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历史

建筑历史

建筑历史
建筑历史

一、研究建筑历史的意义“抽象继承”

二、中国建筑史的成就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2.主流——木构架建筑

二、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刘致平:自然条件说

徐敬直:经济合理说

李允鉌:宗教文化说

对先进技术选择的结果

木结构存在的优势

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

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

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

d.施工模数化

e.方便修缮、搬迁

木结构的缺陷

a.木材越来越少

b.火灾的损害

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

二、木结构建筑的类型

1.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

2.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

3.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三、单体建筑的特点

1.骨架的系统“间”

2.立面趋于造型程式化

3.木构艺术造型合理——线条的优美动感(剖面)

侧脚、升起

屋面为凹曲面

4.装饰、结构、构造合一

5.第五立面独具特色

四、建筑组群布局

庭院布局大体分两种: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的两侧,依横轴线以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长方形庭院,成为四合院。四角用廊或建筑相连,封闭性较强。

先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联系为一。

五、建筑与环境

六、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文化与建筑现象两种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

2.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三、祭祀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遗址

山西夏县——夏都安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

1.遗存

郑州商城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器物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1.城市

2.住宅

3.技术发展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1.城市

2.技术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燕国下都

2.宫室——高台建筑

3.技术的发展

铁制工具——榫卯更精细

瓦广泛使用,出现砖

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

二、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1.阿房宫写仿六国宫殿

2.骊山陵

三、汉(公元前206年~ 220年)

1. 木构技术成熟

2. 斗栱普遍使用且功能明确

3. 屋顶形式丰富

4. 板梁结构、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地下墓室

四、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

1.陵墓——薄葬

2.园林

3.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建筑出现的形式最多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1279年)

一、隋(581~618年)

1.城市:大兴城

2.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最早敞肩拱桥跨度37米

优点:减轻桥身自重,减少山洪冲击力

二、唐(618~907年)

最辉煌时期儒、道、佛合一

表现形式:“和”唐风

1.唐长安

2.建筑群

3.文化交流,相互渗透扩大

4.完美、成熟的建筑体系

家具的变化

外来影响——佛教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早木构)5.“都料”

三、五代(907~960年)

停滞发展

材料上发展砖木混合结构

四、宋、辽、金(960~1279年)

(一)北宋1.李诫《营造法式》内容分五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2.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3.风格隽永,注重细部4.砖石建筑水平提高5.园林:注重个人趣味6.木构的发展:群体组合

(二)辽承接唐末文化——唐风以密檐塔为主

(三)金既有北宋纤丽,又有辽代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

(四)南宋1.园林2.城市:对南方城市发展有促进作用平江图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元、明、清1271~1911年)

一、元{1271~1368年}

异族统治

1.元大都

2.木构建筑草率

3.宗教建筑发展

二、明(1368~1644年)

1.木构注重规整和整体性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

3.建筑群

4.砖普遍应用于民间

5.园林

6.“民俗化”“世俗化”倾向

三、清(1636~1911年)

1.对西藏、蒙古采取宽容政策

2.儒教运用至极点——“夫子庙”

3.住宅丰富

4.园林

5.制度《工程做法》规定建筑等级

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概说

一、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二、城市的起源1.最初的城2.最初的市3.形成城市的条件

三、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1.城市的初生期

2.里坊制确立期

里坊《考工记》记载的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里坊制极盛期

4.开放式街市期

第二节实例

(一)都城

一、汉长安

1.选址:先从大环境考虑“四塞以为固,被山带河,金城万里。”小环境:利用秦兴乐宫发展利用龙首原高地

2.布局:革新特色

3.形制:轮廓不规则“斗城”

二、南朝建康

1.概况

2.选址:秦淮河入江口,西临长江,北枕后湖,东依钟山,地势险要,“龙蟠虎踞”

3.布局:宫城:居中居北市:分布秦淮河两岸居住区——里:为自由式街巷河网:秦淮河、青溪、运渎

4.形制:宫城三套城

利用自然地形,以山为阙(牛首山)

三、隋大兴、唐长安

1.背景:

2.布局:规整的长方形,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为皇城,集中布置官署机构和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里坊。

3.道路系统:中轴线对称,规整的方格网;全市性的干道及里坊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四、宋东京

1.概况

2.选址:交通便利,水运中心

3.布局:

4.特点:宫城居北交通以水路为主里坊、市坊解体建立厢制

五、元大都与明清北京

1.大都概况北京:燕下都,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北移,利用金的离宫

2.布局:方整:旁三门,规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道路:大道+胡同形制:三套城

3.突出成就:水系的设计水面用在苑囿空间

4.明清建设

六、明南京不规则城市布局为其特色

1.选址:

2.形制

3.分区明确

(二)地方城市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

第一节概说

一、住宅的涵义

二、研究意义

三、住宅形制的演变

四、住宅构筑类型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主要分布地:特点:

2.竹木构干阑式

3.木构井干式

4.砖墙承重式

5.藏碉楼

6.土楼

7.窑洞

8.毡包

第二节实例

一、北京四合院

1.历史背景:五朝都城,帝国风光,礼仪之邦——文化积淀厚,底气足

2.建筑布局:十足帝王气,有轴线、序列,左右对称,体现秩序、等级、尊卑

3.分析:坎宅巽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

4.评价:

二、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

1.苏南住宅的三种形式:城市官式住宅乡镇天井住宅民间小型住宅

2.秋官第尊让堂的平面布局

3.结构特点:正贴抬梁式,次间与边贴穿斗式上下层柱不对齐

4.梁架与雕饰:梁架采用月梁式,以扁作为贵,圆作次之。

三、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生土建筑:未经焙烧的原土(窑土、夯土、土坯砖)土楼:夯土建筑

1.背景:两次汉族大迁移中原迁至华南“客家”礼制观念、家族观念、风水观念是客家文化三大支柱

2.类型:一家一楼,防卫功能圆楼——承启楼方楼——遗经楼

3.特点

四、河南巩县窑洞属黄土高原,黄土厚可达100—200米,结理坚实,极难渗水,直立性极佳,为窑洞提供很好的发展条件。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紧缺,窑洞冬暖夏凉,十分经济。

