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戏对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游戏对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游戏对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游戏对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游戏对于促进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摘要]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有效手段。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着儿童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关键字]游戏;认知;语言;智力;

一、游戏的界定

游戏是一类活动的总称,它包括的范围很广。虽然如此,但是某些关于游戏的描述性特征还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英国学者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①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即使有时游戏者没有表现快乐,但仍然作出积极的评价;②游戏没有外在目标;③游戏是自发自愿的,它是非强制性的,是由游戏者自由选择的;④它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⑤游戏与非游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

二、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关于儿童使用象征物的许多研究将游戏与语言发展密切联系起来。有的研究集中于在早期语言发展和游戏中象征物的使用之间作比较研究。有的研究了儿童用语言要素自娱自乐的方式,如语音、词序和词义的探索为儿童产生独特的语言形式,在获得语言的同时掌握新形式提供了有益的环境。

1、语言发展

在一个托儿所里,正是喝果汁的时间,James和Eva在等着轮到自己倒果汁时咯咯地笑起来。“你是juicy goosey(富含果汁的鹅)”,James说。“你是juicy fool goosey(富含果汁的又愚又笨的鹅)”,Eva咯咯笑着说。他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语言游戏。儿童就像操纵物体一样来操纵语言,把语音和词句当做具有多种玩法和时刻伴随的玩具。把语言当做游戏的对象,自发地编押韵的顺口溜玩对话的游戏。正如维果茨基所指出的那样,游戏帮助儿童把“词”作为一个符号来掌握,在游戏中儿童能根据物体和动作的意义去行为;而在现实生活中,儿童却不能这样做,他们只能用真实的物体作出真实的动作。

儿童在相互接触中,产生了交流的迫切要求。游戏中又常常有新的情景和需要,锻炼和丰富了幼儿的语言。米勒等人研究了学步儿的游戏,发现即使只有12个月的儿童在游戏中也有语言交往,学步儿的平行游戏能自然地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加维研究发现,3岁儿童在游戏中进行言语交往,且交往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充分证明游戏促进了儿童语言的发展。

游戏活动激发了儿童使用和练习自我中心言语,这种言语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和对认知活动情景功能上的要求。罗宾等人认为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在于使儿童对自己的行为有更清楚的意识,并为社会性语言交流提供了练习的机会。

2、语言促进游戏

布鲁纳认为儿童最复杂的语法和言语符号往往最先在游戏情景中使用,游戏活动中语言掌握得最快。加维指出儿童之间的语言交往最初是围绕游戏进行的。他观察发现3岁儿童就能在游戏中进行言语交往,交往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在儿童的游戏情景中,语言成为游戏活动的一个必要部分,根据斯米兰斯基的观点,想象性游戏中运用语言代替现实一般有四种方式:改变人的身份、改变物体的性质、替代动作、描述情景。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语言交往成为区别角

色游戏和其他活动的要素之一,为儿童从同伴那儿学习新的词汇和概念提供了机会。游戏又提供重复练习语言及同伴互相学习的机会,使幼儿学得有趣和自然。游戏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语言的发展。

三、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与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及创造性想象相联系。游戏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儿童,让儿童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创造力的研究已揭示出,创造力与主动自愿的内部动机、自由民主的气氛、灵活易变的形式有着密切的一致性。这些也正是游戏的特点和性质,游戏与创造力之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1、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杰弗里·丹斯基(Jeffrey Dansky)和欧文·西尔弗曼(Jrwin Silverman)做了一项研究,将4~6岁儿童分为三组,让游戏组儿童在10分钟内自由地玩一些常用物品:一些纸巾和湿塑料杯、一把螺丝刀和一些钉在板上的螺丝钉、一些纸夹和空白卡片以及一些火柴盒;模仿组儿童则模仿成人用这些物品做一些常规的事,如用纸夹夹紧卡片;控制组儿童只用一盒蜡笔给素描着色。随后对儿童进行物品用途测验,要求儿童想出同一物品的多种不同用途,测查儿童的创造力。结果发现,游戏组儿童比另外两组儿童能想出更多的非标准答案,而另外两组儿童成绩相当接近。游戏组的儿童对未玩过的物品用途的反应,也明显好于另外两组。由此可见,游戏特别是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引发出多样性联想的态度及其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2、不同游戏性质对儿童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影响

有研究者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将儿童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性质不同的游戏,一组进行“集中性游戏”,对游戏方法进行限定,实际用的是拼图板;另一组进行“扩散性游戏”,游戏方法未限定,实际用的是图块。实验中,进行集中性游戏的大多数幼儿,花了一半以上的时间来完成拼图;而进行扩散性游戏的幼儿把时间都花费在研究图块的特征,把图块组装起来进行观察以及把图块比作别的什么东西作象征性游戏上。在幼儿取得游戏经验后,实验者让幼儿进行集中型问题解决和扩散型问题解决。结果发现,在集中型问题解决上,有集中性游戏经验的幼儿比有扩散性游戏经验的幼儿成绩好;在多种方法解决扩散型问题上,有扩散性游戏经验的幼儿则明显好于有集中性游戏经验的幼儿,显示出很大的可塑性。这个实验表明了,集中性游戏受条条框框限制,容易使幼儿产生固定化的倾向;而扩散性游戏未受条条框框限制,使幼儿有可能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由此可见,游戏性质与幼儿创造力有密切关系,扩散性游戏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四、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

