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道理懂得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因此,经常保持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就成了他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语文课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做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对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是一码事,在实践中能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是一码事。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这种感染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也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总是亲切地启发诱导他们,即使是对他们的批评,也使他们感到这是老师的关怀和爱护。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诱发学习兴趣。

新大纲强调:"小学各年级要重视阅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阅读中整体感知,在阅读中整体感悟,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做到精讲,应合理安排阅读时间,让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尝试到读书的乐趣。要变以往的"要我读"为"我要读",只有产生了阅读的兴趣,才能自觉地读,方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兴趣的形成来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而这种诱导恰恰是紧紧捕捉学生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瞬间,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生发过程。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高的地位是有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小学生成为语文的“乐之者”呢?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新的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水平的

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同、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训练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对语言训练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如教学《荷花》中“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又冒出来”一句,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特别美?

生:我觉得"冒"字特别美,但到底美在哪儿,我也说不清。

师:说不清是正常的,你能觉得"冒"字特别美已经很好了。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生:生、钻、探、长......

师:作者为什么没用这些字,肯定有他的用意。自己用心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才可以叫冒出来呢?

生:生机勃勃地、使劲地、兴高采烈地......

师:分别把这些词放到原句中,再来读读、悟悟。(生读)多么可爱的荷花啊!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荷花变得更美了......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指导学生读词、读句、读段、读篇,学生就读懂了文章的内容,知道了课文讲的意思,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学科。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动口、动脑的能力得以发展,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功效。

三、注意课堂教学艺术,引导学生勤思多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过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老师讲话,如果声音太高,学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对小学生也不合适;快了学生听不清,慢了学生不爱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该高得高,该低得低,要高、低、快、慢适中。又如,有的老师讲话有语病,讲

一句话“啊”一声,结果,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数“啊”字,学生的兴趣被老师的语病吸引了。提问也要注意艺术,有的老师猛然提出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既没有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也不是面向全班。结果,这个学生很紧张,别人看笑话;老师如果立即对这个学生和发笑的同学进行批评,一堂课就会全给搞乱了,怎么能培养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在课堂教学艺术中,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设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勤思多练。学生学习兴趣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于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问题愿意自己想一想,亲手做一做,一旦当他想出来或者做对的时候,他就会体验到一种十分愉快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多想想,多练练。想什么练什么小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能力差,教师要帮助学生设问,要为学生想想、练练提供明确的目标。当然

让学生想的、练的问题不能过易,也不能过难,更不能负担过重。过易学生不必思考,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难学生无从思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负担过重只能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反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难易适度,多少适度。所谓难易适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努力能获得一定答案的问题。例如,如教学《黄继光》一文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练习说话,让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这时以图画为中心,根据画面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动、动作特点,也可以想象未出现的战士们的愤怒之情。此时,教师可抓住时机,启发学生:黄继光为什么不用石块去堵敌人的枪口,而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这时同学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了,个个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用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来吸引学生。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生动、具体的东西要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语文学科较之数学、常识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文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形象。因此,充分利用语文课中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就可成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极有利的条件。例如,有不少古诗内容丰富,语言精练,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有声有色,十分动人。小学生记忆力强,十分爱学爱背优美的诗歌。三年级下学期,我教了一首诗《咏柳》:“碧玉装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收集了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了兴趣。前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学生很感兴趣,等我讲完,他们已经会背了,而且,他们在家背,在学校背,上楼也要背一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把学诗、背诗当作精神上的享受。学生称它“是一种休息”、“娱乐”。又如表情朗读,它接近于朗诵,形象、具体、有感情。只要学生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并且有所感受的时候,他就会迸发出学习语文的极大兴趣。开始,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读,也不喜欢读,认为读课文挺枯燥的,意思懂了就行了。后来,我配上动作给他们作朗读表演,让校内朗读好的小朋友朗读课文并录音,配合教学拿到教室里放,激发了学生朗读的要求。以后,我进一步给班上的学生录音。学生读得不好,我耐心指导,从不批评。录了音就拿到班上放。学生听了自己的录音,感到无尚光荣。大家受到了极大的激励,一个赛一个,很快,朗读的兴趣就培养起来了。我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高,这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本身固有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五、要让学生不断地学有所得,学到真本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的积累达到了一定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都会妨碍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学有所得,

就能不断地体验到一种愉快的情感。反之,就会感到“没意思”。特别是当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学习检查的时候,好的成绩赢得了表扬、奖励和荣誉,学生就会感到有了前进的力量,从而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去探求新的知识;相反,因成绩不好,得到的是责骂或讽刺,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会失去对学习的信心。有时我们问学生为什么对语文不感兴趣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回答:“语文太难了,我不会分析,又不会作文”等等。“不会”就是没有学到真本领。没有真本领就不会有对该门功课的兴趣。兴趣与学习成果往往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千方百计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知识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即使参与了也是被动的。虽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我们能够正视小学生的实际,从小学生语文教育的特点出发,积极探索教学的捷径和不断创新自我的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就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