1.寒窑特点:没有建筑的建筑空间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背景是大地(无限体),冬暖夏凉

2.剖面

3.类型与结构:靠崖窑: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窑洞地坑院: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在地坑各壁再横向掘窑,地坑入口设坡道。锢窑: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上仿窑洞砌筑的建筑。

4.特点分析:优点1) 经济,以土为材料2)节能,冬暖夏凉3)防火、防噪4)少占农田、植被缺点1)通风差,潮湿2)排水、抗震性能差3)施工周期长

五、安徽歙县棠樾村1.村基选址:枕山、环水、面屏2.村口、水口

六、山西襄汾丁村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歙县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歙县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但多座牌坊集于一处,成为了一个群体,却只有棠樾一处。

棠樾牌坊群是棠樾村鲍氏家族经明清两代而建成。“棠”是棠梨树,“樾”为两树交荫之下,“棠樾”意为棠荫之处,村名由此而来。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至明清,一直绵延了八百余年。该村的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庭。自宋以来,这个家族中曾出现了许多忠臣孝子和节妇。孝、忠的事迹则尤为突出,同时,这个家族又是地域文化的旺族,以富商大贡众多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出现了“上交天子,藏镪百万”号称江南首富、显赫一时的大徽商鲍志道。显赫的家族创造了显赫的牌坊,牌坊群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明代的三座,清代的四座。

棠樾牌坊群: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骢步亭--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敦本堂(男祠)--清懿堂(女祠)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第一节宫殿

一、宫殿的型制

1.“茅茨土阶”时期

2.2.高台建筑盛行

3.3.宫殿与宫苑相结合

4.4.纵向布置“三朝”《礼记》周天子与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天子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明南京宫殿五门: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二、唐代大明宫

1.历史沿革

2.布局特点

三、明清北京宫殿

1.历史背景

2.特色1)功能齐全,结构严整外朝:举行典礼、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的场所内廷:帝室生活、居住区

2)承袭南京,继续发展“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园林化和宗教渗入

3)建筑艺术成就中轴线——故宫中轴线亦为整个城市的主干线与中轴线,自永定门至大明门经宫殿轴线抵钟鼓楼

空间有序转换——一是以门为媒介,贯穿整体秩序中,起空间限定、转换与渗透作用,同时门的型制也体现等级秩序;

二是以廊庑为辅助,起功能划分、交通引导及衬托主体等作用;

三是通过不同的屋顶形式,表达尊卑秩序,强化专制气氛。局部强化的处理——建角楼以壮观

建高台突出三大殿

运用黄色和龙凤图案

运用最高等级的数字和形制

4)建筑技术的运用

供水、排水方面防火方面采暖方面

四、清沈阳故宫

第二节坛庙

一、坛庙的历史沿革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

坛庙与原始宗教的关系:伴随宗教活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脱离原始宗教信仰的范畴而成为一种有明显政治作用的设施,统治者们越来越多地赋予君权神授、宗法秩序、伦理道德等巩固政权所需要的精神内容,使之神圣化和礼制化。

二、坛庙建筑的主要内容

1.祭祀自然神

天神——天坛

地神——地坛

日神——日坛

月神——月坛“祭日于东,祭月于西”

社神(五土之神)

稷神(五谷之神)——社稷坛

神农——先农坛皇帝躬耕,祭神农

女织——先蚕坛皇后行躬蚕桑之礼,方位与先农坛相对应,或位于城北,或位于城西男耕女织社会分工在祭祀上的反映

山川神——五岳、五镇、四海、四渎

2.祭祀祖先

皇帝祭祖——太庙

百姓祭祖——祠堂、家庙

3.祭祀先贤的祠庙

三、实例(一)北京天坛

1.位置:以阴阳五行思想确定,“凡祀分阴阳者,以天地则天阳地阴,以日月则日阳月阴,以宗庙则昭阳而穆阴。”

2.布局:建筑按性质分四组——祭天的圜丘、皇穹宇祈祷丰年的祈年殿斋宫饲养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3.建筑语言

1)阴阳定律——祭天于南郊,就阳位祭天圜丘,取其因高之义威严、崇高、旷达

2)天圆地方——“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墙平面的上圆下方

内外坛墙的内圆外方

单体建筑采用圆形平面,重复使用,强化天的涵义

3)坛而不屋——天地本性纯朴自然,不尚华饰,所以人们应该依照天地的本性用最自然纯朴的东西来表达对神灵的诚意。于是积土为坛,不加雕饰。

4)数字、色彩数字——用阳奇之数、与天象有关的数字

祈年殿周长三十丈(30天)内柱:四十二二十四

圜丘:三层台面,每层之面径、台高尺寸皆用五、九作为基数或尾数

色彩——用青色代表天的纯粹性

5)强调环境的作用

6)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北京社稷坛

五色土代表方位东方青龙青土

西方白虎白土

南方朱雀红土

北方玄武黑土

中心黄土

(三)北京太庙

(四)太原晋祠(

(五)曲阜孔庙

第三节陵墓

“帝王厚葬”陵墓与宗教有密切关系。

一、原始宗教与墓葬

做梦经验——“魂灵观”——葬法:保存尸体:土葬、干尸、悬棺(魂可附体)

消灭尸体:水葬、火葬、天葬(魂脱离体进入另一个世界)

阶级社会——厚葬帝王

死后葬法体现生前的情形(地位、血缘……)

二、陵墓的组成

1.地下部分:从黄土小穴到地下宫殿

小穴——土穴木板墓室——木椁室——砖石发券结构

(父系氏族公社)(商~西汉)(东汉~明清)

羡道

黄肠题凑

2.地上部分:从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

墓而不坟——封土的坟丘——方上

因山为陵(防盗)

宝城宝顶

3.陵园建筑

三、实例

(一)秦始皇陵

1.注重形胜(选址):背山面水,形成高大雄浑的气魄

2.堆土形成方上的陵体

3.陪葬规模大

4.天文、地理图:寓意“永恒”