1、游戏对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1)游戏使幼儿具有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

(2)游戏使幼儿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游戏的特征是游戏者对过程的注意超过了对结果的注意,因此能降低游戏者对失败的担忧,提高了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

2、不同游戏类型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

佩普勒(Pepler)和罗斯(Ross)设定了两个扩散性问题和三个集中性问题。将64名3~4岁的儿童从年龄、性别上分成相同的四组:集中性游戏条件组、扩散性游戏条件组、集中性活动观察组、扩散性活动观察组。研究结果表明,同样是

游戏组,但由于游戏类型不同,其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亦不相同。集中性游戏经验的效果具有特殊性,而扩散性游戏经验的效果则具有一般性、迁移性。佩普勒和罗斯由此得出:使用集中性材料进行游戏,教会儿童的是在这里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促进儿童寻找此答案。而使用扩散性材料进行游戏,教会儿童的却是无论什么问题都有许多可能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可以让儿童充分地、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想像力、创造力,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多地运用尝试错误法,在放弃无效决策时更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使用集中性材料游戏组,在解决问题时则更倾向于用原来的策略来解决当前的问题,思维的灵活性较差,不容易将在游戏中获得的特殊经验概括迁移到解决其他不同的问题上。他们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自主、自由的创造性成分较高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的发散性、多样性,有利于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

五、游戏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

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它保证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通过游戏及游戏的玩具材料,可获得日常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知识,促进儿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发展。史普德克认为游戏是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儿童可以接收外部世界的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加工处理,使之适应自己内部的编码图式。也正如皮亚杰提出的游戏是同化超过顺应的产物。游戏中的假扮和象征有助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技能;积木游戏是培养儿童三维空间思维能力的最佳方法;游戏中对物品的假想促进了儿童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相互接触、积极交流,语言能力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游戏为儿童提供了重复练习的机会,儿童通过游戏来获得技能、在游戏中学会了推理。

通过操作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在分类基础上充分发展概念的大量机会,让儿童按照自己的速度建构范畴,积木游戏、骑车、玩沙、戏水、拼图等游戏可以培养儿童对形状、离心力、空间知觉、万有引力、大小等关系和物理概念与活动之间关系的建构,儿童在游戏中也学会了多、少、相似、不一样等关系,这是儿童期分类能力发展的开始。有利于儿童的理解力和预测物质世界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儿童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儿童在角色扮演中,对物体相似特点的选择——以物代物以及将自己假扮成某个角色,再回到现实,都表明儿童开始理解思维的可逆性。各罗伯认为假想游戏中出现的连续性转换是皮亚杰理论中守恒形式的基础,正如角色游戏要求懂得扮演一定角色时一个人的身份就要保持一致,守恒要求儿童能够理解物体不会随位置和形状的变化而增多或减少。

儿童在被许可的、自由的游戏环境中,自己必须按照自己的意图、计划来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何种玩具材料,等等,这实际上是儿童自发的学习与练习,是对自己已有经验的积极主动的尝试和重新探索建构的过程。儿童正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发展各种感觉器官和观察力,认识各种物体的特征和用途,在摆弄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动作与物体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3.李生兰.学前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注意、记忆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的界定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 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

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 ●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 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其他感知能力 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 (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形状知觉 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学习幼儿游戏的心得体会

学习幼儿游戏的心得体会 学习幼儿游戏的心得体会 如果你问我孩子们什么时候是最开心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会告诉你孩子们在玩游戏时最开心。每当看到孩子们玩游戏时脸上露出的可爱笑脸,我也会被他们的快乐所感染。活泼好动、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就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的。 今天,在县教育的安排下,我们有幸地又一次和吴老师一起学习了幼儿游戏的相关知识,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日常工作中我们所碰及到的,并且对我们日常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吴老师的课真的很吸引人,内容层层梯进,让人不知不觉中就学习了。吴老师从下面这几个方面给我们特别强调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 儿童最喜欢玩,而且是自由自在的玩。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思考的是:在幼儿园,我们的孩子可以自由的玩吗?能自由的玩吗?我们所投放的材料对幼儿有限制吗?给幼 儿足够的空间吗? 二、儿童从一出生就是主动的有能力和自信的学习者 如果你把他当孩子—担忧、责备、溺爱就会出现,控制阻挡、反对的行为就会出现;如果你把他当成学习者—“哇”的时刻来了,这一刻有什么学习发生,支持、回应、推动才能产生;而且儿童的自我保护能力是在游戏中发展起来的;所以,请相信你的孩子,儿童从一出生就是主动的有能力和自信的学习者。 老师们,我们眼中的儿童形象和我们的童年经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课程观、儿童观、教育观。所以,当我们在游戏中不知道如何跟进材料时,请链接我们的童年,想想我们的童年时怎么玩的? 三、教学就是倾听,教学就是回应(闭上嘴、张大眼、竖起耳朵,追随儿童的学习方式,回应儿童的需求) 当有人倾听儿童的心声时,力量的天平称就会向儿童倾斜。幼儿在游戏时,请在一边站上一会儿,给学习留出空间,仔细观察儿童在做什么,然后,如果你能很好地理解他,可能你的教学就会和以前不一样了。 通过本次的培训,让我意识到了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给予我今后在工作上,如何安排幼儿的游戏提供了帮助,也转变了自身的观念。

