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物杂质研究方法详解

药物杂质研究方法详解

药物杂质研究方法详解
药物杂质研究方法详解

药物杂质研究方法详解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杂质研究要求不断提高,杂质的分析技术以及研究方法正发生着重要的改变。在对杂质建立分析方法时,清晰的杂质研究过程是方法建立的基础,而且选择合适的分析技术也至关重要。

杂质的来源分析

药物中的杂质可能来源于药物生产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图1)。根据ICH 指导原则可将药物杂质分为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残留溶剂以及其他杂质。本文主要针对有机杂质进行探讨。

对药物杂质研究时引入“质量源于设计( Quality byDesign,QbD)”的理念,可在药物生产之前根据具体工艺的合成机制、起始物料及各中间体的基本结构,初步勾画出产品的杂质谱。

杂质来源分析是制定药物杂质控制策略的基础,尤其是在对毒性杂质来源分析时,应分析所有合成和生产工艺中的试剂、中间体、副产物,推测可能产生的潜在杂质以及分析实际存在的杂质。

在原料药合成结束后,药物的活性化合物虽然经过毒性分析已不含有“警示结构”(alerting structure),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到含有警示结构的化合物则还需考虑其遗传毒性。

杂质的研究方法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杂质的分析是关键。因此,在杂质研究中清晰的杂质结构研思路(如图2)以及合适的杂质分析技术可极大地缩短杂质研究时间,推动着药物研究的快速发展。

1、杂质前处理技术

杂质的前处理是伴随着药物活性成分前处理而存在的,然而药物中杂质的含量低且其结构与主成分差异较大,因此常规药物活性成分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如初始流动相溶解后直接进行HPLC-UV 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药物杂质,应针对不同的样品选择不同的前处理技术。

(1)检测灵敏度低的样品

对检测灵敏度低的样品通常使用衍生化的前处理方式,比如引入生色团产生紫外响应,或增加易离子化基团增加离子化效率等。

虽然常规衍生化方式能够满足日常检测的需求,但是为了实现对低浓度的基因杂质进行快速筛选和定量,可对传统的衍生化试剂进行改变以增加其专属性和灵敏度,也可使用气-固衍生化来弥补液-固衍生化的不足。

(2)低浓度的杂质

低浓度杂质前处理方法的选择根据其杂质类型所决定,如降解产物利用强制降解等方法提高降解物的浓度等,但是常规的降解方法往往会引入其他杂质,因而会干扰特殊杂质的杂质谱研究,为了得到单一的杂质研究机制,Ueya-ma 等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固体药物氧化降解平台,该平台排除了常见氧化方式(例如H2O2 主导)引起的水解、溶剂解或热效应等,可用于氧化降解机制的特异性研究。

(3)易污染仪器的样品

不同仪器有不同的使用条件,因此对复杂样品进行前处理工作能够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例如质谱检测器不能使用含有非挥发性盐的流动相,因此在建立液质联用条件时可利用二维液相色谱技术在第一维将各峰进行分离并将样品保留至样品环中,第二维液相使用质谱可接受的流动相以及脱盐柱来洗脱样品环中的样品从而实现了被分析物“脱盐”来保护质谱。

2、杂质分离技术

杂质在药物中含量较低,利用直接测定法无法实现杂质的定性定量分析。因此,应对杂质进行分离以获取杂质的单一成分,从而实现对杂质的检测。近年来,液相色谱技术以及超临界流体技术发展较为迅速。

(1)液相色谱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HPLC 作为最传统的方法在杂质分离中仍然使用得最多。通过各种色谱柱技术以及联用技术能够对绝大多数化合物实现分离、分析。为了解决与紫外检测器联用灵敏度低的问题,新型二维高效液相色谱(2D-HPLC)利用了液相色谱技术分离和富集的特点提高了对低浓度杂质的检测能力。

目前,HPLC 无论采用正相洗脱还是反相洗脱都需消耗大量的有机溶剂,这对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因此提出以水或其他环境友好的试剂为主要洗脱溶剂的新型液相色谱技术正得到广泛的研究。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UHPLC) 为了应对药物研发的需要,UHPLC 作为一种快速分离的色谱技术已经出现在各种药物的开发上。

Dong 等根据UHPLC 的使用方法,讨论了如何针对不同样品建立稳定的UHPLC 方法。手性分离方面,UHPLC目前并没有大量小于2 μm 粒径的商品化手性色谱柱,但是利用传统的手性流动相添加法也可实现对手性杂质进行分离。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分析实验室目前仍以HPLC 为主要研究仪器,但为了获得类似于UHPLC 分离效能,许多科研工作者通过优化HPLC系统同时使用核壳型色谱柱实现了快速分离。

(2)超临界流体色谱(SFC)

以液态CO2 为主要流动相的SFC 技术,由于其与紫外联用检测灵敏度低,其发展一直非常缓慢,但质谱检测器(MS)的普及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使SFC 能用于分离手性杂质。虽然SFC 与质谱联用技术用于杂质分析已有相关报道,但商品化的SFC-MS联用仪器并未大量出现。

3、杂质制备与纯化技术

为实现对杂质的定量及定性分析,需要获取高纯度单一成分的杂质,然而杂质在药物中含量较低,利用分析型液相色谱技术制备杂质需要消耗大量时间,利用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等方法可提高高纯度杂质的获取速度,加快杂质研究工作。

(1)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和制备型SFC技术

经纯化的杂质可获得更高质量的图谱,但药物中杂质含量低的问题一直制约着杂质单体的获取速度。利用液质联用方法可获得杂质的来源与简单结构,再利用强制降解、结晶母液或直接合成等方式可制备出杂质单体制备技术上。

为了克服常规一维制备型液相色谱技术以及制备型SFC 色谱技术的方法建立困难、制备时间较长等缺点而提出制备型的二维液相色谱技术(Prep 2D-LC)以及二维SFC 色谱技术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Zhang 等提出了一种新型的Prep 2D-LC,该仪器首先通过一维液相色谱对样品进行初步分离,并用质谱相对分子质量监控和中心切割的方式将目标物保存

在样品环(Sample loop)中,再利用在柱洗脱(at column dilution)的方法将样品环中的样品进样至第二维液相色谱中,第二维液相色谱通过使用与第一维相同或者不同的流动相对样品进行进一步分离同时使用质谱监控方法即可得到更高纯度的目标物

这种新方法不仅替代了一维制备型液相色谱,同时解决了传统制备2D-LC 系统高压以及峰展宽的问题。类似于2D-LC,该课题组也提出了2D-SFC 制备技术以用于手性和非手性化合物的筛选。

