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是充分反映专业发展走向和建设水平,全面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构建创新教学体系,拥有优秀教师团队和优良教学条件,建有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富有丰富教学改革经验与成果,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示范性专业或特色鲜明的专业。为了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步伐,突出我院专业优势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根据国家教育部、xx教育厅相关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一、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院建设5个左右教育教学思想先进,人才培养方案富有创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建设、改革、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在省内达到高水平,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建设10个左右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同时,建成1~2个省级品牌专业,2~4个省级特色专业。

(二)通过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为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为建成具有省级示范水平的高职xx创造良好条件。

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

(一)遴选原则

1.优化结构,强化服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要有利于促进xx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形成优势;要有利于xx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要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有利于调动各系部的办学积极性。依据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xx

专业现状,优先遴选具有行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示范引领优势的专业,优先遴选与江苏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特别要重视遴选社会急需的高技术应用性专业,进一步提高xx的服务能力。

2.突出重点,强化优势。根据xx专业建设规划和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整体规划,突出专业发展重点,择优重点建设,不断强化专业优势。

3.坚持标准,强化成效。根据申报专业的改革建设成效和整体办学水平、对社会的贡献、社会声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坚持标准,注重成效,择优遴选,公平竞争,宁缺毋滥,不搞平衡。同时,鼓励特色和优势竞争,以促进形成和体现专业建设特色、系部发展特色和行业经济特色。

(二)遴选条件

院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应是系部多年重点建设并已取得较显著成效的专业。

1.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应具备以下条件:

(1)教师队伍优

专业带头人应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副教授(高级讲师)及以上职称,所学专业对口,担任过该专业2门以上主干专业课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知名度,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成果突出。

教师团队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能力结构合理,形成梯队,整体素质高,教师个体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高的研究能力。专业教师在教育研究和科技研究方面均已取得较显著成果。

(2)教学条件好

专业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建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实验基地,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氛围,设备先进,软硬配套,经费投入充

足,实验、实训基地实行开放管理,图书资料齐全,已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

(3)培养模式新

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职业岗位和职业核心能力、专业核心课程与主要实践环节明确,培养方案富于创新,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较科学完善。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灵活多样。专业建设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措施得力,取得显著的成效,专业设置与社会急需相协调,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与用人标准相协调,技能训练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协调。

(4)改革力度大

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整合教改成果,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更新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突出实用,跟踪科技发展,及时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丰富课程内涵。课程开发准确、科学,具有鲜明的技术特征和较高的技术含量,努力构建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时代特征、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突破学科型教材程式,主编公开出版教材或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及考试改革,积极施行“职业行为导向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行双证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5)服务能力强

能紧扣社会发展需求,紧扣行业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明确专业建设定位,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相关行业企业有较密切联系和有效合作,开展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较好地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特色建设,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强,深受社会和市场欢迎,已培养出3届毕业生。

2.院级品牌专业建设点应具以下条件:

院级品牌专业建设点除应符合以上5个条件外,还须具有较高的显示度和认同度。

(1)师资队伍建设。拥有院级及以上重点培养或重点表彰的优秀教师。

(2)课程、教材建设。建有省级或院级精品课程,建有院级精品教材或院级精品教材立项建设项目。

(3)教学改革。近5年获得过院级及以上教学改革立项课题,或获院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项。

(4)实践教学。建有设备先进、数量充足、环境优良、管理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及先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实践技能培养和考核体系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很强。

验收合格的院级特色专业经两年以上建设,若成效显著,可申报院级品牌专业建设点。

(三)遴选数量

按照科学布局、优化结构、突出重点的原则,考虑xx专业现状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拟首批遴选2~3个院级品牌专业建设点,3~5个院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后逐年开展遴选工作。

(四)遴选程序

1.系部申报

各系部将申报材料汇总报至教务处。

2.专家评审

申报材料经初审后,xx组织专业评审委员会,对所申报的专业进行实地考察、现场答疑、论证评议,评出结果,并公示征求意见。

3.审批公布

专家评审的结果经xx审核批准后,正式发文公布。

三、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管理

(一)凡遴选入围的专业,可使用“xx品牌专业建设点”或“xx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待验收合格后方能正式使用“xx品牌专业”和“xx特色专业”的称号。

