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2006-12-29 18:21:01 来源: 新华网网友评论 0 条进入论坛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黎云、王经国)29日发表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说,中国坚持统筹规划、陆海并重、以防为主、防管一体的原则,致力于建设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

白皮书说,近10多年来,国家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进行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2万余公里的边防巡逻路、6000余公里的边境铁丝网和近600套边境监控设施。从2004年起,启动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在沿海地区修建执勤码头、监控站、监控中心和部分辅助设施。

军事专家徐景春认为,近年来我国边海防建设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海防意识加强,加大了海防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二是加大了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含量;三是积极建立磋商机制,发展与邻国的边海防合作和交往。同时,随着国家统一陆地边境的防卫管理模式,解放军边防部队将在维护边境地区和相关海域的稳定与安宁、促进边疆社会发展进步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徐景春说,白皮书充分体现了边海防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维护边海防稳定的决心。

点击2008边海防建设“关键词”

2008-01-08 06:20:29 来源:解放军报第11版

新年伊始,本报编辑部连线总部机关的总参边海防业务部门领导,了解到2008年全军边海防工作的部分工作重点和“亮点”。

关键词之一:信息化边海防

2008年,全军将突出加强包括指挥信息系统、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制度标准以及信息化配套保障的边海防信息化建设,全面打造“信息化边海防”。

关键词之二:立体控边

2008年,将进一步推进从平面控边向立体控边的转变,兴建部分直升机起降点,加大空中巡逻力度和密度,联通使用地面监控设施和空中侦察监控设备,初步形成多维管边控边体系。

关键词之三:依法管边治海

2008年,将协调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边海防的相关立法工作,加强普法教育,加大执法力度,严格依法管边、依法治海。

关键词之四:军警民联防

2008年,将进一步推广前期军警民联防试点经验,完善联防长效机制,构建联防信息平台,组织联防行动训练,加强联防综合保障。

关键词之五: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将继续加强以边海防执勤道路、码头、监控系统为重点的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之六:强边富民

2008年,将继续加强沿边沿海地区基础建设资金投入,完善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促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强边与富民的统一。(刘懿协助整理)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分析报告 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平稳中透着坚定、务实,更加关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规范和内涵质量的提升,让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明天充满了期待。慧聪行业研究根据多年积累数据,对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教育行业信息化经过1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相对平稳增长期,2006年是“ ^一五”规划第一年,在建设新农村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对此担负着史无前例的重任。 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1.8%。回顾2006年的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人才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与教育信息化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培养途径的种种争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培养创新人才与教育信息化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同时确定了未来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支持环境组成。

海疆海防论文

海疆海防 【摘要】:中国不仅是大陆国家,也是海洋大国,海洋国土总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最近中国海疆很不平静。中菲两国船舰对峙已整一个月。日本由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挑头,推动“国家收购钓鱼岛”;日本政府又鼓吹日本拥有冲之鸟礁及周围40万平方公里海域,侵犯到中国权益。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也与中国存在海洋边界争议。所以,中国维护海疆的任务是艰巨复杂、长期持久的。但不管多末复杂艰巨,有一条必须坚持的红线:中国海疆是中国领土,寸土必争,决不可动摇和退缩 【关键词】:海疆危机近代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正文】: 1,中国的疆防 中国是个典型的陆海复合型国家,面向大海,背靠陆地,这样的地缘因素要求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必须既要重视陆权又要重视海权。但一个国家某一时期的安全战略又和它所处的时代以及当时它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力量密切相关,即一个国家的安全战略又受除地缘政治因素之外的因素的影响。。但近代以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却一直是以重视陆权的"塞防"为主。步入"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后,近代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也进行了大的调整:先是注重"塞防"的安全战略,后是"塞防"与"海防"并重的安全战略,最后到了侧重"海防"的安全战略。这种安

