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课

高安市石脑中学王勤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抒情散文。通过高一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本单元的主要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领略文言作品在抒情、叙事中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一)、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二)、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之美;

(三)、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

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会赏析景物描写,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文章属骈文,句式整齐,便于诵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不断培养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讨论法。(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如作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融情于景的特点可通过师生讨论寻找解决的途径)

?对于文言文教学,必须以诵读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诵读和讨论这两种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计划分三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以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积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江南三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大家知道是哪三楼吗?

生答: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古代文人墨客对这三大名楼都有题诗。大家都知道哪些?

生答: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同时设计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相关内容介绍

1、解题:介绍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及作者背景,促进学生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

(三)诵读品析,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1、听flash朗读,明确断句和读音,把握句子的节奏,体会骈文在句式和音韵上的特点。

2、初步感知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遇到问题,小组内协作解决,老师在旁指导明确。)

3、在下列提示下将文章划分层次,明晰文章思路。

【提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往往是文章展开的依据。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大家速读课文,看文章各段是怎样扣住题目层层展开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写作思路,从而尽快地把握文章的主

要内容。

(四)理清文章思路

先由学生齐读课文,并让学生思考问题:本文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成的?(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思考。)

通过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本文先写洪州之美。接着介绍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滕王阁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富庶祥和的生活场景。并由此写到宴会的盛况,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即仕途坎坷却依然积极乐观的情怀,最后述说身世,谢主引宾。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以及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设计说明:本文词语丰富而生疏,典故繁多,学生理解确实有难度,但教材注解十分详细,教师不宜讲读,因此让学生在课前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十分必要。同时,将此问题放到课堂上,提供了学生间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方便了教师对解答过程的必要监控与及时指导,增强了学习效果。

(五)赏析重点段落(2、3段)

1、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风光。

2、学生先朗读这两段,划出描写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3、学生仔细品味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选景象的特点及所描写的意境的特色,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注意语言要有文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

写,体会语言之美。

(六)探究重点段落(4、5段)

1、找出文中表现王勃情感变化的句子。

2、这是设在胜地的一次盛会,这是有胜景助兴的一次盛宴,此情此景之下,作者却兴尽悲来,他悲什么?

3、兴和悲哪种情感才是王勃真实的内心世界?

4、有人说:这篇文章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除了悲情之外文章还流露了什么情感?请从文中找依据。

5、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以上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

表达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写作特点分析

分析下列四句,分析骈文的写作特点。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句式错落,音韵和谐

2、骈俪藻饰,文辞华美

3、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句子,把握骈文的写作特点。

(八)、总结全文,感受不同层面的审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辞藻,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壮丽的山川美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情感。

1.物质层面(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2.文字层面(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语言的内容和情势美)

3.哲理层面(让同学们对王勃作出评价,与同学们一路探究人生未来)

◆设计意图:通过对全文的总结,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

从而实现新课标对学生的更高要求。

(九)、拓展延伸

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遇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设计意图: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

上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教文育人的目的。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

能让学生发散思维,是对学生迁移、整合和探究能力的拓展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1):扣“洪府”——赞地之灵秀,述宾主之美

(2-3):扣“秋日登阁”——绘山川美景,叙人烟富庶

(4-5):扣“饯”——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6-7):扣“别”——感知己难遇,叹盛宴难再

◆设计说明:紧扣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洁直观,便于学生快速

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内容。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特点及地位: 《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3、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 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三、学习方法 1、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3、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预习题: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优质课教案 《滕王阁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2.了解《滕王阁序》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3.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4.培养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5.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利用网络筛选信息法、总结归纳法

2. 研究创新的方法:形象描述法、改写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1.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网络信息筛选法、总结归纳法、改写法 2.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三、教材处理设计: 《滕王阁序》是一篇记述盛会的序文。是初唐文学家王勃一挥而成的千古名篇。王勃在探望父亲途中,到达洪州,正好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滕王阁成,宴请宾客,阎都督听说王勃之才,因此邀请王勃参加。作者用生动的文笔,由地理风貌到自然、人文景观,再到宴会,

层层铺叙,突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描绘出欢饮娱乐的场景;并且即景生情,抒发了他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在表现技巧上,文章的词藻极为丰富华美,其中不乏精辟之句,受到时人和后人的赞赏。文章多用典故,简练含蓄。结构也很紧凑,前后互相呼应,脉络十分清楚。 《滕王阁序》能成为千古传颂的文章,自然有它的独到之处,原 因很多,但是短短的一学时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分析,因此确立本课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 1.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2.欣赏千古名句,体味名句之美。 四、教学过程与师生互动设计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

