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

2、解释加点的字。

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

..(没有学问的人)..(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阅览)(佛经)...(调弄)(未加装饰的)阅金经

无丝竹

..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

..(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之劳形

3、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名词用作动词)

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名词用作形容词)

无丝竹之乱.耳(使〃〃〃〃〃〃受到扰乱形容词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是动用法)

不蔓.不枝.(生长枝蔓,生长枝节名词用作动词)

4、“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臵的标志,不译

三、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3、《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⑤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⑥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5、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四、典型题例。

1、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6)文中写室内、外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反问

3、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兴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⑵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答: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⑷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

⑸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幽静,雅致。

⑺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答: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⑻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答:鸿儒,无白丁(雅)

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贫乐道)

⑽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⑾“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⑿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⒀、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⒁、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⒃、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⒄、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臵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18)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19)首尾句有何关系?

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0)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答: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1)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的名士。

(23)写交往人物、写室中生活都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具体说明。答:交往人物: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

室中生活: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4)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种写法将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25)本文是一篇铭文,多用对偶句,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看法。

答:人雅无须室大;品正不在官高

(26)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对偶句。

答: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拓展延伸发挥题:

①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开放题,不设答案。

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③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④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答:(提示: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⑤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⑥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

答:(作者追求精神,一致)。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苔.(tái)痕鸿儒.(rú) 案牍.(dú) 2、解释加点的字。 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斯.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草色入.帘青(映入) 谈笑有鸿儒 ..(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 ...(调弄)(未加..(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 装饰的)阅金经 ...(阅览)(佛经) 无丝竹 ..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 ..(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 ..之劳形 3、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名词用作动词) 惟吾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名词用作形容词) 无丝竹之乱.耳(使······受到扰乱形容词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是动用法) 不蔓.不枝.(生长枝蔓,生长枝节名词用作动词) 4、“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3、《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⑤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重点词语积累: 山不在高,有仙则1名。水不在深,有龙则2灵。3斯4是陋室,惟吾5德馨。苔痕6上阶绿,草色7入帘8青。谈笑有9鸿儒,往来无10白丁。可以11调12素琴,阅13金经。无14丝竹15之16乱耳,无17案牍之18劳19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20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山;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音乐声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1、《陋室铭》的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或者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2、《陋室铭》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点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本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3、通过对陋室的描写,作者借陋室表现了他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6、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陋室不陋)。 7、”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注释: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 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 朗朗上口。⑵在:在于,动词。⑶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⑷灵:灵验、 神奇。⑸斯是陋室(I b u sh 1:)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i 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馨: 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⑺上:长到;入:映入。⑻鸿儒: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⑽调(ti a o)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琴。(11)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12)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 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13)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4)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15)案牍(du):(官府的)公文。(16)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杨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18)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 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使我的两耳被扰乱, ,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孑L 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表现陋室不陋,表达作者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词类活用 1.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6?上: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例句:苔痕上阶绿 经典诗句

第四单元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一、课文内容梳理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从治学、待人、为文等方面记叙叶圣陶先生生前的一些琐事,表现了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语言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动人。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从整体上看是按“我们”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是顺叙,在顺叙过程中又有插叙;如果按小茅屋的产生及迁延过程看,又是溯源的倒叙,恰似倒卷珠帘。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巧妙地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情节富有戏剧性。整篇文章,短短的篇幅,却形成了路转峰回、跌宕起伏之势,读来很有味道。 《最苦与最乐》中,梁启超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短文两篇》中《陋室铭》《爱莲说》立意鲜明,是作者对自己志趣与节操的表白。我们要体会古人立身处世的崇高境界。 二、单元字词汇总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诲人不倦huìrén bù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商酌zhuó:商量斟酌。 不妥tuǒ:不好,不合适。付之一笑: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别biè扭niu:这里指说话、作文不通顺,不流畅。 拖沓tà:形容做事拖拉。 14.驿路梨花 延伸:延长,伸展。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悠闲:闲适自得。 恍huǎng惚hū: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这里指梦中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暮色:傍晚昏暗的天色。红润:红而滋润,多指皮肤。 漫步:没有目的悠闲地走。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这里指对方礼节过重,自己承受不起。修葺qì:修理(建筑物)。 15.最苦与最乐 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语出《礼记?中庸》。意思是,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三、课内文言文梳理 短文两篇 陋室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会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文言文知识点汇编

