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随笔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随笔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随笔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随笔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随笔

老师,我们都能行

朱小芬

科学课下,听到俞老师说:“你们班的学生真乖,上节课我一进教室,他们就主动要求让布置教室呢!”听了俞老师的话,倍感欣慰,兴冲冲走到教室一看,晕!只见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千纸鹤,一边写意派,一边抽象派,看得我眼花缭乱。再看看底下的孩子们,眨巴眨巴着眼睛望着我,眼神中流露出一丝丝兴奋、一丝丝得意,又夹杂着一丝丝渴望,我知道,他们在等着我的表扬呢!看到这些,我不禁想起了几天前,这群小家伙忙忙碌碌的样子,又是买彩纸,又是折千纸鹤的,当时还纳闷他们有何企图呢,没想到……

“朱老师,教室漂亮吗?”班中最调皮的林一帆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

“是我们自己装扮的,我觉得还可以用千纸鹤拼出‘六一快乐’这些字,来庆祝大家的节日。”

“我觉得小星星和千纸鹤可以穿插着粘,这样不会太单调了。”

“对对对,还有,我发现用双面胶的话,以后会撕不掉的,用胶水粘的话比较容易撕下来,我建议用胶水粘。”

“朱老师,其实我们都能行的,呵呵。”

……

听到这些,一种异样的情绪油然而生,这是平常总是念在嘴里的那群不懂事的小家伙吗?一年前的他们,同样激动地盼望着“六一节”的到来,看着我忙忙碌碌地布置教室,他们顶多也就打打杂什么的,因此,直到这次“六一”前夕,我还是打算自己挥手大干一场,让学生帮个小忙,可事实上……他们的能力确实不容忽视。

仔细回想一下,曾经不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吗?!记得以前班中的黑板报多数是由我来画框架,然后让学生抄抄文章、涂涂颜色什么的,顶多让几个孩子留在旁边看看出板报的流程,有一次,突发奇想把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们,看着他们写了擦,擦了写,心里又着急又烦躁,恨不得把活都揽过来。可最后还是忍住了,干脆来了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反思 《放大镜》教学反思 我对这课是这样设计的: 活动一、 让学生说说对放大镜已有的认识; 活动二、 先用肉眼观察写有钢笔字的宣纸、 写有钢笔字的作业纸、 撕开的报纸, 再用放大 镜观察刚才没有发现的; 活动三、 提供一块玻璃给学生, 观察玻璃和放大镜有什 么不同,怎样用玻璃制造一个放大镜。 学生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的作用和聚焦的作用, 但究竟使用了放大镜和用肉 眼有什么区别,在学生活动后大家都有体会放大镜更观察得更细、更清晰。对比过玻璃和放大镜学生发现放大镜比较厚,并且凸出来,那究竟是放大镜厚起到放大的作用还是凸起来起到放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来讨论,并且想方法来使玻璃有放大作用。学生都说倒水,让学生实验,水倒多了,起不到放大作用,反而滴一滴就能起到放大作用,经过这样的讨论、实验、分析,学生对放大镜是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有了深刻认识。 反思二: 放大镜是六年级微小世界单元的第一课时,对于已经很熟悉的观察工具来说, 怎样引导学生进一步地认识放大镜的相关知识,本单元安排了8课时的内容。这8 个单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放大镜下的发现。二是显微镜下的生命世界。要提高40 分钟的课堂效率,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很重要。本课我安排了三个主要流程。 一是放大镜和肉眼观察比较的不同发现。二是猜想辨别各种纸的纤维。 三是自制放大镜。各教学内容清晰,连接紧凑,便于操作。本课目标落实到三点。一 是放大镜使用方法的指导。二是对凸透镜的初步认识。三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遗憾的是我自己未能用放大镜观察到书上显示的计算机屏幕在放大镜下的红、 绿、蓝三色小点,所以这个在课堂上仅用讲解代替,不知可否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反思 现在刚刚进入春天,有些树木和草儿都发了牙,但昆虫家族还没有真正出 现。除了蚂蚁之外,蝴蝶、蚜虫等还不能进行观察。怎么办?是把这一课推后再 上,还是随机应变。我想,不管是昆虫,还是非昆虫,这节课关键是培养学生运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能力和体会放大镜等观察工具的作用,所以,还是可以上的。 于是,我布置学生带上放大镜、纸和笔,一起来到学校的草坪里,开始了这节课 的观察活动观察小动物或小植物。