(2)其他制备技术

药物中杂质含量低,利用液固吸附分离的方式会造成杂质损失,延长制备时间。逆流色谱技术(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CCC)通过液液萃取方式使杂质吸附达到最低,样品重现性能够达到100%,而且有报道将制备液相色谱技术和CCC 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CC对溶解度低的样品的上样能力和高通量能力都优于制备液相色谱。

与CCC 类似的离心分配色(centrifugal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CPC),利用流体静力分配方式实现对药物的纯化作用,但CPC 在使用中会出现固定相流失以及流速不稳定脉冲的问题,Amarouche 等通过引入顺流洗脱(co-current elution)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并成功地对不溶性环孢素A 进行了纯化。

为了实现快速制备与纯化,通过空气加压加速液固分离的快速质谱(flash chromatography,FC)也不失为一种大量制备化合物的方法。

4、杂质检测技术

虽然HPLC-UV 技术可对大部分药物杂质进行定量分析,但由于紫外检测灵敏度低而无法实现对极微量杂质的准确定量。然而,质谱技术拥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等优点,近年来由于其具有卓越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能力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减少样品消耗量也是不断推动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动力之一。

(1)质谱技术(MS)

定量分析:

质谱技术可作为紫外无响应杂质的一种替代定量手段,同时因其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能够对紫外单波长检测无法定量的痕量杂质得以准确测定。但在对某些特殊杂质测定时,由于离子化能力弱仍需要通过衍生化或在流动相加入碱金属离子等方法以获取质谱响应。

常规MS检测器由于分辨率的制约导致对痕量杂质的定量准确性不高,而高分辨率质谱(HRMS)能将被分析物的荷质比(m/z)检测相对误差降到1×10-6~2×10-6,在选择离子扫描定量中提高了对痕量分析物的定量准确度。

HRMS高分辨率的另外一个优点是质量区分更为准确,这可用于区分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多种化合物,利用此优势和UHPLC联用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多种杂质的分离定量。

结构鉴定:

对杂质单体进行结构鉴定耗时长,因此在药物的杂质谱分析中使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可对杂质结构进行快速鉴定。该方法是以一级质谱确定的分子离子峰进行二级质谱碎裂分析。

然而,质谱分辨率的不足常使母离子的m/z 判断不准,从而造成杂质的元素组成不明确,同时二级碎片信息量不足也阻碍了对杂质结构的进一步解析。因此,HRMS、多级质谱(MS n )以及氢/氘(H/D)交换等技术以其各自的优点能够对杂质结构做出准确的解析。

质谱分辨率的提高增加了相对分子质量信息的准确性并可准确预测元素组成,同时利用质谱内置软件或其他计算软件可计算出不同分子式得分高低。

质谱分辨率提高也有区分不同同位素的功能,例如相对分子质量为500 左右的分子,只有分辨率达到400000 才能将质谱图中的34S和37Cl两种同位素峰分离开。

(2)核磁共振技术(NMR)

NMR 技术在杂质定性和定量应用中主要依赖于获得杂质单体,另外,在特殊杂质质量标准建立时对杂质对照品的标化可利用定量NMR进行。NMR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质量相关检测技术,使用NMR技术求算校正因子进而校正其他检测器,可实现对反应进程的监控。NMR技术检测灵敏度依赖着探针的性能。

因此,为了提高NMR检测灵敏度,有研究者发明了致冷探针,这种探针只需微克级别的化合物单体就能实现对化合物检测,这使NMR检测样品消耗量实现了由毫克向微克的飞跃。同时在线的液相-核磁(LC-NMR)联用技术也能实现药物杂质的快速结构鉴定。

5、新型的分析技术

随着快速杂质分析以及结构鉴定准确性的需要,也有一些方法被用于杂质的结构鉴定,如药物杂质直接测定技术、以分子印迹法(MIP)建立同类杂质碎片数据库以及单晶X 线衍射技术等。

基因毒性杂质的分析

基因毒性杂质能直接作用于人体中的DNA,造成DNA 损伤而具有致癌、致畸或致突变的性质。少量的基因毒性杂质也能对人体造成极大的损害,对基因毒性杂质的研究已引起了药物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定量分析

由于基因毒性杂质危险性极大,美国FDA 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规定了毒理学担忧阈值(TTC):人在长期用药时,潜在毒性杂质每日摄入量不能超过 1.5 μg 。

根据上述规定,每天药物服用剂量是200mg,则毒性杂质的质量分数不应超过7.5-×10-6 ,因此对基因毒性杂质定量分析需要痕量分析的方法。

常用的紫外检测器最低能够对质量分数5×10-4的杂质进行检测,但随着2D-HPLC的发明以及高灵敏度紫外检测器的使用,药物中痕量杂质经一维液相

仪分离、固相萃取技术富集及二维液相仪高灵敏度检测也能实现准确定量。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多次高浓度进样并不适合杂质含量测定。

因此,质谱检测技术是建立基因毒性杂质定量分析方法的重要前提。Kakasaheb等对坎地沙坦中合成起始原料中的基因毒性杂质利用GC-MS 的方法进行定量测定,方法学验证结果能够符合ICH 规定的要求,该方法适用于上市药品中基因毒性杂质的含量测定。

在痕量的杂质进行方法建立过程中,样品的前处理方式十分重要,微量的损失可能对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Devenport 等创新性地在大气压条件下利用质谱直接定量出模拟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这种方法使样品测定更加便捷,并可实现对药物的高通量检测。

2、毒性杂质的确定

2006 年,EMA 发布了遗传毒性限度的指导原则,此后ICH、FDA 以及我国的药品审评中心也提出了对基因毒性杂质的研究和控制方案。根据相关的指导原则,即使杂质的含量在规定的定量要求以下也需要对杂质进行毒性评估。

对化合物毒性评估是通过体外细菌毒性实验实现的,同时指导原则推荐使用杂质单体进行研究。然而,药物中的毒性杂质都是微量或痕量存在的,通过制备等方法获取杂质单体耗时长且成本高。

为此,FDA 和其他公司共同开发了计算机软件用于评估化合物的毒性。此软件无需获取单体,对杂质的结构进行鉴定后,即可使用毒性评估软件评估杂质的结构是否存在警示结构。

在软件方面,FDA 推荐使用MC4PC、MDL-QSAR以及Derk for Window 等进行评估。为了对毒性得以准确性的评估,每种软件拥有特殊的算法和适用范围:

MC4PC软件是将待评估的结构拆分成2~3 个(非氢)原子的结构碎片,再将这些碎片与已知毒性化合物碎片数据库进行比对,对杂质结构中的碎片做出了毒性累加得分并描绘结构的分子特征,最终生成一个全面而且专业的报告评估杂质的结构毒性。

虽然MC4PC能够从杂质的精细结构角度评估药物的毒性,但是其只能在已有的数据库中搜索相同的碎片进行比较,对多于一种未知碎片的结构却不能全面评估。

毒性化合物的研究结果表明毒性化合物结构中都存在着亲电子基团或可被激活为亲电子基团的结构,MDL-QSAR毒性评估软件是基于化合物的毒性和该化合物的亲电能力的相关性做出评估,这种软件可计算出化合物结构与其毒性的定量关系,同时可以预测体外细菌毒性实验的结果。

然而,为了达到对已知结构的杂质毒性的最准确评估,使用MDL-QSAR软件时需寻找到最适合的模型用以计算,因此在该计算软件提出后,有许多关于不同的数据模型以及对它们的评估的报道。

有些杂质虽经计算机评估结果为有警示结构的潜在毒性杂质,但由于评估软

件在计算过程中会过分评估杂质的毒性,所以在判定药物杂质是否为毒性杂质仍需要进行体外细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 实验)或哺乳动物细胞分析,FDA对该实验的过程给予详细的说明。

3、控制方法

根据EMA 指导原则以及对指导原则问题解答,药物中所有存在的化合物均应该通过化合物毒性评估或符合指导原则的控制方法,同时为了确定潜在毒性杂质是否为毒性杂质需要进行Ames实验。

展望

杂质研究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影响着新药上市的速度,更影人类用药安全。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杂质研究的策略已经变得愈发多样化。随着检测器分辨率以及灵敏度的提高,杂质定量实现了由微量到痕量的飞跃,杂质的定性工作也实现了由离线到在线检测的转变。然而,新药研发速度的加快,生物药物的不断涌现以及快速定性定量分析的要求,将给研究人员带来极大的挑战。

晶型药物常用的检测分析方法

晶型药物常用的检测分析方法 (2012-02-08 13:54:05) 物质在结晶时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使分子内或分子间键合方式发生改变,致使分子 或原子在晶格空间排列不同,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同一物质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空间排列和晶胞参数,形成多种晶型的现象称为多晶现象(polymorphism)。虽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只有一种晶型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但由于从亚稳态转变为稳态的过程通常非常缓慢,因此许多结晶药物都存在多晶现象。固体多晶型包括构象型多晶型、构型型多晶型、色多晶型和假多晶型。 药物分子通常有不同的固体形态,包括盐类,多晶,共晶,无定形,水合物和溶剂合物;同一药物分子的不同晶型,在晶体结构,稳定性,可生产性和生物利用度等性质方面可能会有显著差异,从而直接影响药物的疗效以及可开发性。如果没有很好的评估并选择最佳的药物晶型进行研发,可能会在临床后期发生晶型的变化,从而导致药物延期上市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上市后因为晶型变化而导致药物被迫撤市,损失就更为惨重。因此,药物晶型研究和药物固态研发在制药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由于药物晶型的重要性,美国药监局(FDA)和中国药监局(SFDA)在药物申报中对此提 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对药物多晶型现象进行研究并提供相应数据。正因如此,任何一个新药的研发,都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多晶型筛选,找到尽可能多的晶型,然后使用各种固态方法对这些晶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找到最适合开发的晶型;选定最佳晶型后,下一步就是开发能始终如一生产该晶型的化学工艺;最后一步是根据制剂对原料药固态性质的要求,对结晶工艺进行优化和控制,确定生产具有这些固态性质的最佳工艺参数,从而保证生产得到的晶型具有理想的物理性质,比如晶体表象,粒径分布,比表面积等。这种通过实验设计来保证质量的方法必须对药物晶型具有非常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实现。 原研药公司对药物分子的晶型申请专利,可以延长药物的专利保护,从而使自己的产 品具有更长时间的市场独享权。而对于仿制药公司来说,为了确保仿制药和原研药在生物利用度上的等同性,也需要对原料药的晶型进行研究,以确保原料药和制剂的质量,正因为如此美国药监局在ANDA申报中也对仿制药多晶型控制有明确的指南;另外,开发出药物的 新晶型从而能够打破原研药公司对晶型的专利保护,提早将仿制药推向市场,也是近年来仿制药公司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而且如果能找到在稳定性,生物利用度,以及生产工艺方面具有优越性的新晶型,还可以申请晶型专利保护,从而大大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总之,不管是新药开发,还是仿制药生产,药物晶型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目前鉴别晶型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晶型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及光谱学特征来进行的,现 将几种常用且特征性强、区分度高的方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X-射线衍射法(X-ray diffraction) X-射线衍射是研究药物晶型的主要手段,该方法可用于区别晶态和非晶态,鉴别晶体的品种,区别混合物和化合物,测定药物晶型结构,测定晶胞参数(如原子间的距离、环平面的距离、双面夹角等),还可用于不同晶型的比较。X-射线衍射法又分为粉末衍射和单晶 衍射两种,前者主要用于结晶物质的鉴别及纯度检查,后者主要用于分子量和晶体结构的测定。

杂质研究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H】G P H 3-1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二○○五年三月

目 录 一、概述 (1) 二、杂质的分类 (2) 三、分析方法 (3) (一)分析方法的选择 (3) 1、有机杂质的分析方法 (3) 2、无机杂质的分析方法 (3) (二)分析方法的验证 (5) (三)有机杂质的定量方法 (6) 四、杂质检测数据的积累 (7) 五、杂质限度的制订 (9) (一)有机杂质的限度确定 (10) 1、创新药物 (10) 2、仿制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 (12) 3、其它新药 (12) (二)无机杂质的限度确定 (12) 六、临床研究申请与上市生产申请阶段的杂质研究 (13) 七、结语 (13) 八、名词解释 (14) 九、附件 (14) 附件1:原料药的杂质限度 (14) 附件2:制剂的杂质限度 (14) 附件3:决策树 (15) 十、参考文献 (15) 十一、著者 (16)