《陋室铭》一、一词多义 1.名 有仙则名。名:动词,出名,有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作动词用,说出。 2.是斯是陋室。是:判断动词,是。 当是时。是:代词,这。 3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二、古今异义 1.惟吾德馨.。馨.: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2.无案牍之劳形.。形.: 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样子。 3.无丝竹 ..之乱耳。丝竹 ..:古义:琴瑟,萧管之类弦乐器。 今义:丝绸、竹子。 4.谈笑有鸿.儒。鸿.: 古义:大。今义:鸿雁。 三、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灵.:形容词作动词,灵异、神奇。 3.惟吾德馨。馨.:名词作形容词,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4.无丝竹之乱.耳。乱.: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5.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有何陋之。

五、本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对偶、比喻、类比和比兴。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对偶、拟人。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5.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 六、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为名山了;水不一定要深,有蛟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灵:灵验,神奇。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谈笑、来往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知识浅薄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丝:本指琴瑟、箫管等弦乐器,这里代指奏乐的声音。竹:本指管乐器。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形:形体、身体。 劳:使……感到劳累。乱:使……受到扰乱。 7.何陋之有。

(完整版)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陋室铭知识点梳理 一、又孚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0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 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局尚。本文 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 二、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 n)芹(t ci)痕鸿饰(r u)案样(d u) 2、解释加点的字。 有仙则# (出名)有龙则芯(成为灵异的水)即是陋室(这) 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草色人帘背(映入) 谈笑有涔饰(大)(读书人)往来无□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则素号(调弄)(未加装饰的)(阅览)(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 无翠朕之哲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尸(草庐) 3、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名词用作动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成为灵异的水名词用作动词) 惟吾德翳(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名词用作形容词)

无丝竹之舌L耳(使?受到扰乱形容词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使?感到劳累动词是动用法) 不燮不悻(生长枝蔓,生长枝节名词用作动词) 4、“之”字的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三、整体把握。 1、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3、《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乂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 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铭》《爱莲说》课堂笔记整理

22课笔记整理:1.作者生平、“铭”问题知识; 2.词语解释:名、灵、斯、惟、馨、上、入、鸿.儒、白丁、调、素、金经、丝竹、之、乱、案牍、劳、形、之。 3.全文翻译(核对下列句子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要我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与我谈笑、往来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没有粗俗浅薄的人。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4.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陋之有 5.词类活用:名、灵、上、乱、劳 6.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 7.主旨归纳: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扣住“陋室不陋”反向立意,开篇、结尾都运用类比的手法,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清幽雅致的环境、主宾高洁儒雅的风度、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8.文章重点问题:(1)本文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陋室不陋”。 (2)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用起兴、类比的写法,引出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的作用。 (3)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陋室,并找出相对应的原文。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人物:儒雅贤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情趣:高雅脱俗。“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结合作者对“陋室”的描写,谈谈文章是如何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清幽雅致的环境、主宾高洁儒雅的风度、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趣,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5)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者表达了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是正面描写,是实写,后者是虚写,从反面来写对世俗之音的厌弃。这几句一实一虚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6)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示例: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答出“类比”或“以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答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突出陋室不陋”) (7)《陋室铭》结尾引述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引用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陋室不陋,点明主题,同时照应开头,含蓄无穷,发人深省。 23课课堂笔记: 1.周敦颐、“说”文体知识 2.重点字词:之、可、者、甚、蕃、予、之、而、染、濯、清涟、妖、蔓、枝、远、益、亭亭、植、远、亵.玩、焉、谓、隐逸、鲜、宜。 3.全文翻译(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却不被污染,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香气远播,越发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一词多义远、之

《陋室铭》知识点及中考试题集(含答案)

《陋室铭》练习题 一、佳句默写 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2.斯是陋室,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草色入帘青。 二、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德馨_____ 调素琴______ 鸿儒_______ 案牍_____ 西蜀_______苔痕()三、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惟: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⑸无案牍之劳形(劳:形:)⑹谈笑有鸿儒(鸿:)⑺往来无白丁(白丁:)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素:金经:)⑼南阳诸葛庐(庐:) 四、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下列各句不属于骈(pián)句(多用字数相同、意思相连的对句或排比句)的一项是()A、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孔子云:何陋之有? 六、译句: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 ⑵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译: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 ⑷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 ⑸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七、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答: 2.写出本文的中心句(主旨句)。和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答: 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 4.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②说说本文表过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道德情操? 答:① ② 5.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 答: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 答: 7.体会下列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答: 8、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 答: 9、①本文引用孔子的话的目是什么?②这话与题目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陋室铭爱莲说》文言现象、默写、选择题带答案

