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重点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重点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重点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重点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重点

第一节绪论

1、数据:数据是通过文字、图表、符号、图像、声音等有效地组合后对特定现象客观描

述的载体,并且随着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数据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数据具有可感知、可储存、可加工、可传输、可再生、可压缩等特征;

而数据的商业性、资源性、功用性、隐秘性以及各行各业对数据的依赖性则体现了数据的社会属性。

2、信息:信息就是对客观事实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达事件、事

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管理、经营、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3、信息的性质: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共享性、时效性、无限性。

4、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表达,是描述客观事实的载体,是未经加工的原始

材料,数据本身没有意义。而信息则是对数据的加工与处理,并得到数据内涵,直接或间接的对事物产生影响,为人类决策提供依据。

二、

1、土地信息:土地信息是指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

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土地信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件等不同形式定性、定量、定位、定时、可视化全面表征土地的这些属性特征。

2、土地信息的特征:资产性与法律性、空间性、多维性、时序性、空间分布性、数据海

量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信息的多态性、信息的动态性

3、土地信息分类:①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是指空间参考坐标系、地形地貌、水

系、植被和线状道路等基础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为信息管理和应用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参考框架和专题信息的背景信息。②专题图形信息:专题图形信息是指建立土地信息系统时涉及的有关土地方面的信息图层。具体包括:地籍地块信息和中间用地方案图层;建筑平面图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图层;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图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层;城镇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图层;行政区划图层。③专题属性图层:专题属性信息是反映特定地块最基本属性的信息。包括:土地权利和限制、土地价值和税收、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房屋和建筑物。④土地相关属性信息:与土地相关的其他属性信息包括:人口和人口普查数据、行政管理、古迹、土壤、植被、水文、物种保护、气候、污染、健康与安全、工业与就业、交通运输、给水排水、煤气、电力和电话、消防设施、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等。

三、

1、①系统与信息系统: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一个系统的构成,一般包括功能、输入、输出、程序、系统环境和人员六个组成部分。

②特性:系统容量、系统质量、系统兼容性、系统实时性、灵活性

③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由人、计算机软件、硬件、数据组成的,能对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储存、加工和再现,实现系统既定目标的各类活动,并能回答用户一系列问题的系统,另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还包括知识。

④信息系统的分类:事务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它具有信息系统的各种特点。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储存于处理的信息是经过地理编码的,地理位置及与该位置有关的地物属性信息成为信息检索的重要部分。在计算机软硬件、网络与通信技术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与信息科学的理论,以空间数据为操作对象以数据库

为核心,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建模方法。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储存、编辑、查询、检索、管理、处理、分析、建模、虚拟、仿真、更新、应用、输出与可视化表达,实施提供多种空间动态信息,为规划、管理与决策等特定目标服务的技术系统。

3、GIS:①GIS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它又由若干个相过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如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图像处理子系统、数据产品输出子系统等。②GIS操作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包括空间数据、图形数据、遥感图像数据、属性数据等,用于分析和处理在在一定地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③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地理信息的流动及信息流动的结果,完全由计算机程序的运行和数据的交换来仿真。④GIS与传统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4、土地信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法律、行政管理和经济决策的工具,并辅助规划和开发。一方面这种系统由数据库组成,数据库中包含特定地区的土地有关的空间配准数据;另一方面,该系统的组成部分还包括一些处理过程和技术手段,用于系统采集、更新、处理和发布数据。一个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特点是系统内数据具有统一的空间参考系,便于对系统内的数据和系统外的其他土地有关的数据建立关联。

5、土地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别与联系:联系:①GIS和LIS都是空间信息系统。

②均以空间数据的采集,输入、管理、分析、显示、空间模拟为操作手段。③都对空间数据、属性数据、时域数据进行有机结合并加以管理。④大多数LIS都是在GIS平台上开发的应用系统。区别:①GIS应用范围更大,应用部门更多,而LIS主要被与土地有关的部门利用。②GIS更多的是地理信息的应用,而LIS更多的是以土地管理、相关法规等行业的应用为主,对地面的社会属性涉及较多。④LIS中关于地学分析的功能可能只是GIS中的一小部分,但是LIS中关于土地相关属性数据,与时间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的功能更加丰富,也较为完备。

四、土地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从应用的角度,土地信息系统有硬件、软件、数据、人员和方法五部分组成。

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主机、数据输入设备、数据储存设备、数据输出设备、通信与网络设备。

计算机软件系统:操作系统、土地信息系统操作软件、高级语言。

数据:空间数据、非空间数据。

五、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基本功能:1数据的输入、编辑与管理。2数据的检索、统计与显示。

土地信息系统的特殊功能:1图形数据的输入与编辑。2图层与图幅管理。3建立拓扑关系。4空间查询功能。5属性数据的输入与编辑。6空间分析功能。

应用领域:1测绘与地图制图。2资源管理。3城乡规划。4灾害监测。5环境保护。6国防。7宏观决策支持。8土地日常管理事业。

六、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1多“S”技术之间的结合更加紧密。2网络化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3PpenGIS与开放式土地信息系统。4分布式多层土地信息系统。5土地信息系统的大众化,产业化运行。6作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土地信息系统空间参照系统