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有哪些

皮亚杰通过系统的、长期的观察研究,推翻了游戏的本能练习的观点。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发展细分为6个阶段:反射练习期、初级循环反应、二级循环反应、二级图式协调、三级循环反应、思维的发生。皮亚杰通过观察f发现,游戏产生于初级循环反应阶段,例如婴儿重复地吮吸手指就是一种循环反应,但这并不是游戏,而是一种适应活动。当这种循环反应延续下去时就会变成游戏。皮亚杰指出,从适应活动转向游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惟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孩子的表情。当循环反应刚刚开始时,孩子的表情是严肃认真的,但他们一旦学会了这种动作,再继续这一动作时就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这时他们的表情是轻松愉快的,循环反应也就转变成嬉戏性行为。这一转变就表明了游戏的发生。他认为游戏的发生要以动作能力和心理发展的一定水平为前提,提出了关于游戏发生、发展的过程,把游戏的发生、发展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第四阶段: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 第五阶段: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第六阶段: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 皮亚杰不仅用认知发展的术语来解释幼儿的游戏,而且认为幼儿认知发展的阶段决定幼儿在任何特定时期的游戏方式。游戏的发展是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一致的。每种游戏在心理结构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代表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水平。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智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游戏的发展阶段与智力的发展阶段是相适应的。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儿童游戏的相应表现,皮亚杰把儿童游戏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并归纳出每个阶段儿童游戏的主要形式: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第三阶段:规则性游戏(7——11、12岁)。在感知运动阶段,幼儿是用具体方式游戏的,通过身体动作和摆弄、操作具体的物体来进行游戏。练习性游戏是感知运动水平上出现的典型游戏,这是一种最初形式的游戏。练习性游戏是以不断地重复已习得的动作而取得“机能性快乐”,“动”即是快乐。在前运算阶段,幼儿发展了表象能力,可以假扮不在眼前的事物,可以用语言而不是利用整个身体的动作进行游戏。象征性游戏是幼儿游戏的典型形式。表象和符号是这个阶段游戏的主要特征,以后发展成为有规则的游戏。在具体运算阶段,游戏变得更能适应真实环境,游戏服从真实世界的规则和顺序。因此,幼儿达到了能更好地使思维顺应世界的阶段。 皮亚杰游戏阶段论 大致年龄认知阶段主要游戏类型 0——2岁感知运动阶段练习性游戏 2——7岁前运算阶段象征性游戏 7——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规则性游戏 皮亚杰认为游戏对于认知的发展只是一种“机能练习”,即游戏是对新的刚刚出现的认知机能所进行的练习和巩固。所以在他看来,虽然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游戏是被决定的,因为首先是认知活动发动了游戏。所以,认知的发展在前,游戏在后,认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游戏只是作为发展的一部分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演示教学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学前教育专业 学号:100705057 姓名:王彦利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关于游戏 当儿童长到三岁时,一般的大肌肉比起那些小肌肉来已经有了一些较大的发展,由于大肌肉的优越发展,幼儿已经可以做各种动作,而不知疲倦,要让他老老实实坐着不动已经非常的困难。所以在这个时候禁止儿童活动是行不通的。有调查研究者曾经让体育健儿模仿幼儿的动作,结果那些运动员们都是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的,但是婴儿就不觉得累,婴儿是在自己的活动当中使身体得到发展的。幼儿的骨骼硬度与三岁前比较,已坚硬一些,虽然幼儿骨化的速度比较的迅速,但远远还未完成,骨骼仍然有弹性、容易变形,所以应该逐步的按照幼儿骨骼系统加强的程度来对幼儿进行相应的锻炼。几乎上所有的游戏都会有身体上的参与。 有关学前教育游戏理论对幼儿游戏的解释有几种的观点:“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的游戏概念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应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幼儿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根据上述幼儿游戏的定义,幼儿游戏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游戏活动常常伴随着快乐的情绪,是为了适应儿童身体的、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通常是在假想的场景中反映周围生活,游戏没有社会性的实用价值,也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更不是直接创造财富的一种活动。幼儿游戏不是追求外部目的的,而在于游戏本身的过程。当然,游戏的同时也会给幼儿带来多种教育价值,但是幼儿自己往往是无意识也不会追求教育目的,幼儿的兴趣只在游戏过程中的快乐和游戏本身吸引幼儿的特点。 幼儿游戏概念是幼儿在自发自愿基础上产生的,而且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