(二)唐乾陵

继承:1 秦汉特点四周神墙,正中开门

2.南北朝:神道

开创:3 合葬制

4.因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5.重视绿化,利用自然

(三)宋永昭陵(河南巩县)

1.八个皇帝合葬于一个范围内,陵区范围大,陵体单体小

2.地上部分:秦代的方上,四周神墙

唐代角阙、石狮、鹊台、乳台六朝石象生

3.地下部分:砖石发券结构做地下墓室

4.风水:前高后低,西北为吉向“五音姓利”说赵姓属“角”姓,西北为吉向(四)明孝陵丘陵地带没有大的兆域,创造一些独特手法

1.曲折的神道

2.陵恩殿——宝城宝顶,自然序列,对十三陵产生很大影响

(五)明十三陵

1.选址与风水:合葬——选兆域大的陵区

昌平:小气候好,形胜也不错——聚气藏风,山环水抱2.单体都有宝城宝顶和祭祀建筑

共用神道

运动过程中,山水成为祭祀

3.单体型制:方城明楼

宝城宝顶

(六)清陵分布不如明陵集中

1.建造规范,宝城宝顶为椭圆形

2.形成哑巴院

3.祭祀部分称隆恩殿

四、小结

1.从无标志到有标志,到标志很大——发展

2.陵体轴线越来越长

3.地面上的建筑群体伸展

4.越来越人工化,用建筑创造气氛,成为礼制的代表

5.越来越脱离原始神性,变得理性化,与其它建筑没有差别;晚期建筑理性化,雷同。

第五章宗教建筑

第一节概说

一、佛教与佛教建筑

1.佛教是我国比较重要的宗教

2.佛教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是大发展时期

3.最早见于史籍的佛教建筑:东汉洛阳白马寺

4.四大佛教名山四川峨嵋山——普贤菩萨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5.佛寺的组成

二、道教与道教建筑

1.道教与道家思想2.道教建筑

三、伊斯兰教建筑

第二节佛寺、道观和清真寺

一、佛寺(一)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1.建于唐大中11年(857年)

四绝:殿、像、墨宝、壁画

2.面阔七开间,进深八架椽,单檐四阿顶

平面柱网:金厢斗底槽

外出七铺作,双抄双下昂

翘或昂自斗拱出跳的次数,清称踩,宋称铺作。

出一跳,三踩,四铺作

出两跳,五踩,五铺作

出三跳,七踩,六铺作

出四跳,九踩,七铺作

名词:明架、草架明栿、草栿平闇彻上(露)明造

3.成就:

解决了大跨度的梁栿和较大的出檐

初步建立模数制

采用叠梁式与三角形屋架相结合的形式

斗拱功能合理体现宏伟博大的唐风

4.比例关系

(二)河北正定隆兴寺

1.布局

2.摩尼殿:四出抱厦

3.转轮藏殿:移柱法

(三)天津蓟县独乐寺

1.山门:面阔三开间,进深两间,单檐四阿顶分心槽

2.观音阁:减柱造叉柱造柱间设斜撑

(四)山西大同善化寺

(五)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1.组成:红宫:佛殿及数世达赖喇嘛灵塔殿

白宫:达赖喇嘛处理政教事务及起居生活的宫室

2.建筑处理手法及成就

不对称的平面、立面、错动的体量,“之”字型大踏道,锯齿形的轮廓线与周围山体相协调。

建筑建于山腰,依据山势,巨大的体量拔地而起,采用当地藏民居的收分、箭窗,不破坏整体,产生竖向构图,直插蓝天,与天接近,与山融为一体,产生宗教追求的向上的感

觉。

外观十三层,实为九层,下部做假窗,越向上越大,产生向上浮动的意味,既稳健又

有升腾之感。

错动的白宫托起红宫向上升腾与白云相接,产生飘动的感觉,在体量上强调了红宫;

色彩上与白宫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起到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红色、白色、金色等大面积色彩在蓝天的映衬下,产生圣洁、无上的气氛。

红宫上建金殿与金塔五尊(汉藏结合),突出建筑的重要性。

(六)河北承德外八庙1.历史2.普陀宗乘庙

二、道教宫观

山西芮城永乐宫

三、伊斯兰教礼拜寺

福建泉州清净寺

第三节佛塔经幢

一、佛塔

1.佛塔是为了埋藏舍利,供佛徒膜拜而作。在东汉时由印度传入,同当时已有的多层木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佛塔。

佛祖释迦牟尼80岁在传道路上重病死在树林的吊床上,弟子将其遗体火化,烧出晶莹的硬珠——舍利,分别到各地安奉,埋入地下,堆起圆形土堆。

窣堵坡(stupa):台座、覆钵、宝匣、相轮组成,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固有的重楼作为塔身,将覆钵、宝匣、相轮浓缩为塔刹。

塔刹有存放舍利、形象呼应、结构需要三重作用,既是符号,又有意义,必不可少。

结构上——压住塔顶的重物,形成更紧密的实体形式上——创造形象高耸的感觉

2.类型:

从材料上分:木、砖、石、砖木结合、琉璃、铁等(单数层)

琉璃塔如开封佑国寺塔,铁塔如湖北当阳玉泉寺塔

从形式上分:楼阁式塔(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塔中主流)

密檐塔单层塔

喇嘛塔(接近窣堵坡,喇嘛坟墓,又称“和尚坟”)

金刚宝座塔:塔下一巨大宝座,座上建五座小塔,供奉佛教密宗金刚界五部主佛舍利。

3.发展:

北魏六角形木构→隋唐方形居多,模拟木构,砖塔→宋辽金砖石塔发展高峰,仿木或砖木混合结构,渐用双套筒→元喇嘛塔→明金刚宝座塔

双套筒:木塔以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最早

砖塔以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最早

二、实例

(一)楼阁式塔

1.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建于辽代,国内现存唯一木塔。

“前塔后殿”布局

平面八角形,“副阶周匝”,内柱金厢斗底槽,双层塔壁,上下柱使用叉柱造

外观五层,实九层

2.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

建于五代,砖木结合,平面八角形

3.江苏苏州报恩寺塔

建于南宋,砖木结合,平面八角形

双套筒,木外廊,砖塔身

4.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创建于唐末五代,木构,南宋全部改为石建

5.南京报恩寺塔

明代,平面八角形,五色琉璃

“世界建筑七大奇迹之一”

