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欢迎阅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提要: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1.教育学生作好心理准备;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动机;3.加强情感教育;

4.指导学习策略;5.利用学科特点;6.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7.提 它” 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力求掌握该学科知识的需要,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自觉的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从而提高自

己的学习效率,而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会加深他对该学科的兴趣。所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十个方面入手:

1.教育学生作好心理准备。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动机。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来自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心理动力。人们的各项活动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内部的动机愈强烈,则人的外部行动愈坚决,克服困难、排除干扰的决心也越大。这种心理动力如果建立在强烈的求知欲上,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并会刻苦努

力地学习。指导学生形成远大的社会动机,引导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全人类之幸福而学习的远大理想,对于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逐步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是极为必要的。

3.加强情感教育。

生,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非常有效的。

4.指导学习策略。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就得拥有一定的学习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策略越好,学习动机水平越高。良好的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信

息加工,使学生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事半功倍,提高效率,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得到一种享受,从而学得更好、更快、更高兴。因此,乐学必然要依赖于会学。不会学,学不好,最后自然是不愿学、厌学。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让学生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来控制他们的过程,成为一个真正能够独立

了一些趣味实验,如“白花变红花”、“空瓶生烟”等,把学生带到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中,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萌发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6.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他们的好奇内驱力,激起他们求知、探索、

操作等学习意愿。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过深,学生望而却步,会减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学生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

据此,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就应当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注意深浅得当,同时,还应当善于在学生

也会使学生在成功中找到乐趣,逐步变得自信爱学起来。

8.创设问题情境。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疑就是有问题,而问题和兴趣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可以激发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提出新颖具有

吸引力的问题,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学生定会产生急于求解的心情,从而激发起其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学记》中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学生解决问题有了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时候再去启发学生,效果最好。很多老师在上课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一道题,

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有一定的演讲技巧和课堂组织能力。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不断接受新知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及时学习就要落后,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多才多

艺,学生喜欢博学的教师,对自己崇拜的教师学习积极性就高,对自己鄙视的教师学习兴趣差。

总之,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以使学生养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好某一门功课的关键。学生

1.进

的讨论,

态,,于是,

了。2.

《》

可分。

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深造和参加现代化建设、适应现代化生活打好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与手段很多,如野外实习、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生态调查、课外活动等等。这就要视学校的设备而定了,大多数以实验和校园调查为主。一、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讲能量的通货“ATP”时,我采用了萤火虫会发光的例子作新课的导入,还有发光栉水母,电鳐,电鳗等生物能发光发电等例子,这样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如,讲“酶的特性”时,我采用做演示实验:“生物催化剂酶和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较”,由于实验效果较明显,因此学生的兴趣较大,整节课都很认真地听课,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行都很高,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

二、

身,

案。

例如,挽再如,

家牵头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提高肝病的治疗和预防水平,降低医疗费用,不断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事实证明,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再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非常关注生物科学发展的动向,科学成就成了学生们谈论的话题。

三、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加强演示实验,凡是应该让学生看到的,尽量让他们看到。

b)边讲课边实验,尽量做到先做实验后得到结论

c)增加实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动手机会。

四、

差错,

语言,

其扩散比喻为坐滑梯,将协助扩散比喻为骑自行车下坡,将主动运输比喻为骑摩托车爬坡;将酶的催化作用时,将酶比喻成车子通过高山的隧道,将细胞膜比喻成为海关的检查站。③语言有节奏,快慢适度,有适当的停顿,重点的内容点就把速度放慢,语气加重,甚至重复两次。④课堂上讲到一些沉闷的知识点,学生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时,适当讲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找一些平时较调皮幽默的同学来回答一下问题,这样可以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的精神重新集中起来。

五、多向学生介绍实际生活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联系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实际,它不仅可以解释一些现象,还可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并且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来说,还帮助他们能更容易理解较抽象的问题或现象。

例如:讲“酶的活性受什么条件影响”,我也联系了日常生活中发烧为什么会食欲不振的原因,胰岛素为什么一定要注射的原因。收到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又如,讲“病毒”时,我给学生展示了许多艾滋病的图片和资料,