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

小学科学教师学期随笔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师学期随笔教学反思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 ,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

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 ?你能说出几种啊?为更好地理解植物的根和茎做了铺垫。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搭支架》一课的教学 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小学教师作文课教学随笔5篇

小学教师作文课教学随笔5篇 小学作文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爱写作的兴趣。那作文的教学随笔都有哪些呢?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小学作文教学随笔,希望你喜欢。更多关注随笔网。 小学教师作文课教学随笔1 开学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升”到了三年级,于是,我们也从此多了一个崭新的体验——作文。最初的感觉就是无从下手,因为我虽教书十余年,但大多时间是从事低龄一二年级的字词教学,对于作文,我还生疏得很,毫无“经验”可言。于是总想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搜索一些实际的方法为己用。网上的方法的确很多很深刻,可是在实践过程中,仅凭“拿来主义”的原则不是那么容易实施的。在选择性地学习的同时,我也不断尝试一些新的方法,下面我将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克服畏难情绪,培养兴趣。 三年级正处于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在一、二年级看图写话基础上的升华,由于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很多学生往往感觉无从下手,甚至对作文产生恐惧的心理,此时,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格外关键。 在写《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这篇作文时,为了激起他们的兴趣,我是以游戏的形式导入的。我请孩子们闭上眼睛,按照我的提示,把大脑在第一时间想到的内容快速举手说出来。我先说:“你最先想到的一种水果!”孩子们通通通举起手,争先恐后说出各种水果。然后我又说:“你最先想到的一种动物!”大家刷刷刷又举起手,越玩越高兴。我接着说:“你最先想到的一个人!”孩子们兴奋地汇报着。接下来,我让他们描述一下自己刚刚想到的这个人长什么样儿,有什么特点,以便下次我们碰到能一眼就认出来。大家七嘴八舌就说开了。这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方法,让大家都有了写作的意愿。

二、深入浅出,与生活结合。 为避免给作文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我引导学生平时细心观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的素材。在写作文《我的课余生活》之前,我把他们带到大操场上了一节室外课,我先让他们自由活动,不管是体育运动还是做游戏都可以。他们马上乐开了,打篮球的,打羽毛球的,玩跨步和“木头人”游戏的……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玩得不亦乐乎。我也分别加入他们的行列,请他们教教我做那项运动或游戏的方法,孩子们一个个争抢着告诉我,能教会老师做一件事情,在孩子们的心中还是挺有成就感的。第二节课上,我结合本次习作要求,明确写“课余”的活动会比我们在课内做到的要更丰富,再把上节课给他们玩耍时拍下的照片运用教室多媒体展示,大部分孩子都觉得有话可说。我适时提醒他们最有趣的地方详细说,从亲历到交流再到书写,顺理成章,就不再那么费力了。 在写观察日记时,我提前一周让孩子们泡豆子,并让他们带到教室来每天观察并作好记录。结合我所担任的另一门课程——科学的教学,我们还去大操场捉蚂蚁,在教室饲养蜗牛和蚯蚓。做这些有趣的事情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和观察能力,为习作积累了素材,同时也让他们变得更有爱心。 三、多赏识,树信心 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是习作,与成人的写作不同,只要求小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实际,不作过高的要求,正如周弘老师说的那样“跳一跳,够得着”。并在习作中赏识他们,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训练中取得收益。 为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把孩子们平时的习作打印出来,形成一本班级读物在班内交流,看到自己的作文被编成“书”,对孩子自身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当然,老师打印作文的过程是非常枯燥和繁琐的,说“头晕眼花”一点也不夸张。

科学学科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共8次

科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一) 时间:2012年9月17日 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二) 时间:2012年9月24日 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1、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科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核心观点包括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位。既说明了这门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教学。 科学教师业务学习笔记(三) 时间:2012年10月8日 内容: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总目标: 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科学术教师业务学习笔记(四) 时间:2012年10月22日

