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蔡立辉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创新理念、人本主义理念、效率理念和服务理念是推动世界各国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因素,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实现跨部门信息与服务的整合、再造行政业务流程、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效能与公共服务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推行办公自动化开始,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运用实践验证的逻辑对这段时间里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总结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与走向,这对于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走向

一、中国电子政务理论研究的反思

我国电子政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还处在初始阶段。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建构电子政务理论体系的研究十分薄弱。研究成果大多是对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介绍、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历史描述,或者是以案例的形式对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不同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的描述,成果具有知识普及性、介绍性和总结性的特点。根据理论发展的逻辑和实践验证的逻辑来评估我国关于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一)对电子政务实践进行总结和介绍的成果多,电子政务的原创性研究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已经在实践中实行的一些具体做法、各部门的具体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描述和介绍,缺乏主倡性、原创性和现实指导性。电子政务理论研究及其成果没有针对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来研究电子政务产生、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没有很好地研究和体现电子政务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没有让实践者感受到电子政务理论究竟是什么。虽然有些研究成果涉及到了电子政务与行政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只是抽象地讨论了电子政务对传统行政体制和政府组织结构产生影响的表现形式,并没有深入地研究信息化是如何影响传统行政体制和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行政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等问题,致使研究成果对实践缺乏实际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认为,电子政务研究不能只是在政府部门的要求下被动地进行,更不能只是对已有电子政务实践进行总结和介绍;而是要根据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在的问题主动地进行研究,提出主倡性、实际指导性和咨询性的电子政务建设理论与方法。

(二)单一学科取向的成果多,多学科取向的研究成果少。以往的电子政务研究并没有从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角度研究电子政务与其相关学科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表现出公共行政学、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之间“两张皮”的现象,以计算机知识、信息科学知识代替了必要的管理知识,电子政

或者由于自身基础较差,或者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或者由于平时工作繁忙等原因,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只是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高政府公务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加强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和理念的教育培训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任务,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基础环节。

(四)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行政改革缺乏有机结合。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技术决定论、技术与政务的严重脱节,导致电子政务只是作为一种外延式的技术性手段来加以应用。实践证明,政府行政改革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行政改革缺乏有机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只停留在技术应用的层面上,就无法推进电子政务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发展。技术决定论者片面地认为只要投入资金、把网站建起来、设备买回来,电子政务就水到渠成了。其结果,电子政务建设虽然也建立了政府网站、开设了电子邮箱、也有一些电子政务应用项目,但在实际效果上并没有给公众和企业带来获取政府信息与服务的便捷。从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出发,政府公共部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不能只是为了提高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办公效率,更重要的是使现代信息技术普遍运用来再造政府、改革公共部门和实现政府公共管理目标[1](P8),最终实现提高政府对社会的服务质量、降低公众办事成本等目标。而提高政府对社会的服务质量、降低公众的办事成本是以更新行政理念、改革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优化行政业务流程为前提的。因为,网络信息技术本身不可能自动、自发地创造出有意义与价值的政府管理体制。因此,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把新技术应用与政府行政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政府行政改革为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成电子政务,才能发挥电子政务的效用。

(五)违背电子政务发展规律,盲目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实践中,各地方、各部门之间严重的攀比之风助长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盲目性。在攀比中,一些领导难以静下心来进行策略选择,一些地方为了显示自己的超前意识,在地方财政十分紧缺、本地公众计算机和互联网使用率极低的情况下,也盲目上马一些华而不实的电子政务项目。根据调查统计,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建设计划等方面并没有显示差异;但这三类地方的公众对政府推行的电子政务为何物的认知程度却有明显的差异。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地发展过程,它的功能配置和业务应用是在电子政务从简单到复杂、从建立政府网页到建立电子社区、提供多种业务服务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完善的。不顾现实需求、违背电子政务发展规律的盲目建设,必然导致所建立的电子政务系统无任何实际应用意义,导致新的浪费。因此,我们在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时候,必须尊重电子政务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尊重用户的需求,本着实用第一和可扩展性的原则,成熟一项业务就建设一个业务系统;在坚持标准规范统一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特点和不同政府部门的业务需求对所建设的电子政务的功能与业务应用的重点和内容进行策略选择。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具体情况相适应,允许电子政务建设在发展水平、应用层次和功能完善程度上保持一定差异性存在是客观的、正确的,是尊重电子政务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发展规律的表现。