出来。

多程。

件事,而是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做。

课堂上,要顾及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老师的服务。在教学中,后进生往往是被老师遗忘的角落,我会激励后进生的学生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教师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思想与意见,我相信这样学生会在轻松愉快中获得知识,寄欢乐于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

小学生的骨骼正处于发育阶段,柔韧性非常好,但同时也非常容易受到“冲击”。小学生在读书写字时如果坐姿不正确,久而久之,将养成不良的坐姿习惯,很有可能造成骨骼的变形,不利于身体保持平衡,出现驼背或肌肉疲劳等症状。为

如其人”。的确,要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就必须从低年级抓起。

首先,重视学生书写的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们来分析为什么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而且书写质量很差,这跟书写习惯养成有密切关系,那么我们必须重视学生书写姿势

的培养。严格要求,反复强化。良好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如:坐时要端正,腰杆挺直,要求眼睛视线与水平面接近直角,距离在30厘米左右,这样既保证了脊椎正常发育,又做到了用眼卫生,练字时不要求多,也不要求快,一定要让学生形成严谨认真的书写习惯。除严格之外,

过展示既强化了写字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写字水平。

总之,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是重要的,一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稳定有效的学习模式,使其受益终身;但是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也

是困难的。因此,只要锲而不舍,良好的书写习惯就必然会逐步形成。

三、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与人交往

除了认真倾听老师讲解以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的习惯,并能及时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学生随时插话、随意打断同学发言的现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准确把握。首先可以采用听后复述的方法。先让学生复述老师的语言,作为

学生,首先必须要听清老师的讲解,领会其意思。再复述学生之间的交流语言,如,低年级在教学数学时,通过观察情景图,让学生说出发现的数学信息后,请其他学生马上重复,从简单到复杂,慢慢过渡,既理解了题意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

是:

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的能力,理解文章题目,划分段落、层次,探索作者思路的能力;捕捉重点词、句、段,概括段意、中心思想的能力;朗读、默读、复述、背诵,欣赏优美词句体会其表达的事物形象和意义的能力;质疑、解疑,初步学会评析文章的能力。

考虑自学要求要从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课后练习中明确提出训练某种能力,一定要切实让学生进行训练;有的课文重

点词句很突出,可以从训练找重点词句入手进行讲读;有的课题与内容、中心有明显联系,可以训练审题和探索作者思路的能力。有的学生分段及概括段意、中心思想停留在“直观”上,如分段看时间、地点变换;概括段意、中心思想看总述句、中心句。没有这些“标志”的就不能分段和概括段意、中心思想。教学时要加强这方

让学生自学不是一味叫他们读书和做作业,教师在那里当“课堂警察”。而是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自学兴趣,达到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力、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正确采用各种自学方法是完成自学任务、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课堂上常见的自学方法有下列六种:1.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读”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方法。“读”是自学的第

一关。离开了“读”就难以完成自学任务。“读”有时是理解课文的主要手段,如诗歌、童话及其它语句优美、感情丰富的课文,应主要通过指导朗读去理解。“读”有时作为理解课文的辅助手段,如古诗及一些含义较深的句子,通过讲解,结合朗读,体会更深刻。“读”要有目的,有任务。“读”前有要求,“读”后有检查。这

2.划(

边划(注)段(划

|”表示)

3

教师认真抓了这一项,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就大大提高了。但是,有的教师对此重视不够,表现在三个方面:(1)学生没有字典不积极帮助解决;(2)课堂上很少看到学生在查字典(好像这是课外的事);(3)只注意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不注意教学生“阅”

字典的方法,有些字查出来了,但不懂意思,没有充分发挥字典的作用。

另一种不良现象是,随课文的词语手册,练习答案等小册子很多,有些年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学生只看这些东两就行了,把字典丢在一边。这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偏向。

4

5

)“议”

议,

6.思。“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不通过思考,就不会有收获。思考是用内部语言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活动。可以说,任何一种自学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思”,任何一种自学方法都与“思”有关。自学中“思”的表现有两种形式:一是伴随着其他的学习活动进行,如边读边思,边听边思,边练边思。这时“思”虽不表现为主要形式,但却起着主导作用。另一种单独进行“思”的活动,如在回答