全战略的调整,尤其是其越来越强调台湾岛在安全战略中的独性这一特点,与近代中国遭遇日益严重的海疆危机密切相关。 2,中国海防问题 中国海疆危机“三”伏 近年来中国海域愈发不平静: 当前中国海洋安全形势异常复杂与严峻,不仅岛礁主权争端、海洋油气与渔业资源争夺及海域划界争议等现有海上矛盾仍然存在,公海局势更加恶化,且局部恐有冲突激化的危险。 ,我国周边安全存在的挑战,海洋方向(即东、南方向)的形势比陆地方向(即西、北方向)严峻,不仅存在台湾、南海、钓鱼岛和东海大陆架等事关中国主权和安全的问题,还存在影响区域形势全局的朝鲜半岛这一热点问题。同时中国在该方向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战争风险大大高于陆地方向。目前,中国的安全防卫能力与海洋方向安全形势的严峻性不相称,与主要安全对手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较大。为有效地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必须加大海洋防卫能力建设的力度。 危机一:岛屿争端钓鱼小岛恶化双边 目前中国面临的岛屿争端是,一些岛礁被周边国家非法侵占或者控制,主要涉及东海的钓鱼岛与南海诸岛。 其次在南海海域,256个岛礁中较大的50多个基本被越南(29个)菲律宾(8个)马来西亚(5个)等周边国家控制,中国只控制8个,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这些周边国家在政治、法律上寻找占用依据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发展的意义

洋务运动中海防思想的发展的意义 近代化运动是不可抗拒的。从英国资产阶级初登历史舞台到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大陆确立,已经昭示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向。当欧美列强提枪携炮呼啸全球之时,近代化运动已成为人类的必由之路。在迈向近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历史传统、民族习惯、发展机遇、地理位置诸多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通往近代化旅途的难与易。一般说来,历史相对短暂,传统积淀相对浅薄,且具有开放传统的海洋岛国,更容易吸纳时代的新风,更便于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日本即是此类国家的典型。与此相反,历史悠久、传统积淀丰硕的民族在国家制度转型期,就湿得特别笨拙和迟缓。中国便属于此类。五千年自成一体,创造出辉煌的农耕文明,赢得了“万邦来朝”,这确实属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观。在资本主义幼年时期,东来的西洋诸国,面对中国这个发展完备,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东方帝国,表现得更多的是惊叹与无奈。辉煌的历史与文明,确值得后人骄傲与自豪。然而,过分迷恋往昔而不返,关起门来成一统,长此以往,等待该民族的必然是落伍。发展、演进,由低级到高级,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法则。 当然,个人禀性的差异与生活经历的不同,在近代中国这个特殊的时代,曾涌现出一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盗火者”。他们不为传统说教所束缚,只被现实所震惊,勇敢地甩掉“用夏变夷”的破旗,高扬“穷则变,变则通”的发展理性,以其所授职权,将“以夷变夏”部分地变成了现实。尽管这部分人在近代中国只是凤毛麟角,且饱尝辱骂与孤独之苦,但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合乎世界近代演化大潮,代

表了中周社会发展趋势。在19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这便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壮大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洋务派。为拯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特殊的国度,决定了中国近代化运动发展的艰难。这就是中国社会第一次大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更是在举国上下的叫骂声中开始的。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新的知识、学说、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在促进社会意识向多元化转变上做了初步尝试。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代表们萌发的国家海防意识对中国海防建设有众多进步意义。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舰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恭亲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原江苏巡抚丁汝昌提出《拟海洋水师》章程入奏建议建立三洋海军,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在洋务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论压倒“塞防”,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 洋务派围绕海防建设的目标、方略以及海军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对近代中国海防思想的深化和近代中国海军的建立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其历史功绩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一、促进了中国近代海权观念的进步

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 “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把档案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格局,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十五”期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本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建设、安全保密的原则,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推动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在部分中心城市建设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开展公众网上查询档案信息服务,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部门要努力建设并投入使用一批内部局域网,基本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依托当地电子政务建设工程,建立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档案目录信息中心,为逐步构建中国档案文献数据库创造条件;依托公众信息网,建立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逐步构建全国档案工作信息网。