《陋室铭》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班级:姓名: 一、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惟吾德馨.:古今异义,古义:美好。今义:芳香。 ②无案牍之劳形.:古今异义,古义:身体。今义:形状、样子。 ③无丝竹 ..之乱耳:古今异义,古义:琴瑟,萧管之类弦乐器。今义:丝绸、竹子。 ④谈笑有鸿.儒:古今异义,古义:大。今义:鸿雁。 ⑤有仙则名.: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出名,闻名,变得有名。 ⑥有龙则灵.: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⑦惟吾德馨:词类活用,名词作形容词,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一词多义: 名 ①有仙则名:动词,出名,闻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用,说出。 是 ①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②当是时:代词,这。 之

①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②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3、判断文言句式: 何陋之有:倒装句,宾语前置:有何陋之。 二、理解性默写: ①、《陋室铭》中暗示虽陋室而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陋室铭》中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的诗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陋室铭》中表现正反面虚实结合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衬托陋室不陋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陋室铭》中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中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的句子是:“何陋之有?”。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谈笑有鸿儒 .. (博学的人)B.可爱者甚蕃.(多) C.陶后鲜.有闻(少)D.宜.乎众矣(适宜) 【解析】D 应当。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C ) A.有仙则名.(名字) B.斯.是陋室(你) C.谈笑有鸿.儒(大) D.苔痕上.阶绿(上面) 【解析】A名词作动词,有名,出名。B指示代词,这。C大,有名。D动词,长到。 3、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B ) A. 往来无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什么学问的人) B.可以调素.琴(白色的) C.无案牍之劳形.(身体) D.无丝竹 ..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解析】B不加装饰。 4、选出与“可以调素琴”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C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投以骨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解析】例句是用来。A凭借。B把。C用来。D用。 5、选出下列句子中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D ) A.忘路之远近 B.具答之 C.何陋之有 D.无案牍之劳形 【解析】例句是主谓之间。A的。B代词,桃花源中人。C宾语前置的标志。D主谓之间。

《陋室铭》2017中考复习要点

《陋室铭》中考复习要点 一、解题: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刘禹锡写过的名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加点字解释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验,神奇。 3、斯.是陋室:此,这。 4、惟.吾德馨 ..:只是;品德高尚。 5、苔痕上.阶绿(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6、谈笑有鸿儒 ..:大儒,博学的人。 7、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8、无丝竹 ..之乱.耳: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使……扰乱。 9、无案牍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 ..之劳形 10、何.陋之有?:什么。 三、一字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何陋之有() ③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四、课文重要句子翻译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五、理解性背诵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初一下期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复习提纲 一.注音 德馨.()鸿儒.()案牍.()甚蕃.()淤.泥()清涟.()亵.玩()隐逸.()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 2.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 ( )( ) ..()()4.惟.吾德馨 5.谈笑有鸿儒 ..( ) ..( ) ( )6.往来无白丁 7.可以调.素琴 ..( ) ( ) 8.无丝竹 ..之乱.耳( )( ) 9.无案牍之劳形 ..( )() 10.可爱者 ...甚蕃.( )( ) 11.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 12.濯.清涟 ..而不妖.( )( )( ) 13.不蔓.不枝.( )( ) 14.香远益清 ..( )( ) 15.亭亭 ..净植.( )( ) 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7.余谓 ..菊( )( ) 18.花之君子 ..者也( ) 19.陶后鲜.有闻( ) 20.宜.乎众矣( ) 三.翻译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孔子云:何陋之有?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6莲,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课文理解题。 1.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2.《陋室铭》的作者是()朝诗人()。“铭”是古代()的文字,后来成了一种文体。《爱莲说》的作者是(),()朝哲学家。文中经常被后人引用表示洁身自好的语句是()。 《陋室铭》的主旨句是(),全文表达了作者()的情操。 《爱莲说》的主旨句();全文表达了作者()的品德。 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从哪三个角度表现了“陋室不陋”?

