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资源分类

教学资源分类

教学资源分类
教学资源分类

我们主要从素材类教学资源、集成型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的获取与处理三个方面介绍。

一、素材类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处理

1.文本素材的获取与处理

通常情况下,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编写文字材料。所以键盘输入是一种最主要的文本获取手段。当然新的输入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会拓宽文字输入的渠道,例如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

?如果要在教学中引用别人的文字,小段内容可以通过上述手段输入;如果文字数量多,则需要采用一些更便捷的方法。

?要引用书籍、期刊等印刷品上的文字,可以用扫描仪扫描或者用数码相机拍照,然后用光学识别软件(OCR)将扫描进来的图形转化为文字。

?要引用光盘、网页上的文字,可以利用复制、粘贴的办法获取这些文字,放入自己的文字编辑器(一般是Word)。查看帮助

2.图形图像素材的获取与处理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可以使用图像编辑软件(如Windows 附件中的“画图”)创作自己想要的图形图像(参见“模块五阅读二”),保存为文件,加入自己的教案或课件。

如果要使用书籍、期刊等印刷品中的图片,可以利用扫描仪扫描为图像文件,也可以用数码相机拍照获得图像文件。

如果要使用教学光盘中的图形/图像文件,可以直接将该文件拷贝到自己的资源文件夹中,供以后使用。

如果要使用教学课件中的图片,而该图片不是以单独文件形式保存的,或者说很难找到该图片对应的文件,则可以使用屏幕拷贝的办法(按Print Screen 键)(参见“模块五阅读二”),将该屏幕图形复制到剪贴板中,然后用画图或者其它图形编辑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保存为文件,或者直接在Word、PowerPoint 等文字编辑软件中将该图片粘贴进来。

如果要使用网页上的图片,则可以使用复制、粘贴的办法,也可以使用另存图片或者网页的办法。

3.音频素材的获取和处理

教师如果要将自己或者学生等的演讲、朗诵、讨论等保存为计算机的声音文件,可以使用Windows的“录音机”(参见“模块五阅读二”)。

当然现在很多教学课件中提供了各种类型的声音文件(参见“模块五阅读

一”),教师可以直接复制过来使用。

如果要将现有的录音带、录像带或者电视节目等的声音转换为计算机的音频文件,则有两种办法。一是像录制教师朗诵那样录制录音机等声源播出的声音;二是用音频线连接录音机、录像机或者电视机等的线路输出和声卡的线路输入口,然后设置为线路输入录音,最后打开附件中的录音机进行录音。

也可以将网络上搜索到的音频文件下载保存(参见网络视频文件的搜索和下载),供以后使用。

4.视频素材的获取和处理

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录像机(DV)、数码相机等将教学过程录像,然后直接将这些录像获得的视频文件保存在计算机上,供教学使用。

对于那些过去的模拟录像带上保存的录像,则需要经过较为专业的处理(例如通过视频采集卡),才能转换为计算机中的视频文件。

当然,教学课件、VCD、DVD 等中的视频,也可以直接用相应的播放器播放。如果想将其转化为特定的格式,则需要专业软件的处理。

也可以将网络上搜索到的视频文件下载保存,供以后使用。

二、集成型教学资源

集成型教学资源的制作需要教学设计、美工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些复杂的课件则需要程序设计的知识。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培训课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所见即所得的软件,制作简单的集成型教学资源,例如第五模块我们要讲解使用PowerPoint 制作演示型课件。复杂的资源则建议购买或者请专业公司合作制作。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教案资料

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 类

第二讲文化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提要: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3. 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开发类型 1 文化资源的概念 文化资源是一个涵盖很广泛的概念,有人说,除了自然资源,都是文化资源。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它的前提——文化,正如爱德华·泰勒所说,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当然,文化资源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文化,加了“资源”一词就意味着它已经拥有过去时态(时间性)、可资利用(效用性)等含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资源可用于指称人类文化中能够传承下来,可资利用的那部分内容和形式。 因此,文化资源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的一部分。在本课程中,我们围绕所关注的文化经济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来理解各类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中心任务是将有限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有用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化实物产品、文化服务产品及其衍生形态。 1.1 什么是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不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生产性资产。资源常常讲利用和开发,与生产的关系十分紧密。我们认为与文化生产或者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素材”才是文化资源的核心指向,而这些素材也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与创造。 人类早期的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源为主,如土地、森林、猎物等。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自身创造的资源越来越重要,其的构成也越来越复杂、多样。符号化知识、经验型技能、创新型能力、通讯手段、社会组织系统等等,都成为了生产的要素即生产的资源。不仅