滕王阁序试讲教案

《滕王阁序》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下午好,我是XX号选手,我今天试讲的课程是《滕王阁序》,现在开始正式上课!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板书 二、初读感知 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预习过课文,很多同学都反映这篇课文的音韵节奏比较难把握,那么现在呢,老师播放课文的录音,大家仔细听,感知在录音中名家是如何把握节奏的。 好,现在录音听完了,有没有同学注意到,咱们这篇文章的句式有何特点? 好,你来说,恩,刚才这位同学说文章的句式大多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还有一些杂言,其实这就涉及到了本文的文体,本文是骈文,骈文呢,讲究排比和对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多以四六字句为主,所以骈文也叫做四六文。 那么骈文朗读时应该怎样把握节奏呢,刚刚大家听名家范读应该有一些感触,我们来看看示例: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比如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四种:“三三式”--“孟学士/之词宗”;“四二式”--“钟鸣鼎食/之家”;“二四式”--“谁悲/失路之人”;“一五式”--“临/帝子之长洲”。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襟三江/而带五湖”;“二一四式--“龙光/射/牛斗之墟””;“四三式”--“都督阎公/之雅望”; 1.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示例诵读课文,老师抛砖引玉,先读第一段,再请六位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是离不开说话稿的。那么,对于王勃的滕王阁序,老师们是如何书写说话稿的呢? 第一篇:滕王阁序说课稿 大家好: 我说课的是题目《滕王阁序》,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看景不如听景”,因为自古以来的许多佳作所描写的画面的美已经超越了那些作者所观赏景色的美,像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滕王阁序》也同样是这样的一篇传世佳作。 《滕王阁序》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在该单元中所选的课文还有: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庄子的《逍遥游》、李密的《陈情表》。这些课文都属于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字里行间充溢着激越充沛的思想感情。 现在,我来说一下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了解作者王勃的生平与代表作品,了解骈文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典故的作用。领会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还有能够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相应的教学难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我的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课文朗诵,因为《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所以句式工整,平仄相对,比较适合在诵读中体会骈文的文体特征,加深学生对该课的印象和理解。第二个环节是课堂提问。主要是对文中比较容易回答的的问题进行提问,以此提高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自主学习兴趣。第三个环节是分组讨论。这是对一些比较难的问题进行课堂分组探讨,互相交流想法。 然后就是教学过程 对于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分为导入新课,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和课文总结四大板块。主要的课程设计如下: 第一板块是情感激发,导入新课,在讲课之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历史上的三大名楼,即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在以前的课程中曾经学过,那是描写三大名楼中的岳阳楼和黄鹤楼的名篇佳作,由此激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学习一篇关于滕王阁的文章《滕王阁序》来认识一下滕王阁。 接下来是对背景进行介绍,即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骈文的文体特征:语句上的骈偶和四六言,语音上平仄相对,用在词方面的用典和藻饰,还有对序这个文学体裁的简单介绍。

诗歌语言说课稿

《赏析诗歌语言》说课稿 吴晓冰 一、说考点 语文新考纲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其中诗歌鉴赏题这个历来让学生颇感头疼的考点,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根据考纲要求,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及思想感情这四种能力成为复习的重点。其中,赏析诗歌的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考点,近几年高考试题经常涉及这一考点。 赏析诗歌的语言的题型主要包括下面几种:第一,赏析炼字技巧,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二,找出诗眼并分析之;第三,分析诗歌语言的表达风格。 本节课就赏析炼字技巧,分析其表达效果展开教学。 二、说教法 (一)导入:什么是炼字?这是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找了一些古人炼字的佳话讲给学生听。如齐己的“一字之师”、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苏小妹的“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通过这些故事,拉近学生与诗歌语言的距离。 (二)学会抓“炼字”。先学会抓,然后才学会用书面语言来分析。从大的范围来说,古典诗歌的炼字不出炼实词与炼虚词两个方面。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驱遣之下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炼形容词,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诗的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主要就是常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这样,具象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炼虚词,虚词的运用,在新诗创作中似乎远不及在古典诗词中地位重要。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例:庚信《小园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 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鸥"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课 高安市石脑中学王勤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抒情散文。通过高一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本单元的主要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领略文言作品在抒情、叙事中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一)、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二)、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之美; (三)、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 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会赏析景物描写,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文章属骈文,句式整齐,便于诵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不断培养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讨论法。(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如作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融情于景的特点可通过师生讨论寻找解决的途径) ?对于文言文教学,必须以诵读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诵读和讨论这两种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计划分三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以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积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江南三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大家知道是哪三楼吗? 生答: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滕王阁序试讲教案-word