儿童认知发展年龄阶段特点参考资料(一) (一)注意的发展 1岁儿童注意看一个玩具的时间仅能维持两秒钟。 2岁儿童能注意集中地玩一玩具的时间可持续8秒以上。 3-5岁儿童能专注地从头到尾看完他们能理解的节目。 4-6岁幼儿对电视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对不重要的部分往往记不起来。 5-6岁儿童在自由活动中的注意稳定性能维持注意于一个单独活动的平均时间大约是7分钟。 6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专注于视觉形象,6岁以后的儿童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同时能注意接受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 学前期末的儿童计划自己注意目标的能力刚刚发展,但还不太会运用注意的策略指导自己的观察活动 (二)记忆能力发展 2岁儿童已开始会认自己的家门,认自己的房间,知道在房间里的什么地方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再大一点的儿童开始学会认路。 3-4岁儿童知道出了家门如何走到附近的幼儿园,但要幼儿将自己熟悉的从家到幼儿园的路线画出来则十会困难,甚至是不能完成的任务。 4岁的幼儿能使用一些最简单的记忆策略。 4岁儿童会利用“位置”来帮助记忆,如:幼儿会将藏有巧克力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一边,而将藏有别针的盒子统统放在桌子的另一边。 (三)认知的发展 3岁儿童开始逐渐形成一种关于心理功能的“观点—愿望”理论,即逐渐认识到一个的行动是由他内心的观点和愿望支配的,如:一个孩子饿了会打开冰箱找食物。 3岁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或别人的观点和愿望的关系,以及观点与行动及行动结果的关系,学会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和愿望。 大约3岁左右,幼儿能认识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区别,如:幼儿知道“想”是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一个人能想那些当时没有看见的、接触的或谈论的事物。 幼儿认识到思维和现实的区别,如:幼儿知道一个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们也认识到一个人头脑中关于客观事物的表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这些事物的映象(“好像照片一样”)。 3-4岁的幼儿认识到某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幼儿知道各种噪音、对任务不感兴趣、心理想着别的事情等会妨碍人集中注意从事当前的活动。 3岁幼儿还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区分开来,从而把自己的看法施加于别人。 3岁幼儿往往不能将自己的现时的观点和过去的观点区分开来,如:向幼儿展示一个糖果盒,问幼儿:“里面装些什么?”因为幼儿过去见过这类糖果盒,他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糖块”。成人打开盒子给他看,出乎他的意料,里面装的都有是一些铅笔。成人接着问他:“刚才还没打开盒子,你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3岁的幼儿往往回答说:“铅笔”。他已不记得他曾经相信里面装的是糖块,这时成人出示一只玩具加菲猫,对幼儿说:“这里有一只加菲猫,它以前没见过这只盒子,也不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它以为里面装的是什么呢?”幼儿回答说:“铅笔”。就是说他不能将不同的主体在不同时间接受的信息区分开来,自己知道的东西误认为别人也知道。 3-5岁幼儿能认识到只有人以及或许某些动物能思考,而石头不能思维;他们还认识到思维的内容可能是自己想象的产物;他们能将“想”从知觉运动活动如“看、动、感受到”等区别开来,他们能懂得“想”(思考)和“知道”的区别,如一个人可以知道某件事(如午餐的饭盒里装着好吃的东西),但你现在不一定会去想它。 幼儿4岁左右懂得观点与现实的区别,因而某人可能持有“错误的观点,如认为某个物品藏在某个地方而实际上并不在这个地方,幼儿经常会和成人开一些小玩笑,如故意改变物品存放的位置,使成人找不到;已开始懂得认知任务跟随认知作业成绩的关系,如4岁幼儿也知道要求记忆的项目越多就越难记,要记住5个物品的名称就比记住10个物品的名称容易,他们也知道,对一些比较困难的任务,如果做出努力也能获得成功,许多学前儿童认识到,过去学过的东西现在忘了,重新捡

课程游戏化心得体会

课程游戏化心得体会 课程游戏化心得体会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是自己的主人,可以自主能动的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幼儿园的课程与游戏是密不可分的,作为课程实施重要活动之一的游戏,应该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幼儿参与多种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生活,为幼儿在游戏中运用的知识及能力提供机会和条件。从而实现让幼儿在愉快、自主中全面健康发展。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一样,在幼儿园课程中是缺一不可的,游戏活动和另两类活动互相补充,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游戏在幼儿园整合课程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和教学的概念常被混淆,在许多场合,游戏成了各级教学目标、按教师的意志和计划进行的活动,而教学原本承担的任务却悄悄的被游戏替代了。事实上,游戏和教学既不可替代又相得益彰,二者可以以各种方式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二、游戏活动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是孩子们特有的一种学习形式。自主性、趣味性、虚构性、社

会性、实践性等是游戏特有的属性,处在幼儿期的孩子身心都有一定水平的发展,对周围一切事物好奇、好动、好模仿,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可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为幼儿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凸显幼儿“自主、自信”这样一种主体精神。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使幼儿在参加游戏活动时身体各器官处于积极活动状态,这样既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又可让幼儿在游戏中反映现实生活、探索事物性质,运用已有知识、操作各种材料来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游戏可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促进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为了让孩子的区域活动充满阳光与乐趣,我们幼儿园的老师们给孩子们粘贴了各种棋盘,孩子们可以自由的下棋,整个游戏过程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潜移默化的锻炼了孩子们的良性竞争、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添设了迷宫、沙包、跳绳、滚球等玩具,在自由活动时间,一簇一簇的孩子在尽情地玩着各式各样的益智游戏,使幼儿体验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的重要和快乐,这种活动充满了自然与和谐,充满了创造与快乐,让孩子受益无穷。 四、游戏能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爱护环境的良好品格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是形成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基

