D、蜡炬成灰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4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复分解反应中生成物都是化合物B.化合反应一定有单质参加反应C.置换反应一定有新的单质生成D.中和反应一定有水生成 【答案】B

学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练习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在相应题号后的括号中填“T”,错误的填“F”) 1.世界统一于物质与意识。( ) 2.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3.人脑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 4.“通过思维的眼睛”,我们能揭示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 5.意识因其反映的直观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 ) 6.“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启示我们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 ) 7.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 8.个人未必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 ) 9.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 ( ) 10.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推翻和超越自身。( ) 11.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 1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往往包含谬误。()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3.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磁场、紫外线,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的共性有 ①具有客观实在性②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③同为世界的本原④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4.2016年11月16日1时29分在北京门头沟区发生2.6级地震。专家指出“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震动”是常态体现了()。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②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下列选项中与诗中观点一致的是()。 A.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B.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C.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D.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16.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至今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生命起源和进化历程的认识,尽管人们对其进化假说一直存在争议,但他的基本观点还是闪烁着真理的光彩,不断被科学的发展所证实,例如()。 ①生物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不是神的意志的产物 ②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根本内因 ③人类的起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否定了上帝造人说 ④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7.考古证实,古楼兰人神秘消失与大量砍伐树木密切相关,等到楼兰人认识到破坏森林造成严重的恶果,再实施“严禁砍伐活树,否则罚马一匹”时,“楼兰已毁,无力回天”了。这告诉我们(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最新】