科学教学随笔

科学教学随笔 都说小学科学是小学唯一的一门理科,科学严谨的课逻辑性强,而这恰恰是我的软肋,学校最初安排我带三年级的科学课时,我迷茫了好几天,自觉无从下手。感觉不足才得更加重视,于是,我开始了我艰难的边学边教之旅。 科学课的开放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老师知识的渊博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桶水,它对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极其严峻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上一节课,往往要求学生查找大量的资料,教师要想驾驭课堂,就得同时查找更多的资料,并且要预想到多重知识出现的可能,学生会对哪些内容产生疑问。但即使这样,课堂上还是会出现我始料不及的情况和对于我来说还很模糊的科学知识,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令我应接不暇。每每遭遇这样的情形,我会对孩子们说:“你是个好学的孩子,这个问题老师也不敢确定,我们一起查阅资料,然后交流答案好吗?”因为我知道,知识的匮乏不是最大的问题,教科学最主要的是要诚实的面对孩子,教给他们科学求真的态度。 一节成功的科学课,不但要求教师的知识要渊博,而且问题的设计也是很关键的。三年级观察花一课,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按照课本上的步骤让孩子们只测量花冠,和植株的高度,而是这样提问的:前边我们学习了测量和观察,接下来我们就来测量和观察你所带的一盆植物,(课前布置学生每组带一盆花)谁来说一说,你都想观察和测量植物的什么?对于这一发散性的问题,学生可以有很多种

回答:观察植物的叶子,茎,花瓣的形状,测量叶子最宽的宽度和最窄的地方的宽度,厚度,长度,……这样的问题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也给了学生发挥的空间。对于这个实验过程,因为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学生做起来不亦乐乎,干得热火朝天。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儿童思维开阔、想象力丰富。对学生的一些超现实或异想天开的想法或问题要给予肯定和赞赏,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新课标下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我就在讲植物时利用一节课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树,并做树皮拓片,在他们自己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以前从没注意过的事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老教师的经验方法,积极进行课后反思,扬长避短,为学生带去知识的同时也把欢乐带给他们。 科学课的教学与数语外的教学不同,后者的课堂是安静的。可科学课就不一样了。每个同学的思想不同,知识积累不同,实验又是每个同学都喜欢做的。因此课堂上不再有评优课的安静,学生也不再是规矩的。这就是科学课的随意。一个问题的提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很兴奋,每一个实验都会让他们坐不住,这时候的课堂气氛就特别的活跃,每个学生都在大声地说,生怕自己的声音别人听不到。这时候的你该怎么办?是大声的镇压,还是含笑而立?我想选择后者的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1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 王倩倩 通过科学教学与探究,我觉得上好科学课应该抓住这几点: 一、重视课前预习,学生产生兴趣 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预习的任务,每个小组都有明确分工,此时,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所以学劲十足。他们在课前准备试验材料时,在查阅相关资料时,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搞不清的问题或者许多新奇的事,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很想知道个究竟,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学生天生就好奇、好动,这些实践对他们最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课前预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二、重视实验过程,学生会学学懂 实验过程前对教学资源的筛选、加工、处理,能反映出一个老师驾驭课堂的基本功。 什么是科学?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而学生的现状是掌握的“理性的方法”不多,层次不高,往往是简单地用经验去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探究的实践养成他们用“理性的方法”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习惯,逐步丰富和提高他们的“理性的方法”。我们的教学实践,包括设计每个教学环节,选择每种材料,采取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要从这里出发来考虑,都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实施,这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解决“怎么教”这个问题的出发点,然后才是学生怎么学。特别是我们科学老师,有时我们要的材料没有,只能自己用土办法解决,只能自己在生活中随时注意,处处留心,有时办法简单,学生容易找到身边的材料,实验效果反而更好,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新的使用材料。教材只是一个范本,一个载体,只要能过滤,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分离,只要有效,就能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目标。 三、重视典型观察,学生快乐学习 前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等的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进一步升华,这就要学生亲自去观察、操作、记录……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才能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东西。 看来,科学课究竟怎么教,具体方法固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中:紧紧抓住学科的基本目标去设计教法。最关键的要把握两条:根据学科和内容的目标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思路一偏,整个课就错了方向;根据教学的基本思路找准训练重点和最有训练的内容。沿着这个路子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定能收到满意的、理想的效果的。

中小学教师教育随笔分享(四篇)