(二)密檐塔

1.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北魏,最早的密檐砖塔

平面12边形,塔中孤例。

高39.8米,塔身腰部有一组挑出的砖叠涩,将塔身划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素平无饰,上段四个正面辟券门,贯通上下两段,门上作火焰券面装饰,其余八面砌单层方塔形壁龛,上段塔身12面转角处各砌出八角形壁柱,上部15层叠涩塔檐。

塔内部下段12边形,上段改为八角形,有向内挑8层叠涩,可能原有8层楼板。外观比例匀称,总体轮廓呈抛物线形,

2.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

唐代,平面四边形

原高15层,存13层,残高43米1487年,从上至下震裂,裂口一尺宽,1521年震,裂口合。历时千余年,70余次震。

(三)单层塔

1.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建于北齐,平面方形,置于三层台基之上

2.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建于隋代,平面方形(现存最早石塔,大青石砌)

四面正中开券门,塔内有中心方柱,佛像靠柱身四面设置,塔高13米,整体轮廓方直有力,比例成熟,风格简洁。

3.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建于唐代,平面八角形(国内已知最早的八角形塔)

残高9米余,塔身外壁表现出木构柱、枋、斗拱的形式,除正面开券门外,其余各面均为实墙隐出木构板门或直棂窗。

(四)喇嘛塔

藏传佛教地区流行,造型下部为须弥座,座上平面为圆形的塔身,再上为多层相轮,最上为塔顶,直接缘于印度,深受汉地楼阁影响,较多保留“窣堵坡”形式。

北京妙应寺白塔

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

凸字型台基上,再设两层亚字型须弥座,其上为覆莲,承以肥短塔身,塔脖子、十三天

(即相轮)、金属宝盖。

(五)金刚宝座塔

北京大正觉寺塔

二、经幢

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

分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

河北赵县陀罗尼经幢

图案:“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

第四节石窟摩崖造像

一、石窟

1.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北魏)

石质好,全用雕刻,不用塑像和壁画。

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希腊柱头、卷草等纹样。

早期平面椭圆形,穹窿顶,前壁开门,后壁中央雕巨大佛像,布局局促;后期平面方形,较大的分前后二室,窟顶采用覆斗形或平棋天花。

2.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北宋)

延续时间较长

奉先寺

3.甘肃敦煌鸣沙山石窟(东晋)

砾石,不宜雕刻,以泥塑和壁画为主。

二、摩崖造像

第六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第一节概说

一、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1.从利用自然到人造假山(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500年)

囿:皇帝娱乐、畋猎、巡守,天然的被人选择的地方;

台:春秋战国时期,堆土筑成方形高台,用以观赏自然的景物。

囿、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栽培、圈养

后者——通神、望天游观在其次秦:人筑假山

2.造园大发展(秦、汉)

秦:上林苑,挖池筑蓬莱岛

汉武帝:挖太液池,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山“开山筑池,一池三岛”成为皇家园林模式。

3.多元化时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郊邑园林、寺观园林兴起

魏晋玄学:对上层社会影响很大——隐世弃政、寄情山水、放荡不羁

郊邑园林:东晋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因寄所托

寺观园林:

私家园林:北魏张伦园

南朝苏州顾辟疆吴中第一园

4.宫苑竞奢,诗画园林崛起(隋、唐)

白居易“庐山草堂”

王维“辋川别业”

文人参与,不事雕琢,选址讲究,以土山为主,表达了文人气息。

5.堆山叠石艺术高潮(宋、辽、金、元)宋艮岳采用大量太湖石——“花石纲”

6.造园艺术高峰(明、清)以江南园林为代表,以有效空间创造无限的环境气氛。通过园林抒胸中之臆气。理论:明计成《园冶》明文震亨《长物志》清李渔《一家言》

二、演变手法1.1~2 摹拟自然:面积大,人工造山,山很大;2.3~4 写仿自然:土山为主,利用自然;3.5~6 抽象自然:与自然相隔离,叠石造山,赏石。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3.诗画的情趣4.意境的蕴涵

第二节明清皇家苑囿

一、实例分析

(一)北海

1.沿革:辽代燕京的城郊“瑶屿行宫”

金代离宫:大宁宫,挖太液池,筑蓬莱岛

元代:宫苑

明:向南挖南海,形成南海、中海、北海

清:规模更大

2.组成:琼华岛

团城

北岸建筑(乾隆)

东岸建筑

3.手法:建筑——轴线平行与主轴线错位关系

利于表达皇家的气氛,与宫殿有邻近性

水——拓扑关系和界面围合

视野的收与放

主体——琼华岛——有丰富的轮廓线,在体量、竖向高度上占统治地位,既是被观,又是观景地点。

多层次、多境界的追求

(二)河北承德避暑山庄

(三)清漪园

1.沿革:金建“金山行宫”

元改为瓮山,将西山泉水引到山脚,形成瓮山泊

清乾隆改称万寿山、昆明湖、清漪园

2.组成:山——入口一组轴线平行的建筑

前山

后山藏传佛教寺庙

水——后湖

昆明湖、南湖、西湖

3.主体建筑:几何轴线对位关系

水面划分:主次分明,曲折有致

成景与观景

多层次、多境界

二、皇家园林主要特点

1.规模大,选址在天然条件好的风景区;

2.几个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

3.山之眉目,开面之处,主体建筑在入口处设置;

4.平面构图:主体建筑关系是几何关系,界面围合是拓扑关系。既有皇家气势,又轻松。5.空间构图:都有主体建筑,视野收放正对大水面,主体背后为幽深水面。面对大水面有观景设施,有对景的对象,成呼应关系。整个空间设计中有园中园。

6.建筑形式与色彩:立面造型端庄,轴线关系,有皇家气势,

色彩凝重,不象南方清淡。

7.序列组织

第三节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一、基本设计原则与手法

(一)园林布局的处理手法

1.将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都各有特色,但又相互贯通,融为整体。

2.景区中的景观是多层次的:近景、中景、远景

3.多层次是通过游览路线组织起来的——序列1)环行路线:小型园林用得较多2)串联:3)辐射:4)综合型

(二)要素分析

1.堆山叠石“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可看、可游、可行、可居土山为主石山土石结合石峰