有经济生产方面的资源,而且有社会生活方面的资源,如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因此,人类积累的一切创造发明成果,都成了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活动进一步发展的资源。 总之,资源是指“资财的来源”,即包括自然资源如土地、森林、矿藏、水域等,也包括各类社会资源。其中,文化就是一种社会资源,它也同时体现为有形的物质载体和无形的精神资产。 1.2 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 资源科学——综合资源学,区域资源学,部门资源学 综合资源学——资源地理学,资源生态学,资源经济学,资源评价学,资源工程与工艺学 ,资源管理学,资源法学 ↓ 区域资源学 ↑ 部门资源学——气候资源学,生物资源学,水资源学,土地资源学,矿产资源学,海洋资源学,能源学,旅游资源学。 1.3 我国的文化资源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积累十分丰富。从形而上的角度看,有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两大源流,每条源流的支脉又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至今影响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 从形而下的角度看,几千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发展出复杂多样的方式,其间凸现的生活艺术融进了中国人高雅的情趣和独具匠心的巧思。此外,中国地域辽阔,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异彩纷呈。剪纸、年画、皮影、木偶、砖雕、器具、面具、玩具、民居、刺绣、服饰、饮食、建筑、园林、风筝、印染等民间文化堪称世界一流。这也是我们的又一大财富。 2 文化资源的分类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专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和《中央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教电馆〔2013〕40号)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总体要求,推进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工作,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为宗旨,结合我市实际,在学校信息化硬件设备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建立鄂尔多斯数字教育云平台,在网络化管理、学科整合、自主学习、信息化推进、过程性评价等,不断努力探索,为努力推进我市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方面,教育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服务,探索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打好坚实基础。 二、工作目标 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汇聚资源和服务,构建本地化网络条件下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探索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区域教育信息

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三、区域试点工作容 (一)建设视频互动教学及网络研修系统。通过软、硬件建设,利用网络视频互动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具备远程视频互动教学、教研、教师培训、教育视频资源共享等公共服务能力,为区域的网络教研、教师网络研修、精品课程网络直播、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应用活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录播系统的建设,完成国家要求的精品课程、学校优秀课例、优质课程的录制。由此建立优秀课例资源库,丰富资源容,促进资源建设;通过点播、直播增加教研手段;通过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功能,建立起互动平台,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建立自主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共享优质教师资源。 (二)充分依托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省、市服务平台,组织广大师生开展同步课堂、推送资源、探究性学习、名师课堂、“名师”导学、网校选课、网校辅学、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10种应用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试验。 (三)积极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探索规模化应用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校试点工作重点容(主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索;校本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教研模式创新探索;信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常见问题(傅许章)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 系统建设·使用说明·常见问题 漳平市铁路小学傅许章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旨在通过IP卫星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传输到全国6.7万个教学点,帮助农村边远地区开齐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满足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就这个项目的系统建设、使用说明以及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培训和说明,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项目,用好这个项目。今天,我将围绕以下五个主要内容展开: 1.项目系统架构和技术选型 2.项目技术方案简介 3.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建设 4.卫星数据播放系统 5.常见技术问题 6.课件资源或课时包的查找、下载及使用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第一个问题: 一、项目系统架构和技术选型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系统架构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即:资源汇聚系统→资源推送系统→资源接收系统→应用监测与服务系统,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1. 资源汇聚系统:国家和各省的资源通过审查与整合,形成课时包(压缩包,包括各种多媒体资源); 2. 资源推送系统:将课时包通过卫星、客户端、网站等以节目单或网页的列表等形式发布; 3. 资源接收系统:各教学点根据资源推送系统,利用卫星、客户端或网络,有选择性地接收或下载相应的内容; 4. 应用监测与服务系统:为确保本系统的正常使用,附加监测与服务系统,既能监测本系统的使用情况,而且能连接网络,提供一定的咨询和售后服务。 二、项目技术方案简介 本项目主要有1个基本方案和1个可选方案组成。基本方案是由接收设备、内置计算机的顶顶盒、平板电视或电子白板和投影仪以及摄像头组成;可选方案是把内置计算机的机顶盒改为内置卫星接收卡的多媒体计算机。 我省采用可选方案。 我市中心校、完小一级的学校由于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因此,我市的目前初定的方案为:中心校级铺设20M光纤、完小铺设10M光纤,通过互联网下载课件包,教学点采用可选方案,通过卫星接收数据和课时包。 补充说明一点:2种方案中都是有摄像头,它的主要用处是给留守儿童与远在他乡的亲人进行视频互动。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 利用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摘要:地方课程资源只有经过开发,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开发目的在于利用,在于使课程资源转化为地方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服务。为此必须明确地方课程资源的类型、开发原则、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地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思路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发的经国务院批准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都明确指出,要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地方课程是指为了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的需要,由地方根据国家管理政策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置、补充完善和改编,并由地方管理的课程。这类课程的含义可以扩大到包含当地的校本课程,并包括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配套开发、编制的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参等。”各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及各中小学都毫不例外地要涉及到建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问题。而这些课程的建设,首先面临一个先决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要想使课程资源在地方课程建设中发挥最大的支撑作用,必须明确地方课程资源的种类及其开发原则、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思路。 一、地方课程资源的种类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信息资料。地方课程资源具有广泛