1、空间参照系:土地信息系统空间参照系是指地球椭球、地理坐标系统、平面直角坐标系统和高程参考系统。空间参照系,主要指大地参考系是指用数学方法来定义地面实体在通用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和大小,即用地面实体到原点和坐标轴的距离、与坐标轴和起始线的夹角在投影面上的大小来表示。地球椭圆:大地水准面与具有微小扁率的旋转椭球面非常接近,可用它来代表地球形状,称为地球椭球面,它是建立在土地信息空间参考系的基础。地理坐标系:地理坐标系是指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

系是指在同一平面上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高程参考系统又称垂直坐标系。空间点的高程是以地球重力场决定的大地水准面为基准来建立的。由于地球重力场确定的复杂性,

2、地图投影:建立地球椭球表面(或球体表面)与地图平面之间的点与点或线与线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1:500000、1:250000、1:100000、1:50000、1:25000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6°分带。1:10000、1:5000、1:2000、1:1000、1:500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1:1000000地形图采用正轴等角割圆锥投影,编制方法成图,其分幅与国际百万分之一所采用的分幅一致。把地形图上0.1mm所能代表的实地水平距离称为比例尺精度。

第三章土地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与数据质量

1、土地数据类型:空间特征数据(定位数据)、时间属性数据(尺度数据)和专题属性数据(非定位数据)。

①空间特征数据记录的是空间实体的位置、拓扑关系和几何特征,这是空间信息系统区别于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志。

②专题特别数据指的是用于描述空间实体各种性质的数据,如土地质量等级、土壤质地、土地沙化程度、土壤侵蚀程度、地形的坡度、坡道、人口密度、交通流量、产业聚集程度等。

③时间属性是指空间实体的时间演化过程数据。

2、土地数据表示方法:分类数据、面域数据、网络数据、样本数据、曲面数据,文本数据,符号数据,图像数据。

3、数据质量的基本概念: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数据误差的相关概念:误差、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精密性、不确定性、我空间分辨率、比例尺精度。土地数据质量是指土地数据适用于不同用对象与目的的能力。在很长一段时间期数据质量的概念主要是指数据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质量指标,如精度、一致性、完整性等。

4、土地数据误差来源:空间现象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空间现象的表达、空间数据处理中的误差、空间数据使用中的误差。

5、LIS中的误差是指LIS中数据表示的主体与其现实世界该主体本身的差别。误差的类型有逻辑误差、几何误差、属性误差、时间误差。

6元数据的概念:元数据是描述数据的数据。在空间数据中,元数据是说明数据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特征的背景信息。元数据的目的是促进数据集的高效利用。元数据的内容是,对数据集的描述,对数据质量的描述、对数据处理信息的说明、对数据转换方法的描述,对数据库的更新、集成等的说明。

7、元数据的类型:①根据内容分类:科研型元数据、评估型元数据、模型元数据。根据元数据描述的对象分类:数据层元数据、属性元数据、实体元数据。③根据元数据在系统中的作用分类:系统级别元数据、应用层元数据。④根据元数据的作用分类:说明元数据、控制元数据。

8、土地数据元数据的应用:使用元数据的原因:①性能上的原因:完整性、可扩展性、特殊性、安全性。②功能上的原因:查错功能、浏览功能、程序生成功能。

土地元数据的应用:①帮助用户获取数据、数据质量控制、在数据集成中的应用。

第四章土地数据管理

一、土地数据库

1、土地数据库的发展:数据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储存、检索和维护。多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据管理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

2、数据库概述: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的,一般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数据管理软件,是提供数据库建立,使用和管理工具的软件系统。

3、数据库的特征:数据集中控制特征、数据冗余度小特征、数据独立性特征、复杂的数据模型、数据保护特征。

4、数据库系统的结构:概念模式: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的总框架是对数据库中关于目标储存的逻辑结构和特性、基本操作、目标以及目标与操作的关系和依赖的描述,以及对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等方面的定义。到了;外模式: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它属于概念模式的一部分,描述用户数据的结构、类型、长度;内模式:它是对数据库在物理储存器上具体实现的描述,它规定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物理组织方式、记录寻址技术、定义物理存储块的大小、溢出处理方法等。

5、空间数据库:是以描述空间位置的点、线、面、体特征的拓扑结构的位置数据及描述这些特征的性能的属性数据为对象的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目的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空间数据的有效存储、管理和检索,为各种空间数据库的用户所用。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对存储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语义和逻辑的定义,提供必需的空间数据查询检索和存取功能,以及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更新的一套软件系统。空间数据库与一般数据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数据量特别大,地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要用数据来描述各种地理要素,尤其是要素的空间位置,其数据量往往很大。②不只有地理要素的属性数据,还有大量的空间数据,即描述地理要素空间分布位置的数据,并且这两种数据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③数据应用广泛,可用于地理研究、环境保护,土地利用与规划,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市政管理,道路建设等领域