问题、归纳中心思想之前,留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课堂上“此时无声胜有声”。待到大部分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才让他们发言。“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认真思考后必然理解较好,发言质量较高。有的教师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急于让学生作答,结果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或者由“尖子”包场,草草收兵,或者爆冷场,一问三不知,

间。

角戏”

自学能力是在自学实践中形成的。加强课堂自学能力的训练,首先必须确保必要的自学时间。一般说来,课堂上学生自学时间应有一半以上。否则,怎么体现“主体”作用呢?根据课文类别及年级的不同,课堂自学时间高年级比中、低年级多一些,二、三类课文比一类课多一些,程度高的班级比程度低的班级多一些。自学时间可安排在讲读之前,也可以安排在讲读之中或讲读之后。总之,课堂

上什么时间让学生自学,自学几次,多长时间,课前要有计划安排,课上要确保落实

《》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中种稳固的动力定型,是长期逐渐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倾向。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

1、

2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依据。培养学生认真阅读书本的习惯,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机会,并作必要的阅读指导,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有可能养成。要培养学生具有课前预以阅读,课内新授后、作业前阅读,课后复习阅读等习惯。当然,阅读时,应对不同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的学习总有一定的期限性,因此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终身获益。

3、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学生练习中很多错误是由于没有认真审题造成。认真审题就是要求学生对需要的练习题进行仔细的观

4

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题。教师为此要为学生质疑问难创设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即使学生的问题很幼稚可笑,那也无妨。

5、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本、最经常的一项任务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体现智慧与能力的主要手段。作为教师首先要让学生

论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考籍号: 姓名: 胡琪 题目: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 生的学习兴趣指导教师: 专业: 小学教育(本科) 联系电话: 地址: 长沙市枫林三路长 丰小区40栋四单元 三楼邮编: 410205 QQ 号: 二O一二年八月 目录 前言 (1) 一、对学习兴趣的内涵的理解 (1) (一)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 (1)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特点 (1) 1 、学生兴趣的广泛性 (1) 2 、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2) 3 、学习兴趣的可塑性 (2) 二、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2) (一)自身因素 (2) (二) 学校教育方面 (2) (三)家庭方面 (3) (四)社会影响 (3) 三、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4)

四、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 (4) (一)利用学生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5) (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 (5) (三)设置新颖的教学安排,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四)创设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五)巧设疑问,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六)教会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6) (七)通过动手实践和竞赛,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7) (八)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7) 五、后记 (8) 参考文献 (8)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渴望。”可知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某些潜在能力的发展,是成才的起点和一生事业的出发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因为喜欢、感兴趣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的学习。但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习的兴趣也可能会有提高或减弱,良好学习兴趣的形成依赖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高度的自觉和积极的状态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一般来说,多数儿童的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很大的自发倾向,但更主要是靠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小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厌学; 一、对学习兴趣的内涵的理解 (一)学习兴趣概念的界定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联系着的,它是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它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苦学”还是“乐学”的问题。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课题研究总结 想象力是动脑筋,在头脑中形成想象,用形象进行思维的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说:"(译成白话)一个人想要亲眼看见一头活着的象,那很难呀!不过他若得到一具死象的骨胳,拿去对照着一幅象图看,便能臆想出活象的模样,也就被大家叫做象了。"可见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想象力与其它各方面的能力密不可分,诸如创造力、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毅力、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想象有几种方式:一是回想、二是幻想;三是联想。想象具有无限性和自由性。 小学时期是想象最丰富的时期。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儿童绘画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英国汤姆森,美国罗恩菲德,他们根据儿童学画的规律,把三至十五岁的儿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即二至三岁的涂鸦期,三至五岁为象征期,五至八岁为意象表现期,八至十二岁为视觉写实期,十二至十五岁为客观写实期。在写实期前儿童思维处于情景知觉期,对时间、空间这些概念分不清楚,通常会随意组合,非常自由。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给儿童的想象插上翅膀,使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 一、问题提出 目前的美术教学中,却发现这样的问题:许多学生,在美术课中,都喜欢照着书中,或者是老师的范作绘画,没有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思想,作品简单,苍白,甚至离开书本和老师就无法下笔,学习美术缺乏意义,无法真正体会美术的其中乐趣,从而学生们也失去了培养其想象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这一实验课题,以期变通、改进、更新美术基础教育观念,尊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绘画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探索一条顺应儿童日益发展需要的美育之路。 二、实验假设