性、丰富性、综合性、差异性(因地域、文化传统、学校的差异而可开发的课程资源的差异)、多质性(同一资源对于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等特征,因此可从多层面、多角度,把它分为多种类型。根据我国目前中小学课程三级管理的实际,有的把教育资源分为三个层面:国家课程的教育资源,地方课程的教育资源,校本课程的教育资源;有的根据来源、性质、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存在方式来分。我们主要是对地方课程层面的资源分类。因为地方课程资源丰富,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同时指导力量来自多方面,因此地方课程资源主要是从支持学生发展的内容线索、支持课程资源的范围、存在的特有方式、支持课程的指导力量等来划分。 1.从支持学生发展的内容线索来分。 所有课程都应从发展学生方面着手,地方课程更不例外。综合实践活动(含研究性学习)主要从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我等线索来组织内容,实践已证明,这对学生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所以各地在实验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时,都把这一课程内容线索的做法迁移到地方课程当中去,把地方课程资源分为学生与自然方面,学生与社会方面,学生与自我方面。如自然方面有本地动植物、地形地貌、环保、气候、季节、自然景观等。在社会课程资源方面,“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活动的交往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司法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 教学材料。按信息的呈现方式划分,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 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 在这里我们主要讲述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 培训课题培训内容培训要求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及重要性1.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运用 2.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三大好处 3.多媒体课件应用的几大误区 4.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发展方向 了解 多媒体教学发展史1.多媒体教学的起点之一:视听教学阶段 2.多媒体教学的起点之二:计算机辅助教 学 了解 教学动画的制作1、初步认识Flash 2、Flash的工作界面 3、Flash操作跟使用 4、常用的绘制工具的使用 5、flash动画中的帧 6、补间动画 7、逐帧动画 8、元件 9、引导动画 10、遮罩动画 11、flash动画中的图层 12、按钮的调用 重点 教学视频制作与教学注意事项1.三分屏教学课件的样式 2.制作要求 3.注意事项 重点 精品课程的使用与教学管理精品课程的使用 注册课程主页 登陆主页 管理发布课程主页资料 发布教学队伍信息 添加课程信息 添加教学资源 添加教学录像 教学管理 计划管理 教学目标管理 教学过程管理 质量管理 教师管理 掌握

学生管理 教学档案管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现代化应用1、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资源,学生通 过查找、利用、分析、评价资源,达到 利用资源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创设学习情境,激 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 习兴趣,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 3、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学习工具,是学生 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 问题和构建知识的学习工具。 4、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贯穿教学过程始 终的学习支持。 了解 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最常见到的误用现象1.多媒体演示实验给人的真实感差,很多 学生在观看之后,跟看电视剧似的,没 有真实感。 2.认为网络资源都是正确的,不加筛选, 拿来就用,忽视了科学性。 3.课堂容量太大,进行得太快,学生跟不 上,上课有些像走过场。 4.有些教师过于依赖课件、媒体,甚至整 节课只是演示、演播,缺乏师生互动。 5.音视频、图片、文字等花哨的形式会导 致学生注意力的迁移,很难判断本堂 课的重点和难点。 6.滥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使学生缺乏自我 思考的时间。 掌握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的教学指导序号培训课题 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2 研究范围 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5 研究方法与步骤 6 课题成果形式 7 课题研究的组织和管理