一、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继续推进运用计算机管理档案,提高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档案信息化水平。到“十五”末,全国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普及率,力争东部地区省级机关档案部门达到90%,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达到70%;中西部地区省级机关档案部门达到80%,县以上各级国家档案馆达到50%。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馆都要建设和完善局域网,并且与当地政务网联通。到“十五”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主要中心城市档案局馆力争全部建立局域网;省以下档案局馆的局域网建设以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为试点,80%的区县市档案局馆建立局域网并与当地政务网联通。 3、西部地区要把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范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逐步推进西部地区档案部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当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路子。 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中国致力于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建设 2006-12-29 18:21:01 来源: 新华网网友评论 0 条进入论坛 新华网北京12月29日电(记者黎云、王经国)29日发表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说,中国坚持统筹规划、陆海并重、以防为主、防管一体的原则,致力于建设统一、高效、稳固和信息化的边海防。 白皮书说,近10多年来,国家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进行边防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2万余公里的边防巡逻路、6000余公里的边境铁丝网和近600套边境监控设施。从2004年起,启动海防基础设施建设,安排在沿海地区修建执勤码头、监控站、监控中心和部分辅助设施。 军事专家徐景春认为,近年来我国边海防建设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海防意识加强,加大了海防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力度;二是加大了边海防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含量;三是积极建立磋商机制,发展与邻国的边海防合作和交往。同时,随着国家统一陆地边境的防卫管理模式,解放军边防部队将在维护边境地区和相关海域的稳定与安宁、促进边疆社会发展进步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徐景春说,白皮书充分体现了边海防在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中国政府维护边海防稳定的决心。 点击2008边海防建设“关键词” 2008-01-08 06:20:29 来源:解放军报第11版 新年伊始,本报编辑部连线总部机关的总参边海防业务部门领导,了解到2008年全军边海防工作的部分工作重点和“亮点”。 关键词之一:信息化边海防 2008年,全军将突出加强包括指挥信息系统、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人才队伍、信息化制度标准以及信息化配套保障的边海防信息化建设,全面打造“信息化边海防”。 关键词之二:立体控边 2008年,将进一步推进从平面控边向立体控边的转变,兴建部分直升机起降点,加大空中巡逻力度和密度,联通使用地面监控设施和空中侦察监控设备,初步形成多维管边控边体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202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20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2019年12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推动政务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政务信息系统应用绩效考核,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的国家政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实施的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国家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国家信息资源库、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国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机房等)、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以及相关支撑体系等符合《政务信息系统定义和范围》规定的系统。 第三条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编制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对各部门审批的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进行备案管理。财政部负责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审批、建设、运行和安全监管等相关工作,并按照“以统为主、统分结合、注重实效”的要求,加强对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并联管理。 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建立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协商机制,做好统筹协调,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评价,推广经验成果,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章规划和审批管理 第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律和政务信息化建设特点,统筹考虑并充分论证各部门建设需求,编制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如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适时组织评估论证,提出调整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涉及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应当与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衔接。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报告(上) ?https://www.doczj.com/doc/3e2978585.html,/doc/50160/196180.html ?信息整理: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https://www.doczj.com/doc/3e2978585.html,/ ?信息来源:慧聪行业研究频道 ?发表时间:2007年11月 6日 ?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平稳中透着坚定、务实,更加关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规范和内涵质量的提升,让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明天充满了期待。慧聪行业研究根据多年积累数据,对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教育行业信息化经过1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相对平稳增长期,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在建设新农村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对此担负着史无前例的重任。 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1.8%。回顾2006年的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人才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与教育信息化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培养途径的种种争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培养创新人才与教育信息化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同时确定了未来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支持环境组成。 2003-2006年教育行业信息化投入状况

我国电信未来五年内信息化发展规划

中国电信未来五年信息化发展规划1.0版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1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概述 1.1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WT0后电信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电信南北拆分后“5+l”竞争格局 的形成,国电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个 性化服务需求,运营商必须从原有面向产品和业务的经营模式向面向市场和客户的经营模式转变。集团公司由此提出了“全面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奋斗,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电信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现代电信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并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新型企业运营模式。 中国电信业务种类多、用户规模大,具有运营实时性要求高、数据处理量大、业务流程复杂等特点,对信息化高度依赖,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周德强总经理在2003年集团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中国电信能不能提高管理水平和运营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无论是五项机制创新、五项集中管理,还是流程重组都需要企业信息化做支撑,没有企业信息化,就谈不上管理现代化。”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完善企业信息化体系,提高运营支撑和企业管理水平”,是中国电信面对竞争和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形成的“谁使用、谁建设、谁管理”的工T系统建设和管理模式,曾支撑了企业的高速发展,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改革的推进,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由于电信行业的高速发展和不断的改革重组,中国电信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未能进行统一规划,及时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导致了应用系统孤立、数据分散、投资效益低、专业工T人员分散和供应商管理不足,制约了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要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整体规划,制定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企业信息化战略,打破信息孤岛,有效支撑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全面保障企业发展战略的实现。