6、土地数据库:土地数据库是一个空间数据库,土地数据库是土地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物理存储介质上存储与应用相关的土地空间数据的集合。随着土地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的技术的发展,空间数据库所能表达的空间对象日益复杂,数据库和用户功能日益集成化,从而对空间数据库的设计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土地数据模型

1、数据模型概述:①数据模型:空间数据模型是关于现实世界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的概念,在数据库中用数据模型这个工具来抽象、表示和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和信息,它为描述空间数据的组织和设计空间数据库模式提供的最基本的方法。通俗地讲,数据模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模拟。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是数据模型的三要素。

2、层次模型: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每个节点表示一个记录类型,节点之间的联系表示记录类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只能是父子联系。每个记录类型可包含若干个的字段,这里记录类型描述的是实体,字段描述的是实体的属性。

3、网络模型:网状模型就是用网络结构来表示实体之间联系的模型。网状数据模型是一种比层次模型更具普遍性的结构,它去掉了层次模型的两个限制,允许多个节点没有双亲节点,允许节点有多个双亲结点,此外它还允许两个节点之间有多种联系。网状模型与层次模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从逻辑上看,他们都是用连线表示实体之间的联系,用节点表示实体集,区别仅在于网状模型中的链接更复杂,更加纵横交错,从而使数据结构更加复杂。

4、关系模型:关系数据模型是种数学化的模型。它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中的元素,这种表就称为关系,关系的集合就构成了关系模型。关系模型将用户对数据的视图与其最终的物理实现分割开来,从而使得关系模型比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更利于数据库的设计。

5、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①类:它是具有相同属性结构和操作方法对象的集合,是对一

组对象的抽象描述,它将该组对象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集中起来,以说明该组对象的能力和性质。②对象:对象与实体一样是客观世界中客体的一种抽象的描述。③属性和方法:一个对象包含一组属性,用以描述对象的状态、组成和特性。除了一组属性外,对象包含一组方法,用以描述对象的行为特性。④封装和消息传递。⑤类层次和继承性。

三、土地数据结构

1、数据结构:描述地理实体数据本身的组织方法,称为内部数据结构。空间数据结构是指适合于计算机系统存储、管理和处理的地学图形的逻辑结构,是地理实体的空间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的抽象描述。内部数据结构分为两大类:矢量结构和栅格结构。

2、栅格结构:栅格结构是最简单、最直接的空间数据结构,是指将地球表面划分为大小均匀紧密相邻的网格阵列,每个网格作为一个像元或像素由行、业定义,并包含一个代码表示该像素的属性类型或量值,或仅仅包括指向其属性记录的指针。特点:属性明显,定位隐含,即数据直接记录属性的指针或属性本身,而所在位置则根据行列号转换为相应的坐标,也就是说定位是根据数据在数据集中的位置得到的。决定栅格单元代码的方式:中心点法、面积占优法、重要性法、百分比法。编码方法:直接栅格编码、压缩栅格编码。3矢量数据结构:土地信息系统中的矢量数据结构,即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多边形等地理实体,坐标空间设为连续,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特点:定位明显,属性隐含。矢量结构允许最复杂的数据以最小的数据冗余进行存储,相对栅格结构来说,精确精度高,所占空间小,是高效的空间数据结构。编码方法:点实体、线实体、多边形。

四、土地数据组织管理

1、分层组织管理:纵向分层是指将空间按照逻辑类型分为不同的数据层,每个数据层对应特定的专题内容和属性结构。影响数据分层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一下几个方面:信息分类、数据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2、分块组织管理:横向分块是把大面积的海量图形数据按一定的规则分成大小适当的若干图块。方法:规则分幅、不规则分块。优点:①保证街坊内的宗地不会分割,使其具有完整性。②基本保证建库地图为无缝图。③有利于数据的更新维护。④分幅地籍图、宗地图可以通过街坊地籍图生成。

3、无缝组织管理:

五、空间数据仓库的理论与实践

1、空间数据仓库的主要功能特征:①空间数据仓库是面向主题的。②空间数据仓库是集成的。③数据的变换与增值。④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⑤空间序列的方位数据。

第五章土地数据空间分析

1、空间信息:空间信息反映地物在地理空间的发生、存在和变化的情况。具体地讲,空间信息可分为九个基本信息类,或者说从九个方面描述事物的空间特性,九个信息类为:空间位置:空间位置描述物体的个体定位信息,它不仅仅是定位,而且是对物体的整体描述,因此空间位置随空间物理形态差异可以是点位、线划,也可以是范围。空间分布:空间分布反映物体的群体定位信息。空间概率、空间结构、空间聚类、离散趋势、空间延展。空间形态:空间形态描述空间物体的几何特征,通常易于被视觉感受,亦可以定量描述。空间关系:空间关系反映空间物体之间在空间域上的集合联系。空间相关:与空间物体在空间域上的统计相关,空间相关反映空间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在空间域上的变化,往往据此可以得出深层的结论。空间相似:空间相似描述物体在形态和结构上的一致性。空间对比:空间对比反映事物在空间域上单差异,解释空间现象的地带规律。空间