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统称为杂质。杂质的研究是药品研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准确地分辨与测定杂质的含量并综合药学、毒理及临床研究的结果确定杂质的合理限度。这一研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由于药品在临床使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除了与药品本身的药理活性有关外,有时与药品中存在的杂质也有很大关系。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中的多聚物等高分子杂质是引起过敏的主要原因。所以规范地进行杂质的研究,并将其控制在一个安全、合理的限度范围之内,将直接关系到上市药品的质量及安全性。 本指导原则是在借鉴国外相关指导原则[1][2]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药研发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目的是为我国的药品研发提供有益的指导,从而提高药品的质量,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由于新药研究的探索性很强,每种药品的具体研究情况差异有可能很大,本指导原则不可能涵盖杂质研究的全部,仅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特殊情况下,研究单位可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对杂质进行研究,只要能用科学的数据证明药品中存在的杂质可被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就达到了杂质研究的目的。本指导原则涵盖的范围包括新的及仿制已有国家标准的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发酵工艺生产的抗生素类药物一般不包括在本原则的讨论范畴,但如有可能,也建议参考本原则的有关要求。由于我国对临床研究也实行行政审批的管理,所以,本指导原则不仅适用于上述药品的上市生产申请,也

原料药杂质管理规程

SMP-QC-01-022 1.目的:为了加强原料药杂质管理,确保上市药品质量。 2.适用范围:本公司生产的原料药产品。 3.责任者:QC、QC负责人、QA负责人、质量受权人。 4.内容: 4.1杂质的定义及分类 4.1.1定义:任何影响药品纯度的物质均称为杂质。。 4.1.2分类: ?按化学特性分类:有机杂质、无机杂质、有机挥发性物质。

SMP-QC-01-022 ①有关物质 -起始原料 -中间体、畐寸产物 -降解产物 -聚合物 -异构体 ②多晶型杂质 (2 )无机杂质 -无机盐 阴离子 阳离子 -重金属催化剂 -过滤介质、活性炭 (3 )有机挥发性物质 残留溶剂 ?按来源分类:有关物质(反应前体、中间体、副产物、降解产物等) 、其它杂质、外来物质。 ?按结构分类:其他甾体、其他生物碱、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聚合物。 4.2杂质的检测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查金属杂质 ?毛细管电泳法:抑肽酶中检查去丙氨酸-去甘氨酸-抑肽酶和去丙氨酸-抑肽酶两

个特定杂质 SMP-QC-01-022 ?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检查有机杂质的主要方法 薄层色谱法,作为液相色谱法的补充 气相色谱法:检查挥发性杂质 ?热分析法:检查不同晶型的杂质(影响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 ?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X-射线粉末衍射 ?生物检定法、酶联免疫试剂盒(抗生素残留量) 4.3杂质的控制 431残留溶剂控制 ?标准起草过程中,应针对所用到的有机溶剂进行检查; ?建议采用了顶空进样方式和程序升温梯度洗脱的方法; ?应注意供试品溶液的配制,要求供试品在溶剂中溶解; ?方法学试验应进行回收试验,确认是否有基质干扰; ?采用标准加入法,该方法可减少基质干扰,提高方法的准确度。 4.3.1.1残留溶剂检测的常见问题 ①共出峰干扰 ②热降解干扰 ③基质效应的影响 ④药品溶解性的影响 ⑤溶剂介质的影响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概述 1. 流行病学方法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总体分为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和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2. 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查阅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目的。 (2)根据研究Et 的确定研究内容。 (3)结合具体条件选择研究方法。 (4)按照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要区别目标人群、源人群、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5)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6)控制研究过程,保证研究质量。 (7)理顺分析思路得出正确结论。 (二)描述流行病学 1. 描述流行病学概念 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又称描述性研究。它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专门调查有: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以及暴发调查;常规记录有:死亡报告、出生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疾病监测等。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和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2. 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室在某一时点或一个短暂时间内收集到的,客观地反映了某时点人群健康、疾病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因此现况调查的数据是一个人群的现状,是时间断面的数据。现况调查的因素与结果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对于慢性病,尤其是病程长的疾病最适合做现况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 ):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和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 1)抽样调查概念: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 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是抽样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随机抽样和样本含量适当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 2)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3)样本含量的估计:抽样研究中,样本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样本含量适当是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含量适当是指将样本的随机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时所需的最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计算方法包括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和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具体请参阅有关教材)。 (三)分析流行病学 1. 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 )也称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 ),它是进一步在有选择的人群中观察可疑病因与疾病和健康状况之间关联的一种

化药药物评价CTD申报资料中杂质研究的几个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 化药药物评价CTD申报资料中杂质研究的几个问题 20191226 化药药物评价化药质量控制 CTD 申报资料中杂质研究的几个问题化药药学二部张哲峰成海平宁黎丽田洁摘要:杂质研究与控制是把控药品质量风险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杂质谱分析的杂质控制是质量源于设计基本理念在杂质研究与控制中的具体实践,需要与 CMC 各项研究乃至药理毒理及临床安全性研究等环节关联思考、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拘泥于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 本文针对当前 CTD 申报资料中杂质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 CTD 过程控制和终点控制相结合、研究和验证相结合、全面系统的药品质量控制理念,探讨仿制药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基本逻辑思路,提出 CTD 申报资料中杂质研究与控制方面几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 杂质研究与控制杂质谱 CTD 格式杂质研究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杂质谱分析为主线,安全性为核心,按照风险控制的策略,将杂质研究与 CMC 各项研究,乃至药理毒理及临床安全性研究等环节关联思考、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拘泥于提供准确分析数据的传统思维,不是一项孤立的分析工作。 CTD(Common Technical Document)申报格式体现了过程控制和终点控制相结合、研究和验证相结合、全面系统的药品质量控制理念,更加符合杂质研究与控制的基本规律和逻辑思路。 1 / 10

20060418原料药质量研究中无机杂质的控制

原料药质量研究中无机杂质的控制 审评三部审评五室傅萍蒋煜 20060418 摘要:通过对药物无机杂质的引入途径、种类以及控制方法的讨论,以期申请人关注对原料药无机杂质的研究。 关键词:质量研究无机杂质 任何药物的非己成分均为该药物的杂质,按理化性质一般可将杂质分为三类:有机杂质、残留溶剂及无机杂质。目前申请人在研究过程中多将注意力集中在有机杂质和残留溶剂考察上,容易忽视对无机杂质的考察。由于无机杂质对药物的有效性、纯度、安全性等具有一定影响,应给予一定的重视。 一、引入途径和种类 无机杂质多由生产过程中引入,在贮存过程中引入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一般包括以下几种途径:1、起始原料引入,特别是复杂的原料(有机物),可从该起始原料的合成路线、中间体检测报告得出信息;2、反应过程中的副产物或未反应完全的试剂,如:钠盐、硫酸盐、氯化物、硫化物等;3、生产过程所用的金属器皿、管道以及其他不耐酸、碱的金属工具,则可能引入砷盐,以及铅、铁、铜、锌等金属杂质。 从上述过程来看,无机杂质一般是已知和确定的,包括试剂、配位体、催化剂、重金属、无机盐、其它杂质(例如:过滤介质、活性碳等)。按性质可分为信号杂质(或指示性杂质)和有害杂质。信号杂质本身一般无害,但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药物的纯度水平,如氯化物、硫酸盐;有害杂质对人体有害,可在体内蓄积,主要指砷盐、重金属等。下表是ICH和美国药典对杂质种类的划分以及进一步细分。