中国海防的起源

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偏见,即认为中华古老文明基本是农耕经济的产物,传统上认为中国古代“有海无防”。对待军事历史研究,美国《海权论》作者马汉指出:“现在有一种轻视过去的错误看法,认为那些都是陈旧过时的东西,加之人们生来的惰性,甚至视而不见海军历史中蕴藏着那些长期有效的战略教训。”中国海防起源于何时呢?这一问题影响到学术界对中国整个海防史的认识。澄清人们对海防起源问题的认识,应该是海防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我国筹划沿海防务可以追溯到很久,从人类有了军事实践活动那天起,海就与战争联系在一起。所以,有政权就有海防,自从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后,濒临海洋的国家便有了海防,这时候的海防活动主要是对付本国的敌对势力、海盗或其他少数民族。 先秦海防说。明史专家范中义认为:“我国在沿海设防可追溯到很早。”国家海洋局的杨金森在《中国海防史》“概述海防前史”部分,论及海防起源时,认为“齐国无疑是有了海上的设防,而从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而言,吴国也有了海上的防御。所以这一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海防建立的标志。”另外,现代学者黄鸣奋著《厦门海防文化》和驻闽海军军事编撰室编《福建海防史》等著作都是从先秦海防开始写起的。《中国海防史》中说:“这些事务虽然不是典型意义的海防,但与明代以后的海防事务有联系,把这些历史事务作为前史研究,应该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 “中国海防的实践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唐代海防说。 《边防论》的作者毛振发认为: 但是‘海防’的文字概念则出现较晚。”由于连绵的对外战争,朝廷担心来自北部沿海国家的威胁,早在公元7世纪,唐朝就在山东的莱州(今山东掖县)设立东莱守捉(唐代戍边部队的基层单位),在登州(今山东蓬莱)设立平海军,以加强对山东半岛沿海的控制。 宋代海防说。从史料来看,清代儒者惠士奇在其《防海》文中说:“防海之法,莫详于宋:有海军,有海船,有海道。”青年学者卢建一在其专著《闽台海防研究》中说:“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宋以前未见有海防的记载。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后,开始有了海盗,也就有了海防水寨的最初记载。”年轻学者王青松博士致力于研究南宋海防,他在文章中说,为了应对来自海上的军事威胁,南宋政府加强了对海防的统一领导,设立了沿海制置司。在防御上,实行了以海上防御为主的海防战略,在沿海建立了多支水军,并建立了相应的警戒和通信系统,同时又依靠巡检、县尉等其他政府武装以及民间武装,在千里海岸建立起了严密的防御体系。当然,也有学者虽然承认宋代海防说,但宋代海防与明代海防相比却差得很远。台湾学者王家俭在《清季的海防论》中提出了“我国……历代对于海防经营大都不如塞防经营那么锐意而积极。……至于防海之法,虽有宋代渐趋整备之说,可是,宋代的海防究不如明代海防严密”。 明代海防说。清代学者蔡方炳在其《海防篇》中说:“海之有防,历代不见于典册,有之自明代始,而海之严于防自明之嘉靖始。”《广东通志》就有“古边防而无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的记载。清代学者在考据方面的学术研究影响到以后的认识,根据这些文献记载,人们得出明朝中国有海防并且被学术界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海之有防”并不是海防的起源,“历代不见于典册”,只是从海防一词来说的,不能因此而否定海防物质的存在。明朝开始有海防,这种观点代表了学术界的普遍看法,不仅因为明代出现“海防”一词,而且明代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形成了相对完整的防御体系。卢建一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海防思想与海防体系的建立都应从明代开始。”范中义认为:“明以前,除元朝有抵御外敌从海上入侵的作用外,其余多是对付本国的敌对势力或其他民族,而且仅限于个别地域,没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因此这些不过是海防的萌芽,真正形成防御体系,则在明代。”另外,由于明代为我们研究古代海防提供了较为丰富的海防资料,所以,中国海防研究的大多数成果也都集中于明代,在海防制度、海防基础建设、海防思想等方面都有相对杰出的成果出现。