2.理水以聚为主,主从有别驳岸曲折有致,来龙藏而不露水面划分

池岸与水平相平,建筑与水面接近

3.建筑营构

4.花木配置

5.室内装修

6.楹联、匾额

二、实例

(一)寄畅园

1.选址成功

2.借景运用成功:锡山龙光塔惠山作为园内假山的衬托

3.布局:西边以山为主,将山水引入——八音涧东边以水为主

(二)留园

1.空间富于变化著称

2.布局:东部以建筑为中心,进行院落组合西部以水面为中心

3.不足之处:

(三)拙政园

1.历史:始建于明代,御史王献臣引用晋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池沼足以鱼钓……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以拙者为之政也。”

2.以景观层次丰富见长

3.不足之处:西部三十六鸳鸯馆体量过大西部水面过于平直

(四)退思园

(五)个园“春山淡恬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三、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

第四节风景建设

一、风景建设的性质1.邑郊风景名胜2.村头景点3.沿江景点4.名山风景区

二、风景名胜区广泛发展的原因

三、风景建设的原则和手法1.巧于因借2.旷奥兼用“游之适大率有二,旷如也,奥如也,如斯而已。”3.塑造意境

四、实例(一)苏州虎丘1.历史2.特点:依山势就地形而建自然景观丰富(二)绍兴兰亭(三)唐模村头理景

古代建筑技术

第七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第一节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一、台基

喻皓《木经》“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1.普通台基功能:防水避潮、稳固屋基、调节立面构图,突出体量等级的标志组成:

2.须弥座由来:宋式:仿木期,多而密的层次,细腻、纤巧的雕饰,秀挺、洒脱的韵味清式:石构的合理性,层次简化,雕饰粗硕,反映石的敦实、庄重

二、踏道

1.阶级形踏道

2.如意踏步

3.礓礤:砖石露棱侧砌,防滑

4.斜道三、栏杆

第二节大木作

一、柱

二、枋1.额枋2.平板枋3.雀替

三、斗拱1. 斗拱的演变

1) 西周——隋承托:扩大支座承托作用(令簋)悬挑:汉画像砖

2) 唐、宋——元斗拱的悬挑、承托功能日臻完善昂尾插在金檩下斗拱层层叠叠形成结构层,进深方向昂起杠杆

3) 明、清昂的杠杆作用丧失,变成假昂出檐缩小,走向装饰化、程式化、虚假化、繁缛化

2. 斗拱的组成

1) 斗栌斗交互斗齐心斗散斗

2) 拱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华拱

3) 昂

4) 枋

3.木构的模数与材分

以枋或拱之断面为基本模数,称为“材”。材之高宽比为3:2,以材高的1/15为分模数,称“分”,则材宽为10“分”。上下材之间的空挡有时用木条填上,称为栔,栔高6“分”(上下两层拱或枋之间的斗“平”加“欹”的高度,即拱与拱的上下间距)。斗拱出跳时所用材高一材一栔,即21“分”,称“足材”。

四、屋架1.举折2.梁、檩、椽

第三节屋顶

一、种类

二、做法

第四节小木作与装饰

一、门

二、二、窗

三、三、天花四、装饰

建筑与历史

建筑与历史 《现代景观建筑评价》结课论文 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 指导教师:王朋

建筑与历史 建筑是凝固的史诗。建筑的存在让历史变得可触可及可感,而不仅仅存在于口耳相传的传说里。建筑以一种沉默而低调的姿态存在,却有着不容忽略摄人心魄的存在感。建筑不仅仅是为我们提供安身之所的一隅,它在历史的洪流中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史书,或许对于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而言之一说法略有偏颇,但是建筑作为“史书”的地位却是不可动摇地。四大文明无论是我泱泱中华从远古时期穴居的巢穴到奴隶时期的殷墟商墟再到封建时期留下来的各种文物古迹,还是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古印度的神庙佛堂陵寝和古巴比伦的巴别塔遗址,无不深刻的篆刻着时代的痕迹,述说着那个历史时期的辉煌灿烂,以供后来者的瞻仰膜拜。如果没有这些建筑的存在让我们管中窥豹以之为出发点去联想,或许我们会以为那些传说只是传说而不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甚者,或许那些历史已经被湮没在时代的洪流里消失不见,那对于我们的文明而言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建筑不仅是历史的代言人,还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两河流域的一代代帝国兴衰荣辱,无尽的侵略践踏毁灭带走了多少辉煌带来了多少帝国黄昏,我们唯有从斑驳的通天塔遗址中遥想但年曾叱咤风云的帝国繁华景象。古埃及的金字塔至今为世人惊叹留下诸多不解之谜同时可窥见那个时代尼罗河上的笙歌艳舞。而我中华处处可见的文化古迹则昭示着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不同时代的建筑有着那个时代的气息,不可磨灭。 建筑,更是人们精神文明的寄托,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的人们的精神面貌。从远古时期洞穴里的壁画开始我们就有了对生活环境进行装饰的现象。或许是为了纪念或者交流,或许是为了宗教信仰,人类就开始艺术化生活环境的进程。然而建筑在艺术与美的体现的同时也忠诚的记录了人类的残忍与严苛。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大工16春《中国古建筑史》在线测试

大工16春《中国古建筑史》在线测试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现在保留下来长城,基本是哪个朝代修建的?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2.“坛”一般用来祭祀哪种对象? A. 自然神 B. 佛教中的神 C. 道教中的神 D. 祖先 3.大明宫的基本形制和布局是: A. 前朝后寝,沿中轴线左右对称 B. 前朝后寝,沿中轴线上下对称 C. 前寝后朝,沿中轴线左右对称 D. 前寝后朝,沿中轴线上下对称 4.长城城墙上的券门的作用是: A. 便于守军出入城墙 B. 便于守军出入敌楼 C. 设在城墙两侧 D. 设在城墙外侧 5.下面哪种大殿不会出现在佛寺中? A. 吕祖殿