中小学教师教育随笔分享(四篇) (一): 小学教师教育随笔:换位思考 孩子犯错是很平常的事情,对大人来说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孩子而言就是天大的错误。当孩子犯错后,换一个角度看孩子,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孩子犯错往往喜欢逃避职责,这样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一个不敢应对自己错误的人,无法承担重任,也无法应对纷繁复杂的世界。 我们班上孩子,在以前,犯错是不敢主动承认的,原因很简单,怕老师责骂。之后,有同学犯错了,我没有直接骂,而是讲出他犯这个错误的后果,引导他们。此刻渐渐有人,发展到,只要自己犯错,都会主动和老师说。这些是我比较欣慰的。 小武,经过一年多教育指导,学习上用心性不稳定,纪律上改变很多,不会无缘无故去打人。上个星期五,他第一个,早早的来到学校,能够看出他对学习的激情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自己冲动性格,在没有钥匙的状况下,一脚把门锁头踢坏了。这件事,我在班上问起时,他一一承认,但是,当应对要和他爸爸讲的时候,他却退缩了。 活动课的时候,他来办公室找我,一副犯错后悔悟的表情。“老师,你能把烂掉的锁头给我吗?”我不明白他要干嘛,但是尊重他的意愿,把锁头给他了。之后,小平跑到我的办公室说:“老师,门被小武修好了。”我好奇的问:“怎样修的?”“用笔修好的。”我准备看

看小武的杰作,走上楼梯看了。用笔壳虽然插不稳,但是,也能够把门闭合。在那里,我看到了孩子小小的创造力。如果,鼓励他继续发挥自己的脑袋,发明创造,他将越来越聪明。 小平告诉我,小武害怕让他的父亲明白这件事。我特意接近小武,和他聊天,告诉他,他能主动承认错误,并且试图想办法自己解决,是一个十分有担当的人;修复门头,虽然不实用,但是,也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如今,就差应对了,你不敢跟父亲讲是因为不敢应对你爸爸。怕他明白后的反应,或者是害怕父亲失望。其实,只要你的态度诚恳,并且告诉他不会再犯错了,他是不会怪你的。主要是自己要做到。事后,他采纳了我的意见,他父亲也主动给我打了电话。 在这件事上,我并没有因为这个孩子的错误而生气。反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教育孩子的错误,要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错误。 懂得尊重,就应是青春期里孩子教育的第一课! 走向青春期里的孩子,容易燥动。德国的专家说:你能想方设法让自己的教育静下来,你就成功了!应对一群燥动的孩子,我们为师者该做的,我想不就应是煽风点火,不就应是火上浇油,若能似春风,温柔吹过耳畔,化作几滴春雨,浸入孩子心田,注入几滴成长的养液,也许我们就真的能看到满园花开的温馨,我想:这也就应属于尊重的范畴吧? (三): 人的一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修订稿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工农中心校李敏 (2013---2014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科学体验乐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 【主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案例片断】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生:各抒己见,运用各种方法使这几样物体发出声音。 …… 师:“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拨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发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在左右晃动,而拉长它时没有在动。” 生:“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尺在上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 ……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随笔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随笔 思茅三小刀荣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练习中,不可避免的有些学生会做一些不应该做的操作,例如玩游戏。Windows中自带的小游戏足以吸引他们。当然这个教师不应提倡,但是否应该严厉批评或采取惩罚性措施,我觉得也没必要,事实上,他们能把游戏从Windows的备份文件中安装出来,已经经过了一番探索而且具备了添加Windows组件的能力。为了避开教师的眼睛,学生经常在教师不注意时玩游戏,当教师靠近时,他们会最小化或关掉程序,切换到其他界面,而在许多时候,手忙脚乱,不是鼠标点不中按钮就是窗口标题栏缩进屏幕顶部无法关闭被发现。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应有的教育外,还可以将计就计,教会他们用“Alt+F4”组合键或在任务栏上右击窗口按钮关闭,还可以介绍用“Alt+Tab”键进行界面切换。我想这几项操作学生的印象会非常深刻。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学生偷着打游戏,不必特别担心这个问题,只须在学生练习时增加巡视频率,就可大大减少其概率。只是通过这样