《政务数据资源分级分类指南》编制说明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政务数据资源分级分类指南》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编制简况 2018年5月按照原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2018年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内蒙古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启动了《政务数据资源分级分类指南》的制定。起草单位为内蒙古大数据管理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等,主办单位为内蒙古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归口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局。主要起草人为:全鑫、孙卫、袁慧君、古庆、包瑞林、应智强、董建敏、崔连伟、卫凤林。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2015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2018年底前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卫生、就业、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资源、农业、环境、安监、金融、质量、统计、气象、海洋、企业登记监管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合理适度向社会开放”。 政务信息资源分类是电子政务的基础性,是政务信息资源采集、加工、存储、保护和使用的必要工具。项目编制组结合我区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建设实践,调研我区政务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数据特征,分析政务信息资源开放需求,运用标准化的思维和系统工程的方法论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化的重新组织,建立数据开放和共享标准规范,使数据资源在整合、应用过程中实现统一标准化管理,提升数据资源的整体应用价值。本标准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原则和方法,为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提供分类方案,为政务信息资源分类体系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依据。本标准与政务信息资源目录标识符编码规则相结合,可以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识别、导航和定位,以支持政务部门间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本标准以我区发展电子政务的需求为导向,以支持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与共享为目的,是实现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和共享的基础。因此,对政务信息资源进行分级分类指南,是非常必要的。 三、主要起草过程 2018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标准计划任务后,内蒙古大数据管理局讨论确定成立标准编制组,由内蒙古大数据管理局牵头,中国电子技

资源的分类

资源的分类(Resource Classification) 一、前言 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的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不是为发展而发展。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忧虑和不安。发展的结果偏离了发展的目标。 在新时代、新世纪,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得到空前发展,知识,资本,科技成了国家经济增长的助推器,依靠传统自然资源发展的模式得到改变,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好中求快。建立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社会。 随着科技的进步,认识自然和社会手段的丰富,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具有多样性,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对资源的认识,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深化和扩大,很多虚拟的未知的潜在的资源得到开发利用。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管理,都集中在资源管理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很多原本没有价值的物资、知识、时间、空间等成为了可利用资源。 局限于资源的有用性,有用即资源,无用即不是资源,往往导致资源的过渡开发和创新乏力,只是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看问题,从整个社会全局及未来发展看,周围所有的都是资源,有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灾害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往往导致对资源的垄断和略夺性开发,产生垄断利润和环境灾害,与建立节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社会是背道而驰。 二、资源分类综述 对资源的认识和管理,特别是利用,基本的方法就是要对资源进行分类,即可以为开发利用提供方向,也可以为管理资源、优化资源的配置有指导,有利于全体了解、学习、产生共识,共同去关心资源,节约资源,爱好资源、保护资源。 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政治军事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知识(人文)资源,广义资源、中义资源、狭义资源;四分法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或,物质资源、能量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生存资源、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等。

数字化教学资源让课堂生动有趣

数字化教学资源让课堂生动有趣 一、数字化资源在英语教学备课阶段的运用 当前教学条件下,英语教师可利用的数字化备课资源大概有音像资源(磁带、视频、音频)、图片资源(课件素材、教学课件)、文字资源(优秀教案、说课材料、课堂实录、备课资料、教研杂志电子版)几大类,需要有一个平台将其整合,分门别类,以待教师备课时查阅、参考,并提供教学设计的优化备选方案。 英语教学资源数据库在搜集资源时,特别注意将备课资源分两套序列进行编排。其一是课文序列,即每一篇课文目录下汇集了该课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教学过程设计、课堂实录、课后练习、相关教学后记和教学论文以及应用于备课的音像图资料,着重于教学过程的呈现。其二是知识点序列,即按照高考考点将内容分门别类,着重于知识点的归纳。如此一来,教学资源数据库既保证了为日常教学服务,又能为复习阶段的归纳总结、查漏补缺提供支持。 二、数字化资源在英语课堂教学阶段的运用 数字化手段呈现多种诵读音频,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领悟诵读的奥妙,自由选择范本进行模仿、练习,最终熟读成诵,增强了语感,也提高了阅读水平。在网上,我们可提供大量的阅读范文和音频,供学生选着性学习,以此更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数字化资源在英语教学反馈阶段的运用 课堂结束后,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做些自我模拟,从而可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另外学生在课后复习完成后,通过互联网进入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平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根据答案及讲解自行批改。遇到不解的地方,也可以通过与老师进行在线互动,省去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更有利于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沉默、自卑的学生进步。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数字化教学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数字化教学资源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效应用日益引起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关注。而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是需要巨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从而使学生对英语产后浓厚的兴趣。首先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提高学生洞察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以教师讲授、使用粉笔加黑板为主的传授方式,学生处在被动学习状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在发生变化,教师正在重新认识教学过程,改变外语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大量的知识、信息,科学快速有效地传输给学生,这是当今课堂教学对教师的一大挑战。计算机辅助教学顺应时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导读: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设施,主要介绍了包括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基本概念、主要作用、关键标准、支撑技术及应用模式。 关键字:信息资源目录 3 关键标准 3.1 主要内容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关键标准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1部分:总体框架”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总体结构、基本功能等内容;“第2部分:技术要求”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的基本技术要求;“第3部分:核心元数据”规定了公共资源核心元数据和交换服务资源核心元数据应当遵循的内容标准;“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分类与编码;“第5部 分:政务信息资源标识符编码方案”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符编码方案;“第6部分:管理要求”规定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基本管理要求。 (1) 总体框架 “总体框架”给出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所涉及的关键术语,定义了政务信息资源、公共资源、交换资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等关键概念,明确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的管理者、提供者和使用者三个角色及其职责。各级政务部门工作人员和相关的技术开发人员在建设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时,可按照“总体框架”规定的总体结构建立起符合其概念模型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系统,并要实现对目录内容的编目、注册、发布、查询和维护等基本功能。 (2) 技术要求 目录技术要求的核心是目录服务规范,它能够整合分布在各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并形成完整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为政务信息资源的交换建立良好的基础。 目录服务规范主要定义由发现和管理两大类接口组成,并为其提供外部接口。其中,发现服务是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查找、浏览、定位功能。发现服务对政务信息资源的查找、浏览及定位是通过元数据进行的,提供对政务信息资源的元数据级的访问。管理服务提供对目录本身的管理功能,如修改目录信息、增加或删除目录等。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目录服务规范规定了针对公共资源的服务接口规范和交换服务资源的服务接口规范两部分的技术规定。 (3) 元数据 从组成上来说,元数据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的标识、内容、分发、数据质量、数据表现、数据模式、图示表达、限制和维护等信息。 标识是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特性,包括信息资源的唯一标识符、信息资源的摘要信息、创建信息资源目的、信息资源的状态等信息。内容重点描述信息资源的基本数据组成,包括信息资源包含哪些具体的数据。分发着重说明使用者如何获得信息资源的信息,包括数据分