论中国大国崛起的关键之一——海防力量

学院:机电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代史纲要》 学生:周凡桂 学号:1211211034 论中国大国崛起的关键之一 ——海防力量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说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力量和民族凝聚力来决定的。“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条铁律。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大那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后,像坐上了火箭一样,突飞猛进。2011年中国GDP 已经在世界排名第二了。虽不如美国,但也是十分强大的。而中国的民族凝聚力,从汶川地震、钓鱼岛等国家重大事件中,充分的体现了它的强大! 我国的国防力量,虽然在世界排名不怎么差,但是距那些发达国家甚远啊,尤其是海防力量。所以,本人认为,中国更应该大力发展三军中相对较弱的海军。 海防,可以说是国门的第一道防线。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3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拥有强大的海防力量绝对是国家安全和国家资源的坚硬的保障。海上的霸权常常会给那些握有这种霸权的民族一种自然的骄傲,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能够到处凌辱人,他们以为他们的权利就和海洋一样的广大无边①。就比如今天的美国,

美国的海上力量那绝对是公认的世界第一,正是因为他海上霸权的地位,他才会肆无忌惮的到处挑衅各国、插手各国政务。而我本人认为,中国也在其挑衅、插手之列。这主要还是中国的海上力量的不够强,不能与之抗衡啊!而且,中国的南沙群岛部分岛屿被东南亚的许多小国占领,这也组也体现强大的海防对于一个大国的必要性。 屈辱的历史,更应该被人们铭记和借鉴。 从1840年开始,中国的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逐步发生根本性改变。而是中国受到入侵的直接原因,便是西洋先进、强大的海上力量。鸦片战争时,“英国侵华舰队封锁了珠江海口和广东海面。”②这需要海上力量的绝对性压制。“1858年,一支英法舰队出现在天津洋面,北京不加讨论就答应了第三个‘不平等条约’.”③可见,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对西洋的海上力量产生了恐惧。工业革命后的西方,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殖民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④足以证明,无海防,不国防;海防强,则国防强! 现在如果发生战争,那绝对就是以海军为主,其他两军为辅的海上较量。因为战争几乎不可能打到本土去。所以,话又说回来了,海防力量绝对是国防强弱的关键。也就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纪录片《西风东渐:近代中国的西方身影》,凤凰卫视出品。 ①《停滞的帝国》第一章北京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②《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第11页

教育信息化2.0讲课教案

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会是什么模样?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的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深入应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从而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入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展开了教育发展的新图景,是破解新时代教育矛盾,办成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近日指出,把办好网络教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意味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即将进入2.0时代。 前4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基础建设+设备配套+应用探索”,这个阶段称为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1.0时代走向2.0时代绝非仅仅是一个提法上的改变,而是面对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上的一次跃升。 新时代的教育发展必将出现以下四大趋势:一是,教育范式亟待从经验走向科学;二是,教育目标亟待从知识走向能力;三是,教育机制亟待从管理走向治理;四是,教育过程亟待从阶段走向终生。面对上述趋势,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很显然,如果没有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的参与,针对上述趋势的改革将难以奏效。而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就是教育信息化2.0。 教育信息化2.0将呈现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体验”为依归。“体验”是“人”的体验,以往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业务、行为和流程,注重的是物与

事,但教育的基础和根本是“人”,教育信息化只有以人为本、从人出发、归结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出效能。 第二,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数据”为基础。不同于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DataTechnology)为基础,将一切参与主体、教育元素、教育行为数据化将是教育信息化2.0的基本特征。 第三,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联接”为要义。教育信息化1.0更加注重的是教育单位与教育体系内部的联接,但为了更好地因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将从教育内部“小联接”走向教育与其他各领域的“大联接”,可以想见,教育信息化2.0下的教育边界将更为模糊。 第四,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开放”为策略。事实证明“开放”与“共享”是信息时代促进各项事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教育信息化2.0将在充分保障信息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放各类数据,实现教育大数据的全社会的共同挖掘、共同获益。 第五,教育信息化2.0将更以“智能”为目标。破解当前各项教育难题的根本还是在于能不能将优质教育资源经济地、有针对性地投向学习者。建设更加智能、更加自动的教育信息化既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教育信息化2.0的一大建设目标。 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 随着科技发展的提速以及各级政府对教育重视和投入程度的提升,在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升级中硬件和设备将不再是主要障碍,相反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人力资源上的问题将更加凸显:

基于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对晚清海防意识影响的探究

一、海防的起源 很多人一直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对海洋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传统上认为中国古代从没有设置或者加强过海防,对中国海防的起源,一直是历史争论的焦点。我国的海防建设有着很长远的历史,因为中国的海防与战争紧密相连。中国最早的海防主要是为了防止海盗的侵扰,万历二十六年,中国海军大败日本名将丰臣秀吉,彻底改变了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沿海防务。中国的海防有很悠久的历史。唐朝在公元7世纪分别在山东的莱州、登州设立东莱守捉、平海军,以防止海外势力对沿海地区的侵扰和影响。宋、明等朝的海防均有史料可考。 二、清廷海军建设情况 从史料上看,清朝初期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也在维护国家统一,拓展疆域,阻止侵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起了疆域辽阔,高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道光帝在位期间,国家日益衰落,政府腐败,经济衰退。道光也曾经为了挽救清朝威望的局势作出了一定的努力,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道光年间,边海防逐渐废驰。清朝沿海防务的主要力量北洋水师军费匮乏,无带兵之将,无识水务之兵。海防资金难以落实,不思改革,废弛边防,因循守旧。海防要塞年久失修,已经为清后期的沿海防务埋下了隐患[1]。 1.北洋海军在“硬件”建设上的重要成果。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丧权辱国条约的惨痛教训后,清政府痛定思痛,大力发展海军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装备状况有了明显改观,淘汰旧式装备,大力引进新式装备,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更换。两支海军队伍有了一定的规 模,大多采用新式的舰艇。1888年,北洋水师先后购买了镇远、定远、经远、济远等8艘铁甲舰和战斗舰,以及后来的多艘运输舰、训练舰、巡洋舰和炮舰等。此时的北洋水师硬件装备在当时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当时在各个港口防务的火力配置能力最强,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列第八位,远远超过了日本。同时,预警,通讯保证等体系初次应用于沿海防务,可以说,建立了完善的沿海防务体系,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代表了当时中国海军防务建设的最高水平[2]。 2.北洋海军的“软件”建设成果。创办福建船政学堂、威海水师学堂、旅顺口鱼雷学堂、天津海军西医学堂等一系列新式军事学堂,派遣优秀留学生,培养人才,大胆起用人才,改革军队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先后培养出了邓世昌、严复等一批优秀军事人才,他们的才干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虽然得到了施展,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但是他们的才干,在北洋水师得以体现。参照英国海军部编的《水师操练》进行单舰训练;参照英国海军的《轮船布阵》、《舰阵图说》进行阵法训 练。聘请了一批洋员对北洋海军进行全方位的训练,严格要求军队,此时,北洋海军已经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达到了鼎盛时期。 3.北洋海军“制度”建设。军队制度建设至关重要,硬件和软件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果不从根本上进行变革,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中国旧兵制适当进行一些变通性改革,1888年颁行了《北洋海军章程》,从制度上对北洋海军的各项事务或者晋升、管理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使军队管理走上制度化的道路。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对军队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改革,但是,却代表了当时军事改革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成果。同时,把战略战术写入规章制度,以制度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指挥的部署只带战争,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首要创举。对各级军官的选拔、考核、任用、奖励、服役期限、奖励待遇等方面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在船制方面,对北洋海军各类战船编制体制作了较明确细致的规定,不仅设立了较明确的等级制度,而且对军官的选拔、晋升、服役年限等作了较明确的规定,从海军学堂的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学员,在进行一系列正规的考核后进行任用,达到了公正、公平的原则,也对当时军队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是一个好的创举。在 《北洋海军章程》中,对后勤保障系统作出了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从作战物资的准备、运输、征集、使用等各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初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也是中国近代军队后勤保障系统制度化的雏形[3]。 三、晚清海防建设意识的重要转变 军队建设的突出成果和后期的国际形势,尤其日本以及美国等国家的不断强大, 促使了晚晴在军队建设思想上,产生了重大的转变。一方面是出现了以变法为主要思想内容核心的军事变革主张,主张从军事上要独立自强,与毛泽东同志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有 异曲同工之妙。在思想和军事界认为当时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各国和以美国、英法等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当时中国沿海地区的骚扰和侵略是前所未有的,为中国近代军事变革和军事强国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需求。当时的李鸿章曾经指出,当时的中国海岸线近万余里,各国的商人和传教士通过绵长的海岸线,打着传教和做生意的幌子,聚集在中国大陆的各个地方,怀着侵略和吞并中国的阴谋,煽动各国与中国之间的军事摩擦,一旦产生军事摩擦,实际上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情况。通过电报,可以把最近的军事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送到千里之外。当时的国外军事条件已经非常成 熟,拥有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即“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当时国外武器装备的情况,中国的海防设施已经不能够阻挡,战争的激烈程度和面临敌人的强大,是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对当时清朝政府的政权、领土安全是极大的威胁,是当时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必须从应对战法和军事实力上进行改革,以挽救当时清朝日益衰落的局面。对内由于对太平天 国运动的镇压, 只是中国消耗很大,在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国内提中国近代所经历的战争都是从沿海开始的,甲午海战、片战争,我们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也都大多数包括 沿海港口,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清廷海军建设晚清海防意识影响基于清廷近代海军建设对晚清海防意识影响的探究 □ 云南民族大学人民武装学院毛智贤 摘要关键词以史为鉴 YISHIWEIJIAN