(二)院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实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各专业建

设点要凝聚全体教师,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面向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建

设目标,理清专业建设思路,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教改成果,制定

专业建设实施计划,落实建设任务,尤其是在教师队伍建设、培养方案优化、

课程改革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改革及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结合、人才

培养模式等方面,深入改革,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团结拼搏,在创“品牌”、出“特色”上狠下功夫,确保建设成效。

(三)各系部要加强对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工作的领导,加强研究,加强指导,加强检查,加大工作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切实抓出成效,以带动和促进其他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四)xx对院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在招生计划安排、人才引进、

师资培训、经费和奖励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五)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所需建设经费主要由学校负责。按照特

色专业建设点、品牌专业建设点分别资助不同级别建设经费。被遴选为省级特

色专业和省级品牌建设点的会有追加经费;被遴选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

国家级品牌专业建设点还可再追加相应的建设经费,如特色专业建设点被遴选

为同一级别的品牌专业建设点只补全两个建设点的差额部分。品牌、特色专业

建设点建设经费分三期下拨,第一期启动经费在立项后下拨;第二期建设经费

在立项后一年经中期检查后视检查情况下拨;第三期结题经费在验收结束后视

验收情况拨付。经费分配比例如下:

(六)院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周期原则上为2年。在总体

规划的基础上,每年1月要制定出本年度的专业建设工作计划,分解任务,逐

步落实,期中期末要检查,及时调整,抓紧建设。年底作出总结,并上报xx。

(七)对于院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建设成效突出的,xx将给予奖励,并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对于不能按计划进行建设、达不到预期建设目标的,提出批评,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将由专

业评审委员会研究撤销其专业建设点,并追究系部和专业负责人的责任。

(八)xx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要加强指

导和管理,定期检查,按时验收。

(九)xx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按照院级教科研课题对待。

四、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验收

(一)验收标准:见附表

(二)验收程序

1.系部向xx提出书面申请,并对拟申报验收专业的改革、建设和管理情

况进行全面总结,提交自评总结报告和有关材料。特色专业要提出有关项目的

特色总结报告。

2.教务处组织专业组进行检查、评议。

3.xx依照xx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标准,组织专业评审委员会以实地考察

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估验收。验收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

4.经验收达到或超过xx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的专业,由xx正式授予相应称号,并向全院公布。院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称号的有效期为5年。

五、申报要求

(一)申报材料

1.提交《xx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申报表》一式三份。

2.相关佐证书面材料1套(包括专业建设情况介绍、培养方案计划、有关获奖材料和相关表格等)。

(二)材料要求

1.申报材料应内容精练,重点突出,全面详实反映专业现状。

2.所有材料均应内容真实,数据准确。

3.材料按统一格式A4纸双面打印或复印。

4.装订整齐,按专业装袋上报。

5.对于申报材料,原则上不再退还,请做好备份。

(三)申报时间

按照当年申报通知要求,提前报送,过期不候。

六、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自颁发之日起执行。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是充分反映专业发展走向和建设水平,全面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构建创新教学体系,拥有优秀教师团队和优良教学条件,建有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富有丰富教学改革经验与成果,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的示范性专业或特色鲜明的专业。为了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步伐,突出我院专业优势和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根据国家教育部、xx教育厅相关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一、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一)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全院建设5个左右教育教学思想先进,人才培养方案富有创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建设、改革、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在省内达到高水平,具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建设10个左右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同时,建成1~2个省级品牌专业,2~4个省级特色专业。 (二)通过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益和在国内外的竞争力,为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经验,为建成具有省级示范水平的高职xx创造良好条件。 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 (一)遴选原则 1.优化结构,强化服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要有利于促进xx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形成优势;要有利于xx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要有利于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有利于调动各系部的办学积极性。依据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xx