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第二章游戏与儿童的发展本章内容导航: 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体能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游戏能增强儿童机体的适应能力游戏能促进儿童身体生长发育游戏与儿童智力发展 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游戏与儿童创造力发展 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游戏与儿童自我意识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游戏与儿童交往能力 游戏与儿童自控能力 游戏与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 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游戏与儿童消极情绪的宣泄 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导入: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包括:儿童身体发展、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儿童情感发展。这章我们着重来学习游戏对儿童的这些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目的要求】理解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的价值;理解体能,机体的适应能力的概念。 【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游戏对儿童身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是如何理解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1学时) 一、游戏有利于提高儿童体能 体能是指人体在从事身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钻、爬、平衡等)和身体素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平衡等)。儿童游戏富含符合生理发展规律的活动,是锻炼儿童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各种游戏中,都包括有各种大小动作和活动,特别是户外体育游戏,能锻炼儿童的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攀登等基本动作。儿童经常在户外、在阳光下、在新鲜空气中活动,心情舒畅,天天锻炼着基本动作,促进其动作的灵活、协调,促进大肌肉、小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通过对已经习得的协调动作的练习和运用,使儿童不断掌握了新的技能。爬攀登架、跳跃等,为儿童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动作练习和活动。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

浅说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浅说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 作者:石娟摘要: 游戏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现象,尤其是在众多儿童的世界中,其影响及作用也显得更为重要。现代学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活动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游戏是童年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学期儿童的基本活动。它对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儿童之所以去游戏,是因为儿童内心的需要,儿童对游戏的需要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而游戏恰恰是满足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给予幼儿精神上的满足。游戏对幼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满足了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避免了厌烦和疲劳;第二,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第三,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儿童在与他人游戏时,要进行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水平;第四,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所以,儿童的各种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的价值才开始得以实现。 游戏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同时也是儿童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活动,是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活动意义的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就是玩儿,它是儿童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应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是儿童的本能活动。儿童通过出动自愿的方式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探索,手部的小肌肉得到了发展,思想和想象有了一定的提高,并能用语言进行交往他们的独立活动能力增强,对活动产生了兴趣,甚至在游戏中接收到社会的教育。 游戏是在假设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的生活。他们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方式去重新上演别人的生活。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充分创造的空间。在游戏中,儿童不受实际环境的具体条件以及时间的限制,通过思想来创造新的情景,一真诚的情感,来体验游戏中的活动。相信虚构的真实性。但同时,他们懂得什么是假装的,儿童的游戏在某种程度上与戏剧反映现实生活相近似,具有类似成人艺术的创造性。 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游戏适应儿童的需要和身心的发展水平。因此使儿童感到满足和愉快。游戏时,儿童由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现实的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而且,在游戏中没有强制的目标,从而减轻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目标,耗费精力小,也使儿童感到轻松和愉快。因此,游戏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儿童的愉悦情绪。因此,在游戏时,要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使游戏者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 学前儿童的游戏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游戏的多样性最终反映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状况的写照,认知的发展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纬度。他从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个方面阐释了游戏不同阶段对儿童发展的不同影响,同时,也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有规则的社会秩序,培养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使儿童直接接触各种物体和材料。通过自己的肌肉运动感觉和认知活动,了解物体的特征、用途等。认知了物体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以及动作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并形成相应的初步概念。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感觉以及经验。同时经验,可以支持和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儿童在游戏中与他人

《学前儿童游戏》读后感

《学前儿童游戏》读后感一、对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解读着名的教育学家福禄贝尔曾说过:“游戏时人在儿童阶段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并非是成人眼里的随意玩耍,而是一件“严肃的工作”。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得是否好,关键要看孩子是否体现了自主性,是否成为游戏的主人并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而不是看一日生活时间表上是怎样安排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儿童游戏越来越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重视,纷纷开展研究,探讨游戏的有关问题。针对幼儿园游戏严重存在“导演式”(幼儿在游戏中只是被动的适应者)的教师“游戏儿童”的现象,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在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自选游戏”、“本体性游戏”、“自由游戏”、“自主性游戏”等概念,并逐步在幼教界扩大影响。自主性游戏包括了所有的游戏,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游戏不自主的现状提出的。曾经一度有不少幼儿园教师误认为自主性游戏,只在创造性游戏中特别是角色游戏适用,而其他游戏还是抓在教师手里。其实,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并无分类,我们不可能让他们感觉到玩角色游戏就可以随心所欲,而其他游戏则是教师教的游戏。这样势必会影响游戏教育作用的发挥。二、我眼中的幼儿自主性游戏(一)自主与规则有人以为在自主性游戏中儿童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为所欲为、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儿童没有一点规矩,缺乏行为规范,教师面对放任自流的孩子,不知所措、困惑多多。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自主性,并不是不要规则,如果没有规则,儿童就不可能学会控制自我冲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由和规则本身就是相对立而存在的。这与“没有红灯的约束,就没有绿灯的通行”是一样的道理,关键要看规则的提出是否符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如果儿童认为规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会学会遵守,而如果规则的提出不被儿童所理解,那他们可能很难接受或拒决接受,自主与规则是同步的,不同年龄班“自主”与“规则”的培养重点是不同的。(二)自主与指导以前我总是认为:自主性游戏教师是不能指导的,当儿童有了问题教师不敢去介入,惟恐别人指责又在“导演”,无法把握教师指导的“度”,这样势必就会削减游戏的教育作用。在游戏中,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指导游戏的主人。()许多研究表明:有教师指导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儿童能力的发展。教师在鼓励儿童自主探索、尝试的前提下,给儿童以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不仅能促进游戏继续延伸下去,而且能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三)愉悦与教育关于游戏价值问题,我认为游戏就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游戏中既体验快乐,又获得发展。儿童就是在游戏成长的,游戏最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儿童通过游戏获得快乐,在游戏中增长知识和经验,也在游戏中获得各种能力的发展。因此,游戏的愉悦和教育的关系并不是矛盾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四)材料提供与儿童的需要满足在自主性游戏中常常会给教师带来这样的困惑:要让儿童在游戏中能自主地选择游戏的材料,就给儿童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让儿童随心所欲地想拿什么就拿什么,其结果是材料选了一大堆,儿童却表现出无所事事不能顺利地玩游戏。其实自主性游戏材料的提供并非越多越好,材料太多会使儿童兴奋并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儿童更倾向于玩独自的或平行的游戏,使同伴交往的机会减少。儿童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我们不能毫无目的地去满足儿童的所有需要,当儿童出现了寻求新材料的动机时,适时地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儿童继续游戏的愿望;当儿童有了新的游戏主题时,恰当地提供材料可以激发儿童再次游戏的愿望,参加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入;当我们希望儿童能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尝试解决纠纷时,适当减少材料,促使儿童去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会社会交往的技能及控制自我冲动。因此,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上,让儿童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三、我的一点尝试建构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操作性强,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可创造性,有利于幼儿积极动手动脑,是促进幼

