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肌酶谱检查结果怎么看

心肌酶谱检查结果怎么看

心肌酶谱检查结果怎么看
心肌酶谱检查结果怎么看

康康体检网,中国人的健康体检服务平台,提供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套餐预约,检后结果查

询。

心肌酶谱检查结果怎么看

很多人检测了心肌酶,但是对于结果,却很是难理解。那么,心肌酶谱的结果到底应该怎么看呢?下面康康体检网给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内容。

心肌酶谱是血液中检测到的心肌细胞中的酶,由于心肌细胞的损伤可以导致血浆中心肌酶的含量升高,通过血清学的检查是可以测出的,测出的酶就是心肌酶,心肌酶检查主要是看有无心肌缺血。

一般而言,心肌酶谱主要包括五项检查:

1、乳酸脱氢酶LDH:100~240 IU/L;

2、谷草转氨酶AST:0~40 IU/L;

3、磷酸肌酸激酶CK:24~194 IU/L;

4、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25 IU/L;

5、谷丙转氨酶ALT:0~40 IU/L。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本文来源:康康体检网

康康体检网,中国人的健康体检服务平台,提供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套餐预约,检后结果查

询。

了解更多信息,登录康康体检网。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一、组成: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3d8023633.html,) 【正常参考值】72~182 U/L 【临床意义】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 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LDH-L法):100~240 U/L 比色法:190~310 U/L 2.临床意义: 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由于测定LD的特异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多同时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测定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来判断其组织来源,用于心肌梗塞、肿瘤、肝病等的诊断。 四、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测定及意义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三磷酸腺苷(ATP)的再生有关,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浓度。它的催化作用是可逆的,即将高能磷酸键从磷酸肌酸转移至二磷酸腺苷(ADP)上或从三磷酸腺苷上将高能磷酸键转移至肌酸,形成磷酸肌酸。 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B极少。 1.正常参考值:

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8-06-27T14:28:15.00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3月上第5期作者:刘密[导读] 心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的联合应用提高了临床对AMI诊断率,对鉴别AMI和非AMI性胸痛有重要价值。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I联合心肌酶谱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就诊的急性胸痛的患者161例,所有患者均联合检测肌钙蛋白I(cTnⅠ)、心肌酶谱,确诊为AMI患者56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敏感性为83.9%。肌钙蛋白I阳性为52例,敏感性为92.9%。其余109例非AMI患者中10例心肌酶谱升高,特异性为90.8%,肌钙蛋白I阳性3例,特异性为94.6%。结论::心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的联合应用提高了临床对AMI诊断率,对鉴别AMI和非AMI性胸痛有重要价值。【关键词】肌钙蛋白I;心肌酶谱;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病情严重的心脏病,其病死率可达10%-38%,统计结果显示,约25%的AMI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无典型症状[1],这也对AMI的早期诊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早期诊断是患者早期治疗的关键。单独使用心电图(ECG)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早期时容易发生漏诊和误诊[2]。AMI的发生和进展与血清心肌酶坏死标志物如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的异常变化关系密切[3]。我们对急性胸痛的患者常规检测肌钙蛋白I与心肌酶谱,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来我院就诊的急性胸痛患者161例,其中经症状诊断、实验室检查(均采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I联合检查法)、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AMI诊断标准共临床确诊AMI患者56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6例;发病到就诊时间:3~30 h,平均(6.5±1.6)h。 1.2 检测方法采集全部受试者的血标本并立即做肌钙蛋白I和心肌酶谱测定,肌钙蛋白I检测采用金标免疫法,心肌酶谱采用酶法检测,应用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 1.3 观察指标⑴检测阳性:心肌酶谱包括CK(肌酸激酶)、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正常值范围;CK,30-60U/L;CK-MB,0-25U/L ;肌钙蛋白I,正常值0-0.3μg/L。单项检测若心肌酶谱中的2项及以上升高且超过正常值范围或肌钙蛋白I结果异常则判断为阳性;⑵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最终确诊结果作金标准,敏感性=确诊阳性例数/确诊AMI总例数×100%;特异性=排除阳性例数/排除AMI总例数×100%;准确性=确诊阳性例数/阳性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结果对比显示AMI患者CK、CK-MB、肌钙蛋白I的性率显著高于非AMI的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确诊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47例心肌酶谱升高,敏感性为83.9%,准确性8 2.5%。肌钙蛋白I阳性为52例,敏感性为92.9%,准确性94.5%。其余109例非AMI患者中10例心肌酶谱升高,特异性为90.8%,肌钙蛋白I阳性3例,特异性为94.6%。联合检查对于AMI诊断部分指标均显著优于心肌酶谱检测。 3讨论 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由于心肌缺血较为严重且持久而导致的心肌急性坏死现象。对于AMI需尽早诊断与治疗,可有效降低致残率、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属临床常见AMI诊断方法,然而, AMI患者早期心电图缺乏特异性,冠动脉造影具有操作复杂、要求苛刻、费用昂贵等特点,二者均难以满足基层医院急救要求。肌钙蛋白是一个参与横纹肌收缩钙激活调节过程的蛋白复合物,在濒死的心肌细胞释放出来的一种物质。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在诸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生化指标中,CK-MB曾一度被认为是诊断AMI的“金标准”,已广泛应用多年。以往被认为较好的两项指标CK和CK- MB,虽然对AMI 与非心肌梗死性胸痛及梗死样心电图改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其特异性仍不理想,在骨骼肌损伤、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等情况下亦可升高[4]。随着对心肌肌钙蛋白(cTn)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K-MB的地位都受到了严重挑战。cTn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正逐步取代CK-MB成为AMI的诊断“金标准”。 cTnⅠ以两种形式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其中小部分游离于细胞质内,为可溶性;大部分以结构蛋白形式固定于肌原纤维上,为不溶性。在心肌细胞膜完整状态下,cTnⅠ不能透过细胞膜进入血循环,故健康人血液内不含或含极低量的cTnⅠ;当心肌缺血缺氧发生变性坏死、细胞膜破损时,游离的cTnⅠ可迅速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流,而结合的cTnⅠ能逐渐分解出来。成为游离的cTnⅠ。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时,cTnⅠ可较早出现于血中4~6小时,并持续较长时间7~10天。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发生后,cTnⅠ能很快释放入血,3小时内即可增高,峰值在11~24小时,其峰值可超过正常参考值40倍以上,持续可达7~10天。评估心肌梗死面积:急性心梗后,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对治疗和预后的估计很重要。以往根据CK活性升高来计算梗塞区面积具有一定困难,且在外周血中只维持2~3天。而cTnⅠ在血中维持时间长达7~10天。研究指出,cTnⅠ峰值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且相关性优于CK-MB,与CK-MB相比,对急性心肌梗死时梗死面积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因此心肌肌钙蛋白成为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肌酶检查项目及意义

心梗心肌酶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清心肌酶测定为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心肌酶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血清酶的统称,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检测项目英文缩写正常参考值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45U/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40U/L 血清肌酸激酶(速率法)男CK 38~174U/L 女CK 26~174U/L 肌酸激酶同工酶(琼脂糖凝胶电泳法)CK-MM >0.95 CK-MB <0.05 肌酸激酶-MB同工酶(免疫抑制法)CK-MB <16U/L 血清乳酸脱氢酶(速率法)LDH 100~240U/L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醋纤薄脱 法)LDH1 LDH1 0.24~0.34 LDH2 LDH2 0.35~0.44 LDH3 LDH3 0.19~0.27 LDH4 LDH4 0~0.05 LDH5 LDH5 0~0.02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免疫抑制法)LDH1 17~55U/L