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 发表时间:2009-07-07T14:35:01.500Z 来源:《现代教育教研》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赵桂风[导读]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浅谈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 □ 赵桂风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在数学课堂中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数学合作能力就是通过数学语言,利用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来传递信息、情感和观念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以下浅谈一下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1.创设平等的合作情境 新的数学课堂教学观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设置合作小组,创设动态的多向合作模式,形成宽松的合作氛围,最大限度的扩展学生的合作层面,提高学生的合作频率。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合作的积极性。2.加强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合作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因此要进行数学合作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的根本。3.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合理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情感;深切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自豪感,继而培养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数学合作对情感教育具有促进作用:首先,数学合作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活跃状态,点燃合作的火种,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更应鼓励和扶持他们鼓起勇气,树立信心。让每个参与者以恰当的形式表达想法,通过一定的心智活动去调动思维,共同讨论,共同发展。同时数学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感、责任感,数学合作是教师和学生的一个交互的过程,其中每个人既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或者思路,又要虚心细心听取别人的想法,耐心学习,当合作同学想不起来时,学会耐心等待。在数学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意图。在此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生还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和解决环境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利他之心,与人分享数学学习的经验,诚信合作,互相帮助。4.完善学生数学合作的评价,激励学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合作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应视差异为常事,不能苛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同样程度的成功。不能急于给学生个体下结论,应着眼于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挖掘其潜能。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合作中对数学学习的积极姿态,关注其能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必须自己学会评价,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纵向、横向比较。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学会自我调控数学合作的过程。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合作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合作能力,就可以发挥数学合作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交往合作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收稿日期:2009-06-15 作者地址:平安县教育局810600