大学品牌、特色专业遴选与建设实施办法

大学品牌、特色专业遴选与建设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专业建设,积极培育省级、校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提高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有关文件的精神,制订本办法。 一、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一)品牌专业是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建设、改、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在省内达到领先水平,在国内达到一流水平,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得到社会公认的专业;特色专业是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学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到2010年,建成8个左右的省级品牌专业,建成12个左右的省级特色专业;到2020年,建成12个左右的省级品牌专业,建成20个左右的省级特色专业;建成一批校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二)通过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

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二、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 (一)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点 省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点一般从校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中遴选,按照有关文件通知的精神来落实相关工作。 (二)校级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点 1.遴选原则 (1)科学布局,优化结构。校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遴选要紧密联系学校学科建设规划与发展趋势,依托优势学科,主动适应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的要求。 (2)坚持标准,公平竞争。根据申报专业点的整体办学水平、社会声誉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依据标准,择优遴选,宁缺毋滥。 2.遴选条件 (1)校级品牌专业建设点需至少已有三届毕业生,校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须至少已有一届毕业生,且毕业生质量较高,综合素质良好,就业率高,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好。

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为加强学校重点专业的建设和管理,促进学校专业建设工作有序进行,建成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的重点专业,提高我校综合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重点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行业、产业现状与发展要求,坚持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质量相结合的原则; (二)重点建设和扶持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学术水平高、社会适应面广、具有产业、行业特色和社会效益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 (三)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四)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及整体专业建设要求,坚持重点专业与一般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二、重点专业建设的组织 (一)教务处负责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的规划、立项、评审、经费划拨、经费预算的审批、经费使用督查、学年检查及验收工作。同时负责省、国家级重点专业的推荐与管理。 (二)各二级学院应成立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小组。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小组由各二级学校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专业骨干教师等组成,负责组织本专业建设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确定重点专业建设的申报,进行建设任务的分解与落实,审批重点专业建设方案,审核年度

经费预算及支出。 (三)重点专业建设实行专业负责人负责制。重点专业建设应确定专业建设负责人,负责本专业建设项目的申报,建设方案的制定,建设任务的分解与落实,经费的预算、使用和日常管理等,并定期向学校上报专业建设进展情况。 三、重点专业建设立项评审的基本条件 (一)具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及一定的专业辐射面,学生志愿填报率、毕业生就业率较高,有一定的招生规模,人才需求市场前景较好;对相关学科和其他专业有一定的支持度,学生受益面较宽; (二)在省内同类专业中有一定(潜在)优势,适应本省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并与产业发展结合紧密; (三)有科学可行的专业建设规划,建设任务明确并落实到人,有合理的经费预算方案。 (四)专业负责人必须从事本专业教学,且具有高级以上技能等级,有一定的专业研究方向,教科研成果突出。 (五)专业的师资结构较好,专任教师比例较高;近三年的教科研成果较多;实训设备及图书资料较齐备;教学文件齐全;教学管理到位;注重教材的合理选用,并有一定的自编教材;近三年学生的获奖率、就业率较高,违纪率较低,毕业生的社会反映较好。 四、重点专业建设的申报与审定 (一)重点专业建设的申报与审定程序为:专业负责人提出申报,各二级学校组织初审并推荐,教务处审核,教学指导委员会评审(教

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

专业群建设管理办法 为了加强我校专业群建设,保证专业群建设质量,使我校专业群建设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增强学校办学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校持续发展,特制定此管理办法: 一、专业群建设的组织领导 专业群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为做好此项工作,在抓好专业群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各专业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专业群建设有章可循。 学校成立校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全校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及对各专业科专业群建设的评估与验收;各专业科成立专业群建设工作组,负责本专业科的专业群建设工作;教务处负责协调和督导。专业群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事关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是学校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确保学校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专业群建设的措施 (一)重点专业群的建设 1.确定重点专业的原则 我校重点专业应为体现学校办学方向与特色的专业;应为我校诸专业中,办学条件较为雄厚的专业;应为紧贴市场、适应需求的专业。 2.重点专业的确定 我校重点专业的确定首先由各专业科正充分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结合上述原则,确定拟定专业,教务处在各专业科上报拟定专业基础上.提出具体意见提交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遴选确定。 3.重点专业建设 学校对重点专业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使之成为我校的“品牌”专业:对新确定的重点专业采取分期分批投入建设经费,其中首批建设经费定为每个专业10万元,三年为一 个建设周期,经费投放第一年5万元,后两年分别为3万元、2万元。 建设经费主要用于教师队伍的培养、实验实习设施的建设以及实验仪器设备的购买等。 (二)精品专业及教改试点专业建设 1.确定的原则