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后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3~7天恢复正常。升高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心包炎、骨骼肌坏死、脑坏死、急性胰腺炎、皮肌炎、胸膜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使用安定、氯丙嗪、鲁米那、利福平后。分析AST时需注意:①AST存在于心、脑、肝、肾等组织内,心肌最多;②AST升高时,应同时检测ALT,若AST大于ALT,提示心肌病变,若ALT大于AST提示肝脏病变; ③还应做相应的有关检查,以便全面进行分析。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定诊断,尤其对无黄疸、无自觉症状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增高见于:心肌梗、肝外阻塞性黄疸、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风湿热、伤寒、败血症、肌病及脑血管病变。分析ALT时需注意:①不能单凭一次增高而进行诊断,应动态观察其变化;②ALT广泛存在于肝、肾、心、骨骼肌及脑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高;③注意对ALT/AST比植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棕合分析。 3.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肌肉收缩时生成增加。主要用于骨骼肌疾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时CK显著增高,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24~36小时达高峰,8~7

心肌酶谱检查分析

心肌酶谱检查分析 心肌酶谱由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称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MB(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判定梗死发生的时间、面积、部位、梗死的扩展及有无心肌灌注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CK-MB曾是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金标准”。 1、AST 心肌梗塞时病人血清AST活性在发病后6-12小时内显著增高,48小时达到高峰,在3-5天恢复正常,升高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成正比。肝炎患者临床前期血清AST活力也可升高,所以血清AST活性测定虽特异性差,但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另外,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胰腺炎、白血病、肺栓塞、创伤、肌炎、肾炎、心力衰竭、心肌炎等患者也可见血清AST活力升高。 2、LDH 心肌梗塞发作时病人血清LDH活力于12-24小时开始升高,3-6天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可达10天左右,对心肌梗塞的后期诊断有一定价值。血清LDH活力升高还可见于:肝炎、肝硬化、肾脏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某些贫血病人等。 3、α-HBDH 其测定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对心肌梗死的后期诊断比LDH更有意义。血清α-HBDH与LDH联合检测并计算其比值,可判定LDH来源于肝脏或心脏,正常人:LDH比α-HBDH的比值为1.2-1.6,实质性肝病的比值为1.6-2.5,而心肌梗死时比值下降为0.8-1.2。血清α-HBDH活力升高除心肌梗死外还见于:肌营养不良、溶血性贫血、肾梗死、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患者和溶血标本等。 4、CK CK测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阳性率高可达95%,有些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肌梗死血清CK活力多升高,而且发病后在血清中上升时间早,是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血清中CK活力于2-4小时升高,其升高幅度可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比较灵敏,18-36小时达到高峰,约维持2-4天后恢复正常。CK活力升高程度与AST、LDH一样与梗死面积大小成正比。CK在短时间内升高者表示梗死范围无扩展;持续升高表示梗死仍在继续进行;反复升高表示梗死范围再度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不同的梗死部位血清CK升高幅度也不一样,如心内膜下梗死要比心前壁、前侧壁梗死低。CK总活力极高者,其死亡率达50%。所以CK测定可用于判定心肌梗死面积、部位及预后,还可作为溶栓再灌注的指标。血清CK活力升高还见于急性病毒性或风湿性心肌炎病人。 5、CK-MB CK-MB是CK的同工酶之一。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其测定比CK特异性高,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先于总活力升高,比CK更有早期诊断价值,24小时达到峰值,其最高值可为正常人的4.9-22倍以上,比CK更灵敏且阳性率比CK更高,于72小时恢复正常。若梗死后3-4天持续升高,示心梗仍在继续进行:如下降后再升高示梗死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如胸痛48小时内CK-MB未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一般可排除心梗。但应注意婴幼儿、儿童的CK-MB均高于成人。测定心肌梗死者的血清CK-MB 活性是判定再灌注是否出现的一个准确而无创伤的实验室指标。CK-MB升高还可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1.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 疾病诊断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 (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指标变化。(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2.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 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的心肌酶 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AST、LDH、CK和α-HBDH,尤以LDH 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 (1)、AST LDH CK特异性比较含量:心肌AST是人体各检验地带网组织中最高的,LDH 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特异性: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