第二单元检测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9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翩.然(piān) 龟.裂(jūn) 农谚.(yán) 销声匿.迹(nì) B.劫.难(jié) 蟾.蜍(chán) 褶.皱(zhě) 风雪载.途(zài) C.缄.默(jiǎn) 狩.猎(shòu) 山麓.(lù) 海枯石烂.(làn) D.赌.注(dǔ) 砂砾.(lì) 腐蚀.(shí) 鸟臀.目(diàn) 【点拨】A项“谚”应读yàn;C项“缄”应读jiān;D项“臀”应读tún。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3分) A.帷幕潮汐雾霭花香鸟语 B.悬殊致密凋零偷偷摸摸 C.萌发踪迹追溯草长莺飞 D.邀请希疏次弟周而复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2017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马龙以目空一切 ....的气势击败所有对手,夺得冠军。 B.看起这几个骗子配合得天衣无缝 ....,但还是被警察识破了他们的骗局。 C.如果我们再不注意保护动物,过不了多久,好多动物就会像恐龙一样销声匿迹 ....。 D.热恋中的情侣发誓:即使海枯石烂 ....也永不变心。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B.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C.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12月3日至5日举行,主题为《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开放共享——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D.“是现在的学校好呢,还是原的学校好?”老师问一位新转校的学生。 5.(毕节中考)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3分) A.走进美丽的百里杜鹃,我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B.捐赠仪式上,爱心人士向留守儿童捐赠了校服、文具、图书三百余本。 C.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 D.这次全市开展的环保征文活动,五个小学的学生获得了二等奖。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目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桩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3-4题。 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 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 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 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 联系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D.三人成虎 7.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哲学”一词在西方语言中出自古希腊。它是由“爱”和“智慧”组成的,意思是爱智慧。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人人都有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真正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正统一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年轻时曾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那时他年轻气盛,挺胸抬头迈着大步,一进门,他的头就狠狠地撞在门框上。出来迎接他的前辈笑笑说,“很痛吧!可是,这将是你今天访问我的最大收获。一个人要想平安无事地活在世上,就必须时刻记住:该低头时就低头。这也是我要教你的事情。”回答2-3题 2、富兰克林撞上门框,获得了人生智慧。这一事例说明的道理是 A.懂哲学的人不会犯错误B.哲学智慧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形成的 C.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哲学智慧 D.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富兰克林的经历告诉我们,低姿态是一种哲学智慧,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启示我们 A.哲学是系统化的世界观 B.任何哲学都给人以智慧,使人更聪明 C.不懂哲学的人,就无法生存 D.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4、“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 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 D、哲学就是辩证法 5、马克思说:“哲学不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哲学在物质世界之内B.生活处处有哲学 C.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D.哲学可以给人们带来智慧 6、哲学是 A、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B、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 D、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7、对于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D.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8、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实际之间的关系。上述材料体现了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9、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D、对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测试 题 https://www.doczj.com/doc/3e4660638.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自主学习过程——课标内容具体要求】 1.懂得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知道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4.懂得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的道理。5.知道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作用。6.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7.把握实践的含义。8.领会实践的特点。9.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0.了解真理的含义及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11.懂得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2.理解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自主学习过程——客观探查】 1.成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如“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夸大了 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据报道,在一项持续进行了超过20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冥王星的大气向外延伸的高度要远远超过人们之前的预计,并且在其大气中科学家们已经检测出了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这表明 ①自然界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④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据报道,鸡和蛋先后之争持续已久,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古老谜题终于有了谜底。通过对7 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科学家宣布谜题答案是先有蛋后有鸡。据此完成3~4题。 3.“蛋鸡之争”其实质上是争论物种起源问题。然而,无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都充分表明 ①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人的认识突破了物质存在的范畴③其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宗教神学观④划清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界限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4.“蛋鸡之争”持续已久,最后通过对7 7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的研究,谜题答案才浮出水面。这说明 A.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 B.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反复性 C.认识由主观意识决定 D.认识的主体是客观世界 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这两句诗,主要反映的哲理是 A.世界的物质性 B.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C.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D.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6.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但孔子的真实形象却无从准确考证,中国孔子基金正式推出“孔子标准 像”后,引起了各界很大的反响和争议,有人说 像,有人说不像。这说明 A.人们的意识对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随意性 B.人们认识对对象的过程就是创造对象的过程 C.“孔子标准像”的像与不像并无客观根据 D.“孔子标准像”是一种有一定历史根据的艺术再现 7.右面漫画《四面“楚歌”》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必须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②物质是运动的,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③规 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④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造福人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3江苏)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 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这表明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9.2011年2月,我国部分地区实施人工降雪。人工降雪是利用云层中的水汽、温度、辅之以人工喷洒 干冰,使雪花从云层中飘落。这表明 A.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自然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为人类造福 10.小张在日记里写道:“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这说明 A.有了人脑就有了意识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意识是认识主体的纯主观感受 11.“缪勒莱耶错觉”强调当两个图形彼此接近时,视网膜上相邻的神经团会相互抑 制,从而使人产生错觉。如图甲,长度原本相同的两条线段会被误认为不同,若将两个图形错开(图乙),这种错觉效果会更加明显。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说明 A.意识具有反映对象的主观特性并不会使对象发生变化 B.意识能将客观事物植入人脑并进行加工和制作 C.真理性的认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谬误 D.事物所处场所的变化必然会打破事物之间原有的平衡 12.在平面内,若直线a⊥c,直线b⊥c,则a∥b;在空间中,若直线a⊥c,直线b⊥c,则直线a与 直线b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13.针对2011年春海南蕉农受损事件,2011年4月29日,海南省省长要求海南政府各部门重视发挥媒 体作用,有情况要及时通报,让媒体能第一时间了解到第一手资料,减少负面报道对海南的伤害。这是因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够错误地反映客观事物 B.负面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C.虚假报道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D.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 调节和控制作用 14.右面漫画启示我们,办事情必须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规律客观性 B.要坚持物质绝对运动和相 对静止的统一 C.发挥意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 是 2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综合检测题》(带答案)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精编单元试卷 第二单元检测卷 一、单选题 1.二年级(1)班和二年级(2)班是否可以合乘一辆车?( ) 二年级(1)班有32人二年级(2)班有36人 A. 可以合乘一辆车 B. 不可以合乘一辆车 2.93-0=( ) A. 0 B. 60 C. 90 D. 93 3.参加植树活动的有36人,二班比一班多5人,二班参加植树活动的有( )人。 A. 51 B. 31 C. 41 4.明明有18个气球,比芳芳多9个,芳芳有( )个气球。 A. 27 B. 9 C. 16 5.菜场有18筐黄瓜,8筐萝卜,黄瓜比萝卜多多少筐?正确的解答是( ) A. 18+8=26(筐) B. 18-8=10(筐) C. 26-18=8(筐) D. 26-8=18(筐) 二、判断题 6.请你来当小医生,判断对错. 7.判断对错