(六)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着体制障碍。我国现行的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滋长了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各地方政府和部门在进行电子政务建设时往往

从本部门、本地方的利益出发,各自为政,采用各不相同的标准规范,业务内容单调重复;只从解决本机构内部的业务需求出发考虑新技术的应用。这必然造成各层级政府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业务应用系统之间不能互动、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出现信息“孤岛”和自动化“孤岛”,造成新的重复建设与浪费。组织与协调是整合资源、再造业务流程和共享信息的关键,是解决电子政务的统一性特征与政府层级制组织结构之间冲突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缺乏一个具有指挥协调能力的实体机构来对各级政府、各政府部门进行整合、调整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实践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经费预算不统一、投资分散,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体制障碍的另一表现。目前,各地电子政务建设所需经费,除经济落后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一部分费用是实行转移支付之外,原则上都是由地方财政负责解决。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费用由国家财政支付,各地方的建设费用由各地方财政支付,没有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建设经费预算体制、支付体制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机制。完全实行各级政府、各部门自主投资、自主建设,经费预算不统一、投资分散,缺乏成本——效益分析和必要的绩效评估,都进一步加剧了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各自为政、标准不统一、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严重缺乏整体规划、重复建设与浪费等问题。要实现电子政务“一站式”无缝的网络化服务功能、将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转移到网上执行,就必须做到各部门之间、各应用系统之间共享资源、互动联通,就必须实现跨部门的业务、信息和服务的集成与整合。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投资分散的财政体制等体制性障碍,消除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制约,实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比技术应用更加艰巨的任务。除此而外,电子政务立法滞后、应用缺乏法律保障以及安全的问题,也是在相当程度上阻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三、当代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政府管理民主化、国际化,以及我国的社会转型,都构成为我国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环境条件。要使电子政务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与走向就应表现为:

(一)由注重技术导向转变为注重政务导向。以往,从领导者到一般公务员和公众,都把电子政务建设看成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认为是计算机工作者的事。这种技术决定论导致了电子政务建设完全是一种外延式的技术应用,完全是以传统的方式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新技术去适应旧体制,原有的行政业务流程、办事方式、服务范式和组织结构形式都原封不动,新技术当然不可能有效发挥作用。电子政务与行政改革从一开始就应是一体化了的概念。行政改革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前提,电子政务不是要对已有的传统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处理,而是要对再造后的业务流程进行固化;电子政务是实现行政改革、推进行政现代化的载体,没有电子化的手段就难以实现流程的优化、跨部门的互动与共享。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与政府再造之间的关系,正如理查德·赫克斯(Richard Heeks)所说,它们之间具有两种联系方式,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能够支持政府公共部门的改革,政府公共部门的改革能够影响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与管理[1](P259)。同时,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政府行政改革各自有着不可代替的功能作用。但这二者的作用不是平等的,技术本身只是工具,技术发挥作用的程度与方向深受制度、体制和管理者的影响;同样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1 二、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2。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3。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1参阅:①薛峰:《融合:教育改革的大趋势》,《现代教育报》2003年1月1日;②黄书光:《论“中西融通”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 2参阅:C·沃纳:《为领导者设的课》,《1997年中美教育研讨会论文集》第87页 3参阅:王东宁著《现代管理新视野》,经济日报出版社,1996年版第5,163,341页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趋势新论* 蔡立辉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 摘要:创新理念、人本主义理念、效率理念和服务理念是推动世界各国进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因素,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实现跨部门信息与服务的整合、再造行政业务流程、提高政府部门管理效能与公共服务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推行办公自动化开始,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运用实践验证的逻辑对这段时间里的电子政务建设进行总结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与走向,这对于推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作用、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当代中国;电子政务;发展走向 一、中国电子政务理论研究的反思 我国电子政务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上都还处在初始阶段。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建构电子政务理论体系的研究十分薄弱。研究成果大多是对西方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介绍、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阶段的历史描述,或者是以案例的形式对地方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不同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的描述,成果具有知识普及性、介绍性和总结性的特点。根据理论发展的逻辑和实践验证的逻辑来评估我国关于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一)对电子政务实践进行总结和介绍的成果多,电子政务的原创性研究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对已经在实践中实行的一些具体做法、各部门的具体业务应用系统进行描述和介绍,缺乏主倡性、原创性和现实指导性。电子政务理论研究及其成果没有针对政府公共管理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来研究电子政务产生、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没有很好地研究和体现电子政务的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没有让实践者感受到电子政务理论究竟是什么。虽然有些研究成果涉及到了电子政务与行政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只是抽象地讨论了电子政务对传统行政体制和政府组织结构产生影响的表现形式,并没有深入地研究信息化是如何影响传统行政体制和政府组织结构的、优化行政业务流程优化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等问题,致使研究成果对实践缺乏实际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我认为,电子政务研究不能只是在政府部门的要求下被动地进行,更不能只是对已有电子政务实践进行总结和介绍;而是要根据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在的问题主动地进行研究,提出主倡性、实际指导性和咨询性的电子政务建设理论与方法。 (二)单一学科取向的成果多,多学科取向的研究成果少。以往的电子政务研究并没有从学科建设、学科发展的角度研究电子政务与其相关学科理论之间的关系,研究成果表现出公共行政学、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之间“两张皮”的现象,以计算机知识、信息科学知识代替了必要的管理知识,电子政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电子政务发展七大趋势