趋势:空间趋势反映空间事物在空间域上全局变化的主要特征,它忽略了局部差异的、占主导地位的变化规律。空间运动:空间运动反映空间事物在空间域上的位置和形态变化。

3、空间分析的基本内容:空间位置的描述与分析:空间位置可以用地理位置来描述,亦可以用平面坐标来描述。空间分布分析:地理对象的空间分布特征多种多样,定性地和定量描述这些分布特征都存在理论和应用的问题。空间形态分析:空间形态分析所分析的是面向空间物体的个体几何特征。空间关系分析:距离、方位、连通性。空间相关分析:空间事物在空间域的相关性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

4、缓冲区分析:根据LIS数据库中点、线、面实体,研究自动建立起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缓冲区的建立:点的缓冲区:以点空间对象为圆心,按给定的缓冲半径绘圆即为点的缓冲区。线的缓冲区:在线的左右两侧按给定的缓冲半径绘平行线,并在线的端点处绘半圆即生成线的缓冲区。面的缓冲区:只面向一个方向按指定的缓冲半径扩展生成面的缓冲区。

5、叠置分析:叠置分析是土地信息系统的又一基本空间分析功能,由于空间实体具有多种属性,在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建模时,通常需要对空间实力的特征进行联合分析。叠置分析是指在同一地学坐标空间中,将不同层的地物要素相重叠,使得一些要素和属性相叠加,从而产生新的特征及获取新信息的方法。

6、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是空间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依据网络拓扑关系,并通过考察网络元素的空间、属性数据,对网络的性能特征进行多方面的分析计算。

7、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农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的是合理配置和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日一步操作。由于农地的适宜性评价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LIS的环境下,结合数学模型可以比较完善的解决农用地分析问题。明确分析的目的,确定研究对象与评价因子,资料、数据收集和抽取,专题数据的分析处理,编制土地适宜性评价成果。

第八章

国外主要 GIS软件:ArcGIS软件,MapInfo产品家族软件

国内主要GIS软件:北京超图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SuperMap软件、武汉吉奥信息工程公司GeoStar软件、中地数码MAPGIS软件

第九章

1、3S技术是指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集成技术目前在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遥感提供最新图像信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提供图像信息中的“骨架”位置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像处理、分析应用提供技术手段,三者紧密结合的集成技术。

土地信息管理复习思考题

第1章思考题: 1、简述土地信息的涵义、构成及特征? 概念:指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 土地信息的构成:①地理空间信息②自然属性信息③社会经济属性信息 ④国家有关土地管理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土地信息的特征:区域分布性;数据量大; 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土地信息的动态特征。 2、什么叫土地信息系统?简述土地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功能? 土地信息系统是以土地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土地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操作、分析、模拟和显示,并采用空间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土地信息,并应用和传播土地信息,为决策服务而建立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土地信息系统构成 功能构成: 系统构成:(硬件、软件、数据、人)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 数据采集、检验与编辑 数据处理(数据格式化、数据转换及数据概化) 数据的存储和组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 查询、统计、计算 空间分析 空间分析 第2章思考题: 1、土地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土地信息分类的基本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

2、简述土地信息的分类与分级的区别与联系。 线分类法:又称层级分类法。是将初始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依次分成若干个层级目录,并编排成一个有层次的分类体系。对土地信息的分类一般是采用线分类法。面分类法:将给定的分类对象按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分成互不相依、互不相干的若干方面,每个面中又分成许多彼此独立的若干个类目,由类目组合形成类的一种分类方法。分级的基本方法:在分级时大多采用数学方法,如数列分级、最优分割等级等。 分类与分级的关系: 分类把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类组,分级则是对同一类组对象再按某一方面量的差别进行分级;分类描述地物间的分类关系、隶属关系,而土地分级描述地物间的等级关系。 3、土地信息的空间参考系有哪些?简述其各自的特点。 空间参考系:主要指大地参考系,是指用数学方法来定义地面实体在通用坐标系中的绝对位置和大小,即用地面实体到原点或坐标轴的距离、与坐标轴或起始线的夹角在投影面上的大小来表示。常用的大地参考系有: 地理坐标系以经纬和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系。地理坐标根据参考基准 不同可分为:大地经纬度、天文经纬度。 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以椭球中心O为笛卡尔坐标系原点,OZ轴与椭球的旋转轴 一致,OX轴位于起始子午面和赤道面的交线上,在赤道方向上与X轴正交的方向为Y轴,O~XYZ构成右手坐标系。 平面直角坐标系运用地图投影的方法,建立地球表面和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 使地球表面上任意一个由地理坐标确定的点,在平面上必有一个与其相对应的点,平面上任一点的位置可以用极坐标或直角坐标表示。我国目前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来建立地球表面和平面上点的函数关系。 4、基本比例尺与大比例尺地图如何分幅? 矩形分幅:每幅地图的图廓都是一个矩形,因此,相邻图幅是以直线划分的。可分为拼接的和不拼接的两种。 经纬线分幅(梯形分幅):地图的图廓由经纬线构成。这是当前世界各国地形图和大区域的小比例尺分幅地图所采用的主要分幅形式。我国的基本比例尺地图就是以经纬线分幅制作的。 大比例尺(比例尺大于1:5000地图)地图的分幅一般采用50cm×50cm正方形分幅或40cm×50cm矩形分幅,按统一的直角坐标格网划分的。(多采用矩形分幅) 5、基本比例尺地图的分幅与编号中,J50C003003 代表什么含义? J——1:100万地形图图幅行号;50——1:100万地形图图幅列号 C——比例尺代码,1:25万;003——图幅行号;003——图幅列号各种比例尺的代码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详细版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doc