最新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

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浅谈一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一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很新奇,也什么都还不懂,学习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任凭老师怎样买力地讲,学生还是自己玩自己的,似乎无动于衷。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便是学生缺乏一种动力——学习兴趣。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便是:好动、精力不集中、玩心太强,对一切感到新鲜有趣,他们的行为往往从兴趣出发,在很大程度上受感情支配。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兴趣是儿童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先导,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起点。从智能教育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带有感情意识的注意,兴趣愈浓,注意力愈集中,观察愈仔细,反映也越清晰,思维也较活跃。因而,在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的正确引导,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注意采取多种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渴望和爱好。一、把微笑送给学生微笑,是一种润滑剂,是一种爱的体现。实践告诉我们: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学生面对一张微笑的面孔,他们就会感到喜悦、感到轻松、感到老师的关切,从而也容易接受老师的讲课。爱是无声的语言,因而,我们一定要把宽容的美德、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富的知识以及端正的教育思想通过微笑送给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微笑中度过每一节课。二、语言要有亲和力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要教好学生,首先要学会“哄”学生。而所谓哄学生乃是语言上的亲切、态度上的和蔼可亲。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不像中、高年级学生那样具有明确的意识和目标,是受情绪支配。而语音、语调的亲切、悦耳,会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形成并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因而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会像涓涓溪流融进儿童稚嫩的心田,给学生以思维的余地,让他们乐于学习,从而培养学习兴趣与自信。三、善于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是伟大的教育法宝。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人类尤其是儿童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期待——获得夸奖。因而,作为老师应当合理诱导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使夸奖成为一种改造、教育孩子的手段。由于一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因而教师平时更要多鼓励、多称赞。当学生有了成绩得到老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时,他们的自尊心就得到了满足、尊重和保护,稚嫩的心田也会因此而颤动。因而学生内心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和愉快、高兴的情绪。学生的这种体验,可以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四、对学生要与他自己比较。做教师的大多爱拿差生与优生作比较。如:“你怎么不向某某学学。”“你的同桌的成绩那么好,你怎么这样差!”强硬指责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丧失学习兴趣。对于差生,只要今日之我超越昨天之我,那就是进步。面对学生微小的进步,作为教师不妨用微笑、拍拍肩膀的方式表示对学生的称赞。如果老师强求学生达到其能力所不及的目标,学生便会丧失努力的兴趣,变得什么也不想做了。五、领悟学生的个性偏差,激发其主动进取的精神。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兴趣,同时也表现在个性品质上的偏差。它包括精神欠集中,缺乏恒心和耐性,学习上消极悲观等个性特征。对此,可多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主题班会,让他们多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改变其内向、敏感的性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非难事,教师要有计划地、科学地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能只是命令学生“用功!用功!”要与孩子沟通,以正确的知识、技巧和关爱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在一年级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积极探索,从细微之处入手,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训练,不拘于一时一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在学习上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中学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中学数学所研究的空间是人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空间。具体地讲,它包括一维(直线)、二维(平面)、三维(立体)图形所反映的空间形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能够不断地从日常生活经验中获得并掌握各种空间知觉和空间表象,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着各种表示空间关系的词语,这一切使得他们的空间要领不断的完善和丰富起来。在中学数学学习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就包含如下几方面内容: 1.对几何中直线、平面、空间的基本几何图形的形状结构、性质、关系非常熟悉,能正确画图,能离开实物或图形在思维中识记、重现基本图形的形状和结构,并能分析图形的基本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2.能借肋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或用语言、式子来表示空间形状及位置关系。 3.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区分出基本图形,并能分析其中基本图形与基本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能根据几何图形性质通过思考创造出合乎一定条件、性质的几何图形。 上述各方面都以观察、分析、认识图形性质的能力和画图能力为基础。值得强调的是,识图能力和画图能力却不单纯是空间想象力,它与一般能力以及使用画图工具的技巧有密切关系。因此,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1.通过丰富学生的空间经验,解决几何入门难的问题 几何教学入门难,历来是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问题。因为初学几何时,学生必须经历认识上的一个转折--由代数向几何的转变。这个转变在两方面给初学者造成困难:一是研究对象由数转变为形,学生要由对符号信息的操作转变为对图形信息的操作;二是思维方法由以计算为主转变为以推理论证为主,学生要由对事物间的数量化分析转向对其空间形式的定性分析上来。 对于几何初学者而言,他们不明了这种转变,不理解学习几何的目的,表现出学习上的不适应性。特别是,中学几何课很快就进入论证阶段,而这时许多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还未达到形式逻辑运算阶段,因此,对于形式的、严格的逻辑推理,他们理解起来就感到很困难,特别对某些看起来明显的事实需要进行数学证明就更感困惑。不习惯几何学中的推理论证,不会使用几何语言进行叙述,由此导致对几何学习产生畏惧的情绪。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几何概念的日渐增多,推理论证的要求更高,上述情况会更加严重从而使几何学习成为一个障碍,出现

如何培养小学生合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这种合作的能力呢? 一、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 首先应选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二、给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编号。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老师可以按不同的水平,给学生编号:基础强、能力高、成绩好,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编为1号和2号,成绩中等的同学编为3号和4号,学习有困难、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编为5号和6号,且座位的安排应是1号和2号坐中间且是前后坐;3号和4号坐同一侧前后坐;5号和6号坐另一侧前后坐,1号的两边是4号和6号,2号的两边是3号和5号。 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小组要进行讨论由谁发言,加分要根据编号进行。这样使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 三、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同时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如何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在这次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规则习惯,想出了很多办法,也得到了不少成功的经验,通过对资料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我们对学生遵守习惯的培养有了较深的认识,并得出了我校实践课题的新思路。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论证课题研究得出的结论。 一、根据习惯养成的规律和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 (一)重习惯,明是非 重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我们通过讲故事、分析案例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所以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好的习惯及为什么,哪些是坏的习惯及为什么。很多时候,学生可能认识不到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这样,坏习惯就无从改正,好习惯就无从培养了。为了让更多的同学关心和参与这个活动,我们还在学校中广泛聘请了“红领巾监督员”。以学生的角度去发掘校园最新的善正行为,为栏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内容。开播以来,《校园常规镜》成为了学生当中的热点话题,凡是校园常规镜当中出现的善正行为,学生的是非判别能力也明显增强了。 (二)立规范,严要求《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俗语也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学生的行为准则,行动指南,都是养成习惯的依据。但是制定规范要注意全体性原则,不要搞一言堂,搞强迫,