滕王阁序试讲教案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 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吧!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故都的秋》说课稿范文 要写好说课稿说好课就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下面是由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故都的秋》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特点及地位: 《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3、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 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三、学习方法 1、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2、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3、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4、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预习题: 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导入新课:(5分钟) (1)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滕王阁序优秀教案设计

标准实用 滕王阁序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歌舞享乐的需要。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 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课文采用这种说法。 三.时人对王勃的评价: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时人认为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而语惊四座。 四.关于骈体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高中必修《滕王阁序》说课稿

高中必修《滕王阁序》说课稿 高中必修《滕王阁序》说课稿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下面是高中必修《滕王阁序》说课稿,请参考! 《滕王阁序》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教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苏教版选修四“文以气为主”板块,课程标准对此的目标要求主要有三点,即审美情操的培养,鉴赏评价能力的形成,文化底蕴的积淀。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我在处理《滕王阁序》这这篇课文时本着以上三个指导思想,把这篇文章作如下处理:字句的阅读理解放在预习课解决,对于课文思想主题及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主要采取学生自我总结与老师点拨相结合,不占用过多的时间。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是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课标) 在对教材作整体的处理之后,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点:进一步把握文言词句的意思和使用特点;学习本文写景技巧,体会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课程标准在对学

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方面特别强调: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主要从培养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这三个方面考虑。 三、说学情(学情分析) 在设定好课文的教学目标后,我对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一般来说,经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且也具备了初步的赏析语言的能力,但选修课对学生的要求与必修课有所不同,选修课中,学生个性化鉴赏评价应更多一些,当然个性化鉴赏不排除共性的理解,并且从认知的`规律来说,共性的理解是个性化鉴赏的基础,因此这一点一定要在教学中贯通,防止学生信口开河,胡言乱语。其次,学生经过必修课的学习,虽然获得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但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全面完整地表达自己审美鉴赏感受的能力,这固然跟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关,但也与学生没有把握表达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基于以上理由,我设计的教学重点就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教学难点就是“如何把握表达技巧,完整表达审美鉴赏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环节我准备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首先是导入新课,然后是巩固预习效果,再就是诵读讨论,最后就是对鉴赏活动的总结。诵读讨论是课堂主要内容。诵读的过程可以按照“老师范读、学生品读、自由诵读”等形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新课标说课稿集全(16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文言文说课稿集全 目录 《烛之武退秦师》-----------------------2~7页 《荆轲刺秦王》-------------------------8~12页 《鸿门宴》------------------------------13~19页 《兰亭集序》-------------------------- 20~27页 《赤壁赋》------------------------------28~32页 《游褒禅山记》------------------------33~39页 《寡人之于国也》---------------------40~42页 《劝学》---------------------------------43~47页《过秦论》------------------------------48~54页 《师说》---------------------------------55~61页《廉颇蔺相如列传》------------------62~69页 《苏武传》------------------------------70~85页《归去来兮辞》-------------------------86~90页《滕王阁序》--------------------------91~97页《逍遥游》----------------------------98~102页《陈情表》-----------------------------103~108页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评委老师好!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说学情: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他们能一定程度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的是《滕王阁序》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说说我的备课思路。 一、说教材——文章蕴含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为无数后人推崇备至的《滕王阁序》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单元,此单元是古代抒情散文,篇篇精彩,《滕王阁序》尤美。它的语言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所以引导学生品味它优美的语言,领略它行文风格和语言韵味是进入这篇文章的切入点。 王勃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意志更坚,他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交织在一起。由于学生人生经历所限,未必真能产生情感共鸣。要想感受文中情感美,只能是知人论世,让学生走进