第一章 1.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那些方面能给管理提供支持? (1)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2)信息技术是现阶段对企业组织进行改革的有效的技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企业组织重新设计、企业工作的重新分工和企业职权的重新划分,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向扁平式结构的非集中管理转变。 “扁平化”管理的实质是“信息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的成本,从而使纵向(金字塔)的官僚体制开始崩溃”,“决策层与执行层之间距离缩小和最终向合一回复”。 2.为什么说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1)所谓人造系统,是指人类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一系列的要素做出有规律的安排,使之成为一个相关联的整体,例如计算机系统,生产系统和运输系统等。实际上,大多数系统属于自然系统和人造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系统,而且许多系统有人参加,是人—机系统。 (2)信息系统看起来是一个人造系统,但是它的建立运行和发展往往不以设计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有其内在规律,特别是与开发和使用信息系统的人的行为有密切的联系。了解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及人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建立和发展信息系统的关键。 第二章 1.你认为应该怎样定义管理信息系统? (1)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上组织内和多个组织间的信息流管理,实现业务的整体优化,提高企业运行控制和外部交易过程的效率。 (2)(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社会技术系统。) (3)特点:它是一个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它是一个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它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它是一个需要与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的信息系统; 它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边缘学科。 2.简述应用环境对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影响。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这里,环境是有关组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综合。 一、生产过程的特征: 由于不同的生产特征决定着企业开发应用管理系统时应当贯彻的管理思想,因而必须在系统进行总体规划之前进行认真分析,才能保证系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 二、组织规模: 组织规模是管理信息系统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决定着系统应用的目标和规模,因而,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根据组织规模确定系统的规模和目标是系统分析人员的重要任务。组织规模即组织的大小。 三、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管理的规范化是管理组织、过程等的学科性与合理性的要求。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受企业规模的影响较为明显。 四、组织的系统性: 一个系统性的组织,管理过程是系统化的,可以被准确地描述和量化,能够产生与决策控制过程相关的数据。这样的系统的管理和决策能够在各管理环节的支持下准确进行。 五、信息处理与人: 在信息处理中,计算机的长处:能保存大量的历史数据,并进行筛选、分析;能够仿真应用环境和真实的管理系统;能够产生各种方案的可行解,自动淘汰非优解。 人在信息处理中的特点:能够根据经验和大量知识进行模糊推理;善于处理各种与人有关的问题。 3.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如何协调人与系统的关系? 在信息处理中,要充分考虑人既是系统的使用者,又是系统的组成部分的这个特点。在系统设计中,努力保持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和谐,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优秀的信息系统。人际和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人性化界面;人与机器的合理分工;提高中端用户的计算能力。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的学科。 2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一定的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高低的特性。 3比配: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顶级单元。 5土地利用系统:由土地评价单元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动态系统。 6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7修正法:实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顶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8基准作物:理论标准的折算标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粮食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 9指定作物: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二填空 1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土地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带方法,参数法,模型法)样地法,定量土地方法。 2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P41图 3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包括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4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标准样地,省级标准样地,县级标准样地。5标准样地地块设置中的实质是三定“定量,定位,定质”P72-74 6土地定量评价的研究对象为土地利用系统。 7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土地质量状况 8土地评价位于土地学科的中心地位 9标准样地的基本特点:农用生产条件最好、综合条件最优 10农用地分等基本思路:进行逐级修正 11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 12土地评价因素: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灌溉与排水、社会经济因素、农田基本情况、水文地质、产量水平 三简答 1土地评价的作用? 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监督提供基础资料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基础6为判别耕地占补是否平衡提供依据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9显化了土地资产的属性。 2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原则2土地评价重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4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3土地评价单元产生的几种方法? 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4是采用网络方格作为土地评价单元5采用综合方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土地信息系统》考试重点【复习版】