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推动政务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强化政务信息系统应用绩效考核,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发〔2016〕51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的国家政务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实施的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国家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国家信息资源库、国家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国家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机房等)、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以及相关支撑体系等符合《政务信息系统定义和范围》规定的系统。 第三条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共建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牵头编制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对各部门审批的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进行备案管理。财政部负责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国家政务信息化项目审批、建设、运行和安全监管等相关工作,并按照“以统为主、统分结合、注重实效”的要求,加强对政务信息化项目的并联管理。

第五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中央网信办、国务院办公厅、财政部建立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管理的协商机制,做好统筹协调,开展督促检查和评估评价,推广经验成果,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章规划和审批管理 第六条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信息化发展规律和政务信息化建设特点,统筹考虑并充分论证各部门建设需求,编制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如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适时组织评估论证,提出调整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各有关部门编制规划涉及政务信息化建设的,应当与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进行衔接。 第七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或者核报国务院审批的政务信息化项目,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项目审批管理的政务信息化项目,原则上包括编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等环节。 对于已经纳入国家政务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项目,可以直接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 对于党中央、国务院有明确要求,或者涉及国家重大战略、国家安全等特殊原因,情况紧急,且前期工作深度达到规定要求的项目,可以直接编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发展白皮书

目录 第一章、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应用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1) (一)、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新变化 (1)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颁布,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进程 (1) 2、信息化带动教育管理科学化,促进教育公平 (4) 3、信息化引领教学模式变革,提升以学习者为中心、众人参与的现代教育理念 . 5 4、信息化推动科研跨国交流,见证国家科技水平跨越式发展 (5) 5、信息化催热校企互动,带领教育社会化发展步伐 (6) (二)、教育行业信息化技术发展大势分析 (7) 1、云计算等新技术深入应用,将实现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7) 2、基础网络建设中有线与无线的融合,无线网络与个人移动终端的融合,助力泛 在教育的普及 (8) 3、大数据技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新变革 (9) 第二章、中国教育信息化规划及典型应用分析 (10) (一)、中国教育信息化规划 (10) 1、教育部信息化规划——顶层设计 (10) 2、省市级教育管理机构—基础教育信息化部署 (11) 3、教育机构—高等教育信息化部署 (14) (二)、中国教育机构信息化典型架构和案例分析 (17) 1、中国教育管理信息化 (17) 2、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 (21) 3、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 (24) 4、中国职业教育信息化 (27) 第三章、赛迪建议 (30) (一)、以信息化建设为桥梁,促进优质数字资源共享 (30) (二)、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提高校园信息化承载能力 (30) (三)、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0) (四)、加强云、移动、大数据、社交等技术应用,推进教育模式创新 (31)

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国防征文)