电子政务发展七大趋势 从目前国内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虽然自从“金”字工程和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开展以来,我国政府信息化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纵观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仍远远落后于世界主要国家。但是从十六大精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以及国家计委颁布的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等来看,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是我们国家“十五”期间一项重点工作,国家领导和有关部门多次就电子政务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因此,未来几年内我国将会奋力追赶世界主要国家政府信息化步伐,逐步缩小与这些国家之间的信息差距。根据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历程以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未来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将会显著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发展趋势。趋势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继续扮演国家信息化“领头羊”的角色,政府先行,带动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发展。我国政府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中的特殊地位,是由我国政府在社会中所处的特殊角色所决定的。从国家一系列的指导精神和规划路线来看,未来数年内我国将继续延续一条“以政府信息化带动企业和社区家庭信息化,促进社会整体信息化发展,同时以信息化建设带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人才成长,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路线,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电子政务建设将继续扮演国家信息化的“领头羊”的角色。趋势二:客户关心管理思想将逐步渗透到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并将最终成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引导理念。客户关系管理源于盈利性的企业组织,其应用初衷在于通过了解和深加工客户信息,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以挖掘、维护以及争夺客户资源,从而获取最大的企业利润。对政府而言,其非以盈利为其生存目标,但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为公众和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也将是决定政府命运的一个主要因素,于是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服务提供的高效性及主动性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未来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其次,政府另外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对社会的监管,对社会公众和企业信息的掌握和深加工,也将是决定政府监管高效的一个非常关键因素。因此,客户细分、把握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注重客户满意等等客户管理理念逐渐渗透到电子政务建设中,并随着政府监管能力的提升,最终会成为引导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理念。趋势三: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从注重引入先进思想和理念的“务虚”阶段,走向注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监管能力的“务实”阶段。电子政务是一个新鲜事务,全球都在探索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和新经济带来的变革,电子政务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涵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我们认知程度的加深在不断拓展,因此电子政务概念在我国诞生之日起,首先被关注的是电子政务和电子政府的涵义以及国外主要国家电子政府发展的情况。在电子政务建设模式和建设目标没有清晰的阶段,各级政府以及学术界关注更多的是如何引入其它国家电子政务建设中应用到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以探索我国电子政务的定位问题,于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公共管理的变革相结合的课题研究便应运而生。而经过三年左右时间的酝酿和摸索,对于电子政务如何在中国本土生殖和成长有了一定的认识,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也逐步明确了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近几年中国电子政务将朝着以应用促发展、注重提供政府工作效率和监管能力的“务实”路线发展。趋势四: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在政府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显著提升的同时,政府公共服务也将从品质上和提供模式上得以巨大创新。政府监管能力和工作效率的提升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目标,但是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和创新将逐步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下一个中心目标。公共服务的创新不仅表现在内容本身上,而且还表现在服务的供给模式上。电子政务将创新传统政府服务的供给形式和手段,使政府部门逐渐向以公众需求为中心转变,如图所示。首先,政府各部门之间不再孤立,而通过信息技术形成互动网络;其次,服务供给手段多样化,除了基于web的传统政府柜台服务以外,主要的服务都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班级:09审计2班学号:0901********姓名:胡晨恺 摘要: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信息化的热潮。90年代后,随着国际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政府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政务、电子政府等一些新的概念也很快产生。在我国,电子政务虽然起点比较低、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但是可以预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未来几年将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信息中心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关键字:电子政务;存在现状:发展趋势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 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对于我国来说,电子政务这个概念与电子商务一样是从国外泊来的。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自己的信息化历程同步的,具体来说,我国的电子政务是循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一条线展开的。从总体上看,与其他国家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基本相同,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就具体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又与其他国家的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 (1)我国的电子政务的起点较低。这是由于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而西方国家的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 60-70年代就完成了,而我国则基本上从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 (2)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的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这些差别主要是表现在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行业差别上,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另外,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发展较快,与这些重点部门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其它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相对迟缓。 (3)我国的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有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以及各级政府机构的精兵简政。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必然造成对政府政务活动的影响,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势必要满足或保障这些目标的实施。实际上,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效率和树立形象的问题,其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政务活动的改革。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2003年底,联合国发布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一)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著名教育家 魏书生:男,生于1950年5月4日,河北省交河县人。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他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教育思想:民主教育。 顾泠沅:男,生于1944年,江苏吴江人。196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93年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对中国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了系统的总结与提炼。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 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张思明:男,汉族。出生于1957年10月。籍贯:上海。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及身性,注重思想教育与科学知识的结合和无形教育环境的创设,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集体、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自身的进取精神。 教育思想:成长教育。 张化万:男,1945年9月出生,江苏扬州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杭州师范学校。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最优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教育思想:个性教育。

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趋势

摘要:以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所发布的《联合国电子政务2008调查——从电子政务到互联治理》为据,概述了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情况。论述了欧洲国家电子政务建设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国家高度重视在基础设施和连通性方面的投资,尤其是在宽带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指出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跨组织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电子政务必须向整合和互联的方向发展,为此需要经历3 个发展阶段:基础设施阶段、整合阶段和转型阶段。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业务协同;联合国;发展趋势 一、导言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电子政务在促进世界各国、各级政府管理与服务模式快速变革的同时,也正在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在电子政务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际社会在电子政务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实际应用以及政府改革等众多方面都积累起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涌现出了很多具有实用价值和借鉴作用的成功案例。对国际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对相关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进行全面的解析,对我们更好地把握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二、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概貌 从全球范围来看,电子政务大规模实用化建设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今天的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显现出蓬勃的生机和强劲的活力。在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所发布的2008 年电子政务调查报告——《联合国电子政务2008调查——从电子政务到互联治理》(United Nations e-Government Survey 2008 ——From e-Government to