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教学立校”战略,加强对学校专业建设和管理,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实行分类指导,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注重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形成专业建设的亮点与改革特色。提升传统专业,做强优势专业,突出特色专业,扶持新兴专业,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结构与布局,全面推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工作,推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第二章专业建设的原则 第三条需求导向原则。落实学校“扎根丽江,服务滇西北,立足XX,面向全国, 融入一带一路”办学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建设的发展,力求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第四条条件保障原则。充分保证专业建设发展对师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教学用房、教学经费等条件的基本要求。 第五条结构优化原则。对照教育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通知,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足学校可持续发展,加强整合与调整,优化专业,避免专业同质化,以形成布局合理、适应性强的专业结构。 第六条规模适度原则。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及发展规划,坚持专业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相结合、需求预测与办学实际相结合、建设专业与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相结合、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促进规模效益协调发展。 第七条突出特色原则。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不断加强对各专业的改造与提升,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坚持调整与改造,淘汰与增设相结合,促使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和一般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办学特色为主线的专业群,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第八条持续建设原则。以促进专业长效发展为目的,建立相关制度体系,积极开展优势专业建设,参照本科专业建设标准,遴选建设一批一流专业,逐步形成专业建设与发

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办法

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科专业建设与宏观管理,促进学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效益与特色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与人才培养规划,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及有关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有利于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学校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条专业设置与调整,是学科建设与发展、建设重点学科的基础,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地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一定优势、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专业,有利于凝炼学术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促进学科发展。 第二章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总体要求 第四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适应和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需要

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围绕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群,合理布局。 第五条学校设立专业设置评议专家组,根据现有专业设置情况、学校发展需要,对拟申报增设或调整的专业进行评议与指导。 第六条专业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应控制在省教育厅核定的申报数以内。各学院原则上三年内增设专业数不得多于2个。 第七条学校鼓励学院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围绕XX省和合肥市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成长性产业,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匹配度高的应用型专业群,合理设置和建设新兴、边缘、交叉专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促使现有专业形成新的生长点。 第八条专业目录中被教育部归并专业、控制申报专业,原则上不允许申报。如新增专业为省控专业,每申请新增一个专业的同时,应相应调整、撤销1个原设专业。 第九条专业设置实行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学校对现有专业开展评估,对社会需求量不大、教育质量达不到相关要求,或经整改后仍然没有显著起色的专业,学校逐步采取减少招生数量、暂停招生、停办等措施。

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为促进我校教育协调发展,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支持和鼓励各专业加强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逐步打造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充满张力的专业结构和具有活力的专业建设与发展体系,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强专业设置引导和调控,建立健全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逐渐形成与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相适应,与行业相匹配,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结构体系,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主动适应和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校实际,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构平衡和良性互动。 (二)前瞻性原则。适应知识创新、技术进步以及行业发展的需要,以高度的社会发展敏锐度,适度超前部署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 (三)促进内涵建设原则。以学校学科优势和办学传统为基础,以办学定位、行业发展、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坚持调整与改造、淘汰与新增相结合,促使重点、特色和一般专业互相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一批理念新、实力强,能在各方面起示范引领作用的品牌专业,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四)改革创新原则。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及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坚持专业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相协调、需求预测与办学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专业建设管理良性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学校专业建设总体工作由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负责,日常协调工作由教务处负责,具体建设工作由专业部负责。有关职责分工如下: (一)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校专业建设工作,对专业设置、调整及专业建设中的重大享项进行审议,为学校提供决策和咨询意见。 (二)教务处:学校专业管理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拟订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制定学校