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国防征文) 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 昆山裕元实验学校六班汪子川 我对军事国防特别关注,大家都知道,黄岩岛是中国中沙群岛中惟一露出水面的岛礁,位于北纬15°07′,东经117°51′,距中沙环礁约160海里。岛四周为距水面0.5米到3米之间的环形礁盘,礁盘周缘长55公里,面积150平方公里,礁盘外形呈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内部形成一个面积为130平方公里、水深为10~20米。 XX年4月10日,12艘中国渔船在中国黄岩岛潟湖内正常作业时,被一艘菲律宾军舰干扰,菲军舰一度企图抓扣被其堵在潟湖内的中国渔民,幸运地是被赶来的中国两艘海监船所阻止。随后,中国邮政310船赶往事发地黄岩岛海域维权,菲方亦派多艘舰船增援,双方持续对峙至今。中方为表达善意,将两艘渔政船于22日下午撤离黄岩岛附近海域,并表示愿通过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 菲律宾显明是来对我们挑衅,可是中国政府却通过友好外交磋商解决黄岩岛事件,这是多么可耻的行为啊! 世代在自家的岛礁上捕鱼的渔民,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频频遭到菲律宾军方的袭扰。据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介绍,1998年1-3月,我国四艘渔船相继在黄岩岛海域被菲海

军拦截,51位渔民被菲拘押近半年;1999年5月,一艘中国渔船在黄岩岛遭菲军舰撞沉。XX年-XX年,菲律宾军舰在黄岩岛海域追赶、抢劫、抓扣等袭扰事件10宗,涉及我渔船32艘,渔民439人,而中国政府却置之不理,导致菲律宾等小国家都敢欺负我这么大的中国。 黄岩岛事件给了我们很大教训,它告诉我们要建设中国强大的海防,只有这样,其它国家才不敢欺负中国,所以我们一定要现在好好学习,为以后能够保护祖国做准备。

浅谈中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题目浅谈中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教师

目录 绪论 (1) 一、中国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1) (一)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的发展 (1) (二)发展信息产业,奠定物质基础 (1) (三)互联网的安全管理与规范使用 (2) 二、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 (一)政府信息化要发展,必须解决安全问题 (2) (二)信息产业发展落后制约政府信息化的发展 (2) (三)中国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政府站点建设现状 (3) 三、如何解决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仍面临的诸多实际问题 (3) (一)信息公开统一协调,引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3) (二)科学地界定公开与保密的关系 (3) (三)政务公开多渠道,让民众能更好的享有知情权 (4) (四)利用因特网,实现政府信息公开 (4) 总结 (4) 参考文献 (4)

浅谈中国政府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将信息化技术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年来,为了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的程度相适应,中国政府对国民经济信息化与政府信息化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重视,将信息化建设与建设服务型政府联系起来,以此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一举措给中国服务型政府的行政体制带来了新的方向及目标,同时也将中国政府信息化面临的问题凸显出来。本文主要从政府推进信息化的举措以及目前政府信息化面临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简单叙述和总结中国政府信息化工作的发展状况以及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化电子政务网络安全政府信息公开 绪论 信息化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手段。当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在面临人口劳动力的大量流动、资源环境日益趋紧等方面的挑战的同时,同时也面临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带来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为复杂。一方面,政府在城市综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均亟待利用信息化手段加以解决;另一方面,中国信息化起步相对较晚,且存在区域和领域信息化发展的双重不均衡,信息化自身建设发展亟待加强。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政府信息化已成为政府变革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政府部门作为国家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和服务功能的强化和发展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中国政府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自电子政务问世以后,其特有的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新的途径,特别是在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提高日常办公效率,规范简化行政审批,增强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协作,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大幅度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的最佳方式,它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政府对全球性的信息化革命始终给予高度关注,并针对我国国情作出了一系列的详细部署,以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实现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这些改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的发展 在政府信息化的浪潮中,各地方和部门纷纷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电子政务在某些方面初具雏形。以网上办公为突破口,力促提升政府办公效率。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我们已深深地感到,政府行政的社会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推行电子政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政务管理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支持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全球化的经济要求每一个政府都必须作出有效而灵活的反应,产生并依赖于工业化时代的传统政府运转方式,因其程序繁琐、效率低下、成本较高而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改进政府行政方式、创新政务流程势在必行。[1] 电子政务建设西方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列。据调查显示,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电子政务系统比较完善。这些城市的政府行政效率普遍较高。遵循统一规划,共同建设,加强协调,讲求实效,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原则,以建设远程及移动办公系统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网上办公“覆盖延伸”工程,实现了从一般工作人员到政府领导网上办公的闭合运行;政府与所属各地区和各部门之间的公文办理网络化闭合运行;利用无线移动网络技术,将政府办公桌面从固定的模式,实现了可移动办公,取得了的良好好效果,提升了办公效率。 (二)发展信息产业,奠定物质基础 信息产业发展对政府信息化的促进作用信息作为一种智力型资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