1.地理信息特征1空间分布性2数据量大信息3载体的多样性。 2.信息系统有采集管理分析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由哪些要素构成?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智能化信息系统还包括知识。 3.根据系统所执行的任务,信息系统可分为哪两类? 事务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4.完整的GIS主要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其核心部分是计算机软硬系统,空间数据库反映了GIS的地理内容,而管理人员和用户则决定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信息表示方式。 5.地球表面几何模型哪几类? 1地球的自然表面 2 相对抽象的面,即大地水准面。 3是地球椭球体模型。 4 数学模型。 6.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空间,通常就是指经过投影变换后放在笛卡 儿坐标系中的地球表层特征空间,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旋转椭球体、地图投影变换。 7.在地图学上,把地理空间的实体分为哪几种要素? 分为点、线、面三种要素,分别用点状、线状、面状符号来表示。 8.描述空间实体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分别是以下哪几种? 显式描述也称栅格数据结构,隐式描述也称矢量数据结构。 栅格和矢量结构是计算机描述空间实体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9.土地数据误差来源包括哪几个方面? 1. 空间现象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 2.空间现象的表达 3 .空间数据处理中的误差 4.空间数据使用中的误差 10.空间数据元数据的获取包括几个阶段? 数据收集前、数据收集中和数据收集后。 11.数据管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储存、检索和维护。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12.信息和数据的关系 信息来源于数据(Data)。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数字、文字、符号、图像都是数据。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 信息与数据总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没有数据则不能表达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但不是信息。只有理解了数据的含义,对数据做出解释,才能得到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因而信息是经对数据解译或处理后,对人们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并赋予一定意义的数据,即信息是数据的涵义或内容。数据作为记录下来的可识别的符号,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数据的表达形式可以转换,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 总之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只有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信息是数据的内涵。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医院信息系统》期末复习重点(附答案)