中国电子政务趋势分析

中国电子政务趋势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内部电子办公已全面向“电子政府”或数字化办公转移,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蓬勃进展的新时期。与之相应,中国电子政务应用市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空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it产品采购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 政府采购154.9亿元 据赛迪顾咨询调查显示,2002年上半年,中国各级政府it设备采购情形良好,销售额达到154.9亿元人民币,中国各级政府机构电子政务基础it设备采购量迅速增加。 从电子政务的产品结构分析,2002年上半年中国政府机构硬件产品采购额为107.3亿元,软件产品采购额为21.1亿元,信息服务投资额为2 6.5亿元。 可见,硬件设备投资仍旧是电子政务市场投资的主体部分。此外,当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投资比例还比较低,两者相加仅为30.7%。 由于硬件产品采购幅度的连续增加,截止到2002年6月底,中国政府机构各类硬件产品的拥有量已有明显提升。 近两年,电子政务建设的高潮迭起,为高速进展的中国软件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而电子政务的专门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进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据赛迪顾咨询统计,2002年上半年,中国政府机构电子政务建设

软件投资额达21.1亿元,占软件总体市场的比例为14.7%。其中:平台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系统及网络治理软件)的采购额为6.60亿元,中间软件(包括中间件、网络安全软件)的采购额为1.79亿元,应用软件的采购额达12.71亿元。可见,在各个细分的市场中,政府机构对电子政务软件的采购规模都十分可观 网络服务迅速增长 政府上网工程 我国电子政务的构架包括统一政府信息网络平台和政府业务处 理系统。中国“政府上网工程”的重心一直集中在政府专网建设、政府信息收集、交换和公布改革等方面,纵向网和跨部门网络建设连续呈快速进展之势,业务数字化、网络化建设也取得了令人中意的成绩。据赛迪顾咨询统计,截至2002年6月底,通过“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已有81.1%的省、部级政府部门建立了主页,57.5%的省市级政府部门建立了政府网站,并提供主页开展公众信息服务。 电子政务业务系统建设 2002年上半年,中央政府和部分省市政府职能部门的纵向业务系统建设力度连续加大。据赛迪顾咨询调查,截止到2002年6月底,81.7%的省市级以上政府部门建立了核心办公类应用系统,93.2%的政府部门建立了辅助业务治理信息系统,30.1%的政府部门建立了领导决策支持类应用系统, 应该看到,有关于网站和内部办公系统的建设,中国电子政务业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 一、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 (一)1949年---1952年 (1)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 (2)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 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 (3〉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 (3)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 (5)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 (二〉1953年~1957年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第一,要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第二,要学习苏联;第三,要在我们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1.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它强调学校的国家性、统一 性、非宗教性、男女平权和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教育目的。它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成员为教育的任务,实现这一任务 最主要的途径则是掌握自然、社会和思维科学的各科知识,并实现" 门门五分"。 3.教学为主的思想。它强调智育的首要性,主张德育主要也是通过教学 来进行的。同时它也就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课堂活动的主导作用。 (三〉1958年~1965年 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一场新的教育探索与变革开始了。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其要点是在一切学校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把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今后的办学方向是学校办工厂和农场,工厂和农业合作社办学校;走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实行党委领导下教育专门队伍和人民群众结合,学校内部和教工、学生群众结合。这些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命浪潮。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 1960批评“文教战线的共产风、浮夸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瞎指挥风”,集中研究了教育工作中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