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 ◆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达32%)。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LDH 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2)、AST的同工酶血清ASTm不能提高AMI的诊断特异性,但ASTm因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对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价值。(3)、LDH的同工酶LDH在人体内有五种同工酶其分布见附表,其中心肌中以LDH1,LDH2为主。LDH1/LDH2一般在0.45 ~ 0.74之间,由于AMI发生后心肌释放LDH1含量,大于LDH2,故可使血清LDH1/LDH2比值上升,特异性可90.5% LDH酶谱分布 总活力(u/g,逆光度法):肾281,800>心221,600>骨骼肌160,200>肝94,700>肺73,600>红细胞70,500 同工酶类型 1.以LDH1、LDH2为主:心,肾,脑,睾丸,红细胞 2.以LDH5、LDH4为主:肝,骨骼肌,肠粘膜 3.以LDH3为主:肺,脾,淋巴结,内分泌腺,血小板,非妊娠子宫 ▲而其他疾病LDH同工酶谱明显不同,但恶性贫血和肾梗塞病人与AMI相似,需配合其它检查鉴别。对于AMI 的LDH1升高,兼有LDH5升高者,可提示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引起继发性肝损伤。 (4) CK同工酶CK-BB,CK-MB,CK-MM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血清酶测定为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心肌酶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血清酶的统称,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S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后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7天恢复正常。升高尚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疽、心包炎、骨骼肌坏死、脑坏死、急性胰腺炎、皮肌炎、胸膜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使用安定、鲁米那、氯丙嗪、利福平后。分析A ST时需注意:①A ST存在于心、脑、肝、肾等组织内,心肌最多;②A ST升高时,应同时检测A LT,若A ST大于A L T,提示心肌病变,若A L T大于A ST, 提示肝脏病变;③还应做相应的有关检查,以便全面进行分析。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对无黄疽、无自觉症状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增高尚见于:心肌梗、肝外阻塞性黄疽、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风湿热、伤寒、败血症、肌病及脑血管病变。分析LAT时需注意:①不能单凭一次增高而进行诊断,应动态观察其变化;②A LT广泛存在于肝、肾、心、骨骼肌及脑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高;③注意对A LT/AST比值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3.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肌肉收缩时生成增加。主要用于骨骼肌疾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时CK 显著增高,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24~36 小时达高峰,8~7天恢复正常,其增高幅度与心肌梗死程度成正比。分析CK时需注意:①在急性心梗时CK较A ST、A L T、LDH等更为灵敏,有更高的特异性:②CK是一种器官特异性酶,广泛分布在骨骼 肌、脑组织、心肌、平滑肌、肾组织内。 4.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测定:CK-MM 增高见于:肌病及其他CK增高的疾病,被称为MM型疾病,CK-MB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主动脉瓣手术后、一氧化碳中毒、多发性肌炎恢复期,主要为心脏受损,被称为MB 型疾病。分析CK 的同工酶时应注意:①注意生理性变化,男性高于女性,年青人高于老年人、运动后高于休息时;②MM来自肌肉、MB几乎全部来自心肌;③MB升高对心肌损害是一个特异性指标,能迅速反映心肌受损状况,如心肌梗死后3~4天仍保持高水平,表示心肌梗死继续发 展,如下降后又升高,表示原梗死仍在发展,并可能出现新梗死。 5.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一般在心梗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96小时达高峰,持续10~14天左右。此外,各种原因的溶血性贫血、肝炎、肝硬化、肝癌、心力衰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严重缺氧、肺梗塞、肌营养不良、粒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胰腺炎,以及使用吗啡、可卡因、杜冷丁、安妥明、甲基睾丸酮、羧苄青霉素、磺胺甲氧嗪等亦可引起增高。分析LDH时需注意:①采血时间应在发病1天之后,因为LDH在心梗后增高的时间较GOT为迟;②红细胞内LDH含量较血清LDH含量高100倍,故应避免发生标本溶血,一旦溶血,则不能用;③LDH 并无特异性,一般用于已确诊病人的病程监护;④对急性心梗病人应将A ST、LDH结合起来分析;⑤LDH大于1000,预后不良。 6.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测定:LDH1增高见于心肌梗死、恶性贫血、克山病等,LDH2增高见于自血病、克山病、肌萎缩等,LDH3增高见于淋巴细胞性自血病、淋巴肉瘤和肺癌等,LDH4增高见于转移性肝癌、结肠癌等,LDH5增高见于骨骼肌损伤、外伤、骨折、大手术、急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脂肪肝以及心肌梗死伴有循环障碍时。分析LDH1~5时需注意:①LDH1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在增高的情况下,LDH1大于LDH2,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个敏感的指标;②克山病时LDH1、LDH2 同时增高,可作为其心肌受损的灵敏指标;③可作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接触二甲苯者引起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依据,接触二甲苯者LDH4、LDH5同时增高;④肝病的LDH5增高出现在A LT和LDH总活性增高前;⑤心肌梗死时LDH1增高常出现在A ST前。