幼儿游戏的意义和对幼儿的发展

幼儿游戏的意义和对幼儿的发展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儿童都喜爱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那么,游戏的实质是什么,儿童为什么喜欢游戏?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作用,围绕这些问题我们做一个简单阐述和初步研究。 其实儿童的发展是在游戏中实现的。儿童偏爱游戏,游戏伴随娱乐。任何一个儿童都沉浸于游戏的娱乐之中,游戏好像已经变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发展。 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教师,儿童游戏是出自其自身成长需求的自发运动,是儿童内部动机所为。然而游戏活动的表现形式却是儿童与其自身以外的环境的互动过程。因此游戏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通过对外部干预的学习,了解到各种因素的造成,应如何去避免改善等。成人在家庭中如何教导幼儿,让幼儿在离开幼儿园的同时在家也继续充实,提高自己。游戏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一、古代幼儿游戏 (一)产生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游戏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多种儿童游戏娱乐活动从生产劳动、宗教礼仪和军事训练中分化出来,逐渐独立和成形,包括了棋弹类、投射类、斗赛类和多种多样的风俗游戏。这些都影响到了儿童游戏的发展。西汉前期,由于国家的富强,体育、游戏和娱乐活动也十分盛行。经过汉魏的发展,儿童游戏在追求享乐、崇尚技艺成风的唐代臻于繁盛。由于唐代社会的开放风气,使得儿童游戏呈现出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局面,给儿童身心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并留给后世以丰富的游戏材料。宋代对中国的儿童游戏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理学思想的盛行对教育产生了莫大的影响,也深刻地渗入了儿童游戏。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后,传统的儿童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所占比重并不大,西方的儿童游戏占据了幼儿园教育的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游戏只是在民间还有一席之地。 (二)游戏的意义 游戏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充分肯定儿童游戏的独特教育价值。 1、游戏与儿童的身心发展 刺激人身体感官的休闲,娱乐,游戏活动实在不少,如果人们封闭自我,四肢感官毫不与外界接触,精气血脉难以畅行而使身体不能强健,感官心灵难以激活而使智慧不能开发。显然,游戏对人身心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游戏活动可以宣泄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也可以促进其血脉畅通,骨骼强健。 2、游戏与儿童的知识学习 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充分利用了游戏的形式来发挥其最佳的知识教育效果,从实践结果看,这种教育是很成功的。讲究知识性,追求知识启蒙的效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儿童游戏

2020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2020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培训心得体会五篇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培训心得体会【一】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兴趣为主要教育基础。 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幼儿群体的普遍兴趣,将教育的课程融入到游戏中去,以此激发幼儿的兴趣,达到教学的目的,成为现代幼儿园教学的一大主题。 2019年本人有幸参加黄山市课程游戏化教学观摩,聆听王老师的一堂绘本教学与社会领域的解析分享,倾听王老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本次培训收获颇多,就《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中阐述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幼儿内在本质的外在表现。游戏作为幼儿独特的自发活动,是发展幼儿自动性的活动形式,不仅对于幼儿的生活与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活动意义,也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基础。 我们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做什么都没劲,只要玩起游戏来一头是劲”。有时我们也会发现在集体活动中,有一部分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老师单纯的说教引不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但老师说“下面开始游戏”时,孩子们马上改变原来的姿态,随时准备投入到游戏中。 家长的表述,孩子的表现给我们一个信息:孩子对游戏的渴望,就像我们人类对食物的需要一样。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食粮。当他们一有空闲,便会想出各种办法玩,努力玩出新花样。大自然的一声虫鸣,会引发他们去寻找;小鸟的翅膀被折断,他们会像大人一样给小鸟包扎、喂食,扮演鸟妈妈、鸟爸爸精心照顾小精灵;当一簇美丽的花儿开放,他们便试着种上一两种植物,期盼着绿色的生命给他们带来惊喜。 游戏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和发展。游戏促进幼儿言语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语言在幼儿游戏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幼儿要学会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