王勃的人生。 二、说教学目标——语言感悟和审美体验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内容,熟读成诵,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感受和体验文章表现出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国无纲则不立,人生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 三、说学情——激情有余,而能力不足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对生活和学习充满无限激情,可以说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但审美表达能力欠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学生认识问题肤浅,鉴于这种情况,我上课时是想利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通过熟读成诵,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美,扩大他们感受美的心胸,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难点:是学会赏析景物描写,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建议 说课(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建议说课(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语文教学必须有一种“大单元”意识,以“文本”为依托,构建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层级序列,达到文言知识结构化,教学目标明确化,课堂落实具体化,训练反馈集中化。作为必修学习的最后一本教材,通过对第二单元的学习和总结,帮助学生为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文化经典研究》的学习做好文言知识的积累,帮助学生进行下一步自主学习归纳方法,引导学生从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汲取养分,在沉思中固守精神家园。 一、该单元内容在语文教学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试行修订版)》中教学目标分析中关于“阅读与鉴赏”中阐述“文言文阅读是教学难点”,总体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本单元在引导学生积累巩固、迁移综合、鉴赏审视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均为古代抒情散文。尽管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但是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指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

读懂文章内容,悉心体会,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2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并引导学生写一些鉴赏性文字。 3 .对于文章的理解,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资料,鼓励学生探究性阅读,尊重个性化理解,拓展思维空间。 二、学情与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必修四个模块的学习应该积累了一定文言知识,掌握了一定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在本模块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梳理文言知识,并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深度,读出个性。 2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单元学习重点在于指导学生立足文本,披文入情,同时调动学生自我的生活体验,对接古人,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学习难点在于启发学生学会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分析与教学 三、课文内容分析 1 .《归去来兮辞》

高中《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初唐四杰王勃冠绝一时的散文佳作《滕王阁序》。唐代诗歌在古典文学中独领风骚,但也不乏流传千古的散文名作, 一、教材地位 《滕王阁序》是鲁人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美的真谛”的第一篇课文,借眼前之景抒发青年知识分子对辉煌前程的深深渴望和对不遇身世的无限迷惘,开启本单元重在呈现美的真谛和知识分子对人生感悟的情感门户。这是一篇骈体文。讲究铺陈和声韵,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学习这种文体,对学生提高古文学鉴赏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诗歌与散文”模块的目标要求我为本文设定了三个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重点的实词、虚词、句式,了解课文用典的作用。能力目标:积累文化知识,培养文言文的诵读能力,品味和鉴赏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情感目标:感受文中所抒发的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感情。领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一篇美文,要突出的是品读和鉴赏。品读,才能读出语言的美;赏析,才能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所以我把重点设为: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难点是学会赏析景物描写,

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二、教学方法 《滕王阁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千古奇文,教学本文,应设法引导学生对其中精美的对句、华美的辞采、丰富的典故、作者的襟怀与情志进行揣摩体味,含英咀华。然而文章文约辞微,典故繁多,又使文本的解读障碍重重,导致学生畏难情绪严重。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扫除阅读理解障碍,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鉴赏活动。 鉴于此,学习本文,我主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法和多种方式的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计划二课时完成。 (一)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读美文。 1导入。为吸引学生,引起兴趣,我设臵了如下的导入: 自古以来,江南名楼无数,但唐代文学家韩愈只对滕王阁情有独钟,他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其实滕王阁成为一座名楼,亏了一位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的一篇美文,而滕王阁也给了这个青年展示自己才华和抱负的舞台,这个青年就是王勃,这篇美文就是滕王阁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伤痕累累的绝代才子王勃,走进他的千古佳作滕王阁序。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38套

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38套 目录: 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兰亭集序》说课. 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再别康桥》说课稿. 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出辞气远鄙倍》说课稿. 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创造宣言》说课稿. 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劝学》说课稿. 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师说》说课稿. 1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1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我有一个梦想》说课稿. 1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故都的秋》说课稿. 1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1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1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1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课稿. 1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滕王阁序》说课稿. 1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2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2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琵琶行》说课稿. 2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短歌行》说课稿. 2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祝福》说课稿. 2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窦娥冤》说课稿. 2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2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荷塘月色》说课稿. 2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蜀道难》说课稿. 2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谈中国诗》说课稿. 29、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赤壁赋》说课稿. 30、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长亭送别》说课稿. 31、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阿房宫赋》说课稿. 32、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陈情表》说课稿. 33、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雨巷》说课稿. 34、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雨霖铃》说课稿. 35、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雷雨》说课稿. 36、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鸿门宴》说课稿. 37、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桂枝香·金陵怀古》说课稿 38、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定风波》说课稿 全文内容下载: 百度:星宿人才网 搜索:高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说课稿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下学期