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

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 心肌酶指的是存在于心肌的多种酶的总称。心肌酶四项检查是很多人都关注的,有很多人都不怎么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的。为了更好的保护人们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了解了心肌酶四项检查以后,才能更好的治病。那么到底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权威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一、心肌酶四项检查: 1、乳酸脱氢酶(LDH):心梗、肝脏疾病、恶性肿瘤、部分血液疾病。 2、肌酸磷酸激酶(CK):心肌炎、脑血管意外、甲状腺机能减退。 4、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急性心梗、特性优于肌酸磷酸激酶。 5、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E):心梗、肌营养不良、叶酸、B12缺乏。

二、心肌酶的检查的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 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由于大量心肌细胞损伤,使血清中各种酶因病程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增高。如果有并发症或梗死延展则酶不下降,若梗死再度发生,已趋下降的CK MB会再次升高。 2、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 据文献报道脑卒中急性期及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均出现心肌酶增高现象,其原因可能与脑组织损伤或破坏释放出较多的酶所致,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儿茶酚胺在心肌组织积聚,出现继发性心肌损伤,使血清中心肌酶值增高。 3、其它 如活动性风心病、病毒性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肺炎以及一些恶性肿瘤、白血病等许多能够引起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其它组织细胞破坏的疾病均可出现心肌酶升高。

心肌酶四项检查是什么?看了为大家介绍的以上的相关知识,相信大家已经都很清楚了吧。心肌酶四项检查在生活中会做的,而且常常会运用到患者疾病的诊断,因此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我们要重视。最后也提醒我们大家,要重视心肌酶四项检查。一旦身体出现了异常的症状以后,我们一定要积极治疗,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大家的身体健康。

常用检查(检验)项目目的及注意事项

常用检查(检验)项目目的及注意事项 1、尿常规: 目的:检查尿液的色泽、透明度、比重、蛋白、糖定性、细胞和管型、酮体等,以了解病情,协助诊断、治疗。 留取方法及注意事项:--留取晨起第一次小便约8ml于清洁容器内送检,晨起时尿液量及成分的含量较稳定,未受食物影响,PH值低,有利于尿中有形成分的保持。切勿将月经血混入尿中。 2、24小时尿标本留取: 目的:检查尿中的钠、钾、氯、肌肝、肌酸、尿糖定性、尿蛋白定性等。 方法及注意事项:一备带盖的容器,嘱患者于晨07:O0留取24小时尿液,于次晨07:00排空最后一次尿后送验,容器置于阴凉处,一般在第一次尿液倒入后加入10ml甲醛溶液,起防腐作用,使尿液化学成份不变。 3、尿培养: 目的:取未被污染的尿标本作尿标本培养、药敏,以明确诊断,指导用药。 方法及注意事项:--留标本前应清洁会阴,必要时按导尿术对会阴进行消毒,嘱患者自行排尿,弃去前段,取无菌试管接取中段尿液,加塞后送验。 4、大便常规: 目的:检查粪便的颜色、性状、有无脓血、寄生虫等。 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清沾容器采取少许粪便、及时送验。 5、大便隐血试验: 目的:检查粪便中肉眼不能看到的血液,以明确有无消化道出血。 方法及注意事:患者在检查前三天禁食肉类、动物肝脏、动物血制品、绿叶蔬菜等食物及含铁的药物,以免出现假阳性。 6、血标本采集: 目的: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采取适量血液送验,根据检验结果作出相应的诊断及治疗。 方法:选择合适的静脉,于穿刺上方约6cm处系紧止血带,用络合碘消毒皮肤2遍后,嘱患者握紧拳头,抽取所需的血液量,嘱患者松拳,以干棉签按压针眼迅速拔出针头,嘱患者按压针眼十分钟,以免造成皮下淤血。 注意事项: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