表一:ICH和美国药典对杂质种类的划分以及进一步细分 二、杂质检查 通常来看,如果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入无机杂质时,则应进行针对性研究,由于药物降解产生无机杂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在稳定性研究中一般可不做考察。 (一)无机阴离子 中国药典纳入的无机阴离子包括硫酸盐、氯化物、硫化物、氰化物、磷酸盐、含磷物质、氰酸盐、碘化物、碘酸盐、硝酸盐、氟化物、溴化物、硫代硫酸盐等。 硫酸盐、氯化物:信号杂质,多用于不能以其他更直接的方法控制确切的杂质时,考察样品纯度是否达到一定要求,不作为质量标准的普遍要求。中国药典纳入的几种药物限度分别为:丙磺舒(氯化物0.018%)、磷酸咯萘啶(氯化物0.0.3%)、富马酸亚铁(硫酸盐0.2%)。 硫化物:有毒杂质,应注意药典附录硫化物检查法中标准硫斑固定为5μg的硫(s),供试品的量应与之匹配。中国药典纳入的几种药物限度分别为:黄凡士林(0.00017%)、对氨基水杨酸钠(0.001%)。 氰化物:有毒杂质,药典收载中纳入两种方法,可以检出达到痕量级。中国药典纳入的碘解磷定限度为0.0005%。 (二)金属离子与重金属 中国药典纳入的金属离子包括碱金属,碱土金属、铜、锌、镍、铅、铁、硒、砷盐等。对重金属的检查不同于对单一金属离子的检查,后者是具有针对性的。 硒:毒性杂质,主要来源于生产工艺,如某些甾体激素类药物,在生产中使用了二氧化硒脱氢,可能引入该杂质。中国药典纳入的醋酸曲安奈德限度为0.005%。

表面活性剂含量测定方法

表面活性剂含量测定方法 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测定(两相滴定) 1.1主要试剂 (1)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分析纯; (2)十二烷基磺酸钠,分析纯; (3)二氯甲烷(CH2Cl2)、硫酸钠、浓硫酸,百里酚蓝(T.B.)、次甲基蓝(M.B.)分析纯; (4)百里酚蓝(T.B.)贮藏液:称取0.05g百里酚蓝,溶于50ml20%乙醇中,待溶解后过滤,滤液用水稀释至500ml; (5)次甲基蓝(M.B.)贮藏液:称取0.036g次甲基蓝,用蒸馏水溶解合并,转入1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 (6)混合指示剂:混合225ml百里酚蓝(T.B.)贮藏液和30ml次甲基蓝(M.B.)贮藏液,用水稀释至500ml; (7)酸性硫酸钠溶液:称取100g硫酸钠和12.6ml浓硫酸,用蒸馏水溶解合并,转入1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 (8)十二烷基磺酸钠标准溶液:称取1.06~1.12g十二烷基磺酸钠(准确至0.0001g),用蒸馏水溶解,转入1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 其浓度为C1=取样质量*样品纯度/272.38,单位mol/L; (9)C TA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标准溶液:称取CTAB0.36~0.37g(准确至 0.0001g),用蒸馏水溶解,转入1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其 准确浓度C2可用十二烷基磺酸钠标准溶液标定; 1.2实验原理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测量,其原理是亚甲基蓝无机酸盐属于阳离子染料,溶于水而不溶于氯仿,但阴离子活性物与亚甲基蓝反应生成的络合物溶于氯仿。用CTAB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标准溶液滴定溶液中的阴离子活性物,当接近终点时,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络合物发生复分解反应,释放出亚甲基蓝,蓝色逐渐从氯仿层转移到水层,当氯仿层与水层为同一蓝色时为滴定终点。 1.3 实验步骤 取10ml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溶液于100ml具塞量筒中(或碘量瓶、分液漏斗),加入混合指示剂及酸性硫酸钠各5ml,加水使水相保持在30ml,加入15ml二氯甲烷,摇匀后静置,用浓度为C2的CTAB标准溶液滴定,下相由浅紫灰色变为明亮的黄绿色即为终点,临近终点时上相逐渐变为无色,有助于避免滴定过量。 测定样品的浓度C=CTAB标准溶液体积*C2/10 注意:二氯甲烷具有弱毒性,且易于挥发,滴定过程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人员需戴手套。 2.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测定 2.1 所需试剂 (1)磷钨酸、盐酸、硝酸、硫酸、硝基苯均为分析纯; (2)乙醇95%; (3)海明1622、二硫化蓝VN-150; (4)十二烷基硫酸钠,分析纯; (5)溴化底米迪鎓; (6)刚果红指示剂; (7)苯并红紫4B指示剂(溶解0.1g苯并红紫4B(特级试剂)于纯水中,稀释至100mL)。 2.2.方法原理 在酸性条件下甜菜碱类两性活性剂和苯并红紫4B络合成盐。这种络盐溶在过量的两性表面活性剂中,即使酸性,在苯并红紫4B的变色范围也不呈酸性色。两性表面活性剂在等电点以下的pH溶液中呈阳离子性,所以同样能与磷钨酸定量反应,并生成络盐沉淀,而使色素不显酸性色。