B. 大雄殿 C. 天王殿 D. 观音殿 6.北京城里,下面哪座建筑不是位于中轴线上? A. 正阳门 B. 太和殿 C. 天坛 D. 钟楼 7.关于山东曲阜孔庙,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是天下所有孔庙的本庙 B. 由春秋时期孔子故宅演化、发展而来 C. 曾经为配合县城的发展而迁址重建 D. 现存建筑多为清朝时期按照皇宫的形制重建的 8.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 A. 大明宫 B. 卢浮宫 C. 克里姆林宫 D. 白宫 9.下面哪座关城处于长城沿线? A. 嘉峪关 B. 剑门关 C. 雁门关 D. 山海关

10.关于北京城的修建历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 北京城始建于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当时叫做“蓟” B. 金人建都北京后,称之为“中都” C. 蒙古人攻陷北京后,按照《周礼》的要求重建新城,称为“大都” D. 清军攻陷北京后,在城内大肆破坏,因此现在北京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多为清朝所建,明朝以前的几乎没有 二、多选题(共5 道试题,共30 分。) 1.中国古建筑的屋顶通常具有哪些特点? A. 屋顶为曲面型 B. 檐角上翘 C. 屋顶延伸于墙面之外 D. 多采用平顶 2.天坛中,是如何通过建筑的形制、布局和细节装饰来体现“天”的? A. 圜丘、祈年殿为圆形,四周有方形围墙,体现“天圆地方” B. 主要建筑以蓝色琉璃瓦覆顶,代表天的颜色 C. 丹陛桥南低北高,寓意步步高升、步入天庭 D. 圜丘天心石外有九重石板,象征“九重天” 3.下面哪个建筑手法并非太和殿独有? A. 重檐庑殿顶 B. 11个屋檐走兽 C. 面宽11间 D. 3层汉白玉台阶 4.长城的功能包括: A. 驻扎军队

中外建筑历史与理论

古罗马与古希腊建筑的比较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建筑特点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古罗马建筑影响 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渐趋衰落。15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19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30年代。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17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3册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当时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 古希腊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吴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现存实例进行研究,对以彩画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了解柱子的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上架部分的彩画不尽相同,应将其作为一个与上架既有联系又独立的构件进行研究。 关键司:柱楹彩画雕饰朱红暖色青绿冷色 “柱,楹也”[1]。在中国古汉语中,柱和楹基本同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按柱引伸为支柱柱塞。不计纵横也。”又《释名》有云:“柱,住也。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齐鲁读曰轻:轻,胜也。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可见,柱、楹是指竖向能支撑屋顶重量的构件。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且又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所谓“屋之主也”。古人由此赋予它很多的象征意义,于是,柱子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除此之外,尚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等,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2],更是奢华而新奇,并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柱子装饰 建筑彩画等装饰手段的产生,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审美要求和对木结构的保护作用。从考古材料和文献中有关先秦时期建筑装饰的记载,可知当时宫殿建筑中的木构件已有了彩饰、雕饰等的装饰处理[3]。文献中亦有柱子装饰的记录,虽然有限,却也可以看出端倪。《春秋·谷梁传》卷三记载:“(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恒宫楹。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从这句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柱子装饰的样貌:(一)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二)柱子都是以单色涂刷为主,不作或只作局部彩绘[4]。(三)柱子刷饰的颜色多种多样,有刷红黑、青、黄等不同颜色的,不象后世,基本上是以朱红色系为主,到明清时期,柱子更是一律刷红[5]。(四)柱子上涂刷的色彩根据礼制的要求,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不得僭越。春秋时期,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黑、青、黄。 秦汉是民族大统一时期,特别是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为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保障,而且礼制的约束相对松弛,僭越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其时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装饰成风。根据有限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汉代建筑柱子装饰的特点:(一)汉代重要建筑的柱子装饰是雕、绘并用的,但雕饰更为突出,雕刻技术已极为成熟,并被广泛使用[6],这一点可求证于画像石与画像砖。如山东微山县两城和曲阜县旧县等出土的画像石,都很好的印证了“雕楹”之说(图1),画中柱子满雕波浪纹或出形纹,说明汉时贵族建筑之柱大多通身雕刻几何形纹样以作装饰。彩绘的技术还不太成熟,应用范围也不如雕饰广泛。(二)雕饰一般以剪影式浮雕方式在柱子上满雕纹样;也有雕刻之上再施彩的手法,以朱色为多[7];还有雕刻上施铜漆的方式[8]。(三)柱子彩饰还是以单色通刷的方式为主,也多用丹朱之色[9]。虽然汉代柱子饰色也是以丹为贵,这是袭自周礼的传统,但并不被严格遵守,民间也常有用丹朱之色的。(四)重要建筑的柱子经常绘有各种纹样,图案题材与当时所流行的装饰题材一致,多为云气、花卉、符瑞辟邪等[10]。(五)除雕刻彩画以外,也有不少王公贵族的府第用金玉、锦绣等包裹柱子的装饰手法[11]。 可见秦汉时期柱子装饰手法远比先秦时期丰富且复杂,装饰部位也出原来的几处重点部位到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摘 要:高层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它是城市的灵魂,是现代都市形象 的代表。这日渐增长的高楼大厦不断的拓展着人类居住的空间,却侵蚀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它给人们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这百年中,高层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研究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查阅与高层建筑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来探讨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关键词: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发展趋势 The History and Tendency of the World High -rise Buildings ABSTRACT 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and strength, it is the soul of the cit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dern city image. This growing high-rise buildings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pace of human living, but eroding people's living space, it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people's lives. In recent centuries, the high-rise building has created record,one after another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 the data and the dat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are studi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spect of the high building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the development history,tendency 目录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一、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 二、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三、适用对象:文物保护技术、考古专业三年级本科生 四、计划课时:36课时 五、计划学分:2学分 六、任课教师:刘成 七、教学简介: 本课程从中国历史上史前到清代出现的种种代表性建筑、建造活动、著名建筑师等建筑成就,介绍如何识别各个时期的建筑特征,剖析形成这些建造活动与建筑成就的社会、宗教、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影响因素。其次,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来认识建筑语言,使学生形成对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加深对建筑文化的理解。最后,培养学生形成关于建筑历史与传统文化之间密切关联的基本观念。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课时安排 第一章概论(1课时) 第一节建筑与建筑学 第二节建筑物的分类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分期 第二章新石器时代建筑(1课时) 此间的建筑发展是极其缓慢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祖先从艰难的建造穴居和巢居开始,逐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筑满足了最基本的居住要求。这个时期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开始。一切因地制宜。大约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考古发现大量房屋遗址,因为气候,地理,材料条件的不同,营造方式也多种多样,代表性得分为: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的干阑式建筑和黄河流域的木骨泥墙房屋。