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心得

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培训心得这学期开学后,在学校组织下我参加了“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师培训”的学习。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政策背景和积极意义,感受到国家对农村教学点的政策关怀和良苦用心,同时也对农村教学点的发展前景充满希望;我初步掌握了教学点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方法,对设备的组成、结构也有了大致了解;基本懂得了如何在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中应用教学点数字资源。 通过这次网络培训,使我对点点通平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解了她强大的功能,体会到了她实用性和可使用性。她真的会给教学点的孩子们带来“雨露”,滋润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心田。她是农村教育的福音,是教学点教师的好帮手。印像特别深刻的是上课模式这一点上,多种模式,多种选择,这给我们教学点的老师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适合本节课的模式来给孩子们上好每一节课。 这次网络培训就象一个强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我,影响着我。使我把它融入我教学工作之中。利用网络教学有助于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真正对教育教学起到全方位的变革作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情景,它淡化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扩展了教师的学习空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师与真实世界的接触与联系。语文课堂上,课前我们可以到网络上搜索资料(包括文本、图片等),课上再把搜集到的大量资料与伙伴交流共享。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可以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保持最旺盛的求知欲望,对资料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为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搭建平台,有利于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 数字资源下的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的能力,能充分创造出个性开放的动态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展示出数字教学的优势。《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下是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优化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数字资源让小学低年级识字课堂充满趣味。以《识字1》为例,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小,上课之前,老师大屏幕出示《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视频,让孩子们在动画的引导下,一下子进入春天的景色里,着实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和欲望。并且在学习生字的时候,大屏幕出示生字的笔画顺序,使枯燥无味的生字活了起来,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历史课程资源的种类

用不同的分类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这些种类往往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目前,我们一般是将课程资源分成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各种教学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技术、远程教育等。这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包括人力的资源和物化的资源。 历史学科,由于其独特性质,使得它拥有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较为常用的分类方法,我们可将历史课程资源分为下列几种: 1.历史教材。教材一直是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教学的基础。长期以来,教育界一直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历史教材内容就是学科知识。其实,教材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主动探索新识、提高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历史教材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对学生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发展有益的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展现全面而有特色的历史知识。目前,中国教育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教材不仅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在教材的编写中充分体现人文思想、创新精神,是历史教材的改革之路。在新的教育改革体制下,教材的编写不再为一家所垄断,只要具备条件,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编制教材,这有利于思想的创新和教材质量的整体提高。 同样,教材的选择权应该归学校、教师和学生。他们依据本地区的特点和自身的要求,可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教材的编写打破了垄断,同样,教材的采用也不再由上级指示,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由教育主体自由选择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传统课程资源的教材必须及时地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教学实际,只有如此,才能使教材散发出新的光芒,真正成为课程资源的核心。 2.学校图书馆。它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较好地利用学校图书馆的相关资料无疑给历史课程的教学带来很好的辅助作用。这些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献、通俗历史读物、历史期刊、历史小说及考古、文学和旅游等方面的读物,这些图书资料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历史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3.社区历史课程资源。在充分利用校内历史课程资源的同时,校外、尤其是学生身边社区的课程资源也是我们必须积极发掘的。这些资源包括:社区的图书馆、资料室以及少年宫中有关历史方面的活动;社区中丰富的历史人力资源,如历史学专家、历史教育学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在不同的层次,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中的历史资源,如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以及长辈对往事的回忆与记录等。在利用社区历史课程资源时,可以广泛地采取社会调查、小组活动等方式,这样可以在巩固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其动手、动脑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历史音像资料。这是一种现代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真实的历史记录片、录音,也包括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两者在实际使用上情况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的内容科学可信,真实地展现了某一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后者是现代人对历史事件、人物的再加工再创作,虽然它们或多或少地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具有一定可信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但使用