检验科常规检查项目及主要临床意义 血常规了解机体有无炎症、感染、各类贫血、血小板减少或增高及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 尿常规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 粪常规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溃疡、出血、寄生虫感染等情况 前列腺液常规用于前列腺炎、结石、肿瘤和前列腺肥大的诊断和疗效观察 精液常规评价男性生育功能及辅助男性生殖系统疾病的诊断 白带常规用于女性生殖系统炎症、肿瘤的诊断及雌激素水平的判断 血沉对某些疾病的疗效观察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如结核病、风湿热、组织严重破坏、恶性肿瘤等 尿TT 用于早孕诊断 肝功能了解肝脏功能情况,是否有肝功能损害、胆道梗阻等 肾功能提示肾脏的代谢、排泄功能情况是否正常 血糖了解血糖情况,诊断糖尿病 血脂观测血脂代谢是否紊乱,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电解质五项诊断机体水、电解质平衡是否紊乱 心肌酶谱对心脏疾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风湿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多发性肌炎等诊断 肌钙蛋白确诊心肌梗塞,监测血栓溶剂疗效,是缺血性心脏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指标 淀粉酶作为胰腺炎及腮腺炎的初步诊断 血凝四、五项凝血因子筛选检查,了解血液凝固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作为术前准备、预防术中出血过多 AFP 原发性肝癌的诊断,疗效预后监测,畸胎瘤及胎儿畸形的诊断 CEA 肿瘤初筛检查,结肠癌、大肠癌、胰腺癌、肺癌、胃癌、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诊断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肿瘤标志物,筛选前列腺癌 Β-HCG 用于宫外孕、葡萄胎和绒毛膜癌的诊断 风湿三项辅助诊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链球菌感染 乙肝五项了解是否有过乙肝病毒感染、评价目前状况 免疫三项了解是否有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和梅毒螺旋体感染 望江县中医医院检验科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1 ?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 疾病诊断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 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 (1 )、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 明显的指标变化。 (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 )、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2.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 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f,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 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 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的心肌酶 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AST、LDH CK和a -HBDH 尤以LDH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 用更广。 (1)、AST LDH CK特异性比较含量:心肌AST是人体各检验地 带网组织中最高的,LDH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特异性:CK 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 ?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达32%)。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 活性一般不升高。LDH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⑵、AST的同工酶血清ASTn不能提高AMI的诊断特异性,但ASTm 因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寸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 更有价值。(3)、LDH的同工酶LDH在人体内有五种同工酶其分布见附表,其中心肌中以LDH1LDH2为主°LDH1/LDH2-般在0.45 ~ 0.74 之间,由于AMI发生后心肌释放LDH1含量,大于LDH2故可使血 清LDH1/LDH2比值上升,特异性可90.5% LDH酶谱分布 总活力(u/g,逆光度法):肾281,800>心221,600>骨骼肌160,200>肝 94,700>肺73,600>红细胞70,500 同工酶类型 1.以LDH1 LDH2为主:心,肾,脑,睾丸,红细胞 2.以LDH5 LDH4为主:肝,骨骼肌,肠粘膜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得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1、临床诊断用心肌酶得选择原则?疾病诊断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就是一个重要得问题。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得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得指标就是很难存在。 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 (1)、有较高得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得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得指标变化。(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得释放,以便早期诊断。?(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2、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得病理基础 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使得心肌内得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得幅度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酶得变化来反应AMI得发生以及病灶得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得时间,入血得快慢以及在血清内得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与愈后得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得心肌酶 心脏内得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得血清酶主要有:AST、LDH、CK与α-HBDH,尤以LDH 与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得阳性率与特异性,应用更广。?(1)、ASTLDH CK特异性比较含量:心肌AST就是人体各检验地带网组织中最高得,LDH与CK得含量也占第二位。特异性:CK得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与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得影响。?◆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