第一节穴居 第二节巢居 第三节干阑式建筑 第四节木骨泥墙建筑 思考题: 1、试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2、描述人类智慧在营造空间方面的成就。 3、思考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与后来形成的不同建筑形式之间的必然关系。 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战国建筑(6课时) 这个时期为古建筑萌芽时期,从满足居住需要之余,开始有了阶级,国家,政治方面需求,有了等级的差别。夏代出现了夯土建筑,商代的高台夯土建筑和殿堂建筑,到西周发展成有中轴线的对称式四合院结构的建筑,加之西周瓦的发明,三合土的应用,排水设施的构成,这个时期就形成了以檩架、梁柱为主体的中国特色的古建体系。 这个时期是在政治的需要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对环境地理树木的科学的充分的利用。 第一节夏代建筑 1、夏文化与其区域 2、夏朝城址 第二节商代建筑 1、商代文化背景与经济发展 2、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 3、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建筑 第三节西周建筑 1、周文化与礼制制度 2、最早的四合院—陕西歧山风雏村 3、干阑式建筑—湖北圻春遗址 4、西周建筑成就

中国古建筑常识

古建常识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概述 中国古建筑从原始社会开始,即以木构架为其主要结构方式,在这历史长河中,一脉相承。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平面布局、立面形式、构造方式、建筑风格诸方面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可谓千姿百态、千变万化、流光异彩。 木架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 1.取材方便 2.适应性强木架建筑是由株、梁、檀、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塌”之谚。 3.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多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 中国古建筑有其完整的木构架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以抬梁式、穿斗式为主。 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代就初步完备了,后经不断提高,产生一套完整比例和做法。此种木构架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檀条,梁上在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跟。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结构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木架构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檀条方向,在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框架。这种木框架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区。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斗拱的应用。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迭装配而成的组合部件。斗拱至迟在周朝初期已有在柱上安置坐斗,承载横枋的方法。至汉朝,成组斗拱已大量用于重要建筑中,斗拱形式不止一种。经过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斗拱式样趋于统一,并用拱的高度作为梁枋比例之基本尺度。后来匠师们将这种基本尺度逐步发展为更周密的模数制,就是宋《营造法式》所称的“材”。“材”分八等,而每等“材”又分十五分,以十分为其宽。根据建筑类型先定材的等级,然后构件的大小、长短和屋顶的举折都以“材”为标准决定。至明清,模数制在大式建筑中变为以斗口为基本权衡单位,在小式建筑或无斗拱大式中以柱径为基本权衡单位。 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的关系,只有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枋上安装斗拱。斗拱最初用以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承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其它节点上,而出檐深度越大,斗拱层数就越多。斗拱具有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因而以斗拱层数的多少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 二、明清建筑的主要形式 我国现存的古建筑实物中,明、清建筑站着相当大的数量,它们是我国文物

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浅谈建筑设计与历史传承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建筑设计过程中如何传承历史,提出了历史传承主要的两个方面,即地域性的传承与文化性的传承,并结合实例进行浅析,力争对于建筑设计中历史的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文化性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how to design buildings inheritance history, puts forward the main historical heritage of the two aspects, that is, the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and the culture heritage, and combined with the guide-subject examples, and strive for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the inheritance history play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reg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何镜堂教授说过:“传统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因此,我们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对如何传承历史进行思考。建筑设计,要在继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我们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论中国建筑的历史与未来发展方向