五邑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五邑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深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 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 号),落实五邑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建设特色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建设目标按照“面向地方需求,依托学科优势,丰富专业内涵,强化专业特色,改造传统专业,发展新办专业,打造特色专业”专业建设指导原则, 重点建设一批侨乡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学科优势明显、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综合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使这些专业在指导思想、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建成9-11个校级和5-7 个省级特色专业,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优化结构,强化内涵,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第三条建设内容及其目标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科学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知识与能力、科学素养与专业技能之间的关系;加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研究,形成有效机制,吸引产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共同研究课程计划,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密切结合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要科学合理,要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精品课程” 和“优质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大力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要充分反映相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实施办法

学院特色专业建设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工作,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根据《关于开展全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学院专业建设十年规划》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强化品牌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注重改革的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连续性,以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各项教学基本建设,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我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校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突出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具体目标。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改革领先、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3-5个校级特色专业,争取1-2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通过建设,使这些专业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使部分专业达到省内一流或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成为在省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度,得到社会认可,在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 三、建设内容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教育教学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 (一)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继续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增强专业建设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鼓励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以及区域特色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将特色业建设成为与本地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相适应的、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专业。 (二)注重开放办学,丰富特色专业内涵。要加强特色专业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过程,明晰质量标准,严格质量

专业设置与管理办法

专业设置与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专业设置和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形成更加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教职成[2015]10号)及《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依据,坚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发展为宗旨,按照“深度校企融合,打造办学特色,建设专业集群,提升竞争优势”的理念,立足学校近年来在“现代信息技术”相关优势专业群的基础上,面向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谋求学校专业的规模发展与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构建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我校特色优势的专业体系。 二、专业设置与管理原则 (一)主动适应原则。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广东省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新增符合地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就业前景良好的专业,淘汰社会需求不旺、专业办学水平不高的专业。 (二)系统协调原则。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总体发展目标,统筹规划专业布局,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与布局,避免专业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 (三)特色发展原则。专业设置要立足学校“现代信息技术”相关优势专业群,集中学校优质资源设置和建设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扩大社会影响力,通过特色专业群的形成推进整体专业实力的提升。其它学科新增专业将视地方社会发展需求进行控制。 (四)科学规范原则。专业设置以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为基本依据(不包含国控专业)。新增专业方向的设置应为该专业的同类或相近的方向,需经学校同意并备案后方可开始招生,名称要科学规范和充分的论证。 三、专业设置条件 (一)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方向,符合学校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有良好的产业背景和稳定的人才需求。设置新专业时,须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要充分论证新设的专

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龙头,是高职院校质量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进一步深化我院的教学改革,强化特色专业建设和管理,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一)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应该符合我院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我院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 (二)根据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打造一批特色明显、优势集中的专业,构建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特色专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竞争力。未来5年内,重点新建12个左右院级特色专业,立项建设5~6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二、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积极推行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思想为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制定科学合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师资队伍建设 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核心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三)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 合理规划本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发展,制定科学可行的课程建设方案;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设置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建设优质专业课程群,积极打造精品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积极尝试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教材,鼓励教师编写具有我院特色的高质量的讲义或教材。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标,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建立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生产、科研及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相结合的多功能校内实训基地;加大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项目等仿真实训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与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能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景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应用案例解析教学、过程导向教

医院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管理办法

医院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我院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在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方面的作用,提高我院医疗、科研、教学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二条医院学术委员会负责院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的组织与领导工作。 第三条科研部负责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实施与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条医院对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人员配备、学术交流与合作、仪器设备购置等问题予以优先解决。 第五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负责人负责本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的全面工作,包括本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科研运作和资金的使用等。 第六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应建立健全有关技术档案,包括科学研究档案,参加国际和国内一、二级会议资料档案、专项仪器设备购置清单和应用情况报告档案、图书期刊资料档案、参加国际国内技术培训研修资料档案等。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七条学科或专业甲级病案率达98%以上,近3年内未发生医疗事故。申报重点学科的科室每年收治病人数应在医院排名均值以上。 第八条重点学科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技术上有一定创新,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培养博士研究生的能力,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该学科医疗业务收入在全院排名均值以上,能够达到建设目标。特色专业带头人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有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能力。 第九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应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重点学科45岁以下的高级职称人员应占30%以上,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应占90%,其中博士生应达50%。特色专业50岁以下的高级职称人员应占20%,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应占80%以上。 第十条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必须具有省部级以上相关课题1项或近3年内至少取得过省部级奖(第一位)1项,学科梯队成员至少应有省部级课题3项,重点学科近五年内至少应发表3篇SCI论文。特色专业带头人必须具有厅局级以上相关课题一项或近3年内至少取得过厅局级奖(第一位)1项,专业组成员近3年内至少应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