最新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 义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血清酶测定为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心肌酶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血清酶的统称,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后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7天恢复正常。升高尚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疽、心包炎、骨骼肌坏死、脑坏死、急性胰腺炎、皮肌炎、胸膜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使用安定、鲁米那、氯丙嗪、利福平后。分析AST时需注意:①AST 存在于心、脑、肝、肾等组织内,心肌最多;②AST升高时,应同时检测ALT,若AST大于ALT,提示心肌病变,若ALT大于 AST,提示肝脏病变;③还应做相应的有关检查,以便全面进行分析。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对无黄疽、无自觉症状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增高尚见于:心肌梗、肝外阻塞性黄疽、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风湿热、伤寒、败血症、肌病及脑血管病变。分析LAT时需注意:①不能单凭一次增高而进行诊断,应动态观察其变化;②ALT广泛存在于肝、肾、心、骨骼肌及脑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高;③注意对ALT/AST比值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3.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肌肉收缩时生成增加。主要用于骨骼肌疾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时CK 显著增高,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24~36 小时达高峰,8~7天恢复正常,其增高幅度与心肌梗死程度成正比。分析CK时需注意:①在急性心梗时CK较 AST、ALT、LDH等更为灵敏,有更高的特异性:②CK是一种器官特异性酶,广泛分布在骨骼 肌、脑组织、心肌、平滑肌、肾组织内。 4.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测定:CK-MM 增高见于:肌病及其他CK增高的疾病,被称为MM型疾病,CK-MB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主动脉瓣手术后、一氧化碳中毒、多发性肌炎恢复期,主要为心脏受损,被称为MB 型疾病。分析CK的同工酶时应注意:①注意生理性变化,男性高于女性,年青人高于老年人、运动后高于休息时;②MM来自肌肉、MB几乎全部来自心肌;③MB升高对心肌损害是一个特异性指标,能迅速反映心肌受损状况,如心肌梗死后3~4天仍保持高水平,表示心肌梗死继续发展,如下降后又升高,表示原梗死仍在发展,并可能出现新梗死。 5.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一般在心梗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96小时达高峰,持续10~14天左右。此外,各种原因的溶血性贫血、肝炎、肝硬化、肝癌、心力衰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严重缺氧、肺梗塞、肌营养不良、粒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胰腺炎,以及使用吗啡、可卡因、杜冷丁、安妥明、甲基睾丸酮、羧苄青霉素、磺胺甲氧嗪等亦可引起增高。分析LDH时需注意:①采血时间应在发病1天之后,因为LDH在心梗后增高的时间较GOT为迟;②红细胞内LDH含量较血清LDH含量高100倍,故应避免发生标本溶血,一旦溶血,则不能用;③LDH 并无特异性,一般用于已确诊病人的病程监护;④对急性心梗病人应将AST、LDH结合起来分析;⑤LDH大于1000,预后不良。 6.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测定: LDH1增高见于心肌梗死、恶性贫血、克山病等,LDH2增高见于自血病、克山病、肌萎缩等,LDH3增高见于淋巴细胞性自血病、淋巴肉瘤和肺癌等,LDH4增高见于转移性肝癌、结肠癌等,LDH5增高见于骨骼肌损伤、外伤、骨折、大手术、急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脂肪肝以及心肌梗死伴有循环障碍时。分析LDH1~5时需注意:①LDH1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在增高的情况下,LDH1大于 LDH2,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个敏感的指标;②克山病时LDH1、LDH2 同时增高,可作为其心肌受损的灵敏指标;③可作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接触二甲苯者引起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依据,接触二甲苯者LDH4、LDH5同时增高;④肝病的LDH5增高出现在ALT和LDH总活性增高前;⑤心肌梗死时LDH1增高常出现在AST前。