深圳市电子政务建设及未来发展趋势

深圳市电子政务建设及未来发展趋势 王醒 一、深圳市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 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1998年4月,青岛市在互联网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政府网站“青岛政务信息公众网”。而深圳市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在全国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发展起来。深圳市电子政务的发展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推进电子政务优化大环境、提速电子政务开发软资源。 (一)推进电子政务优化大环境 1、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大经济、大文化、大环境、大服务”四大战略,数字深圳工程围绕四大战略促进全区党政机关工作效率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使深圳电子政务整体水平不断与国际化、现代化城市相适应,深圳努力充当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排头兵。 2、深圳市政府在线网站建立后,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务动态建成的一级栏目包括:深圳经济、精彩深圳、政务公开、廉政之窗、市长信箱、深圳信息、专题报道等。为了服务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网站设置了深圳CBD专题、投资政策、投资指南等。网站还设有英文版,由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定期发布,吸引了海外投资商。在最近几年的时间里入驻深圳市的世界500强投资项目达181家,许多海外投资商是通过登录深圳市政府在线网了解深圳、投资深圳。在政务公开方

面,深圳政府在线开辟了领导分工、政府公报、机构设置、人事任免、任前公示、政府采购和公务员招聘等二级栏目,极大地促进了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进程。 3、深圳市实施大文化战略,在“十五”期间建成了星罗棋布、快捷便利的公共文化设施,社区居民不出一公里就可以找到公共文化娱乐设施,被称之为“一公里文化圈”。2006年深圳市文化局为了使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提高使用率,着手绘制了一张电子地图,其效果是打开深圳政务网,找到深圳文化设施地图,每点一个社区地点就可显示周边的文化馆、电影院、图书馆、体育娱乐场所等信息。而这张文化设施电子地图在深圳市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撑下建立起来的。 (二)提速电子政务开发软资源 1、深圳市政务网设立互联网主机托管中心,近年托管的网站包括深圳市社区服务信息网、深圳市禁毒网、深圳市安全生产监督网等网站。这些网站均省去了各设门户、独立建网的托管费和运营费,并且提高了网络运行的安全系数。 2、深圳市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企业和公众为核心,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全面推进“数字深圳”建设。为了实现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深圳市首先构建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基础平台。目前全市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基础整合平台系统包括:深圳市电子政务应用支撑平台及市机关协同办公系统、深圳市政府网站“深圳政府在线”、深圳市应急指挥系统、深圳市区域卫生资源信息系统、深圳市行政服务中心信息系统、深圳市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等。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第六届“挑战杯”内蒙古医科大学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作品申报书 作品名称:浅谈当代聚教育 申报者姓名:赵小龙 (集体名称):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类别: □A.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B.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C.科技发明制作A类 □D.科技发明制作B类 □个人项目□集体项目 申报日期:年月日

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家对教育并不陌生,教书育人,从小我们就接受着中国当代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完善……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一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育的发展也是有两面的。 不可忽视,教育的发展有好的方面。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现象。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中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为了能让更多渴望学习的孩子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国家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更强更好,国家大量运用资金发展教育,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一切的一切,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好的重视。 而且,不光是国家这个整体,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整个中国从家庭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家庭的投入,能看出每个家长越来越希望孩子能通过上大学实现自己年轻时代未完成的梦想。高考就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提到高考,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好的方面就体现了出来。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冯冬雯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当代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在课程政策上,注重国家课程统一性与学校课程灵活性的动态平衡;在课程结构上,注重课程类型、课程内容和课程形态等方面的调整和完善,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师和社会参与、政策支持以及质量监控;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功能由侧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评价标准由刚性的单一化标准走向弹性的多元化标准,评价对象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主体上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价方法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趋势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可以说是一个核心。课程改革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受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特点。然而,通过比较和分析,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找到一些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总体趋势。 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一定社会秩序和教育范围内,为了调整课程权力的不同需要,调控课程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1]它作为一国课程改革指南,着重要解决“由谁来决定我们的课程”或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大体上有三种课程政策的类型: 中央集权型、地方分权型和学校自主决策型,分别以法国、美国和英国为最典型。目前,无论是采取哪一种类型课程政策的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对课程统得过死和放得过宽都不是明智之举,各国课程政策均注意在“集权──分权、政府──市场、标准化──多元化、学术发展──个人发展”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努力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与统一。 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课程分权管理的国家都把推出强有力的“国家课程”视为迎接21世纪挑战的重要举措。如美国一向实行地方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州自为政,在同一州范围内,不同社区的课程设置也有一定区别。而英国政府一向对学校课程不加干涉,基本上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两国都趋向于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试图突破教育行政地方分权的历史传统,加强国家对教育宏观调控的职能,以确保基础教育的质量。在课程政策上有明显强调集权、政府、标准化和学术发展的倾向。[2]另一方面,许多原先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国家课程开发”的国家都注意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政策,从课程管理的集权和控制走向分权和校本,从课程内容的标准化、高负担走向多样化、灵活性,从课程评价的统一、严