12、XX学院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XXX学院品牌专业(zhuānyè)、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建设应用型本科学院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按照(ànzh ào)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新兴交叉、社会急需的原则,择优选择和重点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和重点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改造、丰富专业内涵、提升专业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bànfǎ)适用于XXX学院品牌、特色(tèsè)专业建设项目,省级及以上品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第二章品牌、特色专业的申报(shēnbào)与立项第三条品牌专业申报立项的条件 (一)申报专业应是学院规划或重点建设的专业,连续培养有4届以上毕业生,历届毕业生质量较高,综合素质良好,就业率高,用人单位的综合评价好。 (二)有较强的一级学科或重点学科支撑;专业师资队伍有良好的科研背景或专业技术背景,且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三)专业建设方案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清晰的改革思路和科学的考核指标。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四)能够按照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积极组织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切实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水平高,教学改革整体领先,辐射面广,能在本学科专业领域起到示范作用,能获得省级二等以上教学成果奖。 (五)专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经费投入满足持续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及参与科研的条件及制度保障,具备较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校内外的实验、实习、实训条件能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中心工作,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逻辑主线,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综合办学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增强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专业办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关于全面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学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精神,制订本办法。 一、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服务区域经济、优化专业结构、彰显办学特色”的总体原则和“突出重点专业,培育潜力强势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撤销负效益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 1.结构优化原则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立足学院可持续发展,加强整合与调整,以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适应性强的专业(群)结构。 2.校企合作原则

专业建设要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和深度,按照教育纪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筹资体式格局多样化原则,通过供给优惠条件和配套经费,探究校企融合共建专业新模式。 3.评建结合原则 按照教高〔2008〕5号文的要求,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建立相应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机制,促进各专业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善专业办学条件,强化教学过程管理。 4.分类管理原则 传统老专业要加强改造与提升,新办专业要进行规范化建设;对基础条件较好、社会适应面广、有优势和特色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及倾斜性政策扶持,引导其发挥专业优势,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5.稳步推进原则 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常抓不懈;要依据学院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划和定位,制定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编制年度专业建设进程,有步骤分阶段逐项落实。 (二)总体目标

专业建设及管理办法

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促进学校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加强对学校本科专业(以下简称“专业”)的建设和管理,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学校的专业建设,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 第三条学校的专业建设,要有计划扩展外延,着力充实内涵,坚定不移地为国防、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坚持稳定提高理学、工学、管理学等门类专业办学水平,积极发展文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类专业的原则。 二、专业设置和调整 第四条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第五条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要服从和服务于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及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的要求,要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布局,提高总体效益,确保教育质量;有利于学校形成专业优势,办出特色;有利于增强高等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通过现有专业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服务方向或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应再新设置专业。 第六条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调整,应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有关要求,按规定程序办理。专业修业年限也应严格按国家规定执行。 第七条学校设置新专业和调整必须具备下列要求: (一)符合学校发展规划。在新设或调整专业时,须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要充分论证新设或调整的专业对本校、本地区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二)有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其它必需的教学文件。 (三)能配备完成该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四)具备该专业必需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场所、教室等办学基本条件。 (五)新设专业一般应有已设相关学科专业为依托。 第八条新设专业应有一定的规模效益,每年专业年招生规模一般不少于60人(特殊专业如艺术类专业除外);