(1) (2) 8.判断上填的数对吗? 33-4=19 9.小华做一道减法题时,不细心把被减数十位上的9看成了6,把减数个位上的5看成了2,得到的结果是68。问:正确的结果是多少? 三、填空题 10.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元) 11.直接写出得数. 87-49=________ 46+38=________ 12.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计算,将过程写出来 29+5=________ 13.计算 49+25=________ 14.下面是东山小学参加秋季运动会每个运动项目的男女生人数,请你算出每个项目男女生的总人数. 长跑短跑跳远跳高竞走射击 男运动员36 40 34 48 37 39 女运动员24 52 46 45 36 42

哲学主观题参考答案

高中政治同步导学与训练 高三年级第一学期 前言生活与哲学 三、简答题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运用。请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认识自己有什么积极作用? (1)对于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会更加自觉,取得更大成效。 (2)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懂得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回答有关学习目的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能够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增强理解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 四、分析说明题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当然也不例外。请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的密切关系。 “马哲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说明:一方面,马哲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生活,马哲内容来源于时代,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当然,马哲也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另一方面,马哲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具有高度的实践性。马哲总是倾听实践的呼声,紧紧抓住时代的重大问题,把握社会的脉搏,探求历史进步的动力,对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引领的作用。 第一课认识世界尊重实际 三、简答题 21、两千多年来,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提高的过程,请回答: (1)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和提高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 (1)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三个阶段。 (2)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为依据,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全面地、彻底地贯彻和应用于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因而它是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2、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上指出: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温家宝强调中国政府和人民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愿以最大的诚意和决心,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 请简要回答:温总理的讲话体现出唯物论的哪些知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具有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与答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与答案 1.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A.具体的物质形态 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 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2.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的许多宇宙间的物质新形态,比如像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等,在地球上有的已经有局部的发现,有的并没有普遍的存在。这些发现表 明() A.现象世界并没有统一的本质 B.物理学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 C.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自然科学的证明 D.那些未经证实的新发现往往成为科学进步的干扰因素 3.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的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之所以强调要尊重劳动,从唯物论角度看,是因为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生产力发展是客观的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D.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5.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几百年来,虽然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但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始终是资本主义。据此回答7—8题。 6.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以后,已经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这一事实蕴涵的哲理是A.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哲学生活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2分)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曾经作出过暗能量的假设。2020年8月23日,一个科学小组在研究中借助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拍摄到了宇宙婴儿时期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证实了一个神奇得让人无法置信的图景:用以构成恒星、树木、人类的普通物质只占4%,另有23%的是诡异的暗物质,余下的73%则是暗能量。另外,中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也正在借助粒子加速器实验合作寻找暗物质的粒子。这些成就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物质基本结构的道路上无疑是一个光辉的里程碑。据此回答l。2题。 1.从哲学上看,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表明了( ) A.自然界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宇宙问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 B.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 C.世界的本质只有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才能得以被证实 D.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2.从爱因斯坦的假设到现代科学的证实,暗物质和暗能量的发现过程表明(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D.科学实验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 3.2020年8月,中国浙江沿海受到“云娜”台风的侵袭,在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奋战下,台风给当地造成的损失被降到最小;一个月后,风暴“珍妮”经过海地,造成600多名海地人丧生。海地是美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对森林的长期滥砍滥伐使海地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中央气象台准确地预报了这次台风,