药物流行病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药物流行病学概述 1_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_ 有益作用(beneficial )和不良作用(adverse) 药源性危害(_drug misadventure_) 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不合理用药所致的药物毒副反应。 时滞:_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被发现后采取措施之间存在滞后期(己烯雌酚-阴道腺癌) 2 (掌)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_ 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药物的利用及其效应的应用科学。 3_ 药源性疾病_(Drug」nduced_disease ,DID) 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并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达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后果 4 (掌)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_ 描述、解释、验证和控制一定时间、空间与人群中,某一种药物的使用情况与效应分布。 5 (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任务 快速并准确地发现用药人群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在众多药品中挑选和推荐经过科学评价的药品,保证合理用药; 通过计算机建立用药人群数据库,使药品上市后的监测方法规范化与实用化; 开发研制实用的ADR!果关系判断程序图或逻辑推理流程图; 研究处方者的决策因素,改善处方行为,提高处方质量; 通过广大用药人群,重点研究常用药物,推动合理用药; 推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控制病原体耐药性的研究; 6 药物的非预期作用 药物使用过程中伴随发生的非期望的有益或有害的效应。 咪唑类驱虫药:脑炎综合征 硝苯地平:治疗呼吸、消化系统疾病; 7 基本药物 医疗、预防、康复、保健、计划生育中必需的,为满足公众医疗卫生需求优先选用的药物 选择依据: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疗效好、安全性高、成本-效果比相对良好的药物。 在运转良好的国家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基本药物要随时都能以足够的数量、适当的剂型、有保证的质量、充分的信息、个人与社会可承受的价格满足供应。 8_ 处方事件监测(_prescribe_event_monitoringPEM ) 为黄卡制度的补充,对新上市药品ADR S行重点监测,以弥补自愿报告制度的不足 开始重视药物有益作用研究,包括对药物长期效应的有益作用研究。 很多药物的“处方事件监测”研究也包括该药物在较大人群范围中,对某些适应证的有益作用验证。 第二章药物流行病学的资料来源及收藏 1 (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分类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概述 1、流行病学方法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总体分为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2、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查阅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目的。 (2)根据研究Et的确定研究内容。 (3)结合具体条件选择研究方法。 (4)按照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要区别目标人群、源人群、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5)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6)控制研究过程,保证研究质量。 (7)理顺分析思路得出正确结论。 (二)描述流行病学 1、描述流行病学概念 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又称描述性研究。它就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与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专门调查有: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以及暴发调查;常规记录有:死亡报告、出生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疾病监测等。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与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与措施的效果。 2、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就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室在某一时点或一个短暂时间内收集到的,客观地反映了某时点人群健康、疾病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因此现况调查的数据就是一个人群的现状,就是时间断面的数据。现况调查的因素与结果就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对于慢性病,尤其就是病程长的疾病最适合做现况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与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1)抽样调查概念: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就是抽样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随机抽样与样本含量适当就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 2)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3)样本含量的估计:抽样研究中,样本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样本含量适当就是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含量适当就是指将样本的随机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时所需的最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计算方法包括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与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具体请参阅有关教材)。 (三)分析流行病学 1、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也称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它就是进一步在有选择的人群中观察可疑病因与疾病与健康状况之

药剂学实验.doc

实验二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液体制剂制备过程的各项基本操作。 2.掌握常用溶液型液体制剂制备方法、质量标准及检查方法。 3.了解液体制剂中常用附加剂的正确使用、作用机制及常用量。 二、实验原理 (一)溶液型液体制剂的概念 液体制剂(liquid 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系指药物分散在适宜的分散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形态的制剂。溶液型液体制剂分为低分子溶液型和高分子溶液型。常用溶剂为水、乙醇、丙二醇、甘油或混合液、脂肪油等。 1.低分子溶液剂系指小分子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相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有溶液剂、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酊剂、醑剂和涂剂等。溶液型液体制剂为澄明液体,溶液中药物的分散度大,能较快的吸收。 2.高分子溶液剂系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溶剂中制成的均相液体制剂。高分子溶液剂以水为溶剂的,称为亲水性高分子溶液剂,或称胶浆剂。以非水溶剂制备的高分子溶液剂,称为非水性高分子溶液剂。由于高分子的分子大小较大(100nm以下),因此也属于胶体。高分子溶液剂属于热力学稳定系统。(二)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 低分子溶液型液体制剂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溶解法、稀释法和化学反应法。其中溶解法最为常用。芳香水剂和醑剂等制剂的制备过程中,如以挥发油和化学药物为原料时多采用溶解法和稀释法,以药材为原料时多用水蒸气蒸馏法。酊剂的制备还可以采用渗漉法。 胶体溶液和高分子溶液的配制过程基本上与低分子溶液型液体制剂类同,但将药物溶解时宜采用分次撒布在水面或将药物粘附于已湿润的器壁上,使之迅速地自然膨胀而胶溶。 根据液体制剂的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可加入一些必要的添加剂,如增溶剂、助溶剂、潜溶剂、抗氧剂、矫味剂、着色剂等附加剂。 制备时,通常液体药物量取比称取方便。量取体积单位常用ml或L,固体药物是称重,单位是g或kg。相对密度有显著差异的药物量取或称取时,需要考虑其相对密度。滴管以液滴计数的药物要用标准滴管,且需预先进行测定,标准滴管在20℃时1ml蒸馏水为20滴,其重量差异可在0.90~1.10g之间。药物的称量次序通常按处方记载顺序进行,有时亦需变更,特别是麻醉药应最后称取,且需有人核对,并登记用量。 量取液体药物应用少量蒸馏水荡洗量具,荡洗液合并于容器中。 加入的次序,一般以助溶剂、稳定剂等附加剂应先加入;固体药物中难溶性的应先加入溶解;易溶药物、液体药物及挥发性药物后加入;酊剂特别是含树脂性的药物加到水溶性的混合液中时,速度宜慢,且需随加随搅。为了加速溶解,可将药物研细,以处方溶剂的1/2~3/4量来溶解,必要时可搅拌或加热,但受热不稳定的药物以及遇热反而难溶解的药物则不应加热。固体药物原则上应另用容器溶解,以便必要时加以过滤(有异物混入或者为了避免溶液间发生配伍变化者),并加溶剂至定量。 最后成品应进行质量检查,合格后选用清洁适宜的容器包装,并以标签(内

流行病学试卷1

温州医学院_ 2005-2006 学年第 一 学期 2001年级 预防医学专业《 流行病学 》A 试卷 (卷面100分,占总成绩 90 %) 考试日期:2005 年12 月 8 日 考试时间:18:30 —20:00 考试方式:闭卷 一.判断题 (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 10分。) 1.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 2. 人类的健康或疾病主要是环境因素和机体内在遗传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3. 必要病因是指引起某种疾病发生不可缺少的因子。有了必要病因,必然会出现特定的疾病。( ) 4. 患病率是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 ) 5. 在流行病学上常用的RR 和OR 是表示两个事物发生频率的联系强度。( ) 6. 病死率是表示一定时期内,患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 ) 7. 现况研究的目的之一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发现高危人群,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 8. 个体匹配指给每一个病例选择一个对照,使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方面与其相配的病例相同或基本相同。( ) 9. 双盲: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者都不了解试验分组情况,而是由研究设计者来安排和控制全