急诊检验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急诊检验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 发表时间:2017-12-13T16:03:28.1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2期作者:朱天印[导读] 心肌酶谱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重要一系列标志物,包括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贵州都匀 558000)【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检验心肌酶谱阳性的影响因素,评价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2016年1月—2017年6月,急诊科采样进行心肌酶谱检测10987例次。回顾性分析,将心肌酶谱检验结果阳性者纳入阳性组,余者纳入对照组。收集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因素分析。结 果:阳性2586例、阴性8401例。冠脉综合征[OR=11.55,95%CI(1.8612~68.237)]、慢性心力衰竭[OR=1.765,95%CI(1.975~2.476)]、水电解质紊乱[OR=1.307,95%CI(1.486~3.576)]、呼吸困难[OR=1.196,95%CI(1.259~2.421)]成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急诊检验心肌酶谱检测可作为冠脉综合征的诊断依据,但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干扰因素。【关键词】心肌酶谱;急诊;诊断【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2-0121-02 心肌酶谱是诊断心肌损伤的重要一系列标志物,包括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被广泛用于重症感染、原发冠脉疾病的诊断。但其指标的干扰因素也较多,一个患者可能同时伴有多种疾病,导致心肌酶谱异常。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以急诊经验心肌酶谱结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果阳性的影响因素。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2016年1月—2017年6月,急诊科采样进行心肌酶谱检测10987例次,其中男6565例、女4422例,年龄0~87岁,平均(56.4±10.3)岁。 纳入标准:(1)临床资料完整;(2)心肌酶谱检验的质量可靠,未因样本不合格复检。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将心肌酶谱检验结果阳性者纳入阳性组,余者纳入对照组。心肌酶谱检测,样本末梢血40μl或静脉血2ml,聚乙烯塑料管中送检。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检查,包括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电热原子化分光光度法,两种方法误差精密度在99.99%以上。参考范围参照医院的计算机数据库、《临床检验》以CK-MB为例,参考范围:0~1岁:58.00~100.00μmol/L,1~2岁6 2.00~110.00μmol/L,2~3岁66.00~120.00μmol/L,3~4岁72.00~130.00μmol/L,4岁以上76.50~170.00μmol/L。收集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原发疾病、疾病严重程度、有无胸痛、病程、并发症等。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采用例或率符号n、%表示,采用χ2检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10987例对象,其中阳性2586例、阴性840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阳性组与阴性组男、年龄≥60岁、糖尿病、高血压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冠脉综合征、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胸痛、水电解质紊乱、入院高血糖、入院高血压、休克、呼吸困难、紫绀、危重症比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以上因素作为作为自变量,“是”赋值为“2”,“否”赋值为“1”,心肌酶谱检查是否为阳性作为因变量,“是”赋值为“2”,“否”赋值为“1”,进行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按照OR从高到低,冠脉综合征[OR=11.55,95%CI(1.8612~68.237)]、慢性心力衰竭[OR=1.765,95%CI(1.975~2.476)]、水电解质紊乱[OR=1.307,95%CI(1.486~ 3.576)]、呼吸困难[OR=1.196,95%CI(1.259~2.421)]成为独立影响因素(P<0.05)。见表。 3.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