15、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游戏之意义(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游戏之意义(二) 二、认知发展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是在研究象征性功能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时,注意到儿童游戏的。他试图通过研究儿童的游戏和模仿,找到沟通感知运动与运算思维活动之间的桥梁。因此,他的游戏理论与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就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组成部分。 (一)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皮亚杰试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来考察儿童的游戏。在他看来,游戏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但是,在儿童早期,由于认知结构的发展不成熟,所以往往不能够保持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协调或平衡。这种不平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顺应超过同化:外部影响超过自身能力,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模仿;另一种是同化超过顺应: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征,而只是为了自我的需要与愿望去活动,去改变现实,将外部事物改造成能适应原有水平和主观意愿的事物。前一种情况是模仿的特征,后一种现象是游戏的特征。所以,在皮k杰看来,一种图式或活动是模仿还是游戏,取决于同化和顺应在图式或活动中所占的比例。可见,在认知发展理论中,游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二)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发展随认知的发展而变化,呈现出相应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并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偶然性。在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发展也有不同的水平。与其发生认识论原理中的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和具体运算期的智力水平相对应,他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或水平: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1.感知运动期—练习性游戏 此阶段游戏以感知动作的训练为主,因此又称练习性游戏、机能性游戏或感知运动游戏。这种游戏是个体游戏发展的最初形式,是为了获得“机能性快乐”(functional pleasure)而重复所习得的活动,也就是说,游戏的动力源于感觉或运动器官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快感,游戏也大都表现为个体为了获得某种愉快体验而单纯重复某种动作或运动。如反复摆弄玩具,绕着房间四周奔跑等都是该时期游戏的典型表现。 练习性游戏不是感知运动阶段所特有的现象。在整个儿童期都可以看到这种游戏形式。只要有新的机能需要掌握,就会有这种练习。这种游戏的功能是对动作的积极重复和巩固,从动作的重复中得到机能性快乐,产生或获得有信心和力量的体验。在语言出现以后,随着通过练习性游戏来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少,以及其他游戏形式的出现,练习性游戏逐渐减少。 练习性游戏有三种发展趋向: 第一,因为增加了表征而演变为象征性游戏; 第二,伴随社会化的方向,倾向于规则性游戏; 第三,向真正的适应发展,成为严肃的智力活动。 练习性游戏是动物与儿童所共有的,尤其是动物的游戏特征。但是动物与儿童的练习性游戏是有明显区别的。小动物的游戏局限于反射性的动作图式或本能,而儿童的游戏不只是感知运动性质的练习,还有心理的练习。

第四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幼儿园游戏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幼儿园游戏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幼儿游戏心得体会 学习《幼儿园角色游戏与结构游戏》的体会 如果你问我孩子们什么时候是最开心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会告诉你孩子们在玩游戏时最开心。每当看到孩子们玩游戏时脸上露出的可爱笑脸,我也会被他们的快乐所感染。活泼好动、爱玩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就是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一天天长大的。 今天,我们和张学毅老师一起学习了《角色游戏与结构游戏》的相关知识,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日常工作中我们所碰及到的,并且对我们日常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内容中特别强调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就谈谈怎样让幼儿在这些游戏中健康的成长。 一、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孩子是游戏中的主体”,老师在角色游戏的指导过程中要确立

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尊重幼儿的意愿,游戏才能变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由此在游戏中让幼儿获得知识,对孩子来说应该学得安闲;对老师来说也应该教得自然。 二、结构游游 结构游戏又叫“建筑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它通过幼儿的意愿构思,动手造型,构造物体等一系列活动,丰富而生动地再现了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建筑劳动,建筑物以及各种物品。教师在对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时要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逐步培养幼儿独立构造。并且要重视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激起幼儿的新需要,丰富游戏内容,深化游戏主题。最后,结构游戏作为独立的游戏,又与各科教学和各类游戏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促进了孩子的思维和想象的发展,使孩子身心各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他们幼小的心灵,这样,我们会明白,游戏活动是幼儿所渴望的,而我 们能做的就是适当的带幼儿进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篇二:蓝天幼儿园安吉游戏心得体会 荆州“安吉游戏”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让别样的“安吉游戏”在荆楚大地开花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无论是在《纲要》

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

游戏与儿童的发展 摘要游戏是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具有娱乐的作用,而且能影响儿童在语言、认知、情绪、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游戏的特点与童年的情绪性、模仿性、易变性、幼稚性相近。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激动人心的,能使其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关键词游戏幼儿教育发展 游戏对儿童来说至关重要,它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也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爱玩、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就曾经说过“游戏是孩子的生命。”这充分说明游戏是符合幼儿心理特点与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是幼儿的主导活动。 一.游戏的作用 (一)游戏提高儿童的探索力和观察力 儿童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学会了细致地思维,认真地观察和排除假象去寻找目的物。儿童智力的发展离不开肢体的活动能力,而游戏是身体和心灵共同参加的学习。人的大脑思维的灵活性是与肢体手脚的灵活性相联系的。一个行动迟钝、呆板的孩子不可能学习超群。