部试验。() 10.主动监测在疾病监测中,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专门调查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 定收集资料。() 答案 1对;2对;3错;4错;5对;6对;7对;8错;9对;10对。 1.队列研究观察对象分组方法是() A 按是否发病分组 B 随机分组 C 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分组 D 按均衡原则分实验和对照 2.在进行调查研究设计中,配比设计适用于() A 队列研究 B 现况研究 C 病例对照研究 D 个案调查 3.前瞻性调查的缺点,哪项不对() A 观察期长 B 只能调查一个或一组因素 C 耗费人力和物力 D 对发病率高的病不太适用 4.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确诊的新发病例,其优点是() A 一般说来,需要的样本较小 B 保密性问题较小 C 回忆偏倚小 D 上述讲法都不对 5.研究肺癌的病因,将肺癌的病例与非肺癌对照按年龄、性别、居住地及社会等级配比, 然后对两组观察对象吸烟情况进行比较。试问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研究?() A 前瞻性定群研究 B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料药中有机杂质研究与控制

原料药中有机杂质研究与控制——综述 1.1 前言 随着公众和媒体对药物安全性的日益关注,控制药物中的杂质已成为药品质量控制中的重要问题。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已经制定了与杂质控制相关的切实可行的指导原则[1],其基本理念已经逐步被国际社会接受。目前,英国药典(BP)[2]、欧洲药典(EP)[3]和美国药典(USP)[4]均在附录中设有专门的杂质检查通则;中国药典(ChP) [5]二部从ChP(2005)开始,附录中开始设有“药物杂质研究指导原则”;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发布了《化学药物杂质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6];之后,2007年又颁布了《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在药品注册审评过程中,对药品中的杂质评价都予以高度重视,极促进了药品质量的提高。 1.2 原料药中杂质控制理念的变迁 原料药(化学药物)中所含有的杂质,按照《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定义是指任何影响药物纯度的物质。其杂质一般分为三类: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是包括工艺中引入的杂质和降解产物。无机杂质是指在原料药及制剂生产或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包括:反应试剂、配位体、催化剂、重金属、无机盐等。残留溶剂是指在原料药及制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对于无机杂质和残留溶剂,各国药典都收载了经典、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故可采用药典的相关方法对其进行控制。而有机杂质因其化学结构一般与活性成分类似或具渊源关系,故又称为有关物质。由于有机杂质其产生的途径与工艺流程密切相关,且可能产生毒副作用,从而给原料药本身在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带来诸多影响,所以各国药品监督部门在对原料药的质量标准制定上,均对有机杂质的控制予以高度重视,并随着新测试仪器的开发利用、分析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地对有机杂质的分析与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下文中所提“杂质控制”均指有机杂质的控制。 追溯人们对药品中杂质控制理念的变迁,可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主成分纯度控制阶段、非确定性杂质限度控制阶段和确定性杂质定量限度控制阶段。 早期的药物质量控制主要基于容量法、分光光度法等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资料整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是揉和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和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和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 (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和分析的成分; (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和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和表2。表1中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和核心。表2是按实际工作性质和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和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 (3)生态学研究(相关研究)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7)历史性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药剂实验报告内容

实验一 混悬剂的制备及F 值测定 一、实验目的:①掌握混悬剂的一般制备方法;②掌握沉降容积比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二、实验材料:氧化锌,甘油,甲基纤维素,阿拉伯胶,蒸馏水,95%乙醇; 电子天平,研钵,具塞刻度试管,普通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烧杯,量筒,滴管 三、实验原理: Stokes 定律: ()ηρρ92212g r V -= 式中V-沉降速度,r-粒子半径,ρ1-粒子密度,ρ2-介质密度,η-混悬剂的粘度,g-重力加速度。 沉降容积比:F= H/ H 0(0~1),F 值越大,则混悬剂越稳定 四、实验内容 1.处方: 2.操作步骤: 取四个具塞刻度试管,按上述处方配制四种氧化锌混悬液。 (1)处方1和处方2:在试管中先放入少量水,然后分别加入0.5g 氧化锌,分别分次加入处方中的其它成分,最后加蒸馏水至10ml 刻度。 (2)处方3和处方4:在试管中先放入少量水,分别加入甲基纤维素与阿拉伯胶,需不断震荡至全溶,然后加入0.5g 氧化锌,最后加蒸馏水至10ml 刻度。 (3)沉降容积比测定:将上述4个装混悬液的试管,塞住管口,同时振摇相同次数(或相同时间:2分钟)后放置,分别按表2时间记录沉降物的高度H (ml 或mm ),计算沉降容积比,结果填入表2。根据表2数据,绘制各处方的沉降曲线。 五、实验结果: 1.沉降容积比测定结果: 02.根据表2数据,以H/H 0 (沉降容积比)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绘制出四个处方沉降曲线(在一个坐标图里),比较几种助悬剂的助悬能力。 六、结果分析讨论 哪个处方的混悬剂最稳定,分析原因。

实验二 乳化植物油HLB 值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乳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2.熟悉测定油乳化所需乳化剂的HLB 值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混合乳化剂HLB 值计算: n n n W W W W HLB W HLB W HLB HLB +++?++?+?ΛΛΛΛ212211= 混 三、实验材料:司盘-80,吐温-80,植物油,蒸馏水; 电子天平,研钵,具塞刻度试管,普通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烧杯,量筒,滴管 四、实验内容 1.处方: 植物油 5ml 混合乳化剂 0.5g 蒸馏水 加至10ml 2.操作步骤: ⑴制备混合乳化剂:按公式将司盘-80(HLB=4.3)和吐温-80(HLB=15)的用量计算出并填于表1中,并制备混合乳化剂,每种制备5g ⑵测定最佳HLB 值:取 4支具塞刻度试管,各加入植物油5ml ,分别加入不同HLB 值的混合乳化剂0.5g ,加蒸馏水至10ml ,加塞,同时振摇2分钟,即成乳剂,按表2,于不同时间测定水层高度,并记录。 表2 乳剂稳定性测定(水层高度:ml ) 3.五、结果分析与实验体会 实验三 液体石蜡乳剂与石灰搽剂的制备及质量评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类型乳剂的制备方法。 2.掌握乳剂类型的鉴别方法。 3.熟悉检验乳剂稳定性常用的考察方法。 二、实验材料:液体石蜡,阿拉伯树胶粉,植物油,氢氧化钙,苏丹Ⅲ,亚甲蓝,蒸馏水; 电子天平,研钵,普通试管,试管架,试管夹,烧杯,量筒,锥形瓶,水浴锅,显微镜(玻 片),离心机,刻度离心管,冰箱,具塞刻度试管,滴管 三、实验内容 (一)液体石蜡乳的制备 1.处方 液体石蜡 12ml 阿拉伯胶 4g 蒸馏水加至30ml