一个实际存在的情况,在解决的过程中让学生回到书本知识,对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有一定的效果。在宽容中的情境中教学,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高涨。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差异,加上有的学生因为顾及到自己的语文、数学等成绩的不理想,总会存在着担心、畏惧等心理倾向,部分胆小的学生因此产生压力,要使全体学生均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就必须鼓励诱导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学期的指法时,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课堂学习气氛既活跃又充满竞争性。我让学生通过指法软件进行练习,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好奇心。还进行了指法和指法游戏的比赛等形式多样的练习,紧扣学生心弦,使他们玩中练,练中学。下课后,有的学生还说:“下节课我一定要超过他……”更有学生说:“老师,我要和你比……”对操作不理想的人,我解决的办法因人而异,有时我个别指导,有时让“小老师”指导,还有时让他观看其他同学的精彩表演,耳染目濡,当听到老师鼓励赞扬的话语,他们的脸上也终于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三、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一)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对学生产

小学科学教学优秀随笔

小学科学教学优秀随笔 小学科学教学优秀随笔 自新学期开学以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堂上的我,总是热情满怀地组织学生,引领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课后便及时将课堂上的精彩片段:成功方法、失败经历、灵动瞬间与幸福体验记录下来,尽管生活因此而变得十分忙碌,但我还是乐此不疲,并决定将自己这种每课一思的做法坚持下去,甚至还产生了这样一种想法:一定要抓紧时间,做到不浪费每一秒钟,以此来拉长自己的生命。 可是,在与同学们一起学习完《认识太阳》一课之后,却没有让我产生一丝兴奋,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这节课我失败了。尽管课前我同样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上网查找了大量有关太阳的知识;课堂上我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但是同学们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参与的热情并不高涨,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反思自己这节课失败的原因,我认为最主要的一点,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与之前的学习内容相比,这节课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因此不需要提前安排学生进行必要的材料准备,但是这并不等于学生不需要进行必要的知识准备,而且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知识上的准备与材料方面的准备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学生课前准备的内

容。充分的课前准备,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某些预想,比如对即将学习的知识进行猜测,或者是想象有可能出现的教学情景,或者是提出将要探究的问题等。总之,这样的准备工作,可以看作是同学们探究意识形成的开始,可以转化成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原始动力。然而在这节课之前,我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甚至头脑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错误思想,就是只有相关的操作活动才需要认真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他们开展合作探究,以实现新知识的学习。我只是知道这些,并满足于学生喜欢这样的操作活动,至于他们在活动中的思维状态,我却很少去关注。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我在学习新课之前忽视了引导学生做好知识方面的必要准备。 现在看来,对于《认识太阳》这一类侧重于知识学习的教学内容,同样适合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可以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1、在课前组织学生运用适当的方式来查找关于太阳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初步形成对太阳的认识;2、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各自搜集到的资料。这样做,既为每个人提供了参与展示交流的机会,又有效地实现了学习资源在小组内的共享,并进一步可以将这样的学习成果扩大到全班范围;3、最后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来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甚至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做,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知识上的准备,也可以称之为预习,为了增强学生预习活动的效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首先表扬他的勇气,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不要马上纠正他,而是要先鼓励他的想法中正确的地方。在平时课堂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 3、鼓励每个孩子自己动手探究 以往我们总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并按照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分工好每个人的任务,这样的分工,貌似使小组探究更高效、省时,但实际上却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小组中,往往有一大半的孩子在充当看客的角色,并不能真正融入到这个探究活动中去,甚至久而久之,有些连看客都不愿当了,顾自己在做着其他的事情。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会感兴趣,印象也会更深刻,所以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创造动手探究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份探究材料,一张记录单,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究,自己记录,之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发现。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为“放手”搭建平台 “电和磁”都是很抽象的,因为电和磁,学生都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比较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需要设计好探究活动,为“放手”搭建好平台。 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让学生从回忆组装简单的电路,调试指南针开始,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之后让学生回忆电流路径,指南针指示南