题型 一、选择题(10道* 2分=20分) 二、名词解释(8道*2=16分) 1.常见的医院信息系统术语定义、各子系统中英文简称。 ①医院信息系统(HIS):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储存、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生成各种信息,从而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全面的、自动化的管理及各种服务的信息系统。一般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影像系统等。 ②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HM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减轻事务处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辅助医院管理,辅助高层领导决策,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从而使医院能够以少的投入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③临床信息系统(CIS):应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设备将临床检数据、为医疗、护理、护理、医学研究过错程会诊(咨询)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医院临床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检验室设备联机与分析、医学影像储与通信、专家智能诊断和远程医疗(咨询)等。 ④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专为医院实验室设计的一套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能将实验仪器与计算机组成网络,使病人样品登录、实验数据存取、报告审核、打印分发,实验数据统计分析、质量控制等繁杂的操作过程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和规化管理。 ⑤医学影像系统(PACS/RIS):以高可靠性计算机设备为基础,通过高速网络联接各种影像设备,依靠先进的存储技术,采用数字化图片来取代传统胶片的方法存储、保管、传送和显示医学影像及其相关信息,影像资料可共享等突出的特点,是实现医学影像通信管理的重要手段。 ⑥影像资料部管理系统(RIS)是在PACS影像网络通信的基础上,按照影像诊断与管理要求,对患者进行登记、拍片、诊断、报告等的管理,,以及医院影像的分类、统计、查询、汇总、分析的一系列影像资料的管理等。 ⑦电子健康档案(EHR):由计算机创建并保存的个人从生到死的健康信息和诊疗信息。电子健康档案中的个人健康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基本卫生服务记录等容。健康档案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健康体检记录和疾病调查记录,并将其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 ○8EMR(电子病历)系统:以结构化和智能化的病历、医嘱、处方等数据录入为特征的信息系统 2.药品系统的构成,药品处方可以分为哪几类型?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复习资料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复习 第一章 1、地理信息系统概念:是指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2、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的符号,不仅数字是数据,而且文字、符号和图像也是数据,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 3、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知识,作为生产、管理、经营、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4、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1)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 (2)信息来源于数据;数据是载体,信息是涵,是形与质的关系。 (3)数据的形式多样,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容不变; (4)信息可以离开信息系统而独立存在,也可以离开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和阶段而独立存在;而数据的格式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并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5)数据是原始事实,而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6)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对于同一数据的理解,可得到不同信息。 5、地理信息特点: (1)地域性(空间特征),(2)多维结构性(属性特征),(3)动态性(时序特征),(4)客观性,(5)适用性,(6)传输性,(7)共享性。 6、地理信息系统分类: 按其研究容可以分为三大类: (1)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 (2)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以综合研究和全面信息服务为目标。 (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它是一组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 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如:ARCGIS、Mapinfo、CityStar、Geostar、MAPGIS等。 7、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关系:见地理信息分类图(教材P6); 区别: A、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重点讲解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基本概念 1、数据的定义:数据是存储在某种媒介物上的可以鉴别的符号。 三内容:符号性、客观性和依赖于媒介物。 2、信息的定义:信息是被处理成具有对接收者有意义形式的数据,它对当前或未来的行动或决策具有实际 的或感觉到的价值。 三个层次:语法性、语义性和语用性。 3、信息与数据的关系(选择/简答) 1)数据是对客观对象的记录,而信息则是数据的意义。 2)联系。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 义,才能成为信息。 3)区别:数据是纯客观的,是对某一事实不经解释的原始反映,单纯依靠数据我们无法判断它是否 与我们的活动有关。信息则是经过人们处理后的数据,能够传递某种意义,它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要求,能对人们的决策或行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4)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则是数据的意义。 信息的性质。反映性(真伪性)、可分离性(时效性)、共享性和时滞性。 4、信息的质量 1)定义:由它对人的行为的激励程度和在决策活动中的作用来决定;由它对人的行为和决策所产生 的价值来决定。信息是组织中最富价值的资源之一。 2)特征 信息的时间特征(可能为简答):及时性和新颖性。 内容特征:准确性、相关性和完整性。 形式特征:详尽性和呈现性。 5、信息的生命周期:需求、获得、服务、退出,在管理信息系统中对应6个环节:信息的收集、传输、 加工、存储、维护、使用来加以实现。 1)信息收集。 i.根据信息来源的不同,可以把信息收集工作分为原始信息收集和二次信息收集两种。 ii.原始信息收集是指在信息发生的当时、当地,从信息所描述的实体上直接把信息取出,并用某种技术手段在某介质上记录下来。 二次信息收集则是指手机已经在某种介质上,与所描述的实体在时间与空间上已分离的信息。 iii.原始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是完整、准确、及时地把所需要的信息收集起来,记录 下来,做到不漏、不错、不延时。 二次信息收集的关键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有目的地选取或抽取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正确 地解释所得到的信息。 iv.在衡量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性能时,下列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A.它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否完善; B.准确程度和及时性如何; C.具有哪些校验功能; D.对于工作人员的失误或其他各种破坏因素的预防及抵抗能力如何; E.录入手段是否方便易用; F.对于信息收集人员和录入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如何; G.整个信息收集和录入的组织管理是否严密、完善等等 2)信息传输 i.信息传输有时间传输和空间传输两种方式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重点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重点 第一节绪论 1、数据:数据是通过文字、图表、符号、图像、声音等有效地组合后对特定现象客观描 述的载体,并且随着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数据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是指数据具有可感知、可储存、可加工、可传输、可再生、可压缩等特征; 而数据的商业性、资源性、功用性、隐秘性以及各行各业对数据的依赖性则体现了数据的社会属性。 2、信息:信息就是对客观事实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达事件、事 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管理、经营、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3、信息的性质: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共享性、时效性、无限性。 4、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数据是信息的表达,是描述客观事实的载体,是未经加工的原始 材料,数据本身没有意义。而信息则是对数据的加工与处理,并得到数据内涵,直接或间接的对事物产生影响,为人类决策提供依据。 二、 1、土地信息:土地信息是指表征土地系统诸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联系和 变化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土地信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件等不同形式定性、定量、定位、定时、可视化全面表征土地的这些属性特征。 2、土地信息的特征:资产性与法律性、空间性、多维性、时序性、空间分布性、数据海 量性、信息载体的多样性、信息的多态性、信息的动态性 3、土地信息分类:①基础地理信息;基础地理信息是指空间参考坐标系、地形地貌、水 系、植被和线状道路等基础信息。基础地理信息为信息管理和应用提供统一的空间定位参考框架和专题信息的背景信息。②专题图形信息:专题图形信息是指建立土地信息系统时涉及的有关土地方面的信息图层。具体包括:地籍地块信息和中间用地方案图层;建筑平面图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图层;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专项规划图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图层;城镇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图层;行政区划图层。③专题属性图层:专题属性信息是反映特定地块最基本属性的信息。包括:土地权利和限制、土地价值和税收、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房屋和建筑物。④土地相关属性信息:与土地相关的其他属性信息包括:人口和人口普查数据、行政管理、古迹、土壤、植被、水文、物种保护、气候、污染、健康与安全、工业与就业、交通运输、给水排水、煤气、电力和电话、消防设施、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等。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重点复习资料教学内容