杂质检查方法的方法学验证各项指标分析

杂质检查方法的方法学验证各项指标分析 姓名:王芳 药物分析中药品检验基本程序包括: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实验报告等步骤 检查项下包括反映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试验方法和限度、均一性、纯度等制备工艺要 求等内容。药物的杂质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者影响药物的稳定性、 疗效,甚至对 人体的健康有害的物质。杂质的来源可由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①生产过程中主要是由 于所用原料不纯或者原料反应过程中反应未完全 ,以及反应的中间产物、 反应的副产物等 造成药品原料中杂质的存在;或者是由原料生产过程中反应的溶媒、催化剂等溶剂的残留 所造成的药物的杂质。②贮藏过程引入主要是受温度、 湿度、日光、空气等外界条件的 影响或者受微生物的作用产生的杂质。 在药物的研究、 生产、贮存和临床应用等方面,必 须保持药物的纯度,降低药物的杂质,这样才能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原料药和制剂主要是对药物中的微量杂质进行纯度检查,以判断药物纯度是否符合杂 质限量的规定要求,而生物制品的杂质检查除包括一般杂质检查,特殊杂质检查外还应对 其进行安全性检查。杂质定量、定性检查方法主要是根据药物和特殊杂质在理化性质上的 差异来进行的,可以采用容量分析法,光谱法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等,各种检测方法所需 的方法学验证的指标包括准确度,精密度,专属性,线性,范围,检测线、定量线,耐用 性八项指标,但采用不同方法所需的指标不尽相同,杂质限量检查一般需要验证专属性, 检测线,耐用性。而杂质定量分析方法除检测限外其它指标一般都需验证 ⑷。 不同实验应该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对对各项指标进行验证,下面就杂质种类及近年来检 测杂质最常用的检测方法进行分析: 1、 特殊杂质 特殊杂质是指在药物制备和贮存过程中 , 或 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等,多指有机杂质, 性的对 映体。 HPLC 法测定萘普生缓释片有关物质的含量: 该缓释片主药是萘普生,特殊杂质为(6 —甲氧基—2—萘乙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色谱柱:以十八烷基硅烷键 合硅胶为学号: 由于药物性质不稳定而产生的降解产物 也包括残留溶剂和手性化合物中无特殊毒

药物流行病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药物流行病学概述 1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有益作用(beneficial)和不良作用(adverse) 药源性危害(drug misadventure) 药物不良反应以及不合理用药所致的药物毒副反应。 时滞: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被发现后采取措施之间存在滞后期(己烯雌酚-阴道腺癌) 2(掌)药物流行病学的定义 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中药物的利用及其效应的应用科学。 3 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DID) 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并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就是药物不良反应达一定程度后产生的后果. 4(掌)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 描述、解释、验证和控制一定时间、空间与人群中,某一种药物的使用情况与效应分布。 5(掌)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任务 ●快速并准确地发现用药人群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在众多药品中挑选和推荐经过科学评价的药品,保证合理用药; ●通过计算机建立用药人群数据库,使药品上市后的监测方法规范化与实用化; ●开发研制实用的ADR因果关系判断程序图或逻辑推理流程图; ●研究处方者的决策因素,改善处方行为,提高处方质量; ●通过广大用药人群,重点研究常用药物,推动合理用药; ●推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控制病原体耐药性的研究; 6 药物的非预期作用: 药物使用过程中伴随发生的非期望的有益或有害的效应。 咪唑类驱虫药:脑炎综合征 硝苯地平:治疗呼吸、消化系统疾病; 7 基本药物 ●医疗、预防、康复、保健、计划生育中必需的,为满足公众医疗卫生需求优先选用的药物 ●选择依据: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的、疗效好、安全性高、成本-效果比相对良好的药物。 ●在运转良好的国家医疗卫生保健体系中,基本药物要随时都能以足够的数量、适当的剂型、有保证 的质量、充分的信息、个人与社会可承受的价格满足供应。 8 处方事件监测(prescribe event monitoringPEM) ●为黄卡制度的补充,对新上市药品ADR进行重点监测,以弥补自愿报告制度的不足. ●开始重视药物有益作用研究,包括对药物长期效应的有益作用研究。 ●很多药物的“处方事件监测”研究也包括该药物在较大人群范围中,对某些适应证的有益作用验证。

最新药物分析教案——第四章 药物检查法

第四章药物检查法 第一节概述 主要内容:主要讲授药物的一般杂质检查和特殊杂质检查,并介绍固体制剂的含量均匀度检查法和溶出度测定法。 杂质定义:是指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影响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杂质分类: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 一般杂质:指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容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分,重金属等。 检查方法:一般在药典附录中。 特殊杂质:在个别药物生产,贮存过程中引入的,如阿司匹林中的水杨酸。 检查方法:一般放在药典的正文中。 杂质检查的意义: 药物中含有杂质是影响药物纯度的主要因素,杂质增多,不但可以使药物含量和活性降低,毒副作用增加,而且还可能使药物发生理化常数,外观性状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杂质做检查。 但杂质检查要求不能太高,要求太高,会增加生产成本,同时我们讲要求也不能太低,太低,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影响健康,人就不安全了。 所以杂质检查必须在有利于生产的前提下,不影响疗效,不影响健康,制订恰当的检查项目和限度。 明确应该检查什么?量是多少? 药物中的杂质是影响药物纯度的因素,所以我们讲杂质检查,也叫纯度检查。 第二节药物中杂质的来源和杂质限量计算 一、药物中杂质的来源 1、生产过程中引入 A、原料不纯 B、有一部分原料没有反应完全 C、反应中间产物和副产物在精制时没有除净 D、与生产器皿接触均会不同程度地引入杂质 例:用水杨酸为原料合成阿司匹林,由于反应不完全,可能引入水杨酸杂质,或者反应中间产物,使用金属器皿,可引入铁、铜、锌等金属杂质。 2、贮存过程中引入 药物在贮存过程中受温度、湿度、日光、空气、微生物等外界条件的影响,发生水解、氧化、分解、聚合、并异构化、发霉等变化,产生杂质。 例:阿司匹林水解产生水杨酸 维生素C见光→氧化→颜色变黄 麻醉用乙醚→日光→氧化→有毒的过氧化物 四环素→酸性条件下→发生差向异构化,毒性增高,如梅花K胶囊事件 微生物污染→发霉→引起内毒素,如输液反应?上海某厂生产的输液,细菌无处不 在。 二、杂质限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