《谏太宗十思疏》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谏太宗十思疏》,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向各位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课文简析 第四单元编选了《谏太宗十思疏》、《滕王阁序》、《师说》、《阿房宫赋》等四篇代表唐代不同时期创作成就的散文。唐代散文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的浮华之风,恢复了秦汉散文内容充实,形式自由的传统。初唐时期,虽然仍以骈文为主,但已经透出新的气息。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尽管也多用对偶句式,却不受形式束缚,笔力雄健地阐明了居安思危和积德戒奢的道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古今语词用法的对 比。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理解文章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及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学习作者用比喻排比手法正反论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3、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①诵读、领悟、背时全文。 ②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古今语词用法的对比。 ②引导学生理解“居安思危、积德戒奢” 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4、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了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但对《谏太宗十思疏》这样的奏疏还是有些难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给以指导和引导。 5、课时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新课标充分肯定“学生在阅读中应该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同时也要求教师协助他们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和强化他们的自我感觉。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课前布置学生查资料法。 因为古文中的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词或特殊句式,课文中又往往做出较为详尽的注释和解说,只要学生耐心认真地去读,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更何况在图书馆、网络上有许多解读性质的文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作战情况、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点分析等都做出了介绍和解说,只要学生花费时间和力气去查阅就可以得到。 2、反复诵读法。 古文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就体会不出它的妙处。诵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合,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 3、鼓励学生交换资料法。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找到的资料,交流自己的思想,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体现了新课标合作学习的理念。 4、引导学生质疑讨论法。

高中语文《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教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粤教版选修二,属于课程标准中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模块,课程标准对此模块的目标要求主要有三点,即审美情操的培养,鉴赏评价能力的形成,文化底蕴的积淀。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它不是教学的产物,作为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科学处理。我在处理《滕王阁序》这这篇课文时本着以上三个指导思想,把这篇文章作如下处理:字句的阅读理解放在预习课解决,对于课文思想主题及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主要采取学生自我总结与老师点拨相结合,不占用过多的时间。课堂主要教学内容是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 二、说教学目标(课标) 在对教材作整体的处理之后,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点:进一步把握文言词句的意思和使用特点;学习本文写景技巧,体会语言美;培养学生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审美情操。课程标准在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培养方面特别强调: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我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主要从培养应用、

审美与探究能力这三个方面考虑。 三、说学情(学情分析) 在设定好课文的教学目标后,我对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一般来说,经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且也具备了初步的赏析语言的能力,但选修课对学生的要求与必修课有所不同,选修课中,学生个性化鉴赏评价应更多一些,当然个性化鉴赏不排除共性的理解,并且从认知的规律来说,共性的理解是个性化鉴赏的基础,因此这一点一定要在教学中贯通,防止学生信口开河,胡言乱语。 其次,学生经过必修课的学习,虽然获得了初步的鉴赏能力,但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全面完整地表达自己审美鉴赏感受的能力,这固然跟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关,但也与学生没有把握表达技巧有很大的关系。基于以上理由,我设计的教学重点就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教学难点就是“如何把握表达技巧,完整表达审美鉴赏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环节我准备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 《滕王阁序》说课稿范文 《滕王阁序》说课稿1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的是《滕王阁序》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说说我的备课思路。 一、说教材——文章蕴含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高中生“要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为无数后人推崇备至的《滕王阁序》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文言文单元,此单元是古代抒情散文,篇篇精彩,《滕王阁序》尤美。它的语言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华彩。所以引导学生品味它优美的语言,领略它行文风格和语言韵味是进入这篇文章的切入点。 王勃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处困顿而情操不移,遇逆境而意志更坚,他内心的失望与希望、痛苦与追求、失意与奋进交织在一起。由于学生人生经历所限,未必真能产生情感共鸣。要想感受文中情感美,只能是知人论世,让学生走进王勃的人生。 二、说教学目标——语言感悟和审美体验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课文思路,把握内容,熟读成诵,帮助学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感受和体验文章表

现出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分析文中的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 国无纲则不立,人生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教学大纲要求,我设置了两个教学目标: 三、说学情——激情有余,而能力不足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对生活和学习充满无限激情,可以说处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但审美表达能力欠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学生认识问题肤浅,鉴于这种情况,我上课时是想利用他们强烈的求知欲,通过熟读成诵,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他们自己去感悟美,扩大他们感受美的心胸,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难点:是学会赏析景物描写,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设计依据:一是教学目标的要求,二是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五、教法方法与学习策略——在诵读之中体悟真情 语文核心素养对“诗歌与散文”模块是这样说的“可通过各种种途径帮助学生阅读和鉴赏,如加强诗文的诵读,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因此,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用诵读与讨论这两种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让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