【K12学习】《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内容:通过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说明“陋室”不陋。 情感: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反向立意的构思。 )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表达技巧。 )运用了比兴、对偶、白描、隐喻、用典、排比、类比等手法。 )骈散结合,使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重要内容: )用原文填空。 《陋室铭》中表现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 交友的标准关于人格质量和生命质量。《陋室铭》中,刘禹锡在描述陋室生活的同时,也谈及了他的交友原则的句子。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宁静的句子。

)陋室的环境怎样?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为什么交代陋室主人的朋友都是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鸿儒”? )文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围绕陋室,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手法?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写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骈句,并说明理由? )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行为?请结合现实谈一谈。 0)本文短小精悍,仅81个字却数次引用典故,请你谈一谈这种写法有何妙处? 1)本文作者结交“鸿儒”而不结交“白丁”,你赞同这种择友方式吗?谈谈你是怎样选择朋友的。 )本文作者具有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由本文作者,你还可以联想到哪些具有相似品质的古代文人?其体现这种品质的作品是什么? 3)结合全文思考,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联系实际:作者虽因参加改革失败而遭贬,却并不消极、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知识点梳理

第15课《短文两篇》 《陋室铭》 1.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2.文体知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3.主题思想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室居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重点字音 德馨(x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 5.重点词义 笑有鸿儒(古义:大;今义:鸿雁) 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身体;今义:形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做动词,出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惟吾德馨(名词做形容词,品德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不蔓不枝(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香远益清(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显得清芬) 亭亭净植(古义:立;今义:栽种)。 斯是陋室(判断动词,是) 菊,花之君子者也(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读xiǎn,少)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 6.特殊句式 倒装句: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陋”) 7.省略句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的后面省略介词“于”) 8.句子翻译: (1)原文: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原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陋室铭 考点

《陋室铭》考点 主题:《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题目解释:铭本是古代刻于金属器具和碑文上用以叙述生平事迹的一些赞颂或警戒性的文字,多用于歌功颂德与昭申鉴戒。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由于这种文体独特的历史渊源,使这种文体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简约、寓意深刻等特点。根据古文体的分类,"铭"是应用文。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蔓延。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鸿”大,学识渊博。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浅薄无知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芦,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意,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9)入:这里是“映入”的意思。 (20)之:助词,定语“乱耳”后置的标志。

初一语文:陋室铭重要知识点归纳

初一语文:陋室铭重要知识点归纳 导读:初一语文:陋室铭重要知识点归纳【字词积累】 积累下列词语:斯(这)、则(就)、云(说)、鸿儒(大儒,指博学又品德高尚的人)、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案牍(官府的公文) 【文学常识】 古代文体——铭 “铭”本诗镂刻上器物或碑石之上,用以称颂功德或劝申鉴戒的文字,后来发展成铭体文。铭文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文辞精炼,讲究韵律,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的对偶句。如《陋室铭》就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作韵脚,借“陋室”抒发了幽雅高洁的胸襟和悠然闲适的情趣,表现出作者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墓志铭、座右铭都保留了此种文体的特点。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曾任检察御史,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

春望》。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柳公权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含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一、翻译句子(11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 斯()是陋室鸿 ()儒 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 () 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 不妖()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亵玩 () 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 1.水陆草木之花 之: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 4.孔子云:何陋之有? 之: 5.渔人甚异之。 之: 四、根据诗文容填空(28分) 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 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 是 。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 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

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 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 人:、、。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 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 为 。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 4.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六、阅读训练(36分) ㈠课巩固 (一)(13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诸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4分)

最新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知识点总结

最新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陋室铭》 知识点总结 一、疏通文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斯()是陋室,惟()吾 德馨()。苔痕上( )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无丝竹 ( )之乱( )耳,无 案牍( )之劳 ( )形( )。南阳诸 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 )有?” 二、作者简介 1、刘禹锡,字______,是____代诗人、哲学家进步的思想家,又是 一位有成就的_______家。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 藩镇势力,多次被贬。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 散文 ,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著有《刘宾客集》。《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有: 《》本文选自《》。本文 是他在被贬为地方官时写的。

2.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 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据说 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 仍保存着。 3.铭,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 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 且押韵。 三、小结 1、字音字形:德 2、词类活用的有:名,劳,上,乱 3、重点句子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何陋之有 四、理解性背默 1、“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与“陋室”主 人交往的人都是_______。 2、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2.《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一.主题:《陋室铭》通过对所居住的“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趣。 二.作品作者简介: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选自《全唐文》。 三.题目解释: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四.重点字词解释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xīn):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惟:只。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入:映入。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 五.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陋室不陋,请说明理由: 人品高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六.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采用类比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 (5)立意新颖,不落俗套 (6)用典,引用名人语录。(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7)山水起兴 七、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的韵是:ing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