那样效果不好。应该发动大家,一起讨论制定,让学生、老师、家长都参与。使学生的遵守规则和家长的配合督促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化为主动的“我要做”。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既要学生自己努力,还要有同学老师家长的监督与指导,内因外因共同作用。老师要注意及时评估学生的行为,做得好的、有进步的就要予以表扬,做得不好的就要批评引导,甚至要有一定的惩罚。实验证明严格的教育干预有会助于出现预想的成果。 (三)勤训练,不间断 培养良好习惯一定要有持久性的针对性训练。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连续坚持21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要求他的弟子,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尽量向后甩,每天做三百下。结果一个月后有九成的学生坚持了下来,两个月后有八成的学生坚持在做,一年后只剩下一个,他就是希腊的另一个哲学家柏拉图。柏拉图告诉我们说:“成功的唯一秘诀就是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由此可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培养不了好习惯的。培养好的习惯需要说了算,定了干,言必行,行必果,需要一以贯之、持之以恒、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四)抓细微,创氛围 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了改变空泛无效的德育状况,我们认为培养习惯应该从身边的细微之处入手。著名教育家孙云晓提出的培养孩子的10个基本良好习惯,教育家魏书生主张培养学生的12个良好学习习惯,共同点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大而空的东西容易流于口号和形式,不容易操作和坚持。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做就做到底,最终成大事。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 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 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 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 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 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 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 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 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 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浅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爱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最有效的途径。 一、关心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必须以师生相互认知和了解为基础,了解和理解学生,是教师施教的前提。已有的事实表明,对学生了如指掌,是教师施教成功、与学生和谐相处的基本条件之一。学生对教师的理解和了解,则往往是学生对教师施教信任水准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水平不强,同时带有较强的“亲师性”。如果他们比较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比较喜欢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目,会花力气、花功夫去学,成绩自然就比较好,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个教师,那么他们就会不喜欢学该老师所任教的课,甚至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成绩自然一落千丈。所以,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能靠一时的“做秀”是来打动学生,要真正的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打成一片,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真心交流,用真诚赢得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心目中一个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同时,对于他们的缺点和错误在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要在不

伤他们自尊心,不侮辱他们人格的同时,让他们从内心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是由衷的爱护和协助。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会真正的从心里接纳你,兴趣盎然地实行学习。 二、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体验能够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败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从事任何的活动,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产生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产生了进一步的动机和兴趣。学习也是如此,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们协助他取得一点成绩,并给以鼓励和支持,使他转苦为乐,这就会造成他们学习转变的开始。 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的好与坏将会影响到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评价得好,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思路,有利于更好的掌握下一知识;评价不得体,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会失去信心,对于积极性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避免直接的否定评价,应采取得体、鼓励性的评价。学生答题准确时,要加以鼓励,如“你真棒”“very good”;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如“你思维很敏捷,再想一想?能否说得更完美些。”“很好!你有动脑筋,下次再接再厉”“大家起来协助他。”等。促使学生获得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 内容提要 小学儿童的想象有意性,随年级增高不断提高,入学不久的低年级儿童,仍带有幼儿时期的特点,在想象时会离开想象的目的、主题、自由地去想象。到了高年级,他们智力活动的控制能力增强了,就能围绕主题进行一定的想象。小学儿童想象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从了解小学儿童的想象特点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想象就是在过去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新形象的心里过程。想象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想象,人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也不可能有任何预知预见。 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在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在造想象时根据词的表达或条件的描绘(图样、图解、说明书等),在头脑中形成这一事务的形象,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小学生的想象有以下几个特点: 1、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按照教学目的产生符合教学内容的想象,因此,从学生想象的有意性,目的性就增长起来了。