专业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专业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院自身建设的实际需要,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使专业建设进一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促进学院专业质量、规模、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专业建设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形成布局合理、适应性强、优势互补的专业结构。 第三条学院重点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好、适应社会需要、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教学基础条件好、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水平专业,逐步形成专业特色,使一些专业在省内有优势、国内有影响。 第二章建设与管理职责 第四条学院专业建设工作委员会对全院专业建设进行全面指导。其主要职责: (-)指导全院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及检查实施情况; (二)对学院专业建设中的重大改革提出咨询意见; (三)负责审议学院专业增设与调整申报方案,提出专业增设与调整决策建议; (四)负责校级重点(特色、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的立项评审,专业带头人的评审,推荐申报省级重点建设(培育)专业项目;

(五)监控和指导各教学单位开展专业建设。 第五条教务处是负责专业建设与管理的职能机构。其主要职责: (-)根据学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起草制订和组织实施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二)积极协调各教学单位及行政部门,主动配合各教学单位调动广大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对日常专业建设工作给予指导与检查; (四)负责学院专业增设与调整的组织和管理; (五)组织校级重点专业建设项目的立项与评审以及省级重点建设(培育)专业的申报。 第六条教学单位是专业建设的实施者。其主要职责: (-)根据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制订本单位的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 (二)组织本单位专业设置与调整工作,专业建设相关的调研、论证和评估工作,专业带头人的初审与推荐工作。、; (三)组织本单位相关专业教研室积极开展专业建设与管理相关的工作。 第七条建立以教研室主任为主的专业建设责任机制。其基本职责是:制定本教研室所辖专业建设规划,全面组织实施现有专业的建设;提出调整专业的建议;配合系进行新拟设(调)专业筹建和申报工作;负责校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的申报、专业带头人的遴选与推荐、制定建设方案、分解与落实建设任务、经费预算及日常管理。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有关文件和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内教高函 [2005]15号)精神,结合《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学科专业建设,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品牌专业建设原则 品牌专业分为院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三个级别。学院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要遵循“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采取“重点扶植,稳步推进,成熟一门,发展一门”的措施,在抓好院级品牌专业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培育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及国家级品牌专业,建立起以学院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品牌专业为主线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和良性发展机制。 二、品牌专业建设目标 1、在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我院高职专业中建设5个左右的专业定位准确,教育教学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及其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在院内领先,在区内有一定影响,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得到社会公认的品牌专业。 2、通过品牌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我院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包头市乃至自治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职业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三、品牌专业建设项目的申报条件 1、院级品牌专业应是教学系已规划并启动建设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或重点建设的专业。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应是学院级规划并启动建设的品牌专业。 2、申报专业的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至少已连续培养了三届毕业生(首次评选除外,新开设专业可适当放宽),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比较高;经费投入满足持续发展需要,院内外的实验、见习、实习、实训条件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并与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和有效合作。 3、具有很强的学科支撑,有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和学生开展探索性学习及参与科研的条件及制度保障,具有良好的专业发展前景、较强综合实力和人才市场需求。 4、培养目标合理,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成效显著。 5、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知名度,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

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共8篇)

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共8篇)目录 篇一、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2) 篇二、大学教职工试用期考核管理办法 (9) 篇三、大学学生考试纪律及违规处理办法 (12) 篇四、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实施办法 (16) 篇五、大学专任教师境外访学管理办法 (25) 篇六、大学国际合作项目学生学籍管理办法 (27) 篇七、大学科研合作(外协)合同管理办法 (28) 篇八、大学物业管理暂行办法 (32)

篇一、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础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规范本科专业建设,加强对学校本科专业的宏观管理,促进学校本科专业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本科专业建设应紧密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坚持规模适当、内涵提升、结构优化原则,进一步落实“以生为本”理念,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积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及复合型人才。 第三条本科专业建设应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重在充实内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培育重点专业,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品牌与特色专业。 第四条专业建设及管理工作是考核各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第二章专业设置 第五条新设置本科专业要符合、浙江相关文件规定以及学校发展定位与发展规划,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切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人才有稳定的社会需求,招生规模每年不低于三十人; (二)应有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及其论证报告、专业发展三年规划、师资情况等必要文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