第一章: 1:管理:按照管理目标,对管理对象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一系列活动。2:管理系统: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组织目标,针对管理对象,由具有特定管理职能,相互间存在有机联系得各种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过程,管理方法和技术等所构成的完整的组织管理体系。 3:数据:是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它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只有进过解释才有意义。 4:信息:是信号,符号或消息所表示的内容,用以消除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并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5:管理信息:是对管理活动及其属性的一种客观描述,是管理活动中各种发展变化和特征的真是反映。 6:系统: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7: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它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8: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为了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9: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10: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12:CRM:客户关系管理是代表增进赢利,收入和客户满意度而设计的,企业范围的商业战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 13:BRP:业务流程优化,企业流程再造工程是对企业的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重建,目的是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改善,使得企业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以顾客,竞争,变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经营环境。 14:广义的管理系统和狭义的管理系统的其别何在? 广义的管理系统包括了管理机构,管理对象及相应的信息系统,而狭义的一般仅指管理机构和其信息处理系统。 15:什么是数据,什么是信息?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和联系? 3加4,信息是进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收者的决策具有价值。数据是信息的一种重要的载体,信息是数据本身所具有的的含义。关系: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信息对决策有价值,因为信息可以消除不确定性;数据和信息的辨别取决于语义环境;同一个数据,不同的人可能对他做不同的处理,获得信息的价值也就不同。16:一般对管理信息可以怎样分类? 固定信息,流动信息;业务,管理,决策;内源信息,外源信息。 17:在企业信息系统中,怎样划分流动信息和固定信息? 固定信息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信息;流动信息指在整个管理活动过程中经常发生变化的信息。划分标准是在一个完整的业务周期内是否经常发生变化。 18:信息的性质和系统的性质有哪些? 信息的性质:客观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可扩散性,可压缩性,时效性。 系统的:集合性,相关性,阶层性,整体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

GIS考试复习题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项目一GIS平台选择 1、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是:( B ) A.美国地理信息系统 B.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 C.日本地理信息系统 D.奥地利地理信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于20世纪:( B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3、GIS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A ) A.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 B.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数据和分析程序 C.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绘图机 D.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网络和用户 4、把GIS分为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是按:( C ) A.数据容量 B.用户类型 C.内容 D.用途 5、地理数据一般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 ) A.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C.地理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D.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拓扑特征 6、下列有关GIS的叙述错误的是:(D) A、GIS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 B、GIS是研究地理系统的科学技术保证 C、地图学理论与地图分析方法是GIS重要学科基础 D、GIS是数字地球演变的必然趋势 7、 GIS所包含的数据均与相联系。( B ) A.非空间属性 B.空间位置 C.地理事物的类别 D.地理数据的时间特征 8、根据应用层次的高低,应用型GIS可分为:( C ) A.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空间事务处理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B.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处理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C.空间事务处理系统、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D.空间数据处理系统、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9、以下关于GIS软件企业及其品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ARC/INFO是美国ESRI公司的产品 B.ARC/INFO 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GIS系统 C.MapGIS.SuperMap.GeoStar都是国产GIS基础软件平台 D.ArcGIS.SuperMap.CASS.MapGIS.GeoStar都属于GIS基础软件平台 10、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是指: ( B ) A.三维图形数据,它们与时间有关 B.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它们与时间有关 C.二维图形数据,它们与时间有关 D.属性数据,它们与空间有关 11、下列有关数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A.信息是数据的表达,数据是信息的内涵 B.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信息是数据的内涵 C.数据不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0724)《土地信息系统》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

(0724)《土地信息系统》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信息系统与土地信息系统 #第三节土地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基本要求: 1、了解数据与信息、地图与地理信息、土地信息等相关概念。 2、了解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发展与应用。 重点与难点: 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关系、地图的定义及分类、地理信息的概念及特征、土地信息 与土地数据的关系、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土地信息与土 地数据的关系、土地信息构成及特征和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 第二章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及数据结构 #第一节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第二节数据输入、输出与表达 ☆第三节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 基本要求: 1、主要介绍土地信息系统功能与数据间的关系及其信息来源。 2、数据的输入、输出和表达方式。 3、栅格空间数据模型和矢量空间数据模型。 本章重点与难点: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空间数据类型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栅格空间数据模型和矢量空间数据模型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利用GIS软件进行数据的输入。 第三章空间数据获取及空间数据质量 #☆第一节空间数据的特征 第二节空间数据的类型与表示方法 #☆第三节空间数据的获取 第四节空间数据的转换 第五节空间数据的质量 基本要求: 1、主要介绍各种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2、空间数据类型和空间数据的测量尺度。

3、空间数据质量的相关概念、误差来源和控制. 4、空间数据获取的获取来源和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 本章重点与难点: 空间数据类型和空间数据的测量尺度、空间数据质量控制、地图数字化;利用GIS软件 进行数据的编辑及空间数据质量控制。 第四章数据库管理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土地信息的概念数据模型 ☆#第三节空间数据库设计 第四节数据库管理系统 第五节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基本要求: 1、数据库的特征及其相关概念,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2、几种土地信息概念数据模型的介绍。 3、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和过程。 4、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维护。 学习重点与难点: 数据库的特征等基本概念、空间数据库的功能和组成;土地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模型。 第五章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 #☆第一节空间数据查询 第二节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 基本要求: 1、空间数据查询的含义、查询方法和结果显示。 2、空间变换、再分类、缓冲区分析等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3、地统计分析与克里格插值。 4、网络分析与拓扑叠加分析。 本章重点与难点: 空间查询方法、缓冲区分析、地统计分析、克里格插值、网络分析与拓扑叠加分析; 利用ArcView和ArcGis进行空间分析 第六章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节土地信息技术 第二节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技术操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方法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