我们对学生应该一开始就注意培养他们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例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进行有条理的、生动的讲述和表情朗读;在作文中,要求学生在围绕主题进行连贯的构思等等。 2、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生在教师影响想下,由于表像的积累(在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务的形象叫表像),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不但再造想象富于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也日益发展起来。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大多是属于再造性的,在他们想象的形象中,有许多模仿过去曾经见过的东西,把过去看见的东西再现出来,创造加工的成分不多,而在高年级学生的想象中对表像的创造性改造就明显增多。小学生的想象,不论是再造想象或创造想象,最初都有很大的具体性、直观性,以后概括性、逻辑性才逐渐发展起来。 3、想象逐步富于现实性 小学儿童幻想正处于在由远离现实的幻想向现实的幻想过渡阶段。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幻想,是富于现实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幻想与现实紧密联系结合起来。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很多创造性的活动常常是从幻想开始的,例如,宇宙航行最初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富于幻想是小学生想象的重要年龄特征之一。小学生幻想十分丰富,他们时而会幻想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终审稿)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 力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培养学习小组,让学生学会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的前提,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我认为,必须从低年级抓起,为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在低年级教学中不断探索和研究。下面谈谈我的做法及体会:(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进入探究角色 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的情境,从情境引入,让学生走进课堂,再从课堂进入学习角色,将兴趣倾注在合作学习中。这样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的第2-3页的内容“创设情境,激趣引入”中,出示学校校园图,引入新课,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被激发。 (二)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要完成这一学习过程,必须从问题入手,以解决问题为合作学习的目标。所以我们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首先必须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明确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如学习8的分成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8个小五星来,提出问题: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就是提出解决“8的分法”问题,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三)运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加强合作学习指导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我们根据教材,结合校园资源、网络资源制作一些好的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技能,使学生在得心应手中进行合作学习。如8的分成教学中,教师可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境、材料、过程制作成课件,从情境引入,在视频中选