矿产资源分类体系与储量计算

第十二讲矿产资源分类体系与储量计算 要点: 1)理解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工业指标等相关概念; 2)新旧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级的内容与对比; 3)工业指标的内涵 4)储量计算方法与过程 重点: 要求学生掌握矿床工业指标类型以及相关确定的方法;重点掌握新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块断法储量计算的方法与过程。 1 旧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1.1 相关概念 1)矿产储量:简称储量。 指已被地质勘探工程(探槽、井探、钻孔)揭露的并已基本控制的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包括两部分:探明储量和远景储量。 2)探明储量: 指地质勘查达到一定探矿工程控制程度,经过计算得到的储量。 包括:A+B+C+D 3)远景储量: 是指有一定勘探工程控制,但达不到D级储量条件的那一部分经过计算得到的储量。 4)预测储量(资源量): 是基于一般地质知识和理论推测存在的资源(推测储量)。 5、表内储量:又称可利用储量。 是指符合当前的工业技术经济条件和相关法规、政策,可以被工业开采利用的矿产储量。 6、表外储量: 是指不符合当前的工业技术经济条件和相关法规、政策,暂时不能被开采利用的矿产储量。 或因品位偏低,或因厚度偏小,或因开采条件复杂,或因外部条件不允许,或因工业加工技术未解决等。 7、可采储量: 指能利用储量中(表内)扣除开采、设计损失的那部分储量后,可以实际经济开采的那部分储量。 1.2 分类依据 地质可靠程度:主要指可度量的工程控制程度。 i)矿体外部形态要素(形状、产状、空间位置)的控制与研究程度ii)矿体内部结构要素(矿石类型、品级、品位变化及夹石种类 产出特征、分布)的控制和研究程度; iii)对影响和破坏矿体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控制和研究程度。 1.3 固体矿产储量的分类分级 分类:两类:表内储量、表外储量 分级:按地质可靠程度分五级: A级储量:由生产部门探求的,其矿体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及矿石的自然类型和品级等均准确控制或完全确定,可以作为矿山采掘计划依据的储量。 B级储量:详细控制矿体的构造、形状、产状及空间位置,对矿石类型及其比例和变化规律已经确定的、对破坏矿体的地质构造、岩浆岩体和夹石分布已基本查明的矿产储量,也是在地质勘探阶段探求的高级储量。 C级储量:(1)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空间位置已基本控制;(2)矿石工业类型和品级的种类及其比例和分布已基本确定。(3)破坏主要矿体的较大断层、破碎带、褶皱构造的性质和产状已基本控制。 D级储量:用系统勘探控制的储量;C级块段外推的储量;对复杂类型的矿床,用较密工程勘探达不到C级要求的储量。 E级储量:已经过探矿工程证实矿体(层)存在,但达不到D级储量条件的为E级储量。 1.4 主要弊端 1.在分类概念上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无法进行国际对比。 2.在分类依据上,强调地质可靠程度,把经济意义放在次要地位。 3.各级储量比例的要求不符合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规律。 4.不同类的固体矿产标准不统一。 5.勘探类型的确定因素,矿种间有差异。2 现行矿产资源储量分类体系 2.1 分类依据 1 地质可靠程度:主要指可度量的工程控制程度。 i)矿体外部形态要素(形状、产状、空间位置)的控制与研究程度; ii)矿体内部结构要素(矿石类型、品级、品位变化及夹石种类、产出特征、分布)的控制和研究程度; iii)对影响和破坏矿体的地质构造因素的控制和研究程度。 2 可行性(技术经济)研究程度 3 开发经济意义 2.2 分类方案 按地质勘查可靠程度分为:查明矿产资源和潜在矿产资源两大类 查明矿产资源:指经勘查工作已发现的固体矿产资源的总和,其形态、位置、产状、规模、品位、质量、数量已经查明。 潜在矿产资源:指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经过预查得出的结果,有足够的数据并能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类型类比的那部分资源量。 根据地质可靠程度将查明的矿产资源进一步划分为推断的资源、控制的资源和探明的资源。 潜在矿产资源称之为预测的资源。 推断的:指对普查区按照普查的精度大致查明矿产的地质特征以及矿体(矿点)的展布特征、品位、质量,也包括自地质可靠程度较高的基础储量或资源量外推的部分。