论中国建筑的历史与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中国各地的古建筑风格极具民族特色,各建筑设计专业的整合,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资源能在建筑系统内部有序的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能、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而在建筑外观方面,因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入,建筑形象必将再次飞跃。 关键词:中国建筑,历史,发展方向 建筑特征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形成的。 中国地域辽阔,南北东西,各个地方的地貌、气候、地质、水文条件差异巨大;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名民族的生活环境、文化传统各有不同。由此导致中国各地的古建筑风格极具民族特色,在住宅构架方面,北方的抬梁式,如北京四合院;南方的穿斗式,如云南白族和彝族、皖南、江浙、江西一带的住宅群;竹木构干阑式则主要分布在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木构井干式建筑主要分布在东北、云南等林区碉楼式建筑分布地在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土楼分布于福建、广东、赣南等地;窑洞分布于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阿以旺分布地为新疆南部;毡包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而砖墙承重式建筑范围最广,分布地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以山西、湖北、河北、河南、陕西、安徽等省为主。加上各地不同时期修建的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各种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中国的建筑形式与功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 而古建筑在建筑外观方面,更是形态各异。从建筑的台基、踏道、栏杆、铺地,到构成建筑主要结构的柱、梁、枋、檩、斗拱,到各种颜色、形态、材料均不同的屋顶,到遍布在建筑室内和室外的小木作,无一不为建筑增美添色。汉代的高颐阙屋脊、覆斗形天花、卧棂栏杆、八角柱等;南北朝的云冈窟、北朝造像碑、敦煌窟、莲花柱;隋、唐、五代的壁画、大明宫、大雁塔门楣石刻、佛光寺大殿;宋、辽、金代的独乐寺观音阁、宁波保国寺、苏州罗汉院、金代墓塔等。而因为历史遗留问题,使得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少之又少,最为完整的,当数清代建筑。清代北方官式建筑中的大木作,兼及瓦作、石作、小木作、彩画作等做法。其中大木做法可分为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使用斗拱的大木大式建筑又称为殿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可使用周围廊、单檐或重檐的庑殿、歇山屋顶、筒瓦或琉璃瓦屋面、兽吻和斗拱。以北京的故宫太和殿为例,由檐柱、金柱、额枋、由额垫板、挑尖随梁、挑尖梁、平板坊、博脊枋、走马板、正心桁、挑檐桁、七架梁、随梁枋、童柱、双步梁、单步梁、脊瓜柱、脊角背、扶脊木、脊桁、金桁、隔架科、檐椽、溜金斗拱、井口天花等大大小小几十样元素构成。 中国建筑发展到了近代,此时的中国社会已进入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转型期,而因为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租界的设立、通商口岸的开辟、港湾租借地、铁路附属地的圈占,像上海、天津、汉口、青岛、大连等城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影响魏晋南北朝园林发展的因素分析 (16级艺术设计2班陈虹纲) 内容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史上重要的转折期。在此期间,不但皇家园林继续发展,同时,私家园林也有了发展,寺观园林等新类型出现。园林的本质也有了新变化,开始追求陶冶情操,安顿心灵的精神需求。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山水特征由此显现,为后期的繁盛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包括政治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经济,技术等。本文着重阐述这一时期影响园林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一时期各类园林的特征,整体把握这个园林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深化对中国古典园林的认知。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园林,影响因素,建筑风格,庄园经济。 引言 我国山水式风景园林在秦汉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重大发展。一方面由于贵族豪门追求奢华生活,以园林为游宴享乐之所;另一方面,士大夫玄谈玩世,以寄情山水为高雅,从而促进了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兴盛。南北朝时期,除帝王苑囿外,建屋宇,或重岩复岭,或深溪洞壑,模仿自然山水风景,使之再现于有限空间内的造园手法。 正文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朝代频更、社会动荡的时代,国家也处于一个长期分裂的状态。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西晋得到短暂的统一,但至东晋以后呐,十六国与南北朝之间,阶级矛盾和名族纠纷错综复杂,战争频繁。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持续不断的社会动荡,也就引起了社会思想的变化。文人士大夫打破了汉末腐朽的经学束缚,开始关注自身的精神修养与体悟,提倡个性张扬,玄学也就由此诞生了。而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格局也由此受到强烈的冲击,诸家思想在此时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思想界呈现出自战国以来又一次自由、活跃的局面。自晋以后,士族文人多鄙视礼教的虚伪而崇尚老庄,追求纵欲放达的生活以及超然物外的精神,清谈之风弥漫一时,玄学盛行,强化了当时人们的思辨特征及理性意思。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佛教在这一时期又去统治者的提倡而得到迅速发展,这对当时和之后社会影响深远。另外,这还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中原之外的不断渗透,丰富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形态。正是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

国外建筑发展史

国外建筑设计发展史 新石器时代末,人类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由于拥有了大量奴隶劳动力,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因此开始。在这个时期,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蓬勃兴起。其中,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历经2000多年被继承下来,成为欧洲建筑的渊源。 人类历史上各种类型的第一批巨型建筑产生于埃及,包括宫殿、府邸、神庙和陵墓。所有建筑物都是以巨大的石块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宏大的工程规模和精细的施工质量,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古代埃及的建筑以金字塔为代表,反映了当时的几何、测量和起重运输机械的知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典雅端庄、匀称秀美是古希腊建筑典型的美学特征。鼓希腊建筑一反古埃及建筑宏大雄伟的风格,所产生的建筑设计艺术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古希腊建筑将朴素的形式与人体活动相适应的尺度完美地结合,并通过材料与施工以及相适应的装饰得以充分体现。其中的帕提农神庙(公元前447—438年)是西方建筑史上的瑰宝。 帕提农神庙 第1/7页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建筑的类型、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过希腊。古罗马人发展了拱券和穹隆结构的技术,并开始使用天然混凝土材料,以取得高大宽广的室内空间,而从希腊引进的柱式则成为建筑上的装饰,这是古罗马建筑最大的成就。虽然罗马建筑不如希腊建筑精美,但以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形制成熟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著称。代表作有大角斗场、万神庙、卡拉卡拉浴场等等。其中面积最大的温水厅用三个十字拱覆盖,是古罗马

结构技术的代表而三层叠起连续拱券输水道则被认为是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因此,古罗马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角斗场 第2/7页 万神庙 由于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遗产,同时吸取了波斯、两河流域等地的经验,所以拜占庭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了新的建筑结构形式,这就是在教堂建筑中有4个或更多的柱墩通过拱券支撑穹隆顶的结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一)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二)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三)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四)隋、唐时期的建筑,既继承了前代成就,又融合了外来影响,形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阶段,并远播影响于朝鲜、日本。 (五)宋、辽、金时期建筑的发展与《营造法式》的颁行这部书的颁行,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到了宋代,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 (六)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大体上保持着中国统一的局面。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届尾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高潮了。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特征有三:其一,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的统一。艺术价值高的建筑,也同时发挥着维系、加强社会政治伦理制度和思想意识的作用。其二,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其三,总体性、综合性很强。往往动用一切因素和手法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从空间组合到色彩装饰都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抽掉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影响整体效果。具体表现为:(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五)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完整版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 及发展趋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世界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 摘要:高层建筑是人类智慧与力量的结晶,它是城市的灵魂,是现代都市形象的代表。这日渐增长的高楼大厦不断的拓展着人类居住的空间,却侵蚀着人们生活的空间,它给人们生活带来深刻的变革。这百年中,高层建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记录。研究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查阅与高层建筑有关的数据和资料,来探讨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关键词:高层建筑,发展历史,发展趋势 The History and Tendency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 ABSTRACT The High-rise building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wisdom and strength, it is the soul of the city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odern city image. This growing high-rise buildings continue to expand the space of human living, but eroding people's living space, it has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people's lives. In recent centuries, the high-rise building has created record,one after another .The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world high-rise buildings, the data and the dat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are studied,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Prospect of the high building are discussed. Key words:High-rise building,the development history,tendency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 ..................................................................... 一、引言 (3) 二、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3) 起源 (3) 世界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 (3) 高层建筑发展的四个时期 (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