(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全部内容。

问题名称学生参与班规制定,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现象描述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些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举止随心所欲,不守规矩,如:上课大声喧哗,随便吃东西,离开座位,不按时交作业,乱扔垃圾,不讲礼貌,在楼道里乱跑,不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养成了许多不文明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产生原因 导致学生规则意识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 1、家庭因素:如今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几代人围 着一个“小皇帝”转,事事让着、宠着、惯着,长期的娇生惯养, 使其逐渐形成了以我为中心,遇事我为先的心理定势。造成了在 现代家庭结构条件下,家庭对子女行为规则教育的缺失.甚至有些 素质低下的家长,还带头做一些违背社会规则的事,给孩子起了很 坏的示范作用,成为学生效仿的“活教材”. 2、学校因素:我校学生来源较复杂,有外地进城务工子女, 有城区农村学生,有附近小区学生。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留守 儿童。由于从小所受家庭教育和影响的不同,学生身上或多或少 存在着一些问题。班级管理中,大多是由教师制定学生的行为规 则,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甚至有些教师在某项活动之前不向学 生提出任何要求,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责备学生。 3、社会因素:由于社会上存在个别的违规违法行为,没有得 到及时有效的谴责和制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误导。如:在公共场所随便大声喧哗,乘车时不给老人和小孩让座,不遵 守交通遵守则等。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经历不同,导致了行为举止不守规矩, 规则意识淡薄的状况. 校师困惑 虽然导致学生规则意识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学校和教 师有责任教育和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使之成为有规则意识的合格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_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但从农村学生的思维仍很不充分。下面就如何培养农村学生的思维能力谈粗浅体会。 一、创造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 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 学习的思想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习的认识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题情境,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故事形式把数学题表现出来。在复习旧知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老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底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的主树杆的直径是多少’。”然后设问:“同学们,你们也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呢?”经老师这么一问,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气氛。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村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另外,还可以创设目标情境、认知情境等,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 二、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农村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 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三、提高计算速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农村小学生的思维缓慢而不敏捷。计算的快慢,直接影响思维的发展,因此,进行提 高计算速度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进行计算速度的训练,在课堂中通过心算、抢答、游戏、限时计算、限量竞赛等形式进行。并要注意教给学生简算的方法,让学生在计算中自觉运用。如,在求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方法多样,我引导学生讲出算理,让学生通过公式变形,最后使学生归纳出空心圆柱体体积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即也是用面积高求出。以后遇到这类问题,学生都能迅速地计算出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速度训练,如以填数游戏、猜数游戏等形式赛快,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因此,通过长期的速度训练,能提高大脑转数,促进思维发展。 四、加强语言训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农村小学生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语言完整清晰地途述思维过程,特别是数 学语言更是缺乏,阻碍思维发展。大纲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因此,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和发展思维勇的重要环节。农村的小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个利于创造的心理环境,实现多种心理特征的良好组合,才能使语文创造思维能力的外露表现出智力价值。在教育转轨的大背景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知道学生自觉进取,一般要经过教师引导,刻苦好学,不断求索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授之以法,使其不至半途而废,方能坚持不懈地学习,而终形成能力,进入创造过程。只要坚持不懈师生共同努力中学语文教学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 语文出版社 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编. [2]《语文教学思维论》韦志成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3]《语文教学设计论》周庆元 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作者单位:贵州省桐梓县羊磴中学) 现代教育观念认为:创造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人的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发展学生的想象,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是一个重要途径。 一、凭借插图,启发想象 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构思新颖、生动有趣的插图。运用好这些插图,或启发学生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想,或生动形象地写景状物,使学生的想象欲得以诱发。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的插图,主要是展现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住炸药包,顶住桥体,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的场面,我在教这课时,指导他们一边看图,一边展开想象。我问:通过插图中董存瑞叔叔的目光、表情、动作,你能想象此时此刻他会想什么呢?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有的说:“他想,为了新中国的胜利,我一定要炸掉暗堡”,有的说:“他想,如果不炸掉暗堡,冲锋部队就要牺牲很多战友,这次战斗也不能取得胜利”,还有的说:“他想,如果我不用手托住炸药包,就不能炸掉暗堡,如果用手去托炸药包,自己就会牺牲,可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我宁愿牺牲自己!”想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中心,感触到了董存瑞的高大形象。 二、创设情景,激发想象 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的情景,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活跃学生的思维。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我在处理这段教材时,先准备好这些音响资料,讲到这里,我没有让学生立即去看课文,而是先让学生听了文章描写的情景的音响,我问:“听了刚才的音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想象,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人们拖到院子里,狠狠地用鞭子抽”,有的说:“我看见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吓得大哭,院子里的狗也跟着乱叫”,有的说:“小扬科好可怜,可是只有小狗为他鸣不平”无需老师多讲,学生便深深体会到了小扬科的悲惨遭遇,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小扬科的同情。 三、借助情节补白,拓展想象 艺术创作讲究“留白”,让人们用想象去填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借鉴艺术创作“留白”的手法,让学生展开想象,悟出文章的真谛,填补空白之处。 1、省略号省去的内容补白。如果在教学中针对省略号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补叙,不仅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还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如《珍贵的教书》一文,可抓住指导员牺牲前的嘱咐:“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启发学生去想象指导员生命垂危时刻,他会怎么想,怎样说。让学生讨论:这三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如果让指导员把话说完,他可能还会讲些什么?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合理恰当地补白,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课文省去的情节补白。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作者为了使文章更有悬念。在安排故事情节上有意把“雨来脱险”省去不写,跳跃到“人们误以为雨来牺牲”直到文章结尾才用一小段补叙,简单交代雨来没有牺牲。“雨来脱险”的故事正是学生扩写的好材料,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结尾一段补叙应放在哪一部分后边?结合课文,展开合理想象,雨来是怎样脱险的?把这一段扩写成一篇小故事。通过补写,要求学生进行推测,重新创造想象,既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雨来的机灵、勇敢。 四、借助故事延续,丰富想象 在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章,粗看起来,故事已讲完了,但细想起来,还留有一定的悬念。对这类教材的教学要尽量唤起学生头脑中储存的有关表象,引导他们延续故事情节,从而加速他们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凡卡》这一课末尾写道:“凡卡把信塞进邮筒以后,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还做了一个美梦。”凡卡做什么美梦呢?我要求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他的梦写出来。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和作品间的时代距离,进一步了解了旧俄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总之,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如果只限于课堂、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必须辅以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参观、访问、游览、野炊、调查等。孩子脑中有了更多的表象储存,有了更多的知识经验,其想象力就会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温泉镇大堰中心小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赵正祥 教育论坛 2011.NO8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