北的性质,为本课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第二,指导学生“重演”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将导线放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小磁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探究的趣味。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解释:“电可以产生磁”。 第三,如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我改变书上让学生做单一的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重新设计了以下三个探究问题: 1、你们认为怎样改变这根导线,会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些?(绕线圈、折叠、揉成团等) 2、你们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应怎么摆放导线,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 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操作,只是给学生探究的任务,让学生经历先讨论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发现将导线短路和变导线为线圈的方法可以使小磁针的偏转更加明显,学生不仅进一步证实了“电流产生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最后利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废电池”中的微弱电流,是对电生磁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从扶到放,为“放手”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引领探究思维的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 “ 我们坚信: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中不乏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背后却是对思维发展的缺失,因此,当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不能放弃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做好创造性及控制力度的协调统一。

小学科学教学随笔一 (1)

教学随笔 科学是一个过程 孙庆猛 科学课,是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 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而要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在科学课上,我正是如此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在发展学生富有个性的综合科学素养的过程中,意外地让我也有了极大的收获,更深地理解了“科学”的涵义。 (一)我们的小船 学生们纷纷举着小船来上课(这是《沉与浮》单元的最后一课《造小船》)。课前我已布置好造一艘小船了,这节课是要来比一比各自的小船:哪艘运得多。 我把装的物体分发到每个小组,先小组里比一比,选出一艘船来代表小组比赛,看着学生兴致勃勃地试着小船,我也观察到几个细节: “不行,不行,船漏水的。”这是第八小组里的学生在喊道。“把它用透明胶粘一下。”说完,小组里其他成员早就帮起了忙,小船一下子改进好了。 “你放慢点,两边都要放,要不船会倒了,水就会进去了。”这是第五小组在试小船。“为什么要在船的两头一起放货物?”我问道。“因为放了一边,小船容易倒,要进水的。”“是啊,我们刚才就是这样,小船沉下去了。”原来他们是经验之谈。 “老师,借块干抹布。”“用来干吗,是不是不小心把水溅开来了?”我边问边把抹布交给第七小组的同学。“不是,我们小组的男生放小船的时候太重太快了,把小船翻了,全湿了。”“湿了没关系啊,我们的船是用铝片做的,不怕水。”我

有点好奇,因为其他小组放的时候也有学生会不小心弄翻了湿掉。“但是船舱里湿了,有水滴,货物也全湿了。这样有水的,就比原来要重了,可能会有影响的,船更容易沉了呀。”哦,原来这样,看他们小组是求胜心切了,不过还真够细心的。……看着学生们试小船、改进小船,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亲自动手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具有真正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种实践的过程,是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过程,看学生造小船,我也深切体会到:科学不是一个定论,只是一个过程。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标准》)。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当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就是在体验在经历这一探究过程,这期间蕴含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的积极情感,而我也正是想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最终的定论。

小学科学课案例

声音的产生 教材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设计理念: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要让学生经历猜测、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获得探究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大胆猜测、尊重事实、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 教学重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实施前的设想: 在教学本课时通过观察小物体的跳动使学生领会到较抽象的振动,同时很自然地将学生的好奇、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探索奥秘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再引导学生会自己获取知识,使学生懂得凡事要通过自己的实验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养成对待问题、对待新鲜事物都要通过发现、研究而得到验证的良好习惯。通过观察、实验,学生已获得了较多的信息和事实。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到科学结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优美的音乐,猜这段优美的音乐是怎样发出来的呢?

生1:钢琴发出来的。 生2:我还听到小鸟和水发出的声音。 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 师:为了更清楚地看到喇叭是怎样发出声音的,老师今天特意请来一位“小朋友”(用乒乓球做的小人头),让同我们一起欣赏这优美的音乐。 生:好。(这时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教师把“小朋友”放置在喇叭的纸盆上,音乐响起后,“小朋友”因纸盆的振动而快乐的跳起了舞。) 师:大家知道“小朋友”今天为什么这么高兴跳起来吗? 二、发现问题,引导探究 生: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师:日常生活中,你可以举一些有物体振动而产生声音的例子吗? 师:到底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请大家动手做一做,用事实来说明,刚才发言的几位同学也请你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做试验时有两种途径供选择:(1)做完必做的试验后,可根据试验单选择做实验,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有能力的小组也可以选取;(2)做完必做实验后,自己设计其他的试验,老师下面有很多器材,你也可以来选。 三、汇报交流,验证结论 四、对比试验,感知声音 五、自主反思,巩固新知 教学反思: 有人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课堂是老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爱充满整个课堂,让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去品味自然科学,我们要用师生之间的爱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用技巧引导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