电子政务的十大发展趋势

电子政务的十大发展趋势 政府电子政务网做为VPN应用的重要领域其市场规模尚未完全启动。日前,中国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汪玉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的电子政务将呈现十大发展趋势。 汪玉凯指出,2006年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一年。在前几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下一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呈现十个方面的特征和趋势。 第一,行政体制改革将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从2006 年开始,行政体制改革将真正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而国家体制改革策略的变化将会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影响,电子政务的行政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第二,“大集中”的建设思路将成为共识。所谓“大集中”,就是注重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平台建设,走集约化、低成本的发展道路。 第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进一步受到重视。 第四,协同政务将继续引领电子政务建设的潮流。协同政务代表着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也代表一个地区、部门电子政务发展的水平。 第五,各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将朝着构建统一门户网站的方向发展。 第六,“条条”信息化与地区信息化将实现互动、良性发展。 第七,电子政务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第八,IT管理将受到广泛重视。如果IT管理水平不高,IT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则会对整个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等都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九,“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被更多的人所接受。 第十,支撑电子政务发展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也将有新的突破。 汪玉凯最后指出,电子政务的发展离不开大信息服务业的有效支撑。如电子政务的外包趋势,将为运营商和I T企业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而随着政务应用的深入,业务应用系统将越来越丰富,也将为大量自主研发的软件商提供用武之地。 总之,电子政务的发展既对信息服务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他们拓展了新的市场空间。如何以电子政务带动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前不久,国际著名的Accenture咨询公司,曾就2006—2007年电子政务在26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做过一个调查研究,按照信息公开化和通信程度、政府网站的构成、用户的满意度等评价标准将这个26个国家和地区按电子政务发展的成熟程度依序分成4个类别: 创新和领先的国家:新加破、加拿大、美国。 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丹麦、英国、芬兰、中国香港、德国、爱尔兰、荷兰、法国、挪威、日本。 稳步进展的国家:新西兰、西班牙、比利时、中国。 正在打基础的国家:葡萄牙、巴西、马来西亚、意大利、南非、墨西哥、俄罗斯、印度。 当然,这个研究尚没有包括东欧一些经济转型国家和像埃及等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 1、国际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特点 从电子政务在全球的发展来看,其目的大都集中在简化政府管理流程、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树立政府形象等方面,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基本上都是以满足本国人民对政府经济事务的管理和社会服务等要求为主。从国际当前的情况来看,电子政务的发展有下面几个比较重要的特点: (1)政治意愿与目标实现的结合 各国领导人普遍认识到电子政务是治国不可缺少的工具,而电子政务只有向公民提供真正切实有效的服务才能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因而各国都从政治上确定了电子政务的目标并勾画出其所应实现的蓝图;同时,也落实了相应的责任部门和所需的经费资源及实施项目。电子政务是一个需要技术支持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更需要洞察力、政治意愿和踏踏实实地组织实施。 (2)以服务为中心,引进客户关系管理技术 电子政务的宗旨是为社会、企业、公众提供服务的,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的意向和需求,从服务的角度来设计政府网站。因此,客户关系管理技术开始用于电子政务之中,这样可以帮助政府更好的为“客户”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C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胡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井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丁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曰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