由于信息有限,不确定因素多,矿体(点)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其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有限,可信度较低。 控制的:是指在矿区的一定范围依照详查的精度,基本查明矿床的主要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已基本圈定,矿石质量、品位已基本查明,矿体的连续性及开采技术条件基本确定,其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较多,可信度较高。 探明的:指在矿区的勘探范围依照勘探的精度,详细查明矿床的地质特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已经圈定,矿石质量、品位,矿体的连续性及开采技术条件均已详细查明,其数量的估算所依据的数据详尽,可信度高。 依据可行性评价分为: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 概略研究: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概略评价。所采用的矿石品位、矿体厚度、埋藏深度等指标通常是我国矿山几十年来的经验数据,采矿成本是根据同类矿山生产估计的。目的是为了由此确定投资机会。所估算的资源量只具内蕴经济意义。 预可行性研究:指对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的初步评价。其结果可以为该矿床是否进行勘探或可行性研究提供决策依据。通常应有详查或勘探后采用参考工业指标求得的矿产资源 /储量数,实验室规模的加工选冶试验资料,以及通过价目表或类似矿山开采对比所获数据估算的成本。 按照经济意义划分,将查明矿产资源又可分为经济的、边际经济的、次边际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 经济的是指矿产的数量和质量是依据符合市场价格确定的生产指标计 算的。在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阶段)的市场条件下开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环境等其它条件允许,即每年开采矿产品的平均价值足以满足投资回报的要求。或在政府补贴或其它扶持措施条件下,开发是可能的。 次边际经济的是指在可行性或预可行性研究当时,开采是不经济的或技术上不可行,需大幅度提高矿产品价格或技术进步,降低成本后方能变成经济的。 2.3 分类体系 表中所用编码(111—334)说明: 第1位数表示经济意义:1=经济的,2M=边际经济的,2S=次边际经济的,3=内蕴经济的,?=经济意义未定; 第2位数表示可行性评价阶段:l=可行性研究,2=预可行性研究,3=概略研究: 第3位数表示地质可靠程度:1=探明的,2=控制的,3=推断的,4=预测的,b=未扣除设计、采矿损失的可采储量。 储量:是基础储量中的经济可采部分。 在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或编制年度采掘计划当时,经过了对经济、开采、选冶、环境、法律、市场、社会和政府等诸因素的研究和相应修改,结果表明在当时是经济可采或已经开采的部分。 用扣除了设计、采矿损失后的数量表述。 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和可行性评价阶段不同,又可分为可采储量和预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111)是指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的可采部分,是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后可实际开采的数量。 预可采储量(121)是指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扣除了设计和采矿损失后的可采部分。 基础储量:是查明的矿产资源的一部分。 指在地质可靠程度上是探明的或控制的、同时在经济意义上是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查明矿产资源的那部分。或者说是经详查或勘探且经过预可行性或可行性研究、其经济意义是经济的或边际经济的那部分查明的矿产资源。 根据地质勘查程度、可行性评价阶段及其经济意义,基础储量又可以:A、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11b): B、探明的(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12lb); C、探明的(可研)经济基础储量(2M11);