(二)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使儿童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儿童根据自己不同的发展水平选 择不同的游戏活动,在这种游戏活动中发展了运动能力,再根据已经提高的运动能力提高游戏内容的难度,进一步发展其运动能力。游戏还发展了儿童的反应能力和注意力。可见,游戏的这种练习机能就是对自身运动发展需求的一种满足。 (三)游戏实现了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 1、游戏促进儿童的感知能力的提高。感知觉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对儿童来说,不能指望通过阅读图书、通过成人讲述就可以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处于直觉动作思维阶段的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以及动作来进行思考的。游戏就是一种通过操作物体来感知事物的过程。 2、游戏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游戏的儿童要不断的思考,思维一直处于解决问题的活跃状态。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实验、比较、操作、判断、思考,充满了变通性,有助于儿童灵活的解决问题。儿童在游戏中广泛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巩固、加深他们的知识,并且在游戏中,发展着自己的口头语言,

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实施的心得

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实施的心得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对于幼儿来说,除了吃饭、睡眠等生活活动之外,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时间就是在游戏。甚至生活活动也是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的。幼儿的游戏不同于成人的玩,游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孩子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行,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在游戏中,幼儿的动机是“我要玩”“我要学”,因此幼儿身心总处于积极主动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魅力主要不是“好玩”,而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与发挥,幼儿的游戏与学习是发生在同一活动过程中,游戏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所以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幼儿的学习游戏化,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与好感,使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日有长进,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增长知识,就好象春风化雨般使草木生机盎然。 一、合理安排,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教师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时间太短幼儿游戏不能尽兴,时间太长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游戏时间的度。在园,教师可利用幼儿的晨间活动。饭前饭后、离园前及其它环节的零碎时间 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例如:对于年龄小的幼儿,他们正规集体教学的时间较短,那么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游戏活动;相反,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他们正规集体教学的时间长,相对于他们进行游戏的时间就会缩短,但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都应保持在两个小时左右。 二、准备充足的游戏材料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只有丰富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有了兴趣幼儿就会动地玩,在玩中学。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 游戏是幼儿的第一需要,为幼儿的游戏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给孩子带来快乐。如户外活动、餐前、餐后、离园前后等,此时,幼儿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气氛宽松愉悦,从而能调节幼儿在各项集体规则活动后产生的疲劳,在心理上获得放松,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四、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做游戏活动的旁观者。当孩子们在寻找游戏材料,创造游戏主题时,教师应该沉默,不主动发表建议,要相信孩子们的创造潜能,让孩子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因为,在孩子们心理,教师总是对的,教师的话总是应该听的,教师的发言会打断孩子们的游戏思路,扼杀幼儿的创造灵感。不管孩子们想出来的游戏多么的幼稚或游戏主题的选择多么的盲目,教师就是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去体验快乐、体验失败,教师做幼儿自主游戏的旁观者、支持者。 做游戏活动的合作者。当孩子们分配角色,安排任务时,教师应作为游戏中的一员,服从游戏组织者的分配,教师是作为幼儿的游戏合作伙伴,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共享快乐。就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教师要“变成孩子”与孩子共享欢乐。教师的童心、童趣会使幼儿倍感亲切、自然、融洽,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游戏氛围。以合作的身份参与游戏也有助于教师更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更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做游戏活动的引导者。当孩子们在游戏中碰到了他们一

如何理解游戏与认知发展

如何理解游戏与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观察你所在班级采取了什么方式或方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 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1)游戏发展了儿童的交往技能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社会交往的机会,扩大了儿童的社交范围,增加了儿童的社交频率,在游戏情境中,儿童 需要与同伴进行交流、沟通协商、选择、决策,需要不断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以便适应集体游戏活动。在这一过 程中,儿童学会了一系列的交往策略,掌握了一定的交往 技能和艺术,社交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这种能力的提高, 又提升了儿童的合群行为和受欢迎的程度。同时,游戏可 以提高儿童的合作技能、分享技能、提出有益的建议方式 以及注意他人、赞美他人等交往技能。 举例:我见习的中1班,老师上了一节体育课《调皮的球》,每两个小朋友拿一个球,分别用不同的方式玩皮球,有的两个小朋友之间用滚的方式,有的用抛的方式,有的 用跳的方式,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必须两个人合作,一 起玩,这无形中就锻炼到了儿童的交往技能,他们合作时 需要沟通,在这就很好的提高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合作能 力。

2)游戏发展了儿童遵守规则的能力 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规则的习得过程。游戏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儿童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即便是独自游戏,儿童独自一个人在玩玩具,他也会习得爱护自己所使用的玩具。而以集体共同目标为中心的合作游戏,则使儿童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努力达到目的,其中的游戏规则要求以及分工、合作等人与人的交往规则通过无数次的重复、不断地变化熏陶儿童;社会戏剧性游戏中,不同角色在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等道德准则上的具体表现,则让儿童习得道德准则。因此,儿童通过游戏。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行为,可以习得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交往的社会行为规范。 举例:在见习中所看到的其中一项合作游戏:传球。 孩子们排成六竖,一个接着一个传递球。先由老师示范,给第一个孩子一个球,然后告诉孩子们要把球从头顶传给后面的人,传的时候不能转身,当球传到最后一个人时,这个人要举手示意完成传球。传球的速度越快说明越好。 当老师说:“预备,开始!”时,孩子们迅速传球,老师在前面观看做裁判。每次重复游戏都要让孩子们尽快传球,游戏的乐趣也在于孩子要把球传得很快。 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 儿童一出生,就处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其家庭层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