在台风来临之前,浙江全省共转移40多万人.这说明( ) A.人们能认识和改变规律 B.规律具有客观性 C.人们能限制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减少损失 D.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据此回答4-5题。 4.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 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 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C.旧事物终究是要灭亡的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5.人们对反物质的发现过程表明( )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 D.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 6.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这就是说( ) A.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B.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 C.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7.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讲,人是无法控制天气的。人类只能通过观察,了解、掌握天气变化规律来影响天气,趋利避害。人无法控制天气,这是因为( ) A.人类的产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单元检测试题+答案

单元测试(二) 一、积累运用(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气魄.(pò) 挚.痛(zhì) 澎湃.(bài) 哽.住(gěng) B.哺.育(fǔ) 惩.罚(chěng) 懊.恼(ào) 亘.古(gèi) C.屏.障(píng) 山巅.(diān) 滋.长(zī) 参差.(cī) D.惨.白(chǎn) 默契.(qì) 镐.头(gǎo) 胡骑.(jì) (解析:A项中的“湃”应读pài;B项中的“哺”应读bǔ;D项中的“惨”应读cǎ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3分) A.臆测绝壁摇篮泛滥 B.暇疵装潢穿带魄势 C.坦荡景至翘手浩荡 D.恫吓字贴蚱蜢杳然 (解析:B项中的“暇疵”应为“瑕疵”,“穿带”应为“穿戴”;C项中的“景至”应为“景致”,“翘手”应为“翘首”;D项中的“字贴”应为“字帖”。)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D)(3分) A.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 .. 连环 ..。 B.春晚节目《扶不扶》令人忍俊不禁 ....,同时又发人深省。 C.看到浩浩荡荡 ....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D.看云识天气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 ....的。 (解析:“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此处宜用“变幻莫测”。)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C)(3分) A.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B.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C.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 D.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解析:C项是陈述句,应将问号改为句号。) 5.下列关于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3分) A.《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的决心。 B.《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叙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传奇故事。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展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了她的女儿情怀。 C.《老山界》是作家陆定一写的一篇关于长征的一篇记叙性传记,文章采用了顺序的记叙顺序,有详有略地描写的老山界周围的风景。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57分) 1.鼠兔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在青海三江源地区有广泛分布。在鼠兔最为猖獗的时期,鼠害面积占三江源生态 保护区的17%。从2005 年开始,该区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人鼠战”,虽然消灭了很多鼠兔,但由此也带来了 负面影响——生物链的断裂。而今,我们对鼠兔不再“赶尽杀绝”,而是有了科学的控制,以保证三江源地区生 物链的完整性。这表明( B ) ①人为事物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 ②主体活动的目的性和能动性不能改变事物的规律性 ③尊重和服从规律是正确利用和创造规律的基本前提 ④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①是错误的,④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普 遍的,这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②适合题意;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是正确利用和创造规律的 基本前提,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2014 年第16 号台风“凤凰”(强热带风暴级)来袭,中央气象台9 月20 日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息。据此回 答下列问题。 2.人们能够根据台风预警信息,将台风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这说明人能够(B) A. 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B. 认识和利用规律 C.自由选择事物间的联系 D. 改变规律的客观性 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这要求我们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能够根据台风预警信息, 将台风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就是利用规律的表现, B 适合题意;A、C、D都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B。 3.气象台报道台风“凤凰”将在温州登陆,最终却在宁波象山登陆。有时,气象预报也会出现失误,这是 由于( C ) ①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②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③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④人们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试题分析: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认识主体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及客观事物本质暴露需要一个过程,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有时,气象预报也会出 现失误也是由于上述原因,故②③适合题意;①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的反复性 4.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尽是不动没有,尽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 C ) A.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 B. 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 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解析】 试题分析:" 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尽是不动没有,尽是动也没有”体现了一切事物是绝 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所以C正确;A 只强调绝对运动, B 强调相对静止,不符合题意;D体现的是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