《【如何对信息资源分类】信息资源分类》

《【如何对信息资源分类】信息资源分类》(徐枫宦茂盛)根据不同群体对信息资源观察角度的不同,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同一个信息资源进行多重分类。信息资源分类是根据信息资源自身内容的属性或特征,将其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并建立起一定的分类体系和排列顺序。信息资源分类的依据取决于分类对象的属性或特征。根据不同群体对信息资源观察角度的不同,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同一个信息资源进行多重分类。从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的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主要是方便使者用通过分类的方式快速找到符合需求的信息资源。 分类的基本原则 信息资源分类是信息资源目录建立过程中最为复杂的工作之一,通常从信息资源目录建立的角度来说,信息资源的分类一般会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信息资源的分类必须简洁,类目的设置一般以分到二级类目为宜,至多不超过三级类目。因为超过三级类目后,从管理和元数据著录的角度,对信息资源分类的难度和工作量将会有很大的增加;同时,从使用者的角度,对信息资源的分类查找变得更加困难,这将偏离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的初衷,难以达到对信息资源快速查找定位的目的。 二是在设置不同的分类方式时,不同分类方式的类目设置尽量不要重复,即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维度最好能够正交。

三是需要注意分类标准的可操作性,很多信息资源的分类都是基于信息资源的业务分类进行细化和合并,尤其对于细化的情况,除非有明确的判定规则和判定依据,应尽量避免,大多数情况下,对已有类目进行细分是一件非常困难和无法完成的工作。 三种维度方法 对信息资源的分类一般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从信息资源管理的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二是从信息资源的来源和提供部门的角度进行信息资源的分类,三是从不同的应用主题,建立信息资源的分类体系。 首先,从信息资源的管理维度分类。从信息资源建立的最初目的来看,一般信息资源都是在业务信息化基础上形成的各种信息。例如,对自然人管理形成的人口信息资源、对法人管理形成的法人信息资源、对各种自然资源以及空间基本信息进行管理的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资源等等。各领域、各部门在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过程中,从业务管理的角度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信息资源分类,用于指导信息采集的专业分工。同时,管理角度的信息资源分类也是专业业务分工的结果,某些情况下,二者相互影响。 专业业务分工决定了管理维度的信息资源分类,而从整个业务整体角度考虑,在信息和业务整合的过程中,信息资源的管理分类可以促进专业部门更好的合作。从实际操作的情况看,管理维度的分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专门的业务部门所采用的信息资源管理分类体系。例如,一般地震信息资源的分类包括了测震、前兆、强震动、应

第二章 文化资源的形态

第二章文化资源的价值及其形态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第二节文化资源价值的特征 第三节文化资源的分类 第一节文化的分类 1、文化 1.1 文化的层次 关于文化的内涵,说法很多。通常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心理、心态、信念、观念等纯意识领域,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处理人间关系的产物。制度文化包括反映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的制度,如原始共产主义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包括各种具体制度,如政治制度、婚姻家族制度等。制度文化还包形形色色的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定势、民俗民风也可列入制度文化中。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物质产品中融入意识文化的要素,物质成了意识文化的载体。建筑、园林、服饰、器物、饮食、交通工具等物质形态都有精神要素,都有文化的内涵。 1.2 西学东渐 中国人学习西方文化,基本上也可以划归为这几类。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人船坚炮利之下,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一步步走向深渊,在这国家民族存亡之时,中国的有识之士,先进的中国人,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逐渐向西方学习, 1.2.1 意识层面 大量介绍翻译,或撰写西方的史地,哲学,科技,政治,法律等书籍,最先的是林则徐,魏源,然后是梁启超,严复,维新运动,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陈望道等五四运动,等等如此,都是为了把西方先进的文化,比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诗歌等介绍到中国来,希望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这是意识文化方面。 1.2.1 制度层面 洋务运动,学习并引进西方先进的军事管理与技术,希望能强化中国的军事,戊戌变法,直接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西方的立宪政体,辛亥革命,希望把中国专制政体改为民主共和。 1.2.3 器物层面 西餐,西装,沙龙,夜总会,上海百乐门,舞厅,西式婚礼,黄包车,一说从日本引进的,一说是从法国引进的,小汽车等等。 建筑方面特地要说的,就是:大多数人较为熟悉的武汉大学樱花大道上面的学

资源系统及其分类

资源系统及其分类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各种各样的资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资源系统。每一种资源内部又有自己的子系统。资源系统可从性质、用途等不同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 (一)按资源性质分类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质资源和自然过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有益的资源。 自然资源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资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再生资源:即在人类参与下可以重新产生的资源,如农田,如果耕作得当,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断为人类提供新的农产品。再生资源有两类:一类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和水能、潮汐能等;一类是生物资源。 非再生资源:(或耗竭性资源),这类资源的储量、体积可以测算出来,其质量也可以通过化学成分的百分比来反映,如矿产资源。 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的区分是相对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资源,但它们却是古生物(古代动、植物)遗赅在地层中物理、化学的长期作用变化的结果,这又说明二者之间可以转化,是物质不灭及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表现。 从资源利用的可控性程度,可划分为专有资源和共享资源。 专有资源:如国家控制、管辖内的资源。 共享资源:如公海、太空、信息资源等。 2.社会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 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不同时代生产力的标尺是不同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由科学技术来决定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的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按资源用途分类 1.农业资源 2.工业资源 3.信息资源(含服务性资源) (三)按资源可利用状况分类 A、现实资源:即已经被认识和开发的资源。 B、潜在资源:即尚未被认识,或虽已认识却因技术等条件不具备还不能被开发利用的资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